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岔工、电联合检查与整治

道岔工、电联合检查与整治

道岔工、电联合检查与整治
道岔工、电联合检查与整治

ZDJ9 9#道岔工、信联合检查与整治记录表

编号:GDYY/J-TY-028主办作业单位:配合作业单位:作业时间:200 年月日时分

2.如遇有不合格的问题,在“跟进的事宜”必须说明存在问题是否影响行车安全或临时采取的措施。

3. 线路、信号人员在表中填写的内容,必须经双方作业负责人共同确认,并在相应的签名处签名。

3.此表填写一式两份,主办、配合作业单位各执一份,存档期为3年。

道岔、线路检查记录本.doc

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Vmax>160 正线160≥ Vmax>10 Vmax≦120 正线及到发其他站线项目 线 作业经常临时作业经常临时作业经常临时作业经常临时 验收保养补修验收保养补修验收保养补修验收保养补修轨距+2 +4 +6 +4 +6 +8 +6 +7 +9 +6 +9 +10 -2 -2 -4 -2 -4 -4 -2 -4 -4 -2 -4 -4 水平 3 5 8 4 6 8 4 6 10 8 11 高低 3 5 8 4 6 8 4 6 10 5 8 11 轨向(直线) 3 4 7 4 6 8 4 6 10 5 8 11 三角坑缓和曲 3 4 6 4 5 6 4 5 7 5 7 8 (扭曲)线 直线和 3 4 6 4 6 8 4 6 9 5 8 10 圆曲线 注:①轨距偏差不含去线上按规定设置的轨距加宽值,但最大轨距(含加宽值和偏值)不得超过1456mm. ②轨向偏值和高低偏差为10m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③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值,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但在延长18m的距离内无超过表列的三角坑。 ④专用线按其他站线处理。 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Vmax>160正线160≥ Vmax>10Vmax≦120 正线及到发其他站线项目 线 作业经常临时作业经常临时作业经常临时作业经常临时 验收保养补修验收保养补修验收保养补修验收保养补修轨距+2+4+6+4+6+8+6+7+9+6+9+10

-2 -2 -4 -2 -4 -4 -2 -4 -4 -2 -4 -4 水平 3 5 8 4 6 8 4 6 10 8 11 高低 3 5 8 4 6 8 4 6 10 5 8 11 轨向(直线) 3 4 7 4 6 8 4 6 10 5 8 11 三角坑缓和曲 3 4 6 4 5 6 4 5 7 5 7 8 (扭曲)线 直线和 3 4 6 4 6 8 4 6 9 5 8 10 圆曲线 注:①轨距偏差不含去线上按规定设置的轨距加宽值,但最大轨距(含加宽值和偏值)不得超过1456mm. ②轨向偏值和高低偏差为10m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③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值,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但在延长18m的距离内无超过表列的三角坑。 ④专用线按其他站线处理。 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Vmax>160正线160≥ Vmax>10Vmax≦ 120 正线及到其他站线项目 发线 作业经常临时作业经常临时作业经常临时作业经常临时 验收保养补修验收保养补修验收保养补修验收保养补修轨距+2 +4 +5 +3 +6 +6 +3 +5 +6 +3 +5 +6 -2 -2 -4 -2 -2 -2 -2 -3 -3 -2 -3 -3 水平 3 5 7 4 5 8 4 6 9 6 8 10 高低 3 5 7 4 5 8 4 6 9 6 8 10 轨向直线 3 4 6 4 5 8 4 6 9 6 8 10 支距 2 3 4 2 3 4 2 3 4 2 3 4 三角坑(扭 3 4 6 4 6 8 4 6 9 5 8 10 曲)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 第一步:准备工作: 1、填写“道岔检查记录簿”: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检查日期和检查人。 2、检查量具:道尺、支距尺、方尺、塞尺、钢尺、木折尺、弦绳、滑石、检查 锤等。 (1)道尺、支距尺的合格日期是否在有效期内,如不合格需向考评员汇报, 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 (2)道尺轨距检查方法:将道尺游标定在轨距“35”处,用钢卷尺丈量道尺是 否偏差大于±1mm。超过允许偏差时进行调整。 第二步:上道检查: 1、选取工具:道尺、塞尺、木折尺、道岔检查记录簿等。 2、设置防护:报告考评员,上道作业,在防护员确认可以上道后进行上道检查。 3、在距道岔约30-50米处,站立目视道岔直外股的轨向,卧式目视其高低,如发 现轨向或高低不良时,可记录在“轨向、高低及其他栏内”。用弦绳测量轨向和高低。 4、检查道尺水平:选取水平较好处,正反道尺校正其水平是否误差大于±1mm, 误差大于±1mm时,作调整。 第三步:17处轨距水平检查: 按照先轨距、后水平的顺序逐处检查、记录。检查轨距时,大于1435MM为“+”,小于1435MM时为“-”;检查水平时,直股:以外股为标准股,曲股:以外股(上股)为标准股,标准股高时为“+”,反之为“一”号。注意:同时注意目测轨缝等有 超限处所。 (1)尖轨前顺坡终点,在基本轨接头第1螺栓处。 (2)尖轨尖端处。在距尖轨尖端50-100MM处。(此处轨距加宽43,50-9道岔 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10MM,即1445MM)。 (3)尖轨中。在尖轨刨切终点处,即涂有轨距加宽的部位(此处轨距加43、50- 9为9MM,即1444MM,43、50-12为7MM,即1442MM),此处不检查水平,检查完轨距应迅速将道尺拿起,记录,防止道岔在搬动时挤夹道尺,影响工作,损坏道尺。 (4)尖轨跟直股。在第三螺栓处,即非在尖轨上,而在基本轨上,因为尖轨为移动。此处轨距加宽4MM,即1439MM,水平在尖轨处有6MM的构造超高。 (5)尖轨跟曲股。在第三螺栓处,即非在尖轨上,而在基本轨上,因为尖轨为移动。在曲尖轨跟接头的第一螺栓处,此处轨距加宽4MM,即1439MM,水平在尖 轨处有6MM的构造超高。 (6)导曲线部分直股前,在距尖轨跟端1.5M处,或在过了尖轨第三轨枕处。

