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462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体会。方法对485例患儿进行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等;对392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485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本病没有针对病因的特效治疗,只有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并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及卫生宣教。

【关键词】传染病手足口病护理措施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潜伏期一般3~7 天。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还可经口传播。此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又很复杂,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轻症患者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大腿上段出现丘、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后不留痕迹,一般1-2周可以自愈或治愈,不留下后遗症。重症患儿多数由E V71引起的,E V71是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侵入人体后就会迅速攻击心、肺、脑等重要器官[1]。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可达80%。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可无皮疹;先发热、头痛、呕吐等,后出现皮疹;病情凶猛,进展十分迅速,少数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心肌炎等[2]、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等[3]临床表现,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在流行期间护理好手足口病病人尤为重要。个别患儿病情进展快,可持续高热,恶心、呕吐,继而引起神志改变,全身弛缓性麻痹,导致死亡。加强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提高患儿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4月1日~2011年10月30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462例,经过我们精心护理和采取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462例中,男245例,女217例,年龄3个月~14岁,其中3个月—3周岁有203例,3周岁到5周岁有112例,5周岁到7周岁有58例,7到14周岁有89例;住院天数为7—20天,平均为12天。合并心肌炎28例,主要表现突然呼吸急促,心律快而不规则,有心肌酶学改变;合并胃肠道症状者19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合并脑膜炎者21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出现抽搐和惊厥者10例,窒息者1例,病重者12例。根据病情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3—15d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经过及时的抢救和精心的护理,455例患儿均救治成功,痊愈出院,7例因家长发现不及时延误治疗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2护理体会

2.1 病情观察

2.1.1病情观察方法手足口患者来诊时首先要掌握手足口轻症和重症的早期识别,根据卫生部2010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要求对3岁以下的患儿有以下症状者:1)

持续高热不退;2)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3)呼吸、心率增快;4)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5)高血压;6)Pb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7)高血糖等,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工作中发现重症患儿臀部皮疹不明显或皮疹往往较小,数量较少。食欲较差,常常几天没有很好进食。而且发病年龄小、嗜睡、精神倦怠、肢体抖动、惊跳、持续发热提示HFMD患儿可能合并神经系统的损伤,病情凶险,应及时处理。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出现中枢神经,呼吸及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病死率高[4]手足口病患儿的病情观察和早期干预很重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儿的预后

2.1.2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发生时,病儿常以发热起病,其热度不等,也有不发热者,但以低热者居多约点半数。且常伴有流涎、流涕、口痛、咽痛及厌食等症状。临床以口腔、手足疱疹为主要特征。口腔疱疹见于舌、颊粘膜、硬腭、口唇、咽及扁桃体,约3mm大小,并迅速破溃形成溃疡。皮疹多见于手足远端、手指指间,足跟边缘和甲周,手掌和足跖亦多见,下肢及臀部可呈密集分布的丘疹样皮疹,初起为斑丘疹,后转变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约3--7mm如米粒大小,较水痘皮疹为小,质地较硬,周围有红晕。疱疹数目少的仅几个,多的几十个。一般病程较轻而短,多于1周左右痊愈,皮疹消退后不留瘢痕或色素沉着,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皮肤损害加重。

2.1.3 具体措施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并发症发生。每2-4h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发现患儿有高热、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面色苍白、嗜睡、昏迷、呼吸浅促、心率增快等,应警惕脑膜炎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急救准备工作。备好各种抢救器材和药品做到“五定”和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2严格消毒隔离

临床一旦确诊,应将患儿及时隔离,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才能解除隔离。隔离病房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h,医护人员做诊疗前后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要擦拭消毒。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出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先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h,再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病人。

2.3 发热的护理

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不需要特殊处理,可让患儿多饮水,保持皮肤清洁卫生,给患儿穿宽松的棉质内衣、保持干燥,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体温在37.5~38.5℃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饮水等措施。体温38.5℃以上者,给予物理降温或者药物降温;持续高热者给予降温毯降温,注意观察患儿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测量体温并记录。每4 h监测体温1次。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予物理降温时可在头部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高温在39~40℃为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给以冰帽使用。注意保护好双耳以免冻伤,同时做好四肢的保暖,给以按摩和温水泡手脚。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报告以上症状,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2 .4惊厥和预防窒息的护理采取的护理措施:抽搐的患儿,及时报告医生,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牙关紧闭者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

放入上下牙齿之间,以防止舌及口唇咬伤。保持患儿中立位,头肩抬高15~30度。给患儿加设床档。允许家人陪护,并加强看管,防止坠床;遵医嘱给予0.9%NS10ml+注射用苯巴比妥钠0.06g静脉注射;护士增加巡视病房次数每30分钟一次,必要时设特护。惊厥发作时,立即掐人中、针刺百会、合谷、内关等穴位;准备好镇静剂,必要时遵医嘱使用;严密观察患儿用药后肌张力是否下降,呼吸及意识的变化;观察有无呕吐、皮疹,口腔的特殊气味,神志情况,尤其要注意惊厥缓解后神志恢复情况;室内保持安静,光线不可过强,夏季应凉爽;按医嘱持续给予氧气吸入0.5升/分。注意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包括呼吸的节律、频率的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出现窒息时要松解患儿衣服,患儿取侧卧位,床旁备吸引器及吸痰用物;清除患儿口、鼻、咽部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呕吐时及时清除呕吐物,详细记录呕吐次数、性质、量;持续低流量吸氧;必要时备开口器及气管插管,抢救物品;遵医嘱给予口腔护理每天两次

