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逻辑-黑格尔(英文原版)

小逻辑-黑格尔(英文原版)

小逻辑-黑格尔(英文原版)
小逻辑-黑格尔(英文原版)

CHAPTER I

Introduction

Cognition

The objects of philosophy, it is true, are upon the whole the same as those of religion. In both the object is Truth.

What is reasonable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easonable

In its own field this empirical knowledge may at first give satisfaction; but in two ways it is seen to come short. In the first place there is another circle of objects which it dose not embrace. These are Freedom, Sprit, and God.

Unless it is a system, a philosophy is not a scientific production. Unsystematic philosophizing can only be expected to give expression to personal peculiarities of mind, and has no principle for the regulation of its contents.

Thus philosophy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Logic,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and for itself.

2.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its otherness.

3.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come back to itself out of that otherness.

CHAPTER II

Preliminary Notion

It is true that Logic, being the absolute form of truth, and another name for the very truth itself, is something more than merely useful. Yet if what is noblest, most liberal and most independent is also most useful, Logic has some claim to the latter character. Its utility must then be estimated at another rate than exercise in thought for the sake of the exercise.

The world of spiritual existences, God himself, exists in proper truth, only in thought and as thought. If this be so, therefore, thought, far from being a mere thought, is the highest and, in strict accuracy, the solo mode of apprehending the eternal and absolute.

Thought, in short, made itself a power in the real world, and exercised enormous influence influence.

In earlier days men meant no harm by thinking: they thought away freely and fearlessly. They thought about God, about Nature, and the State; and they felt sure that a knowledge of the truth was obtainable through thought only, and not through the senses or any random ideas or opinions. But while they so thought, the principal ordinances of life began to be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ir conclusions. Thought deprived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their force.

In this point Conception coincides with Understanding: the only distinction being that the latter introduces relations of universial and particular, of cause and effect, and in this way supplies a necessary connection to the isolated ideas of conception; which last has left them side by side in

its vague mental spaces, connected only by a bare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nception and thought is of special importance: because philosophy may be said to do nothing but transform conceptions into thoughts, --though it works the further transformation of a mere thought into a notion

Now language is the work of thought:: and hence all that is expressed in language must be universal. What I only mean or suppose is mine: it belongs to me,--this particular individual. But language expresses nothing but universality; and so I cannot say what I merely mean.

Nor it is unimportant to study thought even as a subjective energy. A detailed analysis of its nature would exhibit rules and laws, a knowledge of which is derived from experience. A treatment of the laws of thought,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used once to form the body of logical science. Of that science Aristotle was the founder.

For instance, we observe thunder and lightning. The phenomenon is a familiar one, and we often perceive it. But man is not content with a bare acquaintance, or with the fact as it appears to the senses; he would like to get behind the surface, to know what it is, and to comprehend it.

Into this variety we feel a need of introducing unity: we compare, consequently, and try to find the universal of each single case.

We said above that, according to the old belief, it was the characteristic right of the mind to know the truth. If this be so, it also implies that everything we know both of outward and inward nature, in one world, the objective world, is in its own self the same as it is in thought, and that to think is to bring out the truth of our object, be it what it may. The business of philosophy is only to bring into explicit consciousness what the world in all ages has believed about thought. Philosophy therefore advances nothing new; and out present discussion has led us to a conclusion which agrees with the natural belief of mankind.

The real nature of the object is brought to light in reflection; but it is no less true that this exertion of thought is my act. If this be so, the real nature is a product of my mind, in its character of thinking subject-generated by me in my simple universality, self-collected and removed from extraneous influences, -in one word, in my Freedom.

Logic therefore coincides with Metaphysics, the science of things set and held in thoughts,-thoughts accredited able to express the essential reality of things.

In all human perception thought is present; so too thought is the universal in all the acts of conception and recollection; in short, in every mental activity, in willing, wishing and the like. All these faculties are only further specializations of thought.

Man is a thinker, and is universal: but he is a thinker only because he feels his own universality. The animal too is by implication universal, but the universal is not consciously felt by it to be universal: it feels only the individual. The animal sees a singular object, for instance, its food, or a man. For the animal all this never goes beyond an individual thing.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黑格尔思想的主要内容 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黑格尔哲学著作 《精神现象学》(Ph?nomenologie des Geistes 有时也译成精神哲学) 1806 (See battle of Jena) 《逻辑学》(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816 (last edition of the first part 1831) 《哲学全书》(Enzyklopaedie der philosophischen Wissenschaften) 1817-1830 (分三个主要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法哲学原理》(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19 《美学讲演录》(又译:《美学》、《谈美学》) 《历史哲学讲演录》 《哲学史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黑格尔- 人物语录 “我看见拿破仑,这个世界精神,在巡视全城。当我看见这样一个伟大人物时,真令我发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他骑在马背上,他在这里,集中在这一点上他要达到全世界、统治全世界。”

