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乙】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④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⑤;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⑥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⑤子房:西汉谋士张良。⑥连:率领。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事无大小,悉以咨之悉:________

②性行淑均,晓畅军事晓:________

③战胜而不予人功予: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①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3)下面对【甲】【乙】两个文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希望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B.【乙】文中,司马迁通过对话描写,将高祖取胜与项羽失败进行对比,刻画了高祖睿智英明的形象。

C.【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管理“营中”之事,向宠管理“宫中”之事,安排得十分细致周到。

D.【乙】文中高祖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张良、萧何、韩信各自的长处,并让他们各得其所。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

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铨①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多病;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铨诵声琅琅然,争药鼎沸②。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痊。

选自《鸣机夜课读记》注释:①铨:蒋士铨,清代著名学者。②:争药鼎沸:读书声琅琅,与药鼎煮沸声争响。

(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录毕,走送之________

②俟其欣悦________

③少痊________

④然则何以解忧________

(2)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无从致书以观/母授以《礼记》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益慕圣贤之道

C.门人弟子填其室/安陵君其许寡人

D.而病辄能愈/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②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

(4)【甲】【乙】两文所写内容有哪些异同?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

③不若手足之贵也________

④予子冠履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是亦不可以已乎

B.所欲有甚于生者万事莫贵于义

C.故不为苟得也必不为。何故?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事莫贵于义也。

(4)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论证了“________”的观点。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选自文天祥《过零丁洋》)

【乙】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②躬耕于南阳躬: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④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

⑤当奖率三军奖:

(2)下列对《过零丁洋》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死明志,丹心光照千秋。

B. 首联写自己步入仕途和四年抗敌的经历,“辛苦”和“寥落”两个词,道尽坎坷的人生际

遇,感情深沉,悲郁感人。

C. 颔联将国家命运的坎坷与个人的不幸联系在一起,写危难形势,抒忧患之情,比喻形象,对仗工整。

D. 颈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与自己的心情巧妙结合起来,感人至深。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②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4)【甲】【乙】两文的作者都共同体现出怎样的品质?

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

【乙】

长勺之役,曹刿问所以战于庄公。公曰:“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对曰:“是则可矣。知夫苟中心图民①,智虽弗及,必将至焉。”

(节选自《国语》)【注】①中心图民:内心为百姓考虑。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又何间焉间:________

②小惠未遍遍:________

③必以信信:________

④必以情断之之:________

⑤智虽弗及及: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是则可矣。

(3)【甲】【乙】两段文字在刻画人物上主要运用了________描写,【甲】在写作手法上还使用了________。

(4)长勺之战最终鲁国大胜,请结合选段简要分析取胜的原因。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官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选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问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对之万家。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注】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的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

②时时而间进________

③自子之居即墨也________

④封之万家________

(2)用“/”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停顿。(标两处)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②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4)根据【甲】文的内容填空。

邹忌的劝谏很有艺术性,他由________想到治国理政之事,由________想到齐威王的被蒙蔽,以小见大,极具说服力。

(5)从【甲】、【乙】两文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举措有关?请概括作答。7.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乙)三年,勾践闻吴王夫差日夜勒兵,且以报越,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曰:“不可,臣闻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争者事之末也。阴谋逆德,好用凶器,试身于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决之矣。”遂兴师。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

夫椒。越王乃以馀兵五千人保栖于会稽,吴王追而围之。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注)①范蠡:人名,越国大夫②保栖:守卫居住

(1)解释下列画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臣之妻私臣________ ②时时而间进________

③好用凶器________ ④战者逆德也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B.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C.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D.吴王闻之/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越欲先吴未发往伐之。

(4)简要分析邹忌和范蠡劝谏的方式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8.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对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组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同“避”)

B.万钟于我何加焉(动词,增加)

C.此之谓失其本心(助词.无实意)

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连词,假如)

(2)对文中划线部分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B.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C.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

B.本文开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

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

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表现的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4)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隋文帝①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杨素启奏:“王,陛下爱之,请舍其过。”文帝曰:“法不可违。若如公意,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②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我安能亏③法?”卒不许。

【注释】①隋文帝:杨坚,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共育有五子——房陵王杨勇、隋炀帝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②兆人:兆民,万民。③亏:使……受损害。

(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陛下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B. 若如公意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C. 我安能亏法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D. 卒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隋文帝子秦王俊为并州总管,以奢纵免官。

(4)本文体现了隋文帝怎样的治国思想?