2. 5口腔护理

患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有口腔溃疡者病人因口腔溃疡、张口困难,口腔疼痛吞咽困难,唾液经常流出,可给患儿流质饮食,鼓励患儿选择喜欢喝的饮料,并使用吸管吸入,减少对口腔疱疹的刺激、减少疼痛;因口腔疼痛而哭闹时,可用玩具、听音乐等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必要时可用吸管给予朵贝氏液漱口,用金喉健喷雾剂等喷雾,按医嘱给予西瓜霜、思密达等涂于口腔皮疹处;以促进溃疡愈合,口腔喷药后,嘱病人闭口10min,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按医嘱给予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

2.6皮肤护理

床单位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皱折、无渣屑。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干燥,衣服宽大、柔软、并勤更换,减少对皮肤的刺激。随时清理患儿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对尿床的患儿.及时更换潮湿床单、衣服。翻身时避免拖、拉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物理降温时动作要轻柔,以免擦破皮疹。应剪短患儿的指甲,嘱患儿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必要时包裹手,防止抓破皮疹,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疱诊已破裂者,局部皮肤涂抗生素药膏或炉甘石水剂,擦药前清洗局部,擦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浴。

2.7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无刺激性,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保持营养均衡,。食物以温凉、清淡为宜,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患儿口腔疼痛时给低温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少吃零食,发热时多喝温开水。

2.8 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

2.8.1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病房内可适当摆放一些动画片、分散患儿注意力,以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配合治疗。应向患儿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知识,教会家长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在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还要注意孩子的营养、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告诉家属疾病的相关知识,做好住院期间的健康宣教和出院指导。护理患儿时应做到下几点: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

2、不要喝生水,多喝白开水;不吃生冷食物;

3、家长接触宝宝前、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认真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4、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清洗、消毒;

5、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

6、注意营养,多吃新鲜蔬菜和瓜果;

7、注意多进行户外活动,并避免日光曝晒;

8、防止过度疲劳,以免降低机体的抵抗力;

9、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玩具;10、避免孩子与患儿童亲密接触(如接吻、拥抱、共用餐具等);11、咳嗽或打喷嚏时,要掩住口鼻。孩子的唾液、

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桶;看护人接触孩子前、替换尿布后或处理孩子粪便后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头被褥等要保持卫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要勤开窗通风。患儿在治愈出院三周内仍为带菌者,仍可以传播病毒,应在家隔离三周。

2.9 重症护理

2.9.1 神经系统的护理患儿如出现烦躁不安、精神差、头痛、呕吐、嗜睡、惊跳、肢体抖动、无力、瘫痪、抽搐、颈强、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立即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颜色,防止窒息的发生。严密观察意识及精神状态的变化,由于患儿不能完全明确表达自己的感觉,通过交谈、疼痛的刺激来判断患儿的意识程度和精神状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腰椎穿刺、脑电图检查,及时、准确执行医嘱。仔细观察患儿瞳孔的变化,如瞳孔不等大或缩小或忽大忽小,且伴有呼吸慢、脉搏慢、血压高,则提示有可能发生脑疝。及时报告医生。特别注意观察患儿呕吐的性质,如呈喷射性呕吐,提示颅内压增高。应将患儿头部抬高15~30度,有利于颅内血液回流。持续低流量吸氧,建立两条静脉通道,给予20%甘露醇(30 min内快速输完)、糖皮质激素及速尿,防止颅内高压、脑水肿的发生。

2.9.2呼吸系统的护理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快、吐泡沫样痰等,同时观察呼吸情况,呼吸三凹征,有无呼吸肌疲劳,血气分析有无呼吸衰竭。立即给予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两路输液通道,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做好气管插管准备,必要时接呼吸机持续正压机械通气治疗,根据血气分析随时调节呼吸机参数,必要时备好甲基强的松龙、丙种球蛋白、米力浓等循环支持药物等。必要时给予吸痰。同时观察呼吸情况,呼吸三凹征,有无呼吸肌疲劳,血气分析有无呼吸衰竭。

2.9.3循环系统的护理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液体入量,留置导尿,记录24小时出入量,了解重要器官循环情况。。持续心电监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建立患儿病情巡视表,每小时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并做好记录。早期留置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轻腹胀。昏迷患儿留置尿管记录尿量并保持床单干燥清洁。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若遇患儿末梢循环差可采用颈外静脉式正中静脉穿刺,以保证药物输注。必要时可在病情稳定后行深静脉留置。输注液体应用微量泵输液,,晶体胶体交替输入,每2小时监测血糖1次,血糖升高,遵医嘱用生理盐水或低糖液输注,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抽血查心肌酶、血气分析,观察心率、心律及血压的变化,观察面色有无苍白、四肢有无发凉,指趾端有无发绀,皮肤有无花纹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有循环障碍者遵医嘱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血管活性药物山莨菪碱、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米力农、多巴酚丁胺强心,果糖、维生素C营养心肌。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时单路输液,并观察血压和微循环改善情况,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剂量保持输液通畅以免外渗引起局部坏死。

