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色谱重点解析

色谱重点解析

色谱重点解析
色谱重点解析

第三章气相色谱法

1.了解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分类;

特点:1、效能高2、灵敏度高3、选择性高4、分析速度快5、应用范围广,测定高温下可气化的物质6、样品用量少

分类:1、按固定相分:气-固、气-液

2、按柱子分:填充柱、毛细管柱

3、按分离机制分:吸附、分配

2.气相色谱的固定液

(1)对固定液的要求

1、热稳定性好,在柱温下不热解,

2、化学惰性,不应与样品组分、担体、柱材料及载气发生不可逆反应。

3、蒸气压低,在操作温度下一般应低于0.1mmHg,否则固定液易流失,影响柱使用寿命、保留时间及检测器响应。

4、对样品组分有一定的溶解度,否则样品组分不被保留而得不到分离。

5、对样品组分具有选择性,不同的组分有不同的分配系数,以利分离。

6、对担体有湿润性,以利于在担体表面形成均匀液膜,以增加柱效。

(2)样品组分与固定液之间的分子作用力的种类

1、定向力:由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如极性组分与强极性固定液PEG-20M等的作用力。

2、诱导力:在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的电场作用下,邻近的可极化的非极性分子可产生诱导偶极,因而两分子间产生相互作用力,这种作用力通常较小。

3、色散力:非极性分子由于原子核和电子的运动,产生瞬间偶极,因而产生相互作用,这种力普遍存在,但非极性分子间的作用力仅此一种。此作用力更弱。

4、特殊作用力:主要来源于组分与固定液形成络合物。例如含有Ag+的固定液与烯烃可形成络合物。

(3)固定液的极性与分离特性评价,主要掌握Rohrschneider常数,了解McReynolds常数

组分的结构、性质与固定液相似时,在固定相中的溶解度大,因而保留时间长;反之,溶解度小,保留时间短。

Rohrschneider(罗胥耐得)提出了一种固定相极性的分类法:规定非极性固定液角鲨烷的相对极性为0,强极性固定液β,β’-氧二丙腈的极性为100,其它固定液的极性按下式计算:q1?q2

q为丁二烯和正丁烷在固定液上的相对保留值之比的对数,即:P?100?100?q1?qx

q?lgtR(丁二烯)

tR(正丁烷)''q1、q2、q x分别为待测物在氧二丙腈、角鲨烷及欲测固定液上的

q

按这一方法测出的相对极性,从0至100分为五级,每20为一级,用“+”表示。

按上述方法不能反映出样品组分与固定液之间的全部相互作用力,只是反映了色散力和诱导力。

Mc Reynolds改进了罗氏的方法,采用下列十种化合物作为检测物:

麦氏常数△I的计算公式如下:?I?Ip?Ia

Ip为某组分在待测固定液上的保留指数,Ia为同一组分在角鲨烷上的保留指数,

一种固定液在规定的十种组分上测得的各个△I值,体现了组分与固定液间的色散力、诱导力、定向力与氢键力。因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该固定液的分离特性。

结论:

1、当固定液品种不同,但△I值均几乎相同时,它们的分离特性也几乎相同,如SE-30,OV-1,

OV-101,DC-410,SE-96。

2、当固定液之间的△I值接近时,它们的分离特性也接近,如DC710与OV-17。

3、当固定液间的△I值差别大时,它们的分离特性也有很大差别。

(4)固定液的分类,掌握几种常见常见固定液如聚二甲基硅氧烷类、聚苯基甲基硅氧烷类、氰烷基聚硅氧烷类和聚乙二醇的特点及使用分析对象,特别是一些商品代码所表示的对应的固定液名称。

常用:

1、甲基硅酮(又称甲基聚硅氧烷)

甲基硅酮SE-30,OV-1是最常用的固定液,极性很弱,与组分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是色

散力,对含氧化合物有一定的选择性。对于烃类等非极性化合物基本上按沸点顺序分离。2、苯基甲基硅酮

按苯基含量的不同,有低苯基(含苯基25%),中苯基(含苯基50%)及高苯基硅酮之分。OV-17属中苯基硅酮。此类固定液适合于分离甾体化合物、生物碱、醇类、糖类等化合物。

3、氰烷基硅酮

XE-60、OV-225

这类固定液含有电负性的氰基,对极性组分有较强的定向力,对易极化组分可使之产生诱导偶极。适用于分离糖类、醇类、酚类、甾体化合物、脂肪酸等。

4、氟烷基硅酮

QF-1含三氟丙基,对硝基化合物和酮类有显著的选择性保留。而对芳烃和醇类则否。对于酮-芳烃,酮-醇能很好地分离。

5、聚乙二醇

PEG20M、PEG6000、PEG400

这类固定液含有醚基及羟基,是氢键型固定液。在氢键的形成中,既是氢键的质子接受体又

是质子给予体。它们能与羟基化合物、碱性含氮化合物、酮类等形成氢键。组分在这类固定液上的保留主要取决于氢键力的大小。适合于分离醇类、醛类、脂肪酸类、酚类、生物碱、酯类等化合物。

6、聚酯

DEGA、DEGS等为线性脂肪族聚酯,酯基中的氧原子有未用电子对,有亲核性,能与带部分正电荷的氢形成氢键。另外,由于诱导效应(酯基的),存在着α活泼氢原子,所以有亲电性,对烯烃、芳烃、杂环化合物有较大的作用力。适用于分离醇类、酚类、脂肪酸类、酯类、胺类等化合物。

(5)气相色谱中如何选择固定液

1、相似相溶:分离极性大的组分,则选用极性大的固定液。分离非极性的组分,则可选用非极性或弱极性固定液。无论采用非极性或极性固定液,一般沸点小的先出峰(对同系物而言)

2、若样品中的待测成分一个是极性组分,另一个是非极性组分,则采用极性固定液比非极性固定液有利。

3、若样品中的待测组分容易形成氢键,则采用氢键型固定液(如PEG-20M)较为有利。

4、混合固定液:混合固定液的保留值具有加和性。因此,在同一条件下分别测出被分离组分在单一固定液柱上的调整保留时间(tR')后,可用图解法求出混合固定液的最佳配比。

(6)担体

一、担体的作用是支持固定液,使成均匀薄膜,以利气液平衡。有以下要求

1、颗粒均匀

2、比表面积大

3、化学惰性

4、热稳定性好

5、机械强度好

药物分析中常用担体为硅藻土担体。

红色担体:天然硅藻土烧结而成,含氧化铁而成红色,结构紧密,机械强度好,表面有氢键及酸碱活性作用点。主要用于非极性固定液(样品)。

白色担体:硅藻土+助熔剂(Na2SO4)煅烧而成,其中氧化铁变成无色的铁硅酸钠配合物。结构疏松,机械强度较前者差,易碎而产生结粉,极性中心较红色担体少。

二、担体的表面处理:酸洗、碱洗、釉化、硅烷化

酸洗法:酸洗—水洗—烘干—硅烷化

目的:除去担体表面的铁等金属氧化物杂质。酸洗担体主要用于分离酸和酯类化合物。

三、釉化目的:釉化可以堵塞担体表面的微孔、改善表面性质、屏蔽或惰化担体表面的活性中心,增加机械强度,用于分离醇、和酸类极性强的物质,甲酸和甲醇会不可逆吸附,非极性物质柱效低。

(7)色谱柱的制备

过程:固定液的涂布—柱管预处理—柱子填装及老化

老化的目的:除去填料中残余溶剂及固定液中带来的低分子聚合物。

(8)填充柱操作条件的选择

载气:

GC中的载气有氮气、氦气、氩气、氢气。

FID检测器时:普氮。

ECD检测器时:高纯氮、氦气。

TCD检测器时:氢气及氦气均可达到较高灵敏度。

MSD检测器时:氦气。

温度:

1、检测器温度至少比柱温高30℃。以防柱中流出物在检测器上凝结,污染检测器。

2、柱温至少比固定液的最高使用温度低30℃。以防固定液流失。

3、柱温降低,保留时间延长,容量因子增加,分离可得到改善。

4、气化室温度一般与检测器温度相同,若待测物不稳定,则气化室温度应设低一点。

5、柱温一般比样品中各组分平均沸点稍微低一些。

3、气-液色谱柱气相色谱法

(1)气-液色谱柱气相色谱法中对担体的要求;

(2)使用前担体的表面处理的原因及方法,其中担体表面处理时釉化的目的是什么?

(3)了解填充柱的制备过程,掌握填充柱的老化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掌握填充柱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重点是载气和温度的选择。

4.气-固色谱与气-液色谱的特点比较

5.毛毛细细管管柱柱气气相相色色谱谱法法

(1)掌握毛细管气相色谱仪的流程示意图(P47图3-6,,会画出主要流程和标出主要部件)

(1)毛细管柱的柱管使用聚酰亚胺涂层的原因及作用。

(2)交联毛细管柱的特点及常用交联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交联引发剂主要有哪些?

