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下册修订2012.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下册修订2012.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下册修订2012.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下册修订2012.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和下册) 修订说明

1.教材修订前后的内容和编排变化。

根据本教材修订的指导思想、依据、基本原则和目标,结合实验区的调查结果和反馈意见,在大力强化教材原有特色、完善原有体系、优化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教材内容的时代性、科学性、思想性、基础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可行性。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教材进行梳理、完善和优化提质。

(1)教材内容的增加。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新增的内容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实验区师生对教学内容增加的合理建议,增加了部分教材内容。例如,

在“学会看地图”中,增加了遥感图像、电子地图等正文内容(七上P11);

在“亚热带的气候类型”的活动中,增加了武汉与杰克逊维尔气候的比较(七上P91);

在“大河众多的亚洲”中,将亚洲河流特征改为从水系特征方面进行描述,增加了阅读“流域和水系”(七下P9);等等。

(2)教材内容的精简。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精简的内容标准、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实验区师生对教学内容精简的合理建议,精简了部分教材内容。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世界的发展差异”一章中,对原来第二节“国际合作”作了较大的删减,删除了原来第三节“重要的国际组织”;

在“亚洲的人口与国家”中,对阅读“亚欧政治地图的变化”的内容作了精简,删除了阅读“亚欧的民族”(七下P11);等等。

(3)教材内容的更新。

我们根据最新的国际、国内统计年鉴,对地理数据进行了全面更新,并将地理热点以及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素材吸收进教材。

例如,在“海陆变迁”这一节中,将阅读“智利大地震”替换为“东日本大地震”(七上P45)。

(4)教材内容的调整。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变化、教材编写建议,以及实验区师生的合理建议,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

例如,对七年级下册许多章节中过多的“目”标题进行了梳理和压缩,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整合;

在“认识地球”这一节中,先讲述静态的地球,再讲述动态的地球,增加了正文内容“地球的运动”,并将原来“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节中的活动“演示昼夜更替现象”移到这里(七上P27);

等等。

(5)教材内容的校准。

针对教材中文字表述不够精准等不足,着力进行修改。

例如,对“‘盖天说’与‘浑天说’”(七上P16)、“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南极探险”(七下P66—67)等阅读材料进行了校准。

(6)教材活动的优化与提质。

在进行教材活动设计时,我们努力达到以下五个方面的质量要求:

①结合基础地理知识,紧扣基本地理技能的培养点、提高点、拓展点,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点,引导教师突出活动开展中的过程与方法,为学生的地理学习作好铺垫、提供思路、归纳方法,达成以教材活动为载体,有效提高地理学习质量、发展地理学科能力的学习目标。

②针对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进行设计,在照顾初中学生形象思维的前提下,引导初中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合理发展;做好地理能力培育规划,引导学生的地理能力呈螺旋式提升。

③选择恰当角度对正文内容进行适度拓展,力争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活动掌握一种类型的问题,体现案例学习的精髓。

④立足课堂,引导学生查漏补缺,及时反馈;关注活动设计的可操作性,为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完成活动作好铺垫,搭好梯子。

⑤关注地理课程的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等。

(7)教材呈现方式的创新。

在教材内容的呈现上,我们采取了地图、照片、文字叠加的方式,使图文完美结合、融为一体;采取了多图组合的方式,来展现地理事象的变化过程;采取了整体与局部图像组合的方式,以突出地理事象的特征;等等。

例如,阅读“荷兰的风车”(七上P4)、活动“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七下P71)、正文“文化与旅游”(七下P88)、阅读“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98)等。

2.教材修订前后的难度调整。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删减内容、修改行为动词等方式,减少了部分内容,降低了一些要求,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本教材以此为依据,结合实验区教师的具体意见,使修订后的教材在难度上有所降低。教材的难度调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删减内容,控制容量。

教材以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依据,从减轻学生负担出发,大胆取舍教材内容。

首先,删除《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已删除的内容。

其次,删减某些与其他学科有交叉重复的内容。

再次,减少不必要的地理概念和数据,淡化地理成因。

最后,删减或修改一些实验区教师反映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

例如,删除了原“国际合作”、“重要的国际组织”两节中的大部分内容,删除了原“东南亚”一节中让学生“结合资料,说明泰国为什么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国”的活动,等等。

(2)分散难点,化整为零。

教材将部分地理学习难点分散到各章,如将地球和地图知识分散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的一、二、四章和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中。

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安排了部分地图知识,如地图方向、比例尺、图例与注记等;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将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七章中。这样做主要是降低地理课程开始时的难度,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材将“地球的运动”与“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等内容整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3)教材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教材通过知识铺垫,强化了教学内容的衔接;通过绘制大洲地形简图、构建地理“知识树”等方式,使教材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自然地理基础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对此我们采取了许多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学看地形图”部分,教材按地形鸟瞰图、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线索来组织内容,并且伴有玲玲、贝贝

的提示,文字解释生动,表现形式活泼,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理解。

(4)教材活动数量适中,易于操作。

本次修订对教材中的活动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并,并按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降低了难度,删除了有一定实施难度的活动内容。

教材活动题的数量与难度适中,学生在课堂上基本能够完成。此外,还增加了活动实施的过程设计。例如,“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学会绘制海陆轮廓略图”等活动中,教材都提供了详

细的活动步骤。

*教材修订后凸显的特色*

1.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紧扣课程改革理念。

(1)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地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的服饰、饮食、旅行等,无一不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地理课程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这次地理课程改革中的全新理念,它表明义务教育阶段中的地理课程要找准定位,从生活入手,学习身边的地理。

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与认知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中,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够增强我们生活和生存的能力。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经常遇到的地理问题。在教材修订时,我们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一是从生活中提取地理素材,以社会热点为重点,以增强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以阅读材料为例,“荷兰的风车”、“地球在变暖”、“‘地球之肺’”、“印度的牛”、“以色列的节水农业”、“欧洲联盟”、“德国慕尼黑啤酒节”等,都有着丰富的地理内涵。教材活动设计多取材于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使学生有“鲜活”的感受。教材选材时,紧扣时代脉搏,既贴近生活实际,又反映地理科学的发展动态,如遥感技术、电子地图、大气质量监测等。

