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皈五戒详细

三皈五戒详细

三皈五戒详细
三皈五戒详细

第一章受三皈依、五戒程序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家信眾在作佈施、禪修、聞法等功德之前,一般都會先向比庫1請求受三皈依和五戒,令其戒行清淨,從而使所作之功德更加殊勝。同時,守持淨戒本身也是一種功德。

在傳統上,受三皈依和五戒都是使用巴利語來進行的。本文在受皈戒的巴利語下面也把中文的意思翻譯出來,以供參考。在受皈戒的過程中則可以不唸中文。

以下所列舉的是依照緬甸傳統的受三皈依和五戒程序。斯裏蘭卡和泰國的傳統則大同小異。

1. 請求受三皈五戒

求戒者禮敬比庫三拜,然後唸誦求受三皈五戒文: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 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1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見怖畏、持割截衣者等義。即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苾芻」等。

Dutiyam'pi, 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Tatiyam'pi, 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比庫:Yamahaü vadàmi taü vadehi (vadetha).

我唸什麼你(你們)也跟著唸。

求戒者:ama, bhante.

是的,尊者!

2. 三皈依(Tisara?agamanaü)

比庫引領求戒者唸誦禮敬偈:

比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求戒者隨後唸誦三次: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接下來,比庫唸誦三皈依文,求戒者跟著唸:

Buddhaü sara?aü gacchàmi.

我皈依佛,

Dhammaü sara?aü gacchàmi.

我皈依法,

Sa?ghaü sara?aü gacchàmi.

我皈依僧;

Dutiyam'pi, Buddhaü sara?aü gacchàmi.

第二次我皈依佛,

Dutiyam'pi, Dhammaü sara?aü gacchàmi.

第二次我皈依法,

Dutiyam'pi, Sa?ghaü sara?aü gacchàmi.

第二次我皈依僧;

Tatiyam'pi, Buddhaü sara?aü gacchàmi.

第三次我皈依佛,

Tatiyam'pi, Dhammaü sara?aü gacchàmi.

第三次我皈依法,

Tatiyam'pi, Sa?ghaü sara?aü gacchàmi.

第三次我皈依僧。2

接著比庫則唸:

比庫:Tisara?a-gama?aü paripu??aü.

三皈依已經圓滿。

求戒者:ama, bhante.

是的,尊者!

2至此,求戒者的三皈五戒及其佛教徒的身份在此第三語完結時即成就。

3. 五戒(Pa¤cas?laü)

受五戒時,比庫每唸完一條戒條,求戒者跟著唸:Pà?àtipàtà verama?? sikkhàpadaü samàdiyàmi.

我受持離殺生學處;

Adinnàdànà verama?? sikkhàpadaü samàdiyàmi.

我受持離不與取學處;

Kàmesu micchàcarà verama?? sikkhàpadaü samàdiyàmi.

我受持離欲邪行學處;

Musàvàdà verama?? sikkhàpadaü samàdiyàmi.

我受持離妄語學處;

Surà-meraya-majja-pamàda??hànà verama?? sikkhàpadaü

samàdiyàmi.

我受持離放逸之因的諸酒類學處。

4. 發願(Patthanà)

接下來比庫唸發願文,求戒者跟著唸:

Idaü me pu¤¤aü, àsavakkhayàvahaü hotu.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Idaü me s?laü, 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願我此戒德,為涅槃助緣!

Idaü me ¤àt?naü hotu, sukhità hontu ¤àtayo.

願此爲我親,願諸親快樂!

授完三皈依和五戒之後,比庫勉勵求戒者:比庫:Tisara?ena saha pa¤cas?laü dhammaü sàdhukaükatvà appamàdena sampàdetha.

善作三皈依和五戒法後,應以不放逸而成就!求戒者:ama, bhante.

是的,尊者!

第二章三皈依及五戒淺釋

1、皈依(sara?a),或歸依,依靠;庇護所,避難所。一般也稱為「三皈依」(tisara?a)或「皈依三寶」。

2、三寶:佛(buddha)、法(dhamma)、僧(sa?gha)。

皈依三寶是指以佛、法、僧作為皈依處或庇護所。對佛、法、僧三寶生起淨信心的男女信眾必須求受三皈依和五戒,如此才算正式成為佛教徒。

受持三皈依和五戒的在家男眾稱為「近事男」(upàsaka優婆塞,鄔波索迦),或作淨信男、清信士;即親近奉事三寶之義。女眾則稱為「近事女」(upàsika優婆夷,鄔波斯迦),又作淨信女。

3、我皈依佛(Buddhaü sara?aü gacchàmi):直譯爲「我去佛陀的庇護所。」「我走向佛陀為庇護所。」對於「我皈依法」「我皈依僧」諸句亦同。

4、佛(Buddha):佛陀。無需老師指導而自己修行達到完全覺悟的人;他自己覺悟了四聖諦,也能教導其他眾生覺悟。

5、法(Dhamma):佛法;正法。包括佛陀所善說的教法(律、經、論三藏),以及九種出世間法:四種聖道、四種聖果和涅槃。

6、僧(Sa?gha):僧伽,僧團;意譯為眾,團體。僧可分為「勝義僧」和「通俗僧」兩種。「勝義僧」又稱「應施僧」,是指四雙八輩的聖者僧;「通俗僧」又稱「世俗僧」,是指由四位或四位以上的比庫或比庫尼所組成的僧團。

