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各种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现实社会中的利用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所以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强化可能性明显提高。电力系统作为我国基本的动力系统,在技术应用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智能化发展的倾向明显加强,而电力作为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智能化的发展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智能化电网在电力通信中有了极大的应用,而且明显的提升了电网运行的效率和质量。基于此,文章就智能化电网电力发展过程中的分组传送网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此种技术的优势并强化其在社会中的应用推广。

标签:分组传送网技术;智能电网;电力通信

在目前的电力系统电网建设中,分组传送网技术有了较为普遍的应用。此种技术与传统的统一电网建设来看,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满足不同区域的用电和送电要求,而且因為使用的是分网结构,所以在电网的数据信息传播方面的特征性比较明显。现阶段,我国的电网电力通信在努力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而要实现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就要加强电网的分级以及分类控制,这样,电网智能化调节和控制的错误率会明显的降低,而分组传送网技术正好满足了这一要求,所以积极的分析其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对于我国的电网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分组传送网技术

1.1 概念

分组传送网技术是目前在电力系统当中应用的一种较为先进的技术。此技术主要指的是利用分组结构对电力网络信息进行传输和传送,从而达到将不同区域、不同特征的数据进行分别利用的目的。此种技术在目前的智能化网络构建中有着非常突出的意义。一方面是智能化网络的发展需要实现控制的分类,也需要达到调节的准确,而分组传送网技术正好能够实现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这两方面的要求。所以说将二者进行联合运用后,此技术的价值发挥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运行效果也能得到明显的强化。简而言之就是分组传送网技术和电网电力通讯的联动应用现实价值顯著。

1.2 优势和价值

分组传送网技术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具有三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一是此技术的分类性和针对性特别好。因为分组传送网技术在信息数据传递的过程中利用的是分组的形式,所以能够实现对不同特征、不同内容的数据进行分类传送的目的。这样,数据的分类性和针对性特点会更加的突出。第二是分组传送网具有网络传输的便捷性特点。虽然分组传送网实现的是分组传送,但是其依然具备一般网络的便捷性优势,所以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实效性比较突出。第三是分组传送网在别

智能电网中的通信技术

浅谈智能电网中的通信技术 智能电网是特高压取得突破后,国网公司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国家电网科学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具有重要意义。智能电网的范畴很广,笔者在这里试图介绍下智能电网中可能运用的通信技术。 通信因其传输和感知功能被誉为电网的“神经系统”。在智能电网及其通信技术的见解中,国外各主流厂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国际咨询商同时受聘于华东电网公司和安徽电力公司的埃森哲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里就来介绍下她对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理解。 1、第二代互联网 目前的因特网协议是IPV4,它的下一个版本就是IPV6,这个新版协议就是第二代互联网的基础,可实现“产对产”连接,有庞大的地址数量,传输速度更快。如果说IPV4是“人机对话”,那么IPV6可以扩展到任何物间对话,如家用电器、传感器等。这个功能是比较强大的。 2、光纤以太网 以太网是众所周知局域网通信协议标准。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主要是双绞线和光纤。一般主干通信网络都使用光纤,电力系统也是如此。光纤至少有两大优点是双绞线铜缆暂时不可比拟的。一是通信容量非常大,传输距离远;二是能抗电磁干扰能力强,信号串扰小,传输质量佳。 3、电力宽带

顾名思义实现电力宽带的目标就是用电力线来传输信息,而电力线通信(PLC)。PLC具有极大的便捷性,只要连接到房间内任何的插座上,就可立刻拥有4.5—45Mbps的高速网络接入。PLC利用GMSK (高斯最小频移键控、移动全球通的调制方式)和OFDM(正交频分复用)将用户数据进行调制,然后进行传输。目前国网信通下属的中电飞华公司已将电力宽带引入商用,推广到北京的一些小区中。 4、3G及4G无线通讯技术 3G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国内三大运营商的鼎力支持下,3G 移动通信已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他的特点就是速度快、流量大,可以传输视频。无线通信中,OFDM,智能天线,MIMO(多进多出),LTE (长期演进项目)也被视为3G或4G的主流技术或标准。我觉得目前在应急通信上极有可能用上这些高速移动技术。全球排名靠前的国产设备商华为公司在这些技术储备上有一定优势。 5、新型无线网络技术 当今常见的无线网络有移动通信网,无线通信网(WiFi,Wimax)篮球网络, Adhoc网络(无中心自组织的多跳无线网络),还有较新的无线传输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由一定数量的传感器节点,通过某种通信协议连接而成的网络体系。 在国内,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对次项技术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并已开始参与一些国际标准的制定。 以上,便是笔者对埃森哲通信技术观点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

最新分组传送网和MSTP区别

分组传送网和M S T P 区别

PTN和MSTP二者的区别 在网上,有朋友问,PTN和MSTP究竟有啥区别?