小逻辑-黑格尔(英文原版)

CHAPTER I Introduction Cognition The objects of philosophy, it is true, are upon the whole the same as those of religion. In both the object is Truth. What is reasonable is actual; and, what is actual is reasonable In its own field this empirical knowledge may at first give satisfaction; but in two ways it is seen to come short. In the first place there is another circle of objects which it dose not embrace. These are Freedom, Sprit, and God. Unless it is a system, a philosophy is not a scientific production. Unsystematic philosophizing can only be expected to give expression to personal peculiarities of mind, and has no principle for the regulation of its contents. Thus philosophy is sub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1.Logic,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and for itself. 2.The philosophy of Nature: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in its otherness. 3.The philosophy of Mind: the science of the Idea come back to itself out of that otherness. CHAPTER II Preliminary Notion It is true that Logic, being the absolute form of truth, and another name for the very truth itself, is something more than merely useful. Yet if what is noblest, most liberal and most independent is also most useful, Logic has some claim to the latter character. Its utility must then be estimated at another rate than exercise in thought for the sake of the exercise. The world of spiritual existences, God himself, exists in proper truth, only in thought and as thought. If this be so, therefore, thought, far from being a mere thought, is the highest and, in strict accuracy, the solo mode of apprehending the eternal and absolute. Thought, in short, made itself a power in the real world, and exercised enormous influence influence. In earlier days men meant no harm by thinking: they thought away freely and fearlessly. They thought about God, about Nature, and the State; and they felt sure that a knowledge of the truth was obtainable through thought only, and not through the senses or any random ideas or opinions. But while they so thought, the principal ordinances of life began to be seriously affected by their conclusions. Thought deprived existing institutions of their force. In this point Conception coincides with Understanding: the only distinction being that the latter introduces relations of universial and particular, of cause and effect, and in this way supplies a necessary connection to the isolated ideas of conception; which last has left them side by side in

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_序_黑格尔_小逻辑_解读_朱有志

y 读一点读一次还读不懂的书 序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朱有志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摘 要: 小逻辑 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郑又成教授的新著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一书,是一本研读 小逻辑 的导读性著作,具有注重世界观、突出方法论、紧扣闪光点、挖掘新意蕴的特色,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黑格尔; 小逻辑 ;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郑又成 中图分类号:G25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4)05-0110-02 4月12日中午,刚从省人民政府参加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于幼军同志主持的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调研会归来,见到办公桌上摆着湖南文理学院郑又成教授的 黑格尔 小逻辑 解读 (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 编者)一书的样稿,打开一看,还见到一封请我写 序 的信。 当思想还在纷繁的经济天地里 纠缠 时,骤然要进入哲学的殿堂进行黑格尔所谓的 范畴的变换 ,对于我这个 切换 水平尚待迅速提高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 痛苦 的事儿。 显然,其时,我是不想也不敢为一本研究哲学大师黑格尔的著作的著作写什么 序 的。 这是心理的真实表征,也是能力的自知之明。 然而,我和郑又成教授的富于 哲学 意味的交往却又不能让我这样做 那是1999年,湖南文理学院的前身 常德师范学院刚刚升为本科,我被派去任了院长。因其时 百业 待举,我这 初出茅庐 的院长面对 立足三国四方、指挥千军万马 的重任,工作上虽表现为 大刀阔斧 ,而心理上却是 焦躁 不安 ,一遇稍不如意事,就马上 雷霆万钧 。至今还让我感到不好意思的是:院学术委员会成立之前,根据摸底,知道政治系的郑老师是对哲学很有修养的,且发表了不少研究黑格尔的论文,故同志们一致同意他作为院学术 委员会委员。可是,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开始,他老先生还没到会,等他一进会场,我就点名批评了他,且言词还尖锐到 要你做系主任也不做,知道我这同行来当院长了,也不来拜访,你还要不要干下去了 的 可怕而又可笑 的程度。当时,年长我10岁的他却表现出 十足 的 哲学家 风采 不卑不亢、不言不语。会后,可能是为了弥补言语的过失,我又说了句 既然不当主任,就要下决心多出成果,早当教授 。 第二年他就出版了 从抽象王国到现实世界 费尔巴哈论 再研究 一书,凭着他那过硬的成果,顺利地当上了教授。 遗憾的是,第二年的第二年,在我到常德工作两年多后的2001年,我调到长沙来了。我走时,还听人讲他在外面戏说,他那教授是我 骂 出来的! 一晃又是两年多了,郑又成教授又写出了新著,还是研究黑格尔的。面对这样一位对事业有执着追求的专家研究出的这样一本有高难度而又是高水平的著作,能不 愧疚 么?!能不激动么?!能不写 序 么?! 小逻辑 是黑格尔哲学思想尤其是逻辑学思想的精粹。恩格斯曾这样评价黑格尔哲学的价值: 人们只要不是无谓地停留在它们面前(指黑格尔哲学的体系架构 引者),而是深入到大厦里面去,那 y 收稿日期:2004-06-24 作者简介:朱有志(1953-),男,湖南新邵人,湖南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哲学。 2004年9月第29卷第5期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 ty of Arts and Science(Social Science Edition)Sep.2004Vol.29No.5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2

