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朝的六次移民,云南小云南,白族移民山东

明朝的六次移民,云南小云南,白族移民山东

明朝的六次移民,云南小云南,白族移民山东
明朝的六次移民,云南小云南,白族移民山东

明朝的六次移民,云南小云南,白族移民山东。

明朝的六次移民,云南小云南,白族移民山东。明初的六次移民事情要追溯到元末明初。元朝末年,战争连绵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到了明朝初年,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江淮以北大部分地区呈现着民多逃亡、城廓为墟、田地荒芜的冷落、凄凉景象。山东、河南、河北受战争破坏最为严重。到了永乐初年,情况仍未好转。战争的创伤尚未愈合,紧接着又出现了较大的天灾。永乐元年(1403年)甲午,直隶、北京、山东、河南饥。庚寅,山东蝗。丁酉,河南蝗。永乐二年八月,淫雨毁北京城5000余丈。10月,黄河决口,冲毁开封城。面对这种社会经济异常凋敝的情况,朱元璋和朱棣意识到,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扭转,对于新生的明王朝是十分不利的。于是,明立国之初,朱元璋就决定实行“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政策。当时,就北方来说,山西受战争破坏较小,四境安宁,而且多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特别是汾河沿岸广大地区,地沃水足,人烟尤为稠密。于是,明洪武、永乐年间,政府便大量从山西南部迁民。从现有史料来看,明初从山西迁民共有6次,这些移民,不仅被迁送到山东、河南、河北、北京,还有的迁送到了遥远的淮河以南。至今在北京大兴、顺义等县,还有许多以山西的县名命名的村庄,如长子营、屯留营、霍州

营等。“这里就是我的老家” 山西这6次移民,都与洪洞大槐树发生过关系。据史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老百姓家在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去。洪洞县贾村,当时有一古刹名叫广济寺。寺旁有一棵大槐树。明政府在广济寺为移民登记,“发给凭照、川资”,尔后再由此处编队迁送。老百姓在离开洪洞时,人人悲伤,个个哭泣。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肩挑箩筐,手拄破棍;有的灌一桶霍泉水(洪洞县的一股泉水),有的撮一把洪洞土,有的藏几片槐树叶,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状极可悯。当广济寺在视线中渐渐消失时,人们总想在最后一瞥中寻找个有纪念意义的东西,作为今后怀念故乡的标记。此时,恰好能看见耸立在广济寺旁的那株古槐。那槐树苍老挺拔,枝繁叶茂,高耸入云,在秋阳的照射下,闪着翠绿色的光亮。树上还有乌鸦窝,高筑枝头。于是,这株古槐上老鸹窝的形象便牢牢印在所有迁民们的心中。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父传子,子传孙,“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山西洪洞老鸹窝。”便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云南汉族的来源及其与原少数民族的融合 摘要: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区,形形色色的少数民族共有二十五种。但与大部分人想的“云南处处是少数民族”不一样的是:在云南汉族人口有着绝对的数量上的优势,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云南汉族数占云南总人口的66.59%。然而,云南的汉族并不是土著民族,而是从内地迁到云南的。他们从哪里来,他们的到来又给在各土著民族统治之下的云南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这正是我在这篇文章中想要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 云南汉族,移民,交流 云南汉族从哪里来? 汉族从中原迁徙到云南,并且成为云南的主体民族。这项巨大的工程并不是一朝一夕间便可以完成的,纵观云南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都有汉族由中原迁徙到云南的记载。但无论是什么时候,汉族迁移到云南的原因都是大同小异的,因此,在这里,我想以产生移民的原因为轴,对云南汉族的来源进行一下梳理: 一、由军事活动而产生的移民 虽然过程伴随着血腥与征服,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军事活动永远是促进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历史上曾经多次对云南进行过军事活动,而这些活动也导致大量的汉族进入了云南,其中比较大的有三次,分别发生在汉朝、南诏时期及元明清时期。 1、两汉时期 在汉武帝之前,云南一直是“西南夷”集居的蛮荒地区,当时云南的少数民族也经常跟汉族发生武力冲突,《史记·大宛列传》里就曾经提到:“昆明之属无君长,善盗寇,辄杀略汉使。”长期的边境摩擦必然会招致战争的发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调集巴蜀地区的士卒进兵云南,征服了滇王,在云南设立益州郡,在当时,云南地区的情况十分复杂,为了维持汉朝对云南的统治,因此,军队的进驻是必须的,但大量的军队的粮食供给却又成了问题,于是,屯田戍边就成了人们可以想到的最佳手段,这便是汉族向云南移民的开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东汉末年。[1]另外,在两汉时期,由于官府对当地土著民族的压迫十分严重,云南地区的夷人不断掀起反抗斗争,朝廷也就不断从中原地区征调军队到云南征讨反抗的夷人,而每次作战,都会有不少汉族兵士流落在云南,经统计,光是在王莽时期,散落在云南的兵士就有数万人。[2] 2、南诏时期 在这个时期,唐王朝与南诏之间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战争,由此产生的移民也不计其数。但与上