网络物理故障的监测和定位能力; 2、数据链路层(Ethernet)对应SDH的复用段层(MS),在物理层和所建立连接的中间层面,完成对固定传送通道VC或弹性管道Tunnel的承载和支撑连接的建立,并对链路的质量好坏进行监控; 3、Tunnel层对应SDH的高阶通道层(HO-VC),提供传送通道或Tunnel管道的连接建立和监控,并提供对上一层数据链路段层或ETH层的适配,多低阶业务映射到一个高阶或多个PW映射到一个Tunnel; 4、PW层对应SDH的低阶通道层(LO-VC),对客户业务净荷进行适配封装,实现最贴近业务层的监控,封装后映射到上一通道层或Tunnel层进行承载; 故障检测手段错误检测:CV/FFD 错误通告:FDI/BDI,类似SDH中AIS和 RDI告警; 错误定位:LB/LT 性能监控:LM/DM MSTP的以太特性有类似的特性 Tunnel/Pw Ping/Tra ceroute MPLS OAM 告警 ATM OAM Ping能实现端到端连通性检测,TraceRo ute实现逐渐响应便于准确定位出故障 点,MPLS OAM告警实现Tunnel/PW的中 断/错连等故障指示; SDH可基于VC通道下插一些告警,能够 实现SDH告警向下游传递 业务配置端到端的业务配置与管理。 统一的网管系统 逐段逐网元配置,配置工作量较大 1引言 3G时代的高速上网、视频通话、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网游等新业务有两个共同的特点:IP化和宽带化。具体分析这些业务的承载需求可以看到,大量基于分组的实时业务对服务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业务类型多样化和业务质量要求差异化也越来越明显。为了满足对各种电信业务的统一承载需求,必须将IP网络技术与传输网络技术进一步融合,取长补短,PTN(Packet Transport Network,分组传送网)技术应运而生。 PTN结合了SDH和传统以太网的优点,一方面它继承了SDH传送网开销字节丰富的优点,具有和SDH非常相似的分层模型(图1),具备很强的网络OAM能力;另一方面,它又具备分组的内核,能够实现高效的IP包交换和统计复用。 图1 PTN与SDH技术分层模型对比 目前,中国移动集团已明确在3G基站回传网络中大规模采用PTN设备组网,PTN组网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保护技术。一方面PTN组网可以借鉴SDH组网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还需要引入IP网络的优势技术,以形成PTN独特的网络保护技术,充分发挥PTN技术的优势。 2保护技术选择

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智能电网电力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1引言 电力系统在发电、输电、配电等工作环节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 和信息,对于这些数据和信息,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 对它们进行归纳分类和整理。智能电网就应运而生,智能电网凭借 自身储存的数据库对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并得出目前电力 系统的运行状况,电力系统工作人员就可以根据得出的结论,针对 电力系统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改进和维修,从而确保了电力系统能 够安全、稳定、高效的运行。但智能电网的作用不仅于此,它不但 需要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还要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经济效益。 2电力信息通信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包含着发电、输电、配电等许多工作环节, 这些工作环节有非常重的负载,并且还包含了很多的细节。为了尽 可能避免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和安全隐患,确保电力系统还能够正常 稳定的运行,就需要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严密而精确的监测工作。 这个监测工作就需要借助通信系统来完成,确保电力系统能够稳定 的输出电力。因此,对于电力系统而言电力信息通信是不可或缺的 技术手段[1,2]。 3发展现状 20XX年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进步非常迅速,传统使 用的同轴电缆以已经被光纤、无线等设备取代了,电力通信技术也 随之逐步完善。我国的智能电网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在这一发展 时期中,各个不同部门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传统的电力系统中,由于不同部门之间的缺乏必要的沟通,他们的联系不够紧密,就导 致针对电力系统中的一些问题无法及时地进行沟通和解决。但是,

随着智能电网的诞生,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也使得各项问题得 以快速有效地解决。目前,水力、火力、风力和新能源发电都是我 国常见的发电方式,这些发电方式已经能够满足我们国家对电力的 需求,确保国家的经济发展建设不断电。我们国家人口基数大,电 网系统更为庞大,因此在运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问题和故障,随着 我国的电力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定会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智能电网的运行效率。 4智能电网的电力通信技术应用 41智能光纤通信网络 SDH技术在过去的智能光纤通信网络结构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 角色。在SDH技术中,主要采用TMB业务传输和集中网络管理的结 构方式来采集电网数据信息。随着电力网络系统的不断发展壮大, 电力系统信息通信的数据量迅速增长,原有电力信息通信技术已经 远远无法满足现在电力网络系统的要求了,为了快速解决这一问题,我国相关科研人员,以原有的信息通信方式为基础,运用了光传输 组网技术,叠加上网络智能化技术,逐步形成了如今智能化的光纤 信息通信网络。不难看出,电信通信技术在整个信息通信网络建设 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2电力通信接入网 我国大部分的智能电网的电网结构是需要延伸并且最终与用户 端结构相连接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为电力用户提供多种不同形 式的电力资源的可能性。智能电网系统在供电过程中还可以实现了 与电力用户之间建立通信,并且能够进行互动,这必须要借助电力 信息通信技术才能够实现。作为一种电力系统中特殊信息的通信传 输手段,电力信息通信系统在智能电网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环

