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新部编本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新部编本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新部编本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一个人的遭遇

【苏联】肖洛霍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知识。了解小说的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通过阅读与文本产生对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法:阅读法、讨论法

学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教学难点:通过研读,对战争和人的命运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安排:一课时

一、导入

提到战争,每一个人的大脑中呈现出来的,可能是各不相同的图象。作为一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对于战争,我们没有直接的印象,更多是从文学、影视作品中了解战争的。

(播放幻灯)有人写了一首题为“和平与战争”的诗歌,老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当第一枪打响时,和平就没有了,人类的牺牲就开始了。人们将失去可爱的家园,失去亲爱的祖国。失去朋友和亲人……青翠的树林焦黑了,彩色的农田荒芜了,凄惨的哭喊替代了愉悦的歌声,轰鸣的炮火替代了朗朗的读书声——世界变成人间地狱,人类的悲伤啊,被无限制地放大,人类的苦难啊,如海深……”

战争究竟意味着什么,最有发言权的还是那些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下面,我们就打开课本,共同学习前苏联伟大作家肖洛霍夫的经典作品《一个人的遭遇》。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苏联】肖洛霍夫

二、文本研习

(一)初步感知

(1)课前已经请同学们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检查一下预习的效果:(播放幻灯)

师:本文题目叫做《一个人的遭遇》,(遭遇多指遇到不幸的事)那么这个人是谁?故事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发生的?他又有什么样的遭遇呢?

填空:索科洛夫在苏联卫国战争中的遭遇:

失去妻子女儿、失去儿子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

索科洛夫

(2)了解了索科洛夫的遭遇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索科洛夫的不幸,战争的残酷。)

(二)局部理解

1、文中写索科洛夫失去亲人、家园的部分主要集中在文章哪些段落呢?

(文章1-10节)

(1)请同学们从这些段落中找出反映战争残酷的细节,并说说从这些细节中你看到了战争究竟残酷在哪里?(找2-3位同学交流)

①“我”从集中营出来,与自己部队里的人见面。

“……上校和掩蔽部里所有的军官,个个都亲切地跟我握手道别。我出来的时候,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嗐,再有,老兄,当我跟首长谈话的时候,我的头好一阵习惯成自然地缩在肩膀里,仿佛怕挨打一样。你瞧,法西斯的俘虏营把我们弄得怎样啦……”

【“我”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今天在自己的队伍中受到了,所以激动。文中的人的待遇指拥有尊严、不挨打。“我”的习惯性的缩头,是长期挨打的结果,是法西斯的暴力训练出来的。这表现了法西斯对人的肉体和精神的摧残。】

②“我”回到家乡,在原来是家的那个大炸弹坑前的那两句话。

“我走到我们一家住过的那地方。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嗳,老兄,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悲痛,又走回火车站。在那边我连一个小时也呆不下去,当天就回到了师里。”

【战争,让原来很幸福的家庭变成了废墟,让亲人阴阳分隔永不能相见。战争给了他太多的磨难,让他经受了太多的悲伤,让他的眼泪在回乡之前早已流完了。这表现了战争的罪恶。】

③文中的“我”到儿子的部队去看牺牲了的儿子。

“我走到棺材旁边。我的儿子躺在里面,可他已经不是我的啦。我的儿子是个肩膀狭窄、脖子细长、喉结很尖的男孩子,总是笑嘻嘻的;但现在躺着的,却是一个年轻漂亮、肩膀宽阔的男人,眼睛半开半闭,仿佛不在看我,而望着我所不知道的很远的地方。只有嘴唇角上仍旧保存着的一丝笑意,让我认出他就是我的儿子小多里……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中校讲话了。我的阿拿多里的同志们,朋友们,擦着眼泪,但是我没有哭,我的眼泪在心里干枯了。也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的心才痛得那么厉害吧。

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儿子的炮兵连鸣着礼炮,给自己的指挥员送丧。我的心里仿佛有样东西断裂了……”

【一个父亲,在战争结束的那天,却要去面对儿子的战死,这份老来失去唯一亲人的悲哀让人痛彻心扉。这位父亲的悲哀,是一种所有希望都彻底破灭后的真正哀伤。】

(3)师:索科洛夫是不幸的,战争太残酷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对战争有更感性的认识。(幻灯播放战争图片)

(结束语:战争夺走了人的生命,毁灭了家园,给活着的人的心灵留下无法抹去的创伤。)当然,在索科洛夫遭受重重打击后,他任然选择活下去,

这就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他的坚强不屈。

(板书:战争残酷)

(三)鉴赏评价

(1)我们再看看文章剩余部分讲述什么样的情节呢?(写他收养凡尼亚部分)凡尼亚有怎样的遭遇呢?

——他也经历了战争,是战争让他失去了双亲。他成了孤儿。

板书:一个人的遭遇

索科洛夫

凡尼亚

(2)第二部分,写两个遭遇同样不幸的人走到了一起。我们看看他们的生活有没有什么变化呢?

