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一、填空

1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严格的(界限),(条件)。(计量)的不同二者可相互转化。

2 毒物按其用途和分布可分为(8 )种。

3 急性毒物实验为1 次或2

4 小时对实验动物(高)计量染毒。

4 积蓄性的大小决定与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与其从机体内(消除)速度的比较

5 外源化学物既包括(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人类使用)的物质,也包括(食物原料本身生长中存在)的物质

6 食品毒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急性和慢性毒性,特别应阐明致(突变),致(畸),致(癌)和致(敏)等特殊毒性

7 毒理学实验可采用(整体动物。(游离的动物内脏),(组织),(细胞)进行

8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为教长时间对动物反复多次(低)计量染毒

9 毒性物质按其(用途及分布范围)可分为工业、环境、食品有毒成分、农用、医用毒性物质。

10“所有物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计量)决定他是毒物还是药物。

11 多数外源化合物的急性染毒与教长时间染毒的毒性表现不同,一般前者(迅速而剧烈),后者则(相对平缓)

12 外源化学物既包括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也包括(毒性很小)通常不称为毒物的化学物,以及有潜在有益作用的化学物

13 毒性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受其伤害。

14 危害性用来(定性)表示外源化学物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15 化学致癌物为凡能引起动物和人类(肿瘤),增加其发病率或死亡率的化合物。

16 环境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存在,有自然和人类两大因素。其中,无机环境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食品产地的(地质地理)条件所左右。但是更为普遍的污染原则主要是工业,采矿,能源,交通,城市排污及农业生产等带来的。

17各种类型的致癌物都可以与DNA作用,产生(碱基损伤),链断裂,链铰联等不同形式的损伤。

18 在一定条件下,较小(计量)既能够对机体产生损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映的外源化合物称为毒物

19 直接致癌物在体内不需要经过(代谢活化)即可致癌

二、名词解释

1 生物半衰期:某一物质在一定生物系统内由于代谢,排泄,灭活声生物过程而减少一半的时间。

2 反应:一定计量的某一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程度的个体数在该群体中所占的比率。一般一%表示

3 剂量:剂量是指给予机体或机体接触的毒物的数量,他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造成损害作用的主要因素。以单位体重接触的外源化学物数量(mg/kg 体重)或环境中浓度来表示

4 生物运转: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

5 终毒物:终毒物是指一种特殊化学性质的物质,它可于内源性靶分子(如受体,酶,DNA 脂质)相互作用,使整体性结构和/ 或功能改变,从而导致毒性作用。

6蓄积系数:在一定期限内以低于致死剂量(小于LD5o剂量)间隔分次给予实验动物,直至出现预计的毒性效应(或死亡)计算中积蓄剂量,求出此积累剂量与依次接触该化学物质产生相同效应剂量的比值,既为蓄积系数K

7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式以及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意作用和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平定食品安全性的一门科学

8 CAC :食品法典委员会。

9 选择毒性:一种外源化学物只对某一种生物有害,而对其他种类生物不具有损害作用,或只对生物体内的一组织器官产生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无毒作用

10 阈剂量:也称最小有作用计量。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移动方式或途径与集体接触,并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几天开始出现损害作用所需的最低计量阈计量包括急性阈计量和慢性阈计量

11 蓄积作用:如果一种外来化学物反复多次进入机体而且其前次进入计量尚未完全消除,则这一化学物在体内的总量将不断增加贮藏的现象,外来化学物的此种性质称为蓄积性

12 化学损伤:是指通过改变生物体内的生物化学过程甚至导致器致性病变的损伤

13 剂量—反应曲线:剂量—反应曲线是以表示量反应强度的剂量单位或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或比值为纵坐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的曲线。

14 共价结合:共价结合指化学毒物或起具有活性的代谢产物与机体内一些重要大分子如核酸、蛋白质、酶、膜脂质等发生共价结合,从而改变某些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与生物学功能

15 毒性:一种化学物质对机体健康引起有害作用的能力

16 FDA :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

17 靶器官:受到外源化学物质损害的组织器官器官称为靶器官

18 ADI:既每日允许摄入量,ADI是指人体每日随同食物,饮水和空气摄入的某中外源化学物质不致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计量

19 毒效应谱:机体接触外源化学物质可以引起的多种生物学变化

20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致死量(LD50)只能引起一个群体50溉亡的计量,也称致死中量

21 外源化学物: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外节环境中,可能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出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三、简答

1 在一定条件下,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选择毒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答:(1)物种和细胞学的差异;(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或其毒性代谢产物

的蓄积能力不同;(3)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4)

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外源化学物所造成损害的修复能力存在差异;

2 毒性作用分为哪几类?

答:毒性作用分为如下 6 类;( 1 )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对形态或功能的影响(5)过敏性反应(变态反映、超敏反应)(6)特异体质反映3 表示毒性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答:表示毒性常用指标有(1)致死计量(2)阈计量(3)最大无作用计量(4)毒作用带

4. 急性毒性实验观察指标有哪些?

答:1.致死计量或浓度,LD50 (或LC50)是急性毒性研究中的长用指标。 2.症状观察、病

理学检查和其他指标观察1)中毒症状兴奋、抑制、短时间兴奋有迅速转入抑制状态;瞳孔变化或黏膜刺激症状或引起出汗或血性分泌物等。2)死亡与死亡时间观察死亡过程有利

于探讨化学物的中毒机理或受试动物的死因。3)体重体重变化是重要指标。在测试LD50

时应观察其体重变化,以了解中毒效应是短暂的还是较长时间的。4)其他指标根据上述某些指标的阳性结果可进行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测定体温心电、脑电等生理学指标或某些生化指标有利于深入探讨受试物的毒作用特征

5. 什么是慢性毒作用?有何意义?答:慢性毒作用带通常以Limac/Limah 的比值表示。慢性毒作用带=急性毒性最小作用计量/ 慢性毒性最小有作用计量此值越大,毒物的慢性度作用带越宽,说明

该毒物引起慢性中毒的可能性越大,这是因为假定两种化学物的Limac 相同或相近,那么Zac 宽的化合物,其Limch 则小说明引起慢性中毒的可能性大。反之,比值越小,引起慢性中的的危险性越小,而引起急性中毒的危险性则相对较大。

6 . 什么是活化代谢?活化代谢产物有哪几类?答:外源化合物通过生物转化使其毒形增强,甚至产生致癌、致突变和致畸效用,称为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

生物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 4 类:1)生成亲电子剂;2)生成这样基;3)生成亲核剂;4)生成氧化还原剂。

7 . 什么是生物毒素?有哪几类?答:生物毒素特指由活的生物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按其来源分为:1》动物毒素;2》植物毒素;3》毒菌毒素;4》细菌毒素。

8 . 什么是剂量—反应关系?有何意义?答: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个体中发生的量的反应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二者统称为剂量—反应关系。外源化学物的剂量越大,所致的量反应强度应该越大或出现的质反应发生率应该越高。在毒理学研究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存在被视为受试无与机体损伤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证据。

9 . 毒物在体内的贮存有哪几种方式?

