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和发展

摘要:近30年来,中国的企业在经济社会地位、所有制结构、经营机制、管理水平、经营管理观念、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制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调整其自身的定位,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在关系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和领域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等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发展和成长,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在国际市场上已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企业改革;企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 F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0138(2007)05-0024-05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经历了一系列艰难曲折,尤其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沉痛教训、经济几乎走向崩溃的边缘、生产力水平相当低下的时候开始进行的,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统天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开始进行的,同时也是对外经贸关系处于半封闭状态的环境下开始进行的,这些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复杂性、艰巨性。企业改革与发展是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改革开放的复杂性、艰巨性同时也决定了中国的企业改革和发

展是一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空前伟大的深刻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经过近30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的企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近30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企业摆脱了政府机构附属物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逐步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它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一切依赖于国家。特别是在中共十四大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之后,中央政府按照把专业经济管理部门逐步改组为不具有政府职能的经济实体或自律性行业管理组织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推进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的有效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变化和发展

文/沈志渔

纠正了政府职能

“越位、错位、缺位”问题,

减少了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

在很大程度上将政府的精力从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

良好发展环境上来。

使企业开始真正摆脱了政府机构附属物的地位,

向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

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转变。目前,我国的

企业已经真正发展成为独立承担经济法

律责任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行业协会开始在行业管理中发挥作用。

2. 企业所有制结构实现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过渡,原来由包括国有企业和集体

企业在内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一统天下的

局面被彻底打破,

各种非公有制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蓬勃发

展,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和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

在市场竞争中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所有制结构。在1978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

构成中,全民所有制企业占80.8%,集

体所有制占19.2%,而到1987年时,全

民所有制企业所占的比重已下降为

69.7%,集体所有制则上升为27.9%,其

他所有制企业所占的比重为2.4%。此

后,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各种非

公有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有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中所占的比重持续下降。据

全国经济普查数据,2004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为222315.93亿元,国有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23519.12亿元,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已下降至10.58%。在2005年的工业总产值构成中,股份制企业占33.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占31.74%,私营企业占18.99%,集体企业占3.4%,股份合作企业占1.17%。由此可见,多元化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已经形成。同时,国有经济仍然保持着强大的控制力,2005年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为251619.5亿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为83749.92亿元,其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仍达33.28%。3. 企业经营机制实现转换。在发展和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过程中,如何在搞活企业的同时,切实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继续深化企业改革的关键。1988年《企业法》的颁布,对增强企业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法》赋予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不到全面落实,企业很难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绝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为了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增强企业活力,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

,以作为《企业法》的实施细则,并于1992年7月正式发布实施。该条例一共向企业扩大了生产经营决策、产品劳务定价、产品销售、物资采购、进出口、投资决策等14项经营自主权,同时,强调了企业的自负盈亏责任,原则界定了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为保证该条例的顺利实施,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制定了28个配套规章。各地在落实该条例的过程中,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了许多搞活企业的有效形式,如进行无行政上级主管企业试点、

建立企业监事会制度、进行国有民营试

点、进行“一厂两制”或“嫁接”式改革、实行“仿三资”试点、扩大股份制试点,以及进行55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等。这些工作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大多数企业的经营机制的转换。此后,经过在全国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使企业经营机制得到根本性的转换。

4. 企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近30年来,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回顾其过程,先后经历了1978~1981年对“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的企业管理所进行的恢复性整顿阶段、1982~1985年对企业管理的全面整顿和企业管理现代化起步阶段、1986~1992年的企业管理现代化全面推进阶段。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努力,我国的企业管理完成了从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过渡。1993年以来,我国的企业管理进入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创新阶段。在这一阶段,按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战略部署,我国的企业管理开始向适应市场经济的方向转化。大多数企业开始面向市场,转变观念,抓企业管理,苦练内功,坚持“三改一加强”,结合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具体情况,积极地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管理新模式,对企业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企业管理的对象看,近30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企业管理的对象已经从相对简单变得相对复杂化,主要表现是: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建设新企业,各种体现当代先进技术水平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企业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技术先进程度在总体上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经过近30年的发展,劳动者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观、劳动者的流动性、劳动者的构成、劳动者的文化程度等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巨大变化都表明了企业管理对象的复杂化,意味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从企业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看,近30年来,我国的广大经济理论工作者、企业家和相关机构的人员,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企业管理工作中加以推广应用,同时在企业中广泛地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和

企业管理创新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

成效。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等先进的

企业管理手段已经在企业财务管理、质

量控制、工资管理、仓库管理、设备管

理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中得到了普遍的应

用。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目标管

理、无缺点计划、看板管理、ISO9000等

现代管理方法与现代质量标准的引进与

推广,标志着我国企业管理的方法与标

准正在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此外,在

管理思想方面,随着管理环境和市场条

件的变化,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

成的一系列管理观念都已经被适应市场

经济体制的一系列管理观念所取代,资

本经营、战略管理的思想已经在企业管

理者的头脑中牢牢地生根。

5. 经营管理观念实现了从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企业发展的历程,同时也是人们不断地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过程。近30年来,

我国的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经历了从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向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进程中的几种不同