10.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齐威王召即墨①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②言日至。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召阿大

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③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④,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选自《资治通鉴》)

【注】①即墨:古地名,在今山东平度东南。②毁:诽谤,与后文“誉”意思相对。③厚币:丰厚礼品。④饰诈:作假骗人。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确实,的确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

C.时时而间进间:间接

D.皆朝于齐朝:朝见

(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4)从语段(一)和语段(二)来看,“齐国大治”与齐威王的哪些措施有关?请概括作答。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末高邮①,有袁体庵者,神医也。有举子举于乡,喜极发狂,笑不止,求体庵诊之。惊曰:“疾不可为矣,不以旬②数矣,子宜急归,迟恐慌不及也。若道过镇江,必更求何氏诊之。“遂以一书寄何。其人至镇汪,而疾已愈,以书致何。何以书示其人,曰:“某公喜极而狂,喜则心窍开张而不可复合,非药石③之所能治也。故动以危苦之心,惧之以死,令其忧愁抑郁,则心窍闭,至镇江当已愈矣。”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吁!亦神矣。

(节选自《广阳杂记》)【注】①高邮:地名,在江苏。②旬:十天。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也代指药物。(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笑不止________

②子宜急归________

③其人至镇江________

④何以书示其人________

(2)用“/”画出下面句中的两处朗读停顿。

遂以一书寄何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人见之,北面再拜而去。

(4)请你概述文中袁体庵医术的神奇之处。

12.阅读下面的文言,回答问题。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日;“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日:“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

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维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于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解释划线词语。

①秦王不说②故不错意也

③以大易小④受地于先王

(2)翻译句子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②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请你对第①段中安陵君的回答作简要赏析。

(4)第②段秦王接见唐雎的讲话有几重意思?他讲话运用了哪些手段?

1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___。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___________________,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写出文中空格处的两句话。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2)指出文中划线词语古今意义的不同。

①卑鄙古义:今义:

②感激古义:今义: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4)写出“由是感激”的“是”字所指代的内容。

(5)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诸葛亮认为他“报先帝而忠陛下”的职分是什么?

1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 ________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________

(2)“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事”指()

A.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后汉兴先汉衰的历史事实和原因。

C.先汉兴后汉衰的历史事实和原因。

D.为桓、灵二帝感到痛心和遗憾。

(3)请概括诸葛亮在这段文字中的主要用意。

15.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千金市骨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平?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满期年③,千里马至者三。

[注]①涓人:宦官。②安事;何用。③期年:一整年。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

①君遣之遣:________

②涓人言于君人于:________

③死马且直五百金,况生马乎且: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古义和今义。

①涓人对日

对: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市: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两个通假字。

①反以报君反:________

②死马且直五百金直:________

(4)与例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B.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C.屠暴起,以刀劈狼首

D.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5)用现代汉语回答国王“大怒”的原因。

(6)请简要评价这件事。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文言文

1.C

解析:(1)都,全部;通晓、知晓;给予

(2)①先帝曾称赞向宠有能力,因此大家商议荐举他为中部督。

①项羽有谋臣范增却不能够重用他,这就是项羽被我擒住的原因啊。

(3)C

(4)相同之处:都强调重用人才并且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不同之处:【甲】文诸葛亮侧重亲贤臣,远小人;【乙】文高祖则心胸宽广,用人所长。

2.B

解析:(1)跑;等待;稍微;(既然)这样,那么……

(2)B

(3)①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②你能把读的书背给我听,我就高兴了。

(4)相同点:【甲】【乙】两文都记叙了勤奋读书的内容。不同点:【甲】文侧重于讲如何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乙】文还表现了母慈子孝的主题。

3.B

解析:(1)同“避”,躲避;假如,假使;不如,比不上;给

(2)B

(3)①不只是贤德的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这种心,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4)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万事莫贵于义

4.D

解析:(1)这里指史册;亲自;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拜访,探望;劝勉,鼓励(2)D

(3)①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而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②(我)接受遗命以来,早晚忧愁叹息,担心先帝托付的事情不能成功。

(4)忧心国事、鞠躬尽瘁、以身许国、忠贞奉献。

5.(1)参与;遍及,普遍;实情;代指“狱”,案件;到,达到

(2)①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②这(样)就可以了。

(3)对话(或:语言);衬托(或:对比)

(4)①鲁庄公取信于民(有民本意识),善于听取意见;②曹刿敢于担当(有家国情怀),富有谋略。

6.(1)偏爱;间或,偶然;主管,主政;封赏,赏赐

(2)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3)①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可得下等奖赏。②这是你用丰厚的礼品买通我的左右来称赞你啊!