电力系统通信技术试题

电力系统通信技术试题(保密) 一、填空 (共 10 小题,20分)。 1. 按传送信号的复用方式分类, FDM 是用频谱搬移的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频率范围, CDM 是正 交的脉冲序列码分别携带不同的信号, TDM 是用脉冲调制的方法使不同信号占据不同的时间区间,WDM 是将光纤的低损耗窗口里可使用光谱带宽划分为若干子带宽来传输多波长信号。 2. 电力载波通信中,结合滤波器的作用是 阻隔工频,通过高频,阻抗匹配, 阻波器的作用是 阻隔高频,通过低频 。 3. PCM 编码调制包括 采样、量化、 编码 三个过程 4. 移频键控FSK 是用两个不同的 载频(f1,f2)来代表数字码元的“1”和“0”,而载波的振幅 和相位 不变。, 5. 实用光纤的三种基本类型(包括英文简称)是 突变型多模光纤(SIF )、渐变型多模光纤(GIF )、单模光纤(SMF ) 6. 光纤损耗测量有两种方法,其中工程上最实用的测量方法 后向散射法 。 7. 设光纤通信中,纤芯和包层的折射率分别是n1和n2,光能量在光纤中传输的必要条件 n1>n2。 8. 残留边带调制VSM 的残留边带滤波器的特性H VSB (ω)在C ω±处具有互补对称(奇对称)特性。 9. 在抽样时刻无码间串扰的条件下,基带传输系统在理想极限情况下能提供的最高频带利用率为 10. 卫星通信中常用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 来表示地球站或通信卫星发射系统的发射能力,它是指发射天线发射功率与发射天线增益的乘积EIRP=P T G T 1. 设有一个4DPSK 信号,其信息速率为2400 bit/s ,载波频率为1800 Hz ,试问每个码元中包含( A )载波周期。 A 、1.5 B 、2 C 、3 D 、4 2. 若语音信号的带宽为300~3400Hz ,则理论上信号不失真的最小抽样频率为( C )。 A 、3400Hz B 、4000Hz C 、6800 Hz D 、8000Hz 3. 国家电力调度数据网骨干网的主要分层为:( BCD )。 A 、传输层 B 、核心层 C 、 汇聚层 D 、接入层 4. 对于香农公式)/1(log 2N S B C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CD )。 A 、若信噪比无限增加,信道容量也可以无限增加 B 、若带宽B 无限增加,信道容量也可以无限增加 C 、 若带宽B 无限增加,信道容量可以增加但趋于定值 D 、信道容量一定时,带宽B 与信噪比可以互换,这也是扩频通信的理论基础 5. 在光纤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光检测器主要是( BC )。 A 、PN 光电二极管 B 、光电二极管(PIN ) C 、雪崩光电二极管(AP D ) D 、激光器(LD ) 6. 光纤传输特性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AD )。 A 、光纤色散 B 、光纤折射 C 、光纤衰减 D 、光纤损耗 7. 关于光纤通信中数值孔径NA 的定义和意义,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 、NA 越大,光纤接受光电能力越强 B 、NA 越大,从光源到光纤的耦合能力越强 C 、NA 越大,纤芯对光能量的束缚越强,光纤抗弯曲性能越好 D 、NA 越大,经多模光纤传输后产生的信号畸变越小 8. 在移动通信中,与GSM 系统相比较,CDMA 系统的主要技术特点有( ABCD )。 Hz B /2=η