过渡形态。与此相应,企业经营管理观

念也经历了渐进式的变革。一是计划观

念主导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高度集中

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尚未松动的情况下,

企业的生产经营依然听从国家安排,计

划观念在企业中仍然占有绝对重要的位

置。二是计划观念为主,商品观念为辅

的时期。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公有

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随

着改革的深入,企业有了一定的经营自

主权,并与市场有了一定的联系。然而,

这一时期市场刚刚开始发育,各种商品

处于极度短缺的状态,只要产品能够生

产出来,就不愁销路,所以企业对产量、

产值以外的市场因素普遍不大关心。计

划经济的观念在企业中仍然处于统治地

位,所不同的是增加了一些比较模糊的

商品观念,意识到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

是商品。三是商品观念主导时期。1992

年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我国的

改革开放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全新发展阶段。特别是十四届三

中全会明确地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

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表明企业必须走

向市场,与传统的计划观念决裂。进入

这一时期,我国的企业已经普遍地确立

了商品观念,意识到自己作为商品生产

者和经营者所应享有的权利和所应承担

的责任。四是市场观念主导时期。1995

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的目标。与实现这两个转

变相适应,我国的企业也开始与传统的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陈旧思想观念彻

底决裂,树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

新观念,质量、效益、竞争、法制等市场

经济的观念开始在企业中扎根。

6. 企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化。改革

开放以来,我国的企业组织结构随着企

业改革和发展不断变化,一批有核心竞

争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的

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长起来,企业平

均规模不断扩大,同时,出现了一大批

从事专业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大中小企

业之间的专业化协作水平不断提高。改

革开放初期,那种在条块分割、地区分

割的管理体制下,企业生产万事不求

人,“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分工

水平低下,企业生产规模普遍达不到规

模经济水平的现象已不复存在。企业组

织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平均规模不断扩大。据统

计,在1991~1997年期间,我国独立核

算工业企业按产值计算的平均规模从

500万元提高为1500万元;按照销售收

入计算的平均规模从500万元提高为

1400万元;其中,大型企业按产值计算

的平均规模从1.87亿元提高到3.76亿

元,按照销售收入计算的平均规模从

1.82亿元提高为3.78亿元;大、中、小

型企业的平均规模都有所扩大。2004年,

我国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工业企业平

均规模已经达到了1616.5万元,2135家

大型企业的平均规模为32.54亿元。2005

年,我国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的工业企

业平均规模已经达到了9256万元,按照

资产规模计算的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为

9004.9万元,按照主营业务收入计算的

工业企业平均规模为9143.2万元。

二是企业集团的迅速发展,并将大

批中小企业纳入其专业化协作体系。中

共十五大以后,随着我国“抓大放小”方

针的实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有了较

快的发展。据统计,1995年我国企业集

团总资产达100亿元以上的仅有39户,

销售收入达100亿元以上的仅有28户。

到2005年底,全国资产规模在5亿元以

上的企业集团已达2845户,户均资产规

模达到81.1亿元,其中有37户企业集

团的年末资产总计超过了千亿元。2005年,中国有23户企业达到世界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约1100亿美元),其中19户企业申报并入围2006年世界企业500强。在企业集团规模扩张的同时,淘汰了许多落后的企业,使原来中小企业过多、生产能力过于分散,产品档次低、质量差的状况大为改观,小型企业开始向“小而精、小而特、小而新”的方向发展,围绕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使我国的企业组织结构趋向合理化。

7. 企业制度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前10多年里,人们就落实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行了各种探索,实践证明,在众多的企业改革方式中,股份制改造在落实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1993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从此,我国的企业制度创新工作受到了企业和各有关方面的充分重视,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地开展起来。

1994年,国务院确定了100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到1996年7月,已经有94户企业办理了方案批复,进入实施阶段。到2000年底,国务院确定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百户试点和各地选择的试点企业共2700多户,绝大部分实行了公司制改革。“十五”期间,国有大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加快。净资产占全国国有企业66.9%的2903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干企业中已有1464户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改制面为50.4%。在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通过利用外资促进了改制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2002年11月,《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有中小企业的成效亦十分显著,不少省份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已达80%以上。通过改制,国有、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相互参股、融合的力度不断增强,促进了地方国有中小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总的来看,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的企业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厂制向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的发展

我国的国有企业曾经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宠儿,而在改革开放中则是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改革成

本的主要承担者。在经济改革中,国有

企业承担着由于主动或被动退出而蒙受

的巨大经济损失,承担着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和经济转轨时期所背负的沉重债务

包袱、企业冗员和企业办社会等负担,

承担着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艰巨任务,

等等。正是由于国有企业承担了如此巨

大的改革成本,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才

得以迅速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才得以

顺利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我国的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才得以快速

发展,我国的社会才得以保持稳定。

1. 国有企业的发展。党的十一届

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所有制结构多元

化,国有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在全国工业

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开始逐年降低。

1978年,全国共有工业企业34.84万户,

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8.37万户,在全部

工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为24.0%,集体

所有制企业26.47万户,占76.0%;到

1987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在全部工

业企业中所占的比重下降至19.8%,集

体所有制企业上升至79.4%,其他所有

制企业占0.8%。

特别是在1993年以后,随着国有经

济战略性改组的实施,一些行业或地区

内的部分国有企业开始主动或被动地采

取退出策略,加之非国有经济的快速发

展,国有工业企业的数量在全国工业企

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开始以更快的速度

降低。以1997~2001年期间国有工业企

业的数量为例,1997年,规模以上国有

工业企业总数为72442户,到2001年已

减少至44609户,减少了27833户,减

幅为38.42%;其中,小型国有企业由

53997户减至29434户,减少了24563户,

减幅为45.4%。国有小型企业在总缩减

量中所占的比重为88.3%,国有大中型

企业的数量变化相对较小。从这一时期

不同规模国有企业所占的比重来看,国

有小型企业在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由

1997年的74.5%,下降到2001年的

66.0%,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占的比重则

从25.5%上升为34.0%。从这一时期国

有企业的资产规模来看,2001年和1997

年相比,中央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增长

了50.56%,平均年增长率为10.77%;地

方国有企业的资产总额增长了22.46%,

年平均增长率为5.20%。这些数字表明,

国有企业的资本规模在继续扩张,同

时,生产也开始向关键行业和领域的大

企业集中。

截至2005年底,全国工业企业总数

为271835户,完成工业总产值251619.5

亿元、主营业务收入248544亿元、利润

总额14802.54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

控股企业27477户,共完成工业总产值

83749.9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5574.18

亿元、利润总额6519.75亿元,也就是

说,占总数10.11%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业,完成的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

