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摘要] 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重要的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导致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具有独立的预后判断价值。随着检测方法的更新及技术的进步,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主要包括13号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伴或不伴14q32/igh的重排等染色体异常。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可完善mm预后评估体系,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并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预后

1染色体数目异常

1.1超二倍体

mm患者超二倍体主要表现为1、3、7、9、11、13、15、17、18、19、21、22三体型[1];另外,近年来国内也有人发现mm患者8号染色体三体,王晓炜等[2]应用荧光免疫表型和间期细胞遗传学(fiction)技术对mm骨髓涂片进行8号染色体检测,9例mm患者中,发现8号染色体三体1例,这可能与应用fiction技术提高了检测效率有一定关系。

1.2亚二倍体

mm患者亚二倍体主要表现为6、8、13、14、x、y单体型为特征;其中13号染色体单体缺失及其部分缺失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染色体异常之一。

多发性骨髓瘤

血液系统肿瘤 概述 骨髓中的浆细胞恶变的疾病。 多发性骨髓瘤是怎样一种疾病呢?在恶性血液病之中,骨髓瘤是与老年化及免疫能力关系最为密切的疾病。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骨髓瘤的发病人数正在急剧上升,其年龄和性别的死亡率的峰值,也有向高龄化移动的趋势。 过去,骨髓瘤曾是男性居多,最近男女差别已基本消失。 要注意因抗感染能力低下的问题。 恶变的机理和过程:骨髓中的浆细胞具有制造抗体的重要机能,即能产生对抗感染,增加抵抗力的免疫球蛋白。当浆细胞恶变为骨髓瘤细胞时,瘤细胞会无限制地恶性增殖,并破坏骨质,发展成为骨髓瘤。 因病变同时可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发生,所以称为多发性骨髓瘤。 一般情况下,浆细胞可制造出数种免疫球蛋白。但一经恶变,在血液或尿液中,能大量发现单一种类的免疫球蛋白,即骨髓瘤蛋白,也就是M蛋白,从而导致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进而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易发生肺炎等感染。 骨髓瘤的种类:根据骨髓瘤细胞的增殖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①单发病灶型(仅形成一个病灶)。②多发病灶型(限局在几个地方增殖的类型)。③弥漫增殖型(广泛扩大增殖的类型)。④混合型(弥漫增殖型加多发病灶型)。 以上这些类型对治疗效果及预后来说,均有各自的特征。而且由于形成肿瘤的类型和变为浆细胞白血病的类型等的不同,其病理状态也多种多样,加之M蛋白的种类的不一,预后也必然有所差别。 自觉症状 腰椎、胸椎和背部的骨痛是其特征。 症状 本病突出的特点是全身持续性骨痛,这是因为全身各处的骨骼受到破坏的缘故。尤其以胸部、背部和腰部的骨痛最显著。而且身体活动时,也可明显疼痛;有些天骨痛,有些天似乎不痛,没有规律,且程度不同。 由于种瘤压迫不同部位的神经,可引起视力障碍或手足活动受限、手足麻木等。而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障碍,可发生全身倦怠、头晕目眩、呼吸困难和因感染所致的发热,以及发生出血倾向等。如骨髓瘤造成肾损害时,可发生食欲不振、浮肿等。

多发性骨髓瘤(MM)

