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农学

学号:201101130056

姓名:曾通明

指导教师:卢丙越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曾通明

(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将其种植区分为四个小种植区,每个种植区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在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测量叶面积、株高以及茎的粗细情况。以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越密,玉米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叶面积指数数值越大,但是等到开花以后。高密度区域比低密度区域衰减的速度要快;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会有所下降,但群体叶面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开花以后,密度较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明显较快;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空秆率也越来越高:商品穗的数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玉米生长及产量有明显影响。高密度栽培时, 种植密度超过一定群体后, 群体对单株的影响由最大值逐渐减少;低于此密度后也是如此。合理的密度能够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还能增强玉米光合作用,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字:种植密度; 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前言根据中国粮食发展战略规划, 至2015年玉米总产量将上升至1.79亿t[1]。为了缓解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与玉米需求量增加的矛盾, 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 增加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必经之路[2]。随着耐密型玉米品种的推广, 玉米的种植密度显著提高, 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密度下群体的源库结构和源库关系【3】。有关学者就不同密度对玉米维管束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指出密度对玉米果穗维管束的数目、面积影响显著.樊明等【4】研究了密度对玉米雌雄开花间隔及产量的影响, 发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 雌雄穗延迟吐丝散粉,

且高峰期重合时间短, 不利于花期完成受精作用, 穗粒数减少, 单果穗重和千粒重降低, 空秆率提高, 但因有密度的优势, 收获穗数多, 产量反而没有降低.迄今为止, 种植密度对玉米雄穗发育的影响还尚未见报道.本试验旨在通过对不同密度条件下玉米雄穗发育的研究, 分析密度对玉米雄穗分化过程、雄穗长度和分枝数、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为提高玉米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实验基地中种植的玉米。

1.2 方法

在实验基地中随机取3000株/亩、3500株/亩以及4000株/亩的三种玉米种植密度的玉米,其中在密度为3000株/亩的地块中随机取20株玉米,而在密度为3500株/亩的地块中随机取15株,最后在密度为4000株/亩的地块中随机取样20株。取好样后带回实验室进行测定和数据处理并分析。

在取样前测定每个密度植株间的株距,然后将取回的样品用钢卷尺首先进行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鲜重进行测量和称重,再将这些玉米秸秆和叶子进行剪碎装袋和称其鲜重,处理完这些后放到烘箱中进行烘干(一般情况下烘三天即可),再称其秸秆和叶子干重以及玉米的千粒干重,最后就所得数据进行记录与分析。

1.3 数据记录

对于以上数据进行详细地记录,如下表:

项目

密度

3000株/亩3500株/亩400株/亩采集样本数/株15 20 20

株距/cm373227

株高/cm 173 160 161 穗位高/cm 63 57 52

穗长/cm 16 14.2 13.8

行/穗13 13 13

粒/行32 26 25

粒/穗417 338 325 粒鲜重/g 1642.28 1695.78 1478.64 叶鲜重/g 682.39 1236.65 976.7 秸秆鲜重/g 1780 2394.62 2106.7 芯鲜重/g 381.62 757.74 712.4 秸秆干重/g 943.85 610.27 700.2 叶干重/g 605.43 877.96 478.6 粒干重/g 1120.26 1080.5 987.4 粒千粒重(鲜)/g99.4889.74 81.21 粒千粒重(干)/g 146.29 124.65 116.8 2 数据处理

根据数据记录可以得出的数据处理结果如下:

①在密度为3000株/亩的地块中所种植的玉米有:

生物产量=(943.85g+605.43g+1120.26g)÷15×3000×10-3=533.9kg/亩经济产量=1120.26g÷15×3000×10-3=224.1Kg/亩

收获指数=224.1÷533.9×100%=42%

籽粒含水量%=(1642.28-1120.26)÷1120.26×100%=46.6%

②在密度为3500株/亩的地块中所种植的玉米有:

生物产量=(610.27g+877.96g+1080.5g)÷20×3500×10-3=449.5Kg/亩

经济产量=1080.5g÷20×3500×10-3=189.1Kg/亩

收获指数=189.1÷449.5×100%=42.1%

籽粒含水量%=(1695.78-1080.5)÷1080.5×100%=56.9%

③在密度为4000株/亩的地块中所种植的玉米有:

生物产量=(700.2g+478.6g+987.4g)÷20×4000×10-3=433.2Kg/亩

经济产量=987.4g÷20×4000×10-3=197.5Kg/亩

收获指数=197.5÷433.2×100%=45.6%

籽粒含水量%=(1478.64-987.4)÷987.4×100%=49.8%

3 数据分析

3.1 生物产量

根据三个种植密度的生物产量数据来看,它们的大小关系是:3000株/亩>3500株/亩>4000株/亩,如果作物种植生产是为了获得生物产量,如主要目的是为了用秸秆做肥料、饲料等,则在这三个密度中最适种植密度应选择3000株/亩,种植密度为3500株/亩的次之,总之就是随着密度的增大,在一定种植密度内与其生物产量呈负相关。

3.2 经济产量

根据三个种植密度的经济产量分析来看,他们的大小关系是:3000株/亩>4000株/亩>3500株/亩,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种植玉米主要是为了获得它的经济产量,在某些地方玉米是人们的主食或主要用于饲料等,所以在这三个种植密度内,最适密度应选择3000株/亩为宜。

3.3 籽粒含水量

籽粒的含水量的大小能清晰地反映出其含淀粉量的多少。而从这三个种植密度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籽粒含水量关系是:3500株/亩>4000株/亩>3000株/亩,可以看出的是似乎籽粒的含水量没有关系,这个结果可能是因为地理环境所致。一般情况下为了获得更高的经济产量,我们应选择籽粒含水量较小的,且含水量小的玉米籽粒比较耐贮存,所以在这三个种植密度内选择种植密度为3500株/亩的为宜。

4 种植密度对玉米其它相关影响

4.1 种植密度对玉米种皮形态建成及胚乳淀粉粒发育的影响

随着籽粒的发育,内珠被中的细胞质首先作为营养物质被吸收、解体,形成珠被绒毡层;珠被绒毡层退化消失的同时,子房壁细胞也离散解体,最终使子房壁和内珠被愈合在一起,形成种皮。胚乳内淀粉粒的积累是由内向外进行的,胚乳第二层细胞内淀粉粒的发育要早于胚乳最外层细胞。授粉后10~15 d 是胚乳淀粉粒发育的质变关键时期(由无到有);而授粉后20~25 d 是淀粉粒发育的量变关键时期(由少到多)。高密度处理的种皮细胞总层数约占低密度处理的1/2,但其各层细胞中的内容物相对较多,种皮形态建成的速度较慢。授粉后10~20 d,高密度处理的胚乳淀粉粒明显比低密度处理大且多;而授粉后25 d 表现相