二是从生活中提出地理问题。问题反映了人们的不解与困惑,使学生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教材从设问入手,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翻开我们的地理教材,跃入眼帘的就是一连串的问题:地球在太空中怎样遨游?她怎样形成了今天的面貌?……在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教材从生活中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教材中随处可觅的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解开地理之“谜”,这正是地理教育的目的之所在。

(2)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培养学生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一切为了孩子”是现代教育的全新理念,“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课程不仅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更重视地理技能、地理观念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结合现实生活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深入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养成地理基本素养。

例如,在学习气温的测量时,教材提出“有时候,我们的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中的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会有明显的差别。想一想,这是为什么?”(七上P72);在学习主要降水类型时,让学生结合降水的形成条件,说一说夏天从冰箱中拿出冷冻的饮料后,会在容器表面形成大量水珠的原因(七上P75);等等。

(3)着力拓宽学习空间,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

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课程,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一是教材内容的开放性。课堂教学素材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来源于发展中的地理科学、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经验与地理学习活动本身。地理内容具有时代性,而教材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因此,不断更新学习内容,构建开放的地理教材,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通过调查访问或从报纸、网络上收集资料,写一篇短文,介绍地震发生时安全逃生的方法,并与同学共享”(七上P46);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七上P105)。

二是教学实施的开放性。为满足多样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内容,如问题研究、课题设计、实验操作、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

例如,问题研究———“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七上P53活动)、

课题设计———“气候资料的表示方法”(七上P76—77活动)、实验操作———“观察地球上的昼与夜”(七上P27活动)、社会调查———“你的家乡引进外资的优势以及可以在哪些方面与外商进行合作”(七上P107活动)、实地考察———“在北半球测量当地纬度”(七上P20活动)等等。

因此,教材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掌握“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着力拓宽学习空间,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符合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体现了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个性发展对地理教育所提出的新要求。2.重视地理技能,突出能力培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技能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掌握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在教材的修订过程中,我们注重从问题分析入手,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从地理学习能力的类型看,我们加强了对学生五大能力的培养:读图能力、实践能力、信息能力、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与此同时,关注学生能力层次的提升:记忆、理解和应用。

(1)教材通过学生活动突出技能训练的过程性,并利用图解的方式辅助教学。

这种深入浅出、分步实施、图文并茂的处理方式,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本技能。

例如,在“用乒乓球制作简易地球仪”活动(七上P22)中,教材设计了五个步骤,并绘图示意其制作过程,确保学生直观易学。

再如,“学会绘制海陆轮廓略图”(七上P32)、“非洲与南美洲的拼合”(七上P42)、“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七上P78)、“探究海陆温度变化的差异”(七上P82—83)、“绘制地形剖面图”(七下P42—4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能力。

例如,“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七上P72)旨在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探究太阳直射与斜射下的温度差异”(七上P78)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用不同方法制作的地图”(七上P24)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七下P2)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解释历史上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七下P21)旨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采取多种方式,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3)教材关注学生地理能力层次的提升。

以读图能力训练为例,在“日本”一节中,“读日本地形图,找出岛屿、海洋、海峡、山峰与平原”(七下P69),这是要求学生记忆日本的地理知识;“读日本樱花开花时空分布示意图,解释北海道樱花开花的时间比九州要迟1个多月的原因”(七下P71),这是对学生“理解”层面的要求;“归纳日本的主要地理特征”(七下P75)是培养学生“应用”层面的能力。

(4)通过能力递进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

例如,在教材中有这样的序列设计:通过“绘制平面草图”(七上P7)、“学看地形图”(七上P37—38)、“绘制地形剖面图”(七下P42—43),由浅入深,使学生对地形图知识有系统的了解。

再如,“学看气候统计图”(七上P76—77)、“学看气温和年降水量分布图”(七下P18)、“学会判别气候类型”(七下P27),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使学生在读图、用图的过程中,熟能生巧,举一反三,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5)在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时,教材以“明”“暗”两条线索延伸展开。“明”线表述地理知识,多以正文方式呈现;“暗”线培养地理能力,从地理基本技能入手,多以活动方式呈现。“明”“暗”两条线交织融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培育地理基本技能。因此,教材重视地理基本技能的培育,鼓

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而且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人际交往,增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能力。

3.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德育教育。

(1)教材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教材根据地理课程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理念,提升了地理教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价值。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

(2)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地理’一词的来源”(七上P2)、“‘盖天说’与‘浑天说’”(七上P16)等内容,反映了我们先祖对地理科学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平台”(七下P67)等内容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教材尊重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阿拉伯人服装与地理环境”(七上P6)让学生了解到民族服饰特色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种与地理环境”(七上P57)让学生了解到人种的差异;“世界的宗教”(七上P59—61)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4)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七上P17)、“‘地心说’与‘日心说’”(七上P26—27)、“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七上P42)、“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七下P68—69)等内容,包含着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内涵。

(5)教材注重培育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灾害观和发展观。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在内容选择上,教材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阐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富含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关注全球以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教育内容。

例如,“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庙”(七上P67)、“‘地球之肺’”(七上P90)、“处境艰难的地球”(七上P55)、“地球在变暖”(七上P88)、“亚马孙热带雨林”(七下P106)等,都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与教育内容。

因此,教材在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教育,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方面,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4.重视教学方法指导,倡导多样学习方式。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应因材施教,因生施教,还必须针对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多采用比较、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

在学习方法的运用上,学生应针对地理问题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尝试运用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程序来设计教学过程:“提供一个背景→提出一个问题→收集一些材料→组织一些活动→得到一点启示”。

我们在教材修订时,对教法的指导和学法的引导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地图和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特征。

在了解某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时,可采用读图和查阅资料的方法。

例如,在“亚洲及欧洲”一节(七下P2—14)中,教材安排了“亚欧大陆轮廓”、“亚洲和欧洲地形分布”、“亚洲和欧洲气候类型分布”、“亚洲和欧洲人口分布”等一系列地图,以及相关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区域人口、国家的分布等。(2)运用归纳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特征。

