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_高二世界地理复习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高二世界地理复习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高中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地理的两大特性—区域性和综合性。通过本节要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类活动。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基石,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目的就是要某个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做出解释或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区域地理知识属于初中学习的内容,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相对简单,强调感知;而高中区域地理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升华,更强调理性的思维。学生要在并不牢固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基础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澳大利亚是区域地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节,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因此这一节对高中区域地理来讲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南亚的基本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简单的分析问

题的能力,但是初中阶段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表面认识,即简单的知道“是什么”,但不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现在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已遗忘。高中区域地理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待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并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结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所学的原理、理论以及必修三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解释南亚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即要明白“为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制约本地区发展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

【设计思路】

用图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展示学习任务及思路—学生分析并回答相关知识点

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提示—学生课堂探究深入分析问题—学生总结探究规律—教师精

讲总结—课后练习。

先由学生按教师要求自主学习,了解本节知识的大致内容,再教师进行精讲点拨,主要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间的关系、构建地理知识的网络,其中应用大量南亚地区的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

1、通过南亚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学习,掌握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的描述方法。

2、通过分析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感悟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

3、通过印度经济发展区位分析,感悟因地制宜的原理。

4、通过印度城市可持续发展措施,明确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三、教学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

四、教学难点:南亚气候的成因

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引导法、探究学习法

六、教学准备:南亚学案(学生提前预习)、多媒体课件及视频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旅游,完成旅游攻略。

1、下列随身物品该选哪些?毛衣、衬衣、T恤、雨伞、防晒霜

2、有哪些特色美食可供品尝?

3、哪里购买印度特产黄麻地毯?

【展示任务】

1、明确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2、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3、分析印度经济发展区位

4、探寻印度可持续发展措施

【教师精讲】

[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课堂活动一:图说南亚

展示:学生自主展示复习成果:南亚经纬度位置图、南亚主要国家分布图、南亚地形分布图和南亚气候类型图。

分析: 1、等高线地形图,感悟南亚北部山区地形起伏大,并学会利用等高线地形图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

2、水文资料图,感悟南亚的气候特征,并学会描述气候特征。

过渡:展示南亚的热季的图片。

设问: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是怎么形成的呢?

[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

播放:南亚次大陆向北漂移的视频。

提问:通过视频我们可以得知南亚次大陆向北运动带来了哪些结果?

小结:带来了两个结果:确定了南亚的位置,形成了高大的山脉。

过渡:板块运动的这两个结果会给南亚的气候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探究:1、南亚位置对地形的影响 2、南亚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小结:南亚气候及其特征是位置和地形共同影响的结果。

过渡:根据学习完的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完成旅游攻略的第一题。思考第二题。

展示:印度美食:印度甩饼和咖喱米饭。

过渡:印度美食反应了印度的农业具有什么样的特征?

[印度经济区位]

2

展示:印度农业分布和降水量分布图,以及工业分布图。让学生对印度的农业和工业先有总体的了解。

探究:1、黄麻种植的自然条件 2、黄麻加工业的区位条件。

过渡:现在我们完成了旅游攻略的第三题,可以去加尔各答购买黄麻地毯。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加尔各答的风光。

[印度的可持续发展]

展示:印度现代化的城市和城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图片

依据材料探讨课堂探究四印度城市面临的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小结:印度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小结本课】

区域环境各要素的关系:

九、板书设计:

3

十、教后反思:

1、本节课在设计上有以四下个突破:

(1)、教学设计以南亚旅游攻略为线索,设计了【活动一】图说南亚,【活动二】追根溯源、【活动三】因地制宜和【活动四】谋求发展,来学习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气候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和印度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很轻松的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脉络清晰。过渡采用大量精美现实的图片,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透过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看到了地理原理和规律。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理解。

(2)、按照新课程理念,采用学案形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回顾初中基础知识,熟悉的地理南亚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在教学中,设置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贴气压中心,贴风向,自主演示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设计以高考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高考做题能力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描述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提高了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印度经济发展的区位的学习,通过让学生分析黄麻种植和黄麻加工业的区位条件,提高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因地制宜的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4)、重点探究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工农业区位,学生能根据已有材料,通过小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获取知识,并以问题串的形式提示在回答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条理的进行思考。活动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探究学习的信心。