(3)毛细管柱进样方式,掌握分流及吹尾气目的。

(4)分流比及测定方法;线性分流与非线性分流及影响样品失真的因素。

(5)分流进样法的优缺点。

第四章气相色谱检测器

FID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是以氢气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生成的火焰为能源,因而得名。为通用型检测器。

原理:通常在发射极上加+150V~300V的电压,则在喷口附近形成一个电场。来自色谱柱的载气与氢气与氧气混合后,自喷口流出,与空气相遇,为点火极(枪)所引燃。当样品组分出现在载气中时,为氢火焰之高温所离子化,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或电子)。在电场作用下,正

离子移向收集极,从而产生微电流信号,经微电流放大器放大,由记录仪记录下来。也可在极化极加负电压,则收集极收集为负离子流。

性能特点:对含碳有机物有很高灵敏度。线型范围宽,达107。检测器耐用,噪声小,基线稳定性好。死体积小,响应快。对温度变化不敏感。

ECD电子捕获检测器

为选择型高灵敏度检测器,它对具有高电负性的组分具有高灵敏度。主要用于检测含卤素的有机物及含硝基的有机物。对于含氧、硫、氮、磷、金属的有机物也有信号。

原理:3H放射源的使用温度在220℃以下,63Ni放射源的使用温度350℃以下。放射源产生β射线,使载气解离,由阳极收集电子,形成稳定的基流。当电负性组分进入检测器,捕获了电子,从而使基流下降,产生信号。

要求:载气纯度要高,不能用普氮。载气需经脱氧处理,以提高灵敏度。

TCD热导检测器

原理:基于载气和样品的导热系数的差异,并用惠斯登电桥检测。

特点:为浓度型通用检测器。不破坏样品,可串联其它检测器。载气的热导系数与被测物的热导系数相差越大,灵敏度越高。灵敏度H2>He>N2,故常用H2及He作载气。热敏元件的电阻值越大,灵敏度越高。热丝与池体的温度差值越大,越利于热传导,故采用低的池体温度为好,但要以样品不被冷凝沾污池体为限。桥电流越大越灵敏,但不同的载气和不同的热敏元件有不同的最高允许桥流,操作时要严格遵照仪器说明书。一般H2作载气时用120~180mA,N2用80mA。

第五章气相色谱相关技术

1.程序升温色谱法(Programmed temperature gas chromatography)是指在一个分析周期里,色谱柱温按预定的加热速度,随时间线性或非线性的增加,则混合物中所有组分将在其最佳柱温下流出色谱柱。

(1)特点:可使低沸点组分与高沸点组分同时得到检测;峰形尖锐,提高检测灵敏度;省时;较快的赶走柱中杂质峰,便于下一次分析。

(2)主要方式及适用对象

方式:线性升温、非线性升温。线型-恒温加热、恒温-线性加热、恒温-线性-恒温加热、多阶程序升温加热。

适用:在分离多个性质相差较大的待测组分时,用程序升温GC法来分析样品。当柱温较低时,低沸点组分最早流出并能得到良好分离,随着柱温的逐步升高,高沸点组分逐个流出,并能和低沸点组分一样也能得到良好的尖峰

保留温度:在程序升温中,某一样品组分的浓度极大值流出色谱柱时的柱温,称为该组分的保留温度,以TR表示。

2.顶空气相色谱法是对液体或固体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气相色谱分析的一种间接测定法。

特点:样品处理简单,取气相部分进行分析,大大减少了样品基质对于分析的干扰。顶空进样技术与气相色谱定量分析相结合,能准确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优化操作参数,提高灵敏度,可达到分析测试的要求。

应用范围广泛,适用于绝大多数挥发性气体的分析。

分类: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平衡顶空气相色谱;动态顶空气相色谱:吹扫-捕集法

(2)静态顶空分析的原理及影响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分析的因素

将液体或固体样品置于一个恒温密闭的样品容器中,使其中的挥发性成分逸出,在达到气-液或气-固平衡后,采集蒸气相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在一定条件下气相和凝聚相(液相或固相)之间存在着分配平衡,因此气相的组成能反映凝聚相的组成。通过测定样品基质上方的气体成分来测定这些组分在原样品中的含量。

影响因素:样品的性质、分配常数和平衡温度、平衡时间、样品瓶、

(3)动态顶空分析的原理及动态顶空法操作条件选择

把液体或者固体样品置于样品管中,向样品管中通入惰性气体(N2),将待测组分吹扫出来,并使其通过装有吸附剂的捕集管,被吸附剂吸附,然后将吸附剂加热,使被测组分脱附,再用载气将脱附的样品气体带入气相色谱仪中进行分析。

条件选择:样品吹扫温度、捕集器温度、连接管路的温度、吹扫流速、吹扫气的类型。比较:

静态顶空:①仪器较简单,无需吸附装置②样品基质干扰小③挥发性样品组分不会丢失④可连续取样分析①灵敏度稍低②对于较高沸点的组分较难分析

动态顶空:①可将挥发性组分全部萃取出来,并在捕集装置浓缩后进行分析②灵敏度较高③应用更广泛,可分析沸点较高的组分①样品基质可能干扰分析②吸附和解吸可能造成样品组分的丢失

第六章GC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如何判断待测物是否可以直接进行GC分析

A、对于分子量小于500的药物,分子结构中不含具有活泼氢的-OH,-NH2,-NH-,-COOH,-SO3H,-SH,-NHR-,-CONH2,-CONH-,-SO2NH2,-SO2NH-等极性官能团,并且对热稳定,一般均可采用GC法进行分析。

B、对于分子量小于200的小分子化合物,若分子结构中含有以下五种极性官能团:-OH,-NH2,-SH,-NHR,-CONH2,但分子结构中总的极性官能团数目不超过两个,并且

对热稳定,则一般均可采用GC法进行分析。

C、分子量小于500的中等极性化合物往往可以直接进行GC分析。如硝苯地平、尼莫地平、尼群地平、尼索地平等地平类降压药、地西泮、硝西泮等西泮类安眠药。

2.哪些化合物经过衍生化后可以进行GC分析

含有羟基、羧基、氨基或酰胺基等极性基团,糖类和氨基酸类化合物一般经衍生化后可以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目的:使难气化的待测物变成一种新的具有一定挥发性的化合物,以适应GC分离的要求。例如单糖的GC分析。降低待测物的极性,减小拖尾和吸附,改善其色谱性能。例如通过衍生化反应来封闭羧基等基团,以消除待测物的拖尾现象。使待测物在特定检测器上具备或提高检测特性,以达到痕量分析的目的。例如引入氟原子,增加待测物的电子捕获能力,提高电子捕获检测灵敏度等。如关附甲素的三氟乙酰化。改变样品中被测组分或干扰组分的理化性质,以改进分离特性。在与其它仪器联用技术中(如GC-MS)利用各类衍生化反应以获得更明确或特定的结构信息。

3.当待测物用GC法和HPLC法均可分析时应如何选择

由于HPLC法的进样准确度和精密度一般比GC法好,通常选择准确度和精密度较好的HPLC 法。

GC法则主要用于测定那些以没有紫外吸收的或紫外吸收很弱的挥发油类成分为主成分或辅料的药物制剂。

在化学药品、中成药、中药中间体和中药制品中的残留溶剂的检测方面一般采用GC法,因为GC法中的FID和ECD检测器对残留溶剂的检测响应(灵敏度)要优于HPLC的检测器。

第七章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类及仪器装置

1、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组成:流动相及贮液罐、高压输液泵及梯度洗脱装置、进样装置、色谱柱、检测器。

㈠高效液相色谱仪组成

流动相及贮液罐:1贮液罐1材料应耐腐蚀2容积约0.5~2.0L3使用过程中应密闭4吸滤头2流动相脱气1低压脱气法2吹氮脱气法3超声波脱气法4真空脱气法

㈡高压输液泵及梯度洗脱装置

㈢进样装置:注射器进样,六通阀进样,自动进样器

2、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其他色谱法优缺点比较;

气相色谱法:只能分析挥发性物质或高温可气化的物质、不适合于分析热不稳定的物质、用毛细管柱色谱可得到很高的柱效、载气不影响分配,一般靠改变固定相或色谱柱温度来改变选择性、流动相为气体,无毒、样品回收困难

经典液相色谱的比较:1高分离效能2快速,省时,省材料3灵敏度高,准确度高

气象色谱比较:1几乎可以分析各种物质2实用与分析热不稳定物质3色谱柱不如气象色谱长,柱效不如气象色谱的毛细管高4固定相不如气相色谱柱种类繁多,主要靠改变流动相来改变选择性5流动相位有机溶剂,有毒6样品可定量回收,也可用于制备

第八章液-固吸附色谱法和液-液分配色谱法

液固吸附色谱法的保留规律和主要应用;

一液固吸附色谱法

㈠液固吸附色谱法的分离原理:色谱分离基于吸附效应的色谱法称为吸附色谱,以固体吸附剂为固定相,以液体为流动相的色谱法称为液固吸附色谱法。当流动相流过固定相时,样品组分分子与流动相分子竞争吸附剂表面活性吸附中心,样品中不同组分也竞争吸附中心

㈡液固吸附色谱法的固定相:1表面具有极性活性基团2形状适宜且粒径分布均匀3多孔性且比表面积较大,载样量大4化学性质稳定5机械强度高6价格合理

㈢液固吸附色谱法的流动相:主要为有机溶剂(如己烷,庚烷),某些有机溶剂(如甲醇,三乙胺)作为缓冲剂加入其中以调节流动相的溶剂强度,极性及PH值。流动相极性越大,洗脱越强,溶质保留越小。

二液液分配色谱

基于样品组分在固定液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的色谱法叫液液分配色谱。流动相极性小于固定相的叫正相液液色谱,流动相极性大于固定相的叫做反相液液色谱一般规律:

F化物<Cl化物<Br化物<I化物;

顺式几何异构体比反式几何异构体保留值大;

官能团之间的分子内氢键将使保留值减小;

极性基团旁边有庞大烷基存在时,保留值减小;

环己烷衍生物和甾体化合物的中位取代基比轴端取代基有更强的保留。

应用:异构体的分离、样品预处理、制备色谱

第九章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1、化学键合相色谱的特点、分类和主要制备程序;

一化学键合相的特点和分类

㈠特点;1与液液分配色谱相比,使用过程中固定相不流失,耐溶剂冲洗2与液固吸附色谱相比,消除了担体上的表面活性作用特点,清除了某些可能的催化活性3表面改性灵活,容易获得重复性产品4化学性能稳定,耐受范围为PH2~85热稳定性好,一般在70℃一下稳定6载样量大7梯度洗脱平衡快