2.10 静脉留置针护理

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既减少了患儿多次静脉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还可方便危重患儿随时用药。我们对患儿留置针采取每班交接,具体观察留置针局部有无发红、肿胀现象,判断留置针是否脱落和局部有无感染现象。我科护士对392例患儿均采用静脉留置针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3结果

本组462例确诊手足口病例中,男245例,女217例,合并心肌炎28例,合并胃肠道症状者19例,合并脑膜炎者21例,病重12例。根据病情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通过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经过及时的抢救及精心护理,根据病情给予抗炎及对症支持治疗,3—15d后体温恢复正常,皮疹消退,455例患儿均救治成功,痊愈出院,7例因家长发现不及

时延误治疗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4 护理体会

经过精心护理和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未发生医院感染病例。手足口病是婴幼儿期常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可经过呼吸道、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含病毒的疱液传播,属自限性疾病,临床没有针对病因的治疗。因此,临床护理工作及卫生教育、对症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治疗手足口病的过程中,配合临床药物治疗,加强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引导患儿及家长消除恐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地遏止疾病的进一步流行,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业务水平,密切了护患关系。

5讨论

手足口病是儿童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由于传染性强、传播快应指导家长做好婴幼儿卫生保健,一旦确诊,嘱家长3周内勿送患儿上幼儿园或到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科学看待疫情形势,既不盲目恐慌,也不盲目乐观。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掌握其护理要点,可以控制疫情的扩散,大大地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肖明华.天津市首次从手足口病人分离出CoxA16肠道病毒[J].天津医药,1985.

[2]李琳琴.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现代护理杂志,2008,5(9):135.

[3]赵莹,马小花,重症和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特点分析与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7(中):52

[4]丘秀华,陈艳清,肖灼珍,等。6例小儿危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1,,9 (14):

附图:

12

34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手足口病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文章目录*一、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二、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三、小儿手足口病预防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1、注意休息及饮食 患儿一周内应卧床休息,多饮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会令胃口较差,故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口腔有糜烂时可以吃一些流质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2、口腔护理 应保持口腔清洁,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定时用温水漱口,口腔有糜烂时可涂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 3、皮疹护理 患儿的衣服、被褥要保持清洁,衣着应宽大、柔软,经常更换。床铺应平整干燥。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其抓破皮疹。对于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其臀部清洁干燥。疱疹破裂的患儿可涂擦1%龙胆紫或抗菌素软膏。 6、发热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等度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 患儿多饮水,如其体温超过38.5℃,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给其服用退热剂。如其高烧38.5℃持续4小时,则必须将其留院观察,反复发烧的患儿则必须让其住院治疗。

小儿手足口病食疗方1、方一:红萝卜1条,白茅根15克,竹蔗1节,生薏仁15克,每日1剂、煎水代茶。以上均为3至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用量。 功效说明:红萝卜健脾和胃、清热解毒、透疹、降气止咳; 白茅根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竹蔗清热泻火、解烦;薏仁健脾利湿。此方剂具有补肺健脾、清热化湿的功效,适用于小儿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疹、流感的易感人群。 2、方二:灯芯草5扎 ,蝉蜕3g ,木棉花1朵 ,鸡骨草10g ,瘦猪肉50g, 煲汤饮用。 功效说明:灯芯草利尿通淋,清心降火;蝉蜕疏散风热,透疹 止痛;木棉花清热、去湿、解暑、利尿;鸡骨草清热解毒。此方具有疏风清热,化湿解毒的功效。 3、方三:荷叶粥:鲜荷叶2张 ,白米50克 ,将荷叶切碎煮粥吃。 功效说明:鲜荷叶理脾活血,祛暑解热。 以上均为3~6岁儿童1人份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剂量 小儿手足口病预防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