答: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血浆中各种蛋白质均有结合其他化学物质的功能,尤其是白蛋白的集合量最高 2 )肝和肾作为贮存库。肝和肾具有和许多化学毒物结合的能力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脂溶性有机物易分布和蓄积在体内 4 )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骨骼中某些成分与某些化学毒物有特殊的亲和力。

10 亚慢性毒性作用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答:实验目的:为慢性毒作难感用实验进行探索或准备。主要包括:1》探讨实验动物长期接触外来化学物可引起有害效应的计量,以估计该化学无慢性接触的危险性,为慢性毒实验提供接触计量的设计范围;2》探讨亚慢性毒性的阈计量或阈浓度,确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计量、发生毒效应的类型和靶器官并初步确定最大无作用计量,既未观察到毒效应计量水平;根据亚慢性毒作用的效应确定选择慢性坐作用实验的观察指标; 3 》根据化学物的亚慢性毒性阈计量和NOEL估计慢性接触的危险性,为初步提出接触该化学物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毒理学依据,以确定是否进一步进行慢性毒性实验。 4 》还可以了解受试物对动物生殖及对子代的致畸作用,可没受试物能否应用于慢性毒性实验。

11. 毒物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共分哪几类?

答:毒物按其用途和分布可分为8种:1》工业化学品 2 》食品中的有毒物质 3 》环境污染

物 4 》日用化学品5》农用化学品 6 》医用化学品7 》生物毒素8 》军事毒素

12. 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毒效应包括哪些方面?答: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毒效应包括:肝、肾、肺等实质器官损害内分泌系统紊乱免疫抑制神经行为改变出现畸胎形成肿瘤等。

13. 量反应与质反应有何区别?

答:反应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基础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分两类:一类属于计量资料,有强

度和性质的差别,以其中测量的数值来表示。如有机磷农药抑制血中胆碱酯酶活性,其活性可用酶活性单位的测量值来表示。这类效应成为量反映。表示外源化学物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另一类效应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

性” 、或“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称为质反应。表示外源化学物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14 什么是慢性毒作用?慢性毒作用实验目的是什么?答:慢性毒作用是指低计量长期实验动物外源化学物所产生的慢性毒效应。慢性毒性实验是一般毒性评价过程中最后阶段的观察,目的是评价动物长期接触某受试物后可能出现的毒性作用,尤其是进行性和不可逆的毒性作用以及致癌作用,以确定

外来化学物的毒性下限,既长期接触该化学物可以引起机体危害的阈计量和N OEL。为最终评价受试物能否应用于

食品提供依据。为进行该化学物的危险评价与指定人体接触该化学物的安全限量提供毒理学依据。如最高允许度和每日允许摄入量等。

15 什么是急性毒作用带?有何意义?

答急性毒作用带通常以LD50/Limac 的比值表示急性毒作用带=半数致死量/ 急性毒性最小有作用计量此比值越大,毒性的急性渡作用带越宽,则急性最小有作用量与可能引起半数死亡的计量的差距就越大,说明该毒物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越小;反之,比值

越小则引起致死性中毒的危险性就越大。

16 什么是致死剂量?有哪几种?答致死计量是指某种外源化学物能引起机体死亡的计量。常以引起集体不同死亡率所需的计量来表示。在一个群体中,个体死亡的多少有很大程度的差别,所需的计量也不一致,因此致死计量又具有下列不同的概念。1》绝对致死量 2 》半数致死量 3 》最小致死量4 》最大耐受量。

17 急性毒性实验观察指标有哪些?

答:1)致死计量或浓度LD50 是急性毒性研究中的常用指标。;2)症状观察、病理学检查和其他指标观察观察中毒症状是了解急性中毒性很重要的一环,可补充LD50 的不足。应详细观察动物的主要中毒症状、开始出现时间、死亡时间以及死亡动物的病理解剖学病变。停止观察后,对存活的动物也可选取一部分进行病理解剖学检查,可为亚慢性、慢性或其他毒性试验提供资料。这有助于揭示受试无甚至同类化学物的不同衍生物的急性毒性特征。(1)中毒症状兴奋、抑制、短时间兴奋或迅速转入抑制状态;瞳孔变化或黏膜刺激症状,或引起出汗,甚至血性特征。(2)死亡与死亡时间观察死亡过程有利于探讨化学物的中毒

机理或受试动物的死因。(3)体重体重变化是重要指标,在侧LD50 时,对于存活动物应观察其体重变化,以了解中毒效应是短暂的还是有较长时期的。(4)其他指标根据

上述某些指标的阳性结果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测定体温、心电、脑电等生理学指标或某些生化指标,有利于深入探讨受试物的毒作用特征。

18. 什么是动物致畸实验?其基本原理是什么?答:致畸实验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实验。通过致畸实验可以确定一种受试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胚胎和器官形成期,可因受到化学物或放射性物质的作用,使细胞分化,器官形成和正常发育受到阻滞,以致出现胎仔器官的器质性缺陷而形成畸形。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妊娠母体在敏感器接触受失物后边胚胎及胎仔的发育状况来评价某种外源化学物有无致畸作用。

19 简述食品中多环芳烃的来源和毒性及食品污染途径?20、蛋白酶抑制剂的毒性作用包括哪两个方面?