2、本节课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欠简练,不够抑扬顿挫,教态更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2)、在授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放开讲课,提高自身的课堂生成能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学情分析

4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南亚的基本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简单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初中阶段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表面认识,即简单的知道“是什么”,但不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现在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已遗忘。高中区域地理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待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并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结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所学的原理、理论以及必修三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解释南亚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即要明白“为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制约本地区发展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

本校学生入学成绩较低,初中地理基础不太扎实,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如何在课堂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重塑学生向上的学习信心,是圆满完成本课时的目标和任务。

效果分析

在讲课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思考,充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师对知识点进行了有高度的总结,让学生体会到了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不仅让学生的知识更成体系,更加学会了用地理的眼光看待生活。

课堂时间安排合理,教学过程紧凑,反馈评价方法多样,针对性好,效果值得肯定。学生学习效果非常不错。

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件与教学内容结合较好,并且运用了大量现实中的图片,图片的吸引力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反馈效果好。

通过这节课,确定了今后复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教材分析

5

本课属于高中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地理的两大特性—区域性和综合性。通过本节要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类活动。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基石,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目的就是要某个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做出解释或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区域地理知识属于初中学习的内容,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相对简单,强调感知;而高中区域地理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升华,更强调理性的思维。学生要在并不牢固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基础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澳大利亚是区域地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节,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因此这一节对高中区域地理来讲非常重要。

教学重点: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工农业布局。

教学难点:南亚的气候成因。

【高考链接】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达标检测】

2014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古吉拉特邦。中印双方签署了关于在古吉拉特邦设立输变电设备中国产业园区的协议。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甲是印度古吉拉特邦所在地区示意图,图乙是古吉拉特邦棉花种植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二古吉拉特邦是印度产棉大区。棉花是喜光热作物,棉花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5~30℃。

6

(1)评价古吉拉特邦种植棉花的自然条件。

(2)简述设立中国产业园区对古吉拉特邦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课后反思

一、本节课在设计上有四个突破:

1、教学设计以南亚旅游攻略为线索,设计了【活动一】图说南亚,【活动二】追根溯源、【活动三】因地制宜和【活动四】谋求发展,来学习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气候的成因、印度的工农业发展和印度城市面临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很轻松的明确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脉络清晰。过渡采用大量精美现实的图片,强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透过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看到了地理原理和规律。提高了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理解。

2、按照新课程理念,采用学案形式,让学生提前预习回顾初中基础知识,熟悉的地理南亚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在教学中,设置一系列有逻辑关系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贴气压中心,贴风向,自主演示南亚季风气候的成因,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加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设计以高考为导向,注重提高学生高考做题能力和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这一部分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描述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提高了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印度经济发展的区位的学习,通过让学生分析黄麻种植和黄麻加工业的区位条件,提高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因地制宜的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4、重点探究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工农业区位,学生能根据已有材料,通过小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过程,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探究、获取知识,并以问题串的形式提示在回答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条理的进行思考。活动结束时,以

7

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探究学习的信心。

二、本节课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欠简练,不够抑扬顿挫,教态更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2、在授课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放开讲课,提高自身的课堂生成能力,做到扬长避短,逐步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课标分析

南亚地区课程标准:

1、以南亚地区地形、季风、河流、洋流等资料,分析该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地址作

用,气候类型的特点、成因,河流水文特征及水旱灾害和洋流的地理意义。

2、结合南亚地区的农作物分布和矿产分布,运用区位因素说明区域人类活动与地

理环境的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制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的描述提高学生描述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的能力

2、通过分析南亚农作物和工业分布,让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区位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南亚气候的成因,让学生体会团对合作的快乐,培养合作精神。

2,通过自主探究的形式学习南亚的农作物的分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南亚气候和的学习,让学生体会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感悟地理中的基本规律-------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规律。

2、通过南亚农作物的区位分析,让学生感悟我们的生产生活应该遵循地理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