高一历史明清对外贸易

第27课明清对外贸易 复兴高级中学朱文波 [教学目标] 1. 知道明朝从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葡萄牙、西班牙殖民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 2. 完成“文献选读”、“读图学史”等栏目,初步掌握从历史文献、图片中解读历史信息的方法;讨论分析“明清对外政策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和后果”,阅读相关史料,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论从史出”的意识。 3. 认识到对外开放交流促进国家经济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反之,闭关锁国只能导致闭塞与落后,进一步拉开与世界先进地区的差距。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 难点——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 说明: 1. 本课内容呈现了明朝的海禁、朝贡贸易到开放海禁;清朝从海禁到开禁再到闭关;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西班牙势力东来并建立起以澳门为中心的国际贸易航线、以马尼拉为中转站的太平洋丝绸之路等重要史实。在这些重大史实的背后,其实从对外关系上折射出了明清这一中国古代社会后期阶段的又一社会特征:即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发展到闭关自守。因此本课的教学一者要帮助同学梳理和了解明清对外贸易的发展概况;二者是要引导学生把明清对外政策放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以及世界大背景去定位,理解明清对外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因此,明清海外贸易的走向(海禁——开禁——闭关)及原因和后果应列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2. 在具体教学设计过程中,本课的相关史实对学生而言是比较生辟难懂的,尤其是朝贡贸易,因此朝贡贸易的概念、特点应是本课的难点所在。

云南四川汉族均属山东军户移民后裔,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

严驳四川“填山东”之说 莱州位于胶东半岛西北部,属于县级市,现有人口86万,约占山东总人口一亿人的0.85%,不过是一个小县城而已。可有人拿小县城来代表整个山东,故意夸张明初四川“填山东”之说,纯属别有用心的谣言。 明朝初年尤其是洪武年间,莱州府的人口并不稀少,起码与山东西部地区相比是这样,可称得上“地狭人众”。那为什么今天相当多的莱州居民中自称四川移民后裔?可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不难看出,这种民间传说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可信度较低,疑云重重。史实是官方编纂的史书,相比之下更可靠,史学价值更高。 一、四川移民传说的可信度低,疑云重重 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明初洪武四年(1371年)才派兵征蜀并平定四川,洪武二年四川仍然在明玉珍之子明升统治之下。再者,四川在当时是典型的人口稀少地区,明初45%的县因为人烟稀少都撤并了,为此在历史上有了著名的“湖广添四川”的大移民!四川本身地广人稀,是典型的移民接纳区,怎么还向莱州移民呢? 洪武二年四川移民莱州之事在《明实录》、《明史》等正史中基本没有提到,倒是有莱州居民被朝廷迁往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一带)的记载,原因竟然因为莱州人口相对较多。 洪武二十五年(1392),山东东部的人口开始向东昌府迁移。是年二月,“监察御史张式奏徙山东登莱二府贫民无恒产者五千六百三十五户就耕于东昌。”4三年后,山东布政使司向明廷请求:“青、兖、济南、登、莱五府,民稠地狭;东昌则地广民稀。虽尝迁闲民以实之,而地之荒闲者尚多。乞令五府之民,五丁以上田不及一顷、十丁以上田不及二顷、十五丁以上田不及三顷并小民无田耕种者,皆令分丁就东昌开垦闲田,庶国无游民,地无旷土,而民食可足也。”最后,“上可其奏,命户部行之。”七月,“山东布政使杨镛奏:青、兖、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一千五十一户,四千六百六十六口。” 见到莱州几种自称洪武二年移民的族谱的记载,大多到现在宗族中长支仅传了20代左右,少的才15代,这与630多年的时间不相符。如莱州城西程氏的家族,据民国五年(1916)修《程氏族谱》载,“世传原籍河南”,“南宋之季避乱于蜀”,“明洪武二年(始祖程钮)由四川成都东门里铁碓臼程家东迁山东莱郡,卜居于城西十八里处。” 按照胶东其他土著居民的家谱,630年能传25—28代。反过来,如果代数是正确的,按20代左右前推,移民迁入的时间应在明朝中期即“弘治二年”前后还差不多。还有一个问题是,有的宗族自称是洪武二年四川移民的后代,但有别的县的族谱证明是胶东大族。如:莱州林家北流村碑依据族谱记载,“明洪武二年,林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西临河,河水北流,故取村名林家北流,后简称林家。一九八二年,因重名而恢复原名:林家北流。”莱州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明代双籍进士的分布、流向与明代移民史 摘要:本文首先对王毓铨关于明代“贯”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同时认为朱保炯、谢沛霖把找不到户籍籍别记载的明代进士归类为“仅有乡贯”者的做法不当。明代没有纯粹的乡贯。既有户籍(现籍),又有乡贯(祖籍)的明代进士是“双籍进士”。通过对有明一代数以千计的、占进士总数十分之一强的双籍进士的历朝和地区分布的统计,以及这些进士祖籍的流动分析,有助于我们拓展进士空间流动和移民史研究的视野,进一步了解明代的科举、人才、人口政策,以及这些举措在巩固边防,稳定全国政治,促进京城和边远地区的文化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进士户籍·籍别·乡贯移民史 一、籍贯的界定和问题的提出 朱保炯、谢沛霖先生在他们编纂的《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以下简称《索引》)的“编例”中指出:“明朝进士,籍贯有户籍、乡贯之分,户籍又有各种籍别”。部分进士,“户籍、乡贯并有”。然作者没有说明何为户籍?何为乡贯?学术界对明代的籍贯分类似也未作界定[1]。王毓铨先生虽然为此写过专文,且观点影响了一代学人,但他的释义是:明代的籍是役籍,贯是乡贯[2],无意间排斥明代最基本的贯——户籍(现籍)住址,也就是说,将乡贯(祖籍)取代了现籍。明朝并不存在所谓的“籍贯”制度,说明代的“籍”指役籍,“贯”指居住地也都可接受。但问题是,在历史文献中,大量的明代人物既有祖居地,又有现居地。要研究这些人物,就自然引出了对于“贯”的双重意义之讨论,贯有乡贯,又有户籍登记住址。本文讨论的“籍贯”和提出的“双籍”问题都基于此。 明代的户籍可理解为今天的户口所在地。对于当时大多数人来讲,户口所在地往往同时也是祖居地、出生地,故一般意义上讲的明人的籍贯、地贯、本籍、地籍、贯址、贯(特定场合也包括乡贯),就是户籍,即户贴、黄册上登记的地址。事实上,目前“我们所能见到的洪武年间的户贴”填写的“贯”,无一不是户口登记上的住址[3]。对明代的科举人口,包括双籍进士而言,其报考地也是以户籍登记地为准。明代户籍填报中的籍别,是“职业身份” 的划分[4],或称封建役籍[5]。但籍别没有任何地理、地名意义。我们对明代人物进行籍贯和空间分布研究时,完全可以对此置之不理。否则,有可能对明人的户籍、籍别、乡贯纠缠不清。明代的乡贯,系原籍、祖籍,即祖上原先居住占籍的地方。我与王毓铨先生的役“籍之所在必有其乡贯”的观点不同,乡贯与“一个人的出生地、居住地、他的户役役籍所在地”没有必然的联系。否则,王文谈到的湖南茶陵岂不成了李东阳的出生地、居住地、役籍所在地?其实,李东阳曾祖以下,就生于北京、居于北京、赋役于北京。当然,如上所述,对当时多数人来讲,祖居地可能也是其出生地、居住地,但从《索引》数以万计的明代进士的籍贯分析,凡有户籍的必有其役籍;有役籍的也必有其户籍(史料缺载者除外)。反之,止有乡贯的,就找不到役籍。至于户籍、乡贯并有者,其役籍必与户籍并列,而与乡贯不沾边。故“户役役籍所在地”应该是户籍籍贯所在地,不能解读为乡贯籍贯所在地。王先生曾举例永乐十年民籍进士——云南太和县的杨荣和江西泰和县的王嗣先,他把这里的太和与泰和分别当作他们的乡贯[6]。其实,太和及泰和应该分别是杨氏和王氏的户籍(现籍)籍贯(见《索引》第1713、311页),也是一般意义上的明人籍贯所在地。 《索引》作者又在“编例”中说明,明代部分进士“仅有乡贯”,并举洪武二十一年进士、

