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旨在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系统的运行和设计原则。通过学习此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机械原理,并应用其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系统的运行和设计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机械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

- 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分类

- 力、力矩和力的平衡

- 运动和力的传递

- 齿轮、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原理与应用

2. 原理分析与计算

- 静力学基本原理

- 动力学基本原理

- 独立和约束条件分析

- 平衡分析与计算

3. 机械系统设计与优化

- 设计目标与要求

- 各种机械元件的选择和设计

- 传动系统设计与优化

- 结构与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机械原理在实际中的运行和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工作过程。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机械

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4. 课程项目:设计和完成机械系统的小型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

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成绩:考虑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

况等进行评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全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六、参考教材

1. 《机械原理》第十版,作者:赵伟民,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 《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作者:机械工程师学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备注

本课程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以教师实际授课为准。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祝所有

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取得优秀的学术成绩。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是工程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它研究机械运动的规律和原理,为工程设 计与制造提供理论依据。在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中,机械原理课程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设计与实施。 一、课程目标 机械原理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机械运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学习 机械原理,学生将能够分析和解决机械系统中的问题,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的 基本原理,为将来的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 1. 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包括力、力矩、速度、加速度等概念,并探讨它们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 2. 运动学:介绍机械系统中的运动学问题,包括直线运动、曲线运动、旋转运 动等。学生将学习如何用数学方法描述和分析机械运动。 3. 动力学:介绍机械系统中的动力学问题,包括质点运动、刚体运动、力的作 用等。学生将学习如何应用牛顿定律和其他动力学原理解决机械系统中的问题。 4. 动力传递与转换:介绍机械系统中的动力传递和转换问题,包括齿轮传动、 皮带传动、链传动等。学生将学习如何计算和设计机械传动系统。 5. 振动与控制:介绍机械系统中的振动问题和控制方法,包括自由振动、受迫 振动、阻尼振动等。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和控制机械系统中的振动现象。 三、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和演示,将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传授给学生。教

