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黑格尔小逻辑

黑格尔小逻辑

黑格尔小逻辑
黑格尔小逻辑

浅谈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中的哲学观

摘要: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是对其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既是真切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理论前提,也是准确把握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关键和要害。概括而言,黑格尔主要是将哲学理解为: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理性和现实的和解”;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关键词:思辨哲学;辩证法;圆圈

论文联盟 https://www.doczj.com/doc/d05102113.html,

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不在于对随后展开的逻辑学范畴、主要内容及阐述顺序做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而是全面阐述其本人的哲学观。这多少与正文中思维范畴之大量而详细的演绎有些相悖,似乎“导言”并没有起到导言之作用。然而黑格尔如是安排并不是某种理论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因为在他看来,事先阐述其哲学观无疑将是阐述其逻辑学主要内容的前提和关键,逻辑学只是其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属于对哲学的总体理解和把握。因此对读者来说,全面理解其哲学观至为关键,惟此才能真正地理解其逻辑学的写作缘由、范畴规定和逻辑运演等。结合相关文本,笔者以为其中阐述的黑格尔的哲学观应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

黑格尔在《小逻辑》“第二版序言”中称其哲学劳作所曾趋赴和所欲趋赴的目的在于“关于真理的科学知识”,认为唯此才能对“精神有价值、有兴趣”;而其哲学所欲恢复的则是“绝对的内容”,以及“精神最特有的最自由的素质”,实现精神自身的自由运动和发展。为此,黑格尔首先阐述了其本人的哲学观及其与其他思维形式如宗教、艺术等的相互关系。因此他直接将哲学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他不同意近代以来将哲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做法,而欲调和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正是在此过程中,他阐述了自己对哲学的本质规定。

在他看来,他所处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对理性的绝望,哲学堕落得庸俗浅薄:“不去认识真理,只去认知那表面的有时间性的偶然的东西”。这种哲学正是

近代以来的启蒙哲学,尤其是指康德的批判哲学。黑格尔的确承认,近代哲学

的复兴对精神的事业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它突破了宗教神学的束缚,突显了

主体抽象的自我意识,确立了抽象的思维原则,“自为的思维”得以出现;从此,思维不仅自觉地意识到思想中的东西与实存的论文联盟https://www.doczj.com/doc/d05102113.html, 整理宇宙之间的差异,还将这一差异发展成对立,并欲消除这一对立,其兴趣

已“不在于如实地思维各个对象,而在于思维那个对于这些对象的思维和理解,即思维这个统一本身”,因此近代哲学首次实现了“对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但黑格尔同时指出,近代哲学的复兴却将自身与宗教对立起来,以戴着理性面

具的知性原则来建立确实可靠的知识体系并以此来反对宗教的信仰,从而在近

代哲学史上形成了“注重抽象理智的启蒙派”和“宗教上的虔诚派”的截然对立。他们各自都以自己所持的原则来反对对方,但由于他们没有“可以接触的

材料或共同基础,因此也不可能达到学理的探讨,并进而获得知识和真理”。

在黑格尔看来,前者所持的知性原则“仅在于认识到范畴或概念的抽象性,亦

即片面性和有限性”,因此在他们看来,“具体的精神的统一性”不过是“一

抽象的无精神性的同一性”,在这里,“一切是一,没有区别,在别的范畴内

即使善与恶也是一样的东西。”但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却是“形式的抽象的无内

容的思维”,是一种形式主义,只知道“高叫良心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教学

的自由,甚至高叫理性和科学”,却不涉及内容的实质之处,“只停留在一种

消极的形式主义和一种自由任性、自由乱发表意见的‘自由’里面”,没有达

到对真理的认识;与此类似,后者也只是停留在“自豪于主呀主呀的名字”,

却“直率地公开地轻蔑那些将信仰发展或扩充为精神、实质和真理的工作。”

因此,两者都固执于自己所持的那一方面,都脱离“实体性的内容”。于是在

他们那里,宗教意识沦落为“得到没有内容的最高满足”,哲学“也只成为一

种偶然的主观的需要了”;它“完全从属于个人主观的自由的需要。”这样一来,哲学变得庸俗浅薄了,以至于发展到自身确信不可能发现并确立关于真理

的知识:上帝作为世界和精神的本质,在它看来是不可把握和不可认识的;可

以认识的只是那些有时间性的和变幻不居的消极的东西,绝对和上帝的本性,

自然界与精神界的真理和绝对本质反倒被认为是不可知和不真的东西,剥夺了

被知的权利。黑格尔嘲笑康德的批判哲学甚至将那种“对永恒和神圣对象的无

知当成了良知,因为它确信曾证明了我们对永恒、神圣、真理什么也不知道。

这种臆想的知识甚至也自诩为哲学。”所有这些无不都是哲学里的“虚浮习

气”,是“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如今,已到了世界精神“回到内心,转向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的时候了。

不同于将哲学和宗教对立起来的看法,黑格尔认为,哲学和宗教并不相互对立,而是有着共同的内容:都以“真理”为研究对象。而“就真理的最高意义而言,上帝即是真理,而且唯有上帝才是真理。”对此,在稍后的“逻辑学概念的初步规定”中黑格尔解释道:真理并不是我们的表象与对象的符合,而是“思想的内容与其自身的符合”;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又说,真理就是“普遍的独立自存的理性”;而“唯有上帝才是概念与实在的真正符合”,上帝就是那普遍的、绝对的、本质的精神”,因此唯有上帝才是真理。此外,哲学与宗教还都共同研究有限事物的世界,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研究自然界和人的精神的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上帝(即两者的真理)的关系,因为它们都是精神自身运动的环节和结果,是达致真理或绝对理念必须经历的过程。黑格尔明确指出,“哲学的历史就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而宗教也是“有一般的思想作为它的内在内容”的,艺术和宗教是最高的理念出现在非哲学的意识——感觉的、直观的、表象的意识中的方式。”因此黑格尔说:“只要宗教有一个信仰、一个教义、一个信条,那么它便具有哲学所从事寻求的东西——真理——在这里面,哲学和宗教便可结合起来。”宗教和哲学虽有共同的内容,但地位却不相等:哲学是要高于宗教的。哲学能理解宗教的超自然主义,宗教却只能以表象的观点理解“与它处于同等地位的东西,却不能理解哲学、概念、普遍的思想范畴。”因此,黑格尔称:“宗教很可以不要哲学,而哲学却不可没有宗教,其实毋宁应该说,哲学即包含有宗教在内。”借比,黑格尔欲实现以哲学统一宗教。

