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

淄教发〔2012〕14号

为贯彻落实《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中小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不同国家、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愈加激烈。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发展不断提出新挑战。现代教育应服务于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培养在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具备战略眼光和广阔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赢得竞争优势的人才。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将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定重要基础。

2.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引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与内涵。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国际视野、国际理解能力和素养,推进教育队伍现代化建设。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使中小学生在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客观认识与理解,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开放和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加快我市教育的改革开放,不仅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

方法,更要理解孕育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真正吸纳国际优质教育成果为我所用。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平等的国际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具有优质教育的普及性和普惠性,将会改变我市教育国际交流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促进我市教育公平。

4.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快速发展,要求参与者不断开阔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新形势,熟悉国际新规则,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进一步拓展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丰富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内涵。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必将成为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要窗口和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深刻把握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与目标要求

5.深刻理解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国家、地区的了解和理解,帮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对异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认同、国际理解和全球胸怀,实现爱国基础上的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共处共生、协同合作,提升学生应用国际语言的交流能力和文化交际技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以开放、平等、理解、宽容、尊重、合作和共赢为核心理念,为培养未来世界公民奠定基础。

6.科学把握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标。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水平,合理确立不同学段国际理解教育的三维目标体系。

(1)小学学段:立足本土,认识世界,培养国际视野。

小学低年级,要了解本民族传统文化,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建立起民族认同感与国家自豪感。小学高年级,要初步了解他国历史文化,具备一定的文化鉴赏能力。初步了解生态环境、和平发展、文化共存等全球共同面临的问题。初步培养善良、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

(2)初中学段:放眼未来,理解世界,了解国际规则。

初中低年级,要初步了解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能够包容和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能够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搜集了解国际热点信息。初中高年级,要在养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容纳多元文化的意识和态度,掌握一定的国际礼仪知识,具备初步的跨文化交际技能。关注国际时政,正确认识国际争端。

(3)高中学段:胸怀祖国,走向世界,体验国际竞争。

要培养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本认识能力,能够从人类发展和全球进步的角度思考国际热点问题。关注世界人口、贫困、环境、和平、发展等问题,并能够积极思考应对策略。具备积极的国际合作竞争参与意识,能够较为熟练地掌握英语并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体验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具有胸怀祖国、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和理想追求。

7.确定积极稳妥的阶段性工作推进目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方案。2012年,做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联谊会成员单位作为国际理解教育基地学校要率先试点。2013年,进一步总结、推广国际理解教育基地学校的试点经验,确保全市城区学校和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适时评选命名一批国际理解教育示范学校。2015年,力争全市普

及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形成一批国际理解教育特色项目。

三、积极构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工作体系

8.实施学科渗透。各级教研机构和学校要坚持将学科渗透作为国际理解教育主渠道,根据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要求,科学整合学科教学内容,结合不同学科的课程特征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组织公开教学观摩活动和优质课比赛活动,总结、推广经典课例和优秀成果。学校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理论,自觉将全球观念和国际标准渗透到学科课堂教学实践中去,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9.开发学校课程。学校在总结学科渗透经验和教学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按照“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原则,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服务于学生的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适时探索开发、开设国际理解教育学校课程。要注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校本化和时效性,不断丰富、补充和完善,形成具有淄博特色的学校课程。

10.创新实践活动。学校要重视学生实践和体验,通过研究性学习、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合作探究等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国际理解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去。实施“放眼”工程,认真组织好国际理解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开发工作,开展好“看世界”、“说天下”、“地球村”等主题活动。建立完善“模拟联合国大会”等一批社团组织。借助“外教乡村行”等活动充分发挥优秀外教资源优势。拓宽孔子课堂等文化交流互动渠道。通过丰富活动内容,深挖活动内涵,创新活动载体,形成一系列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

11.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中小学校长国际理解教育培训,通过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和国际理解教育教学思想论坛,打造一批能够在思想理念和创新工作方面引领全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专家型校长。学

校要高度重视队伍建设,实施全员培训,提高认识,形成共识,提高国际理解教育能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突出、国际化水平高、能够胜任国际理解教育的骨干队伍。

12.坚持教科研推动。各级教研机构和学校要成立国际理解教育教研组织,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专题教研,加强教育教学过程性管理。科研机构和学校要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研究,确立专项科研课题,形成有淄博特色和学校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体系。学校要将骨干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营造浓厚的国际理解教育教科研氛围。

