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

狂犬病病毒(RV)是一种能引起人和动物高度致死性疾病的嗜神经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单分子负链RNA病毒目、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本文主要对狂犬病毒的结构、传染途径、繁殖过程、狂犬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

狂犬病、狂犬病毒

正文: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virus,RV)引起的,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等临床表现为特征的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一旦发病,病死率几乎达100%,是迄今为止人类病死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RV的分子结构、基因分型、临床诊断、新型RV的发现、演变进化,以及病毒的毒力及其致病性等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本文就近年来RV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一、狂犬病毒的结构

(1)、病毒的基因组结构:

RV为单股不分节段的负链RNA病毒,病毒基因组由11928--11932个核昔酸组成,由3’端至5’端依次排列着N、P、M、G和L 5个RV的结构基因,其长度分别为1424、991、805、1675、6475个核昔酸,分别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or NS)、基质蛋白(M)、糖蛋白(G)和转录酶大蛋白(L)。

(2)、病毒的蛋白质结构:

完整的RV粒子由病毒核衣壳及包膜两部分构成,核衣壳由RNA与核蛋白(N)、磷蛋白(Por NS)和转录酶大蛋白(L)3种蛋白构成,而包膜由糖蛋白(G)和基质蛋白(M)构成。

①核蛋白(N)全长450个氨基酸,是构成成熟病毒粒子核衣壳螺旋对称结构的主要成分。

②磷蛋白(Por NS)含有292个氨基酸,它与转录酶大蛋白结合,构成完整的病毒RNA聚合酶复合体。磷蛋白还与核蛋白相互作用,实现对病毒的转录、复制的多功能调节。

③转录酶大蛋白(L)是RV中最大的结构蛋白,全长2142个氨基酸,在RV的转录与复制中起催化作用。

④糖蛋白(G)是一种跨膜蛋白,构成病毒表面的突起,是Rv与细胞受体结合的配体。成熟的糖蛋白有505个氨基酸残基,分为膜外区、跨膜区、膜内区三部分。不同毒株的糖蛋白糖基化位点数目和位置不全相同,但319位糖基化位点存在于已知的所有RV中。

⑤基质蛋白(M)由202个氨基酸残基构成,该蛋白在病毒的装配及细胞表面的芽生过程中起作用,其PPxY(PPPY)基序是负责晚期出芽的结构域。此外,基质蛋白能抑制mRNA的转录,在抑制转录的过程中还伴随着复制产物的增加,基质蛋白对RNA转录与复制的平衡调节或许代表了不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病毒的共性机制。

二、狂犬病毒的传染途径

狂犬病传染源主要是病犬(80%~90%),其次是猫和狼,野生动物也可作为狂犬病毒的贮主。野生啮齿动物如野鼠、松鼠、鼬鼠等对本病易感,在一定条件下它们

可成为本病的危险疫源长期存在,当其被肉食兽吞食后则可能传染本病。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动物亦有传染性。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并于动物发病前5日内具有传染性。

传染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伤口或皮肤粘膜感染:如被疯动物咬伤、抓伤、宰杀疯动物、接触污染物品等。有人被打疯狗用过的木棒上的刺扎伤或被草茎刺伤而感染了狂犬病毒。

(2)通过口腔粘膜感染:曾有人因缝补被狂犬咬破的衣服,用牙齿咬线而感染病毒,并发病死亡。因吃狗肉而感染狂犬病毒引起发病死亡的例子亦不少见。

(3)通过病人唾液感染:曾有人被病人唾液污染手部伤口而感染了狂犬病;还有因用被病人口水及呕吐物污染的手擦眼睛和嘴发病的报道。

目前已证实患狂犬病不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这是因为狂犬病毒是一种嗜神经病毒,它侵入人体后,主要存在于脑、脊髓、唾液腺和眼角膜等处,一般不会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但狂犬病却可以通过乳汁传播给婴儿。哺乳期妇女如被疯狗咬伤,应停止哺乳。有人从狂犬病病人或动物(牛、马等)乳汁中查出了狂犬病毒。因此,狂犬病畜或被疯动物咬伤的牛、羊等的鲜乳,未经煮沸不能饮用。

三、狂犬病的发病机制

病毒特异性结合神经肌肉结合处的乙酰胆碱受体以及神经节苷脂等受体,在伤口附近的肌细胞内复制,而后通过感觉或运动神经末梢侵入外周神经系统,沿神经轴上行至中神经系统,在脑的边缘系统大量复制,导致脑组织损伤,行为失控出现症状。病毒从大脑皮层沿传出神经扩散至唾液腺等器官,在其内复制,并以很高的滴度分泌到唾液中。在出现兴奋狂暴症状时,唾液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蛋白有很强的免疫原性,但在病毒从咬伤部位向中枢系统扩散过程中,既无体液免疫应答也无细胞免疫应答,可能是病毒抗原隐埋在肌肉细胞或神经轴突之内,使得其病死率高。

有研究表明狂犬病病毒感染神经细胞后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尤其在病毒感染后期抑制程度更显著,这可能是病毒感染后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失调,而引发严重的临床症状的主要机制之一。

四、影响狂犬病毒致病性的因素

(1)、基因编码的糖蛋白:

病毒粒子表面的糖蛋白是狂犬病嗜神经性的主要决定物质,糖蛋白能够与存在于神经细胞表面的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从而决定了RV的神经嗜性。糖蛋白氨基酸序列中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可以降低病毒的毒力。研究发现当333位的精氨酸被异亮氨酸、谷氨酸、谷酰胺或甘氨酸替换,不管以何种剂量何种途径用狂犬病毒感染小鼠,均无致病性。因为这种突变可以阻止运动神经元的感染和病毒在成神经瘤细胞培养中的传播,尤其在成年鼠中可见到高度的减毒株。但并不是所有的333位的氨基酸的突变都能降低病毒株的毒力,当用333位氨基酸突变株免疫1-2日龄的乳鼠,导致乳鼠发病。

(2)、细胞凋亡:

影响狂犬病毒致病性强弱的另一个因素就是狂犬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这种诱导能力与病毒株毒力的强弱成反比关系。有致病性的狂犬病毒侵袭中枢神经系统后能诱导神经细胞发生凋亡,说明细胞凋亡与病毒的致病机理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发现,表达细胞色素C的重组狂犬病毒,通过外周途径感染小鼠,发现病毒致病性明显降低,这是因为进入细胞浆的细胞色素C在dATP存在的条件下能与凋亡相关因子1(Apaf-1)结合,使其形成多聚体,并促使半胱天冬蛋白酶9被激活,被激活

的Caspase-9能激活其它的Caspase,如Caspase-3等,从而诱导细胞凋亡。

虽然狂犬病毒的神经毒性与诱导细胞凋亡之间互相抑制的精确机理还不清楚,但很明显狂犬病毒抑制细胞凋亡的性质对病毒的传播具有一定的作用。

(3)、干扰素:

干扰素是一种新型细胞活性因子,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增殖、调节免疫功能等特性。狂犬病毒对外源的干扰素非常敏感,病毒具有预防干扰素表达的编码机制,研究这一机制对降低病毒的致病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狂犬病毒P蛋白能抑制干扰素的表达,它是通过抑制干扰素调节因子(IRF-3)的磷酸化而阻止的转录。

