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外主要德育模式

国外主要德育模式

国外主要德育模式
国外主要德育模式

一、德育模式概述

(一)德育模式的概念

德育模式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德育专家理查德·哈什提出。他认为,德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为过程的方式,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

德育模式——指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在长期的道德教育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道德教育范型。是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等的结合方式。

(二)德育模式研究的主要视角

1.坚持“无灌输的道德教育”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3.突出品德能力的培养

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

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

二、当代西方几种主要的德育模式

(一)价值澄清模式——认为社会是变化发展的,不能仅传授某种固定的价值观点,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分析不同的道德价值,善于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作出明智的抉择。

时间:20世纪60年代

代表人物:(美)拉斯、哈明、西蒙等人

理论假设: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 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

1、主要观点

(1)认为价值相对;

(2)德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析、辨别和认清自己的价值,从而作出正确的选择;

(3)价值观辨析过程由三阶段七步骤组成:选择——赞赏——行为

2、评价

优点:(1)尊重儿童的主体作用;

(2)注重发展儿童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选择能力;

(3)注重现实生活

(4)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缺点:(1)过分强调价值的个体特性,容易导致价值相对主义;

(2)如何架起个体的价值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桥梁,也需予以深入探讨。

二)认知发展模式(皮亚杰、科尔伯格)

认为道德教育的关键是发展儿童认知判断的能力,他们把儿童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道德教育只有遵循阶段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1、主要观点

(1)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发展道德判断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2)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个体道德判断按阶段有顺序地发展;

(3)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阶段论;

(4)倡导“道德两难法”和“团体公正法”。

2、评价

(1)忽视道德情感的陶冶和行为习惯的训练;

(2)忽视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区别;

(3)认为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顺序固定不变,否定了可能出现的“倒退”现象;

(4)对道德认知能力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人们对道德发展的认识。

三)体谅关心模式:(英)麦克费尔

认为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1、理论假设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2、主要观点

(1)体谅关心青少年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归宿;

(2)建立《生命线》和《学会关心》系列教材及其教师参考书。

3、评价

(1)从实证研究出发,建立起关心他人,发展利他主义观念的理论基础,并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2)教材《生命线》和《学会关心》别具一格,内容逼真,对道德教育课程与教材建设有启示作用。

(3)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

(4)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行讨论或角色扮演的主题。

(四)社会学习模式:(美)班杜拉

认为品德发展是社会实际影响作用的结果,因而十分注重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在激发动机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1、理论假设

(1)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

(2)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3)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2、主要观点:

(1)强调观察学习、榜样学习和强化的作用;

(2)以行动研究为主线,着眼于儿童道德发展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3)人类学习必须有个体品德参与才能完成。

(4)道德判断取决于社会学习而没有固定发展阶段。

(5)提出环境、行为和人的交互作用论。主张德育应当引导学生把获得的认识付诸行动,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发展道德水平。

3、评价

(1)吸收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和人本主义的思想,发展行为主义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在道德实践中有着重要意义;

(2)缺乏对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的必要关注,对认知结构在行为学习中的作用重视不够;(3)从外在习得的角度研究人格与道德发展,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改进家长、教师的行为,完善、优化德育环境有重要作用。

(4)自我评价和自我效能的理论给学校德育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5)许多观点尚缺乏进一步的论证,一些实验的信度也尚存疑问。

(五)完善人格模式:(美)里考纳

1、主要观点

(1)道德教育应以追求儿童完善人格为宗旨;

(2)提出了完善人格三因素理论;

(3)提出了12条操作建议对德育工作者有参考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