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创新十大机制-激活人才资源

创新十大机制-激活人才资源

创新十大机制-激活人才资源
创新十大机制-激活人才资源

创新十大机制激活人才资源

一、创新人才识别机制,创造利用人才资源的前提条件

由于人才与单位双方在信息上存在“不对称”,特别是用人单位对人才资源信息的缺乏,使传统的人才识别形成了一系列不健全的识别标准与制度,出现了用人单位学历崇拜,职称崇拜、名校崇拜、“海归”崇拜、证书崇拜等现象,人才的识别成了“硬件”的识别,忽视了人才能力、品质、道德等“软件”的考虑。既影响了人才资源的开发,也滞后了人才制度的建设。俗话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人才的识别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为了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为了促进人才的开发利用,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人才识别机制。由于人才与用人单位契存在信息不对称,可以依据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的“分离均衡理论”建立健全人才识别机制,根据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等不同的特征,建立一个反映人才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吻合的综合认识体系,将人才的自然情况、教育程度、以往职位、工作业绩、诚信、人际关系等因素分别权重,综合评分,从而形成“软硬兼顾”、“内外协调”的标准体系,实现公平识别,为用人单位选到能用之人,实现科学地选人、准确地用人、发挥人才的最大才能,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创新人才选拔机制,把握好利用人才资源的关键环节

在以往的人才选拔中,不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事业单位,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人才体制的“惯性”,选人机制虽有所改革,但仍存在很多弊端。任人唯亲的“亲情化”倾向,组织推荐、上调、下放的“官本位”意识,重资格轻能力、重面试轻笔试的选拔决策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所选人才质量不高,单位内部人才流转不畅,使得政府、企事业单位都向“家庭式”、“利己式”方向发展,不仅不利于人才的公平竞争,浪费了人才资源,降低了单位效益,也导致了人才管理上的困难。为此,现阶段进行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制度建设就必须走制度创新的路子,用科学的选人机制把人选准,实现“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的目标。单位用人应根据职位需求进行选择,而不是为“亲属”或“亲信”谋利益,必须走“择人唯贤”的道路。要打破在单位、系统内部选拔人才的局限,向社会公开招聘,抓住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这一新生人才资源,形成全方位的人才选拔观念。要转变“人才只是外面有”的观念,善于发现内部人才,盘活闲置人才,优化人才队伍,淘汰不合格人才。要健全人才选拔程序,实现笔试、面试统筹结合,软件、硬件综合分析的选拔制度。这样,就可做到按需选人、按能选人、人为我所选、人为我所用,实现人才才能的发挥与单位效益的最大化。

三、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合理充分利用人才资源

正确的人才使用机制是人才能力充分发挥的根本保证。以往,在一些领域存在由于行业部门垄断而形成人才垄断价格,金融、电力、电信等部门由于行业的垄断,其职工工资高出全国职工平均收入达50%,由于趋利性的影响造成大量的低能高价、高材低就、人才浪费等现象,人才价格严重偏离人才价值,激化了人才供求矛盾。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人不能尽其才的结果,在“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今天,必须正确合理地使用好现有人才、潜在人才及未来人才,必

须进行人才使用机制的创新。以能力用人,走出家族化、亲信化、利益集团化的怪圈。以利益激励与价值肯定促进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以变单位人才为社会人才的“柔性流动”使用人才,提高人才使用的灵活性,实现人脑分离与“一个萝卜几个坑”的“一心多用”格局,发挥人才的潜能。以竞争择优、褒奖优秀、倾斜式激励使用内部人才,从而形成一个健全的“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

四、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良好的人才流动机制是人才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树挪死,人挪活”,人才建设一定要让人才“动”起来,这也是“人往高处走”的人才流动规律的根本体现。要消除人才流动壁垒,逐步放开户口限制,取消行业部门限制,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社会化人才档案公共管理系统等,让人才自由流动进来,适得其所。要实现人才内部流动,以岗位轮换、深造学习、挂职锻炼等形式,让人才在内部空间流动起来,提高人才适应能力。要处理好人才内外流动的关系,处理好“留”与“流”的关系,不要怕人才走,人才流动可以实现“项目找到人才,人才找到项目”,更好地协调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促进人才引进与流动,使各用人主体达到“共赢”,达到留人的效果,从而形成“进出顺畅,流动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

五、创新人才市场机制,实现人才资源合理配置

按市场经济理论,人才市场机制应由人才竞争机制、人才供求机制与人才价格机制三大要素构成。人才资源是否实现优化配置,是否有序流动,是否有效利用,都与人才市场机制密切相关。由于传统的人才市场建设滞后,这三大机制还很不健全,存在很多不足。由于供求信息的不对称,不及时,评价缺乏客观公正性,造成了人才价格与价值背离,并且处于一种永久性的偏离状态:人才价格过低。由于以往市场格局的行政性地方色彩,造成供给主体过于纷杂,各自为政,管理各不相同,导致人才市场地域性分割,人为设置流动障碍,增加了人才流动成本,人才供求机制极不完善。由于供求的不规范导致用人单位滥用户口的控制权与收费等限制人才流动,人才、用人单位、中介机构的诚信危机等,违背了人才竞争的优胜劣汰,公平、公开、公正的规则,人才竞争机制严重滞后。为了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须完善现有人才市场机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要建立人才供需信息管理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人才、用人单位、人才中介的信息互通。要促进人才市场信息网络化、信息化,便捷信息沟通渠道。要打破人才壁垒、规范政府对人才市场管理,公平竞争环境。要发展人才市场,整合人事部门与人才市场的职能,实现人才市场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运作,使人才充分竞争,人才供求、竞争、价格机制健康发展,从而优化人才资源配置。

