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BBC看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变迁

从BBC看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变迁

从BBC看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变迁
从BBC看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变迁

从BBC看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变迁

BBC新闻频道则坚持BBC一贯的“客观、公正、全面”的新闻原则,强调自己提供最新的新闻、气象、体育和财经新闻。它沉着、细腻、严肃、专业,并且已经形成了时事节目、纪录片和生活方式节目的特色专长。

BBC的改革策略

自90年代早期开始,BBC不得不以多种方式参与激烈的竞争,他们进行了组织和机构改革,重新进行服务定位、设计节目主题,重新把握商业管理和公司事务的方向,确立新的跨国发展目标。换句话说,其竞争对策包括了从财政、管理、技术到媒体理念等多个方面。

首先,BBC裁减了日常运作开支。面对竞争,公司最关心的是它在资金上的竞争能力——必须考虑到节节上升的生产成本、版权费以及不断的技术改革所需费用。BBC裁减了4000个工作岗位,节约了4亿6千5百万英镑,并在90年代后期抵押了额外的15%的存款达5年以上。

第二项措施是重组了公司并重新设定商业策略。公司顶着外界批评,将它下属的新闻机构——广播、电视以及the World Service合并为一个实体。1997年,公司将它的传输业务以3亿 9千8百万英镑的价格出售给Castle Tower,此举成为BBC私有化的第一步,被认为是一个过于大胆的举动,甚至有可能将公司拖入更糟的境地。

第三项措施是在其他国家寻找合作者并拓展BBC的海外市场。它与美国的公共电视网(PBS)加强合作,制作更多在两国都能播出的节目。90年代中期,BBC 又开始与美国的探索频道和英国的Flex-tech频道合作,在英美两国推出一挡广受欢迎的节目“动物星球”。这两个公司还共同组建了 BBC America——一个致力于戏剧、喜剧和纪录片的频道。1998年初又在美国推出了the World Service。1999年,BBC America已拥有1千1百万订户,超过它的目标1百万户。

BBC的第四项竞争对策是技术创新。公司采用新的传播技术来与同样采用新

技术的商业广播公司竞争,BBC建立了一个耗资5千万英镑的卫星新闻频道,即英国观众无需付费就可以收看的BBC新闻24小时。同时, BBC在BskyB上建立四个付费频道。1998年,BBC又推出了它寄予厚望的数字电视,BBC Choice,这是34年来第一个新的综合频道并兼容各种数字平台。这一服务“综合了BBC1台和 BBC2台的优点”。正因为如此,BBC World Service,一个24小时播出的国际新闻信息频道,已经进入187个国家的6千万个家庭。

调整节目制作理念是BBC的第五项对策。这种调整主要是指,从“用一套节目来满足所有观众的需要”的观念到“给不同定位的观众多样的选择”。BBC宣布它将改变长久以来模糊不清的节目制作理念,转向“主题方式”。如Boehm 所见,BBC根据不同的主题重组了它的五个频道,投入高额费用来制作节目。BBC1台和2台仍为地面广播,3台、4台和5台则以数字订户为基础。BBC1台将提供“专业化的事实节目”并作为向年轻观众提供娱乐节目的“试验田”。BBC5延续了BBC新闻24小时的节目,BBC3台(BBC Choice)和BBC4台(BBC Knowledge)将各自提供“更先锋的实验戏剧、喜剧和音乐”、智力节目和时事节目。并且,由于1999年ITV的节目推迟到晚上11点,BBC的晚间新闻提到了晚上9点至10点,以占领这一空白的时间段。

公共广播电视面临的困境

在欧洲,促使政府下决心推动公共广播电视变革的主因是大企业的压力。欧洲原先在广播电视领域实施公营垄断制,限制了大公司涉足广电,一是无法投资,二是无法做广告。广电领域巨大的商机,促使大公司逐步加大对政府(议会)施加压力,终于迫使各国先后放开广电。在美国,促使政府下决心的主因也是大企业的压力,但其背后却是科学技术的力量。90年代以后,以通讯、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原先美国议会、政府对广播电视所制订的种种法规已大大束缚了高新技术在广电领域的应用推广。而新的电信法的出台,为新技术的推广铺平了道路,使得电话、网络、广播电视可以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迅速抢占了世界

的通讯、网络、广电领域技术的制高点。

全国性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固然需要国家权力的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仅仅是国家的工具。在欧洲,从理念上说,公共广播电视体系一贯奉行客观公正的信条,遵循国家赋予的向人民提供信息(包括公共信息)、娱乐、保持公众之间相互理解、维系文化传统的职责。但是由于它在国家—社会关系结构中并不是完全独立自由的,在体制上仍然常常受制于国家,因此它承担的角色是两可的。

传统上,在欧洲,基于广播电视频谱资源的公共性和稀有性这样的传统信条,除卢森堡以外,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将广播电视视为公共服务事业,通过国家特许和委托公共机构经营广播电视媒介,来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在80年代以前,这些欧洲国家都基本遵循国家垄断或国家管理下公营和少量私营广播电视媒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这一类广播电视媒介的特点是,广播电视台(公司)由国家委托/特许公共机构经营,其运作经费来源于收取受众的收音机和电视机的执照费(又称视听费),各种民间、私人和企业捐助,以及部分国家财政拨款,一些国家的公共广播电视不播放商业广告,有一些允许少量的商业广告或是赞助商的企业形象,但明确规定赞助不得影响节目内容。但进入80年代以后,一方面,有线电视和通讯卫星的发展,不仅打破了公共广播电视赖以存在的基于无线电频谱资源的“公共性”和“稀有性”的传统信条,而且还极大地拓展了广播电视的服务范围,为受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选择机会;另一方面,广播电视是高投入、高成本的行业,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公共广播电视所依赖的视听执照费在市场日益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很难再有大幅度提升。⑦