虽然P蛋白在病毒RNA的合成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仍可以构建出能够高效表达IFN-β基因的转录和干扰素刺激基因表达的重组狂犬病毒,并且这种能够诱导产生干扰素的病毒在干扰素感受态细胞中培养时会很快消失,表明在病毒消灭过程中干扰素具有重要作用。

五、狂犬病毒的繁殖过程

狂犬病毒糖蛋白与细胞受体结合后进入细胞,在糖蛋白的作用下,把核衣壳释放到细胞质中,病毒在细胞质中进行转录、翻译、复制,然后组装成新的病毒粒子,完成病毒的繁殖过程。

狂犬病毒mRNA的转录是从基因组3′端启动子处发生的,连续合成单顺反子mRNA,RNA聚合酶在每个基因的边界都会发生部分的解离,使得从3′端到5′端基因的转录产物越来越少,形成一个转录梯度。因此狂犬病毒演化了一套独特的调节转录机制来影响病毒的复制能力。

狂犬病毒mRNA是以细胞的翻译机制被翻译,大部分在细胞质中游离的多核糖体中表达。但是,G蛋白是在粗面内质网中翻译产生,再经过高尔基体被转运到细胞膜上。狂犬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是以核糖核蛋白复合体作为模板,复制是在协调因子P 蛋白的参与下,由病毒RNA依赖的RNA聚合酶催化完成的。

值得注意的是,M蛋白对病毒的转录复制也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发现,当缺少M蛋白时,狂犬病毒的复制受到限制,基因转录效率提高,转录产物增加;当增加M蛋白时,转录效率下降,复制增加。

六、狂犬病毒的疫苗研究进展

(1)、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不存在毒力返强的现象,并且灭活苗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比活疫苗安全,对接种者无任何危险。

(2)、减毒疫苗:

目前弱毒疫苗主要有狂犬病毒株、SAD苗、kelev苗;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先后采用了羊脑固定减毒苗、Semple型疫苗和LEP-Flury疫苗;减毒活疫苗弱毒株除了Flury株经适应鸡胚成纤维细胞、犬肾细胞和BHK21细胞的Flury适应株外,还有SAD株和ERA株。

(3)、神经组织疫苗:

1911年Semple应用羊脑组织的匀浆物制备疫苗,研制出用石炭酸灭活的神经组织疫苗,该疫苗对犬和其他动物都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免疫期长达1年左右,因疫苗中含有髓磷酯结合的蛋白物质,免疫动物出现神经性麻痹。脑组织疫苗由于注射量大(每针2ml)、接种次数多(14针以上),接种后易引起神经变态反应,抗体产生慢且水平低等原因,WHO在第七次报告中支持限制和放弃生产脑组织疫苗,提倡使用灭活的细胞培养疫苗。

(4)、鸡胚疫苗:

1940年Koprowski等从狂犬病致死的1个女孩脑内分离到的Flury毒株,经1日龄雏鸡脑内传了138代减毒,随后又经鸡胚卵黄囊传40-50代,取名Flury鸡胚株(Flury LEP)。Flury LEP对犬安全,推荐用于犬免疫。LEP株进一步传代至138代,称为LEP高代鸡胚株(Flury LEP),其毒力进一步减弱,被推荐用于犬、猫和牛的肌肉免疫。

七、小结与展望

相信随着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在RV研究上的广泛应用,进一步完善狂犬病监测,以及系统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将会发现更多的新型或者新亚型RV,了解我国流行的RV的更多遗传特征、进化演变特征、毒力及致病性等生物学特性,以更有效地控制我国狂犬病的流行。

参考文献:

[1]熊成龙,张永振,卢思奇. 狂犬病毒生物学特征研究进展[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10:913-916.

[2]徐兰,郭增柱,张永振,熊成龙,Zhen F.Fu. 狂犬病毒糖蛋白研究进展[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09:876-879.

[3]李江涛,张金卫,丁农. 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浙江畜牧兽医,2012,06:32-34.

[4]贺福合. 浅谈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中国畜禽种业,2008,19:42-44.

[5]梁红茹,谭业平,江飚,张靖,郭霄峰. 狂犬病毒体内移行研究进展[J].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9,11:1107-1110.

[6]朱家鸿. 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和各类疫苗的研究进展[J].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1992,05:44-46.

[7]黄德元,朱继德. 狂犬病毒与狂犬疫苗研究进展[J]. 河南医学研究,1992,02:186-188.

[8]张婧. 狂犬病研究进展[J]. 中国动物保健,2010,02:42-45.

[9]古漓,王树声,吴泰才. 狂犬病毒毒株及抗原性研究进展[J]. 疾病监测,2000,02:72-75.

[10]潘煜. 狂犬病毒研究进展[J]. 中国社区医师,1994,02:24-25.

[11]凌红丽,易建中,刘成倩. 简要概述狂犬病毒疫苗的研制进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4,06:72-73.

[12]高佃平. 狂犬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5,05:480-482.

[13]任永礼. 狂犬病研究进展[J]. 广东卫生防疫资料,1986,04:24-27.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https://www.doczj.com/doc/d09336499.html, 乙肝病毒特性与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王晓冬,王峰,吕月蒙,李强,张国峰,孙涛,贾亚雄 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E-mail :wangxiaodong505@https://www.doczj.com/doc/d09336499.html, 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是引起中国及东南亚一带病毒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有半数以上HBV 感染的患者将会发展为慢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H)、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甚至肝细胞性1fl 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常被形象的称之为“慢性肝病三步曲”。新近有多项研究表明活化的T 细胞反应可能在HBV 感染的慢性化和肝细胞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CD4+Th 细胞可分为Thl 和Th2细胞,分别介导两种不同的免疫学效应。Thl 细胞主要分泌IL-2, IFN- X 和肿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应答;Th2细胞主要分泌IL-4, IL-5, IL-6和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应答;Thl/Th2的平衡决定了免疫应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Thl 与Th2之间存在相互制约或促进左右,细胞因子组成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参与调节炎症反应以及器官功能的自我稳定。 关键词:细胞因子,乙型肝炎病毒,细胞毒性T 淋巴细胞 1.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hepatitis B, HB )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 )引起的。HBV 的感染不仅可以导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和重性肝炎,而且还与肝硬化(liver cirrhosis, LC )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0﹪的慢性乙肝患者将发展成为肝硬化,HBV 慢性感染的人罹患HCC 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100倍。HBV 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其中西欧、北美、澳大利亚为低流行区,乙性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携带率在2﹪以下;东欧、日本、南美、北美和地中海国家为中流行区;中国、东南亚与南非为高流行区(HBsAg 携带率10﹪左右)。全世界共有约3.5亿人为HBsAg 慢性携带者,其中3/4在亚洲。HBV 感染导致全球每年50~120万人死亡,其中死于HCC 的约占32万。我国是HBV 感染的高发区,约60﹪的人群感染过HBV ,10﹪的人群为携带者,多达1.2亿。现有乙型肝炎患者约为1200万,年发病率为158/10万[1-4]。随着HBV 疫苗在1982年的问世,HBV 感染率大大降低,抗病毒药物的出现也使乙型肝炎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乙型肝炎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现有乙型肝炎患者及带毒者数量庞大,面临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危险,不幸的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针对HBV 的特效药物。因此,乙型肝炎的治疗至少在今后50年内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途径是医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2.HBV 的生物学特性 2.1 HBV 的生物学分类 1986年国际病毒革命委员会正式将人类HBV 划归为一个新的病毒科——嗜肝DNA 病毒科(Hepadnaviridae )的成员。该科病毒成员除了人HBV 外还有:(1)东方土拨鼠肝炎病毒(GHV ),1978年在美国新泽西州和马里兰州等地的野生土拨鼠发现该病毒。东方土拨鼠肝炎和肝癌的发病率较高;(2)地松鼠肝炎病毒(GHV ),是1980年在美国南加州的地松鼠中发现的;(3)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 ),1981年在我国江苏省启东县肝癌高发区分