7、五戒的受持:沙馬內拉的出家十戒只有在比庫之前求受才成爲受持;而在家居士的五戒、八戒等即使自己於佛塔、佛陀像前受取也成爲受持,或者在他人之前受取也成受持。

此五戒一起受取時成爲受持,一條一條各別地受取也成受持。在一起受取時則是把五戒當成一個整體而遠離殺生等不善法。在一條一條各別受取時則是把五戒當成遠離殺生等五種不善法而受持。

8、破戒:如果在家居士違犯五戒中的任何一條學處,他(她)只算破了那一條學處。他只需再受取那條已破了的學處,就再度具足五支戒。

或者說:對於逐一各別受持五戒者,在破了一條學

處時,只有那一條學處破了。但如果把五戒當成整體一起受持者,因爲以未分開受持的緣故,他在破了一條學處時,其餘的一切學處也都破了。但只有所違犯的學處才構成造不善業。

9、除了一般的五戒之外,還有兩種五戒,即:

⑴、梵行五戒:與一般五戒不相同的是,梵行五戒的第三學處是離非梵行學處(不淫戒),而一般五戒的第三條是離欲邪行(不邪淫),這是兩者之間的差別;

⑵、一食梵行五戒:在此「一食」是指一天之中只在上午吃一餐。如果在家人要受持此學處,他可以在受了梵行五戒之後,再受持「離非時食學處」。如果是受持整體的五戒,他可以說:「我受持一食梵行五戒。」

第三章五戒釋義

下面將根據《律藏》(Vinaya-pi?aka)、律註《普端嚴》(Samantapàsàdikà)、《疑惑度脫》(Ka?khàvitara??)3和《小誦註》等聖典以及註解,對五戒的每一條學處依語義、違犯條件與不犯三部分來進行解釋:

一、離殺生學處

(Pà?àtipàtà verama??)

離殺生學處,有時也譯爲不殺生戒。也就是戒除殺生的學處。

生,巴利語pà?à,直譯爲息生、有息者,即有呼吸的生命。凡是擁有命根的蘊相續,或者執取該蘊相續所施設的有情稱爲「生」。

「生」包括:

1.人(manussa) ——凡投生於人趣者,從初入母胎的第一個心識(結生心)開始,直到死亡這一段期間都稱為「人」;

2.畜生(tiracchàna) ——象、馬、牛、狗、雞,乃至蚊蟲、螞蟻等皆是;

3《普端嚴》是解釋《律藏》的義註;《疑惑度脫》是解釋比庫、比庫尼兩部《巴帝摩卡》(pàtimokkha,波提木叉)的義註。

3.非人(amanussa) ——如亞卡(yakkha,夜叉)、餓鬼(peta)、龍(nàga)、天神(devatà)等。

由於植物並沒有命根,只屬於無意識的「非執取色」(anupàdinna r?pa),並非「生」,故不包括在內。

殺生是指故意奪取有息者的生命。自殺也屬於殺生。

殺生的方式既包括自己親手殺、教他人殺,也包括通過讚嘆或鼓勵而使對方死亡,以及墮胎等。

具足了五個條件即構成殺生:

1.生命;

2.知道是生命;

3.存有殺心;

4.付出努力;

5.由此而死。

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非故意——他並沒有想:「我要以這樣的方法來殺死牠(他)。」在沒有殺害意圖的情況下作出行動導致對方死亡。例如建造房舍時失手掉落石塊,不小心壓死下面的人。

2.不知道——他並不知道「通過這樣牠(他)將會死。」而作出行動導致對方死亡。例如: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把有毒的食物拿去餵狗,那隻狗因而被毒死。由於不知

情,所以不犯。

3.沒有使對方死的意圖——並沒有使對方死的意圖而作出行動導致對方死亡。例如:當有人生病時拿藥給病人吃,他因此得併發症而死。

4.瘋狂者——由於膽汁等的關係而得了無法治療的狂亂病。

5.心亂者——由於夜叉等的關係而使心混亂。當火和黃金、糞便和檀香同時出現時,他都無法分辨好壞。以此為判定的標準。(Pr.A.66,179)

二、離不與取學處

(Adinnàdànà verama??)

離不與取學處,有時也譯爲不偷盜戒。也就是戒除偷盜的學處。

不與取,巴利語adinnàdàna。由adinna(沒有給與的)+ àdàna(拿取)組成。凡是任何屬於他人所有之物,未

經物主的允許而取為己有者,即是不與取。

具足四個條件構成不與取,即:

1.屬於其他人類所有的物品;

2.明知爲他人所有之物;

3.以盜心;

4.偷取。

在律註《普端嚴》和《疑惑度脫》中解釋,「偷取」一共包括二十五種方式——由五種五法所構成:一、種種財物的五法;二、一種財物的五法;三、親手的五法;

四、前方便的五法;五、偷盜取的五法。

一、種種財物的五法:所謂的「種種財物」是指混合有生命和沒有生命的財物。

1. 佔取——即霸佔他人的田地、房子等。

2. 搶取——例如搶取挑在肩上、頂在頭上,或拿在手上的物品等。

3. 奪取——他人將財物放在附近,他對主人說:「把這財物給我」等而奪取。

4. 破壞威儀——即有人正在搬運財物,他連人和財物一起帶走。當搬運者第二腳離開原地時,此人即犯偷盜。偷其他動物也是一樣。

5. 離開原處——把放在地上、桌上等的財物拿走,或移動離開原處。

二、一種財物的五法:對有主人的奴婢、僕人、動物,以佔取、搶取、奪取、破壞威儀、離開原處的方法,為一種財物的五法。

三、親手的五法:

1. 親手取——親自偷取他人的財物。

2. 教唆取——命令他人說:「你去偷某某物品。」被命令者在偷取時,自己也犯罪。

3. 投擲——自己站在關稅處內,將應稅物往關稅處之外投。

4. 獲得利益——命令他人:「如果你看到有財物就偷取」等。

5. 放棄責任——在霸佔他人的土地等,或奪取他人的財物時,當所有主認為:「這已不是我的了。」而放棄其所有權,即犯。

四、前方便的五法:在此是指教唆、命令的方法。「方便」(payoga)也可譯成努力、加行、方法。

1. 前方便——在命令「你去偷某財物」時為前方便,但在被命令者偷取時才犯罪。所以命令是前方便。

2. 俱方便——由離開原處為俱方便。例如為了佔取田地而轉動、移動柱子等。

3. 共謀取——即和其他人商量、討論後,共同策劃而偷取。在共同策劃之後,任何一個同謀依他們所約定的而偷取,則所有的同謀皆犯。

4. 作約定——即在命令他人偷盜時,約定了偷取的時間,如「你在下午偷取某物品」等。只有被命令者依照所約定的時間偷取,命令者才犯。

5. 現相——在命令他人偷取時,以閉眼、手勢等作信號。

五、偷盜取五法:

1. 偷盜取——即是以小偷的方式而破壞門窗等,趁主人不在時偷取。或者以吃斤兩、偷尺寸、偽幣、偽鈔等詐欺而取。

2. 強迫取——以暴力奪取他人的財物,亦即搶劫、掠奪;或者運用權力魚肉(壓榨)人民。

3. 遍計取——即是在偷取之前,先預謀所要偷取的財物,如衣服、錢财等,但假如看到其他財物則不偷取。

4. 隱藏取——先隱藏了所要偷取的物品,過後再回來拿取。例如:在看到了別人丟失的戒指時,先用腳踏入土中,或用塵土、樹葉等覆蓋,等主人遍找不著後再回來拿取。

5. 取籌——即調換籌碼、籤、券等。例如在用籌碼等分配物品時,他為了獲得更好的物品而調換籌碼。4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 己物想——誤以為是自己的而拿取了別人的物品。因為沒有盜心,所以不犯。

2. 親厚取——拿取親厚者5的物品。

4此「偷取的二十五種方式」摘錄自覓寂尊者(Ven. Santagavesaka)編譯的《南傳佛教在家居士須知〃歸戒釋疑》,並稍作整理。

5具足五項條件構成親厚者(vissàsa):

a. 相識——曾見過的朋友;

b. 同伴——共事的感情牢靠的朋友;

c. 曾說——曾經這樣說過:「我的東西你有想要的就拿去吧!」;

d. 還活著;

e. 當他知道我拿取時將會感到高興。(Mv.356)

3.暫時取——在拿取之時想:「我將會歸還」「我將會補償」而暫時借取。

4.糞掃物想而取——在垃圾堆等看到物品,想:「這是沒有主人的丟棄物」而拿取。

5.瘋狂者。

6.心亂者。

7.極度痛苦者——處於極度痛苦的狀態而什麼都不知道。

三、離欲邪行學處

(Kàmesu micchàcarà verama??)

kàmesu的意思是「對淫欲的渴望」;

micchàcarà的意思是「邪惡的或不正當的行為」。

離欲邪行學處與離非梵行(不淫)學處的差別是:離欲邪行是指禁絕與不適合行淫的對象發生性關係;離非梵行則是指完全禁絕性行為。

具足三個條件即構成欲邪行:

1. 不適合行淫的對象;

2. 以從事之心;

3. 以道入道。

對於在家人來說,不適合行淫的對象依男女之分而有:

1. 對於男人來說,不適合行淫的女人共有二十種。這二十種女人可分為三類,即:

⑴.九種受監護的女子,即:

a. 母護女(màtu-rakkhità);

b. 父護女(pitu-rakkhità);

c. 父母護女(màtà-pitu-rakkhità);

d. 兄弟護女(bhàtu-rakkhità);

e. 姐妹護女(bhagin?-rakkhità);

f. 親戚護女(¤àti-rakkhita);

g. 家族護女(gotta-rakkhità);

h. 法護女(dhamma-rakkhità);

i. 有護女(sàrakkhà)。

⑵.十種已婚的女人,即:

a. 買得婦(dhanakk?tà)——以財物買來而令住者;

b. 樂住婦(chanda-vàsin?)——自願與其心愛的人同

居者;

c. 財住婦(bhoga-vàsin?)——給與財物而令住者;

d. 衣住婦(pa?a-vàsin?)——與衣物而令住者;

e. 水得婦(oda-patta-kin?)——共觸水缽而住之婦。男女雙方一起以缽中水灌手並誓言:「願如此水般和合不離」而結為夫婦。這是古印度的正式婚禮。

f. 除鐶婦(obha?a-cumba?à)——對一個取薪女,除掉她頭上用來取薪的墊子後令住在家裏做妻子,稱為除環婦。

g. 婢婦(dàs?-bhariyà)——既是奴婢又是妻子;

h. 傭人婦(kammakàr?-bhariyà)——既是傭人又是妻子;

i. 俘虜婦(dhajà-ha?à)——俘虜而得來者;

j. 暫住婦(muhuttikà)——臨時的妻子。

⑶.罰護女(sapari-da?óà)——有人準備刑具而說:「凡是到某某女子處者將會受罰。」

2. 對於女人來說,不適合行淫的男人共有十二種。這十二種男人可分為三類,即:

⑴.九種受監護的男子,即:

a. 母護男(màtu-rakkhitaü);

b. 父護男(pitu-rakkhitaü);

c. 父母護男(màtà-pitu-rakkhitaü);

d. 兄弟護男(bhàtu-rakkhitaü);

e. 姐妹護男(bhagini-rakkhitaü);

f. 親戚護男(¤àti-rakkhitaü);

g. 家族護男(gotta-rakkhitaü);

h. 法護男(dhamma-rakkhitaü);

i. 有護男(sàrakkhaü)。

⑵.兩種已婚的男人;

⑶.罰護男(sapari-da?óaü)——有人準備刑具而說:「凡是到某某男子處者將會受罰。」

以從事之心——受樂的心。只要在插入時、插入後、停住或拔出時的任何一時受樂6者,即構成違犯。

以道入道——以自己的生殖器進入對方之道。

若性交對象是女人、女非人、雌性畜生或兩性人,「道」是指三道:陰道(生殖器,女根)、肛門和口;

若性交的對象是男人、男非人、雄性畜生或黃門,「道」是指二道:肛門和口。

無論性交的對象是異性還是同性,當他們達到以道入道的程度並且受樂,即構成違犯。

所謂「達到以道入道的程度」,是指自己的生殖器進入對方的性交管道即使達到芝蔴子大小的程度,也已構成違犯。

6受樂(sàdiyati):有接受、同意、允許、想要、喜歡、受用之意。

假如自己的肛門接受他人生殖器的插入,也是以道入道。

同時,性交時不論有無使用保險套,皆犯。

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 與適合的對象,比如妻子或丈夫;

2.不知——熟睡或昏迷時即使遭攻擊也不知道。

3. 不受樂——即使知道,但完全沒有享受,完全不接受。

4. 瘋狂者。

5. 心亂者。

6. 極度痛苦者。

四、離妄語學處

(Musàvàdà verama??)

離妄語學處,有時也譯爲不妄語戒。也就是戒除說虛妄不實話語的學處。

妄語,巴利語musàvàdà,又作虛誑語,是指心口相違,說虛妄不實的言語。如沒有看見、聽到、感覺及不知道,卻說看見、聽到、感覺及知道,欺騙他人。

說虛妄語除了用口頭說出之外,也包括書寫及打手勢等身體語言,凡是由心存欺騙而作出的行爲或語言皆構成違犯。

建議受持離妄語學處者也應避免以下三種語言:

1. 兩舌(pisu?àvàcà)——搬弄是非,向A傳B的是非,向B傳A的是非,離間親友。

2. 惡口(pharusàvàcà) ——罵詈咒詛,使他人難堪。

3. 綺語(samphappalàpa) ——毫無意義的世俗浮辭,能增長放逸、忘失正念的話題。

具足兩個條件即構成妄語:

1. 心存欺騙;

2. 以各種方法使人明白。

以下情況不構成違犯:

1. 因衝動等未經思考而急速說出。由於無欺騙之心,所以不犯。

2. 欲說此而誤說成彼——由於愚鈍等原因,使所說的內容與想要說的不同。

3.瘋狂者。

4.心亂者。

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办法.doc

第一条为了保障宗教教职人员的合法权益,规范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及备案管理,根据《宗教事务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宗教教职人员,是指宗教团体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从事宗教教务活动的人员。 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由全国性宗教团体结合本宗教的实际分别制定,并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是宗教教职人员的备案部门。 第四条宗教团体应当将其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自认定之日起20日内,报相应的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全国性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国家宗教事务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设区的市(地、州、盟)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县(市、区、旗)宗教团体认定的宗教教职人员报县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备案。 第五条履行宗教教职人员备案,应当填写《宗教教职人员备案表》,同时提交该宗教教职人员的户籍证明复印件和居民身份证复印件。 第六条备案部门自收到宗教团体提交的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书面答复,逾期未答复的,视为已完成备案程序。 第七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备案: (一)未按照本宗教的宗教教职人员认定办法认定的; (二)提供的备案材料不属实的。

第八条宗教团体在宗教教职人员备案程序完成后,向该宗教教职人员颁发宗教教职人员证书。未取得宗教教职人员证书的,不得以宗教教职人员身份从事宗教教务活动。 第九条宗教团体依照本宗教的有关规定解除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条宗教教职人员在宗教教务活动中违反法律、法规、规章,情节严重的,除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外,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五条的规定,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建议原认定该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团体取消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并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宗教教职人员放弃或者因其他原因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原认定其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到备案部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 第十二条宗教教职人员出现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情形,丧失宗教教职人员身份的,宗教团体应当在办理注销备案手续后收回其宗教教职人员证书,并以适当方式公告。 第十三条宗教团体未按照本办法办理宗教教职人员备案手续,或者备案时弄虚作假的,由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责令改正,并视情节轻重,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 第十四条藏传佛教活佛传承继位的审批、天主教主教的备案,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及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五条省级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在每年的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的宗教教职人员备案情况报国家宗教事务局。 第十六条本办法自2007年3月1日起施行。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三宝分别是什么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三宝分别是什么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五戒的内容◎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纤悔的。如果杀死蟑螂、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此外,浪费时间,破坏物质,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的。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涅盘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教徒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心。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