请一个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12节“有一次……”开始到16节和18、19节,同学们边听边思考:这一部分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读完请生评价朗读情况)

①文中提到凡尼亚三处“贴”的动作

“爸爸!我的亲爸爸!我知道的!我知道你会找到我的!一定会找到的!我等了那么久,等你来找我!”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我的眼睛蒙上了雾。”

“但我还是在无意间冲到水沟里,弄得马达也停了。……就这么约停了五分钟,我的儿子紧紧地贴住了我,全身哆嗦,一声不响。”

“我把车子抛在大门口,双手抱起自己的新儿子,……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贴在我哪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像黏住一样”

【战争让孩子失去安全感。让孩子失去了原本属于孩子的无忧无虑和童真。】

②“他是个很活泼的家伙,却不知怎的忽然沉默起来,想了一会儿,一双眼睛又慢慢地从自己那两条向上卷曲的长睫毛下打量着我,叹了一口气。这样一个小雏儿,已经学会叹气了。”

【战争让这个孩子表现出了不正常的行为,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竟然会叹气了。表现战争对孩子的伤害。战争让他失去了原本属于孩子的童真。】

④索科洛夫夜里看熟睡的凡尼亚“看到他睡在我的胳肢窝下,好像一只麻雀栖在屋檐下,我的心里快乐极了,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给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一个外表坚毅的男人也有软的一面,凡尼亚让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觉。两个饱受战争创痛的人就像被飓风卷到一起的树叶,他的全部希望,似乎全寄托在这个可怜的孤儿身上了,凡尼亚是索科洛夫余生的精神慰藉,成了他生存的全部意义。】

(3)学生概括细节内涵,老师小结

学生将细节分类概括

教师小结:

①战争的残酷不仅伤了成人的心,还伤害了天真的孩子的心;

②凡尼亚失去了双亲,又遇到了索科洛夫,他从此有了依靠。索科洛夫的

善良让我们感动,他用他人性的光辉照亮了孩子受伤的心;

索科洛夫失去了至亲,又遇到了凡尼亚,他的生活中似乎又有了希望,他从此有了精神的慰藉。(板书:人性光辉)

(4)文章题目是“一个人的遭遇”,这只是一个人的遭遇吗?

【不是,这是一类人的遭遇,由一个人我们看到了一类人,可见这一个人只是在战争中经受苦难的人的代表。】

(板书:一类人的遭遇)

同学们对于小说人物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是有一定认识的。文中的索科洛夫就是作者塑造的典型形象。

四、全文总结

从两个不幸的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所有经历战争苦难的人的遭遇。战争的残酷是无法改变的,但是人不能永远沉浸在悲痛中不能自拔,经历战争的人更要学会坚强,这一撇一捺的人正像文中的索科洛夫和凡尼亚,温暖彼此,从对方身上感受亲情的温情,纵使伤痕无法抹去,也请经历战争的人互相搀扶着走出黑暗,走向光明……

正如肖洛霍夫196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的发奖仪式上说:

“……我希望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完美,心灵更纯洁,能够唤起对人的爱,唤起人们积极地为人道主义和人类的进步理想而斗争。如果我多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

五、拓展阅读

学了本文我们对战争有了初步的了解,战争给人带来了无法抹去的伤痕,下面我们再看一篇文章,进一步感知战争给人类带来的伤害。

思考:找出文中让你感触的细节,这个细节表现了什么?

(一)在柏林

[美]奥莱尔

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卡嚓切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考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令人连毛发和脊梁骨都觉得恐惧起来······

六、作业

阅读《德军剩下的东西》并思考:为什么文题为“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附板书:一个人的遭遇

索科洛夫战争残酷凡尼亚人性光辉……

一类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苏教版必修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1(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 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课时:1教学内容: 导引: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 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苏联作 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一、导入 1、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 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请同学们谈谈对二战的认识,可以在台上展示相关资料。(此环节可布置学生课前收集相关的资料

家园的毁坏,亲人的离开,都是战争给人带来的祸害。这几 幅图片一定把你们又带入了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回首上个 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太多痛苦的记忆,时 至今日,这伤口依然在隐隐作痛,今天让我们追随苏联作家 肖洛霍夫的脚步,再一次去面对战争的痛苦,去感受一个俄 罗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变化...... 二、课文探讨 解题:《一个人的遭遇》 1、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 索科洛夫(凡尼亚)参加二战的军人 2、他们分别有怎样的遭遇? 索科洛夫 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 反衬出战争的灾难和罪恶。 ④妻女被炸死