哲学与宗教虽有共同的内容,却以不同的形式达致真理。宗教主要采取默祷和礼拜的形式,借助于感觉直观和表象意识来领悟上帝。而哲学则不仅借助表象形成概念,而且关键是要对于事物实现思维着的认识和把握。因此,黑格尔说,“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在他看来,人之异于禽兽在于人能思维,“动物就不能说出一个‘我’字。只有人才能说‘我’,因为只有人才能思维。”但哲学中的“思维”不是作为情感、直觉或表象等形式出现的,而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方式中,思维成为认识,成为把握对象的概念式的认识。”也即哲学的“思维”是“作为形式的思维”即概念思维,“只有思维才配称为哲学的概念或仪器。”哲学借助于反思——反思是“以思想的本身为内容,力求思想自觉其为思想”的——从直

觉和表象中超拔出来,对外在世界和内心情感中的真理加以反复思索(Nach—denken),并以“思想”、“范畴”、“概念”去代替表象,从而实现将情绪表象转化为思想的目的。因此当我说出一个“我”字时,就已经进入了哲学的反思,即将“我”作为思维的考察对象。这里,“我”“不是单纯抽象的普遍性,而是包含一切的普遍性。”因为尽管“我”里面可能有各种内容,如能感觉的我、能表象的我、有意志的我等,“但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我,或者也可以说

在这一切活动中都有思维。”“因此人总是在思维着的,即使当他只在直观的

时候,他也是在思维。”

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既反对将感觉、直观、表象与思维截然分离即将宗教

和哲学相互对立的想法。他批判做这种分离的人,“忘记了只有人才能够有宗教,禽兽没有宗教,也说不上有法律和道德。”同时,黑格尔也反对那种忽略

一般的思想与哲学上的反思的区别的做法,这种人常把哲学看得太轻易,虽未

致力于哲学,却可以高谈哲学,认为凭直接的知识、凭直观就可以获取真理的

知识。而这种观点显然会对哲学产生许多粗陋的误解和非难。在黑格尔看来,

思维尽管存在于情绪、信仰或表象里面,思维的活动和成果尽管也都表现和包

含在它们里面,但“具有为思维所浸透的情绪和表象是一回事,而具有关于这

些情绪和表象的思想又是一回事。”只有对这些意识的形式加以“反思”后论

文联盟https://www.doczj.com/doc/d05102113.html,整理所产生的思想,才是包含在哲学之内的,而停留在表象里面,并不是哲学的思维方式。基于此,黑格尔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对于一般的普通意识,哲学须证明其特有的知识方式的需要,甚至必须

唤醒一般人认识哲学的特有知识方式的需要。对于宗教的对象,对于真理的一般,哲学必须证明从哲学自身出发,即有能力加以认识。假如哲学的看法与宗

教的观念之间出现了差异,哲学必须辨明它的各种规定何以异于宗教观念的理由。”

二、哲学的最高目的是“达到理性与现实的和解”

在阐述了哲学是对于事物的思维着的考察之后,黑格尔唯恐人们会将他的

哲学理解为某种脱离现实内容的抽象的思辨或主观的遐想,于是他紧接着便对

哲学作了进一步的规定,明确提出:“哲学的最高目的就在于确认思想与经验

的一致,并达到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的和解,亦即达到理性与现

实的和解。”从而表明他的哲学是要实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并以此区别

于那种脱离“实体性内容”的抽象的形式主义的启蒙哲学。

在他看来,哲学知识的形式尽管属于纯思和概念的范畴,但它的内容却“属于活生生的精神的范围,属于原始创造的和自身产生的精神所形成的世界,亦即属于意识所形成的外在和内心的世界。”“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wirklichkert)。”这种“现实”不是指变动不居的感性现象,而是本身真实的

具有必然性的“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即是说,现实是精

神或理念展开和丰富自身的必然过程。黑格尔认为,理念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一种主观的幻想或头脑中虚构的体系,其本身就是现实性的。而且这种

现实性会通过自然界、社会状况和典章制度等不断展开和丰富自身,自然界、

社会状况和典章制度等只不过是理念的浅显外在的方面。因此,不同于启蒙哲

学总是将理念置于“应当”的领域,将“应当”与“现有”对立起来并以“应当”规定“现有”的做法,他认为“现有”和“应当”不过是精神或理念自身

自由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因此毋宁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

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哲学也就是必然与现实和经验的

相一致。甚至可以说,“哲学与经验的一致至少可以看成是考验哲学真理的外

在的试金石。”

但黑格尔哲学又不同于近代以来的经验科学。后者也从经验出发,同样指

向现象界的无限杂多的感性材料,并欲从这些感性材料中寻得普遍和确定的标准。这种科学尽管在近代也被称为哲学,如牛顿的自然科学也被称为自然哲学,但黑格尔认为它却只能被称为经验科学,因为它有两个方面不能满足理性自身

的要求。第一,它无法把握到自由、精神和上帝;它之所以无法把握这些对象,并不是因为这些对象与经验无关,而是因为它们的内容是无限的,而经验科学

所奉行的知性原则却只能把握有限的和被规定了的事物。第二,它不能满足理

性自身的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是广义的必然性。在黑格尔看来,一般经验科

学所包含的必然性本身只是空泛和不确定的,它与特殊的东西没有必然的内在

关联,而纯是外在的和偶然的关系,这一点已被休谟的怀疑论所证实了。此外,一切经验科学的方法也还总是基于直接的现实和给予的材料,这又只是一种“权宜的假设”。可见这两种情形都说明经验科学不能满足理性的必然性的形式。不同于此,黑格尔哲学的工作正在于弥补这种缺陷,从而达到“真正必然

性的知识的反思”,其思辨思维所特有的普遍形式,就是概念。尽管如此,黑

格尔认为他的思辨科学并不是对经验科学的内容置之不理,而是加以承认和利

用。为了充实自身的内容,思辨科学需要承认和应用经验科学中的普遍原则、规律和分类等,不过哲学却将一些新的范畴引入科学范畴之内,因此他说:“哲学与科学的区别乃在于范畴的变换。所以思辨的逻辑,包含有以前的逻辑与形而上学,保存有同样的思想形式、规律和对象,但同时又用较深广的范畴去发挥和改造它们。”