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2. 实验教学:通过设计和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应用。教师应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培养其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 3. 讨论与互动: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 促进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四、教学评估 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情况。 测试题目应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覆盖课程的各个内容。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能力。 3.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检验学生对机械原理的掌握情况。考试题目 应包括理论题和计算题,覆盖课程的各个内容。 五、教学资源 1. 教材:选择一本权威、系统的机械原理教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框架和 学习资料。 2. 视频教学: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录制和制作机械原理的视频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 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和工具,为学生提供实验教学所需的条件和 环境。 六、教学改进 1. 教学团队建设:建立机械原理教学团队,包括教师和助教,共同参与课程的 设计和实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机械原理》理论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90433407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总学时数:45学分:2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机械原理是工科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干技术基础课。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订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与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并结合生产实际来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制定设计方案、选择机构类型、对机构运动和受力进行分析和计算,使学生对机构设计形成一个较完整的概念;训练学生收集和运用设计资料以及计算、制图和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的能力。 三、理论教学的基本要求 1.分析和设计能力方面: (1)对一般机械中的平面机构能绘出其机构运动简图,判断其运动确定性。 (2)具有对一般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3)具有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对几种主要平面机构进行运动学设计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并初步掌握机构系统的设计能力。 (4)具有按已知动力学条件分析和设计机械的基本知识。 2.基本技能训练方面: (1)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制图和使用技术资料的基本技能。 (2)具有与本课程有关的计算机编程和操作能力。 (3)了解一些有关的最基本机械实验方法。 四、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学时 6 应开实验(实训)项目个数 3 序号实验名称实验要求学时分配实验类型备注 1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必做 2 验证性 2 机构演示实验必做 2 综合性 3 齿轮参数的测定必做 2 综合性 五、教学学时分配 章次各章名称总学时 学时分配 讲课实验实训习题 1 绪论 2 2 2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6 6 3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6 4 2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它涉及到机械结构、机械运动、力学原理等方面的知识。在工程领域中,机械原理的掌握对于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将从机械原理的教学大纲入手,探讨其内容和重要性。一、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 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机械结构:机械结构是机械原理的基础,它研究机械部件的组成、连接和运动方式。学生需要学习不同类型机械结构的特点和应用,掌握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计算方法。 2. 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机械原理的核心内容,它研究机械部件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参数。学生需要学习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机械运动的描述方法和分析技巧。 3. 力学原理:力学原理是机械原理的理论基础,它研究物体的力学性质和力的作用规律。学生需要学习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力的平衡和运动的分析方法。 4.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是机械原理的应用领域,它研究机械产品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学生需要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流程和设计要求,培养机械设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机械原理教学的重要性 机械原理教学在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机械原理是培养学生工程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通过学习机械原理,学生可以了解机械结构和运动的基本原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机械原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机械原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机械设计和实验,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再次,机械原理教学可以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基础。在工程领域中,机械原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掌握机械原理的知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机械原理教学的改进 虽然机械原理教学在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为了提高机械原理教学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 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提供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通过引入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可以将机械原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动力。 3. 引入新技术和新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新方法不断涌现,教师可以引入这些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机械原理教学的效果和吸引力。 总之,机械原理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它对于工程教育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机械原理教学大纲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机械原理的教学内容和重要性,并提出改进机械原理教学的建议。希望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培养更多优秀的工程人才,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机械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课程考试 二、考试目标:考核学生对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对 各种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的了解程度,以及灵活运用课程所 学知识的能力。 三、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答案必须全部答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如有答题卡,请注明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卡上,非选择题的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二)答题时间:90分钟。 (三)基本题型:1、选择题;2、是非题;3、填空题;简答题;4、计算题等 第二部分考查的知识范围与要求 第一章绪论 1、本课程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其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全局中的任务、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2、对机械原理学科的新发展有所了解,以了解本学科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 3、了解机械原理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及相关规定。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1、搞清楚构件、运动副、机构、约束和自由度等基本、重要的概念。 2、能计算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并判定其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3、能正确画出一般的平面机构及简单的空间机构(蜗轮蜗杆传动、圆锥齿轮传动等)的机构运动简图并计算其自由度。 4、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及结构分析。 第三章连杆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1、明确机构运动分析的概念、目的及方法。 2、深入理解速度瞬心(绝对瞬心和相对瞬心)的概念,并能运用“三心定理”确定一般平面机构各瞬心的位置。 3、能用瞬心法对简单平面高副、低副机构进行速度分析。 4、能用解析法(复数法和杆组法)对平面Ⅱ级机构进行运动分析。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设计 1、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及分类。 2、了解推杆常用的运动规律及推杆运动规律的选择原则。 3、了解在确定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设计空间、结构条件、 压力角、效率与自锁、“失真”问题等)。 4、能够根据选定的机构型式和推杆运动规律设计出凸轮的轮廓曲线。 第五章齿轮机构的分析与设计 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2、了解平面齿轮机构的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有关共轭齿廓的基本知识。 3、深入了解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啮合特性及渐开线齿轮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连续 传动条件等。 4、熟悉渐开线齿轮各部分的名称、基本参数及各部分几何尺寸的计算。 5、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切制原理及根切现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最少齿数;及渐开线齿 轮的变位修正和变位齿轮传动的概念。 6、了解斜齿圆柱齿轮的齿廓曲面及啮合特点,并能计算标准斜齿圆柱齿轮的几何尺寸。 7、了解标准直齿圆锥齿轮的传动特点及其基本尺寸的计算。 8、对蜗轮蜗杆的传动特点有所了解。 第六章齿轮系的分析与设计 1、了解轮系的分类方法,能正确划分轮系。 2、能正确计算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的传动比。 3、对轮系的主要功用有较清楚地了解。 第八章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 1、对单自由度机械传动系统的动力学模型、运动方程的建立及其求解有所了解。 2、对等效力矩(力)、等效转动惯量(质量)、等效构件、等效动力学模型等基本概 念有清晰的理解。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绪论 熟悉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 第一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熟悉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 懂得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概念。 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的自由度计算。 掌握机构的构成原理与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本章重点:运动副、运动链、机构的物理概念。机构自由度计算。 本章难点:平面机构低副代替高副法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熟悉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与方法。 掌握速度瞬心法及其在机构速度分析上的应用。 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机构的速度与加速度。 *用解析法对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中讲授) 本章重点:三心定理及应用 本章难点: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加速度 第三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 熟悉平面连杆机构的应用及其设计的基本问题。 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及其演化,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曲柄存在的条件、压