单开道岔检查

普通单开道岔的检查方法 一、道岔概述 机车车辆由一条线路分支进入或越过另一条线路的链接及交叉设备分支称为道岔。 道岔是铁路轨道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运输业务中的列车到发、会让、越行、机车摘挂、车辆调车、编解、机车车辆整备修理、货物装卸作业以及铁路路网与矿山港口工厂专用线路的链接等等,无不借助与道岔方能实现。 二、引入 线路提速以后,线路维修管理实行检养修分开,线路维修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修养并重”的原则,其中线路状态的检查时关键,因此检查监控工区及各级检查人员检查的数据尤为重要,如何发现设备存在的缺陷,找准下尺位置是决定设备检查准确度的关键,在下面讲解中将会一一提到。 三、普通单开道岔的检查 (一)检校道尺 用干卷尺校验道尺中轨距是否符合标准,误差在1mm范围内,校正水平,将道尺左右股调换,检查误差控制在1mm范围内。 (二)轨距检查 1.前顺坡终点 轨距值为1435mm 检查地点:在基本轨接头后110mm-130mm处测量。 2.尖轨尖端 轨距值:1/9道岔:1450mm;1/12道岔(不含60kg/m-1/12AT尖轨):1445mm; 60kg/m-1/12AT尖轨:1437mm;50kg/m-1/18道岔:1435mm;60kgAT-1/12Ⅱ 型提速道岔、60kg-1/18可动心轨辙岔1435mm。 检查地点:在尖轨尖端前20-40mm处测量。 3.尖轨中 轨距值:60kg/m-1/12AT尖轨:1435mm;50kg/m-1/18道岔:1435mm;1/9道 岔:1445mm;1/12道岔:1442mm。 检查地点:尖轨长度的1/2处测量(刨切点)。 4.尖轨跟端直向轨距,除60kg/m-1/12AT尖轨和1/18道岔为:1435mm,其余43kg/m, 50kg/m单开道岔均为1439mm。 检查地点:43kg/m,50kg/m等跟端结构为间隔铁式道岔在跟端轨缝后第一螺栓孔 处测量;60kg/m-1/12道岔在尖轨后接头第一螺栓孔处测量。 5.尖轨跟侧向轨距:轨距值与第四处相等。 检查地点:在第四处测量点相对应处。 6.直线前轨距:各类单开道岔均为1435mm。 检查地点:尖轨跟端轨缝后1.5m处测量。 7.导曲前轨距,直尖轨时:1/9道岔为1450mm:1/12道岔为1445mm;曲尖轨时, 不加宽均为:1435mm。 检查地点:尖轨跟跟端后3m处测量。 8.直线中轨距,各类道岔轨距值均为1435mm 检查地点:直线中部测量。

单开道岔检查程序 1.1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 1、预先填写“道岔检查记录簿”中的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和检查日期及检查人。 2、确认道尺、支距尺是否在计量部门鉴定的合格期内,如不在合格期内可向考评员汇报,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 3、将道尺游标定在轨距“35”处,用钢卷尺丈量道尺的轨距尺寸是否偏差大于±1mm。超过允许偏差时进行调整。 二、基本作业 1、设置防护,报告考评员,上道及进行作业。 2、在距道岔约30~50米处左右,站立目视道岔直外股的轨向;卧式目视其高低。如发现轨向或高低不良时,可记录在“轨向、高低及其他栏内”。 3、目视完轨向高低后,回到检查的第一处(尖轨前顺坡终点,即道岔前接头处,正反道尺校正其水平是否误差大于±1mm,误差大于±1mm时,作调整)。 4、检查步骤:按照先轨距、后水平的顺序逐处检查、记录。检查轨距时,大于1435mm为“﹢”,小于1435mm时为“﹣”;检查水平时,直股:以外股为标准股,曲股:以外股(上股)为标准股,标准股高时为“﹢”,反之为“﹣”号。 (1)第一处:尖轨前顺坡终点。在距基本轨前端部100mm范围内。

(2)第二处:尖轨尖端处。在距尖轨尖端50~100mm处。(此处轨距加宽43、50-9号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10mm,即1445mm)。 (3)第三处:尖轨中。在尖轨刨切终点处,即涂有轨距加宽的部位(此处轨距加宽43、50-9号道岔为9mm、即1444mm;43、50-12号为7mm,即1442mm)此处不检查水平,检查完轨距应迅速将道尺拿起,记录,防止道岔在搬动时挤压道尺,影响工作,损坏道尺。 (4)第四处。尖轨跟曲股。在导曲股轨端100mm范围内,不能在尖轨上。此处轨距加宽4mm,即1439mm,水平在导曲外股处有6mm 的设计加高,应该考虑。 (5)第五处:尖轨跟直股。在尖轨跟曲股对应处。(此处轨距加宽亦为4mm,即1439mm,水平在直内股上亦有6mm的设计加高,应该考虑)。 (6)第六处:导曲线部分直股前。在距尖轨跟端1.5m处。 (7)第七处:导曲线部分导曲线前。在尖轨跟端3m处,(此处轨距加宽43、50-9号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为10mm,即1445mm)。 (8)第八处:导曲线部分导曲线中。其检查部位43、50-9号道岔在支距为“506”处的地方距其100mm处;43、50-12号在支距为“483”处过去640mm的位置。(此处轨距加宽43、50-9号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为10mm,即1445mm)。 (9)第九处:导曲线部分直股中。在第八处对应的位置。

最新道岔、线路检查记录本

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注:①轨距偏差不含去线上按规定设置的轨距加宽值,但最大轨距(含加宽值和偏值)不得超过1456mm. ②轨向偏值和高低偏差为10m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③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值,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6.25m,但在延长18m的距离内无超过表列的三角 坑。 ④专用线按其他站线处理。 线路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注:①轨距偏差不含去线上按规定设置的轨距加宽值,但最大轨距(含加宽值和偏值)不得超过1456mm. ②轨向偏值和高低偏差为10m弦测量的最大矢度值。 ③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值,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6.25m,但在延长18m的距离内无超过表列的三角 坑。 ④专用线按其他站线处理。