(4)生活琐事;自己的受蒙蔽

(5)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

7.C

解析:(1)偏爱;偶然、间或;喜欢,喜好;违背

(2)C

(3)①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②越国打算在吴国未发兵之前去攻打吴国。

(4)甲文中邹忌委婉劝说,齐威王乐于纳谏,齐国大治;乙文中范蠡直言劝谏,越王不听

良言,越国大败。

8.B

解析:(1)B

(2)C

(3)A

(4)①死亡也是我所讨厌的事情,但我所讨厌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②以前(有人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的感激而接受了它。

9.C

解析:(1)吾是王儿之父/非兆人之父/何不别制天子儿律乎?

(2)C

(3)隋文帝的儿子秦王杨俊是(担任)并州总管,因奢侈、骄纵(而触犯刑律)被免去官职。(4)①严明律法;②大公无私(公正无私)。

10.C

解析:(1)C

(2)满一年之后,即使有想进言的,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3)①从日常小事人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

(4)虚心纳谏,广开言路;求真务实,奖罚分明。

11.(1)停止;应该;到达;拿给……看

(2)遂/以一书/寄何。

(3)那人看了这封信,面向北面拜了两拜,然后就回家了。

(4)①了解病人的病因,对症治疗。②不用药物治疗,而是用精神疗法。③能够预知病情痊愈的时间。

12.(1)通“悦”,高兴;错,通“措”,置,放;用;从

(2)①即使拿一千里土地也不敢换,何况只有五百里呢?

②而安陵君违抗我,岂不是小看我吗?

(3)安陵君委婉地拒绝了秦王的要求,先假意肯定了秦王的作法,然后以合理、合情的理由婉拒,绵中带刚。

(4)两重意思:一是斥责安陵君,归过于安陵君;二是向唐睢、炫耀武力,表明秦王意志坚决。采用威逼的手段向唐睢、安陵君施压;但又假意示好,归过于人。

13.(1)不求闻达于诸侯;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身份低微,见识短浅;(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感动、奋发;衷心地感谢(3)①于是答应先帝,愿意为他奔走效劳。②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刻奉行使命。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5)表达了创业艰难及对刘备父子忠贞不贰的思想感情。

(6)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4.C

解析:(1)亲近;疏远;痛心遗憾

(2)C

(3)亲贤远佞

15.C

解析:(1)派;对,向;尚且

(2)回答;正确;买;市场

(3)“返”,返回;“值”,价值

(4)C

(5)国王要买活的千里马,而宦官却花高价买回死千里马的骨头。(6)略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文言文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袢、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选自《出师表》)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⑤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有删改)【注】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下列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先帝称之日能吾能用之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C.此所以失天下也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收而攻蕲,蕲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②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显得义正词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4)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甲】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仲淹《江上渔者》) 【乙】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丙】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②。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令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襄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③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④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⑤,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注】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②陛:殿堂的台阶。③涂:同“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⑤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1)选文【乙】出自西汉________编订的史书《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闻寡人之耳者孔子闻之日 B.时时而间进立有间 C.王之蔽甚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D.但爱鲈鱼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下列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窥镜而自视雨雪三日而天不寒 B.欲有求于我也令所睹于涂者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 (2)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足为外人道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4)这篇文章论证了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宗泽传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兵进至卫南①,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②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