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

十万云南边民移民越南说明了什么? 作者: 《观察者》 中国边民冒充越南人的儿子享受免费医疗 河口县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主任唐万蓉近期曾去越南调查,她在越南边民、村干部、老街市委民族干部中了解到,越南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在边疆农村实施免费医疗政策。具体做法是:国家每3年对边疆农村群众进行一次统计,对登记造册的农村群众每人发一个免费医疗证书,村民持该证到越南所有国家医院都可以享受免费医疗。 调查中唐万蓉发现,河口县桥头乡下湾子村老刘寨村民杨春云的一段经历,能够比较典型地反映两国政策差异在边民中的影响。据杨春云介绍:1998年,他的孙子杨丽山因患肾结石,到马关县人民医院治疗,需要5000多元钱才能治好。家境贫穷的他只好把孩子带回家。后来一位越南朋友来到家里,得知孩子的病情后,建议带到越南去接受免费医治。他就把孩子送到越南猛康县从中国嫁去的苗族妇女项小双家中,由项小双以其子的名义带去医院进行了免费治疗,挽回了孩子的生命。而同村马朝云的孩子也患肾结石,却因缺钱治病而失去了生命。 越南的惠边政策 2005年,巴达撤乡,并入西定。由于外出打工人员太多,人口出现负增长,两乡人口均不到两万。 一些边民埋怨道:“国家这么大,也比越南富得多,可是对