既然概念式的思维能弥补经验科学的缺陷,即认识上帝、精神和自由等绝对的对象,那么这种认识方式的必然性和能力就应当得到考察和论证。对此,黑格尔不同意康德批判哲学所认为的应在认识之前就对认识的能力加以批判的考察,认为这种做法可笑得“无异于某种学究的聪明办法,在没有学会游泳以前,切勿冒险下水”。他自己坚持,对认识能力的考察只有在认识的活动过程中才可进行,“考察所谓认识的工具,与对认识加以认识,乃是一回事。”因此黑格尔的方法就不是康德的批判方法,而是辩证法。辩证法即在于认识到思维自身的本性。这种本性正在于精神“发展它自身,并且唯有通过发展才能把握它自身,才能成为理念。”叫也指出,精神作为感觉和直观是以感性事物为对象的,而作为想象则以形象为对象,作为意志又以目的为对象,但作为其内在的本性而言,是以“思维为它的对象”的,因为它要求“自己的最高的内在性——思维——的满足”,也即要求精神回复到它自己本身,成为自为的精神。换言之,精神的内在本性是辩证发展的,这种发展是理念“自身超出、自身分离。并且同时是自身回复的过程。”“精神的这种内在性或自身回复,也可以说是它的最高的、绝对的目的。”精神的发展必然经历理念自身的自在自为、理念的外化,以及理念扬弃自己的外化而回复到自身的过程,因此黑格尔的哲学也相应地包含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三个部分。黑格尔通过自己的哲学力图揭示出,精神认识其自身,“使自己成为自己的对象,发现自己,达到自为,自己与自己相结合”,从而最终达到绝对自由的辩证过程。而在此基础上,黑格--尔进而批判了那种脱离内容的抽象的自由观念,认为这种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任性”,是“真正自由的反面”,“是不自觉地被束缚的、主观空想的自由,——仅仅是形式的自由。”借此,黑格尔又将自己的哲学与之前的所有哲学划清了界限。

因此,黑格尔哲学对待经验的态度是,它既以经验为出发点,但又不满足或停留于此,而是要超出感觉的材料而提高到思维本身纯粹不杂的要素,因为只有“在这些现象的普遍本质的理念里,思维才得到自身的满足”,依靠自身去发展,而这种发展“一方面可以说是思维对经验科学的内容及其所提供

的诸规定加以吸取,另一方面,使同样内容以原始自由思维的意义,只按事情

本身的必然性发展出来。”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总结说,哲学是要归功于经

验科学的,因为后者为哲学提供了必要的内容和可以利用的原则、规律等;但

哲学又要超出经验科学,因为哲学赋予了科学内容以最主要的成分,即思维的

自由,并赋予科学以必然性的保证,从而使科学的内容“不仅是对于经验中所

发现的事实的信念,而且使经验中的事实成为原始的完全自主的思维活动的说

明和摹写。”概言之,黑格尔自信他的哲学能够实现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

最终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从而将哲学从目前的虚浮浅薄的状态中解救出来。

三、哲学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

如果说上述还只是从逻辑的方面来说明哲学的起源和发展,那么黑格

尔在《小逻辑》“导言”中还从哲学史的角度对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做了说明,

提出了哲学俨然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的说法,从而在宏观角度解释

了自己的哲学与整个哲学史的关系。

在他看来,从表面上看,哲学史好像是一个个独立的哲学体系的堆积,并没有某种必然的关联,但是实际上,那唯一的活生生的精神却正是整个哲学

工程的建筑师,因此哲学史反映的实际上是精神自身运动发展的逐步过程,它

要实现的则是精神自身对思维本性的逐步意识。因此哲学史上的各个哲学体系

不过是精神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而作为各个哲学体系之基础的那些特殊

的原则,也就只不过是同一思想整体的一些分支罢了。从时间的发展来看,最

初的哲学是最贫乏最抽象的哲学,因为这时理念只是得到了最少的规定,还停

留在一般的看法上,没有被充实起来。时间上较晚出现的哲学体系则是之前所

有哲学体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思维精神的先行工作所获得的必然性的继续和

展开,“它为较早的观点驱迫着前进,并不是孤立地自己生长起来的。”因此,最晚论文联盟https://www.doczj.com/doc/d05102113.html,整理出现的哲学体系,无疑就是前此一切哲学体系的必然成果,包含前此一切体系的各种原则在内;所以黑格尔自诩他的哲

学作为最后出现的哲学体系,必然将是“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哲学体系,必定

是最渊博、最丰富和最具体的哲学体系。”在这里面,“所把握着的和所发挥

出来的理念将是最发展的、最丰富的、最深邃的。”

黑格尔反对将哲学与各个哲学体系并列起来的做法,他认为整个哲学

的历史不过是“发现关于‘绝对’的思想的历史。绝对就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只不过,哲学史是从历史的外在性或偶然性来揭示精神的合乎理性的发展过程,而哲学本身则是纯粹从思维的本质发挥思维进程的逻辑过程罢了。但“真正的

自由的思想本身就是具体的,而且就是理念”,理念必然会通过哲学的历史而

将其具体的丰富性逐个地展现出来,各个哲学体系所依循的那个独特的原则正

是理念自身发展的真实体现。尽管如此,哲学却不能停留于各个哲学体系本身

当中,而必须将其作为整个理念或绝对的科学体系的一个环节,因为“真理作

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

起的统一体,换言之,真理就是全体。全体的自由性,与各个环节的必然性,

只有通过对各环节加以区别和规定才有可能。”因此,一方面,“哲学的每一

部分都是一个哲学全体,一个自身完整的圆圈。”在这每一部分里,哲学的理

念只表达出一个特殊的规定性或因素。另一方面,每一单个的圆圈又都是理念

全体的一个必然的环节,每一单个的圆圈作为整体必然会突破它的特殊因素而

建立为一个较大的圆圈。“这些特殊因素的体系构成了整个理念,理念也同样

表现在每一个别的环节之中。”因此整个哲学史就是一个精神自己返回自己的

圆圈。哲学只是思维的自由活动,是思维“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自己通过自

己的对象。”因此,在哲学体系发挥的过程里,哲学的起点即转变为终点,而“当哲学达到这个终点时,也就是哲学重新达到其起点而回归到它自身之时。”因此,黑格尔说,哲学本身俨然也是一个“自己返回自己的圆圈”,而“达到

概念的理念,自己返回自己,自己满足自己,就是哲学这一科学唯一的目的、

工作和目标。”

