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猪蓝耳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猪蓝耳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猪蓝耳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猪蓝耳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贵州省黔南州2013年猪蓝耳病病毒抗体水平监测犹银俊1倪兴维 1 罗齐英2王兴辉 3 李洁3董保豫1*

(1 贵州省黔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2贵州省三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三都558100 3贵州省都匀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作者简介:犹银俊(1982-),女,大学本科,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诊断和检测工作。* 通讯作者:董保豫(1963-),男,大学本科,高级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黔南州猪群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免疫水平情况。[方法]于2013年对贵州省黔南州12县(市)1390个场(户)猪群随机采集6887份血样, 应用 ELISA 方法对全州的猪群致病性蓝耳血清抗体水平进行监测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在受检的1390猪场(户)6887份血清中, 抗体合格数5796份, 总体合格率84.2%,其中种畜场72.1%,商品场88.7%,散养户80.4%。[结论]该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黔南州蓝耳抗体免疫状况较好,有效的控制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关键词:黔南州; 猪蓝耳病; 抗体水平监测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A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 PRRS)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变

异株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近年来,黔南州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实行了强制免疫措施,从而确保应免密度达100%,保证免疫质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疫情的发生。为了解黔南州

2013年猪群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免疫水平情况,以便更好地对该病进行评估、预警分析,为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依据,作者等人对黔南州12县(市)随机采取共1390猪场(户)的6887份血清进行了猪蓝耳病免疫抗体水平监测。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血清随机采集12县(市)1390个场(户)血清样品共6887份,见表1 。

1.1.2试剂名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生产厂家:武汉科前生物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30506 ,有效期:140319。

1.2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 ELISA)。具体步骤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ELISA抗体检测试剂盒使用说明书操作。

2 结果与分析

在受检的1390场(户)6887份血清中,3个种畜场226份,113个商品代饲养场3368份,1274户散养农户3293份,监测合格情况见表1。

表1 贵州省黔南州2013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水平监测情况表

监测场、点种类数量(个) 检测数(份)免疫合格数(份) 免疫合格率(%)种畜场(个) 3 226 163 72.1

商品代饲养场户(个)113 3368 2986 88.7

散养户(个)1274 3293 2647 80.4

合计1390 6887 5796 84.2 从表1可知,总体来看黔南州2013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合格数达到农业部要求的70%以上;分类来看,商品代饲养场的抗

体合格率最高88.7%、散养户的抗体次之80.4%、种畜场的稍低72.1%。

3 讨论

3.1 2006年5—9月,我国江西、湖北、河南等地先后暴发流行以猪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的高致病性蓝耳病,造成仔猪、母猪、育肥猪大批死亡和淘汰[1]。针对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治,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也提出了多种方案,其中最有效的是疫苗免疫接种,但许多猪场仅注重疫苗免疫接种的数量(免疫密度),却忽视了免疫接种的质量,结果猪场做了一个无效免疫。而免疫监测是评估猪群群体免疫水平十分重要的方法,为被检猪群是否需要加强免疫和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重要依据。

3.2 本研究中,共检测血清6887份,免疫抗体合格5796份,总体合格率8

4.2%。其中种畜场72.1%,商品场88.7%,散养户80.4%。结果表明黔南州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抗体水平总体较好,但种畜场稍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种畜场饲养猪群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采样检测时间与免疫时间间隔较长,机体抗体滴度下降,整体抗体水平偏低,但已达到农业部规定标准。

3.3 据调查,2008年贵州省黔南州部分猪场暴发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猪场全群暴发、猝不及防,给养猪业带来沉重的打击。最近几年,由于全州推行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强制免疫措施,免疫抗体水平较高,大大降低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发生的风险。即使个别猪场发生疫情,其主要原因是未及时进行疫苗接种或新购进猪群造成的。因此疫苗免疫接种和抗体的监测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3.4 相关报道表明,猪蓝耳病与猪瘟、猪圆环病毒病、猪附红体等多种传染病存在混合感染[2, 3],从而增加了防治困难,给养殖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发生猪疑似蓝耳病时,应加强养殖场的饲养管理,适当使用抗生素,并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大黄苏打等药物,减少猪只的应激,可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继发感染。在疾病暴发时期,严禁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流出,对病死猪只及污染物一律实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尽量减少人员出入,对需要出入养殖场人员进行严格消毒,能有效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文献

[1] 周华林, 熊江林, 王长义等. 鄂西北地区猪蓝耳病毒抗体水平监测[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30): 13174-13175.

[2]薛永平, 薛国华, 王大维. 猪圆环病毒和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治[J] .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4(5): 83.

[3] 曹亚丹, 温夫娟, 张建农. 猪附红细胞体病与蓝耳病混合感染的诊断与防制[J]. 畜禽业, 2004(4): 27- 28.

[4] 邱立新, 郑杰.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J]. 中国畜牧兽医, 2008, 35(1) : 114-115.

[5] 田召芳, 柳林, 李春蕾等. 烟台地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抗体水平及疫苗免疫效果调查[J]. 中国畜牧杂志, 2010, 45(6):68-70.

[6]王建辉, 赵辉, 魏永等. 猪瘟、猪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不同组合免疫试验分析[J]. 中国动物检疫, 2013, 30(7):55-58.