㈡分类:1按键和相的表面结构:单分子键合和聚合键合2按键合有机硅烷的官能团:极性键和相,非极性键和相和离子交换键和相

二固定相的制备与性能评价

制备:1所用的担体材料应有某种化学反应活性2有机分子应含有能与担体表面发生反应的官能团

性能评价:1微量元素分析或热失重法:本法直接测定键和相的碳含量,表示方法表面键合官能团浓度,表面碳覆盖率,有机官能团的表面覆盖率2色谱法3光谱法

三非极性键合相

㈠疏溶剂作用理论:1分子毛:非极性烷基键合相是在硅胶表面蒙覆了一层以Si-C键化学键合的十八烷基(或其他烃基)的分子毛2溶质分子:溶质分子=非极性部分+极性官能团部分3疏溶剂效应:当溶质分子的非极性部分与极性溶剂接触式,相互间产生斥力叫做“疏溶剂”。当键合相表面的烷基与极性溶剂接触时,相互间也产生斥力。当溶质分子的非极性部分与键合相表面的烷基接触时,相互之间产生缔合作用。这种缔合是可逆的,其强弱决定了溶质分子色谱保留的强弱。溶质分子的极性部分与极性溶剂具有亲和力。4溶质保留值的影响因素:溶质分子结构,烷基键合固定相特性,流动相性质,温度

㈡亲硅醇基效应:烷基键合相表面往往还有残留硅醇基,这是一种微量酸性的基团,可与溶质阳离子或氢键基团相互作用。

㈢流动相的设计:1首选原则2多元溶剂3洗脱能力的选择4替代溶剂5离子抑制色谱法。

四非极性键合相填料的新进展

㈠空间保护键合相:由于在C18烷基侧链引入较大的官能团以及立体效应,阻碍了硅烷基于分析物的相互作用,他在PH=7时对碱性化合物的分离,呈现对称峰形并有很好的柱效,在低PH值时有较高水解稳定性

㈡双齿键合固定相:其环状结构无论在低PH值还是高PH值条件下均显示了较高稳定性,满意的柱效和色谱行为

㈢内嵌极性基团键合固定相:极性官能团嵌入键合相的技术是改善固定相和水溶液兼容能力的一个途径,对碱性化合物展现出良好的对称峰形,有时可以表现不同的选择性。

㈣硅碳杂化硅胶:这种填料发挥了硅胶与聚合物基质填料的优势,为研究者优化分离速度,分离度,PH选择性,色谱柱寿命及上样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

㈤其他:以氧化锆为基质的键和相,聚合物包覆法

五极性键和相

将极性官能团键合到载体上,构成极性键和相。以极性键合相为固定相的色谱法称作极性键和相色谱法。适用于分离极性和强极性的化合物。

六离子交换键合相

㈠分离机理:阳离子交换,阴离子交换

㈡保留规律:1阴离子交换分离有机酸,阳离子交换分离有机碱2离子强度增加,k'减少。原因是离子交换平衡的移动3有机改性剂对保留的影响如果洗脱液中加入极性有机组分则抑制离子交换,并且产生按分配机理进行的分离。

6、非极性键合相色谱的保留机制和保留规律;

双保留机理:溶质的保留值应包括两部分的贡献,即疏溶剂效应和亲硅醇基效应。亲硅醇基效应:烷基键合相表面往往还有残余硅醇基,这是一种微量酸性的基团,可与溶质阳离子或氢键基团相互作用,主要影响含氮类药物的分离,造成色谱峰拖尾,柱效下降。

第十章,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

[1]手性药物的定义(名词解释类);手性药物是指由具有药理活性的手性化合物组成的药物,其中只含有效对映体或者以含有效的对映体为主。

[2]手性衍生化试剂拆分原理及衍生化反应的要求(简答类);

光学活性药物与有高光学纯度的手性试剂于分离前衍生化,在药物对映体中引入另外一个手性,形成非对映异构体,再以HPLC分析。

衍生化要求:

胺基类手性药物:运用异硫氰酸酯(ITC)、异氰酸酯(IC)类、手性酰氯、磺酰氯类试剂,将其衍生化为酰胺、氨基甲酸酯、脲、硫脲和磺酰胺。

羧基类手性药物:运用手性胺类衍生化试剂,将其衍生化为酯和酰胺。

醇类手性药物:运用手性酰氯、磺酰氯类试剂,将其衍生化成酯。

烯类手性药物:衍生化成水性铂复合物。

[3]简述常见手性固定相的种类;(简答类);

吸附性:蛋白质类反向,防止有机溶剂、多糖衍生物类正向防水、环糊精类正反均可电荷转移型

第十一章其他类型高效液相色谱法

7、离子对色谱法的保留机制和应用;

在化学键合的有机硅烷分子中带上固定的离子交换基团,便成了离子交换键合相。保留规律:

阴离子交换剂分离有机酸,pH越小,酸的解离被抑制,保留越小。在用强阴离子交换键合相分离酸性药物时,pka值越小,保留时间↑

阳离子交换剂分离有机碱:在用强阳离子交换键合相分离碱性药物时,pH↑→游离碱↑→k’↓,保留时间↓。pH高,碱以分子形式存在,保留值很小。

8、分离极性化合物可供选择的主要分离模式;

9、分子排阻色谱法的分离原理;

分析:多肽、蛋白质、多糖等生物大分子、高聚物。

原理:具有不同分子大小的样品通过柱时,溶质分子能够被柱填料的孔径分类。

10、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的主要优势;

比HPLC更高的分离度、比HPLC更高的分析速度、比HPLC更高的灵敏度、

应用:体内药物分析、中药分析、代谢组学分析及其它一些生化领域先导化合物的筛选蛋白质组学研究天然产物的分析

第十二章,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器

[4]理想检测器应具备的特点(填空类)

适用范围广、线性范围宽、灵敏度高、响应快,能精确将流出物转换成电信号、对样品无破坏性、死体积小,不引起柱外谱带扩展、可靠、重现性好,不受温度和流动相流速变化、噪音低、漂移小,对流动相组成变化不敏感。

[5]列举常见的高效液相检测器的种类及其特点(简答类)

紫外吸收检测器UVD:浓度型、灵敏度高噪音低、选择性型、不受温度和流动相组成的影响、非破坏型。

荧光检测器FD: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应用没有紫外广泛、干扰因素多,如荧光淬灭、背景荧光。

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通用型检测器、对流动相组成变化不敏感,适合梯度洗脱。

、流动相组成应是挥发性的、灵敏度比紫外检测器要低、色谱响应与其质量的对数值成正比。电化学检测器ECD:灵敏度高?选择性高、线性范围宽

示差折光检测器RID:通用型检测器、浓度型检测器、示差折光检测器的检测限一般为10-6 g/ml~10-7g/ml,线性范围一般都小于105、灵敏度低、对外界环境变化很敏感,温度、压力、浓度、流速等,不能用于梯度洗脱。

[6]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的主要应用和原理(简答或填空类)

光电二极管阵列紫外检测器DAD、PDA、PDAD:主要特点是用光电二极管阵列同时接受来自流通池的全光谱透过光。

特点:同时得到多个波长的色谱图,因此可以计算不同波长处相对吸光度比。可以选择整个波长范围的宽谱带检测,仅需一次进样,将所有组分检测出来。在色谱运行期间可以对每个色谱峰的指定位置实时记录吸收光谱图,并计算其最大吸收波长。同时逐点进行光谱扫描,得到时间-波长-吸光度三维图形。

应用:1.色谱峰的纯度检查、2.色谱峰的鉴别、3.谱带宽度检测4.峰抑制5.选择最佳波长

[7]分子荧光原理和荧光检测器的特点(简答或填空类)

原理:利用某些溶质在受紫外光激发后,能发射可见光(荧光)的性质进行检测。

特点:1)高灵敏度:最小检测限比紫外检测法低一个数量级以上。2)高选择性:优于紫外检测法或至少一样

不足:应用没有紫外广泛,措施:与荧光试剂反应生成荧光衍生物;干扰因素多,如荧光淬灭、背景荧光

[8]常见电化学检测器的特点

安培检测器、极谱检测器、库仑检测器、电导检测器

特点:工作电压对检测灵敏度影响最为关键。灵敏度高,最小检测限可达10-9~10-12g;选择性高,一般只对电活性物质有响应,可氧化化合物包括酚、二羟基、过氧化物等;可还原化合物包括酮、醛、共轭不饱和化合物等,线性范围宽,一般104~105。

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相关操作技术

一、药物的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一)药物衍生化的目的:1、减小前处理难度或增减稳定性2、改善色谱分离3、提高检测性能4、扩大色谱分析的应用范围意义:衍生化技术在高效液相色谱中应用较多,尤其在生物样品中的药物及其代谢物或内源性物质的色谱分析中,由于样品机制复杂,待测组分含量很低,因此化学衍生化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许多化合物经过衍生化反应后才能进行紫外、荧光、电化学检测或实现光学异构体分离

(二)HPLC方法建立的步骤:1、样品的性质和分离目的2、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的选择3、检测器的选择4、选择优化色谱分析条件5衍化物质一定量分析一定性分析6、方法学的引用证明衍生化HPLC方式:1、柱前衍生化:改善色谱分离,复杂样品衍生化难度大2、柱后衍生化:有利于复杂样品的衍生化分析,不改善色谱分离,反而可能造成峰展宽3、紫外

衍生化反应:氨基酸的紫外衍生化试剂,荧光衍生化反应:胺类和氨基酸的荧光衍生化试剂

常用衍生化反应的种类及试剂及优缺点一紫外衍生化标记反应:异硫氰酸苯酯(PITC)优点:与一、二级氨基酸都可以反应,稳定,衍生副产物对测定无干扰,紫外检测。缺点须去除衍生试剂,样品制备需较长时间,PITC毒性大,灵敏度较低丹酰氯(DNSCI)优点:反应迅速可检测形式多,剩余衍生试剂不需除去可与二级氨基酸反应衍生物较稳定,缺点水解产物也可以发射强荧光,干扰测定反应要在避光条件下进行,专属性差;二荧光衍生化标记反应:邻苯二甲醛(OPA)优点:反应迅速,可检测形式多,试剂不发荧光,缺点:不能与二级氨基酸直接反应,衍生物不稳定;三电化学