中考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中考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十恶不赦 B.乞人不屑不屑置辩 C.所识穷乏者穷冬大风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理解:文章开头,孟子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因为熊掌更为美味而选择熊掌。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理解:在孟子看来,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舍生取义”思想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献身精神,它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为国捐躯的慷慨壮歌。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担当精神是如何在邓世昌身上体现的。在当今社会,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精神的。 (链接材料)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二十年夏①,日侵朝,绝海道。世昌乘致远②,最猛鸷③,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④,世昌誓死敌。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世昌遂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鱼雷,锅船裂沉。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 ——《清史稿·邓世昌列传》注:①二十年夏: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②致远:致远号巡洋舰。③鸷:凶猛。④罄:用尽。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初中语文2024届中考复习文言文阅读练习0815(共五组,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 一、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具通:俱)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隐曜一作:隐耀;淫雨通:霪雨)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3分) (1)属予作文以记之() (2)去国怀乡()( 3)宠辱偕忘()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城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太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政通人和,百体具兴”一句,凝练地概括出滕子京的政绩,引出了重修岳阳楼之事。 B.“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形象地写出了洞庭湖浩瀚磅礴的非凡气势。 C.第③④段采用对比手法描写洞庭景色,一阴一晴,表明了作者由悲到喜的情感变化。 D.第⑤段抒情和议论交融,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二、马援少时,以家用不足辞其兄况,欲就边郡田牧。况曰:“汝大才当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从所好。”遂之北地田牧。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有畜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财产,贵其能赈施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于亲旧。闻隗嚣好士,往从之。嚣甚敬重,与决筹策。 (选自《资治通鉴》)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岳阳楼记》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下面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B.予观夫巴陵胜状胜:胜利 C.日星隐曜曜:光芒 D.把酒临风把:持、执 (2)下面句中划线词古今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阴风怒号 B.去国怀乡 C.锦鳞游泳 D.然则何时而乐耶 (3)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范仲淹应好友滕子京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所作的记文。 B.第三、四段分写洞庭湖的阴晴景象,以及这不同的景象在游人心中的不同反响。 C.作者在文段中未谈及自己,但隐含着他与滕子京都不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 D.作者作此文借以表达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溥与“七录斋①” 明人张溥,名高一时,其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②。钞已朗读一过③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④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⑤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有删改)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语文九年级上学期文言文试题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 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________ ③向为身死而不受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从“鱼”与“熊掌”的选择联系到“生”与“义”的选择,自然通俗。 B.孟子认为,人们可以忍受别人的羞辱去接受那些关乎性命的东西,合乎人性。 C.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也是对本文“舍生取义”观的具体阐释。 D.孟子告诉人们,在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时,应把正义放在首位,发人深思。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是日更定矣 ________ ②上下一白 ________ ③是金陵人,客此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综合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鄙:________ ②神弗福也福: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对此,你有何评价?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⑨,不鼓不成列。” (节选自《子鱼论战》)【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排成战斗队列。③既:尽,完了,

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检测试卷含答案

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金圣叹先生传 廖燕 先生金姓,采名,若采字,吴县诸生也。为人倜傥高奇,俯视一切。好饮酒,善衡文,评书议论皆发前人所未发。时有以讲学闻者,先生辄起而排①之。于所居贯华堂设高座,召徒讲经。经名《圣自觉三昧》,稿本自携自阀,秘不示人。每升座开讲,声音洪亮,顾盼伟然。凡一切经史子集、稗官野史,无不供其齿颊,纵横颠倒,一以贯之,毫无剩义。【A】座下缁白四众②,顶礼膜拜,叹未曾有。先生则抚掌自豪,虽向时讲学者闻之,攒眉浩叹,不顾也。 鼎革③后,绝意仕进,更名人瑞,字圣叹。除朋从谈笑外,惟兀坐④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或问“圣叹”二字何义,先生曰:“《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与⑤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所评《离骚》、《南华》、《史记》、杜诗、《西厢》、《水浒》,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俱别出手眼。 先生殁,效先生所评书,如长洲毛序始、徐而庵,武进吴见思、许庶庵为最著,至今学者称焉。 予过吴门,访先生故居,而莫知其处。因为诗吊之,并传其略如此云。 (选自《二十七松堂集》,有删改)【注】①排:批驳。②缁白四众:泛指听众。③鼎革:明清易代。④兀坐:独自静坐。 ⑤与:赞同。 (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以次序定为六才子书 (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好饮酒,善衡文________ ②鼎革后,绝意仕进________ ③或问“圣叹”二字何义________ ④因为诗吊之________ (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第二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意思。 除朋从淡笑外,惟兀坐贯华堂中读书著述为务。 (4)阅读第一段,回答问题。 ①哪两句话高度概括了金圣叹的性格特点? ②指出画线句子【A】的作用。 (5)纵观全文,阐述作者为金圣叹作传的缘由。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不食嗟来之食 齐大饥。黔敖①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②辑屦③,贸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 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注】①佚(yì):通“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丝带。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昔者舜工于使人工:________ ②然犹策之不已策: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舜不穷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媪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①饮酒者游。旬朔②之间,把卷无几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十恶不赦 B.乞人不屑不屑置辩 C.所识穷乏者穷冬大风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理解:文章开头,孟子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因为熊掌更为美味而选择熊掌。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理解:在孟子看来,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舍生取义”思想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献身精神,它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为国捐躯的慷慨壮歌。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担当精神是如何在邓世昌身上体现的。在当今社会,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精神的。 (链接材料)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二十年夏①,日侵朝,绝海道。世昌乘致远②,最猛鸷③,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④,世昌誓死敌。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世昌遂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鱼雷,锅船裂沉。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 ——《清史稿·邓世昌列传》注:①二十年夏: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②致远:致远号巡洋舰。③鸷:凶猛。④罄:用尽。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九年级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颜渊论御马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 颜渊至,定公曰:“乡寡人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吾子曰:‘善则善矣,然则马将佚矣’。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于使人,造父工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极其马。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也。今东野毕之御,上车执辔,衔体正矣;周旋步骤,朝礼⑤毕矣;历险致远,马力殚矣。然犹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进乎?”颜渊曰:“兽穷则啮,鸟穷则啄,人穷则诈。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诗曰:‘执辔如组⑥,两骖如舞。’善御之谓也。”定公曰:“寡人之过矣。” (节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注】①佚(yì):通“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⑤朝礼:指调服车马的法度。⑥组:丝带。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昔者舜工于使人工:________ ②然犹策之不已策: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在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定公不悦,以告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定公躐席而起/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不识吾子何以知之/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舜不穷其民/安陵君其许寡人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颜渊退,俄而厩人以东野毕马佚闻矣。 ②自古及今,穷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 (4)这篇文章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自《左传》)(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鄙鄙:________