8

初中地理_《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从本节的授课内容来看,没有难理解的东西,关键是指导学生读图并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因此,多媒体在本节教学中担当了重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1 创设情境法:在上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印度不同地理环境要素的图片,配上欢快的音乐,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习兴趣。讲到印度的圣河—恒河时,播放影片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2 读图观察法: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图”,本节课大量知识都是通过地图获得,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道学生如何看图并分析地图。 3诱导点拨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因而诱导思维,指点迷津宏观调控是教师的主要任务,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二)学法: 1圆圈勾画法:此法主要用在让学生寻找地理事物中,通过勾画明确地理范围并发现问题,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知识,并借助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从年龄特征来看,七年级学生对学习地理的热情较高,思维活跃,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学习主动性。从知识储备来看,七下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地理读图能力,加上前面对大洲和地区的学习,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有了初步的学习能力。 南亚是世界区域地理中亚洲的第三个分区。 区域地理的学习知识点多而杂,但学习思路比较明确:了解区域地理位置,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特征。学生通过对某区域的学习能掌握区域分析的一般思路。 前期学习的东亚,东南亚的分析方法,为本节课作了铺垫。 本节课以《西游记》取经故事为线索,引入“古天竺”,配以较丰富形象的课件,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从而整体的认识南亚的地形、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成功之处有:

高中地理_高二区域地理《中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武夷山区为例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中亚是学生在区域地理中接触到的一个重要的地理区域。介绍了中亚地理中具有突出特点的一些内容,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分析原因、总结规律等地理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因此本区不但涉及到知识的掌握,更关系到学习方法的养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较重要。 二、教学目标: (一)区域认知目标 1、能利用局部区域图对中亚进行空间定位 2、能利用整体性原理,结合图表资料分析中亚以“干旱”为主要特征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综合思维目标 1、以农业为例,通过案例分析,探究中亚干旱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三)人地协调目标 1、通过问题探究,探寻中亚发展的方向和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2、增强对资源环境、环境保护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教材整合:长期一来,我们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蓝本来组织教学,自由度较小,限制了老师教与学生思维拓展的空间,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空间较小,现在我从区域地理的整体性出发,整合区域地理和必修自然地理的课程资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进学生实际的内容,组织学生探究中亚地区,为学生学习此类地区提供了普遍适应的模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学习效果。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综合性比较强,但高二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应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能通过一些地理信息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和比较,本节课突出学生的分析讨论过程,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1、重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问题 2、难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3、重难点突破:区域的发展与自然地理条件密切联系,还受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本节注重学生获取、分析地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因此对于本节的教学重难点,除了由教师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外,关键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充分调用原有地理知识,,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_高二世界地理复习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亚》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和思路: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高中区域地理的一部分内容,它充分体现了地理的两大特性—区域性和综合性。通过本节要让学生初步明确学习区域的方法和步骤,了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会影响人类活动。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区域地理是中学地理知识的基石,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目的就是要某个区域的一些地理现象做出解释或对区域的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区域地理知识属于初中学习的内容,限于初中生的认知能力,知识体系相对简单,强调感知;而高中区域地理建立在学生已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的前提下,对地理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和升华,更强调理性的思维。学生要在并不牢固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基础上,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澳大利亚是区域地理里面非常重要的一节,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因此这一节对高中区域地理来讲非常重要。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南亚的基本知识,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简单的分析问 题的能力,但是初中阶段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表面认识,即简单的知道“是什么”,但不注重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且,现在有些学生基础知识已遗忘。高中区域地理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但还有待完善,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并乐于参与探究活动,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本区在高考中的常规设题往往以南亚的自然灾害如高温、洪涝、地质灾害、产业活动等为切入点,考察本区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区位条件、主要面对的问提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唤醒学生的已有记忆,结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所学的原理、理论以及必修三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解释南亚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即要明白“为什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制约本地区发展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措施和发展方向。 【设计思路】 用图片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展示学习任务及思路—学生分析并回答相关知识点 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提示—学生课堂探究深入分析问题—学生总结探究规律—教师精 讲总结—课后练习。 先由学生按教师要求自主学习,了解本节知识的大致内容,再教师进行精讲点拨,主要结合板书帮助学生梳理各知识间的关系、构建地理知识的网络,其中应用大量南亚地区的视频、图片、文字材料等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能集中注意力,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动起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 1