[7]吴在玉, 邓敏.2012年涪陵区生猪规模场高致病性蓝耳病免疫学监

测与分析. 畜禽业, 2013, 5(289):72-73.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在广东小范围试用效果良好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2006年5~12月,该病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暴发流行,给养猪业造成极大损失。农业部随后组织专家开展流行病学、病原学和活疫苗研制等科技攻关,证实疫情主要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2008年以来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为进一步巩固防控成果,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今年7月,农业部兽医局决定在广东等6省,对广东大华农动物保健品股份有限公司、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药械厂、吉林元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扬州威克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JXA1-R株),进行小范围试用和效果评价试验。我省的试验结果表明,4个厂家的活疫苗免疫效果总体比较理想,免疫安全性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小范围试验情况 试验用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由上述4个厂家提供。试验前,撕掉疫苗标签,分别用A、B、C、D编号代替进行盲样试验。为顺利开展这项试验工作,我所(中心)组织制定了《广东省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活疫苗使用和效果评价方案》,选择惠州、江门市的9个猪场的560头猪,组成12个试验组,分本底调查、试验评估两个阶段进行。 (一)本底调查阶段(6月30日至7月18日)。 试验前,对参试猪场的饲养规模、猪的品种、饲养管理、猪群健康状况、蓝耳病疫苗免疫背景、疫病发生状况等进行调查摸底,并对参试猪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9个参试猪场存栏生猪50~13225头,猪群生长状况良好,未发生猪蓝耳病等疫病,其中,有7个猪场的能繁母猪和3个猪场的仔猪曾注射猪蓝耳病普通株弱毒疫苗。参试猪的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在0~92%之间,有4个场6份血清样品检出猪蓝耳病普通株病毒,但均未检出高致性猪蓝耳病病毒。 (二)试验评估阶段(7月20日至9月20日)。 1.小范围免疫试验。为符合养猪生产实际情况,每种疫苗分别选择管理水平有一定差异的1个场规模较大和1个规模较小的猪场进行一次性免疫试验。每场接种50头猪,其中,25头作为免疫对照,25头跟踪采样并用法国LSI公司试剂监测免疫效果。结果显示,4个厂家活疫苗的抗 —1—

分析猪蓝耳病病毒特性,制定控制蓝耳病策略

分析猪蓝耳病病毒特性,制定控制蓝耳病策略 一、在控病中难以驾驭的蓝耳病病毒特性 1.病毒的持续感染性 蓝耳病病毒(PRRSV)持续性感染是猪蓝耳病在流行病学上的一个重要特征。被感染猪产生的毒血症,相对于其他病毒感染,其病毒血症时间长达28天以上。病毒血症消失后,病毒仍可在组织中存活数月。病毒持续感染包括长时间不间断的低水平的病毒复制,带毒猪的血液、淋巴结、脾脏及肺脏等组织中病毒可存在很长时间,向外排毒达4个月之久。病毒还可通过胎盘和精液传播,其妊娠母猪产下的仔猪可长期带毒,在猪群中表现出持续性感染。PRRSV之所以在体内持续存在,是因为宿主免疫体系缺乏有效的免疫保护。 2.抗体依赖性效应(ADE) 感染后的PRRSV在巨嗜细胞中复制,巨嗜细胞不能将病毒杀死。当病毒与抗体在巨嗜细胞上结合后,病毒更容易进入巨嗜细胞,这种作用被称为抗体依赖性效应(ADE)。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PRRSV在感染早期产生的抗体,非但不具有中和病毒的能力,反而能刺激PRRSV在巨噬细胞中的复制。抗体依赖性增强现象也会降低中和抗体应答的效力,低效价的抗体会增加病毒粒子与巨噬细胞结合机会,从而导致免疫抑制和持续感染。 3.病毒的免疫原性低 该病毒中真正有抗原作用的是E蛋白(囊膜蛋白),但量非常少。猪产生的大部分抗体是核蛋白,而核蛋白对抗原性的增加几乎没有作用。这是由于产生的有用抗体很少,无用抗体多,且抗体产生很慢造成的。 4.病毒能逃逸免疫监视 PRRSV诱导的中和抗体产生的时间很晚,要到蓝耳病毒血症消失后或感染后30 d才能检测到中和抗体,而注射猪瘟疫苗后3-4d就能出现有活性抗体。同时,PRRSV中和抗体的能力也很弱。研究发现,对于一般病毒,只需要1个活性抗体就可以中和1个病毒粒子;而对于PRRSV,需要10个活性抗体才能中和1个病毒粒子。中和抗体延缓产生是PRRSV逃逸免疫监视的主要机制,也是PRRSV感染的主要特征。 5.细胞免疫也无大作为

猪蓝耳病论文

猪蓝耳病的研究及防治 摘要:我国一些地区陆续暴发一种以高热为典型症状的综合症,此疫病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死亡率 之高都是养猪史上罕见,曾掀起了一场谈“高热”色变的风暴,给集约化养猪生产带来巨大浩劫。 关键词:无名高热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预防饲养管理 2006年春秋之季,我国一些地区陆续暴发一种以高热为典型症状的综合症,此疫病传播速度之快,流行面积之广、死亡率之高都是养猪史上罕见,曾掀起了一场谈“高热”色变的风暴,给集 约化养猪生产带来巨大浩劫。通过相关部门及专家近一年的探索与研究,已证实该疫病是由高致 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变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 Abstract: in some regions of our country one after another outbreak of a high fever for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the syndrome, the disease propagation speed fast, an area popular with wide, high mortality are rare in the history of pig, has raised a field on "high fever" the mere mention of the storm, to set intensive pig production with great havoc. Keywords: unknown high fever of highly pathogenic PRRS vaccination management 2006 spring and autumn season, in some regions of our country in succession outbreak of a high fever for the typical symptoms of the syndrome, the disease propagation speed fast, an area popular with wide, high mortality are rare in the history of pig, had set off a field on "high fever" the mere mention of the storm, to intensive pig production bring great disaster. By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experts to nearly a year of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disease is caused by highly pathogenic swine blue ear virus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comprehensive syndrome virus variation) caused by an acute and highly lethal disease.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研究 1.1 疫病的流行性 本病自2006年5月份首发于江西省的高安、抚州地区后,迅速在我国养猪相对密集的中东 部地区传播蔓延,主要以南方地区、华中地区受害最为严重,至9月中下旬告一段落。接着于10 月中旬死灰复燃,而且至当年的11月底疫情已扩大到华南、华中、华北甚至东北地区的一些省 份。近期又在广东云浮市出现疫情,呈现明显的跨区域流行和传播特征。一般来说,一旦猪场感 染此病,整个猪群在3~5天内感染,随后波及邻近地区。各年龄段猪群都可以感染,仔猪发病 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致死。 高致病性蓝耳病疫病多发生于春末、夏初之高温季节,特别是在饲养环境恶劣,猪舍通风降 温不良,炎热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的散养户和小型猪场多发。被感染的猪呈现出的临床症状包括: 高热(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卧地不起,皮肤发红,眼结膜炎、眼睑水肿;气喘、