二、梯度洗脱定义:色谱分离过程中,流动相中有机相比例或离子强度、PH值不断改变的洗脱方式目的:适用于保留范围宽的多组分复杂样品应用特点1)解决组分k值差距过大对分离带来的困难2)解决组分在色谱柱上残留问题3)进样量体积较大时产生峰展宽4)改善峰形洗脱的方式:1)线性梯度2)曲线梯度3)分段梯度,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使用洗脱能力较弱的流动相,随着流动相洗脱强度增加,色谱保留较强的组分较快被洗脱梯度洗脱方法的建立步骤:预实验—方式选择—梯度范围—调整分离度

十四章毛细管电泳法

CE基本装置:毛细管及温度系统、控制系统、电路系统和检测系统等

基本原理:电泳和电渗电泳:在电解质溶液中,带电离子在电场中的定向移动

影响电渗流因素:1、电场强度的影响,其速度和电场强度成正比,当毛细管长度一定时,电渗流速度正比于工作电压2、毛细管材料的影响3、缓冲溶液的影响加大缓冲液浓度,

溶液离子强度增大,使溶液的粘度增大,电渗流速度减小4、温度

十五章液质联用技术

将HPLC的高效分离能力与MS的高专属性高灵敏度检测功能结合起来,实现对复杂混合物更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而且也简化了样品的前处理过程,使样品分析更简便。优势:分析热不稳定化合物(GC-MS无法分析)

分析大分子量的化合物如蛋白质等生化样品

质谱可以提供丰富的结构信息

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极佳的定量结果

分析速度快,满足高通量分析要求

质谱的选择性进一步增加HPLC的分离能力

障碍:1、能否把大量的流动相去除以保证质谱要求的高真空条件并且不使质谱仪受到污染。

2、能否使被分析样品在温和条件下带上电荷得到分析而不被分解。

离子化方式及特点:

电喷雾离子化(ESI):气动辅助电喷雾离子化,存在“竞争机制”,

大气压化学离子化APCI:适于非极性、中等极性小分子

大气压光离子化APPI:对非极性化合物有高灵敏度,可以测定APCI不能准确测定的极端非极性化合物

LC-MS扫描方式:全扫描:在给定的时间内不间断地对设定荷质比(m/z)范围内所有离子进行扫描。选择离子检测:在给定的时间内选择性地扫描某一个或几个选定荷质比的离子,得到的不是化合物全谱。

LC-MS/MS扫描方式:

SCAN和SIM、产物离子扫描、前体离子扫描、中性丢失扫描、选择反应检测。

液质联用对流动相的要求:

1水相:优先使用低水比例的溶液为流动相水含量高降低离子化效果。APCI对流动相组成要求小,而且对喷雾气进行了加热,可接受较高水含量流动相。

2有机相:提高有机相比例可提高离子化效率。一般正离子方式用甲醇,负离子方式用乙腈。

3缓冲盐:非挥发性盐和离子对试剂与LC/MS不匹配(竞争抑制)如磷酸盐、枸橼酸盐、硼酸盐,可选用挥发性酸、碱和盐、如醋酸铵、甲酸铵、甲酸、乙酸、氨水等。为了离子化效果,以上电解质浓度宜小。

4PH:C18柱pH适用范围是2~8。pH值影响离子状态,影响生成气相离子的效率和检测灵敏度。

十六章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及其验证

一)准确度(accuracy)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

二)精密度(precision)是指在规定的测试条件下同一均匀样本多次进样测定所得

一系列测定值的分散程度

三)线性是指在考察浓度范围内待测物的检测响应值与待测物的浓度成正比或成

直线关系的程度

四)检测器(limit of detection LOD)响应值的3倍噪声时所需的样品量(供试品

中的待测物能检测到的最低量

五)

六)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LOQ)是指样品待测物能被准确定量测定的最拖尾因子T=W0、05h/2d1d1为峰高极大至峰前沿的距离对称峰T=1拖低量

尾峰T大于1前沿峰小于1

七)外标法(external standard approach)以样品中待测物的对照品作为对照物质,

对此求算本品含量的方法称为外标法

八)内标法(internal standard approach)是指在待测物的标准溶液和样品溶液中加入

内标后在进行分析测定

九)稳定性(stability)考察分析样品与试剂在一定时间内的稳定性内容:根据样

品与试剂测定时实际可能所处的环境进行考察

十)耐用性(robustness)考察测定条件发生小变动时测定结果的变化内容:流动

相的组成和PH、商品柱的品牌尺寸、柱温等

气相色谱仪原理(图文详解)

气相色谱仪原理(图文详解) 什么是气相色谱 本章介绍气相色谱的功能和用途,以及色谱仪的基本结构。 气相色谱(GC)是一种把混合物分离成单个组分的实验技术。它被用来对样品组分进行鉴定和定量测定: 基子时间的差别进行分离 和物理分离(比如蒸馏和类似的技术)不同,气相色谱(GC)是基于时间差别的分离技术。 将气化的混合物或气体通过含有某种物质的管,基于管中物质对不同化合物的保留性能不同而得到分离。这样,就是基于时间的差别对化合物进行分离。样品经过检测器以后,被记录的就是色谱图(图1),每一个峰代表最初混合样品中不同的组分。 峰出现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可以用来对每个组分进行定性,而峰的大小(峰高或峰面积)则是组分含量大小的度量。 图1典型色谱图

系统 一个气相色谱系统包括 可控而纯净的载气源.它能将样品带入GC系统进样口,它同时还作为液体样品的气化室色谱柱,实现随时间的分离 检测器,当组分通过时,检测器电信号的输出值改变,从而对组分做出响应 某种数据处理装置图2是对此作出的一个总结。 样品 载气源一^ 进样口一^ 色谱柱一^ 检测器一_ 数据处理」 图2色谱系统 气源 载气必须是纯净的。污染物可能与样品或色谱柱反应,产生假峰进入检测器使基线噪音增大等。推荐使用配备有水分、烃类化合物和氧气捕集阱的高纯载气。见图

钢瓶阀 若使用气体发生器而不是气体钢瓶时,应对每一台GC都装配净化器,并且使气源尽可能靠近仪器的背面。 进样口 进样口就是将挥发后的样品引入载气流。最常用的进样装置是注射进样口和进样阀。注射进样口 用于气体和液体样品进样。常用来加热使液体样品蒸发。用气体或液体注射器穿透隔垫将样品注入载气流。其原理(非实际设计尺寸)如图4所示。

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规范操作

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规范操作 1. 目的:明确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仪的规范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2. 范围:适用于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仪。 3. 职责:检验人员对此负责。 4.操作规程: 系统组成 本系统由1个溶剂二元输送泵(分主/A泵和副/B泵)、手动进样阀、柱温箱、检测器、化学工作站和电脑等组成。 准备 4.2.1使用前应根据待检样品的检验方法准备所需的流动相,用合适的μm滤膜过滤,超声脱气20min。 4.2.2 根据待检样品的需要更换合适的色谱柱(柱进出口位置应与流动相流向一致)和定量环。 4.2.3 配制样品和标准溶液(也可在平衡系统时配制),用合适的μm滤膜过滤。 4.2.4 检查仪器各部件的电源线、数据线和输液管道是否连接正常 将待测样品按要求前处理,准备HPLC 所需流动相,检查线路是否连接完好,废液瓶是否够用等。 开机: 4.3.1 打开计算机,进入中文Windows XP画面,并运行CAG Bootp Server程序。4.3.2 打开1200 LC 各模块电源。 4.3.3 待各模块自检完成后,双击[Instrument 1 Online]图标,化学工作站自动与1200LC 通讯,进入的工作站画面如下所示。 4.3.4 从[视图]菜单中选择[方法和运行控制]画面, 点击[视图]菜单中的[显示顶部工具栏],[ 显示状态工具栏],[系统视图],[样品视图],使其命令前有[√]标志,来调用所需的界面。 4.3.5 把流动相放入溶剂瓶中。

4.3.6 打开冲洗阀。 4.3.7 点击[泵]图标,点击[设置泵…]选项,进入泵编辑画面。 4.3.8 设流速:5ml/min,点击[确定]。 4.3.9 点击[泵] 图标,点击[控制…]选项,选中[启动],点击[确定] ,则系统开始冲洗,直到管线内(由溶剂瓶到泵入口)无气泡为止,切换通道继续冲洗,直到所有要用通道无气泡为止。 4.3.10 点击[泵] 图标,点击[控制…]选项,选中[关闭],点击[确定]关泵,关闭冲洗阀。 4.3.11 点击[泵]图标,点击[设置泵…选项],设流速:min。 4.3.12 点击泵下面的瓶图标,如下图所示(以单元泵为例),输入溶剂的实际体积和瓶体积。也可输入停泵的体积,点击[确定]。 数据采集方法编辑 4.4.1开始编辑完整方法:从[方法]菜单中选择[编辑完整方法…] 项,如下图所示选中除[数据分析]外的三项,点击[确定],进入下一画面。 4.4.2方法信息 4.4.2.1在[方法注释]中加入方法的信息(如:测试方法)。 4.4.2.2 点击[确定],进入下一画面。 4.4.3 泵参数设定 4.4.3.1 在[流速]处输入流量,如1ml/min,在[溶剂B]处输入,(A=100-B) ,也可[插入]一行[时间表] ,编辑梯度。在[压力限]处输入柱子的最大耐高压,以保护柱子。 4.4.3.2 点击[确定],进入下一画面。 4.4.4 柱温箱参数设定 4.4.4.1 在[温度]下面的空白方框内输入所需温度,如:40度。并选中它,点击[更多>>] 键,如图所示,选中[与左侧相同],使柱温箱的温度左右一致。 4.4.4.2 点击[确定],进入下一画面。 4.4.5 检测器参数设定:检测波长:一般选择最大吸收处的波长。样品带宽:一般选择最大吸收值一半处的整个宽度。参比波长:一般选择在靠近样品信号的无吸收或低吸收区 域。参比带宽:至少要与样品信号的带宽相等,许多情况下用100nm作为缺省