答:一方面抑制蛋白酶活性,降低了食物蛋白质的水解和吸收,从而导致胃肠不良反应和症状的产生,同时也影响机体生长;两一方面,它可刺激胰脏腺增加分泌活性,作用机制为通过负反馈作用来实现。这样就增加了内源性蛋白质、氨基酸的损失,使动物对蛋白质的需求增加。

21 简述果仁的有毒成分及中毒机理。解答:果仁的有毒成分为氰甙,是一种含氰基的甙类,在酶和酸的作用下释放出氰氢酸。氰离子与含铁的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妨碍正常呼吸,因组织缺氧,机体陷入窒息状态。氢氰酸还能作用于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使之麻痹,最后导致死亡。

22 . 植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有哪些种类?(含天然毒素常见的蔬果有:例如青豆、红腰豆、白腰豆中的植物血球凝集素;北杏、竹笋、木薯和亚麻籽所含的氰甙;马铃薯中的甙生物碱及野生菇类中的毒蕈等。食用天然植物毒素引致之食物中毒症状:如生物碱中毒会出现肠胃不适,腹泻、呕吐、严重腹痛、昏睡、反应冷淡、思维混乱、疲乏和视力模糊,继而失去意识,有些甚至死亡;植物血球凝集素中毒会出现胃痛、呕吐、腹泻、红血球凝集;氰化物中毒有呼吸急速、血压下降、脉搏急

速、晕眩、头痛、胃痛、呕吐、腹泻、精神错乱、神情呆滞、发绀伴有颤搐和间歇性抽搐,继而陷入长期昏迷之症状;另外银杏的果实(白果)含多种植物毒素食用后也会有呕吐、烦躁、持续或阵挛性抽搐等典型症状。)

23 动物类食品中的天然毒素有哪些种类?

四、论述题。

1。毒物的化学结构如何影响毒物的毒性作用?

答:1,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在烷烃中甲烷和乙烷是惰性气体,从丙烷至庚烷,随碳原子数增加,其麻醉作用增强,庚烷以后由于水溶性过小,麻醉作用反而减小;丁醇,戊醇的毒性较乙醇,丙醇大,甲醛在体内可转化甲醇和甲酸,故其毒性反比乙醇大。2,烃基对非烃

类化合物分子中引入烃基,使脂溶性增高,易于透过生物膜,毒性增强。但是,烃基结构可增加毒物分子的空间位阻,从而使毒性增加或减小。3,分子饱和度不饱和键多,活性小,

毒性大。4,卤素取代卤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分子增加卤素使极性增加,更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高。5,羟基,分子极性增强,毒性增加,多羟基则毒性更高。脂肪烃基,麻醉作用增强,并可损伤肝脏。6,酸基和酯基酸基(一COOH—S03H引入分子时,水溶

性和电离度增高,脂溶性降低,难以吸收和转运,毒性降低。酸基经酯化后,电离度降低,脂溶性增高,使吸收率增加,毒性增大。7,氨基胺具碱性,易与核酸,蛋白质的酸性基团起反应, 易与酶发生作用。胺类化合物按其毒性大小依次为:伯胺, 仲胺, 叔胺。8,构型酶对构型有高度特异性,只能作用于一种构型。同分异构体:毒性不同,一般,对位>邻位>间位。旋光异构体:由于受体或酶一般只能与一种旋光异构体结合,产生生物效应,故旋光异构体之间的毒性不同,一般L—异构体易与酶,受体结合,具生物活性,而D—异构体反之。9,有机磷化合物结构与毒性有机磷杀虫剂一般为五价磷化合物,其结构通式为:R' (O)Y (O)

P

R" (O)X

R',R" 为烷基,烷基的碳原子数越多,毒性越强,即甲基<乙基<异丙基。Y 为氧时较为硫时的毒性大,X为酸根时,强酸根时的毒性较弱酸根大。X为苯基时,其毒性与苯环上的取代

基性质有关,毒性按大小依次为:—NO2,—CN,—CL,—H,—CH3,—C3H4,—CH3O,—NH2若同为一N02则与取代位置有关,其毒性一般为:对位>邻位〉间位。

2。毒性的理化性质如何影响毒物的毒性作用?

答:分子量,熔点,折射率等对毒性均有影响,但影响毒性的主要物理性质有:

1 ,脂水分配系数它直接影响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排泄,与其毒性密切相关。,在体内停留时间长,毒性大,化合物的毒性还与其绝对溶解度有关。一般有毒化学物在水中,特别是在体液中的溶解度越大,毒性越强。2,电离度电离度既化合物的PKA, 对于弱酸或弱缄性有机化合物,在体内环境PH条件下,其电离度越底,非离子型比例越高,

越易吸收,发挥毒效应作用越强,反之,离子型的比例越高,虽易溶与水,但难被吸收,且易随尿排出。3,发挥度和蒸发压液态毒物在常温下容易挥发则, 易于形成较大的蒸汽压, 易通过呼吸道和皮肤吸收进入机体。4,分散度粉尘,烟雾等固体物质,其毒性与分散度有关,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越易进入呼吸道深部,生物活性越强。

3。吸收的途径有哪些?各自有何特点?

答:1,经胃肠道吸收可发生于整个胃肠道,口腔,直肠中,但主要是在小肠。主要通过被动扩散,膜孔过滤,载体中介,吞噬等。2,经呼吸道吸收呼吸道从鼻腔到肺泡吸收情况不同,以肺泡吸收为

主,经肺吸收的速度相当快,仅次于静脉注射。鼻腔的表面积较小,但鼻黏膜有高度通透性,因此经鼻腔吸收应重视。3,经皮肤吸收毒物经皮吸收必须通过表皮或附属物。尽管小量毒物可以较快速度通过附属物吸收,但化学物质主要还是通过表皮吸收。化学物质经皮吸收的限速屏障是表皮的角质层。4,经其他途径吸收在毒理学动物实验中有时也采用腹腔,皮下,肌肉和静脉注射进行染毒。静脉注射可使外源化学物直接进入血液,分布到全身。腹腔注射因腹腔具有丰富的血流供应和相对广大的表面积,使外源化学物的吸

收迅速,经腹腔染毒的化合物主要通过门脉循环吸收,因此在其到达它器官前必先经过肝脏。皮下或肌肉注射时吸收较慢,但可直接进入体循环。

4。自由基对生物大分子会造成哪些损害作用?