13.注重文化引领。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思想对话、文化理解。学校要把国际理解教育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文化建设引领国际理解教育深入开展,做到民族文化建设与世界文化建设并重。要重视中国文化的引领作用,加强民族文化建设,特别注重传统文化、我市地域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结合,彰显我市文化传统,增强学生文化自信。要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以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和现代姿态学习借鉴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

14.开发网络资源。学校要重视并充分利用国际理解教育网络资源,学习借鉴先进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和成功做法,关注世界热点,充实教学资源。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媒体的作用,增强国际理解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相关网站与国(境)外学校开展定期的教学与活动交流,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有效地架通国际理解之路。

四、努力营造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良好环境

15.建立科学完善的国际理解教育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高度重视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组织领导和人员配备,成立国际理解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组织保障机制。建立国际理解教育交流推广机制,定期

组织课程研讨、教学观摩等活动,及时推优促优。建立国际理解教育评估激励机制,将国际理解教育开展情况纳入对学校教育教学评价体系,适时评选国际理解教育先进单位。

16.创建良好的国际理解教育校园环境。学校要通过网络、校报、宣传栏、主题班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多渠道宣传介绍国际理解教育基本常识,着力宣传学校国际理解教育的创新工作和项目特色,有针对性地研讨、解读广大师生普遍关心的国际热点问题,在全体师生中营造浓厚的国际理解教育氛围。

17.调动社会资源。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学校、社区、地域优势,争取有关部门单位的配合与支持,拓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领域,充实国际理解教育的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学校要重视学生及学生家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动家长支持、关注、参与到国际理解教育资源开发建设中来。

18.加强宣传引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要在广大师生、家长和社会层面宣传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着力宣传先进学校的成功经验做法,多形式开展国际形势教育宣传活动,引导社会各界不断增强对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的认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宣传我市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加强典型培育和引导,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八日

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

一、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 答: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 二、为什么说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是适应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时代要求? 答: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趋势。国际理解教育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加快我市教育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经验,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重要基础,从而进一步满足我市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市教育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为什么说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 答: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培养兼具传统性和国际普适性的国际化人才。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在对中华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增强学生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尊重、共处和合作,培养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世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促进全面发展。 四、加强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途径有哪些? 答:主要有:(1)注重学科渗透。(2)实施校本课程。(3)加强文化交流。(4)丰富校园文化。 五、如何在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中进行学科渗透? 答:坚持将学科渗透作为国际理解教育主渠道,充分挖掘、科学整合现有学科课程和教材中能够作为国际理解教育载体的内容,注重不同学科教学中国际理解教育渗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重视立足课堂,在日常教学中有机渗透国际理解的思想,提升学生国际理解能力和人文素养。 六、如何通过实施校本课程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答:重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拓宽教育内容,开设专门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确定不同学段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服务于学生的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建立完善“模拟联合国”等一批社团组织,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国际理解教育

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United Nations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Culture)和平人权民主主义 关于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ding), 1947年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一次国际研讨会,国际理解教育的核心概念被界定为:理解国际重大问题;尊重联合国和国际关系;消除国际冲突的根源;发展对他国的友好印象等。日、韩早先的国际理解教育基本上与教科文组织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1994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在日内瓦举行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 大会主题“国际理解教育”,通过教育促进和平与民主。倡议面对日益国际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态度,能力以及与人交往共处的能力,各国应该把国际理解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和教师培训中来。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到国际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中。 由此可见发达国家较早注重于“世界公民”素质的培养,并且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到中小学课程计划之中。在这一点上,我国与其有着较大的差距。(21世纪地球村公民教育的重点和目标解决文明冲突增进文明之间的理解)。 在东亚的发达国家,较早开始国际理解教育的是日本。 关于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 日本的浅沼茂教授把理解教育看做是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而实现的一种公民权利。可见,国际理解教育在日本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当今日本的国际理解教育在日本学校中成为重要的课题是以1974年18届联合国教科学文化组织总会提出的“关于为了国际理解教育,国际合作和国际和平的教育以及人权和基本自由教育的提议”为契机。明确了是关于“对开发,和平,人权,环境的教育”。 日本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况 在195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导下开始,可持续发展教育,普遍的又丰富个性的文化 具体事例,在九十年就有国际理解教育成功实践的事例(鸨领小学) 并且把民主的学校和反省的老师做为二十一世纪生存方式的教育的基本构成。 关于韩国的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交流历史不长,而且通过战争和对抗开始的国际交流。韩国正式开始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是在20世纪60年代参与联合国教科文合作学校计划为契机的。 如今在韩国已经形成国际理解教育体系的年级和学科是六年级的社会学科。与其相关的有道德,英语,综合实践活动。 中国的国际理解教育 我国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我国新一轮课改把国际理解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之中。2009年。东师附小开始全面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研发。 在今天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共生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国家的国际理解教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虽然各国的文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不同,但是各国已经赋予了国际理解教育新的使命,使得国际理解教育肩负极为复杂的任务,并呈现出明显的多样化特点。但是都已共生与和平前提。

