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种群密度或丰富度的调查,对应正确的是… ( )

A.蚯蚓——标志重捕法

B.鼠妇——目测估计法

C.狗尾草——记名计算法

D.田鼠——样方法

【解析】对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样方法;鼠妇喜群聚,活动快,用目测估计法;狗尾草用样方法;田鼠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也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条件适宜,次生演替也可形成森林。

【答案】C

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物种丰富度均不会发生变化

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高

【解析】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但物种丰富度仍可能发生变化。

【答案】C

5.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

D.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品种

【解析】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群落垂直结构的表现,是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受多种生态因素的影响,因此A、B两项正确。农业生产上可以根据分层现象的存在,合理套种,搭配种植适当的品种。C项的逻辑关系不对,合理密植

CO供应,与群落的分层现从生态因素角度看是减轻种内竞争,保证充足的光照和

2

象没有关系。

【答案】C

6.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用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解析】由题干和题图可知,蜘蛛和害虫是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施用农药后害虫大量死亡,蜘蛛的食物不足,所以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C期间的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捕食关系相对稳定的结果。

【答案】B

7.在探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下图所示,正确的说法是

A.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

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解析】土壤动物有避光性。题图中上方有光源,灯罩的功能是增强下方光照。土壤动物向下方移动,金属筛网阻止土壤向下滑落。广口瓶中有体积分数为70%

的酒精溶液,可把小动物杀死。

【答案】D

8.下列关于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的生态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利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C.群落的空间结构缓解了种间竞争

D.导致这种结构特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温度和水分

【解析】不同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可能不同。

【答案】D

9.如图表示两种生物种群a、b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这两种生物种群

a、b之间的关系是( )

A.竞争

B.捕食

C.共生

D.寄生

【答案】B

10.下列有关物种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

B.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的丰富度一定越高

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物种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

【解析】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一般来说,某区域物种丰富度越高,该区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答案】C

11.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菟丝子与果树的关系是寄生,菟丝子通过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来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可影响到果树的光合作用。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弃农从商现象盛行,导致大片耕地落荒,杂草丛生,但现在已有许多地方在杂草丛生之地展开了多种形式的立体农业,收获颇丰。

材料二:在许多自然景区,将原有植被清除,然后从农田运来土壤种植草坪。绿化用草坪不但需要大量灌溉来保证其生长,还需要不断地进行施肥、除草、药物防治病虫害等工作,对当地原有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破坏。

(1)材料一中的立体农业是运用了群落的原理,为充分利用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2)材料一中耕地落荒后逐渐形成的演替类型应为。

(3)材料二中群落的演替与自然演替不同,自然演替的方向是。

如果对人工草坪不再进行种植管理,让其自然恢复,这种演替的类型与裸岩上的演替类型的最主要的区别是。

(4)如果你是自然景观设计师,该如何对城市进行绿化设计?。

【答案】(1)空间结构空间和资源

(2)次生演替

(3)群落结构和组成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逐渐提高耕地落荒后,农作物不复存在,但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仍然留存,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4)根据群落演替的自然规律,选用当地物种,合理安排比例和空间结构,增加物种丰富度等(合理即可)

13.(2011广东高考理综,28)人们使用含三丁基锡、三苯基锡等有机锡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着生长,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油漆中的有机锡可释放入海,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有关该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请回答:

(1)较低浓度的有机锡即能抑制软体动物雌性个体的雌性激素合成,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有何变化?。小鼠在食用含较高剂量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请推测其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各有何变化?。该污染物通过的富集可能对鱼类、鸟类甚至人类造成危害。

(2)有机锡污染导致某海域一种鱼的种群年龄组成发生改变(如图),请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图中数字表示各年龄期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百分比

(3)某海域受有机锡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种软体动物的生物量显著下降,个别物种消亡,而沙蚕等多毛纲动物变为优势类群。这是在水平上研究的结果。(4)以上资料表明,如果有机锡长期污染将会导致下降,从而降低生态系统的。

【解析】有机锡能抑制雌性激素的合成,所以这些雌性个体的繁殖功能会减弱。食用三丁基锡的食物后胸腺萎缩,影响T细胞的分化成熟,细胞免疫丧失,体液免疫减弱。有机锡污染导致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由增长型变为衰退型,预测该种群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答案】(1)繁殖功能受损害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受损害,前者受损害程度更为严重食物链

(2)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3)群落

(4)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 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14.跳虫、甲螨和线虫是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请回答:

(1)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身体,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理由是。若要采集大量的甲螨作为标本保存,最好选择吸虫器,理由是。

(3)现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仅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若跳虫种群所含能量增长n kJ,则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 kJ。

