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自我测验题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自我测验题

1、政治经济学意味着该门学科的基本特点是

A、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有机统一;

B、政治色彩、阶级色彩浓厚的经济学;

C、从政治的角度研究经济问题;

D、从社会的角度研究生产关系;

2、物质资料生产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

B、劳动工具;

C、辅助材料;

D、生产资料;

3、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是

A、劳动;

B、劳动工具;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4、农场里的用于耕种的土地属于

A、劳动资料;

B、劳动工具;

C、辅助材料;

D、劳动对象;

5、工厂里用于基本建设的土地属于

A、劳动资料;

B、劳动工具;

C、辅助材料;

D、劳动对象;

6、在再生产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以下关于分配的论断那些是正确的

A、它是生产的前提;

B、它是生产的实现;

C、它是交换的前提;

D、它是消费的实现。

7、在再生产四个环节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中,以下关于分配的论断那些是错误的

A、它是生产的前提,交换、消费的实现;

B、它是生产的实现,交换、消费的前提;

C、它是交换的实现,生产、消费的前提;

D、它是消费的前提,生产、交换的实现。

8、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包括

A、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

B、分配关系;

C、交换关系;

D、消费关系

9、生产关系的实质是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分工协作关系;

B、人们建立在对生产资料有无多寡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地位;

C、属于血缘亲属关系的范围;

D、是朋友关系的一种

10、价值规律

A、只在一个社会形态里起作用;

B、在所有的社会形态里都发挥作用;

C、在所有社会形态里面的几个社会形态里起作用;

D、在商品经济社会里起决定作用,在非商品经济社会里起辅助作用。

主讲人徐之明

主讲人介绍:徐之明,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学者型的考研辅导专家。徐教授的授课风格集深刻和生动为一体,让同学们听得进、记得住、搞得懂、用得上,在如坐春风般的课堂气氛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收获知识的充实。徐教授独树一帜的教学法,如图表法、口诀法等不仅对掌握特定的知识具有显著效果,而且具有一般的方法论层面的价值和启发。他所辅导的学生多次刷新当地考研政治的状元记录,被考生称为“金牌教练”。在05年的考研政治辅导中,徐老师的学生再续辉煌,多得了95分,一举创下了考研史上前所未见、绝无仅有的奇迹!

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的成熟

创立与发展

理论来源: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

导发展历程:列宁、斯大林、毛邓江

研究起点:物质资料生产

经济制度:内容

研究对象:生产关系

研究对象经济体制:形式

研究任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类型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在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社会发育成型,具体表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显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吸收、综合和改造前人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主观条件);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的出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

基于对自由资本主义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济学,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规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对未来社会的经济作了原则性的构想。列宁根据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建立了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即帝国主义论,并对现实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实质和经济运行问题作了开创性的研究。斯大林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这门科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狭义政治经济学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为主;广义政治经济学则是研究整个人类社会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运行规律。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由三要素构成: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劳动是劳动力的支出;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它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包括自然物和经过人的劳动改造过的物质资料。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为生产资料。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是构成劳动过程的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最普遍的要素,存在于任何社会阶段。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构成,或者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经济活动。这四个环节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中生产居于主导地位,起着决定作用;而其它三者对生产有反作用。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和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关系的过程。前者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后者则属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由人的因素即劳动者和物的因素即生产资料构成。其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对生产力的作用与日俱增;但它们不是独立的实体,只有通过人和物才能对生产力发挥影响。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是人们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决定了其它社会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即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生产”环节中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它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的全过程中、即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全部四个环节中所发生和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具体表现为物质资料生产四个环节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这些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是区别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二者的有机统一构成为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力的发展

是生产关系变化的原因和新旧生产关系更替的依据;是否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是评判生产关系先进或落后的根本标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正因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这种辨证统一的关系,所以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进行。

(三)研究生产关系包括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具有层次性,即不仅要研究本质层次即属于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经济运行层次即属于经济体制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在研究、揭示生产关系实质时,结合对一定经济体制的分析和探讨,可以从比较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和趋势中更好地把握一定经济制度的运动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实现政治经济学的功能及其历史使命。

1、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为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它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体现了基本的生产关系,属于制度的层面。