手足口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基A-16病毒引起的手足部皮肤及口腔粘膜的疱疹疾患。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染,儿童多见。其临床特征为前驱症状有低热、困倦、淋巴结肿大,随后在手掌、足底和口腔粘膜发生散在性的水疱、丘疹或斑疹,数量不等。口腔损害表现为唇、颊、舌、腭等处起很多小水疱,并迅速形成溃疡。 【诊断】 1.流行病学注意当地流行情况,病前1周内有无接触史。 2.病史注意发热、有无拒食、流涎、口腔疼痛、呕吐、腹泻,注意皮疹出现部位和演变,有无脑膜炎、脑炎及心肌炎症状。 3.体检注意手、足、臀及其他体表部位有无斑丘疹及疱疹,形状及大小,周围有无红晕及化脓感染。注意唇、口腔粘膜有无红斑、疱疹及溃疡。有无局部淋巴结肿大。 4.检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咽拭子培养。疱疹如有继发感染,必要时取其内容物送涂片检查及细菌培养。咽拭子病毒分离;疱疹液以标记抗体染色检测病毒特异抗原,或PCR 技术检测病毒RNA。如有神经系症状应作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病毒RNA。必要时取血清检测病毒抗体。 5.特殊检查疑有心肌炎者检查心电图。 【治疗】 1.一般治疗服用维生素B1、B2、C。皮肤疱疹有继发感染者涂以1%甲紫,口腔溃疡以溃疡散或锡类散涂布患处,疼痛甚者局部涂以2%利多卡因或3%苯佐卡因加硼砂甘油。呕吐或难以进食者适当静脉补液。 2.伴发症的治疗伴发脑膜脑炎者,早期可试用病毒唑治疗;有心肌炎者按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参见第十二篇第二章)。 3.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可用复方板蓝根合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木通、竹叶)。 附:接触者处理:医学观察1周,每日测体温,检查口腔及皮肤,疑有发病及时隔离治疗。 【护理】 1.按传染病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按呼吸道、消化道及接触隔离。 3.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继发感染。 4.给予温流食,减轻口腔刺激。 【治愈出院标准】 自发病日起隔离1周,体温正常,皮疹消退、疱疹结痂,口腔溃疡痊愈,并发症基本治愈。 护理体会 1、消毒隔离消毒期1周,手足口病以皮肤、粘膜特别是口腔粘膜损害为重,容易合并细菌感染,应尽量穿软底鞋,少活动,减轻皮疹破损,凡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应用消毒液擦手,听诊器经初步消毒后放入熏箱。 2、皮肤护理以外用药为主,擦药前清洗局部,然后用呋芦水擦患处,每天早晚各一次,连续用药五天,擦药期间嘱患者勿洗澡,第6天用温水擦澡,慎防损伤皮肤及水疱。勤剪指甲,嘱患者不要抓挠皮肤和水疱,以免引起疼痛和继发感染。 3、口腔护理病人因口腔溃疡、疼痛、张口困难,可用吸管给予朵贝氏液漱口,每两小时一次,然后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拭,拭去坏死组织,再涂以锡类散,以促进溃疡愈合。口腔涂药后,嘱病人闭口十分钟,不可马上漱口及饮水、进食,以保证疗效,避免用刺激性、腐蚀性溶液漱口。口唇溃疡用红霉素软膏涂布,以防止感染并软化结痂,减轻疼痛。