边民的照顾为什么还不如越南?”水头寨党支部书记杨春福说:“越南的政策太好了,深得人心。” ……在边境一线居住的边民,越南政府给予财力和物资上的扶持,全面消除茅草房。凡是进行易地搬迁的边民,每户给予8000元人民币的补助。而公路建设、人畜饮水、边民的公共设施建设全是国家投资。对于有水力资源的村寨,国家无偿为农户安装微型水电发动机。 此外,越南政府还每年为每个劳力无偿提供一把锄头,一把砍刀,他们为边民每年无偿提供种籽、耕牛,每年每人补助化肥15公斤,供应每户边民每月1千克煤油、2千克盐巴、还有收音机。 对吃粮困难的边民,越南政府则每户给300—800公斤粮食,遇到自然灾害,他们还会给边民每人每月发放10—15公斤的救济粮和25元救济款。 令杨春福心动的是,越南对中越边境沿线的民族山区,一律实行免费医疗,免费防疫。“仅凭这一点就足够吸引不少村民搬过去。”他说,中国的农村合作医疗根本没法比,村民看病都要去镇上,县上的医院才能报销,而且报销部分不足一半,村民还得自掏路费。 “那边的村民小组长待遇也比这边高,他们一个月18万越南盾,折合人民币90元,而我们一年才给120元。”他说,越南计划生育政策也宽松,这边却采取强制措施,强拉人去结扎,罚款没钱就拉牛,拉马,没有牲口就拆房瓦。 现在,越南对边民子女全部采取免费教育,并且对贫困学生、

云南省红河州2020年高三毕业生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考试试题 含解析

2020年红河州第二次高三毕业生复习统一检测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考古发现,西周大多诸侯国的青铜器皿上出现了与周王铭文书写极为相似的文字形式,这不仅在黄河中下游诸侯国出土,而且在南方的吴、越等诸侯国也多有发现。这表明当时A.民族融合趋势日益加强B.周天子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C.形成了一定的文化认同D.工官制下对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 25.“开芳宴图”是宋金墓葬中常见的装饰图象,它主要用来表现墓主人夫妇和睦与恩爱。其构图大多是夫妻二人端坐桌前,侍从奴仆左右侍奉,营造出墓主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的发展B.儒家思想的影响 C.绘画技术的进步D.政治权力的干预 26.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对于基层乡村治理都十分重视。表1为部分朝代有关乡村治理的主要内容,这表明 A.乡村军事职能日益增强B.基层行政效率得到提升 C.君主专制得到显著强化D.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 27.据史料记载,两宋时江浙地区曾是我国重要的产粮区,大量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但到明清时期,江浙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几乎每年要从湖广、江西等地调运大量粮食。对此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明清江浙地区 A.经济结构发生变化B.农业生产技术渐趋衰退 C.自然经济开始瓦解D.政策调整导致人口剧增 28.下图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上刊载的一篇关于“哈德门”牌女士香烟的广告。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企业积极采用舆论宣传B.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色彩 C.民国成立推动社会习俗转变D.女性成为烟草业消费主体 29.《天演论》的出版,一石激起千层浪。1906年《民报》主要撰稿人胡汉民评价《天演论》:“自严氏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而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这反映了 A.《天演论》催生国人民族观念 B.维新思想已逐渐走向成熟 C.“物竞天择”观念受民众推崇 D.“进化论”助推革命浪潮 30.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分历史学家将研究重点集中到来金、宋元之际、明清之交、晚清等异族入侵的特殊历史时期。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树立民族自信心B.吸取历史教训C.探寻抗战的方法D.抨击日本侵略31.表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进程 表2可以说明当时中国 A.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高速发展B.对外开放面临强大的阻力 C.经济体制改革在探索中前进D.经济体制改革中争议很少 32.梭伦改革的措施包括:奖励国外技工迁居雅典,对携眷移民给予公民权;禁止除橄榄油以外的其他粮食出口。这些措施 A.提升了平民的经济地位B.体现了工商业奴隶主的要求 C.扩大了雅典的民主范围D.促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33.下图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这三幅作品都体现了 A.理性主义精神B.现代主义精神C.批判主义精神D.现实主义精神 34.二战结束后,美困本来计划在日本推行全面社会改革和非军事化政策,但很快又决定发

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解答

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 扶持政策解答 1、后期扶持的范围是什么? 答:后期扶持的范围和对象为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其中,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安置的为现状人口,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安置的为原迁人口。 2、为什么将扶持范围界定为农村移民? 答:一是水库移民中绝大多数是农村移民;二是农村移民失去了部分赖以生存的土地,目前生产生活仍很困难,是当地农村的主要贫困群体,而非农业安置移民中的困难家庭,对符合条件的可以纳入城镇最低保障范围。三是中央把“三农”工作放在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中难点和重点之一是水库农村移民。因此,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范围界定为农村移民。 3、哪些人口不能核定登记为扶持人口? 答:按照国家规定,遵循实事求是、公平合理的原则,下列人口不能核定登记为后期扶持人口: 被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控股企业录用的,现役军人(含武警)提干的;安置后转为非农业人口的;在享受后期扶持期间死亡的;服刑期间(缓刑除外)的;为安置农村移民调出土地的;水库淹没影响的城集镇、工矿企业、专项