区域的某一特征是区域内相关地理要素组合的体现,比较适合运用归纳的方法去认识。归纳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或特殊到一般,本身就含有探究的成分。

七年级下册的“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近国家”三章的第一节内容,分别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亚洲及欧洲、东南亚、日本的区域地理特征,其编写时使用的是归纳的方法。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编排,既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所要讲述的区域的相关知识,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大洲、地区和国家的区域地理提供了方法指导。

教师也可以运用演绎的方法,先告诉学生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再到地图上进行验证,使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特征。但这种引导学生掌握归纳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独立去认识一个新的区域。(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区域地理成因。

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来了解区域地理特征的成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思维训练。这种综合分析实际上是一个发现影响某一地理特征形成的诸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并找出主导因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各个影响因素并确定其对该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程度是一个分析的过程,将不同因素的影响结果联系起来勾画地理特征形成的全貌,则是一个综合的过程。

如“城市问题”(七上P61—62)、“民居建筑特色形成的原因”(七上P63)、“世界的人口问题”(七上P51-5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七上P78—86)、“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差异”(七上P104-105)、“俄罗斯”(七下P81—85)等,都需要综合分析,从成因上来探究地理现象的原因。学生初步掌握这个综合分析的过程,就有可能独立去认识一个新区域的地理特征形成原因。

(4)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区域地理差异。

比较法是区域地理学习中经常会用到的方法。每个地理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可通过比较法来认识区域间的异同。比较相同或类似的地方,可加深学生对地理规律的认识;比较不同的地方,可帮助学生认识地理区域的独特性,加深对“因地制宜”的理解,同时有助于理解世界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

教材中要求运用比较法来学习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亚洲及欧洲”。教材将“亚洲”作为学习的主线,而对于欧洲则以阅读、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借鉴学习“亚洲”的方法,学生进行比较研究,掌握欧洲的地理特征。因此,教材对地理教与学的方法指导比较清晰、准确,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

5.优化教材内容体系,科学控制教材容量。

教材体系的构建,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交叉编排,并适当增加了人文地理的比重。教材不拘泥于学科体系的完备性,而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将重点、难点合理编排到相关章节中。

七年级上册以介绍世界地理为主,突出以人为本,始终贯穿人地关系这一主线。教材的内容安排是: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其中第二章和第四章属于自然地理,第三章和第五章属于人文地理。

教材将教学难点适度分散。例如,将地图知识、地球的运动、气候的成因分散到多个章节进行学习;在介绍大洲地理时,“非洲”一节侧重于气候分析,“美洲”一节侧重于地形分析。

因此,本教材整体容量适当,教师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材内容的选取与学生储备的基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较为适应。

6.落实课标评价建议,激励学生有效学习。

地理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在教材修订中,为了落实好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建议,我们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获得情况,而且密切关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与变化。

(1)对地理知识的评价,我们依据“内容标准”的行为动词来确定评价的层次要求。

对于要求描述、说出的内容,将评价标准定位在评价学生的表述状况;

对于要求学会、运用、举例、用实例说明、用图说明的内容,我们重在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运用水平与进步状况,即评价学生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质量以及能否将相关地理知识迁移到具体情境之中。

比如,在教材活动所设计的问题中,使用的行为动词保持与课程标准一致,以便于教师准确把握对地理知识评价的层次要求。

(2)对地理技能的评价,我们主要关注学生对地理技能的方法和要领的了解程度,选择应用地理技能的合理程度,以及运用地理技能的熟练程度。

课程标准重视阅读和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以及简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基本技能。我们在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类型的活动中,都列出了较为详细的操作步骤,以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对地理技能的评价。

(3)对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我们重点关注了学生参与地理学习活动过程的表现以及地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状况。

在教材修订中,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为学生创设了大量实地观察与调查,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资料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学习地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地理方法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去追踪地理思维的轨迹,有利于他们掌握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导教师关注地理方法教育的成效的评价,会使教师更加重视地理方法教育在学生自我发展和提高中的作用,注意在科学认识论的指导下组织地理教学,按相应的认识方式呈现知识和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地理方法的教育。

比如,我们在七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中安排了“描述欧洲的地理位置”、“认识欧洲地形”、“了解欧洲气候”、“熟悉欧洲

水系”、“‘我们最关注的大洲’学习方案”等一系列活动,渗透认识大洲自然地理特征的基本方法。

(4)我们有意识地通过教材活动、阅读材料、地理照片和地理插图等内容,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引导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地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由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转向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7.栏目定位特色鲜明,教材呈现方式创新。

(1)从教材栏目的设置看,教材由定位清晰的正文与非正文两部分组成。

正文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为全书的骨架。正文行文严谨,内容科学,与传统教材相比,减少了地名和数据,淡化了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降低了学习难度,增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非正文部分则包括地图、照片、插图、阅读材料和学生活动等。

从教材内容构成来看,正文约占35%,学生活动约占35%,阅读材料和地理插图各约占15%。符合地理科学和地理教育的要求。

(2)教材突出教学重点,简化地图信息,重视降低学习难度。

例如,在“世界主要气候类型”一节(七上P87—98)中,将每一种气候类型用一张图来表示其分布地区,简单明了,主题突出。

教材中的地图表现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的提高。例如,“乡村演变为一般城市示意”(七上P62),采取地图、插图与活动相结合的呈现方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3)教材精选了许多精美照片,更加突出地理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地理事象。

一部分地理景观照片,比如“荷兰的风车”、“巴拿马运河船闸”、“极昼和极夜”、“热带荒漠景观”、“梵蒂冈”、“莱茵河”、“塞纳河与巴黎圣母院”等,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

有些照片“出血”排版(如“塞纳河与巴黎圣母院”等),有些照片、地图与活动有机整合在一起(如“荷兰的风车”、“日本樱花”、“东非大裂谷”等),不仅丰富了图文信息,还创新了地理知识的表现形式。

