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名词解释

1,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法律道德化:所谓法律的道德化,主要侧重于守法过程,指的是法律主体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以道德义务对待法律义务.简言之,即强调人类的道德理念铸化为法律,是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

3,道德相对主义:指夸大道德的相对性,否定道德具有普遍性的一种道德主张.认为道德的正确性或错误性随时随地而异,并不存在可适用于一切时代,可应用于每一个人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德标准.

4,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5,有偿不闻:“有偿不闻”是指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掩盖其丑事,用钱“摆平"媒体,而媒体在得“偿”之后,对本该进行舆论监督的人或事“睁只眼闭只眼",甚至根本不报逆,不曝光。还有人美其名日“负面效果影响双赢"。

6,虚假广告:凡利用广告捏造事实,以并不存在的产品和服务进行虚假宣传,或者广告所宣传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内容与事实不符的,均应认定为虚假广告。

7,职务作品: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所创作的作品。其特征是,作者与所在工作机构应具有劳动关系;创作的作品应当属于作者的职责范围;对作品的使用应当属于作者所在单位的正常工作或业务范围之内。

8,外国常驻新闻机构:指外国新闻机构在中国境内设立,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并有一名或一名以上人员的分支机构。

9,外国常驻记者:指外国新闻机构派驻中国6个月以上,从事新闻采访报道业务的职业记者。

10,新闻法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针对新闻事业的专门立法,如《新闻法》

广义——关于新闻事业的一切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总称。

11,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对被报道对象所作的一种先在性的“审判预设"。它是新闻竞争日趋激烈下的产物,从法理学的视角看,“媒介审判”损害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形象,是新闻媒体的职能错位,它使得司法独立和新闻自由的天平过分倾斜,有悖于法治精神。

12,煽动罪:煽动是指通过演讲、文字乃至广播电视、书画等等言论方式公然散布虚假的信息,以蛊惑人们的反常情绪,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动罪名.

13,公正评论:公正评论是新闻抗辩事由中重要的一条

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有可靠的事实来源。

评论者主观上应出于诚意,是诚实的。

评论的事项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

意见和事实分开,可识别为评论。

14,名誉和名誉权:名誉是关于公民或法人品德、才能、信用等的一种社会评价。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对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名誉享有不可侵犯的权力.

15,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依照法律规定,对于自身的科学或文学、艺术等作品所享有的专有权利。

16,侵权行为: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伤害他人而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

17,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1)损害事实的存在

(2)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3)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4)行为的违法性

18,非法出版: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非法出版罪,主要是指非法印刷、出售报纸或新闻期刊等出版物,从中牟取暴利的一种违法犯罪行为。其犯罪主体既可能是报社及其从业人员,也可能是社会上的其他单位和人员。广义的非法出版包括一切从程序到内容违反法律的出版活动及其出版物。

19,高技术污染: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传播有害数据、发布虚假信息、滥发商业广告、侮辱诽谤他人的犯罪行为。

简答

1,法的特征

(1)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法是掌握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的共同意志的体现。

(3)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4)法是由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

(5)法以权力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2,现代新闻传播活动的职业特征

第一,新闻工作者是在紧迫的时间压力下工作的。

第二,新闻工作者必须借助现代化设备完成传播活动。

第三,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活动具有极大的社会广泛性.

3,新闻出版单位有必要实行以下四项保密制度

第一,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保密审查制度。

第二,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第三,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

第四,新闻发布制度

4,我国新闻法制渊源

(1)宪法

(2)《刑法》、《民法》等主要法律及其有关的司法解释。

(3)其他法律(4)行政法规

(5)地方性法规(6)行政规章

(7)特别行政区法律、法规(8)国际公约

5,《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的主要内容

(1)制作广播电视节目的审批

(2)播放、传送广电节目的审批

(3)节目审查

(4)转播规定

(5)禁播规定

(6)限制播放规定

(7)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的审批管理

6,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包括

现任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国家主席、副主席

国务院总理

中央军委主席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

全国政协主席

7清末各报律立法条款的变化及特点

(1)清末报律关于公民办报条款呈宽松趋势。

(2)报纸发印前须呈送官署的表述,由“查核”到“存查".

(3)增加了新闻从业者及媒介的义务条款,如不得损人名誉、涉及阴私、有错误须更正等,使报律在内容上更趋完整。

(4)惩处条款刑罚的量刑程度不断减轻,民事化色彩渐浓。

8,新闻法律关系的内容与类型

内容:指新闻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

类型:(1)、新闻媒介与政府的新闻管理关系

(2)、新闻媒介与新闻工作者的聘用合同关系

(3)、新闻媒介与受众的新闻服务关系。

(4)、新闻媒介与法人的广告服务关系

9,新闻侵权行为及其特点

新闻侵权: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利用新闻传播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新闻侵权的特点:

从侵权的具体内容上看,主要是对公民的人格权造成损害,其

中尤其以侵害公民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最为多见。

从侵权的后果看,具有广泛性和迅速性的特征.

10,煽动罪的概念及特点

煽动罪:煽动是指通过演讲、文字乃至广播电视、书画等等言论方式公然散布虚假的信息,以蛊惑人们的反常情绪,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动罪名。

煽动罪的特点

第一,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即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

性的语言.

第二,内容的非事实性,如造谣诽谤,虚张声势、夸大其事、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第三,直接面向公众,即公然散布。

第四,容易导致反常性,即它的目的不是“书生空谈”,而是希望及其他人的反常性狂热,采取某种不利于社会和他

人的行动.

11,新闻职业道德的调节对象

(1)新闻工作者与受众的关系。

(2)新闻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关系。

(3)新闻工作者与同行的关系。

(4)新闻工作者与所属媒介的关系。

(5)媒介与广告客户的关系。

12,媒体承担民事责任的两种途径及主要方式

非讼程序和诉讼程序两种途径,主要方式:

(1)更正与答辩

(2)精神抚慰---——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3)赔偿损失——-—新闻侵权行为赔偿损失分为两部分,一是侵权行为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赔偿,二是精神损害赔偿。经济

损失赔偿,是指赔偿受害人因侵权行为而造成的财产损失。精

神损害赔偿,又称非财产损害赔偿,是对侵权行为所造成精神

损害所作的赔偿。

13,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区别

(1)道德行为和非道德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主观意识的支配,也就是有无人己利益的思考和衡量在其中,有无对他人利益的故意

的损害或故意的利益在其中。

(2)人的道德行为是故意的,是存在人己的利益对比舍取和权衡的。而人的非道德行为则往往是在一种与他人无关的心态支配下的,是一种纯个人行为。

(3)非道德行为本质是基于个人生存需要出发的行为.譬如人们正常的吃饭、睡觉、打喷嚏等等,这些行为一般的说来都是非道德行

为。

(4)另外,人在特殊情境的刺激下作出的不由自主的逃生或其它行为,往往也是非道德行为。

14,对可以申请设置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接受境外电视节目的单位类型的原则性限制

一是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教育、科研、新闻、金融、经贸等确因业务工作需要的单位。

二是三星级或国家标准二级以上涉外宾馆。

三是专供外国人和港澳台人士办公或居住的公寓等.