高中语文《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2

必修二《一个人的遭遇》导学一体案 【学习目标】 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 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预习】 1.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长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3、思考 ①本文的情节波澜起伏,而这点是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和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的,试作具体分析。 ②本文中,索科洛夫的命运是悲惨的,他在向陌生的“我”口述自己的经历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通过他的讲述能概括出他的性格特点吗? ③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个人的遭遇-中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苏联]肖洛霍夫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重点:深重的战争创伤。 教学难点:深刻的情感体验。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通读课文,扫清生字词障碍。 2.“一个人”指的是谁? 3.试概括课文写了“一个人”的哪些遭遇。 二、导入新课 战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好像是阳光下的阴影,挥之不去。一旦阳光被乌云笼罩,阴影就随着黑暗倾轧而来。人类发展伴随着太多的战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先人透过《诗经》抒发的战乱之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杜甫亲眼目睹战争后的感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范仲淹描摹下戍边将士真实的思乡之情。“一将功成万骨枯”或许并不是夸张的说法。战争带给人类的,更多是痛苦。而二十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那么这两次世界级的战争,又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一个人的遭遇》。 三、作者简介 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完整版)伟大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伟大的悲剧》导学案及答案 主备教师:习志国焦立伟杨明杰时间:2014.2 共计2 课时 课题:《伟大的悲剧》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能够借助字典或工具书掌握本课涉及的重点生字词。 1、学会自主学习,能够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教学重点】 1、通读课文,使学生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能够品味文章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和意味深长的语句。 【教学难点】 1、能够依据具体情节理解文章,并体会悲剧和伟大的内涵。 2、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成败观。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一)走进作者 《伟大的悲剧》一文的作者是(国籍)著名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和方面。 (二)解决字词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拽.( ) 无垠.( ) 癫.狂( ) 凛冽 ..( ) ( ) 吞噬. ( ) 销蚀.( ) 羸.弱( ) 步履.( ) 告罄.( ) 遗孀.( ) 毛骨悚.然( ) 怏怏 ..( ) 疲惫.不堪( ) 鲁莽.大胆..不乐( ) 姗姗 ..来迟( ) 忧心忡忡 ( ) 2、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无垠:凛冽:步履: 风餐露宿:闷闷不乐: 耀武扬威:姗姗来迟: 忧心忡忡: (三)细节回放 故事发生的地点在,主人公是,在这一个英雄的集体里还有 、、,等共四名探险队员。除了他们这一组探险队之外, 还有一组探险队,他们先于(时间)到达。因此,这个站也叫。

【合作探究】 1、文章叙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本文共写了5个人物,他们的姓名和身份分别是。 3、你认为斯科特一行人的探险有意义吗? 【展示提高】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1)挪威国旗耀武扬威 ....,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2)刺骨的寒冷吞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的躯体。 (3)从他语无伦次 ....的话里,他们终于明白,这个苦命的人由于摔了一跤或者由于巨大的痛苦已经疯了。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的含义。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旅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一任务?他不接受可以吗?) (3)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联系上下文,“海市蜃楼”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3、纵观全文,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4、找出文章的主旨句,是什么意思?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你对“伟大”和“悲剧”的理解

《一个人的遭遇》教学设计全面版

苏教版高一年级《一个人的遭遇》的教学设计 dqwyl 一、设计思想 1、战争,是老一辈人脑海中灰色的记忆。但我们的学生生活在和平的年代,缺少对战争苦难的了解和体验。而《新课标》特别强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那么,《一个人的遭遇》正是实现这一良好教学效果的载体——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2、《考试大纲》中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本文的艺术感染力,离不开一个“情”字——失去亲情的悲痛以及对亲情的渴望。希望通过学习文章中感人的细节描写来指导学生的记叙文写作,逐步实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的教学目标。 3、《新课标》明确提出: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篇小说让千千万万的读者倾倒的具体情况,只有通过阅读感悟,才能使其不可抗拒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学生的心中。所以我在重视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创造能力,注重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在阅读中解读感悟文本。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了阅读感悟法、讨论法,以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本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是一篇重点课文。本专题“和平的祈祷”的设置,要求通过文本的研习,解读人物心灵世界,深入了解战争。所以这也成了教学目标中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 1、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了战争中的悲惨遭遇,情节曲折感人。但学生预习时更多的只是把它当作一个故事匆匆看完。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通过几处典型的细节描写的赏析,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和感悟成了重点。 2、学生在初中阶段,在记叙文写作方面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进入高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如何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使文章生动感人,是切实可行。 四、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小说的叙述风格; 2、通过细节描写的深入解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战争的苦难,体验战争给人带来的心灵的创伤; 3、通过对本文细节描写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指导学生明确写作要感情真挚; 4、引导学生正视战争带来的苦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进而珍视和平的环境,

高中语文 2.1《一个人的遭遇》课前预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2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 学习目标: 11.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 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惜和平环境。 学习重点难点: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沉重灾难,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和细节描写的艺术。学习方法:文本研习法,讨论法 学习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通过对作品的研读,了解作品主人公的心灵世界及其在战争中的遭遇,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反思战争的危害。教学过程: 一、导学 请多看一眼 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 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而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唯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那儿有快乐和鲜花花吗?" 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 最后的日子到来了。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碎的威逼下,缓缓地走向刑场进发。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 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 "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 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屠刀之下。轮到"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地昂起头.微笑着面对纳粹的枪口。暴力能摧毁什么呢?在伟大的爱和无邪的童心面前,暴力只能使暴力者看清自己的丑恶与渺小;无论是如何地身处险境,如何地悲伤失望,请多看一眼吧,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是多么地美好与真实啊! 二、了解作者: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学习字词