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的具体制度,反映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2、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二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联系表现在:第一,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建立的前提和基础。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着其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经济体制的发展方向和活动范围,影响经济体制的运行效率的高低。第二,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有反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的经济体制,对于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不合理的经济体制则会阻碍经济制度的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

其区别表现在:经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贯穿一定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经济体制较为灵活和易变。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在其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不同的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采取相同的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之所以较为灵活和易变,是因为它受众多因素的影响。除了经济制度外,同时也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生产力水平,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经济发展阶段、政治制度(如国家制度、政党制度、民主制度等)、法律制度以及思想观念、民主意识、文化素质、教育科学发展程度等。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研究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规律包括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广大人民的服务。

(一)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客观的,其理由在于:(1)任何经济规律产生、存在、发挥作用和发生变化都依赖一定的客观条件;(2)经济规律本身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发明、创造、改变经济规律。(3)经济规律的作用带有强制性,违背它就会受到惩罚。

(二)经济规律的类型

按照其发挥作用的范围,经济规律可以分为三种类型:(1)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规律即普遍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规律。(2)在某些社会形态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规律即共有规律,如价值规律。(3)只在某一个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挥作用的规律即特殊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

荆轲,一个四处为家的刺客,他的心犹如浮云,心如飘蓬,是没有根的,然而高渐离的筑声,却成了他愿意停留在燕国这片土地上的原由。

虽是初见,却如故人。也许所有的遇见,早已经是前世的注定,没有早晚,刚好在合适的时间遇见你,就是最美的相识。

他曾经游历过多少地方,自己已经数不清,但是没有一处可以挽留他行走的脚步,唯有今日高渐离的筑声,让他怎么也舍不得离开。

从此二人心性相投,在燕国集市上,载歌击筑,把盏言欢,欢喜处。嬉笑开颜,忧伤处,潸然泪下,即便这些神经质的状态,被集市上的人哗然,可是对知己而言,又如何呢?

人生难得一知己,悲欢喜悦与何人相干呢?我们各自欢喜就好。生为乱世,能够遇到如此懂得自己的人,是一件多么难得的幸福事情啊!

然而,这快意的知己日子,总归逃不过那个时代的残酷,千不该,万不该,荆轲不该是一位刺客,若不如此,又如何会被愚蠢的太子丹派去刺杀秦王,一去不复返。

倘若荆轲不是刺客,也就更不可能身如飘蓬,居无定所,也许不可能遇见高渐离,所有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注定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知己的离去,让高渐离心如刀割,整日独自击筑高歌,在痛苦中浑噩度日,这样疏懒的生活,无人懂他,对他来说已经倦怠了,他厌倦了这种孤独和苟且的日子。

他本可以大隐于野,疏远于喧嚣处,可是他同样选择了一条不归路。去咸阳宫为上宾演奏,最终被人认出,他并不害怕,倒是坦然自若。因为他心里清楚这里就是染过他知己——荆轲的鲜血的宫殿,若能在这里死去,也算是一种缘分。

然而事与愿违,秦王并没杀了他,给他一个痛快,而是熏瞎了他的双目,让他生不如死。在一次次的心伤中,他在筑中灌满了铅,仿效荆轲,想与秦王同归于尽,只是他心里非常清楚,他根本伤及不了秦王毫发。

他之所以如此,以卵击石,无非就是想痛快死去,是一种求死的方式罢了。千百年以后,后人深记那易水的水有多寒冷,那易水的风有多刺骨。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里融入了多少痛苦和无奈?

几千年之后,易水的水,易水的风,易水的雪,一年复一年,而那个凄美的故事,也这样经久不衰的传颂着。

不由让我又想起伯牙绝弦的故事来,因为知己子期的离世,伯牙绝弦谢知音。

人世间有一种高山流水的知己,叫伯牙和子期,也有一种侠义知己,叫荆轲与高渐离。古语曰:“士为知己者死。”这可能是世间最高的知己情意了吧!

人生漫漫,朋友易得,知己难求。

知己情,是我们需要用生命去珍惜和呵护的情意。然而这个时代,情意似乎越来越廉价,从深交到陌生。若你遇到知己情,别忘了好好珍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