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认定目标】

了解了解宋代士农工商的生活状况、宋代社会的乡村生活、民间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城市风貌。【预习检测】

1.北宋初年,崇尚。后来奢侈之风盛行,统治者的衣

饰。受影响,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2.的陋习逐渐传开,这反映妇女受越来越严

重。

3.那时的饮食相当丰富。城里的食品有二百多种,

上的小吃很多,还有冷饮。北宋的肉食中以为多,南方

人吃多。

4.宋代农村百姓的住房多为。城市平民的住房,平面多为长方

形,屋顶以或覆盖。稍讲究些的外建门屋,内为。

贵族官僚的宅第相当。前堂后寝,以穿廊相连,两侧还有耳房和

偏院。

5.宋朝缺,人们多用车,也有车。达官贵人出门已很

普遍,士大夫一般骑、。那时的交通比较发达,供住宿的

很多。

㈡.阅读教材,完成练习

1.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

起来。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

中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许多穷苦艺人在这里卖艺谋生。

存在,增添了城市的生气。

2.今天的传统节日,像、、、等,在宋代都

有了。宋代称为元旦,最受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

供佛,挂贴。饮酒唱歌至天明,称为。

【共同探究】

某导演拍摄了一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的电视剧,下面这段文字是对其中

几个场景的描述,请找出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北宋年间,一位出身贫寒的穷苦书生在十载寒窗后准备进京赶考。临行

前,他的母亲亲手为他缝制了一件蓝布长衫,准备了干粮、马匹送他出发,

盼望他早日及第。因为旅店稀少,他一路风餐露宿来到了临安。毕竟是天子

脚下,京城的繁华让他大开眼界:鱼店的生意很红火,食客不断,大街小巷

店铺林立,货物品种齐全。

【归纳整理】

【拓展练习】(见同步导学)【课后反思】: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12宋元时期的都和社会生活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社会生活》 本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大都市、市民日常生活就、传统节日、宋词和元曲。 展现了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前后联系,繁荣的原因离不开前面所学习的政治经济内容,繁荣的影响至今仍可以找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 2、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2、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宋代市民娱乐生活、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导入新课】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柳永《望海潮》 译文: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都会。这里自古以来就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此汗八里大城(即元大都)之周围,约有城市二百,位置远近不等。每城皆有商人来此买卖质物,盖此城为商业繁盛之城也。” ——《马可·波罗行纪》 这两个大城市怎样兴起的,当时是怎样的繁荣景象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来了解。【讲授新课】 一、繁荣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_20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对宋朝社会生活的体验,感知当时的历史情境,并与现实生活比较,培养他们的想象、迁移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发展并设想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情感目标】:通过对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增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和亲和力;通过对宋代妇女“缠足” 和现代美容的比较,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2学情分析 2、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形象思维较好,想象力丰富。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内容,对学生理解宋代社会生活特点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社会生活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俗、表现俗、期待教师同伴的赞许和认可。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代的服饰和瓦子。 教学难点:宋代社会气象万千的原因。 4、教学工具:多媒体ppt 5、教学用时:1课时 6、【教学过程】 活动一:图像导入、创设旅游情景: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 生:(异口同声)喜欢。 师:请大家一个一个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生:我喜欢游览名山大川。 生;我喜欢看民俗风情。 生:我比较谗想吃遍个地的名小吃。 (笑声,掌声) 生:我喜欢看名胜古迹,特别是古代建筑。 生:我喜欢看各民族的服装。 生:我嘛,就是喜欢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感觉。 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旅游,但各自喜欢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今天我就带领我们全班同 出示课题: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

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第11课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设计 所属学科或领域:(历史) 适于的学段/年级:(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这一课内容丰富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从服装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通过同学即兴表演,不同时期即清朝、民国、当代,不同的服饰及见面怎样打招呼,来体现社会的变迁、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化解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问的形式,了解学生对本课相关内容掌握的程度,具备的能力。初二学生基本上已经能使用网络查询和下载资料,加上善于表现的个性和急于探究的心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思想新潮、开放,让他们去探究与本课内容中的相关知识,将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知识与能力

、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等基本史实,分析其原因。并通过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2、通过对民国初年社会生活变迁的讨论和分析,让学生得出这是等级观念和思想观念的改革,是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反映民国初年社会变迁的文字、图片等史料,并对其进行归纳,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演不同时期称呼的变化,认识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它在改造着中国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进步观和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在教学中开发教材的伸缩点,使学生不但学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