图解黑格尔《逻辑学》第二部分解说词 1.图解黑格尔的《逻辑学》,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将黑格尔所著的大小逻辑有机结合为一体,同时展开解说的方法。整体结构以《小逻辑》为主,观点解说则是根据逻辑关系的属性、形式和特点穿插进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剖析黑格尔的动态分析方法——辩证逻辑规则在认识论的各个环节是怎样表现出来的。无论是《逻辑学》还是《小逻辑》,它讲述的内容都与老子的《道德经》有着直接的联系。因为老子的《道德经》传入西方之后,西方没有“道”的概念,于是将它翻译为“逻辑”。黑格尔系统阐述了大道的逻辑,将它从讲道理的形式演变成科学理论的形态,由此形成了辩证逻辑自身发展演变的两个阶段:老子的“大道”是隐藏形式的辩证逻辑,黑格尔将它变为显露形式,理论形式。 2.这是《小逻辑》第二篇:本质论的逻辑结构图。它也体现出本质两分法,形式三分法,本质和形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动态论述方法。从逻辑结构图的内容上看,它比存在论要丰富。方法同一,内容对立。方法和内容一体,不可分割开的关系。这就是辩证逻辑规则的特点。同样的方法,可以论述不同的内容。 3.这是黑格尔《逻辑学》下卷本质论中的第一部分:作为反思自身的本质。它的逻辑结构图特点是处在认识论的过程中。基础是存在论,基础上面的环节是现象。现象之上还有必然性、规律性。从存在到现象的把握,属于直接认识过程中的三个环节。为此,我们用双向箭头标注出它的认识深度。 4.这是对黑格尔阐述的认识论过程进行图解:这一运动被设想为知的道路,即从有开始,进而扬弃有,达到一个有了中介的东西,即本质的道路,便似乎是认识的活动;这种活动,对有说来,好像是外在的,并且与有自己的本性不相干。《逻辑学》下卷P3 5.黑格尔指出:本质之所以是本质……,不是由于对它说来是外来的否定性,而是由于它自己的运动,即有之无限运动。它是自在自为之有……。《逻辑学》下卷P4这里展示出本质运动的两个层次四种形式。上面一层是具体运动的两种形式,下面一层则是系统运动的两种形式。注意:运动过程是动态本质的内涵,它是不可见的连续性的变化形式。 6.本质认识的两个层次表现为存在和关系的属性不同。由此构成逻辑法的基本特征:直接和间接是两个层次的关系。三个环节是:Ⅰ、作为在本身以内的规定中的单纯的、自在的本质。Ⅱ、作为实有而出现,或者说,按照其存在和现象而出现。Ⅲ、作为与其现象合一的本质,即作为现实。《逻辑学》下卷P6 7.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属于形式逻辑的分类认识。它的特点是直观反映。辩证逻辑把握的是动态的变化和客观规律,其中形式变化用映象表述出来,认识过程用反思表述出来。反思包含三个环节:建立的反思是形成概念的环节,它是理性认识的属性。概念的运动是从外在的形式进到内在的本质,即外在的反思和进行规定的反思。它是认识的两种形式。 8.黑格尔指出:造成本质或非本质东西的,是任何一种外在的场合或考察,因此必须把同一内容时而看作是本质的,时而看作是非本质的。《逻辑学》下卷P9 9.映象具有三种形式:知性的映象是认识视角不断变化,导致映象内容不同。理性分为两种形式:可见的运动和不可见的光波声波运动。这是具有连续性的自我运动。它与认识视角变化具有截然不同的属性。黑格尔在本质论中主要强调理性环节的映象。 10.因此,本质中的变,即本质的反思运动,是一种从无到无并从而回到自己本身的运动。过渡或变在其过渡中便扬弃了自身;在这过渡中变的他物,不是一个有之非有,而是一个无之无,后者必定是一个无的否定,却构成了有。——有仅仅作为无到无的运动,这样,它就是本质;本质并不在自身中具有这个运动,而就是这个运动,作为绝对的映象本身,即纯否定性,在它以外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否定它,而它则只否定其否定物本身,那个否定物是只在这种否定中才有的。《逻辑学》下卷P15