答:(1)脂质过氧化作用及损害脂质过氧化是指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破坏,由于生物膜具有脂质双分子层结构,自由基易攻击生物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而造成脂质过氧化,进而对生物膜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2)对蛋白质的氧化损伤实质上是对氨基酸的作用,所有氨基酸的残基都可被羟自由基作用,其中以芳香氨基酸与含硫氨基酸最为敏感。(3)对DNA 的氧化损伤1,活性氧对缄基的损伤攻击DNA的靶位点是腺嘌呤与鸟嘌呤的C8,嘧啶的C5

与C3双键。2,活性氧造成DNA链断裂氧自由基攻击DNA分子中的核糖部分,可能的位置在DNA分子中核糖的3'和4'碳位上,造成DNA链的断裂;或自由基对胸腺嘧啶缄基作用,造成的损害经许修复酶切出,可产生类似的单链短裂;或氧化应激可启动细胞内的一系列代谢过程,激活核酸酶,导致DNA链的断裂。

5。急性毒性实验设计中如何选择动物?答:由于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阐明外源化学物对人的急性危害性质和危害强度,所以在

选择实验动物时,要求在动物接触受实物之后的毒性反应与人接触该受实物的毒性反应基本一致。这是选择实验动物的重要原则。1,动物种属选择选择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实验操作方便,易于饲养管理,易于获得且价格较低的动物,为更还的预测其对人的危害,要求选择俩种或俩种以上的实验动物,最好一种为齿类。另一中为非齿类。分别求出其急性毒作用参数。2,动物品系,性别及年龄的选择最好采用纯品系动物。性别选择则依实验目的,要求而定。如需要着重观察受实物对雄性动物生殖功能的影响,应选用雄性动物:如为受实物的致畸实验做准备,则可只选用雌性动物。如一般的阐明受实物的毒性大小与读效应,则应雌雄各半。年龄则一般选用初成年者。此外,实验动物在实验前有1-2 周的检疫观察期,选取其中体重相差在百分之十以内的健康动物。

6。分析食用木薯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并说明如何处理和预防木薯中毒?

食品毒理学第1阶段测试题1b

一、单项选择题 1、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2、()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3、水和食物中的有害物质主要是通过()吸收。 A、呼吸道 B、消化道 C、皮肤 D、肌肉 4、除了()和乙酰化结合外,其它Ⅱ相反应显著增加毒物的水溶性,促进其排泄。 A、氨基化 B、葡糖醛酸结合 C、硫酸结合 D、甲基化 5、化学物的同分异构体之间的毒性不同,一般来说,() A、邻位>间位>对位 B、对位>邻位>间位 C、间位>对位>邻位 D、对位>间位>邻位 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A、致突变毒性 B、生殖毒性 C、免疫毒性 D、亚慢性毒性 8、胺类化合物按其毒性大小一次为:() A、叔胺>伯胺>仲胺 B、仲胺>叔胺>伯胺 C、伯胺>仲胺>叔胺 D、仲胺>伯胺>叔胺 9、生物转化的Ⅰ相反应主要包括()、还原和水解反应。 A、氧化 B、加成 C、氢化 D、脱氢 10、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称为()。 A、生物转化 B、消除 C、生物转运 D、代谢 二、多项选择题 1、危险度也称为危险性或风险度,可分为()。 A、间接危险度 B、归因危险度 C、相对危险度 D、直接危险度 2、一般情况下,剂量-反应曲线包括的类型有()。 A、直线型 B、抛物线型 C、S型曲线 D、“全或无”反应 3、毒理学研究中常用来反映毒作用重点的观察指标可以分为()。 A、特异指标 B、形态学指标 C、组织学指标 D、死亡指标 4、肾脏对外源化学物的的排泄机理包括()。 A、肾小球滤过 B、肾小球简单扩散 C、肾小管主动转运 D、肾小管重吸收 5、安全限值即卫生标准,下列可用于描述安全限值的有()。 A、每日允许摄入量 B、最高容许浓度 C、阈限值 D、参考剂量

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食品毒理学试题第一、二章 第一章: A型题(1×30) 1.关于半数致死剂量叙述正确的是( C ) A.半数致死剂量是一个统计学数值,能够全面反映外源化学物的毒性特征 B.半数致死剂量只与毒物本身和实验动物有关 C.半数致死剂量越大,表示毒物毒性越弱 D.表示半数致死剂量时,必须注明染毒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慢性毒性试验一般连续染毒为3个月 B.亚慢性毒性试验应连续染毒3周 C.急性毒性试验一般观察时间是2周 D.急性毒性试验应选用初断乳的动物 3、发生慢性中毒的基本条件是毒物的( D ) A.剂量 B.作用时间 C.毒性 D.蓄积作用 4、下列哪一项效应属于量效应(B ) A. 尿中δ-ALA的含量 B. 中度铅中毒 C. 动物死亡 D. 持续性肌肉松弛 E. 正常细胞发生恶变 6、.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__B____。 A.LD100 B.LD50 C.LD01 D.LD0 7、急性毒作用带为___D____。 A.半数致死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 C.最小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D.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 8、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__D____。 A.直线型曲线 B.抛物线型曲线 C.对称S状曲线 D.非对称S状曲线

9、__A____是食品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A.动物试验 B.化学分析 C.流行病学调查 D.微生物试验系统 10、.MLD指的是___C____。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小致死剂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1、.LOAEL指的是__B_____。也称最低毒作用量(LTD)、最小作用剂量(MED)、阈剂量(TD) A.慢性阈剂量 B.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C.最大耐受量 D.最大无作用剂量 12、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B.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大部分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C.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全部死亡所需的最低剂量 D.化学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一半死亡所需的最高剂量 13、( D )是检查受试外源化学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毒性或后代畸形的动物试验。A、雌性生殖毒性试验B、急性毒性试验C、致突变试验D、致畸试验 14、毒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研究( B )对人体的损害作用(毒作用)及其机制。 A、内源化学物 B、外源化学物 C、内分泌物质 D、体内代谢物 15、( C )表示外源化学物的剂量与某一群体中质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A、剂量-反应关系 B、剂量-量反应关系 C、剂量-质反应关系 D、剂量-效应关系 16、理论上,毒性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终毒物在其作用部位的( C )和持续时间。 A、溶解度 B、存在方式 C、浓度 D、作用方式 17、一般毒性作用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的长短又可分为急性毒性、( D )和慢性毒性。A、致突变毒性B、生殖毒性C、免疫毒性D、亚慢性毒性 18、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9、.毒物是 D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0、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C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 B.最小致死剂量(LD01) C.最大耐受剂量(LD0) D.半数致死剂量(LD50) 21、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 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 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 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22、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 D 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 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 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