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注:①支距偏差为现场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 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作业验收为0,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 ③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值,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6.25m,但在延长18m的距离内无超过表列的三角坑。 ④尖轨尖处的作业验收的容许偏差管理值为+-1mm。 ⑤专用线道岔按其他站线道岔办理。 道岔轨道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注:①支距偏差为现场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 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的限值:作业验收为0,经常保养为2mm,临时补修为3mm。 ③三角坑偏差不含曲线超高顺坡造成的扭曲值,检查三角坑时基长为6.25m,但在延长18m的距离内无超过表列的三角坑。 ④尖轨尖处的作业验收的容许偏差管理值为+-1mm。 ⑤专用线道岔按其他站线道岔办理。

工电结合部日常管理的几个注意事项

工电结合部日常管理的几个注意事项: 1.慎重签收电务发来的配合通知单。要看清楚日期、病害描述。例如:电务写尖轨翘头,就不要签。因为,翘头是尖轨变形,只有在工务电务一起把杆件甩开之后,让尖轨呈自由状态,才能看出尖轨是否变形。不能凭电务一家说了算。往往,电务描述的翘头、吊板就是第一、第二块滑床板离缝。为慎重起见,工务应该与电务到现场检查确认病害后,再签收通知单,有疑问要与车间、与段业务科联系。签收了通知单后,如果是电务要点、工务配合,若电务长时间都没有联系工务,工务应该主动提醒一下电务。 2.电务日常检修不到位是一个很好的反击点。往往现场发生道岔无表示等故障后,电务会说原因是基本轨横移、滑床板离缝,这时,要坚持一点:工务日常检查和作业是执行工务标准,横移、离缝不影响工务设备安全使用,所以,工务不需要立即整治这类病害。如果横移、离缝是造成无表示的原因,那么电务在日常检修时就应该发现这类病害并提出工电联合整治。既然电务不提病害,也不发通知单,那就一是说明工务设备不影响电务,二是暴露出电务日常检修不到位。如果是工务作业造成的横移、离缝,那么就可能会定责工务。 3.在道岔转辙、可动心部位作业一定要电务配合。工务独自动道,往往是定工务责任的原因。发给电务的配合通知单要早发。如果故障在作业前发生,通知单就可以减轻责任。作业完毕,一定要写上交付电务调试的时间段并注明“经电务调试,设备正常”,还要确认电务签名和日期无误。这一句是关键。工电联合整治之后,如果工务

没有再动道,也有符合规定的设备检查记录,责任就不会落给工务。 4.故障发生后,慎重动道。除非确认工务有问题,千万不要听电务指挥动道。否则,就是中了电务的圈套。电务往往要求工务松一松再紧一紧,然后立马就说故障消除。到了现场,多看电务的设备,记录电务做了什么,用手机多拍照、录像,少动道。站场出现几处红光带,肯定是电务问题。雨季出现红光带,多半是电务轨道电路漏电。 5.准确填写联合检查记录。平时,车站组织重点任务联合检查,或者电务牵头联合检查,工务填写设备状况,往往笼统写“正常”,当分析故障时,安监看到这个记录,就会说设备有超保养标准为什么仍然填写正常。准确的记录应该是“工务设备没有影响安全行车的问题”。 6.工务日常检查作业要注意掌握《工电联合整治道岔验收标准》,尽量减少工务问题,避免自身的不足带来被动。例如,《工电联合整治道岔验收标准》要求尖轨前三块滑床板要保持密贴,日常要注意检查并及时整治。基本轨肥边经常也是电务登记的一个原因,要注意及时打磨。转辙部位的零配件紧固也是一个重点。