最新精选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宋朝的社会生活练习题四十一第1题【单选题】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干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早符。”诗中描述的节日是( ) A、春节 B、元宵节 C、中秋节 D、冬至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宋朝时,市民聘选的交通工具不包括( ) A、船 B、牛、骡、驴、马拉的畜力车 C、人力鬼魂的独轮车 D、轿子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假如穿越时光隧道,你回到了南宋都城临安,可以看到( ) ①城里有精美的瓷器出售②由于实行“夜禁”,大街上空无一人③有人在用纸币购物④有人喝米酒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图是在宋代城市盛行的瓦子。瓦子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B、农民生活的需要 C、宋代文化的繁荣 D、士大夫的大力提倡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士可杀不可辱”。宋代时期的“士”指的是( ) A、读书人 B、农民 C、手工业者 D、商人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北宋东京娱乐场所里专供舞台演出的地方叫( ) A、瓦子 B、勾栏 C、瓦舍 D、团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假如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南宋都城临安,你的经历中可能有( ) ①吃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在“勾栏”中听说书艺人讲岳飞抗金的故事 ③骑骡子出门旅行,携带纸币,住邸店 ④经常吃鱼 A、①②

B、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市井经济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材料反映的现象发生在( ) A、秦都咸阳 B、唐都长安 C、陪都长安 D、宋都东京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费老师在介绍我国古代某一朝代市民生活的讲座中多次提及“瓦舍”。由此推断,这一朝代应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

宋史历史脉络

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 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 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 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当时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辉煌贡献,所以他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 7,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8,唐宋之际的变迁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呢?概括起来: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里的化就是一种变迁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结。 9、历史重大事件是由历史线索窜连起来的,但这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 10,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守成与变革的争论;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 11,北宋: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士大夫政治与改革运动;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宋学(新儒学的觉醒)。 12,镇定二州在河北。主少国疑 13,契丹入侵的军报真实性;陈桥兵变为什么不直接发动政变,而是把队伍拉出去再回来?关系到当时的军事制度问题。 14,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力角逐。皇帝做思想工作。哪怕没有杯酒的现场,也一定有释兵权的事实。 15,有些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它的脉络还是清晰的。收兵权比较平和。

江苏省苏州太仓市2016-2017七年级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历史试卷资料讲解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初一历史2017.04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右图是隋朝大运河示意图。大运河的开凿 A.大大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 B.表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有利于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D.贯通从涿郡到广州水上交通 2.“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是 《资治通鉴》对武则天的评价。能够为这位统治者所用的“英贤”是 A.姚崇、宋璟 B.张骞、魏征 C.房玄龄、杜如晦 D.姚崇、魏征 3. 下列选项中不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的是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C.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D.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4. 唐朝的一位旅游爱好者王某到长安城想购买点旅游纪念品,你可以向他推荐的地方是 A.宫城 B.皇城 C.市 D.坊 5. 关于“鉴真东渡”事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事件发生在隋朝 B.鉴真东渡受中央政府的委派 C.东渡共有十次 D.为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6.“有容乃大”体现了唐朝超越前期特有的文化气派。以下能说明唐朝“有容乃大”的是 ①玄奘到天竺学习佛学②吐蕃与唐朝“和同为一家” ③日本多次派出使者来唐朝学习④三次征辽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 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统治者注重对外交往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C.唐朝对外政策的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十分发达 8. 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D.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9. 安史之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下列关于安史之 乱 爆发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皇帝荒废朝政 B.发生严重灾荒 C.社会矛盾尖锐 D.节度使权力膨胀 10.“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唐末农民起 义 A.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B.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C.平定了安史之乱 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11.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其实质是 A.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并立 B.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的结果 C.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D.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和扩大 12. 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 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中华文明的起源 13. 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北宋与同时期少数民族关系的缩影。它是北宋与哪个少数民族 政权订立的 A.辽 B.西夏 C.金 D.元 14. 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中 ①辽—契丹族②西夏—元昊③阿骨打—党项族④金—阿保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5. 宋与辽、宋与西夏订立和议后,对双方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加重了北宋的经济负担 B.加速了辽、西夏封建化进程