计算机病毒有那些传播途径

计算机病毒有那些传播途径 主要有:1.网络传播 2.软驱(读写软盘) 3.光盘 https://www.doczj.com/doc/d09336499.html,B存储设备. 病毒传播的途径--- 目前的情况下,病毒主要通过以下3种途径进行传播: 途径1: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这类病毒虽然极少,但破坏力却极强,目前尚没有较好的检测手段对付。 途径2:通过移动存储介质传播,包括软盘、光盘、U盘和移动硬盘等,用户之间在互相拷贝文件的同时也造成了病毒的扩散。 途径3: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附着在正常文件中通过网络进入一个又一个系统,其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是目前病毒传播的首要途径。 ---防止感染病毒的方法--- 绝对的防止病毒感染似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但是根据我们的经验,采取以下的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您降低系统感染病毒的概率,减少病毒带来的损失,您可以参考执行。 方法1:购买正版的杀毒软件,而且最好选择知名厂商的产品,因为知名厂商的产品质量比较好,更新病毒库的速度及时,很快就能查杀最新出现的病毒。而且很快您就会发现:购买一款正版的杀毒软件的是非常超值的,因为您得到的回报将远远大于原先的付出。 方法2:从网上下载软件使用时一定要小心,最好到知名的站点下载,这样下载的软件中包含病毒的可能性相对要小一些。 方法3:打开所有的邮件附件时都要三思而后行,不论它是来自您的好友还是陌生人,建议对于那些邮件主题十分莫名其妙的邮件直接删除,因为根据统计,病毒通常就在那些邮件中。 方法4:打开可执行文件、Word文档和Excel前,最好仔细检查,尤其是第一次在您的系统上运行这些文件时,一定要先检查一下。 方法5:对于重要的数据,一定要定期备份;对于十分重要的数据,最好在别的计算机上再备份一次;特别重要的数据,即使进行多次备份也是值得的(我们看过了太多的用户痛心疾首的样子,因此强烈建议您这样做!!!)。 方法6:即时升级您的病毒库,保证它随时处于最新的版本,建议每天都升级一次病毒库。 方法7:建议采取如下的安装顺序:操作系统—>杀毒软件—>其它软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病毒感染的几率。

病毒的致病机理

病毒的致病机理 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分析,病毒致病特征与其他微生物的差异很大;但从整个机体或群体上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和发病机理与细菌感染有很多相似之处。 病毒侵入机体是否引起发病,取决于病毒的毒力和宿主的抵抗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因素),而且二者的相互作用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第一节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指病毒侵入体内并在靶器官细胞中增殖,与机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病毒性疾病:指感染后常因病毒种类、宿主状态不同而发生轻重不一的具有临床表现的疾病。有时虽发生病毒感染,但并不形成损伤或疾病。 一、病毒侵入机体的途径 二、病毒感染的类型 1、按有无临床症状,分为: (1)隐性感染 病毒进入机体后不引起临床症状的感染,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不明显。 相关因素:病毒的性质、病毒的毒力弱、机体防御能力强 隐性感染虽不出现临床症状,但病毒仍可在体内增殖并向外界播散病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 (2)显性感染 某些病毒(如新城疫病毒、犬细小病毒等)进入机体,可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造成组织和细胞损伤,机体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2、依病毒在机体内滞留时间的长短,分为: (1)急性感染

病毒侵入机体后,在细胞内增殖,经数日以至数周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 在潜伏期内,病毒增殖到一定水平,造成靶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组织器官的损伤和功能障碍,出现临床症状。宿主动员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因素清除病毒。特点是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病后常获得特异性免疫(因此,特异性抗体可作为受过感染的证据) (2)持续性感染 病毒可长期持续存在于感染动物体内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一般不显示临床症状;或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而不显示细胞病变。 持续性病毒感染有病毒和机体两方面的因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无力完全清除病毒;病毒在免疫因子不能到达的部位生长;有些病毒可产生缺损型干扰颗粒(DIP);某些病毒基因可整合道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某些病毒无免疫原性(如朊病毒),不产生免疫应答;某些病毒对免疫细胞亲嗜,使免疫功能发生障碍或消失。 持续性感染有下述4种类型: ①潜伏感染 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存在于一定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感染性的病毒子。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病毒仅在临床出现间歇性急性发作时才被检出。在非发作期,用一般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 ②慢性感染 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并未完全清除,可继续感染少部分细胞,也能使细胞死亡,但释放出的病毒只感染另一小部分细胞,因此不表现病症;病毒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③慢发感染 病毒感染后潜伏期很长可达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平时机体无症状,也分离不出病毒。一旦发病出现慢性进行性疾病,最终常为致死性感染。 ④急性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可在急性感染后1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疾病。如:犬瘟热→脑炎、猫全白细胞减少症→小脑综合征 兽医临床常见的具有持续性感染特性的病毒 疾病名称病毒分类持续感染方式持续部位 口蹄疫小RNA病毒科 口蹄疫病毒属 短期循环动物咽部 猪水疱病小RNA病毒科 肠道病毒属 短期循环 抵抗力强的病毒 动物咽部 牛瘟、犬瘟热、新城疫副粘病毒科短期循环动物咽部蓝舌病呼肠孤病毒科中间宿主,持续感染,先天性造血系统