不算杀生。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根据戒律,盗取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原子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末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在戒律中,最难受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不邪淫:所谓邪淫,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爱欲行为。例如强奸、嫖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囗、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淫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犯了邪淫戒。至于心中恋慕某人,但末付诸行动,虽然没有触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净,烦恼妄想扰动,日子也不好过,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净。邪淫,是社会混乱的导火线。例如乱伦.雏妓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他如同性恋衍生的爱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纪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淫戒,便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夫妻坚持不邪淫戒,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是个守礼的社会。 ◎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囗、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

佛教礼仪的内容

1、佛弟子之行仪 佛弟子是指学佛的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如上述所指出的那样,从一学佛开始,就产生了对行为举止的调整,在不同的阶段,而有不同的规矩,从“三皈五戒”直到“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善因法师著《学佛行仪》一书,详细讲述了佛弟子的日常生活当中最普遍的都需要遵守的一些行为规范,有二十四条:敬佛、敬法、敬僧、居庵、事师、事亲、居家、待客、读书、为官、经商、务农、司工、作务、礼诵、坐禅、受食、睡眠、入众、看病、寂居、出外、务丧、住禅堂。 2、一般信众之礼仪 对佛教有好感,也相信佛教所讲的道理,但没有正式成为佛教徒的,我们都把他称为一般信众。一般人到寺庙里去,虽然不是正式的佛教徒,但为了礼貌起见,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仪,这里分以下几点:入寺、进门、请教、称呼、合掌、问讯、烧香、拜佛、观赏、听经、法会(浴佛、普佛、课诵、忌日、朔望、拜忏、焰口、水陆)、用餐、入厕。 3、佛教礼仪的特性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的“宗教性”一面。 对治性:佛教的戒律分止持和作持:止持是防止过错、叫“诸恶莫作”;作持是努力向上、叫“众善奉行”。 区域性:佛教产生于印度,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宗教,一般说来有三个系,即传入中国汉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的“汉语系”,也叫“汉传佛教”;传入西藏的“藏语系”,也叫“藏传佛教”。传入东南亚及我国云南一带的“巴利语系”,也叫“南传佛教”。在各个不同的地区里,佛教的律制与礼仪也随着各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而产生不同的礼仪,这一点在佛陀时代也是允许的。

五十岁的男人心里累

男人五十知天命 老迈 50岁的男人,压力最大,担子最重。 当男人30来岁,娶妻生子,孩子呀呀学语,扶着孩子学走路,当爹的别提有多高兴,每一根毫毛孔都充满了欢欣,脸上每一道欢乐的皱纹都能讲述一段记忆忧新的故事。当男人50多岁,父母年迈,儿女各自一方,难得的一次扶着老父蹒跚而行,老父脸上的沟豁里挂满感激和满足,嘴里喃喃自语“人老了,给家庭给儿女们添累了”,而此时50岁的儿子已是泪水往下流,仿佛坠入无边无际的彷徨,那份深深的悲哀,是世间任何语言都无法描述的,也是所能所不能的无奈。扶孩子学走路和扶老父走路竟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心反差与巨大的情感碰撞。 大多数年过半百的男人容不得自己多分半颗心给别人,哪怕对方很主动,不是不愿意,是自己知轻重,丢不起那张老脸,同时这个年龄把钱看得比较重,经济是最敏感的,怕花钱。确实也难为了这个年龄,上有白发娘亲,下有待嫁、待娶的儿女,甚至有的儿女正在深造,需要大把花银子。再说了,时下哪个女人是省油的灯,愿意倒贴来爱你、疼你?除了老婆“一根筋”陪伴你富、陪伴你穷,世上没有第二个女人能做得到。所以,50岁的男人本质上还是循规蹈矩、安分守己,打个小麻将、咪个小酒、炒点小股、耍点小聪明在地毯下藏几个存折私房钱……等等,诚实面对现实,该干嘛干嘛,利利索索活个明明白

白。当然,有个把个眉来眼去、打情骂俏、但断然不会出格的红颜知己,也算这个50岁的男人“坏到顶”了。 夜深人静,50岁的男人会失眠、忧伤,内心世界充满沧桑,特别是和某一件事“碰撞”的时候,心里头特酸楚,即便是成功的男人也会被搅和的一夜无眠,更别说带有悲剧色彩的“黄昏恋”。实在无法摆脱烦恼的时候,走出房屋,拐过一段长长的、昏暗的小巷,却是另一番景象,大街上灯火通明,即便再找不着“北”的思维,此时此刻也会跟着“感觉走”,男人都会发自内心的叹息:人生低潮的时候不就是在走一段黑黑的小巷吗?拐过小巷就是大街。 50岁的男人还有一股不服输的“傻气”,轻易不认“命贱”,偶尔去寺庙烧个香也躲躲闪闪,生怕被熟人撞见,更怕让别人知道心头少的可怜的一点秘密。他们拜佛的方式也和其他善男信女不一样,常人是默默的祈祷,三叩九拜,祈求各路菩萨保佑,保平安、保财运、保仕途、保子孙,非常注重仪式和程序。50岁男人烧香显得很实在,他们不是在祈求神灵的保佑,显然他们并不完全懂得“四大皆空”和“六根清净”真正的含义,也不知道皈依佛门修炼“五戒”的正果,而是虔诚地与菩萨进行心灵的沟通,在忏悔,在交流,在寻求一种悟性的超越:“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佛门净地,请原谅我的鲁莽,我祈求您的帮助,赐我一种智慧,一种人类本性中圆满的道德智慧,一种与人为善、行善积德的内涵。我虽然无力为菩萨塑金身,我不懂顶礼模拜的规矩,但是我愿意去做好每一件善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家训我时刻身体力行。做人一定要如法,法根源于德,但我却看不