六、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肯定人才价值

为了准确评估人才价值,必须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完整的人才绩效评估考核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的人才类型,将精神境界、道德情操、政治信念、学识、阅历、观念作风、政策理论水平,工作能力等具体细化标准和权重评分,从而客观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贡献。建立健全考评体系,将考评政策、条件、指标、方法、结果公布于众,增加透明度。建立完整的考评主体制度,让各

利益相关主体参与评价,形成自下而上的考评,做到“领导满意、群众满意、被评人满意”。同时转“资格型考评”为“能力型考评”,转“散点式测评”为“社会化测评”,以此实现人才贡献与价值的相互统一。

七、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资源潜能

不论是在政府部门、企业单位还是专业技术单位,传统的人才激励手段是重物质轻精神,重广施恩惠轻重点倾斜,重许诺轻兑现,久而久之,这种“微利式”,“撒胡椒面式”、“口头式”的激励根本满足不了人才的内心需求,留不住人才也吸引不了人才。为了使现有人才“尽其所能”及外部人才流入,必须建立一套尊重人才、凝聚人才的人才激励机制。以经济效益为主实行物质激励,加大奖励数额,以工资、福利、股票期权、产权为主,并实行重点倾斜。以参与决策管理、提升晋级、扩大表扬范畴实行精神激励。同时注重文化激励,实行内部文化建设,增强领导与单位的诚信度,激发人才的献身精神。也要注重兑现优惠政策与承诺,用优惠的待遇留人。形成物质精神并举、公开择优并重、优惠照顾共同关注的人才激励机制。

八、创新人才培训机制,不断提高人才竞争力

系统的人才培训机制是造就人才的摇篮。社会的向前发展对人才需求也不断提高,为了让人才能与时俱进,就必须通过后续教育让人才不断地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目前的人才培训机制却不尽合理,培训规划不健全、培训机构档次低、培训方式落后、培训导向不对,使得学习者学无所用。对此,必须规范制度,转变方式,加强管理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机构。制定以终身学习、继续教育为主的人才培训制度;实行以职业导向为基础的培训体制,人才培养单位“以需定产”;实行培训计划与个人培训需求相结合,经费由利益相关主体分别侧重承担的人才培训分类管理;创造引导人才学习的环境;加大对培训机构监督、指导与考核,以先进的理念、技术和现代管理建立长效的、高效的、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人才培训机制。

九、创新人才服务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

传统的用人观注重人才的与使用、管理与奖惩,而忽视了对人才的服务,不论是外在的人才市场还是内部的用人环境,都存在服务不周的地方,具体表现为:各类人才市场分工不清、职能错位、管理不善;中介组织水平低、诚信度低;工作制度、环境过于死板;生活环境差、子女就学就业困难等。这造成了人才资源流动受阻,人才资源才能发挥受限,不能安心工作等一系列矛盾。要使人才安心工作,就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变传统“八小时”工作制,实行弹性工作制;完善门类齐全、协调配套的生活环境、解决好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规范人才市场建设,让人才市场走规范化、产业化、网络化发展道路;规范人才中介组织管理,优化中介服务,以此建立与人才引进、人才稳定、人才交流、人才培养相统一的人才服务机制,促进人才潜能最大限度的释放。

十、创新人才监管机制,规范人才资源建设

人才的监督与管理在其他机制中都有所体现,但总体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管体系。政府事业单位干部管理体制、企业人才队伍管理体制还依然落后。人才市场监督不力、人才恶性

流动等,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管理失控。要使人才建设规范化发展,必须加大监管力度,健全政府、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加大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强化行业自律,完善法律法规,规范人才内外部约束机制。以好的制度规范市场,以好的体制管住人才,以好的机制拴住人才,促进人才建设走上新的台阶。人才机制创新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一切从实际出发,走出传统的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习惯约束,面对新时期的新情况、新问题,探索人才建设的新方法、新经验,建立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法规配套、指导及时、服务周到的人才体系,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发挥人才资源的最大效能。

