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

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

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
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

跨文化形象学的“东方化”问题

周宁

内容摘要: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关键词:中国形象;亚洲国家;“东方化”

作者简介:周宁,男,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世界上不同国家民族的自我想象与自我认同,总是在与特定他者形成的镜像关系中完成的。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是现代中国文化反思与文化自觉的重大问题。但是,现代世界却不仅有西方文化,还有伊斯兰文化圈、东亚儒家文化圈、南亚、东南亚、非洲与拉美不同地区文化,这些地区文化圈中国家的中国形象,同样也成为我们自我认同的镜像,只是我们以前对这个研究领域关注不够。在现代性观念体系中,西方/非西方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念结构似乎左右着现代不同国家民族自我认同的想象秩序。我们讨论“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时,经常不自觉地意指“中国与西方”,西方的文化霸权不仅意味着外在的西方的压制性力量,更值得警惕的是它已经成为“非西方”的某种文化无意识。跨文化的中国形象研究,不仅关注西方的中国形象问题,也关注其他国家的中国形象问题。否则,批判西方中心主义的研究本身,就是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前提下进行的,为什么只研

究西方的中国形象呢?

开展世界不同民族国家地区文化圈的中国形象研究,首先出现的问题,就是诸如日本、印度等在历史与地理、制度与文化上与我们有诸多关联的国家的中国形象。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日本乃至东南亚的中国形象,其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这些国家地区在现代性自我认同结构中“自我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有非西方国家在确认自我想象他者的时候,都不自觉并自愿地将自身置于现代西方的他者地位上,接受西方现代的世界观念秩序。在逐渐全球化的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中,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

与中国相邻的印度、日本的中国形象,在历史上远早于西方或俄罗斯。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中称呼中国的词China、Chine、Cina,可能都来自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支那”。而“在印度方面,最早记载‘支那’这一名称的典籍,是孔雀王朝初期考底利耶写的《政事论》。”①《政事论》后,约公元前四世纪的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及稍后的《罗摩衍那》中,也多次提到“支那”,即中国。遗憾的是,古代印度的中国形象,却很少为现代印度提供想象中国的文化资源,反而是西方的“东方主义”话语,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影响着印度现代的中国形象。值得注意的是泰戈尔,这位以古老的东方为立场多处赞美中国的印度诗圣,想象中国的方式却是西方的,他说他的心目中想象的中国,在幼时便已形成了:“当我读着《一千零一夜》时,我想象它——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富于传奇色彩的中国。”在“一千零一夜式”的东方情调想象中构筑中国形象,是西

方典型的东方主义话语方式。

当代印度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是模糊含混甚至自相矛盾的。中国崛起可能是事实也可能是虚构;可能是令人羡慕的成就,它为东方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另类现代性的证明,也可能是令人恐惧的威胁,打破了某种世界现代文明的政治秩序与知识秩序。这都与印度的现代性自我认同密切相关。印度媒体塑造了一个让人将信将疑、喜忧参半的中国形象。首先有得意,美国、俄国、日本、中国等大国纷纷向印度示好,印度从中感到自身的重要,印度从尼赫鲁时代就树立起一种大国意识。当然,相对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友好,中国的友好毕竟不那么重要,因为不管在国家利益上还是在文化价值上,中国都不如那些发达国家。同时,得意中又不无失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不说,连中国,这个印度一直以为与自己类似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经济崛起,也让印度感觉失落。就体验失意这一点来说,中国却非常重要,因为作为印度想象的他者,中国形象更能动摇印度的身份确证。印度与中国领土相邻,同为东方文明古国,都有近代落后屈辱的历史,几乎同时建国并开始现代化建设,都是亚洲大国,共处于一个现代化或“美国化”的发展高峰,如何评价中国,实际上意味着如何评价印度。中国形象让印度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自我失落。可实际上,真正让印度失去文化自我的是美国代表的西方现代性霸权。

印度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其自我认同的意义,都来自于西方。在此,重要的不是印度的中国形象如何,而是印度塑造中国形象为何、意义与尺度是什么。印度的中国形象,并不指涉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而是印度表达自身的感伤与怨恨、欲望与恐惧的方式;印度关心的不是中国如何,而是在中国这面镜子里映照出的印度如何。印度总是将中国作为他者,完成现代印度身份的自我确证。印度以自我认同为目的塑造中国形象,却以西方为尺度,塑造中国形象。比较印度与

中国优劣成败,真正的意义是究竟谁更进步、更接近西方或者美国,因为两方或美国是进步的目标与尺度。经济发展接近西方、政治制度比照西方,只有在被西方价值认可的情况下,印度才能理解他者与自我,感受失落或自信。印度塑造中国他者形象进行印度自我确证的参照体系,都是西方的,在以印度构筑的中国形象中,不论印度还是中国,都变成西方的他者。

印度使中国作为印度的他者的同时,也使印度自身与中国一并成为西方的他者。这是典型的自我东方化或东方的西方中心主义表现。德里克在批判赛义德的《东方学》时指出,赛义德只注意到东方主义是西方人的创造,忽略了东方主义也是东方人自我构建的产物,“需要亚洲人的合作才有实行的可能”,德里克提出“东方人的自我东方化”概念。“……这一概念的用法应被推及亚洲人对亚洲社会的看法,用以解释自我东方化这个可望成为东方学史一个固有内容的倾向。我们常将欧美对亚洲社会的影响看作是‘西方’观点及制度对亚洲的影响。就东方主义在十九世纪早期就已是‘西方’观点的一部分这一点来说,‘西方’的影响亦包括了欧洲对东方的态度对亚洲社会的影响。欧美眼中的亚洲形象是如何逐渐成为亚洲人自己眼中的亚洲形象的一部分的,这个问题与‘西方’观点的影响是不可分而论之的。认识到这一可能性之后的一个重要结果便是对所谓亚洲‘传统’提出质疑,因为如果我们细察之,这些亚洲‘传统’也许不过是些‘臆造的传统’,是欧亚人接触时的产物而非前提,并且它们也许更多是生自东方学学者对亚洲的看法而非亚洲人自己对自己的审视。”②

东方是否可能以自身或者以东方为尺度想象他者确认自我?是否还真正存在着所谓东方价值或亚洲价值?中国、印度、日本是亚洲东方的三巨头,彼此的

交往与理解,都不能以自身为尺度,或者说不能“以亚洲为方法”?③难道世界现代化进程已经将不同国家的文化关系最终归结为“西方与非西方国家”的二元对立关系?是否存在着东方的中国形象,还是东方的中国形象只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复制或再生产?这个问题在沟口雄三先生反思日本的中国观问题时也提出来过。沟口雄三从分析日本战后中国形象的转型入手,指出不管日本如何评价中国反思日本,日本构筑的中国形象的尺度,始终是西方的:“迄今为止,特别是近代以来,以欧洲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乃至亚洲,已是很一般的事。因此,在亚洲找到欧洲式的或是模拟欧洲式的东西,即认为是发现了亚洲的近代;另一方面,像竹内好那样根据‘非欧洲’的主张逆转评判的结果,但是他的‘非欧洲’依然是以欧洲为基准,只不过变成与欧洲相反的‘非’而已。这样一来,欧洲式的东西如何以亚洲式的、即非欧洲的形式存在,就成了其所发现的亚洲的‘近代’,结果,我们亚洲的近代只是被片面地作为非‘欧洲’的近代得到提倡。”④