第10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原卷版)

第十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时空定位 I —- - * - —k * -4- * * ^4-?-亠-* -4- * * —I 1 ------------- 1- * - -4- ■ ---------------------------------------- -4—? 4 1- -** ------- * I * ―I --------------------------------------- F* |H|n |阳迥 |K7n |^P>| |M NI 丨1?臨 |嗔秤 |件:通* :????! :发亡世便:4出尺: :談吨胸:再刨列网XH 悄征: :料■点式j 水上吳也 ; 严LH 稱: 毗左比斑"业赶丘魁 J : 框图结构 1耳和 i*j^i 1“却2o 卅q :屮皿电:屮IMiEA :槪寻退:搖人豆摩 近现代 社 会生 活的变 迁 ■ 一|物硕电话□的式尿?弟性的出现 减俗习惯 一 婚丧嫁燈?礼仪的变革 、通讯 轮船展路、航空、电报、电话的岀现 人金传媒-报刊、电诺和业的场疑 思维导图 物底生活的变化;-坟琏丈址 .... I 诉牝申HL 乔审 血丈胡晤.改 I 居住状■况………—*

社合习俗的变化囂焉 维新搐潮、革命思潮的推前…T—* 交谄业的岌矚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ifi步 一.$哋吐 通诩工貝的頰-制険屋m期 新中国咸立哄来特别J 足改革开放的推动 孫刊业未向幣荣 ▼—““疔 j电规砲 广用爭业的豆迁 大众传媒的变迁- 佢臓冋的广逹应用口里 LSSL L注旳券7;; f jaA卷尊逊兰 吟. i-tAfOEiS 经典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4-3-6社会生活与文化

社会生活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包括文化娱乐活动以及节庆风俗等方面。通过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问题探究、讨论交流,提高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感受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过程中,体会两宋时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领先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传统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盛极一时的宋词元曲 2.教学难点: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请用一句话概括一下你对宋代(元代)的总体印象。”展示课题,直观浏览宋元生活场景图片;阅读教材P111,了解宋元社会生活概况,并概括出教材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阶层2、日常生活3、节日活动4、都市娱乐。) (二)宋元社会生活。讨论探究案例: (三)故事A :南宋绍兴府有一个老员外庆祝六十寿辰,四个女婿都来贺寿。酒席宴上,四个女婿以桌上酒菜为题,劝说老员外去自己家里住。大女婿摇头晃脑地说:“壶之中有酒泱泱,碟中有菜乎香香;老泰山者,东床再生父母也……”二女婿说:“大壶里倒酒你喝酒,大碗里盛饭你吃饭,吃不饱你再吃我带来的大鸡蛋!”三女婿说:“白瓷碗里盛鱼虾,青瓷盘里装西瓜,装不下还有我烧的大青花。”四女婿说:“一壶老酒三贯三,满桌饭菜三两三,半斤八两一边多,大家吃酒我买单。”请从四位女婿的话中,分析他们分别属于士、农、工、商中的哪一类。老员外会喜欢哪一个女婿,为什么呢? 故事B :老员外喜欢大女婿,二女婿不服气,说:“爹,吃完饭,先接你老到俺们城外赵家庄住几天,你老看俺乡村好,你老就住,你老看俺乡村不好,你老就走,咋样?”日月穿梭,光阴如箭,转眼到了年底:老员外和众人要向二女婿告辞,回家过年,二女婿死活不答应,非要大伙在赵家庄过年。大年初一早上,老员外和众人被一阵噼里啪啦的声音吵醒,起来一看,门外到处在放炮,二女婿正站在门口帖对联,边大声吟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边向爹拜年。故事反映了农村哪些风俗

