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拼音版翻译及阅读题答案

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拼音版翻译及阅读题答案

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拼音版翻译及阅读题答案
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拼音版翻译及阅读题答案

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拼音版翻译及阅读题答案 1 读山海经陶渊明 其十拼音版 dú shān hǎi jīng qí shí 读山海经其十 táo yuān míng 陶渊明 jīng wèi xián wēi mù , jiāng yǐ tián cāng hǎi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xíng tiān wǔ gān qī , měng zhì gù cháng zài 。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tóng wù jì wú lǜ , huà qù bù fù huǐ 。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tú méi zài xī xīn , liáng chén jù kě dài ! 徒没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2 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翻译 精卫用嘴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 刑天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 同样是生灵所以没有什么忧虑,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 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3 读山海经陶渊明其十阅读答案
1.请将此诗与 《归去来兮辞》 进行比较, 简要谈谈二者在思想感情上的不同。 2.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阅读参考答案: 1. 《读山海经》 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 但良机已失, 徒存雄心。

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也寄托着诗人慷慨悲愤的心情。 2.用典 在“精卫”与“刑天”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寄托了诗人自己的 雄心壮志。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和《古诗十九首》】

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 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 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他诗歌创作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是《蒿里行》中的名句。表现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拼音版

读d ú山sh ān 海h ǎi 经j īn ɡ·其q í一y ī 【唐t án ɡ】陶t áo 渊yu ān 明m ín ɡ 夏xi à草c ǎo 木m ù长zh ǎn ɡ,绕r ào 屋w ū树sh ù扶f ú疏sh ū。众zh òn ɡ鸟ni ǎo 欣x īn 有y ǒu 托tu ō ,吾w ú亦y ì爱ài 吾w ú庐l ú。既j ì耕ɡēn ɡ亦y ì已y ǐ种zh ǒn ɡ,时sh í还h ái 读d ú我w ǒ书sh ū 。穷qi ón ɡ巷xi àn ɡ隔ɡé深sh ēn 辙zh é,颇p ō回hu í故ɡù人r én 车ch ē。欢hu ān 言y án 酌zhu ó春ch ūn 酒ji ǔ ,摘zh āi 我w ǒ园yu án 中zh ōn ɡ蔬sh ū。微w ēi 雨y ǔ从c ón ɡ东d ōn ɡ来l ái ,好h ǎo 风f ēn ɡ与y ǔ之zh ī俱j ù 。泛f àn 览l ǎn 《周zh ōu 王w án ɡ传chu án 》,流li ú观ɡu ān 《山sh ān 海h ǎi 图t ú》。俯f ǔ仰 y ǎn ɡ终zh ōn ɡ宇y ǔ宙zh òu ,不b ù乐l è复f ù何h é如r ú ?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教案设计

朝读经典之《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教学设计 襄阳市襄州区张湾街道办事处云湾光彩小学彭瑜 学习目标: 1.熟读《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2.对照译文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 3.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合作、交流的能力。 学习重点:熟读古诗。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内涵。 学习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收集陶渊明的资料。 学习流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欢快的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看谁能听出这首歌中向我们介绍的是哪一位神话故事当中的人物。 2.播放歌曲《精卫填海》。 3.听出来了吗?说一说。 4.出示图片,讲精卫的故事,引出陶渊明。 5.板题:《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十) 二、初识古诗,整体感知。 1.走近陶渊明,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陶渊明的资料 2.学生展示。 3.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收集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真棒!老师为你们点赞! 4.走进课文,感受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听范读,初始文。 5.师:在古诗当中,除了有神鸟精卫以外,还有一位神话故事中的任人物,那就是刑天。 6.介绍刑天。

三、初读古诗,掌握读音。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明确学习任务:读课文。强调要求: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熟读古诗,感受韵律。 (1)学生在小组内研讨、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朗读的方法:停顿长短,声调高低,语速快慢,声音强弱;要求朗读展示的时候,方式新颖。) (2)边展示,边引导学生学会评价,表达感受。 (3)教师指导: *读的要求:正确、通顺、有感情。 *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朗读示范。 (4)巩固练习:全班一起再次朗读。(放背景音乐) 五、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结合诗后注解,再一次细细品读,感受诗中意境。 2、结合自身谈谈你明白的道理,在组内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六、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2.评选优秀的诵读小组和个人诵读者。 七、拓展与交流。 1.补充资料:传说中的神鸟。 2.总结: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强大的文化力,去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国!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目前,高三的同学已经开始了高考第一轮复习,在这一阶段的复习当中,我们要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会为我们今后的深入复习打下基础。那么现在,小编就为大家搜集整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及赏析》,帮助大家进行第一轮复习。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读山海经·其十》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原文翻译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读山海经·其十》注释 1、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2、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3、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4、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5、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6、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7、猛志:勇猛的斗志。 8、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9、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