值得注意的是,近代以来,日本始终在一种独特的“自我东方化”的东方主义话语中表述中国。首先是所谓“脱亚入欧”论。在“脱亚入欧”论背景下,日本构筑的中国形象显示出种种半开化文明的停滞衰败、专制残酷、愚昧野蛮的特征。“脱亚入欧”论直接导致“大东亚共荣”的战争意识形态。现代日本与印度一样,想象中国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或者说自我东方化的。日本近代以来的中国形象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战前基本上是否定的、批判的、蔑视的,在低劣的中国形象中,日本现代文化获得自我确认与自我满足,当然,这种文明优越感或自信心并不来自日本本身,而是来自于现代西方。战后日本的中国形象一度发生转变,日本知识界开始反思日本的中国形象,典型的代表是竹内好,开始将革命后的中国当作东方“超克”西方现代文明的可选择的模式。⑤值得注意的是,沟口雄三在批判性著作《作为方法的中国》⑥中反思竹内好代表战后日本的中国观,竹内好等人依旧在东洋与西洋二元对立的结构上讨

论问题,那个东方的东方主义问题,依旧没有解决。

现代东方的中国形象,只是东方的一种自我东方化叙事,不仅视野与立场是西方,想象的主体也是西方的。表面上看“东方”国家在作为文化他者的中国形象中获得现代性文化的自我确证,实际上同时将自我变成西方现代性的他者。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中自我东方化就是自我他者化。日本与印度都无法不在自我东方化的东方主义视野里想象中国。战后日本的文化反思与批判很快就过去了,中国革命成功后的国家建设历程却充满动荡与混乱,相反,失败的日本却迅速复兴,经济的飞速发展恢复了国家自信也恢复了日本近代以来被轻蔑否定的中国形象,传统的“脱亚入欧”论也复活了。

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的话语权,最明显地表现在现代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全球化传播上。印度、日本均为亚洲古国,与中国有悠久的交往历史。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曾有“唐风一边倒”的时代,但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日本的现代化运动主张“脱亚入欧”,告别中国这个“亚细亚之恶友”。在西方发动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非西方国家总是一方面将西方当作现代性自我确证的强势他者,另一方面在非西方国家中建构所谓弱势他者。萨特的《存在与虚无》详细分析了他人构成自我存在的意识过程。东方的中国形象生产的知识框架与价值立场都是西方的,是自我东方化叙事的一部分。在逐渐全球化的西方现代性话语霸权中,不论日本或印度,都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外表述中国,也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之外认同自身。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所有非两方国家在确认自我想象他者的时候,都不自觉并自愿地将自身置于现代西方的他者地位上,接受西方现代的世界观念秩序。东方的中国形象概念本身,都是自我东方化构成的。

域外的中国形象是一个多棱镜,但遗憾的是,这个多棱镜总是折射着“西方

之光”。我们面对“西方”在强暴性的、自恋式的想象的认同关系中建构现代中国自我的困境,同样出现在我们面对其他镜像他者的处境中。这才是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令人生畏的结构”。拉康的镜像理论认为,主体从虚幻的自我镜像完成伪自我认同,其施暴性的异化结局是他者对主体自我的取代。这令人想起黑格尔“主奴辩证法”中的关系性自我意识,主体不能自我确立,只能在与对象化了的他人关系中认同自己,自我不过是一种异化的、疯狂的、超现实的幻象。

西方人规划的世界秩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同时向非西方世界推进,加入现代化进程的亚洲国家,在被迫接受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政治经济秩序后,也在文化上相继主动接受了西方现代的世界观念秩序,这是一个“自我东方化”过程。这个“自我东方化”的过程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认同东西方二元对立与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念秩序,认同为此世界观念秩序奠基的进步/停滞、自由/专制、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的价值体系与西方现代进步、自由、文明的优越性,认同现代西方文化霸权下自身低劣的他者地位;二、在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念秩序中开始自我批判与文化改造的历程,努力地“去东方化”,出现两种极端倾向:彻底否定自身传统彻底西方化,在西方的世界观念秩序中发挥所谓“东方传统”。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倾向中都同时包含着认同因素与反抗因素;三、“去东方化”不仅构筑了一种“东方”国家与西方的关系,还同时构成“东方”国家之间的关系,其过程中还包含着“东方”内部的“彼此东方化”的问题,“东方”国家中究竟谁更“东方”,谁比较“西方”,也是“东方”国家现代性自我认同的根据。

东方主义成为西方现代性认同与非西方世界现代性自我塑造“共谋”的方式。

正如德里克指出,在东方主义话语生产中,东方人并“不是作为一个欧洲话语的沉默不语的对象,而是作为相当活跃的参与者”。⑦德里克在东西方关联意义上思考东方主义的话语生产问题,实际上这个“自我东方化”的构成关系,远非德里克理解的那么单纯,只存在于东方西方之间,实际上还包含着“东方”内部的“彼此东方化”问题,亚洲国家彼此之间进行东方化处理。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不仅是面对西方尺度确定自身的单向活动,还包括面向“东方”自我确证的过程。这样,我们关于亚洲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讨论,就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一、自我东方化,二、去东方化,三、彼此东方化。而这三个问题,是解析东方或亚洲国家的中国形象的关键。

首先是自我东方化。值得注意的是,亚洲国家接受西方的世界观念秩序比接受西方的世界经济政治秩序更主动也更彻底。日本自觉而强烈地“脱亚入欧”,“以西洋文明为目标”。福泽谕吉在《文明论概略》中,按文明、半开化、野蛮将世界各国划分为三个等级:“……欧洲各国和美国为最文明的国家,土耳其、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为半开化国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国家算是野蛮的国家。”这三个等级又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所以,现在世界各国,即使处于野蛮状态或是还处于半开化地位,如果想使本国文明进步,就必须以欧洲文明为目标,确定它为一切议论的标准,而以这个标准来衡量事物的利害得失。”福泽谕吉断定,“这种说法已经成为世界的通论,不仅西洋各国人民自诩为文明,就是那些半开化和野蛮的人民也不以这种说法为侮辱,并且也没有不接受这个说法而强要夸耀本国的情况认为胜于两洋的。”⑧

西方现代世界观念秩序不仅是日本现代化的自我确证基础,也是现代中国的合法性依据。中国文化必须首先认同西方现代性观念,才能认同现代性自我。这样,在现代化历程中,中国不仅进入了一个西方中心的政治经济的世界秩序,也