历史岳麓版七年级下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训练

历史:第11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训练(岳麓版七年级下) 自主广场 我夯基我达标 1.下列关于纸币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早出现在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 B.最早的纸币叫“交子” C.最早的纸币是由国家统一发行的 D.是商业繁荣的结果 解析:答题时要结合教材中的正文和小字部分,注意“交子”最初是由成都市16家富商联合发行的,是私人行为,而非政府行为。 答案:C 2.北宋初期纸币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 B.铜钱和铁钱携带不便 C.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D.政府支持发展纸币业 解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目要求“最主要的原因”,纸币是商业发展和城市繁荣的结果,纸币的出现又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答案:A 3.(2006江苏泰州中考,4)在现代社会中,刷卡消费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但是纸币仍然在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出现于() A.西汉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解析:北宋初年,四川地区商品经济发达,却使用铁钱,十分不便。成都16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了世界上第一批纸币——“交子”。 答案:C 4.“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作者借此诗讽刺的是哪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 A.隋朝 B.北宋 C.南宋 D.东晋 解析:我们可以从诗中获取信息,杭州即南宋都城临安,汴州是北宋的都城东京。这首诗讽刺了南宋统治者把临安当作东京,苟且偷生,得过且过。 答案:C 5.(2006江苏宿迁中考,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最终完成是在() A.南北朝时期 B.隋唐时期

C.北宋时期 D.南宋时期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隋唐时期,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到了南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完成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答案:D 6.(2006湖北宜昌中考,5)对谚语“苏湖熟,天下足”最准确的理解是() A.苏州、湖州地区气候宜人 B.苏州、湖州地区商业繁荣 C.苏州、湖州地区成为国家的重要粮仓 D.苏州、湖州地区物产丰富 解析:“苏”指苏州,“湖”指湖州,都在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当时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 答案:C 7.宋朝时,原产越南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已推广到() A.珠江流域 B.两湖一带 C.成都平原 D.江淮一带 解析:原产越南的优良水稻品种占城稻最早传入我国是在福建地区栽种。到了宋朝,占城稻的种植范围已经扩大到江淮一带。 答案:D 8.(2006湖南湘潭中考,6)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下列各项中属于宋代对外贸易主要港口的是() ①杭州②明州③广州④泉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广州、明州。南宋建立后,把杭州改称临安,作为都城,人口有上百万人,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但并不是对外贸易的港口。 答案:B 9.下列关于一商人在南宋都城临安生活的描写,不正确的是() A.清早离开旅馆租车前往商业区采购货物 B.中午到集市附近的茶楼喝茶小憩 C.晚上酒足饭饱后到澡堂洗一个澡 D.夜里到瓦肆里消遣听书到半夜

历史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知识讲解

高考总复习:宋元时期 考纲解读 考点提示 1、宋元时期的政治:宋的集权措施、元的中央官制 2、宋元时期的经济 3、宋元时期的思想文化:程朱理学、陆九渊心学 4、王安石变法 复习建议 宋元时期的考点非常多,任何一个知识点都能出题。但重点仍然是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王安石变法、北宋商品经济的繁荣、理学、科技的发展。其中,理学是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阅读一些理学家的著述、人生经历,这对于理解教材的条条框框是有帮助的。 知识清单 参考答案: ①统一,②辽夏金,③元朝,④民族融合,⑤经济重心,⑥理学,⑦心学。 考点聚焦

考点一、宋元时期的政治 (一)政权更替简况 唐朝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并立南宋、金、西夏并立元朝统一 北宋、辽、西夏的对峙局面南宋、金、西夏的对峙局面 (二)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君主专制的强化 宋初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2.中央集权的加强 目的:改变唐后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措施: (1)军事上,宋太祖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杯酒释兵权),抽调各地精兵充实中央禁军(强干弱枝)。 (2)行政上,派文官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3)财政上,赋税除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都由中央掌控。 3.影响 积极:铲除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政权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消极: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政治危机:土地兼并严重,农民不断起来反抗。 财政危机:三冗严重;岁币沉重。 边防危机:辽、西夏的威胁。 庆历新政: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实行改革。主要措施有:严格官吏升迁;限制“恩荫”;加强官吏的保举和选派;裁并州县,减轻徭役;严肃政令。 2.内容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①富国之法:理财措施 ②强国之法:军事措施 ③取士之法:教育措施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同步检测(含解析) 岳麓版

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 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七年级(1)班同学对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以下是达成的共识,你认为正确的有( ) 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②南方地域辽阔 ③中原人口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量劳动力 ④南方战乱较少,相对安定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南方地域辽阔”与经济发展原因不符,排除含②的选项。D正确。 2.(2015·苏州中考)右示意图显示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①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 ) A.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主要 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 北方,所以,图中显示西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江南地区的开发,南方逐渐赶上北方,唐朝中后期开始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期最后完成。 3.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这是因为苏州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我国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体现宋代农业生产工具进步的是( )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辨析能力。题干限定条件是宋代,A使用于战国时期,B、D是唐朝时出现的生产工具,C是宋代的农业生产工具。 5.两宋时期,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是( )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习题