《一个人的遭遇》教案

南京市燕子矶中学高一语文必修二导学案2013年12月 第 1 页共4 页《一个人的遭遇》 主备人:杨妙新主审人:王华玲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和平的愿望,战争的罪恶。 2、启迪学生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和生命。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领会思想感情; 2、难点是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教学方法: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方式:采用文本研习的方法。 课堂教学: 一、导入: 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去感受那血雨腥风的时代。 二、关于作者: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课文探讨: 1、解题:《一个人的遭遇》:一个人指的是谁?是怎样的一个人?简述他有怎样的遭遇。 明确:索科洛夫, 参加二战的军人索科洛夫 ①上了前线 -------战争刚爆发,木工索科洛夫就上了前线 ②被俘受尽折磨 ------在战争中,他走过了一条苦难的艰巨道路:他被俘过;在集中营里做过受尽折磨的苦工; ③逃出集中营 ——“激动极了”。因为两年来没有受到过人的待遇,一方面挨打,另一方面要挨饿;说明战争能给人的肉体上带来痛苦,反衬出战

一个人的遭遇

一个人的遭遇 枣庄一中东校高二语文组姚峰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作品,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积极思考问题,与文本展开对话,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 3、体会人性之爱的伟大之处,进而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人物的内心变化并以此挖掘隐含于此的主题 难点: 理解人物在复杂细腻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以《共青团员之歌》导入: (1)《共青团员之歌》,是一首优秀的反映苏联军旅歌曲。作品抒发了共青团员们对祖国“妈妈”和俄罗斯“故 乡”的深厚感情,表达了他们誓死保卫祖国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念。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反映上个世纪苏联卫国战争的小说,从中了解一个普通苏联士兵的痛苦遭遇,了解战争给他们带来的身心的摧残,理解和平的珍贵。 (二)课文基本架构梳理: 研讨问题: 1、小说中的这一个人遇到的人物有哪些?(明确:凡尼亚、我、房东夫妇俩) 2、《一个人的遭遇》,前文梗概部分和后记中的“我”和课文中的“我”是同一个人吗? 明确:不是。前文和后记中是作者以第一人称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以及讲述者的情况,是听故事的“我”。 正文中是索科洛夫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两个“我”是不一样的。 3、课文两个层次:失亲人(儿子)|得亲人(儿子) (三)教学过程: 研读一步曲: 一个人的得失|两种强烈的反差 1、根据文面意思看,一个人指的是讲述自己在战争前后的遭遇的索科洛夫,主要讲她失去亲人得到亲人 的故事。 明确:失去的亲人、家庭(父母、妻子伊林娜、两个女儿、儿子阿拿多里), 2、文章重点写他失去了什么? 明确:失去儿子阿拿多里 (一个人的得失) 3、在描述失去儿子阿拿多里的过程中,他失去前后表现及感情有何不同? 明确:a失去前: 得到好消息,喜气洋洋做着老头儿的梦想(6、7段) 失去后: 心痛、眼泪干枯、埋葬了自己最后的欢乐和希望(9、10段) b.延伸到失去伊林娜及家园: 失去前: 妻子贤惠、儿女聪明懂事、家庭和睦幸福(梗概) 梦中谈话、鼓励他们(4段) 失去后: 一个很深的弹坑-----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穿心的悲痛(5段)

一个人遭遇教案

一个人遭遇教案 A man encounters a teaching plan

一个人遭遇教案 前言: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本教案根据教学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一、作者简介: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由 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文本研习: 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 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 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

明确: 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惨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像,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 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 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 明确: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 【导入】 同学们,我们看过许多战争题材的影片,比如前几个星期,我们就看了最近比较火的《风声》,还有之前的《南京!南京》,或者其他战争题材的电影,那大家看战争电影会被什么所吸引?宏大的战争场面?还是战士的英勇不屈?在苏联五十年代末有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就另辟蹊径,表现了一个普通人在卫国战争时期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这部电影获得了莫斯科国际电影节金奖,这部电影就是《一个人的遭遇》,那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原著--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肖洛霍夫。 【作者介绍】 肖洛霍夫是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23年发表处女作小品文《考验》。其代表作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他们为祖国而战》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静静的顿河》。1965年,肖洛霍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二十年代末,我国新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就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也给《静静的顿河》做过校订和后记的编写工作。那《静静的顿河》共分四部,描写的是十月革命以后顿河周围哥萨克人的兴衰史。(哥萨克是历史上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的一些人群的总称,突厥语中的“自由人”,它不是一个民族,哥萨克人有个特点就是英勇善战,在俄罗斯历史上,哥萨克人组成的哥萨克骑兵,是沙俄的重要武力。) 第一幅叫《撤离萨拉热窝》这幅照片中,小男孩纯真的目光中透出一丝恐慌。他的母亲由于担心不能将她的孩子从被困城镇受到的威胁与险恶处境中解脱出来,而露出了绝望的神情。 第二幅叫《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萨拉热窝自1992年5月到1995年12月被围困,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列宁格勒被围的时间还长。公民们要冒着被狙击、炮击的危险,才能在这个城市的街道间走动。在一次迫击炮炮击当中,穆斯林阿娜。哈地兹克13岁的弟弟阿德南被炸死,无助的姐姐只能悲痛欲绝地在弟弟的遗体旁哭泣……战争经常会改变人的生死进程,让年长者为年幼者哭泣! 第三幅叫做《残墙*女孩》这幅图片拍摄于2001年,在中东加沙地带,无休止的流血冲突使双方的积怨越来越深,和平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满布弹痕的墙壁与渴望和平的小女孩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但在这动荡的年月中,年幼的她除了过早地承受了战乱的伤痛之外,还能怎样?又有谁能保证将来的岁月是如何呢? 大家可以发现,这些图片都有个共同点--这些图片中都是战争环境下的普通人,他们在战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学生版(刘锦杰枣庄八中北校)