道教皈依誓言

道教皈依证誓言 三皈依: 第一:皈身太上无极大道永脱轮回故曰道宝 第二:皈神三十六部尊经得闻正法故曰经宝 第三:皈命玄中大法师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皈依誓言: 弟子,至诚发愿皈依无上道宝,太上无极大道是我所尊,宁舍生命,终不皈依天魔外道。 弟子,至诚发愿皈依无上经宝,三十六部尊经是我所尊,宁舍生命,终不皈依外道邪说。 弟子,至诚发愿皈依无上师宝,玄中大法师是我所尊,宁舍生命,终不皈依外道徒众。 皈依须知: 一:爱国爱教,乐于助人;信仰虔诚,心怀仁慈,感化天下苍生。二:此证只证明本人是道教皈依弟子(居士)身份,不作其他证明。三:此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涂改和转借他人,如有遗失须申明作废,向发证单位申请补发。 四:不得持证做违法乱纪之事或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持证人违背戒律,由发证单位追缴收回。 五:皈依弟子和入道弟子之间要保持团结和友好联系,互帮互助。六:皈依弟子要视皈依宫观如家,自觉维护宫观的声誉,不得干预皈依宫观的内部事务。

七:此证只限于在道教开放宫观使用。 太上老君所命积功归根五戒 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吃荤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邪淫 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诫 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 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 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 第四:戒者不得邪淫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 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 第六:戒者不得谗毁贤良露才扬己当以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 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 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劵己栖集清虚。 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

陈全林的几篇博文

陈全林的几篇博文【重要】 ·目录· 安详、喜悦与不二 1 答博友定数之问 3 放生要懂得仪轨 5 生死、业障、烦恼、解脱(重要) 6 再谈业障问题8 安详、喜悦与不二 一位画家好友给我打电话问好,问我元旦是怎样过的,我说,是和老师止俗禅师一起过的,还有十几位居士。朋友问了禅师的年龄,她们年龄差不多,都在西安,禅师修行的黄龙洞离画家居住的西安市三十公里。画家朋友修行多年。她问我:“你和老师见面,老师给你传法了没有?”我说:“没有。”“那你们的见面一定有玄机了。”“没有。” 朋友接着问:“那你老师修行非常好,她修行有多高?”我说:“不知道。” 朋友又问:“那你跟她学什么?”我说:“我什么都没学。只是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安详和喜悦。”朋友说:“那她修行真的很好。”我说:“不知道。你要是愿意亲近她,等我来西安,带你去见她。”朋友拒绝了,说不愿意亲近这些人,愿意自己修。我说你没有明师,怎么修?朋友说,还是喜欢自己修。 对话简单,很有“禅机”。朋友的心态也是很多求道人的心态,想的是功夫、法、玄机,内心还有我慢,不愿意亲近具德老师。 修行人能亲近具德老师,这是一种福报,会有无形的加持。很多人盯着法、玄机、功夫看,我只是感受禅师的平常心。我和禅师认识十余年,从来不谈法、

功夫、玄机,没有这些闲家居。我始终感受到的是禅师的安详和喜悦。根据佛经说,修行中有十个阶段,称为“十地”,第一地叫欢喜地,证得欢喜地的人就是初地菩萨,断除了身见结、戒禁取结、疑结,不再有执着、恐怖、颠倒、梦想。不忧虑生活,不惧怕死亡,不怨人毁谤。初地菩萨,真入佛家。慈悲为怀,助人为本,布施为乐,绍隆佛种,弘法度生,分证了佛陀的法身,相应了菩提,欢喜踊跃,故名欢喜地。 这样的初地是很了不起的境界。我不知道禅师是否就是初地菩萨,但我感受到了她身心内外的安详和喜悦。过去十年里,禅师一直住山隐修,很少出来,现在偶尔出来,给具缘的居士做些开示。禅师识字不多,她所说法都是从自性里流露的平常语。和禅师一起来访的居士大多是我的博友,我讲的多,禅师讲的少。我妻澄源当大众对我说:“你讲得太多了,让师父讲吧,大伙想听师父的。”我说:“我和师父是无二的,我讲就是她讲。”我这样说了之后,师父满怀欢喜地说:“他讲和我讲一样。” 修行,只有安顿了身心性命,只有断除了我执和粗重烦恼,才会长久拥有安详和喜悦。而这样的安详与喜悦,禅师亦无住。博友大老远来访,禅师住在其中一位居士家一月了。我讲多了,妻想听师父说法,师父只是安详地坐着,满脸的喜悦。无言。 妻说我,“就听你一个人说了,你看师父,一言不发。”我说:“师父不说话,已经说了法,是上乘法。我说的是二乘法。” 禅师听了,说:“没有二”。 是的,没有二,二来自我们的分别心。 禅师来访,我私下通知了几位好友过来一起亲近禅师,感受法味。可是,那些朋友们都没过来,不是忙着旅游,就是忙着读书。旅游的机会任何时候都会有,读书也如此,但亲近具德老师的机会不常有,甚至很稀有。我们的心总处在二元的“二”里面,才使我们有很多妨碍。 有一次,一位朋友说愿意拜雪漠上师为师,只学他的禅宗,不学密宗。我说这就是分别心,仅这样的分别心,就很难与上师相应了,要把分别心去掉。朋友还说愿意拜我为师,我说我实修不到位,不能做老师,但雪漠是成就者,可以做上师。朋友跟我有很深的因缘,我建议她拜雪漠为师,她对雪漠有很深的信心,