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10-17T10:11:10.66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9期作者:高明哲 [导读] 摘要:文中主要介绍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阐述了智能电网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要求,以及信息通信技术人才培养和相关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国网石家庄供电公司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文中主要介绍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措施,阐述了智能电网对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要求,以及信息通信技术人才培养和相关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息通信;智能电网;技术研究 1 引言 智能电网作为21世纪人类伟大的能源技术变革,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创新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智能电网是现代科学技术、先进管理理念与传统电网的完美结合,是解决能源安全与环境问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1]。 电网智能化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网络、自动化、电力系统的技术进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基本技术特征,电网的智能化建设离不开通信信息技术的支撑。通信信息技术与电力生产技术的深度渗透和“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使得通信信息技术支撑的范围和内容大大超出了传统意义[2]。 目前,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主要涉及通信技术、信息安全和通信体系标准化建设等方面,信息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是输送智能电网信息的关键与核心,直接影响智能电网终端信息采集、数据传输等,信息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的建设,是保证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的基础。 2 智能电网与信息通信技术 2.1 智能电网 近年来,对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将现代先进传感测量技术、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 2.2 信息通信技术 信息通信技术是一个涵盖性术语,覆盖了所有通信设备或应用软件,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服务和应用软件。 信息通信技术是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词汇的组合,它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概念和新的技术领域。 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3 信息通信新技术 目前,国家已建成“三纵四横”电力骨干通信网络,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通信网络格局。骨干通信网按照网络类型可划分为传输网、业务网和支撑网,传输网包括光缆、光通信系统、微波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系统、载波通信系统等[1]。 通信传输网的骨干层主要采用波分复用、光传送网、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平台、自动变换光网络、分组传送网等多种信息传送技术。 中低压通信接入网主要采用的新技术包含:(1)无源光网络(PON)技术,PON技术是配用电最后一公里宽带接入的主要技术;(2)宽带电力线通信技术(BPLC)技术,BPLC技术是电力系统特有的通信方式,采用1M~30MHz载波频率,可以达到200Mbit/s的传输速率;(3)无线通信技术,宽带无线接入技术主要采用LTE、Wi-fi、ZigBee、GPRS、微信通信等技术;(4)电力特种光缆,接入网中主要采用光纤复合架空相线和光纤复合低压电缆等。 3.智能电网对信息通信技术的要求 3.1 即时通信系统 即时通信系统(SIS)的主要作用是能够第一时间内对电网运行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它是以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电力数据网络作为参考。即时通信系统能够及时上传电力信息,并具有很高的技术防护能力,能够有效的保证信息的实时性和安全性。 3.2 EMS系统 ESM系统的主要作用是对电网的信息数据进行整理和归类,工作过程中,先从电网中获取最新的信息数据,再将数据按照紧急程度的不同进行分类,然后传递到即时通信系统中。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有效,不同的信息从不同的传输接口和通道中进行传送,传送的速度也有所不同。 3.3 电能计量系统 智能电网要求电能计量系统不仅仅能够进行一般的测量工作,而且要求在测量时能够进行数据的分段储存以及双向的测量。这些要求对于电费结算和电能有效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智能电网的计量系统还要完成信息自动化采集、数据预处理、远程通信、统计分析等一系列工作,这也是智能电网能够和新能源电网进行有效结合的基础。 3.4 需求端管理 现在,在与电力客户进行交流沟通方面,智能电网主要是通过无线公共网络进行,这就导致了电网终端用户的数量也非常大,但是业务密度不高。如果采用联通CDMA或移动GPRS技术,就能够使得电力生产单位(供电单位)及时有效的检测到用户的电量使用情况。 4 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4.1 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信息通信作为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部分,智能电网要发挥出相应的作用,就必须要做好与信息通信的配合,对智能电网进行统一、合理的布局,从而使得智能电网的运行更加安全可靠,保证智能电网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相对于传统电网而言,智能电网的自动化范围进行了扩展,在当前国内智能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其智能化主要体现在对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提升方面,比如通过对电力通信技术的应用来实现自动抄表、自动测量和电能量的计费等,实时地获取客户计量、设备状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威胁及对策分析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威胁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17-09-29T11:14:56.620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4期作者:王争 [导读] 摘要: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已成为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工业领域专家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威胁进行了总结和概述天津送变电工程公司天津 300000 摘要: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已成为相关研究人员以及工业领域专家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对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威胁进行了总结和概述,最后依据国家政策法规提出了应对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威胁的保护措施。智能电网信息安全仍处在研究阶段,还需要更多的探索和实践来应对智能电网的威胁和脆弱性。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威胁;对策 1 智能电网介绍 1.1概念及特点 目前,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热点,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家电网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对智能电网的定义为“以物理电网为基础(中国的智能电网是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电压等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电网为基础),将现代先进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与物理电网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电网”。智能电网用以解决目前电力供应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充分利用状态估计等技术来提升故障检测能力,在无技术人员干预的情况下实现自我恢复。通过负载均衡技术降低用电高峰时出现的问题,合理安排发电机的使用,使用智能电表等智能设备采集数据调整用电价格从而降低用电高峰时的峰值。允许使用更多的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等,而不需要考虑能量储存的问题。 1.2国内外发展应用 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智能电网战略己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美国智能电网发展分3个阶段进行战略推进,即“战略规划研究+立法保障+政府主导推进”的发展模式。欧洲的智能电网以支撑可再生能源以及分布式能源的灵活接入为目标,向用户提供双向互动的信息交流等功能。日本在2010年后由经产省和超过500家企业以及团体成立官民协议会———“智能电网联盟”。随着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特高压电网建设的不断深化,智能电网也将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建成包括智能变电站、智能充换电网络、智能用电采集系统、多端柔性直流等一批先进的智能电网创新工程。截止2015年,国家电网公司累计建成投运智能电网试点项目342项。 1.3信息安全 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大力推进电力通信、SG186工程和特高压电网等建设,信息化企业、数字化电网的蓝图逐步实现,为智能电网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随着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继电保护、电网调度自动化和安全装置、变电站自动化、发电厂控制自动化、配网自动化、电力市场交易、电力负荷控制、电力用户信息采集、智能用电等多个领域均可能面临信息安全的威胁。 2 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威胁分析 智能电网充分发挥了电网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具有坚强可靠、经济高效、清洁环保、透明开放、友好互动的典型特征。结合这些特征,将智能电网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归纳为以下五点:(1)电网复杂度增加,使安全防护的难度加大。智能电网是一个多网融合的网络,在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及调度等几个环节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感知采集海量的实时数据、非实时数据、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同时,大量智能终端如新能源电动汽车、家庭太阳能、智慧城市等,使得电网架构更加复杂,给智能电网带来了新的信息安全隐患。(2)通信网络环境更加复杂。随着第四代无线通信技术(TD-LTE)的成熟,4G环境下智能电网的网络试点平台也相继建成。TD -LTE试点网络平台为实现配电自动化提供了高可靠、高速率、低时延的业务通道,为配电自动化“五遥”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通道保障。同时大量智能仪表、移动终端也广泛 投入到应用中,提高电网智能化、自动化的同时,也使得电网的网络环境更加复杂,受威胁的环节增多。(3)安全接入技术更加多样、灵活。国家电网公司将信息网划分为信息内网与信息外网,并在两个网络之间采用专用隔离装置进行安全隔离,信息内、外网边界的各类接入对象通过多种接入方式与信息内、外网进行数据交换与通信。而智能电网采用物联网技术,在移动网络的基础上集成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使得智能电网具有更加复杂的接入环境、多样灵活的接入方式、数量庞大的智能接入终端,如何保证各类分散的接入对象安全、可信地连入电力信息网络,同时保证机密数据不会遭到泄露,并且实现对接入对象和操作的监控与审计,是智能电网信息化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4)软硬件设备进口,使得信息安全不可控程度更高。由于认识能力和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在硬件和软件设计过程中,难免留下技术缺陷,由此可造成网络的安全隐患。如全球90%的微机都装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许多网络黑客就是通过微软操作系统的漏洞和后门而进入网络。(5)业务的漫游办理,数据安全受到威胁。电网公司的营业厅实施“大营销”改造,所有营业厅都能漫游办理业务,联网在各处银行交纳费用,电力决策部门可根据需求调整电力生产计划,但是“大营销”的开放环境也使数据丢失和受到远程攻击的可能性上升。 3 应对措施 (1)基础设施保护①能源盗窃侦测:将消费者使用的电量等数据使用其他形式的数据表示,使得攻击者无法准确地对电量进行修改。 ②使用隐私保护仪表:智能电网的信息网络中经常会传输用户的私密数据,如用户身份、地理位置、相关的电子设备以及用电量等。为保护这些数据不被窃取,智能仪表传输数据时采用安全信道,限制用户计费信息传输来保护用户隐私。(2)电网SCADA系统防护使用现场取证技术,在不关闭SCADA系统的情况下进行实时检测,对SCADA系统的大数据进行分析。使用白名单技术对工业协议进行过滤,从而阻止可疑的网络流量。安装入侵检测/防御系统,对网络数据包进行检测、解析,对日志文件进行分析。使用机器学习的技术对未知攻击进行检测和防御。(3)网络安全措施①应对DoS攻击:应对电网网络的DoS攻击可以采用DoS攻击检测及缓解措施。可以通过数据包的内容、攻击特征、信号强度、传输失败数以及其他属性对DoS攻击进行检测。一旦检测到DoS攻击,智能电网应能够采用相应措施保护各网络节点,降低系统故障时间。DoS缓解技术通常部署在网络层和物理层。②应对注入及欺骗攻击:进行严格的认证机制,将TLS、SSL等协议与SHA、HMAC等加密技术进行配合使用,从而对网络通信信道数据进行校验。使用动态密钥管理,定期对数据流中的密钥进行更新。③应对非法破解:应对电磁攻击和功耗分析攻击最常用的方法是减少设备能量消费量与仪表中数据之间的关系。④使用网络安全协议:智能电网系统需要使用更合适的协议和标准,包括安全的DNP3协议、IEC61850以及IEC62351。这些协议对智能电网通信协议进行了修改,加入了安全层的实现。(4)数据安全保护措施采用密码学技术以及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从而保障通信安全,保护用户的信息,对用户进行验证来