基于这样的思考,黑格尔欲提供一部哲学的百科全书。但这部哲学的

百科全书不能是由偶然的和经验的方式得来、为了方便起见而排列在一起的许

多科学的凑合体,这样得来的百科全书不过是“一些零碎之时的聚集而已”,

它们的聚合还只是“外在的统一”,是“外在的聚合、外在的次序”,而不是

一个体系。黑格尔主张的哲学的百科全书是要排斥只是零碎之时的聚集,排斥

那些基于武断而任意成立的学科,同时还要排斥那些停留于在经验材料中寻求

普遍秩序的实证科学。哲学的百科全书作为一个体系所反映和揭示的将是理念

自身的运动和发展,这种运动并不是机械的运动,是“自由思想的运动”,哲

学百科全书的任务即在于揭示思想世界和理智世界的兴起、产生及其发展,揭

示“思想自己发现自己的历史”,而且只有当思想“发现自己时,它才存在并

且才是真实的。”思想作为思想是自在自为和永恒的。黑格尔哲学反映的正是

思维自身运动和发展的必然过程。这可以视为黑格尔哲学的本质特点。作为这

样一个哲学体系,它分为逻辑学,即研究理念自在自为的科学;自然哲学,即

研究理念的异在或外在化的科学;精神哲学,即研究理念由它的异在而返回到

它自身的科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黑格尔随后在《小逻辑》正文部分对逻

辑范畴的详细阐述和思辨演绎才获得了自身的合法性依据。换句话说,只有在

对黑格尔哲学本身有了总体的理解和把握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理解黑格尔逻辑

学的根本主题、主要内容和范畴规定等基础性问题。

因此,从总体来看,黑格尔《小逻辑》“导言”与其说是对其随后展

开的逻辑学的基本范畴、主要内容及阐述顺序的事先交代和理论规定,不如说

是黑格尔哲学观的全面阐述。而这无疑又是理解逻辑学的前提和关键。同样的

道理,这也是我们理解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入口和重要的关节点,因此,“导言”不仅是我们理解黑格尔逻辑学的前提,还是我们理解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要

害和关键,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对待

列斐伏尔视野中黑格尔的国家观

[收稿日期]2006-07-31 [作者简介]祝长焱(1982-),男,湖北鄂州人,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吴 宁(1966-),女,安徽桐城人,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第28卷 第4期2007年4月哈尔滨学院学报 J OURNA L O F HAR BI N UN I VER SI TY V o.l 28 No.4 A pr .2007 [文章编号]1004)5856(2007)04)0001)05 列斐伏尔视野中黑格尔的国家观 祝长焱,吴 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 430074) [摘 要]列斐伏尔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拜物教,认为黑格尔把国家神化并宣扬国家高于社会和个人,企图用抽象的/国家主权0取代/人民主权0。列斐伏尔论述了黑格尔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问题,阐释了黑格尔关于国家凝聚着理性与暴力的观点。 [关键词]列斐伏尔;国家;异化 [中图分类号]B516.35:B565.6:D 03 [文献标识码]A /假如为了解释马克思而回到黑格尔那儿去是绝对不会错的事。0 [1](P369) 马克思主义国家 理论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在对黑格尔国家与法的批判中形成自己的国家理论,这是列斐伏尔选择以黑格尔为出发点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对列斐伏尔本人的思维方式有深刻的影响。列斐伏尔盛赞黑格尔的方法(逻辑和辩证法)和某些概念(否定、异化),他认为,/黑格尔体系是最完美的哲学体系:仅指体系0。[2](P27) 与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本身相比较而言,列斐伏尔更看重黑格尔对国家的研究方法和体系,黑格尔把哲学设想为国家的体系,来自国家,并与之一同形成,同时又把国家设想为行动的哲学,认为国家是众多体系中的一个,众环节中的一个。 一、列斐伏尔阐述黑格尔关于国家拜物教 列斐伏尔指出,黑格尔是通过他的现象学,通过绝对精神,从概念到概念概括出其国家理论的。在谈到黑格尔的国家理论时,列斐伏尔首先介绍了异化,认为黑格尔所提出的是一种 形而上学的理论,因而把国家偶像化。在列斐伏尔看来,近代西方国家学说在黑格尔那里得到了极端的发展和完善化,黑格尔把国家完全 偶像化了,陷入了国家的拜物教,形成了被偶像化的国家理论。在黑格尔生活的时代,西班牙、法兰西和英格兰已形成强大的民族国家,国家拜物教在作为楷模的法兰西有一种特殊的力量。而黑格尔的祖国却仍然小邦林立、分裂割据、积弱不振。两种体制的对比强烈地刺激了黑格尔,为了使自己的祖国现代化,黑格尔力图在理论上把国家偶像化。黑格尔把国家理解为一切社会生活现象的决定性基础,把国家说成是一种永恒的现象,人类只有在国家状态下才能过一种伦理生活。因此,人类始终与国家现象相伴随。黑格尔认为,国家趋向于一种自治的存在,他用/神赐能力0解释政治家及其影响,即用一种神秘的才能)))神学隐喻、政治范围的精神降至一个特权人物的身上来解释权力。国家的政治形式启发了拜物教和神赐能力,政治家周围的神圣气氛来自国家,他们作为受神启示的人能够以/可信的0方式谈及他们的全部和极权的意愿。在列斐伏尔看来,国家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黑格尔哲学著作 《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学全书》(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个主要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 人物语录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_序_黑格尔_小逻辑_解读_朱有志