【解析】(1)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应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

(2)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利于跳虫存活。

(3)跳虫与甲螨、线虫都以酵母菌为食,所以跳虫与甲螨属于竞争关系。线虫与酵母菌之间是捕食关系。相邻两营养级能量传递效率为10% —20%,所以跳虫消耗的酵母菌所储存的能量至少为n/20%=5n。

【答案】(1)较强微小

(2)B 该吸虫器中的湿棉花模拟了土壤湿润环境, 利于跳虫存活 D 该吸虫器中的酒精可将收集的甲螨及时固定,防止腐烂

(3)竞争捕食5n

15.(选做题)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和决定。若容器内饲养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代表的类似。

【解析】(1)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表现为”S”型增长;因食物相同,饲养条件相同,所以此时乙种数量变化也应表现为”S”型增长,应是曲线C、D、E之一。此时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因食物相同,所以甲种与乙种生物之间应属于竞争关系。由于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此时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增长都应比在组1中单独饲养慢,因而组1中乙种生物数量增长要比组2中的高,变化曲线应为C(因D、E比F在最初一段时间增长慢),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数量为600只,而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所以此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30只/mL(600只/20 mL)。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因组1中甲种与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为A、C,所以此时乙种与

丙种生物数量变化曲线应为D、E。这样在组2中甲种生物数量变化为曲线就是B。(注:此时的数量变化曲线对应物种和环境分析非常重要,是下面解题关键)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注意”类似”两个字非常重要,是解此小题的突破口。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组3中的乙种和丙种生物相似,应是曲线D和E。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实验中的组2的甲种和乙种生物相似,应是曲线B和F。

【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②B和F

3.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对种群密度或丰富度的调查,对应正确的是… ( ) A.蚯蚓——标志重捕法 B.鼠妇——目测估计法 C.狗尾草——记名计算法 D.田鼠——样方法 【解析】对蚯蚓种群密度的调查用样方法;鼠妇喜群聚,活动快,用目测估计法;狗尾草用样方法;田鼠可用标志重捕法。 【答案】B 2.下列有关种群或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有空间结构,种群没有空间特征 B.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逐渐减少 C.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D.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解析】种群不仅具有数量特征,还具有空间特征,如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等;在裸岩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由于生物逐渐增多,土壤中的有机物也逐渐增多;种群密度反映了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但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D 3.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沙丘、火山岩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C.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 D.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 【解析】次生演替时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因此演替所需的时间短。在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而不是次生演替;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也存在竞争现象;条件适宜,次生演替也可形成森林。 【答案】C 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2020年高考一轮复习第9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0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课后作业(必修3)(生物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2018·黑龙江哈三中一模)从种群和群落的水平看,有关生命系统具有的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B.高大乔木在森林中均匀分布属种群的空间特征 C.环境容纳量就是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D.草地的不同地段上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属随机分布 答案 A 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森林中有很多种乔木,不属于同一个种群,B错误;环境容纳量指的是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又称K值,C错误;草原的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这种结构特征被称为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 D.对于个体较小的动物,可借助放大镜观察记数 答案 B 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3.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 B 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4.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 答案 B 解析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 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学设计 1. 设计思想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是人教版必修3第4章第3、4节的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群落的演替等内容。生物必修模块3强调从系统的视角认识生命系统,强调系统分析方法,应用本模块的知识内容,帮助学生学习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知识。根据这一特点,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过程,建构生物群落的有关核心概念,并运用已形成的概念去尝试解决未知的系统的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由于课时的限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实验在课外单独完成。 2.教学目标 (1)群落的概念,常与种群、生态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2)种间关系; (3)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4)演替的概念; (5)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6)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3)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演替的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过程及区别。 4.教学方法 讲授+PPT 5.教学过程 【知识点自我巩固】 一、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 1.概念:同一________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________的集合。 2.物种组成:群落中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1)丰富度:群落中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________不同。 思考1 海洋中随着深度的增加,物种的丰富度有什么变化? 二、群落的种间关系及结构 1.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________。 (2)竞争:①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________和________等;②结果:相互抑制 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甚至________。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虫)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________,摄取寄生的 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________。 2.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 有差异,常呈________分布。 三、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达标检测(33)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课下达标检测(三十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A级基础题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2019·城厢区月考)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演替。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 B.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与自然演替的方向、速度往往不相同 C.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经足够长的时间演替后能形成森林 D.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初始条件不同 解析:选C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人工群落组建后,它的物种丰富度也会变化,A正确;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沿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B正确;由于受西北干旱地区水分的限制,该地区的典型草原不可能演替为森林,C错误;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的起点是没有任何植被,而次生演替的起点是有土壤条件甚至有植物的种子或繁殖体,D正确。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可能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2019·博望区期中)某池塘中,某种鱼常年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附答案详析