工电结合部设备病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工电结合部设备病害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铁路工电结合部设备的整治工作一直以来都是铁路部门设备维修方面极 为重要的环节,本文对工电结合部设备日常易发生故障的常见问题进行了分析, 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预防发生工电结合部设备故障的措施。 关键词:铁路设备;工电结合部;故障分析;预防措施 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形下,铁路运输的发展将偏向高速和重载运输, 这样就会加重铁路线路的承载能力,造成铁路线路损害,严重影响铁路运输。铁 路设备日常养护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对线路的系统检查,及时发现线路上的一切 不符合技术标准的现象和病害,并查清其原因,以便合理地计划和组织线路的养 护作业确保行车安全。工电结合部设备是铁路设备的最为重要的薄弱环节之一, 是工务、电务两家设备单位共同进行养护工作的设备。鉴于其双方设备相互依托 的关系,相比其他独立的设备在作业养护时更加困难,因此对技术标准要求更高。工电结合部设备的病害更易直接造成铁路设备故障,影响铁路运输及危机铁路安全。 1.工电结合部设备故障概况 2014年我段管内共发生5起工电结合部设备故障,分别为京广线坪石站212 号道岔曲基本轨第7块滑床板脱焊,焊接质量不良,造成道岔无表示;京广线英 德站2号道岔西侧第18号岔枕滑床板脱焊有裂纹,影响道岔转换,造成道岔无 表示;广州北站18号道岔东边第五块滑床板脱焊造成滑床板顶尖轨,道岔无表示;京广线广州站59/65号岔普通绝缘接头,钢轨断面不平整造成绝缘材料破损(如图1),道岔区段红光带;广深线广州东站89号道岔表示杆触碰基本轨轨底,并且滑床板铁垫片松出触碰表示杆,两边短路造成红光带。 图1:钢轨断面不平整 2.工电结合部设备病害产生原因分析 2.1从病害的种类分析,以上故障由于滑床板脱焊或折断造成道岔无表示三起,占比60%;由于绝缘接头绝缘片破损造成红光带一起,占比20%;由于电务表示杆同时碰触钢轨 轨底及滑床板铁垫片双边短路造成红光带一起,占比20%。 2.2从生产管理上分析,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标准化管理有待加强。一是结合部管理 工作不到位,有制度无落实,发生设备故障的班组,均存在没有按要求落实好工电联合检查 工作的情况,结合部管理工作存在漏洞;二是暴露出车间、工区在日常道岔维修保养作业时 标准化不高,对道岔转辙部位捣固作业效果不良造成吊板,增大尖轨、基本轨对滑床板的冲 击力。三是车间、班组对结合部设备的日常检查没有对标完成,结合部设备存在的病害没有 引起重视,尤其是联动道岔的检查,对检查不到的处所没有及时联系电务部门配合,造成部 分结合部设备病害未及时被发现安排整治。 2.3从设备技术上分析,设备质量及设备存在缺陷,从多次产生的滑床板病害现场调查 来看: 图2:道岔滑床板涂油过多造成胶垫失效 一是道岔生产厂家在滑床板焊接技术方面存在缺陷,造成道岔上道不久就开始出现脱焊 现象。如发生设备故障的坪石站、广北站,以及滑床板病害较多的大朗站,均有较多新道岔 滑床板脱焊。 二是滑床板脱焊主要发生在第8-21号枕,尤其是8-15号枕(即一动、二动之间)电务 部门涂油过多,使垫板下胶垫滑床板部位失效溃烂,而垫板两头油污较少,因此造成过车时 受力不均匀,尖轨以下部位受力失去胶垫的缓冲,冲击力过大,而滑床板弹片一端扣在基本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及注意事项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 及注意事项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程序及注意事项 一、准备工作 1、预先填写“道岔检查记录簿”中的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和检查日期及检查人。 2、确认道尺、支距尺是否在计量部门鉴定的合格期内,如不在合格期内可向考评员汇报,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 3、将道尺游标定在轨距“35”处,用钢卷尺丈量道尺的轨距尺寸是否偏差大于±1mm。超过允许偏差时进行调整。 二、基本作业 1、设置防护,报告考评员,上道及进行作业。 2、在距道岔约30~50米处左右,站立目视道岔直外股的轨向;卧式目视其高低。如发现轨向或高低不良时,可记录在“轨向、高低及其他栏内”。 3、目视完轨向高低后,回到检查的第一处(尖轨前顺坡终点,即道岔前接头处,正反道尺校正其水平是否误差大于±1mm,误差大于±1mm时,作调整)。 4、检查步骤:按照先轨距、后水平的顺序逐处检查、记录。检查轨距时,大于1435mm为“﹢”,小于1435mm时为“﹣”;检查水平时,直股:以外股为标准股,曲股:以外股(上股)为标准股,标准股高时为“﹢”,反之为“﹣”号。 (1)第一处:尖轨前顺坡终点。在距基本轨前端部100mm范围内。 (2)第二处:尖轨尖端处。在距尖轨尖端50~100mm处。(此处轨距加宽43、50-9号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10mm,即1445mm)。

(3)第三处:尖轨中。在尖轨刨切终点处,即涂有轨距加宽的部位(此处轨距加宽43、50-9号道岔为9mm、即1444mm;43、50-12号为7mm,即 1442mm)此处不检查水平,检查完轨距应迅速将道尺拿起,记录,防止道岔在搬动时挤压道尺,影响工作,损坏道尺。 (4)第四处。尖轨跟曲股。在导曲股轨端100mm范围内,不能在尖轨上。此处轨距加宽4mm,即1439mm,水平在导曲外股处有6mm的设计加高,应该考虑。 (5)第五处:尖轨跟直股。在尖轨跟曲股对应处。(此处轨距加宽亦为 4mm,即1439mm,水平在直内股上亦有6mm的设计加高,应该考虑)。 (6)第六处:导曲线部分直股前。在距尖轨跟端1.5m处。 (7)第七处:导曲线部分导曲线前。在尖轨跟端3m处,(此处轨距加宽43、50-9号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为10mm,即1445mm)。 (8)第八处:导曲线部分导曲线中。其检查部位43、50-9号道岔在支距为“506”处的地方距其100mm处;43、50-12号在支距为“483”处过去640mm 的位置。(此处轨距加宽43、50-9号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为10mm,即1445mm)。 (9)第九处:导曲线部分直股中。在第八处对应的位置。 (10)第十处:导曲线部分直股后。在距导曲线终点为4m的位置。 (11)第十一处:导曲线部分导曲线后。在第十处的对应位置(此处轨距加宽43、50-9号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为10mm,即 1445mm)。 (12)第十二处:叉心前直股。在辙叉趾端100mm范围内。

论道岔常见病害的工电联合整治措施

论道岔病害的工电联合整治措施 摘要:道岔转辙部位是工务和电务部门维修作业的结合部,需要联合整修,其联合整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信号联锁的效果和行车安全。本文就***线通用道岔转辙部位的常见病害进行分析、总结,阐明病害的现象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整治措施,切实提高了工电联合整治的质量,保障了设备质量和行车的安全。 关键词:道岔病害工电联合整治措施 道岔是铁路运输生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行车安全的关键部位。是由工务和电务部门共同管理和维修的技术设备。随着****铁路运量的不断增加,万吨列车的开行,对工务、电务设备的损坏程度也随之增加。道岔故障在工、电设备故障中所占比重较大,反映出工电结合部是养修的薄弱环节。因此重视和加强道岔的工电联合整治,对全面提高道岔设备的质量,减少道岔设备故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道岔转辙部分的常见病害 1.1尖轨与基本轨间、尖轨和顶铁间有离缝。 尖轨和基本轨不密贴和尖轨与顶铁间离缝,导致轨道框架稳定性不足,列车通过时产生晃动,加剧对尖轨的冲击,进而加快尖轨的伤损,严重者将影响行车安全。见图1-1和图1-2 1.2轨距不良、尖轨竖切部位不密贴。 尖轨中部轨距小、两基本轨间尺寸不合适、竖切部位不密贴,列车通过时因轨距变化率不良,导致列车左右摇晃,容易引起车载式线路检查仪和轨检车检测出分,病害严重者将影响尖轨正常锁闭或列车通过时尖轨横移,道岔表示缺口容易引起变化。

图1-1 图1-2 1.3尖轨与滑床板间离缝。 尖轨与滑床板间离缝,导致部分滑床板不接触尖轨,部分滑床板受力过大,磨耗严重,尖轨扳动时因受力不均衡而滑动受阻,甚至不能正常锁闭。见图1-3和1-4