多发性骨髓瘤(MM) 定义: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以骨髓中积聚浆细胞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可导致骨质破坏和骨髓衰竭。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起病徐缓,早期无明显症状,容易被误诊。主要有贫血、骨痛、肾功能不全、感染、出血、神经症状、高钙血症、淀粉样变等。 1.骨痛、骨骼变形和病理骨折 骨髓瘤细胞分泌破骨细胞活性因子而激活破骨细胞,使骨质溶解、破坏,骨骼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腰骶、胸骨、肋骨疼痛。由于瘤细胞对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可多处骨折同时存在。 2.贫血和出血 贫血较常见,为首发症状,早期贫血轻,后期贫血严重。晚期可出现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症状。皮肤黏膜出血较多见,严重者可见内脏及颅内出血。 3.肝、脾、淋巴结和肾脏病变 肝、脾肿大,颈部淋巴结肿大,骨髓瘤肾。器官肿大或者异常肿物需要考虑髓外浆细胞瘤或者淀粉样变。 4.神经系统症状 神经系统髓外浆细胞瘤可出现肢体瘫痪、嗜睡、昏迷、复视、失明、视力减退。 5.多发性骨髓瘤多见细菌感染 亦可见真菌、病毒感染,最常见为细菌性肺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病毒性带状庖疹也容易发生,尤其是治疗后免疫低下的患者。 6.肾功能损害 50%~70%病人尿检有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出现慢性肾功能衰竭、高磷酸血症、高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可形成尿酸结石。 7.高黏滞综合征 可发生头晕、眼花、视力障碍,并可突发晕厥、意识障碍。 8.淀粉样变 常发生于舌、皮肤、心脏、胃肠道等部位。 初始诊断检查 所有患者的初始诊断检查应包括病史、体检以及以下基线血液和生化检查,以便区分症状性和无症状性MM:完整的血细胞计数(CBC)(带分类计数和血小板计数)、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血清电解质、血钙、白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BUN和肌酐升高提示肾功能减退,而LDH水平有助于评估肿瘤细胞负荷。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肿块情况,现在被认为是评估肿瘤负荷的标准指标。 大部分患者存在血清蛋白,伴或不伴相关尿蛋白。 为评估骨髓浆细胞浸润情况,建议行骨髓穿刺检查或活检以定量和/或定性了解骨髓浆细胞异常情况。为评估溶骨性病变情况,建议行全面的骨骼影像学检查。 诊断分类 初步将患者分为冒烟型(无症状)骨髓瘤或活动性(有症状)骨髓瘤。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商定的冒烟型(无症状性)患者标准包括低浓度M蛋白(≥30g/L)和/或骨髓浆细胞浸润≥10%;但并无无贫血、肾功能衰竭、高钙血症或骨病变。 冒烟型(无症状性)骨髓瘤 冒烟型(无症状性)骨髓瘤为无症状及无器官或组织受损的病程阶段。Durie-SalmonI期骨髓瘤患者伴低M蛋白、无明显贫血、高钙血症及骨疾病,应属此类。无症状性冒烟型MM患者在未治疗情况下常呈慢性病程持续很多年。 有症状骨髓瘤 血/尿M蛋白:无血、尿M蛋白量的限制,大多数病例IgG>30g/L或IgA>25g/L或24h尿轻链>1g,但有些有症状MM患者低于此水平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多发性骨髓瘤的治疗一直是医学临床上非常棘手的问题,虽然蛋白酶体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使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该疾病预后差,存活率低,治疗难度大且不可治愈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上难度很大。分子细胞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研究起到推动作用,分析该病遗传学变化的规律与特点,从中发现遗传学变化同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这一发现有助于多发性骨髓瘤机制研究,为临床治疗与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荧光原位杂交;分子遗传学 多发性骨髓瘤(MM)属于浆细胞恶性肿瘤,多发于老年人群,临床经过与预后有着较大的差异,疾病异质性明显[1-2]。虽然临床治疗发展较快,但是无法治愈。遗传学技术对于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改变研究起到推动作用,从中发现一些异常现象同多发性骨髓瘤预后、临床表现、发生发展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1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细胞遗传学改变 研究细胞遗传学传统方法是利用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做显带分析。骨髓瘤细胞属于终末分化细胞,具有较低的增殖率,难以取得分裂相作进一步分析,同时多发性骨髓瘤中复杂核型通常伴有染色体形态差,通过显带技术无法判断出全部异常,限制了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其中以FISH(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比较有代表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SKY(光谱核型分析)与CGH(比较基因组杂交)。目前研究认为多发性骨髓瘤遗传学改变大部分为结构与数量改变复杂核型异常全部24条染色体都受累。部分研究者支持,全部多发性骨髓瘤都有遗传学异常,或者是无正常遗传学的多发性骨髓瘤,所发现的异常分裂主要源于混杂正常造血细胞。 1.1 染色体常见核型结构改变 与数量改变相类似,在检出结构异常方面,显带技术少于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于染色体受累均有报道,以14q、13q-、1号等比较常见,较为常见断点有22q11、19q13、17p11、14q32、11q13、8q24、6q21、lq21、lq10、lq11、IP22、IP13、IP11,其中1q3缺失与14q32易位最为常见。前者显带分析所得出的检出率在15%~20%,采取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后提升至38%~54%,应用多达到11种探针时,异常检出率为86%,其缺失大部分为整个长臂,甚至是染色体缺失,较少出现中间缺失。后者在大部分骨髓瘤中均较为多见,其中t(9;14)(P13;q32)、t(6;14)(q21;q32)、t(14;18)(q32;q21)、t(14;16)(q32;q23)、t(4;14)(p16;q32)、t(8;14)(q24;q31)、t(11;14)(q13;q32)属于常见易位,各研究中检出率都有所不同,通常为20%~60%。 1.2 染色体常见核型数量改变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 专家共识》要点 恶性淋巴瘤(以下简称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造血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两大类。2012年我国发布的肿瘤登记数据显示,淋巴瘤在我国发病率约为6. 68/10万,男性高于女性,居常见恶性肿瘤的第8位,占全部癌症发病的2. 34%。每年我国大约有10 万例新发淋巴瘤患者,且每年仍以较高的速度递增,已经成为中国人健康的重大杀手。 1 淋巴瘤治疗现状 1.1 淋巴瘤的治疗HL常用一线治疗方案为ABVD方案,治疗效果较好,远期生存率也比较高,到目前治愈率可达80%以上。NHL常用一线治疗方案为CHOP及类CHOP方案,B细胞淋巴瘤CHOP±R方案的10年生存率可达68%,部分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而T/NK细胞淋巴瘤整体预后相对较差。 1.2 MM的治疗目前,MM尚不能治愈,几乎所有的MM患者最终将复发,且复发的间隔会越来越短。 总而言之,无论是淋巴瘤,还是MM,化疗均为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一线化疗方案大多数为多药联合方案。其中,传统细胞毒药物——蒽环类药物因其出色的疗效,目前仍然广泛应用于淋巴瘤和MM 治疗。