黑格尔 逻辑学 存在论 导读

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导读(1) 2013-12-28 11:54:26|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何新:黑格尔《逻辑学·存在论》导读 (1) 【引言】 黑格尔《逻辑学》素称难解。据说黑格尔临终前曾抱怨,在我所有的学生中,只有一个人理解我(指罗森克兰茨),《黑格尔全集》编者),但他的理解也是错误的。 黑格尔的逻辑学有两部,《逻辑学》(大逻辑)和《小逻辑》。 事实上,这两部《逻辑学》自19世纪初出版以来到今天的200年里,可以说一直未被解读者所真正理解。国内有几种解本,无非是对原文或望文生义或生吞活剥的编述。国外的新黑格尔主义著作也多是主观臆测,不知所云。 我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研读黑格尔的著作,由小逻辑到大逻辑,迄今已近四十余年。此前我已出版几部哲学和逻辑方面的研究,对黑格尔哲学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诠释。 本书基于我的读书札记。如果以后精力和身体可能,我拟全

部整理出来。在此书中,我将以逐段诠释的方式,对黑格尔《逻辑学》予以通解。 何新 201年12月25日于上海 【说明】本文为作者的未定稿。中国古代学术本来就缺乏本体论、认识论以及逻辑工具论的系统研究。近代中国仅仅在上个世纪的30—60年代 出现了少数几位对西方哲学有较深研究的学者。80年代以后则只有 翻译者,妄解者,缺乏真正理解西方古典哲学内涵,而确实具有真 知灼见的研究者。 在当今这个精神极其浮躁、学术高度商业化的市场主义的时代,西方古典哲学的奥义在中国可以说已经失传。所以本文只是提供给 很少的人——对黑格尔哲学和西方古典哲学既感兴趣,此前又对西 方哲学史有一定阅读基础者研究、参考。 笔者在本博发表此文目的是为免此学将来在中国终究会成为绝学。本书所有内容均出自笔者的原创,是作者40年哲学思考的总结。 何新的很多学术原创性观点经常被无耻者所剽窃。所以笔者在本书 正式出版前,只能在这里发表极小部分内容的摘要。 [以下黑字部分均为贺麟译本黑格尔《小逻辑》的原文,红色字则为何新写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绝对观念又称“绝对理念”。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用语。指绝对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即逻辑阶段中的最后的和最高的概念。黑格尔认为,在自然界出现之前,绝对观念就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他的《逻辑学》就是对这个过程的描述。绝对观念从一个最虚空的范畴——“存在”开始,一步步地向前发展,每一步都比前一步更具体、更深入,因而也就具有更大的真理性。 绝对观念是观念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和最后阶段,是绝对的全部真理,此前的逻辑范畴和发展阶段都是绝对观念这个“全体”的一个环节、一个阶段。绝对观念是哲学的唯一对象和内容。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既然是最高的范畴,是顶峰,也就绝对地超脱了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一切矛盾都和解了,再不需要任何发展了;要发展,就要按着辩证法的规律转化成它的对立物——自然界。黑格尔把认为客观存在所决定的逻辑概念、范畴看作世界和人类未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精神实体,并由此外化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这实质上是上帝创世说的中世纪宗教哲学的翻版,曾多次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批判。 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又着重指出,黑格尔的巨大功绩在于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试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对以后的哲学家是有影响的。如杜林的“世界模式”论,主要来自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在黑格尔哲学中,绝对观念有时和“绝对精神”通用。 精神在本质上,通过对于自然和对于自身的扬弃而到达自由,所以精神的本质即是自由。“它能够忍受它的个体直接性的被否定,能够忍受这无限的痛苦,即是说,它能在这个否定性中肯定的保住自己并成为自身同一的。这种可能性就是精神的既抽象而又在自身中自为存在着的普遍性。” 1、绝对者即精神。便是黑格尔之所谓绝对精神。无论是自在的实体存在还是自为的主体都仅仅是片面的而不完整的,只有自在自为后的精神才实现了绝对的永恒和统一。也就是说精神乃是理念与自然的完全统一,因此只有精神可以作为绝对者,绝对者只有精神。 2、精神的辩证运动。精神的发展需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关系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个阶段里,精神的存在完全是凭借它自己,而不需要向外物的外化,也就是精神之所谓自由,或者称为主观精神;第二阶段,它存在于实在的形态之中。即存在于它的创造之中,而自由作为一种现成已有的必然而存在着,或者称为客观精神;第三阶段,它存在于一种自在自为的存在而又永远创造着的统一性中,亦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统一,也就是绝对真理性中的精神——绝对精神。 3、绝对精神之体现。黑格尔把主观精神分为人类学(自然灵魂、感情灵魂、现实灵魂)、精神现象学(意识、自我意识、理性)、心理学(理论精神、实践精神、自由精神);把客观精神分为法哲学(抽象法、道德、伦理)、历史哲学。绝对精神分为艺术、宗教、以及哲学,或者称为艺术哲学、宗教哲学和哲学史。黑格尔所述的绝对精神是沿着人类理性的一种发展程度而言的,所以在他的绝对精神中不可能找到除人之外的东西,但是他又特别强调这是绝对者。 作为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的“绝对精神”,在黑格尔哲学中是指作为万物共同本质和基础的精神实体。 黑格尔认为: 绝对精神是万物最初的原因和最内在的本质,其存在是一个自我演化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逻辑阶段:在自然界和人类产生之前,它是纯逻辑概念的自我推衍;第二阶段是自然阶段:绝对精神外化为自然界;第三阶段是精神阶段:绝对精神自我否定,转化为精神并返回自身。先后表现为主观精神(个人意识),客观精神(社会意识),绝对精神(返回自身)。 绝对精神意识到自我在个人中的存在,黑格尔称之为主观精神;主观精神在家庭,社会与国家之中达到更高的意识,黑格尔称之为客观精神;艺术,宗教和哲学是绝对精神在自身中所达到的最高形式的自我实现。其中又以哲学为最高形式,所以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最先在哲学中发现了自我。 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