《一个人的遭遇》导学案(学生版) [目标展示] 1.整体感知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 2. 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反思战争的危害,珍视和平环境。 [导学过程] 一、肖洛霍夫 二、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狙.击( ) 瓦砾.( ) 嗜.好( )窒.闷( )刹.那( )刹.车( )一撮.盐( )胡诌.( )邂逅..( )( )吝啬.. ( )( ) 2、近义词辨析 三、文本研习 1. 读文章“第四天”到“我要领他当儿子” 思考:我为什么一下子打定主意“我们在也不分开了,我要认他当儿子”? 2. “我”收留凡尼亚仅仅是出于慈悲同情么?就只是对这个孤儿的可怜么? 读33页到37页 思考:“我”遭遇了什么事情?心情有何变化?(画出表现“我”心情变化的句子) 3. 我和凡尼亚这时最需要什么? 狙击:偷袭。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如阻击战。 鱼龙混杂: 鱼目混珠: 一挥而就: 一蹴而就: 不齿: 不耻:

4. 读父子俩相认的动人一幕,看他们都有哪些表现?表达了什么心情? 5.读剩余的文字,思考: “我”从儿子凡尼亚那里得到了什么?儿子从“我”这里得到了什么? [深化拓展] 最后一节中,凡尼亚举手向“我”告别时,“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为什么不想让孩子看到眼泪? [梯度训练]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梗.概( ) (2)邂逅 ..( ) (3)和睦.( ) (4)刹.那( ) (5)狙.击( ) (6)嗜.好( ) (7)粘.住( ) (8)哄.骗( ) (9)栖.息( ) (10)窒.闷( ) (11)胡诌.( ) (12)翘.首( )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掩敝奖赏寂静古里古怪B.影踪寂静荒凉喜气洋洋 C.狭窄气慨衬衫狼吞虎咽D.军衔安祥震荡小心翼翼 3.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B.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利地叫了起来。 C.他贴住我的身体,全身哆嗦,好像风下的一根小草。 D.有时候,它收缩和绞痛得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 4.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 A、不过,过了三个月,我又像太阳从乌云里出来那样喜气洋洋了。 B、我走进去,向他们眨眨眼睛,得意洋洋地说:“你们瞧,我可找到我的凡尼亚了!” C、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 D、邻里之间的是非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屑小事引起的,不必寻根究底,你们还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吧。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92

诗歌鉴赏 (一)怎样鉴赏古代诗歌 1. 熟悉诗歌的一般常识 A. 诗歌是有着丰富想象的。丰富的想象可以使诗人摆脱实际生活的束缚,强化情感,增添作品的绚丽色彩,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艺术形象,如屈原的《离骚》,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B. 诗歌是强烈情感的抒发。诗歌的情感可以直接抒情,也可能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C. 鲜明的节奏和韵律。中国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 2. 对古典诗歌有大致了解。 3. 感受诗歌的形象。诗人在创作时将其意念、感情和客观物象,以想象为中介融合而成诗歌形象,读者也应透过联想、想象,再现形象,体悟情感。 4. 领受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 品味诗歌的语言。 A. 补充省略成分,体会诗意。 B. 理解用典,丰富诗意。 C. 把握思路,理解诗意。 (二)诗歌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1. 弄懂诗歌的表层意思: A. 明白词语的含义 B. 理清句子的结构 2. 理解深层含义: A. 诗句的语境含义: a. 联系上下文贯通理解 b. 联系作者与作品的背景 B. 诗句的意境意义 3. 从艺术手法角度入手 A. 抒情方式??? ?????????)()()(兴触景生情比托物言志赋情景交融间接抒情直接抒情 B. 表现手法???????比喻 象征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三)古典诗中几种典型的题材类型 1. 怀古诗:借古讽今,抒发怀古之幽情 2. 山水田园诗:抒发脱俗,清高的生活理想,向往一个高远的理想,往往有对俗世的批判,表示自己清廉节操,不与世俗合流。 C. 边塞诗:写边塞绮丽风光,赞卫国勇战,有的揭露战争灾难,反战精神。 D. 闺怨类:抒发女子闺中怨情,弃妇的哀怨,思念远方无音信的丈夫。有的含比兴,写怀才不遇。 E. 送别类: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自己离开朋友的寂寞,以示友谊之深。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二]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练习)[苏教版必修 二]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学案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狙击()瓦砾()嗜好()一撮盐()胡诌() 塞车()塞责()边塞()活塞()堵塞() 二、选词填空。 1、等到我心松开了,血在耳朵里(冲击、撞击)的时候,就想起我的伊林娜…… 2、……她那颗女人的心当时就(预感、预料)到,我跟她再也不能在这个世界上见面了。 3、一道电流(穿透、刺透)我的身体,我忽然产生一种不祥的预感。 4、他又把自己的小脸蛋,(靠在、贴在)我那没有刮过的腮帮上,好像粘住了一样。 5、……只是我的心(震动、震荡)的厉害,得换一个活塞了…… 三、根据索科洛夫的遭遇,在圆圈内填上恰当的文字。

