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

摘要:本文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试探讨作品中复仇动机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部作品复仇动机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方为个体尊严复仇VS中国为亲人复仇、西方替上帝复仇VS中国替社会伦理复仇。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是:

关键词:中西方;复仇;动机;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

一序言

复仇几乎是各个民族文学中都盛行过的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西方,复仇文学可以上溯至希腊的古希腊神话中,例如海神波塞冬和太阳神阿波罗,一个帮助特洛亚人放牧牛羊,一个帮助其修建城墙,但国王却不讲信用拒绝兑付报酬,威胁并驱逐他们,于是他们便与特洛亚城结仇;而赫拉与雅典娜,也因没有得到金苹果,未被判为最美丽的女神,发誓要报复帕里斯给予她们的不公平,甚至要向特洛亚城报复等等。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复仇主题在我国文学中也占据了国以复仇为母体的文学作品中占据大多数。上至战国时期,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父兄仇,中到《说岳全传》中陆文龙不念十三年抚养之情,立誓“杀了仇人,取了首级”为父报仇的故事,下至现当代文学中著名小说家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英雄好汉为其父亲报仇的故事等等。的上古神话和传说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复仇的故事。《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这样一则复仇的神话: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另外,《山海经·北山经》和《述异记》中也记载了精卫填海和刑天复仇的故事。而复仇文学发展至今,有关复仇的文学表现,几乎涉及到了复仇的方方面面,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产生复仇行为的动机,复仇主体又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为此又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等等。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以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为例,就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动机进行差异研究。

《赵氏孤儿》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大臣屠岸贾发生宫廷政变,谋害另一重臣赵盾,“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赵盾子赵朔身为驸马,被逼自杀,临死前嘱咐有孕在身的公主:“若是你添个女儿,更无话说;若是个[男孩]······,待他长大成人,与俺父母雪冤报仇也。”公主果然生下一子,名为赵氏孤儿。屠岸贾得知,图谋“斩草除根”。幸得赵盾门人程婴偷偷将赵氏孤儿带出宫,隐藏起来。屠岸贾得知,要将国内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婴儿全部杀尽。程婴同赵盾的旧友、昔日宰相公孙杵臼商议保护赵氏孤儿。程婴以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伪作赵氏孤儿,交由公孙杵臼照看,然后向屠岸贾告密。程婴之子和公孙杵臼因此而亡。真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收为养子,与程婴一起安全的活下来了。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痛诉往事,并借助君主之令,赵氏孤儿发动兵变,同样杀了屠岸贾全家。

《基督山伯爵》描述的是爱德蒙·唐泰斯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年轻有为,还有美人芳心暗许,却不料因此遭人记恨,被陷害入狱。顿失一切的唐泰斯陷入绝望的深渊,幸而结识了狱友法利亚神甫,并从他那里得到了基督山岛上宝藏的秘密。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然而,十四年过后,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仇人功成名就,恋人嫁作他人妇。他化身为神秘的基督山伯爵,踏入巴黎上流社会,展开自己的复仇行动。整部小说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精巧周密的构思、奇异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曲折的情节,自从其传入我国后,深受

我国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一、西方为个体尊严复仇VS中国为宗族复仇

仇怨的起因及复仇动机,与复仇方式、复仇手段、复仇目的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派生、支配了后者的复仇行为,而后者又反作用于复仇动机给复仇主体内心提供支配力。《基督山伯爵》中,主人公爱德蒙·唐泰斯起初是一个心地善良,毫无心机的水手。这一点在小说的开篇就进行了描述:

1.(外表上)这个年轻人看上去有十八九岁的样子,身材颀长而强健,长着一对漂亮的黑眼睛和一头乌黑的头发,他身上具有一种沉静而坚毅的气质,这是从小就习惯于同风险搏斗的人所特有的。”

2.(语言上)“真是太不幸了,莫雷尔先生!”年轻人答道,“太不幸了,尤其是对我:在船驶到奇维塔韦基亚附近时,我们失去了好心的勒克莱尔船长。”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对于勒克莱尔船长的去世,他是从心底里感到难过。对于因为船长的去世,他可能成为法老号下一任的船长,他并没有多么的高兴,更不会期待船长出事。

3.(动作上)唐泰斯走过整条卡纳比埃尔街,拐进诺埃伊街,进入梅朗小路方向的一座小楼,飞快地爬上一座阴暗的楼梯,到了第五层,他一只手扶住栏杆,另一只手压住狂跳的心房,在一扇半掩着的门前停下。

这是爱德蒙经过三个月的航行后,回到故乡,急着回家看父亲的情景。从这些动作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德蒙是一个很孝顺的人—他宁愿拒绝船主一起用晚餐的邀请,也要在第一时间内看望父亲。这从侧面看出他的单纯,不懂得奉承与他有很大利益关系的雇主。

在被自己的情敌费尔南、工作上的竞争对手唐格拉尔和为了自己的仕途而不惜陷害爱德蒙的检察官德·维尔福联合陷害入狱后,经过14年的牢狱之苦费力逃出狱后,他开始了自己的复仇计划。在狱中,他遇到了意大利学者法利亚神甫—他帮爱德蒙分析了他是如何被陷害入狱的,让爱德蒙明白了自己的仇人是谁,并且还告诉他基督山岛藏有巨额财富的事实。这些都为爱德蒙的复仇提供了基础。出狱后,经过多方打探,基督山伯爵在证实了唐格拉尔、费尔南和维尔福陷害自己的事实,并得知自己的未婚妻已经同费尔南结婚,而自己的老父亲在病中饥饿致死的情况后,他的仇恨之火越燃越旺,性情也有了很大的转变。这些转变在复仇的过程中一一得以呈现。

基督山伯爵的复仇计划可以说是精心筹划。在复仇之前,他用基督山岛上的宝藏在社会上取得显赫的地位—基督山伯爵和银行家的身份,这些身份为他复仇计划的开展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他选取的首要复仇目标首先是费尔南。在复仇之前,他先全面了解了费尔南获得财富和地位的过程,然后逐渐接触阿尔贝·德·莫尔塞夫子爵,也就是费尔南的儿子,最后通过其引荐一步步致费尔南于死地。在报复唐格拉尔时,他让维尔福和唐格拉尔夫人的私生子贝内代托—此时为一名逃犯—打扮成意大利亲王的儿子,介绍给唐格拉尔。为了避免银行的倒闭,唐格拉尔将女儿嫁给了“亲王之子”。在婚礼上,宪兵逮捕了这个逃犯,让唐格拉尔出了大丑。在无奈之下,唐格拉尔窃取了济贫机构的505万法郎逃往意大利。途中,基督山伯爵的强盗朋友用高价售饭的计谋将唐格拉尔的505万法郎榨光后,基督山伯爵向他公开了身份。唐格拉尔在饱受折磨和惊吓,他的头发全白了。