读山海经 其一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译文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 (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注释 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颇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欢然:高兴的样子。 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十》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读山海经·其十译文及注释 【译文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②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③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④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⑤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⑥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⑦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⑧猛志:勇猛的斗志。 ⑨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⑩讵:表示反问,岂。

读山海经·其十鉴赏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可以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在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而言,是对精卫、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明个性之一面。《杂诗·忆我少壮时》“猛志逸四海”,是自述少壮之志。此诗作于晚年,“猛志固常在”,可以说是借托精卫、刑天,自道晚年怀抱。下面二句,乃申发此句之意蕴。“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同物”,言同为有生命之物,指精卫、刑天之原形。“化去”,言物化,指精卫、刑天死而化为异物。“既无虑”实与“不复悔”对举。此二句,上句言其生时,下句言其死后,精卫、刑天生前既无所惧,死后亦无所悔也。此二句,正是“猛志固常在”之充分发挥。渊明诗意绵密如此。“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结笔二句,叹惋精卫、刑天徒存昔日之猛志,然复仇雪恨之时机,终未能等待得到。诗情之波澜,至此由豪情万丈转为悲慨深沉,引人深长思之。猛志之常在,虽使人感佩;而时机之不遇,亦复使人悲惜。这其实是一种深刻的悲剧精神。 渊明此诗称叹精卫、刑天之事,取其虽死无悔、猛志常在之一段精神,而加以高扬,这并不是无所寄托的。《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一组联章诗,第一首咏隐居耕读之乐,第二首至第十二首咏《山海经》、《穆天子传》所记神异事物,末首则咏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读山海经·其一》 作者: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1、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 2、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3、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4、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 5、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 6、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

7、欢然:高兴的样子。 8、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 9、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 10、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 11、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翻译: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 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 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 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 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 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 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 浏览着《山海经图》。 (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

豁达的诗句大全

豁达的诗句大全 1、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2、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7、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潜《读山海经》

8、会挽雕弓如满月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9、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10、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11、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1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 13、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4、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15、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1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18、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19、镇心帷车坐,偏愁云气晴。客行殊望雨,敢说为苍生。——洪亮吉《悯旱》 20、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 21、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杨继盛《言志诗》 22、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3、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曹植《白马篇》

读山海经·其十

读山海经·其十 朝代:魏晋 作者: 精卫衔(xían)微木,将以填。 刑天舞干戚(qī),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jù)可待。 注释: ⑴《读山海经》共十三首,成一组,本诗是第十首。《》共十八卷,内容多是记述古代海内外山川异物和神话传说。 ⑵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及《》卷上记载,古代炎帝有女名女娲,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⑶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 ⑷同物:女娲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⑸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⑹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⑺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在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在。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赏析: 本诗原为《读〈山海经〉》诗的第十首,诗中歌颂了精卫和刑天的坚强斗争精神,寄托着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诗中所写的"精卫"和"刑天"是《山海经》中的两个动人的故事。 诗人在“精卫”与刑天身上看到他们这种共有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从而加以赞颂讴歌,就隐含着诗人自身也时时以这种精神自策自励。这首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进一步赞扬这两个英雄顽强的斗志。尽管良机已失,徒怀雄心,但他们也不存忧虑,毫无悔意。通过精卫和刑天的行动,寄托了自己的悲愤。 陶渊明不仅歌颂精卫、刑天不屈不挠的复仇思想,而且还称赞伯夷、叔齐,颂扬过荆轲。他们有的反对使用"暴力",有的宣扬惩治"暴君"。所以,鲁迅先生说陶渊明的这类诗篇是"金刚怒目"式的。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

读山海经·其一(陶渊明)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从东来,好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注释 ①这组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②孟夏:初夏。农历四月。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⑦欢然:高兴的样子。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⑨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