蓝耳病最佳用药方案

蓝耳病最佳用药方案 药物预防的原则: 一、治少防多。(猪群中如果有三、五头猪发病,就要对大群进行药物预防,发病猪治疗,避免疫情扩散)。 二、预防减量,治疗加倍,重视辅助用药。按疗程用药。(常规预防性用药适当减量适用,减少药物的种类,减少用药量,治疗则反之,同时辅助用药,如增加能量,解热,保肝护肾、平衡电解质等。) 三、合理搭配药物避免配伍禁忌。 猪群精确化用药方案: 一、按猪生长阶段的用药方案: 断奶前后十天,用药目的控制断奶应激,增强猪体体质,净化疫病(萎鼻、蓝耳、圆环、支原体)等。 1、盐酸多西环素500g+金芪强5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2、特效氟美欣2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3、特效泰乐菌素100g+灵芝金维300g+金芪强300g/500kg饲料 30—60kg之间,猪只本阶段的生理因素造成呼吸道病多发,强化用药,避免“18周龄墙”对猪的伤害。

1、特效阿米卡星2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2、特效泰乐菌素1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3、特效多西环500g+磺胺六甲氧嘧啶钠300g+小苏打300g+灵芝金维 300g/500kg饲料 二、按季节气候变化可选用的用药方案: 冬春季节以预防气喘病、链球菌、5号病、腹泻性疾病为主,可选用方案: 1、特效泰乐菌素100g+特效多西环素500g +金芪强300g/500kg饲料 2、阿莫西林500g+毒疫康300g /500kg饲料 3、特效氟美欣200g+金芪强300g+灵芝金维300g/500kg饲料 夏秋季节以预防高热病、血虫病、中暑、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用药方案为: 1、菌虫统治500g+金芪强300g+灵芝金维300g+金伊维200g/500 kg饲料 2、阿莫西林300g+灵芝金维500g/500kg饲料 3、特效氟美欣200g+特效多西环素200g/500kg饲料 猪场常备药物:金芪强、氟美欣、毒疫康、特效金伊维、菌虫统治、灵芝金维、阿莫西林、特效型泰乐菌素、特效型多西环素、特效阿米等。

猪蓝耳病免疫程序-文

猪蓝耳病免疫程序 ————深圳市安多福收集整理 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猪蓝耳病是最难控制的一种病情。接种蓝耳疫苗能刺激猪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养猪场需要根据当地蓝耳病流行情况,并且通过抗体监测来制定猪蓝耳病免疫程序。 一、猪蓝耳疫苗情况 1)蓝耳灭活苗:安全性好,不存在散毒危险。如果疫苗抗原与野毒的基因序列相似,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灭活疫苗使用注射剂量大、免疫抗体产生慢。如果疫苗抗原与野毒的基因序列不相似,则保护力比较差。 2)蓝耳弱毒苗:抗体产生快,有毒力返强的危险。疫苗抗原与临床野毒在传播方式、存留时间、经胎盘传播和先天性感染和精液外排及诱导免疫反应的时间等方面极其相似。此外蓝耳病毒株众多,根据疫苗株与野毒株之间的同源性高低而效果不一。同时免疫后抗体监测无法与野毒感染相区分。 二、蓝耳病疫苗怎样注射 1、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1)仔猪:14日龄首次,每头肌注1头份;2周后2次,每头1头份。 2)后备种猪:第一次发情前3周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 3)生产种猪:每四个月免疫1次,每次于配种前15天免疫,每头肌注2头份。妊娠母猪不准接种蓝耳病弱毒活苗。 2、蓝耳病灭活疫苗 1)保护力低、产生抗体时间长,蓝耳病免疫效果不佳,尽可能不使用。 2)免疫时注意:蓝耳病弱毒活疫苗能干扰猪瘟疫苗产生抗体,影响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两个活疫苗不能同时接种,应间隔5-7天分别接种,即可避免其干扰作用。同时蓝耳病弱毒疫苗又受圆环病毒的干扰,当猪群中存在隐性感染猪圆环病毒时,接种蓝耳病弱毒疫苗,其免疫效果也受到影响。 在猪场的猪都做好猪蓝耳病免疫时,也应该相应的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与消毒,日常也应有必要的消毒设备和消毒药品,猪场消毒应订立制度以保证实施。 场区内消毒地面每周用安多福万金水1:2500倍稀释消毒一次,猪栏、墙壁、棚顶每周用百毒杀等消毒药喷雾消毒一次,产房每天载猪消毒1次。 消毒工作看起来不太芜杂,但它是屏障,消毒工作做好了,可以防患未然。 做好猪蓝耳病免疫程序,做好环境卫生消毒,就能有效的预防蓝耳病等各种疾病。