高中地理_第二节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亚、中亚》教学设计授课教师:工作单位: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南亚、中亚 学情分析 学生初二即进行学业水平考试,对于区域世界地理部分遗忘很多,学生复习起来非常吃力,但是毕竟学生的理解力上升,空间想象能力也在高一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有难度,但并不是不能克服。 学生手头的资料:中学地理图文综合指导地图册,我校自己编写的校本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两本材料进行复习,教师注重指导学生看图、用图,将知识点落实到图上。 高中必修和选修的内容提到的是某个地区发生了某件事,现在可以让学生将这个地区落实到世界地图上,明确这个地区有什么问题,该怎么解决,这样就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读图、看图能力,完成难度不大。要求学生的综合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较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存在差距,需要以一个具体的地区为例,引导学生总结出分析此类问题的方法。学生提前把导学案拿到手,进行充分的预习,针对预习情况,有的放矢,突出重难点,问题会一一解决。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南亚、中亚 效果分析 本节课通过读图能让学生明确本区的位置以及本地区在世界的位置,直观明了。通过读图也能让学生更容易记住本地区的地形、河流、气候矿产的分布,展示学生所不熟悉的南亚、中亚的地理景观图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印象,激发学习积极性,并开拓了国际视野。 由自然地理特征推导社会经济特征,能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能力,以及思辨能力。 小组讨论题立足于本地区的热点问题,挑选学生易于推理,善于总结的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兴趣,从学生回答上看比较成功。

合作探究案:需要学生具备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开放性思维要求比较高。部分学生只答出部分答案,难免在考试中会失分。 随堂检测部分:题目设计的较为简单,选择题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主要是考察南亚、中亚基础知识,掌握的很好,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掌握的很好。需要老师讲解。综合题部分,学生回答要点不全。因此还是要注重对学生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能力的培养。 学生测试结果显示授课比较成功。 高二区域地理复习——南亚、中亚 教材分析 初中和高中的地理知识关系最密切的要数区域地理部分,也就是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高中将不再重点讲述这部分内容,高考中考查有关世界地理的相关内容主要以载体的形式呈现,因此学生应该熟知每一区域的相关内容,本地区一定结合各种地图讲述。 一、南亚 [辨析]“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中段的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所以又把南亚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它仅指大陆上的五个国家。 1、概述 ⑴悠久的历史 位置范围:位于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洋以北的地区,大部分位于10°N~30°N之间内陆国:尼泊尔、不丹(均与中国相邻) 国家临海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巴与我国相邻) 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宗教和居民: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斯里兰卡以佛教为主;印度、尼泊尔以印度教为主,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居民为白色人种。 ⑵自然条件 地形: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印度河:源出西藏,注入阿拉伯海,巴基斯坦最重要的灌溉水源 河流 恒河:大部分在印度境内,下游流经孟加拉国,注入孟加拉湾

高中地理_亚洲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课题亚洲 一、课程标准 1.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亚洲地理概况。 2、对比分析亚洲分区的重点地理特征。 3、培养区域地理知识的整合能力和重点区域的信息提取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分区重点地理特征 难点:季风气候成因及差异。 四、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复习课教学基本环节:导入、展示目标→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典例分析、规律总结→当堂检测→布置作业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屏幕图片:珠穆朗玛峰,阿拉伯半岛,布达拉宫,青藏铁路,这些高大上的世界之最位于的大洲是?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亚洲 (二)解读课标,明确学习目标 前面我们详细复习过亚洲,今天的学习任务重点是目标2,3 (三)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一、亚洲概况(说出) 归纳:亚洲基本概况需要反复记忆至脑中形成地图,提及亚洲想到它的轮廓四面边界的位置。(多看地图) 二、对比分析亚洲分区 转承:世界地理知识每个分区都涉及,这个表格把破碎的知识整合到一起进行对比,从中获取重点,统领全区。 (四)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季风气候成因及差异 1.根据亚洲的位置和面积,分析为什么亚洲的季风气候最为典型 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冬夏海陆温差大→ 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2. 说出中南半岛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发展的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市场广阔 (五)【典例剖析】——点击高考 〔2013·广东文综,40题〕(18分)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

高中地理_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区域地理复习--南亚

学情分析 本节是给高二七班同学上课。高二七班为文科班,学生的学习程度各异。多数同学学习积极、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地理基础也不错。但,个别同学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分神。通过对课前预习内容的检查发现多数同学对南亚还是比较熟悉的,只是对于区域性问题思路不够明确、答案组织不够准确。 课堂效果分析 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思路清晰、明确,学生课堂活动积极,思维活跃,回答问题踊跃,课堂效率高。 教材分析 本课时主要讲述世界地理分区的南亚部分。目前,南亚高速发展引起了世界关注,同时,也成为高考热点。主要学习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根据高考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5.了解南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6.记住南亚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河流及其水文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指出主要地形区、河流等。 7.理解南亚季风气侯,能够根据气候统计表、数据等分析南亚季风成因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8.理解恒河三角洲地区多洪涝的原因。 评测题 读右图回答1-3题。 1.B国地形自北向南依次是()