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中的蔬菜而食。没有了人世间的喧闹和干扰,是多么的自在与自得啊!初夏的阵阵和风伴着一场小雨从东而至,更使诗人享受到自然的清新与惬意。 诗的最后4句概述读书活动,抒发读书所感。诗人在如此清幽绝俗的草庐之中,一边泛读周王传,一边流览《山海经图》。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叙周穆王驾八骏游四海的神话故事;《山海经图》是依据《山海经》中的传说绘制的图。从这里的泛览、流观的读书方式可以看出,陶渊明并不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而只是把读书作为隐居的一种乐趣,一种精神寄托。所以诗人最后说,在低首抬头读书的顷刻之间,就能凭借着两本书纵览宇宙的种种奥妙,这难道还不快乐吗?难道还有比这更快乐的吗? 本诗抒发了一个自然崇尚者回归田园的绿色胸怀,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古诗文《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读山海经·其一 魏晋:陶渊明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读山海经·其一译文及注释 【译文孟夏的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众鸟快乐地好像有所寄托,我也喜爱我的茅庐。耕种过之后,我时常返回来读我喜爱的书。居住在僻静的村巷中远离喧嚣,即使是老朋友驾车探望也掉头回去。(我)欢快地饮酌春酒,采摘园中的蔬菜。】 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泛读着《周王传》,浏览着《山海经图》。(在)俯仰之间纵览宇宙,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快乐呢? 【注释①这组诗共十三首,这是第一首。山海经:一部记载古代神话传说、史地文献、原始风俗的书。②孟夏:初夏。农历四月。③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④欣有托:高兴找到可以依托的地方。⑤深辙:轧有很深车辙的大路。⑥频回故人车:经常让熟人的车调头回去。⑦欢然:高兴的样子。⑧与之俱:和它一起吹来。⑨泛览:浏览。周王传:即《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游的书。⑩流观:浏览。山海图:带插图的《山海经》。⑾俯仰:在低头抬头之间。终宇宙:遍及世界。】 读山海经·其一赏析 《读山海经》是陶渊明隐居时所写13首组诗的第一首。诗的前6句向人们描述:初夏之际,草木茂盛,鸟托身丛林而自有其乐,诗人寓居在绿树环绕的草庐,也自寻其趣,耕作之余悠闲地读起书来。情调显得是那样的安雅清闲,自然平和,体现出世间万物、包括诗人自身各得其所之妙。 接下来描写读书处所的环境。诗人居住在幽深僻远的村巷,与外界不相往来,即使是前来探访的老朋友,也只好驾车掉转而去。他独自高兴地酌酒而饮,采摘园

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浅述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田玉伟文学141 05 一、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 –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字元亮,又名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其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二、思想性格 “归隐”思想:是陶渊明厌倦官场污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所采取的洁身守志路,是他与黑暗社会决裂的反抗行为。一方面,陶渊明归隐,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是消极行为;另一方面,归隐田园,是寻求人格独立之道,是一种“自我实现”行为。 “真淳”思想:陶渊明崇尚自然,具有“性本爱丘山”的性情,做人“任真”,做事“真诚”。陶渊明的“真”基与他的生命意识,其诗所表现的是他整个生命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所反映的是他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是真正博大且丰富多彩的。 三、作品简介 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他的现存文包括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其中的《感士不遇赋》虽是自悲有志莫骋、怀才不遇,却也表达了寒门庶族文士备受压抑的愤激声。《归去来兮辞》更是他同封建官场诀绝的宣言,是至今被传诵的不朽之作。散文《五柳先生传》和《桃花源记》都有很大的影响。陶渊明的诗文,艺术成就自唐代以来,备受推崇,在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中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他的诗文,在他死后100多年,才由萧统搜集编定,称《陶渊明集》,今已不存。 四、壮丽诗篇 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社会的向往,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

陶渊明作品中的千古名句名言

陶渊明作品中的千古名句名言 陶渊明作品中的千古名句名言陶渊明作品中的千古名句名言1、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陶渊明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5、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陶渊明《归去来辞》 6、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7、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8、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陶潜《拟挽歌辞》 9、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陶渊明 10、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 11、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陶渊明

1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 1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 14、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悲高树之多荫,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陶渊明《闲情赋》 15、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陶潜 16、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1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18、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陶渊明《神释》 19、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陶渊明《归去来辞》 20、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来去兮》 21、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陶渊明《读山海经》

冷门的又有深意的古词诗句

冷门的又有深意的古词诗句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 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 待至草木风声初过华灯,伴你细线银针共消黄昏。 阁下可否与我相携,谈青山,共绿水,共结连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往日情怀酿作酒,换我余生长醉不复忧。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