进入了一个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观念的世界秩序。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五书》中说:“夫自东师辱后,泰西蔑视,以野蛮待我,以愚顽鄙我。昔视我为半教之国者,今等我于非洲黑奴矣。昔憎我为倨傲自尊者,今则侮我为聋瞽蠢冥矣。按其公法均势保护诸例,只为文明之国,不为野蛮,且谓剪灭无政教之野蛮,为救民水火……”⑨失败与耻辱动摇了中国传统以天朝为核心的华夏天下秩序,被迫接受了世界各民族激烈的生存竞争的进化秩序。严复认为中西文明的根本区别即在进化观。“尝谓中西事理,其最不同而断乎不可合者,莫大于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中之人以一治一乱,一盛一衰为天行人事之自然,西之人以日进无疆,既盛不可复衰,既治不可复乱,为学术政化之极则。”⑩严复将一部批判斯宾塞的著作“译成”一部宣扬斯宾塞进化论的著作,发现进化论不仅是一种认识世界的知识,还是一种可以指导中国自强保种的价值观和行动纲领。其中既有严酷得让中国人惊醒的宿命论,又有高昂的让中国人奋斗的革命精神。

亚洲国家在现代化运动的起点上不仅认同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观念秩序,也认同了这一秩序中自身的他者化地位。东方是停滞落后的、专制愚昧、半开化或野蛮的。这是一个自我东方化的起点,这个痛苦而尴尬的起点,注定亚洲国家要从自我否定点上加入世界文明史的进程。亚洲国家往往现代化决心越彻底,这个东方化的自我否定性起点就越深刻,现代化文化自我的危机就越紧迫。日本的“脱亚入欧”,选择了一种彻底的“去东方化”道路,这条道路在起点上否定东方认同西方,但在终点上是以西方的方式,既否定东方又否定西方。二战间日本的大东亚共荣意识形态与太平洋战争意识形态的扭结与战后关于“近代的超克”的反思,就表现出这种相互矛盾的双向性。亚洲国家的“去东方化”,还有另一种选择,就是在与西方对立的前提下充分肯定东方价值,似乎东方传统精神具有某种道德的优越性,可以拯救西方于现代工业文明于水火之中。这样就可以摆脱

东方在自我东方化过程中认同的低劣的他者地位。这场所谓“东方文艺复兴”的思潮,主要流行在印度与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之间。1924年,泰戈尔访问中国,他说他到中国就像回到故乡,中国与印度具有深远的文化因缘,是一对至老至亲的兄弟。中国与印度应该担负起振兴东方文明的大业,让东方文明战胜西方文明如同让精神战胜物质,这是拯救世界的唯一人道的途径。(11)

这场所谓“东方文艺复兴”的思潮,表面上看是一种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念秩序的冲动,实际上也是西方中心主义的产物。该思潮仍是在东西方二元对立的世界格局观念中构建的,而且,东方人关于东方的热情,最终也是西方的东方主义想象的折射。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伴随着“西方的衰落”思潮出现了一种东方热情。(12) 首先是西方人的东方情调幻想发现所谓东方精神。比较泰戈尔赞美杭州西湖的语句与罗素赞美西湖的语句,竟是如此相似,4年以前,罗素带着对两方工业文明与苏俄革命的双重失望,来中国“探寻一种新的希望”。泰戈尔曾深情地说:“我前世是一个中国人!”这句话被广为传诵,可这句话的出处却在剑桥大学的教授高尔斯华绥?洛斯?狄更森。后者曾以一个中国人的口吻写了一本小册子《中国人信札》,把中国描绘成“由美丽的山脉、鲜花、或耕耘着自己土地的一群既是学者也是绅士的农民组成的奇妙乐土”。读者问他为什么赞美中国,他说:“我与大家谈论中国,并不是因为我对这个话题有任何了解,也不是因为我曾去过这个国家,而是因为我前世是一个中国人。”(13)

亚洲国家的“自我东方化”同时包含着一个“去东方化”的过程与一个“彼此东方化”的过程。“彼此东方化”是“去东方化”的一个重要方式。日本要“去东方化”,在“一切以西方文明为目标”的同时要与中国这类“亚细亚东方的坏

朋友”划清界限,印度要换一种途径“去东方化”,在东方发现东方文明的优越性,印度与中国成了东方千年的兄弟朋友。20世纪初中国对日本“脱华”的恶意没有激烈的反应,反而是对来自印度的友情反应过激。泰戈尔演讲场上,有自称“驱象党”者散发传单反对泰戈尔,陈独秀著文批判泰戈尔“放莠言乱我思想界”,既误解了西方现代文明,又误导了东方文明的现代化。(14)

中国知识界这种敌我不分的反应,说明中国自身的“去东方化”焦虑。中国现代思想也在以日本、印度为“彼此东方化”的对象。日本是“去东方化”的楷模,印度则是失败的教训,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将印度作为中国的警示,自身不求变法,亡国后由西人代为变法,可悲可戒。西方现代性将世界各国纳入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秩序中,在东方与西方、古代于现代的二元对立框架中判定不同国家民族文明的意义和价值。所有的国家民族都必须先在世界历史中确认自己的位置,停滞的或进步的,在历史之外或在历史之中,然后才在世界的共时格局——即文明、野蛮的等级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非西方国家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接受了西方中心主义话语霸权,也开始为在该秩序中为自身与相关国家民族确定相应的身份与位置。似乎所有国家都是在西方设定的现代化道路上“发展”,有先进有落后,而西方永远是这条道路的终点,先进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取决于这些国家与前面西方的距离。

现代“东方”国家“彼此东方化”的典型方式是,以西方为尺度为各自排座次。2006年4月,印度著名作家潘凯?米施拉(Pankaj Mishra)在北京对德国《时代周报》记者发表谈话,比较中国与印度的现代化,他说印度人看中国时,总是同时“用另一只眼睛看着西方。”“我们说:中国人在物质上强于我们,但我们有民主。而西方愿意听这种话。”(15) 在现代印度、日本的中国形象中,我们发现一种固定的类型化二元对立的选择性叙事,发展进步或停滞落后、自由

民主或专制封闭、理性文明或愚昧野蛮。印度可能将信将疑地表述中国的经济发展,但总无法相信真正的进步属于中国,这种不信任来自何处?印度始终相信印度政治制度的优越性,想象中国社会的封闭专制,这种自信的根据是什么?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影响千年之久,进入近代后却将中国当作野蛮国家,轻蔑甚至仇恨,这种转变的原因何在?日本在19、20世纪末两次掀起脱亚思潮,这种“文化势利”态度的源于何处?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们在现代化过程中自我东方化,接受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中国形象,东方主义那种“令人生畏的结构”主宰着他们的中国叙事,不论日本还是印度,都没有自己的中国形象,只是复制西方的中国形象。

在西方中心主义世界观念秩序中“彼此东方化”,是亚洲国家想象中国的方式。不独印度、日本如此。马来西亚独立建国初期一度将中国当作马来西亚在亚洲的敌对他者。马来西亚官方媒体宣传的现代中国形象,政治独裁、经济贫困、道德沦丧,完全重复西方冷战意识形态建构的红色中国的否定性形象,就连中国宗教限制与迫害的说法,也来自西方冷战宣传。(16) 奇怪的是,马来西亚有几百万华人,马来西亚的中国形象不受他们身边的华人的影响,反倒受遥远的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跨越了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之间的“文明的冲突”,这更能说明东方主义那种“令人生畏的结构”。“彼此东方化”的真正问题是失去了所谓亚洲立场或亚洲主体。印度或日本、马来西亚或印度尼西亚,在东方的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内将中国他者化的同时,也将自身变成西方的他者。