2 传统蒽环类药物概述 蒽环类药物疗效肯定,但以严重的心脏毒性而著称。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传统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器质性损害从首次应用时就有可能出现,呈进行性加重,且不可逆。鉴于传统蒽环类药物严重的远期心脏毒性,从患者长期获益考虑,对于可以获得长期生存的患者均需要更加关注蒽环类药物的远期心脏毒性。选用几乎无心脏毒性的新型蒽环类药物—PLD,不失为一种更好的选择。 3 新型蒽环类药物--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 PLD)概述 3.1 PLD药效药代学研究脂质体是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分子小囊,是具有单个或多个双层磷脂膜 的囊泡,其主要成分是磷脂。 3.2 PLD与普通阿霉素的对比临床研究该项研究提示,作为转移性乳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PLD( 50 mg/m2,4周1次) 与阿霉素(60mg/m2,3周1次) 表现出相同的有效性,同时又能明显降低心脏毒性的危险性,降低脱发、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 4 NCCN指南对PLD在淋巴瘤和MM治疗中的推荐 4.1 淋巴瘤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常见分子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意义多发性骨髓瘤是一种常见的浆细胞恶性肿瘤,重要的染色体与基因异常导 致疾病的进展,在多发性骨髓瘤中具有独立的预后判断价值。随着检测方法的更新及技术的进步,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出率越来越高,主要包括13号染色体全部或部分缺失伴或不伴14q32/IGH的重排等染色体异常。异常染色体与基因的检测具有重要价值,可完善MM预后评估体系,指导临床个体化治疗并为新药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预后 1染色体数目异常 1.1超二倍体 MM患者超二倍体主要表现为1、3、7、9、11、13、15、17、18、19、21、22三体型[1];另外,近年来国内也有人发现MM患者8号染色体三体,王晓炜等[2]应用荧光免疫表型和间期细胞遗传学(FICTION)技术对MM骨髓涂片进行8号染色体检测,9例MM患者中,发现8号染色体三体1例,这可能与应用FICTION技术提高了检测效率有一定关系。 1.2亚二倍体 MM患者亚二倍体主要表现为6、8、13、14、X、Y单体型为特征;其中13号染色体单体缺失及其部分缺失是目前研究较为广泛的染色体异常之一。 2染色体结构异常 2.113号染色体异常 13 号染色体部分或完全缺失是MM 最早发现的染色体异常,MM 中较常见,而且是MM预后及生存期预测的指标之一。13号染色体异常,特别是13单体(-13)和13号染色体长臂部分缺失(13q-)与MM预后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认为13号染色体上存在MM 抑癌基因,其缺失与疾病危重、疗效和预后密切相关。Pérez-Simón等[3]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分析了15 种不同染色体异常在常规剂量化疗患者中的预后价值,发现13号染色体缺失是最重要的预示生存期短的预后指标,但对治疗反应无影响。由于13q-的断裂点范围在13q11~13q14,RB1基因正好也于这个区域,因此有人推测13号染色体完全或部分缺失所致MM预后不良可能与RB1基因改变有关。 Chiecchio等[4]通过FISH技术对400例新发MM患者染色体检测发现,至少有一种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异常者达99%,其中13号染色体缺失:单体缺失及部分缺失约占47%。Fonseca等[5]采用cig-FISH 技术在54%的MM患者中检测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 近年来关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分子细胞遗传学的进步推动了多发性骨髓瘤细胞遗传学的研究。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改进,证实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多为复杂畸变,涉及多条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的异常,其细胞遗传学结果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密切关系。本文对近年来关于多发性骨髓瘤的细胞遗传学研究状况进行阐述。 标签: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荧光原位杂交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一种浆细胞克隆性增生的恶性肿瘤。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占10%,具有不稳定的遗传学特点,多表现为明显多变的染色体异常,仍属于不可治愈的疾病。MM患者的生存差异较大,从数月至十余年不等。这说明骨髓瘤患者间存在有遗传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分化程度不一及细胞和分子遗传特征的差异。随着新的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证实几乎所有的MM患者均存在染色体的异常,包括数目和结构的异常,基因表达的异常。各种异常之间有重要的联系,并且这些细胞遗传学的改变与疾病的临床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MM患者细胞遗传学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进展机制,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1细胞遗传学检测手段 1.1常规细胞遗传学对MM患者进行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及70年代早期,当时应用的是非显带技术,仅能发现个别染色体的缺失和克隆标记。随后出现运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由于骨髓中异常浆细胞的比例低,且浆细胞的体外有丝分裂指数低,中期分裂相少等因素,导致MM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有一定的难度,CC分析大多低估了MM的核型改变,异常克隆检出率仅为30%~40%。 1.2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胞浆轻链免疫荧光结合FISH(cIg-FISH)技术,与传统FISH相比无需进行磁珠分选,利用单个核细胞滴片后直接与探针杂交,实验时间较短,费用较低,需要采集的骨髓标本量较少,易于标本的收集。仅需要了解患者的轻链类型,以便选择正确的抗体即可。因此,cIg-FISH是现今国外MM核型检测的主要方法,已常规应用于MM的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检测。 比较基因组杂交(CGH)能对少量的DNA进行全基因组检测,不需要特殊探针或预先知道畸变发生的区域,可以将基因组的非平衡异常在正常中期染色体上定位及发现新的可能载有重要基因的DNA拷贝数改变。 1.3免疫磁珠分选技术CD138是浆细胞最特异的表面标志之一。CD138分子在正常或恶性细胞表达。但在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中不表达。还表达在内皮细胞基底外表面、胚胎内质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上。以CD138单克隆抗体和免疫磁珠分选出高纯度骨髓瘤细胞,然后进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 识别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让我们为治疗做准备。多发性骨髓瘤(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那么,多发性骨髓瘤都有哪些诊断标准呢?现在就让我们专家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帮助! 现代中医血液肾病医院专家指出,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标准有如下几种: 一、常规检查 骨髓:出现一定比例的异常浆细胞(骨髓瘤细胞主要为原始浆细胞或幼稚浆细胞)或组织活检证实为骨髓瘤细胞。血清中出现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可在血清蛋白电泳的γ区或β区或α2区出现一窄底高峰,又称M蛋白)或尿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即尿本周氏蛋白);无其他原因的溶骨性病变或广泛骨质疏松。