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语文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故患有所不辟也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③妻妾之奉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②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礼记·檀弓》中说:“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其中“不食嗟来之食”与文中哪句话意思相同? (4)生活中有许多人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奉为行为的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行为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尝谓贪人不解爱财也。至如内外官五品以上,禄秩优厚,一年所得,其数自多。若受人财贿,不过数万,一朝彰露,禄秩①削夺,此岂是解爱财物?规②小得而大失者也。昔公仪休③性嗜鱼,而不受人鱼,其鱼长存。且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 (节选自《贞观政要》)【注】①禄秩:俸禄秩爵。②规:贪求。③公仪休:战国时鲁相。公仪,复姓。休,名。

九年级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蹴:________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________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乡:________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已:________ (2)下列各组划线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不足为外人道也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 (4)这篇文章论证了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①,始食盐酪②。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③,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栗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益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①大祥:在古代,父母去世后一年举行的祭礼叫“小祥”;去世后两年举行的祭礼,叫“大祥”。②盐酪:盐和乳酪。在古代,守孝之日不准吃盐和乳酪。③殣:饿死。(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挟书诵不辍________ ②周之粟________ ③谢不受________ ④或遗之衣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 【甲】《邹忌讽齐王纳谏》(略) 【乙】伏伽①曰:“臣闻‘性相近,习相远’。今皇太子诸王左右执事,不可不择。大抵不义无赖及驰骋射猎歌舞声色慢游之人,止可悦耳目,备驱驰,至拾遗补阙,决不能也。泛观前世子姓②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愿选贤才,澄僚友③之选。” 帝④大悦,即诏:“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朕惟寡德,不能性与天道,然冀弼谐以辅不逮,而群公卿士罕进直言。伏伽至诚慷慨,据义恳切,指朕失无所讳。其以伏伽为治书侍御史,赐帛三百匹。” (选自《新唐书·卷一百三·列传第二十八》)【注释】①伏伽:孙伏伽,唐初大臣,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②子姓:子孙,子孙辈。③僚友:指官职相同的人。④帝:指唐高祖。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泛观前世子姓不克孝兄弟不克友莫不由左右乱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周、隋之晚,忠臣结舌,是谓一言丧邦者。 (3)下列【甲】【乙】两文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齐王下令后,当面讽刺齐王者可以接受上等奖赏。 B.齐国和燕、赵、韩、魏打仗,最终战胜了这些国家。 C.“不义无赖”及“慢游之人”,只可用来愉悦耳目,以供骑马奔驰。 D.孙伏伽指出唐高祖的过失,无所避讳。 (4)劝谏有多种方式,邹忌委婉劝谏,通过家事、国事类比得出了“________”的结论;孙伏伽直言进谏,通过分析今世前朝希望唐高祖“________”。(用原文语句回答) (5)联系上下文,结合下面句子中划线词,分析齐威王和唐高祖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王曰:“善。”乃下令…… 帝大悦,即诏……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宗泽传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兵进至卫南①,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②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一十九》【注释】①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②生兵:生力军,新投入战斗的精锐部队。③等:同样。④大河:黄河。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小惠未遍________ ②故克之________ ③先驱云前有敌营________ ④泽计敌众十余倍于我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士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 (3)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内容。 ①________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②泽挥众直前与________战,败之 (4)甲文中的曹判和乙文中的宗泽都能根据敌情指挥若定,以少胜多。试分析他们二人能取得胜利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5)有人根据甲文内容拟写出一则上联,请根据乙文内容对出下联。 上联:曹刿三对庄公显远谋 下联:________