在本次修订中,我们安排专人负责遴选照片,思考照片的呈现方式,所增加或替换的照片都是从众多备选照片中精心遴选出来的,照片的呈现方式是经地理编辑与美术编辑反复讨论后确定的。

(4)教材的地理漫画形象生动,增添了教材的可读性与亲切感。

一些枯燥的地理问题,通过地理漫画的形式来表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其在讨论中获取地理知识。

教材中还穿插了两个卡通人物:玲玲与贝贝,他俩经常讨论一些有趣的地理问题,比如观测北极星、东西半球的判定等。通过他俩的夸张表现来展示其学习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他俩的对话所营造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也激发学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本目录-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本目录: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 作为一名八年级地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目录,有目录意识将会使我们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学生也获得了一种主动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以下是X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本目录湘教版,希望你们喜欢。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课本目录第五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第二节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第二节东北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分布 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 第一节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国际枢纽功

能 第二节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旅游文化特色 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外向型经济 第四节长江三角洲区域的内外联系 第五节长株潭城市群内部的差异与联系 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一节北京市的城市特征与建设成就 第二节台湾省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 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 第四节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第五节黄土高原的区域发展与居民生活 第九章建设永续发展的美丽中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课本南方地区知识点 1.位置: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 2.面积和人口: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5﹪.

3.民族:本区拥有30多个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 4.地形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5.气候: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 6.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7.作物熟制:一年两熟到三熟。 8.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成都平原素称“天府之国”、长江中下游平原是“鱼米之乡”。 9.主要物产:水稻、生猪、柑橘、茶叶、桑蚕、甘蔗、淡水鱼和热带作物 10.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淮地区、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 11.热带作物产区:海南岛、雷州半岛、台湾岛南部、云南省南部。 12.中国热带作物主要有:橡胶、椰子、咖啡、胡椒、剑麻、油棕 13.耕地类型:水田 14.矿产资源:有色金属

整理七上地理湘教版电子书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西安市中铁中学王东鹏 【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课标解读】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很多,主要有:原料、动力、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政策等。分析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目的是运用工业区位理论进行工业合理布局。不同的工业部门所要考虑的主要区位因素不同,学会抓主导因素进行工业区位分析和区位选择,例如:甘蔗制糖厂接近原料产地。 在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因素并非固定不变。现代钢铁工业从19世纪起源后,目前其区位选择经历了三个阶段,不同时期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就不同。 学会从环境因素考虑工业区位的选择。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工业的区位因素,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 本节课教学只涉及工业区位因素的有关知识,主要介绍工业区位的概念和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因素:运输、土地和集聚。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产业部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工业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标志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教材首先介绍工业区位的概念和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因素:运输、土地和集聚。 工业区位的概念包括两方面:一是工业企业的经济地理位置,二是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 交通运输是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运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工业产品的成本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工业生产活动应尽量减少运费,降低运输成本。 从运输“原料”看,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那些原料运输成本高或不便长途运输的工业区位选择应尽量接近原料产地,这类工业也称为原料指向型工业,例如制糖工业。 从运输“产品”看,那些产品运输成本高或不便长途运输的工业区位选择应尽量接近市场,这类工业也称为市场指向型工业。如石油加工、食品工业、瓶装饮料的制造业,以及家具制造、印刷工业等,多接近消费市场。 土地的有限性和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土地的供给状况和地价的区域差异,任何工业企业都要占有一定量的、适合建筑的土地。因此,土地这一因素对占地面积较大的工业企业尤为重要。 集聚因素教材主要分析了工业企业中相关产业的集聚及所带来的优势(节约运输成本,降低能耗,集中处理废弃物;开展协作,促进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节教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学情分析】 1、认知发展分析 (1)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归纳、概括能力,自主学习和判断推理的能力也达到一定的高度。 (2)高一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社会经济生活也有了一定兴趣和体验,但学生的兴趣仅停留在感性层面,有待于在理性层面上进一步提升和深化。 2、知识结构分析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认识并非是主体(学习者)对于客观实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并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地理科学源于生活,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工业区位因素已有所了解,在实际生活中,对不同类型的工业区域,如经济开发区等都比较熟悉。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球 一、标准要求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 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 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 (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 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 (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七下湘教地理课本电子版

七下湘教地理课本电子版 篇一: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套(完整)教案 第一章认识大州教案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时区 【学情分析】: 很多同学在上学中地理成绩不够好,对学习地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化解这种心理情绪,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有阻碍作用。本期教材编写从简,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方面介绍世界地理,不再注重系统的知识介绍,而是从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对一些常用知识和重要的地理科学方法的介绍和运用,重在对新课标教材的解读,增加了教学难度,也释放了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时区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区换算。 【教学过程】: 【板书】:开学第一课 目标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方法:与学生课聊 如:1)请几位学生叙述假期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

(依据回答,做一些引导和肯定,如果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可引导叙述有哪些人文风情,地理事物等) 2)介绍各班的成绩状况,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向周围的同学学习。 3)谈论学习地理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总结,板书如下) 【板书】:一、地理学习方法 ①预习并认真听课 ②及时完成作业 ③增加知识,进行课外阅读 目标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法:趣味提问 如:1)小明接爸爸回家 小明的爸爸在日本从大阪回北京,通知小明9点钟去机场迎接,8点30分时,小明正准备出门,却发现爸爸正站立在门口,小明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2)NBA直播的时间差 NBA球赛一般在大城市的晚上开始,每次看到姚明上场的时候都是当地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我们中国正好是上午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3)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 有一对双胞胎兄妹,妹妹出生在5月4日,哥哥出生在5月5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全套教案