二、鉴别诊断 1.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见于结核、伤寒、自身免疫病等,一般骨髓浆细胞不超过10%,且均为成熟浆细胞。 2.其他产生M蛋白的疾病:诊断多发性骨髓瘤的方法要科学准确,慢性肝病、自身免疫病、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等可产生少量M蛋白。 3.意义未明的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MGUS):血清中M蛋白低于30g/L,骨髓中浆细胞低于10%,无溶骨性病变、贫血、高钙血症和肾功能不全。M蛋白可多年无变化。约5%的患者最终发展为多发性骨髓瘤。 4.骨转移癌:不同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就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还需要通过正确的检查才可以确定治疗方法,多伴成骨形成,溶骨性缺损周围有骨密度增加,且血清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有原发病灶存在。 三、医学分析 1.免疫分型:用患者骨髓进行检查,CD10、CD19、 CD20等B细胞标记单抗、 CD38 、CD138浆细胞标记单抗表达增高。 2.细胞遗传学检查:多了解有关多发性骨髓瘤疾病的常识,会让人们把预防工作做到位,远离多发性骨髓瘤才不会受到伤害,多表现为14q+、del(14)、t(11;14);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的护理

————————————————————————————————作者: ————————————————————————————————日期: ?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多发性骨髓瘤的_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为发生于B淋巴细胞的恶性浆细胞病。好发于中老年为40岁以上,但近年发病率有增高及发病年龄有提前趋势。本病误诊率很高,患者可因发热、尿改变、腰腿痛被误诊为呼吸系统感染、肾炎、骨病而延误病情。在诊治中应予足够重视。常见症状:骨痛,骨骼变形,病理骨折,贫血,出血,肝脾,淋巴结,肾脏病变,神经系统症状,感染,肾功能损害,高粘滞综合征,淀粉样变。 1疾病病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可能与电离辐射、慢性抗原刺激、EB病毒或卡氏肉瘤相关的疱疹病毒感染诱发C-MYC、N-RAS或K-RAS或H-RAS等癌基因高表达有关。也可能与一些细胞因子有关,IL-6为多发性骨髓瘤的生长因子。 2临床表现 MM的临床表现除贫血、感染、出血血液病的常见临床表现外,可有骨痛(重者骨折)、蛋白尿(甚至尿毒症)、高凝状态或静脉血栓等其它临床表现。 临床上MM的误诊率高达40-50%,引起误诊的常见临床表现如下: 一、感染 由于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异常免疫球蛋白增多但无免疫活性;白细胞减少、贫血及放化疗等影响正常免疫功能,故易于反复感染。患者可以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就诊。易发生上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或泌尿系统感染,女性患者更易于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在病程晚期,感染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反复发生感染,不应仅局限于抗感染治疗,应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积极寻找是否有原发病。若患者合并有骨痛、贫血、出血等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 二、骨髓瘤骨病 骨痛和溶骨性骨质破坏是本病的突出临床表现。骨痛部位以腰背部最多见,其次为胸骨、肋骨和下肢骨骼。 由于本病患者常有严重骨质疏松,常在稍用力或不经意情况下即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可造成的机械性压迫引起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造成截瘫。若截瘫时间过久即使经过有效治疗,患者也很难恢复行走,极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也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由骨髓向外浸润骨质、骨膜及临近组织形成肿块。 局限于一个部位的孤立性浆细胞瘤较少见,最终可演变为多发性骨髓瘤。 X线检查在本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阳性病变部位主要在颅骨、骨盆、肋骨、脊椎骨,也可见于四肢骨。典型表现为以下三种:①穿凿样溶骨性病变,为多发性类圆形透亮区,为本病的特殊X线表现。以颅骨、骨盆最易发现。②弥漫性骨质疏松。③病理性骨折,最常见于下胸椎及上腰椎,也见于肋骨等处。对疑似病例可行核磁共振检查以明确溶骨性病变的部位。 患者可因骨痛或腰腿痛不予重视,或就诊于骨科,被误诊扭伤、骨折、骨结核或骨肿瘤而延误病情。 故对于中老年患者严重骨质疏松或发生骨折的患者,在诊断时应考虑到本病。注意查血免疫球蛋白和血清蛋白电泳等以早期明确诊断。 常见影像学检查对MM患者的综合诊断价值依次为:PET-CT>MRI(核磁共振) >CT>X线检查。 三、骨髓瘤肾病 肾脏病变为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病变。临床表现以蛋白尿最常见,其次为血尿。晚期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为本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国外研究发现,MM肾病患者在病理上肾小球病变较轻,而小管-间质病变严重,故患者临床上很少出现高血压。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

