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

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

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
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

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

一、麻醉科医疗服务领域

麻醉科医疗服务涵盖临床麻醉、疼痛诊疗、监护治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多个领域。

(一)门诊服务。主要包括麻醉门诊、疼痛门诊以及其他利用麻醉相关技术开展的门诊诊疗服务。有条件的医院,可以整合资源设置门诊儿童镇静中心、无痛诊疗中心。设置疼痛科的医院,也可以由疼痛科提供疼痛门诊服务。

1.麻醉门诊。负责麻醉前评估、准备、预约和咨询,出院后麻醉相关情况随访,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诊疗。

2.疼痛门诊。负责急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可以利用医联体、远程诊疗等将疼痛诊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探索开展居家疼痛管理新模式。

3.麻醉治疗门诊。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开设麻醉治疗门诊,利用麻醉学技术探索开展睡眠障碍、免疫性疾病、药物依赖等病症的治疗。

(二)手术操作相关麻醉。主要包括手术室内麻醉、手术室外麻醉。

1.手术室内麻醉。在手术室内为手术患者提供的麻醉医疗服务,包括择期手术、急诊手术、日间手术。

2.手术室外麻醉。在手术室外为各类内镜、介入、组织活检等有创诊疗操作,以及自然分娩、康复治疗等疼痛程度较高的诊疗操作提供麻醉医疗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建立无痛诊疗中心,对手术室外麻醉患者进行集中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围手术期管理。主要包括麻醉前评估与准备、术中麻醉、麻醉后恢复、麻醉后监护治疗及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

1.麻醉前评估与准备。麻醉前对手术麻醉患者进行评估与准备,制定围手术期管理方案。

2.麻醉后恢复。负责所有麻醉后患者的麻醉恢复,直至患者符合返回普通病房的标准,并对术后早期麻醉和/或手术并发症进行诊疗。

3.麻醉后监护治疗。为保障麻醉后患者安全,提高手术患者医疗质量,鼓励有条件的二级及以上医院建立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重点为手术后的高龄、存在术前严重合并症或术中严重并发症、大手术后需要继续进行重要脏器系统功能支持和管理的患者,提供预计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监护及治疗服务。

4.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为患者提供围手术期因疾病及手术引起的急性疼痛诊疗服务。

(四)住院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疼痛病房、

麻醉治疗病房、日间手术中心(日间手术病房)、临终关怀病房等麻醉相关的专科住院服务。

(五)急救复苏。参与本医疗机构内门(急)诊和住院患者的急救复苏工作,承担院内和医联体内医务人员急救复苏技术的指导及培训。

(六)重症监护治疗。没有单独设置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机构,可以由麻醉科负责重症监护病床的集中管理。

二、人力资源配置

各级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业务范畴和临床工作量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加强麻醉科队伍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和国家有关规定配备充足的麻醉科医师、护士和医技人员,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配备专门的研究人员和必要辅助人员。

(一)麻醉科医师。麻醉科医师的岗位职责涵盖上述麻醉科医疗服务领域的相关内容。为满足医疗服务需求,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和手术科室医师比例逐步达到1:3,二级及以下综合医院可根据诊疗情况合理确定比例,但不低于1:5。专科医院以满足医疗服务需求为原则合理确定比例。麻醉科门诊的医师应当具备主治医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开设疼痛病房的医院,疼痛病房医师与实际开放床位之比不低于0.3:1,且满足临床工作需要。开设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的人员配备要求见附件1。

(二)麻醉科护士。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麻醉专科护理队

伍,配合麻醉科医师开展相关工作,具体包括手术室内麻醉护理、手术室外麻醉护理、麻醉门诊护理、麻醉相关专科病房的护理等工作。其中,配合开展围手术期工作的麻醉科护士与麻醉科医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0.5:1。同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足够数量其他岗位的麻醉科护士,负责麻醉门诊、疼痛门诊、专科病房等护理工作。麻醉专科护理具体要求见附件2。

(三)研究人员、医技人员和辅助人员。医疗机构应当根据科室规模及工作负荷相应配置科学研究、信息管理、仪器及物资管理维护等专业人员。

(四)手术室护理人员。手术室护理队伍建设与管理按照《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等有关文件执行。

三、医疗服务内容

麻醉科提供的医疗服务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掌握的麻醉相应关键技术见附件3。

(一)麻醉门诊医疗服务内容。对拟实施麻醉的患者,在住院前或接受非住院麻醉前进行评估,具体包括循环、呼吸、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系统功能评估,气道评估(尤其是肥胖或呼吸道梗阻等特殊患者的气道评估与准备),复杂手术或合并慢性疾病患者术前麻醉评估,严重过敏史患者麻醉前评估,围手术期用药指导等。

对存在麻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治疗,包括术后慢性疼痛、椎管内麻醉后头痛、椎管内麻醉或区域神经系统阻滞麻醉后神经并发症等的治疗。

(二)手术操作相关麻醉医疗服务内容。为手术、有创诊疗、内镜诊疗、介入诊疗、辅助生殖、自然分娩等患者(产妇)提供麻醉、镇痛、镇静等服务,包括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全麻及非气管插管全麻)、椎管内麻醉、复合麻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监测麻醉等不同麻醉方式。依据麻醉对象及其所施行的手术操作不同,可以分为腹部手术麻醉、骨科麻醉、心胸外科麻醉、神经外科麻醉、头颈部手术麻醉、产科麻醉、儿科麻醉等亚专业,各亚专业高难度麻醉见附件4。医疗机构要重点提高以下高风险患者的麻醉医疗服务能力,加强医疗质量控制:

1.重症患者:实质性器官功能受限,合并1种或多种中度到重度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控制较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态肥胖(体质指数≥40kg/㎡)、活动性肝炎、酒精依赖或酗酒、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心脏射血分数中度下降、终末期肾病进行定期规律透析、早产儿孕后年龄<60周、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冠心病/冠脉支架植入病史(>3月)。

2.危重患者:合并严重系统性疾病,危及生命安全。如近3月内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冠心

病/冠脉支架植入、合并心肌缺血或严重心脏瓣膜功能异常、心脏射血分数重度减低、脓毒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或终末期肾病未接受定期规律透析。

3.濒死患者:如不手术则无生存可能。如胸/腹主动脉瘤破裂、极严重创伤、颅内出血合并占位效应、缺血性肠坏死合并严重循环障碍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三)围手术期相关医疗服务内容。