工电联合整治提速道岔

工电联合整治提速道岔 一、工务部门联合整治提速道岔的项目及标准 按工电分工要求,工务部门负责:一是心轨一动和二动拉板。二是拉板与心轨的连接螺栓。三是钢岔枕与钢轨间的连接螺栓。 1.尖轨轨头刨切部分应与基本轨密贴,允许尖端至第一牵引点有0.2mm缝隙,其余部分缝隙不大于1mm。 2.尖轨尖端和直尖轨刨切点处及其他部分轨距1435mm,容许误差+3 -2mm。 3.心轨与拉板间的螺栓紧固,无松动。 4.心轨的拉板与钢岔枕间距离大于10mm。 5.钢岔枕方正,钢岔枕中心距相邻岔枕中心距离600mm,偏差不超过20mm。 6.尖轨爬行不超过20mm,心轨爬行不超过10mm。 7.顶铁与尖铁或与可动心轨轨腰间隙应在0.1-0.2mm之间。 8.尖轨或心轨与滑床台应密贴,每侧尖轨的第一牵引点及第二牵引点与钢 . .

岔枕的前三块滑床台必须密贴,有磨痕或缝隙不大于1mm。 9.扣件与绝缘夹板间距不少于5mm。 10.无影响道岔密贴的钢轨肥边。 11.滑床台无影响道岔转换的沟槽。 12.道岔转辙部分的水平、高低、轨向应符合提速道岔维修技术条件和《铁路线路维修规则》要求。 二、电务部门联合整治提速道岔的项目及标准 按工电分工要求,电务部门负责:一是可动心轨道岔的锁闭板、锁闭板下塑料绝缘垫片以及锁闭板与钢岔枕的连接螺栓。二是心轨一、二动拉板安装外锁闭块的方孔。三是连接铁、锁闭铁及与基本轨、尖轨连接的螺栓。四是钢岔枕托板螺栓。 1.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应达到静态宏观密贴,尖轨与基本轨、心轨与翼轨间在外锁闭处不应有密贴力,并保证在第一牵引点2mm锁闭,4mm不锁闭。 2.外锁闭在转换过程中,燕尾锁块动作平稳不磨轨底,锁闭铁处燕尾锁块 . .

工电结合部之电务标准

工电结合部之电务标准 工电结合部是维修的重点,对于工务与电务配合在作业中占很大的比重,做好工电结合部的设备质量提升对结合部设备使用、接发列车及机车转线至关重要,结合设备特点制定工电结合部电务部门质量标准,与工务部门进行交流学习,以便更好相互了解,互相理解,共同提高。 一、工务专业与电务专业结合部设备管理:设备分界 1、电务专业负责: 道岔转换及锁闭装置部分:密贴调整杆、尖端杆、连接杆及电动(液)转辙机、转换锁闭器安装装置的维修和道岔密贴调整工作;道岔及转换锁闭器和电动(液)转辙机外部的清扫。 轨道电路部分:轨道绝缘的定期检查和更换,并配合工务部门维修及更换装有轨道绝缘、连接线时的绝缘材料、连接线的拆装;附有绝缘的尖轨连接杆、轨距杆、通长垫板、轨道绝缘部分的接头夹板及胶接绝缘性能的测试;配合工务部门更换胶接绝缘。 关联部位:大修更换磨耗轨、再用轨或重伤轨时,钻绝缘接头夹板用的六个螺栓孔由工务部门负责,电务部门配合胶接绝缘的安装更换。 2、工务专业负责: 道岔转换及锁闭装置部分:尖轨连接杆、轨距杆、基本

轨通长垫板的维修;在尖轨与基本轨上装设道岔安装装置的钻孔(大修及技术改造除外)。 轨道电路部分:钢轨接续线、跳线及送、受电端的钻孔;在配合电务部门更换轨端绝缘时,负责拆装联结零件;更换胶接绝缘及钢轨飞边的处理。有绝缘的轨距杆,使用前须经电务部门鉴定合格,并经电务部门测试绝缘良好后,方可上道使用。 二、电务专业结合部设备标准 1、道岔 道岔转换及锁闭装置部分标准 1.各基础螺栓紧固,螺栓出头不小于10mm 2.液压转辙机、锁闭器安装水平,安装装置螺丝紧固 3.锁闭器动作时油管不磨油缸面 4.检查外锁装置注油、防尘、防水是否良好 5.各杆件无过大弯曲,无裂纹 6.无外界因素影响其锁闭及解锁动作 7.锁闭杆、锁勾(燕尾锁闭块)与基本轨垂直,非锁闭侧锁勾 (或锁闭铁)灵活,锁闭杆、锁色(或锁闭铁)、表示杆三者平行且均垂直基本轨 8.表示杆接头不碰槽钢,并有10mm以上的间隙,两表示杆平行 9.尖轨连接铁、锁闭铁、拉板无裂纹,变形,非锁闭侧锁闭块 能活动

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适用范围 、线路、曲线、道岔因列车运行、施工或气候影响等原因发生的轨道几何尺寸、结构等病害进行的静态检查; 、动态添乘不良处所的静态复核。 二、作业流程 、工具准备: 电子道尺、弦线、塞尺、1m钢直尺、150mm直钢尺。上道前应对当天使用的工机具进行检查,确保性能良好,上之能用,不能影响作业进度。 、人员安排: 工区工长在班前点名时,明确人员分工、职责。 主要包括检查负责人:负责检查线路几何尺寸、高低、方向、道岔转辙器及可动心辙叉情况; 检查记录人:负责将现场检查数据填写在道岔检查记录本上; 检查配合人员:负责调查焊缝平顺情况、轨枕空吊板、扣件调查等工作; 现场防护员:负责防护工作。 、进入工作门: 工区工长根据作业地点,在车站登记申请领取最近防护栅栏工作门的钥匙,在得到封锁调度命令后,对人员、工具清点确认无误,进入工作门。 、检查内容: ⑴道岔轨道几何尺寸; 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注:①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 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限值,作业验收为0mm,计划维修为2mm,临时补修为3mm。 ③特殊道岔的轨距及其它结构允许偏差按设计图办理。 ⑵道岔支距以及道岔基本轨的矢度变化情况(用电子道尺、FAKOP弦线、塞尺测量); ⑶扣件密贴情况(塞尺测量);扣件扭力矩(扭力矩扳手测量); 检查人: ⑷转辙器检查:

⑸可动心辙叉检查: 检查记录: 记录在专用的检查记录本上。 、出工作门: 作业完毕下道前,检查负责人对人员、机工具及材料进行清点,确认下道人员、机工具及材料数量无误,施工现场无遗留物品后撤离现场,撤出防护栅栏后,锁闭工作门。通知驻站联络员申请销点,按规定在施工封锁开通确认表签认。 三、作业方法 、单开道岔检查 道岔的手工检查方法分精细检查和重点检查。精细检查时要求每根岔枕检查,重点检查是按要求位置检查。这里介绍的是重点检查内容。 1.轨距、水平检查位置 基本原则:先直后曲,顺时针行走。先直后曲是指在导曲线部分,如果同时要测量直股和曲股的轨距、水平时,为避免记录时出错,所以先量直股,后量曲股;顺时针行走是指在辙叉部分检查时,为保证道尺的活动端位于护轨轮缘槽内,当右手拿道尺时,应按顺时针方向测量,比如右开道岔就应该先量直股,后量曲股。 (1)普速道岔(P43、50及P60 9#道岔)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 一、准备工作 1、预先填写“道岔检查记录薄”中的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和检查日期及检查 人。 2、确认道尺、支距尺是否在计量部门鉴定的合格期内,如不在合格期内可向考评 员汇报,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 3、将道尺游标定在轨距“35”处,用钢卷尺丈量道尺的轨距尺寸是否偏差大于± 1mm。超过允许偏差时进行调整。 二、基本作业 1、设置防护,报告考评员,上道进行作业。 2、在距道岔约30~50米处左右处,站立目视道岔直外股的轨向;卧式目视其高 低。如发现轨向或高低不良时,可记录在“轨向、高低及其他栏内”。 3、目视完轨向高低后,回到检查的第一处(尖轨前顺坡终点,即道岔前接头处, 正反道尺校正其水平是否误差大于±1mm,误差大于±1mm时,作调整)。 4、检查步骤:按照先轨距、后水平的顺序逐处检查、记录。检查轨距时,大于 1435mm为“+”,小于1435mm时为“-”号;检查水平时,直股:以外股为标准 股,曲股:以外股(上股)为标准股,标准股高时为“+”,反之为“-”号。 (1)、第一处:尖轨前顺坡终点。在距基本轨前端部100mm范围内。 (2)第二处:尖轨尖端处。在距尖轨尖端50~100mm处。(此处轨距加宽43、50—9 道岔为15mm、即1450mm;43、50—12号10mm,即1445mm)。 (3)第三处:尖轨中。在尖轨刨切终点处,即涂有轨距加宽的部位(此处轨距加宽43、50—9 为9mm即1444mm;43、50—12 为7mm即1442mm)此处不检查水平,检

最新整理普通单开道岔处检查点教程文件

普通单开道岔17处检查点 图片 1.尖轨前顺坡终点1435mm 2.尖轨尖端1445mm 3.尖轨中部(尖轨刨切终点) 1442mm 4.尖轨跟端直股1439mm 5.尖轨跟端曲股(导曲线起点处) 1439mm 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跟端1.5m ) 1435mm 7.导曲线前部(距导曲线起点3m) 1445mm 8.导曲线中部1445mm 9.直股中部1435mm 10.直股后部1435mm 11.导曲线后部(距导曲线终点4m) 1445mm 12.辙叉曲股前1435mm 13.辙叉曲股中(同时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 1435mm >1391mm <1348mm 14.辙叉曲股后1435mm 15.辙叉直股后1435mm 16.辙叉直股中1435mm (查照和护背) 17.辙叉直股前1435mm隐藏 检查12号普通单开道岔的作业程序 在检查单开道岔时,一、选用工具:校对量具(轨距尺、支距尺、弦绳、木折尺)在检查记录本上填写日期、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二、检查道岔17尺轨距和水

平,顺序不能错。1尖轨前顺坡终点,2尖轨尖端;3尖轨中;4尖轨跟端直股;5尖轨跟端曲股(导曲线起点);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尖轨跟端1.5m);7导曲线前部(距导曲线起点3m);8导曲线中部;9直股中;10直股后;11导曲线后部(距导曲线终点4m);12辙叉曲股前;13辙叉曲股中(同时测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14辙叉曲股后;15辙叉直股后;16辙叉直股中(同时测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17辙叉直股前。三、检查支距:9号道岔为:144、201、281、382、506、652、820、1011、1201mm,9尺;12号道岔为:144、188、243、311、391、483、587、703、831、972、1125、1229mm,12尺。四、检查各部轨轮槽宽:尖轨刨切部分(尖轨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65mm;容许误差为-2mm);尖轨跟端槽宽(74mm);辙叉心轨轮槽宽(在心轨宽40至50mm范围内为46mm 容许误差为+3-1mm);护轨轨轮槽宽为42mm容许误差为+3-1mm测量位置与检查轨距水平的位置相同);五、检查尖轨动程:直尖轨为142mm;曲尖轨为152mm 测量位置在尖轨第一拉杆中心处测量;六、检查道岔的高低、方向、尖轨是否密贴、道岔是否爬行、联结零件是否伤损、道床是否丰满无塌碴。七、圈画超限处所 1。选择量具 2。校对道尺,支距尺的校正日期是否到期; 3。用道尺检查道岔的水平、轨距(17步):1尖前顺坡终点;2尖轨尖端处3尖轨中;4尖轨跟端直股5尖轨跟端曲股6尖轨跟端后直股尖轨7导曲线前部:8导曲线中部,9直线中部;10直线后部;11导曲线后部,12辙叉心曲股前部;13辙叉心曲股中部,14辙叉心曲股后;15辙叉心直股后;16辙叉心直股中,17辙叉心直股前。 4。用支距尺检查道岔支距:尖轨跟端接头处为起点,每2米为一点:144、188、243、311、391、483、587、703、831、972、1125、1229。 5。看道岔高低和方向:用弦绳测量 6。用钢板尺检查尖轨动程:在尖轨第一拉杆处,尖轨跟距:144。尖轨非工作边到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65毫米。护轨平直段轮缘槽宽度:为42mm容许误差为+3、-1。辙叉心轮缘槽宽度:为46mm容许误差为+3、-1。检查两翼轨工作边的最小距离. 7。检查道岔各零配件:道钉浮起、防爬器松动、枕木失效、轨缝、道床、接头螺栓;8。分析超限处所。 9号道岔铺设的主要检测项点: 1、岔枕水平、方正(张拉弦线检测法),岔枕间距检测(砼枕±5,木枕±10)。 2、道岔全长±10,岔内轨距+3-2,检测侧股有无过渡轨距。 3、辙跟支距、导曲线每2m一处的支距检测(公差±1)。 4、尖轨与基本轨的密贴(尖端至第一牵引点范围内不大于0.2,其余不大于1mm)。 5、各牵引点动程±1。 6、用塞尺检测滑床板空吊,各牵引点前后滑床板空吊不大于0.5mm,其余大于1mm。 7、查照间隔(护轨工作边到心轨工作边的距离)≧1391,护前距离(护轨工作边到翼轨工作边的距离)≦1348。 8、护轨各部轮缘槽(41、65、80)公差+1.5 -1,辙叉轮缘槽(46),辙叉咽喉尺寸68。 9、曲尖轨最小轮缘槽(65)。

