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一、孔德对科学的分类

(一)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科学分为五种:天文现象-天文学;物理现象-物理学;化学现象-化学;生物现象-生物学;社会现象-社会学

(二)各门科学互相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体系中各门科学顺序有先后,位置有高低的次第结构。这就是孔德所谓的科学等级体系,排列的原则是:先达到实证阶段的任何一种知识都同他的一般性、简明性和不依赖于其他知识相一致。

(三)随着科学阶梯的升高,知识内容的复杂性程度在增加。后一门科学离不开它前面的科学,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二、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

(一)对实证概念的诠释。在孔德看来,“实证的”一词具有这样五个方面的内涵:

(1)真实的而非虚幻的;(2)有用的而非无用的;(3)肯定的而非犹豫的;

(4)精确的而非模糊的;(5)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实证概念成了孔德庞大的实证哲学的核心术语。

三、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孔德把社会学区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这种区分是理论的两个方面间的区分。(一) 社会静力学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其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持续的原则。孔德的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的秩序、组织以及和谐等问题。

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分工和宗教。

语言具有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特点

分工以及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经济合作。

宗教的作用表现在,它向人们提供共同的信仰和一致的原则,构成人们行动的社会基础。(二)社会动力学主要运用关于人类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解释社会历史的进步。研究任务是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体系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核心是社会进步,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身体的,智力的和道德的。

由于孔德认为智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础,所以社会发展的阶段与人类智力发展的过程完全相适应,也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神学阶段(虚构阶段):

2、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

3、科学阶段(实证阶段):

四、社会学的研究方法:要保证社会学获得有关社会秩序和社会发展的真实规律,就必须使用那些在自然科学中使用的实证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和历史法。

五、关于社会改建的实证主义思想

1、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2、牧师的特殊作用3、社会舆论的控制作用4、关于社会的进步评价:1、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社会,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把社会学发展成客观性对科学有积极意义,但并不彻底。2、方法论上的贡献要比具体的理论研究更突出,但显露出典型的资产阶级学者的立场和缺陷。3、社会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但基本上是一种资产阶级学者的保守立场来认识分工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孔德的社会学充满内在矛盾一方面为论证资本主义诞生和确立的合理性,他站在进化论立场上,主张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可抗拒的规律,但另一方面又把资本主义看作人类历史发展到最高阶段,强调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与调节。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规律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精神是合理的。

斯宾塞

一、有机论和进化论:

1.社会是一个“有机体”实体,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生长过程(社会规模由小到大的变化),结构进化(社会组织形式由简单到复杂的改变)、功能分化(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的功能自然分化的现象)、相互依赖(社会结构的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和制约)。

2.进化是从同质性社会向异质性社会的变化。

二、关于社会的类型――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一)社会分类的标准:按照社会内部管理形式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二)、关于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比较

军事社会的典型特征是强制,工业类型社会的社会是建立在志愿合作和个人自我节制的基础上的。国家的存在是“有意设计的合作”,正是这种类型的合作促进了国家的诞生;另一种是自发的私人合作。

三、关于国家的政治理论

国家和政府的概念及其权力的基础:首先,斯宾塞对国家和社会的概念作了区分。国家是社会的一种特殊形式,即政治上组织起来的社会。其次,国家及其政府机构相当于动物有机体系统的神经系统,一个强有力的调节机制。再次,国家的权力基础是从人的心理方面回答的,提出“对活人的恐惧”是政治权力基础。

评说:(一)、孔德和斯宾塞都与实证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前提,对社会发展持进化论的观点,以一种自然秩序的眼光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分化与等级制度等。差异:研究方向不同。孔德着重点是人类精神的发展史,从神学思考进入到现代的实证科学,而斯宾塞著重点是社会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社会与个人关系上,孔德以社会优先,个人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服从社会。斯宾塞以个人优先,社会为个人而存在,是增进个人目标的工具和手段。

社会进化模式上,孔德的单线发展观,斯宾塞认为每个社会从简单到复杂的方向发展,但发展的具体类型不同,分类按社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确定。

(二)、斯宾塞的主要观点

把社会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力图把自然科学成就运用于社会领域,但把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作简单的类比。

第一个系统使用结构,功能概念,把社会理解为一个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系统,一定的功能与一定的结构相适应,功能变化引起结构变化。

坚定的社会进化论者,但不是从社会内部矛盾来认识社会发展,而是把社会发展的原因归结为数量和规模的变化,归结为社会与外部坏境的关系变化。

资产阶级的扩张政策,在政治上是反动的,为英国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作辩护,侵略扩张,弱肉强食。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韦伯的社会学叫做“理解社会学”,他指出,社会学是一门致力于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动并通过理解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作出因果说明的科学。根据这个定义,韦伯将人类的社会行动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且意义是可以理解的。韦伯把对社会行动的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作为社会学的两大任务。社会行动的本质是其蕴含的内涵和文化意义,那么用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方法无法用来研究社会学,因此研究社会学的方法就别无他途,只能是理解和说明。

韦伯的理解:1、移情,即理解是对别人心灵感觉的精神体验,是对别人的行动和动机的有效把握。2、解释性理解,即社会行动的“为什么”。把社会行动置于可理解的和更加内在的意义背景之中。社会行动是需要而且可以理解的,然而仅有理解是不够的。韦伯认为,任何

解释都终究是一种主观形式,因此不能认为这种解释就具有因果效力,而只能把它当作一种特定的假设。因此,韦伯一直试图把解释性理解和因果性说明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从而形成一种尽可能客观科学的社会分析模式。

韦伯的思想脉络是:社会是由行动组成的系统,行动者的社会行动是有意义的,其意义是可以理解的,但仅有理解是不够的,对社会行动的理解必须伴有经验上的验证才是具有价值的。即主观解释和具体的经验验证相结合。主观解释是对具体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动机的理解,是表示对行动者的主观精神状态及其特定目的的认识。

经验验证是指在从主观观点出发所作的理解结果与从客观观点出发所作的观察结果之间存在统计规律上的相符。

理想类型是一种概念体系,研究者借助这种概念体系作为衡量现实的标准,甚是现实与概念之间的差别。①理想类型是一个主观思维构建,它是超越感觉和远离现实的,因而是价值中立的。②理想类型是社会学中理论构建的一种方法,它的建立必须有逻辑上的一致性,不能违反经验的因果关系

统治的类型:1。传统型统治:是靠从古到今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和伦理道德来维持统治的宗法制统治形式。特征①缺乏固定的自治权限,管理者没有明确的职权范围②没有合理的职务等级制度,往往由统治者或由他所委派的人员以个人身份,直接地对事情作出决定③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以便在此基础上,根据自愿的原则实行聘任和决定晋升④选拔和提升的主要依据是统治者的主观好恶,而不是按照人员的实际水平和工作能力⑤管事没有固定的、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薪金2。个人魅力型统治3。法理型统治:建立在以下基础上的,即任何一项法律都是以目的的合理性或价值合理性为目标制定出来的,并努力加以贯彻。特征:①具有活力和自身规律性的管理系统,其中有着明确的责任权限;②实行职务等级制原则,并对各级机关建立牢固的监督制度;③办事程序法规化、条例化,任何法律条文一经订出,所有成员都应遵守;④实行不顾情面、照章办事的原则;⑤统治形式只是由于法律的认可才是有效的,统治者只是根据法律规定而暂时拥有权力,服从者所服从的是法律,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