第一章认识大州教案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时区 【学情分析】: 很多同学在上学中地理成绩不够好,对学习地理产生了畏难情绪,如果不化解这种心理情绪,对以后的地理教学有阻碍作用。本期教材编写从简,从大洲、地区、国家三个方面介绍世界地理,不再注重系统的知识介绍,而是从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注重对一些常用知识和重要的地理科学方法的介绍和运用,重在对新课标教材的解读,增加了教学难度,也释放了教学思路。 【教学目标】: 1)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时区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时区换算。 【教学过程】: 【板书】:开学第一课 目标一:化解学生的畏难情绪 方法:与学生课聊 如:1)请几位学生叙述假期作了哪些有意义的事? (依据回答,做一些引导和肯定,如果有外出旅游的经历,可引导叙述有哪些人文风情,地理事物等) 2)介绍各班的成绩状况,树立学习榜样;鼓励向周围的同学学习。 3)谈论学习地理的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作一些总结,板书如下) 【板书】:一、地理学习方法 ①预习并认真听课 ②及时完成作业 ③增加知识,进行课外阅读 目标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法:趣味提问 如:1)小明接爸爸回家 小明的爸爸在日本从大阪回北京,通知小明9点钟去机场迎接,8点30分时,小明正准备出门,却发现爸爸正站立在门口,小明觉得很奇怪,这到底怎么回事呢? 2) NBA直播的时间差 NBA球赛一般在大城市的晚上开始,每次看到姚明上场的时候都是当地万家灯火的时候,可我们中国正好是上午时间,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3)妹妹比哥哥早一天过生日 有一对双胞胎兄妹,妹妹出生在5月4日,哥哥出生在5月5日,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这样的提问,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出“地方时”的概念)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探讨】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特点与教法 探讨】 湘版新编初中地理教材给人以清新朗目之感,它在内容编排、形式结构等方面都与以往所使用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侧重探讨根据该教材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教法,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从整体编排来看,湘版地理教材按“先总后分”的原则编写,即“世界一大洲一地区一国家”。初一上册安排的是关于全球的知识: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初一下册则是分区地理:认识大洲、了解地区、走进国家。初二中国地理的编写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初二上册学习的内容有: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及中国的区域差异;下册内容的第一章为中国的主要产业,以后的各章则主要是分省地理,教材把我国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单位按沿海(第二章沿海万里行)、沿边(第三章陆疆万里行)、沿江(第四章黄河万里行和第五章长江万里行)的位置特点分别加以介绍,区别于以前的教材按东北、西南、华南、西北等方位编写的方法,这也是湘版地理教材的一大特点。 从结构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采用大字正文和辅助文字混排的形式,重点突出,版式新颖。大字正文一般叙述地理事实,讲解地理概念,解释地理成因,说明地理规律。辅助文字主要包括富有特色的两个栏目:“活动”栏目侧重安排富有启发性、思考性的地理问题,密

切配合课文的重点、要点以及关键内容,以加深理解,启迪思维,让学生养成学思结合的良好习惯;“阅读”栏目侧重选编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阅读材料,与课文所讲内容密切配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自学能力。而且在每一章的前面,都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该段文字不但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还起到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兴趣的作用。从形式上看,湘版地理教材图文并茂,直观性强,生动形象。在课本的封面、封底、以及课文里面,增加了大量引人入胜的彩图,在课文之中穿插了内容简明、重点突出、种类多样的地图、速描图、示意图、模型图、统计图、漫画图以及卫星图片等。这些图像与课文紧密配合,以图引文、以图释文、以图补文、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地反映和说明地理问题,把繁、难和语言不便表达的地理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不仅改变了地理教材的面貌,也增强了地理教材的吸引力,便于学生理解知识的难点和重点。 从内容上看,湘版地理教材选材典型,知识量适当,不求全不求深,表述生动活泼;围绕环境、资源、人类活动这些主题,选材上注重体现人地关系,地理知识的时代性、实用性、教育性以及科学性;适当降低了教学难度,删减了难教难学的有关内容;注意减轻学生负担,删减单纯记忆性知识,如国家减少为七个有代表性的、区域特征典型的国家来讲授,这七个国家,既包括了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课文表述不但简洁、明了、准确,而且主要还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实际,通过读图思考、启发设问、引用实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课本活动题解答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上,课本,活动,题,解答,七年级上册 滑雪运动一般应在高纬度地区或高山地区开展,因为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分别受纬度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冬季气温低,气温低才能有降雪,所以只有这两类地区才能开展滑雪运动。 冲浪运动一般在低纬度的沿海地区开展,因为冲浪运动需要海水温度较高,风浪较大,一般低纬度近海地区具备这种条件。 7上-003.举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地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 生活中需要地理知识的例子很多,比如:我们了解了天气变化的基本原理,学会收听天气预报和观看卫星云图,就能够及时了解天气信息,安排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辨别方向,就不会在森林和沙漠中迷路。总之,地理知识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7上-005.举例说明海洋、土地、森林与生产建设的主要联系。 1、海洋:航运、产盐、捕鱼、开采石油。 2、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3、森林:提供木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生态平衡。 由于地球表面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得多,从太空看地球是一颗蔚蓝色的星球,因此把地球称为水的行星或水球一点也不为过。 由于从古至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都在陆地上进行,而且以前人们的科技落后,活动范围狭小,他们对海洋认识极少,所以就把我们生活的星球命名为地球。2、海洋面积大 A线路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陡;B线路等高线较稀疏,坡度较缓。 1、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现在的喜马拉雅山脉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广阔的海底。 2、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说明现在的海底在地质历史时期曾在海平面以上,为陆地。 3、东非大裂谷不断扩张将形成海洋。说明现在的陆地由于不断拉伸,以后会形成海洋。 4、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说明现在的地中海由于两侧的陆地不断地靠近,最终将消亡变成陆地。 启示:这些现象说明地球表面确实存在着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的故事确实存在,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是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学计划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地理教学任务,每周两课时,所用教材是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导下编写的湘教版七年级地理教材。 一、指导思想 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二、教材分析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以世界地理为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自然地理与世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地球的面貌、世界的居民、世界的气候、世界的发展差异四部分内容。共计五章,16节: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第五章《世界的发展差异》。 《地球的面貌》这章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变迁四部分内容。认识地球,了解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以及海陆变迁,了解全球海陆分布发展演化的基本规律,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世界的居民》属于人文地理的内容,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的气候》这章包括天气和气候、气温和降水、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四部分内容。从本章知识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来看,是后面学习区域地理及中国地里的基础之一。 在前面各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状况的基础上,《世界的发展差异》这章引入世界的发展差异,国际合作,国际组织等政治经济概念,为学生以后学习各大洲、认识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地理概况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学生学情分析 七年级共计2个教学班,每班接近70人。刚刚升入七年级的初中学生,在小学社会课中,接触了一些地理知识,但比较零碎。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所以,初一上学期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目标,掌握最基础的地理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由于地理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有新鲜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上好第一节课,注重培养兴趣,打一个良好开端。 三、教材重难点分析及措施 本册书重点需要掌握的内容有:地图的判读方法;认识地球的面貌及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世界的气候。 难点:认识地球(地球空间概念的构建,如经纬网的判读),地形图读图能力培养,世界气候。 应对策略: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 材。 5、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6、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7、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8、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 四、帮困扶优措施