实验三 伪狂犬病的诊断

实验三伪狂犬病的诊断 一.实验目的: ⒈熟悉伪狂犬病的临诊特点。 ⒉熟悉伪狂犬病的诊断方法。 二.实验原理: 利用分离的伪狂犬病毒注射实验兔,病毒在动物机体繁殖一段时间后,会影响实验动物的神经系统,实验兔会出现强烈的痒觉,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是否含有伪狂犬病毒。 三.内容及方法 1. 伪狂犬病的临床特点 本病发生于牛、绵羊,犬、猫、鼠及猪。野生动物亦可发生。牛、绵羊、犬及猫感染本病后症状很特殊而明显。主要表现为某部皮肤的强烈痒觉。常使劲地于墙柱上摩擦,直到皮肤撕碎,仍不断摩擦,病畜像疯狂一样,用力制止亦无效果。体温可达40℃以上。常发病后48小时内死亡。成猪一般为隐性感染,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儿。仔猪,尤于新生仔猪病情极严重,常可发生大批死亡。主要侵害神经系统,表现为神经症状。 2. 实验室诊断 2.1 病料的采集与处理 分离病毒的材料于发热期最好采取中脑、桥脑及延脑,或采取病总部之水肿液、侵入部神经干及脊髓。病料用培养液制成1:10组织悬浮液。 2.2 兔体接种试验上述悬液经2000r/min离心1Omin,取上清液1~2ml经腹侧皮下或肌肉接种家兔,通常在36-48h后注射部位出现剧痒,病兔啃咬注射部位皮肤,皮肤脱毛、破皮和出血,继之四肢麻痹,体温下降,卧地不起,最后角弓反张,抽搐死亡。但这种症状只维持几小时,一般常于夜间死亡,可见死兔口内有接种部位咬下的被毛。亦可脑内接种小鼠,症状可维持12小时,但其敏感性不如兔。亦可用细胞培养来分离病毒。许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均能繁殖本病毒,但最常用的是猪肾传代细胞。 2.3 兔、猪及牛肾原代细胞培养。病料接种细胞后最早经18小时出现病变(病毒量大),一般经48小时,病毒量很低时要到96小时。其典型的病变是出现巨细

狂犬病防治手册

狂犬病防治手册 1.为何要停止生产含氢氧化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 研究发现,含氢氧化铝佐剂的狂犬病疫苗较无佐剂狂犬病疫苗免疫人体后中和抗体的产生晚7天左右。狂犬病疫苗的暴露后免疫是一种应急使用,抗体的产生越早越好。因此,氢氧化铝佐剂对狂犬病的暴露后治疗十分不利。另据报道,使用了丹麦Statens血清研究所生产的氢氧化铝吸附的百白破疫苗,导致546例注射部位出现顽固性硬结性瘙痒的严重不良反应。其中77%的不良反应病例经皮肤试验确认为对氢氧化铝过敏。狂犬病疫苗中的的氢氧化铝佐剂同样可以导致不良反应增多。因此,2004年12月的人用狂犬病疫苗质量工作会议上,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已要求各生产企业在2005年6月30日前停止氢氧化铝佐剂人用狂犬病疫苗的生产。 2.为什么人用纯化狂犬病疫苗禁止臂部肌肉注射? 因为臂部脂肪较多,疫苗注射后不易扩散,可能会影响免疫效果。因此,要求成人在上臂三角肌注射,儿童最好选择大腿前外侧区肌肉注射。 3.正在接种其它疫苗,是否可以注射狂犬病疫苗? 正在接种其它疫苗,仍可注射狂犬病疫苗,但接种部位应远离前一种疫苗的接种部位。 4.使用疫苗的同时使用抗生素,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二者同时应用不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5.年幼儿童注射疫苗为什么选择大腿前外侧? 因为臂部肌肉脂肪较多,疫苗注射后不易扩散。上臂三角肌不发达,会影响疫苗的吸收。大腿前内侧因有大血管和神经经过,在此接种易发生危险。所以,年幼儿童应在大腿前外侧区肌肉注射,这里肌肉丰厚,易接种。

6.狂犬病病毒从感染至发病有哪些步骤? 狂犬病病毒从感染到发病的步骤为:①病毒感染;②病毒在肌肉内复制;③病毒在神经肌肉结合处,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④病毒通过快速轴突传递方式在周围神经的轴突内传播;⑤在脊髓的神经元与局部的周围感觉(背根)神经节内复制并快速上行到脑;⑥脑部神经元感染伴发神经功能障碍;⑦沿神经离心扩散到唾液腺、皮肤、角膜以及其他器官。 7.狂犬病病毒是如何与神经细胞相互作用的? 狂犬病病毒与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分四个阶段:①吸附:狂犬病病毒吸附于健康的神经细胞;②侵入:病毒被细胞吸入,进入细胞内;③复制:在细胞内,病毒迅速繁殖;④出芽:新的狂犬病病毒离开宿主细胞,吸附于其他神经细胞。然后,病毒从脑通过神经扩散到身体的其他器官。 8.狂犬病病毒的特性有哪些? 狂犬病病毒是嗜神经性病毒,对神经组织有特殊亲和力。病毒不能穿透健康皮肤,主要通过损伤皮肤和粘膜入侵,少数由呼吸道吸入感染。病毒侵入后,沿传入神经到达中枢神经,侵害中枢神经细胞,然后再由中枢沿传出神经侵入各脏器组织,如唾液腺、眼、舌、皮肤、心脏等。因唾液腺最适狂犬病病毒繁殖,故唾液中含病毒最多,早在症状出现前14天即有病毒出现。因此唾液为主要传染源,既可通过舔咬感染人和畜,又可通过流涎污染环境,引起吸入性感染。 9.狂犬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狂犬病的病原体是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的狂犬病病毒。整个病毒由最外层的脂质双分子层外膜、结构蛋白外壳和负载遗传信息的RNA分子构成。 10.曾经注射过狂犬疫苗的人又被犬咬伤还用再打针吗? 全程接种符合效价标准的疫苗后1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者,应于0和3天各接种一剂疫苗;在1-3年内再次被动物致伤,且已进行过上述处置者,应于0、3、7天各接种一剂疫苗;超过3年者应接种全程疫苗。此外,对暴露前后所用的疫苗效价无法证实者及免疫回忆应答无法确认者仍应进行全程免疫。