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广东电网公司肇庆供电局周亚光摘要: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力生产调度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建设强大的智能电网已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智能电网就是以稳定的电网框架为基础,以通信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网络为平台,对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和调度等方面进行智能控制,实现电力、信息、业务的高度融合。在智能化电网的建设过程中,通信技术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详细介绍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智能控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通信协议、综合数据网、工业以太网设备 一、智能电网的产生背景; 1、电网规划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用电高峰和电网建设费用的压力,同时规划和建设的合理性的合理性也面临考验。 2、电网的运行方面,用户对供电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运行单位对电网设备的运行状况需要有更多的了解。 3、资产维护:设备的当前健康状态、设备维修和更换的最佳时机、设备的维修质量电力作业的费用需要得到合理的安排 4、电力营销:需求侧管理服务水平、电费回收率、窃电损失需要及时的掌握。 建设智能电网可应对上述的挑战: A、通过收集电网各种数据,指导电网和设备的投资,使得设备在逼近设备容量或实际能力的情况下运行,充分挖掘设备的潜力。 B、通过电网的实时重构和优化运行方式,使得设备在其实际容量范围内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C、充分利用实时信息,缩短停电时间。 D、加强需求侧管理,提高效益。 E、为合理的电网投资提供决策支撑。 在传统电网的基础上,智能电网进一步扩展了自动化的监视范围,增加了信息的收集和整合以及对业务的分析和优化,实现了电网的智能化。可帮助电网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电网的可靠性和服务水平。 智能电网分五个层面:1、电网数据采集2、数据传输3、信息集成4、分析优化5、信息的展现 (1)、电网数据的实时采集 实时数据是智能化电网的重要支撑,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数据,A电网运行数据,B 设备状态数据C客户计量数据 目前,因为电网公司的数据采集主要关注电网的运行数据上,对另两方面的欠缺,只有增加了这两方面的数据采集,才能使整个电网可视化,为走向智能化作准备。 (2)、数据传输 基于开放标准的数字通信网络保证客户计量和设备状态数据以及电网运行数据的可靠传输。 (3)、在信息集成、分析优化、住处展现三方面,主要集中了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 通过采集和通信网络传送上来的数据为电网的规划设计、运行和资产的优化提供决策支持 1、电网设计优化 A、通过对用户负荷模式的分析,能够很清楚的确定需要改造的、可能存在过负荷的