利润总额分别占总数的33.28%、34.43%

和44.04%。这些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

业户数虽然在不断减少,但利润等经济

效益指标却在年年增长,国有资产总量

在不断增加。2005年与2002年相比,国

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减少1.19万

户,年均减少3967户;销售收入增加

38100亿元,年均增长21.6%;利润总额

增加3814亿元,年均增长34.8%;税金

总额增加2237亿元,年均增长16%;资

产总额增加29867亿元,年均增长

10.1%。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国有企业在

我国工业发展中仍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

位。国有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和带动

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有

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

动力进一步增强,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

进一步显现。

自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以来,

体制的创新对于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

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国有企

业改革方面,加大了国有大型企业股份

制改革的力度。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先后

在境内外上市或增发股票,不仅筹集到

大量的资金,而且对这些企业转机建制

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促

进作用。建立规范的董事会、完善公司

法人治理结构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国有

企业改制工作和国有产权转让程序更加

规范。国有企业重组调整力度加大,国

有经济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各地

采取联合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合资

合作等多种措施,培育发展了一批大公

司大企业集团。选人用人机制改革迈出

了重要步伐。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

工作顺利推进。国有企业主辅分离、改

制分流以及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步伐加

快。2005年,全国已有一半以上需要退

出市场的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和资源枯

竭矿山实施了关闭破产,东部沿海地区

历史形成的国有困难企业问题已基本解

决。

2. 非国有企业的发展。

(1)股份制企业的发展。中国的股份制企业萌发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所带来的改革开放的热潮中。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明确企业产权成为企业改革当中的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试行股份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1986年12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提出,“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同年12月和次年1月,北京市天龙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真空电子器件公司先后成立,并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

1990年11月和1991年4月,国家先后批准了上海和深圳两市开办证券交易所。这是中国股份制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据不完全统计,到199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股份制试点企业3220家(不包括乡镇企业中的股份合作制和中外合资、国内联营企业),其中,工业企业有1781家,占55.31%。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对股份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清除了人们进行股份制试点的思想障碍,为股份制在中国的发展注入了无限生机。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指出: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益探索。同年12月,八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并决定于1994年7月1日开始实施,标志着中国股份制企业的发展纳入了正常的法制轨道。

此后,股份制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尤其是在1997年到2001年的5年时间里,我国的股份制企业(包括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7.2万家发展到30多万家,增长了3.2倍,年均增长33.1%;截至2002年底,上市公司已达1270家,其中,境内上市公司(A、B股)1224家,境外上市公司(H股)75家(其中包括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29家)。

截至2005年底,全国4048户重点企业中有公司制企业3395家(其中国有独资公司611家,股份有限公司1188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1348家),占83.9%。九成以上公司制企业的公司治理得到改

善。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经国务院批准后

开始启动,沪深两市共有403家公司进

入股改程序,占全部A股公司的

29.68%。此外,作为股份制重要制度基

础的两大基本法律——《公司法》、《证

券法》,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之后,也进行

了修订和完善。大型国有企业境内外上

市取得新进展,中国神华与东风汽车等

企业基本实现了主营业务整体上市。中

央企业完善董事会试点工作的开展,基

本改变了长期以来国有独资公司决策与

执行不分的体制,构建了分权与制衡的

治理框架,为下一步推进产权多元化的

股份制改革奠定了基础。

(2)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中共十

一届三中全会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

策,吸引外商投资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政

策的重要组成部分。1979~1980年,政

府即开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

地试办经济特区,并在特区内对外商投

资实行特殊优惠政策。1983年5月,国

务院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利用外资工作会

议,总结了利用外资的经验,进一步放

宽了吸引外资的政策。随后又陆续开放

了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

市,以及沿海经济开发区。这些措施的

出台,有力地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

发挥了各地利用外资的积极性,吸引外

资的步伐开始加快。1979~1986年间,

全国合同利用外资额191.59亿美元,平

均每年为23.9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65.95亿美元,平均每年为8.24亿美元。