在对待第三个仇人德·维尔福时,他采取了更为残忍的手段。他先买下了维尔福以前的一所处所,在这里维尔福曾企图残忍地活埋自己和唐格拉尔

夫人的私生子。然后他巧妙地将二人引到这里,并点出了两人当年的丑事,让他们从心理上得不到安灵。其次,在注意到结果,唐格拉尔夫人当场晕倒,维尔福不得不靠在墙上喘息。经过一番较量,维尔福对基督山伯爵的身份发生了怀疑。他找到了基督山伯爵的两个密友询问,但这两个密友都是基督山伯爵一个人扮演的,自然他一无所获。此时,基督山伯爵注意到了维尔福家庭内部的一个破绽:维尔福的后妻企图让自己的孩子独自继承遗产。于是他假装无意之中透露给了她一个毒药配方,后者利用这种毒药毒死了维尔福的前岳夫和前岳母、老仆人·自己和自己心爱的儿子,让其承受丧妻丧子之痛。此时,伯爵出现了,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巨大的打击之下,维尔福疯了。

从基督山伯爵对其三位仇人的复仇手段来看,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很有心计,铁面无情、手段凶狠的人。而性情的这种转变则来源于他的复仇动机—他的自尊受到了摧残。正是这个原因,坚定了他复仇的信念,成为他在痛苦煎熬中不屈不挠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也是他所从事的自认为是最有意义行为的深层动机。事实上,对主体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占据了复仇动机的核心部分。

《赵氏孤儿》中,为家族报仇是赵氏孤儿的复仇动机。《赵氏孤儿》紧紧围绕“救孤-定计-报仇”这一线索展开直线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屠岸贾将赵氏孤儿的父母以及赵家三百余口全部杀害,阴错阳差中收养他为义子精心抚养他长大成人。这里的“叙述者”程婴用画卷描述的方式说明了屠岸贾逼得赵父自刎、赵母自缢、改其姓氏、收养为子的事情,激得赵氏孤儿“尚兀自腾腾怒怎消,黑沉沉怨未复”,当即立志报仇,“我拼着生擒那个老匹夫,只有他偿还俺一朝的臣宰,更和那合宅的家属”。复仇过程描写中,赵氏孤儿更是不念屠岸贾二十多年的养育之恩,当街将养父截住,“令人,与我将这贼钉上木驴,细细的剐上三千刀,方才断首开膛”,以报杀父之仇。

二、西方为上帝报仇VS中国为社会伦理报仇

《基督山伯爵》中的复仇动机还与基督教信仰的上帝有关。首先,在被投入伊夫堡监狱后,他遇到了法利亚神甫—上帝的使者,帮他弄清楚了谁是自己的仇人;其次,当唐泰斯逃离伊夫堡监狱后,找到了法利亚神甫所说的藏宝地点,至此他便自觉地履行起上帝“惩恶天使”的使命:他首先为自己取了一个宗教意味浓重的名字——基督山。唐泰斯认为自己能“从囚禁、孤独、痛苦中”被“恢复了光明和自由”,并且拥有了“一笔闻所未闻的巨大的财产”,是上帝要他“来执行他的伟大复仇计划”。“‘现在,’那个不知名的男人说道,‘永别了,善良、人道和感激······永别了,所有使人心暖意融融的情感!······我已代替天主酬报了善者······现在让我代复仇之神去惩治恶人吧!”(大仲马著韩沪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320)他还宣称原始民族的“报复法”是“最符合上帝的法律”的。他把报仇惩恶视为“世界上最美丽、最高贵、最伟大的事情。”

《赵氏孤儿》这部杂剧中,屠岸贾的死有两层含义—对赵氏孤儿来讲,屠岸贾的死表明他为家族报了仇;对为救赵氏孤儿而做出巨大牺牲的程婴和公孙杵臼来说,屠岸贾的死,是他们侠义精神的最终体现,也为天下苍生除去一大公害。在剧中,屠岸贾是邪恶的化身—他为了个人私欲而想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死全国的小儿,为了试探婴儿是否就是赵氏孤儿,他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让程婴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并当着程婴的面杀死了“赵氏孤儿”。这种令人发指的残忍行径,俨然不符合我国古代的价值观念—对国家,他没有讲

求“忠”字;对人民,他没有讲求“仁”字。他的死,彰显了社会伦理在中国的作用。特别是程婴,在最初受托救孤时,还是处于单纯的报恩思想,而当屠岸贾声言要杀尽晋国“半岁之下,一月以上”的小儿以后,他的舍弃己子的举动,就不仅仅是为了一个赵孤,同时为了挽救更多的无辜。在剧本的第三折,狡诈的屠岸贾让程婴拷打公孙杵臼,以试其真伪。程婴为了保住赵孤,既要担当卖友求荣的恶名,又要亲手拷打共谋者,特别是屠岸贾当着程婴的面,亲手将假冒赵孤的婴儿剁成三段,这就使程婴处于常人无法承受的巨大精神重负之下。而程婴在严峻的考验面前,强忍悲痛,始终不露破绽。

三导致差异的原因(文化背景、价值观念)

3.1 西方的个人主义VS中国的儒家学说

西方文化缘自古希腊,较为重视个体的价值,讲求个性美,重视个体的权利、荣誉与尊严。这些在希腊神话中就可以看到。天后赫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于人格的重视,经过古罗马的角斗精神,逐渐转为中世纪欧洲带有普遍性的“骑士精神”,而此时决斗成为了一种风气。如11至12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完全确立后,形成了一个骑士阶层,他们崇尚决斗。当初的练武比试的动机初衷,只是切磋较量,而后逐渐成为一种普遍性观念。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决斗逐渐注入他们国家人民的心里。他们崇尚男性那孤注一掷的冒险无畏,倡扬着人在主体意志实现时的不惜代价,尤其是自己的尊严损害时更要奋起反抗,不能让自己的尊严受到任何的伤害。