关于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意见 淄教发〔2012〕14号 为贯彻落实《淄博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中小学生国际视野,提升中小学生人文素养,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现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意义 1.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不同国家、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竞争愈加激烈。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对我国的发展不断提出新挑战。现代教育应服务于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战略,培养在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中具备战略眼光和广阔视野,熟悉国际规则,能够赢得竞争优势的人才。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将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定重要基础。 2.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教育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小学素质教育需要引入国际理解教育理念与内涵。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升教育工作者的国际视野、国际理解能力和素养,推进教育队伍现代化建设。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使中小学生在对中国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客观认识与理解,促进中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3.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开放和教育公平的创新举措。加快我市教育的改革开放,不仅需要学习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

方法,更要理解孕育先进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国家的文化背景,从而真正吸纳国际优质教育成果为我所用。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为广大中小学生提供平等的国际教育资源和发展平台,具有优质教育的普及性和普惠性,将会改变我市教育国际交流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促进我市教育公平。 4.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是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内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快速发展,要求参与者不断开阔国际视野,了解国际新形势,熟悉国际新规则,提升国际交流、合作与竞争能力。通过开展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进一步拓展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丰富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内涵。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必将成为我市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重要窗口和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我市教育国际化水平。 二、深刻把握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与目标要求 5.深刻理解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内涵。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民族、国家、地区的了解和理解,帮助学生在对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对异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认同、国际理解和全球胸怀,实现爱国基础上的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共处共生、协同合作,提升学生应用国际语言的交流能力和文化交际技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以开放、平等、理解、宽容、尊重、合作和共赢为核心理念,为培养未来世界公民奠定基础。 6.科学把握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目标。根据中小学生的认知和智力发展水平,合理确立不同学段国际理解教育的三维目标体系。 (1)小学学段:立足本土,认识世界,培养国际视野。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方案

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使人类的交往更加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初步使学生拥有运用国际交流语言、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培育学生国际视野与中国意识,为他们将来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的二十一世纪新人。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研究。通过实践帮助教师掌握基本方法,使项目学习成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策略选择之一。教师逐步提高整体规划教学、灵活组织课堂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人文精神,提高探究能力,获得丰富而完整的学习经历。 二、工作目标 1.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使学生了解各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和变迁,各民族的习俗特点,了解各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和联系,了解全球生态状况等等。 2.形成海纳百川的国际理解态度。使学生在了解国际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接纳、关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关心人类共同问题,形成“地球村”

的概念。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国际责任感,提高国际意识,从而帮助学生跳出狭隘的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从全人类、全世界进步的视野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3.掌握求实创新的国际竞争本领。大力引进先进的国际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深化课程改革,努力提高课堂效率,追求有效教学,使学生学到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高尚,能适应世界的发展变化,有较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4.培养诚信儒雅的国际交往品格。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底蕴和科学前卫的现代意识,东方文明的独特神韵和西方人文的哲理思辨和谐地融为一体,让学生拥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习俗的胸怀和品质,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懂礼仪,明是非,做人诚信,处事踏实,举止文明、儒雅、得体。 5.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明。让学生在了解别国文化,了解国际发展动态的同时,反观本民族文化及发展前途,加深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在与国际先进文化共存与融合的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辐射能力,努力传播和扩大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 三、实施途径 1.加强课程研究,学科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各学科教师结合本学科教学目标,寻求并建立与国际理解教育相结合的切入口,挖掘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思想品德等现有教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

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摘要: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是培养国际交流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重要措施。在小学阶段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既要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和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更要在探究与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与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促进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 一、问题的提出 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人就向往建设与世界文明合拍的、现代的民族新文化。20世纪末,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使人类的交往更加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培养具有“全球意识”的国际型人才成为各国教育的重要目标。我国已于2001年加入WTO,WTO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难得的机遇,同时使得我们面临巨大的挑战。其中,国际型人才的匮乏是比较紧迫的问题。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上海已提出,到2005年,教育的总体水平要赶超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并在若干领域达到发达国家的教育水准。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将增进教育的国际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文献研究表明,国内对国际理解教育、跨文化交流等研究大多集