(完整版)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黑格尔美学思想梳理 目录 摘要 关键词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

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 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念的反面,实在只是概念所代表的个别的事物,这就否定了概念的普遍性,即概念存在自身“设定”了它的对立面来“自否定”,但这种对立不是永恒的,不是消极的。对立是为了统一,否定是为了再否定而提升到更高的境界的肯定。这对于我们的生活也是一种启示,矛盾存在并不是消极的,矛盾的存在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升华,而升华即要经过“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实体相对于概念来说,它仅是个别事例,也就如同概念单独存在时相同,它是片面的、不真实的,只有与概念结合时,而再否定则统一成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3) 二:黑格尔美学的基本思想 (5) 三: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意义 (8) 参考文献 (9)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摘要:美,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其表象,却难以抓住其莫测的本质。以至于苏格拉底也叹息着说:美是难得的。而黑格尔作为一位哲学大家,从其哲学出发,探索美最原初的本质,为美学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关键词:黑格尔美学 一:黑格尔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与辩证法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要更清晰的理解其美学思想,首先应了解其哲学体系。 可以说,黑格尔的哲学是在接受与批判康德的哲学而建立起自己的完整的哲学体系。从黑格尔的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理性的,凡是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可以看出他受康德范畴说所得到的启发,并且肯定了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统一。黑格尔从康德的范畴说得到以下观点:(1)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可以通过哲学以一些普遍的范畴而推演出来;从此可见万事万物都是理性的存在的。(2)范畴与感性的事物结合就产生了人的认识与现实世界。这种逻辑推演的过程即是人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同时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通过这个观点,黑格尔进一步得出真实的世界的演变即是思想的演变、哲学的演变。从这两个观点可以窥探黑格尔是如何走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正是在于其认识现实世界的产生及演变的过程中,过分的拔高了范畴的作用,从而产生了他所说的“理念”。黑格尔在《美学》的第一章总论美的概念中就给出了理念的定义:一般说来,理念不是别的,就是概念,概念所代表的实体,以及这二者的统一。 对于黑格尔哲学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范畴“理念”,是由概念与概念所代表的实在所统一的产物,这个统一的过程,在黑格尔看来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概念是理念处于抽象的状态,只涉及物的普遍性,所以还是片面且不真实的,它是在于理性应存在而实际未存在的抽象物,它具有理念的潜在性,而作为概