文艺复兴起源于14世纪。它的使命是摆脱封建宗教的束缚,并期望发展成世界趋势。它带来了人文主义思潮,逐渐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为内核,偏重于个体尊严及人格价值的价值观念。这种思想的变革首先表现在文学上,文学家们运用自己的智慧,张扬一种个性,解放长期被封锁在套子里的人格,打破神的一切权威,代之以对人的尊重,对个性解放的鼓励。在这种价值观念影响下,复仇的价值取向往往是维护个人的人格与尊严。

《基督山伯爵》是在此种革新下的一部作品。主人公爱德蒙在遭到竞争对手唐格拉尔、情敌费尔南和虚伪检察官德·维尔福的联合陷害导致忍受14年的牢狱之苦,待成功逃出狱后对这三人一一进行报复,最终使三者一无所有。他所有的努力为的都是雪遭陷害囚禁十四年之辱,维护自身的人格尊严。因为在14年的牢狱生活中,他们经受肉体折磨的同时,也饱受自尊的摧折。复仇成为他们在苦难煎熬中不屈不挠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是他们自认为所从事的最有意义行为的深层动机。对自身人格尊严的维护,占据了他复仇动机的核心部分。

在我国,儒家学说,“孝”是亲情文化中的的核心。孝义是复仇得以产生并持续存在的精神基础。“中国文化是以家族、社会为本位的文化,复仇乃是行孝尽伦的社会使命而不光是一己私愤”。在中国古人看来,孝乃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在《论语》中,关于“孝”有这样几条阐述(列举三条):

(1)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仅仅是赡养父母,还应敬爱父母,否则与饲养犬马无异)(2)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孝顺父母时,应保持愉悦的脸色,不能将不愉快向父母表现出来)

(3)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生前,要用“礼”待他们,去世了也得以“礼”来埋葬和祭祀他们)

“孝”作为一种伦理要求,与儒家的原始教义相契合,这就为血亲复仇提供了适

宜的土壤。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者,传承并发展了上古三代的思想文化传统”。在谈到复仇这个古老的话题时,他在论语中又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也就是说,若父子一方有了犯罪行为,父子可以为了亲情相互隐匿,这是伦理意义上的“直”,符合道德原则的“孝”,是值得肯定的。另外,儒家学说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也涉及到复仇这一母题。《孟子·尽心下》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礼记·曲礼上》中也有这样的规定:“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上》亦曾论及复仇的观念与原则:“父母之仇,不与同生;兄弟之仇,不与聚国;朋友之仇,不与聚乡;族人之仇,不与聚邻”。随着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国家承认的唯一正统学说,儒家伦理思想也逐渐深入人心,成为评判人民价值观的标准。在汉代,“孝”更被写进当时的法律,与法治相融合,成为管理国家的依据。汉代统治者的这种做法,间接肯定了血缘复仇的合理性。血亲复仇是传统儒家礼学思想大力提倡的,儒家的伦理道德对复仇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赵氏孤儿》写于元代,儒家思想经过几朝的大力发展,更加深入人心。是否为父报仇成为判定子孙是否孝顺的一大依据。故《赵氏孤儿》第四折中,当赵氏孤儿听说屠岸贾是杀父仇人时,强烈的感情便喷薄而出,“兀的不气杀我也!”。他更是在次日当街拦住屠岸贾,要为父母报仇。“兀那老贼……二十年前你将俺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我今日擒拿你个老匹夫,报俺家的冤仇也。”

3.1.3鬼灵文化为复仇提供心理安慰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相信世间有鬼魂的存在。而佛教的传入,让人们坚信了这一观点。佛教倡导灵魂不灭,生死轮回,讲求因果报应。这在另一个方面给了血亲复仇一个理由。列维·布留尔指出:“死是那些把个人与社会集体连结起来的绳素的碎然中断。于是,又确立了死者与这个集体之间的新的关系。人死以后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而是怜悯、.怒惧、尊敬以及复杂多样的情感的对象。”倘若不采取相应的复仇行动,死者在地下不会安宁,而生者的情绪心理也得不到平衡。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中西方复仇作品的比较 在动物世界中,倘若自己的领地受到侵犯,被侵犯的一方立刻就会进行反击、报复,这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同样的也是人类的本能,毕竟是人都会有三分气性。因此,复仇行为在中国和西方都是普遍存在的,即使血腥暴力的复仇后来随着法律的逐渐完善而消歇,但人类的骨子里报复的本能还是根深蒂固。甚至在文学作品中,复仇主题文学都层出不穷。 古往今来,中西方文学史上出现了大量的关于复仇的作品,主要选取《赵氏孤儿》、《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这几篇作品进行分析,这些都是复仇作品中的经典。 既然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那么三者之间肯定还是有相通之处的。 首先,三部作品的复仇行为都是往后拖延的,并没有立即进行。赵氏孤儿长大成人以后,才知道复仇对象;哈姆莱特经过探查之后才确定仇人;邓蒂斯进入孤岛,在老神父的帮助下才分析出仇人。 其次,他们在报仇之前,都经过长期的隐忍。赵氏孤儿二十年时间内都是生活在屠岸贾府内,并且认其为义父;哈姆雷特确认他的叔叔是杀父仇人之后,也与其周旋一段时间,甚至装疯卖傻;邓蒂斯在孤岛上呆了整整十四年之后才逃出来,又筹备了八年,才伺机接近仇人。 最后,他们本身都是无辜之人,代表正义的一方。赵氏孤儿在二十年前赵家灭门之际不过是一个婴儿;哈姆雷特的叔叔为了王位害死亲哥哥,哈姆雷特也只是为父报仇;邓蒂斯更是权利、地位和嫉妒心