韦伯指出,法理型统治可以采取各种极不相同的形式,科层制是其中最纯粹的形式。

四、社会行动的类型:情感性行动;传统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目的理性行动

杜尔克姆的社会学思想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要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必须具有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应当把社会事实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由外在于个人但又具有控制个人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的”,这种现象不是生物的、不是心理的,而是社会的。

特点:制约性;(一方面,它们看到了通过社会化可以降低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强制性,另一方面,要想彻底消除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又几乎是不可能的。社会事实的强制力量以正式或非正式的形式表现出来。);客观性对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在信徒出生以前,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就已经存在了,说明它们是存在于个体信徒之外的)普遍性。(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两大类;1.社会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社会、政党、教会、组织等)2.社会非物质形态的社会事实:规范和价值(道德、集体意识和集体表象、社会潮流)

社会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重点中的重点)

1895年的《社会学方法论准则》中,迪尔凯姆认为,作为一门科学的学问,一门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社会学,应当有自己的方法与准则,于是他提出了如下的“准则”:(一)必须把社会事实看作“事物”⑻并把其看做社会学研究的起点;①要摆脱一切预断,尊重事实,排除一切在头脑中已经存在的观点②要从感性材料出发去开展研究,达到随社会事实的本质认

识③要提出感性资料中主管部分,寻求价值中立。(二)社会事实能够并且只能用其他社会事实加以解释(三)不能把社会事实的起因与他所发挥的功能混为一谈(四)还确立了假设——推测——检验的研究步骤。

对迪尔凯姆的评价:对社会学的基本问题,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方法、研究原则等体现了“社会学主义”,坚持了实证主义原则,从客观的社会事实出发考察社会现象。(一)功能分析。迪尔凯姆将社会当作自成一体的实体,社会作为支配个人的道德机构,其各部分的功能不是同个人,而是同整体联系的,有机整体论的两个假设:其一,假设社会处在正常状态,其各部分是高度耦合的;其二,假设社会机体存在某些特定的需要,这些需要是必须要满足的,不能被还原为其组成部分的需要。(二)社会团结。强调和谐,功能协调的社会秩序,把社会冲突与矛盾视为越出正常、自然秩序范围的失范与反常观点。

缺点:1、缺少历史的和能动的观点,以静态来解释社会,未能表明社会组织,如何历史地形成与演变,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中,他重视的不是作为意义创造者的主体。而是主体对集体的社会力量的反应。2、过分夸大了社会对个人的外在性和对立性3、把资本主义危机归为社会分工发展与道德意识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4、在个人主义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当不能建立一种约束个人主义行为的世俗意识时,只能求助于宗教。

帕森斯和默顿

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由相互依存的各部分构成的整体系统,各部分都在系统中承担一定的作用或功能,社会具有生存发展所必须的一些条件,即功能先决条件。对社会各组成部分来说,它们的功能就是满足这些基本生存条件。功能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系统的功能需要问题。功能主义有时又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基本方法:(1)功能主义是强调系统优于它的组成部分,系统的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总和。功能分析着重探讨部分对于系统的维持或解体作用;(2)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相互联系,一部分正常运转必然以另一部分正常运转为条件;(3)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一种功能,或者是积极的,有助于系统的运作;或者是消极的,造成系统的解体或变迁。所以,宗教就是缓解社会组织中存在的紧张情绪,而乱伦禁忌旨在控制性接触,防止身份混乱。(4)每个社会都是一个自我调节、相对稳定的结构体系,也就是功能一体的。如果一个系统要想生存或维持下去,必须满足某种功能。导致社会系统的维持的因素:①社会角色分化;②共享的认知途径;③情感的交流;④对社会越轨行为的有效控制

二、社会行动:个体的行动通过“制度化”就能够成为社会行动。①帕森斯认为,任何单元行动总要涉及到外在的社会结构因素,涉及到社会秩序、共同价值观念等问题。这样,任何单元行动必然会涉及到社会系统或者制度化问题。这样,他就提出了社会行动的概念。所谓“制度化行动”就是将个人的行动结构化、制度化。②社会行动表示各个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结构。因此,可又称为社会行动体系或社会行动系统,或者直接叫做行动系统或社会系统帕森斯认为,单位行动转化为社会行动的桥梁就是共同的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共同的角色。一般社会行动理论的分析框架:①行动者。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目标的主体。行动者本人必须有知识,必须有实现自身目标的冲动、需要或欲望。②目标。这是行动者行动的理由和动力,它指向行动者的未来。③情境。行动者实现个人目标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无法控制的情境以及个人可以控制的情境因素。帕森斯认为,情境非常重要,因为它是行动者实现目标的限定。帕森斯举例说:如果一个人视力不好,那么就无法成为飞行员,视力不好成为一个无法控制的情境。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医生,即使有机会让他选择,他也不会去学堕胎手术,这个就是可以控制的情境。④规范或限定。规范本身就是一种限定,它制约着行动者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影响行动者的行动。帕森斯举例说,在斯巴达,一个战士不是凯旋而归就是战死疆场,很少有苟且偷生的选择。

社会整合或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行动体系的普遍功能要求AGIL模式)帕森斯的理论开始

从个体行动上升到社会行动,事实上实现社会学微观到宏观的整合正是帕森斯理论的主旨。帕森斯认为,社会整合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行动系统内部共同维持以抗拒外来压力;如:人格系统对于社会行动系统的整合主要有两个途径:社会化与社会控制;二是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以使社会(行动)系统达到均衡状态,以使社会变迁。这两者是任何一种社会行动系统维持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具体来说:(1)适应:指系统必然同繁盛一定关系,为了能够存在下去,系统必须拥有从外部环境中获取所需资源的手段,或者说,系统必须具有通过操纵某些手段来控制环境状态的能力。(2)目标实现:系统的目标是指某种期望状态,任何系统都具有目标导向,系统必须有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目标次序和调动系统内部的能量以集中实现系统目标。(3)整合:任何行动系统都有各个部分组成,为了使系统作为一个整合有效的发挥功能,必须将各个部分联系在一起,是各个部分之间协调一致,不致出现游离、脱节和断裂。(4)模式维持:又叫潜在模式维持,在系统运行过程暂时中断即互动终止时期,原有的运行模式必须完整的保存下来,以保证系统重新开始运作时能恢复互动关系。系统必须拥有特定机制经常维护处于潜在状态的模式。

帕森斯所提出的这四个基本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为研究所有行动系统提供了功能分析框架,对行动进行功能分析,就是集中考察这四项功能需求是如何获得满足的。

就社会系统而言,帕认为,又可以分为四个子系统:1.经济系统承担适应功能;因为只有适应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社会系统中各种资源才能转化为满足各种需求的产品,社会才能生存下来;2.政治系统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因为社会目标的决策机构就是政府,为了实现目标,政府必须集中人力、物力,必须动用社会组织或权威,而所有这些主要受政党影响的目标只能由政治机构和组织来实施;3.法律等制度承担整合功能,以寻求社会最底限度的团结,以便在冲突时可以调节,除法律外,宗教、人际规范等社会手段也有利于整合;