反。玉米胚乳淀粉粒的剖面面积多数集中在0~0.8μm2之间,约占52.90%,大于3.6μm 2 的仅占0.72%,有90.58%的淀粉粒的剖面面积小于2.0μm2。通过改变玉米种植密度,可以调节其种皮形态建成及胚乳淀粉粒发育速度[5]。

4.2 种植密度对玉米雄穗发育的影响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雄穗发育的影响, 李春奇等[6]对郑单958和浚单20 玉米的雄穗长度﹑分枝数、抽雄期进行了统计分析, 采用石蜡制片方法观察了玉米花药的发育, 醋酸洋红法测定了花粉的生活力.结果表明, 随着密度增加, 玉米雄穗的分化相应推迟.在高密度条件下, 雄穗的穗长明显变短, 分枝数显著减少, 抽雄期推迟.高密度条件下花药发育迟缓, 当低密度条件下的玉米花药壁形成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时, 高密度的玉米花药仅分化出孢原细胞.花粉的生活力随密度增加略有降低, 但影响不显著.

4.3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的生长特性及根系形态的影响

种植密度增加,不同株型玉米个体生长均受到抑制,各项根系形态指标显著降低(P < 0.01),但较低幅度增密对平展型品种根系各项形态指标无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品种比根长与比根表面积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对平展型品种影响最大,对紧凑型品种影响最小;穗根比、根系生物量分配比例存在显著基因型差异,平展型品种较其它两个品种具有较高的根系干物重分配比例,但其穗根比较低. 综上,增密过程中平展型品种倾向于通过形成庞大根系以提升单株竞争能力,但是个体间激烈的竞争将限制群体产量的提高;而紧凑型品种(Z 和小株小穗型品种个体间竞争较弱,因而在群体压力增大时能够通过增强自身根系的吸收能力以保证对地上部水分、养分供应,有可能获得更高的群体产量[7]。

5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种植密度主要是影响玉米的源与库。即源与库对玉米产量的限制作用大小与密度有关, 协调群体库源关系是作物高产的关键, 收获指数和粒叶比都可较好地反映群体的源库关系,粒叶比作为高产群体协调的一个重要指标, 在高密度条件下当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时, 可以通过提高粒叶比来继续提高产量。源限制观点认为, 光合产物是籽粒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库潜力的发挥程度取决于源的强度, 遮光、剪叶和降低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均导致产量下降, 主张增源是增产的主要途径。库限制观点认为, 库既影响干物质生产, 又决定干物质的分配, 还控制籽粒的灌浆速率,库的竞争能力对源的生产具有反馈作用. 库源比增大则产量增加, 要提高产量必须扩大库容。在高种植密度条件下增加单株库容量、提高结实率、增加粒叶比,在现有的叶源基础上增加穗粒数, 是未来优化高密度条件下源库关系的主要方向, 可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罗振锋, 佟屏亚, 矫树凯.现代玉米生产[M]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8.

【2】刘开昌, 张秀清, 王庆成, 等.密度对玉米群体冠层内小气候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4):489 -493.

【3】赵全志, 高尔明, 黄丕生, 等.源库质量与作物超高产栽培及育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9, 23(3):225 -229.

【4】马超, 王同朝, 杜园园, 等.不同控释肥对夏玉米源库流特性的影响[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43(5):480 -485.

【5】王庆成刘霞,李宗新,等.种植密度对玉米种皮形态建成及胚乳淀粉粒发育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8):2506-2512.

【6】李春奇,曹偌遥,郑慧敏.种植密度对玉米雄穗发育的影响[J].2010,44(6):630-634.

【7】杨罗锦,陶洪斌,王璞.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生长及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N].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2,18 ( 6 ) : 1009~1013.

关于水生植物栽植

目录 水生植物水深适应性 (1) 种植密度 (2)

水生植物水深适应性 植物的水深适应性是常水位以下区域配置植物时的限制性因素。 1、湿生植物 湿生植物严格意义上说是喜水,但植株根茎部及以上部分不宜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植物。如野荞麦(Fagopyrum dibotrys)、斑茅(Saccharum arundinaceum)、蒲苇(Cortaderia selloana)等,这些植物只能种植在常水位以上。 2、挺水植物 挺水植物种类繁多,对水深的适应性一般而言和植株高度有一定关系。植株高大的适应水深能力强一点,反之,能力差一点。但一般来说水深不能大于60cm,如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芦竹(Arundo donax)、水葱(Scirpus validus)、水蜡烛(Typha angustifolia)等高大植物的水深可以达到60cm。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海寿花(Pontederia cordata)、藨草(S.triqueter)、水毛花(S.triangulatus)、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香蒲(T.orientalis)、花叶水葱(S.validus ‘Zebrinus’)、菰(Zizania latifolia)、石龙芮(Ranuncuus sceleratu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等植株中等偏大的植物在55cm左右。还有如玉蝉花(I.ensata)、泽泻(Alisma orientale)、窄叶泽泻(A.canaliculatum)、花叶芦苇(Ph.australis var.iegatus)、花叶香蒲(https://www.doczj.com/doc/db6736209.html,tifolia ‘Variegata\')、荧蔺(S.juncoides)、蜘蛛兰(Hymenocallis americana)、灯心草(Juncus effusus)、香姑草(Hydrocotyle vulgaris)、节节草(Hippochaete ramosissima)、砖子苗(Mariscus umbellatus)、石菖蒲(Acorus tatarinowii)等适应的水深在10-30cm不等。荷花(Nelumbo nucifera)一般在80cm左右,超过这个深度就难以正常开花甚至不能生存,但是也有些被称为深水荷花的品种达到1.5m甚至2m还能正常开花。另外有些挺水植物非常有趣,如曲轴黑三棱(Sparganium fallax)当水深达到一定高度时,其叶片呈浮叶植物状,只见一片片的线形叶呈辐射状浮在水面上,令人惊叹。 3、浮叶植物 浮叶植物是指植株的根部生在水域的底泥中,其叶片浮于水面上。有些是靠