四、理解文句: 1、夜里醒来,我常常做着老头儿的梦想:等到战争一结束,我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就住在小夫妻那儿,干干木匠活,抱抱孙子。 2、我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后的和希望。 3、他扑在我的脖子上,吻着我的腮帮,嘴唇,前额,同时又像一只太平鸟一样,响亮而尖刻地叫了起来,叫得连车厢都震动了…… 4、女主人给他在盘子里倒了菜汤,看他怎样狼吞虎咽地吃着,看得掉下泪来。 5、夜里,他睡熟了,我一会儿摸摸他的身体,一会儿闻闻他的头发,我的心就轻松了,变软了,要不它简直要被忧伤压得像石头一样了……. 五、思考: 1、索科洛夫在叙述自己的遭遇时,为什么他的心会“收缩和绞痛的那么厉害,眼睛里简直一片漆黑”?为什么会想到“我怕有一天会在睡着的时候死去,把我的小儿子吓坏”?粉才能他会“差不多

天天夜里梦见死去的亲人”,“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 2、在文末作者“我”的叙述中,为什么说不能让孩子看到男人的眼泪?作者在这里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 3、如何看待人类的战争? 返回首页 购买相关教材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 【从容说课】 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写法,通过小说主人公索科洛夫与“我”的讲述,回忆了自己半生的悲惨遭遇,控诉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和不幸,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和罪恶。教学本文,一是突出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淡化理性分析,适当降低结论的高度;二是尽可能扣住语言来分析,按照鉴赏的实际心理流程来开掘课文鉴赏意识,让学生在审美活动中获得鉴赏能力。避免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这条路线走,而选择对人物形象的审美再创造这条线。 【教学重点】 解读小说的环境,品味小说的语言,把握人物的形象。 【教学难点】 把握鉴赏小说的方法,对文章有更深切的个人体验。 【教具准备】 《多看一眼》文章、流泪孩子图片、资料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肖洛霍夫的相关文学常识。 2.品味小说语言,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 3.重视对人物形象审美再创造和内在的情感体验。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正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想先给大家读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多看一眼》。说实话,当我

看完时,我有些忍不住要流泪了。 【教师读。】 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分是妇女和儿童。由于长期见不到阳光和营养不良,他们大都脸色苍白、骨瘦如柴。在每次放风的时候,有一名小男孩总是欢快地跑出很远,不顾看守的训斥和谩骂,走到场地边上的一块草坪,摘一两朵小花送给他的父母和姐姐。由于他的热情和开朗,大家都愿意叫他“小天使”。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人们都为明天是否活着而担心。惟有“小天使”不同,他一有时间就唱歌,或者爬在小小的窗口上向外面眺望,有时候他会安静得不发出一丝声响。不久,“小天使”的父亲被叫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大家都哭了。“小天使”没有哭,他问:“爸爸去了天堂。那儿有快乐和鲜花吗?”很快母亲也被折磨死了,“小天使”对痛苦的姐姐说:“天堂里的世界比我们的世界还美好吗?我想是的,他们去了天堂就不愿意再回来了。”最后的日子到来了。数万名犹太人在纳粹的威逼下,缓缓地向刑场进发。刑场是一个早已挖好的大坑。人们都沉默不语,死亡是如此真实地贴近每一个人的生命。面对死亡,恐惧使数万人没有任何声音。一个清晰的童音响起,像阳光一样照亮了每个人的心灵:“我们这是去天堂吗?这太好了,天堂里有自由与快乐,为什么我们要留恋这儿呢?”“小天使”天真的话语使每个人的心灵为之一震。一批又一批人倒在了纳粹的枪口之下。轮到“小天使”了,忽然他向前跨出一步,大声说道:“请等一等,好吗?”他环顾四周,又向远处的草坪望了一眼,继续说:“我很喜欢这个世界,请让我多看一眼吧,让我记住它的美丽,也许天堂还不如它。”人们都流泪了,一起尽情地多看了一眼这个世界,然后他们和“小天使”一起无畏地昂起头,微笑着面对纳粹的枪口。 师:(提高声调)暴力能摧毁什么呢?在伟大的爱和无邪的童心面前,暴力只能使暴力者看清自己的丑恶与渺小。无论是如何地身处险境,如何地悲伤失望,请多看一眼吧,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的许多细节是多么的美好与真实啊!(停顿一会儿)暴力,童心;童心,暴力。诅咒万恶的战争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名作《一个人的遭遇》,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会对战争和和平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二、推进新课 【显示课题,并配以孩童图,背景是战争的血腥场面。】 师:读小说,一定要把内容的来龙去脉搞清楚,这是理解和评价作品的基础。课前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哪些同学先把全文的情节口头表述一下呢?注意表述时请按时间的顺序。 生:在苏德战争中索科洛夫受伤被俘,后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表述一下“得知家破人亡”这一情节?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理解“一个人”的含义及他的典型意义。2、理解人物在战争中的遭遇,对肉体及心灵造成的巨大灾难,从而对战争的罪恶有深刻的认识。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 回顾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各国人民造成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时至今日,世界上的枪炮声仍然没有平息,仍然有人在流血……战争每天都在毁灭生命,毁灭财富。让我们跟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去感受二战的残酷,去感受一个人的悲惨遭遇……二、作者简介: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当代著名小说家,生于顿河地区的一个磨坊主家庭,代表作:《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一个人的遭遇》。1965年,肖洛霍夫“用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三、文本研习:1、解题:(在预习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有助于对本文主题的把握) 一个人的遭遇中“一个人”指谁?这样的一个人是不是单纯的一个人?他的典型意义表现在哪里?(他代表了哪些人?在课文中能找出那些人吗?)明确: 一个人指索科洛夫,但并非指单纯的一个人,他是一位