设施迁改新建址占地涉及的未纳入移民安置规划的征地拆 迁人口。 4、为什么转为非农业户口的农村移民不再纳入扶持范围? 答:由于非农业户口的农村移民曾享受过农业户口享受不到的政策、福利待遇,性质上与农业户口的移民有本质的区别,出于公平公正的考虑,此次政策调整不再将其纳入扶持范围。非农业安置移民中的困难家庭,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条件的纳入城镇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5、后期扶持的标准是什么? 答: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每人每年标准为600元。 6、后期扶持的期限是多少? 答:20年。 7、后期扶持的开始年限是如何规定的? 答:对2006年6月30日前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自2006年7月1日起再扶持20年;对2006年7月1日以后搬迁的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从其完成搬迁之日起扶持20年。 8、中央规定的后期扶持方式有哪些? 答:中央规定后期扶持方式是“1个尽量,2个可以”。即后期限扶持资金能够发放给移民个人的应尽量发放给移民个人,用于移民生产生活补助;也可以实行项目扶持,用于

近代东北移民历史

东北的历史就是200年左右的移民史,明朝以前的东北大概只到现在的辽阳。满清入关时,满族总人口不足二十万,能打仗的不过七万人。而明朝有两亿人,由于李自成以及袁崇换的冤案,离间了很大一部分汉人,张献忠在四川杀人如麻,当地百姓更是自发的帮助满清灭了张氏。可见满清入主中原,主要是汉人的功劳,否则,就是他人口再涨十倍也无法征服大明。抗击满清主要是在辽东和长江中下游。当年袁崇换实施“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保辽土”策略,训练“关宁铁骑”,屡挫满清,宁远(今辽宁兴城)一仗,奴尔哈赤三千铁钾军全军覆没,并为此送了命,而宁远城内参战的竟有70%是百姓。可见从明朝开始,戍边的移民已经对国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满清政府为了防止东北进一步汉化,阻止向东北大量移民。真正的移民开始于清末民明初,这一点北洋政府尤其是张氏父子(张作霖、张学良)功不可没。到20年代中期,张氏父子实行“整军精武,励精图治”的政策,开矿山、修铁路、建银行、办学校,在北满(黑龙江)积极屯军垦(东北军垦的经验被毛泽东全盘吸收了),只用了10年时间,东北的经济在中国举足轻重,铁路85%国有化,电信设备98%国有化,而此时中国大江南北从北京到南京,从上海到广州铁路和电信设备95%都控制在洋人手里,象样的民族工业极其有限。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是北大的六倍,约3000现大洋,超过总统段其瑞,1927年可以生产马达(引进当时最先进的北欧的设备),1930年亚洲第一部带空调的火车在大连诞生。所有这些成就令国人羡慕,国父孙中山曾深刻地检讨过:“搞三民主义这么些年,民生竟还不如东北的张氏父子”。很多人说东北的繁荣是日本人的功劳,其实这太高看日本人了,1929年,日本人也承认,不用半年,满铁的股份就会全部落入中国人手里,而当时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更是苟延残喘,也正是因此才引发了30年的“中东路事件”,张学良急于收回中东铁路而酿成军事冲突。九一八以前,日本在东北的投资很少,唯一的“投资”是军事上的,但后来又发现被张作霖欺骗而反目成仇。日本占领东北以后,确有不少投入,但大都以战养战,东北百姓没享受到什么好处。出于政治原因,20年代的东北开发史某种程度一直被隐瞒,致使不少中国人甚至东北人也并不了解东北当时的成就,竟把东北经济的光环儿错误地套给了日本人,张大帅九泉之下岂能瞑目。幸好现在有些资料也逐步公开,我们多少也能知道些事实真相。 再往下谈谈东北移民对近代中国政治深远影响。这一点也是本文的重中之重。由于东北成功的开发史,使得东北三省政治态势来发生了几千年都没有过的质的变化。由于北洋政府和张氏父子有组织、有目的地、整车皮地从山东、河北甚至河南、安徽等地近似疯狂地以每年三百万人口的速度向东北大量移民,使得黑龙江和吉林的人口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这对俄国和日本的满洲战略是致命的打击。九一八后不久,日本就有组织地以每年三十万人的速度向东北移民,但截止到1945年,东北的中国移民多达四千五百万,而日本人只有二百六十万,尽管他们已经成为东北最大的少数民族。20年代,日本曾公开唆使大量韩国人移民到吉林,与东北的移民对峙,最终导致吉林“宝山路”事件,使得朝鲜人至今和东北人存在隔阂。20年代根本就不存在吉林延边地区,这是日本为阻止东北中国化而从朝鲜移民认为造成的。有些历史问题,鉴于民族政策的敏感性,至今也不能真相大白。在此声明,本人对朝鲜族同胞没有任何恶意。由于这几千万的东北移民,使得日俄的所谓“满洲问题国际化”成为镜花水月,在四十年代日本曾想利用满汉情结离间东北人和关里的中国人,至于满族人如何表态我不甚清楚,但东北的汉人是不吃这一套的。1945年,苏联红军占领东北,之所以放弃了吞并吉黑两省的野心,就是因为这些抡锄头把子的山东、河北的老乡已遍布东北三省的每个省市和村落,老毛子为时已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一次成功地从以军事手段从关里打到关外,这最后一次却是让憨厚、朴实的中国农民彻底征服了白山黑水,直倒黄龙。中国当时有什么,没好枪,没好炮,没好政府,没好军队,唯一的资源就是人。