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及调控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6736209.html, 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及调控对策 作者:刘兴舟张建王五洲陈瑞佶付华李猛 来源:《农学学报》2017年第07期 摘要:为了揭示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提出适合安徽不同种植习惯的密度调控对策,为安徽省玉米单产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连续2年对安徽省玉米产区7市24县区进行密度取样调查,分析其株距、行距等密度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安徽省玉米种植平均行距0.55 m,平均株距0.32 m,平均种植密度66870株/hm2,总体合理,但区域分布不均,主要分为6个种植习惯区,针对这6个种植习惯区提出了适度增密,推广耐密品种,调整种植行距,推广玉米播种机械等4条对策。 关键词:玉米;密度;产量;株距;行距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7030009 0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速降低,随着中国人口不断增加、人均耕地逐渐减少,粮食生产安全已然依赖于单产的提高。前人研究表明,高产田对中国粮食总产的贡献率为54.1%。自2012年起,玉米已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玉米生产是群体条件下的生产,前人研究一般认为密度是影响玉米籽粒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合理增加群体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关键措施。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上述研究多是集中在试验研究范畴,针对生产实际中种植密度情况却鲜见报道。这些结论如何指导玉米生产实际,需要对玉米种植密度现状进行调查。安徽省作为黄淮南部玉米主产区,位于黄淮海生态区南部,玉米主要种植区是宿州、阜阳、亳州、淮北、蚌埠、滁州等6市,沿江及皖南也有一定分布,主要处于暖温带南部,雨热同季,生态条件较适宜夏玉米的生长发育,具有高产的生产潜力,近年来,安徽省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据农业部门监测,2016年安徽省玉米种植面积已达95.10万hm2。 但关于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的现状情况却鲜有报道,为紧密配合安徽省玉米振兴计划的实施,有效提高安徽省玉米栽培技术水平,探讨可能的增产途径,开展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研究,对提高皖北地区玉米单产,进而提高安徽玉米单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对安徽省玉米主产区的玉米种植密度进行了调查,查找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安徽玉米单产提高提供有效支持。 1调查内容和方法 1.1时间和地点 笔者于2014-2015年对宿州市、阜阳市、淮北市、蚌埠市及沿淮和江淮之间的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等7市24个县(区)进行了密度调查,覆盖了安徽省绝大多数的玉米主产区。

实验报告固体密度的测量

= (注:以下不确定度的计算中质量m的单位为g、长度单位均用厘米(cm)) = 测量铜圆柱体直径、高度数据记录 测量值/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标准差直径d/mm 13.975 13.975 13.990 13.972 13.986 13.970 13.980 13.985 13.982 13.970 13.979 0.002252 高度h/mm 20.10 20.08 20.10 20.08 20.10 20.08 20.10 20.09 20.10 20.10 20.09 0.003 ρg/cm^3 8.848 8.857 8.829 8.861 8.834 8.863 8.842 8.840 8.839 8.855 8.847 0.003695 测量圆管内外径数据记录 测量值/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标准差 内径d/mm 10.40 10.40 10.36 10.40 10.38 10.4 4 10.40 10.36 10.42 10.4 4 10.40 0.008944 外径D/mm 13.08 13.10 13.10 13.12 13.12 13.10 13.12 13.08 13.08 13.08 13.10 0.005538 高度h/mm 19.76 19.76 19.76 19.78 19.76 19.76 19.78 19.76 19.80 19.80 19.77 0.005333 ρg/cm^3 7.741 7.677 7.578 7.607 7.565 7.780 7.607 7.640 7.77 7 7.829 7.679 0.030041

山东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山东省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山东省有山区、丘陵、平原、海岸等多种地形,鲁中鲁西地区受到大陆性气候影响而东部半岛地区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各地降水量分布不均匀。气候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有明显的旱季雨季,雨热同期,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光热资源充足,适合多种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生长,主要粮食作物是小麦和玉米。 一、山东省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 1、热量资源的变化 研究表明,1961年-2011年山东地区普遍呈升高趋势,主要表现为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呈升高趋势。山东省全省平均气温上升约1.1°C。气温的升高让播种季提前,入春时间提早,入秋时间推迟,种植周期缩短,霜冻概率减少。山东省气候变暖有利于小麦生产潜力提高。 根据折线图可以发现山东省自1983年开始至2010年平均气温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气候变暖使得冬小麦种植线、作物一年两熟线、作物两年三熟线向北移动,作物产量明显增加。目前来看气温逐年升高对山东省粮食产量提高利大于弊,但并不是说气温持续升高仍然会对粮食产量带来正面影响,因为气温升高带来的蒸发量提升、降雨量提升、旱涝灾害频发都会对粮食作物产量产生严重影响。 2、水资源变化 山东省年降水量呈周期性变化,总体在1969年到2009年呈由丰水期向干旱少雨期转变,降水量逐渐减少。山东省降水分布存在不均,东部偏多而西部偏少,雨季在夏季和秋季,常有涝灾、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而冬季春季降水较少,常有旱灾。在1997年四五月份旱灾,全国先后有29个省(市、区)出现旱情,农作物因干旱受灾50217万亩,成灾30015万亩,绝收5937万亩。1997年受旱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对粮食生产造成的损失之大均是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山东玉米产量受到影响。玉米植株高,叶片表面积大,因此蒸腾作用明显,需水量大因此受旱灾影响较大。1997年夏季降水量低于150mm,严重影响了玉米生长,导致玉米单位面积产量下滑。玉米属于喜温植物,耐旱能力差,因此山东省气候变暖有利于玉米生长潜力提高,而降水减少则对玉米生长不利。小麦较玉米耐旱,1997年四五月份较往常年份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的天气减少了病虫害以及白粉病、锈病的发生。气温升高入春时间提前,提前了小麦返青的时间,让春天小麦生长发育好,茎秆粗壮。而1996年九月十月十一月降水量充沛,保证了麦苗发芽率以致97年虽有旱情但小麦单产却有大幅提高。因此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跟种植的粮食作物种类有关,同年产生的降水时间变化对山东玉米和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