PTN(分组传送网)的简单高效运维之道

PTN(分组传送网)的简单高效运维之道 大规模的PTN网络建设之后,如何高效维护成为摆在各分公司眼前的主要问题之一。中国移动海南分公司在PTN网络的维护领域深入挖掘,通过对业务配置及调整、告警抑制及各类故障情况下业务快速恢复等不同场景的深入分析,和PTN厂商一起运维创新,独辟蹊径,在LTE 时代到来之前率先走出了一条PTN高效简单运维的道路。 一、PTN运维难点分析 PTN作为IP化的传输设备,具有IP网络固有的运维复杂性,随着PTN网络规模的激增及承载业务的多样化,网络运维人员的维护工作量大幅度增加,“如何简化运维?”成为PTN维护人员的关注重点。从中国移动海南公司(以下简称海南移动)PTN运维经验来看,主要存在如下图所示的三大难点: 第一、告警多,故障定位定界困难; 第二、基站业务调整场景多,调整过程要求快速可靠; 第三、业务种类多,参数多,需要简化管理; 二、运维创新,实现运维高效简单 为了有效的应对PTN网络带来的运维复杂度,海南移动通过和华为等主要设备厂商定期进行PTN运维专项需求讨论等措施,聚焦PTN的运维难点,确保更好的提升运维效率,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可视化管理 电信级的IP网络运维需要可视化的维护方式,将“软”管道和维护指标图形化呈现出来,有预见性地维护承载网络: 1)业务及其关联的主备Tunnel路径通过层次化路径拓扑关联呈现; 2)以业务为中心的告警监控。当网络出现故障,影响到业务开通的时候,相关告警会直接反应到端到端业务管理界面; 3)以业务为中心的性能监控。通过基于不同场景的模板化指标采集,满足不同场景的管理需求; 4)全网时钟可视化展现,清晰时钟信令方向,清晰时钟跟踪关系; 2、智能电路割接 随着PTN业务数量的增长,频繁的网络业务调整不可避免,需要通过系统化的管理流程和专业的割接工具实现高效、准确、安全的业务调整,并参考如下的操作步骤: 1)对单条电路和批量电路提前制定割接方案,割接前进行割接演习,校验资源是否冲突; 2)执行人工方式和自动方式的割接计划,将割接设置和管理的时间从晚上调整到白天,释放夜晚加班人力; 3)割接后可保留原有工作电路资源,以便返回割接后的业务; 3、工程告警抑制 为抑制PTN网络日常单板拔插、网元调测等工程施工产生的大量工程告警,与正常网络告警有效区分,需要在EMS实现对工程告警的有效过滤: 1)网元、单板、端口等多粒度工程告警标识批量化配置; 2)自动过滤工程告警不上报上层综合网管; 3)依据告警工程态标识过滤,分开浏览常态告警和工程告警; 4)工程告警自动结束机制:自由定义工程告警状态标识的开始、结束时间; 4、离线网元快速隔离 PTN扩容部署阶段,接入侧设备机房环境复杂,经常出现机房掉电导致网元离线的情况,此