内科学复习资料:第37章 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

第37章淋巴瘤与多发性骨髓瘤 一、A 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 、B 、C 、D 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30. 男,18 岁。发热伴颈部淋巴结进行性无痛性肿大3 个月。最高体温38. 7℃。血常规:WBC8 . 0 X 109 /L,NO. 70,L0. 30 。骨髓细胞学检查未见异常。淋巴结活检可见里-斯细胞。最可能的诊断是 A. 霍奇金淋巴瘤B 淋巴结转移癌C. 非霍奇金淋巴瘤D. 急淋白血病 1231 . 男,45 岁。不明原因发热半个月。查体:T38CC, 两侧颈部、腋窝和腹股沟区均可触及淋巴结肿大,最大者3cm x2cm, 均质韧,活动,无触痛,肝肋下2cm, 脾肋下4cm 。颈部淋巴结活检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要确定该患者的临床分期,所需的辅助检查不包括A. 盆腔CT B. 腹部B 超C. 骨髓细胞学检查D. 胸部CT 1232. 女,36 岁。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1 月余,左侧颈部淋巴结亦肿大伴发热1 周。既往体健。查体:T38℃, 双侧颈部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左颈部淋巴结活检示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弥漫性大细胞浸润。免疫组化:CD20(+) ,CD30(-) ,CD5(-) 。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滤泡性淋巴瘤B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 套细胞淋巴瘤 D. 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 1233. 最常见的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是 A. 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 B.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C. 套细胞淋巴瘤 D. Burkitt 淋巴瘤 1234. 霍奇金淋巴瘤最早累及的淋巴结常常是 A. 颈部淋巴结 B. 腋窝淋巴结 C. 锁骨下淋巴结 D. 腹股沟淋巴结 1235. 饮酒后淋巴结疼痛是下列哪种疾病的特有临床表现? A.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B. 白血病 C. 霍奇金淋巴瘤 D. 非霍奇金淋巴瘤 1236. 霍奇金淋巴瘤出现的Pel-Ebstein 热的热型特点是 A. 弛张热 B. 稽留热 C. 不规则低热 D. 周期性发热 1237. 非霍奇金淋巴瘤最易浸润的骨骼是 A. 胸椎和腰椎 B. 腰椎和低椎 C. 股骨 D. 肋骨 1238. 为明确淋巴瘤腹腔淋巴结受累情况,首选的检查方法是 A.B 超 B. CT C. MRI D. 淋巴造影检查 1239. 男,36 岁。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发热1 周。查体:T38. 4'C, 颈部和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数枚肿大淋巴结,最大3cm x2cm, 均活动,无压痛,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2cm。实验室检查:Hb128g/L, WBC6. 0 x 109 /L, Pltl20 x 109 /L。左侧颈部淋巴结活检诊断为霍奇金淋巴瘤。根据Ann Arber 临床分期标准,该患者的临床分期是A. II B B. ⅢA C. ⅢEB D. ⅢSB 1240. 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 淀粉样变性 B. 高钙血症 C. 高黏滞综合征 D. Plummer-Vinson 综合征 1241. 多发性骨髓瘤引起肾损害的主要原因是 A. 本周蛋白沉积于肾小管 B. 钙盐沉积于肾小管 C. 髓外浆细胞浸润 D. 肾小管淀粉样变性 (1242 ~ 1244 题共用题干)男,46 岁。右颈部无痛性淋巴结肿大4 个月,伴上腹疼痛,食