之下的牺牲品。 尽管,这三部作品都是复仇这同一主题,但是在历史、价值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其间的差异也十分明显。 一是三部作品的结局不同。赵氏孤儿最终杀死了屠岸贾,自己也功成名就,重振赵家威风,颇有一种“大团圆”的味道;哈姆雷特却在大仇得报时,自己也悲惨的死去,这是一个完全的悲剧;邓蒂斯经过层层布置,将三个仇人一一报复,最终离开了巴黎。 二是叙事结构不同。《赵氏孤儿》整个过程是比较简单,屠岸贾灭了赵家满门,然后是程婴救孤、抚养孤儿长大,最后报仇;《哈姆莱特》和《基督山伯爵》相对比较复杂,在复仇过程中,面临着亲情、爱情、友情等的艰难选择,一直犹豫不决; 三是复仇作品的侧重点不同,《赵氏孤儿》的主题就是报仇,这就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只是以复仇为整个作品的大背景,还夹杂着其他的线索,重点是突出人性。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出,复仇主题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中西方两个阵营。中西方对于复仇的价值评价有很大不同,中国思想传承于儒家,倾向于认为复仇是正义的、符合社会民众心理要求的;而西方则对复仇倾向于否定评价,复仇只会带来血腥与道义困境。这些观念上的差异也就相应地导致了复仇主题文学的艺术表现、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使得中西复仇主题文学呈现不同的风貌

浅谈中西方小说文化之差异

注意:本文由合肥财经学院机电一体化1101班童永鹏原创和分享,不作为其他人的“中西方文化课”期末考试之用,如有发现,必将追究责任。 浅谈中西小说文化之差异 “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林语堂的这句诗恰好体现了他的文化情怀和态度。林语堂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海外经历,使他能站在世界一体化的高度,不偏不倚地看待不同的文化。他认为,人性是相通的,文化也是一体的,不管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他们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是可以互相弥补互相吸收的。在全球不断一体化的今天,林语堂看待中西文化客观、全面、人性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题记作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我有幸阅读了《红与黑》、《汤姆索亚历险记》、《羊脂球》、《儒林外史》、《围城》、《钱钟书传》等大量的中外著作,不能说是完全吸收了全部的思想,只能说是粗略地了解大家所想诉说的大体含义。如果非要给小说做个比喻的话,我更愿意把小说比作是陈年老窖,越久越醇,越品越有味儿。虽然我不是像李白那样嗜酒如命,但是我愿意去慢慢品味那独特的香浓,虽然,有些烈、有些辣,甚至难以下咽,但是,酒过肚肠,那一丝丝的香滑顺着口飘溢心脾,荡气回肠。小说不也如此吗?一部著作的诞生倾注了作者的全部的心血和期盼,如女孩红那样装满了对孩子的期盼,这一点,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一样的,

司汤达的《红与黑》酝酿和创作了多年终成就了这部批判现实主义著作,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也是这样,终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下面,就针对我最喜爱的两部中西方小说来粗略地谈谈我对中西方小说差异的理解。 先从中国的《儒林外史》开始谈起吧。我先谈谈喜欢《儒林外史》的理由吧。有的人会说,中国古代的著作多得是,为什么偏偏选择《儒林外史》来说呢。我想说的是,这是我接触到的第一本课本外的古代小说著作,作者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把我带到了康乾时期,我会为了高要县知县汤奉讲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傅活活枷死而气愤,会为了范进中举后不省人事而黯然神伤,会为了科举制度下培养的一批批庸才而叹息,更会为了生活在科举制度下的文人墨客和能人志士而感到悲哀和怜悯。 中国古代小说多以传奇故事为题材,可以说都是“传奇型”的。到了明代中叶,从《金瓶梅》开始,才以凡人为主角,描写世俗生活。而真正完成这种转变的,则是《儒林外史》。它既没有惊心动魄的传奇色彩,也没有情意绵绵的动人故事,而是当时随处可见的日常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全书写了二百七十多人,除士林中各色人物外,还把高人隐士、医卜星

(完整版)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美术作品对比赏析美术史的发展不是某个或几个所谓优秀民族的事,也不是能说是某几个民族优秀文化影响的现象。 在通往美术文化的进程中,各个民族都有独特的贡献。 中西绘画的审美特征区别是十分明显的,中国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 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 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 西方传统绘画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董源《潇湘图》: 画家以江南常见的远山近水为题材,山峦在远处,平缓连绵。 山下是荡荡江水,浩渺无际。 画面上的风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是水汀沙洲、荒疏芦苇,一条小船正迎面徐徐而来,小船上,端坐一红衣主宾,前有侍者下跪,后有侍者执伞,船头船尾,两个船工合力将小舟缓缓地荡向滩头,岸上,迎候的人们纷纷上前,挥手致意,浑然一幅充满诗意的潇湘游乐图。 画面的后半部分,山峦平缓地起伏着,山林清朗得绝无尘埃,林子的深处,隐约几家茅舍,在沙汀、苇渚之间又荡着几只小舟,江边,有人正拉网捕鱼这又是一幅令人陶醉的江南渔乐图。 多么令人神往的场景!山林淡远,河洲清旷,人们或访友迎宾,或荡舟渔乐,仿佛心神都和山山水水融为一体了。 1/ 5

画面上的两组人物,看似互不相关,却在山水的映衬中和谐一致。 这是江南乡野间的生活场景,是画家眼里的真山水,这里没有苍山夹乱流的险峻,而是草木葳蕤的绵延。 这里没有仙风道骨今谁有的禅问,而是平平常常的大自然、真生活。 在这幅画中,董源用细细密密的点子皴,由远及近、由疏及密,由淡及浓,呈现出云霭雾气,烟水微茫的一片江南。 这是何等的诗情画意?足以让人忘却宠辱,寄情其间。 想来,董源的受宠,还是得益于画面上呈现的一派澄静气象的,1000 多年前,偏安江南的南唐王室,只有这片青山绿水是聊以慰藉的。 与其戚戚然茫茫北望,不如守住一方丰饶,看花红胜火,水绿如蓝。 或许,是江南层层山岭上苍翠欲滴的树木和水汽朦胧的烟云滋养了他,或许,他天生就是爱山水的人,董源,执拗地、快乐地行走在烟雨江南,描画山水,江南山水的那种气息,那种平静、润泽、蓬勃的气息,仿佛就从画卷里扶摇升腾,沛然于画家的心胸。 你看吧,在《潇湘图》里,水面只是淡淡的皴染,已是一片烟波浩渺的江湖;山林也只是细密的皴擦,却有一派蓊郁勃发的气势啸荡。