经检验合格,由省级广电部门发给接受卫星传送境外电视节目许可证,并报广电部和国家安全部门备案。

个人不得安装和使用卫星地面接受设施

特殊情况:仅在收不到当地电台、有线电视台等电视节目的地区,个人可以申请安装卫星地面接收设施。

15,境外新闻和信息在进内发布需要遵循的一般原则。

一切国际新闻,均须根据新华总社广播稿发表.

西方四大通讯社(合众、美联、路透、法新)和其他外国通讯社,除与新华社无偿交换新闻外,各类新闻稿仍不得在我国发行.

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不得直接向外国通讯社购买新闻,不得播出外国新闻节目。

各级地方广播电台、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只能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的国际新闻节目和新华社总社的国际电讯稿,禁止擅自播出从境外卫星电视收录的、或从其他渠道获得的广播电视国际新闻节目和国际时事政治专题节目,不得将新华社的电讯稿配以境外卫星电视的图像.

16,我国实行网、台分开体制的主要原因

P95

1)有线网络的建设、维护需要极高的投入,不是单独的一家电台或电视台所能承担的,只有政府主管部门利用国家投资进行建设和

维护。

2)电台、电视台多头设网、自行建设,必然导致布局失衡、资源利用效率低、重复建设的结果,需要政府主管部门统筹安排、规划.

3)有线传输网络联网规模的扩大和技术要求的提高,运行管理难度将逐渐增加,独立的一家电台、电视台势必难以承担管理的职能,只能交由主管部门来解决.

17,为什么说道德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P213

(1)、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推动下创造的一种特殊文化规范,目的在于保障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2)、在人与道德的关系中,人永远是道德主体,人是第一位的,道德是第二位的。

(3)、道德是为人而存在的,而不是人为道德存在,道德只是为人实现幸福目标而服务的工具。

(4)、必须走出那种将道德目的化的误区,把道德视为追求自身最大幸福与利益的人们的行为规则系统,不再将道德与人

们的利益追求对立起来,而是使人在理性的引导下,正确地

分析种种利益关系的实质,做出趋利避害的正确选择。18,从事商业广告活动的三个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P135

广告主: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广告经营者: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

经济组织或者个人。

广告发布者:为广告主或者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发布广告的法

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

论述

1,“公正评论”

公正评论是新闻抗辩事由中重要的一条

(1)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真实的,有可靠的事实来源(包括报章的报道);事实是评论的基础,如果评论所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自然

不会得出客观结果、公正的推论.

(2)评论者主观上应出于诚意,是诚实的(相信自己正确).评论意见是评论者在态度庄重、立场公正的情况下作出的结论,并非出于

偏袒、讽刺和嘲弄。

(3)评论的事项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

(4)可识别为评论(意见和事实分开)。

在以上前提下,即使是片面的、偏激的、甚至具有诽谤性的评论,也不应追究法律上的责任。西方媒介法理论认为,“公正评论”的抗辩理由体现了在舆论和公民名誉之间,应对与社会公益有关的评论予以优先的保护。涉及评论作品的诽谤诉讼,一般都可以适用“公正评论"抗辩

2,报刊的主办单位重要的职责和权限

(1)在报刊内容方面,主办单位必须领导、监督所办的报刊符合党和国家规定的正确的政治方向;报刊的重要宣传、报道计划和

重要稿件(包括评论、报道等)的发表,要经主办单位审核批

准;主办单位决定报刊的发行或不发行;报刊如发生严重错误和

其他重大问题,由主办单位承担直接领导责任。

(2)在经济责任方面,报刊社取得企业法人或事业单位法人资格,对本报刊社的国有资产享有经营自主权;主办单位对报刊社的

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定期审计,确保报刊社财产的保值增值。

(3)在人事制度方面,主办单位审核报刊社内部机构的设置,考核并提出报刊社负责人的建议,报主管单位批准。

主办单位与所办报刊还应该具备两个“一致”:主办单位的业务范围与所办报刊的专业分工范围一致;主办单位的所在地与所办报刊所在地一致,即两者应在同一个城市或同一个行政区域。

3,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与联系

(1)法与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不同范畴。

(2)法律属于制度的范畴;而道德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3)法律规范的内容主要是权利与义务,强调两者的衡态;道德强调对他人、对社会集体履行义务,承担责任。

(4)法律规范的结构是假定、处理和制裁或者说是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而道德规范并没有具体的制裁措施或者法律后果。

(5)法由国家的强制力保证实施;而道德主要凭借社会舆论、人们的内心观念、宣传教育以及公共谴责等诸手段。

(6)法是按照特定的程序制定的,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或者是特殊判例;而道德通常是潜移默化的。

(7)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它最终将被道德所取代,

人们将凭借自我道德观念来实施自我行为.

4,侵害隐私权排除的抗辩理由

(1)公共利益:指凡是与社会公共利益有关的事项,或者出于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必须公开的事项,不受隐私权保护。

首先,新闻传播媒介不应揭发与社会和政治生活无关的一般个人的私事。

其次,如果这种个人的私事涉及或妨碍了社会生活,或者这个人处于政治生活之中,那么他个人的活动就不属于不应公开的个人

私事,而成为新闻报道的对象。

再次,政府官员和其他知名人士即所谓“公众人物”,由于他们的行为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隐私的范围就比普通人要小。(2)当事人同意

隐私权具有自主性的特征。当事人只要自愿或者亲自将自己的某一私事公之于众,这一私事就成为非隐私,他就不能再对所有传播此事的行为主张隐私权.