从美国进口节目成了欧洲传媒经济一个稳固显著的趋势,主导着欧洲及世界的视听业贸易。随着“电视无国界”议案的实施,公共广播机构对欧洲电视节目市场的控制受到削弱,美国在此领域的挑战愈发明显。欧洲所关心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损失,自由和竞争所带来的文化后果也引起他们普遍的忧虑。

公共广播电视发展的策略

公共广播电视服务是独立于国家和市场之外的最稳妥的服务,它既不靠税收也不靠广告费。英国BRU提出了公共广播电视存在的八项理论依据:(1)地理上的普遍性;(2)财源由视听者直接支付;(3)公共广播电视独立于所有利益集团和国家;(4)媒介传播者应充分认识自己与国民的同一性观念、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5)普遍的吸引力,节目应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和喜好;(6)特别考虑少数群体和受歧视人群的利益;(7)具有促进提高节目质量而非视听人群的体制;(8)建立电视的公益性方针,不应限制节目制作者而应给予其自由。

欧盟的许多国家都看到了公共广播电视对于他们的社会和民主化进程所做出的不可缺少的卓越贡献。所以,每个国家都根据自己本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历史和发展情况,在法律上(有些国家甚至在宪法中)详细表明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资金来源。

但是,许多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在强大的市场压力下越来越难以为继,于是,以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对公共广播电视政策做出种种调整和改变,以适应市场的需要。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由化,即通过国家干预,在广播电视领域引入新的私有商营者,打破公有广播电视的一统天下,形成新的竞争格局;二是商业化,在广意上指广播电视在经营中更多地强调市场因素和盈利倾向,在狭义上则指国家减少对广播电视业的公共投入,使公营广播电视财政收入中国家拔款和视听费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广告和其他商业性收入的比重增加;三是“非规则化”(deregulation,又译作放宽规则或减少规则),即国家放宽对广播电视产业结构和节目内容方面为确保公共利益而曾经作出的种种限制。⑧在资金问题上,有人建议公共广播电视机构可以将配股部分私人化或者转让以筹得更多商业收入。例如BBC World Wide,它作为一个子公司,销售BBC的戏剧和纪录片产品,出版书籍杂志,运作其付费电视频道。Heller认为,如果BBC“能由私人投资者掌握”,第1个财政年度它就能获得8亿2千万英镑,其前景也将更为光明。公司的董事长Rupert Gavin乐观地预计,到2006年BBC的收益

将达到2.4亿英镑。他们同时建议BBC的另一个子公司,https://www.doczj.com/doc/d813117627.html,,它的一个特许经销机构,也可以出售给私人所有,如果包括BBC节目库的使用权的话,其估价可达2亿英镑。⑨

同时,欧洲各国公共广播电视的改革和收视许可费的问题也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听取了众多意见后,布莱尔政府委托一个工作小组来研究收视许可费的未来方向以及公共广播电视其他的资金来源。看来,公共广播电视的改革将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分阶段小心谨慎地进行。

利用市场促进节目供应和制作方面的竞争,必然导致公共广播电视机构的高效运作。但是,真正的社会收益却来自于公共广播电视的非竞争性和市场失灵的一些形式。公共产品向私人产品发生转变,订户服务造成免费服务部分的或全面的衰退,这些都突出了公共广播电视和社会收益的重要性。因此需要进行公共资助以纠正市场失灵的这种形式。总之,我们不能轻易地放弃持之甚久且富有成效的工具——公共广播电视机构。而现今急需的是,提高服务质量,使公共广播电视真正受到公众的欢迎。

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 概述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观点,认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媒介的控制和影响,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媒介的控制者。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是人的思想和意志的载体,是控制广播电视使用权、所有权的特定群体的意志的延伸。广播电视的性质决定于社会制度,是广播电视体制形成的关键因素。社会制度不同,广播电视的性质就不同,广播电视的体制也必然不同。广播电视体制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广播电视活动直接或间接起 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组织制度。广播电视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在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加上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在所有权、管理经营、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体制上的差异。类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学者将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公有公营型、民有民营型、国有国营型和公商并营型。1、公有公营型公有公营型主张广电不应用于商业目的,而应完全服务于社会公益。同时,广电的经营管理、业务政策与节目内容,须接受全体国民之代表的监督与管理。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是典型的公营体制媒介。BBC是以国会拨款,收取