复仇文学比较

复仇文学比较 比较《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双城记》是英国批评现实主义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经典之作,也是一部具有复仇主题的小说。在这部可以看作是“大团圆”结局的小说中,作者塑造了许许多多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德法日太太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小说中最具悲剧性的人物,更是复仇的化身。而另一部作品《左传》中记载的女性形象虽不及男性多,对她们的描写也不怎么具体,甚至有些都没有名字,但《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却是古代深明大义,知书达理的女性代表,她为夫报仇的故事更是流传至今,代表了一代传统女性复仇的特征。本文就从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两个人复仇的动机、特点、结局和影响这四个方面来比较其复仇的异同。 一、复仇动机 《双城记》中的德法日太太和《左传·昭公十九年》中的莒国妇人都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被别人杀害而复仇,她们两人都背负着家破人亡的深仇大恨。 法国大革命是一桩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矛盾纠葛错综复杂,革命的主要力量来源于城乡劳动人民,许多革命者都是为恨而起。德法日太太同饱受压迫的广大下层群众一样,也是旧制度不公正的受害者,她的姐姐被艾弗勒蒙德侯爵强抢后精神失常而死,父亲和姐夫也先后遭到贵族的毒手,哥哥更在于贵族决斗中受伤身亡,仅因为特权阶级的一己私欲,使她家破人亡,孤苦无依。而她从小只能躲在海边的一家渔民家里长大,从小失去亲情的呵护使得她将所有的仇恨都积累起来只为报仇。她的仇恨是艾弗勒蒙德侯爵罪恶的结果,仇恨在她心中根深蒂固,复仇也成为她一生最重要的使命 莒国妇人的丈夫被残忍无道的莒国君主杀害而成了寡妇,在那个推崇复仇的时代,沉积在民族心理深层中的“大仇不报,死不瞑目”的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格外强烈,莒国妇人珍重夫妻之情乃至矢志为丈夫报仇,并且一直为复仇做着准备。 二、复仇特点 德法日太太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封建专制国家,她生活的环境女性所受的来自外部的各种束缚要比莒国妇人承受的小很多。正因为如此,她们二人采用了各自力所能及的手段和方式去达到自己复仇的目的,从她们复仇的过程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有各自的复仇特点,同时也因二人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有独特的特征。 首先,从二者复仇特点的相同点来看,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都通过编织这一特殊方法来保存记忆,而她们的编织在复仇过程中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德法日太太用安全而隐蔽的织毛线方式记录下贵族的罪行,同时将所有的事件用自己的符号编织在织物中,将自己的恨怨情仇都编织在了自己的毛线中,被她编织过的名字终将付出代价。法国大革命之前,她的身份是作为一名酒店的老板娘,但实际上她一直秘密的进行着革命的工作。她安详沉静却又机智敏锐,她用她的特殊方法编织仇恨者的名字。并且在《双城记》中关于德法日太太的编织有着这样的描述:德法日站直身子回答“既然我老婆接受了任务,愿意一个人把记录保持在她的记忆里,她是一个字也不会忘记的------一个音节也不会忘记的”。她用她自己的针法和记号编织起来的东西,在她看来简直跟太阳一样清楚。莒国妇人自丈夫被杀害后,一直生活在纪鄣,量了城墙的高度开始纺线搓绳,同时她将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和对统治者的残酷和仇恨纺织在绳子中,从她丈夫被害一直到她年老的时候,她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纺线搓绳,这种思念和仇恨支撑着她执着的等待复仇的机会。 除了上述复仇特点的这一相同点以外,二者复仇特点还有另外一个相同点,这也是她们复仇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条件。德法日太太和莒国妇人为复仇坚持不懈,从来都没有想着放弃为复仇而做的一切准备,而是执着等待复仇时刻的到来,并且二人巧妙的利用当时的社会政治斗争达到了复仇的目的。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文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它凝聚着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各方面人类社会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文化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也直接反映着文化的差异。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本事,有才能的强者得到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正因为如此,中西两种文化在对某些单词所带有褒贬色彩上有差异。如:ambition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中国人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英美人则取其褒义,表示“雄心壮志”。Aggressive一词,中国人常用来形容某人“挑衅”“好斗”,而美国人则用来形容某人“进取上进,有开拓精神”。 我国的群体性文化,非常重视家庭亲友关系,把它视为组成社会的细胞;而在西方国家,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中国人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英美国家,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历来崇尚“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良言古训;而在英美国家,18岁的子女仍住在家里依靠父母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双手去独立生活。同样,年龄大的父母即使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往往要住进老人院,由社会关照。 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在不相同。如lod一词,中国人历来就有“尊老敬老”的传统。“老”在中文里表达尊敬的概念,如老祖宗,老爷爷,老先生等。“老张”,“老王”,透着尊敬和亲热,“张老”“王老”更是尊崇有加。中国人往往以年龄大为荣。和别人谈话时,年龄越大,资格越老,也就越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长者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然而,西方国家极少有人愿意倚老卖老而自称”old”。在他们看来,“old”是“不中用”的代名词,是和“不合潮流”“老而无用”的含义连在一起的。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更不会倚老卖老。在西方文化中,他们把年龄作为个人极为重要的隐私看待。尤其是女士,更忌讳别人问自己的年龄。即使愿意谈论自己的年龄,也要别人猜测其年龄,而此时,他们的真正目的的期望别人恭维他们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小,是多么年轻。又如,英美人忌讳莫深的fat一词,见人说fat会令人沮丧不快而且反感。说到fatmeat(肥肉)多半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该扔掉的废物。而中国人见了小孩子说“胖嘟嘟”“胖乎乎”,表示对孩子的喜爱,对成年男子说fat有“发福”之义,对成年女子讲fat有“丰满”之义,都有赞美恭维之意。日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对比赏析》 ——泼墨仙人和吹笛少年 会计专科1105班万毅指导老师李雅娟 【内容摘要】美术即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同时也是一种生产形态。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也在逐步完善,各自都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代表作品。由于中西方的地域环境、文化、历史等等人文环境的不同,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也使的艺术形式和表现的多样化。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本篇论文就是通过分别介绍一幅中西方的代表作品,来认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通过分析和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做到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去发展和弘扬中方文化艺术。 对比作品为梁楷的《泼墨仙人》和马奈的《吹笛少年》 【关键词】梁楷;泼墨仙人;马奈;印象派 【正文】 (1)梁楷——《泼墨仙人》 梁楷是南宋画坛上独树一帜的大画家,擅长画人物、鬼神和道教佛教中的神佛,同时亦画山水、花鸟,水平也很高,晚年曾被任命为南宋画院的待诏,并赐佩金带,由于厌恶画院中的种种清规戒律,毅然将金带挂在院中,悄然离职而去。他这种豪放不羁的性格也生动地体现在作品中。《泼墨仙人》是梁楷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人物画泼墨人物代表性作品。 《泼墨仙人》中的仙人形象,并不象古代壁画中的神佛,头上画着光环,神情庄重玄妙,不可一世,竭力表现出某种崇高感、神秘感。这个形象似乎来之于生活,正如后人题款上写道:“大似高阳一酒徒”,象喝醉的和尚,长襟宽袖上洒满了酒渍,醉意朦胧,漫步街头,自得其乐,有着人间的真实和亲切感。然而,他又绝对不是人间可以寻找到的形象,前额和秃头是那样出奇地高耸宽大;眉眼口鼻又是那样出奇地挤在一堆,似醒未醒,似笑非笑,一脸怪相,似乎有着无限的智慧,看透了宇宙的一切,他袒露胸腹,无拘无束,精神在自由自在的天地中飞翔。这种极度夸张了的形象,是人,也是神,或者说是人化的神。 在这幅画中,画家梁楷对画中人物以简化和夸张、变形等处理使之“传神”。相比于西方人物画,中国人物画除了在手法上不最求科学真实外,中国作品留下的印象却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现代词汇来概括,这时还是觉得“气韵”二字比较符