猪蓝耳病毒

猪蓝耳病毒 猪蓝耳病毒俗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 猪蓝耳病毒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PRRSV)引起的一种以感染猪发热、厌食,妊娠母猪晚期流产、早产、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呼吸障碍为特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PRRSV属于尼多病毒目(Nidovirales)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的成员,根据病毒的抗原性,基因组及致病性的差异,PRRSV可分为2个型,即欧洲型(LV株为代表株)和美洲型(ATCC-VR2332株为代表株),两种毒株间氨基酸的同源性为78%~81% 猪蓝耳病毒来源: 该病于1987年最早发现于美国。1991年荷兰人Wensvoot等首次从发病仔猪和母猪体内分离到了该病毒,当时称为Lelystad病毒。随后德国、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也分离到了该病毒。目前,该病已遍及北美洲及欧洲,在全球范围内传播。郭宝清等(1996)首次从国内疑似PRRS感染猪群中分离出PRRSV,从而证实了本病在我国的存在。该病传播速度快,尤其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达国家,由于猪群密集、流动频繁,更易引起流行。在一个严重流行期过后,此病常为地方流行性,长期危害养猪生产,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蓝耳病毒研究成果综述 研究表明 PRRSV感染后,猪体免疫系统参与了病毒导致的疾病发生和感染后的免疫保护作用。PRRSV感染后易引起T细胞亚群和肺泡巨噬细胞在数量与功能上的变化;急性期感染能够促进一些细菌和呼吸道病毒的继发感染;同时,E蛋白能够诱导细胞凋亡,PRRSV感染后N蛋白和M蛋白能够较早诱导机体产生抗体,但无中和作用;E蛋白产生的中和抗体有不定期的保护作用。另外,PRRSV感染后也能引起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总结近年来的研究,现将PRRS的免疫学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如下。 1 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PRRSV一个重要免疫学特征是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enhancement, ADE)。有资料报道,在肺泡的巨噬细胞培养物中,加入一定滴度的PRRSV抗体,可使PRRSV 产量明显增加,甚至会提高10倍~100倍。在某些情况下,免疫产生的抗体不但不能提供保护作用,反而有助于病毒的复制。病毒中加入PRRSV抗体可使病毒在胎儿体内的复制比单独注射病毒显著增强,刚断乳仔猪呼吸道疾病的临床症状比其他较大年龄的猪严重,说明ADE在PRRS发病机制及免疫病理学中起重要作用,但目前对PRRS的发病机理仍不清楚,尽管有许多假设(包括免疫抑制),但都缺乏足够令人信服的证据。PRRSV在体内外都表现ADE,妊娠后期的胎儿已出现主动免疫应答,但此时形成的抗体对跨胎盘感染的PRRSV的ADE效应,可能是母猪妊娠后期流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仔猪对PRRSV易感性高归咎于亚中和水平母源抗体的存在, 这些都提示PRRS致病机制可能涉及ADE。另外,ADE可能是由GP5糖蛋白诱导的。 2 T淋巴细胞与免疫相关细胞 淋巴细胞肩负着细胞免疫功能,其中包括Th细胞的辅助功能,Tc细胞的直接杀伤功能,释放细胞因子诱导激活周围细胞和组织发挥免疫效应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及免疫调节功能。现已发现猪感染PRRSV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T细胞亚群有异常变化,PRRSV自然感染猪CD2+ 和CD8+细胞数增多,CD4+细胞数量及CD4/CD8比例下降,研究还发现,感染和未感染猪的胸腺细胞亚群没有差异,这说明PRRSV不调节胸腺内T细胞的变化。猪感染PRRSV以后,肺泡巨噬细胞是该病毒的首选靶细胞,占被感染细胞的80%~94%,而使肺泡巨噬细胞的比例明显降低。Rossow等发现攻击PRRSV之后,淋巴组织(如脾动脉周围的淋巴鞘,扁桃体,肠系膜淋巴结,胸腺皮质)中的淋巴细胞减少,外周血中白细胞数降低,这些变化都会导致感染猪易继

猪蓝耳病的诊断与治疗

猪蓝耳病的诊断与治疗 某猪场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大量猪群死亡的现象,这 种现象初期表现为成年猪上吐下泻,之后出现妊娠期猪 流产的现象,最后成年猪和猪仔大量死亡。通过对症状 进行分析,首先在一段时间内种猪高烧不退,身体表面 呈现出蓝紫色的斑点,斑点主要集中在腹部以下、耳朵 以及背部和臀部。种猪相对于平常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不仅情绪不稳定,还会出现走路摇摆现象,个别的种猪 在发病过程中出现流产现象,最终影响猪的生 1案例概述 o 2猪蓝耳病诊断 2.1 病理变化为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需要对死猪进行科学解剖。通过解剖发现,猪喉咙内出现出血现象,膀胱呈现粘合,同时分布情况出现不规律现象。同时心冠增大,脂肪堆积数量增加,腹部淋巴出现结块现象,对于流产的种猪在胎盘处出现大量的沉淀透明液体,这种液体主要集中在边缘,还伴随一定数量红肿现象。 2.2 病原体检查

为进一步确定疾病类型,需要对病原体进行检查。具体方式如下:在无菌环境下,取出病猪的扁桃体和血液,并对病猪的肝胆、脾肾肺进行检查。首先,需要采用细菌抽样方式对镜片下的染色体与样板进行分离,此时发现,在显微镜的观测下,并没有发现细菌。其次,取出猪的一部分血液放置于试菌盒内,发现病猪的抗体呈现出阳性状态,最后,将病猪的扁桃体放入除菌器中,发现液体的颜色呈现出蓝色,最终确定该病为猪蓝耳病。 3猪蓝耳病治疗与预防 3.1 治疗措施 (1)需要按照科学方式完成猪群营养的供给。由于猪蓝耳病的病句通过肠胃发出,导致猪内部肠胃出现粘连现象,影响对影响物质的吸收,在肾脏功能方面快速下降,养过程中 重时发生衰竭。因此养殖者应该在喂 通过一定数量的 健胃产品进行辅助治疗。具体如多维肌酸、欣康药剂等。这些药物能够促进猪肠胃消化,避免病菌进入体内;(2)对于发生发烧情况的猪,养殖者可以通过调节酸碱度促进猪的生长,同时利用小苏打水抑制体内病菌的繁殖;(3)根据不同年龄、不同情况的种猪进行分阶段治疗,同时对种猪的生长环境进行严格清洁,严格控制细菌滋生。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出现猪蓝耳病,需要及时进行