似去年。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一生一世一双人,半醉半醒半浮生。 半生来潦倒,剩一念未了。庭树尚青春,故人今安好? 山本无忧,因雪白头。水本无愁,因风起皱 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可惜长安烟尘不及君,往后落花化雨染指晕。 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怕人询问,咽泪装欢。 公子,希望你从此佳人在侧,夜夜笙歌。恕我,不奉陪了。

北风其凉,雨雪其雾。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枫叶千枝复万枝,江桥掩映暮帆迟。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高观国《菩萨蛮何须急管吹云暝》 露蓼香泾,记年时相识。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苏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 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增广贤文》

不知何日始工愁。记取那回花下一低头。王国维《虞美人弄梅骑竹嬉游日》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笨鸟先飞早入林,笨人勤学早成材。《省世格言》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杜甫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及赏析 读山海经·其十 魏晋: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译文 精卫含着微小的木块,要用它填平沧海。刑天挥舞着盾斧,刚毅的斗志始终存有。同样是生灵不存余哀,化成了异物并无悔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意志品格,美好的时光又怎么会到来呢?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鸟名。据《山海经·北山经》及《述异记》卷上记载,古代炎帝之女精卫,因游东海淹死,灵魂化为鸟,经常衔木石去填东海。衔:用嘴含。微木:细木。 刑天:神话人物,因和天帝争权,失败后被砍去了头,埋在常羊山,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以肚脐当嘴,仍然挥舞着盾牌和板斧。(《山海经·海外西经》) 同物:精卫既然淹死而化为鸟,就和其它的的相同,即使再死也不过从鸟化为另一种物,所以没有什么忧虑。 化去:刑天已被杀死,化为异物,但他对以往和天帝争神之事并不悔恨。 徒:徒然、白白地。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良辰:实现壮志的好日子。讵:岂。这两句是说精卫和刑天徒然存有 昔日的猛志,但实现他们理想的好日子岂是能等待得到! 猛志:勇猛的斗志。 在昔心:过去的壮志雄心。 讵:表示反问,岂。 赏析 陶渊明一生酷爱自由,反抗精神是陶诗重要的主题,这首诗赞叹 神话形象精卫、刑天,即是此精神的体现。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起笔二句,概括了精卫的神话故事,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北山经》云:“发鸠之山……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 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 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为复溺死之仇,竟口衔微木,要填平东海。精卫之形,不过为一小鸟,精卫之志则大矣。“精卫衔微木”之“衔”字、“微”字,能够细心体会。“衔”字为《山海经》原文所有,“微”字则出诸诗人之想象,两字皆传神之笔,“微木”又与下句 “沧海”对举。精卫口中所衔的细微之木,与那莽苍之东海,形成强 烈对照。越凸出精卫复仇之艰难、不易,便越凸出其决心之大,直盖 过沧海。从下字用心之深,足见诗人所受感动之深。“刑天舞干戚, 猛志固常在。”此二句,概括了刑天的神话故事,亦极为简练、传神。《山海经·海外西经》云:“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 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盾也;戚,斧也。刑天为复断首之仇,挥舞斧盾,誓与天帝血战到底,尤可贵者, 其勇猛凌厉之志,本是始终存有而不可磨灭的。“刑天舞干戚”之“舞”字,“猛志固常在”之“猛”字,皆传神之笔。渊明《咏荆轲》“凌厉越万里”之“凌厉”二字,正是“猛”字之极好诠释。体会以 上四句,“猛志固常在”,实一笔挽合精卫、刑天来说,是对精卫、 刑天精神之高度概括。“猛志”一语,渊明颇爱用之,亦最能表现渊