“彼此东方化”说明现代东方主义的复杂结构及其危险性,在“彼此东方化”话语中生成的中国形象,本身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的折射。亚洲不同国家的中国形象,不仅意味着该国与中国的双向文化想象(构筑他者认同自我)关系,更重要的是意味着不同东方国家面对西方现代性进行彼此参照自我确证的三角关系,

其中西方现代性具有覆盖与宰制力量,东方国家在“彼此东方化”中获得西方现代性的认同。印度尼西亚建国初期的中国想象与马来西亚恰好相反,印尼知识分子多将中国想象成一个成功地开辟了现代化的另类道路的东方国家,那里经济发展迅速、政治公正民主、社会和谐幸福、文化繁荣昌盛。刘宏先生分析印尼这种友善的中国形象产生的原因,一是与当时西方的左翼知识分子的中国想象相关,二是印尼国家领导人相信“中印两国具有‘同一性’,即都是‘东方国家’,都有被西方殖民或侵略的历史。正是这种信念引导印尼决定效仿中国。”(17) 其实这第二点也是“自我东方化”的表现。所谓“东方国家”是“自我东方化”的身份认同,苏加诺的“大亚洲主义”情结,与当年孙中山先生的大亚洲主义,都有“自我东方化”的根源。东方身份或亚洲身份认同,既不能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话语,反而陷入其文化霸权中;又不能建构出非西方国家的现代性主体,因为“东方”或“亚洲”都是作为西方现代性话语塑造的他者出现的。

在西方现代性的知识体系与价值立场上表述中国形象,始终无法超越东方主义话语霸权。现代东方或亚洲国家构筑的中国形象,不管是仇视的还是亲善的、丑化的还是美化的、脱亚主义的还是泛亚主义的,都无法摆脱自我东方化的格局。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的国际形象问题,也是世界性的东方主义文化霸权的问题。他们在彼此东方化的努力中试图摆脱东方主义泥潭,但事实是他们越努力,反而陷得越深。他们希望通过构筑体现东方性的工具性参照性的他者,来确认自身的现代文明身份,可是在东方主义话语中自身已经沦为西方现代性的他者;他们希望通过去东方化与彼此东方化叙事,建构出东方主体或亚洲主体,但不论“东方”与“亚洲”,都是西方现代性自我认同的产物,是一种文化虚构,无法支持非西方国家的现代性自我奠基。“东方”或“亚洲”,不论在知识还是在价值上,都是没有根基的。

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核心问题在于中国形象如何参与构筑西方现代性经验,如何作为文化他者为西方现代性提供自我确证的想象资源,在中国形象与西方现代性思想结构的内在关联中揭示西方现代世界观念体系的内在逻辑与规则。研究东方的中国形象,真正的问题是东方或亚洲现代性的自我建构及其与西方现代性的关系。东方或亚洲国家在自我东方化叙事中构筑中国形象,确认自身的现代文明身份,不管是依附西方现代性还是另辟东方现代性或东亚现代性,都无法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基础与前提、方向与方法。

注释:

①薛克翘:《中印文化交流史话》,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6页。

②[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282页。

③台湾国立清华大学教授陈光兴先生的长文《“亚洲”作为方法》深入探讨过“亚洲”作为方法的世界文化格局问题。见《东亚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报》,创刊号,东亚现代中文文学国际学会编,2005年版,第13-64页。

④[日]沟口雄三:《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李甦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页。

⑤参见[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孙歌编,李冬木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尤其是收入该文集的《何谓近代——以日本和中国为例》。汉语文本的相关研究著作见孙歌:《竹内好的悖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⑥沟口雄三的著作《作为方法的中国》,汉译本名为《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译名通俗化,却扭曲了原书名的意思。

⑦[美]阿里夫?德里克:《后革命氛围》,王宁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9页。

⑧[日]福泽谕吉:《文明论概略》,北京编译社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9、11页。

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⑩严复:《论世变之丞》,《严复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页。

(11) 有关泰戈尔访华的情况,参见孙宜学编著:《泰戈尔与中国》,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2) J?J?克拉克在《东方启蒙》一书中详细介绍了20世纪初西方突然兴起的一种东方热情。这种热情表现在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甚至生活情调等各个方面。印度哲学对非理性哲学、中国诗歌对意象派诗歌、日本与中国的绘画对现代画派,都有重要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在20世纪最初的20多年中,这种东方情调幻想构成西方的现代主义思潮的一部分。详见Oriental Enlightenment: the Encounter Between Asian and Western Thought, byJ. J. Clark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95-180, Part iii, Orientalism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13) 参见Letters From John Chinaman, by G. Lowes Dickinson, 见Letters From John

Chinaman and Other Essays,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46。

(14) 参见孙宜学:《泰戈尔与中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又见网上文章《泰戈尔在中国引起的风波》,马少华著,http://www. ycms. net/wc/1.htm。

(15) 见星岛环球网,www. singtaonet. com/op_ed/ed_china/t200604。

(16) 对马来西亚的中国观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候选人鲁虎先生曾以东姑的中国观为个案做过专题研究。

(17) 参见刘宏:《中国情结、异国理想:印尼人与美国人之中国观的比较研究》,见刘宏:《中国—东南亚学:理论建构?互动模式?个案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刘宏引苏加诺:“在中印两国人民之间开始有了互相团结和手足之情的感情,大家都是东方人,都遭受苦难、都极力抗争,争取自由生活。因为这些共同点,亚洲人民当然有相同的言行,共同追求相似的命运。”(Sukamo, “Indonesianism and Pan-Asianism,”in idem, Under the Banner of Revolution, Jakarta: Publication Committee,1966),vol. 1, p.67.

来源:《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福州)2009年4期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1.文化的主要特征: (1)。稳定性 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流动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 第一;回避。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而俄罗斯人认为这则是软弱的表现。 第五;合作。这种取向认为,每个人的目标和需要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合作以协商和平等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理想方式,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双赢的目的。 4.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行动者;社会目标;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接触。 5.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_(从众性_)__________,通常,个体乐于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年龄群体、性别群体或民族群体的影响,进而满足从事社会活动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需要。 6.库利将自我定义为:——镜中之我。 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这即是认同。 7.人际传播学者莎拉·特伦霍姆等将人际交往中的感知划分为四个步骤:

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

第六章文学研究会的成立(1921-1932)一.【教学要点】 一.背景及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 二、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为人生的文学 三、文学研究会的小说创作 二、【基本内容】 1.背景 成立时间:1921年1月 地点:北京来雨轩公园 发起人:周作人、朱希祖、耿济之、郑振铎、瞿世英、王统照、茅盾、蒋百里、叶绍钧、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共12人。 成立宣言:(周作人执笔,1921-1-10《小说月报》12卷1号) 联络感情:希望大家时常聚会,交换意见,可以相互理解,结成一个文学中心的团体。 增进知识:希望渐渐造成一个公共的图书馆研究室及出版部,助成个人及国民文学的进步。 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过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治文学的人也当以这事为他终身的职业,正同劳农一样。所以我们发起本会,希望不但成为普通的一个文学会,还是著作同业的