猪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混合感染的怎么办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是引起严重的种猪繁殖障碍的病原,而且经常以混合感染的形式出现,直接导致猪群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控制难度增大,经济损失非常严重。本文通过对一例齐齐哈尔市某猪场病猪病例进行了临床症状分析和实验室诊断,确诊该病例为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圆环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猪圆环病毒病是由猪圆环病毒2型导致的患病猪全身性淋巴结肿大为特征的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一类疾病的统称。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猪呼吸疾病综合征(PRDC)、新生仔猪先天震颤(CT)。不同年龄的猪都可感染猪圆环病毒,病猪可通过鼻液、粪便等排泄物排出病毒,经口腔和呼吸道途径可传染给健康的猪。 猪蓝耳病(PRRS)称为“神秘猪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我国将其列为二类传染病。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性流行。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防治:推荐药物;猪益肽,提高自身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提高5倍-10倍 特点:本品从高免猪血清抗体中分离,冻干,包被得到的特异性血清冻干粉,其具有抗细菌,抗病毒和抗外毒素等多种活性,并具有调理,凝集和沉淀病原体,以及中和病毒的作用.能有解机体发热、炎症和疼痛。该药作用迅速,30分钟内可减轻疼痛 猪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肠炎、肠毒血症等多种症状。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仔猪水肿病3种。这3种疾病可造成仔猪大量死亡或生长发育不良,成为养猪业发展的严重障碍之一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免疫技术规范(试行)》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使用过程中有关运输、贮藏、免疫接种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范适用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2.1批号疫苗瓶签上表示产品批次的代码。 2.2剂量标签上标定的特定年龄猪,经肌肉1次接种疫苗的使用量。 3免疫接种 3.1根据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流行情况,对猪群进行预防接种。 3.2对同一猪群接种时,尽量使用同一厂家、同一批号的疫苗。 3.3疫苗的运输和贮藏 3.3.1疫苗应采用冷藏运输;冬季运输应注意防冻。 3.3.2疫苗应在2℃-8℃避光贮藏。 3.4疫苗使用要求 3.4.1接种动物疫苗仅用于健康猪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发病猪禁用;屠宰前21日内禁用。 3.4.2疫苗的检查疫苗使用前应仔细检查,同时详细记录生产企业、疫苗批号和有效期。如发生包装破损、破乳分层、颜色改变等现象的疫苗不得使用。 3.4.3疫苗的准备疫苗使用前,应恢复至室温(从冰箱取出后放置2小时-3小时),注射前充分摇匀;疫苗启封后,限当日内用完。 3.4.4接种器具及针头的要求接种用器具应无菌;接种时一般应使用12号针头;一猪一针头,避免交叉污染。 3.4.5接种部位的选择与消毒耳后部肌肉注射,注射部位应采用碘酊或75%酒精严格消毒。 3.5接种记录 疫苗接种时应做好记录。记录内容包括:猪的品种、日龄、性别,如为怀孕母猪还应包括孕期;疫苗的来源、批号、接种时间等。 3.6接种后观察

3.6.1接种后,应仔细观察猪只反应。个别猪可能出现过敏,重者可注射肾上腺素,并采取辅助治疗措施。 3.6.2接种后少数猪可能出现一过性的体温升高、减食等反应,一般在2日内可自行恢复。 3.7接种器具及废弃物的处理 接种结束后,接种器具及所有废弃物应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接种程序 4.1商品仔猪 仔猪断奶后首次免疫,剂量为2mL。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流行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首免后一个月采用相同剂量加强免疫1次。 4.2母猪 后备母猪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次于怀孕母猪分娩1个月前进行1次加强免疫,剂量为4mL。 4.3种公猪 70日龄前接种程序同商品仔猪;以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4mL。 5其他 5.1必须使用国家批准的定点企业生产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该疫苗粘贴有“中国兽药质量监督”标识的“二合一”疫苗防伪标签。 5.2各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使用监管,确保疫苗免疫效果。

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现在猪蓝耳病是一个还有没出现一个有效的药物治疗的猪的疾病。本文就浅谈,总结一下一个据目前市场上来说的一个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大家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猪蓝耳病是由尼多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以及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为主要特征。我国将其称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国外称其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已列入一类动物疫病。 一、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 1、保护易感猪群 ●首选PRRS灭活苗(安全、不散毒)。 ●复方花青素1000克/T+70%阿莫西林500克/T,拌料饲喂15-20天。 ●复方花青素1000克/T+70%阿莫西林500克/T,饮水15-20天。 ●使用0.2%的过氧乙酸或安多福万金水1:2500对猪群带猪消毒。 2、隔离已感猪群 ●对于已经感染的猪群一定要隔离治疗,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或者没效果可以放弃淘汰了 ●使用0.2%的过氧乙酸或安多福万金水1:2500对猪群带猪消毒。 3、治疗感染猪群

●柴胡10ML+利巴韦林2ML+恩诺沙星10ML注射,50公斤/体重用量,一天两次。(用于退热,适用于发热在41.5°C以上的猪群)无效反弹的猪群建议淘汰。 ●复方花青素5克+阿司匹林1克+牛磺酸5克/500ML水喂服,一天两次。无效反弹的猪群建议淘汰掉。 ●紧急加强接种PRRS灭活苗,使用建议量的2倍接种,间隔7-9天后再接种一次。 ●使用0.2%的过氧乙酸或安多福万金水1:2500对猪群带猪消毒。 4、猪群病毒净化 ●一般来说,一但感染了猪蓝耳病都是伴有的猪瘟混合感染,建议在上述第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抗猪瘟血清,猪瘟血清50ml/支,2—4ml/10公斤体重,只用一次。(放置常温后注射) ●如果伴有附红细胞体、链球菌感染,在上面说的第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使用磺胺六甲氧800克+5%青蒿素1000克+复方花青素1000克/T,拌料饲喂9~10天。 文中只是本人总结出来的猪蓝耳病的治疗方法,如果大家可以提供讨论大家的经验那就更加的好!!