研发中心人才引进措施及制度

研发中心人才引进措施及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稳定和扩大科技人员及管理人员队伍,强化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励人才奋发向上,进一步加快技术中心的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引进原则 第二条研发中心引进人才以更好地完成研发工作和技术改造工作为目标,以带动培养更多的技术人员为最终目的。 第三条要求以专业知识精通、学识广博、一专多能、管理意识强、创新能力强、解决问题能力、战略决策能力为衡量标准。 第四条人员引进以专业、层次、强度、年龄、智力、体力、创造力互补为原则。 第五条原则上采用招聘方式,适当采用猎头公司引进方式。 第六条人才引进原则上按照公司招聘程序执行,对于非常优秀的人员可以提请研发中心主任酌情处理。 第三章引进措施 第七条建立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工资体系,进一步调整员工的工资,高能力高工资,低能力低工资。业绩优异的员工,经部门经理报请研发中心副主任审查,由研发中心主任批准,技术中根据其贡献大小可调整一定数额的工资。 第八条为了加快研发中心的发展,对符合研发中心需要,并能直接到岗工作的特殊人才,经研发中心主任通过,可以不按照常规对其进行试用,并可给予其才能相符的薪酬。 第九条对于能推荐高级技术人才的人员,研发中心将根据公司规定,对推荐人给予奖励。由于技术人才所在部门领导的原因导致技术人才流失的,研发中心将根据有关规定对部门领导给予处罚。 第四章附件 第十条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执行。 安徽省金禾面粉有限公司 二00六年七月

研发中心技术创新激励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研发和技术创新能力,充分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创造性,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奖励范围 第二条围绕与公司经营发展有关的科技成果或技术获得科技进步奖的。 第三条围绕与公司经营发展有关的科技成果或技术获得技术创新奖的。 第四条利用围绕与公司经营发展有关的科技成果或技术获得有关基金的。 第五条对围绕与公司经营发展有关的科技成果或技术进行改良革新并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 第六条对公司经营发展有影响并给公司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研发、创造的。 第七条通过国家或省、市级产品技术鉴定的科技成果。 第八条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省、市重点新产品认证的。 第九条科技成果获得国家或省、市立项的。 第三章奖励标准 第十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奖,给予3000元奖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给予2000元奖励;获得市、厅级或高新区科技进步奖,给予1000元奖励。 第十一条获得国家级科技创新奖,给予3000元奖励;获得省部级科技创新奖,给予2000元奖励;获得市、厅级或高新区科技创新奖,给予1000元奖励。 第十二条获得国家、省各项基金的,获得基金数额扣除相关费用后按10%给予奖励。 第十三条对围绕与公司经营发展有关的科技成果、技术进行改良或革新,给公司带来实际经济效益的,给予1500元奖励。 第十四条获得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认证的给予5000元奖励;获得省级重点新产品认证的给予3000元奖励,获得市级重点新产品认证的给予1000元奖励。 第十五条通过国家技术鉴定的给予5000元奖励,通过省部级技术鉴定的给予3000元奖励。 第十六条科技成果获得国家立项的给予6000元奖励;获得省立项的给予4000元奖励,获得市级立项的给予2000元奖励。 第十七条科研项目实行组长负责制,具有人、财、物支配权,项目完成后,按项目投产之年新增利润总和,一次性提出1-5%的奖金进行奖励。 第十八条科技攻关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完成后,按每个项目预定的奖金数发放奖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 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 摘要:人才工作是强军兴国之重要战略,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机制,体制机制创新对于人才工作至关重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重在创新,难在实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更好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 关键词: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创造活力热情 一、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现实背景 长期以来,人才工作从属于人事管理,没有成为管理者议事的中心。人才工作机制受到旧管理体制限制,受到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事管理模式影响,以致我国人才工作累积呈现出一些问题。 1.人才现状不符合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事关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我国人才问题已逐渐成为约束国家发展的软肋。 2.人才工作机制制约人才工作开展 现有的人才工作缺乏统筹协调机制,没有充分把握宏观,缺少计划性,没有真正将人才工作纳入党政工作的要务

中。 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的热点与难点分析研究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热情,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新局面”的目标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探索实践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的新路子、新方法、新途径。 1.转变观念,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要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战略目标,用优秀人才工作机制、人才服务体制、人才管理体制吸引人才,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没有好的机制,是吸引不了优秀人才的,坏的不全的机制只会吸引畸形人才。 2.解放思想,推进体制内外人才的整体性开发和学习运用 改革开放30年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形成共识。但是,在人尽共才、才尽其用上,缺失和漏洞现象依然存在。因此,必须以创新发展的思路,用实际效能检验标准,打破不适应新时期军队国家人才开发模式,打破陈旧的人才开发思维模式,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整体性统一模式,使各类人才的活动迸发,潜能涌流。 三、创新人才开发机制,重在培养、任用与激励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下--试卷76分

人才工作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一)(下)试卷76分 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激发人才创造活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正确错误 2、到2011年底,我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 正确错误 3、我国人才培养工作成绩斐然,人才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不落后于发达国家。 正确错误 4、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尚为取得根本的突破,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改进。 正确错误 5、我国当前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已经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上学难、上学贵等问题。 正确错误 6、建立健全国民教育体系,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完善教育经费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正确错误 7、学校教育乃个人教育的终点。 正确错误 8、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和培训机构应该向所有有学习需求的人开放,打破人才参与学习的各种壁垒和限制。 正确错误 9、在提高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基础上,重点培养人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 正确错误 10、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只注重培养内容的全面性即可。 正确错误 11、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正确错误 12、当今世界,经济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正确错误 13、政府是人才培训的主体,应该转变观念,鼓励职工进行在职学习。 正确错误 14、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人才培养对象的多元化,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梯队,优化人才资源的结构,形成一个初、中、高不同层次人才分类开发、逐级提高的塔式结构。

