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长春市第158中学小学部李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铺垫渲染,引入新课

1、.(1)当代诗人石祥曾写过一首歌《十五的月亮》,听过吗?这首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这是其中的几句歌词,谁来读一下。

你感受到了什么?

(2)家人在思念着边关的亲人,那身在征途的将士们又作何感受呢?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也曾写过一首饱含深情的《长相思》

指读感受

(3)征人戍边之苦,思念亲人之情,曾让无数诗人动容,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曾这样写过——《渔家傲》

读出了什么?将士为什么而白发,为什么而流泪呢?

2、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课件指名读)

3、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

学生简介王昌龄解释诗题

4.小结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奔赴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请大家认真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一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

3.师生接读

大家已经读得比较有味道了。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此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查背景资料|、看插图、想象画面)

4.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试着理解诗意

三.品悟诗情,体会诗境

1.你从诗中读到了边塞的哪些景物?(青海湖,雪山)

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课件)

雪山指的是祁连山,(课件)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化大,气候恶劣;

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

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

2.还有什么景物?

一座孤城玉门关

这孤城正是将士们戍守的营地,与之遥遥相对的玉门关,至今仍留有遗迹。(课件解释说明)

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

羌笛何须——你感受到什么?

春风都吹不到玉门关,那里实在太荒凉,太偏远了。

明月出天山——

劝君更尽一杯酒——

想到这几句诗,再读诗句,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孤)

3.引读

*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

*茫茫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

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苍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之地的气候——恶劣;环境——艰苦;生活——孤寂。真是——

4.可是将士们要面对的仅仅是这些吗?

还有频繁的战事,总是要打仗的!诗中怎么说?

(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哪能看出来战事频繁?

“百战”真的是一百次吗?不是,形容多,“百”字在这里只是一个概数,大大小小的仗不计其数。

还从哪能看出来?

“穿”金属制作的盔甲都磨破了,不可思议啊!是什么磨破了金甲呢?(黄沙:戍边时间长,长年累月在沙漠里摩爬滚打,金甲都磨破了)

还可能是怎么穿破的?

(敌人的刀剑刺穿的。说明敌人强悍,战斗艰苦)

5.师:将士们面对面的不仅是恶劣的环境,更要屡战敌军。很可能就在明天,又有一次战斗要打响,很可能又有将士被刺穿金甲,伤痕累累,甚至血流成河,也可能又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在沙场上戛然而止,化为累累白骨。就算这次战斗胜利了,可是敌人没有彻底消灭,边关何时才有宁日?何时才能与家人团聚呢?是不是有人又要重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凄凉呢?

师:所以李白写道:

“汉下白登道——”

边关将士身处荒凉之地,艰苦战斗,家中的亲人又岂能不在思念他们呢?登楼远望的可能是他们年迈的双亲,也可能是他们年幼的儿女,更可能是他们那因忧伤而青丝染霜花的妻子啊!家人无时无刻不在为边关的将士牵肠挂肚,所以张久龄写道:

“自君之出矣——”

师:妻子日渐消瘦,只能托一轮明月寄托相思之情。可是也许今夜将士们尚与亲人共望明月寄相思,明日便已化为白骨掩蓬蒿的惨烈。战争实在是世间最残酷的事!所以陈陶写道:“誓扫匈奴不顾身——”

6.师:“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那荒凉的无定河边的累累白骨,竟然是年轻的妻子梦里想念的亲人啊!我看到大家的心情很沉重,很伤感,很苦闷。大家已经进入了诗境,你是在为戍边将士悲壮的生活而痛心。可是孩子们,请不要这样低靡,边关的将士们是怎样想,怎样做的呢?