(3)使不可辨认

有一些私人事件确有报道的价值,但当事人又不可能同意。一个变通的办法就是使公众不可能从新闻中辨认或推断有关当事人,如略去当事人的姓名、模样与当事人的身份等。

5,新闻传播活动中侵害他人隐私权的行为

主要有两种

一是在传播内容中公布、宣扬隐私。

(1)报道与“性”有关的话题而对当事人不作讳避;

(2)报道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或其他不良行为时任意披露未成年人的姓名、肖像和其他足以辨认的资料;

(3)披露他人婚姻恋爱家庭情况;

(4)披露信件、电话等通信的内容;

(5)披露其他各种个人资料。

二是在采集信息的活动中侵入私生活区域。

(1)侵入住宅;

(2)窃听电话和偷拆偷看他人的信件;

(3)侵入公共场所的私人场合;

(4)侵入互联网私生活区域;

(5)骚扰。就是通过不断地打电话,或者以追逐、跟踪、监视等方式对他人纠缠不休,严重地影响了他人的生活安宁。

6,组建报业集团需要具备的条件

1)传媒实力

除一张有影响力的主报外,至少应有4个子报子刊,以组成系列报刊

2)经济实力

沿海地区报社年税利在5000万元以上,中西部地区报社税利在

3000万元以上

3)人才实力

报社在职采编人员,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的应占总数的20%以上,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中,有各类中级职称以上的应占总数的15%以上,并要有高级职称。

4)技术实力

拥有独立的印刷厂,现代化的照排、胶印设备,具备彩色胶印能力。除保证本报社所属报刊正常印刷装订外,能承接一定数量的代印业务,每日总印刷能力在对开200万份以上。

5)发行实力

主报及子报期发行总量在60万份以上,或在本地区每150人拥有一份报纸。有畅通的发行渠道,有逐步建立自办发行网的可能。7,新闻侵权行为构成的要件

P181

(1)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新闻作品发表与否,是区别损害事实是否存在的关键,也是构成新闻侵权的第一个要件.

新闻侵权对受害人的损害事实包括:

第一,社会评价的降低

第二,受害人的精神痛苦

第三,财产受损

(2)新闻作品有违法性

违法性是指行为人从事了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衡量是否违法的标准,是看行为人的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的强

制性和禁止性的规范。要严格区分舆论监督和新闻侵权.

(3)新闻作品有可指认的对象

由于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的发表,导致了受害人在现实生活

中被指认,从而引起其物质和精神权益的贬损。

(4)新闻媒体和新闻作者的过错

过错可分为故意的过错和过失的过错两种情况。我国新闻侵权

实际中,过错行为主要表现为过失的过错。

如果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没有过错,即使对被害人造成了损害

性的后果,也不构成新闻侵权,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个人整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名词解释 1.新闻出版保密制度: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制度。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涉及其他单位工作中的国家秘密的,应当负责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 2.舆论监督:是指新闻传播媒体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治和社会生活共同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 3.著作权: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4.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新闻媒体和新闻记者在使用他人作品时所享有的一种抗辩权。指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他人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享有其他权力的制度。合理使用制度也是对著作权人使用著作权的限制,其立法目的也是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 5.法定许可使用:法定许可不需著作权人许可由法律直接许可,但需向著作权人支付一定的报酬;法定许可,著作权人只有“获得报酬权”而无“禁止权”;法定许可仅限于法律列举的五种方式:报刊的相互转载,营业性演出,录音录像制作者,播放录音制品节目,编写出版教科书。 6.强制许可:在特定条件下,由相关主管机关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对已发表的作品,强制著作权人许可申请人对作品进行使用。 7.新闻专业主义: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阿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概念有两个,一是客观性新闻学,二是新闻呢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了解这些概念、历史及其变化,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也许不无裨益。 8.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的思想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制订《报业法规》,提出报纸的责任问题。1924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主席C.约斯特著《新闻学原理》一书,指出报业要对社会“负责”,并认为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运用法律限制出版自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R.M.哈钦斯主持的“新闻自由委员会”,经过调查,发表了《自由与负责的报刊》、《新闻自由:原则的纲要》等调查报告,运用了“社会责任论”这一概念。英国皇家报刊委员会也在1949年提出报告,强调报业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论的观点有三:一是新闻自由权利不是绝对的权利,道德与法律是行使新闻自由权利的制衡器。二是理性不能主宰人性,人类不是天生就有一种去寻求真理和服从真理的道德感。三是新闻自由权利是新闻传播媒体、公众和政府共享的权利,还要强调新闻自由不能仅仅强调新闻传播媒体以及从业者的权利,还要强调公众和政府的权利。其核心是要求新闻传播媒体在享有自由权利时,恪尽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 9.国家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 10.诽谤:是指故意捏造或散布虚假的事实以2毁损他人的名誉。

新闻职业道德的四个基本方面

新闻职业道德的四个基本方面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从业者在采访、编辑、报道等活动中应遵 守的一系列道德规范和标准。新闻职业道德的遵守是新闻工作者履行 社会责任和维护媒体形象的基础。新闻从业者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 方面的职业道德: 一、真实性和客观性。新闻从业者应始终遵循真实性和客观性的 原则,客观准确地报道事实,并尽可能地避免个人主观意见的干扰。 不应隐瞒或歪曲信息,不得刻意挑拨社会矛盾、引导舆论,做到言之 有据、证据确凿。 二、正确性和正派性。新闻从业者应该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遵循 职业道德,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维护媒体的民主、权威和公正。不 得利用职权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对新闻的价值判断和处理不得有跑偏、偏颇、误导等问题。 三、敬业精神和良心尽责。新闻从业者应该对新闻业维持一种敬 业精神,用良心尽责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业和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对重 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应尽快公开,对新闻信息的审查应认真负责,辞藻 文采应尊重事实,妥善处理敏感问题,确保新闻真正达到公众高度认可。 四、追求公益和社会价值。新闻从业者应该以社会公益为己任, 将新闻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项任务,引导公众正义感和道德观念,积极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道主义价值。同时,保护全体社会成员的权益,