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邻苯二甲酸酯

实验七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邻苯二甲酸酯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 2、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原理和条件设定方法。 3、了解高效液相色谱法在日常分析中的应用。 二.实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以液体作为流动相,借助于高压输液泵获得相对较高流速的液流以提高分离速度、并采用颗粒极细的高效固定相制成的色谱柱进行分离和分析的一种色谱方法。 在高效液相色谱中,若采用非极性固定相,如十八烷基键合相,极性流动相,即构成反相色谱分离系统。反之,则称为正相色谱分离系统。反相色谱系统所使用的流动相成本较低,应用也更为广泛。 定量分析时,为便于准确测量,要求定量峰与其他峰或内标峰之间有较好的分离度。分离度(R)的计算公式为: R= 2[t (R2)-t (R1) ] /1.7*(W 1 +W 2 ) 式中 t (R2)为相邻两峰中后一峰的保留时间; t (R1) 为相邻两峰中前一峰的保留 时间; W 1及W 2 为此相邻两峰的半峰宽。除另外有规定外,分离度应大于1.5。 本实验对象为邻苯二甲酸酯,又称酞酸酯,缩写PAE,常被用作塑料增塑剂。它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润滑油、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但研究表明,邻苯二甲酸酯在人体和动物体内发挥着类似雌性激素的作用,是一类内分泌干扰物。待测物性质见表1。 表1色谱柱测试条件 如果要检测不同条件对谱图分离的影响,可按表1配制几种物质的混合溶液,在不同条件下进行HPLC分离检测。

三.仪器与试剂 1、仪器 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50ul微量注射器。 2、试剂 甲醇(色谱专用),高纯水 四.实验步骤 1、色谱条件 色谱柱:辛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8) 柱温:室温 流动相:初始为高纯水:30%,甲醇:70% 检测器:DAD检测器; 检测波长:220nm; 进样体积:100μl定量环,实际注射每次可控制在200μl。 2、待测溶液的配制 首先用甲醇做溶剂配制储备液:邻苯二甲酸二甲酯(0.3880g/L),邻苯二甲酸二乙酯(0.2770g/L),邻苯二甲酸二丁酯(0.3776g/L)。然后各取1mL储备液用水和甲醇(20:80)稀释至10mL,作为待测溶液。 3、色谱测定 (1) 按操作规程开启电脑,开启脱气机、泵、检测器等的电源,启动Agilent 1100在线工作软件,设定操作条件。流量为1.000ml/min。 (2) 待仪器稳定后,开始进样。将进样阀柄置于“LOAD”位置,用微量注射器吸取混合物溶液50ul,注入仪器进样口,顺时针方向扳动进样阀至“INJECT”位置,此时显示屏显示进样标志。 (3) 记下各组分色谱峰的保留时间及峰面积及分离比。 (4) 实验完毕,清洗系统及色谱柱。依次用甲醇-水(60:40)、甲醇-水(70:30)……直到纯甲醇作流动相清洗,每次清洗至基线走稳,至少清洗15min。 五.实验结果

色谱分析课程大纲

《色谱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80241006 课程英文名称:Chromatograph Analysis 课程总学时:32 讲课:20 实验:12 上机:0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年6月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色谱法是分析化学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的一门技术。作为一种多组分混合物的分离、分析强有力的工具,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色谱分析从理论到技术也得到较快发展,超临界流体色谱、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微流控芯片等新型高效分离模式相继问世,极大地拓宽了其研究与应用领域。目前,色谱法已经成为分析化学学科一个重要分支,在化学、化工、轻工、石油、环保和医药等几乎所有科学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为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等新兴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的色谱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理论研究与分析实践等方面皆取得了系列成果。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人才的培养。从半个世纪以前的色谱讲习班,到现在的几乎所有高校都开设“色谱分析”课程,一大批高水平色谱分析人才脱颖而出,为色谱学科的发展与壮大奠定了基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认识色谱分析方法,了解色谱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利用色谱分析技术。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理论联系实际,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学习具体的色谱分析方法与技术。 (三)实施说明 讲授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方法,满足应用型色谱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推动色谱法的本科教学。选配教材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也对最新的仪器、技术、方法与应用作了浅显的介绍。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分析化学。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学生要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分析问题,并具有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查。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色谱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情况、出勤情况等)

安捷伦气相色谱仪系统简介

气相色谱系统 7890 A 气相色谱系统 6890N 气相色谱系统 6850 气相色谱仪 6820 气相色谱系统 7820 A 气相色谱仪(厂家推荐, 全中文操作界面) 新!7000A 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系统 5975C 系列质谱系统 3000 微型气相色谱仪 1 Agilent 7890A GC 系统 优异仪器性能 成就化学理想 安捷伦7890A GC 为安捷伦公司40年领导GC 技术的历史谱写了激动人心的新篇章。它为您提供了所需的一切,包括先进的分离能力, 强效的新功能和仪器智能化实时自监测,从而将您实验室的GC 和GC/MS 性能提升到一个新水平。更快的柱箱降温速率和反吹功能,使您的分析时间更短, 样品的分析成本更低。第五代电子气路控制 (EPC)和数字电路为压力设定和保留时间锁定(RTL)的精度 (0.001psi ) 设置了新的标准,使安捷伦7890GC 具有前所未有的可靠性。 特点 多模式进样口包括分流/不分流, 升温,以及大容量进样器功能。 每个分流/不分流 (SSL 进样口)都采用了新的方便的扳转式顶盖设计,使您能在30秒内更换进样口衬管 - 无需特殊的工具或培训 突破性的微板流路控制技术实现了柱箱内可靠的无泄漏连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数据完整性,为复杂的GC 分析提供了通用、可靠的解决方案 。 低热容技术为极速分析周期和高效生产提供了迅速加热以及冷却的毛细管色谱柱 Blos NPD 可提供更稳定的运行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安捷伦7693自动液相进样器具备对所有气相自动进样品的极快进样时间,附带对150-via 容器的同时注射, 并且加强了样品制备功能。

药物色谱分析(气相色谱部分复习要点)

《药物色谱分析》复习重点 第二章 色谱法的基本术语及理论 掌握教材中所有知识点 第三章 气相色谱法 1. 了解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分类; 2. 气相色谱的固定液 (1)对固定液的要求 (2)样品组分与固定液之间的分子作用力的种类 (3)固定液的极性与分离特性评价,主要掌握Rohrschneider 常数,了解McReynolds 常数 (4)固定液的分类,掌握几种常见常见固定液如聚二甲基硅氧烷类、聚苯基甲基硅氧烷类、氰烷基聚硅氧烷类和聚乙二醇的特点及使用分析对象,特别是一些商品代码所表示的对应的固定液名称。 (5)气相色谱中如何选择固定液 3、气-液色谱柱气相色谱法 (1)气-液色谱柱气相色谱法中对担体的要求; (2)使用前担体的表面处理的原因及方法,其中担体表面处理时釉化的目的是什么? (3)了解填充柱的制备过程,掌握填充柱的老化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掌握填充柱气相色谱条件的选择,重点是载气和温度的选择。 4.气-固色谱与气-液色谱的特点比较 5. 毛毛细细管管柱柱气气相相色色谱谱法法 ((11))掌掌握握毛毛细细管管气气相相色色谱谱仪仪的的流流程程示示意意图图((P P 4477图图33--66,,会会画画出出主主要要流流程程和和标标出出主主要要部部件件)) (1)毛细管柱的柱管使用聚酰亚胺涂层的原因及作用。 (2)交联毛细管柱的特点及常用交联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交联引发剂主要有哪些? (3)毛细管柱进样方式,掌握分流及吹尾气目的。

(4)分流比及测定方法;线性分流与非线性分流及影响样品失真的因素。 (5)分流进样法的优缺点。 第四章 气相色谱检测器 气相色谱检测器的种类及其原理、性能特点(主要FID 、ECD 、NPD ),会会画画F F I I D D 检检测测器器的的示示意意图图((P P 6644图图44--33,,标标出出主主要要部部件件))。。 第五章 气相色谱相关技术 1.程序升温色谱法 (1)特点 (2)主要方式及适用对象 2.顶空气相色谱法 (1)特点、分类 (2)静态顶空分析的原理及影响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分析的因素 (3)动态顶空分析的原理及动态顶空法操作条件选择 第六章 GC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 如何判断待测物是否可以直接进行GC 分析 2. 哪些化合物经过衍生化后可以进行GC 分析 3.当待测物用GC 法和HPLC 法均可分析时应如何选择 4.了解GC 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 毛细管电泳法 1、了解毛细管电泳的基本装置,特别是进样方式、常用检测器等。 2、掌握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的基本原理,特别是电渗及电渗流。 3、了解毛细管电泳的主要有哪几种分离模式及毛细管电泳的应用。