工电设备结合部管理实施细则

工电设备结合部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工务、电务设备结合部安全管理,提高作业效率,确保行车设备的正常使用和施工安全,特修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依据《工电结合部管理办法》并结合生产实际制定。 第三条本细则适用于电务设备结合部管理工作。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四条信号生产技术科职责: (一)制定段工电设备结合部管理实施细则,建立考核机制。 (二)掌握段日常工电设备结合部管理情况,对工电结合部设备管理和工电联合巡检、整治存在问题进行检查、指导; (三)对工电结合部设备故障进行调查、分析、处理。 第五条综合车间职责: (一)建立工电设备结合部巡检基础台账,制定整治计划、方案; (二)成立联合巡检小组,组织联合巡检、全面整治、 - 1 -

验收; (三)根据联合巡检结果,及时上报检查整治数据,对未能及时整治的问题纳入问题库,进行分析,制定措施,逐项落实。 (四)在开春、入冬之前组织各工区加密检查整治。 (五)做好结合部检查、整治的配合工作。 第六条:工区职责: (一)收集、整理工区日常巡视、检修中发现的结合部问题,并联系工务及时销号,对于工区层处理不了的问题及时上报综合车间。 (二)配合综合车间开展联合巡检工作。 第三章结合部管理职责 第七条道岔设备工电结合部职责分工 (一)道岔第一、二、三连接杆及连接销或螺栓,基本轨通长垫板,岔枕上用于安装道岔安装装置的螺栓孔,绝缘垫板及绝缘套管的绝缘性能由电务测试判断,存在问题的由工务处理,绝缘套管由电务提供。 2.各种道岔转辙机、连接杆及安装装置(含固定螺栓),道岔安装装置绝缘,由电务负责维修管理。 第八条更换钢轨绝缘作业配合 (一)更换带绝缘接头的钢轨、绝缘夹板、绝缘接头- 2 -

单开、菱形及复式交分道岔地检查方法带现用图解

普通单开道岔检查 一、普通单开道岔各部分轨距 编 号检查地点说明 1 尖轨前顺坡终点S基 2 尖轨尖端S尖 3 尖轨中部S尖中 4 尖轨跟端直股S跟直 5 尖轨跟端曲股S跟曲导曲线起点处 6 尖轨跟端后直股S直(前)距跟端1.5米 7 导曲线前部S导曲(前)距导曲线起点3米 8 导曲线中部S导曲(中) 9 直股中部S直(中) 10 直股后部S直(后) 11 导曲线后部S导曲(后)距导曲线终点4米 12 辙叉曲股前S叉曲(前) 13 辙叉曲股中S叉曲(中)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 14 辙叉曲股后S叉曲(后) 15 辙叉直股后S叉直(后) 16 辙叉直股中S叉直(中)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 17 辙叉直股前S叉直(前) 二、道岔上轨距加宽递减

三、50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标记设置示意图 菱形道岔检查方法 菱形道岔的检查除普通单开道岔的检查容要求除外,还必须检查前后锐角辙叉的叉前,叉后端的轨距、水平,以及叉心中的轨距,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及轨距;钝角辙叉前、后半部的

叉前,叉后端的轨距、水平和叉心中的查照间隔,护背距离及轨距。 编 号 检查地点说明 1 前锐角辙叉叉后端 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 2 叉心中 3 叉前端 4 钝角辙叉前半部叉后端 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 5 前半部叉心中 6 后半部叉心中 7 后半部叉后端 8 后锐角辙叉叉前端 同时量查找间隔和护背距离 9 叉心中 10 叉后端 复式交分道岔的检查方法 一、交道岔检查的甲、乙股方向确定: 站在岔跟端脸向车站、分左右、左股为甲、右股为乙,检查的起点为始端。以该端左侧(面向钝角部分)一股线路为甲股的检查走向,该端右侧(面向钝角部分)线路为乙股的检查走向。 二、甲股与乙股检查走向的围划分:(见下图)