三皈五戒详细

第一章受三皈依、五戒程序 根據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在家信眾在作佈施、禪修、聞法等功德之前,一般都會先向比庫1請求受三皈依和五戒,令其戒行清淨,從而使所作之功德更加殊勝。同時,守持淨戒本身也是一種功德。 在傳統上,受三皈依和五戒都是使用巴利語來進行的。本文在受皈戒的巴利語下面也把中文的意思翻譯出來,以供參考。在受皈戒的過程中則可以不唸中文。 以下所列舉的是依照緬甸傳統的受三皈依和五戒程序。斯裏蘭卡和泰國的傳統則大同小異。 1. 請求受三皈五戒 求戒者禮敬比庫三拜,然後唸誦求受三皈五戒文: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 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1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見怖畏、持割截衣者等義。即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的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苾芻」等。

Dutiyam'pi, 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二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Tatiyam'pi, ahaü, bhante, tisara?ena saha pa¤cas?laüdhammaü yàcàmi, anuggahaü katvà s?laü detha me, bhante. 尊者,我第三次乞求三皈依和五戒法。請尊者在攝受後授戒給我! 比庫:Yamahaü vadàmi taü vadehi (vadetha). 我唸什麼你(你們)也跟著唸。 求戒者:ama, bhante. 是的,尊者! 2. 三皈依(Tisara?agamanaü) 比庫引領求戒者唸誦禮敬偈: 比庫: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求戒者隨後唸誦三次: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接下來,比庫唸誦三皈依文,求戒者跟著唸:

三皈五戒含义

什么是三皈五戒? 一、皈依三宝(三皈依)是学佛的开始 佛法虽有三藏十二部典籍,八万四千法门,但有着共同的要领;而在修学上,也有基本的规则。无论哪一个宗派和法门,都绕不开这些要领和规则。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任何人的修行,都应建立于这些基本建设上。而皈依,更是重中之重,是每个学佛者必须高度重视的。 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通过相应仪式获得合法身份,皈依,是成为佛教徒必须履行的入门手续,一切众生,只要发心向佛陀学习,都可以平等获得。当我们认识清楚,真正理解了,我们就应当发心求学,愿作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既然要来求学,那先要正式的拜老师,老师就把你修学的方向、修学的纲领、修学的目标传授给你,这就是「传授三皈依」,所以三皈依就是正式拜老师,也是我们远离三恶道苦,迈向菩提之道的开端。我们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所以我们称他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本师是根本的老师,佛陀教育是他老人家创始的,一直传到今天,代代承传。我们始终不忘本,不忘记这位根本的老师。 时常有人询问:若不皈依,可否依法修行?当然,若按佛法教义调整身心,按相应法门修习实践,多少总会有一些受益,但所得极为有限。若不曾生起恳切皈依之心,正说明对三宝的信心尚未具足。尽管在学,尽管在修,多是按个人喜好进行抉择,而非全身心投归三宝怀抱,以此为人生唯一目标。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心和改造生命的决心作为动力,如何从无始劫来的生命状态中脱颖而出,焕然重生? 所以,学佛首先应皈依三宝,而且是真切、投入、全身心的皈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不存在患得患失的反覆。唯有这样的皈依,才能使我们真正站到菩提大道的起跑线上;否则的话,终究还是在场外徘徊。即使领到一张属于自己的皈依证,也只是拥有了入场的通行证,还需自己走过去,才能使之生效。这段距离,正是靠我们对三宝的信心来跨越。 二、三皈依的含义 各人走入佛门的因缘不同,或是基于对轮回及三恶道的恐惧而寻求皈依,或是在现实中缺乏安全感而寻求依赖,或是为解脱轮回苦而寻求皈依,或是为保平安而寻求保障,或是真正认识到三宝功德而发心皈依,或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泛泛信任。林林总总,不一而足。这些不同的皈依之因,将直接影响到日后学佛的态度及深度。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皈依?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从一切错误回头,去依靠佛陀真实的教诲,求做佛陀的学生。皈依不是皈依一个法师,不是皈依某一个人,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而是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样才对了,我们是三宝弟子,世尊是这样传授下来的,我们应当如是接受,依教奉行。《六祖坛经》上看到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为学生传授三皈,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把佛、法、僧三宝的意义明显的跟我们说出来,「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一)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佛陀是印度话,翻成中国意思是觉悟。「觉」的反面是迷惑。我们今天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在生活、工作、应酬之中,常常犯过错。为什么会犯过错?因为不了解彼此的关系跟事实真相,所以犯了许多错误。佛菩萨是明白人,佛菩萨了解其中的关系,了解事实真相。所以佛菩萨的生活没有错误,佛菩萨做工作没有错误,佛菩萨处事待人接物都没有错误,这确实可以做我们的榜样。所以我们从不觉、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觉悟,依「自性觉」,这叫「皈依佛」。