浅谈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

浅谈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06T11:32:07.40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0期供稿作者:李艾莲 [导读]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 李艾莲(湖北省沙洋县人民医院湖北沙洋 448200) 【摘要】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能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染的全球性传染病,可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以柯萨奇A16和EV71型最常见。此病好发于春秋两季,认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发病人群。病情进展快,重者可致死亡。故早鉴别、早发现、早治疗,采取干预措施,加强各项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柯萨奇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该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由于EV71肠病毒可引起致命的并发症如神经源性肺水肿,因此,对小儿手足口病有重症征象的患儿及早识别,采取干预措施尤为重要。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消毒与隔离、皮肤护理、口腔护理和饮食指导同HFMD一般护理。 1高热的观察与护理 高热是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早期表现的症状之一。每2~4h测体温1次,体温在37.5~38.5qC之间的患儿,给予散热、多饮水、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温水擦浴时动作要轻柔(有皮疹者不宜使用乙醇擦浴)。患儿体温超过38.5℃时,增加测体温次数,给予物理降温的同时应遵医嘱予药物降温。注意观察降温效果及末梢循环情况。降低室温,禁忌衣物、包被过厚影响散热。在体温上升时若患儿出现畏寒症状,要给予适当保暖。应用退热剂后要注意观察面色、出汗等情况,防止出汗过多引起虚脱。及时更换衣服及被单。 2神经系统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加强病房巡视,严密观察患儿有无烦躁不安或阵发性哭闹、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等症状,婴幼儿有无拍头、抓发等异常表现。对有上述表现的患儿,应迅速建立2条或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一条静脉通道立即给予20%甘露醇应用,另一条静脉通道立即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及甲泼尼龙。应用甘露醇时要在30min内输入,严密观察局部有无液体渗出,观察眼窝凹陷程度,防止脱水过度。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的注意事项:一旦开启应立即使用,未用完的部分应废弃,不能再用;若溶液浑浊或被冷冻后请勿使用;应单独输注,不宜与其他药物或液体混合。在应用甲泼尼龙后要注意观察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出现。对频繁惊厥、抽搐的患儿,遵医嘱给予镇静止惊药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给予氧气吸入,牙关紧闭者将纱布包裹的压舌板放入上下牙齿之间,以防舌咬伤。保持患儿中立位,头肩抬高15~30度。密切观察瞳孔变化。记录24h出入量。液体输注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加重脑水肿。 3循环系统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若患儿有面色苍灰、皮肤发花、四肢发凉、心率增快或减慢,血压升高或下降等,应立即给予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血压、经皮氧饱和度等,心率增快时及时遵医嘱静脉泵入米力农、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血压升高时遵医嘱予以硝普钠应用,用输液泵控制速度。随时触摸患儿四肢是否温暖,四肢发凉时可给予热水袋保暖(水温50℃左右),注意防止皮肤烫伤。让患床休息,保持安静,遵医嘱应用镇静剂。 4呼吸系统症状的观察及护理 早期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呼吸系统可表现为呼吸浅促,口唇紫绀,危重患儿口吐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肺部可闻及湿罗音。x线表现为大片状密度增高阴影。而多数患儿不能描述胸闷、憋气等自觉症状,护士应注意观察患儿口周皮肤黏膜颜色,监听肺部呼吸音、心音,观察患儿有无呼吸急促、咳嗽、喘憋,肺部听诊有无湿罗音,咳痰时观察痰液的色质等。若发现患儿呼吸浅促,肺部听诊有湿罗音,应立即通知医生,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医嘱静脉注射东莨菪碱,观察用药后阿托品化反应,反应明显者,减少东莨菪碱的剂量或延长静脉注射时间。若患儿呼吸频率与节律明显变化或呼吸衰竭;短期内出现迅速增多的肺部罗音;气道分泌物突然增多或出现粉红色泡沫样痰应立即使用呼吸机。 小儿手足口病感染性强,重症者可致死亡,人们对此高度关注,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在治疗过程中科学的治疗,精心的护理,严格的消毒隔离技术管理能够提高患儿治愈率。因此,做好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对症治疗尤为重要。同时要配合药物治疗,严格消毒隔离,加强基础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防治并发症,使患儿能够早日康复出院。由此可见,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各项护理措施,对治愈小儿手足口病、防止病情蔓延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顾友梅.小儿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4.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7. [3] 芦映红.莪术油治疗小儿手足口病20例[J].医药导报,2000,19(5):430. [4] 李爱敏,孙洪亮,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儿血清心肌酶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4,19(8):464.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以皮疹和发热为主要特征的常见感染性疾病,婴幼儿是其主要的发病主体,如何做好护理工作直接关系到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是否出现重复感染的可能。本文通过探讨手足口病的护理措施,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价值。 标签:手足口病;患儿;护理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皮疹和发热为主要特征,在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的儿童中发病率最高。大多数患者病症轻微,少数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因此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皮肤、口腔、心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护理尤为重要[1]。本文抽取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在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现对其进行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1999年6月1日至2004年6月30日我院共收治的305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抽取120例,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10个月~13岁,平均7.6岁,潜伏期为4~5个月,病程6~23d。在120例患者中,66例患儿首发症状为发热,体温37.5~39.3℃,平均38.1℃;49例患儿首发症状为皮疹,主要发生在手、足、口腔等部位,手足部皮疹1~3mm,压之不退色,口腔粘膜皮疹多在软腭、硬腭、颊粘膜上,为红色丘疹并伴有溃疡,初期有咽部出血,口腔内出现1~6mm的粘膜疱疹,边缘充血;5例患儿入院时抽搐。本组患儿在入院后1~2d 均出现病情加重,患儿在经过严格消毒隔离、陪护管理、严密观察病情和心理疏导等措施后均康复出院。 1.2 病程特点 本组120例患儿在病程方面的特点是:①起病急,进展快,病症重:本组患儿病程进展迅速,66例患儿首发症状为发热,经过对症处理后无明显效果,1~3d后出现皮疹,继而伴精神萎靡,嗜睡表现,49例首发症状为皮疹,1~3d后发热,体温37.5~38.8℃,其中5例患儿发病2d后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为胃内容物;②120例患儿在发病1~2d后在手、口腔均有皮疹,范围广,所有皮疹在1~2d后破溃,形成表面覆盖黄色假膜的小溃疡,边缘充血,退热后2~3d 皮疹消退;③累及多个器官:5例首发症状为发热的患儿,入院3小时后出现恶心厌食、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吐出粉红色泡沫样痰,判断可能累及心、肺、脑及消化道;④合作性差:由于患儿年龄小,身心发育未成熟,发病急,病情重和进到医院的陌生环境,缺乏适应能力,有依赖性,合作性差;⑤静脉穿刺困难:由于手足部布满皮疹和皮疹破溃成溃疡,增加了静脉穿刺的难度,加之药物对血管壁的刺激,增加了静脉保护的难度;⑥传染性强:手足口病患儿的病原学检查主要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或柯萨奇病毒感染,本病传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考试试卷答案

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培训考试试卷 科(所)姓名 一、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罕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 2、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3、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 4、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的报道。() 5、手足口病是人畜共患病,患者和病畜为本病的传染源。() 6、少年儿童和**感染后多不发病,亦不会够传播病毒。() 7、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8、同一间病房内可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 9、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仍应考虑为重症病例。() 10、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哪种病毒不是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源体()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肠道病毒71型 D.腺病毒 2、少数手足口病患儿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但不包括() A.无菌性脑膜炎、脑炎 B.急性弛缓性麻痹 C.尿毒症 D.呼吸道感染 3、首次报道手足口病的国家为() A.新西兰 B.美国 C.中国 D.保加利亚 4、手足口病发病多长时间内传染性最强() A.1周 B.2周 C.3周 D.4周 5、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为() A.粪-口传播 B.呼吸道飞沫传播 C.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 D.以上均是 6、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A.≤1岁 B.≤2岁 C.≤3岁 D.≤4岁 7、手足口病一般病例表现哪项不正确()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手足口病护理常规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 【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手足口病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护理措施】 1、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宝宝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2、饮食营养 如果在夏季得病,宝宝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要适当补水和营养。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3、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将维生素B 2 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 2 、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指导