论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论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摘要:对于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研究,文学界多分析其思想内容、艺术风貌、创作动机等方面的不同,并侧重从文化传统角度指出造成这一系列差别的原因。但研究领域只局限在儿童文学中的叙事文体方面,其他体裁如儿童诗歌和寓言等则鲜有问津。并且,多数作家在评论时只注重对原因的分析,很少指出突破局限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中西儿童教学差异比较研究 中西儿童文学有着迥异的历史演进历程。欧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发现并确定了童年的地位,十八世纪法国卢梭的“自然主义”又对儿童文学及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所以在欧洲,产生了一大批享誉世界的儿童文学经典。中国的儿童文学起步较晚,但由于借鉴了西方的进步的儿童文学理论,其理论起点较高。然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种种原因,中国儿童文学的创作成就并不是那么显著,作品的风貌也与西方儿童文学有着鲜明的差异。对此,诸多评论家撰文分析了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并深入探寻了个中原因。 一 中西儿童文学从形式到内容方面的差别都是非常明显的,很多评论者在他们的文章中罗列了诸多区别。 在宏观方面,王黎君在《从典型文本看中西童话差异》[1]中指出,西方童话重娱乐和游戏精神,而中国童话则传承了“文以载道”的传统,说教气较重。同样指出这一弊端的,还有田华的《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2]。但他在该文中补充道,即使是在新时期出现的一些作品,如郑渊洁的《皮皮鲁外传》,在天花乱坠的想象之外,也未能摆脱生硬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样针对中西儿童文学的差异,杜隽在《中西方童话的相异性》[3]中的总结则更加全面。除上述区别之外,他还认为,西方童话中的环境被虚化,更具幻想性,也更注重人文精神的宣扬。比较而言,汤锐的论述最为全面也更为深刻。他在《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4]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中国的儿童文学注重传统伦理的宣扬,而在西方儿童文学的精神空间中,道德评价与伦理启蒙往往并不重要,而侧重于鲜明的人本、哲学观念的表现;中国儿童文学注重群体意识及规范意识的灌输,而对于西方儿童文学来说,个体性的原则显然是占了上风的;在审美标准和美学风貌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突出“和谐”与“平衡”的观念,而西方儿童文学则充满了个性解放的鲜明特色。 在微观方面,冯昀的《从狐狸形象到中西儿童文学的比较》[5],从狐狸这一经典儿童文学形象着手,以小见大,得出了与王黎君类似的结论:西方的儿童文学标榜快乐原则,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文_

综 合 191 #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黄文娟 摘 要: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中西方交流中的误解,引起了很多不便。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的典型现象如婚姻家庭,餐厅礼仪和日常招呼等进行分析,阐述了这些文化现象后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和其所植根的文化根基,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平等概念和等级观念,自我中心和牺牲精神等方面做出解释,为困顿于中西方文化的学习者提供参考。关键词:中西方文化;现象;文化内涵;文化根基作 者:湖南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 ?1Cited phenomena A 1Mar riage A Chinese gir l got mar ried with an Amer ican boy and sett led down in Los Angeles not far away from wher e her par ents-in -law lived.T he fir st few months went by much smoothly and the Chinese girl got along very well with her new family. Six months later,she got pr egnant and infor med her par ents -in-law at the fir st moment.The r eady grandparents blessed her and her baby and went to Europe where they planned to enjoy a half -year holiday.The Chinese gir l was surprised at their decision:/Don .t you stay to take car e of me and my baby?Don .t you think the baby is the most import ant thing in the family now?0T he parents-in-law also got confused:/We love this baby,but does it mean we should give up our own life and do everything for it?0 B 1Rest aur ant customs A young Chinese tourist sat in a Par is caf and or der ed tea.Twice he asked for more hot water to top it up while putting the saucer on the cup to keep the tea warm,as he would have done at home. T he waiter grew impatient./This Chinese is too stingy t o pay for mor e tea.And doesn .t he know t he saucer goes under the cup to cat ch the dr ips?0 T he Chinese man noticed the displeasure on the wait er .s face and lost pat ience himself./This Wester n waiter is r ea lly stingy and silly!Why is he so reluctant to serve me hot water?Why does he put the lid under the cup?0he got angry,and left the caf st eam ing with resent ment. C 1Greeting An American student Charlie went to China and continued his study in Peking University.Ever ything went well with him except that the Chinese people were hard to understand for him somet imes. One day afternoon,he was on his way back from the super market when he encounter ed two Chinese classmates./H i,Charlie,wher e are you going?0one of the Chinese classmates greeted him./I .m just back from the supermar ket.0H e answer ed./What did you buy?0T he Chinese student continued./Er ,0Char lie felt ver y awkward,/I bought a bar of bread,five apples,a bott le of salad jam and ,0/You don .t have to tell us all these specific t hings,we ar e just greeting you by asking you questions.0/What?You confused me!0 ò.Analysis on the cited phenomenon and the cor responding cultur al implications In the fir st case,both the Chinese girl and her par ents-in -law can keep their own opinion.In China,it is par ents .dut y t o be responsible for their childr en and this responsibility will last (4)勤巡视病房,观察生命体征、面色、意识及有无感染、周围组织坏死等。当出现因插管技术而导致的并发症(如穿破脐血管造成出血插进或堵塞腹主动脉分支、空气栓塞、血栓形成、误插在门静脉沟处、穿破肝实质等)时,应通知医生尽早拔管,同时给予对症治疗,使症状得以改善。 (5)细菌学检测。每周1次分别做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本组病例共做16次外周血和脐部穿刺处皮肤的细菌培养,无1例发生院内感染等插管并发症。 参考文献: [1]余波,李莎莎.新生儿126例脐静脉插管末端细菌培养的临床分析[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07(4) [2]宋新志,曹明艳,何咏梅,等.新生儿窒息血肌钙蛋白T 变化[J ]湘南学院学报,2005(1) [3]周宇,周晓光.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分型与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5) [4]高树辉,周杰,张映辉,等.早产儿血脂水平与出生体重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3)