在战争中挺过来的一个人,但身心受到极大摧残的一个人,这样的人几乎在苏联的每个家庭中都存在着。(反法西斯侵略的卫国战争是苏联历史的重要篇章,苏联人以每个家庭牺牲一个成员的残重代价,打赢了这场战争)在课文中还有和他有着相似经历的那位复员的残疾的老朋友,还有在战争中丧失双亲的小孩子凡尼亚。尤其是索科洛夫与凡尼亚两人的命运,基本相象,两个合二为一的共有的命运,体现了“人的命运”,俄罗斯人民的命运。在索科洛夫身上有着三种朴素而又珍贵的品质:对战争及苦难生活表现出来的坚毅;在战俘营中维持着一个普通战士的尊严;在残酷的战争中并未使他心灵枯竭,反而让他的心灵更加高贵与温和。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个普通人的形象,感染了千千万万个读者。2、人物命运的不幸是通过其遭遇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内心活动变化展示出来,那么请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索科洛夫具体遭遇及内心活动的相关句子,并作具体分析。明确:补充部分:在苏德战争中受伤被俘――冒险逃跑但被抓回――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找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回到自己的队伍。(在战俘集中营中受尽折磨)第一部分:从俘虏营逃回后得到家破人亡的消息。 过去亲手建起的欢乐家园,现在的景象是“一个很深的弹坑,灌满了黄浊的水,周围的野草长得齐腰高……一片荒凉,像坟地一样寂静”。(索科洛夫的内心“站了一会儿,感

《一个人的遭遇》课堂实录全面版

《一个人的遭遇》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作品,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的摧残。 2.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探究,理解与领悟在特定情境下,人性的坚韧与伟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篇小说在莫斯科电台广播时,令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驻足聆听,当时寒风扑面,他们听着听着便泪眼模糊;在传到我国后,又不知使多少人泪飞成雨;而这篇小说的译者草婴先生,也是噙着眼泪翻译的。这部震撼人心的小说就是《一个人的遭遇》。 二、文本研习 1. 索科洛夫到底遭遇了什么? 学生概括: (师出示幻灯片: 战争与人 战争摧残了人类的文明成果;战争放大了人间的美丑善恶;战争凸显了人性的伟大与卑劣。让我们透过这场战争来看人,通过这场遭遇来看索科洛夫) 2. 请同学们谈谈关于索科洛夫的初步印象? 生: 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尽管遭遇了那么多不幸。 生: 他是一个特别勇敢的人,他能从火线逃生。 生: 他也是一个特别有责任感,很爱国的人。 生: 他又是一个善良、有爱心的人,这从他收养凡尼亚可以看出。 师: 好,这是你们初步阅读的成果,也是你们继续学习的基础。可是,我的原初印象和你们的完全不一样,请允许我也表达一下。 3. 师生对话探讨: 索科洛夫无情吗? 师:你可以反驳我的观点,反驳支撑观点的论据,也可以反驳我的思考方法,但是必须做到有理有据,依据在哪里—— (生接着在原文中寻找自己的论点论据的文字。师出示观点及论据。观点: 索科洛夫比较冷酷无情,论据: (1)34页第二段中间“但愿老天爷不要让人家也收到这样的信。”他怎么这么理智?他怎么一点不表示悲伤?(2)35页倒数第二段最后“嘿,见是见到了……五月九号早晨,就是胜利的那一天,我的阿拿多里给一个德国狙击手打死了。”记得很清楚,胜利那一天,头脑很清晰,一点也不伤感,还嘿呀嘿的,好像很轻松啊。(3)36页第二段“我吻了吻他,走到一旁”很轻描淡写,为什么不是扑上去哭呢?) 生: 老师您说的第一个论据刚好说明索科洛夫很善良,而不是冷酷无情,他自己的家庭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他希望别人的家庭不要再受到伤害。 师:(一直有意坚持为自己辩解)但这不能作为他不为自己亲人悲伤的借口啊。 生: 老师您说的第二句话最后的标点不是句号,而是省略号,前后两个省略号表明他说话断断续续,心情很不好受。 师:你读书很仔细,竟然从标点符号中读出了隐含的信息。而且我的一个输入符号错误也没逃过你的火眼金睛。真厉害啊!但这只是…… 生: 他的儿子死了,他怎么能不伤心呢? 师:请用原文说话,可以吗?我们不架空分析,那样的分析毫无意义。 生: 35页第一段最后,“我实在难受极了,站了一会儿,感到穿心的痛……” 师:这里是讲他的妻子女儿。