齐读后两句——

解释诗句理解“楼兰”

师:尽管身经百战,尽管金甲易损,戍边战士报国的意志却从未消减,所有的豪情,所有的气势都融进了这两句诗中——

师: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

动他们的铮铮誓言——

7.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怎样的心?(报国的忠心)板书

师:(深情地)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师: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只有这些铁血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份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不可怕,擦掉“暗”)大漠中的孤寂可怕吗?(不可怕,擦掉“孤”)敌人的铁蹄、刀剑可怕吗?(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

8.小结:短短28个字,让们领略了绵亘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让我们一齐来朗诵这首《从军行》(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悟情

战争是残酷的,是我们所有的痛恨的事。可是自古以来,天下从未真正太平过。此时此刻,仍有一些国家的人民在经受战火的折磨。

前几天的期中试卷上,曾有这样一道题,问你们对钓鱼岛事件有什么看法?我想听听你们的回答。

(中国人是热爱和平的,我们希望在和平中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但是毛主席曾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如果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肯让步,那中国人也绝不示弱!一旦有一天战火燃起,一旦有一日,我们也踏上战场,我们的耳畔也会响起千百年来爱国将士的豪壮誓言:“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下课

2021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 乐高教育以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他们的身上有着自然的爱好和本能,而发挥其本能的学习就是让学生置身于布满趣味性、刺激性、挑战性的活动中,主动往探究知识的奥秘。以下是 ___精心的幼儿乐高教学设计教案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大班乐高活动:灵活的小车 执教者朱翔 活动目标: 1、掌握方向盘、操纵杆的概念,拼搭能灵活转弯的小车,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2、通过设计、改造小车,发展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及创造力。 活动准备: 乐高一盒,搭建好的小车,马路路线图一张,视频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入场 (放音乐《小汽车》)(幼儿在教师带领下,开小汽车形式入场,开到指定位置)“到站啦!我们找个位置站站好” “刚刚我们玩了开小车的游戏,正好前两天,我们也用乐高玩具也搭建了一辆小汽车呢,看,我们面前有一条宽宽的马路。让我们拿起小车,来玩一玩吧” (放音乐《小汽车》)(事先交代不同方向的小朋友往哪个方向开)(玩的过程中会发生碰撞) “把小车放在这里,请回到你们的位置上去吧”(幼儿在垫子上做好) 刚在我们玩得真开心,不过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有没有遇到问题啊?---撞车了,太挤了 很多小朋友的车挤在了一起,你们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当我们发现两车要相撞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某某小朋友你来试一试”(请小朋友来试一试,能不能避让开,提出要求,车轮不能离开地面。) “小车只能往前走,不能拐弯”“你们能想办法让我们的小车拐弯吗?” 二、出示小车,引入方向盘和操纵杆的概念 “我这有一辆车,你们觉得有什么不一样?”---可以转动 “在这个小车里面藏着一个小小的秘密哦,想不想知道?”---想 “我们来看一看”(视频) “看明白没有?你们说说看”----方向盘转动,带动操纵杆车轮转动 “方向盘和车轮之间是什么连接的”---轴“这根轴就是操纵杆。” “这就是小车能够拐弯的秘密,老师的小车就是有了方向盘、操纵杆。当我转动方向盘的时候,车轮就跟着。。。” 三、展示PPT分解图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白山小学:段雪瑞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生1 :我体会到了战士们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精神。 生2 :我觉得战争是残酷的,但这些军人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王昌龄。找学生读一读,谁来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王昌龄(约公元698-756 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中过进士,做过官。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安史之乱时被杀害。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学生回答时老师适当点评,讲解一些写作背景。) 今天学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但他在边塞生活很多年,他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 三、整体通读。 1、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然后小声跟着读。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自由读古诗。(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学生齐读古诗,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四、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粤教高中必修3《从军行(之四)》彭成发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教学设计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