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而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的实践,还缺少经验与研究。基于上海的发展目标,特别是浦东这块世界瞩目的热土,世代呼唤着必须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因此,在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窗口──浦东这块热土上,创办在全市乃至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外语特色学校,同时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应该成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理念之一。 二、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和内涵 世界各国基于各自国情,分别开展了各具特色的国际理解教育。同时,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的名称也有很多,如“国际理解教育”“国际教育”“国际沟通教育”等等。综观各国实践,我们将“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内涵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每个民族都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人类的文明大厦添砖加瓦,大小河流最后都将汇入大海。因此,任何一种文化的民族和国家既要学会与别人共存,又要学会向别人学习,学习别的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分。 (二)全球的胸怀与视野 全球的胸怀与视野,是指以开阔、理性的全球视野、人类视野来认识、对待我国和世界的历史与现实的思维方式。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全球的胸怀与视野的内涵大致有三个各具独立性、又具内在联系的层面。(1)知识视野层面。这是思维活动的物质前提,要求学生具备足

新课标视野下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

新课标视野下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国际 理解教育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各国在倡导科技与经济交流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各国 间的文化交流,其中国际理解教育便成为各国实现文化交流所推崇的途径。所谓 国际理解教育,即通过创设以联合国所提出的“国际理解”为指导的教育实践活动,帮助受教育者在树立对本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又能够不拘泥于本民族所 固有的文化与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及国际理解能力。 一、基于文化自信的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意义及可行性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因 此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全球化时代的教育推崇各国 之间通过组织文化交流、教育实践活动等让学生领略各国文化魅力、正视文化差异,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国际问题从而实现国际间的交流互动。此外2022年 新课标中也强调了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及加强国际理解教育, 推动跨文化交流。由此可见,基于文化自信的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行是适合本国国情及国际潮流的。 此外,就理论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跨文化交流理论、多元文化理论等 为实现国际理解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国家出台的政策及各地区根据各 地实际情况出台的相关政策为基于文化自信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践提供了指导。 二、教学实践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内容失衡 各国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含义,我们不应主观评判其优劣。笔者发现多校课程 内容来源几乎只关注发达国家,违背了新课标提倡的文化多元性。在具体内容的 选择上,许多教师未明确树立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过多强调国外历史文化而 忽视了学生对我国文化内容的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提升,使得课程内容失衡。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的课程评价标准。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学校层面都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各学科在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时参照的是其在国家课程标准中该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国际理解教育只是该学科要完成课程标准任务的一部分,而非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专属标准,以及国际理解教育要达到什么标准也无从知晓。如有研究者就直接以2001 年7 月我国教育部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要求为评价标准,因为该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同时将“文化意识”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提出。这样,该课程评价就丧失了其指向的作用,也难以在课程效果评价方面给出合理的判断,更难以为大范围的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做出示范。 2.评价对象内涵不明确,范围过窄。在评价对象中,忽视了课程本身体系的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作为重要甚至是惟一的评价对象,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深刻感觉到难以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很关注如何评价学生国际理解的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却不知道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中关于人权教育、异文化教育、和平教育及环境教育等方

面是否有了理解,是否学会了共存等一系列问题。评价的内容范围过窄。 3.评价方法过于单一。目前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量化评价法,缺少质性评价和分析。由于考虑到可操作性和客观性,大多采用指标量表进行评价,以避免主观随意性,但是这种量表式评价无法反映出指标体系之外的成就,不能广泛地收集意见和建议。如何协调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协调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比例,运用既避免主观随意又能收集广泛意见的评价方法,是目前应当解决的问题。 国际理解是教育的一个理念,旨在培养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国际能力的人才;是一个思想上的概念,内容本身难以量化,不只是国外或少数民族的事实性知识,还有其他更多人文性的知识,因此用量化的手段无法测出重要的信息,也会导致学生学习不注重思考,只单纯记忆知识点,这样就会偏离国际理解教育的初衷。 4.评价者比较单一。国际理解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一般是教师个人、专家、学校内部或学校之间进行讨论合作,然后再采用自己的标准进行评价,以传统的权威评价为主,这样就忽视了课程的使用者——学生、教师或制作者的使用感受和体验,并且课程结构设置的科学性也需要本学科的教务人员来鉴定,只依靠少数人开展评价的方式显然不够全面和公正。 二、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评价改进的策略