怎样分析气相色谱图

在实际工作中,当我们拿到一个样品,我们该怎样定性和定量,建立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是关键,下面介绍一些常规的步骤: 1、样品的来源和预处理方法 GC能直接分析的样品通常是气体或液体,固体样品在分析前应当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且还要保证样品中不含GC不能分析的组分(如无机盐),可能会损坏色谱柱的组分。这样,我们在接到一个未知样品时,就必须了解的来源,从而估计样品可能含有的组分,以及样品的沸点范围。如果样品体系简单,试样组分可汽化则可直接分析。如果样品中有不能用GC直接分析的组分,或样品浓度太低,就必须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采用吸附、解析、萃取、浓缩、稀释、提纯、衍生化等方法处理样品。 2、确定仪器配置 所谓仪器配置就是用于分析样品的方法采用什么进样装置、什么载气、什么色谱柱以及什么检测器。 一般应首先确定检测器类型。碳氢化合物常选择FID检测器,含电负性基团(F、Cl等)较多且碳氢含量较少的物质易选择ECD检测器;对检测灵敏度要求不高,或含有非碳氢化合物组分时,可选择TCD检测器;对于含硫、磷的样品可选择FPD检测器。 对于液体样品可选择隔膜垫进样方式,气体样品可采用六通阀或吸附热解析进样方法,一般色谱仅配置隔膜垫进样方式,所以气体样品可采用吸附-溶剂解析-隔膜垫进样的方式进行分析。 根据待测组分性质选择适合的色谱柱,一般遵循相似相容规律。分离非极性物质时选择非极性色谱柱,分离极性物质时选择极性色谱柱。色谱柱确定后,根据样本中待测组分的分配系数的差值情况,确定色谱柱工作温度,简单体系采用等温方式,分配系数相差较大的复杂体系采用程序升温方式进行分析。 常用的载气有氢气、氮气、氦气等。氢气、氦气的分子量较小常作为填充柱色谱的载气;氮气的分子量较大,常作为毛细管气相色谱的载气;气相色谱质谱用氦气作为载气。 3、确定初始操作条件 当样品准备好,且仪器配置确定之后,就可开始进行尝试性分离。这时要确定初始分离条件,主要包括进样量、进样口温度、检测器温度、色谱柱温度和载气流速。进样量要根据样品浓度、色谱柱容量和检测器灵敏度来确定。样品浓度不超过10mg/mL时填充柱的进样量通常为1-5uL,而对于毛细管柱,若分流比为50:1时,进样量一般不超过2uL。进样口温度主要由样品的沸点范围决定,还要考虑色谱柱的使用温度。原则上讲,进样口温度高一些有利,一般要接近样品中沸点最高的组分的沸点,但要低于易分解温度。

Waters_2695_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方法

Waters 2695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方法 1 仪器组成及开机 1.1 仪器组成本仪器由Waters 2695 分离单元、2996型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420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色谱管理工作站和打印机组成。 2695 分离单元包括四元梯度洗脱的溶剂输送系统,四通道在线真空脱气机(或氦气脱气机),可容纳120 个样品瓶的自动进样系统,柱温箱,内置的柱塞杆密封垫清洗系统,溶剂瓶托盘,液晶显示器,键盘用户界面及软盘驱动器。 1.2 开机依次接通2695 分离单元、检测器、计算机和打印机的电源。接通2695 分离单元后,约20s 仪器开始自检,约1min 后,显示主屏幕,此时继续各部件的初始化,待主屏幕上方标题区出现“Idle ”时,仪器进入待命状态。 2 溶剂管理系统的准备 2.1 流动相脱气确认所有溶剂管路都充满溶剂,按【Menu/Status 】,进入“Status (1 )”屏幕,光标选“Degasser ”,按【Enter 】,显示选项屏幕,光标下移选“Continuous ”,按【Enter 】。 2.2 启动溶剂管理系统 2.2.1 干启动,当溶剂的管路是干的或是需要更换溶剂时,在“Status (1 )”屏幕下,按【Direct Function 】,光标选“Dry Prime ”,按【Enter 】,显示“Dry Prime ”屏幕,按欲启动的溶剂管路的屏幕键,如【OpenA 】,光标选“Duration ”,按数字键输入5min ,按【Continue 】,待限定时间结束后,重复操作,使实验所需的各溶剂管路均启动、排气并充满流动相。 2.2.2 湿启动在“Status (1 )”屏幕下,光标选“Compomtion ”中欲使用的流动相,输入10 0%,按【Direct Function 】,光标选“Wet Prime ”,按【Enter 】,显示“Wet Prime ”屏幕,输入7.5Ml/min 和6min ,按【OK 】,待限定时间结束后,对每种流动相重复操作。 2.2.3 平衡真空脱气机在“Status (1 )”屏幕下,光标选“Composition ”,输入流动相的组成,按【Enter 】再用光标选“Degasser ”中的“Normal ”,按【Enter 】,按【Direct Function 】,光标选“Wet Prime ”,输入0.000mL/min 和10min. ,按【OK 】。待限定时间结束后,按【Abort Prime 】。 3 样品管理系统的准备 3.1 冲洗自动进样器在“Status (1 )”屏幕下,光标选“Composition ”,输入流动相的组成。按【Direct Function 】,光标选“PurgeInjector ”,按【Enter 】,显示“Purge Injector ”屏幕,输入“Sample Loop Volumes 6.0 ”,光标下移“Compression Check ”,按任意数字键,按【OK 】。 3.2 冲洗进样针在主屏幕下,按【Diag 】,显示“Diagnositcs ”屏幕,按【Prime Ndl Wash 】,显示“Prime Needle Wash ”屏幕,按【Start 】,30s 内应见溶剂从废液排放口流出。按【Close】、【Exit 】。 3.3 冲洗柱塞杆密封垫在主屏幕下,按【Diag 】,显示“Diagnosities ”屏幕,按Prime Seal Wash ,显示“Prime Seal Wash ”屏幕,按【Start 】,待排放口有水流出,按【Halt 】、【Close】、【Exit 】。 3.4 装入样品与转盘将样品瓶插到样品盘合适的位置,打开样品仓门,显示“Door is Open ”屏幕,装入样品盘,按【Next 】,直至所有样品盘装毕,关仓门。 4 编辑分析方法及执行样品分析表 在主屏幕下,按【Develop Methods 】,显示“Methods ”屏幕。 4.1 编辑分析方法 4.1.1 建立新的分离方法在“Method ”屏幕下,按【New 】、【Separation Methods 】,输入方法名,按【Enter 】,显示分离方法屏幕,该屏幕共有6 页,通过按【Next 】或【Prev 】切换。如需设定梯度,在第( 1 )页按【Gradient 】,输入后按【Exit 】;如需设定色谱柱的温度,在第( 4 )页输入后按【Exit 】;在第(6 )页设定检测器的种类,光标选“Absorbance Detector ”,按【Enter 】,光标选“48 6﹨2487 ”,按Abs (1 )图标,设定检测波长,按【OK 】、【Exit 】、【Save 】。 4.1.2 编辑已建立的分离方法在“Methods ”屏幕下,光标选欲编辑﹨修改的分离方法的图标,按【Edit 】,编辑\ 改各种分析参数,按【Exit 】、【Save 】。 4.2 编辑执行样品分析表 4.2.1 建立新的样品组在“Methods ”屏幕下,按【New 】、【Sample Set 】,输入样品组名,按【Enter 】,显示方法组屏幕,在样品组表中输入待分析样品的信息。在“Vial ”中输入样品放置的位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硝唑的含量

实验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硝唑的含 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主要结构组成及功能。 2.了解反相色谱法的原理、优点和应用。 3.了解流动相的选择依据及配制方法。 4.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采用高压输液泵将规定的流动相泵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进行分离测定的色谱方法。注入的供试品,由流动相带入柱内,各成分在柱内被分离,并依次进入检测器,由数据处理系统记录色谱信号。本实验以甲硝唑为测定对象,以反相HPLC来分离检测未知样中甲硝唑的含量。以甲硝唑标准系列溶液的色谱峰面积对其浓度进行线性回归,再根据样品中甲硝唑的峰面积,由线性方程计算其浓度。 三、实验内容 (一)实验仪器与材料 1.实验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精密天平、50mL烧杯、玻璃棒、称量纸、10mL容量瓶、50mL 容量瓶、注射器、洗瓶。 2.实验材料:甲硝唑原料、蒸馏水、HCl(0.1mol/L)、乙腈、三氟乙酸、超纯水。 (二)实验内容 1、色谱操作条件的制定: 色谱柱:C18柱(250×4.6mm,5μm); 流动相:乙腈:0.02%三氟乙酸水溶液(20:80) 流速:1mL/min 检测波长:277nm 柱温:35℃ 进样量:20μL 2、标准溶液配制 精密称取在105℃条件下干燥至恒重的甲硝唑对照品10mg,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0.1mol/L的HCl溶液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即得浓度为0.2mg/mL的甲硝唑标准储备液,备用。 3、标准曲线的建立 (1)精密量取甲硝唑标准储备液分别为0.3mL、0.5 mL、0.7 mL、0.9 mL、1.1 mL置于10 mL的容量瓶中,然后用0.1mol/L的HCl溶液定容至刻度,得到浓度梯度为6μg/mL、10μg/mL、14μg/mL、18μg/mL和22μg/mL的标准溶液,分别过0.22μm的微孔滤膜过滤,滤

色谱分析复习资料[重点整理背诵版]