猪蓝耳病的防控现状及其免疫

猪蓝耳病的防控现状及其免疫 曾亮明 (福州大北农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福建福州350014)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PRRS)是当今国内乃至世界养猪业的主要杀手,如何有效地控制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带来的危害,保证养猪业的健康发展,一直以来是全球性的猪病热点。 针对本病,笔者就近年来防控PRRS的工作经验、教训和学习心得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谨与同行交流。 1 当前PRRS对猪群危害的主要表现 1.1 繁殖障碍时有发生 母猪繁殖障碍主要表现为妊娠后期母猪的流产、早产、难产、产死胎;围产期母猪的持续高热;初生仔猪的大批死亡;公猪精液受损、母猪返情率高,发病猪场的病程约4个月,围产期母猪的病死率3%~5%不等,哺乳仔猪的全群死亡率高达40%左右,母猪返情率高达50%。 由蓝耳病导致的繁殖障碍现象在很多情况下都能发生。首先在PRRS阴性或无临床危害的阳性(感染低毒力毒株或感染率较低)猪场。若很难长时间地与外界切断所有的联系,如果一旦强毒株入侵,势必暴发PRRS。 其次,许多免疫了蓝耳病疫苗的猪场,仍然存在严重的繁殖障碍现象,即使种猪群加强蓝耳病疫苗的免疫,该现象仍不能得到有效解决。 1.2 致死性呼吸道障碍随处可见 致死性呼吸道障碍多发生在阳性(毒力偏强,感染率高)猪场。尽管之前有研究发现,在阳性猪场内,母乳抗体可使大部分初生仔猪获得3~4周的被动免疫保护,但从目前国内的情况看,母乳抗体的保护是极其有限的,甚至许多早期(14日龄左右)免疫过PRRS弱毒疫苗的仔猪仍然发病,主要表现为保育猪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等)严重,发病高峰多出现在40~60日龄,药物防制无明显效果,死淘率15%~40%不等。 1.3 蓝耳病导致的免疫抑制日趋严重 1.3.1 影响猪瘟免疫质量 猪瘟免疫检测不达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许多猪场的母猪猪瘟抗体阳性率徘

猪蓝耳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贵州省黔南州2013年猪蓝耳病病毒抗体水平监测犹银俊1倪兴维 1 罗齐英2王兴辉 3 李洁3董保豫1* (1 贵州省黔南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2贵州省三都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三都558100 3贵州省都匀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都匀558000) 作者简介:犹银俊(1982-),女,大学本科,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诊断和检测工作。* 通讯作者:董保豫(1963-),男,大学本科,高级兽医师,从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摘要:[目的]了解贵州省黔南州猪群高致病性蓝耳病毒免疫水平情况。[方法]于2013年对贵州省黔南州12县(市)1390个场(户)猪群随机采集6887份血样, 应用 ELISA 方法对全州的猪群致病性蓝耳血清抗体水平进行监测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表明,在受检的1390猪场(户)6887份血清中, 抗体合格数5796份, 总体合格率84.2%,其中种畜场72.1%,商品场88.7%,散养户80.4%。[结论]该调查结果表明,贵州省黔南州蓝耳抗体免疫状况较好,有效的控制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 关键词:黔南州; 猪蓝耳病; 抗体水平监测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A 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 PRRS)俗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变 异株引起的急性高致死性传染病。近年来,黔南州对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实行了强制免疫措施,从而确保应免密度达100%,保证免疫质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蓝耳病疫情的发生。为了解黔南州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俗称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致死性疫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育肥猪也可发病死亡是其特征。 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和《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臵、预防控制、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与技术标准。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猪蓝耳 病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 2.1 诊断指标 2.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2.1.2 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2.1.3病原学指标 2.1. 3.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1. 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2.2结果判定 2.2.1 疑似结果 符合2.1.1和2.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2.2.2 确诊 符合2.2.1,且符合2.1.3.1和2.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3 疫情报告 3.1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猪出现急性发病死亡情况,应及时向当地动物疫控机构报告。 3.2当地动物疫控机构在接到报告或了解临床怀疑疫情后,应立即派员到现场进行初步调查核实,符合2.2.1规定的,

当前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当前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控策略 自2006年初以来,在我国大部分省区暴发性流行“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该病传播之快、牵涉面之广、发病率死亡率如此之高前所未有,不但给养殖户造成恐慌,甚至使兽医科研单位及相关管理部门手忙脚乱。此病在近代中国养猪业从未有过,给我国养猪业造成灾难性的巨大损失。 下面就“当前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猪蓝耳病毒(PRRSV)感染的发病机理”以及“猪蓝耳病防控策略及方法”逐一作简要阐述: 一、当前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 大部分猪场执行免疫蓝耳疫苗或感染过蓝耳野毒,蓝耳阳性场几乎遍布全国。临床特征不明显,表现为种猪流产、死胎,出现母猪并发感染细菌、治疗不当致死,产房腹泻、仔猪关节肿及保育猪链球菌\呼吸道疾病增多,整体猪群抗病力低,肉猪难养。个别猪群中大猪发生较典型蓝耳病。 从病原学上看呈现多毒株分布,并不断出现新毒株,但以高致病性蓝耳病毒株为主,危害也最严重。广泛存在、地方流行性 从疫苗使用上看,多毒株弱毒疫苗获批应用使疫情更加复杂化,免疫方法混乱。高致病性弱毒苗(JXA1)毒力强,造成猪体免疫力下降,继发并发感染严重! 二、PRRSV感染的发病机理 通过吸入、吃入、交配、咬伤或针头传播 在粘膜、肺或局部的巨噬细胞中复制 局部淋巴结和病毒血症(感染后24h内) 分布到全身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巨噬细胞 临床疾病(症状依年龄而定) 亚临床症状 口咽分泌物 中排出病毒