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1总则 1.1为贯彻集团公司人才发展战略规划,使人才培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保证公司人才储备与开发进入一种有序、稳定、持续发展的局面,提升公司中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和深度,全面提高公司管理,技术人员素质,以适应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2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讲求实效的原则,实行目标管理策略,有目标、有措施、有责任、有落实,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不断提高公司竞争力。 1.3通过建立健全人事制度和各种激励措施,规范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考核促使各部门的领导培育人才,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公平竞争、脱颖而出的政策环境和生活工作环境。 1.4本规定适用于公司人才的培养管理。 2职责 2.1公司人才培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办法,人事行政部门负责公司人才培养策划、监督及考评工作。其主要职责有: 2.1.1组织制定公司人才培养规划,并对实施计划进行监督管理; 2.1.2拟定公司人才培养的规章制度; 2.1.3核定培训课程及培训资格; 2.1.4制订考核管理办法并监督实施。 2.2公司各部门根据公司发展的需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

管理与技术人才的培养,各部门负责人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要高度重视并积极组织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2.3公司各部门要根据本系统的需要,制订本部门的人才培养规划。 3重点培养的人才种类 重点培养的人才分为中高级管理人才以及高级技工人才。 3.1高级管理人才的目标是培养基本素质高,理论水平高,具备大型公司综合管理能力的领导人才,包括一级部门负责人和公司级管理人员。 3.2中级专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基本素质,具备较丰富的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包括二级部门负责人。 3.3高级技工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操作人员。 4人才培养阶段 开发培养高潜能的员工一般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潜能员工的选择。第二阶段,高潜能员工开发培养的实施。开发培养要有针对性,要找出高潜能员工与晋升岗位标准差距,针对其存在的弱点制定开发培养计划。第三阶段,由公司高层、部门负责人确认高潜能员工是否适应企业文化,并对其进行综合考评。 5拟培养人员产生的程序 5.1个人申报或基层推荐; 5.2本人对照申报条件表准备个人的证书等资料;

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资助办法

常州市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资助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深化“龙城英才计划”改革创新的意见》,加快推进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推进全市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升常州人才国际化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制定本办法。 第二章资助对象 第二条本办法资助对象为我市企业。 第三章资助标准 第三条对承担市科技成果转化培育计划项目,引进科技创新团队的企业,给予80-100万元资助。对承担市重点研发计划(工业、社会发展、国际合作、产学研合作)、科技型创业企业孵育计划项目,引进领军型创新人才的企业,给予20-60万元资助,优先支持全职引进人才项目。 对通过省科技厅开展的绩效评价,且绩效评价优秀且已引进领军型创新人才的省级科技基础设施,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助。 第四章办理程序 第四条由申请单位经所在辖市区或园区科技局审核推荐,向市科学技术局进行申报,并提交有关证明材料。 具体申报要求及格式见当年度申报通知。 —1—

第五条组织申报后,经市科学技术局业务处室审核,资助方案经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并与市人才办、财政局会商后通过常州市技术创新网等媒体向社会进行公示,公示期为两周。 公示结束无异议,由市科学技术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下达资助资金;如有异议,由市科学技术局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 第五章经费开支 第六条资助经费按《常州市市级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常财规[2014]3号)的规定合理使用。 市科学技术局、财政局对资助经费实行监督管理,纳入绩效目标考核。 第六章附则 第七条申请单位须如实填报各项数据和资料,对弄虚作假、伪造成果骗取财政奖励资金的,按《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执行,资助资金按原渠道追回。 第八条对工作人员在项目办理过程中失责的,市科学技术局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2—

(人才管理)叶淦彬七大创新机制,让人才留下来

——(人才管理,2950字)—— 七大创新机制,让人才留下来 橱柜企业留人育人是难题,尤其是对一线工人,更是如此。面对用工荒,企业如何创新育人机制?弄清楚这些问题,对橱柜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叶淦彬 橱柜企业工人难招难管是一个普遍现象,用工荒只是其一;橱柜工厂的生产、生活环境差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招工难的因素。即使招来了工人,这些年轻人的工作态度也令人焦虑,这与他们的家庭及受教育程度息息相关。 80后、90后,生活条件优越,走上社会之前,都是家中的小皇帝。一旦踏上工作岗位,骤然加大身上的工作压力,让他们很难接受。尤其是在橱柜工厂,脏活累活非常多,更让这批工人望而却步。橱柜企业在留人育人上,必须认真对待。 一线工人为何留不住? 招工难,不是单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家庭一般只有一两个小孩,以独生子女居多。所以,家长都会全力培养小孩,让他们上大学,再次也得读完高中、中专,而且家长们普遍认为,如果在橱柜工厂当工人,就会觉得自己没面子。 笔者曾经为一家企业做过一次校园招聘,新招一批大学生,有一大半坐办公室或者跑业务,只有几个人愿意下车间。到办公室的人除了扫扫地、倒到水,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几天一过他们也就心安理得地上网打游戏、聊天;几个下车间的,被领导找去谈话,说你们好好学、好好干,到时提升你们做管理人员,但实际上都被派去车间干一些打磨、搬运之类的脏累活,甚至还被车间技术工人、管理人员歧视,所以没干到一个月,基本都离开了。 也有例外,有一个很实在的小伙子一直坚持在车间干,并且下班之后,自学橱柜相关的管理技术知识。几个月下来对生产的流程环节有些了解,非常想在这一行做出成绩。但他的做法并不被周围的人看好,亲戚朋友都说他没本事才干这脏累的活,他的女友也说如果你再干下去我们就分手。 在种种压力下,小伙子仍然坚持自己的选择。好不容易等工厂引进新设备,他找到厂长,自告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 神) 袁贵仁 《人民日报》(2014年12月12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对“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好《决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开创法治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 深刻认识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核心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这指明了法治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和法治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国已经建立了以学位教育为主体、其他教育为补充,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进修相互衔接的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为法治领域输送了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此同时,初步形成了教育部门宏观管理、司法部门行业指导、教育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法学院校自主管理“四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既有以法学理论传授为主的法学学术学位教育,又有具备行业特点的法学