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十五个著名的历史典故

一、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二、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三、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2020届安徽省淮北市高三一模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0届淮北市高三一模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请同学们在答题卷上答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A. 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 神权王权实现结合 C. 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 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2.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A. 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 B. 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 C. 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 D. 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 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 A. 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 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 C. 彰显皇权来源的正当性 D. 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加入试卷解析考情纠错收藏 4.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 B. 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 C. 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D. 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 5.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民间在订立买卖、租佃、借贷、雇佣契约中往往有“先和后可,乃为券书”“两共对面平章为定”(平:协调;章:明确)的语句。这反映民间契约的订立()A. 不受官府的控制和约束 B. 强调双方协商一致原则 C. 完全符合双方各自意愿 D. 是城市商业发展的产物 6.唐初史家认为契丹族“出自炎帝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遁居朔野”,而辽朝史官在修撰的《实录》《国史》中,则认为契丹族出于黄帝之后。元人撰修《辽史》遵从唐代观点,指出“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孙”“本同出也”。这说明() A. 儒家华夷之辨的观念已被彻底打破 B. 契丹族为黄帝后代的可能性更大 C. 多元一统的民族认同意识不断增强 D. 契丹族的族源无法得到准确判定 7.明朝后期,中国九成的糖产于广东和福建;浙江北部绝大部分土地都种植喂蚕桑树;松江和苏州等地以盛产棉花而著称。这种现象() A. 促进了跨区域商业贸易发展 B. 打破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C. 不利于封建国家的粮食安全 D. 导致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8.明清之际的儒学家们,对泛滥已久的王学末流抨击甚为猛烈,在思想界形成了一股强大潮流,如顾炎武不仅在理论上把王阳明视同禅学并大加挞伐,甚至把明朝的覆亡看作是王学

山东人移民关于英伦各高校的趣事和秘史_国家为什么怕山东人_山东人比河南人更坏_山东人_侨外

2017最新!关于英伦各高校的趣事和秘史|山东移民投资必备形形色色的海外投资移民相关信息,难免让大家眼花缭乱,但是没关系,经过小编的整理,希望大家能够对其认识更深一步! 山东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东方文明的历史宫殿,滨海明珠的旖旎风光齐聚在此。随着这个地方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当地的大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想法去选择工作了,这时,移民投资出国咨询就变得越来越热门起来。 今天小编想给大家扒一扒大家感兴趣的移民投资出国咨询! 百年牛剑赛艇对抗赛缘起一句玩笑? 若问英国牛津剑桥是如何看待彼此的?那只有两个字可答:无解。这对“小冤家”几百年来都没有停止过明争暗斗,学术领域的较量暂不赘述,在竞技场上的较量可是越来越摇曳生姿,其中又以牛剑赛艇对抗赛最为引人注目。这场“非典型性”的比拼始于1829年。当年,一对好朋友, Charles Merivale(剑桥学生)和 Charles Wordsworth(牛津学生)闲来无聊,就想以划船比赛来打发时间,谁知这件事被学校知道了……1829年,牛津竟以此为名义向剑桥发起挑战,第一战,牛津胜了。心高气傲的剑桥人不服输,又发起了新的挑战,这项赛事也就此被保留了下来。每到一年的 春天,上一年的失败者就向上一年的成功者发出挑战。 圣安德鲁斯大学竟有泡沫大战? 圣安德鲁斯大学是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不过,在它古朴外表下跳动的是一颗充满活力的心——每年的“Raisin Monday”就是很好的体现。“Raisin Monday”传统可追溯至1450年,当时新生

要向迎接他们的高年级学生呈交1磅(454克)葡萄干以示感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习俗演变到今天就变成了每年热闹非凡的泡沫大战。周日时,你可以彻夜狂欢,甚至喝醉酒,然后周一参加泡沫大战,体验传说中的泡沫海洋。不仅如此,这里也是一所浪漫的大学,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就是在此相识相恋的。 UCL和KCL之间的“故事”起于建校之时? 伦敦大学(University of London)是一所位于伦敦的公立联邦制大学,经过不断地发展,现已发展成为包含18个独立自治的学院和10个研究所的巨型联盟。如此“家大业大”,旗下学校之间的摩擦自然免不了,其中伦敦大学学院(UCL)和伦敦国王学院(KCL)之间的恩怨情仇,更是源远流长。KCL小UCL三岁。1826年,UCL建校之前,英国学术圈基本就是牛津剑桥的天下,由于看不惯牛剑当时只接受圣公会教徒和富人子弟,UCL以University of London的名义横空出世,昭示全球本校接受任何宗教、任何种族、任何背景、任何阶级的学生,立志成为宗教性质大学之外的选择。三年后,打着国王乔治五世的旗号,带着明显的原教旨主义理念,KCL建校,与UCL背道而驰。