纳税人“执照费”为经费来源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这种体制决定了其不易受商业力量操纵,能够独立且中立地服务于英国人民。“反商主义”深深地植根于BBC的文化中,远离商业利益成为BBC的一个重要特征。加之BBC受到发展初期“瑞思主义”所强调的“引导公众品位”的文化影响,使它长期以来一直行走在“公正性、公众性、公益性”的形象之路上。在这样一种体制及文化氛围下,BBC的形象诉求表现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最值得信任的广播组织和节目制作人,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新闻、教育和娱乐等服务来满足所有英国观众的需求。”公有公营型的广播电视体制可以保持节目内容的平衡,担负社会的教育责任,服务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还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此外,还可以免于资本家之控制;可以消除广告商的影响,以免广电节目迎合低级趣味。但也有一定的局限:经费来源全赖、或大部分依赖广电的执照费,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广电观众的经济;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未免失之死板,从而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观众的收视兴趣;唯我独尊,缺乏进取精神;言论和消息来源的单一化。2、民有民营型民有民营制,是传统的所谓最自由的一种广电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广电事业向民间开放,允许民间自由经营、自由转让。除负责频道的分配、秩序的维持外,政府对于广电传播不加任何干预。广电以赢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中囯古代土地制度概论 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的,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土地制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始社会的氏族、村社公有转为奴隶主国家所有。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经过商、周的进一步发展,土地成为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奴隶主国家所有。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奴隶制的逐渐解体,社会各阶层对土地私有的要求日趋强烈,进入春秋战国之时,土地私有战胜土地国有而蓬勃发展起来了。 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最后形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早期阶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由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组成,并在不同的历史时一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阶级斗争的涨落,在比重上迭有升降,然而地主土地所有制总是占着支配地位。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铁器得到广泛使用,逃往的平民和奴隶纷纷开垦荒地,这些新垦之地,为开荒者隐瞒下来,成了私田。私田的产生,土地国有观念动摇了。春秋中期,私田土地急剧增长,到末期出现土地买卖,此时奴隶主也更热心于私田的扩大和经营,各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放弃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改革和变法,商缺两次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它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井田制宣告结束,土地私有制已经形成。这一时期,地主阶级虽已形成,但人数还不是很多,所占土地数量也不大。 秦汉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私有土地得到了封建政权的确认和保护。秦灭六国后,对于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没有干预,虽下令迁徙各国旧贵族和豪富,但他们占有的土地状况并未改变,到秦末依然是“官者田连降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 西汉政权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农民占有少量土地。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至西汉末年土地终于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颠覆了西汉政权。东汉政权建立后,为了限制豪强大族兼并土地,公元三十九年下令度田,地方豪强竟发生武装暴动,度田不了了之。以后东汉政府再也没有推行干预地主私有制的政策,东汉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在不断发展,出现了战国秦汉时期又一次土地兼并高潮。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前期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的中期阶段。这一时期是历代封建王朝对土地所有制关系进行国家千预极为频繁时期,然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仍在向前发展,土地日益集中。 三国长期战乱,中原地区出现了大量“既不在官,亦不在民”的无主荒地,曹操为了解决急需的军粮和普遍存在的饥荒间题,将这些无主荒地转化成国有土地,实行屯田。西晋建立后,屯田制罢废,贵族官僚争相侵占官田,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益盛,国有土地在削弱,私有土地在发展。十六国时期,使北部中国遭受严贡破坏,豪门大族趁机大量占有土地和人口,规模庞大的田庄,这不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和皇权的集中。孝文帝于太和九年(485年)下令均田,试图将所有权不同的各类官私土地最大限度地纳入国家统一分配的轨道,但却没有撼动地主土地,魏末年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受到破坏。后来北齐、北周虽重新颁布了均田令也多流于形式了。 随唐两朝基于建国之初荒闲土地大量存在,为使流亡的农民回到土地上进行生产,实行赋役制度,继续推行了均田制。随唐两朝的均田制对于地主的土地兼并多少给予限制,农民也得到了一点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不合理的土地占有情况,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始于太和九年的均田制,随着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至唐中叶彻底崩溃。总之,魏至唐前期土地制度有着与过去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政局变动大,土地制度随着也几次变动,可以说是秦汉至明清土地制度变动最大的时期,也是国家对土地占有进行干预最频繁的时期。从唐后期至明清(1840年前)为封建上地所有制的后期阶段。这一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步摆脱国家法权的强力扭曲,土地自由买卖已冲破了汉唐间政治上的干预和社会传统的制约;:仁地兼并由非法到合法,由隐蔽到公开,以更大的势头向前发展着。均田制弛坏后,封建国家采取“兼并者不复追正,贫弱者不复田业”的政策,以庄田制经济为特点的大土地所有制得到普遍发展,并且延续到明清。两税法的实行,标志着均田制为庄田制所代替,这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中又一转扳点。北宋建立之初,自耕农有所发展。但赵宋政权认为“富室连我汗陌,为国守财尔……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因而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土地买卖无任何限制。土地兼并较之前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地主田庄迅速发展,土地迅速集中。北宋以来长期积累的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问题,经过元末农民大起义得到了调整和缓和。但明中叶后“毋许兼并”又变成一纸空文。土地兼并产生的流民问题,最终引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清统治者鉴于明朝灭亡的教训,对官僚地主的特权加以限制,除了用暴力手段在华北大规模圈地外,更多的用经济手段通过买卖占有土地。 综上所述,中唐以降,“两税法既立,三代之制皆不复见”,这一变化,不但彻底结束了长达三百牟之久的均田制,而且标志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已摆脱“三代之制”田土的授受、买卖、转移、继承的法杖限制,以一种较为自由发展的形式进入新的里程。在“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新时期,地主阶级千方百计购置田产,形成了累千上万亩的大地主,实通绝了地主阶级独占夭下田土的愿望。在土地所有权转移方式上,几随着唐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由买卖渐成地权流动的主要方式。虽曹一度以圈占、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浅谈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涌现,中国广播电视界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这就是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体制改革。从社会群众到业内编辑记者,从中央电视台到县级电视台,关于体制改革的问题仍然是当前讨论最热烈、最火爆的话题。 应当说现在的广播电视的体制是中国当时社会的体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必然结果。但是到了今天,科技飞速发展、民众素质提高、市场逐步发育,政府简政放权,整个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那么,在现在的条件下,电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传播需求和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出现了一些弊端。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已不容乐观。 (一)小型分散 从普遍的情况来看,省级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要稍强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个别地(市)级电视台也能够继续维持下去,而大量的地、县电视台甚至西部的部分省级电视台基本上没法正常维持生存。加之相互封闭与市场割据,大多处于一种自给自不足的状态,没有能力自己制作像样的电视节目,也没有过多资金购买节目,所以个别电视台廉价购进的播出带比大街上录像厅播的带子质量还要差,盗版现象也屡禁不止。 (二)资源浪费 一级政府一群电视台,在省会城市,至少有四家(多的达到10多家)以上的电视台在竞争,形成了复杂而拥挤的格局。几乎所有的台又都有一种心态,把自己的频道办成综合频道,作为电视台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所有的节目都要作,所有的节目都要播,都用抢夺同一资源维持虚假的繁荣,因此就造成了雷同性较强的资源浪费。 (三)管理混乱 目前一般电视台的管理可以说基本上是原始的、粗放的。相当部分电视台内部没有现代管理必需的科学的专业分工,内设机构、节目设置以及各部门内部职能配置都是小而全的模式。同时,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不讲求电视资本的计划投入、准确投入、有效投入和投入回收,多数仍采用收、支流水帐方式记帐,存在严重的浪费。产品质量检评仍是沿用经验标准和相对标准,没有科学的、系统的质量评鉴体系,缺乏客观的、理性的、量化的因素。 (四)恶性竞争 由于市场小,生产和播出的单位太多,对有限资源的恶性竞争就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