1.麻醉手术前评估与准备。同麻醉门诊医疗服务内容的麻醉前评估部分,由麻醉科医师负责。

2.术中麻醉管理。实施各类麻醉技术,并对手术患者的基本生命功能及体征进行监测、维护与调控。

3.麻醉后恢复。对术后恢复期患者进行监护,对疼痛、谵妄、恶心呕吐、低体温等相关并发症进行处理。

4.麻醉后监护治疗。对符合条件的患者进行监护和治疗(具体服务内容见附件1)。

5.围手术期急性疼痛管理。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围手术期急性疼痛评估、诊疗和随访。

6.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评估和随访。

(四)急救复苏医疗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参与院内外急救复苏和提供高级生命支持。

(五)疼痛治疗医疗服务内容。有条件的医院,在门诊及专科病房内开展疼痛治疗服务,具体内容见下表:

疾病名称主要治疗方法

颈源性头痛关节探查清理术、成形术;选择性神经阻滞(毁损)、神经射频治疗

三叉神经痛选择性神经阻滞(毁损)、半月神经节射频治疗、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

舌咽神经痛选择性神经阻滞(毁损)、舌咽神经射频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药物等综合治疗、理疗、交感神经阻滞治疗脊髓损伤后疼痛药物等综合治疗、脊髓电刺激治疗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药物等综合治疗、神经调控治疗

中枢痛药物等综合治疗、神经调控治疗

幻肢痛神经调控治疗

肌筋膜炎药物等综合治疗、软组织松解、银质针治疗

关节疼痛、腰腿痛药物等综合治疗、软组织松解、选择性神经阻滞(毁损)

骨髓疼痛药物等综合治疗、选择性神经阻滞(毁损)、锥体/骨成形术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药物等综合治疗、神经调节治疗突发性神经性耳聋药物等综合治疗、神经调控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疼痛药物等综合治疗、神经调控治疗

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硬膜外镜下或椎间孔镜下松解术、选择性神经阻滞(毁损)、神经射频治疗

腰脊神经后支卡压综

合征

神经后支射频、镜下脊神经后支松解术

椎间盘源性颈腰痛射频消融、亚甲兰注射、内镜下神经松解术强直性脊柱炎药物综合、局部阻滞、椎间关节射频(六)日间手术相关医疗服务内容。负责日间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管理,特别是麻醉及手术后并发症的诊疗,直至患

者出院。

(七)麻醉治疗和(或)临终关怀相关医疗服务内容。有条件的医院在麻醉治疗门诊或专科病房内开展麻醉治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具体内容见下表:

疾病名称主要治疗方法

顽固性失眠颈星状神经节阻滞、心理治疗、药物等综合

治疗

严重药物依赖深度镇静、心理治疗、药物等综合治疗

免疫性疾病深度镇静、神经阻滞、药物等综合治疗

其他难治性疾病深度镇静、神经阻滞、药物等综合治疗

癌性疼痛、临终关怀姑息支持、鞘内药物输注、选择性神经阻滞

或神经损毁、镇静

四、设备设施

医疗机构应当根据麻醉医疗服务和管理需求配置相应的设备设施,建设完善麻醉信息系统(具体见附件5)。

五、绩效指标

医疗机构应当通过绩效指标衡量麻醉科的工作负荷、工作效率、医疗质量和安全等情况,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调动麻醉科相关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持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和服务效率。

(一)管理指标。

1.麻醉门诊评估占比。

2.术中自体血输注率。

3.全身麻醉后麻醉恢复室转入率。

4.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床位使用率。

5.术后转入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患者占比。

6.椎管内分娩镇痛率。

7.单个手术间日平均开放时间。

(二)质量指标。

1.门诊病历质量合格率。

2.患者入室后麻醉取消率。

3.麻醉开始后手术取消率。

4.非计划改变麻醉方式占比。

5.中心静脉穿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

6.椎管内麻醉后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

7.非计划二次插管率。

8.全麻后声音嘶哑发生率。

9.麻醉后新发昏迷发生率。

10.麻醉死亡率。

11.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死亡率。

12.麻醉后24小时内患者心搏骤停率。

13.非计划转入重症监护室(ICU)率。

14.麻醉后恢复室入室低体温率。

15.麻醉后恢复室转出延迟率。

具体指标定义见附件6。

附件:1.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要求

2.麻醉专科护理工作要求

3.麻醉关键技术目录

4.高难度的亚专业麻醉医疗服务项目

5.麻醉科设备设施配置要求

6.绩效指标定义

附件1

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建设与管理要求

一、收治范围

对符合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转入标准的患者,通过术后监护和治疗,以保障其术后安全,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风险。麻醉后监护治疗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一)转入标准。

1.高龄、术前合并严重的重要脏器系统疾病、高危手术等,术后需继续呼吸、循环等支持与管理的患者。

2.无严重系统性基础疾病但麻醉手术期间发生较严重并发症,如严重过敏反应、困难气道、休克、大出血等,经抢救后病情趋于稳定但需继续观察的患者。

3.麻醉后恢复室苏醒延迟或病情不稳定,需进一步明确原因,继续观察的患者。

4.手术或其他原因需进一步观察并发症情况,但未达到内、外科等重症监护治疗病房收治标准的患者。

5.生命体征不稳定、暂时不适宜院内转运的患者。

原则上不收治适宜转入内科或外科等重症监护治疗病房、不可逆性疾病和不能从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的治疗获得益处的患者。儿科、心脏大血管外科、神经外科和血管手术患者,术后是否收治由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患者

在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期间,相关手术科室医师应进行日常查房,关注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可能存在的手术并发症。

(二)转出标准。

经治疗后生命体征平稳,重要脏器系统功能稳定,且经麻醉科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评估可以转出的患者,应及时转出至普通病房。

经24小时的治疗后,生命体征仍不稳定或存在较严重的脏器功能受损、较严重的并发症,经麻醉科和外科主治及以上职称的医师评估需继续密切监护治疗的患者,转入其他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继续诊疗。

二、医疗服务能力

设置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的麻醉科应具备以下医疗服务能力:

(一)完善的中枢、循环、呼吸、肝、肾、凝血等重要系统和脏器功能、内环境的监测及调控能力。

(二)麻醉后早期并发症的诊治能力,包括但不限于休克、心力衰竭、高血压、心律失常、肺不张、急性肺损伤、术后疼痛、恶心呕吐、过敏、苏醒期谵妄等。

(三)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复苏能力。

(四)为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

三、病房设置

麻醉后监护病房应紧邻手术室,床位数量根据医院实际需求确定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①与医院手术科室床位

总数之比应≥2%;②与手术台比例≥1:4;③与单日住院手术例数比例≥1:10。医疗设备设施配置参考重症医学科有关要求。

四、人力资源配备

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需配备足够数量、具备麻醉及重症监护治疗能力的医护人员,可以参照以下标准配备。