支持和推动和平进程。最终,保护权益,深入了解和满足人民的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总之,新闻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不可避免的职业责任之重。新 闻从业者应该维护职业道德准则,始终坚持真实性、客观性、正确性、正派性、敬业精神、良心尽责等基本原则,建立起良好的道德品质和 社会声誉,构建建立健康公正的中国特色新闻行业,为全社会提供有 力的支持和保障。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概述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概述 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概述 导语:新闻职业是公众的化身,是信息传递者和意见引导者,直接影响着社会的舆论和公共意识形态。为了维护新闻职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保护公众利益,新闻从业者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一、职业道德概述 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者在处理和传播新闻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对新闻职业者行为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求的体现。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诚实、客观、公正和负责任。 1. 诚实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准则。诚实包括真实、准确和完整,新闻从业者应该报道事实真相,尽量避免虚假内容的传播。 2. 客观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态度。客观要求新闻报道中不带有个人的偏见、立场或情感色彩,客观报道是为了让公众从中得到真实信息,并自行判断和选择。 3. 公正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原则。公正要求新闻报道中不偏袒任何一方,并对各种不公正现象敢于揭露,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 负责任是新闻从业者的基本态度。负责任要求新闻从业者为自己的报道负责,同时对社会和公众也负有责任,及时修正错误报道,并承担相应的法律和道义责任。 二、职业规范概述 职业规范是对新闻从业者职业行为所作出的规定和要求,旨在保障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准确性和权威性。

1. 禁止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新闻报道必须有事实依据,严禁杜撰事实、夸大其词和编造故事,同时也要避免对事实的不实解读和评价。 2. 尊重隐私和人权。新闻从业者应当尊重个人的隐私权、名誉权和尊严权,对于事实真实且公共利益需要的信息,也要充分权衡隐私权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3.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新闻报道中对未成年人的信息需特别关注,尊重其心理、生理和法律权益,严禁披露未成年人的真实身份和敏感信息。 4. 尊重多样性和民族平等。新闻报道应当尊重和关注社会各阶层、各群体的权益,避免歧视、偏见和侮辱性言辞的使用。 5. 遵守法律法规。新闻从业者要遵守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尊重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文化、宗教习俗,并在报道中避免违反法律的行为。 三、新闻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的重要意义 1. 提升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要求,使新闻从业者更加关注社会公众利益,注重社会责任,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2. 保障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增强公众对新闻的信任和认同,维护新闻媒体的良好声誉。 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舆论环境。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要求新闻从业者客观、公正地报道社会各个方面的事件和问题,揭露不公正现象,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民主进程。 4. 保护个人隐私权和公众利益。通过尊重个人隐私权和民众权益,可以减少非法侵犯和滥用个人信息的发生,更好地保障公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新闻传播法规是指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法律法规。它 是保障新闻从业人员合法权益,规范新闻工作的重要法律基础。职业 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保障新闻传播 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新闻传播法规和职业道德两个方 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首先,新闻传播法规的存在是为了保护人们的知情权、表达权和新 闻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新闻传播法规的作用在于规范新闻工作的行 为准则,确保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不违反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新闻传播法规,对于新闻从业人员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有 助于建立信任,维护社会良好的传媒环境。 其次,新闻传播法规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新闻产业管理、新闻报道原则、新闻发布与采集、著作权保护等。例如,在新闻报道方面,新闻 从业人员需要遵守新闻真实性原则,确保报道的准确性,不得散布虚 假信息。在新闻发布与采集方面,新闻工作者需要遵守新闻采访的合 法程序,不得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在著作权保护方面,新闻从业人员 需要尊重著作权,不得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 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勇于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积极传递正能量,不扭曲事实,不渲染矛盾,不散布谣言。同时,职业道德要求新 闻从业人员保护隐私权,尊重个人尊严,尽量减少伤害,追求人文关怀。另外,职业道德还强调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

求他们保持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不受利益困扰,不偏袒任何一方。 在实践中,新闻传播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新闻传播法规为职业道德提供了法律支撑,为新闻从业人员提供 了法律边界和制度规范。而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准则,是对新闻工作自律的要求。只有依法遵纪、恪守职业道德,新闻从业 人员才能够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为公众提供真实、客观、全面的新 闻信息。 然而,目前新闻传播法规和职业道德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不足。一方面,一些法规过于宽泛或缺乏具体操作规定,容易导致法律适用的不 确定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的约束力相对较弱,一些新闻从业人员 为了追求点击率或商业利益,忽视了事实真相,违背了职业道德。因此,加强新闻传播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提高职业道德的约束力,是当 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新闻传播法规和职业道德是新闻传播行业必须遵循的准则。遵守新闻传播法规和职业道德,是新闻从业人员履行职责、维护 行业形象的基本要求。在执法力度的加强和人们对新闻品质要求的提 高下,相信新闻传播法规和职业道德会进一步加强并得到更好地实践 和落实。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笔记整理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填空题20个20分 1.我国现行法律制度:宪法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检查制度、审判制度:公开审判制度;辩护制度;两审终审制度;合议制度;回避制度;死刑复核制度;审判监督制度) 2.与法律相应的门类包括:刑事法律制度、民商法律制度、行政法律制度、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律制度 3.不得公开审理的案件有:涉及国家机密、涉及个人隐私和未成年人犯罪 4.我国新闻法规的渊源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 5..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6.依法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主要原则有:公共利益原则、事后限制原则、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等 7.两个服务原则是指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8..新闻传播行政管理包括报刊管理、广播电视管理、互联网信息管理和新闻记者管理。 9.非法出版活动和非法出版物在我国都是严格禁止的 10.新闻采编工作人员从业资格证分为:新闻采编人员资格证和新闻记者证。 11..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和第六届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时标志着“两会”的新闻发布会制度由此建立 12.新闻发布会的类型包括:例行新闻发布会、突发事件、重大活动、宣告性、首脑、网络 13.审判公开包括:公开举证、质证、公开宣判等程序与内容 14.国家秘密的等级可分为:绝密、机密和秘密三级