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新实践

国际理解教育项目课程开发的新实践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新的学习领域,是一种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终身教育。为培养“能生存于国际社会的无锡人”,无锡开展新一轮学校课程改革实践,创新国际理解教育研究,建构泛在化的国际理解教育资源,以规划课题引领区域推进,开发特色品牌项目课程,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践证明,无锡市的国际理解教育品牌特色项目有效培植了民族文化自信,拓展了国际视野,更体现出开放性、多样性、参与性和习得性等特点。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课程设计与开发;新优质学校 二战结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成立,并于1946年首次提出“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的概念,建议在各国的学校教育中广泛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旨在通过这种教育增进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促进国与国之间建立和平共处关系,用以减少和消除国家间的冲突,从而促进世界和平。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议各国加强学生的世界共同体意识教育:超越国家框架、具备全球意识的“世界公民”成为各国国际理解教育的新议题;首次将日文“共生”(きょうせい)一词作为UNESCO 国际教育大会通用术语,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新热点。无锡市位于长三角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外向型经济和教育高度发达,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肇始于2006年的双语教育实验,以学科渗透和专题教育为主要载体。10年后,无锡市教育局在调研和

反思教育国际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并作为新优质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健康有序地开展新一轮学校课程改革实践。 一、行政导向为服务,有序推进国际理解教育项目建设 面向21世纪,“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贯穿于所有课程的教育理念,被视为一种新的学习领域,是一种培养全球公民意识的终身教育。国际理解教育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是素质教育的拓展与延伸,是对素质教育理论和内涵的充实和丰富。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2015年8月,国务院发文首次把研学旅行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范畴,2016年教育部工作要点再次强调促进校内外教育衔接。 2016年5月4日,无锡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在全市中小学加强国际理解教育的意见》文件。旨在通过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深化中小学校国际交流合作,丰富素质教育内涵和实施途径,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高品质学校建设,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和城市国际化发展需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计划到2020年,全市中小学校普遍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并建设100个国际理解教育特色品牌项目。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

浅谈国际理解教育

音乐课堂里的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 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认 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 我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有义务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我力求以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索音乐学科中的有关知识。我理解该课程所追求的不是教给学生一些问题的答案,而是教会学生探索问题的方法, 养成关注人类命运、关心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公民”的素质和态度。例如在欣赏乐曲时,我会和学生一起聆听感受,把我们每个人对于作品的理解都表达出来,在此基础上一起探索音乐为

什么带给我们这些感受的奥秘,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 一、一个有点陌生的名称——“国际理解教育” 谈到“国际理解教育”,人们比较陌生,其实,与国际理解教育类似的术语大家并不陌生,包括国际教育、全球教育、比较教育、多文化或跨文化教育、和平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人权教育和发展教育等。 回顾历史,“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国际教育的重大主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并最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倡导。现在人们普遍认为国际理解教育就是促进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培养具有国际理解品性和能力的人,促使文化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为主

小学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

小学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 摘要:教育国际化是学校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实施以培养“国际人”为世界性人才战略的必由之路。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旨在引领学生以主题、问题和任务为主导开展以“国际理解教育”为学习取向的探究活动。学校从构建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框架体系、研发国际理解教育不同模块的特色主题课程、探索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组织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开发与实施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关键词:主题探究式课程;国际理解教育;开发与实施 在世界日益变成“地球村”的国际互联时代里,通过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学生国际理解的意识、态度以及与人交往、与人共处的能力,使学生在日益国际化的社会里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相互合作,已成为当代学校教育面临的新的使命和目标。 但综合起来看,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学校开发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多为知识读本式,目标上以静态地掌握国际理解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主,教学方式上多以认知、识记为主,缺少对学生国际理解意识、态度、能力形成的关注,缺少主体的积极探究与主动建构,缺少国际理解教育真实环境的建构。而在我们看来,以主题、问题和任务为主导开展学生主体探究活动,并将真实的国际理解教育学习情境包容期间,才能引领学生更好地理解、体验国际理解教育领域的复杂问题,才能有效形成国际理解的意识、态度和能力。由此,“小学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逐步进入到我们的研究视野。 一、何谓“小学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在我们看来,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它与知识读本式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相比较,具有如下特征(见图一): 二、小学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构建策略 (一)建构小学主题探究式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框架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开展的教育活动。