(一)医师人数与床位数之比≥0.5:1。

(二)三级医院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3:1,二级医院≥2:1,其中至少有1名在麻醉科或重症监护领域工作3年以上,中级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

附件2

麻醉专科护理工作要求

麻醉科应加强专科护理队伍建设,提高麻醉护理服务专业化水平。本要求适用于二级及以上医院。

一、麻醉专科护理服务内容

建立独立的麻醉科护理单元,开展麻醉、疼痛诊疗及无痛诊疗患者的护理服务,具体包括:专科门诊护理、围手术期护理、疼痛诊疗护理、专科病房护理。同时,开展麻醉科的总务管理,根据医院功能定位开展教学与科研。

二、麻醉专科护理服务要求

(一)专科门诊护理。依据医院麻醉门诊等专科门诊设置与医疗服务内容,为门诊患者提供麻醉与镇痛相关护理、预约、宣教、随访等服务。

(二)围手术期护理。依据麻醉医疗服务内容,为接受麻醉的患者提供围手术期护理服务,具体如下:

1.麻醉前准备。为麻醉前患者提供麻醉相关知识宣教和心理护理;配合麻醉科医师做好麻醉相关药品、物品和仪器设备的准备;核查确认患者的各项麻醉手术前准备信息等。

2.麻醉诱导期护理。在手术室/诱导室协同麻醉科医师、手术科室医师、手术室护士为患者提供心理护理、麻醉体位摆放和外周静脉通路开放;协助麻醉科医师完成麻醉相关操

作以及文档整理工作等,不负责建立人工气道、动脉穿刺置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椎管内穿刺和神经阻滞等麻醉操作。

3.麻醉维持期护理。在麻醉科医师指导下实施麻醉相关留置管路的护理(人工气道、动静脉置管等);协助麻醉科医师进行麻醉维持期相关操作的准备与配合;准备、抽取及核对各类麻醉相关用药,并遵医嘱使用;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及其他相关指标,并遵医嘱处理;为非全麻患者提供心理护理;麻醉中危重患者救治与心肺脑复苏的配合;协助临床麻醉各类文档的整理等。

4.麻醉恢复期护理。在麻醉恢复期为患者提供病情监测与治疗护理,直至患者达到转出麻醉恢复室标准,包括在麻醉科主治医师指导下拔除气管导管或喉罩等人工气道、观察识别并协助处理早期麻醉/手术并发症、复苏后患者转运护送与交接等护理服务。

5.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护理。为患者提供监测与治疗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机械通气的护理、管道护理,遵医嘱进行化验、检查及药物治疗、观察识别,遵医嘱处理早期麻醉/手术并发症,患者转运护送与交接等护理服务。做好患者与家属的沟通工作,及时办理入院、转科、转院等手续,并详细记录护理过程。

6.麻醉后随访及急性疼痛护理。为麻醉手术后患者提供麻醉后随访,了解患者对麻醉医疗及护理服务的评价并不断

改进;协助术后急性疼痛评估,并协助麻醉科医师及时处理严重急性疼痛与疼痛治疗相关的并发症;识别麻醉相关并发症并遵医嘱处理。

(三)疼痛诊疗护理。主要包括癌痛、慢性疼痛诊疗及居家疼痛管理等相关的护理服务。

(四)专科病房护理。依据麻醉专科病房的设置与医疗服务内容,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如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疼痛病房、日间手术病房和麻醉治疗病房等的护理服务。

(五)总务管理。承担麻醉科药品、耗材、仪器设备、感染控制、文档信息与资料等管理工作。

(六)教学与科研。有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医疗机构,麻醉科护士根据实际负责临床教学与研究的具体实施、资料管理、整理归档等。

三、人力资源配备

根据麻醉科护理工作岗位需求建设麻醉专科护理队伍,完善麻醉科护理人员的培训、考核及晋升机制。麻醉科护理工作岗位可分为门诊护士、诱导室护士、手术间麻醉护士、恢复室护士、监护室护士、病房护士、总务护士及科研护士等。可以参照以下标准配备:

(一)诱导室护士与诱导室实际开放床位比≥1:1。

(二)恢复室护士与恢复室实际开放床位比≥1:1。

(三)手术间麻醉护士与实际开放手术台的数量比≥0.5:1。

(四)麻醉后监护治疗病房麻醉科护士与实际开放床位比≥2:1。

(五)专科病房护士与病房实际开放床位比≥0.4:1。

(六)开展手术室外麻醉(无痛诊疗)、日间手术麻醉、椎管内分娩镇痛、麻醉科门诊等工作,以及由麻醉科护士承担术后镇痛随访、总务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医疗机构,通过测算护理工作量,按需配备麻醉科护士。

四、质控指标

(一)急救物品合格率。

(二)无菌物品合格率。

(三)手卫生合格率。

(四)护理操作合格率。

(五)护理服务满意率。

(六)护理文书合格率。

(七)医嘱执行正确率。

(八)护理不良事件(给药错误、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皮肤压力性损伤等)发生率。

附件3

麻醉关键技术目录

一、麻醉与镇痛技术

编号关键技术项目

1全身麻醉

2插管全麻

3支气管内麻醉

4喉罩全麻

5非插管全麻

6肺灌洗麻醉

7监护麻醉

8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

9全身麻醉联合神经阻滞麻醉

10局部静脉内麻醉

11颈部硬膜外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12胸部硬膜外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13腰部硬膜外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14腰麻(单次与连续)

15腰麻复合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16骶管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17椎管内分娩镇痛技术

18痛点阻滞技术

19帽状腱膜阻滞技术与镇痛技术

20眶上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21眶下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22滑车上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23球后神经阻滞技术

24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25上颌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26下颌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27面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28舌咽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29喉上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30迷走神经阻滞与镇痛技术

31膈神经阻滞与镇痛技术

32颏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33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34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35颈丛神经(颈深丛和颈浅丛)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36枕大/枕小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37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38肩胛上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39腋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40桡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41尺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42正中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43指间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44椎旁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45胸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46前锯肌平面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47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48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49腹横肌平面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50腹直肌鞘内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51腰方肌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52髂腹下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53髂腹股沟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54腰丛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55股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56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57闭孔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58生殖股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

59坐骨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60骶后孔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61骶丛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62隐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63收肌管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64腘窝入路胫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65腓总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66腓深神经、腓浅神经、腓肠神经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67内脏神经丛阻滞麻醉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