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分析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作为农村经济制度基础和核心的土地产权制度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关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而且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特定意义上说,农村土地及其产权关系问题的存在,制约着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乃至城镇化发展的步伐。本文以农村土地制度为研究对象,以农村土地的产权关系为主线,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及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较为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然后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制度变迁进行了重点审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土地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与应当遵循的原则,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未来的创新模式提出了初步构想。 关键词:农村土地制度制度变迁分析与启示 The history change analysis of land system in 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 economic,land peropertiy right institution is the key of agriculture economic growth.Under the circumstance of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public attention, the autho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history, the reality and the future of rural land policies in China from the view of its innovation, striving to offer novel ideas to tackle issues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effectively. This paper takes rural land institution as an object of study,takes property rights relationship and management relationship of rural land as a main clue,uses the theory of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adopts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reviews systematically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rural land institution in China,especially since 1978.analyses 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institutive achievement and being faced with difficult position and gauntlet of the present rural land institution in China and defines the objective and following principles of rural land institution innovation proceeding from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on the basis of these,constructs the innovative models by stages of rural land property rights institution and management institution. Key Words: rural land institution,institution change,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世界广播电视五大管理体制

世界广播电视五大管理体制比较 按照当前学界的普遍认同的观点,根据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与政府和社

在以上五种体制中,国有国营、国有公营和社会公营的广播机构,通常被称为公共广播;私有私营、公私合营两种机构通常被称为商业广播。由上表可以看出,在这五种经营管理体制中,国有公营体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是因为该体制是欧洲各国多年来在广播电视经营管理方面奉行的标准模式,从而与美国广播电视业奉行的私有私营体制形成鲜明对比,二者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广播电视事业的两大模式。而我们这里研究的英国广播业正是国有公营体制的典范,因此,英国广播研究在世界广播事业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和重要意义。 英国选择了公共服务广播, 而美国却确立了完全不同的商业广播。英国虽然在50年代引入了商业电视( 70年代引入商业广播)与公共台竞争, 但仍然以公共体制为主导。英国公共广播强调“服务”观念。 对于两国广播制度的起源, 学者们进行了分别的论述。斯坎内尔从文化角度分析了19世纪中后期在中产阶级的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服务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兴起的公共广播事业, 强调的是历史文化对广播制度形成的作用。克里塞尔则认为频率资源的有限性对英国广播制度的制约, 强调的是技术的决定作用, 同时他也承认广播事业兴起之前的公共事业组织模式对广播事业的资鉴作用。麦克切斯尼从社会阶层对广播利益的不同期许及其矛盾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商业广播制度形成的决定因素。当本文作者对两个国家广播电视体制形成的原因做对比探讨时, 发现上述分析尚不足以解释它们之间差异的根源。作者认为, 把它们放在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加以观照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语境下, 商业力量和经济逻辑在形成美国广播制度中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而这正是美国不同于英国的地方。在20年代的英国, 准商业化的英国广播公司还没有形成今天意义上的广告经营形式, 广播只是用来促销收音机的手段, 走不走靠广告作为经济来源的纯商业化路线, 对组成广播公司的电器制造商销售收音机获取利益并没有实质性影响。同时对广播电台经济收入的影响也不大, 因为电台一旦得到广告收入, 就意味着失去公共服务广播的身份和地位, 从而失去执照费和专利权税收入, 因为从理论上讲广告费和执照费是不可兼得的。甚至对广播电台来说, 执照费相对而言更稳定, 更有保障。而美国的情况却不一样, 在1934年通讯法颁布之前, NBC和CBS都在从事广告业务, 广播运营已经离不开广告支持, 广告已经成为广播网的经济基础。特别是在广播制度最终确立的大萧条期间, 广告收入已经成为广播网得以生存的经济命脉。这就意味着, 如果一旦按照教育家、宗教领袖们设想的那样开办一定数量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广播, 广播网就会失去部分宝贵的经济来源, 这是他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所以他们通过游说活动力阻公共广播运动目标的实现。同时, 受大萧条打击的广告代理商、广告赞助商等也会蒙受经济损失, 前者将失去营利的主要途径, 后者将得不到扩大商家及其产品社会影响的机会。同样备受打击的好莱坞电影明星也在新兴的商业广播行业得到了再就业的岗位,获得了新的经济机会。政府也不愿意在大萧条时期把紧缺的资金用在广播事业上, 况且电台已经发现了维持生存的经营之道。所以, 经济利益因素决定了美国最终坚定地走上商业化广播的路径, 在英美广播制度差异的形成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这是两者差异的主要根源。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1、先秦: 西周实行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实际上是周天子土地私有),它规定:一切土地周王所有;受田诸侯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买卖;要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种。 春秋时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鲁国的“初税亩”实行按亩收税,它们不再区分公田、私田,都促使土地由国有制向私有制转化。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2、秦汉:秦朝开始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当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承担的徭役繁重、赋税沉重。