色谱分析法定义:色谱(chromatography)分析法:以试样组分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和流动相(mobile phase )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它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称色谱分析法 即利用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将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分离测定的一种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法是仪器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 应用对象:主要是混合物中有机成分的分离和分析 1.色谱法的由来 2.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变化 3.色谱柱、分离机制的变化 高效液相色谱仪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1、按两相的聚集状态流动相固定相类型 ?2、按分离的原理分类 ?吸附色谱:吸附性能的差异气固液固 ?分配色谱:分配系数的不同溶解度液体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组分与固定相离子进行可逆交换离子交换树脂 ?空间排阻色谱:分子筛葡聚糖凝胶 ?3、按固定相的材料和使用方式 ?柱色谱(玻璃、不锈钢、石英) 气固液固 ?纸色谱液液 ?薄层色谱(硅胶、聚酰胺) 液固 ?4、按色谱动力学过程分类 ?冲洗法、顶替法、迎头法 ?5、按色谱技术分类 色谱分析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一、特点 1、选择性好1理论塔板数高2固定相、流动相3操作温度a沸点相近的混合物b同位素c 同分异构体d对映异构体 2、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1气相色谱a气体黏度小b长色谱柱2高效液相色谱a高压泵 b多色谱填料 3、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检测器a热导池检测器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c电子俘获检 测器d火焰光度检测器 4、应用范围广1气相色谱a气体b易挥发的有机物c沸点高d热裂解 2高效液相色谱a不易挥发、高沸点b不稳定c糖类、大分子化合物d药物分析 3石油工业、环境保护、临床化学、药物与药剂、农药、食品、卫生防疫理化检验、司法检验 二、局限性 ?给不出定性结果,需要已知的标物质作对比,或将样品的数据与标准物质的数据进行对比,与质谱、红外等波谱鉴定仪器联用 ?定量时需要标准物质 ?对个别异构体和固体物质分析能力差 色谱图和相关术语 ?1、色谱图(chromatogram):进样后检测仪器记录下来的检测器响应信号随时间或载气流出体积分布的曲线图。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三要点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三要点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现已成为有机化学分析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样,在食品分析中,无论是残留分析还是成分分析,HPLC 也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分析仪器。和其它分析仪器一样,你若想让HPLC 很好地为你工作、得到可靠的数据,首先你要保养好它,使它处于一个良好的待机状态,这样你操作它进行分析时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获得理想的结果。而且良好规范的操作习惯可以延长仪器使用寿命。大家在学校或接受仪器公司培训的时候,老师或工程师会提出很多的操作注意事项。但要是总结归纳一下,最重要的有三点:脱气、过滤和冲洗。本文围绕这三点进行讨论,给新从事HPLC 分析的工作者一点操作建议,希望能对正确的操作仪器有一点帮助。更欢迎有经验的专家介绍使用经验,提出好建议。 一、脱气 流动相脱气对于避免HPLC 系统出问题,顺利得到一个理想的数据是一个很有效的措施。HPLC 系统内是不希望有气泡存在的。HPLC 泵在输送液体时要产生很大的力量,由于气体的压缩比与液体相比大的多,因而当气泡存在时,你将观察到瞬间的流速降低和系统压力下降。如果这个气泡足够大,液相泵将不能输送任何溶剂,而且如果压力低于预先设定的压力低限,泵将停止工作。有些泵设计可以很好地排除气泡,而也有一些泵设计当气泡存在时将停止运转。当一个气泡通过输液泵时,由于系统压力大,气泡通常会溶解在流动相溶液中,随流动相通过柱子。但是到达检测器流通池时系统压力又恢复到了大气压,因而气泡可能在检测器流通池中又显现,在色谱图上会出现不规律的毛刺。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仪器公司设计一个反压控制器,这样可以在检测器出口提供足够的压力保持气泡始终溶解在流动相中直到它们流出检测器。当然,这个压力不能超过流通池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否则可能损坏检测器。紫外/可见光(UV/VIS)检测器的液相色谱图中的噪音毛刺通常是气泡进入并通过流通池的征兆。有些检测器对空气的存在也非常敏感,但表现出的征兆与UV/VIS 不同,例如有报导说,当使用荧光(FL)检测器时,流动相中溶解氧的存在可能会使一些化合物失去荧光性。此外,对于利用待测物质在电极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电流变化而进行检测的电化学(EC)检测器,对流动相中的溶解氧的存在也非常灵敏。此外,气泡的存在有时还会导致保留时间不重现。所以,必须注意消除流动相中的空气,并且还应避免空气由管路(如PTFE 管)渗透进 流动相中。如果适当地关注在使用之前脱去流动相中溶解进的空气,上述这些问题均能避免,或把影响降至最低。常用的脱气方法有如下几种: 1. 吹氦脱气法。 利用氦气在液体中溶解度比空气低的特性,在0.1MPa 压力下,以约60 mL/min 流速通入流动相储液容器中10~15min,可以很有效地从流动相中排除溶解的空气,能排除接近80%的氧气。采用一个高效分布式喷射流装置,一体积的氦气可从流动相中将等体积的几乎全部气体排除。这意味着1L 氦气通过1L 流动相就可完成排气这个工作。这种脱气方法虽然好,但我们国内氦气价格较高,很少有实验室采用此方法。 2. 加热回流法。 此法的脱气效果较好。在操作时要注意冷凝塔的冷却效率,否则溶剂会丢失,混合流动相的比例会有变化。 3. 抽真空脱气法。 此法可使用真空泵,降压至0.05~0.07MPa 即可除去溶解的气体。但是由于真空脱气会使混合溶剂组成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实验的重现性,因此多用于单溶剂体系的简单分析。4. 超声波脱气法。

【考试重点】中国药科大学《药物色谱分析》期末考试重点

《药物色谱分析》复习重点 第三章 气相色谱法 1. 了解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分类; 2. 气相色谱的固定液 (1)对固定液的要求 (2)样品组分与固定液之间的分子作用力的种类 (3)固定液的极性与分离特性评价,主要掌握Rohrschneider 常数,了解McReynolds 常数 (4)固定液的分类,掌握几种常见固定液如聚二甲基硅氧烷类、聚苯基甲基硅氧烷类、氰烷基聚硅氧烷类和聚乙二醇的特点及使用分析对象。 (5)气相色谱中如何选择固定液 3、气-液色谱柱气相色谱法 (1)气-液色谱柱气相色谱法中对担体的要求; (2)使用前担体的表面处理的原因及方法,其中担体表面处理时釉化的目的是什么? (3)填充柱的老化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4.气-固色谱与气-液色谱的特点比较 5. 毛毛细细管管柱柱气气相相色色谱谱法法 (1)毛细管柱的柱管使用聚酰亚胺涂层的原因及作用 (2)交联毛细管柱的特点及常用交联方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柱交联引发剂主要有哪些?

(3)毛细管柱进样方式,掌握分流及吹尾气目的。 (4)分流比及测定方法;线性分流与非线性分流及影响样品失真的因素。 (5)分流进样法的优缺点。 第四章气相色谱检测器 气相色谱检测器的种类及其原理、性能特点(主要FID、 ECD、NPD) 第五章气相色谱相关技术 1.程序升温色谱法 (1)特点 (2)主要方式及适用对象 2.顶空气相色谱法 (1)特点、分类 (2)静态顶空分析的原理及影响静态顶空气相色谱分析的因素 (3)动态顶空分析的原理及动态顶空法操作条件选择 第六章GC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1. 如何判断待测物是否可以直接进行GC分析 2. 哪些化合物经过衍生化后可以进行GC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标准操作规程 1 定义及概述: 1.1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现代液体色谱法,其基本方法是将具不同极性的单一溶剂或不同比例的混合溶液作为流动相,用高压输液泵将流动相注入装有填充剂的色谱柱,注入的供试品被流动相带入柱内进行分离后,各成分先后进入检测器,用记录仪或数据处理装置记录色谱图或进行数据处理,得到测定结果。由于应用各种性质的微粒填料和加压的液体流动相,本法具有分离性能高、分析速度快的特点。 1.2 高效液相色谱法适用于能在特定填充剂的色谱柱上进行分离的药品的分析测定,特别是多组分药品的测定、杂质检查和大分子物质的测定。有的药品需要在色谱分离前或后经过衍生化反应,方能进行分离或检测。常用的色谱柱填充剂有:硅胶,用于正相色谱;化学键合固定相,根据键合的基团不同可用于反相或正相色谱,其中最常用的是十八烷基硅烷(又称ODS)键合硅胶,可用于反相色谱或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或玻璃微球等填充剂是有一定孔径的大孔填料,用于排阻色谱。 1.3 高效液相色谱仪基本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和色谱数据处理组成。检测器最常用的为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或紫外—可见检测器。色谱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常用积分仪或数据工作站进行。梯度洗脱,可用两台泵或单台泵加比例阀进行程控实现。 2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要求: 2.1 按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计量检定规程汇编中“实验室液相色谱仪检定规程”的规定作定期检定,应符合规定。 2.2 仪器各部件应能正常工作,管路为无渗漏连结,流路中无堵塞或漏液,在设定的检测器灵敏度条件下,色谱基线噪音和漂移应能满足分析要求。 2.3 具体仪器在使用前应详细参阅各操作说明书。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实验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有机化合物的含量 [目的要求] 1、了解仪器各部分的构造及功能。 2、掌握样品、流动相的处理,仪器维护等基本知识。 3、学会简单样品的分析操作过程。 [基本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仪液体作为流动相,并采用颗粒极细的高效固定相的主色谱分离技术,在基本理论方面与气相色谱没有显著不同,它们之间的重大差别在于作为流动相的液体与气体之间的性质差别。与气相色谱相比,高效液相色谱对样品的适用性强,不受分析对象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可以弥补气相色谱法的不足。 液相色谱根据固定向的性质可分为吸附色谱、键合相色谱、离子交换色谱和大小排阻色谱。其中反相键合相色谱应用最广,键合相色谱法是将类似于气相色谱中固定液的液体通过化学反应键合到硅胶表面,从而形成固定相。若采用极性键合相、非极性流动相,则称为正相色谱;采用非极性键合相,极性流动相,则称为反相色谱。这种分离的保留值大小,主要决定于组分分子与键合固定液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反相键合相色谱采用醇-水或腈-水体系作为流动相,纯水廉价易得,紫外吸收小,在纯水中添加各种物质可改变流动相选择性。使用最广泛的反相键合相是十八烷基键合相,即让十八烷基(C18H37―)键合到硅胶表面,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碳十八柱。 [仪器试剂] 高效液相色谱仪(包括储液器、高压泵、自动进样器、色谱柱、柱温箱、检测器、工作站)、过滤装置 待测样品(浓度约100 ppm)、甲醇、二次水 [实验步骤] 1、仪器使用前的准备工作 (1)样品与流动相的处理 配好的溶液需要用0.45 μm的一次性过滤膜过滤。纯有机相或含一定比便例有机相的就要用有机系的滤膜,水相或缓冲盐的就要用水系滤膜。 水、甲醇等过滤后即可使用;水放置一天以上需重新过滤或换新鲜的水。含稳定剂的流动相需经过特殊处理,或使用色谱纯的流动相。 (2)更换泵头里清洗瓶中的清洗液 流动相不同,清洗液也不同,如果流动相为甲醇-水体系,可以用50%的甲醇;如果流动相含有电解质,通常用95%去离子水甚至高纯水。 如果仪器经常使用建议每周更换两次,如果仪器很少使用则每次使用前必须更换。(3)更换托盘里洗针瓶中的洗液 洗液一般为:50%的甲醇。