68颈、胸、腰交感神经节阻滞与镇痛技术(单次与连续)69自控静脉镇痛治疗

70自控硬膜外镇痛治疗

71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

72局部麻醉

二、生命体征及生理功能监测与调控技术

编号关键技术项目

73围手术期血压监测与调控技术

74围手术期心电监测与调控技术

75围手术期心功能监测与调控技术

76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监测与调控技术

77围手术期全身氧供需平衡监测与调控技术

78围手术期体温监测与调控技术

79有创连续动脉血压监测与调控技术

80Swan-Ganz导管置入及相关压力监测与调控技术

81围手术期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安装与调控技术

82中心静脉压监测与调控技术

83外周循环阻力监测与调控技术

84有创血流动力学及容量监测与调控技术

85经外周动脉连续心排出量监测与调控技术

86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与调控技术

87脑氧饱和度监测与调控技术

88特殊呼吸功能监测与调控技术

89麻醉中肌松监测与调控技术

(完整word版)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如何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一、目前制约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主要问题: 1、卫生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 卫生人员和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乡镇卫生院发展的“瓶颈”。医疗技术人员的培养有其自身行业的特点,从培养到使用其周期比较长。而我区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人员的情况呈现出职称低、学历低、分布不平衡,一身多职,难于考核。由于人才方面的问题,导致一是部分卫生院难于排班;二是“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服务难以有骨干支撑;三是大量医疗设备闲置,无人操作;四是派员到上级医院进修无法安排;五是专业技术人员后续难继,面临断层;六是形成医生留不住,患者不愿来的恶性循环局面。 2、药品种类少,难以保障群众的基本医疗。 自2010年实施“药品三统一”以来,各乡镇卫生院的药品常常出现短缺,原因是供货商配送不及时和供货商货源不足,一些很常用、很普通的药品、品牌药品不在“三统一”招标范围之内,更有一些中标产品出现弃标、废标的产品,所以经常导致卫生院无药,住院病人常常外出购药的现象,外出购药也给临床用药带来了安全隐患,外购的药合疗又不能报销,由此住院病人常常要求转院或者自动出院而去大医院就医的局面,使卫生院的病员流失严重,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这无形中加大了患者的负担。药品配送企业只有一家,品种单一,无法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儿童用药、妇科用药、感冒用药以及乡村医疗机构常用的药品如安乃近、去痛片、阿莫西林胶囊等均未进入中标目录,医疗机构又不敢贸然从其他渠道购进,对日常诊疗有极大影响。药物的短缺致使老百姓常常不满,怨声载道,骂话连篇,使医患关系更加

紧张。 3、卫生经费严重不足。 缺医少药、病员流失,使卫生院的收入严重下降,虽然人员的工资由财政全额支付,但卫生院的正常运转却十分困难,很多卫生院由于人员少雇佣临时工偏多,临时工的工资又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偏高不下。再加上近两年来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重视,各项费用开资都较大。这也是制约卫生院正常运转的一项重要原因。 4、乡医队伍不稳定。 近年来随社会经济的发展,乡医的收入待遇低下,满足不了一家人的需求。医改的不断深入,由于医疗收费标准降低、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乡村医生还承担着大量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原来单独在家里相比工作量大,收入低。乡村医生一直工作在最基层,可以说是半农半医,有的已经为此奋斗了一生,为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至今仍无养老保障,老无所依等等原因。更使得乡医无积极性,甚至有些乡医不想干村卫生室的想法。工作上也是消极对待,应付差事,给医院的管理也带来不便。另外,有些乡医年龄偏大,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村卫生室也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 二、加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1、逐步加大财政对卫生事业投入力度,适当向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倾斜。 医改的不断深入,确实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惠,但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虽然人员的工资由财政全额支付,紧靠医院的收入很难用于建设、培训、管理、奖励的等费用的支付,何况有些乡镇卫生院因为基础设施建设尚存留一些债务问题。

重点人群的全科医疗服务教案

医科大学教案 (理论课教学用) 单位: 医科大学 第一临床医学院 教研室:急诊医学 任课教师:辛明明 课程名称:重点人群的全科医疗服务授课时间:2018年04月

地提供针对性的全科医疗服务。 第一节全科医学与重点人群保健 一、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点人群 ?重点人群是指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或 处于一定的特殊环境中、容易受到各种有害因素的 作用、患病率较高的人群,也称特殊人群或脆弱人 群。 ?因为医疗预防工作的重点首先应放在这些弱势人群上,故将其称为“重点人群”。 重点人群有不同的界定方法 若以性别界定,则女性因有特殊的生理特点、生理周期及生育功能,在这些特定时期较男性有更多的健康危险因素,故被列为重点人群。 以年龄界定,则儿童与老年人具有更大的生理弱点与危险性,较成年人而言更容易患病与死亡,所以要纳入重点保护对象。 以职业界定,某些特定工种的职工经常处于某种危险的威胁下,如光、电、化学、微波、烟尘乃至塌方等等,他们的生命与健康更容易受到侵害,因此是劳动保护的重点人群。 以患病人群界定,一些主要慢性病患者为终身带病群体,预期将受到多器官损害的合并症乃至死亡的威胁,是需要医护人员长期精心照护的重点。 以心态或社会情境界定,在社会转变时期经历了生活巨变、承受着多种压力的人易发生精神障碍,他们应该成为精神心理卫生的重点干预人群...... 社区卫生服务是为基层全体民众服务的,其服务人群的主要健康问题(包括危险和压力)就是服务的中心目标。在一个社区中存在几种重点人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全科医生与重点人群保健 ?在社区中,妇女、儿童、老年人是人数最多的特殊人群,也就是社区保健的重点服务对象,做好这部分人群的社区 保健工作有利于提高整个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全科医生要采用的策略 ?1、个体群体结合掌握定义 图例 举例介绍全科医生可提供重点人群有不同的界定方法

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工作调研报告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与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息息相关。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基层医疗机构在当前深化医改中必须面对并切实予以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基层医疗机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是医改成效、群众满意度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为群众健康服务的最好体现。为进一步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推进新医改政策的贯彻落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保障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断增加和辖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发展之间的平衡。近日,笔者就如何有效提高我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水平方面开展了工作调研和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区卫生事业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基础薄弱,历史欠账较多,医疗资源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需提高。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对于卫生事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部分领导对医改的主要内容还不够了解,对自身的工作职责把握不够准,与医改强调的能力建设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二是有些医务人员责任心和事业心不够强,缺乏奉献精神,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绩效工资制度后,基层医务人员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的积极性。三是大多数群众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药物制度相关政策理解上有偏差,执行和落实政策过程中原则性不强,没有充分体现出新农合和基药制度的政策意义。 (二)队伍建设比较薄弱。一是我区卫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低学历、无执业资质问题相当突出,人才结构极不合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流失严重;公共卫生、精神卫生、麻醉学、儿科等专业人员非常短缺,乡镇卫生院高层次人才比较缺乏,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执业医生,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及全科医生的缺乏,仍然是制约农民就近看病的重要因素。二是受制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