联合的基本,谋文学工作的发达与巩固。 2.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刊物 1.小说月报 2.文学旬刊 3.诗 ⑴小说月报(1910/8-1932/1) 上海商务印书馆(1897-1932) 创办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 原仅是一家印刷店,一台机动印刷机和两台手动印刷机,只印刷名片和成印小额商务印刷业务 1903年,接收日本印刷所拍卖的设备,成为上海最先进的印刷所。 由印刷业向出版社的发展。《华英初阶》教材畅销,1902年创办编译机构,聘请张元济主持编译事务。 文学刊物:绣像小说、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 《小说月报》1910.8-1932.1) 1910/7-1912/3王蕴章主编 1912/4-1917/12 恽铁憔主编 1918/1-1920/12 王蕴章主编 1920年1月,开设“小说新潮栏”,茅盾主持该栏目。 1921/1-1922/12 全部改革,茅盾主编 1923/1月—1927/4 郑振铎主编(14卷1号-18卷5号) 1927/5—1932/1 叶绍钧、徐调孚主编 《时事新报·文学旬刊》(1921。5—1929) 《时事新报》1907-12创刊,是研究系在上海的言论机关,由张东荪主编。 1921-3月,郑振铎从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毕业来到上海火车南站当练习生,不久即被张东荪聘为《时事新报·学灯》副刊的主编。 接编《学灯》后,郑振铎征得张东荪的同意,在《时事新报》上开辟了一个新文学副刊《文学旬刊》,于1921年5月10日正式创刊。该刊宣言表示要“为中国文学的再生而奋斗”,“一面努力介绍世界文学到中国,一面努力创造中国的文学,以贡献于世界的文学界中”。 《文学旬刊》满一周年后,便发展为文学研究会的定期刊物。 文学旬刊 《文学旬刊》1921-5-10——1923-7-22 ,80期

高中选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高中选修课学习心得体会 这是本次金华培训中给我留下的最深最真切的体会。也是我接下来要做的最大的改变。记得以前每次课改,心里总有些嗤之以鼻,改来改去不就那一套吗,只要高考的指挥棒不变,教学就不变。但通过这次的培训,看到专家型的学者已有的成功的例子和看到选修课未来的前景,我的心里换成了上面的三句话。 2012年9月,10月,有幸参与了浙师大举行的“高中选修课程开发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多位专家历时六天的讲座,使我对选修课程的重要性与开发选修课程的必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各位专家的理论指导与来自教学一线先驱教师的优秀选修课程的模范展示对我今后对选修课程的思考方向与开发途径具有指导作用与导向性。另外,观看了有关的《政策解读与开发引领》、《学校选修课规划体系》、《选修课开发务实》等视频之后,感觉专家们分析讲解的很有道理,并且得到一定的启示。 他们对选修课程的相关理论深刻的学习、对社会情况、国内外的选修课的开设情况做的深刻的分析与调查,和他们扎根本土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努力去寻求解放学生、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方法,让我感受很深,受益匪浅。其中来自于中学课堂选修课程的具体例子,让我感受到:只要我们老师思想更新了,从心底里接受选修课程开发、愿意从事选修课程开发、愿意从本土的具体情况,如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人文等方面入手,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兴趣、爱好、知识结构、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情感教育、人生

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结合教师的个性特长、人格魅力、能力结构等因素,负责任得从事选修课程开发,我们也相信对学生身心发展、素质提升与能力开发会有好处,对社会长远发展、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会有促进作用。 因此,我觉得本次培训对我的观念与认识起到了引导作用,促使我要致力于开发选修课程,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回应培训老师的话:教育改革是常态,要不断创新。我想,我会努力的。我将按照这个思想,去走完自己的四季而不只是春天!

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 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1

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综述

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综述 中华历史渊远流长,滋润着地球文明的沃土。中华民族以姓氏血缘(家族)为凝结方式,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衍化,形成了一个最伟大、稳定的民族。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中国姓氏文化,超越了时间的框架,“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对整个东方文化,乃至世界的变革、进步,无可非议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姓氏是区分人类血缘与族群关系的文化符号,一个个的姓氏把一个个不同的家族群体区分开来。对于任何人类个体,姓氏都与生俱来,并将终生相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姓氏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徽章。无论你身处何地,只要见到同姓之人,即刻就会产生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姓氏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联系着同一姓氏的人们。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姓氏文化,是指与姓氏有关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内容包括姓氏起源、姓氏流变、家族播迁、名人事迹与遗迹、家谱、宗祠、世系、家训、郡望、堂号、堂联、字辈等等,以及由此形成的尊祖敬宗、报本反始、寻根问祖等族姓与民族文化认同理念。姓氏是祖宗所赐,是一个人尊严的表现,尊重姓氏便是尊重祖宗和自己。因此,对于一个家族来说,姓氏就是凝聚一个族人的最重要力量。寻根溯源,很多姓氏的根都可以上溯到人文始祖黄帝与炎帝,因此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从这个意义上讲,姓氏也是联系全球华人的重要纽带。 为何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会议选址河南郑州?

资料显示,中国的姓氏目前已达到两万两千多个,常见的姓氏有三千多个,其中许多姓氏宗亲祖根源自中原河南。在家喻户晓的《百家姓》中,有一百零五个姓氏的祖根源于河南;台湾人中,有四十八个姓氏的祖居地在河南;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闽南人”,其祖籍地也均在河南。每年从海内外来中原河南寻根拜祖的华夏儿女,达数百万之众。另外直接发源于周口的姓氏中,有李、陈等大姓,其中李姓人口在新的百家姓里排到第一位,人口将近一个亿,遍及全球。 2011年5月16日,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皇甫雷卿宣布:2011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换届会议正式开幕! 本届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是有史以来参加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由河南省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皇甫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甘肃皇甫谧文化研究会,金龙文化传媒书画名家联合主办。牛氏历史文化研究会,郑州金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焦作科龙达有限公司,四川泸州皇家酒业有限公司承办。来自北京、深圳、湖北、贵州、云南、四川、内蒙、山东、江西等地的代表、族人以及学者共1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河南是中华姓氏文化的发源地,是海内外“龙的传人”的故乡,同时也是皇甫姓氏发祥地。据史书《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记载,皇甫出自子姓,是春秋时宋国公族后裔。西周后期宋戴公有个儿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宋武公时任司徒。当时有长狄鄋瞒部落进攻宋国,皇父领军反击,打退了长狄任,但皇父和两个儿子也不幸战死沙场。后来皇父的孙子南雍陲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皇父氏。其六世孙皇父孟子,生子皇父遇。秦国灭宋时,皇父遇逃至鲁国。西汉中期,皇父