4.宗教、家庭、学校等教育机构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和场所,担负起树立共同的基本价值和规范之任务,因此起着模式维持功能。

三、模式变量:帕森斯主要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整合,为此,他提出了“模式变量”这个概念来整合人与社会的关系。这就是说,在每一个模式中,都存在相互对立的但又相互统一的倾向。两者共在于一个模式之中。(1)情感性与非情感性。处于某种关系中行动着的个人或者是为了满足情感、精神上的需要而工作;或者他们在情感上是中立的。(2)自我取向与集体取向。行动者在行动过程中可以追求自己的利益;也可以让群体(集体)利益占据支配地位。(3)普遍性与特殊性。行动者能够根据使用于所有其他人的标准而与其他行动者发生联系;与此同时,行动者对某个标准也会加以选择。例如单位组织公务员考试。(4)品质与成就。品质属于一个人的先赋方面,指行动者以某种出身为基础的先赋条件,成就是指这个人所获得的成绩。即我们评价一个人在古代、中世纪的贵族主要依据身份;而对于现代公务员则主要依据工作业绩。(5)转一性与扩散性。前者在较为有限的领域中才会出现,而后者则较为广泛。

帕森斯认为,社会变迁主要包括四种形式,即:“分化、适应性增长、包含以及价值实现。”前两者促进社会变迁,而后两者则能够将分化了的结构进行整合。当然,帕森斯也承认,变迁不等于都是社会进化以及社会发展,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在他看来,只有满足系统生存所需要的四个条件,即“适应、实现目标、整合以及模式维持,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否则的话,非但不能促进社会转型与变迁,而且会产生许多经济社会问题,阻碍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变迁。

“中层理论”:默顿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但又必须的研究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统一性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统一性理论的目的在于试图解释社会行为、社会组织和社会变迁中一切可观察到的一致性。”第一,强调区分负功能和正功能的存在第二,区别了显性功

能和隐性功能第三,提出了一整套功能分析的范式

社会冲突理论

米尔斯

一、对社会学的想象

米尔斯对功能主义最早进行批判,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的整合与秩序,即米尔斯把个人的需要放在优先的地位,从现存社会结构对人的压抑和阻碍这一角度对社会进行批判。米尔斯的传统明显地受韦伯和马克思的影响,关心的中心问题是社会结构中的阶级及其各种统治形式和社会动态情况。重视权力,而不是经济和声望,进行政治统治的人和进行经济统治的人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广泛合作,共同维护统治。

美国社会阶级关系的新变化——《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白领是指在企业家和工人之间形成的作为缓冲带的中产阶级。在他看来,中产阶级的壮大丝毫不会改变权力关系中的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为中产阶级不是一个有自己的意识和组织,联系紧密的阶级,处在一种无权的地位。(一)以异化理论分析白领阶层的形成和社会生活(二)用科层制分析白领的社会地位和职业特征。

二、关于权力的研究:对冲突理论的最大贡献

(一)权力结构:1、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权力精英。2、在权力精英之下的是中间层,所作的决策的次要的,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权利层次,而是按权力精英人物的意愿行动的。

3、处于底层的是人数众多的老百姓,实质上没有任何权力,对国家的重大决策没有参与的可能。政治的冷漠十分普遍。

总之,美国社会的权力结构的一个有着巨大底座和狭小尖端的金字塔,权力精英们独揽大权,大多数人遭受着不同程度的压迫,它不是一个和谐,均衡的整体而是靠矛盾对抗联结在一起。这种压迫和统治正发生变化,从公开转向幕后,从明显走向隐避,无法知道真正的敌人是谁,斗争的目标“失踪”了,从而更有利于权力精英的统治。

(二)权力结构的变迁(四个阶段)1、美国革命后,产生了一个相对集中的权力结构。2、一战中,罗斯福新政,政府与经济联合。3、二战后,冷战阶段军事权力结构的影响扩大。4、当代政治制度上,政党,自治团体对政策选择缺乏影响力,民主演变为一种形式很软弱的民主;从国家军事化看,军人地位上升,所有政治,经济活动都须根据军事意义作出判断;经济上既是战时经济又是私营大公司经济,处于经常性不稳定的经济,军事和政治的一致中。这种联系是由以下社会,历史因素造成的:1、社会结构因素,相互支持和促进2、社会历史因素:有共同点,来自同类的家庭,父母都出生在美国并有两代以上的发家史,生活富裕,当今美国社会权力结构的一般特点:美国是一个由权力精英所支配的社会,其主要国家权力由经济,政治和军事这三个统治机构的首脑人物所掌握。他们根据自身的利益而不是整个美国公民的整体利益来处理国家重大事务和进行各种决策。所谓的权力多元论和平衡论只是权力精英们为维持他们的统治营造出来的神话。中间层次表现为各种平衡力量的僵持,并不能联结上层和下层,权力精英借助手中的权力,掌握和操纵大众传播媒介,使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沦为分散,被动地大众成员。

科塞的功能冲突论

一、社会冲突的根源(一)冲突的定义:冲突是价值观,信仰以及稀少的地位,权力和资源分配上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一方的目的是企图中和,伤害或消除另一方。(二)冲突的三层含义:1.冲突是不涉及双方关系的基础、不冲击核心价值的对抗。2.冲突是社会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对抗而不是社会系统的基本矛盾。3、冲突是社会系统可容忍、可加以利用的对抗。(三)冲突的原因可分:物质性原因和非物质性原因。科塞十分重视非物质原因。

二、社会冲突的作用科塞强调冲突的积极方面,即对社会的整合和稳定。①冲突是一种社会过程,对于社会结构的形成,统一和维持可以起到一种手段作用②冲突可以激励社会革新,

导致社会变迁。

三、社会冲突的功能(一)冲突对社会与群体具有内部整合功能①有助于建立和维护社会或群体的身份和边界线②有助于群体内部的团结③通过反对外部或内部“威胁”使社会群体"聚合"起来(二)冲突对社会与群体有稳定的功能.冲突增加社会结构的灵活性,有利于提高社会系统的适应能力如果没有冲突社会就会僵化与停滞,允许对立的要求迅速而直接地表达出来,因此能通过消除不满的根源而不断调整自身的结构(三)冲突对社会关系有重新统一的功能。对危及基本价值的冲突形成保护层,从而把有损核心价值观念的分歧减少到最低程度.(四)冲突对新群体与社会的形成有促进功能.冲突创造了新的联合与联盟,面临着共同敌人的对抗时,有助于建立新条款的制定,使之与已经变化的社会条件相对立的社会关系的调整成为可能。冲突是一个社会中重要的平衡机制.