初中地理教材湘教版与人教版比较

初中地理教材湘教版与人教版比较“一本好书就相当于一位名师,一套好教材就相当于茫茫大海上的一座航标,受惠者众,它给人的益处是无穷的。”十余年来,通过义务教育湘教版《初中地理》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教学理念变革,同时也受困于教材的把握和处理,以及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存在的许多不妥之处。下面就湘教版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优劣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一)湘教版的优点与不足 一、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 二、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的特点 1.新教材重新调整了初中地理知识体系和结构 新教材改变了过去几十年一贯都是以初一《中国地理》、初二《世界地理》的呆板滞后的教材体系结构。新教材改为初一在学习了地球、地图的初步知识之后,先学世界地理,初二再学中国地理及乡土地理。这种安排,体现了地理学由整体到局部,由部门到区域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认识、又便于知识前后联系和应用。 新教材在知识体系上加强了地理基础知识的教学,世界区域地理更加突出重点和特点,减少了层次。以《南亚》一节为例,以归纳共同性,突出南亚区域地理特征,并侧重讲述地形、气候,从而认识南亚的农业、宗教与社会,注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分析自然地理与人文

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在国家地理方面,新教材选择了东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日本,在内容上比旧教材具有份量适当,头绪简明,重点突出,条理清楚等优点。《日本》体现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紧密结合的精神,在自然地理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变,突出了重点。有助于学生结合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分析、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工业分布(布局)。 2.课文中的小标题紧扣教材,醒目突出 新教材课文中的小标题设计能紧扣教材,醒目突出,既抓住了重点,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重视,内容体系突出了人地关系,加强反映当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和时代感。以《澳大利亚》一节为例,该节小标题可连结成:拥有一个大陆——低平的地形——古老的动物——发达的农牧业和工矿业。这些简短的小标题既高度概括了澳大利亚国家地理的主要内容与特征,又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的人地关系。 3.图象丰富多彩,更贴近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 新教材大量增加了图表、景观图等,更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每幅图都能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对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识图技能和分析地理事物与现象的能力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地图表现力强,内容丰富,色彩鲜明,清晰易读,既可巩固正文地理知识,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信息面,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地理学习需求。 教材对图象也进行了创新,每幅图的信息主体明确,使图象表达的内容重点更加突出,便于学生掌握。 4.练习编写有新意,富有启发性 新教材注意地理能力的培养,加强地理基本训练。在增加图幅的同时,还安排一定数量的练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练习的题型多种多样,与教材内容紧密配合,图文并茂,目的性明确。 新教材中设“阅读”、“活动”两个小栏目,以丰富学习内容和启发学生思考,促进讲练结合。练习内容有一定弹性,具有可选择性特点,减少了记忆量,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活动”中的“读图”主要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地图的能力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概念。思考题题目设计富有思考性、趣味性,答案也具有辩证性。目的是促使学生课堂消化所学的内容,同时寓思考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特点。 三、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存在的问题 虽然此教材有不少创新,但是问题和缺陷也很多,主要体现在: 1、相关材料更新速度慢,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特别是人口数据、国家人均GDP收入

湘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精品

湘教版教材编委-湖南师范大学周跃云教授在西安市举办的“湘教版教材回访会”上的讲稿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内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张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内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 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I《地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地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大气受热过程,天气系统的特点,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等。基本规律包括气压带、基本过程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等。洋流的分布规律,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包括地壳内部物质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大洋环流等。》的前言——走进地理学是高中地理的开篇。呼应初中地理“让我I《地理;“地理学是什么”告诉学生,的角度,“说理”从,们走进地理”,“地理学做什么”学明确指出地理学是一门充满智慧和乐趣的科学,,“地理学怎么做”指导学生,好地理将使你终身受益。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是引导学生从大的方面来认识人类所处的生存环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地球的运动与结构通过天体系统、境即地球的宇宙环境。等知识的介绍,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地表大气环境通过介绍了地壳的物质组成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形态、过程。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以及它们对地理环境的和水环境,影响。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的特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通过对自然地理的要素变