A.山地、高原、盆地 B.山地、平原、高原 C.高原、山地、平原 D.山地、平原、盆地 2.关于A、B两国正确的说法的是() A.A、B两国间矛盾冲突激烈的历史原因是淡水之争 B.A国是以山地为主的国家 C.B国南部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气温偏高的原因主要是受北部 山地的阻挡 D.东南季风的强弱,易使B国造成洪涝或干旱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国地处亚欧板块 B.某一河流源于我国,流经B国,在C国入海 C.A国人口密度最大 D.B国是亚洲耕地面积,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 右图为某地区图,读图回答4-6题。 4.图中甲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该国洪 涝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①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 ②国家贫困,水利设施差 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气温高,山地冰川融化量大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a、b两河流域之间的山脉,其南坡雪线比北坡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 B.热量 C.地形 D.降水 6.不属于南亚西北部印度(或塔尔)沙漠形成的原因是 A.离海较远B.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内C.西南季风不易吹到D.古代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课后反思 课已经上完,回顾整个的备课、上课的过程,感悟良多,现反思如下: 1、要重视集体备课。 集体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准备课的过程中,地理组全体老师积极参与、献言献策,努力使课堂达到精细化、完美化。 2、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整个课堂始终坚持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角度去设计。上课过程中学习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较多,突出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高二地理教学计划18篇

高二地理教学计划18篇 高二地理教学计划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和世界地理概述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好在经过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的世界地理概述部分的复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 二、教材分析: 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在内的自编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自编教学内容与要求与初中地理有所共性的地方。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而自编教学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具体分析中国的区域差异。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 1.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2.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3.自编教学内容,认识中国的区域差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形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4.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

高二第二学期地理学情分析

高二第二学期地理学情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期高二地理教学将认真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遵照地理教学大纲要求,在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的统一部署下,地理教学认真落实新课程计划,“精心备好每一节课、精心上好每一节课、精心辅导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技能与终身学习能力,力争使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人文地理的人口、城市、文化、旅游、世界政治经济、中国地理的相关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力争使学生掌握用基础的地理知识去分析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成为有强烈爱国情操又具有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中学生。 三、教学要求 高中文科地理教学内容多:从目前高考的考纲的要求看高考内容涵盖了整个中学阶段的10本教材即初中的《中国地理》上下册《世界地理》上下册《高中地理》必修123册《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三环境保护、从知识结构看包括了世界和中国的各区域地理和高中的系统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内容、 (1)就高二地理学科来说,学科主干知识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思想、基本原理和规律。二是地理图表的识读、分析与应用。一方面要注重基础,不要讲得太深和太难,另一方面要突出主干知识,不必面面俱到,

要大胆地处理教材,要把时间放在学科中的重点知识和基本原理、规律及其应用或者迁移上。 (2)初中地理主要是复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知识,着重复习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高难度,复习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时间,既要重抓基础,又要突出重点,适当补充热点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通时结合世界热点地区复习重点地区地理。 区域地理复习的重点是学会区域定位,认识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评价区域发展条件。在此,该背的就要强求学生背。如世界分区、世界主要8个国家的定位和地理特征以及中国分区地理就要采用这种方法复习。在复习中,区域地理内容的掌握要超越初中地理的能力要求,与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点有机地渗透和结合。 (3)培养学生地理能力。包括读图能力。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收集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辩证的思维方式及其表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等。学生经过高一的地理学习,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

高中地理_南亚和印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亚和印度》教学设计

《南亚和印度》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而言,通过前面所学的必修内容基本掌握了一定的区位分析能力,对目前所学的分区地理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应该比较容易,重点是来探讨如何定位、如何分析一个区域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农业区位分析、工业区位分析。 高二一班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只是对高一的基础知识有所欠缺,需要平时进一步强化,课堂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所以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积极性,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 《南亚和印度》效果分析 采用直观教学、活动教学、讲练结合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在夯实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地理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分析法、读图分析法、比较联系法等发展学生地理学习的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如何分析一个地区有一个整体