饮酒和读山海经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醉解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他的120多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诗歌都是好诗。我们可以这样说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高峰期的代表作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是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顶峰。唐代有很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宋代有田园诗人,像范成大、杨万里。唐宋这么多的田园诗人应该说他们所创作的田园诗都是在陶渊明田园诗的浓荫笼盖之下,可以说是没有超过陶渊明的田园诗的。所以说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是我们中国文学史上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陶渊明生在公元365年去世在427年。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9岁以前主要是读书的时期,从29岁到41岁他是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要归隐,是仕隐反复的时期。他在彭泽当县令时有一次上级来检查工作,他的这些下级的书吏们就说,你赶紧把衣服穿好了帽子戴好了再去迎接吧。他喟然长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挂冠而去。这种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正是我们中国知识分子的傲骨,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像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精神是非常可贵的。那么挂冠归隐以后就隐居到田园中去,他的晚年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他跟乡亲们的关系非常好,自己有酒的时候就让隔壁邻居的老人们一起来喝酒,他自己没酒喝的时候就去敲人家的门说你家有没有酒,所以这个是非常率真的。而且他还亲自参加体力劳动,他有首诗歌写“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个“愿”一般人理解为回归自然之愿,但是我觉得除了这个以外还可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个愿望就是丰收的愿望。我认为只要能够丰收,那么衣服打湿了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理解可能更接近于普通的老百姓,而且这一点也不影响陶渊明形象的伟大。陶渊明性格方面是非常率真的,他自己说“少无适俗运,性本爱丘山。” 这首诗开头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把自己的房子建筑在人世间,可是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那么“在人境”一定会有“车马喧”,为什么没有“车马喧”呢?他自问:“问君何能尔”,就是我问你是什么原因能够达到这样的地步呢?下面答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陶渊明非常有名的咏菊的诗歌,“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看南山,那秀丽的南山就是庐山,他家乡的庐山,一下就扑进了他的眼帘。所以这个“见”字用得非常好,苏东坡曾经说:如果把这个“见”南山改成“望”南山,则一片神气都索然矣。下面他就说“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就

2020年温州中考·七上古文字词

2020年·七上古文字词 《世说新语》两则 (一)咏雪 :" 所似?"兄子胡儿曰:""兄女曰"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元方时 《论语》十二章 乎?”——《学而》

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如浮云。”——《述而》 子曰: 《述而》 《狼》文言字词整理 已尽矣,而两狼之 其 后也。身已半入,

敌。 《诫子书》 以修身,俭以养德。 七上古诗背诵 【课内古诗】 (一)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次北固山下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外古诗】 (一)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二)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四)夜上受降城闻笛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五)秋词(其一)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六)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八)潼关清·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新增古诗】 入若耶溪南北朝·王籍

读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与〈饮酒〉诗对比,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多侧面认识了解诗人。2通过了解诗的内容,学习精卫、刑天抗争不止的精神。3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重点 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通过了解诗的内容,体会“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两句的含义,体会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教学课类型 自读教学方法讨论主要教具多媒体 学法指导 组织学生讨论 板书设计 读山海经(叙)塑造形象赞美抗争精神但又(议)发表议论同情、惋惜 课后反思 时间阶段目标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学生范读自由发表见解讨论赏析诗句小结拓展,谈自己的观点 一导入我们学习了〈饮酒〉诗后,初步地了解了诗人陶渊明那种自然淡雅的创作风格,也了解了他那种不愿争名夺利的恬淡的人生态度。但是,诗人在闲适的内心深处自有浩然之气,今天我们来学习与〈饮酒〉诗风格不同的〈读山海经〉,来体会陶渊明的不同创作风格。 二范读奇怪同学范读本诗,诗中涉及了两个小故事,看看大家读这两个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学生范读,点评学生谈自己对精卫和刑天的见解和认识。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那么作者在读了这两个故事后有什么感想和看法呢?请大家小组之间交流。 三讨论、赏析前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形象,精卫和刑天,精卫为了不再让别人溺死而衔木填海,问:他们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上宁死不屈、抗争到底的精神。问:作者在诗中对这种精神怎么看呢?明确:“猛志固常在”,可以看出,作者的内心是赞美他们的行为的,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恬淡的内心深处的浩然之气。在这四句中,作者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叙事的方式。接下来的四句:作者既然赞美了精卫和刑天的精神,可是(提问)为什么又说“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呢 ?这两句话怎么理解呢?明确:因为精卫和刑天的雄心壮志都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他们虽然有雄心,但是却无法实现,只能是空想,空怀状志,所以作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问:此时,作者对这两个人物有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明确:同情和惋惜在这部分诗句中,作者主要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对两个人物发表了看法。四小结启发学生作小结在这首诗里,作者塑造了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形象,看法:既赞美他们的斗志和顽强不屈的精神,又对他们不能实现的理想而惋惜和同情,同时在这首诗里,我们也可以感觉到作者陶渊明的另一方面的品格,在他闲适恬淡的内心深处,有着浩然的正气,这也是作者流芳千古的原因。五 拓展学习这首诗后,对精卫和刑天两个人物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从这首诗里,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和收获?六 作业自选一首陶渊明的诗,赏析诗句,并找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喜欢的理由。导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