第十一章 多发性骨髓瘤

第十一章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是浆细胞的恶性肿瘤。骨髓瘤细胞在骨髓内克隆性增殖,引起溶骨性骨骼破坏;骨髓瘤细胞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正常的多株免疫球蛋白合成受抑,本周蛋白随尿液排出;常伴有贫血,肾衰竭和骨髓瘤细胞髓外浸润所致的各种损害。我国MM发病率约为1/1O万,低于西方二E业发达国家(约4/10万)。发病年龄大多在50~60岁之间,40岁以下者较少见,男女之比为3:2。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有学者认为人类8型疱疹病毒(human herPesvirus-8,HHV-8)参与了MM的发生。骨髓瘤细胞起源于B记忆细胞或幼浆细胞。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是促进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调节因子。进展性MM患者骨髓中IL-6异常升高,提示以IL-6为中心的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导致骨髓瘤细胞增生。 [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一)骨髓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器官的浸润与破坏 1.骨骼破坏 骨髓瘤细胞在骨髓中增生,刺激由基质细胞衍变而来的成骨细胞过度表达1L-6,激活破骨细胞,导致骨质疏松及溶骨性破坏。 骨痛为常见症状,随病情发展而加重。疼痛部位多在骶部,其次为胸廓和肢体。活动或扭伤后剧痛者有自发性骨折的可能,多发生在肋骨、锁骨,下胸椎和上腰椎。多处肋骨或脊柱骨折可引起胸廓或脊

柱畸形。骨髓瘤细胞浸润引起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串珠样结节者为本病的特征之一,如浸润骨髓可引起骨髓病性贫血。单个骨骼损害称为孤立性骨髓瘤。 2.髓外浸润 ①器官肿大:如淋巴结、肾和肝脾肿大。②神经损害:胸、腰椎破坏压迫脊髓所致截瘫较常见,其次为神经根受累。脑神经瘫痪较少见。多发性神经病变,呈双侧对称性远端感觉和运动障碍。如同时有多发性神经病变、器官肿大、内分泌病、单株免疫球蛋白血症和皮肤改变者,称为POEMS综合征。③髓外骨髓瘤:孤立性病变位于口腔及呼吸道等软组织中。④浆细胞白血病:系骨髓瘤细胞浸润外周血所致,浆细胞超过2.0×109/L时即可诊断,大多属IgA型,其症状和治疗同其他急性白血病。 (二)骨髓瘤细胞分泌单株免疫球蛋白(monoclonal immunoglobulin,M蛋白)引起的全身紊乱 1.感染 是导致死亡的第一位原因。因正常多株免疫球蛋白产生受抑及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至败血症。病毒感染以带状疱疹多见。 2.高黏滞综合征 血清中M蛋白增多,尤以IgA易聚合成多聚体,可使血液黏滞性过高,引起血流缓慢、组织淤血和缺氧。在视网膜、中枢神经和心血管系统尤为显著。症状有头昏、眩晕、眼花、耳鸣、手指麻木、冠状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

多发性骨髓瘤及血栓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 是一种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MM 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实体瘤,且血栓的发展影响患者预后及远期生存率。MM 患者血栓的形成原因除了包括疾病本身的合并症、瘤细胞因素,相关治疗药物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了解骨髓瘤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机制及预防非常重要。 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 myeloma,MM) 是一种浆 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以骨髓中异常浆细胞恶性增生,血清及尿液中出现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正常免疫球蛋白受到抑制以及溶骨病变为特征。近年来,血栓性疾病每年发病率在肿瘤患者中占 0. 5% ,一般人 群中占 0. 1% ,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的危险性比正常人上升 5 倍。研究表明骨髓瘤患者血栓的发生率高达 10% ~ 15% ,且随着治疗中新药物的应用,血栓 发生率会进一步升高。除了一些遗传和获得性因素,

如凝血因子Ⅴ( factor Ⅴ,FⅤ) 的 Leiden 基因突变 、手术、制动、高龄、肿瘤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外,MM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特机制包括疾病本身所导致的高黏滞血症、血清中某些凝血因子的改变、蛋白 C 系统的异常、治疗相关血栓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等。尽管 MM 患者血栓的发生率很高,且血栓形成和发展是影响骨髓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对其总的生存率影响不大,这与实体瘤不同。因此,了解骨髓 瘤患者血栓的发生机制以及在骨髓瘤患者中预防血栓的形成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治疗中联合地塞米松的患者应引起重视。 MM 患者血栓形成的可能机制 1. 1 高黏血症与血栓 M 蛋白是浆细胞或 B 淋巴细胞单克隆恶性增生所产生的一种大量的异常免疫球蛋白,其本质是一种异常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球蛋白的片段。MM 患者产生大量的 M 蛋白与血液中红细胞黏合成网络,使血液黏度增高,因血液黏稠度增加又易发生血栓栓塞,最终出现高黏滞血症的临床表现,如出血、血栓形成,视力