专题三 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专题三中西方绘画比较(二) 昌邑市补习学校2011年10月20日星期四 【学习目标】 1.了解掌握西方风景画与中国山水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方法。 2.了解掌握西方静物画与中国花鸟画的不同表现方法和审美意境,以及文人画的产生发展,及 代表画家。 【学习重点】 在掌握审美方法的基础上,掌握不同国籍不同画种的代表画家及代表作品。 【知识梳理】 一、中国传统山水画 1、起源:魏晋南北朝 2、特点: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讲究程式化的笔墨技巧和 情趣,空间处理上追求“以大观小,小中见大”的手法 3、中国山水画“三远法” (郭熙《林泉高志》) ①高远法:自山下而仰山颠(高度) ②深远法:自山前而窥山后(体积) ③平远法:自近山而望远山(空间) ④下列图片分别属于哪种观察方法? 郭熙《早春图》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六君子图》 ()()() 4、中西方山水画比较 5 ①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 ②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途》主要描绘北方山水的雄伟磅礴之美。“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③北宋郭熙《早春图》深远法和平远法的运用,表现春日来临,大地复苏,山间雾气浮动的景象。用山间早春欣欣向荣的气息来赞美皇帝宋神宗的魄力与英明。 ④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代表作,采用散点透视法,运用深远、高远、平远的构图方法表现祖国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 ⑤南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米芾、米友仁父子创立了“米氏云山” ⑥“宋四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马一角、夏半边”其作品构图采用边角式构图 ⑦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二、中国传统花鸟画 1、高峰:宋元 2、特点:具有以写生为基础,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优良传统。写意花鸟画在造型表现方法上大多追求“似与不似” 3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论文题目: 中西方时间观念的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比较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 中西方问候语的比较 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 中西方宗教文化对比 中西方儿童文学的差异 从文字比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激励机制的差异比较和在医疗管理中的应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中西方价值观差异对交际模式的影响 从历史中透视中西方经济差异形成的原因 浅谈跨越中西方文化障碍 日常生活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中西方古代体育和谐思想比较研究 中西方传统犯罪控制思想之比较 土地与海洋的对话——中西方文化与人格差异之浅见汉英商标翻译与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 从文化视角看中西方教育思想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哲学语言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从素质教育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异及思考 中西方立宪文化差异比较——以价值观为视角 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主要因素——中西方价值观念差异中西方股票期权制度实际操作的差异性分析 英语词汇学论文论文题目 英语语言的特征 试论英语逆序构词法 论英语主谓一致 The Change of English word Meaning: Factors and Types 英语词汇意义变化的影响因素与类型 运用“发散思维”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现代英语词汇迅速发展的源泉 网络英语的词汇类型及其特点 广告英语的词汇特点 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处理 英语词汇意义的特点与词汇教学 论中英文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差异 英汉文化内涵在动物词汇上的体现 试论篇章词汇衔接的语义基础 英汉词汇文化内涵探析 女性相关词汇及其文化内涵 动物词汇的应用及其隐喻性的探索 就词汇空缺谈旅游英语翻译技巧 汉英语姓名文化对比研究 英语颜色词的词义及文化对比研究 论提高大学英语词汇教学 浅析词汇的记忆与词的形态理据之问的关系 试析英语中的歧义现象 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方法2095 英语词汇教学新探 英语词汇的联想与搭配探析 英汉词汇比较中文化内涵的展现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 隐喻对英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隐喻认知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论英语词汇搭配的特征 言语听辨中的词汇提取 英语词汇的认知与活用 英美社会与文化论文 1. The Contrast and Analyses of Customs in Britain and China 英国和中国习俗之研究 2.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nglish Names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 3. Black Culture and American English 黑人文化与美国英语 4. The Phenomenon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American English 论美国英语中的政治正确现象 5. English Euphemism and Culture 文化因素与委婉语 6.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 Terms: English and Chinese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中西方绘画艺术作品比较赏析 ——《富春山居图》与《星空》 【内容摘要】每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都具有独立的价值。有人曾说,艺术就是艺术,犹如水就是水一样,它的美学价值无需依赖其他事物而存在。不过,如果我们想更好地欣赏个别艺术作品,还是要首先了解人类艺术的全貌,唯有在这个历史全景中,才能凸显具体作品的创造性特性。而且,艺术是人类精神王国中的一个特殊领域,它是精神和物质相互结合的审美产品。因此,中西方绘画艺术在观念和表现上有着差异和趋同性,通过中西方绘画作品内容、形式的对比,以及中西方艺术观念差别的简单描述,最终认识到中西方在差异和区别之上的共同目标。中国非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中后生的一部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这种观念的差异,表现在艺术中,就形成了不同的艺术主张,在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中西方世界观、艺术观等方面虽然有着差异,但毕竟是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类,必然存在着相似或共同点。一件艺术品,内容方面的因素有主题、题材等,不同的内容决定了作者采用不同的形式,同样的内容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内容也会有相类似的表达方式。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关系。美术史上的大量事实,展示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复杂。 【关键词】:中西;绘画;艺术;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凡高;星空 【正文】 1.《富春山居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黄公望画作之冠。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青年有为,中年受人牵连入狱,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名时,已经是年过八旬的老翁了。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堪称山水画最高境界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明代的著名文人周知麟对此赞叹说:“黄志久,画之圣者也,书中之右军;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又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这幅作品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黄公望非常喜欢在富春江两岸带着画本游历写生,他画《富春山居图》前后共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在他画完最后一笔时,已是80多岁的高龄。 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的景色。画中景致,是他一生对富春江的记忆的积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在布局上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