佛教英语

常见佛教英语 佛教Buddhism 三大语系佛教Three languages of Buddhism: 汉语系佛教Chinese Language Buddhism 藏语系佛教Tibetan Language Buddhism 巴利语系佛教Pali Language Buddhism 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 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Buddhism 金刚乘/密宗Vajrayana Buddhism(Lamaism) 中国佛教Chinese Buddhism 佛经Sutra 经、律、论Sutras, Vinaya, Sastra 大藏经Tripitaka Sutra 三宝(佛、法、僧)Triratna (Buddha, Dharma,Sangha) “三宝”加被May “Triratna”bless 法师Master/Venerable 长老Thero/Venerable 大长老Mahathero/ Most Venerable 方丈/主持Abbot 佛教宗派Buddhist School 佛教仪式:Buddhist Ceremony/Buddhist Service for 和平祈祷法会Buddhist Praying Ceremony for World Peace 礼佛pay respect for Buddha 颂经Sutra Chanting 香炉Incense burner 上香To offer incense to Buddha 因果Cause and effect 成道/成佛To obtain the Buddha-hood 觉悟To get enlightenment 三皈五戒The ceremony for lay Buddhists to go to the Buddha for refuge, go to the Dharma for refuge, go to the Sangha for refuge and to follow the five commandments of Buddhism(no killing,no stealing,no sexual misconduct,no lying,no intoxicant)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既是佛教 “To do no evil, to do only good, to purify the will, is the doctrine of all Buddhas” 做功德To make contribution to 普渡终生To save all living beings from sufferings 四谛Four noble truths 八正道Eight noble paths 善哉Sadhu (good or excellent) 佛教寺院Monastery/Buddhist Temple 山门The Front Gate 大雄宝殿The Main Shrine Hall 圆通殿The Hall of Universal Understanding 观音殿The Hall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va 藏经阁The Tripitaka Sutra Pavilion 罗汉堂The Hall of Arhan 祖师殿The Hall of Patriarch 四大天王Four deva-kings, the protectors of Buddhism 韦驮Vitasoka/Vigatasoka, the protector of Buddhism 斋堂Monastic Dinning Hall 客堂Monastic Reception 四大名山:Four holy mountains of Chinese Buddhism 五台山Wuta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njusri Buddhisattva 峨嵋山Ermei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Mahasthama Buddhisattva 九华山Jiuhua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Ksitigarbha Buddhisattva 普陀山Putuo Mountain is the holy place of Avalokitesvara Buddhisattva 佛像Buddha statue 释迦牟尼佛Shakyamuni Buddha 弥勒佛Maitreya Buddha 迦叶佛Kasyapa Buddha 阿弥陀佛Amitaba Buddha 毗庐舍那佛Vairocana Buddha 药师佛Bhaisajya Buddha/medicine Buddha 三世佛Buddhas of Three Periods: Kasyapa Buddha of the past Shakyamuni Buddha of the present, Maitrya Buddha of the future

三皈五戒(排版)

三皈五戒 一、皈依的意义: 皈依既是皈向、依靠之意。根据佛法说,众生在三界六道中轮回,在生死苦海中浮沉,无依无靠,甚为可怜;这好比从中国飘洋过海来南洋讨生活的人儿,他们离乡背景,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地在一个人地生疏的新环境里生活,真是可怜;又比如为了避开战火的蹂躏,从越南逃来新加坡的难民,他们无依无靠,连一个亲人也没有,只依靠他国与社会热心人士的救济,过着寄人篱下地凄惨生活。这与我们在生死轮回的业海中飘浮,无依无靠的情景时一样的。以世间法来说,我们可以依靠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等;但依佛法来讲,以生死的观点来看,这是没有用的,因为你我都还在生死轮回之中,怎么能做别人的依怙呢?比如,两个不会游泳的人同时跌进海中,谁能够搭救、扶持谁呢?我们在生死轮回的苦海中浮沉,依佛法来说,唯有佛、法、僧三宝才能做我们众生的依怙,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 二、三皈依: ㈠、皈依佛:我们皈依佛,向他学习与修学,以他为模范、为导师,这就是所谓的依靠了。此外,我们凡夫谁也靠不住,因为你今生做人,下一生可能做畜生,今生做畜生,来世可能做人,在六道轮回里转来转去,今生是好人,来世可能坠落,这样的人我们怎样依靠呢?所以唯有脱离六道轮回,大觉大悟的圣者--佛陀,才能做为我们的依怙。 佛陀觉悟世间的真相,他的三业清净,没有过失,这就是他的清净处。另一方面,你我都有烦恼,谁都依靠不得,但是佛陀是个断除烦恼的圣者,所以我们要皈依他。佛陀有大慈大悲的精神,他誓愿度一切众生,他会以各种善巧方便来接引依靠他的学佛者,所以我们要依靠佛陀。依靠佛陀并不是依赖佛陀,不能象小孩子依赖母亲那样,我们皈依佛是以他为导师,亲近佛。我们要有生生世世见到佛的愿心,希望能够遇到佛陀。不只是凡夫要依靠佛陀,甚至于阿罗汉也要依靠佛陀;佛弟子中有很多阿罗汉,他们生生世世追随佛陀,因为阿罗汉证悟后深深的体验到解脱的自在,他们清楚的知道,唯有佛陀才是他们真正的皈依处。 我们皈依佛后,应以佛陀为导师,向他学习,如见恩人般,生起恭敬之心而礼拜他。佛陀在生死轮回,还没觉悟的时候,所做之一切都是为了众生;佛陀无量劫努力不懈,修种种的难行、苦行都是为了度化众生;佛陀修行圆满,证得涅槃,不辞劳苦的为众生阐释佛法,把世间的真相告诉我们,使我们也能解脱生死,故佛陀对我们的恩重如山,情深似海;如此伟大的圣者,我们应该报答他的恩典。所以我们应该感恩知情,恭敬的心礼拜佛陀。礼拜佛陀并不是向他祈求什么,而是向佛陀表示崇高的敬意。 ㈡、皈依法:凡是能够消除烦恼,调伏咱们的心的道理,就是法。法的意思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