骨髓瘤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骨髓瘤晚期死亡前的征兆 多发性骨髓瘤也是临床上常见的肿瘤疾病,专家说很多患者起病都是比较缓慢的,长期没有任何症状,但是如果发现了症状之后,平均只有三年存活期,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那么骨髓瘤晚期死亡前的征兆?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有哪些?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一: 高血钙广泛的溶骨性病变,可引起血钙和尿钙增高,表现为厌食、恶心、多尿、烦渴、烦躁、心律失常,甚至昏迷。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二: 骨骼病变骨髓瘤细胞浸润,并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可导致溶骨性损害,2/3以上患者,以骨痛为主要的首发症状,常见于胸部及腰背部,随活动而加重。受累的骨骼局部可隆起,按之有弹性或声响,易发生病理性骨折,引起神经根或脊髓压迫。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三: 肾脏损害由于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于肾小管内、高粘滞血症、淀粉样变性、骨髓瘤细胞浸润以及合并肾盂肾炎等因素,50%患者在诊断时已存在“骨髓瘤肾病”,可表现为蛋白尿、肾病综合症,但多不伴高血压。骨髓瘤肾病和高血钙,是造成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主要原因,脱水可加剧肾功能损害。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四: 贫血和出血骨髓内骨髓瘤细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同时,由于肾功能不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继发感染、M-蛋白引起高粘血症所致血浆容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几乎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小板生成减少、M-蛋白对血小板与凝血系统功能的干扰、血管壁淀粉样变等均可能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患者多表现为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内脏和颅内出血。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五: 感染M-蛋白不具有正常的免疫活性,故正常免疫球蛋白减少,加之中性粒细胞生成减少,患者易发生感染。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的症状常见肺炎球菌及其它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疗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指南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骨病是多发性骨髓瘤的特征性临床表现之一,约90%的患者在疾病的进程中出现骨髓瘤骨病,包括全身性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以及病理性骨折。但多发性骨髓瘤骨病长期以来没有得到临床医师的足够重视,同时国内也缺乏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指南,导致多发性骨髓瘤骨病诊治的不规范。本指南的目的就是建立国内相对统一和规范的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断标准、治疗原则,提高我国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诊治水平。 一、多发性骨髓瘤骨病概述 多发性骨髓瘤是骨病发生最高的疾病之一,其发生率可达70~95%。其发病的主要机制是骨髓瘤细胞释放RANKL、TNF、SDF-1、IL-6破骨细胞活化因子和Dkk-1、IL-3、TGF-β和肝细胞生长因子( HGF)等成骨细胞抑制因子,引起破骨细胞过度活化而成骨细胞生长受抑,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一骨重塑过程的失衡。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常导致骨疼痛和多种骨并发症,其中包括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 SREs)。骨相关事件是指骨损害所致的病理性骨折、脊髓压迫、高钙血症、为缓解骨疼痛进行放射治疗、为预防或治疗脊髓压迫或病理性骨折而进行的骨外科手术等。骨损害所致的骨骼病变及骨相关事件,不仅严重影响患者自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而且还威胁患者的生存。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的主要临床特征为骨痛,约一半到2/3 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因骨痛而就诊。 二、多发性骨髓瘤骨病临床表现 多发性骨髓瘤骨病的临床特征为骨痛,常为疾病的首发症状和患者就医的主要原因之一,部位以腰骶部痛最为常见(70%)。早期疼痛较轻,可为游走性或间歇性;后期疼痛较剧烈。有些患者早期可无骨痛症状,仅在骨骼X线摄片时发现有骨质破坏,但骨质破坏可发生在疾病的整个病程中。骨髓瘤骨骼浸润明显时还可致局部骨性隆起,形成肿块,引起骨骼变形。骨质疏松、溶骨性破坏严重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通信作者:马军,Email:mjun@https://www.doczj.com/doc/d73535257.html,;邱录贵,Email:drqiu99@https://www.doczj.com/doc/d73535257.html,

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有哪些

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有哪些 *导读:大家都知道多发性骨髓瘤这种病肉眼上是看不出的,所以一旦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时候,患…… 大家都知道多发性骨髓瘤这种病肉眼上是看不出的,所以一旦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时候,患者都很担心,部分患者对多发性骨髓瘤病情还不是很理解,多发性骨髓瘤这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危害是很大的,下面我们就看下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有哪些。 *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有哪些: 骨痛骨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之一。疼痛程度轻重不一,早期常是轻度的、暂时的,随着病程进展可以变为持续而严重。疼痛剧烈或突然加剧,常提示发生了病理性骨折。80例(64.0)以骨痛为主诉,骨痛部位以腰骶部最常见(28.0),其次为胸肋骨(27.0),四肢长骨较少(9.0),少数患者有肩关节或四肢关节痛。绝大多数(90~93)患者在全病程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骨痛症状,但确有少数患者始终无骨痛。 除骨痛、病理骨折外,还可出现骨骼肿物,瘤细胞自骨髓向外浸润,侵及骨皮质、骨膜及邻近组织,形成肿块。在多发性骨髓瘤,这种骨骼肿块常为多发性,常见部位是胸肋骨、锁骨、头颅骨、鼻骨、下颌骨及其他部位。与孤立性浆细胞瘤不同的是,