#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解答细则

云南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解答细则 一、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历史背景 1.大中型水库的标准是什么? 答:大中型水库是指库容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含1000万立方米)或装机容量在5万千瓦以上(含5万千瓦)的水库和水电站工程。 2.大中型水库在哪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答: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修建各类水库8.5万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库3800多座,总库容为5542亿立方米,水电装机容量1.2亿千瓦。这些水库在防洪、发电、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3.我省的水资源特点是什么? 答:我省境内河流众多,水量充沛,水能资源丰富。径流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08条,分属长江(金沙江)、珠江、红河、澜沧江、怒江和依洛瓦底江6大水系。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1258毫米,常年自产水资源量2222亿立方米,排全国第3位,过境水量多年平均1943亿立方米;有高原湖泊40多个,总容水量290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0364万干瓦,经济可开发水电站装机容量9795万千瓦,居全国第2,约占全国总量4.02亿千瓦的24.4%0 我省水能资源不仅蕴藏量巨大,且分布主要集中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3大流域,占云南省经济可开发容量的85.6%0在开发上具有许多优越条件:一是可开发的大型和特大型水电站的比例高;二是水能资源分布比较集中,开发目标单一,开发选择性强;三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工程量相对较小,水库淹没损失小,技术经 济指标优越。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抓住机遇,作出了将以水电为主的电力产业培育成云南省新兴支柱产业的战略决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建设金沙江、雅袭江、澜沧江、黄河上游等水电基地和溪洛渡、向家坝等大型水电站",4大水电基地,云南占了一半。 4.水电建设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2004年10月联合国水电和可持续发展论坛通过的《北京宣言》;明确指出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同时,水电通常还具有防洪、灌溉、供水和航运等众多综合效益。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在2004年全国有24个省(区、市)出现"电荒",不同程度拉闸限电的情况下,水电站的建设不仅能为国家和我省的经济发展提供优质电能,同时还能增加财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因此,我省水电资源开发、水电基地建设、水电支柱产业建设对我省乃至全国的能源产业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水利建设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由于云南处于低纬度高原,干湿季节分明、时空分布不均,气候类型多样、垂直变化显著,冬春容易发生影响范围较广的旱灾,夏秋暴雨时常带来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加之横断山脉的深度切割,海拔高差悬殊,地形地貌复杂,资源性缺水、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

洪武移民山东知多少 一、前言 山东地区是中国历代以来一个人口稠密及经济发达之区,纵然经历元末明初的战乱,洪武年间山东的人口密度,约为河北及河南两省的1.5倍。此地区应为人口迁出区,不过,洪武年间山东却是明太祖移民政策的接纳区,无论是军籍移民或民籍移民。山东的人口分布呈现东密西稀的格局,位於山东西部的东昌府成为洪武时期山东主要的移民迁入区,造成山东西部人口稀少的原因,不外乎此地区为元末明军北伐之战区,就是归咎於元末发生的天灾。不过,明初亦有几处收获较丰的地区,永乐十年(西元1412)江西与山西分别进嘉禾,代表这两地区年熟之象,故明初迁民,山西籍移出最多。 明洪武初期的移民主要目的为安抚元末群雄的降兵降民、蒙古官兵与塞外边民,迨至洪武后期则是希望尽快恢复农村经济,促进社会繁荣,以达到稳固政权的目的。这两种移民政策虽都有移民迁入山东,然而,洪武后期才是山东地区出现大规模移民的时期,因为就《明太祖实录》的记载,山东真正规模性的移民似乎是洪武二十一年(1388)后才展开。明代经过洪武时期的移民垦荒政策,土地生产力恢复,加以政治升平,纵使经过「靖难之役」,明成祖亦延续太祖的移徙政策,致使全国各地人口急速的攀升。不过,就山东全省而论,从洪武二十四年至嘉靖五年(1391-1526),山东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仅3.1‰。洪武二十四年至万历十八年这两百年间(1391-1590),明朝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在6‰以上,山东这样的人口增长率与其相比显然偏低。山东地区人口增长缓慢主要是明代中期登、莱两州人口减少所造成,此二府人口减少主要是居民跨海迁入辽东半岛,由此可见,山东在接受移民迁入的同时亦有人口向外迁出。 二、东昌府的山西人 洪武初年北方边境俘获的将士和降民大都被迁往政治要地,东昌府则是山东例外地区之一,这说明东昌府的空旷与萧条。位於山东西部的东昌府不仅接受邻近省份的移民也同时接纳来自山东东部青、莱及登州的移民。东昌府的移民中除了山东境内的人口流动有明确的数量记载外,对於山西人的移入记载往往依附在河北及河南的记载中,以致无法得到正确的数据。洪武年间东昌府接受移民的时间,从地方志的乡土资料是延续不断的,如果使用「以县为单位平均分配」的方法加以揣测统计可得知从洪武二十二年到二十八年(1389-1395),东昌府接受了6686户山东东部的移民,剩余22376户为山西移民,约合111880人。以《民国.茌平县志》记载为例,移民的原籍方面,山西移民与山东东三府移民之比为20:7;再者,洪武年间,土著9里,占总屯、里数的25%,即代表土著人口占总人口的25%,而土著村庄仅占自然村总数的5.8%,造成人口数与自然村比例差异如此大的原因可能是:1、村庄大小不同;2、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户口中已包含一批较早迁入的移民;3、有一些移民未被洪武二十四年的户口所包括。由土著里(社)与移民屯数量推测,洪武年间东昌共有40170户,约合200850人,接受移民总数约29840户,合147400人,约占总人口的73.4%;土著约10690户,合53450人,约总人口的26.6%,可见东昌府是一个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区。 三、兖州府:西部重建东部补充 (一)、兖州西部