化和环境变迁分析,征。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及其对人(聚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通过地形条件、类活动的影响。落、交通等)的影响分析,说明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辨证关系。以前必修课自然地理部分将大气、水、地质、地貌、生物、土壤各要素一一(物则突出地表过程》I《地理而湘教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剖析,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分析和自然环境特征(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从公民选择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素质教育出发,这样的教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材选材和内容组织,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新教材的创新。二、教材内容结构分析而非正每一节由正文和非正文两部分组成。》I《地理从教材内容结构来看,文则包括地图、地理景观照片、地理示意图、阅读和活动等五个部分。教材各组分比例合理,符合地理科学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一)对教材“正文”的剖析》要求学生必须正文是课文的主体和骨架,是《普通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掌握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正文行文规范,内容科学严谨。如,教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第二章》I《地理(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材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与此内容相关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中,换)外力因素。①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正文教材组织的主要内容有:围绕这一目标,地震活动)构造运动和火山、(板块运动、②内力作用及其成因——内力与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③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 版)教材分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分析 长沙雨花外国语初级中学尹延荷 教材分析: 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教材内容是中国地理为主,分为中国的疆域、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中国的区域差异四大部分。根据近些年来中考改革,地理为开卷考试形式,就更加重视对地理知识的综合与运用方面,更加重视学习对地理信息的处理,对地理数据的分析以及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八年级地理上册表现出对各种能力的培养,教材更多篇幅的图片和活动的训练。 我国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上处理好整体与差异的关系。 例如:我国的疆域面积居世界第三,但东西和南北都跨度很大,带来了冬季气候上的南北差异也带来了东西的时间差异。 例如: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但地形复杂多样。自然环境存在南北气温的差异、东西降水的差异。自然环境的差异带来了各区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因此北方地区的能源与工业,南方地区的商业与农业,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与畜牧业,青藏地区的高寒景观各具特色形成了四大地区差异。 又例如: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许多资源的总量都居世界前列。由于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东西差距较大,许多重要的资源分布不均,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极大的浪费。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发可更新能源,保护好现有的能源是我们在这一章节不可忽略的主题思想。 教学建议: 八年级地理上册的教学应以从如何处理地理信息入手,来获得地理知识,这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根据地理有关数据绘制曲线图。(人口增长图、各种数据的比较以及经济生产的增长等等。) 2.根据阅读材料获得地理知识。(对阅读材料的整理,提取相关的地理知识。) 3.根据图例说出某种地理事物的分析,并归纳出其分布的规律。 4.利于图表回答问题。 八年级地理上册各章节的教学建议如下: (一) 疆域与人口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Ⅱ教材分析及教法建议 一、教材的容分析及处理 1.“地理Ⅱ”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地位 地理二共分四章:人口与环境,城市与环境,区域产业活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从容的比重来看,“地理Ⅱ”主要是侧重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地位体现在:①人地关系的教育必须要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和社会现象进行。②人文地理研究的对象和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有直接的关系,便于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教学活动。 但是,地理Ⅱ提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联系与融合”,不主自然和人文地理的截然分离和割裂,也不拘泥于讲授纯粹的人文地理。 2)与地理一、三和选修的关系。 与地理Ⅰ的关系:“地理Ⅰ”是以自然地理知识为基础的教学模块。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所以,“地理Ⅰ”是“地理Ⅱ”的基础。 与地理Ⅲ的关系:“地理Ⅲ”有两部分容,一是从区域的角度认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二是学习初步的地理信息技术。“地理Ⅲ”是在前两个模块学习基础上的一个高层次综合和提升,是以案例的形式剖析具体地理现象和问题的综合体。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Ⅲ”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Ⅱ”的学习成果。 与选修模块的关系:在七个选修模块中,有三个模块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它们是:选修3“旅游地理”、选修4“城乡规划”、选修6“环境保护”。但是“地理Ⅱ”与选修模块的关系不一定是基础与提高的关系,因为选修模块可以在必修模块之前开设,因此二者是互为基础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开课情况,调整必修模块或选修模块的教学容,既避免重复,又能使学生有所提高。 2.各章的具体分析 1)人口与环境。《地理Ⅱ》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人文地理部分。显然,它是体现《标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基本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最重要部分。

湘教版与人教版

这里主要运用了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的方法来对人教版和湘教版地理教材进行比较研究。1教材整体结构的比较人教版地理教材由五章内容组成,分别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湘教版由前言和四章内容所组成,分别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力交换”,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第一章和湘教版第一章内容大致相同,人教版第二、三、四章内容主要和湘教版第二章相对应,人教版第五章和湘教版第三章相对应,而湘教版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则穿插在人教版第二、三、四章中。 2教材单元结构的比较不管是人教版,还是湘教版,每个单元的结构都是由主体部分(节)和一个附加部分组成。人教版地理教材在每章的章末都安排了“问题研究”,既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拓展知识面,又能帮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 湘教版地理教材在每章的章末都安排了选学内容“双语学习”,英语短文不但与本章内容紧密联系,而且,整套教材都有对地理专业词语进行英文注释,体现了教材的国际性比较强。 3教材编写思路的比较 人教版地理教材的编写思路主要是按“地理要素”编排,把“大气”、“水”、“地表形态”等自然地理要素编排成章节,明显打破了新课标对地理内容的陈述顺序,更倾向按照地理学科的逻辑性分类,是“总-分-总”式的结构。而湘教版地理教材编写思路是按照“地理圈层”角度编排章节内容,每个章节都依据新课标的要求顺序。第一章主要介绍地球,第二章是地球圈层,第三章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第四章介绍了人地关系。 4教材编写内容的比较人教版按照“地理要素”编写章节内容,所以章数目比较多,每章的容量大小几乎一样。而湘教版编写章节内容与新课标要求掌握的知识点顺序吻合,在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一内容容量太多,页数共达35页,占总页数的31%,内容范围尺度较大,导致教师对学生掌握这章内容的测查不好衡量。 5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人教版地理教材主要由正文、活动、阅读、读图思考、案例等五个栏目所组成,而湘教版只有正文、活动和阅读三个栏目组成。相比较而言,湘教版的正文部分中文字性叙述所占比重比较大,但是,二者阅读材料内容都很丰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围,而且活动设计也很贴近生活,侧重锻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的基本能力。6.教材的侧重点初中地理讲“地”,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比较而言,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学生难于掌握内容多集中在自然地理方面,比如:地图、地球运动、气候成因与气候类型,等等。在处理这些学生较难理解的相关内容时,两套教材都有共同的成功之处:以图释文、以图代文。也就是说通过地图、照片和文字相配套的方式,深入浅出,阐述要表达对象的地理含义,并不刻意追求地理含义的完整性。甚至以图代文,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比较成功的例子有: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图2.5“大陆、半岛、岛屿与海洋”;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图2-12“把地球仪上的地图“撕开”展为平面”。等等。在教材难点处理的细节上两者有所不同,湘教版侧重于分散难点,比如,有关地形图的知识安排到“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结合地形特征讲述地形图知识)、“地球的运动”安排到第四章世界气候(结合地球运动分析气候成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湘教版教材中关于“世界气候类型”的安排,应该说是教材难点处理的一个亮点。教材从“观察→分析→归纳”的思维角度,先引导学生观察某气候类型条件下的景观照片,接下来分析该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最后归纳该气类型的气候特征及分布规律。和传统教材相比,这样的教材内容处理简单明了,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气候类型分布图都是一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而非所有的气候类型“挤”在一张地图上,有一目了然,利于突破难点。比较而言,人教版侧重学生在实践中消化教材难点,锻炼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比如教材内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形式,分析纬度位置、海陆位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上)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总结(上)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知识(课本1—6页) 1.我国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文献是《易经·系辞》。 2.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地理学》专著的作者是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 3.以风车而著名的国家是荷兰。 4.阿拉伯人的传统服装多是身穿长袍,头戴头巾,这种打扮的原因是气候炎热、风沙多。 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课本7—14页) 1.在地图的家族中分为两类包括: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地图家族的新成员是电子地图。 2.地图三要素包括: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3.地图上的方向有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在此基础上又分出东北、西北、 东南、西南共八个方向。 4.地图上的方向: ①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箭头指向北方; ②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确定方向。 ③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根据经纬线判断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5.在野外,确定方向的方法:指南针定向;北极星定向;太阳定向;太阳和手表定向。 6.比例尺:就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比。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①比例尺是个分数式,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现有1:1000和1:20000两个比例尺,较大比例尺是1:1000,较小比例尺是1:20000。 ②所画地图范围越大(如中国地图),内容就越简略,选用比例尺越小,