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文言文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1)下列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死亦我所恶十恶不赦 B.乞人不屑不屑置辩 C.所识穷乏者穷冬大风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翻译: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理解:文章开头,孟子从人们常见的欲望谈起,鱼与熊掌在当时都是难得的食物,在鱼和熊掌不能同时获得的时候,一般人都会因为熊掌更为美味而选择熊掌。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理解:在孟子看来,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贤者”能够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一直保有善良的品行。然而,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3)“舍生取义”思想是古代许多仁人志士所崇尚的献身精神,它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为国捐躯的慷慨壮歌。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种担当精神是如何在邓世昌身上体现的。在当今社会,你又是如何看待这种思想精神的。 (链接材料) 邓世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少有干略,尝从西人习布算术。既长,入水师学堂,精测量、驾驶。二十年夏①,日侵朝,绝海道。世昌乘致远②,最猛鸷③,与日舰吉野浪速相当,吉野,日舰之中坚也。战既酣,致远弹将罄④,世昌誓死敌。将士知大势败,阵稍乱,世昌大呼曰:“今日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众乃定。世昌遂鼓轮怒驶,欲猛触吉野与同尽,中其鱼雷,锅船裂沉。世昌身环气圈不没,汝昌及他将见之,令驰救。拒弗上,缩臂出圈,死之。 ——《清史稿·邓世昌列传》注:①二十年夏: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时。②致远:致远号巡洋舰。③鸷:凶猛。④罄:用尽。 2.阅读选文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语文中考九年级期末复习文言文质量检测试卷带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有大志,通贯书术。 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多病,辞职,帝曰:“公不见金①在矿何贵之有?_冶锻而为器,人乃宝之。朕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而加砺②焉。卿虽疾,未及衰,岂得便③尔?” 时上封事④者众,或不切事,帝厌之。征曰:“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封事,谤木之遗也。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言而是,则为朝廷之益;非,亦无损于政。”帝悦,皆慰之。 帝宴群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定天下,玄龄功也;贞观之后,纳忠谏,正朕违⑤,征而已。”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帝尝问群臣:“征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征可比。”帝曰:“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注释】①金:金属。②砺(lì):磨砺。③便:安适。④封事:指密封的奏章。⑤违:过失、错误。 (1)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书省滞狱不决者,诏征平治狱:案件 B.古者立谤木,欲闻己过谤:诽谤 C.陛下当任其所言,以彰得失彰:揭示 D.征蹈履仁义,以弼朕躬弼:辅佐 (2)下列句中“以”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征处事以情,人人悦服 A.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C.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3)下列句子与文中“封事,谤木之遗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 C.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因多病辞官,皇帝以金属自比,要求魏征做“良匠”对他加以磨砺。 B.魏征劝谏皇帝,想要知道自己的得失,就要广泛听取意见,让臣子们畅所欲言。 C.皇帝认为房玄龄助他平定天下,魏征纠正他的过失,他们都是国家功臣,于是解下佩刀赐给二人。 D.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认为魏征践行仁义,尽心辅佐,才干超过诸葛亮。 (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附答案

中考九年级文言文语文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罗伦,字彝正,吉安永丰人。五岁尝随母入园,果落,众竞取,伦独赐而后受。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①,始食盐酪②。 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衣食粗恶,或遗之衣,见道殣③,解以覆之。晨留客饮,妻子贷栗邻家,及午方炊,不为意。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益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 【注释】①大祥:在古代,父母去世后一年举行的祭礼叫“小祥”;去世后两年举行的祭礼,叫“大祥”。②盐酪:盐和酪。在古代,守孝之日不准吃盐和酪。③殣:饿死。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挟书诵不辍________ ②周之粟________ ③谢不受________ ④或遗之衣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 ②义所在,毅然必为,于富贵名利泊如也 (3)罗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写出3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由是感激由: ②北定中原北: ③庶竭驽钝竭: ④察纳雅言纳: ⑤臣不胜受恩感激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