国人应该知道的15个历史典故

国人应该知道的15个历史典故 导读:国人应该知道的15个历史典故 1、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3、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5、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6、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

课题论文:云南水库移民安置政策与效益研究

79028 公共政策论文 云南水库移民安置政策与效益研究 一、人力资本补偿依据 亚当?斯密(1976)通过研究发现,熟练的工人相较于不熟练的工人能够在相同的时间内创造更多的价值,有更高的生产能力。后来著名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1961)将健康设施与服务纳入到了人力资本中去,人体健康水平与生产力成正相关关系。因此,如何能够保证在迁移过后保持人体身体健康状况不变甚至于提升,对于提高相应的生产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被迁移对象来说,影响其身体健康状况最关键的一个因素就是迁入地的生存环境如何,生存环境的好坏与人体健康正相关关系。因此,考察对迁入地自然环境的考察成为了进行人力资本补偿的一个关键点。 二、小蔓堤村迁移前后主要自然环境指标调查分析 (1)空气质量变化情况分析。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超过82%以上的村民认为空气质量无变化或者说变化

不明显。由于小蔓堤村无论在迁移前后都“依山傍水”,而且汽车数量不多,空气比较清新,非常有利于人体的健康。 (2)饮用水质变化情况分析。在对小蔓堤村村民的采访中,有超过91%的村民认为饮用水的水质变差了。据笔者了解,虽然在搬迁前后村寨中村民取水的地点都是一样的,但是由于红河上游某些工厂污染物的排放以及当地“网箱养鱼”者对于饲料的滥用,当地的水质情况已经开始恶化。据笔者了解,以前还天气热的时候还可以到河里游泳、解暑,但是现在由于水质的污染,对于饮用水的健康问题已经产生了极大的担忧, (3)周边土地质量的变化。在接受访谈的35位村民中,所有的人都认为周边土地质量非常之差,已经到了完全不能耕种的地步。而且笔者子啊田野调查的过程汇总,发现在小蔓堤村对面的山上,有着大片的空地。当地村民们都表示出了对土地的渴望,但是由于土壤质量的不过关,这些空地只能够被白白浪费,不能为当地村民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 (4)当地气温情况的变化。在对当地气温变化的访谈中,有接近89%的村民认为现在的气温过高,应经对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蔓堤村村民向笔者说道,在搬迁之

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其答案

2017年全国一卷文综历史试题及其答案WORD版 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25. 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决绝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26.表2 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是,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息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29.1904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9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1883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78%,直隶亦有172人,山西、陕

山东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

山东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日前颁布,将于2006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也已发布实施。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移民工作的政策,山东省研究制定了《山东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方案》,方案对扶持范围、扶持标准、扶持方式等问题做了详尽的规定。 山东省大中型水库移民现状 据了解,山东省大中型水库数量多、分布广,情况复杂,既有省内水库,也有省际间水库。到2005年底,山东省共有大中型水库221座,其中涉及移民搬迁的195座(大型水库35座,中型水库160座),现状移民人数达198.32万人。2006年4月,国家核定山东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185.56万人,列全国第二位,涉及14个市74个县(市、区)。此外,山东省自2000年以来共安置三峡工程移民10095人(现状人口另行核定),涉及山东省9个市39个县(市、区)。 2005年,全省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人均耕地0.9亩,且多为山岭薄地,人均收入1500多元,为全省农村人均收入的38%。库区基础设施薄弱,长期以来存在行路难、饮水难、就医难、用电难、上学难和耕地不足等问题。2005年贫困及低收入移民仍有110多万人,占

移民总数的56%。 扶持水库移民的目标 山东省扶持水库移民的基本原则是:统筹兼顾新水库和老水库移民、中央水库和地方水库移民;前期补偿补助与后期扶持相结合;解决温饱问题与解决长远发展问题相结合;国家帮扶与移民自力更生相结合;省级人民政府负总责,各级政府分级负责;开发性移民等。 近期扶持移民的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基本解决20余万水库贫困移民的温饱问题;提高80余万低收入移民的收入水平,使其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加快其余70多万移民群众致富步伐,使其人均纯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基本解决移民村饮水、交通、医疗、上学、用电难等突出问题,村村通自来水达到移民村总数的80%,村村通油(水泥)路达到移民村总数的95%,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移民总数的80%,移民适龄儿童辍学率低于2%,移民村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5%,移民村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 扶持资金如何发放 据山东省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介绍,按照国务院要求,这次后期扶持范围为大中型水库的农村移民。列入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