黑格尔《小逻辑》逻辑学的概念论中对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解决

在确立逻辑学的研究对象与课题之后,整个体系的建设也遵循了其原初的设计目标。概念论作为逻辑学的最后一环,就必须达到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目标。又因为逻辑学在建构过程中所遵循的本体论、认识论与价值论的统一,因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也可以从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分解。在本体论层面上,将抽象世界理解为普遍性的本质,继而又将本质确认为理念;在认识论层面上,将理念的自我认识过程与本质的发展于具体化的过程相统一,从而将世界自在自为的过程理解为理念自我上升与发展的过程;从价值论层面上,通过理念世界目的性的建构,将自由与善确认为理念发展的必然性。 3.1 从本体论的层面上看 在本体论层面上,概念论旨在把终极存在归结为概念,它从概念的特殊化和客观化所展开的概念和客体的关系来论证概念是存在的本质,是现实世界必然进程的内在根据和实体性力量,是唯一全体,以此消解主客体的二元分裂。 逻辑学既将解释世界当作自己的使命,因此由存在论到本质论再到概念论,对世界本身的建构构成其本体论的目标。从存在论到本质论的转变,直观的存在被深化为普遍的抽象的本质,这些本质乃是杂多事物背后的根本性存在,是经过特殊性与普遍性而达到个别性的否定之否定。而从本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则将世界的本质确认为概念,进一步从概念和客观性、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去说明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反过来本质的规定性展开与走向具体的过程称为概念返回自身的运动过程。

3.2 从认识论的层面上看 在认识论的层面上,概念论旨在从概念自身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的必然性的推演来建构世界的逻辑结构,确立概念和概念的运动所展开的主客体的辩证法为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原则和模式。逻辑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是从概念这一终极存在出发的,其根本观点是把概念认作现实世界必然如此的内在根据、终极理由,以证明现实性的合理性。显然,这一终极解释的原则要到概念论才明白地确立起来。不仅如此,概念论又是整个黑格尔哲学对世界的终极解释的基本模式和体系框架的原则规定。 为达到这一目的,逻辑学经历了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是认本质先于存在,本质把自己的规定展开或表现出来就构成直接的存在(定在、实存、现象),存在作为本质的外化是与本质相异的东西,本质还要扬弃存在的异己性,使存在完满地表现本质,达到存在与本质的统一。本质论的这一原则构成概念论的基础。 其次是把本质看作普遍性的东西,而认为普遍性的东西正是概念所把握的内容,本质的规定性即是概念的规定性。概念作为普遍的规定是包含特殊性在自身内的全体,而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就是个体性。因此,当概念把自身潜含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体性展开和实现于外,便是作为本质的概念的客观化、外化,形成向客体即个别事物的世界的过渡。 再次是把自然史和人类史概括并纳入由客体到理念(即主客观的统一)的逻辑进程中,并通过人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活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

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理念,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互相没有联系、分散的物质状态。在物理性阶段中,开始形成行星系统和身体的物体,出现了风、雨、光、磁等自然现象。而到了有机性阶段,前四个阶段的统一,在经历了地质有机体、植物有机体和动物有机体后,出现了人。 到了精神阶段,理念终于又回复了它自身的形式,即主观精神、客观精神、绝对精神。这种精神主体的内在本质,在抽象的形式下是绝对理念,在具体形式下是绝对精神,是具有自我意识的理性的内涵。它整个都是在追寻自身的缘由,和作为一切活动和实存形式之目的和终结的自身意识,是所有思想和所有存在中包含的东西,它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只表现为占统治地位的普遍性和法则所辖制的多样性。在外部自然界中,它表现在现实的或固有的形式中,在那里,它自在地存在。 在这里提到的自在地存在,就涉及到了黑格尔所提出的关于存在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对应上面所述的三个阶段。 1、Sein:理念在逻辑的抽象阶段的那种存在,只是潜在的、虚有的或称之为“虚无的有”。 2、Ansichsein:在自然阶段的那种存在,是自在的或实有的。 3、Ansich und fursich:即精神阶段的那种最高自由的存在,体现于人类精神的那种存在,就是“自在又自为”的。自为,即自觉,自己认识到自己。 自然界散乱的时空多样性,使其在任何地方都受到“形式”的制约,形式就是具有各种不同程度的抽象性和丰富性的普遍性,是从僵死的引力和惯性的单一性到丰富多变的有机形式的具体性。因此,自然是一个无意识的思想体系,是僵化的理智。 因此,只有精神才是自由的普遍性和解放自身的主动性,惟有精神是普遍性从各自的直接感性桎梏中,从其在意识内部的自我陶醉中,从它们后来表白的,对感性自然界的详尽把握中把自我解放出来。这种表白既出现在理论的认识努力中,使世界隶属于一个历来最严密的连锁必然性之网;也出现在意志的努力中,使同样一个世界却隶属于一个理性实践的连锁图式。 而这种自我解放的普遍性的力量,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或社会的。一旦我们离开了感性直接性,我们便不能构成任何观念,也不能存在任何非人人可分享的思想。第一人称“我”的真正意义无疑是一种普遍性,它表达了一种为规律所制辖的统一。自然界每一事物都与它周围的许多其它事物对立,和那些事物处在一种由必然规律统治着的关系网里,这一事物就要受它和那些事物的关系所限定或约制。整个真实界是一个绝对理念,它是抽象的理念,或逻辑概念和自然由对立而统一的结果。因此,绝对理念也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的统一。所以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合理的,正是说明了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 因为这种辨证法的精神,尽管黑格尔的世界观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甚至带有宗教的神学色彩,但这种辨证性也为其打上了客观性的烙印。不过,因为黑格尔是从唯心观点出发的,肯定了理念的第一性,从而就使他无法解释“逻辑概念如何产生物质”这个世界观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也是他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所被人诟病的地方。而这种客观的唯心主义不仅体现在其世界观上,更是其哲学思想的最重要特征。