伪狂犬病检测方法

十一、伪狂犬病检测方法 伪狂犬病病毒分离鉴定 1 材料准备 DMEM培养基、BHK-21细胞、新生犊牛血清、青霉素、链霉素溶液、0.22ul 微孔滤膜、细胞培养瓶、CO2培养箱、倒置显微镜。溶液配制见附录A(标准的附录) 2 操作步骤 2.1病料的采集对于刚死亡或活体送检并处死的动物,无菌采取肝、脾、肺、肾及其脑组织,尤其是三叉神经节、嗅球,4℃送实验室检测。 2.2样品处理待检组织在灭菌乳钵内剪碎,加入灭菌玻璃砂研磨,用灭菌生理盐水或DME培养基制成1:5乳剂,—70℃反复冻融后,经3000rpm离心30分钟后,取上清液经0.22μm微孔滤膜过滤后,加入青链霉素溶液至最终浓度为100U/mL,—70℃保存作为接种材料。 2.3 病料接种将病料滤液接种已长成单层的BHK-21细胞,接种量为培养基量的10%,37℃恒温箱中吸附1小时后,加入含10%新生犊牛血清(经过56℃水浴灭活30分钟,过滤除菌,无支原体)的DMEM培养基,置37℃温箱中培养。 2.4观察结果接种后24—48小时,BHK-21细胞应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效应(Cyto pathogenic effect, CPE),表现为细胞变圆,脱落。如第一次接种不出现CPE,应将细胞培养物冻融后盲传三代,如仍无CPE,则判为伪狂犬病病毒阴性。 2.5病毒的鉴定将出现CPE的细胞培养物反复冻融后,用聚合酶链式反应、荧光抗体试验等两种方法中任一方法作进一步鉴定。 伪狂犬病聚合酶链式反应 1 材料准备:待检组织、组织匀浆器、蛋白酶K,十二烷基磺酸钠(SDS),苯酚、氯仿,异戊醇(分析纯)、TEN缓冲液。溶液配制见附录C(标准的附录) 引物:扩增伪狂犬病病毒基因中434—651bp之间217bp基因片段,由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合成。 序列为,上游引物P1:5’-CAGGAGGACGAGCTGGGGCT-3’, 下游引物P2:5’-GTCCACGCCC-CGCTTGAAGCT-3 仪器设备有:凝胶电泳紫外线检测仪,PCR扩增仪,电泳仪 2操作步骤: 2.1 样品的采集:对于病死或扑杀动物,取脑组织;对于待检活猪,用已灭菌的棉签,伸入猪鼻腔中,采取鼻粘液,即为鼻拭子,冷藏条件送实验室检测。2.2样品处理所采病料经组织研磨器充分研磨,按1:5用TEN缓冲液悬浮收集于离心管内,-70℃反复冻融3次,7000r/min离心5min,如样品为鼻试子,则加入2ml TEN缓冲液,充分挤压,取出棉签,7000rpm,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取上清液472.5μl,加入25μl 10%SDS和2.5μl的20mg/ml 蛋白酶K,50℃水浴摇床上放置2h后加入等量的饱和酚500μl,涡旋20s。离心取上清液,加等量的酚:氯仿:异戍醇(25:24:1)抽提一次,再用氯仿:异戍醇(24:1)抽提一次,最后用乙醇沉淀,真空抽干后加入20μl双蒸水溶解,-20℃贮存备用。

狂犬病毒致病机理:基于灭活及减毒疫苗免疫的发现

(此文是一篇专业论文的全文翻译,本来是作内部参考用,但因很多网友关心这方面的问题,而在网上对相关问题常有过时或错误的观点流传,所以在此全文发布,供感兴趣的网友参考。因主要是供本专业人员阅读的文献,对其他专业或一般读者,其中有些内容可能不易理解,可先只看摘要。我们以后争取能有时间作一些简化的解读。) 摘要 虽然狂犬病疫苗的应用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但是狂犬病疫苗通过免疫接种或天然感染后引起机体免疫应答的具体机制仍不太清楚。本研究通过减少灭活和减毒活疫苗剂量,分别采用常规、提前或延迟的处治方案来比较所产生的不同保护效果。分别对2月龄叙利亚地鼠、4周龄ICR小鼠或成年猕猴接种犬狂犬病毒(RV)变种。在暴露后6小时、1、2、3、4、5、6和7天开始处治。应用单剂或多剂灭活疫苗(HDCV)、反向遗传技术构建的减毒活疫苗或γ射线灭活的ERAG333疫苗进行肌肉接种。对病毒在这些啮齿类动物模型中的传播动力学进行监测。结果发现,RV在感染4天后播散到脊髓,6天到达脑部。在暴露后迟至5-6天才接种ERAG333活疫苗的地鼠全部死亡。而在6小时、1、2、3和4天分别接种一个剂量的ERAG333活疫苗的存活率分别是78%,44%,56%,22%和22%。与此相似,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灭活ERAG333疫苗,地鼠存活率是67%。如果标准预防方案――埃森(Essen)方案推迟3-6天才执行,则所有的地鼠全部死亡,而暴露后1-2天即开始进行预防的地鼠的存活率分别是67%和33%。猕猴在暴露后24小时接种一剂减毒的ERAG333疫苗即可获得保护力。即使预防延迟,高度减毒(活的)和灭活的ERAG333疫苗也可诱导强有力的保护性免疫反应。按照埃森方案,采用2-5剂商品疫苗和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HRIG)进行预防,实验动物的存活率可达89-100%。经缩减的疫苗接种程序仍可以提供有效的预防,接种疫苗的剂量总数不影响结果。 1. 引言 狂犬病一旦发病就会致命,但是如果能够尽早采取适当的暴露后预防(PEP),完全可以避免疾病发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单独的任何一种药物具有特异性的治疗效果,但是联合采用不同生物制剂的治疗方案可发挥协同作用,已成功地应用于实验性治疗。目前,PEP仍是在暴露后唯一有效的预防人类狂犬病的方法。 现代的PEP主要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被动免疫是早期输入针对狂犬病毒(RV)的中和性抗体,这些抗体是由病毒的有效成分刺激产生的;而经诱导产生的主动免疫则可进一步清除外周组织的病毒。在接种的疫苗能产生主动免疫应答之前,被动输入免疫球蛋白所提供的病毒中和抗体(VNAs)可以填补机体抵抗力暂时的空缺,这是PEP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严重的暴露。以往的实验表明,体液免疫对清除外周RV作用很大,而细胞免疫应答则作用有限。PEP一方面可以快速诱导免疫应答,还可以使机体产生持续的免疫记忆,这是PEP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狂犬病疫苗生产所用的基质、减毒和灭活的水平和方式,以及接种途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由于疫苗免疫原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提高,PEP经肌肉途径接种疫苗的剂量从原来的21剂以上逐渐减少到现在的4剂。关于未来的疫苗产品,亚单位、DNA和重组活疫苗都正处在实验评估阶段。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狂犬病病毒实验室检测方法 摘要: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近年来又有感染上升的趋势。一种准确、灵敏、快速的实验室检测诊断方法就显得极为重要。现就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荧光抗体方法(FAT)、快速荧光抑制灶技术(RFFIT)、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荧光定量 RT-PCR,基因芯片技术和恒温扩增技术等狂犬病病毒实验室诊断方法做一综述。 关键词:狂犬病狂犬病病毒检测方法 狂犬病(Rabies)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感染温血动物和人后引起,以恐水、畏光、吞咽困难、狂躁、急性致死性脑脊髓炎,进行性麻痹和最终死亡为主要临床特征。RV可感染多种温血动物引起死亡,表现为高度嗜神经性。脑组织感染RV后遭到破坏,使得狂犬病感染的病死率几乎 100%。 据WHO数据显示狂犬病在全世界150个国家和地区出现过狂犬病病例。尽管狂犬病可以通过疫苗免疫进行预防,全世界每年仍有超过 5.5 万人死于该病,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1]。中国狂犬病疫情较严重,居世界第2位[2~3],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现回升的趋势[4]。检测狂犬病抗原抗体、分析狂犬病的流行特点,并建立高效、快速、可靠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此病的流行。下面主要针对RV的形态特征和分子结构及主要的检测技术进行概述。 1、狂犬病病毒形态特征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病毒属(Lyssavirus)血清/基因 1 型,单股负链RNA病毒。电镜下观察病毒粒子直径为70~80nm,长160~240nm,一端钝圆,另一端平凹,整体呈子弹状[5]。病毒有双层脂质外膜,其外面镶嵌有1072-1900个8-10nm长的纤突(spike),为糖蛋白,每个糖蛋白呈同源三聚体形式,电镜还显示了糖蛋白具有“头”和“茎”结构。病毒双层脂质包膜的内侧主要是膜蛋白