浅谈中西方文化之差异

暨南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文化之差异 学院:理工学院 学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课程名称:文史哲通论 学生姓名:梁嘉欣 学号:2011051506 指导教师:勾利军 2014年 6 月18 日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极其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 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其思想基础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他们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以新海路开辟时对新大陆的侵略为代表。 而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基础,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弦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

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以下是对此次研究中对中西方美术比较的总结 1.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西方绘画主要讲究形的要求. 2.作画方法,中国画讲究"默写"即获取素材之后回房作画,西方讲究写生. 3.观察方法,中国画讲究在游玩中无意中获取素材,而西方讲究刻意的取景. 4.构图,中国画讲究留白,而西方绘画出现留白则视为画面不完整. 5.透视,中国画为散点透视,西方绘画为焦点透视. 6.诗书画印的利用,中国画里诗书画印为一体,是画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西方绘画没有此论. 7.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想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以画家的意志为转移。 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造型上不拘于表面的肖似,而讲求“妙

在似与不似之间”和“不似之似”,在透视上将焦点(一点)透视与散点(多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绘画风格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同时整个社会所形成的文化底蕴也同时反哺给了绘画。举例来说,从建筑上来说,人文,天气和建筑材料以及建筑工艺都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同样是巴洛克风格,每个地方都有些细微的变化。西方人文在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波澜起伏,海纳百川形成了众多的艺术风格,功不在风格多少,而在于这一风气带动了人们的思想,不段的创新;反观中国古代,由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思想统治,迫使人们在一定框架中,不对君王,只对青山绿水,千年时间造就了中国画的辉煌,但也限制了中国绘画新时代的发展。当然在明清两代发展起来的工笔绘画,在一定意义上也偏重了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工笔建筑要稍少一些)。 绘画工具的不同也造就了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毛笔,纸张,绘画颜料可谓独树一帜,更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当然整个当时西方社会的工艺水平也是很高的。 总的来说,中国绘画讲究的是意境,画面的构图可以北地之山,南河之水,成竹在胸,山林水楼,人物花鸟,增减不在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

中西方文学中复仇动机差异研究—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 摘要:本文以《基督山伯爵》和《赵氏孤儿》为例,试探讨作品中复仇动机的差异以及差异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部作品复仇动机差异主要表现在:西方为个体尊严复仇VS中国为亲人复仇、西方替上帝复仇VS中国替社会伦理复仇。产生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原因是: 关键词:中西方;复仇;动机;基督山伯爵;赵氏孤儿 一序言 复仇几乎是各个民族文学中都盛行过的文化现象,是文学宝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在西方,复仇文学可以上溯至希腊的古希腊神话中,例如海神波塞冬和太阳神阿波罗,一个帮助特洛亚人放牧牛羊,一个帮助其修建城墙,但国王却不讲信用拒绝兑付报酬,威胁并驱逐他们,于是他们便与特洛亚城结仇;而赫拉与雅典娜,也因没有得到金苹果,未被判为最美丽的女神,发誓要报复帕里斯给予她们的不公平,甚至要向特洛亚城报复等等。在我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复仇主题在我国文学中也占据了国以复仇为母体的文学作品中占据大多数。上至战国时期,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父兄仇,中到《说岳全传》中陆文龙不念十三年抚养之情,立誓“杀了仇人,取了首级”为父报仇的故事,下至现当代文学中著名小说家金庸的武侠小说中英雄好汉为其父亲报仇的故事等等。的上古神话和传说中也记载了很多关于复仇的故事。《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这样一则复仇的神话:殷王子亥宾于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绵臣杀而放之。是故殷上甲微假师于河伯以伐有易,灭之,遂杀其君绵臣也。另外,《山海经·北山经》和《述异记》中也记载了精卫填海和刑天复仇的故事。而复仇文学发展至今,有关复仇的文学表现,几乎涉及到了复仇的方方面面,如双方仇怨的起因,复仇主体产生复仇行为的动机,复仇主体又是如何形成了坚定的复仇意志,为此又有了哪些情绪表现与心灵搏斗等等。这些在中西方文学中的表现却因为各自的文化模式、价值观念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将以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和我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为例,就中西方文学的复仇动机进行差异研究。 《赵氏孤儿》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晋国大臣屠岸贾发生宫廷政变,谋害另一重臣赵盾,“将赵盾三百口满门良贱,诛尽杀绝”。赵盾子赵朔身为驸马,被逼自杀,临死前嘱咐有孕在身的公主:“若是你添个女儿,更无话说;若是个[男孩]······,待他长大成人,与俺父母雪冤报仇也。”公主果然生下一子,名为赵氏孤儿。屠岸贾得知,图谋“斩草除根”。幸得赵盾门人程婴偷偷将赵氏孤儿带出宫,隐藏起来。屠岸贾得知,要将国内半岁之下一月之上的婴儿全部杀尽。程婴同赵盾的旧友、昔日宰相公孙杵臼商议保护赵氏孤儿。程婴以自己刚出生的儿子伪作赵氏孤儿,交由公孙杵臼照看,然后向屠岸贾告密。程婴之子和公孙杵臼因此而亡。真赵氏孤儿被屠岸贾收为养子,与程婴一起安全的活下来了。20年后,赵氏孤儿长大成人,程婴痛诉往事,并借助君主之令,赵氏孤儿发动兵变,同样杀了屠岸贾全家。 《基督山伯爵》描述的是爱德蒙·唐泰斯报恩复仇的故事—法老号大副唐泰斯年轻有为,还有美人芳心暗许,却不料因此遭人记恨,被陷害入狱。顿失一切的唐泰斯陷入绝望的深渊,幸而结识了狱友法利亚神甫,并从他那里得到了基督山岛上宝藏的秘密。唐泰斯越狱后找到了宝藏,成为巨富。然而,十四年过后,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仇人功成名就,恋人嫁作他人妇。他化身为神秘的基督山伯爵,踏入巴黎上流社会,展开自己的复仇行动。整部小说充满了浪漫的传奇色彩、精巧周密的构思、奇异丰富的想象和生动曲折的情节,自从其传入我国后,深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