食品毒理学203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细胞内钙稳定? 答:细胞内的钙有结合钙和离子钙两种形式。只有离子钙才具有生理活性。离子钙又分为细胞内Ca2+和细胞外Ca +。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较低 (10-8?107mol/L),细胞外浓度较高(103mol/L),内外浓度相差103?10倍。 在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的Ca+仅为 107moL/L,而细胞外液Ca+则达10'3moL/L。当细胞处于兴奋状态,第一信使传递信息,则细胞内游离Ca2+迅速增多可达10-5mol/L,此后再降低至107mol/L,完成信息传递循环。故将Ca2f称为体内第二信使。Ca2+浓度的这种稳态状的变化过程称为细胞钙稳态。 2、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答影响外来化学物毒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化学物因素、机体因素、化学物与机 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及化学物的联合作用 3、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 毒物进入人体内,经过一定时间不均匀地分布于某些器官,呈现蓄积状态, 有些重金属毒物可长期贮存于骨、肝、肾、脑等等组织中,但并不出现毒性,当毒物的吸收停止后,已蓄积的部分则开始排出,持续时间很长,血液酸碱度的改变,可影响毒物的蓄积,当人的健康状况低下时如患病、过劳、饮酒、情绪波动时,毒物可变为可溶性的状态进入血液,引起中毒和急性发作,这种现象在长期 停止接触毒物后,偶尔发生。还有机能蓄积:当毒物侵入人体后,即排出或转化,但其毒性作用是积累的,以后当少量毒物不断进入人体,毒作用将继续加深,到

定程度却出现严重和中毒现象,此时毒物在体内已无蓄积,如过敏性物质的生 漆、青霉素、致癌物质的煤烟、砷等等。 4、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 胆通过 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那些? 答:⑴致甲状腺肿物 ⑶蚕豆病毒素 ⑸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⑼天然诱变剂 6、化学物的一般作用机制有那些? 毒理学对外源化学物毒作用机制的阐述, 在整体器官(系统)水平上,是关于 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造血系统、肝脏、肾脏、呼吸系统、免疫系统及皮 肤的直接或间接损伤;在细胞、亚细胞水平上,是关于干扰细胞内酶系功能、抑 制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破坏细胞的亚微结构;在分子水平上,是对生物膜的化学 组成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影响、引起细胞钙稳态失调、氧化损伤生物大分子、与蛋 白质或核酸共价结合。导致相应的机能障碍、结构改变和物质代谢异常,表现一 系列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由整体器官向亚细胞、分子水平纵向研究.并将这 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将是今后全面说明外源化⑵生氰糖苷 ⑷山黧豆中毒 ⑹消化酶抑制剂 ⑺生物碱糖苷 ⑻血管活性胺 ⑽蘑菇毒素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 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毒理学主要任务是什么?p284-11w3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三点: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不断不要对现有物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必须对所有新的化学物质,在普遍应用之前,予以检测。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用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p298-12.1 第二章 1简述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p241-08j2 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根据其转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物理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2什么是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研究生物性迁移?p271-10w2

食品毒理学第3阶段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海洋鱼类腐败变质后将产生一定数量的(),该物质为强生物活性物质,摄入后使机体发生中毒。 A、精胺 B、腐胺 C、尸胺 D、组胺 2、研究表明,外源凝集素摄入后与()结合,减少了肠道对营养素的吸收,从而 造成动物营养素缺乏和生长迟缓。 A、胃表皮细胞 B、肠道上皮细胞 C、肝细胞 D、肝小体 3、龙葵碱糖苷有较强的毒性,主要通过抑制()的活性引起中毒反应。 A、磷酸酯酶 B、胆碱酯酶 C、胆碱过氧化物酶 D、脂肪酶 4、()是黄曲霉毒素的最终致癌物。 A、黄曲霉毒素B1-8,9-环氧化物 B、黄曲霉毒素B1-8,9-二醇 C、黄曲霉素 D、黄曲霉胺 5、对于黄曲霉毒素而言,较为有效的化学去毒方法是使用()。 A、过氧化氢 B、臭氧 C、氯气 D、氨水 6、()是在有机氯化合物的合成过程中作为微量不纯物而生成的非商业性目的的副产品。 A、多环芳烃 B、多氯联苯 C、苯并[a]芘 D、二噁英 7、一般而言,()和相继的磷酸三脂酶水解是有机磷酸酯类农药主要的代谢途径。 A、氧化 B、还原 C、加成 D、氢化 8、抗氧化剂不仅可以防止由()引发的油脂酸败,亦可消除由人体产生的内源性活性氧自由基。 A、羟基自由基 B、超氧自由基 C、过氧化氢 D、氧化物 9、风险性评价的进行首先要确定食品中可能有哪些危害成分或不安全因素,即()。 A、危害确定 B、危害鉴定 C、接触量评估 D、风险鉴定 10、从理论上讲,任何外源基因的转入都可能导致遗传工程体产生不可预知的或意外的变化,其中包括()。 A、多向效应 B、协同效应 C、单向效应 D、双向效应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雪卡中毒主要影响人类的()。 A、胃肠道 B、神经系统 C、血液系统 D、内分泌系统 2、下列属于血管活性胺的是:()。

湖大环境工程环境毒理学考研真题简答题整理(2002-2014)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 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 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简述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研究意义。 答: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 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Ⅰ机械性迁移,包括气的机械性迁移、水的机械性迁移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Ⅱ物理-化学性迁移:①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②溶解挥发作用;③酸碱作用;④络合作用;⑤吸附作用;⑥氧化-还原作用。 Ⅲ生物性迁移①生物浓缩:指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②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教学提纲