病毒的致病机制

病毒的致病机制 (一)病毒对细胞的致病作用。主要包括病毒及其衍生物对细胞的直接损伤和机体免疫病理反应。 1.溶细胞作用: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成熟后,短时间内释放大量子代病毒造 成细胞破坏而死亡。主要机制包括阻断细胞大分子合成(由病毒编码的早期蛋白,通过各种途径抑制、阻断细胞核酸或蛋白质合成),损伤细胞器(包括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常使细胞出现浑浊、肿胀、圆缩等改变),改变溶酶体结构和通透性(可导致细胞自溶),引起细胞膜抗原改变(造成细胞融合或引起免疫性细胞损伤),产生毒性蛋白伤害细胞。 2.稳定状态感染:指有的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增殖过程中,对细胞代谢、溶酶体 膜影响不大,并且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过程缓慢、病变较轻,段时间不会引起细胞溶解和死亡。但细胞稳定状态感染常造成细胞膜成分改变和细胞膜受体的破坏,经病毒长期增殖、多次释放后,细胞最终仍会因能量和营养物质消耗殆尽而亡。 3.细胞凋亡: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后(如腺病毒、HPV和HIV等),病毒可直接 或由病毒编码的蛋白因子的间接作用,诱发细胞凋亡。 4.病毒基因组的整合:病毒遗传物质核酸可全部或部分整合入细胞DNA中, 造成宿主细胞基因组的损伤。有的病毒整合的DNA片段可造成染色体整合处基因的失活和附近基因的激活等现象。有的整合病毒基因可表达出对细胞有特殊作用的蛋白质造成一定的影响。 5.细胞的增生和转化:少数病毒感染细胞后不会抑制宿主细胞DNA的合成, 反而促进细胞DNA的合成,并使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失去细胞间接触性抑制而成堆生长。部分细胞可转化为肿瘤细胞。

6.包涵体的形成:细胞被感染后,在胞浆或细胞核出现光镜下可见的斑块状结 构。这些包涵体由病毒颗粒或未装配的病毒成分组成或是病毒增殖留下的细胞反应痕迹。包涵体可破坏细胞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有时引起细胞死亡。(二)病毒对机体的致病作用 1.病毒对组织器官的亲嗜性和组织器官的损伤:病毒性感染具有宿主种属特异 性和组织嗜性,而这种特性由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的特异性决定。病毒的细胞、组织和器官亲嗜性造成了病毒对特异组织器官的损伤,形成临床上不同系统疾病。 2.免疫病理损伤:病毒抗原以及感染细胞后产生的自身抗原会导致机体的变态 反应和炎症反应。 ①.体液免疫病理作用:许多病毒能诱发细胞表面出现新抗原,当特异性抗 体与这些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引起细胞破坏。有的病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可长期存在于血液中,当这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某些器官组织的膜表面时,激活补体引起III型变态反应,造成局部损伤和炎症。 ②.细胞免疫病理作用:细胞免疫在其发挥抗病毒感染同时,特异性细胞毒 性T细胞液对病毒感染细胞造成损伤。病毒蛋白因与宿主细胞蛋白之间存在共同抗原性而导致自身免疫应答(即自体免疫疾病)。 3.病毒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 ①.病毒感染引起免疫抑制:许多病毒感染可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降低或暂时 性免疫抑制。这种免疫抑制使病毒性疾病加重、持续,并可能使疾病进程复杂化。原因可能为病毒直接侵犯免疫细胞。

猪伪狂犬病的预防与用药

猪伪狂犬病的预防与用药 -----本文由深圳安多福整理 最近,河南的一养殖户,使用成都天邦的疫苗,却死了3000多头母猪。是成都天邦的伪狂犬疫苗有问题,还是母猪已经感染了强毒或是母猪在注射后被蓝耳病和其他病致死的?相信不久,真相就会揭晓。 那么猪伪狂犬是怎么样的一种病,发病有哪些症状,怎么样去预防和治疗呢? (一)综述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家畜和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特征为成年猪呈隐性感染或有上呼吸道卡他性症状;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哺乳仔猪出现脑脊髓炎(神经症状)和败血症状(发热),最后死亡。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寒冷的冬季发病较多。 本病主要通过与病猪和带毒猪接触,经呼吸道、消化道、损伤的皮肤感染,也可通过配种、哺乳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感染胎儿。(二)症状 本病潜伏期3~11天。临床症状随猪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产出的弱胎通常在3~4天死亡,流产率可达50%;适龄母猪表现为不育症,返情率高,但屡配不孕。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即使有症状也是轻微的,只表现为一般性发热,精神沉郁,有的有呕吐、咳嗽、一般4~8天恢复;可引起新生仔猪大量死

亡,主要表现为刚生下的仔猪第一天无异常,常从第二天开始发病,3~5天内达到死亡高峰,表现明显的神经症状,病猪昏睡、鸣叫、呕吐、拉稀、流涎、发抖、痉挛,有时不自主地前冲、后退或转圈运动;随着病情的发展,发现四肢麻痹,倒地侧卧,头向后仰,四肢乱动或划水样运动,最后昏迷死亡;可引起断奶仔猪发病死亡,发病率在20%~40%,死亡率在40%~60%,主要症状表现为神经症状,拉稀,呕吐等。 (三)病理变化 剖检主要表现为脑膜充血,水肿、出血,脑脊液增多,淋巴结肿大,胃肠黏膜可见卡他性炎症,胃底部有明显出血区,上呼吸道黏膜及扁桃体出血,水肿,并有纤维素性坏死性伪膜覆盖。有的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有的出现肺水肿。肝肾有特征性坏死灶,中央灰白色,外周有红色晕圈,具有诊断意义。流产胎儿的肝、脾及胎盘绒毛膜有凝固性坏死。 (四)防治 1、种猪每6个月背颈皮下注射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油佐剂苗3毫升,母猪在产前1个月左右加强免疫一次;种用仔猪28~35日龄注射一次1.5毫升,4~6周重复注射一次,育肥仔猪30日龄注射1.5毫升。 2、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猪舍地面、墙壁、设施及用具等每周定期消毒1次,粪便放发酵地或沼气池处理。发生疫情时则2~3天消毒1次,消毒液可用安多福万金水按1:500稀释。

病毒是怎么传播的 幼儿园中班教案

中班科学认知领域《病毒就是怎么传播的》教学目标: 1、了解病毒的来源,知道病毒的传播途径及危害。 2、开展积极的行动,学会加强自我保护,学会正确洗手。 3、明白病毒就是可防、可治的。 教学重点: 能理解在家休息、勤洗手、保持作息规律就是能够抵抗病毒的重要方式。 教学准备: 1、有关病毒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等知识。 2、准备预防病毒必须的洗手、开窗、戴口罩等相关动作图片。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引起兴趣 教师:小朋友们,您们有没有感觉到这个春节很特别呢?就是的,春节本事万家团圆的日子,大家走亲戚,串门,拜年就是我们的传统习俗,可就是今年却因为有一种病毒,通过口沫等传播途径侵害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都要在家做好阻断传播途径。小朋友听过关于新冠肺炎的一些报道不?听过哪些内容呢? (二)了解新型冠状病毒。 1、这就是谁? 这就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我们已经跟她们战斗了一段时间了 战斗中进攻很重要,防护更重要哦!