三、猪蓝耳病防控策略及方法 目前对于蓝耳疫苗的免疫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基于当前疫情形势和压力,用还是比不用好,用蓝耳病弱毒疫苗控制蓝耳病是当前最简单经济手段。 不过免疫蓝耳疫苗前一定要对猪场情况做到全面的把控,同时选择适合本场的疫苗。同步加强营养特别是种猪的营养改进提升饲养管理(减少应激、特别注意季节交替气候剧变的时候)水平及改进栏舍结构与流程。 首先种对猪群的临床观察,尽量在种猪群健康和猪场稳定的情况下使用疫苗,如果猪场存在不稳定因素(种猪高热不退、产房腹泻、关节肿及呼吸道问题),慎重使用;如果怀疑场内发生了蓝耳疫情,可以咨询相关兽医单位和疫苗厂家进行紧急接种。 对疫苗选择:鉴于目前蓝耳疫苗的现状,建议选择蓝耳弱毒活疫苗,而且同一场内一定只使用用一种弱毒疫苗;同时选择毒力低、副作用小、体内带毒时间短与本场毒株同源性好的疫苗。在这方面蓝耳天津株(TJM-F92)活疫苗满足以上全部要求。 当前大部分PRRS活疫苗的特点: 1、疫苗病毒可持续感染几周或几月,可以从接种猪传播到易感猪,可通过胎盘引起先天感染并可在公猪持续感染并通过精液散布,疫苗病毒从接种群传到未接种群,可引起繁殖障碍; 2、疫苗引起的保护性免疫产生慢,有些疫苗免疫猪血清不能转阳; 3、某些高致病性毒株和毒力较强的毒株生产的疫苗,在免疫一秒以后甚至引起猪场的不稳定。【有专家提到:2012年上半年,PRRSV的检出率较高(约60%),其中变异野毒的检测有所增加,可能与免疫JXA1疫苗有关;普通PRRSV仍然有检出(12.6%)。】蓝耳天津株(TJM-F92)活疫苗是一种防制猪蓝耳病的新型双基因缺失疫苗,具有高度安全性(可以用于紧急接种)、可以鉴别诊断而且不存在免疫抑制的问题,这些都是当前国内大部分蓝耳活疫苗所不具备的优势。 在使用方面,可以参照如下程序: 1、对于稳定猪场:3~4周龄首免,8~9周龄二免; 2、对于不稳定猪场:出生后24小时内滴鼻免疫,4~5周二免; 3、后备母猪在配种前3~4周加强免疫一次。

猪蓝耳病发病机理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重要性

猪蓝耳病发病机理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重要性 图一蓝耳病病毒(PRRSV) 1 猪蓝耳病(PRRS)的发病机理 蓝耳病病毒(PRRSV)进入猪机体后,侵入肺泡巨噬细胞,造成严重的间质性肺炎,入侵的第二天即可造成肺的损害,7天后损伤整个肺尖叶,呈多中心病状,病毒侵入细胞后在细胞内增殖,使巨噬细胞破裂,溶解崩溃,造成巨噬细胞数量减少,肺泡壁增厚,淋巴组织呈衰竭状态,同时降低了肺泡巨噬细胞对其他细菌和病毒免疫力。另外,因为毒株的变异,导致免疫细胞识别能力降低,从而逃避抗体的作用,极易继发或并发其它疾病,使病情非常复杂。