二、社会冲突的"安全阀"机制:(一)敌对情绪的三种表达方式:将敌对情绪发泄到该发泄的对象上.替代,把敌对行为指向替代目标-非现实性冲突.没有对象的直接表现,如酗酒,狂呼乱叫。(二)社会安全阀:科塞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功能,把提供替代目标和替代手段的制度称为"安全阀"制度。如同"减压阀"可以把猛烈的蒸气不断排泄出去,而不至于破坏整个社会结构。如政治笑话,讽刺等,属于敌对情绪的发泄,政治笑话仅仅是对敌对情绪的发泄,还不是冲动,因此统治者容忍或允许存在。

三、“安全阀”理论的主要观点:①通过释放被封闭的敌对情绪,可以维护关系②社会系统为人们提供排泄敌对情绪和进攻性情绪的制度,即安全阀制度,有助于维护系统③社会结构越僵化,安全阀越重要④安全阀可以发泄敌对情绪,转移目标,但不能解决矛盾.⑤提供敌对情绪的替代目标及发泄手段⑥如果情绪受压抑,会导致长期压抑的紧张激烈爆发⑦没有安全阀的社会结构,是僵化的,潜伏危机的.

第十章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主要观点:霍曼斯认为,社会学的主要研究单位是人,对社会现象的合理解释必须以人性的内在心理结构为基础。人与人的互动根本上是一种交换过程。他运用严密的逻辑演绎法,建立了一整套理论命题,并以小群体的研究成果验证这些理论命题,再把它推广去解释社会制度,即功能主义所说的“社会结构”。

二、基本概念:霍曼斯的基本概念包括:活动、报酬、价值、情感、互动、规范等,在这些基本概念中,报酬是最核心的。人们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报酬,不管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比如,人们工作不仅可以获得金钱(外在报酬),也可以获得友谊,满足,增加自我尊重,避免失业的耻辱(内在报酬)。三、基本命题:霍曼斯关于人类的社会行为的一般命题系统包括以下六个命题:①成功命题:个人的某种行动越是经常得到相应的报酬,那么,他就越可能重复这一行动。这个命题涉及的是报酬的次数和频率。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的行为。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采取该行动。④剥夺满足命题: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⑤攻击—赞同命:(A)当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他期望的报酬,或得到他没有预料的惩罚,他将感到气愤,并可能采取攻击行为,这一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B)当一个人的行动得到他期望的报酬,特别是得到比他期望的报酬还多时,他会感到高兴并可能采取赞同行为—情感因素。⑥理性命题:人类的社会行为不是单纯的刺激-反应,而是一种理性行为。一个人在选择何种行动时,不仅会考虑价值的大小,还会考虑成功的可能性。通过理性全面权衡,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行动。

四、实际意义:①对整合的解释:培养共同信仰,相互接受赞同,共同遵守的规范,维持整合。②对权力的解释:社会交换必须遵守对等性原则,但由于人们拥有的社会资源分布不均,报偿能力各不相同,就会出现不对等的交换关系,权力的产生。③对地位的解释,地位的高

低取决于他们付出了多少。

五、评价:①把人的需要、动机、理性提到重要的分析,这对于克服结构功能主义忽视人的因素这一缺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它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变化,而是从行为主义那里推演出来,是抽象的,尤其是斯金纳通过动物行为而归纳的行为原则,把人和动物不加区别。②把经济学中的“经济人观点”引入社会学,认为人总是试图在社会交易过程中获取最大利益。当然做了一定的修正,看到了人的非理性成分。但把交换这一行为推广到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把尊重,服从,爱,赞许等无条件地看作是与金钱一样的交换物,这与社会生活现实不符。③霍曼斯的理论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某些行为,对于初级群体中的某些行为可以作一定的解释,但对于宏观社会中的重大问题缺乏解释力,把社会学还原到心理学。④忽视社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理论

一、基本交换过程:在布劳描述的交换过程中大致经历了“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四个阶段。首先在基本的交换关系中,人们是由相互的需要和满足权威相互吸引的。其次,这样的交换很容易发展成一种竞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每个人都要显示自己能提供的报酬,从而给对方造成印象,而自己又可从中获得更多的报酬。第三,这种竞争形成分层系统,在分层系统中,个人以他们所拥有的稀有资源为基础开始分化。第四,权力既可以是合法化的(权威),也可以是强制的,权威是以合法性价值为基础的,这种价值使具有整体效应的群体和组织能够不依赖于亲密的面对面的接触而进行活动,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实现制度化。

第十一章社会互动论

一、苏格兰伦理学家考察日常生活经验并从中归纳出理论,认为只有通过经验才能找到有用的知识,更关心人类的活动,认为人不是生而为人类的,而是通过社会生活才成为人类的,注重对人的心理考察,企图通过内省,反省来发现人类心灵中最根本的东西。亚当·斯密较早提出了符号互动论的一些萌芽思想,和“同情”的概念。大卫·休谟也表达了相近的思想。亚当·弗格森对习惯的研究等等。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关系,重视自然、社会与个人的联系、重视人类心灵的有机的、内在的运动变化的特点,将心灵、精神的活动当作自然界的客体,将思想当作适应与调整的一种工具,所有这些都成为符号互动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詹姆斯对习惯,自我与社会的研究:自我分为:物质我、精神我、社会我、纯粹的我。

三、鲍德温的自我发展三阶段论:投射—主观—射出

四、杜威的社会互动思想:人类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五、库利的思想:

(一)“镜中我”: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的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象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概念。①我们想象我们在别人面前的形象,是感觉阶段②我们想象别人的评价是解释或定义阶段③有上述想象中形成的某中资我自我感觉是自我反应阶段。

布鲁默

一、基本思想:①人类对于某一课题所采取的行动主要是根据他们对于客体所赋予的意义②人们赋予事物的意义长生于人们的互动之中③事物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解释中随时加以修正的。

戈夫曼

一、印象管理策略1.理想化表演:就是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而表现出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与标准一致的行动。2.误解表演: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使别人对自己得到所期望的印象,可能是真的或假的,如装穷,善意的欺骗。目的:获得利益,满足虚荣心。3.神秘化表演,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使别人产生崇敬心理。对一个人越熟悉,越容易轻视他。军人与士兵不同食堂。4.补救表演:应付一些未预期的

意外行为,如无益动作,不合时宜的闯入,失礼,当众吵闹会导致表演的不协调。

对符号互动理论的评价:1.反对把人的行为等同于动物的行为,人能创造和运用符号,意识的能动作用。2.具有心理学倾向,“自我”具有社会性,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在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上,真实社会结构的产生同样依赖于个体的能力,从过程的角度来看,个体在扮演角色,实现自我利益和社会期望时的表演技术。不足:1明显的主观主义,夸大了符号—相对主义—经验主义2忽略了宏观的社会结构,以及互动中的矛盾。3研究方法上,杜绝地定量分析。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我国的社会学,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为其发展目标,就需要我们在吸收借鉴西

(完整word版)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孟人性论的比较 4.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 子的“逍遥” 7.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容 11.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一、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对宗法制度的评价 1、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3、但是,宗法血缘关系不能从根本上保证中央与地方的隶属关系,血缘关系经几代后就会逐渐疏远,封国的实力一旦强大起来,中央的控制效果必然减弱。 (三)亲亲尊尊:“亲亲”与“尊尊”,关键在于把“亲亲”的家族伦理准则推广到社会,运用于政治,从而成为全社会的结构准则,因此成为宗法社会。 1、亲亲——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社会规范乱了,家礼乱,国必乱。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社会学)doc