国际理解教育阶段总结

营造多元文化氛围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阶段总结学校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开设校本课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宣传等途径,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作出初步探索. 一、高度重视,多层面支持国际理解教育。 为确保国际理解教育扎实推进,学校成立了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通过成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研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国际交流工作小组、“学生外语特色活动课程化”工作小组、外语教学硬件建设工作小组四个工作小组来推进项目实施,从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多个层面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支持。 1.优化配置,提供充分物质条件保障。 学校以教学综合用房整体改造为契机,在校园环境布置设计方面,增强外语元素,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同步考虑配套设施、信息化设备等教学装备的建设,建设语言实验室,开发基于网络、人机对话系统的多语种外语学习平台。利用大量的图片、录音、影像,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的语言实战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传统教学语言环境匮乏的不足,提供适应不同水平学生外语学习的“异步教学”平台。学校外文图书馆、阅览室的随时开放,给学生创造外语学习环境. 2.教师为本,建立优秀教师培养机制. 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关键在教师。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优秀教师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具有国际教育视野、国际教学思维的校本化优秀外语教师团队。 一方面,学校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有计划地与高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际教学培训和交流等方式,学习与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开展旨在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二次培训。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加大优秀教师(包括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今年学校引进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1名、英语硕士研究生1名。 校英语教研组是一支师德崇高、业务精良、勤于钻研、氛围和谐的教育教学团队,组内现有专任教师21名,其中中高级职称16人,占76。2%,师资结构合理。有地市级骨干教师2名,常州市教学能手3名。英语学科是“常州市教育科研学科基地”。 3.教研引领,提供持续发展动力支持。 学校坚持围绕外语教学开展教科研工作,特别邀请各级各类的英语教育专家指导学校外语教科研工作,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校级专项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让国际理解教育产生出更大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思考

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的思考 摘要:在全球化的推进下,教育国际化和国际理解教育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区开始逐渐加大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建设力度,以通过深化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提升教育科技水平等策略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在国际化道路上持续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坚定我国文化自信。基于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策略进行思考,希望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优势,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向世界传播,增强我国语文教学的影响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际理解教育;渗透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教育优势,制定合理的国际理解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在小学语文课程建设中增加一些不同国家的文化元素,以引导我国小学生认识、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背景,促进我国教育与其他国家教育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合作中进行交流,实现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发展,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领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以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国际环境。小学语文教学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通过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立足中华优秀文化的基础之上,学好不同国家的文化,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深入理解国际文化,促进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1.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教育国际化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各国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相互合作和联系日益密切,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对我国教育带来一定的挑战。对此,在我国小学教育阶段,为了符合现代化

教育发展要求,在小学语文学科改革中应树立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要求小学语文 教学应遵循教育国际化的原则,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和教育经验,增强我 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教育合作与交流,提高我国小学生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意识,并掌握和其他国家人员之间无障碍沟通的能力,为我国实现全球化发展提供更多 拥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力量。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方法 主要体现在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1采用高效的预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之前的准备工作——课前预习手段是提高 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时应重视课前预习环节,采 用高效的预习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教师不仅 是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相关信息,如文章作者及创 作背景等,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1.2适当的拓展延伸方法 拓展延伸主要是对文章内容进行补充,在讲解文章时适当的添加课外知识, 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面的同时增强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比如,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 多是节选部分,而长文短教一直是困扰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让学生读懂文章, 教师可以采用拓展延伸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原著作品,精准的解读 文章历史背景,以解决文章篇幅所限造成的文章大意模糊不清的问题。 1.3合理的问题提示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一个引导学生探索和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学生作为教 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合理的设置课堂提问, 将知识点设计成一个任务或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和研究讨论,不仅可 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能在探索新知识中激发学习语文 的兴趣和积极性,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比如,小学生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注意力 不集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提示法,来帮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在教师的引导下散发思维,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优秀课例