2020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后精练 32.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5.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4344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教案

I I I I 适用学科高中生物适用年级高二 I I I I ■■ 「■■■ 「J I 适用区域人教版区域课时时长(分钟)2课时 L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J 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 J_____________ 知识点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 2. 种间关系 I 3. 群落结构的形成与分析 I I 4. 演替的类型和原因 | 5.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 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 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4.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 5.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6.关注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退牧还草的政策 教学重点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群落的演替过程 教学难点 1.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i i 2.群落的演替过程 I I : ?■ I?■ I?■ I Ml ?■ I■?■ I Ml ■?■ I?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使用建议:群落的结构包括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

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群落的演替包括演替的类型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两部分,前者是在群落层次上分析生命系统的发展变化,后者是探讨人 类在这方面的作用,体现STS教育思想。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 有哪些差别?种间关系主要有哪几种类型?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 二、知识讲解 考点使用建议水平在研究导学生理解群落物种组念时,依然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相联系。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认识:在种群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同一物种的生物集合体,而群落水平上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后者是从比群落层次更高、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 和相互作用。由此引出在群落水平上科学家要研究哪些问题 1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 种群是群落的基本单位一一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 种间关系 群落的演替 (2)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冋题群落的空间结构 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群落的分布范围和边界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解答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一、生物群落的结构 1、群落 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a .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 .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3、生物因素: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定义:同种生物之间发生的一些有利于捕食或者防御敌害的行为。 种内互助 社会性群聚:有分工合作,如:蚂蚁、蜜蜂的群居生活。 分类 ①.种内关系 非社会性群聚:无明确分工合作,如鱼类等。 定义: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资源、配偶等发生矛盾 种内斗争 的现象。 实例:成鱼捕食幼鱼(大鲈鱼吃小鲈鱼)、蝌蚪肠内排出有毒物质。 意义:种内斗争对个体的生存不利,但有利于生物的进化和种族的延续。 ②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如:狼与兔、牛与草。 但注意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2)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劣势 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 ,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体内寄生:如蛔虫、绦虫(生活于人或动物的肠道内,并直接吸收肠道内的营养物质)。 分类 体表寄生:如虱子、跳蚤、菟丝子。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 。 a 、地衣:由真菌和单细胞藻类组成的共生体。真菌为藻类提供水和无机盐,藻类为真菌提供有机物,两种生物结合为一体,失去一方,另一方则不能独立生存。 b 、白蚁与鞭毛虫:白蚁为鞭毛虫提供有机营养,鞭毛虫分泌纤维素酶供白蚁分解纤维素。 c 、大豆与根瘤菌:大豆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根瘤菌通过生物固氮为大豆提供可利用的氮素。 d 、人与大肠内的大肠杆菌:人为大肠杆菌提供有机物,大肠杆菌能合成V B12和V K 供人体使用。 4、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 现象。 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 青 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就是动物分层的实例。 ①森林中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 下降而减弱,森林中在不同的层次高度上分布有不同的植物。 ②高山植物群落的垂直分布:植物的垂直分布主要受温度制约, 温度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 ③动物的分层与其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可以说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 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受各种因素(地形的起伏、光照明暗、湿度大小)的影 响,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 分布。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高中生物: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知识点1 群落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1.群落的概念:从种群角度分析,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往往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研究范畴:群落的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即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2 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受环境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常用统计物种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取样器取样法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3.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提醒】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知识点3 种间关系

【提醒】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 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的,也可推出B捕食A。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 现象垂直分层现象水平方向上分布不同(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 植物分层:光照 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 地形变化、光照强度、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测试题(附解析)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解析:选C 田间的玉米有高有矮体现的是种群的特征。 2.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火灾后和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类型相同 B.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 C.任何区域内的群落经过演替最终都会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D.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解析:选B 森林火灾后的演替是次生演替,森林被火山岩全部覆盖后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从光裸的岩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是初生演替,该过程中营养结构逐渐趋于复杂;群落演替最终是否形成森林生态系统要受环境条件的制约;人类活动有可能会使群落演替按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进行。 3.下列有关种间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蝉吸取树的汁液、蝗虫啃食植物叶片都属于寄生关系 B.两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捕食关系是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获得的 C.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不存在竞争关系 D.互利共生的关系体现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解析:选B 蝉吸取树的汁液属于寄生关系,蝗虫啃食植物叶片属于捕食关系;研究各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属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同一区域的两种动物之间没有共同的食物,则二者在食物上不存在竞争关系,但二者在生存空间上会存在竞争关系;互利共生属于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的种群之间,不能发生在某个种群内的不同个体之间。 4.如果进行菜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土壤小动物的采集与调查 B.可能用到解剖针、放大镜或实体显微镜等实验用具 C.可依据土壤小动物趋光、趋热等特性来设计诱虫器 D.可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选C 土壤小动物常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等特性,故设计诱虫器时应注意根据这些特点设计。