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 思想史:真正构成思想史对象或素材的不是人类的一切思想和情感,而是那些以理论形态以及叫系统化呈现的学说和思想。 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对于实际存在的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反映,是人们对社会结构模式和社会运行模式的认识或设想所形成的观念和理论。 社会思想史:是以社会组织与社会制度作为研究和认识对象的思想理论发展史。他从整体上、结构上、组织与制度上去考察社会,从历史和发展的方面去把握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并使这种考察从一般的经验层次提升到论与学说的抽象层次。 中国社会思想史:应是在中国这个地域范围内土生土长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生存规则、政治模式、经济状态经过了整合,有一定存在能力和一定群众基础,并顺应人民和自然的需求,自然而然地进行进一步的同化和异化的过程,便是中国社会思想史。 一、商人的社会政治意识 1 “余一人”的专制王权意识:王权专制意识,须听从王命,动用刑罚,对臣民拥有杀生大权,但是商王对国家也负有责任。后世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思维的基本理念之一。

2 敬德与重民思想的萌芽:“德”已经包含了政治与道德的内涵,重民思想的萌芽。后世影响:成为西周京德保民思想的渊源。 二、西周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1 宗法社会:“宗”是指宗族,“法”是指规则,规范。“宗法”是宗族内部的规范体系,所奉宗主的继替规则。 2 宗法文化:“亲亲”“尊尊”,是一种孝道,是宗族共同体凝聚的需求,巩固宗法秩序的功能。 后世影响:政权的巩固,社会的安定,宗法意思浸入中华文化血脉之中,确立了中国社会基本性质。 三、周公的社会思想(儒家思想主要渊源) 1 天命观:“惟命不于常”,周公的天命观与传统天命观有区别,上天的意志、命令是可以改变的,不会永远无条件垂青于一朝一姓,承天受命于人间行为联系起来,不是上天转移天命,而是自己失德失去上天的眷顾。上天的意志与人间行为的道德相关,道德伦理内涵。后世影响:是孔孟天命观,宋明理学天理观之滥觞。 2 敬德保民:“德”在周公思想体系中占有中心地位。 1)敬德:“德”是个人的德行,政治上的德政。“慎罚,保民” 2)慎罚:敬德思想一大主题 合义合宜,避免滥用刑法 罪小不做反省,不可不杀,罪大而悔改,可予以饶恕 用刑之道在于使民心悦诚服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题

-一、选择题 B1、我国第一个正式确定嫡长子传承制度的朝代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B2、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是 A、义 B、仁 C、礼 D、信 C3、在先秦诸子中,持人性恶观点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墨子 C、荀子 D、孔子 C4、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是 A、李悝 B、商鞅 C、韩非 D、申不害 A5、西汉天人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A、董仲舒 B、贾谊 C、张良 D、陆贾 B6、我国古代确定宗法制度和宗法文化的朝代是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东周 B7、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文化起决定性影响的思想家是 A、周公 B、孔子 C、老子 D、韩非子 C8、在关于人性的问题上,孟子的基本观点是 A、性恶论 B、性不善不恶论 C、性善论 D、性有善有恶论C9、在先秦,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思想的是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A10、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理论家,金丹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 A、葛洪 B、嵇康 C、郭象 D、阮籍 B11、宋代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社会思想的思想家是 A、张载 B、朱熹 C、程颢 D、程颐 B12、明代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是 A、顾炎武 B、王阳明 C、王夫之 D、黄宗羲 C13、东汉反谶纬思潮的集大成者是 A、董仲舒 B、王莽 C、王充 D、桓谭 C14、在明末清初,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是

A、黄宗羲 B、王夫之 C、顾炎武 D、龚自珍 D15、在宋代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家和改革家是 A、王安石 B、朱熹 C、张载 D、范仲淹 B16、宋代道学的集大成者是 A、张载 B、朱熹 C、程颢 D、程颐 B17、明代提出“致良知”的哲学家是 A、顾炎武 B、王阳明 C、王夫之 D、黄宗羲 B18、在清代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主张的思想家是 A、龚自珍 B、魏源 C、林则徐 D、曾国藩 C19、20世纪初,对中国革命影响最大的著作是 A、《仁学》 B、《海国图志》 C、《革命军》 D、《大同书》 D20、在清代最先从事洋务运动的是 A、李鸿章 B、林则徐 C、左宗棠 D、曾国藩 21、孟子认为人生来有四种原始的善良之心,即 A、恻隐之心 B、羞恶之心 C、恭敬之心 D、是非之心 E、进取之心 22、下列先秦诸子属于道家的有 A、老子 B、庄子 C、杨朱 D、列子 E、荀子 F、韩非子 23、我国春秋战国之际的两大显学是指 A、儒家 B、墨家 C、道教 D、法家 E、兵家 24、下列属于庄子社会思想的是 A、逍遥 B、游世 C、在宥 D、天放 E、非攻 25、王莽社会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王田令 B、五均赊货 C、六筦令 D、改革币制 E、保甲法 26、下列属于墨子社会思想的是 A、兼相爱 B、非攻 C、节用 D、节葬 E、非乐 27、构成中国思想和学术主流的两大思想流派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E、兵家思想 28、下列先秦诸子中属于法家学派的有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研究方法 1.1 复习笔记 一、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1.相关概念 (1)社会思想 社会思想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于理论社会学范畴。 (2)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社会问题、社会管理及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源泉,是研究和正确解读当代中国社会运行逻辑的重要基础。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进展 (1)对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进已从初期浮光掠影式的介绍或翻译,发展到较为系统的深入研究。 (2)在中国社会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中,照搬西方概念或理论与中国现实社会生硬比附的现象已大为减少,社会学家大都集中精力研究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出现的重大现实问题。 (3)中国社会学家已有了“文化自觉”意识。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①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如不能与中国自身的实际及传统相结合,形成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则不能对中国的应用社会学研究发挥指导作用; ②认识到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必须从中国社会中寻求,而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有自己的文化特色的国度,因此,要建设中国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就不能忽视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思想之精华及其当代意义。 3.中国社会学界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努力 (1)新中国成立以前-孙本文 ①民国时期,孙本文在《社会学原理》中指出:“中国社会思想,为研究中国社会学者必须研究之材料。” ②20世纪40年代中期,孙本文发表了一篇名为《五十年来的中国社会学》的论文,又于1948年出版《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均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学科建设的建议。 ③在中国社会学发展规划中,孙本文先生把“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建立”中最首要的任务提出来。 (2)社会学恢复重建后-费孝通 ①社会学恢复重建以后,以费孝通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社会学家反复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思想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②费孝通先生在晚年所写的一系列学术反思性的文章中,反复强调中国社会学界要加强对中国传统社会思想与文化的研究,真正“中国的”社会学的发展,必须要以中国丰富的社会思想为基础,才能继往而开来,自立于世界社会学之林。 4.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地位 (1)从建立新中国社会学的角度看,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五篇【圣才出品】

第五篇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思想 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儒学社会思想由兴盛而转入低潮的时期,从隋唐至两宋,是儒学社会思想由三教纷争、融合而复兴的时期。隋唐时期,纷争多于融合,两宋时期则是融合多于纷争。其结果就是出现了一种名曰儒学而实际上糅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学社会思想,或叫新儒学社会思想。 第十五章隋唐佛教的本土化社会思想 15.1 复习笔记 佛教从汉代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逐渐在中国扎下根来,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到隋唐,佛教进入鼎盛时期。隋唐时期,佛教最重要的发展成就是心性论的展开。 一、天台宗的社会思想 1.简介 天台宗渊源于南北朝时期,而创于隋,盛于唐,中唐以后趋于衰落。天台宗是由于这一宗派的智者大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而得名的,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智颚(531~597年)和湛然(711~782年)。 2.教旨 天台宗主要是依据《法华经》,其教旨主要是“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认为世界万