日语选修课心得体会

日语选修课心得体会 篇一:日语课心得 日语课学习心得文化是一个名族的精华部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精华的东西,我们没有理由去排斥,而且文化没有国界之分。第一次接触日本的语言是看动画片的时候,动话片段中的语言都是日语配音,当时就感觉这种语言特别好听,而且当时就想要是我也会讲这种语言就好了。抱着对日本神圣而又美丽的文化的好奇与兴趣,我学习了日语这门课程,一段时间下来,我不仅从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些简单基本的日语,还了解了很多日本人日常的生活习惯,对日本的衣食住行、旅游、文化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加深了我对日本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不仅让我在语言方面得到锻炼而且还拓展了我的视野,而且丰富了我的生活,这些都是很有意义很有价值的收获,如果可能,我希望将来有机会亲自去日本感受一下他们的文化。 日本原来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国的汉字,日本语言口音中80%左右是汉语的变音,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国的深刻影响。日本吸收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长期的几千年的历史过程。 日本文化中最显著的文化是礼节。礼仪,礼节和仪式,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交际交往过程中逐渐

形成的,并且以一定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等相关的形式固定下来。对于个人来讲,礼仪只是一个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但是对一个社会或者是整个国家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精神风貌、道德风尚和生活水准的反映。而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社会的发展,礼仪,尤其是国家礼仪,已经呈现出一种文化的形态,成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社交礼节,就是人们在相互的交际交往中,表示出的对他人尊敬的一种习惯形式。日本的礼节可以说没有一个国家将此种礼仪文化形态保存得如此完好。日本在保留原有文化礼节的同时也融入对当今礼仪文化的理解。而探索将此种文化保存的如此之好的原因.归根于日本文化中的更深层次。 (1)日本礼仪文化的起源及整体特征 日本在礼仪文化中自古以来就吸取了中国文化,如“礼节”这个词就是随佛教、儒家思想传入日本的,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宫廷是特别注重礼仪的,上到皇帝君主下到臣民百姓,等级森严。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社交礼仪的国家,它拥有着自己独立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和中国社会的独特的“礼仪文化”。谨慎谦和、委婉含蓄是日本社交礼仪中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日本社会重视礼节,日本人无论是集体交往还是个人交际,是正式场合还是非正式场合,是与外国人还是本国人,对生疏的人还是熟悉的朋友,只要是交际活动,甚

(完整版)语用学

语用学概论 (1)丈夫:我去办公室啦。 (2)妻子:老公,今天是星期天。 (1)父亲:今天哪儿也不想去。 (2)女儿:老爸,今天是星期天。 (1)下午踢球去吗? (2)晚上还有考试。(昨天把腿拉伤了。) (1)小王:怎么样? (2)小李:资料都拿走了。 (1)老师:现在几点了? (2)学生:路上自行车没气啦。 第一讲什么是语用学 一、语用学的起源 ?“语用学”术语的提出 1938年美国哲学家莫里斯在著作《符号理论基础》(Foundation of the theory of signs)中首次使用了“语用学”这一术语(Pragmatics)。这个术语是莫里斯参照pragmatism(实用主义)和pragmaticism(实效主义)创造出来的。 符号学(semiotics)包括: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三分。 句法学(Syntactics or syntax)研究“符号之间的形式关系”; 语义学(semantics)研究“符号及其所指对象的关系”; 语用学(Pragmatics )研究“符号和使用者的关系”(Morris,1938) 《符号、语言和行动》(1946 ) 语用学是符号学的一个部分,它研究符号的来源、应用及其在行为中出现时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 ?语用学与符号学 ?语用学与语言哲学 自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皮尔斯、莫里斯和卡纳普等把语用学作为符号学的一部分,其研究仅限于哲学,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以希勒尔、奥斯汀、塞尔和格赖斯等为代表的语言哲学家对言语行为和会话含意理论的探索,使语用学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他们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奠定了语用学的理论基础,这可算是语用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此时的语言学研究仍限于哲学范围内。正式因为哲学家对语言的探讨,为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70年代以后,特别是1977年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了《语用学学刊》以后,语用学作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才得到确认。 ?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标志: ?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 ?1983年由列文森(Levinson)所编著的第一部语用学教科书《语用学》问世; ?1986年“国际语用学会”正式成立。 (沈家煊,1996) 二、语用学的发展 ?1、语言研究发展历史: ?20世纪初:结构主义语言学—50年代后期:转换生成语法理论—70年代初:语义学研究(引入语 境概念,为语用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归纳为:形态——句法——语义——语用几个阶段。 ?发展缘由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 章程(草案)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名称 本会的中文名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简称“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英文名称为 World Feder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Societies-special committee of medicated diet and dietotherapy,缩写为“WFCMS-SCMDAD”. 第二条组织 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是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下属的专业学术团体,由世界各国从事药膳食疗保健学术研究的食疗食养学会、药膳研究会、营养学会、保健食品协会、烹饪协会、食疗文化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和个人自愿组成的世界性学术组织。 第三条宗旨 本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增进世界各国(地区)药膳食疗学术团体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继承、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药膳食疗保健学科的成果,加快中医药膳食疗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促进中医药膳进入各国卫生保健体系,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条常设机构 本专业委员会总部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常设办事机构: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韶山中路113号(湖南中医药大学院内),邮编410007。 第二章业务范围 第五条制定标准:研究、制定、发布与推广中医药膳的国际标准、规范中医药膳管理。提升中医药膳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医药膳在世界各国(地区)健康有序发展。 第六条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及各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举办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会、高层论坛会。 第七条专业培训:制定培训规划,建立培训机制,举办中医药膳食疗理论和技能培训班,传授中医药膳名师经验和特色技法。参加培训考核合格者,可获得由“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或联合其他职能部门颁布发的相关证书。 第八条人才培养:通过开办培训班、远程教育,或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校合作,联合办学等多种形式开展药膳人才的培养;凡表现突出、专业技术娴熟的会员或经本专业培训的学员,本会积极向国内外各有关用人单位推荐应用。 第九条产品研发推广:充分利用本会专业技术人员的优势,与国内外企业、学校、科研单位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同时亦为本专业相关的医药,保健食品,保健器材生产或研制单位的合法产品作相关的推荐活动,或组织国内外相关专家进行成果鉴定、产品引进及推广活动。 第十条宣传教育:充分利用本会网站“世界药膳养生网”和会刊《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大力宣传普及中医药膳知识,传承中医药膳特色和优势。 第十一条表彰与奖励:对本专业工作做出贡献的团体或个人,予以不同形式的宣传、表彰和奖励。 第十二条编辑出版:办好会刊《东方食疗与保健》,为会员、从业人员及世界各国科研人员及药膳食疗爱好者提供一个发表、交流、学习的信息平台。并积极组织本会专家学者编辑出版学术论文或专著。