逻辑推理四大基础类型的内涵与外延关系研究

昆明学院学报 2010,32(1):41~48 CN 53-1211/G4 I SSN 1674-5639Journa l of Kunm i n g Un i versity 【非主流、非经典、非标准逻辑】 收稿日期:2009-07-06 作者简介:罗翊重(1947—),男,江西九江人,云南省社会科学院编审,主要从事现代哲学、现代逻辑、现代人学及其运用研究.编者语:本期“非主流、非经典、非标准逻辑”栏目推出三篇论文。三文作者从不同视角看逻辑学的研究,皆主张突破小逻辑观的束缚,支持逻辑学界的大逻辑观,但小逻辑观的“必然地得出”是逻辑学的核心部分,这是三篇论文的共识。 不同的是:罗文认为形式逻辑主谓外延相同命题间的推理和辩证逻辑主谓内涵相反命题间的推理都是“必然地得出”,而相似(类比)推理和相异推理都是“可能地得出”。王文认为对象逻辑是“逻辑学科群的核心部分”,应用逻辑是对象逻辑在不同逻辑学科中的系统运用,元逻辑是对前两者的哲学研究。白文从弗雷格的逻辑观出发,说明现代演绎逻辑的核心思想来源于弗雷格,作者站在大逻辑观的立场,对与弗氏逻辑观有内在联系的小逻辑观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认为“只要对科学的发展有益,都是值得提倡的”。 逻辑推理四大基础类型的内涵与外延关系研究 罗翊重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昆明650034) 摘要:用事实验证了逻辑推理4大基础类型的互蕴公理,进而说明此4大公理之内涵与外延间的同构性与异构 性的相互转换关系。由此说明:除外延性经典数理逻辑的推理演算之外,逻辑学还存在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世纪非经典数理逻辑的内涵性或外延性推理演算研究有着灿烂的前景。 关键词:逻辑推理;相同公理;相似公理;相异公理;相反公理;内涵;外延;同构;异构 中图分类号:B811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639(2010)01-0041-08 Research on the Rel a ti onshi p between Connot ati on and Denot a ti on of Four Essenti a l Types of Logi c Deducti on LUO Yi 2zhong (Yunnan Pr ovincial Social Science I nstitute,Yunnan Kunm ing 650034,China ) Abstract:Based on the facts t o testify the mutual i m p lied axi om of the f our essential types of l ogic deducti on and further exp resses the mutual conversi on relati onshi p bet w een homoorganicity and is omerizati on of connotati on and denotati on of the four essential types of l og 2ic deducti on .So as the results:besides the deductive inter p retati on of denotative classic mathe matical l ogic,there exist wider devel o 2p ing s pace in l ogic and brilliant p r os pect on study of the deductive inter p retati on on connotati on and denotati on of non 2classic mathe mat 2ical l ogic in the ne w century . Key words:l ogic deducti on;sa me axi o m;si m ilar axi o m;different axi o m;opposite axi o m;connotati on;denotati on;ho moorganicity ;is o merizati on 在《对逻辑推理四大基础类型的反演算和非演算》一文中,笔者已将相同、相似、相异、相反4大公理各自具有的独立性且一致性及其在双闭双开区间整体上的完全性,统一地表示为如下4大互蕴公理皆成立(4)的逻辑推理基础类型(LT JL )的确定性或非确定性推理关系图(如图1):[1 ]54 图1 LTJL 所包含的确定性或非确定性推理关系