凝胶色谱法要点

简介 凝胶色谱技术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快速而又简单的分离分析技术,对高分子物质有很好的分离效果。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学、分子免疫学以及医学等有关领域被广泛采用,工业生产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一、分离原理  一个含有各种分子的样品溶液缓慢地流经凝胶色谱柱时,各分子在柱内同时进行着两种不同的运动:垂直向下的移动和无定向的扩散运动。大分子物质由于直径较大,不易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而只能分布颗粒之间,所以在洗脱时向下移动的速度较快。小分子物质除了可在凝胶颗粒间隙中扩散外,还可以进入凝胶颗粒的微孔中,即进入凝胶相内,在向下移动的过程中,从一个凝胶内扩散到颗粒间隙后再进入另一凝胶颗粒,如此不断地进入和扩散,小分子物质的下移速度落后于大分子物质,从而使样品中分子大的先流出色谱柱,中等分子的后流出,分子最小的最后流出,这种现象叫分子筛效应。具有多孔的凝胶就是分子筛。各种分子筛的孔隙大小分布有一定范围,有最大极限和最小极限。分子直径比凝胶最大孔隙直径大的,就会全部被排阻在凝胶颗粒之外,这种情况叫全排阻。两种全排阻的分子即使大小不同,也不能有分离效果。直径比凝胶最小孔直径小的分子能进入凝胶的全部孔隙。如果两种分子都能全部进入凝胶孔隙,即使它们的大小有差别,也不会有好的分离效果。因此,一定的分子筛有它一定的使用范围。综上所述,在凝胶色谱中会有三种情况,一是分子很小,能进入分子筛全部的内孔隙;二是分子很大,完全不能进入凝胶的任何内孔隙;三是分子大小适中,能进入凝胶的内孔隙中孔径大小相应的部分。大、中、小三类分子彼此间较易分开,但每种凝胶分离范围之外的分子,在不改变凝胶种类的情况下是很难分离的。对于分子大小不同,但同属于凝胶分离范围内各种分子,在凝胶床中的分布情况是不同的:分子较大的只能进入孔径较大的那一部分凝胶孔隙内,而分子的可进入较多的凝胶颗粒内,这样分子较大的在凝胶床内移动距离较短,分子较小的移动距离较长。于是分子较大的先通过凝胶床而分子较小的后通过凝胶床,这样就利用分子筛可将分子量不同的物质分离。另外,凝胶本身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大的分子在通过这种网状结构上的孔隙时阻力较大,小分子通过时阻力较小。分子量

仪器分析气相色谱分析习题+答案.doc

气相色谱习题 一 . 选择题 ( ) 1.色谱图上一个色谱峰的正确描述是( ) A. 仅代表一种组分 ; B. 代表所有未分离组分 ; C. 可能代表一种或一种以上组分; D. 仅代表检测信号变化( )2.下列保留参数中完全体现色谱柱固定相对组分滞留作用的是( ) A. 死时间 ; B. 保留时间 ; C.调整保留时间; D.相对保留时间 ( )3.气-液色谱系统中,待分离组分的k值越大,则其保留值: A. 越大; B. 越小; C.不受影响; D.与载气流量成反比 ( )4.关于范第姆特方程式,正确的说法是: A. 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大; B. 最佳线速这一点,塔板高度最小; C. 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小; D.塔板高度最小时,线速最大 ( )5.根据范第姆特方程式H=A+B/u+Cu,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 越大,则柱效越高,色谱峰越窄,对分离有利; B. 固定相颗粒填充越均匀,则柱效越高; C. 载气线速越高,柱效越高; D. 载气线速越低,柱效越高 ( )6.在范第姆特方程式中,涡流扩散项主要受下列哪个因素影响 A. 载体填充的均匀程度 ; B.载气的流速大小; C.载气的摩尔质量; D.固定液的液膜厚度

( )7.用气相色谱法定量分析试样组分时,要求分离达98%,分离度至少为: ( )8.在气相色谱中,当两组分未能完全分离时,我们说: A. 柱效太低; B. 柱的选择性差; C.柱的分离度低; D. 柱的容量因子大 ( )9.分离非极性组分和极性组分混合物时,一般选用极性固定液,这是利用极性固定液的: A. 氢键作用; B. 诱导效应; C.色散作用; D.共轭效应 ( )10.苯和环已烷的沸点分别是80.10 °C 和 80.81 ° C,都是非极性分子。气相色谱分析中,若采用极性固定 液,则保留时间关系是: A. 苯比环已烷长; B. 环已烷比苯长; C. 二者相同; D. 无法确定 ( )11. 已知苯的沸点为80.10 ° C,环已烷的沸点为80.81 °C。当用邻苯二甲酸二壬酯作固定液分析这二种组 分时,环已烷比苯先出峰,其原因是固定液与被测组分间的: A. 静电力; B. 诱导力; C.色散力; D.氢键力 ( )12.使用热导池检测器时,一般选用H 2或He作载气,这是因为它们: A. 扩散系数大; B. 热导系数大; C.电阻小; D. 流量大 ( )13.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优于热导检测器的主要原因是: A. 装置简单; B. 更灵敏; C.可以检出许多有机化合物; D.较短的柱能够完成同样的分离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步骤

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步骤: 1).过滤流动相,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滤膜(0.45um)。 2).对抽滤后的流动相进行超声脱气10-20分钟。 3).打开HPLC工作站(包括计算机软件和色谱仪),连接好流动相管道,连接检测系统。 4).进入HPLC控制界面主菜单,点击manual,进入手动菜单。 5).有一段时间没用,或者换了新的流动相,需要先冲洗泵和进样阀。冲洗泵,直接在泵的出水口,用针头抽取。冲洗进样阀,需要在manual菜单下,先点击purge,再点击start,冲洗时速度不要超过10 ml/min。 6).调节流量,初次使用新的流动相,可以先试一下压力,流速越大,压力越大,一般不要超过2000。点击injure,选用合适的流速,点击on,走基线,观察基线的情况。 7).设计走样方法。点击file,选取select users and methods,可以选取现有的各种走样方法。若需建立一个新的方法,点击new method。选取需要的配件,包括进样阀,泵,检测器等,根据需要而不同。选完后,点击protocol。一个完整的走样方法需要包括:a.进样前的稳流,一般2-5分钟;b.基线归零;c.进样阀的loading-inject转换;d.走样时间,随不同的样品而不同。 8).进样和进样后操作。选定走样方法,点击start。进样,所有的样品均需过滤。方法走完后,点击postrun,可记录数据和做标记等。全部样品走完后,再用上面的方法走一段基线,洗掉剩余物。 9).关机时,先关计算机,再关液相色谱。 10).填写登记本,由负责人签字。 注意事项: 1).流动相均需色谱纯度,水用20M的去离子水。脱气后的流动相要小心振动尽量不引起气泡。 2).柱子是非常脆弱的,第一次做的方法,先不要让液体过柱子。 3).所有过柱子的液体均需严格的过滤。

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与凝胶渗透色谱联用技术

多角度激光光散射仪与凝胶渗透色谱联用技术 仪器组成: Wyatt DAWN HELEOS Ⅱ(十八角度激光光散射检测器) Wyatt ViscoStar Ⅱ(粘度检测器) Wyatt Optilab rEX (示差折光检测器) 配一套Waters 515单元泵和柱温箱。 检测原理: 光散射法是测定高分子物质重均分子量的绝对方法。高分子溶液可视为不均匀介质,当光通过它时,入射光的电磁波诱导高分子成为振荡偶极子,并产生强迫振动作为二次光源发出散射光。高分子溶液的散射光强度远远高于其溶剂,并且强烈依赖于高分子的分子量、链形态、溶液浓度、散射光角度和折光指数增量(dn/dc值)等基本参数,从而得到高分子物质的绝对分子量。 凝胶渗透色谱可将溶剂中的高分子物质按照分子量的大小依次洗脱出来。利用光散射仪与凝胶渗透色谱联用技术,除了可以得到物质的平均分子量,还可以测得不同的高分子物质的分布及其相应分子量大小,并且不需要使用结构相似的标准样品做标准曲线。在直接测定

高分子物质的绝对分子量的同时,由于联用了粘度检测器和示差折光检测器,还可得到特性粘数、均方根旋转半径等重要参数。 应用: 光散射强度与分子大小直接相关,凝胶渗透色谱能分离不同分子量大小的高分子物质,结合次两种特性,可得到许多重要信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分子化学、生物化学等众多研究领域。 第一,高分子物质的分子量的测定。不需要标准品、校正曲线以及任何假设,即可直接求得高聚物、多糖、蛋白质等多种高分子物质的绝对分子量。测定范围广泛,可达103~107,且采用十八角度激光光散射检测器,准确度高。 第二,多组分高分子物质的平均分子量及其相应组分对应的绝对分子量的测定。不仅可以单机操作测定混合物质的平均分子量,还可结合凝胶渗透色谱分离技术,测定各个分子量不同的各个不同组分的绝对分子量。 第三,高分子物质的折光指数增量(dn/dc值)、均方根旋转半径(Rg)、第二维里系数(A2)等重要参数和重均分子量(Mw)、数均分子量(Mn)等多种不同分子量的测定,可得到分子的分枝程度等形态特征,研究高分子物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研究高分子物质的聚合与降解作用等。 具体检测工作: 第一,化学品、药品的合成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通过测定分子量的变化,控制反应的进程与方向,确定药品的含量品质。例如,以某一高聚物为母体,在其上进行聚合反应,通过分子量的测定,控制反应的进行程度。 第二,食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通过测定分子量的变化,控制反应的进程与方向,确定食品的品质。例如,在高蛋白牛奶中的蛋白质的分子量,当蛋白质过大时是不利于人体吸收的,通过测定其分子量,对食品的品质进行鉴定。 第三,医疗器材材料的降解聚合作用的研究。例如,聚乳酸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支架、假牙的医学材料中,在医疗器材申报的过程中要求对其降解作用进行研究。 标准: 1、GB/T 21864-2008 聚苯乙烯的平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检测标准方法高效体积排 阻色谱法 2、GB/T 21863-2008 凝胶渗透色谱法(GPC) 用四氢呋喃做淋洗液 3、SH/T 1759-2007 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溶液聚合物分子量分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