专业学位教育,还有贯穿于法律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高等法学教育坚持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大众化教育兼顾精英教育理念,初步形成了法学教育、司法考试及法律职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培养造就了大批具有法律人格、法律知识和法律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法治人才培养质量和机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不同地区之间法学教育资源特别是师资配置仍不平衡,法学院校与法治实务部门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法律职业的衔接不够紧密,加强和改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刻不容缓。 正确把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的关键环节 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遵循习近平同志关于“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论述,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环节,重点突破、扎实推进,尽快取得实质性进展。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创新法治人才培养的首位。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第一位的要求,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是社会主义法治人才思想政治素质的具体表现。必须立足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全局,认真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法治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对社会思潮辨析引导,分清重大是非,绝不给错误思潮传播提供任何渠道和空间。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将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坚持“宽口径、厚基础、提能

人才管理机制

把人才管理的机制和活力紧密结合在一起 道格拉斯〃雷迪:伦敦商学院组织行为学访问教授,ICEDR公司的 创始人 杰伊〃〃康格伦:伦敦商学院访问教授 2005年,我们针对全球各地40家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做过一次调查,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称自己公司的人才梯队跟不上,找不到足够的高潜质员工去担任战略层面的管理职务。 就算一家公司的相关政策和系统很健全很先进,但如果没有高管的深度参与,人才管理也会流于空谈。 如果人才管理没有激起公司高管的热枕,也没有注入到公司文化之中,那么其流程很容易就会沦为走过场。 我们多次参加一些公司的执行委员会会议,一次次目睹它们因找不到合适的人来负责增长战略的实施,而忍痛舍弃现规模高达数亿美元的新业务。 相比之下,有些公司却是信心百倍地迎接未来。这是因为它们不仅仅实行了人才管理,而且建成了我们所说的“人才工厂”。换句话说,它们把人才管理的机制(functionality)和活力(vitality)紧密结合在了一起。这使得它们能够培养和留住关键员工,并把他们委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以满足不断变化的业务需要。这里的机制,指的是符合公司战略和文化目标的严格的人才管理流程;活力指的是日常工作中管理者对人才管理的情感投入。 机制:高效执行 机制指的是人才管理的流程、工具和系统。有了它,一家公司

就能把具合适技能的合适的人在合适的时间安排到合适的地点。好的流程、工具和系统设计并不只是技术先进,还要能与公司的目标挂起钩来。特别是,这些流程应该能够帮助CEO解决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推动业绩增长并营造积极的文化。 比如,汇丰银行在奉行通过收购实现增长的战略多年以后,在2002年转变以关注内生性增长。转变增长模式后,汇丰的目标是在多个不同地域强化当地的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全球化程度日益增加的客户。要实现这个目标,汇非还必须改变它的文化,因为它过去实行的一直是联邦制,不同分行彼此独立,而且相互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作为变革的手段之一。强调无论客户把业务延伸到何处,它们都能在当地得到汇丰的服务。 为了在保持全球统一标准的同时培养本土人才,汇丰统一设计了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和政策,但同时又保留了一定的灵活性,以便适应各地的具体情况,现在该公司在人员评估、招聘、绩效和职业发展管理、领导力开发等方面都有统一的流程,但是各地分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资源能力和文化要求在一定限度内对它们做出调整。比方说,分公司在进行人员评估时必须从工具列表里至少选择两个,例如心理测量、通过个别访谈发掘评估对象的抱负以及360°反馈等。它们还必须使用标准的评定量表,并且把近三年内的绩效数据都包括在内。通过这种方式该公司就能确保一定的客观性。并且在不同业务和不同地点之间确立统一的衡量标准。 为了推动大家从全球角度思考问题,汇丰银行建立了一个人才储备库系统,用于追踪和管理全公司高潜质人才的职业发展。当员工被列为高潜质对象后,就会被纳入地区或者业务单元的人才库,归当地的人力资源和业务单元的领导者管理。然后,他们会被选派