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一、选择题 1.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于( )。 A.隋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2.所谓“薄罗衫子薄罗裙”指的是( )。 A.宋代女子大多穿轻而薄的衫和裙 B.宋代女子大多因贫困穿着单薄衣服 C.宋代女子大多穿着薄如蝉翼的衣服 D.宋代达官贵人穿着轻而薄的衫和裙 3.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的习俗在什么时候出现?( ) A.北宋初年 B.北宋中期 C.北宋晚期 D.南宋初年4.今天流传的“东坡肉”的由来是( )。 A.因为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喜欢吃肉 B.苏东坡亲自烹制的好吃的肉C.苏东坡的父亲特爱吃肉 D.苏东坡的朋友烹制的肉 5.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C.农民的需要 D.达官贵人的需要 6.关于宋代衣食住行中的“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代交通发达,邸店很多 B.宋代人们多骑马 C.宋代人们多用牛车、驴车 D.达官贵人乘轿普遍 7.关于宋代衣食住行中的“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宋代农村百姓住房多为低矮的瓦房 B.宋代富裕人家多住两层楼房C.城市平民住房多为正方形 D.宋代贵族官僚住宅宏丽 8.关于宋代的节日习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B.宋代有贴春联的习俗 C.宋代有“守岁”的习俗 D.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完全一样9.关于宋代的衣食住行中的“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北宋东京夜市小吃丰富,夏季还有冷饮 B.宋代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C.肉食中两宋都以猪肉为主 D.南北方都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二、分析题 10.假如你生活在两宋时代,你可能会碰上哪些见闻,请结合你所学到的宋代社会风貌的知识,写一篇《两宋社会风貌》的见闻,内容要分“衣、食、住、行、乐”五个方面写。 【答案】1.C 2.A 3.A 4.B 5.B 6.B 7.D 8.D 9.C 10.“衣”: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统治者在北宋初年崇尚节俭,衣帽上不得缀饰珠玉,后来衣饰精美华丽。妇女缠足陋习开始。 “食”:饮食丰富,多种小吃,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 “住”:农村百姓住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住房多为屋顶盖草或瓦的长方形房屋。“行”:人们多用牛车、驴车,达官贵人乘轿。 “乐”:有娱乐场所瓦子,十分热闹,人们可以过各种节日。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1课 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教案 新人教版 (2)

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 课标要求 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表现。 难点:如何认识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和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 教师描述:清晨,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步向城门;太阳升起,汴河两岸顿时热闹起来。叫卖的,打招呼的,还有船工的号子,人声鼎沸。回娘家的小媳妇骑着毛驴,上朝办事的官员乘着八抬大轿,从西域回来的商人牵着驼队进了城…… 天渐渐转暗,岸边人家的灯一盏盏地亮起来,热闹的河岸渐渐安静了。一轮明月倒映在河中,月影随着水波若隐若现;雕花游船上,正在歌舞宴饮,琴瑟之声相闻,和着潺潺的水声,格外雅静。不远处的小酒馆里,一些人正在划拳喝酒,旁边的赌场里赌徒们的吆喝声嘶力竭…… 这一切,不是电影,不是模仿秀,这就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北宋开封府,这就是上海世博园中国国家馆“镇馆之宝”的“动”版《清明上河图》!它其实是一幅巨幕投影。这幅长128米、高6.5米、面积达832平方米的“清明上河图”,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制作,分为日景和夜景两部分,每四五分钟轮回一次。 教师设问:从《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热闹景象中,你能感受到怎样的宋代社会风貌?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 推进新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服饰 课件出示图片:“宋代的妇女服饰”和“宋墓壁画‘宴饮图’”,提问:宋朝在服饰上发生了哪三个方面的变化? 学生回答:官员服饰——从节俭变为奢侈;劳动者服饰——受少数民族影响,小袖狭身的短衣;陋习——妇女缠足。 教师总结:通过对宋朝服饰特点的归纳与总结,我们要明白: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俭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2.饮食 课件出示图片:《宋代庖厨》,提问:那时南北方在饮食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结合教材小字回答:肉食——北方羊肉为多,南方吃鱼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为主,南方以粥等米食为主;饮茶——“斗茶”习俗和“献茶”民俗。 3.住房 课件出示《清明上河图》,提问: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图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农民住房多为低矮的茅屋,城市平民多住瓦顶平房,贵族官僚多住园