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优秀课例 1.引言 1.1 概述 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全球意识。优秀的课例在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的推广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旨在介绍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优秀课例,以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学习。 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优秀课例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语言、历史、地理、文化等。这些课例不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深度和广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这些优秀课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通过这些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和交流,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这些优秀课例还注重了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结合。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邀请外籍人士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际化教育的魅力和重要性。这种结合既加深了学生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交往意识。 总之,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优秀课例的出现为成都市的教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通过借鉴这些课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推进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 1.2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本文将围绕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的优秀课例展开讨论,并通过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组织和阐述。具体结构如下: 1. 引言:在引言部分中,我们将对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的背景和意义进行概述。首先,我们会介绍成都市的国际教育环境和需求,说明为什么国际理解教育在这个地方具有重要意义。然后,我们会简要说明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2. 正文: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要点,分别深入探讨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优秀课例。在每个要点中,我们将选择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课例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对于每个课例,我们将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阐述,以展示这些优秀课例在培养学生国际理解能力方面的优秀实践。 3.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对正文中两个要点进行总结和概括。首先,我们会回顾并概括每个要点的核心观点和亮点。然后,我们将从这些优秀课例中归纳出一些共性和启示,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的特点和价值所在。最后,我们还将对未来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的优秀课例,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能够进一步促进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和推广。 1.3 目的 目的: 本文旨在介绍成都市国际理解教育优秀课例,通过具体的课例展示,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课程改 革成为了教育界的热门议题。为了推动学校教育培养更加全面发展的 学生,教育部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本文将 对这些意见进行系统性的阐述和分析。 一、加强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教育部指出,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 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要坚 持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意味着 不仅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修养、科学素养、创新能力、身体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二、强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入 教育部提出,中小学课程改革要通过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促进知识与实践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实践活 动可以包括各种实验、实践、创新、体验和社会实践等活动,通过实 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推动创新精神的培养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教育部鼓励中小学课程改革注重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成为了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中小学课 程改革应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 程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加强体育和健康教育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课程改革要加强对体育和健康的教育。体育和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领导能力和身体素质。在课程改革中,要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时间,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 五、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教育部强调,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注重提高教师的培养质量。优秀的教师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关键,他们承担着培养学生的重任。因此,课程改革要关注教师培训、评价机制和教师激励政策的完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强调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创新教育、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注重了教师的培养和素质提升。这些指导意见的出台将促进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为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深化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开阔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具备现代化的开放观念和开阔视野、能在全球范围内交往、竞争、创新的合格人才,特制定我校国际理解教育计划如下: 一、深刻理解内涵界定,提高对国际理解教育意义的认识。 所谓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教育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种族的、不同宗教信仰的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二、科学把握并明确制定国际理解教育目标 1、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的基石.“国际理解教育”首先强调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2、拓宽全球的胸怀与视野。全球的胸怀与视野的内涵是指知识视野、认识能力和思想品质三个层面,它们各具独立性、又具内在联系. 3、把握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面对全球化时代,肩负国家现代化重任的青少年,必须站在全球的大背景中充分理解各国相互依存的关系。 4、树立对和平、公正、开发、环境等重大国际问题的观点与态度.只有站在全球发展的制高点,了解、认识和把握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清醒地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和动向。

5、增强国际沟通与交往的实践能力。一是外语应用能力。随着我国与国外经济文化交往增加,外语将逐渐成为日常工作生活中真正需要的基本工具,人们不仅要学好外语,更要用好外语,努力提高外语的听、说、读、写实用能力。二是跨文化沟通能力。三是信息处理能力。四是创新能力.五是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搭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际理解教育活动 (一)利用学生社团活动形式,丰富国际理解教育内涵 1、礼仪类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礼仪、国际交往礼仪基本知识和能力的了解和认同活动,由社团指导教师进行礼仪基本知识讲座;指导学生网络搜集各国交往礼仪;观看相关礼仪的视频。 2、英语类社团,开展英语口语对话、演讲、观看由社团指导教师推荐的英文影片片段并引导学生模仿配音,或者,阅读由社团指导教师推荐的英文书籍片段,并引导他们用英文写读后感;组织学生开展英语课本剧表演活动,提升学生应用国际语言的交流能力和文化交际技能。 3、地理类社团,旨在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国际礼仪知识,了解异域文化,培养文化认同,进一步提升容纳多元文化的意识和态度。 (二)利用主题班会形式,开展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相关活动。 1、主题班会 开展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的主题班会,由学生自己搜集各种相关优秀民族精神的资料,通过搜集过程让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民族.