在此期间,吸引外商投资主要来源于港

澳台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和服

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居多,且集中在

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内地吸引外资

还处于起步阶段。1986年10月,国务院

颁布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及

若干实施办法,对改善外商投资企业的

生产经营条件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

改善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1987年12

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指导吸引

外商投资方向的有关规定。1988年,党

中央、国务院批准海南建省和设立海南

经济特区。1990年,又决定开发和开放

上海浦东新区,并加大对我国交通、通

讯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规定

和举措使吸引外商投资的环境得到了进

一步的改善,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形

式、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初

步建立起适应国际惯例的对外经济运行

机制。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

之后,对外开放出现了新的局面,利用

外商直接投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

的发展。外商投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规模逐渐扩大,外商投资形式趋向多样

化,投资领域开始向第三产业拓展,投

资分布开始向内地延伸,投资来源也更

加多国(地区)化。

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自

1996年开始,中国对利用外资政策进行

了适当调整,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

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四类;调整外商

投资企业的减免税政策。1996年,中国

在所有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居首位,

实际引资417.25亿美元,占流入东亚地

区直接投资金额比重的69%,显示了中

国对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相当巨大。

1996~2000年期间,越来越多的大型跨

国公司进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的资金

来源结构和技术结构有了进一步的改

善,资金和技术密集的大型项目和基础

设施项目增加,外商投资的平均项目规

模不断扩大,外商投资的领域也进一步

拓宽。

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后,跨国公司对华投资形成了一个新的

高潮。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

突破了520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

最大的引资国。2004年和2005年,中国

吸收海外直接投资分别达到606亿美元

和724亿美元,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在

华投资的跨国公司纷纷通过人才属地

化、技术属地化、市场属地化和拓展研

究发展机构等经营措施,力求取得在华

发展的主动地位。

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6月底,

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0153

个,合同外资金额11827.99亿美元,实

际使用外资金额5906.64亿美元。外商

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农业、基础

设施等诸多领域。目前,来华投资的国

家和地区超过190个,累计投入资金

6000亿美元,企业超过53万家。全球最

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50家在

华投资,其中30多家设立了地区总部,

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超过600家。

从世界500强在华子公司的行业分

布来看,主要集中于制造业、石油化工、

电子通讯、制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

和金属冶炼与加工等行业。其中汽车制

造业和电子通讯业在中国的发展速度最

快。从地域分布来看,世界500强在中国

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其中在上海、广东、北京、江苏、天津、 辽宁和山东等沿海省市的投资占在华投资企业总数的90%以上。此外,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受到了世界500强企业的关注。2004年底,世界500强中在四川、陕西投资的企业分别达到了97户和29户,投资金额分别为18.27亿和5.85亿美元,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较好的带动作用。

(3)私营企业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私营经济应运而生。但这时候私营企业还没有取得合法地位,都是存在于个体经济和集体企业的名义下。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私营经济是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分,是公有制经济必要和有益的补充。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私营企业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1989~2006年,我国私营企业户数从9万户增加到494.7万户,增长了53.97倍;私营企业注册资金由84亿元增长到7.5万亿元,增长了891.86倍。2006年,全国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6395.5万人,城镇中全部民营经济固定投资总额达到4.83万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6%。2006年,全国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为2436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13.8%;私营企业税收总额为3495.2亿元,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重为9.28%,比2005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

在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企业规模持续扩张。近些年,一些私营企业依靠自身积累,或通过参与企业改制、重组等多种形式,使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大中型私营企业数量增长明显。2005年底,全国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10.5万户,比2004年增加了2.7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2.4%。注册资金1亿元以上的大型私营企业达3049户,增加了946户,占私营企业总户数的0.07%。

在相关法律的规范下,有限责任公司已成为私营企业的主导形式。2005年,全国实有私营有限公司达330.3万户,占私营企业总数的76.8%;注册资

本56775.8亿元,占私营企业注册资本

总额的92.6%;户均注册资本已达171.8

万元。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国家引导私营

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影响下,私营企业

发展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拓宽。2005年

底,第一、二、三产业中私营企业的户

数在私营企业总数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

1.9%、33.3%和 64.8%。在一些新兴行

业中,私营企业的发展比较迅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私营经济的发

展速度成倍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占

GDP的比重已超过1/3。在部分地区,个

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

动力量。2005年,全国规模以上私营企

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807亿元,比2004

年增长25.3%,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

加值增长速度16.4%高出8.9个百分点。

此外,私营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吸纳

下岗人员再就业,出口创汇、缴纳税费

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经济

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4)集体企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

前,我国的集体工业管理体制存在着诸

多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

集体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

革,还权于集体工业企业,并改统一核

算、统负盈亏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同

时,针对“文化大革命”给集体工业企

业管理制度造成的破坏、领导班子不

力、管理混乱等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整

顿措施。通过改革、整顿,使集体所有

制企业长期受“左”的影响所造成的各

种弊端逐步得到克服,调动了企业和职

工的积极性,集体所有制工业生产不断

发展。1978~1984年,城镇集体工业产

值由562.56亿元增长到1017.74亿元,

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3.3%上

升到13.4%。在此期间,城镇集体工业

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9.7%。

改革开放以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

期,城镇集体经济发展迅速,是国民经

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工业总产值、

从业人员和新安置劳动力,1991年分别

达到3315亿元、3628万人和272万人。

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城

镇集体经济的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

值的15%以上,就业人数占全国城镇就

业总人数的20%以上,其在城镇经济中

的作用和地位仅次于国有经济。1994~

1996年,集体工业总产值一度超过国有

工业,在各种经济类型中居于首位。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镇集

体经济呈现下滑趋势,特别是近些年的

下滑幅度加大。据统计,1998年全国规

模以上集体企业共有4.8万户,到2001

年时下降至3.1万户,资产总额也由

1998年的3580亿元下降为2001年的

2865亿元。

此后,集体企业的数量始终处于

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在全国工业总产

值中的权重也在相应下降,而在企业

数量逐年减少的同时,企业的平均资

产规模却在不断扩大。从集体企业的

数量来看,2005年,全国集体工业企业

数已经下降为15935户,大约是2001年

企业数量的一半;从集体企业的工业

总产值来看,2000年,集体企业的工业

总产值为11907.9亿元,在全国工业总

产值中占大约13.9%;到2005年,集

体企业的工业总产值下降为8615.1亿

元,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

也下降至3.42%。从集体企业的平均规

模来看,2001年,每户集体企业的平均

资产为1702.8万元,2003年上升至

3160.7万元,到2005年时进一步上升

为3378万元,企业的平均资产呈现逐

步扩大的趋势。

总的来看,改革开放以来,集体企

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

用。集体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推

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据《中华工

商时报》200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

国203万户私营企业中,有50多万户是

由国有或集体企业转制而来,占全部私

营企业的25.8%。然而,集体企业在发

展中遇到了种种问题,产权不清、设备

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

质差,以及外部环境问题等对集体企业

的发展形成了很大阻碍。尤其是产权模

糊和集体资产缺乏保护已成为阻碍集体

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今后,应以明

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加快

完善促进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将

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

“继续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的发展”任务落实到实处。

作者简介:

沈志渔(1954-),男(汉族),浙

江宁波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

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

100836。

责任编辑 王书昆

专题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

专题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巨大变化(32页) 考点29. 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转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1978年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历史的伟大转折?) ①会议恢复了马克思主义路线 ②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3.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是什么?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①工作重心:经济建设 ②进入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③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5.改革首先从农村展开,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6.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什么?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何作用? 它极大地激发起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口的温饱问题。 8.开放首先从沿海地区推行。后来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9.对外开放目的作用是什么? 目的:以多种形式吸收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发展经济) 作用:①加快了我国发展步伐②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③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④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0.改革开放始于何时何事件?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1.改革开放的作用(意义)何在?(为什么说是成功的?) 正是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综合国力也显著增强。 12.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13.对我国对外开放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①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开始对外开放; ②2001年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考点30.了解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中国奉行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奠定新中国外交事业基础的时间和事件分别是什么? 1953年,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意义:奠定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基础。 4.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5.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外交活动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政策又有了重大发展,提出了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 7. 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新的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8.新战略提出的意义:赋予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新的内容。中国外交进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主动、最有利、最活跃的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0.25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24年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16.5%。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1.2、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1.2.1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 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0.3%。 1.2.2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1.2.3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

2020年(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常见发展问题及解决思路

(发展战略)中国企业常见发展问题及解决思路

近些年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是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处于经济成长期的中国经济背后是大批处于成长期的中国企业,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保证了中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成长期中国企业的发展速度很快(主要表现为销售增长快),主要原因是经济大环境好(外部机会大或生意机会多)和企业自身运营的努力。从财务角度上来见,成长期中国企业的财务成本较低,现金流量增长较快,利润情况越来越好。 不过,正是成长迅速,成长期中国企业似乎把大多数精力放于解决已发生的问题上,对是否发展、向何处发展、如何发展等却或多或少存于壹些疑惑。这种疑惑如果旷日持久,就会贻误企业发展的大好时机,错失持续成长的大好局面。下面,结合成长期中国企业常见的四大类发展问题来探讨相应的解决思路。 1.不思进取 1.1典型特点 企业经过若干年艰苦创业后,成长为壹家颇具实力的、有壹定财富积累的企业。由于创业阶段的运营努力,企业业务增长速度较快,且处于盈利较高的发展阶段,因此,获取商业利益比较容易,也相对处于市场的优势地位,遗憾的是有些企业自然不自然涌现自满情绪,极易形成不思进取的局面。 有些私营企业主于感到竞争越来越大、利润趋于平均化之后,收盘不干或者维持现状的倾向较大,于此不进行探讨。此处着力较多的是员工的不思进取,特别是于处于市场领先之后,往往会因为优势而萌发的自高自大。 1.2壹般对策 ①欢迎竞争。和竞争对手共同培育市场,共同发展,共同制定市场规则,以竞争促进发展。成长期企业所处的市场壹般也是快速成长的行业,因此,扩大市场容量,培育市场是市场领先企业的重要任务,而规范竞争则是行业所有参和者的壹致任务。排斥竞争最终会被证明是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变迁和展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的变迁与展望 牛效龙 ( 北京市西城区阜成门北大街6-6,100034)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伴而生共同深入,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艰难曲折,改革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解决,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选人、用人、收入分配、劳动社会保障体制等各项制度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文章首先对中国国有企业三十年来人事制度改革进行简要回顾,总结了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成就,剖析存在的问题,展望了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的目标、原则和方向。 【关键词】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改革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劳动人事制度变革历程 (一) 中国国有企业领导体制(用人制度)的发展演变 建国以后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曾经多次调整。从解放初期国营企业实行的军代表制到1950年开始普遍实行工厂管理委员会制度到1951年东北地区部分国营企业推行并在1956年前广泛推行的“一厂制”再到1956年起延续到1984年实行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党委领导下的职工代表大会制,都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息息相关。随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改革传统的国有企业领导体制也成为必然。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实行厂长(经理)负责

制”。198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厂长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开始对国有企业领导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从此进入厂长(经理)负责制时期。1987年8月国家经委等三部委召开全面推行厂长负责制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国有企业领导制度改革已经从试点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厂长负责制下,在企业的厂长(经理)、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三个权力主体中,厂长(经理)的权力得到极大提升,“一厂之长,法人代表,全面负责,处于中心地位,起中心作用”,厂长(经理)实际上处于无从监督的地位,不利于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发展。1991年9月,江泽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关于企业内部领导体制谈话,提到“三句话”,即“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这样,从1986年11月到1991年9月,经过不到五年时间的实践,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又一次发生了重大调整。然而在实际贯彻执行中,厂长(经理)和党委书记往往由一人担任,更加强化了无从监督企业领导人的问题。 1994年以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时期。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开始按照公司制企业的治理结构来规范,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组成的决策机构、辅助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独立、逐级授权、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相互制约的纵向授权模式。在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方面,不仅要解决公司