的把握,还自主归纳出分析区域地理的思路。 《南亚与印度》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世界地理分区中的第二个分区,在学习了东亚和日本分区之后,学生对学习区域地理有了初步的学习思路,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概况两方面进行学习。 南亚和印度我们进行分解来进行,重点在课前进行预习基础知识,侧重掌握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包括了位置范围、三大地形区、三种气候类型、三条河流,然后课堂上重点探讨印度的人文概况,主要是通过合作探究和自主探究的方式进行印度的工农业的探究学习。 《南亚和印度》评测练习 【合作探究】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共22分)。 材料一: 图7所示地区是世界黄麻主产区。黄麻适合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热的环境中生长。目前印度的人口已超过12亿,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材料二: 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初中地理_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我们要知道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且能在地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地区。2、我们要牢牢掌握住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且分析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充分发挥同学们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克什米尔地区争端的解决,初步形成爱好和平的理念。 学习重点:南亚的三大地形区及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南亚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对应的课程标准为“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在内容处理上突出了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了解了一些各大洲的知识,初步培养起来对世界区域的兴趣。这些知识、方法和兴趣都是学习本章的基础,对于相关的知识要促使学生不断巩固,用这些已有知识作为掌握新知识的突破口。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相对于被动的接受知识,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的各种体验更有兴趣,他们对世界各地的地理知识、异域风情、探险考察,充满了好奇和向往,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寓知识于娱乐,创设生动活泼的情景,学生就会在自主、自愿、积极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的掌握知识,发现规律,从而有利于促进读图、析图、综合分析、空间思维等各种能力的提高。因此,学习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比知识更重要。一旦这种方法或意识内化为学生学习地理的有意的态度、价值观的时候,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便会产生愉悦的体验,从而使学习步入良性循环。 教师准备:1、对学生进行分组,布置查找有关南亚的资料。 2、进行课件的制作。 学生准备:1、查阅南亚有关资料。 2、准备小故事。 南亚第一课时达标检测 ——我相信,我能行

高中地理_亚洲气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亚洲气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以亚洲为载体,分析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培养学生区域分析思路,构建区域知识模型;培养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四种基本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会构建区域知识模型;能够借助区域这一载体,落实高中主干知识;培养解决地理问题的四种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东亚、南亚、中亚气候的对比分析,增强同学们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地理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构建区域知识模型;以亚洲气候为载体,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及气候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解决地理问题的四种基本能力 难点:构建区域知识模型;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教学过程:

讲 授 画图: 锻炼学生 画图能力承转: 明确提出高考区域地理的考查目标: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 环节二:从高考考 试说明的 角度指出 区域为载体,打消 一些同学 的疑虑。 落实考试说

讲 授 讲 授 总结气候影响水能、森林资源的形成,影响农业发展。明的要求:以某区域为载体,拓展高中主干知识。 用思考题,为后面的比较分析做铺垫。 此环节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由老师先借助大量图文资料分析,再让同学自我分析,第一降低难度,第二,引导学生的思考问题思路和方法。 总结提升。

(1)指出新德里一年中日均气温最高的月份,并分析原因 5月份(1分) 5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白昼较长(1分), 降水日数少,晴天多,接受太阳辐射多(1分); 5月降水量较少,地面、空气干燥,升温快(1分)。 (2)近年来新德里受到高温天气袭击的频次增多,持续时间增长,试分析原因。(4分) 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1分); 人口增加(1分); 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热岛效应增强(1分); 植被和湿地面积不断减小(1分)。 老师分析完后要明确给予答案,以便学生落实并参照! 总结:人口、城市、降水影响气温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5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5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5篇)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反思是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开展,关注学生的经历、增强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络,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转变课堂教学形式,注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同时,我们也充分考虑到普通高中教育的根底性这一特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注重了学科根底知识的落实,尽量使每一个学生掌握地理学科最根本和最核心的知识,为进一步提升奠定根底。这一学期的高一地理新课程教学工作,收获多,反思亦多。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 1.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教师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

2.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开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1〕.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2〕.赞赏每一位学生所获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3〕.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一般、成绩一般、性格内向、害怕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 3.反思是否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可以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学生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需要有对其他同学的生活产生影响的时机;需要做有趣并且有挑战性的事情等等。 4.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开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