15.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要求:禁止发表煽动言论、禁止泄露国家机密和禁止破坏民族团结。 16..我国法律禁止的传播破坏社会秩序行为包括:禁止散布谣言、禁止宣传邪教、禁止宣传淫秽和色情、禁止渲染暴力和凶杀 17.《宪法》规定泄露秘密罪的三种罪名:泄露国家秘密罪、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非法获取或持有国家秘密罪。 18..《宪法》规定传播淫秽色情内容的法律责任:刑事处罚;治安管理行政处罚;文化行政处罚 19.信息时代公民权利最重要的价值是:知情 20.侵权行为是一种民事过错行为 21.公民的人格权包括:名誉权、肖像权和隐私权 22.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包括:无害原则、保守机密原则、自主原则、知情同意原则、合理获利 23.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特点:阶级性与普适性的统一;职业性和大众性的统一;团体责任与个人责任的统一 二、简答题4个20分 1.法治和法制区别和联系? 法制是静态的制度,即法律制度或法律和制度的总和;法治是动态的管理,即一种治国思想和方式 2.我国审判工作的基本制度?(7条) 公开审判制度等 3..新闻传播法制的两大类型?(2条)15 一是以立法的形式制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二是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传播案件,即判例法,而没有成文的新闻法。 4.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特点?(3条)16 一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二是它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三是由国家强制力作保障5.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3条)18 言论出版自由原则;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期末复习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期末复习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教程 1、新闻传播法制的定义:就是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 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制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2、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1)宪法原则 (2)社会效益第一原则 (3)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原则 3、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4、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主要包括:新闻媒体主管机关、新闻媒体、新闻记者或新闻从业人员、受众 5、新闻泄密的含义:指在新闻媒介中公开国家秘密,以致使国家安全或者国家利益遭到破坏的行为。 6、新闻保密制度包括:①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 ②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③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由主管机关批准制度 ④新闻发布制度 7、散布谣言的含义:是指行为人以制造社会混乱、扰乱社会秩序为目的,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包括互联网的制作、下载、复制、发布、传播或者以其他方式)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8、传媒监督司法的必要性:①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②监督公共权力的需要 ③传媒的职责所在④司法实践的需要 9、“媒介审判”的含义: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进行评论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者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原则的后果。

10、著作权 A含义:著作权也称版权,它是指公民、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基于创作某种作品而享有的署名、发表、出版、获取报酬等权利。 B内容: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 C保护期限:单独的作品,终身及死亡后50年; 合著的作品,终身及最后一位享有权利的作者死亡后50年; 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只有50年,从作品首次发表之日起算。 D著作权中邻接权的含义:又叫“传播者权”,是指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作品传播者对其传播作品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所享有的权利。 11、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方式:侮辱和诽谤 12、传媒侵害名誉权的构成要件:①行为人实施了侵害名誉权的行为 ②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直接指向受害人 ③行为人传播的内容确有造成受害人精神损害的事实 ④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 13、名誉权的抗辩事由:①内容真实②公正评论③特许权 14、隐私主要包括四部分:①个人信息②私人领域③个人私事④私人活动 15、肖像权的含义:是公民个人形象通过绘画、照相、雕刻、录像、电影等艺术形式,使公 民外貌在物质载体上再现的视觉现象。 16、传媒合理使用肖像权的情形:①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的肖像 ②使用在特定场合出席特定活动的人物的肖③国家机关为了执行公务而使用公民的肖像④为了公民本人的利益而使用公民的肖像⑤为了行使正当舆论减速而使用他人的肖像 ⑥为了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的需要而有限地使用公民的肖像 ⑦基于肖像作品著作权的使用

简述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

简述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 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职业,新闻工作者需要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以确保他们的工作质量和信誉。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如下。 1. 客观性 客观性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特征之一。它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报道新闻时,应该尽可能客观中立,避免主观意见的介入。新闻工作者应该尽可能采取多方面的信息来源,确保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 真实性 真实性是新闻职业道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新闻工作者应该确保他们所报道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在报道新闻时,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夸大或缩小事实,以及编造虚假信息。 3. 遵守法律法规 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在新闻报道中,他们应该尊重他人的隐私权和知识产权,并避免侵犯他人的权益。同时,在报道敏感信息时,他们应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4. 尊重职业道德

新闻工作者应该尊重职业道德,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新闻报道中,他们应该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避免使用恶意言辞或不当行为。同时,他们还应该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信誉。 5. 保护新闻来源 新闻工作者应该保护他们的新闻来源。在报道新闻时,他们应该尊重新闻来源的意愿,确保他们的隐私和安全。同时,他们还应该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6. 遵循道德准则 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道德准则。在新闻报道中,他们应该尊重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避免歧视或偏见。同时,他们还应该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信誉。 7. 公正、客观、真实、准确、有责任心 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特征可以总结为“公正、客观、真实、准确、有责任心”。新闻工作者应该以这些特征为指导,在新闻报道中遵循相关规范和准则,确保新闻报道的质量和信誉。 新闻职业道德的特征包括客观性、真实性、遵守法律法规、尊重职业道德、保护新闻来源、遵循道德准则以及公正、客观、真实、准

大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教案

大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教案 教案标题:大学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 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闻法规以及其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2. 了解新闻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掌握职业道德常识 3. 掌握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和应对职业道德困境的方法 教学重点: 1. 新闻法规及其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2.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核心价值观 教学难点: 1. 职业道德的应对职业困境方法 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新闻法规及其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1. 认识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指的是指导新闻行业发展和保障新闻从业者权益的法律法规,这些法规对于新闻行业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普及新闻法律法规,引导学生了解新闻法规的意义以及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如著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网络安全法》等。 2. 探究新闻法规对新闻从业者的约束: 新闻法规对新闻从业者有着严格的约束和规定,包括文化、伦理、职业行为等各个方面,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这些规定,更好地遵守和执行这些规定,维护新闻行业的良好秩序。 二、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核心价值观 1. 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新闻从业者作为公众的信息传播者,必须具备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应当教授以下 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a. 诚实信用:要求新闻从业者真实、客观、公正地传递信息,在报道中必须遵循事实 真相,确保信息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b. 社会责任:要求新闻从业者具有社会责任感,避免不实、虚假、不良信息的传播, 不过分追逐热点新闻和跑马圈地,保证信息真实可靠。 c. 公正公平:要求新闻从业者采取公正公平的态度和行为,不偏不倚,不偏袒和歧视 任何特定群体。 2. 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了解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如新闻公信力、媒体独立性、社会责 任意识、媒介素质教育等重要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它们对于新闻职业的重要作用, 而且是其价值的核心。 三、职业道德的应对职业困境方法 1. 指导学生如何应对职业道德困境 在新闻行业中,很多时候会遇到职业道德上的困难和矛盾,包括信息真实性、隐私权 保护、言论自由等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新闻类别,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应对,包括选择何时、何地、如何发布信息,如何做出公正的报道等。 2. 利用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职业道德常识 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常识,尤其是一些新闻职业中常见的错误,如收 受贿赂、泄露信息、捏造事实、侵犯隐私等等。通过不同案例的演示和分析,让学生 深入了解来避免犯错。 教学评价方法: 1. 定期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新闻法规和职业道德问题展开辩论,从而可以让学生 思考各种问题; 2.组织新闻市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体验新闻行业的职业道德困难,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3.通过作业、考试、出勤情况等多方位考核来评价学生的掌握新闻法规和职业道德常 识的能力。 教学效果: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考点