政府人才引进制度的创新分析

现代商业 MODERN BUSINESS 165 Public Administration 公共管理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提出要构建人才资源的创新机制。他们都把人才资源全球化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积极推进国际经营人才的本土化,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与培养的全球化,以望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取更多的人才资源。 一、政府在人才市场中的角色定位 虽然人才资源市场的核心和灵魂是市场机制,即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由于人才市场的失灵以及人才流动的高成本,使得在人才市场中仅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来达到真正的供求平衡是很困难的,这就需要借助凌驾于市场之上的力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纠补市场失灵。 1、转变政府职能,克服“自利”倾向 解决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就是要实现政府在人才市场管理中的职能回归。政府应当转变观念,进行职能改革,最大限度地退出人才市场竞争,还权于市场。要把经政府人事部门办的人才市场从现有的盈利性竞争职能转变为非盈利性的公益职能,将政府部门办的人才 政府人才引进制度的创新分析 [内容摘要] 当今,人才资源进一步成为国家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都把人才资源全球化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在积极培养人才的同时,大力引进人才。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人才大战,中国应加快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合理定位政府在人才市场中的角色,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关键词] 政府;人才引进;创新 盛 晖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人事劳动局 315000 市场转制为企业,使之与政府人事部门完全脱钩,自主经营,独立参与市场竞争。2、填补政府缺位,真正服务于市场 要“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现有各类人才和劳动力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要“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限制,疏通三支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人才流动是有效解决人才供求矛盾、优化人才结构、整合人才质量、促进人才使用社会化的根本途径。3、建立宏观调控体系,确保市场机制有效发挥 首先,政府应完善法律,规范人才市场。政府应制定宏观管理人才市场及中介组织的法规,建立人才市场的主体制度,制定人才市场竞争法规,反对不正当竞争,从制度上规范人才市场的行为。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研究出台内容更加细化、针对性更强、更有可操作性的单项法规及实施细则,提高立法层次,建立行业标准,规范收费方式。同时要抓紧建立人才安全体系,在人才市场国际化的背景下,防止人才流失,对人才流动、智力技术流动、人才资源信息流动划定保护范围和领域,建立“人才防火墙”;对于人才利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领域的高层人才保护也应该有具体的规定。 其次,政府应制定各种政策调节人才余缺。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幅度和速度不断加大,区域经济不断呈现跨越式发展态势,在人才市场上具体反映为,不同时间、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供求状况不断发生变化,甚至会出现某种人才“突发性”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现象,人才市场的滞后性无法有效地调节,所以政府应当及时出台相应的政策来 调节人才余缺,对供大于求的人才限制引进或不引进,对供不应求的人才放开引进,甚至实行特殊优惠制度,从而有效调节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的平衡。而且随着目前人才争夺战表现出的较强的组织性和计划性,要求地方政府充分发挥自身具有的规划、组织、协调功能,密切与企业合作,制定人才规划,出台相应的人才引进政策,组织协调用人单位,有计划、有组织的引进人才。 二、政府人才引进制度的创新对策 1、逐步建立统一、连续、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 由于单位承办就业福利保障会造成社会各种利益主体的保障待遇不公正,使得社会的部分人员不能正常流动,影响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育,所以政府应制定硬性措施,把不同所有制的企业都纳入到政府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真正满足各类人才的保障需求,切实保障人才的切身利益。应建立人才产权制度,明确人才产权边界,逐步将人才的社保承办者由单位转向社会,让个人直接向社会投保,人才的福利、就业、社保都交给社会管理。大力完善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尽快建立统一、连续、标准的社会保障体系,使人才流动不受社会保障的影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同时要鼓励企业普遍建立人才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解除人才的后顾之优。 2、优化人才收入分配制度 分配作为对人才劳动的一种价值报偿,应当与人才的贡献、业绩相联系。分配差距的适当拉开既是对人才价值的肯定,同时也是吸引人才的有效手段。分配机制不创新,将严重制约人才的引进和使用。 对于党政机关而言,可以通过改革相应的工资制度,使公务员工资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物价水平保持动态增长,与企事业相当人员的收入大体持平,完善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制度及附加津贴制度和奖金制度,适当拉开工资差距。对于柔性引进的专业紧缺人才,可以实行年薪制等特殊工资政策。完善福利制度,按照福利货币化、节约成本费用的原则,逐步实现福利项目和待遇的规范化、制度化。 对于事业单位,应扩大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收入分配向重点岗位、优秀人才倾斜,真正体现人才价值和人才市场价格。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工资相分离的工资管理办法,改革现行工资待遇主要与职》转164页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发展要求,必需建立健全科技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员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人才在推进企业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公司统一领导,人力资源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公司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部门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晋级、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公司评选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

示范作用,在全公司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技术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才技术岗位津贴制度。本着“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原则,提高高层次人才待遇,加快培养出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公司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加强“H”型人才发展双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尖端人才、中高级专家等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不断拓宽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实现专业技术人才与经营管理人才两支队伍“H”型管理,改变独木桥式的事业发展模式,使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事业发展上各行其道,人尽其用。 5、推行科研成果奖励制度。为激发广大员工开展科研开发、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对申报的科研攻关、技术推广、自主创新项目等科研成果转化到生产经营实际中进行应用、推广和再创新的,按照《创新成果奖励办法》进行奖励,有力激发员工自主创新的潜力,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技术水平。 6、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企业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创新人才培养制度