力角与传动角、急回特性、机构的死点等要紧特性。 掌握用图解法对刚体导引机构、函数机构(包含按急回特性)的设计方法,熟悉函数机构的解析法设计、轨迹机构与用连杆图谱设计平面四杆机构的方法。 本章重点:平面连杆机构的要紧工作特性 本章难点:按巳知运动规律设计平面连杆机构 第四章凸轮机构及其应用 熟悉凸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熟悉从动件的基本运动规律,包含等速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余弦加速运动规律、正弦加速运动规律。 掌握用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熟悉解析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熟悉凸轮机构的基本尺寸的确定。 本章重点:作图法设计平面凸轮的轮廓曲线 本章难点:求作凸轮压力角 第五章齿轮机构及其设计 熟悉齿轮机构的应用与分类。 掌握齿廓啮合的基本定律、渐开线及其性质。 掌握渐开线齿轮的各部分名称及标准齿轮的尺寸。 掌握直齿圆柱渐开线齿轮传动:正确啮合条件、可分性、重合度、无侧隙啮合条件与齿廓工作段。 熟悉渐开线齿轮的切制原理、根切现象、无根切现象的最少齿数。 掌握齿轮变位的原理、最小变位系数、无侧隙啮合方程与变位齿轮传动的类型。 熟悉平行轴斜齿圆柱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端面、法面及轴面参数,正确啮合条件,基本尺寸计算,当量齿数,重合度、要紧特点。 熟悉蜗轮蜗杆机构:形成、分类、正确啮合条件、要紧参数与特点。 熟悉直齿圆锥齿轮传动:齿廓的形成、背锥、当量齿数与基本尺寸计算。 本章重点:平面直齿传动原理及尺寸计算 本章难点:变位齿轮传动 第六章轮系及其设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Course Exercise of Mechanical Principle 一、设计的性质与任务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是《机械原理》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在本课程讲授2/3后进行,亦可在本课程学完后集中进行。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任务是: 1. 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 2. 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独立解决有关本课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于机械的运动学、动力学的分析和设计有一较完整和系统的概念; 3. 使学生能受到拟定机械运动方案的训练,具有初步的机构选型与组合,确定运动方案的能力。 4. 使学生掌握进行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图解方法,以及借助于计算机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和设计的解析方法; 5.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制图和运用计算机及使用技术资料的能力。 6. 通过编写说明书,培养学生表达归纳、总结、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的基本要求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要求包括下述几个部分: 1.主体机构设计图(A3或A4图纸)和辅助机构设计图(A2或A3图)各1张; 2.机器运动简图(全部或一部分)(A2图纸)1张; 3.运动分析及运动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 4.动态静力分析及等效力矩线图(A1图纸)(4~5人一组)1张; 5.编写设计说明书约6000字。 若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则要求用2号图作任意一位置的运动分析和动态静力分析,在说明书中附上打印的计算机程序(子程序除外)及其计算结果和线图。 三、先修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图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理论力学、机械原理等。 四、课程设计内容 1.确定执行构件的运动及其相互协调配合关系 机器的工作原理确定之后,用运动循环图来表示机器预定职能所需的所有执行构件的动作形式、运动参数和变化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关系。 2.确定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 原动机的类型和运动参数将影响机械传动的形式、机构类型的选择和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选择时应综合考虑电动机和传动部分的重量、尺寸、价格、机构系统的复杂程度以及机械效率等各方面的因素。 3.确定机器的运动方案 按照给定的机械总功能和工艺过程的动作要求分解成分功能,进行机构的构型,拟定出满足工艺动作要求的该机械系统的2-3种运动方案。对运动方案进行论证、对比,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从中挑选一种最优方案作为自己的设计方案。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它提供了关于机械系统运动学和力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机械设计、制造和维护奠定了基础。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机械系统分析、设计和创新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机械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功能,了解各种机械元件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2、理解并掌握机械运动学和力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速度、加速度、力的分析,以及构件的强度和刚度计算。 3、能够根据机械设计需求,进行方案设计、机构选型、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 4、熟悉常用机械设计软件,能够利用软件进行机械系统的模拟和优化。 5、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 1、机械系统概述:机械系统的组成、功能和分类,机械元件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2、机械运动学:点的运动学,刚体的平移和旋转,刚体的组合运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3、机械力学:力的分析,平衡方程,刚体的加速度分析,动力学方程,机构的动力学分析。 4、机构设计:机构的基本类型,机构的运动传递与变换,机构的组合与演化,机构的尺度设计与优化。 5、机械系统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机械系统的力学分析,机械系统的优化设计,机械系统的控制与调试。 6、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介绍与操作,建模与仿真,设计优化,工程图纸生成与打印。 四、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机械原理和机械系统设计的过程。 2、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机械原理基本原理和应用的理解与掌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机械原理基本理论的基础知识和分析能力,能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分析。 二、教学目标 1. 掌握机械原理的基本理论,包括力学原理、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知识; 2. 理解机械原理在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应用机械原理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力学基础 1.1 物体的静力学平衡 1.2 物体的运动学 1.3 物体的动力学 2. 材料力学