医疗服务能力发展规划

医疗服务能力发展规划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医疗服务能力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实施医院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县卫生局工作要点,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医务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和突出医院特色,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促进卫生事业的更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 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力争5年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二个队伍,即:专家技术队伍,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一个目标,即:把我院建设成

一所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备先进、医院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二级甲等医院的远期目标。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院条件 努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完善住院部配套设施建设,在2年内争取搬进新的住院部大楼,开放床位230张,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同时积极加大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完善医院管理系统,利用5年时间逐渐淘汰落后的医疗设备,使医院的检测仪器能达到同级医院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争取在2017年建立“先诊疗、后结算”管理系统,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科学发展。 (二)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新农合费用管理,积极试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负担。 (三)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要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优秀人才、培训未来人才”的原则。一是稳定现有人

全科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

(五)全科医疗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关系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basic public health services)是当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任务,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卫生技术服务,2017年服务内容已增至14项: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0~6岁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健康素养促进行动。 全科医疗为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连续性和协调性服务,是立足于社区的基本医疗,其任务包括患者首诊与处置、慢性病管理、临床预防、健康教育等。所以,全科医疗的部分业务也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一部分,如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等,只有通过全科医疗服务才能有效地完成。其他项目如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卫生计生监督协管等,也不同程度涉及全科医疗工作,全科医生应根据实际情况参与。 (六)全科医疗与舒缓医疗的关系 舒缓医疗(palliative care)又叫姑息治疗,是为无法治愈患者提供对症治疗。舒缓医疗的原则是: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解除患者临终痛苦和不适。舒缓医疗不建议患者在追求“治愈”和“好转”的虚假希望中苦苦挣扎,也不容许借“安乐”之名自杀,而是要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患者的最后时日尽可能舒适、宁静和有尊严。 无法治愈的终末期患者,特别是晚期癌症患者,可以在大型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接受舒缓医疗,也可以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居家接受舒缓医疗。从节约资源和亲情的角度看,在社区或居家开展舒缓医疗更具有优势。随着舒缓医疗知识的普及和居民生死观的进步,许多终末期患者或晚期癌症患者更愿意回到社区或家中接受舒缓医疗,安宁地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全科医疗是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照顾的专科医疗。全生命周期包括生命的终末期,而生命终末期的医疗照顾常以舒缓医疗为主。全科医疗关注的是人,提供个体化、综合性的照顾,与舒缓医疗关注患者、以对症治疗为主的理念和目标是一致的。所以,生命末期患者的舒缓医疗也是全科医疗服务的内容之一。全科医疗利用基本临床技术为社区居民和患者提供优质基本医疗服务,满足居民的健康需求,也能满足终末期患者减轻或消除病痛的需求。

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关于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近年来,XX县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积极深化基层医改。XX年,XX县基层医改正式启动,试点阶段重点抓好五个方面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因事设岗、全员聘用的用人机制;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科学公开,体现绩效的考核分配机制;四是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取消“以药补医”,实行零差率销售;五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确保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正常运转。XX年,基层医改进入巩固完善阶段,主要开展五项工作:一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补偿机制;二是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和乡村医生管理;四是规范基层医疗机构药品采购和回款程序;五是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XX年以来,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实施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破解医改难题。以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为重点,组建县域医共体,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进财政定项补助,取消了收支两条线管理,落实了政府投入责任。 回顾XX县基层医改历程,取得的成效不容置疑。但是,与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政策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相比,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还

比较薄弱,基层医疗机构人才短缺、设备落后等问题突出,必须下大力气加以解决。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基层卫生人才招录和培养力度。通过基层在岗医师转岗培训、全科医生定向培养、提升基层在岗医师学历层次等方式,多渠道培养全科医生,逐步向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过渡。实施医疗卫生单位招聘计划单列,可在乡镇卫生院编制内拿出一定比例的编制,通过公开招聘方式择优聘用取得卫生类执业资格的人员,纳入事业编制管理。加强基层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提高基层卫生管理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探索县乡村医疗机构纵向合作新机制。以县域医共体为依托,探索建立上下联动、资源整合、利益共享的纵向合作机制,营造县级医疗机构的人才、技术、设备、管理等优质资源向乡镇卫生院流动的良好氛围。县级医疗机构可选派一定比例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职;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骨干可上挂县级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县乡卫生人才一体化管理。 三、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与村卫生室实行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等方面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提高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对村卫生室的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修网络参考答案全科医学(合集)

20、全科医疗作为一种基层医疗保健,它不是* ?A、以门诊为主体的服务 ?B、从生到死的全程服务 ?C、提供以急诊室和病房为主的服务 ?D、强调预防疾病和维持健康 ?E、能够治疗社区居民全部疾病的服务 16、全科医疗“守门人”的作用是指* ? A. 为病人及其家庭的疾病进行首次诊疗,控制医疗花费 ? B. 对社区中的病人进行首次诊疗,控制医疗花费 ? C. 对社区全人群进行疾病普查,合理地控制医疗花费 ? D. 对社区居民的健康负责的同时,也要合理地控制医疗花费 ? E.对患者的疾病进行转诊,合理地控制医疗花费 35、关于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以下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 ? A.服务人口:全科医疗较多而流动性强,专科医疗少而固定 ? B.服务范围:全科医疗宽而深,专科医疗窄而浅 ? C.全科医疗病人被动服从,专科医疗病人主动参与 ? D.全科医疗采用适宜的基本技术,专科医疗经常采用高新技术 ? E.全科医疗提供间断性照顾,而专科医疗提供连续性照顾 34、关于全科医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自20世纪60年代起源的新型二级临床专业学科 ? B、正式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的新型临床二级专业学科 ? C、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学科的综合体 ? D、是能够解决病人所有疾病的医学保健专业学科 ? E、以内科为主的综合性临床学科 22、全科医学产生的基础不包括 * ? A.疾病谱及死因谱的变化 ? B.高科技医学的发展 ? C.医学模式的转变 ? D.人口老龄化 ? E.医疗费用的高涨与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2、全科医疗作为一种基层医疗保健,它是 * ? A. 主要强调疾病的治愈效果,力争和专科医生水平相当 ? B. 仅关注前来就诊的患者,群体的问题是公共卫生人员的责任 ? C. 在社区门诊的医疗活动,重点在于常见症状的诊治和危险情况的识别的? D. 主要覆盖社区老年人健康照顾 ? E. 仅照顾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疾病 8、全科医学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项 * ? A.以门诊为主体的服务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施方案