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十五从军征 赏析

十五从军征》赏析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开篇便不同凡响:“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这两句,直言老兵“十五”岁从军,“八十”岁方回,看似平淡无奇,像不经意间道来,实却耐人寻味,颇见功力。他“十五从军征”,奔赴何处,诗中未作说明;其军旅生活如何,战况怎样,诗中也均未交代。这就给读者留下众多想象的空间。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他“从军征”,系出于战事,而且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于是,这也就极其自然地引出下文——老兵在归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道逢乡里人”,便迫不及待地问道:“家中有阿谁?”“乡里人”答道:“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唐代诗人宋之问的诗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反映其在久别家乡之后、返乡途中的矛盾心理,与此诗笔法有别,却殊途同归。宋之问的诗句是曲笔写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而此诗则是直言之。二者均表现了久别家乡的返乡之人的真实情感。此诗中“乡里人”的回答很巧妙,没有明言直说老兵家中还有谁,而只是用手指着远处长满松柏的众多的高坟说:“那儿就是您的家。”言下之意就是:“您的家中已无他人了。”其实,“乡里人”这样回答,是不忍心道明真相,怕老兵一下子承受不了家败人亡的痛楚。如此着墨,显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也与下文相呼应。 老兵家中的情况究竟怎样呢?其心情又是如何呢?“兔从”四句承接上文加以描绘。老兵到家后所目睹的景象是:兔子从狗洞进进出出,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庭院中长出了“旅谷”,井台上也长出了“旅葵”。“兔”与“雉”(野鸡),均系动物,一在“狗窦”(下方),一在“梁上”(上方);“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一在“中庭”(庭院中),一在“井上”(井台上)。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造成这一景象的直接原因是老兵家中无人。而其家中无人,又是谁造成的呢?对此,诗未明言,这又给了读者想象的空间。这几句诗仍然是以哀景写哀情,以悲凉的景象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而更令老兵悲哀的还在于:他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羹,未用多少时间就做好了,却不知道将饭与羹送给谁,也即无亲人与之共享了。这正是“舂谷”四句所表现的。老兵孤身一人回家,家中也无亲人了,到头来还是他孤身一人。这不仅照应了上文——乡里人的答话与老兵返家后所看到的景象,而且继续以哀景写哀情。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

乐高教学设计

教会小朋友认识建筑房子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城南实验小学林水祺 活动目标: 1、发挥想象力进行搭建,提高幼儿动手操作能力 2、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能力。 使用材料:常规积木、造型积木、ppt。 活动准备:幼儿积累建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联系 1、出示小朋友,以参观他家的位置为由,导入教学活动。 师:我叫小明,今天我带你们去我家那附近看一看,有很多漂亮的建筑在哪,准备好了吗? 2、音乐游戏《钻山洞》,让幼儿一个个通过钻过拱门,出示小明家附近的建筑ppt。 师:我家到了,请大家跟我一起走一走,去看一看吧,看小朋友们认不认识这些新奇有趣的建筑。 1)请幼儿观察图片,你们发现有哪些建筑呢? 提问:大家看看,我家附近有哪些有趣的建筑呢? 2)和幼儿一起分享不同建筑物的外形特征。 提问:谁能说说这些建筑像什么呢?由哪些图形组合在一起构成的? 二、建构 1、让幼儿搭建自己喜欢的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用乐高积木来搭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起建筑。

2、出示操作材料。 3、老师提出操作要求,让幼儿按操作要求进行活动,孩子自由选择积木搭建,老师观察指导。 三、反思 1、请幼儿介绍自己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现在请小朋友跟同伴交流一下,你搭建的是什么起建筑? 师:有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自己搭建的建筑?请个别搭建比较特别的幼儿出来示范讲解) 2、你搭的建筑物有什么特别之处,用来干什么的? 四、延续 1、分组合作,给小动物建一个动物园。 提问:我们搭建了这么多的建筑,把他们放在哪里好呢?幼儿回答。现在你们分成两组每组6人,每组搭建一个小区,把你们的建筑物放进小区里。 2、展示作品。 师:好了,现在你们的小区都搭建好了,可以把你们搭好的建筑物搬进去啦。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教学设计 从军行王昌龄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意思是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 2.玉门关:意思是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意思是汉西域国名(今x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的最开头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

高一语文:《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新修订高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Teaching Design of "Congjun Xing. No.4"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