西汉实行编户制度,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百姓(编户齐民)依据资产多少承担赋税、徭役、兵役; 3、隋唐:实行均田制(仅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它是府兵制和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隋和唐朝前期实行租庸调制。隋朝农民年满五十,可纳绢代役。唐朝时,“租”指成年男子向官府交谷物,“庸”指纳绢或布代役,“调”指每年缴纳定量的绢或布。 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大为减少,唐德宗时实行两税法,即两种征税标准(资产、田亩)和两个交税时间(夏、秋两季)。其意义在于:税制得到统一,保证国家财政;改变人丁为主,放松人身控制;扩大税源,增加收入,减轻负担;是封建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缺陷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赋税转嫁农民身上;加派许多苛捐杂税。 4、宋元:北宋初在各路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中央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北宋“不抑兼并”,土地兼并严重;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包括:青苗法、募役法(纳钱代役)、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和市易法。 5、明清:明初,地方设布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明神宗时推行“一条鞭法”:多税合一,折成银两,役银分摊,人田分担。意义:减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与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的比较

NEWSWORLD 《新闻世界》调查研究 【摘要】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国营广播电视体制、商业广播电视体制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广播电视制度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在性质、节目内容、服务的对象、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有着更多的相似点。两者的定义比较模糊、趋同,或者说还不太准确。 【关键词】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国营广播电视体制比较 一、两种体制的概述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是一种介于完全的商业化和完全的政府控制之间的模式。它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但并不由国家直接管理,一般通过国家委托、特许的公共机构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其日常的运作经费以观众的电视机执照费、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捐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大多不接纳商业广告,有的容许少量的商业广告,但明确规定不能影响节目的内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下制作的节目一般定位高雅、讲究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社会责任至上。最著名的有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美国公共广播公司(CPB)、公共电视网(PBS)、全国公共广播网(NPR)等公共广播机构。 按照现行的解释,国营广播电视体制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社会主义的国有模式,因为社会主义的政府代表人 民利益,所以是政党和人民的喉舌和宣 传工具;第二种主要是一些第三世界国 家,如老挝、斯里兰卡等,它们都在20世 纪初从殖民统治下取得独立而产生的, 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民族问题亟待 解决,政局的稳定成为一切的前提,执 政者自然将广播电视作为宣传工具而 牢牢把持在手中;第三种为一些西方国 家,如法国、意大利、希腊等,这些国家根 据它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往 往自成体系,采用了广播电视国有为主 的模式,国家拥有并控制该系统,由国 家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或经营。我国的广 播电视体制当属于第一种情况,属于国 营体制①。为了分析方便,我们选取中国 的广播电视体制作为国营体制的代表, 与公共体制进行比照。 二、两种体制的不同之处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 视体制至少在四个方面有着差异。 第一,双方在所有权和管理模式上 有着差异。在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公 共广播电视既不属于私人,也不属于政 府,比如英国广播公司。1927年,英国王 室为改组后的英国广播公司颁发了皇 家特许状,根据该特许状,英国广播公 司作为公共营业性质的独立广播事业 组织,拥有在英国进行全国无线电广播 的垄断权。它的最高决策机构为管理委 员会,成员包括首相、反对党领袖等,具 体操作由下设的总经理负责。日本的公 共广播电视机构NHK的管理机构由政 府首脑提名、议会批准。管理机构确立 后就独立运转,不受政府的领导或控 制,从电视台的办台方针到财政预算、 节目制作、播出,都由管理机构最终决 定。在国营广播电视体制中,公共广播 电视属于国家财产,政府直接进行管 理。政府有专门的行政部门管理广播电 视,广播、电视台的主要人事任免实行 行政程序,接受政府的控制。如中国的 广播电视事业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 局直接管理,并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的 指导。 第二,双方在经费来源上有着差异。 在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广播电视的经 费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机的执照收 入、社会个人团体的捐助以及国家的财 政支持。其中以国家的财政支持为辅。 如2003年度日本NHK的收支预算,事 业收入为6802.6亿日元,其中视听费为 6711.1亿日元②。而在国营广播电视体制 中,除了政府投资以外,其他任何部门 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不得 在电视台投资或参股。广播电视的经 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保证电 视台的正常运作,同时也接受团体和个 人的赞助。 第三,双方在性质和目的上有着差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 与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的比较 ■赵海奇 9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未来趋势 中国实行土地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两轮高潮。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以农村土地权属改革和城市土地收归国有的改革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进行土地的没收、征收和分配。另一个出现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以农村土地联产责任制和城市征收合资企业土地使用费为主要内容,其手段是土地使用权的下放和有偿使用。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土地制度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形成了旧的国有土地使用制度的主要特征,一是行政划拨,二是土地无偿使用,三是无限期使用,四是不准转让。其实质就是土地资源的计划配置制度,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土地使用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村人民公社的建立和城市经济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这种土地制度的弊病日益显现。主要问题是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出现浪费和资产价值的流失;另一方面大量的单位又无法获得土地资源,对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功能分布和合理布局形成体制障碍;企业成本失准,难以准确衡量经济效益;城市的房地产业无法进入良性循环,连简单再生产也无法维持。 二、改革开放以后的土地制度演变 过时的土地制度严重制约了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导致文革结束不久中国实行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而土地制度改革又成为大陆改革开放的先声和贯穿整个过程的主要内容。从那时开始对土地使用制度的