物和“尘世”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人心一念的产物。 (1)“三谛圆融” 在佛教天台宗看来,解决社会秩序失调的最好办法,莫过于一个“空”字。智颚认为,世间人们所谓的“有”都不过是“假有”,只有把现实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看作虚幻不实的(“空谛”),都看作一种假象,是看上去似乎“有”的一种假借的概念(“假谛”),才能符合于佛教的最高真理——中道(“中谛”)。“ ①“空谛”是世界万物的实质,是从“道”的角度着眼的,所以又可以叫作“真谛”。 ②“假谛”是从世俗的角度着眼的,是权宜之计,所以又可以叫“俗谛”。 ③“中谛”是空与假的统一,是“真如”(佛性),因此,空、假、中三谛是互相融通的,它们都系于信仰者的一心,就是“三谛圆融”了。 (2)“一念三千” 一念是指人的某种念头,而三千则源于佛教作为轮回报应学说依据的“十法界”。 ①十法界 十法界是指世界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世人、天人)加上“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十法界又都是相通的,所以可以细分为百法界。 ②百法界 百法界又各有“十如是”,即“相”(表相)、“性”(性质)、“体”(质体)、“力”(力量)、“业”(作业)、“因”(根据)、“缘”(条件)、“果”(结果)、“应对”(报应)、“本末究竟”(总体),于是又可以分为千法界了。 ③千法界 千法界中之每一界又各有三种世间,即众生世间(有生命的世界)、国土世间(众生所依的生存基地)、五蕴世间(构成各界的物质和精神因素),于是又可细分为“三千法界”。

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资料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8、理9、命;赏罚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分) 2、“明分使群” 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5分) 3、“生人之意” 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2分)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 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4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礼的行为,体现在心理上,即其内心体验,就是仁;仁的道德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复礼”、守礼。(3分)“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没有内心的仁,礼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3分) 2、简述孟子性善论的内容。 性善论的主要内容有: (1)人性中皆有“善端”。孟子认为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都是人心所固有的。(3分) (2)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认为人心向善是人区别于动物而独具的高贵的一面,所以人应该努力向善,不可自暴自弃。(3分)(3)按照孟子的观点,个体的人之间确有善恶之分,但若从人文历史演进的大趋势来看,自然是趋向善的。(2分) 3、韩非是如何看待人性和人际关系的本质的? 韩非像他的老师荀子一样相信人性是恶的。但是他又与荀子不同、荀子强调人为,以之为变恶为善的手段,韩非则对此不感兴趣。在韩非和其他法家人物看来,正因为人性是人性的原样,法家的治道才有效。法家提出的治国之道,是建立在假设人性是人性的原样,即天然的恶,这个前提上;而不是建立在假设人会变成人应该成为的样子,即人为的善,这个前提上。(3分) 由于利欲之心是出乎人们的本性,所以韩非认为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本质是自利自为。人人都在为自己打算,以“计算之心”,从自己的私利出发对待人和事的。韩非看来,普天之下,都是为自己的利欲而奔波的人,人与人的关系都是以人们的“自利自为”作为基础的。可以说,两千年前的韩非,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社会交换论者。(5分) 4、韩愈排斥佛、道的理由和目的是什么?

A卷 中国社会思想史2008-2009第二学期考试试题

院(系 ): 专业: 年级: 学生 姓名: 学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 页(共 3 页)

------------------------------------------------- 密 ---------------------------------- 封 ----------------------------- 线 ---------------------------------------------------------

第 2 页(共 3 页)

------------------------------------------------- 密 ---------------------------------- 封 ----------------------------- 线 ---------------------------------------------------------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2. 孔子的人性学派,“仁”结合的思想、内容 3. 孟子的人性论的具体内容(“四心”、“四性”)、性善论、孔 孟人性论的比较 4. 荀子的性恶论内容,社会分工轮、社会组织论、社会群体论 5. 墨子的兼爱思想及评价 6. 老子与庄子:道家的思想主旨、“无为”的内涵、老子对“无 为”的表述(用天为看待社会管理)、庄子的“逍遥” 7. 管子:四维(社会分工基础上提出) 8. 韩非子:“法术势”之间的关系,“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的区 别,对“法治”思想的评价 9. 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思想内容 10. 玄学:玄学的演变史、几个流派、各个理论、代表人物、具体内 容 11. 朱熹:天理、人欲、理俗观 12. 王阳明:知行关系、两知论 1、 周朝宗法文化——特点、天明观、宗法制、表现、内容 西周时期的宗法社会与宗法文化 (一)血缘纽带: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是按地域划分国民,而氏族社会是按血缘划分,血缘纽带是唯一的联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在国家政治制度中,血统关系逐步减弱。对殷商社会“德”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血缘依然是结构规则。 (二)嫡长子继承制:费孝通先生对“社会继替制度”的分析大家应该熟悉,“今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一兔足为百人分也,由未定。由未定,尧且屈力而况众人乎?积兔满市行者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已定矣。分已定,人虽鄙不争”(吕氏春秋·慎势)。确立宗法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是确立规则避免纷争,与之配套的是“分封制度”。 西周的宗法制度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周公在推行封建制度的同时,亦制定了宗法制度。宗法制度规定了权力传承关系的两大原则: (据王国维《殷周制度考》) 1、父死子继;(非兄弟、非女儿、非他人) 2、嫡长子继承制,其他子为庶子,爵位降一级。 宗法制的作用 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