乐高教学设计

乐高教学设计 ----《程序与程序设计》之旋转木马

马,调试程序,不断优 化。 学生分组活动和电机结构;常用测量工具准备。 Contemplate (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实践活动的成果) 思考与分析 通过让学生上台来讲解和演示所设计的机器人旋转木马,让学生自己反思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如何去寻求解决的方案,使学生在“做中学”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程序控制结构的理解;通过采取老师和同学提问,小组成员答辩的方式,培养学生善于反思和总结的科学精神,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资源及 环境师:同学们,布置给大家的任务都完成 了没有? 老师展示ppt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各个小组按照ppt 上面所列的问题,准备5分钟的发言, 待会儿依次上台来,讲解你们所设计的 系统,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老师给予掌声鼓励。 在学生演示完后,针对演示过程中,出 现的一些问题,老师进行提问。 在所有的小组完成了讲解和演示之后, 老师要进行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的任务,大家都完成 得非常出色! 生:都完成了! 学生分小组,依次上台 讲解,并演示旋转木马。 在学生讲解完后,其他 小组同学给予掌声鼓 励。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回 答老师的疑问。 其他小组同学提问 演示小组的同学共同答 疑 学生鼓掌 通过设置小组 成员上台讲解 和演示的活动, 让学生进行充 分的反思和总 结。 通过设置老师 提问和学生提 问的环节,让师 生之间、生生之 间进行思维的 碰撞,进一步促 进学生的反思。 老师通过在课 堂上肯定学生 的表现,进一步 激发学生课后 自主开展学习 的热情。 学生通过填写 课堂评价表,完 成对自己,以及 组员的评价,对 整堂课的表现 进行量化评价。 制作好 ppt课 件 演示的 同学和 其他小 组同学 都围在 旋转木 马两 旁,营 造一个 良好的 互动氛 围。 提前设 计好学 生的量 化评价 表。

《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生读) 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 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①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②追问:什么样的雪山?(出示雪山图),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③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④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指导感情朗读(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3、鉴赏同类诗歌,进一步了解诗人边塞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的艺术技巧。 2、品味诗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与誓死杀敌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解题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内容叙述军旅战争之事。本诗体现了出征将士报国御敌,以身许国的壮志。 二、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三,王昌龄背景介绍。 详见《学海导航》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四、词语点拨: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发生战争。暗雪山:使雪山晦暗无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连山。 2.玉门关: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汉时是边境的一个重要关隘。唐时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3.楼兰:汉西域国名(今x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汉武帝时,遣使通大宛,楼兰阻挡道路,攻击汉使。昭帝元凤四年(前七七),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用计斩其王。唐时已无楼兰之称。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灭侵扰唐朝边境的外敌。还:归,回家。 五、总体感知 诗开始两句,次第展现出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的上空,长云弥漫;浓厚的云层,使湖北面绵延千里的祁连雪山也显得隐隐约约;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着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短短七个字,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险恶,战争的频繁,以及将士们不畏艰险、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百战”极言战事之多;“黄沙”二字,极力突出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的艰苦激烈和将士们所做出的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这些将士们豪壮的誓言。 这首诗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转折有致,对照鲜明,抒写出了戍边将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诗的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体现出王昌龄绝句的突出优点,也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优秀篇章。 全诗前两句是铺垫,是烘托,是渲染;后两句是抒情,是显志,是歌赞。景中寄情,以实代虚;情中有物,以实化虚。整首诗不仅格调高昂豪迈,蕴含深邃,而且用语也十分洗炼、精

《十五从军征》拼音版(含译文)