常用水生植物栽植密度

水生植物种植密度 (一)沉水植物种植密度备注苦草(Valliseriamatans) 40-60株/平方米竹叶眼子菜(Potamogetonmalaianus) 3-4芽/丛、20-30丛/平方米 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 10-15芽/丛、25-36丛/平方米 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spicatum) 5-6芽/丛、20-30丛/平方米(二)浮叶植物 睡莲(Nymphaeatetragona) 1-2头/平方米 萍蓬草(Nupharsinensis) 1-2头/平方米 荇菜 20-30株/平方米 芡实 1株/4-6平方米 水皮莲(Nymphoidescristata) 20-25株/平方米 莼菜(Braseniaschreberi) 10-16株/平方米 菱(Trapabispinosa) 3-5株/平方米 (三)浮水植物 水鳖(Hydrocharisdubia) 60-80株/平方米 大漂(Pistiastratiotes) 30-40株/平方米 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 30-40株/平方米 槐叶萍(Salvinianatans) 100-150株/平方米 (四)挺水植物

再力花 10芽/丛、1-2丛/平方米 海寿花 3-4芽/丛、9-12丛/平方米 花叶芦竹(Arundodonxavar.versicolor) 4-5芽/丛、12-16丛/平方米香蒲(Typhasorientalis) 20-25株/平方米 芦竹(Arundodomax) 5-7芽/丛、6-9丛/平方米 慈姑 10-16株/平方米 黄菖蒲 2-3芽/丛、20-25丛/平方米 水葱 15-20芽/丛、8-12丛/平方米 花叶水葱 20-30芽/丛、10-12丛/平方米 千屈菜 16-25株/平方米 泽泻(Alismaorientale) 16-25株/平方米 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 16-20株/平方米 花蔺(Iimnocbrisflova) 3-5芽/丛、20-25丛/平方米 马蔺(Irisiactea) 5芽/丛、20-25丛/平方米 野芋(Colocasia antiquorum) 16株/平方米 紫杆芋(Colocasia tonoimo) 3-5芽/丛、4-9丛/平方米 (五)湿生植物 斑茅 20-30芽/丛、1丛/平方米 蒲苇 20-30芽/丛、1丛/平方米 砖子苗(Marisucusumberllatus) 3-5芽/丛、20-25丛/平方米 红蓼 2-4株/平方米 野荞麦(Fagopyrumdibotrys) 5-7芽/丛、6-10丛/平方米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畜牧业饲料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世界范围内能源危机的不断加深,玉米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对于玉米的需求量也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尤其是饲料用量和工业深加工用量,更是呈现出刚性增长趋势。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也不断减少,为了保证玉米供应,应该不断增加玉米的产量。而加大种植密度是提高产量的重要方式,但是,密度过大就会对玉米的品质造成不利影响,应该在种植过程中实现合理密植。 一、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1.玉米种植密度大对产量的影响 随着玉米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叶面系数就会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整体光合作用面积的增加,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在构成玉米产量的三要素中,每667m2的穗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玉米种植密度大,能够使得整体穗粒数大大增加,但是穗粒重会有所减弱,由此可见,在玉米种植密度过大的情况下,个体发展与群体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由此可知,玉米种植密度与产量之间存在一个抛物线的关系,如果将种植密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玉米产量会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种植密度达到一定值后就会导致产量下降。所以,合理密植是保证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 2.玉米种植密度小对产量的影响 当玉米种植密度小时,玉米的整体产量就会受到影响,但是个体的生长发育却得到了充分保证。由于种植密度小,单棵植株的光合作用十分充分,有利于茎秆生长,从而为营养物质的大量输送奠定了基础,输送的营养物质越多,玉米个体就会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使得个体产量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密度小所造成的产量缺陷,但是对于整体的产量来说,密度小,整体产量会大打折扣,这主要是因为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大大减小。所以,在种植密度小的情况下,玉米产量受到单位面积穗粒数的直接影响。 3.玉米种植密度适宜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将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玉米在生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叶面系数、群体叶面积、光合系数等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从而使群体总光合面积大大增加,光合作用时间长,确保玉米群体与个体都能够获得协调发展,将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矛盾钝化,从而保证玉米单棵植株的产量和群体总体产量都得到明显提高。也就是说,通过合理密植,可以实现玉米的产量最大化,实现增产目标。 二、玉米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化,玉米加工行业对于玉米品质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玉米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淀粉、蛋白质、脂肪和氨基酸等,对于玉米品质的评价也有赖于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饲料作物、化工原料,都对玉米的营养成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果营养成分含量不合格,那么也必然对玉米品质造成影响。研究发现,玉米品质受到玉米种植密度的影响。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较小,则玉米的籽粒营养品质会相应提高,而如果玉米的种植密度较大,则不利于玉米品质的提高。在对不同密度下种植的玉米籽粒进行蛋白质含量测定的研究中发现,种植密度越大,玉米蛋白质含量会相应地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不同密度下种植的玉米籽粒的脂肪含量测定的研究中,种植密度越大,玉米脂肪含量也会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但是没有蛋白质含量的递减量明显。与之相反的是,在对不同密度下种植的玉米籽粒进行淀粉含量测定的研究中,玉米种植密度越大,淀粉含量也会相应的增加。下表1-3分别代表了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在不同的生长期玉米品质衡量指标的变化,直观形象地展现了种植密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 表1 玉米蛋白质含量 密度万株/hm2 8.25 8.30 9.5 9.10 9.15 成熟