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关于选修课的心得体会 通过这学期的《社会调查与方法》一课的学习,使我对社会的调查的运用等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到社会调查这门学习课的必要性,也让我们学生对选修课标准要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这学期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对选修课进行的修改和完善,与旧的课程标准相比而言,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的能力的开发。并且对教学的目标进行修正,更加细化和具体。但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有意无意地注重纸面教育,对学生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渗透反而放在次要的位置,使课堂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兴趣不高。对此,学生我冒昧地提出以下一些小意见,仅供参考。 大学生的特点是:独立思考,接受课本知识差。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填鸭式地问学生并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方法、特点,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学习社会调查课有很大的地域性,这就要求老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去安排课程,而不是一味的照本宣科,课本上该删的活动删,该增加的增加。 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于良好的教学非常重要。学生只有对自己、对地域其文化等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课堂学习的动力并取得好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选修课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让他们多说多做,培养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把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尽量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技巧,完成学习任务。促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与他人交流,发展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把活动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选修课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老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课本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如何学习。我们应做到: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制订阶段性学习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采用推测、查阅或询问等方法进行学习;设计探究式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发现、归纳和实践等方法,学习语言知识,感悟语言功能。 综上所述,选修课的学习,我个人觉得应以兴趣为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主动的学,并且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可以学的更好,老师才可以教的更轻松。作为学生,一方面要积极地适应课堂氛围,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到课率,坚持不逃课。这样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落到实处,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在此感谢王老师的细心、认真的教育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微风细雨,润物无声。老师,您辛苦了! 2009级会计1班陈元焘 学号:20092104341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 2、法国学派 3、套话 4、渊源学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1、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3、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 4、比较文学学科性质 5、研究比较文学的当代意义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2 一、名词解释 5、美国学派 6、主题学 7、主题(theme) 8、阐发研究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6、流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7、渊源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8、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 9、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分歧何在, 10、影响研究的特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3 一、名词解释 9、媒介学 10、情境 11、意象研究 12、题材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11、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12、文类学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和对象 13、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 14、比较文学中“形象”的套话特征 15、形象渗透出的基本态度及象征模式

比较文学概论作业4 一、名词解释 13、比较诗学 14、跨学科研究 15、中国学派 16、母题 17、平行研究 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16、译介学与传统翻译研究没有什么差异,这种说法对吗, 17、比较诗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18、影响研究与平行研究相比有什么不同, 19、跨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 20、如何理解不同文学比较中的“可比性”问题, 《比较文学》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 1、比较文学 2、法国学派 3、套话 4、渊源学 5、美国学派 6、主题学 7、主题(theme) 8、阐发研究 9、媒介学 10、情境 11、意象研究 12、题材 13、比较诗学 14、跨学科研究 15、中国学派 16、母题 17、平行研究 二、比较文学简述题 1、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 2、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3、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一词, 4、比较文学学科性质 5、研究比较文学的当代意义 6、流传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7、渊源学的内涵与主要类型 8、媒介学的基本内涵与主要方式 9、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主要理论分歧何在, 10、影响研究的特点(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的主要区别) 11、阐发研究是在什么著作中提出来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12、文类学的基本内涵,研究范围和对象 13、主题与母题的主要区别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 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 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 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 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 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其空间行为模式(proxemics)把空间当做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认为来自不同的感官世界中,一种文化中的人根据其文化感知模式而获得的体验会完全不同于其他文化。同时,在文化身份确认笼罩下的人们往往把他者视为他们自己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交流障碍,为此,必须超越文化,把自己从潜意识中的文化网络中解脱出来。 2、霍夫斯特德的“文化差异的维度” 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Greet Hofstede)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调查了66个国家117000位IBM员工

新国粹网

新国粹网 周华照,1944年生。大专学历,一直从事教育和教师生涯,2004年于浙江电大义乌学院正职领导岗位退休。国画作品曾三次荣获全国中小学教师美术作品展金奖。还有不少作品被《中国当代实力派书画家代表作典库》等一些大型典籍收录。 黄昌茂,现年75岁。先后任新新乡中心学校和福田中学校长,衢州师范党支部委员,廿三里中学秘书,党支部书记,党教育委员和镇党代表等。现为河北《华夏文学》社会员、理事,河南《画圣吴道子艺术馆》会员、理事,义乌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义乌美术家协会会员),金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江都书画院会员,东方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华夏图艺书画院会员,中国文人书画院会员,中国秦文研究会会员。

吴陶洪,1937年生,浙江义乌人。毕业于金华师范学校、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部分作品发表于《民主与科学》、《健康报》、《汉语拼音报》、《中国消费者报》、《报刊文摘》、《浙江日报》、《浙江教育》、《浙江教育报》等报刊。 赵锡潮,1928年生,1945年初中毕业,1947授聘于五凤小学任教,继调清和、绣川、楂林、稠城镇中心任教。五二年经组织部门介绍到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浙江分校学习六个月,回原单位工作,后任宗塘中小副校长,兼教导主任,不久调文教局工作,参加杭州大学文艺理论函授一年,五五年调城阳区授盲中心学校任校长,六四年调义乌越剧团工作,文革后调新华书店工作到八二年退休,在家以书自娱,曾获黄晋杯奖,恒风万人书法和全国性参赛中多次入选并获多项等级奖,入选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出版《中国巨变》书法集,本市书法协会会员。

傅恭文,1946年生,浙江义乌人。作品曾获义乌市禁毒书画比赛优秀奖,纪念毛泽东《沁园春·雪》发表65周年第二届全国书画大赛金奖,寅虎咏春·全国诗书画印四绝大赛一等奖等。 付恭文,1946年生。初中毕业。获义乌市禁毒书画比赛优秀奖,参加市书画精品展。 陈建飞,陈建飞,1935年生,浙江兰溪人。美术博士,中

通用版选修课心得体会精选

( 心得体会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通用版选修课心得体会精选Selected experience of general elective course

通用版选修课心得体会精选 通用版选修课心得体会【一】 张海迪说过:“一个热爱音乐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深以为然。从小,我就喜欢唱歌。几乎于音乐一切有关的东西,我都喜欢。我现在回忆起我童年时记忆最深的歌曲,不是什么《丢手绢》《两只老虎》之类,而应该是哥哥们教唱的《小背篓》。可以想见,这首歌在那个年代肯定非常流行。《小背篓》旋律优美,朗朗上口;歌词也清新活泼,也容易被同样是山里孩子的我所理解。尽管高音部分可能唱不上去,但被天真烂漫的儿童唱来,想来别有一番情趣。以至我觉得自己长大后偏爱民歌、老歌的欣赏倾向与童年的启蒙是不无关系的。 这学期,我上了刘老师的音乐选修课。一开始,老师详细、系统地给我们讲解一些理论方面的音乐基础与简谱知识。我当然非常有

兴趣的来学习怎样识简谱。因为我向来只会唱最简单的简谱,或者先会唱歌再会识谱。通过学习我知道,和语言一样,不同民族都有过自己创立并传承下来的记录音乐的方式---记谱法。各民族的记谱方式各有千秋,但是目前被更广泛使用的是五线谱和简谱(据说简谱是由法国思想家卢梭于1742年发明的)。有一点很有趣,即简谱虽然不是出现在中国,但是好象只有在中国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老师先告诉一些入门知识,如音高、音质、音符、节奏、休止符等。同时,辅以钢琴伴奏,从简单常见的儿童歌曲的简谱入手。 另外,刘老师设立的“中外名曲欣赏”这一环节是我最喜欢的。老师给我们介绍了古琴、古筝、琵琶、二胡、巴乌等多种乐器的来源、演奏特点以及各自的经度代表曲目。在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的乐声中,我仿佛看到了街头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我们描绘了月映山泉的景色和艺人那饱含沧桑、无限深邃的感情。古筝曲《高山流水》让我不得不联想到“伯牙鼓琴觅知音”的故事,古诗词里也有“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少”,“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句,难怪有人感慨:人生得一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