大名县民医院 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实施方案 根据市、县安排部署要求,结合我院管理年开展情况和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经研究,在全院开展“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为保证该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使全院医疗服务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改进服务作风,降低医药费用,倡导医院文化,努力实现为全县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优质、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总体目标,让患者满意,社会满意,促进全县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内容 开展“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活动,要以创建质量第一、服务至上为目标,重在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以查促建、纠建并举,与县委“全面提升年”相结合,采取强化培训、对照要求自查、增强服务意识、确保服务质量和舆论宣传引导等措施,促进医疗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改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一)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强化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1、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质量、规范服务、文明服务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2、围绕“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这一活动主题,突出管理、突出质量、突出安全、突出服务,宣传“全面提升”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及管理规范、质量可靠、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推行好经验、好做法,营造有利于促进“全面提升”的舆论氛围。 4、组织开展医护人员技能竞赛和技术“大比武”活动,强化护士的护理基础规范和护士礼仪及文明服务培训,切实转变“重专业、轻基础,重技术、轻服务”观念,突出一切为了病人的服务理念,倡导医务人员以爱心、细心、耐心和责任心服务于患者的医院文化,全面提高社会及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 (二)以贯彻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文件为重点,通过开展医疗质量、病历质量评比活动,确保向广大患者提供安全、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促进医疗事故防范工作的开展。 四、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11年3月) 召开有关工作会议制定方案,做好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对“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活动进行部署。各医院要制定本单位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组织分工、活动安排,落实各项活动内容。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0年5月-11月) 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开展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活动。结合实施“医疗质量示范工程”和“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开展无事故年,优质服务竞赛活动,创建一批名科,评选一批岗位明星。 通过不断加强管理,进一步健全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医患沟通和文明规范化服务等管理体系,并对照有关标准,认真做好自查,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足要立即整改,确保将工作落到实处。

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医疗业务管理办法(试行)

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医疗业务管理办法(试行)某某区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医疗业务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升某某区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医疗业务整体能力,促进医疗同质化管理,根据《医疗质量管理办法》《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某某区进一步加强区域医共体建设实施方案》(长政发〔2018〕17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范围某某区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医共体),包括某某区人民医院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某某区中医院医共体管理服务中心。某某区妇幼保健院妇幼专科联盟参照执行。 第三条依托医共体牵头医院成立医疗业务管理中心,承担日常医疗服务督导考核、质量控制、安全防范、学科建设、分级诊疗、科研等医疗业务管理职责。管理各成员单位医疗业务的正常运行,指导支持督促各成员单位根据辖区人口和病种特点科学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确保辖区内居民能享受到规范及时的基本医疗保障。 第二章医疗质量控制 第四条医疗质量管理是医疗管理的核心,医共体全面负责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依法执业,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医共体法人代表是医共体医疗质量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医共体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成员单位医疗质量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医共体对成员单位的医疗质量考核是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五条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制定医共体质量管理;成立院感、急诊等相应质控组织,负责质量监测、预警、分析、考核、评估及反馈工作;每季度发布牵头医院业务科室及成员单位质控报告并提出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意见。 第六条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建立完善的医疗技术管理制度和自我评估准入制度,明确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临床应用医疗技术目录和新技术、新项目目录,加强手术分级管理,明确手术医师权限。制订成员单位医疗业务运行实施方案,成员单位借助医共体牵头医院优质资源下沉帮扶,结合本单位实际推进“一院一品”差异化发展。 第七条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根据医疗业务管理中心要求制订医疗质量持续改进计划和具体落实措施,针对医疗质量薄弱环节组织实施整改。 第八条区健康局(以下简称区卫健局)发挥各专业质控中心的作用,各专业质控中心根据上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质控组织更新区质控标准并监督医共体执行。 第三章医疗安全防范 第九条医疗业务管理中心应加强对医共体牵头医院和成员单位的医疗风险管理,完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措施,定期检查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条医疗业务管理中心由牵头医院制订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医疗事故防范预案、“不良事件的无责呈报体系”和不良事件快捷处置流程,建立定期的不良事件分析改进机制,医共体内牵头医院和成员

市人民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作方案.doc

**市人民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8-2020年) 为加强医院综合能力建设,根据《福建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福建省县级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闽卫医政函﹝2018﹞146号)精神及市、区卫计主管部门部署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目标 通过实施医院专科能力提升建设,进一步落实《县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和《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国卫办医发﹝2016﹞122号),提升医院临床专科服务能力,到2020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达到《推荐标准》要求,争取2-4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 二、建设内容 按照《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要求,在现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精神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医学科、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职业病科等一级诊疗科目的基础上,根据医院的功能定位、服务人口和实际需求,逐步开设独立的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妇科、产科、泌尿外科等二级诊疗科目。重点加强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急诊医学科等五大临床核心专科和精神科、康复医学科、新生儿科、重症医学科、血液透析科等五大临床薄弱学

科。加强手术室建设,按国家标准建设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 (一)加强人才建设。积极培养或引进医院急需关键薄弱学科带头人,根据学科特点和要求,每个学科建立一支独立的学科团队,培养4-5名业务骨干。每年选送2-4名专业技术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参加省内外相关专业诊疗技术培训。优先选派急需关键薄弱学科骨干参加培训。 (二)完善设施设备。根据《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结合临床需求,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配齐配足医院病区病房基本设备设施以及专科设备。至2020年,医院购置64排螺旋CT一台、1.5T磁共振1台、DSA1台,新增彩超2台、C臂机、关节镜、呼吸机等设备。 (三)提升技术水平。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重点提升微创手术、复杂疾病诊断及三级医院下转患者接续治疗等3个方面能力。 (四)加强医疗质量管理,落实医疗管理核心制度。建立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有明确的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领导组织和主管部门,并充分发挥作用;院科两级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控制、评估和监测,实施医疗服务全过程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临床科室认真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分级护理、会诊、值班和交接班、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查对、手术安全核查、手术分级管理、危急值报告、病历书写与病历管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临床用血审核等医疗管理核心制度。