《玉米生产技术》测试题

《玉米生产技术》测试题 1.玉米从播种到新种子成熟所经历的生长发育称为() A 玉米的生育阶段B玉米的生育期C玉米的生育时期D.玉米的一生 2.玉米从播种到子粒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 A玉米的生育阶段B.玉米的生育期C玉米的生育时期D玉米的一生 3.玉米出苗期幼苗出土高() A1-2cmB.2-3cmC3-4cmD4-5cm 4.玉米植株近地面手可感到有径节,基部径节长度在2-3CM时为() A出苗期B.拔节期C大喇叭口期D幼苗期 5.玉米一生施肥。灌水最重要的时期在() A拔节期B.大喇叭口期C抽雄期D开花期 6.玉米吐丝期全田50%植株雌穗抽出花丝() A1cmB.2cmC3cmD4cm 7.玉米的成熟期的标识不包括() A乳线消失B出现黑成C子粒变硬D.叶片枯干 8.玉米的生育阶段不包括() A苗期B穗期C花粒期D.成熟期 9.玉米苗期的生长中心是() A.根系B茎秆C叶D穗 10.玉米从拔节期到抽穗一般经历() A20-25天B.30-35天C40-45天D50-55天 11.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中没有() A单位面积穗数B.单位面积株数C穗粒数D粒重 12.玉米子叶节上长出的3-7条幼苗,实际上是玉米的第一层节根。栽培上将它和胚根一起合称初生根,是因为其() A形态与胚根相识B.生理功能与胚根相识C出生时间和胚根相识D发生位置与胚根相识 13.玉米的地下根也叫() A.次生根B支持根C气生根D次生胚根 14.玉米根系有两部分组成,其中节根包括() A初生根和种子根B初生胚根与次生根C次生根与种子根D.次生根与气生根 15.玉米的雌穗为() A圆锥花序B.肉穗花序C总状花序D头状花序 16.一般情况下,玉米每个果穗的籽粒行数为() A8-10行B10-11行C.12-20行D18-20行 17.通常将玉米花柱和柱头总称为() A雌蕊B小花C.花丝D子房 18.玉米花丝的什么部分能接受花粉() A上部B中部C下部D.任何部位 19.目前玉米生产上应用较多的为() A品种间杂交种B品种与自交系间杂交种C.自交系杂交种D综合杂交种 20.世界上玉米栽培最多的一种类型是()

水生植物的栽植(知识材料)

六、栽植水生植物 本工程的植物栽种主要包括河道湿地的芦苇、千屈菜及黄菖蒲等。其施工顺序安排如下:土地平整→分苗→植物种植→植物养护。 (一)施工准备 1、技术准备 工程开工前组织技术人员及现场管理人员学习施工规范、工艺标准、合同文件、施工图纸以及业主、监理下发的有关文件。 完成总体施工组织设计,对分项施工方案进行编制。 开工前完成前期施工各项目的现场施工技术交底,熟悉各类植物栽植的技术特点和技术要求。 2、现场勘察及准备 组织我方施工人员对种植土进行现场勘察、现场采样、观察土层结构,确定土壤的含水量、土壤的酸碱性、粘性、构成成分,进一步制定公司的施工步骤。 (二)施工技术方案 根据植物材料的生态学特性,制订严谨科学的施工方案,确保竣工后植物的旺盛生长,达到优良的生态环境景观。严格按照合同文件要求的植物种类和比例施工。 1、水生植物准备 准备工作:搜集当地的气候水文、土壤资料、仔细研究图纸、了解施工现场供水情况,准备好水车。

定点放线:邀请监理工程师验点,合理后方可施工,严格按图施工。根据设计图纸特点,用自然式配植放线法中的距离放线法,坡面种植植物用皮尺经纬仪按等图示尺寸定位放线。用上述方法定出种植范围并且用白灰洒线分块。 2、根苗准备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规范、行业技术标准执行确保根苗的优质及优美的生态园林景观效果。 起苗:选根系发达的根苗,并注意保护根系完整,避免造成机械损伤确保运输中根苗的安全。起苗时间与栽苗时间紧密配合,严格执行随起随运随栽原则,起苗前1~3天适当浇水使土松软。 3、根苗运输 (1)根苗运输量根据种植量确定,根苗运到现场后及时栽植。 (2)根苗在装卸车时轻取轻放,不损伤根苗和根系。 (3)起带土球小型苗木时用绳网兜土球。 (4)裸根苗必须当天种植。起苗开始暴露时间不宜超过8h,当日不能种植时,根部喷水。 4、水生植物种植 各类植物种植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并做好技术试验报告记录。 (1)千屈菜的种植 千屈菜科千屈菜属。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株高1m左右,茎四

玉米报告-田间实验报告

玉米报告 玉米播种 1. 玉米品种:郑单958 2. 播种密度:4500株/亩行距:60cm 株距:0.5cm(间苗最后株距0.25m) 3. 播种日期:2013年4月16日(土壤5cm深度的温度稳定通过12℃) 4. 播种技术: a. 播深:5~6cm b. 播种距离:每隔大约5cm播种一粒,在生长过程中观察、间苗最终 形成株距25cm。 5. 播种观察: 1)播种第四天(2013年4月19日)观察时玉米尚未萌发,玉米种子无明显 变化。 2)播种的第七天(2013年4月23日)玉米种子已经萌发,胚根长度约为种 2013年4月23日观察的玉米种子萌发情况 6. 玉米发芽率观察: 观察日期:2013年5月7日 播种了54粒出苗51棵,发芽率为51/54*100%=94.4%。 玉米幼苗性状考查 1.玉米幼苗的形态观察(2013年5月14日):

2.玉米考苗记录

生长锥:雄穗生长锥:雌穗整株幼苗情况

行了连续的观察,观察过程中对玉米的生长动态有了详细的了解,对玉米该生长阶段内的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也有一定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还对玉米进行了间苗、中耕松土等实践操作,学到了一些实际生产中的重要弄湿操作。 但是由于假期没能对玉米成熟前的生长动态有持续的观察,对于这段观察的空白还要继续学习。在假期中,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玉米授粉的高峰期,参与了玉米的授粉操作,对于玉米的花期和成熟前期也有一定的认识,只是没有进行详细的考查记录。 玉米成熟植株性状考查 1.考查项目: 1)穗位高度:指乳熟期地面到植株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2)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3)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生长发育对光照强度的响应 光照条件是影响玉米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西部地区光照资源优于东部,而玉米的种植密度和产量也普遍高于东部。 本论文的目的是探明不同生态区玉米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叶面积动态变化与分布对光资源的响应,分析光资源与玉米高产群体的区域配置原理,建立不同生态区玉米高产群体的定量设计方法,确立高产群体的动态指标,构建适应不同区域光照条件的玉米高产群体。本研究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从2009-2015年间,在全国九个省(自治区的)28个试验点安排密度试验。分析不同地区最佳种植密度与最适叶面积指数和累积光辐射之间的关系,研究影响玉米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为不同地区玉米的合理种植提供参考;第二层次,在新疆奇台、宁夏银川和吉林公主岭开展联网试验,三个地点统一种植密度,提供充分水肥条件,分析不同生态区玉米在理想条件下的最佳种植密度及其对应的LAI、干物质生产与转移等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第三层次,为了深入研究光因子对玉米生长影响的机理,构建合理的玉米群体结构。 2015年和2016年,在新疆奇台和宁夏银川安排遮荫试验。深入分析不同光照条件下玉米群体的光分布特征、叶面积动态变化、干物质的积累特征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 主要结论如下:1光辐射与不同生态区玉米最佳种植密度的匹配关系以玉米生育期内累积辐射达到1300MJ m-2(近似值)为节点,不同地区玉米最佳种植密度和LAI对光辐射的响应呈现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大于1300MJ m-2(近似值)地区,最佳密度和光辐射、及最适LAI与光辐射的关系分别用公式y=0.19x-186.13(x>=1303.4MJ m-2)和