改革,主要是在不改变国家对土地的所用权的前提下,变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变无限期使用为有限期使用,变无流动使用为流动使用,沿着土地市场化的道路摸索前进。 1.开始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收取土地使用费 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首开国有土地有偿使用之先河,以法律的形式首次打破大陆延续了将近30年的国有土地无偿使用制度。该法规定:“中国合营者的投资可包括为合营企业经营期间提供的场地使用权,如果场地使用权未作为中国合营者投资的一部分,合营企业应向中国政府缴纳使用费。” 在那以后,为了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短缺问题,1982年深圳按城市内不同等级的土地向土地使用者收取不同标准的使用费。1984年广州和抚顺部分土地(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建项目、涉外项目)进行了按土地等级开征土地使用费的试点工作。1986年上海对三资企业使用的土地收取土地使用费。这些尝试虽然对旧的土地使用制度触动不大,但却是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重要步骤。 2.对城市经营性土地实行使用权有偿转让 1987年深圳在大陆率先试行土地使用有偿出让,出让了一块五千多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权,限期50年,揭开了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序幕。当年12月深圳市又用公开拍卖的形式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987年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用地方法规的形式确保土地有偿转让的规范化实施。 上述举措使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从理论探索阶段走向实践探索阶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及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 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促进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体制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因此,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经济上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任务,发展规模、办台宗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广播电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具体体现: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应转变其管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角色。实现两个转变:1、由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向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2、由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向成熟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设想:党委、政府经营综合频道,对分众化频道实行商业经营。综合频道保证了对主流思想方向的把握,商业分众化频道保证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并有利于频道专业化的形成,又能对综合频道形成竞争而促进其不断发展。而广告上也可以根据产品的特征和频道受众的特征选择投放点,从而促进电视业的良性循环。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违背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喉舌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国家产业政策,在完善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政府才能实施对广播电视业变革的宏观调控和有效主导,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也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现状与困境关于“产业化” 一、关于“产业化”的概念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一个企业也可以不只是从事单一经济类型活动,可能从事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即从事多产业经营(跨行业经营)。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资料

中外广播电视史重点解析: 考试范围: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科技与事业(第一节)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体制与节目(第一节)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分别历史(第一、二、四、九节)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所有章节) 第五章:广播电视的早期传统(所有章节)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所有章节) 第七章:广播电视的转型时期(第一、二章节) 第八章: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所有章节)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科技与事业 1、电子传播的三项基本要素:动力、渠道、编码 2、电子传播的三种重要方式:传导、感应、辐射 3、1864年马克斯韦尔提出重要的电磁波存在理论 4、赫兹测量出电磁波的速度和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参数,为电磁学的发展和无线电广播的 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5、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发明无线电 6、1906年,美国人德佛雷斯特在弗莱明的装置上做了小改动,增加栅极,就产生三极管 7、调频广播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最大的优势是抗静电干扰,声质优美,不失真) 8、电视除了音频广播传递的一切因素之外,还有一项关键的要素----活动图象 9、光电效应:当光线照射到某种物质时,会使它产生电,电力的强弱于光线强弱,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正比的。 10、图象传送的关键技术是图像分解与扫描技术。 11、早期的电视实验活动人贝尔德被称为电视之父,他首先向人们展示一台用尼普可夫 原理制造的机械电视机 12、1878年,英国科学家克鲁斯发明了阴极射线管 13、1928年,第一台光电显像管研制成功,佐里金为它命名为显象管 14、为电子电视发明作出贡献的还有美国少年发明家斯沃兹,他发明图象分解仪 15、用电磁波传播文字信息的技术是---无线电 16、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电话 17、加拿大人费辛顿和美国人德佛雷斯特是早期实验广播电台的突出代表,1906年圣 诞之夜,费辛顿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特罗克镇广播圣诞歌曲和路德圣经被认为是广播时代的开端 18、KDKA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美国第一家正规广播电台,1920年11月2日被认为是世 界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19、美国商营广播网在世界上是首创,它建立的三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广播者的愿望, 因为从经济角度考虑,联播节目更为便宜,第二是听众的愿望,因为边远地区缺乏上佳演员,他们希望由中心城镇的明星来改进节目,第三是广告者的愿望,因为联播有利于远距离、大范围的商品推销 20、1936年11月2日,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盛大的歌舞开始电视正式 播出,这一天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21、记录媒介(名词解释):即时传播是广播电视极大的有时,但是,直播又是非常辛