2.1 弹性力学基础 2.2 塑性力学基础 2.3 变形与应变 3. 流体力学基础 3.1 流体的基本性质和划分 3.2 流体静力学 3.3 流体动力学 4. 动力传动系统 4.1 齿轮传动 4.2 带传动 4.3 轴承与轴系设计 5. 运动学分析 5.1 基本运动副 5.2 机构运动分析方法 5.3 机构设计与优化 6. 力学系统动力学分析 6.1 单自由度振动系统

6.2 多自由度振动系统 6.3 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四、教学方法 1. 综合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室的实际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讲解和示范。 五、考核方式 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实验报告等; 2. 期中考试:对课程前半部分的知识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课程全面知识进行综合考核; 4.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设计和分析,占总成绩的一定比例。 六、参考教材 1. 王凯、李明. 机械原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2. 陈扬. 机械原理与设计[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3. 马旭东、杨晓霞. 机械原理[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大纲 一、课程简介 机械原理课程旨在介绍机械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机械系统的运行和设计原则。通过学习此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机械原理,并应用其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系统的运行和设计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机械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 1. 机械原理基础知识 - 机械原理的定义和分类 - 力、力矩和力的平衡 - 运动和力的传递 - 齿轮、带传动和链传动的原理与应用 2. 原理分析与计算 - 静力学基本原理

- 动力学基本原理 - 独立和约束条件分析 - 平衡分析与计算 3. 机械系统设计与优化 - 设计目标与要求 - 各种机械元件的选择和设计 - 传动系统设计与优化 - 结构与材料的选择与优化 四、教学方法 1. 授课讲解:通过课堂讲解,详细介绍机械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 2.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机械原理在实际中的运行和应用,让学生亲身体验机械原理的工作过程。 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机械 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4. 课程项目:设计和完成机械系统的小型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 作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评估

1. 平时成绩:考虑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参与程度以及作业完成情 况等进行评估。 2. 期中考试:对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课程全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六、参考教材 1. 《机械原理》第十版,作者:赵伟民,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2. 《机械设计手册》第四版,作者:机械工程师学会,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七、备注 本课程大纲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以教师实际授课为准。 学生如有任何问题或意见,欢迎随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祝所有 学生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取得优秀的学术成绩。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12001 课程名称(中/英文):机械原理/Basic Theory of Machine and Mechanism 课程类型:学科基础平台 总学时:56 讲课学时:56 实验学时:8(不计课时内) 学分:3.5 适用对象:机械工程及相关专业 先修课程:理论力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机械制图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床、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不仅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和专业课程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并且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和研究工作起到增强适应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目标1:掌握机构系统与常用机构分析及综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将这些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机械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分析(包括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中;