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指导 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感染导致的疾病,引起手足口病有20多种病毒,虽然宝宝能对引起此次感染的肠道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对引起该病的其他病毒则无免疫力,病毒的多样性会导致该病的反复发作。手足口病其实并不可怕,对于感染了手足口病的患儿,应立即就医治疗,对于病情较轻的孩子,医生多数建议自行回家进行隔离、孩子应留在家中,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和水疱结痂。隔离措施 1、消毒隔离:患儿在及时就医的同时,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暴晒。 2、清洁物品开窗通风:手足口病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口腔清洁:手足口病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小儿,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预防手足口病细菌继发感染。 4、饮食营养:手足口病患儿宜卧床休息一周,多喝温开水,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5、皮疹护理: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剪短孩子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孩子双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如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6、注意退热: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如果孩子体温高过38.5℃的话,应适当地使用退热药。 家长要小心手足口病的隐性传染,要注意个人卫生,进门前请注意洗手、换好衣服再亲近孩子,以免交叉感染。

手足口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手足口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体温过高 :与病毒感染有关 护理措施:体温38.5℃以下不主张药物退热,体温超过38.5℃以物理降温为主,多喂水,可给温水擦浴。体温超过39℃除遵医嘱给药物降温外,头部及大血管处置冰袋。末梢循环差、肢端发凉者予热水袋足底保暖,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 二、有传播感染的危险:与病毒的排出有关 护理措施:每天开窗通风至少2次,每次30分钟,并用动态空气消毒机定时消毒;地面、墙壁、床头物体表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每天两次、污染时随时消毒;体温表固定一人一表;护理每一位患儿后均进行手卫生或手消毒,戴手套者更换手套;病人转床、出院或死亡后,床单元进行终末消毒。 三、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高热、呕吐、食欲差有关 护理措施:给患儿高营养、易消化的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食物应清淡、温和、无刺激,对于因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者要给予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四、口腔黏膜改变:与咽峡部疱疹有关 护理措施:患儿因口腔溃疡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对已有溃疡者给予开喉剑或康复新液喷涂,以消炎止痛和促进溃疡面愈合。 五、家长焦虑:与担心患儿病情有关 护理措施:讲解疾病的病因、传播途径、表现等相关知识,消除焦虑;告知饮食、活动、用药等相关注意事项;解释各项操作、治疗的目的和意义,取得配合;指导观察患儿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告知护士或医生;出院时予出院指导 潜在风险及应对:并发神经性肺水肿、心肌炎、颅内压增高 护理措施:准确记录出入量及尿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给予对症处理;遵医嘱给予快速降颅压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巡视;监测生命体征、神志、手足口腔变化,及时查看各项辅助检查。

手足口病护理查房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表现口痛、厌食、低热、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小疱疹或小溃疡,多数患儿一周左右自愈,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 病因 有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及肠道病毒71型。其感染途径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及接触传播。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 1.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痛、厌食、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位于舌、颊黏膜及硬额等处为多,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手、足、臀部、臂部、腿部出现斑丘疹,后转为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手足部较多,掌背面均有。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消退后不留痕迹,无色素沉着。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 2.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阳性。合并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 (2)呼吸系统表现并发肺水肿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并发心肌炎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手足口病护理及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护理及健康教育 吴渊 (南京江北人民医院感染科江苏南京 210048) 【摘要】目的讨论手足口病的护理剂健康教育。方法对103例患儿提供心理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严格消毒隔离,密切观察病情,加强健康教育。结果所有患儿痊愈出院,无发生院内感染及死亡。结论精心的护理和落实健康教育,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预防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健康教育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A16和EV71型最常见。好发于夏秋季(5~7月为高发期),以学龄前儿童发病主人群,尤其以3岁以下为儿童多见,能通过空气、唾液、粪便传播疾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合并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其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因此我们应做好提前预防,及时治疗及相关护理工作。 手足口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当适龄儿童接触到被病毒污染的毛巾衣物等物品,或者人群密集的地方接触到病毒,或被患者饮用过的食物和水等渠道,就可能造成本病的传播。临床症状和体征:多见于3岁以下儿童,潜伏期3~7天,在发病前1~2天或者发病同时可有低热现象,一般不超过38℃。手、足、臀部皮肤可见的斑丘疹及水疱疹,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可见米粒大小的溃疡,可伴有或不伴有食欲不振、咳嗽、流涕等现象。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引起脑膜炎、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我院自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3例,经有效治疗和精心护理,患儿全部康复出院,现将该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103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61例,女42例,年龄分别为:一岁以内11例,1~3岁58例,4~10岁34例。103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2008手足口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全组103例患儿临床治愈103例,治愈率100%,住院天数3~10天。平均5.6天。 2病情观察由于病毒可累及脑及心脏,而患儿普遍年龄过小,语言表达能力欠佳医护人员更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特别是对3岁以下的患儿注意观察有无重症倾向,如出现高烧不退、烦躁不安或阵发性哭闹、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抽搐、皮肤湿冷,婴幼儿有无拍头、抓发等脑炎、脑水肿症状。 3治疗给予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以抗病毒,清热解毒治疗为主。发热患儿体温38.5℃以下以冰袋冷敷,额头贴物理降温贴等物理降温措施为主,超过38.5℃以上的可给予美林口服降温,并注意观察发热时患儿的精神状况及伴随症状。口腔溃疡部可给予信韦林喷雾剂喷涂2-4次/天。 4护理 3.1心理护理由于口腔疱疹的疼痛,周围环境的陌生,患儿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躁的情绪,不能有效地配合治疗护理。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关心体贴患儿,多鼓励表扬患儿,用言语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患儿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使各种治疗护理能顺利进行。由于媒体曾经报道过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致死案例,给患儿家长造成一定恐慌。我们要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针对患儿家长不同的文化水平,对其讲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护理患儿的注意事项。消除家长恐慌的心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有助于患儿疾病的康复。