气温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影响

浅析气温对华北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 [摘要] 华北平原是我国中国重要的玉米生产基地和输出基地,玉米常在我国粮食作物和中占据着重大作用,研究如何提高玉米产量及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又这及其重要的作用,再温度变化较为明显的华北平原,研究温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具有更加重要和实际的意义及作用。 [关键词] 华北平原产量玉米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28-02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of corn production in north china abstract:the north china plain is our important corn production base and export base, corn often occupy a significant role in our food crops and in studying how to improve corn yield and factors affecting corn yield and its important role, and then the temperature more obvious changes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on the yield of maize has a more important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role. keywords: north yield corn 华北平原是中国第二大平原。华北平原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平原年均温 8~15℃,冬季寒冷干燥,农作物大多为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专业:农学 学号:201101130056 姓名:曾通明 指导教师:卢丙越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曾通明 (红河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将其种植区分为四个小种植区,每个种植区采用不同的种植密度,在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测量叶面积、株高以及茎的粗细情况。以分析种植密度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种植密度越密,玉米各个生长发育时期叶面积指数数值越大,但是等到开花以后。高密度区域比低密度区域衰减的速度要快;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单株叶面积会有所下降,但群体叶面积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开花以后,密度较高的群体叶面积指数衰减速度明显较快;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的空秆率也越来越高:商品穗的数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结果表明:栽培密度对玉米生长及产量有明显影响。高密度栽培时, 种植密度超过一定群体后, 群体对单株的影响由最大值逐渐减少;低于此密度后也是如此。合理的密度能够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还能增强玉米光合作用,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字:种植密度; 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前言根据中国粮食发展战略规划, 至2015年玉米总产量将上升至1.79亿t[1]。为了缓解中国耕地面积减少与玉米需求量增加的矛盾, 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 增加种植密度是实现玉米高产的必经之路[2]。随着耐密型玉米品种的推广, 玉米的种植密度显著提高, 许多学者研究了不同密度下群体的源库结构和源库关系【3】。有关学者就不同密度对玉米维管束结构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指出密度对玉米果穗维管束的数目、面积影响显著.樊明等【4】研究了密度对玉米雌雄开花间隔及产量的影响, 发现随种植密度的增大, 雌雄穗延迟吐丝散粉,

水生植物种植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工地现状 2、本地区气候 3、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 4、工期要求 二、水生植物的生态习性及栽培管理 1、芦苇 芦苇,禾木科,多年生草本。地下有粗壮匍匐的根状茎。叶片广披针形,排列成两行。夏秋开花,圆锥花序长10---40厘米,分枝稍伸展。生长于池沼,河岸,湖边,水渠,路旁。 芦苇只有水深在10—25cm时,才生长发育良好,因此控制水位深浅是芦苇能否正常生长的关键因素,设计栽植密度为16丛/㎡。 2、香蒲 香蒲(cattail)为为多年生落叶、宿根性挺水型的单子叶植物。又名蒲草、蒲菜、猫尾草。因其穗状花序呈蜡烛状,故又称水烛。茎极短且不明显。走茎发达,不分歧或偶尔分歧,不呈肥大状,外皮殆为淡黄褐色,前端可以不断地分化出不定芽株。喜温暖、光照充足的环境,生于池塘、河滩、渠旁、潮湿多水处。香蒲是重要的水生经济植物之一,香蒲叶绿穗奇可用于点缀园林水池,亦可用于造纸原料、嫩芽蔬食等。此外,其花粉还可入药。 3、菖蒲 菖蒲(I.pseudacorus)原产欧洲,根状茎粗状,丛生性强。花蓝紫色,喜湿,也耐旱,是沼泽地绿化和环境美化的优良材料。产于我国东北、日本、朝鲜、俄罗斯。自然生长于水边湿地。性喜温暖湿润,强健,耐寒性强,露地栽培时,地

上茎叶不完全枯死。对土壤要求不严,以土质疏松肥沃生长良好。 栽培管理:栽植花菖蒲应选择地势低洼或浅水区,株行距为20*20厘米,栽植深度以土壤覆盖植株根部为宜,栽植初期水尽量浅些,防止种苗漂浮,以利尽快扎根。生长期可用速效肥雨中撒施,水位应保持10厘米左右,不能浸没整个植株。常见的病虫害有花腐病、白绢病、叶斑病可用波尔多液、代森锌、多菌灵防治。一般2~3年分栽一次。 4、水葱 水葱分布于我国东北、西北、西南各省。朝鲜、日本、澳洲、美洲也有分布。水葱喜欢生长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需阳光。自然生长在池塘、湖泊边的浅水处、稻田的水沟中。较耐寒,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根状茎在水下可自然越冬。 可露地种植,也可盆栽。水葱生长较为粗放,没有什么病虫害。冬季上冻前剪除上部枯茎。生长期和休眠期都要保持土壤湿润。每3~5年分栽一次。设计密度为25株/㎡。 5、荷花 荷花喜湿怕干,喜相对稳定的静水,不爱涨落悬殊的流水。池塘植荷以水深0.3-1.2米为宜。初植种藕,水位应在20-40厘米之间。 荷花喜热,栽植季节的气温至少需15℃以上,入秋气温低于15℃时生长停滞。整个生长期内,最适气温为20℃~30℃。当气温高至41℃(水温只有26-27℃)时、对生长无影响。 荷花喜光,不耐阴。在强光下生长发育快,开花早,但凋萎也早;在弱光下生长发育虽迟,开花迟,但凋萎也迟。 荷花对土壤选择不严,以富含有机质的肥沃粘土为宜。适宜的PH值为