(发展战略)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发展道路

1、成思危,第15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的讲话,2006年11月4-6日。 2、马振奎,《创新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中国商贸》2009年19卷 3、王学平,《管理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产经前沿》2007年第12期 4、刘瑞霞,《加入WTO与我国企业发展对策思考》,《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年第4 期。 5、潘占杰,冯伟,《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新经济导刊》2006年第2卷 6、臧永革,《网络经济与中国企业发展》,《冶金自动化》2008年S1。 7、可卫,《跨国企业发展的新格局与新趋势》,《中外企业家》2004年12卷。 第一、中国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也离不开行业的特色,更离不开企业原有的文化和几个方面的基础。所以,照搬外国的东西是不大可能搞好中国的企业的,中国的企业需要认真的吸收和学习国外的经验,同时更应该很好的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把实践经验上升成为理论,指导我们自己的管理实践。 第二、把中国企业的实践经验认真的进行案例研究,把它上升到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实践,这个工作有一些企业家做了,但是总体来说没有这样做。从国外来看,国外的一些新的企业管理理论,也都是从大量的实践里面提炼出来的,比如说公司再造,或者是业务流程再造,这些就是美国的教授调查了大量的企业,通过思考然后得出来的。 第三、经济全球化在21世纪主要的特点有四个,第一个是以金融为核心,第二个是以知识为基础,第三个是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第四个是以跨国公司为载体。首先应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特点,制定我们企业发展的战略,就是说以金融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先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大趋势,为了迎接这个大趋势我们去否定他、忽视他都是不对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也要看到消极方面的影响,尽可能趋利避害,使我们企业更好的发展。 ——成思危,第15届中外管理官产学恳谈会 的讲话,2006年11月4-6日。 在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我国确立了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搞创新,实施创新工程。现实社会中竞争如此激烈,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不搞创新是没有出路的。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企业不搞创新就没有竞争优势,就会被不可阻挠的快速发展的社会所丢弃。很多大中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个关键性问题。都在大量投入资金来搞研发,投入大量资金来挖掘各种科技人才。国家要发展离不开企业,企业要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凸显在企业的面前,已成为企业生产发展的命运所在。面对迅猛发展与瞬息万变的国际和国内市场,企业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更好地维护企业的利益格局,才能巍然屹立在世界之林,民族之麟。 企业创新的意义 企业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肩负着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承担者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完成这样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靠的是创新。从现代科学的角度上看,创新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集成系统,以谋求最佳的系统综合效应给企业经济带来最佳的利益。对于企业来说,要全方位地、系统地、持续不断地去进行创新,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课题研究阶 段性成果展示 指 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的决策,从改革开放的政策实施以来,为了进一步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我国又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具有跨时代进程的政策,使我们的国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从离我们最近的身边事就能过看出这三十年来祖国的腾飞与富强。或许出生在这个幸福时代的我们对这一切的变化感受的并不深刻,可我们的父母却是在这三十年中成长起来的,对这三十年的变化感受颇深,那么,三十年来主要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提出设想: 通过本次小组同学之间的调查研究以及研究性学习报告成果交流,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质疑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出最终方案: 分组查阅网络及书籍资料、采访调查,整理出相关材料,写一篇有关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的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展示研究成果。 研究步骤: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调查采访——总结展示成果——反复修改——得出结论。 准备工作一: 把小组分为3个小队采访调查、搜集整理资料: ⑴张云云、潘娅:改革开放以来日常生活的变化 ⑵周玥玥、夏子雯、成鹏、王艺: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方面的变化 ⑶祁东格、王荣昇、周楠、朱雯:改革开放以来通信方面的变化 准备工作二: 每位同学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并以课件形式准备展示研究成果。 成果展示: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已有整整三十年的光景,在这三十年中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取得了不少的成就。经过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在改革开放的这三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建湖周边的乡村及城市的社会调查中就可以得到不少的答案。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 ——以杰克魔豆咖啡连锁事业为例 罗天行政管理08 20080003009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出现了能与世界级企业一比高低的民族企业,比如海尔、长虹、联想、健力宝、TCL 集团等。它们运用先进的管理思想,如人本管理、目标管理、文化管理等管理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可否认,中国企业的管理思想或多或少借鉴了西方优秀的管理思想,但在一步步的发展过程当中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的管理思想,而下面我主要以杰克魔豆咖啡连锁企业为例来陈述我所了解的一些不同的但十分有效的管理理念。 杰克魔豆咖啡连锁企业是我从我的家乡广东起步并发展起来的,目前已拥有自建设计、工程、培训、售后团队、中央厨房和咖啡烘焙工厂。旗下的“杰克魔豆咖啡生活馆”目前在广东省珠三角地区拥有20家店铺;旗下另一品牌“潘多拉城市行动咖啡”针对崇尚时尚的青少年和年轻白领消费族群,在上海与珠三角起步,已有12家,并每个月以2至4家的速度持续发展。 我也是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这个企业,第一次去是因为同学的推荐来到它旗下的一间“杰克魔豆咖啡生活