第一章 1.新闻传播法规的渊源: p14 新闻传播法规即广义的的新闻传播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的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部法律。 渊源:是新闻传播法规的各种表现形式,主要有法律、判例、习惯和条例等。在我国,新闻传播法规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例与协定等。 2.我国新闻法制的基本原则P18 言论自由“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3.媒介审判极其负面影响P58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犯案人 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情绪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负面影响:a, 亵渎了法治原则。媒介审判虽然不能真正代替现实生活中的司法程序,但能够制造和引导一种“众情激奋”的舆论氛围。B,导致新闻传播体角色错位。媒介审判使新闻传播媒介超越报道新闻、提供信息、引导舆论的职能,转而担任“民间审判”的角色,对自己拥有的权利的无限放大,干预了正常的司法程序。

防范:客观真实不煽风点火不添油加醋;理性不偏不倚,忠实记录历史;公正平衡给原告双方同等说话的机会,甚至给与罪犯嫌疑人发言或为自己辩驳的机会,维护司法尊严,在法治原则下监督司法。 第三章 1 . 新闻传播媒体实行的制度:批准登记制 2.我国.新闻传播媒体实行的制度批准登记制的意义及其内容p60 内容:对中央单位与地方单位创办报刊的报批部门做了行政级别区分,中央单位创办正式报刊,由报刊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地方单位创办正式报刊,由报刊主管部门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核准并报省级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报新闻出版署审批。国内统一刊号的结构形式为: CN 报刊登记号 /分类号。 意义:a,确保媒体切实遵守《宪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规定,充分发挥积极的功能b, 便于对新闻传播媒体的发展规模、总体布局、资源配置进行调整。 3.列举报纸、广播、电视媒体日常广告刊播中较为突出的违规形式p74 第四章 1.重大政务新闻是由:新华通讯社发布的 2.司法独工作立性 p107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考前知识点整理 重点

《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知识点 题型:主观题60分(简答、论述、应用) 客观题40分(填空、名词解释) 1、法的定义P3 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即人类社会用来指导、约束社会上各种个体与群体的一套行为规范。 2、法与政策的基本关系P6 一是法是政策体系的一种表现形式;二是法在政策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宪法制度P7 宪法制度,是指以宪法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 4、新闻传播法规的含义P14 广义: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狭义:是指专门适用于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部法律。 5、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P18 一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二是“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三是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6、报刊审读制度P26 报刊审读制度是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和报刊主管单位在报刊出版后,组织有关人员依法对报刊出版质量进行的审阅和评定,是报刊出版事后管理的重要制度。 7、突发事件P29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8、煽动的含义P38 煽动,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鼓吹煽动,意图使他人接受或相信所煽动的内容或实行所煽动的分裂国家的行为。 9、国家秘密的含义及级别P39 国家秘密,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国家秘密的密级可分为“绝密”、“机密”、“秘密”三级。 10、我国法律禁止传播破坏社会秩序的行为:P41 (1)散布谣言;(2)宣扬邪教;(3)宣扬淫秽、色情;(4)渲染暴力、凶杀。 11、名誉和名誉权P46 、212 名誉,是社会或他人对公民品德、才干、信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评价的总和。 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名誉权具有和其他人格权所共有的特征,即法定性、人身专有性和与财产关联性。12、侮辱P46 侮辱,是指新闻报道、公开出版物以污秽、粗鄙、下流语言文字对特定人进行嘲笑、蔑视、辱骂等旨在表达一种轻蔑、仇视和丑化他人形象的情绪而有损贬人格、降低他人尊严的行为。 13、国际上公认的名誉侵权的三大抗辩事由P47 (1)内容真实;(2)公正评论;(3)特许权。 14、隐私和隐私权P49 隐私,指个人生活中不愿为他人知悉的秘密,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私人领域、个人私事、私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中国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守望者,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行为举止直接关系到社会 的公平公正和人民的利益。因此,中国新闻工作者应当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准则,以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公正。 首先,中国新闻工作者应当坚守真实的原则。新闻是记录时代的镜子,新闻工 作者应当客观、真实地报道事件。不论是政治、经济、社会还是文化新闻,新闻工作者都应当坚守事实真相,不偏不倚地呈现给读者。他们应当尊重新闻事实,不得捏造、歪曲、篡改新闻,更不能以虚假信息误导公众。 其次,中国新闻工作者应当坚持公正的原则。新闻报道应当客观公正,不受任 何个人或组织的影响。新闻工作者应当在报道中保持中立,不偏袒任何一方,不进行恶意攻击或诽谤。他们应当尊重事实,不以个人偏见或利益驱使报道内容,做到公平公正。 再次,中国新闻工作者应当坚守敬业的原则。新闻工作是一项需要高度责任感 和敬业精神的工作。新闻工作者应当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不得懈怠、敷衍、拖延。他们应当积极主动地挖掘新闻资源,深入调查报道,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报道能力。 最后,中国新闻工作者应当坚持诚信的原则。诚信是新闻工作者的立身之本, 他们应当言行一致,言行端正,不得以任何形式谋取个人私利。他们应当尊重新闻伦理,不得参与或者制造虚假信息,不得利用职务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 总之,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是新闻从业者应当严格遵守的行为规范。 只有遵守职业道德准则,新闻工作者才能真正做到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新闻,为社会传递准确、有价值的信息,维护公众利益,促进社会进步。希望广大新闻工作者能够牢记职业道德准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新闻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完整版)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第一章新闻传播法规的基础知识 一、新闻法制的基本概念 什么是新闻传播法? 广义: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狭义:规范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的专门性的法律。 二、我国新闻法制的渊源 在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渊源,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与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与法规、法律解释、国际条约与协定等。1、宪法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国家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 2、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 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制定的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所作的、具有规范性的决议、决定。 3、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制定与批准的、进行国家行政管理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大部分称“条例”。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者,也属于行政法规之列。 4、行政规章 由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其他直属机构根据现行的法律与法规、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制定并发布实施的规范性文件,称为规定、命令、指示、规章等。 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由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以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其他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仅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规范性文件。地方性规章是由上述各类行政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四、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 新闻法制的核心问题是言论出版自由。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享有发表意见、交流实现、抒发感情、传播信息、传授知识等而不受干涉的自由。 出版自由是指公民享有通过以印刷或其他复制手段制成的出版物公开表达和传播意见、思想、感情、信息、知识等的自由。 新闻自由: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活动中体现。既包括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到思想见解的权利,也包括公民通过广播电视等出版手段发表意见的权利,还包括公民通过新闻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取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项政治权利。 六、新闻法制中的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的界定 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再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维护国家安全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一、法的基本概念: 1、法的本质:法是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手段 2、法的基本内涵: ①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②国家意志的表现 ③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④由国家强制力量来保证实施 ⑤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 二、新闻传播法规的定义: 新闻传播法规,即广义的新闻传播法,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三、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1、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但也不能滥用) 2、“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 3、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四、新闻、广告等各类信息的发布 1、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 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方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并由人民日报负责转载。 2、设立新闻发言人的目的是:加强同外国驻京记者或临时来访记者的联系,向 他们提供中国的情况,阐明中国的立场和方针、政策,并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以扭转西方媒体多年来丑化、歪曲中国形象的行为,树立、维护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 3、对于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应有国家气象局所属的各级气象台站按照 职责公开发布,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向社会公开发布。