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第13课《一个人的遭遇(节选)》教案

一个人的遭遇(节选) 教学设计文稿应包括:学情分析(学生、教材、课程等);三维目标剖析;教学法说明,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设置说明,所有应用环境及软件的说明;教学过程,师生互动过程;教学评价方案;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高教出版社拓展模块第三单元.本单元共选编了六篇小说,这些小说以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巧妙曲折的故事情节,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得深刻表达了”命运与人生”的深刻感悟.本文通过索科洛夫的卫国战争中被俘逃归的遭遇和经历,反映了战争可以毁灭人的家园,但不能毁灭人对幸福的期待. 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为15级财会专业,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三维目标剖析;《一个人的遭遇》编排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专题第一板块“遭遇战争”中,居专题、板块之首。小说通过一位老兵对战争的回忆,讲述战争带来的创伤。教学中主要抓住与眼泪有关的情节,设计了四个问题。由于找准了切入点,长长八页的文本被全部贯穿起来,文本的主要信息也都涵盖其中。 发挥传统教学手法——朗读在本堂课中的作用。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也就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音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文本中的关键段落由学生朗读,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能力同样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适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讲到一个人的遭遇和一个民族的遭遇时,屏幕上呈现一组数据,并配以深沉的音乐,课堂气氛会变得肃穆凝重,主题得到有效的烘托,课堂进入一个高潮,辅助效果明显。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深重的战争创伤。小说中对索科洛夫的心理描写很是细腻,集中表现了战争给人带来的深重创伤,因而定为教学重点。 2.深刻的情感体验。凡尼亚的遭遇是索科洛夫“遭遇中的遭遇”,说明战争不仅给战争的经历者带来灾难,同样给无辜的人带来痛苦——这就是战争中人的遭遇。深刻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定为教学难点。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饱含深情地朗读《请多看一眼》一文,过渡到课文的品读。 【PPT显示】 请多看一眼 二战期间,在一座纳粹德军的集中营里,关押着数万名犹太人,他们中大部

《一个人的遭遇》学案

《一个人的遭遇》苏联·肖洛霍夫 执教者 一、课堂链接 ☆肖洛霍夫(1905—1984):苏联作家。曾参加过俄罗斯国内战争,当过统计员、装卸工、会计和记者,1923年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加入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联合会,同年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胎记》。 1926年出版小说集《顿河故事》和《浅蓝的原野》。曾获列宁勋章,1984年因病去世。 主要作品有《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等。1965年,他由于“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而获诺贝尔文学奖。 ☆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定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三个集团军群共计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苏联人民发表广播演说,号召全体苏联人民团结起来,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输死斗争,苏德战争全面爆发。经过4年的斗争,在苏联几乎没有一个家庭没有亲人牺牲,因此他们的餐桌上总有一个或不止一个位子家着,而空位子上仍摆着一副餐具,以表示没有忘记他们。苏联人民在战争中牺牲如此惨重,这在人类历史上也是罕见的。1945年4月30日,苏军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1945年5月8号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次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 ☆《一个人的遭遇》的影响:文章一反传统战争小说夸饰和拔高英雄形象的手法,而以“静”心地态度审视战争的残酷性后果,把视角放在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上。文中对人道主义的全新解释和开拓对我国同类题材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例如,莫应丰的《将军吟》,古华的《芙蓉镇》,韩少功的《风吹唢呐声》、《相思女子客店》,叶蔚林的《没有航标的河流》。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强调社会对人的责任,肯定个人拥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一个人的遭遇》以其典型的文本特征、独特的艺术思维和创作视角颠覆了传统战争题材小说的叙事和表现手法,开创了以小寓大,以个体的人诠释战争文学的新时代,而且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战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自主预习 1.扫盲字音 邂()逅挨()打狙()击瓦砾()送丧() 雏()儿窒闷()刹()那胡诌()着()想 狼吞虎咽()胳()肢窝 2.在情节和细节中整体感知 1)“一个人的遭遇”这里的“一个人”你觉得是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照故事情节的发展,理出他所遭遇的主要事件。并写出在这遭遇中,他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