馆”。它位于高楼林立的商业区,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一个别具一格的咖啡店:冷色调的装饰、柔和的灯光、干净利落的设施,使咖啡店看起来冷静而不失温馨。店内顾客不少,却意外安静,似有似无的Jazz音乐萦绕在耳际。我到二楼坐下,服务员礼貌地问候,送上一杯水,再没有打扰。当时我就觉得这个咖啡店很不一般,其装饰鲜明、独特,风格独树一帜;一走进店内就可以看到一个可以转动的约2米高的巨型书架,书架上摆设着各种书籍杂志和贩卖的咖啡豆和咖啡机,座位区分为吸烟区与非吸烟区;二楼的设施比较丰富,coffee lounge、6.1DT系统的视听室、雪茄室、临街咖啡座、视讯会议室、网络资源区以及比较独特的空气商店,整个氛围颇具后现代主义,营造了一种懒洋洋的咖啡生活。 “生活”正是这间咖啡店的品牌,而竖立品牌意识正是杰克魔豆咖啡连锁企业和其他咖啡企业的最大不同之处。我们熟知的上岛咖啡、星巴克等咖啡企业都没有这样独特的品牌,首先这里不是让顾客吃饭的地方,而是让顾客在没地方吃饭的时候来这里享受自己的空间。杰克魔豆的服务员也从来不过来收拾桌子,除非顾客叫她们,它们采用的是“被动式”服务。正是这种被动式的服务,几乎颠覆了整个广东喝咖啡的习惯。杰克魔豆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当然,受到关注的除了顾客,还有一部分是喜欢这个商业模式而蠢蠢欲动的加盟商。尽管国内外知名咖啡品牌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转眼之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早已有了32个年头了。在这32年当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家都知道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新的伟大革命。不错,要是没有当初的邓小平一声令下喊出来改革开放的口号,谁又能知道今天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改革开放使得中国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沿海地区,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以珠海为中心的经济特区,使工业规模显著扩大,产业结构渐趋合理,所有制结构日益完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行业分类广泛、技术含量较高、外向度突出的工业格局。按照近几年统计显示,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46.97亿元,比1978年增长8.1倍,平均每年递增11.7%增长. 改革开放不仅仅使国内的生产总值达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也使得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自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村经济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发展为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农工建运商服综合经营的新局面。农民们的大力发展畜牧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畜牧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容忽视的就是中国的工业的建设,充分发挥了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主导作用。 中国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从而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且还可以促进三大产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的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其次,,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了大大的提高。自从2001年中国申请加入WTO组织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紧接着就是2001年中国的申奥成功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也是世界给中国最大的肯定。之后神州五号,六号乃至七号的升天,是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都证明了中国无论是在经济上面还是在科技上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中国不再是停留在1840年鸦片战争时期那个任人宰割的中国了。 再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居民和城镇职工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吃的方面,人们由量的满足向质的方面提高,人们饮食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并趋于优化。我国商品早已告别短缺,进入物质资料相对丰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粮凭供应,副食要票证”的状况一去不复返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总量增加,在质量上面也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心理健康教育 院系:日本语学院 年级: 2009级 班级: 11班 班内序号: 05 姓名:张帅 2010年2月1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 张帅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世界感叹。期间,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国人的共同努力,战略方针的高效有力,等等,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打下基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当然,在教育、科技、航天等领域,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 下面,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进行一下简单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的八大成就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约合14 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6)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