宋史历史脉络

宋史历史脉络 https://www.doczj.com/doc/d513714375.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 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 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 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当时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辉煌贡献,所以他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7,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8,唐宋之际的变迁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呢?概括起来: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里的化就是一种变迁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结。 9、历史重大事件是由历史线索窜连起来的,但这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 10,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守成与变革的争论;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 11,北宋: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士大夫政治与改革运动;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宋学(新儒学的觉醒)。 12,镇定二州在河北。主少国疑 13,契丹入侵的军报真实性;陈桥兵变为什么不直接发动政变,而是把队伍拉出去再回来?关系到当时的军事制度问题。 14,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力角逐。皇帝做思想工作。哪怕没有杯酒的现场,也一定有释兵权的事实。15,有些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它的脉络还是清晰的。收兵权比较平和。

中华书局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 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第11课两宋时期的社会生活 (2012湖北随州)9。右图是我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它也是一幅 极具历史价值的现实主义的风俗长卷。它反映了当时哪一城市的社会风 貌? A.北京 B.南京 C.西安 D.东京 (2012·山东莱芜)3.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C 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逛“瓦子”,吃甘薯 D.挂年画,贴“桃符” (2012年佛山)4.《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D.明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 (2012年浙江省丽水市)8.宋元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下列史实能反映这一时代景象的是() ①鉴真六次东渡,传播佛教文化②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 ③创立科举制度,重视人才选拔④黄道婆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宋代,下列情景不可能 ...遇到的是 A、安装有指南针的海船出海远航 B、工匠使用泥活字印刷书籍 C、说书人在娱乐场所“瓦肆”讲《红楼梦》 D、人们传诵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解析:本题难度低,清代曹雪芹著章回体小说,不可能在宋代读到,答案选C。 通过北宋“交子”和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了解历史的方法 A.解读文物B.查阅文献C.考古发掘D.实地调查 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都城东京,体验宋朝人的一日生活,我们不能做到的是 A.游夜市,喝冷饮 B.坐牛车,住邸店 C.逛“瓦子”,吃甘薯 D.挂年画,贴“桃符”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甘薯是明清时期才引进的,不可能再宋朝吃上,答案就选C。 (2012河南中考)21.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部编人教版新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四大件”的变迁: 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手机、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 史料1改革开放前。 史料2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 史料1野菜窝窝头。 史料2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人们在“吃”的方面有哪些变化? 学生:过去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现在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能“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教师:过去人们吃的野菜、窝头,今天吃起来好像味道很不错,为什么还要说过去的生活不好呢?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过去是为了生存不得不吃野菜,作为粮食不足的补充;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健康。 3.住 史料1改革开放前的住房。