医疗服务能力发展规划

医疗服务能力发展规划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医疗服务能力中长期发展规划 为实施医院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重大防控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卫生工作部署,实现医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县卫生局工作要点,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医务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围绕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努力优化服务环境,着力提高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和突出医院特色,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和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规范执业行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促进卫生事业的更大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总体目标 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医院科学管理为重点,积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群策群力,团结协作,力争5年完成五项工作,即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基础建设、专科建设、质量建设;打造二个队伍,即:专家技术队伍,经营管理队伍;从而实现一个目标,即:把我院建设成一所医疗技术精湛、医疗设备先进、医院管理规范、医德医风良好的二级甲等医院的远期目标。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努力改善办院条件 努力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完善住院部配套设施建设,在2年内争取搬进新的住院部大楼,开放床位230张,满足医院发展需要,同时积极加大先进医疗设备的投入,完善医院管理系统,利用5年时间逐渐淘汰落后的医疗设备,使医院的检测仪器能达到同级医院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环境,争取在2017年建立“先诊疗、后结算”管理系统,方便患者就医,提高医疗质量,促进医院的科学发展。 (二)学习现代管理理念,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完善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管理体系,搞活用人机制,通过目标责任书,加强对科室的管理,以达到激励科室、促进医院发展的目标;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病案质量管理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质控组织和质量评价体系,实施全员全程全面质量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强化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坚持质中取胜、量中增收的原则。推行全成本核算,进行成本量化管理,切实降低医疗成本。加强医保费用新农合费用管理,积极试行单病种费用控制办法,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降低病人负担。 (三)人才培养 人才是科技兴院的第一资源,要坚持“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激活优秀人才、培训未来人才”的原则。一是稳定现有人才,特别是骨干人才,要继续强化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并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做到“以情感留人,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二是我们将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学术骨干进行重点定向培养,使他们的学科特点更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学院医疗服务合作方案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学院医疗服务合作方案(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学院 医疗服务合作方案 为缓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人手紧缺,发挥**学院(以下简称**)人才、技术力量的优势,提高中心的服务能力,满足园区群众急剧增长的医疗需求,制定本合作方案。 一、合作目标 (一)充分发挥高校人才优势,服务地方医疗发展 ***为省级医学院校,其附属医院为省级三级甲等医院,拥有强大的医学人才队伍和技术力量,弥补园区医务人才短缺的空洞。省级专家下基层,服务老百姓,实现园区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省级、国家级名医名专家的服务”。 (二)提升中心服务能力,增强群众满意度 **对中心的人才和技术力量的支援,推进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开展临床教学和技术培训,通过推广适宜技术、疑难病例和死亡病例讨论等形式培训中心的医务人员,提高其业务素质,进一步提升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为师生提供社保报销服务,方便参保人就医 目前,**师生参加基本社会医疗保险的人数较少,参保率低。虽**校内设有门诊部,但该门诊不是**市社会保

险定点服务机构,师生就医时无法享受社保门诊报销待遇,他们需到**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者中心就医,方可享受社保报销。与**合作后,方便**和其他院校门诊就医,解决师生们社保报销问题。 二、合作方式 根据园区人口特点及群众的就医需求,中心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定期邀请**名专家、医生到松山湖坐诊,聘请**的毕业生协助完成中心的健康档案建立和整理、健教活动的筹划等事务。 (一)专家教授定期坐诊 中心利用现有的专家门诊,邀请广医内科、妇科、儿科、中医科等专科的名专家来中心坐诊,计划每周坐诊一天,通过预约的方式,为园区居民提供更优质专业的医疗服务。 (二)常规坐诊 中心聘请广医临床一线的医生每天到门诊坐诊,为园区居民提供长期服务,壮大中心的医疗技术队伍,尽可能满足园区居民的就医需求。 (三)专业授课教学 针对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心邀请**在该学科有经验的教授、专家授课,手把手教学,从而提高中心医务人员的专业理论水平。

基层反映关于加大投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

基层反映关于加大投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 设的建议 今天,的为大家了一篇关于《:关于加大投入完善基层医疗机构 服务能力建设的建议》范文,供大家在撰写基层反映、社情民意或问题转报时参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几年来,为方便群众就医,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推出了“小 病不出村、镇,大病及时转诊,康复回乡镇、村”的医疗模式。据了解,我州各县、乡、村均已建立了卫生服务机构,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卫生服务网络,乡镇街道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基本建成了“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然而,大多数病人不管是 大病或是小病,仍坚持选择到州、县大中型医院就医,这就造成了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门庭冷落的局面,看病难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看病就医仍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而目前实施的分级诊疗工作难以落实,从下级医院往上级医院转很顺利,而从上级医院往下级医院转时却很难实行。 存在的问题: 1.基层卫生技术人才缺乏致使服务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目前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医护人员常常由于工作过于繁重而无法按规定正常休息,超负荷作业直接影响医疗质量。二是人才配置存在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年轻且资历浅,长期下来容易出现断层现象,导致日后青黄不接。三是人才流失严重、人才引进难。基层医院都位于乡镇区域,无论是地域还是待遇均无法对人才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加之

人才的引进政策不完善等原因,人才引进难度大。再者常出现人才跳槽、调动等人才流失现象,使得医疗队伍更加不稳定。四是专科专业人才不足,如眼科、耳鼻咽喉、皮肤科、口腔等,对于这些专科,基层卫生机构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不够。 2.设备配置率不高。基层医疗机构大多资金紧缺,无力配备大中型医疗设备,造成部分技术因为缺乏相应的设备而无法开展,很多基层常见病多发病得不到明确诊断,病人只得去州、县级医院救治。 3.基本药物目录针对性不强。部分疗效好,成本低的药物配送不到位,基层医疗机构住院病人用药受限制,直接导致临床医生在治疗病人时不能做到有的放矢,且往往把部分原来可以收治的病人转往上级医院,影响病人疾病转归。 4.政府财政投入不足,化管理水平相对不高。由于政府当前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政投入不足,其运行机制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经济的调节与制约。同时,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没有建立起规范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数据查询较困难。 建议: 1.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快卫生人才资源开发,使卫生人才总量,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总量稳步增长,改善人才结构,提高医疗质量。对基层医院定向培养专业人员,在政策上及经济上向基层医院倾斜,便于基层医院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2.完善基本药物管理,满足群众的基本用药需求。

健康医疗服务中心创业计划书

健康医疗服务中心创业计划书

1 概要 (5) 1.1商业项目的机会 (5) 1.2商业价值 (5) 1.3目标市场的描述和预测 (5) 1.4竞争优势 (5) 1.5核心的管理手段 (6) 1.6资金需求 (6) 1.7盈利能力预测 (6) 1.8团队概述 (7) 1.9预期投资人得到的回报 (7) 2 公司概述 (8) 2.1公司宗旨 (8) 2.2公司名称 (8) 2.2.1公司名称 (8) 2.2.2公司名称的由来 (8) 2.3公司组织结构 (8) 2.3.2团队成员岗位描述和要求 (9) 2.4公司特色与员工 (9) 2.4.1 员工来源与招聘条件: (9) 2.4.2员工培训与考核 (10) 2.4.3 员工组成 (10) 2.5公司经营理念 (10) 2.6公司经营策略 (11) 2.7公司发展分析 (11) 2.7.3后期 (12) 2.8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理念 (12) 2.9公司运营相关准则 (12) 2.10公司设施 (13) 3 产品与服务 (14)