第2讲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第2讲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群落的结构特征(A) 群落的演替(B)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①________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②________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_______ 2.物种组成 (1)丰富度:群落中④________数目的多少 (2)特点:不同群落的⑤________不同 (3)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种间关系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结果:相互抑制或一方占优势, 另一方处劣势甚至灭亡 (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⑥________,摄取寄主的养分 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⑦________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______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________现象 影响植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山上山下和南北地区植被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植被东西分布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 影响森林中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和________ 3.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________、地形、________和盐碱度、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________,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常呈________分布 知识点三 群落的演替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________代替的过程 2.类型 (1)________: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高考生物复习 专题06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点1 群落的概念和研究范畴 1.群落的概念:从种群角度分析,群落指的是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分析往往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研究范畴:群落的边界,群落的物种组成即群落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知识点2 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 1.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受环境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调查方法为取样器取样法,常用统计物种的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取样器取样法 1.实验原理 (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实验流程 3.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 【提醒】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 (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地收集小动物。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生物的避光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知识点3 种间关系

【提醒】种间关系曲线的辨别 1.互利共生曲线——同步性变化(同生共死); 2.捕食曲线——不同步性变化的此消彼长(不会导致某种生物灭绝),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其一,依两条曲线的关系,捕食者随着被捕食者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中A 先达到最多,B 随后才达到最多,即曲线B 随着 曲线A 的变化而变化,故B 捕食A 。其二,依最多个体数,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故由图中A 的最大个体数多于B 的,也可推出B 捕食A 。 3.竞争曲线——看最终结果,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下降甚至降为0,只要曲线中提示两种生物有共同的空间或食物,则必为竞争,竞争激烈程度取决于空间、食物的重叠范围。

高考生物讲义含试题答案解析——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38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一、群落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__生物种群__的集合。强调该区域中__全 部__生物,包括全部植物、动物、__微生物__。 2 . 特征 ??????? ? ? 物种组成???? ? 意义:区别!!! 不同群落 ###的重要特征衡量依据:物种丰富度——群落中!!! 物种数目 ### 的多少 种间关系????? 种间互助:!!! 互利共生 ### 种间斗争????? 捕食!!! 竞争 ### !!! 寄生 ###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群落中__各个生物种群__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 2.类型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2)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3)农田中豌豆和杂草、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关系依次为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4)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 2.下列有关池塘群落的分析,不正确的的是(A) A.“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B.池塘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池塘群落中物种组成是区别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 D.人类的活动会影响该池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解析“池塘中优势种群是哪种生物”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3.(2014·海南卷)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D) 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 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 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 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与浮游动物为捕食关系,该种鱼的幼体和浮游动物都以浮游藻类为食,二者又构成了竞争关系;据题干可知,鱼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池塘中分布不同,其取食也不一样,所处的营养级有可能不同;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是两个不同的种群,由于食物关系生活在池塘的底层和上层,该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该种成年鱼和幼体属于同一个物种,在水中的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仅仅是该物种的空间分布。

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知识点

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如:在池 塘生物群落中,既有浮萍等水生植物,也有鱼,虾,螺等水生动物,还有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等 2、理解: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 的总和。由于种间关系而形成了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功能类群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之间一物质和能量为纽带紧密地联系知识一起,组成了生物群落。 3、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二、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物种组成 不同群落的物种数目有区别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 (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特点: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这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 化;先增加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后增加后减少的为捕食者;一般而 言,被捕食者在整体上的数量多于捕食者。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举例:狼与兔、羊与草、青蛙与昆虫 (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特点:数量上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同步性变化;竞争的结果有两种:竞争实力相当时,两种生物在数量上相互抑制;竞争实力相差悬殊时, 一方占优势,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坐标曲线图 能量关系图 举例: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象和狮子争夺水源等 (3)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特点: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的同步性变化;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分开,则上方不能生存或一方不能生存;数量上同时增加, 同时减少。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举例:地衣(真菌藻类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4)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特点: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 生存,而寄主会生活的更好。 数量坐标图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知识点