十五从军征全文拼音版(注音版): shí wǔ cóng jūn zhēng ,bā shí shǐ dé guī。 dào féng xiāng lǐ rén :jiā zhōng yǒu ē shuí? yáo kàn shì jūn jiā,sōng bǎi zhǒng léi léi 。 tù cóng gǒu dòu rù,zhì cóng liáng shàng fēi 。 zhōng tíng shēng lǚ gǔ,jǐng shàng shēng lǚ kuí。 chōng gǔ chí zuò fàn ,cǎi kuí chí zuò gēng 。 gēng fàn yī shí shú,bù zhī yíē shuí! chū mén dōng xiàng kàn ,lèi luò zhān wǒ yī。 十五从军征全文(原文):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全文翻译(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 “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十五从军征字词句解释(意思): 始:才;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道:路途上。 阿(ē):语气词,没有实在意义。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遥看:远远地望去。 松柏(bǎi):松树、柏树。 冢累累:坟墓一个连着一个。冢(zhǒng),坟墓、高坟。累累(léi léi),与“垒垒”通,连续不断的样子。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窦(dòu),洞穴。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野生; 旅葵(kuí):葵菜,嫩叶可以吃。 舂(chōng):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谷子的皮壳或捣碎。 羹(gēng):用菜叶做的汤。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从军行精品教案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从军行》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情感以及三、四两句实而不拙,五、六两句虚而不浮的艺术效果。 2.《滕王阁》在必修本中已经附在《滕王阁序》之后,可以学生自学为主,让学生将序文和诗歌进行对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勾画出诗中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词语,然后体会作者那种面对永恒的存在所发出的人世沧桑之感。 【教学过程】 一、杨炯《从军行》 (一)朗诵诗歌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二)作者简介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旧唐书》本传谓其有文集30卷,《郡斋读书志》著录《盈川集》20卷,今均不传。明万历中童□搜辑汇编有《盈川集》10卷,附录1卷。崇祯间张燮重辑为13卷。 (三)诗歌鉴赏 1.根据注释,初探诗意。 ①从军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 ②“烽火”句:化用《汉书?匈奴传》“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语意。西京,指长安。

③牙璋:调兵的符信,分两块,合处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别掌握在朝廷与和主将手中,调兵时以此为凭。凤阙:指长安宫阙。《史记?封禅书》:“(建章宫)其东二十余丈。” ④龙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敌方要地。 ⑤凋:此处意为“使脱色”。旗画:军旗上的彩画。 ⑥百夫长:指下级军官。 2.说说诗人是如何描写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情景的? 诗人没有去写书生投笔从戎的具体细节,而是抓住这一过程中的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片断进行概括性的描写,是一种跳跃性的结构,突出了军情的紧急和战斗的激烈。 3.具体分析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凤阙”是皇宫的代称。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诗的最后两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 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 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 二、教学重难点 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 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

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 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很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

从军行_教案

从军行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 1.引入 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板书课题:从军行) 2.解诗题 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 (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 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先把这两首边塞诗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 (1)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 (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

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 (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1)自己轻声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边塞的什么?(青海湖、长云铺天盖地,很长很长、雪山、一座孤城,还看到了玉门关。) (2)追问:什么样的雪山? (出示雪山图) 这里的雪山,是指祁连山,海拔4000~5000米,终年积雪,雪光闪耀,异常壮丽。祁连山因它的雪白而壮丽,如今怎么就暗了下来呢? (漫天的黄沙,四起的硝烟,让雪山变暗了,边塞变暗了。) (3)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这两句。 (4)人有时会因心情的不同而对周围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就如杜甫国破家亡时“看到盛开的繁花溅泪,听到鸟的叫声亦惊心。”。再读读这句,对“暗”还有不同的理解吗? (将士们远离家乡,远离亲人,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心情也是暗淡的) 指导感情朗读 (你不仅走进了边塞,也走进了征人的心啊!) (5)在你积累的诗句中有和玉门关有关的吗?背给大家听。(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6)联想到这些诗句,再读这句诗,哪个字撞击着你的心扉? (孤独,对故土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把你的感受融在诗句中,再读。 过渡:环境是这样的恶劣,_________________;乡情是这样的深切, __________________。可戍边将士_________________。 (一)后两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齐读,谁愿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在黄沙满天的战场上,征人的金甲都被磨破了,他们表示不破楼兰就不回来。) (2)师:“穿”是“穿上金甲”吗? (不是,穿是磨破的意思。)