3.2公司主营业务 (14) 3.2.1出行健康业务 (14) 3.2.2 随团队医 (14) 3.2.3领队队医 (15) 3.2.4夏(冬)令营健康服务 (15) 3.3随团队医详解 (15) 3.3.1随团队医工作服务范围 (15) 3.3.2随团队医常规服务工作内容 (15) 3.4领队队医详解 (16) 3.4.1领队队医服务优势 (16) 3.4.2队队医工作服务范围 (16) 3.4.3领队队医基本服务内容 (16) 3.4.4领队队医其他服务工作内容: (16) 3.5承接服务 (17) 3.6特色订制服务 (17) 3.6.1客户自主选择的出行健康保健服务 (17) 3.6.2单独订制服务内容 (17) 4 市场分析 (18) 4.1市场发展趋势与现有环境 (18) 4.1.1市场发展趋势 (18) 4.1.2市场现有环境介绍 (18) 4.2目标市场 (18) 4.3市场风险分析 (19) 4.3.1政策风险 (19) 4.3.2法律风险 (19) 4.3.3竞争风险 (19) 4.3.4亏损风险 (20) 5 竞争分析 (21)

全科医学全科医学及

全科医生是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合格后,能够胜任 * A.全面掌握临床各科专业技能的临床医生 B.提供“六位一体” 全部服务内容的基层医生 C.专门为社区群众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基层医生 D.在社区提供基本医疗和初级保健的临床医生 E.专门为社区群众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的基层医生 全科医疗团队是指 * A. 政府应为每一个病人配备一个提供全面医疗照顾的团队 B. 全科医生带领团队共同为患者健康问题的需要提供医疗照顾 C. 病人和家庭的任何健康问题均需要一个医疗团队来进行照顾 D. 全科医生为每一位病人建立一个固定的照顾团队 E. 由全科医生和预防保健科医生组成的照顾团队 全科医学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项 * A.以门诊为主体的服务 B.从生到死的全程服务 C.为服务对象协调各种医疗资源 D.提供以急诊室和家庭病床为主的服务 E.提供使社区群众易于利用的服务 全科医疗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以下哪项 * A.为社区居民提供连续性服务 B.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 C.提供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 D.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 E.提供以老年病为主的服务 目前我国“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年限为几年: * A. 1年 B. 2年 C. 3年 D. 4年 E. 5年 我国现阶段用于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不包括: * A. 综合医院中多个专业科室 B. 基层医疗机构 C. 公共卫生服务机构 D. 理论课程培训基地 E. 临终关怀医院 关于全科医疗的特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其服务内容是以医疗为主 B.针对的问题是常见健康问题 C.所服务人口流动性的很强 D.使用的是最高新技术 E.照顾病人健康问题的范围较窄 全科医生的工作目标是以下哪项 * A.诊断和治疗疾病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版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2018年版)

编写说明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 (2018年版)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基本设置 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1.1门诊设置 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1.2床位规模 (1)基本标准。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应当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医院配置有重症监护室(ICU),能够开展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病例救治。 (2)推荐标准。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并已形成相应的亚专科学组。医院设置呼吸重症监护室(RICU)或者内科重症监护室(MICU),具有较高的呼吸系统急危重症病例救治能力。 1.3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设置 1.3.1肺功能室 三级医院呼吸专科应当设置肺功能室。能够提供以下诊疗服务:(1)基本标准。应当开展通气功能、弥散功能、支气管舒张试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工作方案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在全县各卫生医疗机构推广普及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国医药特色和优势,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中医中药服务需求。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 提升我县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我县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中西医结合运用能力,在全县社区和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全面推广普及中医药、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西医结合运用、中医药技术管理慢病,充分体现中医药和中医药适宜技术“廉简便捷”的特色,保障人民健康。 具体目标 在全县各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普及推广应用省中医药管理局已认定的中医药适宜技术,使全县农村和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覆盖面达到100%。 三、推广内容 以省《基层常见多发病种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目

录》,结合我县实际,在全县乡村医生中推广适应我县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见病、中医急诊急救知识、中医健康保健知识及中医药慢病管理知识。 四、推广方式 以省“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县中医医院为本实施方案执行单位,采取集中培训,专家巡回指导、讲座、查房和自学等多种形式推广,坚持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确保培训与推广效果。 五、开展时间 基层推广应用和专家巡回指导集中实施时间为每年3月—4月和9月—10月,县级师资培训集中在每年11月,组织考核验收时间为每年12月。 六、管理与考核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乡卫生院要成立以本机构主要负责人为组长,中医科人员为成员的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工作小组,并上报县卫生局。主要职责为:1、组织本辖区内中医药从业人员及乡村医生参加培训学习;2、在本辖区内组织巡回义诊、开展中医药干预和慢病管理、健康讲座;3、负责本辖区内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4、负责本单位中医工作自评及辖区内村卫生室开展中医工作的督导考核。

全科医学概论练习进步题

1.全科医学产生的基础不包括D A.疾病谱和死因谱的变化B.医学模式转变C.人口老龄化 D.医学科技快速发展E.医疗费用的高涨与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 2.据WHO报告指出,人的健康、疾病状态最主要取决于C A.遗传因素B.社会因素C.生活方式和行为 D.气象条件E.医疗条件 3.人口老龄化是指60岁以上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C A.5% B.7% C.10% D.13% E.15% 4.全科医生的前身为B A郎中B.通科医生C.外科医生D.内科医生E.healer 5.在英国,一个全科医生的签约人口数大约为C A.1000人B.1500人C.2000人D.5000人E.10000人6.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包括E A.健康促进B.预防保健C.合理治疗 D.社区康复E.以上都是 7.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的理想形式是B A.急诊医疗B.全科医疗C.内科服务 D.儿科服务E.外科服务 8.全科医学为A A.临床二级学科B.临床一级学科C.康复医学二级学科 D.基础医学分支学科E.预防医学二级学科 9.与临床医学专科相比,全科医疗最显著的特征是B A.间断性照顾B.长期负责式照顾C.预防性照顾 D.长期治疗性服务E.间断性治疗服务 10.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不包括D A.科学、技术与人文相统一B.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 C.个人-家庭-社区一体化D.以团队合作为基础 E.预防-医疗-康复整体性 11.全科医学"可及性服务"的含义是A A.其方便、经济、有效等特点使服务对象易于接受 B.其服务价格应比目前的基层医疗更为便宜C.提供24小时急诊服务D.其药品和辅助检查项目应比目前的基层医疗更完全E.其目标以治愈医学 12.关于全科医疗和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描述不正确的是A A.服从管理B.互补互利C.“接力棒”式服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