人才培养制度 为更好地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地落实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发展,建立健全面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引进机制、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大力营造自主创新的优良环境,提升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为额敏县司法行政系统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办法: 一、稳定、培养现有人才的激励办法 1、建立创新人才工作保障机制。各科室主要负责人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推进本系统跨越式发展中的骨干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要充分认识人才工作的重要性,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形成党政统一领导。我局将把人才工作作为各科室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作为提拔、奖励的重要依据。对在人才队伍建设中成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创新科技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在本系统专业人员的使用上引入竞争机制,加大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和选聘力度,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对我局评选出来的人才重点培养,压担子、挑大梁,条件成熟时适时选用,使他们在工作中发挥骨干作用,有效地发挥典型示范作

用,在全矿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专业人才成长提供发展舞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3、建立专业学科人才交流制度。按照个人自愿、我局需要、组织调配、因才施用的原则,根据企业发展方向,依托重点项目,针对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成长的不同特点,不同发展方向,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向生产一线锻炼,不断加强专业人才的合理交流,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 4、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倡导干中学、学中干。按照统筹规划、学以致用、鼓励上进、合约管理的原则,鼓励在岗员工参加紧缺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成人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5、人才长效激励机制。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重业绩、重贡献的分配原则。对特殊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办法。对关键岗位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研究项目的专业技术带头人、科技创新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才”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创新人才。凡创新求变、勤奋拼搏,做出骄人业绩,给企业创造巨大收益的可给予重奖。 6、关心人才,改善条件。从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给予人才全方位的关心和爱护,积极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和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加大投入,改善办公条件,抓好文体设施建设,优化员工生活环境,关注技术人员身心健康,

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研究

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研究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实施人才强州战略,推进人才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 一、我州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设现状 我州党委、政府历来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2006年成立人才工作科以来,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推进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营造了良好的人才环境。 (一)“党管人才”新格局初步形成。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初步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共同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党管人才的工作新格局。一是组织机构更加完善。目前,州、县(市)党委都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党政一把手亲自抓人才工作,强化对人才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州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州政府分管领导和州委常委、组织部长任副组长,人社、发改、工信、农业、畜牧、财政、教育、科技、卫生、民政、宣传、统战等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切实加强对全州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人才工作报告制度,各县(市)和州直有关单位定期向州委人才办报告人

才工作情况;落实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州、县(市)委人才办认真履行牵头抓总职能,及时协调人社、教育、科技、卫生、农业等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人才工作。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先后制定出台了《2003-2010年全州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的意见》、《***“新农村建设人才保障工程”实施方案》、《***州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意见》和《***州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大力引进人才智力、营造人才环境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保障。三是目标考核不断加强。建立健全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人才工作督查考核制等各项工作制度。改进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了以业绩为重点,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标准,提高了人才评价科学化水平,对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聘,既注重年度考核和平时考核,又注重工作实绩和做出的贡献,打破了人才评价“证书化”倾向。五年来,先后共召开领导小组会议12次,定期听取各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汇报,把人才工作列入各县市、部门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第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意识得到

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制度

浅谈科研型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建设 中央组织部在《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中对事业单位的人才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围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逐步建立适应不同类型事业单位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用人机制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科学技术干部队伍。结合本单位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实践,谈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积极推行聘用制,实现用人机制转变 通过近几年事业单位推行人员聘用制度,改变了用管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办法管理事业单位人员的做法,积极稳妥地进行用人制度改革,逐步破除干部身份终身制,引入竞争机制,逐渐成为事业单位一项基本的用人制度。事业单位与职工双方都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确定单位和个人的人事关系,明确单位和个人的义务和权利。通过建立和推行聘用制度,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用人,促进单位自主用人,保障职工自主择业,维护单位和职工双方的合法权益。通过聘用制度转换了事业单位的用人机制,逐步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006年,全市事业单位建立起选人用人实行公开招聘和考试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了事业单位选人用人的程序和做法。通过这种方式,把好了选人用人的第一关,达到了把优秀人才吸引到事业单位中来,提高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素质,基本上防止了通过各种非正当途径向事业单位安排人员的目的。为事业单位的发展打好人才基础。 二、建立和推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2008年以来,按照市人力和社保局的要求,全市事业单位逐步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在事业单位试行岗位设置管理制度,是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是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需要,也是改革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要求;对于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调动事业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比例,按要求设置好本单位的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岗位,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和聘任期限,将各个岗位的职责、任务、标准和条件落实到位,并组织职工竞聘上岗,择优聘用,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做好准备。 三、建设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打造核心竞争力 (一)始终围绕事业单位的基本职能开展业务工作 针对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等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围绕本单位的基本职能,开展业务技术工作,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按时、高质量完成本单位的主体业务工作,在完成主体业务工作中,提高整体素质,优化队伍结构。 (二)突出培养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积极争取并充分利用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优秀人才引进、培养的各种政策,通过国际交流、选派“西部之光”访问学者、推选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推选市级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推选市级杰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等渠道和方式,加快培养优秀人才,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科研水平上台阶,打造核心竞争力,储备领军人物。 (三)加强培训,提升科研人才队伍专业技术水平 结合本单位业务的发展和具体技术工作,有计划地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训的力度,提高科研人才的综合素质。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规范科研管理程序,狠抓管理制度落实,提升业务技术的质量和实效,确保工作目标任务完成。 (四)专业技术人员的收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工作任务主要是专业技术人员的劳动集合。事业单位的人力支出主