食品毒理学期末考试试卷答案B

精品文档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食品毒理基础》期末考试试卷B答案 一、选择题 1.D 2.C 3.C 4.A 5.C 6.A 7.A 8. D 9.C 10. C 11.B 12.C 13.B 14.C 15.B 16.A 17.A 18.B 19.D 20.D 二、名词解释 靶器官:是指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协同作用:化学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化学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性效应总和。 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是机体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要环节,是机体维持稳定的重要机制。 蓄积作用: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经代谢转化以代谢产物或者以未经代谢转化的原形母体化学物排出体外,但是当化学物反复多次给予动物染毒,而且化学物进入机体的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的速度与排出机体的速度和总量时,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就可能在机体内逐渐增加并贮存在某些部位。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DNA序列发生的可遗传改变,可分为三个类型:碱基置换、移码和大段损伤。 致畸作用:是指外源化学物作用于发育期的胚胎,引起胎儿出生时具有永久性的形态结构异常。 危险度: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二、简答题 1.食品毒理学科是一门怎样的学科?研究内容包括哪些? 食品毒理学是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 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安全性的科学。其内容包括食品毒 理学的基本概念和食品外源化学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 全性评价程序和危险度评价的概念和内容;食品中各主要外源化学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 机体毒性危害及其机理。 2.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半数致死量和每日容许摄入量? 毒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外源化学物质;或 剂量虽微,但积累到一定的量,就能干扰或破坏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持久性 的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 毒性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 力。 毒作用是指毒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在靶器官内达到一定浓度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 果,是毒物对动物机体所引起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效应。 半数致死量是指给受试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后引起实验动物死亡一半时所需要的 剂量。 每日容许摄入量是指每个人终生每天摄入某种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可测知的不 良影响的剂量。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最新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食品毒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损害作用:指使机体的正常生长形态、生长发育过程收到严重影响,寿命缩短,功能容量或 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降低,维持稳态能力下降,对某些其他环境因素不利的影响的易感性增高的作用。 非损害作用:指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变,不引起机体某种生理功能容量的降低,也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的作用。 2.毒效应谱:毒效应的性质与强度的变化构成的谱图。 3.靶器官: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可以直接发挥毒性作用的器官或组织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毒物: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够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或使机体出现异常反应的外源 化学物。 5.基因突变:一个或几个DNA碱基对的改变。 6.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包 括损害正在发育的胎儿(致畸胎)、改变遗传密码(致突变)或引发癌症(致癌)的能力等。 7.阈剂量:即最小有作用剂量。指在一定时间内,一种外源化学物按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 触,是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使机体开始出现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 8.毒作用:又称毒效应,是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 9.毒作用带:指阈剂量作用下限与致死剂量上限之间的距离,它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 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常用指标。包括急性中毒作用带、慢性毒作用带。 10.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外源化合物的总量。 11.变异:物种的个体和各代之间出现的种种不同程度的差异。 12.Ⅰ相反应:指机体内氧化、还原和水解反应。 13.Ⅱ相反应:又称为结合作用,是毒物原有的功能基因或由Ⅰ相反应引入的功能基因与内源性 辅因子反应。 14.突变:遗传物质的一种可遗传变异。 15.半数致死剂量(LD50):指能引起一个群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也称致死中量。 16.危险性:表示外源化学物质对人群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17.安全性:指化学毒物在特定条件下不引起机体出现损害效应的概率。 18.吸收:外源化学毒物经机体接触部位进入循环的过程。 19.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的代谢转化。它是对外源化学物处置的重 要环节,是机体维持稳定的主要机制。 生物转运: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 二、简答 1、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机体对化学毒物的处置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四个过程。 2、毒物是如何在体内贮存的? 答:进入血液的外源化学物在某些器官组织蓄积而浓度较高。如果外源化学物对这些器官组织未显示明显的毒作用,该器官组织称为贮存库。 具体贮存方式有:1)与血浆蛋白结合作为贮存库;2)肝和肾作为贮存库; 3)脂肪组织作为贮存库;4)骨骼组织作为贮存库。 3、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除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除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4、什么是生物转运?生物转化的意义是什么? 答:一方面外源化学物经生物转化,使其水溶性增加并加速其排泄,可以降低对机体损害,未经

食品毒理学复习题

判断: 1.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食品中的外源化学物。外源性化学物质都是有毒的. 2. 所有的物质包括食用蛋白都可能是毒物. 3. 体内试验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作用的初步筛选/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研究. 4. 归因危险度为0.1表示接触组发生的有害效应的危险度是非接触组的10倍. 5. 什么叫实质等同原则? 1.蛇毒不是药物,是毒物。 2.毒物按其毒性作用分为、、、、等五类。 3.吸收系数是和之比。 4.什么叫生物半减期? 5.毒物对不同的生物或组织器官具有选择性的原因? 6.毒性作用分为、、、、 、等六类。 7.外来化合物在体内消除的速度变慢是一种损害作用。 8.镉中毒会导致尿中β2-微球蛋白的出现,β2-微球蛋白是一种接触性标记。 9.什么叫毒效应谱? 10.生物学标志物包括、、。 11.质反应用于表示引起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12.什么叫ADI和RfD? 1.外源化学物主要通过、、吸收。 2.什么叫首过效应? 3.有机酸(碱)主要在哪里被吸收?为什么? 4.胭脂红通过转运方式进入小肠小皮细胞。 5.气体进入肺泡后以转运方式进入血液。 6.影响气溶胶吸收的重要因素是和。 7.脂水分配系数低的外源化学物易经皮肤吸收。 8.什么叫贮存库?贮存库具有什么意义? 9.人体的贮存库主要有哪几种?

10.影响外源化学物分布的最关键因素是和。 11.胎盘屏障不能阻止脂溶性高的外源化学物质透过。 12.排泄有哪几种途径? 13.尿的pH一般低于血浆pH,这种pH的分配利于(酸/碱)排泄。 1.什么叫生物转化? 2.通过生物转化,外源化学毒物的毒性降低。 3.生物转化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4.生物转化的对象是非营养物质. 5.I相反应包括、、. 6.经过代谢活化生成的活性代谢产物可分为、、、。 7.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又称或。此酶系由、、三部分组成。 8.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功能包括、、三种,其主要功能是。 9.简述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催化机制。 10.写出P-450催化氧化的总反应式。 11.P-450催化哪几种类型的氧化反应? 12.微粒体含黄素单加氧酶与P-450催化反应的不同之处是。 13.简述FMO的催化机制。 14.通过乙醛脱氢酶作用,乙醛氧化成。 15.哺乳动物体内还原酶在中的活性较高,因为它是一个相对的环境。 16.还原作用包括哪几类,产物分别是什么? 17.在体内,能被水解的键包括、、三种。 18.II相反应中,哪些是解毒反应,哪些是代谢活化反应?各种反应的反应供体是什么?