测量物体的密度实验报告

测量物体的密度 实验者同组实验者实验时间 一:实验目标1:巩固天平的使用方法; 2:理解并掌握“排水法”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3:学会分析实验,如何改进实验步骤可以更好的减小试验误差。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器材:。 四:实验过程:1:测形状规则的的固体的体积,例如实验室的铝块。 A.利用天平测量铝块的质量为:。 B.利用刻度尺测量它的半径,从而求出其横截面积,再测量高,利 用公式:V=S.h求的铝块的体积约为:。 C.利用公式,求的铝块的密度为:。 2:测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例如小石块。 思考:质量可以用天平测的,那么体积呢?形状不规则,无法用刻度尺量取,该用什么方法呢?。 实验步骤:A:利用天平测自己准备的小石块的质量为:m石= B:量筒中水的体积为V水=,用细线悬挂小石块慢慢放入水中,测的此时液面示数为V总= ,则小石块的体积为V石= 。 C:则石块的密度为ρ石= ; 反思:1.实验过程中,我们可不可以先测石块体积,再测石块质量?如果不可以,说说为什么!。 2.实验过程中为了减小误差,你们采用的方法是。 3 实验步骤:方法一:A:测量空烧杯的质量m1 B:将待测液体倒入烧杯中,测总质量m2,则液体的质量为. C:将液体倒入量筒中,读取液体的体积v D:则液体的密度为(用题上字母表示)。 方法二:A: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m1 B: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其体积V C:测量烧杯和剩余水的适量m2,则倒出水的质量为。 D:则液体的密度为(用题上字母表示)。 反思:两种方法哪种好?哪一种方案需要改进,从而更好的减小误差,如果不改进会是实验值偏。

实验练习题 1.小李同学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操作情况如右图所示, 其 中错误.. 的操作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________________ ______ 2.惠安是“石雕”之乡。小星取一小块样石,通过实验来测定石块 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2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样石的质量,所用的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22乙所示,质量为_______g 。用量筒测出样石的体积如图22丙所示,体积为_______cm 3 , 样石的密度为_______g /cm 3。 (3)在加工过程中,该石块的密度将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东同学在测定盐水密度的实验中,其方法和步骤完全正确,如图20甲显示的是他将烧杯中的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后,天平重新平衡时的情景,乙显示的是倒入盐水后量筒的读数。 (1)根据图中相关数据帮小东将下表填写完整。 (2)另一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先测出空 烧杯质量,并在量筒中倒入盐水,测出盐水 的体积,再把量筒内盐水全部倒入烧杯,测 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然后计算盐水的密 度,用这种方法测出盐水的密度ρ'与小东 测出盐水的密度ρ相比较,则ρ'_____ρ (选填“<”、“>”或“=”) 图 2甲

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

【农技校讲课稿】 第一课玉米种植技术与管理 第一讲玉米种植技术 一、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生育期 玉米从出苗至成书的天数,称为生育期。玉米生育期的长短与品种、播种期和温读等有关。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晚熟品种生育期较长;播种期 早的生育期长,播种期迟的生育期短;温度高的生育期短,温度低的生育期就长 (二)生育时期 在玉米一生中,由于自身量变和质变的结果及环境变化的影响,不论外部形态特征还是内部生理特性,均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这些阶段性变化,称为生育时期,如出苗、拔节、抽雄、开花、吐丝和成熟等。各生育时期及鉴别标准如下。(1)出苗期:幼苗出土高约2cm的日期。 三叶期:植株第三片叶露出叶心3cm。 (2)拔节期:植株雄穗伸长,茎节总长度达2~3cm,叶龄指数30左右 小喇叭口期:雌穗进入伸长期,雄穗进入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46左右

大喇叭口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雄穗进入四分体期,叶龄指数60左右,雄穗主轴中上部小穗长度达0.8cm左右,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 (3)抽雄期: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 (4)散粉期:植株雄穗开始散粉。 (5)抽丝期:植株雌穗的花丝从苞叶中伸出2cm左右。 子粒形成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体积基本建成,胚乳呈清浆状,亦称灌浆期。 乳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迅速增加并基本建成,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 蜡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接近最大值,胚乳呈蜡状,用指甲可划破。 (6)完熟期:植株子粒干硬,子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 一般大田或试验田,以全田50%以上植株进入该生育时期为标志。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土地准备 (1)土地耕翻,施足基肥:冬前土地应进行秋翻、冬灌或春灌。耕翻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要求耕深一致,翻垄均匀;秸

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以及种植办法、种植间距等

丹江口移民安置点人工湿地水生植物配置说明 1配置原则: 在人工湿地的设计和构建中,湿地水生植物品种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施工条件和当地气候等综合因素考虑。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植物的选用原则如下:1植物在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营建功能; 2植物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生长势包括; ①抗冻、抗热能力 ②抗病虫害能力 ③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3所引种的植物必须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 4植物的年生长期长,最好是冬季半枯萎或常绿植物; 5所选择的植物将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具有生态安全性; 6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文化价值、景观效益和综合利用价值。 2配置品种及种植要求 基于上述原则,结合丹江口地区气候特点,种植水生植物品种如下: 2.1菖蒲:【拉丁学名】AcoruscalamusLinn 种植方法: 种子繁殖:将收集到成熟红色的浆果清洗干净,在室内进行秋播,保持潮湿的土壤或浅水,在20℃左右的条件下,早春会陆续发芽,后进行分离培养,待苗生长健壮时,可移栽定植。 分株繁殖:在早春(清明前后)或生长期内进行用铁锨将地下茎挖出,洗干净,去除老根、茎及枯叶、茎,再用快刀将地下茎切成若干块状,每块保留3~4个新芽,进行繁殖。

在生长期进行分栽,将植株连根挖起,洗净,去掉2/3的根,再分成块状,在分株时要保持好嫩叶及芽、新生根。 种植密度:30株/㎡ 2.2水葱【拉丁学名】ScirpusvalidusVahl 种植方法: 种子繁殖:常于3~4月分在室内播种,室温控制在20~25℃,20天左右既可发芽生根。 分株繁殖:早春天气渐暖时,把越冬苗从地下挖起,抖掉部分泥土,用枝剪或将地下茎分成若干丛,每丛带5~8个茎杆。栽到花盆内,并保持盆土一定的湿度或浅水,10~20天即可发芽。如作露地栽培,每丛保持8~12个芽为宜。 种植密度:24株/㎡。 2.3再力花【拉丁学名】Thaliadealbata 种植方法: 以根茎分株繁殖。初春,从母株上割下带1~2个芽的根茎,栽入盆内,施足底肥(以花生麸、骨粉为好),放进水池养护,待长出新株,移植于人工湿地中生长。 种植密度:10株/㎡。 2.4梭鱼草【拉丁学名】Pontederiacordata 种植方法: 采用分株法和,分株可在春夏两季进行,自基部切开即可,种子繁殖一般在春季进行,种子发芽温度需保持在25℃左右。 种植密度:16株/㎡。 2.5花叶芦竹【拉丁学名】Arundodonaxvar.versicolor 种植方法:

密度的测量实验报

测量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实验报告单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密度的概念; 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3.学会用量筒和天平测物质的密度。 实验原理:ρ=m/v 实验器材:天平、配套砝码一盒、量筒、小石块、烧杯、水、细线、盐水 实验一: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记作m ②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记作V 1 ③用细线拴住金属块将其浸没于量筒中的水中,水的体积记作V 2 石块密度的计算式为: 实验记录表格: 石块的质量 m/g 量筒中水的体积 V 1 /m l 放入石块后水的体积 V2/ml 石块的体积 (V 2 -V 1 )/cm3 石块的密度 ρ/(g/cm3) 实验二:测量盐水的密度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记作m 1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体积记作V ③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液体的总质量记作m 2 盐水密度的计算式为: 实验记录表格: 烧杯和液体总质量m/g 量筒中液体的 体积V 1 /ml 烧杯和剩余液 体总质量m/g 量筒中液体 质量m/g 液体的密度 ρ/(g/cm3)

问题思考: 1、在石块的密度测量中为什么要先测质量后侧体积,若先测体积在测质量对结果是否有影响?答:测固体密度时应该先测质量再测体积,若先测体积再测质量可能会因固体上沾有水而使测得的质量偏大,测得的密度也偏大。 2、测量盐水密度时,如果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后将盐水倒入烧杯,测出总质量,再将烧杯中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那么求得的盐水密度比真实值偏大(填“偏大”“偏小”“不变”)为什么? 答:将烧杯中的盐水都倒入量筒中时,不管如何细心正确操作,烧杯内壁都会沾有一点盐水,这会导致测量出来的体积比实际值小一点。而烧杯加盐水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却是所有盐水的质量,因此计算出来的密度就会比实际值偏大一点。 3、蜡块不沉入水中,如何用天平和量筒测出蜡块的密度? 答:(1)针压法:用针压进水里,针的体积可以忽略 (2)重物拉拽法:在水底放一重物,加水,记下体积,再把蜡块用线系上,用水底的重物带到水里,记下两次的差,就是腊的体积了。 4、如果物体溶于水,和水能发生化学反应,你该怎么做? 答:(1)溶于水的可以用酒精汽油等物质代替水。 (2)排沙法.类似于排水法,只不过是用沙来代替水。先把适量的沙倒入量筒摇平,记录体积V1;然后把物体埋入沙中摇平,记录体积V2,则被测物体的体积V=V2-V1。 5、给你一架托盘天平,一只空瓶、水、一杯牛奶,没有量筒,请你想办法测出牛奶的密度,写出实验步骤及牛奶密度的表达式。 答:(1)利用天平测出空瓶子的质量m1; (2)在空瓶中装满水,用天平测出瓶子和水的总质量m2; (3)在空瓶中装满牛奶,再测出盛满牛奶的瓶和牛奶的总质量m3; (4)表达式:牛奶的密度为:ρ 牛奶= 水 ρ m - m m - m 1 2 1 3

合水县玉米密度试验实施方案

2014年合水县全膜玉米密度试验实施方案 一、试验目的 目前,随着农业的发展我县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是近几年由于生物产量低,因此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和玉米规模发展,生物产量低有多方面的原因,不适宜的种植密度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为充分利用本地自然光源和玉米潜在的生物产量优势,本站今年进行玉米密度试验,摸索出适合我县玉米的最佳种植密度,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试验材料与方法 1、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登海605。化肥:过磷酸钙、硫酸锌、尿素、硫酸钾或合水县玉米专用配方肥40kg。 2、试验方法 采用不同株距、同时播种、同样管理,田间记载植物学特征特性,适时收获进行室内考种、产量对比。 三、试验设计与基本情况 1、试验设计设在合水县吉岘乡吉岘村朱家寨子自然村朱天佑的承包地里,占地400㎡6个处理,小区排列南北向。小区面积为30㎡、重复三次、随机排列、行距60cm、区间距50cm、重复间距及走道80cm、四周设有保护行,每小区

种10行。6个处理即:株距分别是24cm、27cm、30cm、33cm、36cm、39cm。密度为:A:24cm,200株/区,4446株/亩。B: 27cm,180株/区,4002株/亩。C:30cm,160株/区,3557株/亩。D:33cm,150株/区,3335株/亩。E: 36cm,130株/区,2890株/亩。F:39cm,120株/区,2668株/亩。 2、试验基本情况 本试验田设在县城南面吉岘乡吉岘村,海拔高度1243米、地理位置北纬35°43′46.3″、东经107°85′21″,无霜期为160天、10°C以上有效积温2858°C,土质为黑垆土、土壤肥力为中上等、前茬为玉米,有机质含量12.8g/kg、速效氮66.15mg/kg、速效磷8.5 mg/kg、速效钾223 mg/kg、PH 值8.4。 四、田间管理 苗期管理重点是抓全苗,促壮苗,玉米出苗后,要及时放苗,放苗后用土封住孔口,若发现缺苗,要及时催芽补种或结合间苗带土移栽,3—5叶期定苗。玉米大喇叭口期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后期若发现植株发黄等缺肥现象视墒情亩可追施尿素5公斤。玉米病虫害防治要坚持综合防治的原则。(1)病害防治:重点是顶腐病、丛矮病、瘤黑粉病、穗腐病防治。具体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使用杂交包衣种子。②与非禾谷类作物轮作2—3年。③发病初期在菌瘤未变色之前及时将菌瘤切除,带出田间掩埋,防止污染土壤。 ④收获时清除田间病残体,秋季实行深翻土壤,减少初浸染菌源。(2)虫害防治。主要是粘虫、玉米螟和蚜虫,采取化学药物防治。(3)地下害虫防治。主要是蛴螬、金针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