目标2:通过综合性设计来训练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设计和评价机构运动方案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设计能力; 目标3:能够依据相关标准和规范,合理使用技术资料,熟练应用工具软件,完成机械产品运动方案的拟定、图纸的绘制及说明书的撰写; 目标4:对有关机械原理学科方面的工程常识、重要新技术成就及学科的发展趋向有所了解。 本课程所能支撑的毕业要求、以及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下:

二、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构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各种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初步具有按照机械的使用要求确定机构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了解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 三、课堂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绪论(反映课程目标4) (1)明确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及在培养机械类工程技术人才中的地位、任务和作用; (2)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发展现状和趋势; (3)理解机械和机构的定义。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与说明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英文名称:MachineandMechanismTheory (三)课程中文名称:机械原理 (四)授课对象: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等机械类相关专业本科学生 (五)开课单位:工学院 (六)教材:《机械原理》(第七版),孙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七)参考书目 [1]《机械原理教程》(第二版),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 [2]《机械原理辅导与习题》(第二版),申永胜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3]《机械原理学习指南》(第四版),陈作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4]《机械原理》,朱理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5]《机械原理》,秦荣荣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八)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本科机械类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机械的一般共性问题,即研究机构的组成原理、机构运动学及机器动力学等;研究各种机器中常用机构的运动及动力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问题。该课程的先修课程为:工程制图,理论力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九)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订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十)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学生自学,实验,

作业,答疑,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教师在课堂上应对机构的基本概念、机构的结构、运动和力分析、常用机构的设计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 (十一)教学时数 教学时数:79学时 学分数:4学分 教学时数具体分配: (十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要形式。 (十三)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期末考试采用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思政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机械原理 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and Mechanisms 课程编码:10S1116B、10S3116B、10S4116B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2;实验学时6) 总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工程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 二、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1、课程性质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它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课程。是一 门为工程实际构件和机构设计分析以及机械的方案设计提供必要理论基础的重要技术基 础课。也是支撑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的专业必修课程。 2、课程目标 表1本课程的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如表2。 指标点1-3:具有解决复杂机械工程问题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应用于机械工程中的设计原理、制造技术、系统传动、测试与控制等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指标点2-2:能够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表达、建模与求解。指标点3-1:能够针 对复杂机械工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指标点4-2:能够对机械零部件、装置、系统的科学原理进行研究,采用科学方法制定实验方案、搭建实验系统,并进行实验。 指标点4-3: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表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对应关系 课程思政目标如表3 。 表3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 第一章、绪论(课程目标3,思政目标P5)[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和熟悉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机械原理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学习的特点;明确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教学重点]机械原理的研究对象 [课程思政要素] 通过对课程研究对象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人类生活中的小机械、大国重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课程目标1,思政目标P5,P6)[教学内容与要求]了解研究机构结构的目的;理解并掌握构件、运动副、运动链、自由度、机构等基本概念;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画法、机构自由度计算方法;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并能对机构进行结构分析。 [教学重点]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英文名称: The Principle of Machinery 课程代码: 0110933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 4总学时数:58+6 先修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 课程概要: 机械原理是研究机械的基本理论——有关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等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 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 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机械类高级工技术人才的过程中, 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性,培养其开发创新的作用。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1、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 机构结构的基本知识,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和运动特点,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 2、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计算,平面机构简图测绘及机构组成原理。 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常用机构的类型、特点、应用及其设计。 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 轮系的分类和应用。计算轮系的传动比,了解轮系设计的基本问题。 了解机构组合的基本知识。 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和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 机械系统动力学:单自由度机械系统等效力学模型。机械运动方程式。周期性与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调节原理。飞轮转动惯量的近似计算方法。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了解平面机构振动力的平衡原理。 3、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 对机构进行运动学、动力学分析,具有综合简单机械传动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机械原理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机械原理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如何进行本课程的学习。 本章的重点:是介绍本课程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5 学时) 运动副,平面运动副的类型。运动链。 机构运动简图。平面机构的结构公式,计算平面机构自由度的注意事项,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机构的组成原理。* 机构的结构分类。 本章的重点:运动副和运动链的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机械原理》是机械工程类各专业重要的主干学科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所学数学、力学、工程图学等知识,进行机械系统方案设计。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工作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机械系统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各种常用基本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熟练掌握机械系统传动方案设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今后深入学习机械系统设计、机械制造类等课程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针对通用机械传动系统进行方案分析、设计,具备机械传动方案拟定、分析和基本机构设计能力以及机械产品开发创新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理解机械系统的基本概念,熟悉机械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知识体系,具有面向实际机械系统复杂工程问题的理解能力; 2. 掌握机械系统常用机构和传动零件的工作原理、功能特点、运动与受力分析方法,具有将数学、力、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根据实际功能要求,应用于实际机械工程系统分析能力; 3. 熟练掌握通用机械中的机构设计方法,具有应用机构学的基本理论,针对复杂机械的实际问题,进行运动分析、方案设计与应用能力,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自主学习和实验教学,针对通用机械系统,学习机械系统机构设计方法与机械传动方案设计。培养学生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和机械设计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1)课堂教学主要讲述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计算和设计方法。结合实际课程内容,将机械工程实例融入理论教学中,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机械的兴趣,熟悉机械系统分析与设计的理论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和学习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Mechanics 课程编号:0900340 学分:3 学时:48 一、课程教学对象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纺织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纺织机电一体化)方向本科学生。 二、课程性质及教学目的 该课程为纺织工程及自动化专业( 纺织机电一体化)方向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在教学计划中起着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的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它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组成、运动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高级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以及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掌握专业知识及新的科学技术打好基础。 三、对先修知识的要求 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 四、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建议 总学时数: 48 )

