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横峰中学2016-2017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AAAAA:邓婉君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章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语》有多少种读法

——浅谈经典诠释的空间与路径

“《论语》热”是近年来学术界与文化界一种值得分析的现象。《于丹<论语>心得》、《丧家狗:我读<论语>》等书的面市,再次引起人们对《论语》这部儒学原典的关注。同时,作者的理解与诠释方式也成为聚讼纷纭的焦点。

如何评价于丹等人对《论语》的读解,坊间已多有议论,兹不具议。但由此联想到的一个问题是:《论语》有多少种读法?换言之,经典诠释的空间有多大?路径有多少?

按照哲学诠释学的观点,经典作为一种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或“本文”,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经典产生于特定的“视域”,体现了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同样,后世的读者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离不开一定的“视域”,即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由于时间距离的存在,这两种“视域”之间是有区别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就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相反,二者总是通过习俗、传统等相互联系,统一于历史这个贯通古今的“大视域”中。而所谓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实际上就是后世的读者从自身所处的“视域”出发,在历史这个“大视域”中和经典作家所处的“视域”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经典诠释的空间,也就是历史这个“大视域”。历史在不断发展变化,对经典的理解与诠释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经典总是面向历史开放的,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诠释方式;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本文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所有这些,并不只是暂时的,而是永远如此。“后人比前人更能理解前人,读者比作者更能理解作者,”哲学诠释学的创始人、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如是说。

作为在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所谓人类文明“轴心时代”所产生的儒家经典,《论语》在成书后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以“返本开新”为宗旨,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就此而论,《论语》的价值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的。经学传统虽然在后来发生过某种程度的断裂,但《论语》的价值光芒并未因此而黯淡。

经典的开放性、经典诠释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经典诠释就是一种天马行空、率性而为

的行为。相反,人们常常是在两种相对固定的路径中来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一种是考古学的路径,即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话等方面的“史料考证”;一种是历史哲学的路径,即读者将自身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从对《论语》等儒家经典的诠释来看,这两种路径可以分别从汉学和宋学中找到根据。前者注重“实事求是”,强调“六经皆史”;后者注重“义理”,强调“借经以通乎理耳,理得,则无俟乎经。”这也构成了中国经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分歧。两种诠释路径的特点,借用王国维先生的话说,前者“可信”但不一定“可爱”,后者“可爱”却不一定“可信”。依笔者所见,二者之间并不是彼此相斥的关系,也不是或此或彼、不可得兼。可取的态度应当是,“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因为离开了“可信”,“可爱”就会演变为“借古人杯酒,浇自家心中块垒”;离开了“可爱”,“可信”也就解答不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的价值追问。如何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今天理解与诠释《论语》等经典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选自《人民日报》)

1、结合原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经典是经过历史检验而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属于“历史流传物”的范畴。

B.经典作家基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对自然、社会、人生等问题的认知与评判,属于经典产生的特定的“视域”。

C.后世读者自身所处的历史阶段与社会环境,以及对经典的理解和诠释,也属于一定的“视域”。

D.经典作家特定的“视域”与读者一定的“视域”融合,就叫做“大视域”。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论语》在成书的千百年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学者相继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诠释,从而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独特的经学传统。

B.《论语》的价值内涵极为丰富,其读法也是多种多样,无论怎样读,它的价值光芒都不会黯淡。

C.从考古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着重于经典成书的年代确认、版本辨析、字词训诂等方面的“史料考证”。

D.从历史哲学的路径来理解和诠释经典,就是读者将自己的价值关切和“意义”追寻“置入”经典和历史传统中,寻找二者在哲学层面的共鸣与升华。

3、下列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经典产生的特定“视域”与后世读者的“视域”是有区别的,但并不意味着二者处于相互隔绝、彼此孤立的状态。

B.随着“历史视域”的不断拓展,经典的意义超越了它的作者,因而经典的诠释的空间也会不断扩大,路径也会不受约束,越来越多。

C.理解和诠释经典的两种路径之间,可以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是彼此得兼的。

D.在理解和诠释《论语》等经典时应摆正“可信”与“可爱”之间的关系,使“可爱”以“可信”为前提,“可信”以“可爱”为诉求。

(二)实用类文章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文的字,完成4-6题。

拿破仑:昨天和今天的世界领袖

麦圭尔

拿破仑将指挥总部设在尼斯,并且约见这些将领们。他们仔细打量着他们的新任总指挥官——一个只有二十六岁,留着长乱发须的瘦小家伙,一双手紧拿着他新婚妻子的画像,并且坚持每个人都要欣赏——但没有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们一致认为这个不起眼的人物一定是位政治阴谋家,借着什么秘密交易谋得此职位。难道他真的指望这些在愤怒、饥饿中的二万七千名士兵来对抗奥地利帝国?这些人已经好几个月无饷可领了,且衣不蔽体,穿着草鞋。

但是年轻的拿破仑却气定神闲,一点也没有被他们的气势吓倒,反而有条不紊地询问他们单位的大小,部队的士气,以及补给的问题。然后他告诉他们说:他将于次日检阅士兵,并且在后天就要开拔部队。

他并没有完全依照原先安排的进度来做,但是也没有落后多少。在四十八小时之内,他已经设法取得了足够的面包、肉类,甚至还有白兰地酒,至少可以维持六天。他又将营队中顽劣不驯的士兵打散,把这些顽劣分子打散分到其他的单位中,以分散他们的愤怒以及哄吵的力量。

为了给部队弟兄们强烈的认同感,拿破仑主持了一次正式的检阅。他对部队的演讲,展示了他那激发部队士气的伟大能力。

“将士们,你们衣不蔽体又忍饥受饿。政府亏欠你们实在太多了,却不能回报你们什么……你们忍受艰难困苦的耐心,你们无畏横逆面对所有危险的勇气,已经赢得了全法国的赞佩。法国是你们受苦受难的目击证人。你们没有靴子,没有外衣,没有衬衫,而且几乎没有食物。可是我们的补给仓库也空空如也,而敌人的仓库却是食物满仓,现在就靠你们去占领它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