高中地理_世界区域地理复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重要地区—亚洲》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区域中国地理复习中很重要的一个地区。结合高二学生的知识构建情况和初中地理的特点,本节课主要以学生展示长江中下游基本概况和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然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合作探究为导线,引导学生在原来的地理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整节课的教学中仅是一个引导者,提供探究方法、提供探究工具,所有知识性结论均由学生自己推理、归纳总结。 【考纲解读】 1.准确识记世界重要地区的海陆轮廓、经纬度位置、交通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 2.掌握区域自然、人文地理的综合分析方法,学会分析、总结世界主要区域 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目标】根据对课标及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来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1、明确亚洲的范围和知道该地区自然环境、人文地理方面的基本概况 2、结合亚洲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和已掌握的地理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正确评价该地区发达的农业、工业等方面的所具备的区位条件 3、能够说出亚洲地区重要地理现象并能解释原因,如:气候类型分布、洋流等。 【教学重点】 1、分析亚洲地区发展工、农业的区位条件 2、分析亚洲地区重要地理现象 【教学方式】 1、应用“案例探究—问题引领”的探究性学习课型。 2、充分利用有关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和归纳,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教学设计】

明确区域地理复习思路: 【基础梳理】学生展示,教师补充指导 1.范围:主要的经线、纬线 A 海,b 半 岛, c 群岛, d , h e 高原, f 气候, g 气候,h 渔场 注意:①南亚季风;②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③板块边界;④主要的洋流及影响 2.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 位置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地形以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初中地理_南亚 郝卫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南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南亚的范围,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 2、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3、了解南亚三大地形区分布和两大河流概况,并能在图上填绘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4、理解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合作完成本节课的学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南亚的水旱灾害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教材分析】 《南亚》这节课是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是世界区域地理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本节介绍了南亚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南亚各国的宗教信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利用地图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比较差。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较差。 【教具准备】南亚政区图、南亚地形图、南亚季风示意图、亚洲地形图(见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法学法】讲述法、启发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 很多同学都知道《西游记》的故事,有谁能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到哪里去取经的?

(学生可能不知道)教师指讲述: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长安(今西安)西行,不畏艰险,过流沙,翻雪山,经新疆、中亚等地,往南到达佛教发源地天竺,带回佛经600多部。古代的天竺 就在现在的印度,在南亚地区。 (讲授新课) 一、南亚的位置与范围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政区图”。 [提问]①南亚大部分在什么纬度之间?②南亚大体在什么山脉和什么大洋之间?③南亚有多少国家?哪些是内陆国家、临海国家、岛屿国家?哪些国家同我国相邻? [回答]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后指图回答以上问题。 [阅读]学生阅读“悠久的历史”课文。 [小结]南亚大部分位于北纬0°—35°之间,大体在喜马拉雅山脉和印度洋之间。南亚共有八个国家。其中尼泊尔、不丹为内陆国,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为临海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为岛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同我国相邻。南亚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16世纪以后逐渐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先后独立。 二、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 [思考]学生一边阅读课文45页,一边思考:现在南亚各国居民多信奉什么宗教? [小结]南亚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目前斯里兰卡居民多信奉佛教,印度、尼泊尔等国居民多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居民多信奉伊斯兰教。 三、地形和河流 1.三大地形区 [讲解]教师指“南亚地形图”讲解“南亚次大陆”的含义,明确“南亚次大陆”与“南亚”这两个名同含义不同。喜马拉雅山以南至印度洋的大陆部分被称为“南亚次大陆”,而“南亚”则是由南亚大陆部分和附近印度洋中的岛屿共同构成的。 [读图]学生阅读“南亚地形图”。 [思考题]①南亚可分为哪三大地形区?②三大地形区各有何特征? [讨论]学生读图思考并互相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巡回辅导、解疑。 [小结]教师边绘“南亚地形”黑板略图,边总结归纳: 北部——狭长崎岖的喜马拉雅南侧山地