注:知识点中粗体字部分为本课程的重点或难点 五、建议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理论课教材: [1] 孙桓, 陈作模, 葛文杰. 机械原理 第七版)[M]. 北京: 高等教育出 版社, 2006.5 主要参考文献 [1] 邹慧君. 机械原理教程[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9 [2] 廖汉元, 孔建益. 机械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3 [3] 张春林. 机械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 [4] 郑甲红, 朱建儒, 刘喜平. 机械原理[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6.1 六、课程考核方式 以闭卷考试为主,结合平时作业综合评定成绩。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 (Theory of Machinery) 课程代码:1011007 总学时:64学时(讲课:56学时实验:8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开课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机械原理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程,是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主要课程。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常用机构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初步学会进行机械运动方案的拟定、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在培养高级机械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本课程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并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二、教学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 1.绪论 明确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它的地位、任务和任用,对本学科的发展状况和趋势有所了解。 2.机构结构知识 熟悉机构的组成要素,能绘制平面机构运动简图,能正确计算平面及空间开链机构的自由度,能对平面机构进行组成分析。 3.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和力分析的目的和方法,能对简单基本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和力分析。4.常用机构及其设计 熟悉常用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应用,了解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对平面四杆机构的运动特性有明确的概念,掌握其基本的传动特点,并进行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掌握凸轮机构从动件常用运动规律及其选择原则。对凸轮机构压力角有明确概念。掌握盘形凸轮轮廓线的设计方法和确定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主要原则。 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掌握齿廓啮合基本定律。熟悉渐开线的性质、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参数及其啮合特性。掌握标准渐开线直齿轮传动的基本尺寸计算。了解变位齿轮的概念。了解斜齿圆柱齿轮、直齿圆柱齿轮、锥齿轮、蜗轮蜗杆等传动的概念和基本尺寸计算。熟悉轮系的分类。能计算各种类型轮系的传动比。了解轮系的应用和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熟悉间歇运动机构及其它常用机构的结构、功能和应用。 5.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熟悉机构的选型、组合方式、运动循环图拟定和创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的基本步骤和功能分析。了解机械系统运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三号黑体)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机械原理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中研究机械共性问题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它在培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全局中,具有增强学生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开发创造能力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理论力学》知识作为理论基础,将所学《理论力学》知识应用到机器和机构分析设计中,但因为机器和机构的复杂和多样性,因而它不是理论力学知识简单重复和堆砌,具有很强的工程实践性。基于此本课程在理论上具有基本概念多、逻辑性强、内容分散等特点,实践上又具有工程中解决问题方法的灵活和巧妙、设计的多方案性、求解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等特点,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构学和机器动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各种常用基本机构分析和综合方法,并具有按照机械使用要求进行机械传动系统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和机械创新设计的素质。 课程目标1: 1. 通过查阅文献与手册,了解机械、机器、机构、构件、零件等基本概念;掌握平面机构的表示方法、机构运动的基本条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使学生掌握机构自由度的多种计算方法;(支撑毕业要求2-3M) 课程目标2: 2.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及其他常用基本机构的数学模型,培养学生正确表达工程机械中各种机构,并运用相应模型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支撑毕业要求2-2H) 课程目标3: 3. 掌握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动力分析原理和方法,并将其用于机械工程专业问题的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 and Mechanisms 课程编号:F0717******** 总学时:48 讲课学时:44 实践学时:4 总学分:3 课程性质: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理论力学 参考文献: [1] 孙桓.机械原理(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申永胜.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二、课程简介与目标 机械原理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机械类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讲授平面机构的机构学及机器动力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涉及矢量分析、静力学分析、相对运动原理、微积分等相关知识。结合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掌握机构学和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确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了解国家在机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增强对机械技术工作的适应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目标1:掌握平面机构结构分析的基本知识、机构的运动分析及机器动力学,常用机构的分析与设计、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等有关机械的基础知识,能用于机械系统设计,为机械产品的方案分析与方案设计奠定基础。 目标2:能应用机械运动学及动力学基本理论知识,进行有关机械的基本计算及其运动和动力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目标3:能应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综合方法,进行满足特定需求的机械运动方案的设计。 目标4:能够应用机构组成原理及常用机构类型特点知识,进行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和齿轮的范成法加工模拟及参数测定等实验,获得较准确的实验数据;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正确处理,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矩阵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机械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实验 英文名称:Theory of Machinesand Mechanisms 课程编号:10S1116B、10S3116B、10S4116B课程性质:非独立设课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课程总学时:6 课程总学分:课内实验 开设实验项目数:3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智能制造专业 开课系部:机电工程系 二、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分配、实验类型及对课程目标的支持 1、实验项目名称、学时分配及实验类型 2、实验项目对课程目标的支撑 注:表中课程内容对课程目标的支撑矩阵,可根据支撑程度用0.1-1间数字表示。 三、实验内容、要求和所用设备 1、实验内容和要求 (1)机构认知实验