食品毒理学考点试题答案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毒理学食品施。四、简答题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答: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入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 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议。 1)、气温、气湿和气压答:((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季节和昼夜节律(2(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3 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节律。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4((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和过敏原 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5()(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1)答:、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以初步估计该化学LD50量水平,即定出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具有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是化学物本身,更主要的是其活性中间产物或其代作用方式和特、(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谢产物(1分),由于代谢转化连续性、系统性、复找出其剂量—效应和剂量—反殊毒性表现,杂性,因此评价其毒理作用时必须了解其代谢过程、应关系。代谢产物,才能全面评价化学物的毒作用,否则仅在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3)某一时点、仅对化学物本身去研究和评价其毒作用,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途径,分)1就可能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及动力学变化。. 五、综合题源的影响,充分权衡利弊,作出合理的评价,提出禁用、限用或安全接触和使用的条件以及1、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预防对策的建议,为政府管理部门的最后决策提供科)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答:(1学依据。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生科2、有A、B、C三种化学物的急性毒性剂量反应关系曲线如下,试比较下列三种化学物的毒性的大小?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根据受试答:从图中可以看出,化学物A、B的LD相同,50均小于C的LD相同,说明A、B毒性大于C(1分)。化学物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现50A的斜率要大于B斜率(1分),较小剂量B化学物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即可导致死亡,但达到一定的剂量时,A化学物的剂量的轻微变化,即可使死亡率迅速上升;而B与C的(2)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斜率相同,说明两种化学物的致死模式一致,只是剂毒理学试验方法和操作技术的标准化是实现国际量有差别。总体说明A﹥B﹥C。 规范和实验室间数据比较的基础。化学四、简答题 物安全性评价结果是否可靠,取于毒理学实验的科学1.什么是细胞内钙稳态?性,它决定了对实验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判断。如何进行毒理学科学的测试与研究,要求有答:细胞内的钙有结合钙和离子钙两种形式。只严格规范的规定与评价标准。这些规范有离子钙才具有生理活性。离子钙又分为细胞内2+2+。正常情况下细胞内的钙浓度CaCa和细胞外与基准必须既符合毒理科学的原理,又是良好的毒理-8-7mol/L),细胞外浓度较高~较低(1010与卫生科学研究实践的总结。因此毒理-334 10~mol/L),内外浓度相差10(10倍。在细胞2+仅为Ca静息状态下细胞内游离的学评价中各项试验方法力求标准化、规范化,并应有-72+-3moL/L。则达1010当细胞处moL/L,而细胞外液Ca 质量控制。现行有代表性的实验设计与2+Ca于兴奋状态,第一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站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空格中,单项或多项)(每1小题2分,共30分) 1、制定我国环境保护法,是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公害, B ,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A.保护自然资源B.保障人体健康C.保障国家安全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分为 C 级。 A.五B.四C.三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规定,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应根据应实现的水域功能类别,选取相应的类别标准,进行C 评价,评价结果应说明水质达标情况,超标的应说明超标项目和超标倍数。 A.多因子B.多因子和单因子相结合C.单因子 4、下列各论述正确的是C、D 。 A.pH值表示酸的浓度。 B.pH值越大,酸性越强。 C.pH值表示稀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 D.pH值越小,酸性越强。 5、将下列各数字修约至小数后一位,结果错误的是 D 。 A.4.2468→4.2 B.23.4548→23.5 C.0.4643→0.5 D.1.0501→1.0

6、下列各项监测指标中,表征湖库富营养化的特定指标是B、D 。 A.挥发酚B.总磷C.氰化物D.叶绿素a 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不适用于下面哪种水域 C 。 A.江河B.湖泊C.海洋D.水库 8、“三同时”制度中的三个同时,是指建设项目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B、C、E 。 A.同时立项B.同时设计C.同时施工D.同时申报E.同时投产使用 9、减少系统误差的方法有A、B、C、E 。 A.进行仪器校准B.空白试验C.使用有证标准物质D.平行双样E.加标回收试验 10、噪声污染的特点是A、B、D 。 A.局部性B.感觉性C.持久性D.无残余性 11、由于金属以不同形态存在时其毒性大小不同,所以可以分别测定A、B、C 。 A.可过滤金属B.不可过滤金属C.金属总量 12、下列污染物属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第一类污染物的是C、 D 。 A.氰化物B.苯胺类C.六价铬D.总镉 13、光化学污染的表征是A、B、C、D 。 A.白色或淡棕色烟雾B.具有气味C.大气能见度降低

(完整word版)《环境材料概论》复习参考资料(答案)(1)

《环境材料概论》复习思考题 1-1.简述材料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重要作用。(看书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1、材料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先导,与能源、信息并列为现代高科技的三大支柱。 2、16实际以来,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范围的产业革命,均离不开新材料的开发。 3、21世纪的经济仍然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对材料及其产品的需求增长也更加迅猛。 1-2.用自己的理解给出生态环境材料的定义。 答:1、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满意的使用性能和可接受的经济性能,并在其制备、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少,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且再生利用率较高的一类材料。(注意:环境、使用、经济三个性能) 2、生态环境材料实质上是赋予传统结构材料、功能材料以特别优异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或者那些直接具有净化和修复环境等功能的材料。 1-3.生态环境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答:从材料本身性质来看,主要特征是: 1、无毒无害、减少污染,包括避免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2、全寿命过程对资源和能源消耗少。 3、可再生循环利用,容易回收。 4、材料的高使用效率等。 按照有关的研究报道和生态环境材料的要求,其特征有: 1、节约能源; 2、节约资源; 3、可重复使用; 4、可循环再生; 5、结构可靠性; 6、化学稳定性; 7、生物安全性; 8、有毒、有害替代; 9、舒适性;10、环境清洁、治理功能。1-4.你认为那些材料属于生态环境材料?举例说明。(举例之后还要简要说明一下) 答:比如:生态水泥、环保建材、降解树脂 环境工程材料 天然资源环境材料 电磁波防护类材料 电子功能材料领域的毒害元素替代材料 1-5.画出传统材料和生态环境材料的材料—环境系统图并说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食品毒理学试题答案

四、简答题 1、毒物是怎样被排泄出体外的? 答:毒物及其代谢产物从机体排出的主要途径是经肾脏随尿排出和经肝、胆通过肠道随粪排出。其次,可随各种分泌液如汗液、乳汁和唾液排出。 2、影响毒物毒性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1)、气温、气湿和气压 (2)、季节和昼夜节律 (3)、生物节律即生物钟是生命进化过程中长期历史形成的基本特征,包括季节和昼夜节律。 (4)、动物笼的形式、每笼装的动物数、垫笼的草和其它因素也能影响某些化学物质的毒性。 (5)、毒物的联合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交互作用。 3、急性毒性的实验目的是什么? 答:(1)、确定受试物使一种或几种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水平,即定出LD50,以初步估计该化学物对人类毒害的危险性。 (2)、阐明一种化学物的相对毒性、作用方式和特殊毒性表现,找出其剂量—效应和剂 量—反应关系。 (3)、确定机体在环境中接触的受试物侵入机体的途径,研究受试物在机体内的生物转 化过程及动力学变化。 (4)、研究受试物急性中毒的预防和急救治疗措施。