工电结合部整治

工、电联合整治道岔讲课材料一、工、电联合整治道岔工务整治项目及标准(见下表) 工务整治项目及标准

按照以上项目和标准,整治好转辙部分的工务设备,为道岔转换提供良好条件。 二、道岔(转辙部分)病害的整治 (一)、《铁道线路养修工电配合》第二章第三节“道岔病害及整治” 从道岔尖轨在转换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可看到,尽可能减小道岔转换阻力是工、电联合整治道岔的目标之一。工务部门针对道岔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找出了对道岔工电结合部质量影响较大的“绷、卡、爬、松”四个方面的问题。下面从分析“绷、卡、爬、松”现象入手,找出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治措施,克服道岔病害。 1、“绷”的问题 “绷”,主要是指尖轨框架处于自由状态靠向基本轨时,存在反弹现象。这种反弹现象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尖轨尖端先于第一连接杆与基本轨密贴;另一种是指第二、第三连接杆处先于第一连接杆与基本轨密贴。 产生反弹现象的原因有: (1)、尖轨有硬弯或被挤过。 (2)、尖轨框架组装不合标准。若尖轨的三根连接杆的长度不符合安装标准,则尖轨框架间将产生内部应力。 (3)、基本轨框不符合标准。岔头不方,直基本轨不直,曲基本轨弯折点不标准。 (4)、尖轨跟端过死。台螺栓损坏或不标准,间隔铁孔眼大,造成台螺栓不起作用。 (5)、尖轨中、后部滑床板过硬,造成尖轨在移位时,尖轨后部带不过来。 前三个是出现上述第二种“绷”现象的原因。 克服“绷”现象的整治措施有: (1)、整直尖轨或更换尖轨。 (2)、按标准调整三根连接杆的长度。从前向后调整,如有误差,可采取加垫或磨削的方法进行调整,一般道岔连接杆长度见表2-2. 表2-2 道岔连接杆长度

道岔检查17处

普通单开道岔17处检查点

检查12号普通单开道岔的作业程序 一、选用工具 校对量具(轨距尺、支距尺、弦绳、木折尺)在检查记录本上填写日期、站名、道岔编号、道岔型号 二、检查道岔17尺轨距和水平,顺序不能错。 1.尖轨前顺坡终点1435mm 2.尖轨尖端1445mm 3.尖轨中部(尖轨刨切终点) 1442mm 4.尖轨跟端直股1439mm 5.尖轨跟端曲股(导曲线起点处) 1439mm 6.尖轨跟端后直股(距跟端1.5m ) 1435mm 7.导曲线前部(距导曲线起点3m) 1445mm 8.导曲线中部1445mm 9.直股中部1435mm 10.直股后部1435mm 11.导曲线后部(距导曲线终点4m) 1445mm 12.辙叉曲股前1435mm 13.辙叉曲股中(同时量查照间隔和护背距离) 1435mm >1391mm <1348mm 14.辙叉曲股后1435mm 15.辙叉直股后1435mm 16.辙叉直股中1435mm (查照和护背)

17.辙叉直股前1435mm隐藏 三、检查支距 9号道岔为:144、201、281、382、506、652、820、1011、1201mm,9尺; 12号道岔为:144、188、243、311、391、483、587、703、831、972、1125、1229mm,12尺。 四、检查各部轨轮槽宽 尖轨刨切部分(尖轨工作边与基本轨工作边之间的最小距离为65mm;容许误差为-2mm);尖轨跟端槽宽(74mm);辙叉心轨轮槽宽(在心轨宽40至50mm范围内为46mm容许误差为+3-1mm);护轨轨轮槽宽为42mm容许误差为+3-1mm测量位置与检查轨距水平的位置相同)。 五、检查尖轨动程 直尖轨为142mm;曲尖轨为152mm测量位置在尖轨第一拉杆中心处测量。 六、检查道岔的高低、方向、尖轨是否密贴、道岔是否爬行、联结零件是否伤损、道床是否丰满无塌碴。 七、圈画超限处所 9号道岔铺设的主要检测项点: 1、岔枕水平、方正(张拉弦线检测法),岔枕间距检测(砼枕±5,木枕±10)。

道岔检查作业指导书

一、适用范围 1.1、线路、曲线、道岔因列车运行、施工或气候影响等原因发生的轨道几何尺寸、结构等病害进行的静态检查; 1.2、动态添乘不良处所的静态复核。 二、作业流程 2.1、工具准备: 电子道尺、弦线、塞尺、1m钢直尺、150mm直钢尺。上道前应对当天使用的工机具进行检查,确保性能良好,上之能用,不能影响作业进度。 2.2、人员安排: 工区工长在班前点名时,明确人员分工、职责。 主要包括检查负责人:负责检查线路几何尺寸、高低、方向、道岔转辙器及可动心辙叉情况; 检查记录人:负责将现场检查数据填写在道岔检查记录本上; 检查配合人员:负责调查焊缝平顺情况、轨枕空吊板、扣件调查等工作; 现场防护员:负责防护工作。 2.3、进入工作门: 工区工长根据作业地点,在车站登记申请领取最近防护栅栏工作门的钥匙,在得到封锁调度命令后,对人员、工具清点确认无误,进入工作门。 2.4、检查内容: ⑴道岔轨道几何尺寸; 道岔静态几何尺寸容许偏差管理值

注:①支距偏差为实际支距与计算支距之差。 ②导曲线下股高于上股限值,作业验收为0mm,计划维修为2mm,临时补修为3mm。 ③特殊道岔的轨距及其它结构允许偏差按设计图办理。 ⑵道岔支距以及道岔基本轨的矢度变化情况(用电子道尺、FAKOP弦线、塞尺测量); ⑶扣件密贴情况(塞尺测量);扣件扭力矩(扭力矩扳手测量); 检查人: ⑷转辙器检查:

⑸可动心辙叉检查: 2.5检查记录: 记录在专用的检查记录本上。 2.6、出工作门: 作业完毕下道前,检查负责人对人员、机工具及材料进行清点,确认下道人员、机工具及材料数量无误,施工现场无遗留物品后撤离现场,撤出防护栅栏后,锁闭工作门。通知驻站联络员申请销点,按规定在施工封锁开通确认表签认。 三、作业方法 3.1、单开道岔检查 道岔的手工检查方法分精细检查和重点检查。精细检查时要求每根岔枕检查,重点检查是按要求位置检查。这里介绍的是重点检查内容。 1.轨距、水平检查位置 基本原则:先直后曲,顺时针行走。先直后曲是指在导曲线部分,如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