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 胡锦涛同志指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治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主体。要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着重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层次人才,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素养优良、新老衔接、充分满足经济社会进展需要的宏大人才队伍。”近年来,围绕这三支人才队伍建设,湖南省长沙市坚持在实践中发觉人才、培养人才、凝聚人才,不断创新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进展的需要。 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快培养党政人才。党政人才是经济社会进展的组织者和和谐者。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党政人才,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可连续进展的重要保证。长沙市在培养党政人才问题上,着重抓了三个关键环节:一是注重在应对复杂局面中培养。当今时代,世界形势复杂多变,我国改革进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社会生活中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棘手问题逐步增多、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长沙市坚持把党政干部放在矛盾最复杂、问题最突出和困难最集中的地点,增强他们居安思危的担忧意识、见微知著的政治敏锐、贴近群众的务实作风、遇事不惊的应变能力和统筹兼顾的决策水平。二是注重在推进进展实践中培养。进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进经济社会进展的实践是党政人才成长的主课堂。长沙市坚持把党政人才放到经济社会进展的实践中去锤炼,把促进进展的能力作为衡量党政人才的要紧标准之一,重实干、重创新、重奉献,全面、客观、综合、动态地考察党政人才。三是注重在搞好团队建设中培养。培养党政人才,既应注重人才素养和人才数量,也应注重人才队伍结构的合理和整体功能的优化。长沙市遵循人才队伍建设规律和人才成才黄金年龄规律,坚持逐层培养、逐级输送,形成了人才培养的金字塔;坚持兼顾各个年龄层次,不搞论资排辈,形成了老中青搭配合理的人才年龄结构。 以提高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治理水平为核心,加快培养企业经营治理人才。高素养的企业经营治理人才是一个地点实现较快进展的宝贵资源。长沙市着眼于促进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企业成长,坚持把加快培养企业经营治理人才摆在重要位置。一是促进企业经营治理者职业化。依照企业进展需要,着力培养具有实干精神和经营治理能力、熟悉市场经济规则、通晓国际经济贸易和法律知识的人才。二是推进职业经理人市场化。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公布、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让职业经理人与用人单位进入市场双向选择;完善社会保证体系,解除职业经理人进入人才市场的“后顾之忧”。三是建立和完善优秀企业经营治理人才的成长机制。通过创新鼓舞机制,引导和鼓舞经营治理人才把精力集中到经营企业上;通过创新治理制度,实现企业人事治理制度从行政化向市场化的转变;通过建立企业经营治理人才任职资格制度和信用体系,为企业用人及企业经营治理人才的进展提供服务。 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加快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吸引人才。借鉴国内外的成功体会,研究制定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政策,逐步实现人才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制造有利的政策与法制环境。二是搭建创业平台吸纳人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给肯干事的人以机会,给能干事的人以岗位,给干成事的人以回报。一方面,大力进展科技型、专业型、配套型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研究所,并增强它们集合人才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快培养和进展专业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高校科研存在着科研创新团队实力较弱,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以教师为中心,采用单项灌输的方式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要超越学科导向,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 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培养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特征,除了高校外,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也都拥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和条件,创新人才培养的资源分别掌握在不同的创新主体手中,任何一个创新主体都不能够有效掌握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必须依靠其他的主体提供支持,形成协同效应,共同达成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外部机制障碍,采用协同创新新模式: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大力推进校内、校校、校所、校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改变高校目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封闭式课程教学模式。 1、校内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内部协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教育培养,奠定创新所需要的合理的知识结构。高校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各种跨学科研究中心、跨学科实验中心、跨学科教学中心,通过搭建多种形式的跨学科教育平台,组织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教师一起突破学科壁垒,组成跨学科研究小组和教学小组,开设全校性的公共跨学科课程,以整体组合的课程替代严格的学科分类课程,同时大力推进全校范围内的选课制,尤其是跨学科专业的选课制度,以学院为主体,按学科群开设大量的跨学科选修课,

鼓励学生跨学院跨专业选课,为学生带来不同的学科视野和综合化的知识结构,从而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2、校校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各自的优势特色学科及优势学科群,开展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协同合作。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互聘师资、共享课程和实验室资源等途径,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当前可着重探索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新的高校战略联盟,进一步创新协同机制,共同搭建创新人才培养大平台。 3、是校所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科研院所优质创新团队和优质科研资源,瞄准国家相关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国家重大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国家重大工程专项,整合科技队伍、科技资源,共同构建优质资源平台,营造一流的学术氛围,建立优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体制机制,开展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合作的科研协同创新。在科研协同创新过程中,校所双方将导师、项目、平台整合起来,实现无缝对接,着力构建学术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4、是校企(行业)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高校与行业结合紧密的优势学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优势和地域优势,选择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组织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服务产业升级转型和结构调整,从而探索建立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同、多技术集成的重大研发与应用平台,大力开展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当前高校要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着力构建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创新人才新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