y 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 序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朱有志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 要: 小逻辑 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郑又成教授的新著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一书,是一本研读 小逻辑 的导读性著作,具有注重世界观、突出方法论、紧扣闪光点、挖掘新意蕴的特色,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黑格尔; 小逻辑 ;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郑又成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4)05-0110-02 4月12日中午,刚从省人民政府参加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于幼军同志主持的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调研会归来,见到办公桌上摆着湖南文理学院郑又成教授的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编者)一书的样稿,打开一看,还见到一封请我写 序 的信。 当思想还在纷繁的经济天地里 纠缠 时,骤然要进入哲学的殿堂进行黑格尔所谓的 范畴的变换 ,对于我这个 切换 水平尚待迅速提高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 痛苦 的事儿。 显然,其时,我是不想也不敢为一本研究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著作的著作写什么 序 的。 这是心理的真实表征,也是能力的自知之明。 然而,我和郑又成教授的富于 哲学 意味的交往却又不能让我这样做 那是1999年,湖南文理学院的前身 常德师范学院刚刚升为本科,我被派去任了院长。因其时 百业 待举,我这 初出茅庐 的院长面对 立足三国四方、指挥千军万马 的重任,工作上虽表现为 大刀阔斧 ,而心理上却是 焦躁 不安 ,一遇稍不如意事,就马上 雷霆万钧 。至今还让我感到不好意思的是:院学术委员会成立之前,根据摸底,知道政治系的郑老师是对哲学很有修养的,且发表了不少研究黑格尔的论文,故同志们一致同意他作为院学术 委员会委员。可是,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开始,他老先生还没到会,等他一进会场,我就点名批评了他,且言词还尖锐到 要你做系主任也不做,知道我这同行来当院长了,也不来拜访,你还要不要干下去了 的 可怕而又可笑 的程度。当时,年长我10岁的他却表现出 十足 的 哲学家 风采 不卑不亢、不言不语。会后,可能是为了弥补言语的过失,我又说了句 既然不当主任,就要下决心多出成果,早当教授 。 第二年他就出版了 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 费尔巴哈论 再研究 一书,凭着他那过硬的成果,顺利地当上了教授。 遗憾的是,第二年的第二年,在我到常德工作两年多后的2001年,我调到长沙来了。我走时,还听人讲他在外面戏说,他那教授是我 骂 出来的! 一晃又是两年多了,郑又成教授又写出了新著,还是研究黑格尔的。面对这样一位对事业有执着追求的专家研究出的这样一本有高难度而又是高水平的著作,能不 愧疚 么?!能不激动么?!能不写 序 么?! 小逻辑 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黑格尔哲学的价值: 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指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架构 引者),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 y 收稿日期:2004-06-24 作者简介:朱有志(1953-),男,湖南新邵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哲学。 2004年9月第29卷第5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 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04Vol.29No.5

小逻辑-黑格尔(英文原版)

CHAPTER I Introduction Cognition The objects of philosophy, it is true, are upon the whole the same as those of religion. In both the object is Truth. What is reasonable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easonable In its own field this empirical knowledge may at first give satisfaction; but in two ways it is seen to come short. In the first place there is another circle of objects which it dose not embrace. These are Freedom, Sprit, and God. Unless it is a system, a philosophy is not a scientific production. Unsystematic philosophizing can only be expected to give expression to personal peculiarities of mind, and has no principle for the regulation of its contents. Thus philosophy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Logic,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and for itself. 2.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its otherness. 3.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come back to itself out of that otherness. CHAPTER II Preliminary Notion It is true that Logic, being the absolute form of truth, and another name for the very truth itself, is something more than merely useful. Yet if what is noblest, most liberal and most independent is also most useful, Logic has some claim to the latter character. Its utility must then be estimated at another rate than exercise in thought for the sake of the exercise. The world of spiritual existences, God himself, exists in proper truth, only in thought and as thought. If this be so, therefore, thought, far from being a mere thought, is the highest and, in strict accuracy, the solo mode of apprehending the eternal and absolute. Thought, in short, made itself a power in the real world, and exercised enormous influence influence. In earlier days men meant no harm by thinking: they thought away freely and fearlessly. They thought about God, about Nature, and the State; and they felt sure that a knowledge of the truth was obtainable through thought only, and not through the senses or any random ideas or opinions. But while they so thought, the principal ordinances of life began to be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ir conclusions. Thought deprived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their force. In this point Conception coincides with Understanding: the only distinction being that the latter introduces relations of universial and particular, of cause and effect, and in this way supplies a necessary connection to the isolated ideas of conception; which last has left them side by side in

黑格尔艺术观略论

第14卷第1期2001年2月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Edition) V01.14No.1 February2001黑格尔艺术观略论 鹿丽萍 (武汉理工太学,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从艺术的起源、艺术的目的、艺术的本质、艺术的终结几方而对黑格尔的艺术观进行论述,在肯定其合理的成分的同时,揭露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一而。 关键词:艺术观;黑格尔{哲学 中图法分类号:B51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614(2001)01—001l一03 黑格尔的全部美学思想都是从他关于美的定义生发出来的,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在他看来,绝对理念是无限的、自由的,而自然却是有限世界的、没有自由的,“自然美只是为其它对象而美”,“为审美的意识而美”。由于自然美有这种缺陷,艺术美才有必要。因此,《美学》开卷,黑格尔便将美学界定为“艺术哲学”或“美的艺术的哲学”。这就产生了这样的问题:艺术是否值得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因为“人类思想很早就已反对艺术,说它只是对神圣的东西作图解式的表现”a[13(P131)被黑格尔奉为人类导师之一的柏拉图便认为画家是比工匠还不如的“来自自然的第三层产品的生产者”.其作品只是“幻影的仿制品”;n““”。3”诗被认为不能显示真理而且伤风败俗,于是诗人被逐出理想国。流行的成见则认为艺术不过是一种“愉快的游戏”,对于人生的重要事业是多余的,就算它也有严肃的目的,也不过是服务干道德、宗教的手段一类的东西,而且艺术之为艺术以及产生艺术效果的手段,都只能靠幻相。这些看法表明,艺术似乎不配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从另一方面说,艺术似乎也不宜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t因为诉诸感情、感觉、想象的艺术“显然是由任意性和无规律性统治着,这些特性就根本挖去了一切科学的基础-oDJIeg)一方面是不配,一方面是不宜,这就是说,假使将艺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不仅会损害严肃的哲学思考,也会损害自由的艺术创造。那么,黑格尔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是怎样为艺术辩护的呢?一、艺术的起源 黑格尔指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这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人这样做,目的在于要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消除外在世界的那种顽强的疏远性,在事物的形状中他欣赏的只是他自己的外在现实。I’[1J(P3N)人类像打水漂的顽童惊喜地注视着自己溅起的水波般惊喜地注视着自己的创造,而人在多大程度上创造了世界,人也便在多大程度上再创造了自己。人在自己的创造物面前看出自己,观照自己,欣赏自己,确证自已。于是,人认识到一切都是为了人的,人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最高真理。这便是黑格尔所理解的实践的意义,即人通过观照自己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来认识自己,认识到人的自由本体。艺术作为一种实践,亦是人在外在事物中进行自我创造(未刨造自己)并在这作品中看出他自己活动的结果的需要。艺术实践本身是人的自由表现、自由创造,而艺术实践也有助于创造出自由的人类,使人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自由。人的内心世界在艺术创造中获得淋漓尽致的表现和实现的同时,人也便充分实现了自己,认识了自己。艺术是人认识自由真理的初级阶段,也是人实现其自由本性的第一个领域。 这样,黑格尔将艺术纳入广阔的实践范围,深 收稿日期:2noo一0409 作者简介:鹿丽萍(1967),女.山卣省太原^、武汉理上大学出版社编辑,哲学硕士.卞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  万方数据