从军行其四教学设计_共4页

从军行教学设计 长春市第158中学小学部李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利用背景资料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爱国情感,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教学过程: 一.铺垫渲染,引入新课 1、.(1)当代诗人石祥曾写过一首歌《十五的月亮》,听过吗?这首歌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红遍大江南北。这是其中的几句歌词,谁来读一下。 你感受到了什么? (2)家人在思念着边关的亲人,那身在征途的将士们又作何感受呢?清代诗人纳兰性德也曾写过一首饱含深情的《长相思》 指读感受 (3)征人戍边之苦,思念亲人之情,曾让无数诗人动容,宋代诗人范仲淹也曾这样写过——《渔家傲》 读出了什么?将士为什么而白发,为什么而流泪呢? 2、一首《渔家傲》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致深。像这样描写边塞风光与军民生活的诗歌称为边塞诗(课件指名读) 3、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诗人有岑参、高适、王昌龄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的《从军行》(板书) 学生简介王昌龄解释诗题 4.小结过渡:现在就让我们奔赴唐朝的边塞,去领略一下当时的边塞风光,看看将士们的作战情况吧。 二.整体通读,理解诗意 1.请大家认真读诗,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一读,指导:注意节奏和停顿 3.师生接读 大家已经读得比较有味道了。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此外,学习古 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查背景资料|、看插图、想象画面)4.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试

《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及赏析

《十五从军征》的意思及赏析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始:才。 2归:回家。 3道逢:在路上遇到

4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5柏(bǎi):松树。 6冢(zhǒng):坟墓。 7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8雉(zhì):野鸡 9狗窦(gǒu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 10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11持:用。 12贻(yí):送,赠送的意思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回到原来的村里。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乡邻说,“远远看过去就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了;来到屋前,却看到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院子里也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老人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等汤和饭都做好了,却不知道应该叫谁一起来吃这些饭菜。于是,老

人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凄楚之美】 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在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一系列情景。全诗依照老兵回家的程序,由远及近,逐次描写,老兵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变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随后陷入绝望之中,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诗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四句描写的兔子、野鸡、旅谷、旅葵均系未经种植而自生自长的植物,这些处于不同方位的动、植物在这里构成的是一幅悲凉的景象。再加上“出门东向看”这一动作,更写出了老兵悲哀凄楚的情态。正所谓三生石上,时间更换走一切最初的模样,离、启、别、殇。 【赏析】 作文时,通常是先有一个大纲,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布局,围绕着这个布局和结构,再用各种表现手法去充实、完善文章的主旨。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布局,巧妙自然。通过返乡经

从军行教案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李白《塞下曲》赏析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1]。 注释 [1]斩楼兰:据《汉书·傅介子传》:“汉代地处西域的楼兰国经常杀死汉朝使节,傅介子出使西域,楼兰王贪他所献金帛,被他诱至帐中杀死,遂持王首而还”。 赏析 现存李白诗集中有《塞下曲》六首,都是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的。其中第四首写思妇怀念远行的征人,当属闺怨之类。另外五首都表述诗人“横行负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渭、仞、岳、蓟”等6个生字,会写“仞、岳、摩”等6个字。通过注解理解诗歌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过程与方法:能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远征将士的爱国之心,破敌之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从军行》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解读题目 1.教师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边塞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古诗三首)同学们听说过花木兰吧,花木兰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谁知道“从军”是什么意思?(参加军队) 2.每一个时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杀敌报国的动人事迹。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第四首诗。板书并齐读诗的题目。(板书:从军行) 3.解读题目。 教师引导:读懂诗的题目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一起轻声读一读题目,谁读懂了?预设:书上注释说,从军行是乐府曲名,内容多写边塞情况和战士的生活。题目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的诗大多属于乐府诗。

4.了解诗人。 了解诗人王昌龄的相关信息,有助于我们理解古诗的内容。(课件出示作者的资料) 5.铺垫渲染。 (1)教师引导:我们读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 (2)在王昌龄的笔下,边塞风光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请大家把《从军行》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来。 (1)指名学生读(教师相机点评指导),再指名学生读。 (2)教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插图、想象画面)(3)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默读这首古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以边读边与同桌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 谁来说一说这首古诗字面上的意思。预设: (1)“青海长云暗雪山”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的雪山一片黯淡。 (2)“孤城遥望玉门关”的意思是: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3)“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了。 (4)“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意思是:他们心怀壮志,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3.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边塞的风景,后两句抒发了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