2、新型冠状病毒就是什么?就是怎么传播的? 教师:病毒说:我的样子,就像就是一朵长满花瓣的花,所以我就叫长得像花冠的病毒,主要通过口、鼻、眼进入人体。有飞沫传播与接触传播。在人说话、打喷嚏、咳嗽、吐痰的时候会产生飞沫,我在飞沫中传播。 (三)讨论演示如何预防病毒。 1、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预防病毒呢? (与幼儿一边回忆之前了解到得传染途径,边想出预防方法如勤洗手、打开窗户通通风、人多不去凑热闹、外出可以戴口罩等,并出示相应图片) 2、教师出示正确的洗手步骤图片,组织全体幼儿练习。 练习过程中针对错误做法进行纠正。介绍勤洗手,勤洗脸,不乱摸,以防病从口入。饮食前、大小便后、接触不洁物体后要及时洗手,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洗手要用消毒皂,手心手背都搓到,指缝中间不马虎,流水洗手很重要。 3、讨论:还有哪些对身体有益的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抵抗病毒? (常喝水、不挑食、锻炼身体等) 五、教师总结 懂得科学防疫,积极主动应对,教育幼儿不怕新冠病毒。 小朋友们: 通过今天的活动,您学到了哪些预防知识呢?如果您周围有人不知道预防新冠肺炎的正确方法,您愿意告诉她怎么预防不?小朋友希望把

狂犬病毒的作用原理

狂犬病毒的作用原理?是对人的神经起作用还是?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为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食肉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 [病原学] 狂犬病病毒属核糖核酸型弹状病毒。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为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从患者和病兽体内所分离的病毒,称自然病毒或街毒(stree virus),其特点是毒力强,但经多次通过兔脑后成为因定毒(fixed virus),毒力降低,可制做疫苗。 狂犬病毒易被紫外线、甲醛、50~70%乙醇、升汞和季胺类化合物(新洁尔灭)等灭活。其悬液经56℃30~60分钟或100℃2分钟即失去活力,对酚有高度抵抗力。在冰冻干燥下可保存数年。 [流行病学] 狂犬病在世界很多国家均有发生。我国解放后由于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因养狗逐渐增多,故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 (一)传染源发展中国家的狂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犬,人狂犬病由病犬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为猫和狼,发达国家由于狗狂犬病被控制,野生动物如狐猩、食血蝙蝠、臭鼬和浣熊等逐渐成为重要传染源。患病动物唾液中含有多量的病毒,于发病前数日即具有传染性。隐性感染的犬、猫等兽类亦有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被患病动物咬伤、抓伤,病毒自皮肤损伤处进入人体。粘膜也是病毒的重要侵入门户,如眼结合膜被病兽唾液沾污,肛门粘膜被狗触舔等,均可引起发病。此外,亦有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的报道。 (三)传播途径人对狂犬病普遍易感,兽医、动物饲养者与猎手尤易遭感染。一般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发病率低于其他季节。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狂犬病病毒对神经组织有很强的亲和力。发病原理分为三个阶段:①局部组织内小量繁殖期。病毒自咬伤部位入侵后,在伤口附近横纹细胞内缓慢繁殖,约4~6日内侵入周围神经,此时病人无任何自觉症状。②从周围神经侵入中枢神经期。病毒沿周围传入神经迅速上行到达背根神经节后,大量繁殖,然后侵入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主要侵犯脑干及小脑等处的神经元。但亦可在扩散过程中终止于某部位,形成特殊的临床表现。③向各器官扩散期。病毒自中枢神经系统再沿传出神经侵入各组织与器官,如眼、舌、唾液腺、皮肤、心脏、肾上腺髓质等。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受损,可以发生呼吸肌、吞咽肌痉挛。临床上出现恐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交感神经受刺激,使唾液分泌和出汗增多。迷走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和心脏神经节受损时,可发生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或猝死。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大全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大全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介绍一: 第一种途径:通过不可移动的计算机硬件设备进行传播,这些设备通常有计算机的专用asic芯片和硬盘等。 二种途径:通过移动存储设备来传播这些设备包括软盘、磁带等。 第三种途径: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传播。 第四种途径:通过点对点通信系统和无线通道传播。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介绍二: 病毒的传染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网络,二是软盘与光盘。如今由于电子邮件的盛行,通过互联网传递的病毒要远远高于后者。 腾讯电脑管家温馨提示:如何预防电脑病毒 1、不要轻易下载小网站的软件与程序。 2、不要光顾那些很诱惑人的小网站,因为这些网站很有可能就是网络陷阱。 3、不要随便打开某些来路不明的e-mail与附件程序。 4、安装正版杀毒软件公司提供的防火墙,并注意时时打开着。 5、不要在线启动、阅读某些文件,否则您很有可能成为网络病毒的传播者。 6、经常给自己发封e-mail,看看是否会收到第二封未属标题

及附带程序的邮件。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介绍三: 网络最成用的途径是邮件,软件下载,接受文件时 1.移动的存储设备 即指软盘、cd-rom、zip磁盘、jaz磁盘、移动硬盘等。其中的软盘是使用较为广泛存储介质,因此也就比其它几种磁盘有更多的传播机会。另外盗版光盘也是传播计算机病毒的主要途径。 随着大容量可移动存储设备(如zip盘、可擦写光盘、磁光盘-mo)等的普及,这些存储介质也将成为计算机病毒寄生的场所。 2.网络电脑网络是人们现在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企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同时也为计算机病毒的迅速传播铺平了道路。 在当今的国际互联网,越来越多的人利用它来获取信息、发送和接收文件、接收和发布新的消息以及下载文件和程序。正因为如此计算机病毒也走上了高速传播之路。其感染计算机病毒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电子邮件:计算机病毒主要是以附件的形式进行传播,由于人们可以发送任何类型的文件,而大部分计算机病毒防护软件在这方面的功能还不是十分完善,使得电子邮件成为当今世界上传播计算机病毒最主要的媒介。 www浏览:任何可执行的程序都可能被计算机病毒编制者利用,java applets和activex control也不例外,目前互联网上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java applets和activex control来编写计算机病毒和恶性攻击程序,因此www浏览感染计算机病毒的可能性