其病变不仅是多发的,而且骨髓早已受侵犯,并有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贫血及出血倾向贫血是本病另一常见临床表现。绝大多数(90)患者都在病程中出现程度不一的贫血,其中部分(10.4)患者是以贫血症状为主诉而就诊。贫血程度不一,一般病程早期较轻、晚期较重,血红蛋白可降到50g/L。造成贫血的主要原因是骨髓中瘤细胞恶性增生、浸润,排挤了造血组织,影响了造血功能。此外,肾功不全、反复感染、营养不良等因素也会造成或加重贫血。 多发性骨髓瘤的并发症就为患者介绍到这了,我们希望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认识到自身病情给自己的危害,及时做好自身病情的治疗,千万别让自己的疾病威胁到自身健康,导致后期的不可治疗。最后祝广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

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肾脏损害 因为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轻链沉积于肾小管内、高粘滞血症和淀粉样变性、骨髓瘤细胞浸润还有合并肾盂肾炎等因素,50%病人在诊断时已存在“骨髓瘤肾病”,可现象为蛋白尿和肾病综合症,但多不伴高血压。骨髓瘤肾病和高血钙,是带来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常常原因,脱水可加剧肾功能损害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晚期症状。 (二)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的病症—高血钙 广泛的溶骨性病变,可导致血钙与尿钙增高,现象为厌食、恶心和多尿、烦渴、烦躁、心律失常,乃至昏迷是多发性骨髓瘤晚期症状。 (三)骨骼病变 骨髓瘤细胞浸润,并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可诱发溶骨性损害,2/3上面病人,多发性骨髓瘤的主要症状很复杂,常常见于胸部及腰背部,随活动而加重。受累的骨骼局部可隆起,按之有弹性或声响,易察觉病理性骨折,导致神经根或者脊髓压迫。 (四)贫血和出血 骨髓内骨髓瘤细胞增殖,正常造血功能被抑制,会诱发全血细胞减少。同时,因为肾功能不全、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和继发感染、M-蛋白引起高粘血症所致血浆容量增加等多种因素,几乎所有病人均有不一样程度的贫血。 血小板生成减少、M-蛋白对血小板与凝血系统功能的干扰、血管壁淀粉样变等均可能是出血的重要原因,患者多现象是粘膜和皮下出血,晚期可有内脏和颅内出血。

四、一辈子孤单并不可怕,如果我们可以从中提炼出自由,那我们就是幸福的。许多长久的关系都以为忘记了当初所坚持与拥有的,最后又开始羡慕起孤单的人。 五、恋爱,在感情上,当你想征服对方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对方征服了。首先是对方对你的吸引,然后才是你征服对方的欲望。 六、没有心如刀割,不再依依不舍,只有,沉默相隔…… 七、和你在一起只是我不想给任何人机会。

CAR-T在多发性骨髓瘤上的治疗实例

CD19嵌合抗原受体(CAR)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获得 完全缓解 原创编译:爱康得生物医学技术(苏州)有限公司医学转化部高级经理Paul Hsu 摘要: 1例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接受清髓性化疗(马法兰,140mg/m2体表面积)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后,进行自体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TL019)治疗。4年前,这例患者曾接受更高剂量的马法兰(200mg/m2)和自体干细胞移植,获得了短暂的缓解。在自体移植后接受CTL019治疗获得完全缓解,治疗后12个月的最近的一次评估中,没有发现疾病进展的证据,在血清和尿液中没有发现蛋白克隆。尽管患者恶性浆细胞99.95%不表达CD19,但仍然获得了这一响应。(诺华等资助,https://www.doczj.com/doc/d73535257.html,编号:NCT02135406) 重组自体T细胞特异性表达CD19嵌合抗原受体在B细胞肿瘤的治疗中拥有广阔的前景。之前我们报道了,利用慢病毒载体转染自体T淋巴细胞构建的CD3-ζ/CD137抗CD19嵌合抗原受体自体T细胞(CTL019)可使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获得持续缓解。据报道,多发性骨髓瘤作为B细胞系肿瘤通常不表达CD19,因此CD19不作为多发性骨髓瘤免疫治疗的靶标。然而有一些报告指出,微量的具有耐药性,疾病复发特性的多发性骨髓瘤克隆,具有B细胞表型(即CD19阳性)。此外,在我们尚未公布的观察结果表明,恶性浆细胞表达低水平CD19比之前的报道更加常见,并且在体外,CTL019对CD19表达水平极低的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基于这些观察,我们推测CTL019细胞对多发骨髓瘤具有疗效。由于多发性骨髓瘤中仅有小部分表达CD19,我们进一步推测,CTL019仅对进行了CD19阴性浆细胞清除治疗的患者有效。因此我们进行了一项对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试验,以检测安全性和可行性,并初步评估输注CTL019联合标准疗法(包括高剂量马法兰和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在此,我们报告第一例按照该方案治疗的患者的结果。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在2009年,43岁时出现脊椎压缩性骨折后经IgA kappa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接受来那度胺,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治疗后获得初步缓解,但在暂停用药为自体干细胞移植采集造血干细胞时病情进展。随后接受了顺铂,阿霉素,环磷酰胺和依托泊苷的96小时输注疗法。其后用非格司亭动员并采集造血干细胞。2010年5月14日,患者接受高剂量马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