黑格尔 逻辑学 存在论 导读

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导读(1) 2013-12-28 11:54:26|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何新: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导读 (1) 【引言】 黑格尔《逻辑学》素称难解。据说黑格尔临终前曾抱怨,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一个人理解我(指罗森克兰茨),《黑格尔全集》编者),但他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有两部,《逻辑学》(大逻辑)和《小逻辑》。 事实上,这两部《逻辑学》自19世纪初出版以来到今天的200年里,可以说一直未被解读者所真正理解。国内有几种解本,无非是对原文或望文生义或生吞活剥的编述。国外的新黑格尔主义著作也多是主观臆测,不知所云。 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读黑格尔的著作,由小逻辑到大逻辑,迄今已近四十余年。此前我已出版几部哲学和逻辑方面的研究,对黑格尔哲学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诠释。 本书基于我的读书札记。如果以后精力和身体可能,我拟全

部整理出来。在此书中,我将以逐段诠释的方式,对黑格尔《逻辑学》予以通解。 何新 201年12月25日于上海 【说明】本文为作者的未定稿。中国古代学术本来就缺乏本体论、认识论以及逻辑工具论的系统研究。近代中国仅仅在上个世纪的30—60年代 出现了少数几位对西方哲学有较深研究的学者。80年代以后则只有 翻译者,妄解者,缺乏真正理解西方古典哲学内涵,而确实具有真 知灼见的研究者。 在当今这个精神极其浮躁、学术高度商业化的市场主义的时代,西方古典哲学的奥义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失传。所以本文只是提供给 很少的人——对黑格尔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既感兴趣,此前又对西 方哲学史有一定阅读基础者研究、参考。 笔者在本博发表此文目的是为免此学将来在中国终究会成为绝学。本书所有内容均出自笔者的原创,是作者40年哲学思考的总结。 何新的很多学术原创性观点经常被无耻者所剽窃。所以笔者在本书 正式出版前,只能在这里发表极小部分内容的摘要。 [以下黑字部分均为贺麟译本黑格尔《小逻辑》的原文,红色字则为何新写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黑格尔基本思想观点简述 哲学 一、思维(knowing)和存在(being)具有同一性 黑格尔哲学的基本特点是绝对理念能够自己实现自己,或者说思维和存在具有统一性。所谓思维,不仅指人们头脑中的思想而且主要指的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之外的某种“客观思想”也即“绝对理念”。在黑格尔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过是“客观思想”发展的最高产物。所谓“存在”,并不是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具体事物,因为黑格尔明确否认这些事物的客观实在性,根本否认物质的存在。在他看来,存在只是我们的主观表象。一切事物(“存在”)都不过是客观思想(“思 维”)的异化物,是“客观思想”的外壳,而“客观思想”则是万物的内在根据和核心。 所谓“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概括起来就是:思维是存在的本质,一个事物的存在只有符合思维才具有实在性;思维不断地在存在中实现自己,使存在同自己相符合。具体来说,从认识论意义上,即从人的认识发展过程方面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我们头脑中的思维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且凡是我们头脑中认为是合理的(即符合“客观思想”)思想,都必定能够实现,使存在和我们的思想相一致、符合。而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也就是从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上说,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指“客观思想”决定着事物的本质,一个事物只有符合其中蕴含着的“客观思想”即事物的“概念”,才具有真实性;而“客观思想”(“概念”)则在事物中不断实现自己,使事物同自己相 一致、符合。在黑格尔看来,我们头脑中的思想乃是“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发展的最高产物,人认识世界不过是绝对理念自己认识自己的发展过程上的一个环节,因此,认识论和本体论两者实质上是一致的。 二、分析“现实的是合理的,合理的是现实的” 关于“现实的是合理的”: 首先,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存的一切事物都是现实的,因而都是合理的。事实上,在现存的一切有限事物中,一部分是现象,仅有一部分是现实的。在黑格尔看来,所谓“真实的现实性就是必然性,凡是现实的东西,在其自身中是必然的”。其次,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并不意味着现实在的东西就绝对符合理性,都是好东西。黑格尔认为,实际上有些坏东西也多少符合理性,否则它们就不能存在。 再次,按照黑格尔辩证法,说现实的东西是合理的,也不是意味着现实的东西就是僵死不变的。在黑格尔看来,世界上的各种具体事物都不过是绝对理念的外壳,是绝对理念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或阶段。当一个具体事物符合绝对理念发展的要求的时候,它具有必然性,因而是现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它就要同绝对理念向前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相矛盾,从而丧失其必然性,变成不现实的、趋于灭亡的东西。这样,绝对理念就会摔掉旧的外壳,投入到一个新的更符合绝对理念进一步发展的要求的外壳中去继续向前发展。这就是说,一切曾经现实的东西,都必定要转化为不现实的东西;而一切符合绝对理念发展要求的东西,不管它同现存的一切怎样抵触,也必将变成为现实的。唯有绝对理念是永恒生命,一切有限事物则皆不免于毁灭。 关于“合理的是现实的”: 它意味着凡是合乎客观思想即绝对理念的东西一定会变为现实。当然按照通俗的日常理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绝对观念又称“绝对理念”。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用语。指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即逻辑阶段中的最后的和最高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出现之前,绝对观念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的《逻辑学》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绝对观念从一个最虚空的范畴——“存在”开始,一步步地向前发展,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具体、更深入,因而也就具有更大的真理性。 绝对观念是观念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最后阶段,是绝对的全部真理,此前的逻辑范畴和发展阶段都是绝对观念这个“全体”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绝对观念是哲学的唯一对象和内容。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既然是最高的范畴,是顶峰,也就绝对地超脱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一切矛盾都和解了,再不需要任何发展了;要发展,就要按着辩证法的规律转化成它的对立物——自然界。黑格尔把认为客观存在所决定的逻辑概念、范畴看作世界和人类未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精神实体,并由此外化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实质上是上帝创世说的中世纪宗教哲学的翻版,曾多次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判。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着重指出,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对以后的哲学家是有影响的。如杜林的“世界模式”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观念有时和“绝对精神”通用。 精神在本质上,通过对于自然和对于自身的扬弃而到达自由,所以精神的本质即是自由。“它能够忍受它的个体直接性的被否定,能够忍受这无限的痛苦,即是说,它能在这个否定性中肯定的保住自己并成为自身同一的。这种可能性就是精神的既抽象而又在自身中自为存在着的普遍性。” 1、绝对者即精神。便是黑格尔之所谓绝对精神。无论是自在的实体存在还是自为的主体都仅仅是片面的而不完整的,只有自在自为后的精神才实现了绝对的永恒和统一。也就是说精神乃是理念与自然的完全统一,因此只有精神可以作为绝对者,绝对者只有精神。 2、精神的辩证运动。精神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关系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里,精神的存在完全是凭借它自己,而不需要向外物的外化,也就是精神之所谓自由,或者称为主观精神;第二阶段,它存在于实在的形态之中。即存在于它的创造之中,而自由作为一种现成已有的必然而存在着,或者称为客观精神;第三阶段,它存在于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而又永远创造着的统一性中,亦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也就是绝对真理性中的精神——绝对精神。 3、绝对精神之体现。黑格尔把主观精神分为人类学(自然灵魂、感情灵魂、现实灵魂)、精神现象学(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心理学(理论精神、实践精神、自由精神);把客观精神分为法哲学(抽象法、道德、伦理)、历史哲学。绝对精神分为艺术、宗教、以及哲学,或者称为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黑格尔所述的绝对精神是沿着人类理性的一种发展程度而言的,所以在他的绝对精神中不可能找到除人之外的东西,但是他又特别强调这是绝对者。 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的“绝对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中是指作为万物共同本质和基础的精神实体。 黑格尔认为: 绝对精神是万物最初的原因和最内在的本质,其存在是一个自我演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逻辑阶段: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它是纯逻辑概念的自我推衍;第二阶段是自然阶段: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第三阶段是精神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转化为精神并返回自身。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绝对精神(返回自身)。 绝对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黑格尔称之为主观精神;主观精神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黑格尔称之为客观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绝对精神在自身中所达到的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所以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自我。 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试论黑格尔的实践观