分组传送网的大客户应用

分组传送网的大客户应用 企业和大客户应用的日益IT化,使得传统的ATM专线网络或以电路交换为核心结构的MSTP网络不能有效地适应大客户应用大带宽、多业务、IP化和灵活覆盖的新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基于分组传送网的多业务运营商级城域网技术应运而生,它支持面向分组交换业务的双向连接通道,适合各种粗细颗粒业务、具备端到端的组网能力,提供了更加适合于企业大客户多业务特性的“柔性”传输管道;同时继承了SDH技术的操作、管理和维护机制,是面向未来的大客户专网演进的合理选择。 PTN和大客户专网的发展趋势 大客户专线网络主要为企业或商业客户提供安全的广域互联服务。当前专线应用类型复杂,以传统ATM/SDH网络和技术应用的“历史包袱”比较重的欧洲专线市场当前的收入统计为例:42%的专线基于SDH/SONET提供,25%的专线采用ATM/FR,15%左右的专线采用三层VPN,13%的专线采用二层VPN,还有5%左右的专线是基于WDM 设备提供。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客户对可靠性、带宽和成本的诉求不同。例如,银行或金融机构对专线的可靠性要求必须达到99.999%,须提供多种备份方案,而部分中小企业对质量的要求不是很高,对成本的要求却很高。出于大客户应用在成本、带宽、灵活的覆盖能力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升级,企业大客户应用的总体趋势是从传统的电路专网方式向电信级分组传送网演进。以国内某大型沿海城市

为例,2004年专线总数为4100条,其中ATM、帧中继和以太专线分别为29%,63%和8%。到了2007年,专线总数发展到8000条,ATM、帧中继和以太专线比例分别为15%,47%和38%,分组专线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传统专线。 随着信息业务IP化和电信业务承载的IP化,IP网络不但将承载日益增长的Internet上网业务,同时还要作为3G、NGN、IPTV、大客户VPN等业务的承载网。新时代的IP网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它正面临着“如何承载高质量业务?如何成为电信级综合业务平台?”等课题的挑战。随着ALLIP和全业务运营时代的到来,业界关于采用分组传送网(PTN)建设融合的运营商级城域数据网的技术选择已经基本达成一致。同时,由于不同的业务种类性质有不同的质量、安全等服务要求,考虑到PTN网络的业务接入能力和利用xPON拉远能力直挂BRAS将传统数据网络扁平化的趋势,城域内传送网和数据网双网存在中长期共存的可能:即PTN网络主要定位于用一张传送网统一承载3G移动回传业务和集团大客户专线,既保证高质量的电信级传送(电信级的保护倒换和带宽保证),又能对分组业务提供统计复用,提高带宽利用率和转发效率;PON和城域三层网络则用于接入互联网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讯中的应用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电网电力通讯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8-01-28T19:29:21.95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28期作者:余修成穆琼静姚涛 [导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使用电能。由于我国电力行业方面的技术飞速发展,其中的业务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电厂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从而使电网通信方面出现了迟缓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实施智能电网之后,就更需要一个具有高质量及更高效,并且具备较好管理制度的网络通讯平台及更加优秀的智能电网,以此来满足目前电力行业的需求。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六安供电公司安徽省 237000)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在不断的提高,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要使用电能。由于我国电力行业方面的技术飞速发展,其中的业务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电厂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从而使电网通信方面出现了迟缓的现象,尤其是在我国实施智能电网之后,就更需要一个具有高质量及更高效,并且具备较好管理制度的网络通讯平台及更加优秀的智能电网,以此来满足目前电力行业的需求。使用分组传送网技术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电力通信分组传送网技术智能电网 随着我国经济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电网已经满足不了目前电力系统智能化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我国开始构建智能电网工程。由于智能电网中实现的自动化、信息化及互动化都是由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实现的,所以目前智能电网对电力通信技术要求也日益增高。目前分组传送网技术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已经被接纳,为了使电力通信能够满足智能电网的需求,可以将分组传送网技术应用到电力通信中,使电力通信发展宽带化、业务多样化。 1 分组传送网技术 1.1 概念 分组传送网是为适应数据业务的不断增长,将传统的传送网技术与现代数据通信技术融合发展而来的新技术,是一种基于分组的、面向多业务的传送技术.1。网络分组技术不但可以适应分组业务的需求,而且还继承了传统的IP网络的技术优势,如网络的扩展性、多接口业务、 QoS保证等,从而提高数据转发效率;利用SDH系统的优点,如保护和网络功能; Ethernet分组传送网技术的网络分为四个层次:通道层通过为使用者提供点对点的直接连接,并将业务内容转变为数据,从而实现信息的迅速传输;而高阶段通道层能够为使用者提供最大的带宽流量,为整个智能电网的调整指令的发出和监控信息的传输提供稳定的信息传输安全通道;复用段层负责保证分组传送网连接的可靠、平顺、稳定,再生段层负责传送bits流,并且对分组传送网络的连接状态及时检查,以便技术人员对故障进行及时进行辨识和维护。段层分为复用段层(TMS 段层)和再生段层(物理媒介层),复用段层能够保证传送网通路上相邻节点间信息完整性传递的物理连接,完成对固定传送网通路的承载和支撑连接的建立,并对链路的质量好坏进行监控;再生段层能够实现对比特流的传送,并具备对网络物理故障的监测和定位能力。 1.2 优势和价值 分组传送网技术从目前的分析来看具有三方面的突出优势:第一是此技术的分类性和针对性特别好。因为分组传送网技术在信息数据传递的过程中利用的是分组的形式,所以能够实现对不同特征、不同内容的数据进行分类传送的目的。这样,数据的分类性和针对性特点会更加的突出。第二是分组传送网具有网络传输的便捷性特点。虽然分组传送网实现的是分组传送,但是其依然具备一般网络的便捷性优势,所以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实效性比较突出。第三是分组传送网在别的方面也存在优势。分组传送网技术实现了信息的分组传送,所以根据组别渠道能够有效的进行数据来源的查找,这为电网运行中的问题检查提供了便捷。 2 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基本要求 2.1 控制的分类性 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控制的分类性是其基本要求之一。所谓的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主要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编程实现的能够自动控制和传输信号的电网电力通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电网电力通信系统当中的涉及因素比较多样,所以在全面控制的过程中,必须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类的调节和控制,这样,系统的运行准确性才会得到完美的提升。简而言之就是电网电力通信目前涉及的因素多样化特征需要利用分类性的调控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所以重视智能化电网的分类性要求意义重大。 2.2 调节的准确性 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因为利用到的基本都是计算机编码程序,所以人员因素在其中的涉及比较少。从实际分析的效果来看,人为因素虽然在标准性和统一性方面存在缺陷,但是在应对问题的时候却能够表现出较强的灵活性,而灵活性恰恰是智能化程序所不具备的。因此如果出现问题的时候,其程序运行依然会按照原定的轨道执行,这样会使得问题的影响范围进一步的扩大。所以为了有效解决智能化电网在灵活性方面的缺陷,需要对智能化系统控制调节的准确性进行强化。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智能化电网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才能大大的增加其实效性价值。 2.3 数据基础的统一性 数据基础的统一性也是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基本要求之一。从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发展来看,其智能化的水平需要建立在广泛的数据基础之上,因为只有在足够的数据参考中,智能化程序的设计以及运行才能够更大程度的模仿实际,进而达到自动控制的目的。换言之就是自动化电网电力通信需要在广泛的数据基础上采取其运行的基本规律,而这些数据又必须具有一致性的特征,这样,才能够在统一的基础上设置出具有普遍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智能化系统。 3 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效果 3.1 提高了智能化电网的运行效率和质量 就分组传送网技术在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中的应用效果来看,首先体现在提高了智能化电网的运行效率和质量。在传统的智能化电网发展中,因为电网的建设存在着统一性,所以对于各个分区的电网智能化控制无法实现针对性,这样就大大的降低了其应用的实际价值。但是在分组传送网技术利用的大环境中,智能化电网电力通信的网络结构实现了分别建立,分别化建立的网络结构基于区域基础,所以对于区域的控制和表现更加的突出。正是因为网络结构具有了区域化的特征,所以根据不同区域网络的信息传递,智能化电网可以实现针对区域的有效控制,这样,区域调节的控制有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简而言之就是利用了分组传送网技术之后,智能化电网的控制与调节