图二正常巨噬细胞(Healthy macrophage) 图三巨噬细胞被PRRSV攻击破裂(Unhealthy macrophage) 2非特异性免疫与巨噬细胞 2.1 非特异性免疫 猪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生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病原微生物的天然抵抗力,称为非特异性免疫或先天免疫。非特异性免疫主要由猪体的屏障结构(血脑屏障、胎盘屏障)、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正常组织和体液中的抗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等所组成。其中吞噬细胞包括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2.2巨噬细胞及其特点 2.2.1 巨噬细胞 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由单核细胞发育而成,成熟后的体积较大。游离于血液中与固定在不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其形态与名称不同。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有圆形或其他形状的核,染色质较浓缩,经特殊染色还可见到线粒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在电子显微镜下,还可进一步看到内质网、溶酶体、微丝、微管和吞噬体等。 巨噬细胞在机体免疫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初只知道它有吞噬外来异物的作用,因此只认为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其在协同T、B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反应及在抗感染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2.2.2巨噬细胞特点 巨噬细胞具有多种免疫功能,它可吞噬消灭入侵的病原体、有害异物,清除损伤、衰老、死亡和突变细胞及代谢废物,能加工、提呈抗原给淋巴细胞。所以特异性免疫功能是建立在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基础之上,使机体免疫功能进一步完善。巨噬细胞之所以能完成这些功能是由于它具有三个特点: (1)巨噬细胞是机体最早识别外来异物的细胞。人们惊异地发现,巨噬细胞可以识别和吞噬各种各样的外来的或“自身”的物质,没有这种广泛而有效的识别,也就谈不上免疫系统对抗原物质的免疫应答和有效保护。研究表明这种识别的基础是在巨噬细胞膜上存在很多的受体(表1),这种能力是在物种系统发生中逐渐形成的。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区别及防控措施 - 副本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蓝耳病均属美洲株,两者的毒株都会造成感染猪群免疫抑制和机体抗病力下降,后者病毒部分基因缺乏后,成为变异株,致病性增强,杀伤力加大。现将两者的主要区别归纳如下。 1流行特点1.1 经典猪蓝耳病 经典猪蓝耳病在猪群中带毒率高,许多健康猪带毒,康 复猪通常不会再发生感染。感染猪常可导致长期的病毒血症,持续感染而排毒;即使在临诊症状消失后8周还可向外排毒,导致病毒在猪群中反复传播而难以根除。通过呼吸道或公猪的精液,经生殖道在同猪群间进行水平传播,也可以进行母子间的垂直传播。据报道,通过气源性感染,可以使本病在3km 以内传播。隐性感染猪引入猪群时,在应激状态下,会排出病毒,并通过多种途径如口、鼻、眼、粪便等感染其他易感猪只。公猪通过精液在同猪群间水平传播PRRSV ,怀孕母猪感染病毒后,经胎盘感染胎儿,造成繁殖障碍。此外,某些禽(鸟)类带毒也是重要的传播媒介。各种日龄猪都易感,但是主要危害乳猪和繁育母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1.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传播迅速,蔓延快;猪场内先发于 中、大猪,后感染保育猪,随后全场大小猪都会发病[1] 。2006年至今,往往春末开始,夏季暴发。发生率为50%~100%,病死率为30%~70%,少数猪场高达80%~100%。 2主要症状2.1 经典猪蓝耳病 本病潜伏期可因地域、季节的不同而长短不一。本病的 病程通常为3~4周,最长可达6~12周。由于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的不同,感染猪的临床表现也不同。孕猪发病初期,出现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尤其妊娠后期较为严重。少数母猪可见耳朵、腹部、腿部发绀。母猪出现早产、产奶量下降,少部分早产猪的四肢末端、尾、乳头、阴户和耳尖发绀。其中以耳尖发绀最为常见。妊娠晚期发生流产、产弱仔、死胎、木乃伊胎。配种前感染的母猪产仔率降低、推迟发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等。1月龄内仔猪最易感染,病情较重,病猪呼吸急促,少数病猪耳朵发紫,有时表现腹式呼吸、咳嗽、厌食、发热达40℃以上,生长缓慢;病后期皮肤青紫发绀,常因继发感染,使病情恶化[2]。断乳前仔猪的病死率可达30%~ 50%。保育猪以30~90日龄最易感。体温升高至39.5~42.0℃, 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和食欲不振,扎堆;多数猪呼吸困难,有时腹泻或四肢关节肿胀;皮肤发红,后期耳尖、臀部皮肤发紫;可有结膜炎;迅速消瘦,多数死亡或成僵猪,少数康复。育成猪感染初期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如咳嗽、喷嚏;随后眼睑肿胀、结膜炎、腹泻和肺炎等,死亡率高。种公猪除上述表现外,还有性欲减退、精液品质下降、射精量少;公猪无发热现象,极少数出现双耳皮肤发蓝。 2.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多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猪皮肤发红、充血、淤血、呈 片状、甚至弥漫状,随后发白;少数病猪皮肤散发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丘疹。双眼肿胀,结膜发炎。精神差,个别病猪呈现精神症状,站立困难。病猪呼吸困难;少数病猪流鼻液。孕猪流产、死胎,甚至在分娩中死去。康复猪也有再次发病的,具有回潮性[3-4]。 3重要病变3.1 经典猪蓝耳病 病死仔猪主要病变在呼吸系统:肺脏肿大,间质增宽。 少数病死猪在肾脏散布数量不等的出血点。病死猪淋巴结肿大,其中腹股沟淋巴结最明显。其他脏器的病变不明显。显微镜下可见肺支气管、细支气管及毛细支气管扩张;各级支气管的管腔内充斥着数量不一的炎症细胞、脱落的黏膜上皮细胞及组织细胞坏死的崩解物;小叶间质和肺泡隔明显增宽,炎性细胞浸润、充血等。淋巴结的皮质、髓质有数量不等的红细胞,淋巴小结数量减少;皮质淋巴窦中有多量炎症细胞及组织坏死崩解物。 3.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病死猪剖检病变虽具有多样性,但仍以呼吸器官为最 严重。鼻腔、喉头、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内充满黏膜性渗出液,呈现典型的间质性肺炎。病死猪肾脏瘀血、肿大,有时散发数量不等、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膀胱积尿,尿色呈棕黄色。病死猪肝脏肿大,呈暗红色或土黄色,质脆;胆囊扩张,胆汁浓稠。病死猪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切面外翻;病情严重者全身淋巴结常见出血性炎症,尤其是颈部、肺部和肠系膜淋巴结。病死猪心肌表面弥漫性出血;脾脏肿大,表面常见米粒大出血性丘疹,有时边缘散布出血性梗死灶;脑膜充血,脑水肿。病死猪有时发现胸腔积液。 4防控措施 目前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均无有效的 治疗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采取综 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区别及防控措施 刘训山 (安徽省定远县畜牧局定城畜牧兽医站,安徽定远233200) 摘要从流行特点、主要症状、重要病变等方面介绍了经典猪蓝耳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临床诊断区别要点,并提出防控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经典猪蓝耳病;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临床区别;防控措施中图分类号S858.285.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5-0337-02 收稿日期 2011-02-11动物科学 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5期337

猪蓝耳病

猪高致病性蓝耳病 (张华)

病原 ?猪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属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病毒为圆形,直径为50~60nm,含有20~35nm的核衣壳,在氯化铯中浮密度为1.19g/cm3;有囊膜,对乙醚、氯仿敏感;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股RNA,分子量约1.5×106道尔顿。不凝集鸡、哺乳动物和人的O型红细胞。有严格的宿主专一性,对巨噬细胞有专嗜性。病毒的增殖具有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好在中和抗体水平存在的情况下,在细胞上的复制能力反而得到增强。该病毒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对高温敏感。在深冻组织中病毒可存活数年,但在4℃仅存活1个月,37℃存活18h,56℃存活15min以内。在pH6.0时稳定,在pH5.0以下和pH7.0以上均易失活,将肉尸保存于4℃18h仍能发现其中有活病毒。

流行病学 ?本病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 PRRSV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 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 ?持续性感染是PRRS流行病学的重要特征,PRRSV可在感染猪体内存在很长时间。

发病机理 ?PRRSV可通过血液循环穿过胎盘使胎猪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妊娠后期母猪流产等繁殖障碍。 临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PRRS的潜伏期,最短为3天,最长为37天。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