宋史历史脉络培训讲学

宋史历史脉络

1,历史的脉络有赖于我们去探求,所以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 2,黄仁宇:每个朝代各有不同,尤以宋代最为显著 3,一般的通史学者和著作,在提到宋朝的时候,大都语焉不详。 4,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一个以军人为首脑组成的国家,自始至终注重国防,偏偏在军事上的作为,不及其它任何主要朝代。他的民间经济,也有突出现象,它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它企图注重实际,不受抽象的概念所蒙蔽,而在这三百一十九年在它的领导之下,所产生的特出人物,又偏是哲学家(形而上)为多。(是一种似非而是,似是而非的现象) 5,北宋初年进行过统一战争,而且其策略基本也是有效的,但最终没有完成真正统一。 6,宋代统一的地区基本上都是五代十国旧境,没能统一的地区大都是此前都丢掉的。 7,自然与地理区域叠压图:北宋属于东部季风区,契丹属于西北干旱区,吐蕃诸部属于青藏高原区。北宋西北的疆域线基本与叠压图界线重合。 8,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内政也是外部压力之下的一种无奈选择。 两宋时期的基本历史线索(二) 1,内藤湖南:唐代是中世的结束,宋代是近世的开始。称之为内藤假说,唐宋变革论。 2,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中国所以成为今日现象者,为善为恶姑不具论,而为宋人之所造就,十八九可断言也。 3,后渐衰微,终必复振 4,上述论断都是侧重于文化的,但还要考虑到国势的问题。和其它国家相比较而言,有其特点,也有突出的问题。 5,钱钟书: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几个时代是一向相提并论的:文学就说“唐宋”,绘画就说“宋元”,学术思想就说“汉宋”。 6,邓小南文章《宋代历史再认识》。我们现在对宋代的认识,基本上是近代以来形成的。近代是一段什么样的时期呢?学者们始终摆脱不了一种民族情结,希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烈渴望。这是很正常的,在这种心境下,所以羡慕汉唐盛世。而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历史时,没有这种情结,所以大都关注某一时期的真实成就。当时的文明为世界做出过辉煌贡献,所以他们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朝代。7,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新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8,唐宋之际的变迁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呢?概括起来: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这里的化就是一种变迁的过程,但绝不是终结。 9、历史重大事件是由历史线索窜连起来的,但这条线索并不真实存在,需要我们去发现。 10,宋代的重大事件与基本历史线索:北宋:士大夫政治的形成与发展,守成与变革的争论;南宋:战、守、和——中国转向内在。 11,北宋: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士大夫政治与改革运动;经济发展与都市繁荣;宋学(新儒学的觉醒)。 12,镇定二州在河北。主少国疑 13,契丹入侵的军报真实性;陈桥兵变为什么不直接发动政变,而是把队伍拉出去再回来?关系到当时的军事制度问题。 14,杯酒释兵权背后的权力角逐。皇帝做思想工作。哪怕没有杯酒的现场,也一定有释兵权的事实。15,有些史料是经不起推敲的,但它的脉络还是清晰的。收兵权比较平和。

中国古代史(1)

中国古代史(下) 一、名词解释 1. 内阁 明、清两代所设的政务机构。明自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杀胡惟庸后,忌大臣权重,不设宰相,而自洪武十五年起仿宋制而设诸殿阁大学士,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永乐初以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组成内阁,但阁臣地位并不高,一般秩仅五品。至明洪熙后职权渐重,多兼领六部尚书,权高于部、院,成了皇帝最高幕僚兼决策机关。清初以国史、秘书、弘文三院为内阁,设大学士,参与军政机密,后为军机处所夺,内阁便仅存虚名。小说中称蔡京为“内阁蔡太师”(第十回),是明人口吻,因宋时宰相不称“内阁”。 2. 军机处 清朝辅助皇帝处理军政大事的重要机构。雍正七年(1729)开始设立。军机处人员从大学士、尚书、侍郎等高级官员中挑选,称军机大臣,一般由满、汉官员共八人组成,其中各有一人为首领。职位较低的官员名军机章京,负责缮写皇帝谕旨、撰拟文稿,记录归档等事务。军机大臣每日晋见皇帝,在皇帝授意下处理军国大事,用皇帝或军机处名义向各省区军政大臣发布旨令。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军机处是清王朝镇压太平军的最高决策机构。 3. 一条鞭法 亦称“条编法”。明中后期施行的赋役体制改革。明万历九年(1581),内阁首辅张居正为缓和阶级矛盾和增加财政收入,实行赋役体制改革,以限制官僚豪强的赋役优免权。其主要内容是:(1)赋役合并:部分丁役摊丁入亩,力差改以银代役,田赋征银;(2)赋役征收直接由地方官吏办理。从而简化了征收形式,有利于农民离土从事手工业,也使部分无地农民减去了力役负担。促进了货币地租的产生和农作物商品化,是我国税制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革。但该法因受豪强地主阻挠,实行得不够彻底,明末遭破坏。 4. 摊丁入亩 清代的赋税制度。又称地丁合一,丁随地起。明代推行一条鞭法后,将部分丁银摊入田粮征收。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规定,以康熙五十年全国的人丁数为准,固定税额,以后“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丁银负担的总数虽固定,但仍十分繁重,并不能解决长期以来赋役不均的问题。雍正初年,清政府在全国(除山西及西北、西南边区外)逐步推行“摊丁入亩”,即将康熙五十年的丁银额全部摊入地亩,与田赋银一起征收。从此,丁银随粮起征的“地丁合一”,便成为清代统一的赋税制度。延续数千年的人头税,从此不再单独征收,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减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