[论文关键词]黑格尔;实践观;价值;缺陷[论文摘要]黑格尔的实践现提出了劳动是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的思想,指出了实践具有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的特征,并把理论同实践统一起来阐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观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料。但他的实践观带有浓重的神秘与唯心主义的色彩,这是它的根本缺陷。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以“绝对理念”为基础构建了其庞大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在此体系中他提出了有关辩证法及一系列相关问题的比较正确的看法,如他对实践的观点就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黑格尔的资产阶级立场和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因而在其体系中也出现了一些糟粕和谬误。深入细致地分析黑格尔的实践观,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重要意义。一、黑格尔实践观的基本思想黑格尔实践观的基本思想,主要散见于《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历史哲学》《法哲学原理》等著作中。概括起来,黑格尔是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实践的:第一,黑格尔揭示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并分析了实践要素的内容。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流露出许多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的思想。他认为:实践是一个由目的—手段或“目的的实现”—他物或被“创造出来的现实”三个环节组成的过程。在《逻辑学》中,黑格尔以纯思辨的逻辑方式把这一过程表述为“行动的推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推论”,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实践活动本身是观念实现自己的活动,客观不过是精神的异化。概念发展同时具有合目的性,实践过程实际上是实现目的即自由的过程。人类的一切实践,都是为了实现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由。实践要素包括实践主体、实践手段和实践客体;实践因素包括实践目的、实践手段和实践结果。这就是黑格尔对实践概念的基本分析。第二,黑格尔论述了实践的特性包括目的性、中介性和直接现实性。首先,实践具有目的性。黑格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和思想,而动物则没有。动物虽然也有出自本能活动的“实践”,但这种所谓“实践”与人所独有的实践根本不同。动物所进行的活动不论多么精巧,均无目的性,都是不自觉的,是在本能的驱使下消极地适应自然界;而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是在意识、愿望支配下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表现了特有的目的性。黑格尔说:“人类自身具有目的,就是因为他自身中具有‘神圣’的东西一那便是从开始就称作‘理性’的东西,又从它的活动和自决的力量,称作‘自由’。”即是说,人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人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而且表现在按照事物本质的认识进行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正如他所说的作为实践的“善趋向于决定当前的世界,使之符合于自己的目的”。黑格尔认为,实践是由主体的目的达到客观现实。他说:“行为的必然性在于:目的本来就是与现实联系着的,而且目的与现实的这个统一性就是行动的概念;行为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行动自在自为地即是客观现实的本质。”其次,实践具有中介性。黑格尔提及的目的性实现所需要的手段。就体现了实践的中介性。他说:“目的通过手段与客观性相结合,并且在客观性中与自身相结合。手段是推论的中项。”目的的实现离不开手段,黑格尔批判了抛开手段的主观性和空想。他指出:“当有限概念的主观性轻蔑地抛掉手段时,它在它的目的中便不会达到[比手段]更好的东西。”即是说抛弃手段,目的就是只能停滞在主观性中,显然黑格尔关于实践手段的地位和作用的论述,在他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研究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再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黑格尔论述认识和实践关系的时候,表述了实践高于理论的思想,提示了实践的现实性品格。黑格尔指出:“理智的工作仅在于认识这世界是如此,反之,意志的努力即在于使得这世界成为如此。”理论与实践相比,“这种观念(指实践观念)比上述认识的观念更高级,因为这种观念不仅具有普适东西的品格,而且具有单纯现实东西的品格”。这是因为,理论认识虽然是从客观世界为自己取得规定的内容,揭示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一般性的特点,但对于这种活动本身,客观对象仍然外在于表现理论的概念,概念尚未将自身规定为对象的本质,仅限于主观性方面。它所包含的实践的意向和因素,只是一种潜在的设想,还不是现实的东西。而实践这一具有普适性的活