观察陈列柜中各种常见机构,了解常用基本机构的类型、特点。通过对机构模型的操作,了解各种机构的运动情况。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并回答实验报告中要求的思考题。 (2)平面连杆机构运动分析实验 首先,选择平面连杆机构的类型,测量机构中各构件的尺寸;对所选择的连杆机构进行运动分析,完成运动参数的测定;最后,分析动态仿真实验的结果,了解典型连杆机构机构的运动特性。 (3)刚性转子动平衡实验 巩固和验证刚性转子动平衡的理论和方法。掌握用单支点动平衡实验机进行刚性转子动平衡的原理和方法。观察分析转子不平衡工作和未达到平衡要求的机器运转情况。 2、实验主要设备和台件数 四、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工作及实验结果的书面综合资料。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培养学生综合表达科学工作成果的文字能力,是全面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认真完成。写实验报告要做到字迹工整,图表清晰,结论简明。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应由以下内容组成: 1、实验名称,实验日期,环境温度等。 2、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原理。 3、实验仪器、设备的名称、型号及精度。 4、实验数据记录,实验数据处理(注意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和保留正确的有效数字)。 5、实验结果通常可用表格或曲线来表示。实验结论应简单、明确,符合科学习惯,要与实验目的、要求相呼应。 6、实验结果的分析与结论。 五、实验课程考核 从出勤、实验过程检查和实验报告三方面综合考评。实验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强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并能很好地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