4.3群落的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 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2、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的丰富度 (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二、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互利共生、寄生 (一)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1、曲线图 2、特点: (1)数量上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这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2)先增加先减少的为被捕食者(甲),后增加后减少的为捕食者(乙);(3)一般而言,被捕食者在整体上的数量多于捕食者。 (4)举例:狼与兔、羊与草、青蛙与昆虫 (二)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1、曲线图 2、特点: (1)竞争的结果有两种: 图a:争实力相当时,“你死我活”; 图b:竞争实力相差悬殊时,“相互抑制” (2)举例:牛与羊、农作物与杂草、大象和狮子争夺水源等 (三)互利共生: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1、曲线图 2、特点: (1)数量上呈现“同生共死” (2)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3)如果分开,则上方不能生存或一方不能生存。 (4)举例:地衣(真菌藻类共生)、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四)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生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1、曲线图 2、特点: (1 )对寄主有害,对寄生者有利;如果分开,则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

的更好。 (2)举例:蛔虫与人、噬菌体与细菌等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一)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1、原因:植物分层——主要与光照有关 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栖息场所有关 2、意义:提高了群落利用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植物分层为动物分层提供了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二)水平结构: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配置情况 1、表现为:大多数生物呈集群分布或镶嵌分布 2、原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人和动物的影响等 3、意义:充分利用资源和空间 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 1、原理:土壤中小动物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过程:准备及取样 采集小动物【使用诱虫器(原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或者 简易采集法(解剖针拨找同时放大镜观察),采集到的小动物放入 酒精中,活着的放入试管中】 观察和分类 统计和分析(丰富度的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4.4群落的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优势取代,不是“取而代之”)的过程。二、演替的类型 (一)初生演替 1、概念:指在一个从没有被植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的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特点:经历时间长 3、实例: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的演替。 4、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二)次生演替 1、概念: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实例: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3、特点:次生演替的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因此生物具有生长快,种子产量大,历时时间短。 4、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的大致过程: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 乔木 三、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结果: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高三一轮复习群落结构和演替

第四章 群落的结构和演替 NO.28 命制:姚文涛 时间:12、10 班级: 姓名: 一、群落的物种组成 [判一判]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 ) 2.物种丰富度从两极到赤道逐渐增大,而山上则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 ) 3.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 二、种间关系 [连一连] 名师点拨:(1)大鱼吃小鱼 ?????? ??? ?同种鱼——种内斗争不同种鱼——捕食 均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繁衍。 (2)寄生和共生都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区别看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有害(寄生)还 是对双方都有利(共生)。 三、群落的空间结构

提醒山上植被垂直分布主要因素——温度;东西植被分布主要因素——水分。 四、群落的演替 [连一连] [判一判] 1.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 2.动物群落的演替与光照条件无关() 3.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最终能演替成森林() 4.冰川泥地和弃耕农田的演替都是次生演替() 5.人类活动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课上探究案

例1.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______;B.______;C.______;D.______。 (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________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图表突破概念——群落的结构类型 1.(1)垂直结构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因此,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 (2)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和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种群。

第33讲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第33讲群落的结构与演替 [考纲要求] 1.群落的结构特征(Ⅰ)。2.群落的演替(Ⅰ)。3.实验:(1)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考点一群落的结构 1.群落的概念与物种组成 (1)群落 ①概念要点:a.同一时间;b.一定区域;c.各种生物种群。 ②特征:物种的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 (2)群落的物种组成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②丰富度 a.概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b.常用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种间关系 (1)下列曲线中,属于捕食关系的是③,属于竞争关系的是②⑤,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的是④,属于寄生关系的是①。 (2)种间关系实例:狼和兔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③,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①,根瘤菌和大豆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④,一片草原上的羊和牛的关系对应的曲线是⑤。3.群落的空间结构 观察下列图示,完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问题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结构的类型 A图:垂直结构;B图:水平结构。 (2)根据上图分析决定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A图:①植物分层:光照;②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B图: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3)下图所示的现象是不是一个群落中的垂直结构现象?为什么? 答案不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分布是由于随海拔高度升高,温度下降明显,从而导致不同海拔高度植被分布不同,依次为: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这种状况与地球南(北)半球随纬度升高植被分布的原理相同,属于植物的地带性分布,不是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 [思维诊断] (1)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2012·广东,4A)(×) (2)乔木层的疏密程度不会影响草本层的水平结构(2012·大纲,4D)(×) (3)农田中豌豆和杂草、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关系依次为竞争、互利共生、寄生(2012·大纲,3改编)(√) (4)池塘中鲤鱼的性别比例及出生率、死亡率也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5)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某物种的个体数量多少称物种丰富度(×) 题组一种间关系的判断 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