中国社会思想史期末复习要点

社会思想定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定义: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生活秩序的构建、管理及理想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和继承或斗争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范围:①关于社会起源问题②社会组织与社会结构问题③社会变迁的动力及其规律问题④社会制度及其功能问题⑤关于社会问题的揭露与解决方案的设计⑥个人与社会问题⑦社会行为的控制问题⑧文化的性质与功能问题⑨地理人口与社会现象问题⑩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特殊性:①中国社会思想在维护社会秩序以及如何调整封建社会中阶级关系方面较为突出。②特别重视人的问题,人本主义色调特别浓重。③往往与伦理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纠缠在一起。④中国社会思想家对社会演变的兴趣特别浓厚。⑤比较完整的有体系的社会理想较之西方相对缺乏。⑥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农民战争,其中反映出的社会理想也很多。 神话和传说形式保留下来的社会思想具有什么特点? ①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②各不相关、没有系统。③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④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的反映出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⑤不能忽略其保留下的社会思想,应重视其对后来的思想家的思想形成的启迪作用。 试评西周宗法制的社会学意义:①周代的宗法制反映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社会权力继替标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把阶级等级、名分观念看的比血缘观念更重要。②宗法制建立说明在周代统治阶级思想中已意识到要对生活实行有效控制,必须有一套社会组织体系,在这个组织体系中必须“名分”分明。③在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社会继替的原则是由身份到契约或能力的发展过程。周代宗确立了以身份为继替标准的原则,并由此形成一个社会控制的组织体系。周代的宗法思想标志着古代中国社会组织思想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 如何理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对后代的影响是什么?㈠①敬天思想:西周统治者灭商之后,继承了商代的神权社会思想,周公旦称受命于天,所以要敬天,就是因为他认为周代的统治权是由天赋予的。②明德思想:周公旦认为上天授命的原则是看谁有德行,所以他主张“明德”。“德”作为一个社会伦理范畴,是指人对社会规范的体会,道德是通过行为规范发生作用的,利用这些行为规范去调整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统治阶级道德的重要职能。③保民思想:德行施于尊祖敬宗,施于人事,就是“保民”。周公旦认为,天的意志是靠人民的意志来体现的。④周公旦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是要使用怀柔的办法,让人民安于现状,听其统治。从根本上讲,其目的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但他注重社会下层的疾苦,注意调试社会下层的人与人关系,以保持社会秩序稳定的思想,是对中国社会治理思想的一个发展。㈡影响:①他代表了君师合一的理想②他成了后来儒家学派理想的政治楷模③他的天命随民心与德性而转移的思想成为后世儒家“天人合一”观念之滥觞。 孔子关于仁与礼之关系的思想特点是:①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②孔子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③仁是礼的内心,礼是仁的表达形式。仁是内心的深情厚谊,由此而求表达,于是有礼乐。没有内心的仁,礼乐将失去意义。但仅有内心的仁,没有恰当的表达方式,则仁也不能落实。仁与礼,一内一外,相反而相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仁是礼的内心,是内心的深情厚意;仁是出于自己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一种规范与自由合一的状态;仁是孔门教育的宗旨,是孔子心中理想的人生境界; 仁是一种人与人彼此间痛痒相关息息相通的心情;“求仁”与“知命”相配合,知命才能求仁;仁道的范围很广,而其基础是孝悌。 孟子“性善论”的社会学意义?:如果我们把人性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的话,孟子的人性则指人的社会性。第一、“性善论”认为人性之中皆有“善端”,能够启发人的自信,鞭策人们努力向上,包涵人人平等的观念。第二、“性善论”强调人所独具的向善的可能性,揭示出如果人们重视环境的作用,鼓励他人,鼓励自己,成为理想人格,就有可能成为理想人格。第三、性善论是从人文历史演进角度立论的,所以包涵人文历史演化的思想。 试评孟子的社会分工论:①孟子认为,劳心与劳力的社会分工,是与生产领域内的社会分工同样重要或更为重要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第十八章宋代功利主义儒家的社会思想 18.1 复习笔记 功利主义思想是两宋时期政治和社会思想的主轴。功利主义者提倡“经世”,关注具体现实问题和社会事务,强调达到具体的效果(功),增大政府提供给社会的利益好处(利)。 一、李觏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李觏(1009~1059年),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出生于小地主家庭,少年时家境即已衰败,故他曾自称为“南城小草民”。 (2)主要贡献 李觏是一位现实主义的社会思想家。在他的著作和教学中,处处以“康国济民为意”,他的著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面貌,被人誉为“皆从大处起议论”的“医国之书”。著有《李觏集》。 2.论人性与人的欲望 (1)论人性 ①性三品、人五类学说 关于人性问题的论述中,李觏形成了他性三品、人五类的学说。以“学”为标准把人分为五类:

a.上智—“不学而能”的“圣人”; b.贤人—中人之上,“学而得其本”的人; c.迷惑—中人之中,“学而失其本”的人; d.固陋—中人之下,“兀然而不学”的人; e.下愚—“虽学而不能”的蠢人。 ②具体人性的评定 a.李觏认为把中人中的优秀者“贤人”与上智的“圣人”同等对待; b.把中人中的恶劣者“固陋”之人与“下愚”的“蠢人”同等对待; c.只有中人中的“迷惑”之人,才是实际上的中品之性。 ③关于以“学”界定人品,的具体指标: 具体的指标李觏认为是仁义礼智信,并且以“礼”为核心的。 ④三品五类差异的原因 关于从形体的角度看,同属于“人”的社会群体中,造成三品五类的差异,李觏认为是“天命”所使然。 ⑤纵观李觏的人性论可见,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超出董仲舒、韩愈的思想范畴,但是在对于人性的进一步解释方面,李觏却有了自己的新意,这就是他的功利主义欲望论。 (2)论欲望 ①内容 a.李觏以“性情”来指称人有欲望的本性及表现这种欲望的“情”。他认为,人类的任何一个成员,无论是圣人还是愚人,都是有欲望的,欲望的目标就是个人利益的满足。 b.他大胆提出了“人非利不生”、“欲者人之情”的命题,表现超越董仲舒与韩愈的一面。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 1、含义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 (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 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 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 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 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 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 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 背景: 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 “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 “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 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 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中国社会思想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06—07下A) 一、填空题(共20空,每空1分,共20分) 1、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 2、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 3、统一化 4、亲亲、尊尊 5、敬天;明德;保民 6、立德;立功;立言 7、劳动;社会生活的基础 8、理 9、命;赏罚 10、顾炎武 二、名词解释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宗法制 天子以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其他诸子则转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 制,其别子另封;别子也是嫡长子继承制。以此类推。这种社会组织系统称为宗法制。宗法制度是西周社会中的一个重要特点。(5分) 2、“明分使群” 这是荀子提出的命题。在荀子看来,要建立作为社会意义的“群”,首先必须对人群进行必要的社会角色定位与职业分工,使每个人在社会中有其固定的位置,这也就是“分”。“分”是“群”的前提与基础。(5分) 3、“生人之意” 这是柳宗元提出的概念。意指御寒、饥渴、性、自卫等人类的社会生活需求。(3分)柳宗元把“生人之意”看作是人类社会不断变迁、进化的依据。人们的衣、食、住、行、性等社会文化,都是满足“生人之意”的结果,是因为其“利于人、备于事”才被人们发明和接受的。(2分)4、“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 朱熹继承发展了张载、二程的人性假说,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禀之性”(1分)。天命之性是“理”之在人者,是人化了的“理”,是至善的;“气禀之性”是气之在人者,有善有恶。天理赋予的人性皆善,且无论圣凡,皆同;气禀则(因天地之气、父母之气不同而)不同。(4分) 三、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 1、在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何关系? 在孔子看来,“礼”是行为规范,是外在的;“仁”则是道德要求,是内在的。(2分)但二者又有密切关系:严格地遵守“礼”,也就是仁。遵守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圣才出品】

第三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思想 第五章“法先王”以重建社会秩序的孔孟儒家社会思想 5.1 复习笔记 一、孔子的社会思想 1.个人简介 (1)生平背景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 (2)主要贡献 ①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在先秦已成为“显学”,之后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儒家是孔子所首创的民间学派。 儒,用于称呼娴习六艺的人士,儒是文武兼通的人才。孔子专门用这种六艺的知识教导人,是中国历史上开民间自由讲学风气的第一人。 ③孔子的社会思想体现了儒学的一般特征。 继承西周重人事、德治的人道传统,顺应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发展与道德观念的变革,以仁、礼、中庸为主要内容,维护周代礼乐文明,强调“礼治”和“正名”,反对春秋以来由礼到法的变革。因此,其社会思想中既有新的因素,又有旧的成分。