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主体性

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主体性 杨祖陶 黑格尔曾经说过,关于认识、信仰等等的本性的许多问题,"其实均可回溯到简单的思想范畴,这些思想范畴只有在逻辑学里才得到真正透彻的处理"(《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4页)。关于所谓认识或人的主体性问题就是这样。主体性是黑格尔哲学的主要原则,是一个在他的各种著作中到处都加以讨论的问题,但只是在逻辑学里才得到了透彻的处理。对黑格尔逻辑学中主体性范畴的探究,不仅对于理解他在各个哲学领域里所发挥的主体性原则非常必要,而且会给我们当前对于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以极大的启发和教益。 一、主体性的发生史 在黑格尔逻辑学中,主体性[i]这个范畴是主观逻辑、即概念论的第一个大范畴。主体性在这里指的是形式的或主观的概念,即包括概念、判断和推论在内的通常所谓主观思维形式。所以黑格尔说:"概念无论如何总是主体性本身"(同上书,第371页)。当然,黑格尔所说的概念等等都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而是作为其逻辑学对象的纯粹概念,即"除了属于思维本身和通过思维所产生的东西外不能有别的内容"的概念。 作为主体性的形式概念的本质是什么?黑格尔说:"概念是自由的东西,是作为自觉地存在着的实体性力量。"(《哲学全书》,博兰德本,莱顿1906年版,第211页)概念是自由的东西,就是说,是一种"自由的、创造的活动" (《小逻辑》,第334页)。所谓自由的活动,是指这种活动完全以自身为根据,因而不为他物决定,而为自己决定,不依赖于他物,而只依赖于自身,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活动。所谓创造的活动,是指概念不需要外在的现有的东西而实现它自己,把自己从一种潜在的主客统一体变成一种现实的,即具有外部实在性的主体性统摄客体性的统一整体。概念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任何其他东西产生的,而是它自己活动的产物,它只是在把自己建立起来时才存在,它本身就是这样一种自己实现自己、自己产生自己、自己创造自己的活动,这种活动一停止,概念就不再是概念,主体性就不再是主体性了。 概念怎么能够是这样一种自由的、创造的活动呢?因为它是"自觉地存在着的实体性力量"。实体是无限的客观整体,包括一切实在,具有绝对必然性;实体性力量即指作为客观整体和绝对必然性的实体是一种绝对的否定性或否定力量,它不仅否定自己的内在性而表现为实在物或外在物,而且还进而否定这个实在物而使之变为另一个实在物。概念作为自觉存在着的实体性力量也就是实体之发展到了无限的自己反思自己的阶段,即自觉的阶段。正因为如此,概念就其为实体而言,其本身就是一个全体,一切都在它里面,没有外在于它的他物,因此也就不受他物的决定和限制,而为自由的。而就其为自觉存在着的实体言,概念内的各环节已不象在实体中那样还有彼此外在、相互限制的一面,因而为不自由、即必然的;相反地,概念作为实体的自身反思,它的不同环节本身即是一全体也即是概念,因而彼此同一,它们的相互关系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每一个环节也都不是为异己的他物从外部决定,而是自己决定自己,因而为自由的。再就其为自觉地存在着的实体力量,即绝对的否定性而言,概念内的各环节作为全体又同作为全体的概念本身有不可分离的统一性,它们作为概念的不同规定性也都是概念本身的一个"自由存在",而概念本身则因此而是一个绝对否定性的

黑格尔的主要思想

黑格尔的主要思想 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它集德国古典哲学之大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丰富性,居于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高峰。它不仅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与软弱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西方资产阶级的特点。在黑格尔哲学中,表现了丰富的辩证法内容与保守体系的深刻矛盾。 主要哲学思想: 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黑格尔关于伦理的学说就是他的法哲学,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伦理3个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辩证发展过程。从哲学上看,黑格尔伦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内容是现实的,方法是辩证的,它的成就对后世伦理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哲学观点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绝对精神并不是超越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表现形式。因此,事物的更替、发展、永恒的生命过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即绝对理念,它是概念与存在的辨证的统一,即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辨证的统一。它是运动的、联系的和要外化为现实的。因此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合理的都是存在的,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正是说明了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因此,理念自身就包含了矛盾:要向对立面转化,这种转化就是从绝对精神转化为现实。并且,根据这种转化的需要将之分为三个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精神阶段。 在逻辑阶段中,绝对理念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矛盾转化,从一种逻辑范畴发展到另外的逻辑范畴,逐渐发展成所有的概念和范畴,显示其无限丰富性。 在自然阶段中,绝对理念外化为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中又可分成三个小阶段,即机械性阶段、物理性阶段和有机性阶段。在机械性阶段中,理念外化为零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