初中地理_第二节 南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二节南亚 【学习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并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和两大河流,能分析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3、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以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习重点】三(三大地形区)、二(两大河流)、一(热带季风气候)特色【学习难点】了解南亚的气候特征及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温馨提示: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图文结合,会让学习事半功倍。) 一、南亚的位置、范围与国家: 读课本P40—41内容,结合图7—11,完成以下各题: 1、南亚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纬度位置:南亚大部分位于_______________ 纬度之间。 (2)南亚是指位于亚洲南部___________山脉中、西 段与__________洋之间的广大地区。 它位于山脉和洋之间, 它东濒___________湾,西临__________海。 (在右图中填注所填地理事物名称) 2、南亚的国家: 南亚包括个国家和______ __ 地区。 其中内陆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 __ ; 临海国家有_____ __、________ ___ 、______ ___ ; 海上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大地形区和两大河流: 读课本P42页内容,结合P41图7—12,P42图7—13完成下列问题: 1、在P41图7—12上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 原,再用蓝笔描出主要河流,看看它们的发源地、流经的国家和注入的海洋。 北部: 2、三大地形区 中部: 和 平原 主要的农业区和人 口密集区 南部: 3、南亚自北向南可分为三大地形区。结合图7—12,说出图7—13,沿78° E 线南亚地形剖面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形名称: A 是________________山脉, B 是___________平原, C 是____________高 原 4、读P42图7—12,德干高原的地势东西比较,_________高_______低, 你的判断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5、填表对比南亚的两大河流: 三、南亚的气候 读课本P43—45图文,分析南亚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 气候,最显著的特征

高中地理_高中地理必修二3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二第三单元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习题课教案 【课程标准】 1.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2.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练习,学会农业、工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掌握主要农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完成自主练习,参与小组讨论和评价点评,提高学生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地理知识,阐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讨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两者之间协调发展的观念。 【重点难点】 1.分析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运用有关资料说明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提高概括归纳阐述地理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 自学导学法、小组探究讨论法、比较归纳提升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学案等 【教学过程】 1

(1)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 (2)分析18世纪英国作为世界棉花加工中心的优势及问题。目 标展示展示图片 【课程标准】(如上) 【教学目标】(如上) 阅读了解 知 识构建出示知识结 构 对照课本回 顾知识 习题训练布置任务自主完成课堂训练题,选择题12个,综合题2个(见学案)完成练习展示答案对照答案自主反馈矫,正组内交流学习修改答案监督协调学生按照分组,点评答案交流学习引发总结整理课堂练习题,思考总结提升整理答案农业生产活动工业生产活 产业活动 区位因素 生产地域 对地理环境影 2

3

地理高二教学计划

地理高二教学计划 地理高二教学计划2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经过高二上学期的地理学习,基本掌握了高中地理必修三和世界地理概述的基本内容,对高中地理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全面了解,掌握了高中地理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和分析地理现象、地理事物的能力,具有简单的地理思维能力这为现阶段的地理学习与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学生在地理空间概念方面、读图能力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严重缺乏,读图识图的基本方法欠缺。好在经过高中二年级上学期的世界地理概述部分的复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这也为今后的教学减轻了些难度。 二、教材分析: 由于高考改革特殊性,高二地理的学习主要由于高考的改革和高中地理学习与复习的自身特殊性,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包括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在内的自编教学内容的学习与复习,学习任务重。自编教学内容与要求与初中地理有所共性的地方。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着重讲空间分布和区域差异。而自编教学内容以案例的形式具体分析中国的区域差异。 教学任务及总要求: 1.复习初中世界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各大洲各国的地理位

置及优势特点,并能分析认识形成特色的原因。 2.复习初中中国地理知识,重点使学生认识我国地理总体特征和各自然区域的差异,并能分析认识各区存在差异的原因及影响。 3.自编教学内容,认识中国的区域差异,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会分析区域形成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4.教会学生阅读和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事实材料去认识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主要措施: 1.在教学方式上,虽然注意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在导向上,仍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自主取向表现得不明显。虽然学生能比较多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但是基本上仍然是按照教师预先设定的路在走。同时过于周密的设计往往会导致过度的控制,不敢放手。对于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教师的处理仍然带有比较强的传统教学的痕迹。如何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探究的空间更大,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2.要提高学生对课堂时空的使用效率,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独立思考,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如何将教学资料变成学生学习的资料,在学生活动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 3.要注意到学生的个别差异,既要考虑到发挥好学生的作用,更要照顾到后进生的参与和提高,使各层次学生都能自主地参与学习,并学有所得,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能进一步提高。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1周至第6周2月21日至4月2日24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