世界广播电视三大管理体制

世界广播电视三大管理体制 按照当前学界的普遍认同的观点,根据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与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方面的区别,可以将目前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分为三大类。 体制类型代表国 家或媒 体 体制主要特点主要优势主要劣势 国有体制前苏联 等社会 主义国 家,发展 中国家 的国营 台 (1)媒体资产为国 家所有;(2)政府 将其作为国家事业 单位直接领导和管 理;(3)媒体领导 成员由政府任命, 业务活动受政府监 督;(4)媒体运作 经费大多由国家拨 款。 (1)便于国家实施 统一管理,有计划 地安排人力物力财 力;(2)合理安排 各台设置,协调互 补;(3)使广播业 务更符合国家需 要,从而使社会效 益得到保证。 (1)广播事业受政治 干预多,业务侧重于 对政府、领导负责, 忽视对受众多样化需 求的满足;(2)行政 化管理,高度集中, 缺少激励机制,缺乏 活力。 公共体制发达资 本主义 国家和 发展中 国家的 公共台, 如西欧 的BBC、 日本的 NHK。 (1)媒体资产为国 家所有;(2)电台 保持相对独立性, 实行企业化管理和 运作;(3)媒体领 导者是该媒体的董 事会,其成员由政 府提名、国家元首 批准;(4)媒体受 到政府规范和监 督,具体业务由电 台自主决定;(5) 媒体运作经费来自 受众缴纳的视听费 和国家拨款,辅之 以广告收入。 (1)便于国家宏观 调控,使广播业务 符合国家整体需 要;(2)媒体具有 相对的独立性,避 免了政府过多的行 政干预,运作有活 力;(3)董事会成 员来自社会各界, 有利于实现媒体的 社会化管理;(4) 收入来源以视听费 为主,一方面使媒 体经营运作有财政 上的保障,另一方 面是媒体始终受到 受众监督,为受众 服务意识强。 (1)由于国家介入媒 体组织管理,媒体运 作仍会或多或少有 “行政化”倾向;(2) 由于受到政府保护, 财政来源有保障,因 此媒体容易在社会上 处于“垄断”地位, 缺乏竞争,不利于自 身的改进,经营活力 也会减小。 私营体制发达国 家和发 展中国 家的私 立台,如 (1)媒体资本为私 人所有;(2)媒体 在法律范围内自主 经营,自行决定业 务方针;(3)国家 (1)媒体不受政府 干预,可以千方百 计满足受众多样化 的需要;(2)媒体 在市场环境中生存 (1)媒体以营利为目 的,为追求经济利益 常常忽视社会效益; (2)一味迎合受众需 求,“惺、星、性”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知识分享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

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演变及启示 摘要毛泽东主席说: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土地问题。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的土地制度经历了多次变革,但土地问题至今仍在很大程度上困扰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土地制度,尤其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历程及其影响,能为我国制定有关土地的方针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农村 一、土地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 1、土地制度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土地制度有广义和狭义的概念之分。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包括一切土地问题的制度,是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因土地的归属和利用问题而产生的所有土地关系的总称。广义的土地制度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规划制度、土地保护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土地税收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等。狭义的土地制度仅仅指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上,习惯把土地制度理解为狭义的土地制度。改革开放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人们对我国土地制度含义的理解不断深化和发展。新的观点摆脱了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更强调广义的土地制度,在重视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同时,更增强了对新形势下由新的土地关系所产生的新的土地制度的关注程度,诸如土地利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等等。 本文所指的是广义的土地制度,但主要探讨的是土地的所有制度、土地的使用制度和土地的国家管理制度。 2、土地制度改革