4、媒体不应以任何形式转播、转载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未经发布气象预报台 站的同意,媒体不得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 5、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我国广告发 布的第三条基本原则。 五、煽动,即煽惑,鼓动。它是指通过语言。文字公然宣传,或借助于广播、影 视、喜剧、书画等方式鼓吹自己的观点,以打到其非法的目的。煽动不同于一般的言论。 煽动的四个特点:1、表达方式的非理性。一般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惑性的语言。2、内容的非真实性。造谣诽谤,虚张声势,夸大其事。3、表现形式的公开性。它直接面向公众,公然散布。4、有激发他人反常行为的目的。煽动的目标不是“书生空谈”,而是希望激起他人反常性狂热,采取不利于社会的行动。 六、新闻出版保密规定: 1、自审与送审相结合的保密审查制度。 2、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的制度。 3、采访涉及国家秘密识相的批准制度。 4、新闻发布制度。 七、新闻传播如何维护公序良俗从整体把握(详见书本) 1、禁止刊载有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2、禁止淫秽色情内容。 3、禁止宣传邪教、暴力和其他危害社会的内容。 4、禁止宣扬种族歧视和破坏民族团结。 八、新闻侵权行为:新闻侵权行为也称新闻侵权,是指新闻媒体和新闻采写者 利用新闻媒体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造成不法侵害的行为。 九、新闻侵权的构成要件: 1、有侵权内容的新闻作品已经发表

新闻报道的原则与道德规范

新闻报道的原则与道德规范 新闻报道作为传媒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向公众传递信息、 引导舆论、监督权力、促进社会进步等重要职责。为了保持新闻报道 的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遵循一系列原则和道 德规范。本文将探讨新闻报道的原则与道德规范,以期使新闻报道更 加可信、专业和有影响力。 一、新闻报道的原则 1. 真实性原则 新闻报道应该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真实地呈现事件和现象。新闻 从业人员应该通过调查收集证据、核实信息的来源以及进行多重角度 的报道,确保报道的真实性。准确性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任何虚假或 误导性的报道都将给公众造成不良影响,损害媒体的信誉。 2. 客观性原则 新闻报道应该做到客观、公正,并充分体现各方观点。从业人员应 该尽量避免主观偏见和个人情感的介入,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和报道, 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客观性不仅要求报道内容的中立,还要求报道方 式的客观公正,避免使用带有明显情感色彩的词语或措辞。 3. 及时性原则 新闻报道应该及时传递最新的信息,使公众了解最近发生的事件和 现象。从业人员应该及时收集、整理和发布信息,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及时性不仅是对公众的尊重,也是新闻报道的竞争力所在。及时发布的新闻报道可以更好地吸引读者,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二、新闻报道的道德规范 1. 尊重隐私和人格权 新闻报道应该遵守隐私和人格权的道德规范,保护个人的隐私和尊严。从业人员在报道涉及个人隐私的事件时,应该经过合法合规的程序,并尽量减少对当事人的侵扰和伤害。报道时应注意尊重当事人的权益,防止对其形象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2. 理性表述和评价 新闻报道应该以理性的态度进行表述和评价,避免使用不当言辞或恶意炒作。从业人员应该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客观地叙述事件经过和事实发生,避免不实消息的传播。同时,报道中的观点和评价应该基于充分的调查和证据,以保持报道的专业性和信誉度。 3. 遵守道德伦理 新闻从业人员应该遵守职业道德和伦理规范,不违反法律法规。他们应该尽量避免利用报道谋求私利,不接受不当的利益输送,同时也应该抵制贿赂、假新闻制造等不道德行为。只有遵守道德伦理,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履行其社会责任。 总结: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活动的总称,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首要组成部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常设机关依法制定和变动、效力可及于全国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活动的总称,与全国人大立法共同构成中国国家立法的整体,是我国中央立法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国务院立法,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依法制定和变动行政法规、参与国家立法活动以及从事其他立法活动的总称。 煽动,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图像等方式对他人进行鼓吹煽动,意图使他人接受或相信所煽动的内容或去实行所煽动的分裂国家的行为,而非行为人自己实行,这是煽动分裂国家罪与分裂国家罪的根本区别。 名誉,是社会或他人对公民品德、才干、信誉、功绩、资历和身份等方面评价的总和。 名誉权,就是公民享有应该受到社会公正评价的权利和要求他人不得非法损害这种公正评价的权利。 媒介审判,是指新闻传播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作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造成破坏司法原则的后果。 媒介审判主要有2个负面影响:1、亵渎了法治原则。2、造成了新闻媒介的角色错位。 抗辩事由,是指在侵权案件中,被告针对原告提出的指控和请求,提出一切有关免除或者减轻其民事责任的主张。 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信息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曾格案”,是指1733年曾格创办的《纽约周刊》上发表的文章,抨击了省政府管理者的政策,随后曾格因此被指控犯有煽动性(反政府)的诽谤罪,最后陪审团宣判他无罪。该案件是北美殖民地时期有关法律和出版自由的著名案例,标志着美洲殖民地新闻自由的第一次重要胜利。 我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一是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二是“两个服务”方向的原则;三是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 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一是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二是言论出版自由权利不可滥用。 早在建国之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及有关部门就颁发过一系列法律规范性文件,确立了重大政务新闻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的原则与制度。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一切公告及公告性星闻,均有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1982年8月23日,新华社是全国集中统一的新闻发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新闻传播法规与职业道德 1.新闻传播法制与新闻传播法律关系 新闻传播法制定义:新闻传播法制是指新闻传播法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掌握着国家政权的社会集团将本集团的意志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出现,通过国家机关指定的调节新闻传播活动中各种关系的法律与制度的总和。 两大类型:(一)以立法形式制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 (1)以立法形式制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性文件(新闻法) (2)根据具体情况在特殊领域指定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同时在《宪法》、《刑法》、《民法》以及其他法律中包含有调整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 (二)以最高法院和上级法院的判例为标准来审理新闻传播案件。 新闻传播法律关系定义:指新闻传播法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权力与义务关系。 特点:1.国家意志的体现 2.以法律上的权力和义务为内容3.由国家强制力做保障主体: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1.新闻传播媒体(最重要)。具有法人主体资格 2.记者、编辑等新闻传播从业者。 3.政府、公民、法人和社会团体、群众团体 客体: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新闻行为、智力成果三种。 内容:指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指由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义务是指新闻传播法律规范所规定的、新闻传播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的某种行为行为的必要性。 2.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 (1)言论出版自由原则(新闻传播自由) 两层内涵:①、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 公民有通过报纸和新闻期刊等出版物表达思想见解的权利;公民通过广播、电视、国际互联网等出版手段即复制手段发表意见;公民通过新闻传播媒介了解国内外大事,获得各种信息表达并传播各种思想见解,参与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新闻媒体行业中的职业道德问题及整改建议