手足口病健康教育宣传材料

手足口病的预防宣传资料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地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肠道病毒EV71防控知识问答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16-01-27T14:59:14.363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李婧汪德清(通讯作者) 胡春梅 [导读] 1 湖北省随州市疾病防控中心 2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耳鼻喉科手足口病为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 1 湖北省随州市疾病防控中心湖北随州441300 2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耳鼻喉科湖北随州 4413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0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给予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00%)、住院时间(4.98±2.09)d及治愈时间(3.35±1.1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7.90±3.31)d、(5.56±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愈率(10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手足口病为儿科临床常见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以及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因此易合并如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健康[1]。因此我院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00例,并对其中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10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33例,女17例;年龄2~7岁,平均( 2.6±1.4)岁。干预组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2~6岁,平均(2.8±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患儿体温,嘱患儿多饮水,做好患儿皮肤护理等。干预组给予患儿有针对性的预防与护理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2.1 预防措施①隔离:医院管理人员应建立完善的医院分诊制度,建立一、二级分诊处;严格执行各项隔离措施,建立隔离诊治区,切断病原传播途径[2]。②消毒:严格遵照规范对医院进行有效消毒;彻底消毒空气、厕所及生活垃圾等;注意患儿手部的卫生管理。 ③宣教:与患儿家属及时做好沟通,同时对其进行各项卫生、消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疾病防范意识。 1.2.2 护理措施①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告知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医院环境,让其尽快熟悉医院环境和疾病治疗方法,消除其恐惧、焦虑心理;②皮肤护理: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患儿潮湿被褥及衣物,嘱患儿穿着柔软宽松衣裤;勤剪指甲,避免搔抓;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对于破裂疱疹,可给予涂擦软膏保护。③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通过分散患儿注意力,耐心给予喂食;对进食少及拒绝进食者,注意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④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卫生。餐前餐后应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及时漱口;对口腔溃疡处可使用利巴韦林气雾剂或碘甘油保护,促进愈合[3]。⑤并发症观察及护理: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发生合并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的临床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抢救护理。⑥病情观察:注意观察患儿高热、意识障碍、呼吸、心率、外周血细胞数量、胸部X线及血糖等变化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 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00%)、住院时间(4.98±2.09)d及治愈时间(3.35±1.1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7.90±3.31)d、(5.56±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愈率(10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小儿手足口病为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具有传播快、传染性强的特点,患儿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部位出现疱疹等,少数患儿出现脑炎、病毒性心肌炎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儿的生命安全[4]。临床上应针对病因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培养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加强个人卫生,从而增强机体免疫力。临床发现常规护理对患儿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有研究表明,对手足口病患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使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促进患儿的康复[5]。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结束后,干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 (2.00%)、住院时间(4.98±2.09)d及治愈时间(3.35±1.18)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4.0%、(7.90±3.31)d、(5.56±1.4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治愈率(100.00%)显著优于对照组的8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措施,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疾病的治愈率,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治愈时间,减少住院时间,促进患儿康复。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病因】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多见。其中重症病例多由EV71感染引起。故本节主要介绍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感染了EV71的患者会经粪便、唾液或口鼻分泌物排出病毒,所以传播途径主要为粪口传播、飞沫传播或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为最高。 【发病机制和病理】EV71经各种传播途径侵入人体后,主要在咽部或小肠黏膜等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组织中繁殖,大部分为隐性感染,产生特异性抗体。少数人因机体免疫力低下,病毒可进入血液产生病毒血症,进而侵犯不同靶器官造成感染的播散。 【临床表现】潜伏期平均3~5天。根据临床表现,将EV71感染分为以下5期。