4、如何对慢性毒性实验的结果进行评价? 答:(1)、慢性毒性试验所得的最大无作用剂量(以mg/kg体重计)小于或等于人群的可能摄入量的50倍者,表示毒性较强,应予以放弃。 (2)、在50~100倍之间者,需相关专家共同评议。 (3)、大于或等于100倍者,则可考虑允许使用于食品,并制定卫生标准。 (4)、慢性阈剂量和最大无作用剂量越小,卫生标准要求越严格。 5、食品中的植物性毒素主要有哪些? 答:(1)致甲状腺肿物(2)生氰糖苷 (3)蚕豆病毒素和山黧豆(4)外源凝集素和过敏原 (5)消化酶抑制剂(6)生物碱糖苷 (7)血管活性胺(8)天然诱变剂 6、简述生物转化的毒理学意义。 答:化学物生物转化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同时具有两重性,既具有减毒灭活作用(2分)又具有增毒和代谢活化作用。一种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可能是化学物本身,更主要的是其活性中间产物或其代谢产物(1分),由于代谢转化连续性、系统性、复杂性,因此评价其毒理作用时必须了解其代谢过程、代谢产物,才能全面评价化学物的毒作用,否则仅在某一时点、仅对化学物本身去研究和评价其毒作用,就可能得出错误或片面的结论(1分) 五、综合题 1、安全性评价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1) 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化学物质安全性评价将毒理学知识应用于卫生科学,是科学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因此不能以模式化对待,必须根据受试化学物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相关资料,讲求实效地进行科学的实验设计。 (2) 试验方法的标准化

环境毒理学资料情况总结

环境毒理学 第一章:绪论 1. 环境毒理学: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生物有机体,尤其是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 环境毒理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对个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对种群的损害作用及防治措施;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防护 3. .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内容 答:任务:阐述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及其机理;探索环境污染物对生物健康损害的早期监测指标和生物标记物,以便及早发现并控制污染;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物对生物体的影响,确定剂量-效应关系,为相关环境卫生标准的制定以及保护生物健康提供依据; 最终任务: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发展。 内容: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转化;污染物在人体内的吸收、转运、代谢转化、排泄规律,毒性作用机制;污染物的结构、毒性及其机理及影响毒性的因素;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价;对人体损害的早期诊断与预警理论、方法、措施; 4.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模拟生态系统实验(P6-P9) 5临床观察和现场调查:(P8) 6.现代毒理学的特点:(P13) 7. 环境毒理学的发展趋势: 1、从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 2、从整体试验到替代试验; 3、从阈剂量到基准剂量; 4、从结构-活性关系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 5、从危险度评价到危险度管理; 8. 替代原则,及3R, 即,优化、减少、取代、 9.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体外实验1)器官水平(包括器官灌流和组织培养,基本保持器官完整性,常用于毒物代谢的研究);2)细胞水平(应用的细胞包括已建株的细胞系(株)和原代细胞(可用不同的器官进行制备)、可用于外来化合物毒性的致癌性的各种过筛试验,也可用来研究化合物的代谢和中毒机理的探讨);3)亚细胞水平(研究中毒机理、毒物引起损伤的亚细胞定位以及化合物代谢);4)分子水平(如研究毒物对生物体内酶的影响)。 体外试验的优点:简快速、经济、条件易于控制。缺点:缺乏神经—体液调节因素等的控制,不能全面反映整体状况下的生物效应。 体内试验:1)急性毒性试验(指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2)亚性毒性试验(称为亚慢性毒性毒性试验—一般认为1~3各月为宜,但具体试验期限随实验要求而异);3)慢性毒性试验(一般指6各月以上到终生染毒的毒性试验) 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1.暴露:环境潜在有害物以任何方式与生物机体接触或进入机体,称为毒物的暴露。 2. 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指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空间和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总过程.(P14) 3. 风化淋溶作用: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使岩石矿物的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 4. 生物性迁移:通过营养级在生物间迁移,并通过在生物体内的蓄积,随着生物体的迁移而迁移。 5. 生物浓缩:生物体从环境中积蓄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内的污染物浓度超过环境的现象; 6. 生物积累:生物体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直接通过环境和食物蓄积污染物的过程,生物积累使污染物的积蓄随该生物的生长发育而不断增多。 7.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

环境毒理学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A A.有机污染物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C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D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D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D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D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D A.N一氧化.苯胺 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 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D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D 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 C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C.特定部位的屏障作用 D.器官和组织所在部位 14.外源化学物在胃肠道吸收的主要方式为 A

题目版环境毒理学复习资料1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1. 环境毒理学研究对象是D A.有机污染物 B.细菌 C.病毒 D.各种化学物质 2. 外源化学物的概念D 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 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 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 D.以上都是 【名词解释】 1.环境毒理学是研究环境污染物,特别是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和人群,以及相关生物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2.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物对非人类生物个体和群体以及生态系统的损害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 【问答题】 1.环境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P2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P3-5 3.环境毒理学的研究趋势是什么?P5 第二章环境化学物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选择题】 1.外源化学物经消化道吸收的主要方式是 A.通过营养物质作载体 B.滤过 C.简单扩散 D.载体扩散 2.影响化学物质经呼吸道吸收的因素是 A.肺泡的通气量与血流量之比 B.溶解度 C.气血分配系数 D.以上都是 3.pKa为 4.2的有机酸(苯甲酸)在消化道中吸收最好的部位是 A.胃 B.十二指肠 C.小肠 D.结肠 4.血脑及胎盘屏障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A.动物种属 B.年龄 C.生理状态

D.以上都是 5.毒物排泄的主要途径是 A.肠道 B.唾液 C.汗液 D.肾脏 6.肾脏排泄主要的机理是 A.肾小球简单扩散 B.肾小球主动转运 C.肾小球滤过 D.肾小管主动转运 7.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两重性表现在 A.N一氧化.苯胺N羟基苯胺(毒性增强) B.脱硫反应,对硫磷对氧磷(水溶性增加,毒性增强) C.环氧化,苯并(α)芘7,8-二醇-9,10环氧化物(致癌) D.以上都是生物转化两重性的典型例子 8.外来化合物代谢酶的诱导是指 A.某些化合物可使某些代谢酶活力增强 B.酶的含量增加 C.生物转化速度增高 D.以上都是 9.对于呈气体状态或易挥发的化学毒物的排泄,下列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A.通过主动转运的方式经肺泡壁排出气体 B.排出的速度与吸收的速度成正比 C.血液中溶解度低可减缓其排除速度 D.肺通气量加大可加速其排除速度 10.能沿浓度梯度扩散,需要载体参加但不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称为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易化扩散 D.滤过 11.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生物转化的最主要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小肠 12.外源化学物生物转化的I相反应,不包括下列哪一种反应 A.甲基化 B.羟化 C.共氧化 D.环氧化 13.外源化学物在器官和组织中的分布最主要受哪项因素影响 A.化学毒物与器官的亲和力 B.血流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