32 第2卷第5期 数字传播美国著名作家赛珍珠1932年凭借其创作的小说《大地》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家。作为华裔美国文学小说中的重要代表作品,《大地》以王龙一家的生活为主线,为读者创作了一幅幅旧中国农村广阔、独具特色的民俗画面,为世界读者呈现了鲜明的中国农民形象。赛珍珠创新式地从中国人视角出发,对旧中国城镇及农村生活予以了描绘,并透过中国小说艺术特征及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等视角向西方展现中国,推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沟通,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极大贡献。传播是发生于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相互间的信息共享,而跨文化传播则是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间的信息传播。换而言之,跨文化传播指的是产生于一种文化中的信息,却要脱离该种文化开展解读。赛珍珠与中国有着十分深厚的渊源,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某种意义上而言,她的成长环境中满满都是中西方文化、语言等的交织融汇。与此同时,该种独特的环境又为赛珍珠观察中国社会文化提供了特有的视角及契机,使她可摆脱国家、文化的束缚,秉持一种深远的、认同的姿态去传播中国形象。此外,作为一个跨文化的传播者,赛珍珠的独特经历使她可感同身受地领会中国劳动人民的思想及情感,并很好地创作出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作品,进一步为中国形象传播发挥有效媒介作用。 一、国家形象概述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的认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表现出一定的二元性,换言之即为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与此同时,国家形象还是国家软实力、国家影响力的反映,其可对对外关系产生极大的影响。国家形象之所以至关重要,是因为其关乎国家相互间的关系,可左右政策走向,可左右社会公众认识。与此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改善负面国家形象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近代中国形象历经了翻天覆地的演变,先后经历了衰败中国、新中国革命、改革开放中国等形象演变。当前的中国形象,在自我定位于外部认知上依旧存在一定的反差。现如今,是近代以来中国对自身国家形象认定的最佳时期,然而外部世界对中国看法仍然存在分歧,尤其是对中国作为大国的行为,存在极大认知差异。 二、跨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传播 (一)《大地》之前的中国形象 在19世纪很大一部分欧洲及美国人看来,中国的形象是“妖魔化”的。中国作为一个神秘的国度,其总是被冠以万 恶之薮、黑暗、不自治等标签。而这一时期,众多西方国家则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工业革命,其社会文明程度显然是中国落后的封建主义所不可比拟的。这一时期的西方人看中国,总是带有一种优越感。而西方的一些作家,在他们对中国进行描述时,通常会带有不同程度的藐视意味及阴暗色调。在一些西方著作中,中国人被描写成懦弱的、奸诈的、卑贱的无耻之徒,并强行编造了中国人诡计多端、暗杀、强奸等情节。连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也与他人联手创作了一部有名的闹剧《阿兴》,其中不乏歧视、丑化中国人的情节。那时期有一些西方人,自称是“中国通”,他们从殖民主义的角度出发,着力将中国人描绘成卑贱、愚昧的形象,唯有基督教方可使中国人走向开化、文明。在中国度过童年、少年及青年前后多年时光的赛珍珠对于中国形象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会,她对中国文化风俗、社会生活尤为了解。在她初回美国时,对这些情况不仅感到震惊还十分愤怒,她对所有将中国形象“妖魔化”的作品都嗤之以鼻。美国人民对于同处在一个世界上并且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不仅冷漠而且愚昧。赛珍珠寄希望于借助自身的小说、译著,以将中国人勤劳善良的形象展现于美国人民面前,将中国劳动者的喜怒哀乐尽可能地描绘在她的著作中。赛珍珠深入观察、如实描绘,透过她的作品可深刻领略到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同时这些作品也反映了她对中国文化的深厚感情。赛珍珠一生为东西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所奔走,其作品中充满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二)《大地》之后的中国形象《大地》的推出及其广泛传播,使西方读者认识到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大地》打破了西方社会对中国形象的偏见,转变了长期以来西方一直流传的反面的中国形象。引领西方读者感受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认识到中国人与西方人所拥有的共同品质,以及中国人所拥有的人类共同特质。《大地》在故事情节方面鞭辟入里地描绘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密切联系,其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质朴,且具有人性中一系列崇高品质的中国农民形象,通过对这一系列人类共同特质的彰显,相较于其他一味塑造刻板人物形象及异域文化的“套话”作品,更能够赢得不同文化背景下广大受众的思想共鸣。尤其是《大地》中主人公王龙、阿兰的形象,首先,在主人公王龙心中,他对土地有着深切地渴望,他甚至认为他是被土地所拥有的,有此使得他觉得即便贫穷但(下转第34页)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赛珍珠的贡献对当前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如何认识异域文化,如何与来 自异域文化的人们相处,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本文通过阐述国家形象的内涵特征,对跨文化下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的中国形象传播展开探讨,以期为促进跨文化下中国形象传播的有序进行提供一些借鉴。关键词:中国形象;跨文化传播;《大地》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032-02 中国形象的跨文化传播 ——以华裔美国文学小说《大地》为例 陈孝柱 张 芳 李欣月 (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 作者简介:陈孝柱,男,汉族,安徽淮南人,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传播学、政治和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2017年度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华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项目编号:201710361184); 2018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亚裔美国文学中的中国形象呈现》(项目编号:SK2018A0088)。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在历史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市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文化立市”,是审时度势、把握大势,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出发而作出的战略选择,根本目的在于全面提升文化建设水平,将文化的力量熔铸到蓬莱发展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为深入推进这项工作,要求由市政协牵头成立历史文化研究会,组织专门力量,分专题对蓬莱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和挖掘。经过精心筹备,今天历史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了。在此,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历史文化研究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蓬莱有2100多年的建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资源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珍贵的财富,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就是为了进一步挖掘和丰富历史文化内涵,使我市的优秀历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这不仅功在当代,更是利在千秋。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开展历史文化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 近年来,我们围绕打造“人间仙境、和平圣城”的城市品牌,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做好城市的功能开发,不断拓展城市空间,打造发展平台,实现城市发展由“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城市居住、旅游、教育科技、生态、产业承载等功能不断增强,为实现赶超发展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发展的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城市化加速

推进的过程中,文化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具备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生态环境,更要求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内涵。应该看到,在全球“文化制胜”的大趋势下,现代城市的竞争,实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是维系现代城市生存发展、挑战国际竞争的生命力所在。因此,今后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自己的特色,是否具有吸引人才、技术、资本的独特性,也就是是否具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总的来说,文化对一个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二,从社会价值看,文化是促进市民提高自身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内部原动力。文化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动力。没有文化的积累,人类社会是不可能上升到文明社会的。今后人类社会要不断向现代化方向发展,仍然要靠文化力的推动,这是普遍规律。譬如深圳,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短短20多年,由一个偏远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了一个社会繁荣、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大都市,其成功就得益于独特的城市文化的构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居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有利于广大市民文明习惯的形成,有利于社会文明风气的巩固,有利于文明城市的建设,有利于塑造美好的城市形象,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从生态效益看,文化对城市生态环境有深刻的影响。生态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生态环境是高度人文化的生态环境。现代人在“自然之主”意识的驱使下,错误地把城市化进程独立于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之外去加以考虑、规划和设计,结果导致了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