③所画地图范围越小(如北京地图),内容就越详细,选用比例尺越大。 ④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式: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 注意:比例尺的大小比较要将比例尺化成统一表示形式再比较。另注意单位换算, 1km=100000cm。 7. 图例是地图上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符号。注记是说明地理事物的名称和数字。 8. 识记课本P10的图例表。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课本16—27页) 1.①历史上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航行的航海家是葡萄牙(国)的麦哲伦;他的船队环球 航行成功,结束了人们关于地平、地方与地圆的争论。 ②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③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不规则球体。 2.经线与纬线 ①地球上最长的纬线是赤道,赤道也叫0°纬线。 ②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3.经度与纬度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附图版)

班次______ 姓名_______ 第一章认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课本P2) 1、地理位置:①半球位置:亚洲、欧洲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②纬度位置:亚洲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地跨寒温热三带,大部分在北温带。 欧洲大部分在北温带,没有热带。 ③海陆位置:亚洲北临北冰洋,南面濒临印度洋,东面濒临太平洋,西连欧洲,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连,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欧洲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 2、地形特点: 亚洲欧洲平均海拔高度:亚洲是除南极洲外海拔最高的洲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大洲主要地形类型:高原、山地平原 地形地势分布: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分布在 中部,平原分布在四周。南北高,中间低;山地分布在南北两侧,平原分布在中部 3、气候特点: 4、河 流特征: 5、 人 特征: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有6个在亚洲;欧洲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人口密度大。 6、亚洲之最: 湄公河——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里海——世界上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湖泊 第二节非洲(课本P13) 7、国家:目前,非洲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大洲; 8、地理位置:①纬度位置:南北回归线穿过南北,赤道穿过中部,大部分在热带。 ②海陆位置: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临地中海; ③相对位置:位于东半球的西部,地跨赤道南北; 9、非洲的地形、气候、河流、资源: 地形:①高原为主的地形,被称为“高原大陆”;②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气候:①气候普遍炎热,被称为“热带大陆”;②降水分布不均,干旱区面积世界最大; ③气候类型大致呈南北对称分布;热带草原的面积在各大洲中最大。 河流:①尼罗河——世界上最长的河流,自南向北流入地中海; ②刚果河——主要流经赤道附近热带雨林气候区,水量居世界第二;水力资源丰富 资源:非洲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多样,被誉为“富饶大陆”,金刚石、黄金、铬铁矿、磷酸盐等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前列; 亚洲欧洲 ①气候复杂多样(地跨寒、温、热三带,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其他气候类型都有) ②大陆性特征显著; ③季风气候典型。①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 ②海洋性特征显著; ③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世界上分布最广、最典型。 亚洲欧洲 ①大河众多; ②大河多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 顺地势呈放射状向四周奔流入海; ③内流区面积广大;(亚洲中部的锡尔河和 阿姆河注入咸海,是世界上两条著名的内流 河。) ①欧洲河网稠密,水流平缓; (原因: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地势低平) ②河流短小,水量丰富; (原因:欧洲轮廓破碎,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 ③河流的航运价值高; (其中多瑙河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 6月11号 周三—————————————————————————————————————————————————————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重难点细目表

湘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教材重难点细目表 2013年1月章节重难点 第一章认 识大洲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 理位置及特点。 2.亚洲和欧洲的主要河流。 3.亚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教学难点 1.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2.亚洲和欧洲的气候及成因。 第二节非洲 (一)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明非洲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分析说明非洲地形特 征,并能够在地图上找出非洲几个著名 地形区 3、了解非洲丰富的资源。 (二)教学难点 1、利用非洲气候图分析非洲气候对 称分布的特点。 第三节美洲 (一)教学重点 1、运用地图,说明美洲大陆的地理 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 其交通地位。 2、通过读图,分别了解两个大洲自 然环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书地形图进行分 析,掌握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第二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 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东南亚的国家,以及各国的 首都。掌握东南亚联系两大洲、沟通两 大洋的地理位置——世界交通的“十字 路口” 3、了解东南亚的气候特征和分布。 4、掌握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 的分布 (二)教学难点: 第二节南亚 (一)教学重点: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及首都名称。 2. 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 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 高原、河流。 (二)教学难点: 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 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 响。 第三节西亚 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明西亚地理位置 的重要性。 2、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 位、分布特点和主要产油国。 3、了解西亚的宗教特色。 教学难点: 根据地图,了解西亚石油输往西欧、 美国和日本的路线。 第四节欧洲西部 教学重点: 1、熟悉本区旅游资源及分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