④孔子的思想以《论语》为代表。 ⑤孔子的思想: a.他不信神怪,专讲人事; b.政治上抛弃上古的天道思想,主张人治主义; c.以伦理为中心,其社会思想、政治主张均从伦理思想出发; d.主张以和平、折中的方式改革现实的社会体制; e.孔子在强调理性的同时,更主张让仁爱充满人心,以此克己复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基础。 2.社会规范思想——“礼治”与“正名” (1)“礼治” ①孔子竭力提倡“礼治”,主张用礼规范人的行为。 ②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 ③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礼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 ④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当然,孔子也并非固执地崇仰周礼,他知道礼是需要随时代变化而有所改变的,但是礼的根本原则是不能改变的。孔子所欲复之“礼”,在当时社会状况下还是具有保守性的。 (2)“正名” ①要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分”,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有了名分做客观标准,刑罚才能得当,社会机制才能正常地运转起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②孔子对“正名”的解释是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要像个子,要名实相符。这个名就是名分(社会角色),这个实就是周礼所规定的各种角色的权利和义务。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第十一章东汉时期社会批判思潮中的社会思想 11.1 复习笔记 一、王充的社会思想 王充(27~91年),字仲任,会稽上虞(浙江上虞)人。东汉学识渊博的学者和思想家。著作主要有《论衡》、《政务书》、《讥俗节义》等。 1.论人性与人的社会化 (1)人性 ①关于人的本性问题,王充对于孟子的性善论、告子的性无善无恶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扬雄的善恶混之论,都不完全同意。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②他的善恶标准仍然是占社会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的价值标准,是把符合该阶级伦理规范的行为叫作“善”,相反者则为“恶”。 (2)人的社会化 王充认为,“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善和恶是可以互变的,关键在于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熏陶。教育和熏陶的过程,即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他认为人的社会化主要靠三个途径: ①自己主动地学习。 人都是有智能的,主动参与社会化,是成人的重要前提。如果自己没有学习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的欲望,只靠别人或社会的强迫,不能收到理想效果。 ②尊者长者的教告劝勉。

人的社会化是在人群中完成的,年长和位尊的人都会提供社会化的剧本,起到鞭策、鼓励的作用。凡君主、父老、师长都有义务对臣民、子孙、学生进行社会规范的教育,并矫正他们的越轨行为。 ③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社会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发现人的社会化是在参与社会的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渐表现出对社会的适应和越轨的。 对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把第一点叫作自觉的社会化,第二点叫作被教诱的社会化,那么,第三点可以叫作无意识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互动中实现的,人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这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必然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着。 2.论社会交往与互动 (1)社会交往 ①社会是由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构成的。王充认为,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 ②要维持社会交往的连续性,做到礼尚往来,须以平等为基本前提。否则,经济地位低下的人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维持这种交换关系。 ③在当时社会,人是不可能脱离交换关系而存在的,这是因为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既定目的,就必须参与社会互动,因此这种交换关系是有成本的。 (2)“三累”、“三害” 王充以人都想做高官为例,要实现做高官的目的必须受“三累”、“三害”的影响。 ①三累产生于交友的过程之中。 第一累:人们在结交朋友时往往不能慎重选择,如果朋友志同道合,感情就亲密;否则就会疏远冷淡,从而产生怨恨之心,于是他们就诋毁破坏你的有目的的行为。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中国社会思想史重点整理 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二程、朱熹、陆守仁、王阳明、陆明鉴。 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著作:《道德经》 主要思想:1、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是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观点。2、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3、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主张小国寡民的思想。4、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 评价:老子被称为道教的创始人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著作:《诗》、《书》、《礼》、《易》、《乐》、《春秋》 主要思想:1、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和周朝的制度。2、提出正名的主张,主张名实相符。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指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德主刑辅。4、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提“出未能事人,焉能事鬼”。5、提倡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指出过犹不及的道理。6、教育上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评价: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万世师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 著作:《国语·齐语》、《管子》 主要思想:1、主张天道人情,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建立国家组织。2、强调关注民生,要恤民,顺民利民。3、主张薄敛赋,反对重税,提出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好坏征税。4、重视法制,强调公开、平等、强制性,倡导礼义廉耻,教化百姓。5、主张农商并重,鼓励消费,刺激生产。6、强调寓兵于民,实行兵民合一。 “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468 ——前376)名翟(dí),鲁阳人 著作:《墨子》 主要思想:1、节用,主张“去无用之费”。反对浪费。主张节葬,反对厚葬。反对繁琐礼制,主张非乐。2、反对天命,主张非命、顺变,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取实予名”。 3、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儒家有等级的爱,倡导博爱,反对不义战争 4、提出义的思想, 尚贤、尚同,举荐贤者治理国,家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5、宣扬天志鬼神 评价: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家思想是中国古文完整版的辩证唯物主义及辩证唯物论。

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

第十二章汉魏时期道教的社会思想 12.1 复习笔记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袭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以道为最高信仰,追求长生不死,修炼成仙的中国本土传统宗教。 一、道教《太平经》的社会思想 《太平经》是早期道教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这部书的全部思想内容是很庞杂的,其大部分篇幅是宣扬有神论、宗教唯心论和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的,其中一些篇章里也反映了当时的进步思想,最重要的部分是对于理想社会模式的构想。 1.论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 (1)《太平经》认为,人类的生存有“两大急”和“一小急”。 ①“两大急”是指饮食和男女之性欲,这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前提。 a.饮食问题,食品是社会的重要基础,满足基本的食物需求,维持生命,是人类的第一急务; b.生育问题,人类要繁衍生存下去,必须保证男女两性的结合,天下无人,也就没有了夫妇、父子、君臣、师徒等种种社会关系,也就不能称之为社会,所以保证男女婚配是人类的第二急务。 ②“一小急”是指“衣”。 因为大自然有寒有暑,人们如果没有衣服防止寒暑对人肌体的伤害,人类的生存也会受

到影响,但这和饮食、男女的重要性相比,显得稍微次要一些,因而又称之为“半急”。 总之,衣、食、男女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了这些,才能有人类社会的一切。 (2)评价 ①《太平经》把衣、食、男女视为人类社会的“三急”。这是对生命的肯定和高度尊重。 ②“三急”思想在当时贫富尖锐对立、豪强土地兼并、门阀穷奢极欲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反映了劳动人民争取基本生存权利的合理要求。虽然其表述的只是一个朴素的问题,而在当时是具有战斗意义的。 2.社会平等思想 (1)社会平等思想 由于门第的形成,上层社会具有严格的等级差别意识,而早期道教则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平等。《太平经》认为,凡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都有平等的生存权利。 ①男女要平等,不能歧视和虐待女性; ②整个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 (2)社会平等的含义及思想实质 ①含义 a.《太平经》承认社会是应当有阶层划分的; b.对社会成员来说,是按照能力来决定阶层和地位,而不是按照阶层决定人的地位。 ②思想实质 主张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阶级、阶层的成员,按各自的能力予以重新安排,而且认为只有如此,社会才能得以安定和治理。 (3)评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