马克思和黑格尔国家观异同之比较

马克思和黑格尔国家观的异同之比较 ——兼论马克思早期思想视阈中的一个重要转变 第一节黑格尔:市民社会的异化和向国家的扬弃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其晚年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哲学史上的名著系统的反映了黑格尔的法律观、伦理观和国家观。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家庭、市民和国家表达了独特的理解。而市民社会的作为一个系统的研究概念,就是从黑格尔开始的。《法哲学原理》对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做了黑格尔式的辩证规定。黑格尔认为,家庭是伦理的第一阶段,是“自然或者直接的伦理精神”。家庭是自由和自然产生的,所以处于主体性和客体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之中。市民社会处于伦理的第二阶段,而市民社会和家庭是不同的,市民社会整体来看是分裂的,而不是统一状态的,或者说市民社会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种异化状态。因为市民社会的每个人像原子一样处于一种纯粹自为状态之中。但是市民社会这种分裂状态又不是永远存在的,由于分裂不能自给自足,所以为了生存,个人又必须和社会中其他成员之间进行联合,通过这种联合创造的社会生活呈现一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状态。但是市民社会的这种相互联合和相互依赖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个人自己的利己需要。最后,为了保障市民社会的每个人的人格和财产的安全,就必须有完备的法律系统予以充当中介,而法律体系的制定和实施必须有一个“实体性的普遍物”——国家,这个国家就是在家庭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统一性的回归,是伦理的第三阶段。 黑格尔对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之间关系的规定很明显是采用了他惯用的三段论方法,是一种典型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辩证法逻辑建构。在这种逻辑结构中,市民社会处于家庭和国家之间,是中间环节,那么这个中间环节既然是一种否定状态,其实质是一种异化状态,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这个中间环节又是极为重要的,它是伦理发展过程中的中介和必经阶段。不过,市民社会相对于国家这个最高阶段来说,还是属于一种背离的分裂的阶段,它最终要被国家所克服和扬弃的,这是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总体看法。很显然,黑格尔对市民社会的看法是不高的,这就决定了黑格尔在整个《法哲学原理》中是通过国家来解决市民社会的矛盾的根本思路。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对市民社会这种异化形态的种种矛盾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具体说来,他对市民社会作了三大规定,也就是所谓的市民社会的三大原理。第一是市民社会的特殊性原理。市民社会的每个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把社会中的他人当做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他人既是手段”,“具体的人格作为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3)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5)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 (8) 参考文献 (9)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摘要:美,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其表象,却难以抓住其莫测的本质。以至于苏格拉底也叹息着说:美是难得的。而黑格尔作为一位哲学大家,从其哲学出发,探索美最原初的本质,为美学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

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些见解

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一些见解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不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和自然界对人的优先性,它把主体——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其显著特征是把实践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思考的一个重点。 无产阶级的、人民大众的实践,亦即马克思所称的“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其理论表现则是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其实践观。 从理论来源上看,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创立离不开黑格尔、费尔巴哈、卢梭,康德,歌德、费希特等前人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是欧洲理性主义觉醒的时代,理性主义出于反对宗教唯心主义的需要,把精神同物质、人同自然界对立起来,而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现实,却把人同自然界越来越密切地统一起来,并使自然和社会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实践观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既不把实践看作是纯思辩的理念活动,也不认为实践只是饮食男女等物质活动,而是它理解为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他立足于劳动生产的基础上阐明这种现实的感性活动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活动。 劳动使世界两重化为自然和社会,同时又使自然史和人类史深成一体,它是人类一切实践的基本形态。 任何实践的过程都是人借助一定的手段,不仅改变客观对象的形式,让对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在对象中实现了预定目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把劳动过程的要素明确规定为: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又说,这种活动是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的。其中目的和手段最能体现劳动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因为目的是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表示主体统摄客体,复制客体,创造客体,实现客体主体化的意向和目标。目的贯穿于实践的始终,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物化,在实践结束时转化为具体的物质产品。实践活动正是从主观目的过渡到客观实在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它体现了人的主观目的性和事物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后者只有本能。人的劳动实践,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上的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 从实践的手段来看,一定的生产工具体现着人类理性机巧,以及人类本质力量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扩展。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利用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作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借此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充分显示出人是万物之灵。劳动工具可以拓展物质变换的空间,加速变换的速度,提高变换的质和量,使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变换,创造出愈来愈丰富的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实践主体的劳动能力及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实践手段的发展和更新上,而手段的改进和发展反过来又加强实践主体对客体对象世界的改造,手段标志着人类实践水平的质量和发展程度。所以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水平作为衡量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标志。 实践不仅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的变换活动,表现出人的自觉能动性,更重要的,它是社会历史的过程。实践体现着自然过程和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理解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恰恰是理解两者双重统一的关键,这一点是崇尚自然的旧唯物主义者所不了解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及其不彻底性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黑格尔《小逻辑》逻辑学的概念论中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解决

在确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课题之后,整个体系的建设也遵循了其原初的设计目标。概念论作为逻辑学的最后一环,就必须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目标。又因为逻辑学在建构过程中所遵循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分解。在本体论层面上,将抽象世界理解为普遍性的本质,继而又将本质确认为理念;在认识论层面上,将理念的自我认识过程与本质的发展于具体化的过程相统一,从而将世界自在自为的过程理解为理念自我上升与发展的过程;从价值论层面上,通过理念世界目的性的建构,将自由与善确认为理念发展的必然性。 3.1 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 在本体论层面上,概念论旨在把终极存在归结为概念,它从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所展开的概念和客体的关系来论证概念是存在的本质,是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根据和实体性力量,是唯一全体,以此消解主客体的二元分裂。 逻辑学既将解释世界当作自己的使命,因此由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对世界本身的建构构成其本体论的目标。从存在论到本质论的转变,直观的存在被深化为普遍的抽象的本质,这些本质乃是杂多事物背后的根本性存在,是经过特殊性与普遍性而达到个别性的否定之否定。而从本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则将世界的本质确认为概念,进一步从概念和客观性、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去说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反过来本质的规定性展开与走向具体的过程称为概念返回自身的运动过程。

3.2 从认识论的层面上看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概念论旨在从概念自身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的必然性的推演来建构世界的逻辑结构,确立概念和概念的运动所展开的主客体的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原则和模式。逻辑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是从概念这一终极存在出发的,其根本观点是把概念认作现实世界必然如此的内在根据、终极理由,以证明现实性的合理性。显然,这一终极解释的原则要到概念论才明白地确立起来。不仅如此,概念论又是整个黑格尔哲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基本模式和体系框架的原则规定。 为达到这一目的,逻辑学经历了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是认本质先于存在,本质把自己的规定展开或表现出来就构成直接的存在(定在、实存、现象),存在作为本质的外化是与本质相异的东西,本质还要扬弃存在的异己性,使存在完满地表现本质,达到存在与本质的统一。本质论的这一原则构成概念论的基础。 其次是把本质看作普遍性的东西,而认为普遍性的东西正是概念所把握的内容,本质的规定性即是概念的规定性。概念作为普遍的规定是包含特殊性在自身内的全体,而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就是个体性。因此,当概念把自身潜含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展开和实现于外,便是作为本质的概念的客观化、外化,形成向客体即个别事物的世界的过渡。 再次是把自然史和人类史概括并纳入由客体到理念(即主客观的统一)的逻辑进程中,并通过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