广播电视体制分类

温总理在今年《求是》第14期上,发表重要文章《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给IT信产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为什么在《求是》上发表?“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但是许多人士乃至业内公众、业内专家,都说总理说的是真话,但也是被大家说了无数次的话,至今也没搞清楚广电发展的最大障碍到底是什么?在笔者看来,表面上说的是体制,实质是技术不能适应体制,只有透过现象去看清本质,才是真“求是”。 一、体制是个不变量 业内外人士、公众、专家、学者、教授、领导,都众口一词直指,广电的“体制问题”是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我们反问一句凡持此类观点的人,你们认为要什么样的体制才不至于成为我国三网融合的一大障碍?大都是目瞪口呆,很难说出个一、二、三来。国家的体制是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规划和制定的,在一定时间或阶段内是不可变更的,决不可能朝令夕改。 1、什么是体制? 所谓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的总称。广电系的体制说的直白点“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也就是行业与地方政府双重领导;而电信系体制的基本特征是以工信部为核心集中、垂直的管理体制。 电信的属性:电信是纯企业,是大型国企,是以经营性盈利为目的的唯一性。所以是一张全囯性的大网,与当地政府毫无关系的严格的分级管理。各省仅保留纯行政的电管局部门。 广电的属性:广电是党和国家的喉舌,隶属中宣部主管。所以,一是具有国家垄断性;二是国家负于的宣传职能具有的公益性;三是具有服务获取合理盈利的经营性;这三种属性就决定了广电的地位。各地都有广电局是政府执能部门,国家广电总局也是双重管理 2、不可变的是体制 国家在意识形态和信息安全的政治需要是决不会改变,这是国家上层建筑问题,广播电视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文化阵地和舆论宣传工具。国家需要一个宣传喉舌的舞台,而无论文化产业的舞台、其他产业的舞台或者电信产业的舞台怎么动摇、改革、改变,这个最高意识安全领域的舞台绝不会动摇。不要说下一届,就是再下一届也不会去动摇广电系的这一根本属性。 (1)四级办广电 众所周知,我国有线电视是自发于闭路电规,而后广电行业实行“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政策,即将有线电视网大致划分省、地、市、县级传输网,号召执行一地一网、一城一网的网络建设,这样的体制和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在数字电视整转以及三网融合的今天也是正确的,从上到下不应去否认、抵毁、怪罪“四级办广播电视”的体制、政策、功绩,怪罪它的“散、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启示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启示 新闻一班1543401015吴羽娴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正在不断向既定的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前进。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广播电视媒体也逐渐从单纯的事业单位走上“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改革之路。 在过去我们一直单方面地强调广播电视是党和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毋庸置疑这样的认知很大程度上起到了传播政策信息,团结群众,促进民族和谐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广播电视充分发挥了其极大的宣传功能、政治功能、舆论功能和教育功能。直到1980年左右开始,人们逐渐认识到媒介的产业价值,开始将广播电视事业推向市场。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37号文件就明确规定:“应采取措施,广辟财源,增加收入——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服务公司或服务部,要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85年,经由国务院批转的《国家统计局关于第三产业的统计报告》第一次将广播电视事业列为第三产业。在之后十多年中广播电视的发展不断注重其商业运营,它的经济功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凸显,而到了如今,以广告为主的商业经营性收入,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撑。到2008年年底,全国广播电视广播总收入为701.75亿元(其中电视广告收入609.16亿元)。中国广播电视商业运营的成功是巨大的。 广播电视经营由一开始的仅仅担负党和政府的喉舌作用到如今能够一定程度上做到宣传工作和经济利益的有效平衡,这一大转变的产生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媒介经济规模及产业化程度的提高等客观原因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人们对广播电视的功能和属性的认识的巨大改变。认识的转变对于广播电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定意义。我们逐渐发现原有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非常不适应这样一个市场化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了。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原有经济体制有它的历史由来,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由此,我们对广播电视的产业性的认识逐渐深化:广播电视的经济功能是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属于服务性行业,它的经营运作必然受到供求平衡、市场竞争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制约。

中外广播电视史复习

中外广播电视史重点解析: 考试范围: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科技与事业(第一节)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体制与节目(第一节)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分别历史(第一、二、四、九节)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所有章节) 第五章:广播电视的早期传统(所有章节)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改革年代(所有章节) 第七章:广播电视的转型时期(第一、二章节) 第八章:广播电视的节目演变(所有章节) 第一章:广播电视的科技与事业 1、电子传播的三项基本要素:动力、渠道、编码 2、电子传播的三种重要方式:传导、感应、辐射 3、1864年马克斯韦尔提出重要的电磁波存在理论 4、赫兹测量出电磁波的速度和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参数,为电磁学的发展和无线电广播的 应用奠定了实验基础 5、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发明无线电 6、1906年,美国人德佛雷斯特在弗莱明的装置上做了小改动,增加栅极,就产生三极管 7、调频广播的优点和缺点:优点(最大的优势是抗静电干扰,声质优美,不失真) 8、电视除了音频广播传递的一切因素之外,还有一项关键的要素----活动图象 9、光电效应:当光线照射到某种物质时,会使它产生电,电力的强弱于光线强弱,它们之 间的关系是正比的。 10、图象传送的关键技术是图像分解与扫描技术。 11、早期的电视实验活动人贝尔德被称为电视之父,他首先向人们展示一台用尼普可夫原理 制造的机械电视机 12、1878年,英国科学家克鲁斯发明了阴极射线管 13、1928年,第一台光电显像管研制成功,佐里金为它命名为显象管 14、为电子电视发明作出贡献的还有美国少年发明家斯沃兹,他发明图象分解仪 15、用电磁波传播文字信息的技术是---无线电 16、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电话 17、加拿大人费辛顿和美国人德佛雷斯特是早期实验广播电台的突出代表,1906年圣诞之 夜,费辛顿在美国马萨诸塞州布兰特罗克镇广播圣诞歌曲和路德圣经被认为是广播时代的开端 18、K DKA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美国第一家正规广播电台,1920年11月2日被认为是世界广 播事业的诞生日 19、美国商营广播网在世界上是首创,它建立的三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广播者的愿望,因为 从经济角度考虑,联播节目更为便宜,第二是听众的愿望,因为边远地区缺乏上佳演员,他们希望由中心城镇的明星来改进节目,第三是广告者的愿望,因为联播有利于远距离、大范围的商品推销 20、1936年11月2日,BBC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以一场盛大的歌舞开始电视正式播出, 这一天是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21、记录媒介(名词解释):即时传播是广播电视极大的有时,但是,直播又是非常辛苦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