新闻媒体行业中的职业道德问题及整改建议一、引言 新闻媒体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负责报道和传播各类信息,对公众的意识形态、观念和决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在这个行业中,职业道德问题时有发生,如偏见报道、信息虚假等。本文将探讨新闻媒体行业中存在的职业道德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建议。 二、新闻炒作和谣言传播 1.1 新闻炒作问题 为了吸引读者或观众眼球,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夸大事实或渲染感情色彩,从而降低了其报道的客观性与准确性。这种新闻炒作导致了社会舆论对真实事件的失真认识,并可能给公众带来误解与困惑。 1.2 谣言传播与不实消息 由于国内外社交媒体平台蓬勃发展,谣言传播已成为摧毁国家稳定、挑战社会信任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贩卖谣言和不实消息,造成社会混乱和对正确信息的误判。 三、报道偏见与舆论引导 2.1 观点偏颇和主观评论 新闻报道应具备客观性和中立性,然而,一些媒体打着客观报道的旗号,却偏颇地传递个人或团体利益诉求。某些媒体将自己的主观评论与新闻混为一谈,从而削弱了公众对真相的认识。 2.2 舆论引导与操纵

权力渴望通过掌握媒体来塑造舆论,试图操控公众意识。这种威胁到了独立性和公正性原则。一些媒体可能被政治、商业或其他势力所左右,在转述故事时选择性地忽视事实,并通过扭曲信息来引导舆论。 四、职业道德问题整改建议 3.1 强化媒体自律机制 建立并完善内部自律机制是加强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一步。各级新闻组织应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监督记者行为规范,处理违规行为。此外,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意识。 3.2 加强法律监管与执法力度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行业的法律监管,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和政策。针对虚假报道、信息抄袭、夸大事实等行为,严厉打击,并以处罚警示其他媒体及从业人员。 3.3 提升新闻媒体质量与职业声誉 新闻机构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将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放在首位。经营者要秉持社会责任感,制定操作规范,并向公众展示一种承担道德责任的态度。 3.4 强化舆论监督与市场约束 鼓励并支持各界舆论监督媒体的发展,通过舆论监督来检验和推动新闻传媒行业改革。另外,公众应积极参与并支持有声望、道德水准高的传媒机构,在市场中形成竞争环境。 五、结语

新闻职业道德法规

1权力性社会规范:家法、宗法、国法 特性:强制性(用强力把保证其实施)、普适性(“法不罚众”)、确定性(“法网恢恢,疏而不漏”) 2非权力性社会规范:宗教、道德 特性:依靠社会反应(社会舆论、社会习俗)和内心信念(归属群体欲)来维系 3法的概念:法是一种社会规范(控制手段),法是一种权力性社会规范 4法制:执政者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用以维护其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法律和制度。 5法治: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思想(理念)。与“人治”相对立。人治:依靠个人的贤明治理国家。 6新闻法(狭义):即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调整与规范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 新闻法(广义):即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法律规范,是指由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体现这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意志的、用于调整人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7我国新闻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 3.行政法规4.行政规章5.地方性法规与规章 6.特别行政区的法律、法规 7.法律解释 8.国际条约与协定 8新闻法律关系:是指新闻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参与者各方所形成的新闻权利和新闻义务关系。 9新闻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或组织。 (有以下几类:新闻媒体;新闻从业人员;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民或自然人。)10新闻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法律关系主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新闻行为;智力成果。) 11言论出版自由是新闻法制的根本问题,或称核心问题。 12新闻法制的根本原则,一般由宪法所规定 13历史上曾出现两类新闻法制的根本原则:新闻统制原则和新闻自由原则 14依法行使言论出版自由权利的原则:1.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2.不可滥用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3.新闻违法行为的界定 4.新闻刑事违法行为的界定5.新闻民事违法行为的界定 15国家发展与行政管理的原则:1.国家发展新闻事业2.国家对新闻事业实行行政管理 16新闻法规与新闻政策的基本关系:新闻法规是新闻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闻政策中最为成熟、稳定的一种形式 17新闻法规与其他新闻政策表现形式的关系:……具有统一性、有差别性 18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的区别点:产生的历史条件与历史命运不同;表现形式、强制方式与强制力量各不相同;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完全相同。 19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封建新闻出版统制制度的国家 20早在16世纪末叶,英国的印刷商威廉·卡特提出人民应有讨论政治问题自由的主张。211644年,约翰·弥尔顿在英国国会上发表演说《论出版自由(阿留帕几底卡)》 221775年7月4日,北美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 231789年8月26日,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人权宣言》 241789年9月,美国通过《宪法》第一条修正案 25 1881年7月29日,法国议会通过了《新闻出版自由法》 261984年1月26日,波兰议会通过《新闻法》 271990年6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新闻出版法》 281906年7月,由清政府商部、巡警部和学部共同拟定《大清印刷物件专律》公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