1.第1期(手足口出疹期)急性起病,主要现为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疹(斑丘疹、丘疹、小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咳嗽、流涕、食欲缺乏等症状,部分患儿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个别患儿无皮疹。此期为手足口病普通病例,绝大多数患儿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 2.第2期(神经系统受累期)少数患儿可在病程第1~5天内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肢体抖动、颈项强直等神经系统症状,此期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患儿可痊愈。 3.第3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多发生在病5天内,表现为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压升高,血糖升高,此期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发现上述表现并正确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4.第4期(心肺功能衰竭期)病情继续发展,患儿出现心肺功能衰竭,多发生在病程5天内,表现为心动过速或过缓,呼吸浅促,口唇发绀,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或血性液体,持续低血压或休克,此期病例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病死率较高。 5.第5期(恢复期)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受累症状和心肺功能逐渐恢复,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状。

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措施

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和护理措施 李金花 甘肃省山丹县人民医院7341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治疗及护 理措施。方法:了解有关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工作,配合治疗,加强护理。结果:患儿痊愈出院,没有并发症的发生,必须做好相关的预防及护理。结论:经过有效预防,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护理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4岁以下 儿童发病占总发病的85%,大多数患儿症状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部的皮疹、溃 疡为主,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今年春季在我国安徽阜阳地区集中爆发,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散发。春夏季为中小流行,2012年-2013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60例,通过我们科学的防控和护理,无新增病例和(或)严重并发症发生。 现将预防控制及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60例中男性患儿45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最小为8个月,最大为8岁,其中2岁以下35例,2~5岁20例,6岁以上5例。在县城范围内居住的患儿4例, 其余居住在农村,占93%。

2.治疗原则 在治疗方面,本病如无并发症,预后一般良好,多在一周内痊愈。治疗原则主要为对症治疗。可服用抗病毒药物及清热解毒中草药及维生素B、C等。有合并症的病人可肌注丙球蛋白。在患病期间,应加强患儿的护理,作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可用生理盐水或温开水漱口,食物以流质及半流质等无刺激性食物为宜。手足口病因可合并心肌炎、脑炎、脑膜炎、驰张性麻痹等,故应加强观察,不可掉以轻心。 3.预防和护理措施 3.1 流行病学特点手足口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健康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引起手足口病暴发流行的主要传染源,而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传播途径多,如与患者接触时飞沫经呼吸道直接传播,或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玩具、食物、衣物、手、水源等间接地经消化道传播。能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型别很多,但均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其共同的生物特性是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都能将其灭活。 3.2 临床特点手足口病起病急,初发病时有发热、流涕、咽痛、呕吐、腹泻等,继而出现口腔内散在小疱疹或溃疡,手掌和足跟等远端部位出现疱疹性皮疹,初为斑丘疹,后转为疱疹,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少数可出现严重并发症而死亡。 3.3 预防措施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好发于儿童的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本病病原体是呼吸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幼儿园内造成爆发流行,且有发生危及生命的可能,因此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尽可能减少手足口病的危害。针对该病具有传播途径广、传染性强、传播快、流行性大的特点,院领导、防保科高度重视,立即成立防控救护小组,组织医务人员强化学习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医院宣传栏张贴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医务人员给每位患儿及家属耐心讲解该病的相关知识,使他们了解发病原因、治疗经过、预后情况,避免过于担心,主动配合治疗和做好各种预防措施。 目前手足口病还没有预防疫苗。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3.1.在疾病高发期,家长应加强孩子的营养,增强抵抗力。 3.3.2.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及健康教育 【摘要】目的探讨对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方法对210例患儿进行严密隔离,做好消毒、卫生宣教,做好发热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和用药护理,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结果210例患儿均不同程度缩短了住院天数,痊愈或好转出院。结论通过提高患儿的免疫力及对症治疗,精心的护理和落实健康教育,对提高本病的治愈率、预防疫情蔓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7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569-01 手足口病(Hand-and-mouth disease)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症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发展快,可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柯萨奇病毒A组的16、4、5、9、10型,以及肠道病毒71型(EV 71)最为常见。因此,对于这种具有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的手足口病,我们应做到提前预防,及时治疗,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

1 临床资料 2009年7月至12月临猗县人民医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210例,并发脑炎及无菌性脑膜炎的共35例,并发心肌炎的5例,年龄多为1~3岁婴幼儿,其中3例因病情加重转上级医院治疗,其余患儿均病情痊愈或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病程一般为5~10天,最长15天。 2 护理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为防止交叉感染,满足家属的需要,我们把手足口病患儿单独安排在一室集中治疗和护理。隔离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2小时。并专人管理:医生、护士每查完一个患儿前后都严格消毒双手及听诊器头,必须做到一人一压脉带一支体温计,单独出入口,单独卫生间。为避免交叉感染,应减少陪护及外来人员。患儿的用具,玩具,随身物,粪便等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天,严格将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 2.2 心理护理 由于口腔疱疹的疼痛,周围环境的陌生,患儿容易出现紧张、恐惧、焦躁的情绪,不能有效地配合治疗护理。医护人员要态度和蔼,关心体贴患儿,多鼓励表扬患儿,用言语分散其注意力,消除患儿不良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使各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