【CN110042087A】一种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及其应用【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43)申请公布日 (21)申请号 201910206785.0 (22)申请日 2019.03.19 (71)申请人 华南农业大学 地址 510642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 483号 (72)发明人 罗永文 毕水莲 梁嘉琪 曾小玲  龙家慧 潘雨晴 郭霄峰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东广信君达律师事务所 44329 代理人 杨晓松 (51)Int.Cl. C12N 7/01(2006.01) C12N 15/65(2006.01) G01N 33/569(2006.01) (54)发明名称一种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及其应用(57)摘要本发明涉及抗体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 -△G -EGFP及其应用。所述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 -△G -EGFP为糖蛋白基因缺失型重组毒株,所述糖蛋白基因缺失型重组毒株具有如下特性:a)含有细胞来源的标准强毒株糖蛋白;b)能够感染细胞且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c)无法在细胞和动物体中自我复制和扩散。利用该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 -△G -EGFP建立的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水平检测方法具备以下优点:一、该病毒不能在细胞和活体中传代繁殖,因此更安全;二、该检测方法以直接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更加经济便捷;三、该检测方法的测定结 果相对于利用弱毒株的方法更加可靠。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8页序列表1页 附图4页CN 110042087 A 2019.07.23 C N 110042087 A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110042087 A 1.一种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其特征在于,所述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为糖蛋白基因缺失型重组毒株,所述糖蛋白基因缺失型重组毒株具有如下特性: a)含有细胞来源的标准强毒株糖蛋白; b)能够感染细胞且在细胞中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c)无法在细胞和动物体中自我复制和扩散。 2.一种制备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在稳定表达狂犬病病毒CVS-11毒株糖蛋白的BHK-21细胞上构建并拯救出一种将糖蛋白基因替换成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狂犬病病毒重组毒株。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筛选稳定表达CVS-11糖蛋白的BHK-21细胞系; S2:构建重组质粒pHEP-△G-EGFP; S3:拯救及筛选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包括: S21:PCR扩增EGFP和载体pHEP-△G(缺失糖蛋白基因)片段; S22:将质粒进行无缝连接,将连接产物转化至感受态细胞后进行筛选得到阳性克隆菌; S23:提取阳性克隆菌的质粒后进行鉴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1包括: S211:以质粒pEGFP-N1为模板,利用引物EGFP-F和引物EGFP-R进行PCR扩增,所述引物EGFP-F和引物EGFP-R的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NO:1和SEQ NO:2所示; S212:以质粒pHEP-3.0为模板,利用引物pHEP-△G-F和引物pHEP-△G-R进行PCR扩增;所述引物pHEP-△G-F和引物pHEP-△G-R的核苷酸序列分别如SEQ NO:3和SEQ NO:4所示。 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得到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 7.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在检测抗体水平中的应用。 8.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或者6所述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检测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水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待测血清进行灭活处理; S2:加入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进行孵育中和反应; S3:加入BHK-21细胞悬液,培养24-48小时后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统计。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在评价疫苗免疫效果中的应用。 10.一种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试剂盒包括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重组狂犬病病毒rHEP-△G-EGFP。 2

狂犬病题目及答案完整版

狂犬病题目及答案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狂犬病暴露处置技术培训试题 姓名:单位:分数: 一.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 1.狂犬病是由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发病后病死率达。 2.狂犬病病毒是一种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____和____狂犬病的病原体. 3.人被犬、猫等宿主动物咬、抓伤后,凡不能确定伤人动物为健康动物的,应立即进行受伤部位的彻底清洗和消毒处理。用或彻底冲洗伤口至少分钟。彻底冲洗后用涂擦伤口。 4.狂犬疫苗接种程序为:、、、、天各注射一支狂犬疫苗,成人、儿童用量。婴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肌肉内注射。禁止注射。对于Ⅲ类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接种疫苗的同时要在伤口周围浸润注射或。二.单选题(每题5分,共50分) 1.关于狂犬病病毒不正确的描述是() A.狂犬病毒为弹状病毒科 B.狂犬病毒是非嗜神经性病毒 C.不会引起化脓性脑炎 D.在中枢神经细胞胞浆内形成内基小体(NegriBodies) E.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即可杀灭 2.Ⅲ类暴露及免疫功能低下者Ⅱ类以上的暴露,最正确的处理措施是()

A.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抗病毒药物 B.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抗病毒药物 C.清创+抗生素 D.清创+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接种疫苗 E.清创+注射狂犬病毒免疫血清 3.狂犬病标本采集叙述正确的是() A.从事标本采集和运送的工作人员均要进行暴露前免疫 B.在狂犬病病人入院后,尽可能早期采集标本 C.用于病原学检测的标本,以脑组织阳性率最高 D.A+B+C E.B+C. 4.狂犬病病毒最不可能感染的动物是() A.狗 B.猫 C.蝙蝠 D.家禽 5.暴露前的免疫程序是() A. 0、7、21 天各 1 剂的程序 B. 0、3、7、14 和28天各接种 1 剂 C. 0天两剂,7、21 天各1剂的程序 D.直接注射免疫球蛋白 6.狂犬病临床表现有:() A.有怕水、怕光、怕声的“三怕”症状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应对方法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方式以及应对方法 摘要:目前计算机的应用遍及到社会各个领域,同时计算机病毒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力和潜在威胁,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以及信息的安全性,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些特征、传播方式及防范措施十分必要。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分类传播方式预防查杀 一、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一般来讲,凡是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能够破坏计算机中的资源(包括软件和硬件)的代码,统称为计算机病毒。它通常隐藏在一些看起来无害的程序中,能生成自身的拷贝并将其插入其他的程序中,执行恶意的行动,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会通过各种渠道从被感染的计算机扩散到未被感染的计 算机,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被感染计算机工作失常甚至瘫痪。 2、潜伏性。有些计算机病毒并不是一侵入机器就对机器造成破坏,它可能隐藏 在合法的文件中,静静的呆几周或者几个月甚至几年,具有很强的潜伏性,一旦时机成熟就会迅速繁殖、扩散。 3、隐蔽性。计算机病毒是一种具有很高编程技巧、短小精悍的可执行程序,如 不经过程序代码分析或计算机病毒代码扫描,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很难区分开来。 4、破坏性。任何计算机病毒侵入到机器中,都会对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轻者占有系统资源,降低工作效率,重者数据丢失,机器瘫痪。 除了上述四个特点,计算机病毒还具有不可预见性、可触发性、衍生性、针对性、欺骗性、持久性等特点。正是由于计算机具有这些特点,给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检测和清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二、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1、系统病毒。系统病毒的前缀为: Win32 、PE、Win95 、W3 2、W95 等。这种 病毒的公有的特性是可以感染windows操作系统的 *.exe 和 *.dll 文件,并通过这些文件进行传播。 2、蠕虫病毒。蠕虫病毒的前缀是:Worm 。这种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或者 系统漏洞进行传播,很大部分的蠕虫病毒都有向外发送带毒邮件,阻塞网络的特性。 3、木马病毒。木马病毒其前缀是:Trojan,它是一种会在主机上未经授权就自 动执行的恶意程序。木马病毒通过网络或者系统漏洞进入用户的系统并隐藏,然后向外界泄露用户的信息,对用户的电脑进行远程控制。 4、Arp病毒。Arp病毒也是一种木马病毒,它是对利用Arp协议漏洞进行传播的 一类病毒的总称。由于其在局域网中威胁比较大,所以单独列举一下。此病毒通过路由欺骗或网关欺骗的方式来攻击局域网,使用户电脑无法找到正确的网关而不能上网。 5、后门病毒。后门病毒的前缀是:backdoor。该类病毒的公有特性是通过网络 传播,给系统开后门,给用户电脑带来安全隐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