小学生的国际视野主题

小学生的国际视野主题 01国际理解植根在中华文化中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所以,学校开设了多门中华传统文化课程。 第一,中华经典诵读课程。1-6年级诵读经典,7-9年级品读经典,10-12年级研读经典。 第二,在高中会考后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欣赏”课,让出国的学子“把根留住”。 第三,就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如茶文化、武术文化、书画文化、围棋文化、京剧文化等;开展刺绣、脸谱、皮影戏、剪纸等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开设茶艺课程。1-3年级,学茶礼、品茶香、爱国饮;4-6年级,学茶俗、展茶艺、悟茶趣;7-9年级,懂茶技、练工艺、明传承;10-12年级,知茶史、赏茶韵、铸茶魂。 第四,学校在小学建立了周恩来班、孔子班、雷锋班、钱学森班和宋庆龄五个名人班,开设世纪名人课程,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国际理解教育的基石是民族自信。学校开设多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02开发多种十二年一贯制课程 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方式是设计中西融合的课程。学校开发了以下多门中西融合课程。 在保证国家课程开齐开足的基础上,学校开发十二年一贯制“英语直通车”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英语成绩,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

小学每周举办英语角活动,初高中定期举行英语演讲比赛、英语辩论赛等。初高中还开设法语、日语、德语、韩语等多语种选修课程。学校是国际高中,学生全部出国,所以全面开设AP、A-LEVEL等国际学术课程。AP课程是美国大学先修课程,A-LEVEL课程为英国高中高级水平课程。 学校还开发了校本的戏剧课程,定期举行英文戏剧节、莎士比亚戏剧节等。在第五、第六届首都学生外语展示活动中,学校初中、高中的英文戏剧连续两年均获一等奖第一名。 观世界,而后有世界观。我们不能把学生带到全世界,但是可以通过电影把全世界带到学生面前!因此,学校在2016年就开发了十二年一贯制电影课程。每月1部电影,12年百部中西方经典电影浸润学子人生,了解多国文化。 此外,学下还研发了十二年一贯制研学旅行课程,包括“1-5年级京内主题研学”“6-9年级国内文化研学”“10-12年级世界文明研学”三部分。 03丰富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文化 活动能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途径。 每年一次的世界主题运动会更是孩子们国际理解的重要舞台,如:五洲城市运动会、世界民族运动会、奥运项目运动会、年代秀运动会等。此外,每年还举行英美文化周活动、“模拟联合国”等活动,让学生全方位了解不同国家文化。

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国际理解教育计划 2016——2017学年 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转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促进整个人类及地球上各种生物与自然和睦相处、共同繁荣与发展为旨归的一种教育..或曰是为了培养具有善良、平等、公正、友爱、宽容、聪颖、诚实等优秀品质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在竞争的同时进行合作;在合作的同时竞争的二十一世纪一代新人.. 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纷纷开始倡导培养地球村市民的素质;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到国际人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中..国际理解教育成为培养地球村市民世界公民的教育使命和重要课题..为此;本校今年开发了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具体计划如下: 一、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目标 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知识;在探究和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国际交流语言的能力;具备跨文化交际技能;形成和平、民主、发展的全球视野和胸怀;能够从全人类发展和全球进步的角度思考问题..为此;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设计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目标;具体内容如下..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审视自我、尊重他人;容纳世界多元性的态度;具有面向他人的共感性;接受世界与自我的关系的意识;具有关心世界的广阔视野;具有正义感;能够与不同伙伴共同生存;能够与同伴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愿望.. 2.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相互依存性、文化性、稀少性、公正性、纠纷性等中心概念;了解和掌握权利、原因、结果等关系概念;了解世界各种文化和世界的多元性的知识;理解世界的人口、贫困、环境等是地球社会所面临的现实性课题;了解和掌握地球社会诸课题之间的相互联系性;认识世界的关系;理解地球社会诸课题与我们人类自身的关系;为了促进世界诸问题的解决;思考我们国家和民族能够做出哪些贡献的知识和技能..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学会和掌握搜集、选择、归纳、整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学会和掌握批判地分析、多角度思考、选择与判断的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学生交流和交往的能力;学会和掌握总结和表达的能力.. 二、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的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六大中心概念”2、“五大学习领域”.. 一六大中心概念 1.相互依存性 从全球教育意义上讲;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没有国际协作是难以克服的;因此;要使学生认识与理解每个人和每个国家的作用对于整个地球和世界的影响;确立相互依存的意识和观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 2.文化多元性 价值观、信念、习惯、传统、言语、技术、制度等文化具有多元性、多样性特征..要立足地球的视野和地域的角度;使学生掌握价值、规范、生活方式等概念;认识和了解其不同特质.. 3.社会公正性 公正是人类社会所应该追求的基本理念..教育就是要广泛普及有关个人、地区、国家等地球规模的公平或者人权;改变地球社会的不公正、不平等;使学生树立为了世界的公正应该尊重所有人的权利;保障必要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意识.. 4.纠纷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