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及发展策略

摘要:开展中小企业的跨国经营更具有重大理论与现实意义。主要分析中国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并对此提出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策略选择进行了研究。关键词:中小企业;跨国经营;比较优势;发展策略中图分类号:f72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026-02 目前,中国约有99%的企业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超过60%,对税收的贡献超过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占出口的60%。然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面临许多难题:规模较小、产品结构单一、品牌形象较弱、资金缺乏等导致其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更为不易。一般来说,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成功率和利润率均低于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但这些劣势一般是动态的、暂时的,中小企业既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要充分利用与大企业相比较的优势,尤其是随着专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及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小企业的各种优势得到了更充分地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随之进一步增强,成为最富活力的经济群体。一、中小企业展跨国经营的比较优势(一)产权优势国有资产流失是中国当今经济领域内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国有企业的海外经营状况也很不理想。据有关部门的调查分析,境外国有企业盈利、持平和亏损的各占1/3。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国有资产委托—代理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好,造成国有资产的海外流失。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的产权要明晰得多,经营者的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挂钩,保证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顺利进行。(二)技术优势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技术优势当然更明显,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也具有对外投资的技术优势: 1.小规模技术优势。在中国,中小企业在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小批量制造技术和多功能的机器设备就较为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中小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当地条件的技术和成熟的工艺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在国际市场独辟蹊径,避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逐步形成和发展有自己特色的跨国经营。 2.技术创新优势。相比大型企业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部门进行技术创新的模式而言,中小企业更能迅速地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中小企业能根据项目的需要,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开发周期短、见效快的技术,较快地获得经济效益。中小企业对市场具有很强的技术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出现有知识技术中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部分,并迅速加以应用,投放到市场。目前,由于所有制的原因,中小企业多数属于私有制成分,正由于私有制在激励机制上具有的优势,使许多中小企业充分利用自身灵活性的特点,敢于大胆尝试新技术,并在某些领域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与技术密集性企业,据统计,21世纪的一些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如个人电脑、光扫描器等都是由中小企业发明的。目前,中国66%的发明专利、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因此,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尤其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必然会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技术创新的大力发展。 3.管理优势。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实施科学的决策管理是对外投资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经营灵活。中小企业能够灵活地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做出进入或退出的选择。大企业往往倾向于规模经济,进入新的市场后都要大量投资,以期达到最佳规模,获得更多的收益,但这也束缚了大企业的手脚,当市场发生变化收益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时,大企业则很难退出市场,否则将面临前期投入的巨大损失。而中小企业规模小,进退市场的成本与大企业相比要小得多,当发现有的市场有利可图时,就快速进入;当所处的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存困难时,就迅速退出该市场;另外,中小企业资金投入少,企业规模小,管理人员少,市场进退成本低,能更多地接触客户,更快地反应市场,具有大型跨国公司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二,决策高效。大企业决策所需的信息往往要层层传递,这样容易导致信息失真。中小企业内部的环节相对较少,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占得竞争的先机。 4.产品优势。大型企业大规模生产产品的产能决定了它们有自己特定的产品市场,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生产能力也决定了其自身独特的市场占有优势。中小企业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一般而言,大型企业适宜于大批量产品的生产,而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有限,实力较弱,它往往无法经营多种产品以分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变化 班级:软件+土木082班学号:姓名:崔悦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2008年8月,奥运会在北京举办,中国军团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1位,成为了真正的体育大国! 中国的变化是一个历史性的尝试,其从前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深度、广度和开放性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划时代的尝试将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最重要的一步。从历史的长远观点来看,这只是走完了第一步,改革进程的路还很艰难,任重而道远。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变化之大,举世瞩目。如何借鉴30年成功的经验,牢牢把握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这是纪念改革开放30年,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其中,改革的“变”与“不变”最值得研究。 邓小平曾多次用“变”与“不变”指明改革的本质和前途,比如,他在1980年指出,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形势下,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再比如,他在1984年分析改革形势时说,“最大的不变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此外,他还预言:这个“变”与“不变”的问题,“是人们议论纷纷的问题”,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近代中国的经济举步维艰,1929年至1933年间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西方各国采用货币、倾销等政策向中国倾销商品,严重影响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尤其1931至1934年间,中国工商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的严重入超,银行钱庄挤兑风潮频发,丝织业停产倒闭,制茶行业举步维艰等方面,致使中国经济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国民政府面对困境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减轻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的目的,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币制的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工商业发展的困境。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终于获得了今天的成果,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升。当然,中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与机遇。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民国时期我国的经济状况? 中国民国时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各种予盾的激烈斗争之中,社会经济在动荡、曲折中缓慢前进。民国时期中国社会经济曲折发展的历程,各种经济势力此消彼长的现象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经济状况。民国时期,在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封建地主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是阻碍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民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再不实行改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就会被葬送。”30年前,一个伟大领袖,一个中国新时期的设计者——邓小平代表亿万人民,顺应历史潮流,打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中国从此走向世界,世界从此认识中国,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也从此开始……对改革开放前后人民生活的变化进行的讨论,我们主要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的改变进行归纳。 1.衣:由穿暖到个性化 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商品供应严重匮乏,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质的丰富和思想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不少人穿上名牌服装或时装,服饰已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近30年来,城乡居民消费生活变化最快、最大的是服装。不仅衣着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穿着质量明显提高,服装功能也由过去的单纯遮体御寒演进为体现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与塑造自我形象。 2.食:由吃得饱到吃得好. 改革开放前,食物匮乏、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足,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改革开放后,十几亿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人们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粮食消费比重下降,表明人民不再为吃饱而发愁。在主食消费比重下降的同时,副食特别是动物性食品消费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对原粮消费相对下降的同时,对加工食品特别是风味、疗效、方便食品的消费上升。 3.住:由拥挤到舒适宽敞.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居住条件较差。改革开放后,不仅人均居住面积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明显的改善,城镇居民住房,由缺房、拥挤逐步向比较宽敞、比较舒适方向发展。住房的质量和配套性也不断提高。 4.行:由闭塞受限到舒适快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的增长都很快。由于经济条件的好转和假期的延长,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乘火车外,乘坐飞机也不是稀罕的事了,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也占一定比重。随着各种运输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基本形成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民用航空组成的综合运输网。 5.用:由物资紧缺到琳琅满目. 改革开放前,代表着当时生活水平的“四大件”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话、电脑、手机已相当普及。城乡居民的用品消费,呈现出以非耐用消费品为主向以耐用消费品为主,以日常生活用品等生存资料为主向彩电、冰箱、空调、微机等发展和享受资料为主,以功能单一、低档用品为主向高科技、多功能中高档用品为主转化的趋势。 6.通讯:由鸿雁传书到人远天涯近 截至目前,中国固定电话用户已达3.6亿多,移动电话用户总数接5.7亿,已成为全球移动电话用户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今,无论走到国内哪个大中城市,电话可以直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7.娱乐生活方面: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到个性化的家庭影院;从收音机中收听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教学要求: 1、历史分期与各时期的总体特点; 2、各时期的主要文学现象和文学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时安排:课时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室 教学过程: ★一、中国现代文学及其历史分期 P1 (一)中国现代文学史 借用钱理群的话说: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指从1917年的文学革命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时期的文学所发生发展的历史。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 最新的分法,是用“三个十年”把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个十年:五四时期,1917—1927年(20年代) 第二个十年:1928—1937年6月(30年代) 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9月(40年代) 二、现代文学的第一个十年 (一)前五四文学时期 1898年戊戌变法:梁启超、康有为 梁启超:创办《清议报》,开始“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严复:翻译英国赫胥黎《天演论》,宣传达尔文的进化论; 林纾:开拓“汉译小说”,翻译了近180种西方名著。 (二)新文化运动 P3 序幕: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新青年》 主要内容:“拥护德先生”、“拥护赛先生”、“打倒孔家店”,是思想革命

和文学革命的统一。思想革命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三)文学革命的兴起及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1、文学革命的兴起及其原因 1917年1月1日,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同年2月1日,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在胡、陈旗帜下,钱玄同、刘半农等也纷纷撰文表示支持和赞同,并不断补充和丰富文学革命的内容,一场破旧立新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坛上逐步兴起。 文学革命兴起的原因是:适应当时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的要求而兴起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适应中国文学前进发展的要求而兴起的,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外国文学的启蒙和影响。 2、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主张的评价 ①胡适的文学主张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有着开创性的作用。关于文学内容、社会作用的重视与提倡,所持的“历史进化的文学观”,对控制当时文坛的陈腐的封建旧文学,形成了很大冲击。特别是白话文学的主张,有力地促进了语言的现代化变迁。但主张多为形式上的点滴改良,且有较大的妥协性。 ②陈独秀的文学主张从彻底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立场出发,不仅反对旧文学的语言形式,更反对旧文学的反动思想内容,从而鲜明地举起了文学革命大旗。主张文学革命的态度较之胡适,也要坚决和激进的多。但在否定了封建旧文学后,建立什么样的新文学,回答却欠具体。从西方汲取来的文学观念,本身也存在着某些矛盾和混乱。 ▲3、文学革命的实质 (1)文学语言的革命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中的“八事”: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2)文学观念的革命P4 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