PTN分组传送网

PTN分组传送网 1 绪论 随着全业务网IP化的发展,承载传送网IP化已是大方向。PTN技术自提出后便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并已成为本地、城域传送网IP化演进主技术之一,在现代通信网中获得了大量的应用。本文将首先介绍PTN技术产生背景,然后介绍其基本概念和特点,接着分析PTN的关键技术,再探讨其网络生存性,最后论述PTN的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它的发展趋势。 2技术产生背景 跨入信息时代的21 世纪,人们对信息获取的要求越来越高、种类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便捷,从以往单纯的语言服务需求到现在的语言和数据并重甚至侧重数据业务的需求,其中数据业务需求包括高速上网、视频、IP电话(VoIP)等业务,这些都是IP 数据业务,另外3G 和全业务运营的来临,使基于IP 的数据业务成为城域网传送的主体,从运营商统计的数据来看现在语言业务占干线带宽的5%,而数据业务则占了95%,显然业务的IP 化即分组化是不可争辩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SDH逐步消退至络边缘,分组网开始成为核心网。All IP转型对传送网提出了如下需求:业务宽带化,流量突发性即能进行动态带宽调整,网络智能化,网络安全性和利润最大化[1]。 为了承载IP业务,首先进行了SDH的改进,即在SDH的基础上增加以太网接口来承载以太网业务,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IP业务的承载问题,但是遗憾的是这种改进不彻底,采用刚性管道承载分组业务,汇聚比受限,统计复用率不高。传统以太网难以提供多业务接口,难以提供时钟同步,缺乏有效的维护手段和保护方案,网络监控困难,而且无连接的业务路径,延时,抖动。丢包率无法保证。因此,面向IP化的分组传送技术——PTN应运而生。 3 基本概念和特点 PTN( Package Transport Network )分组传送网是一种以分组为传送单位,承载电信级以太网业务为主,兼容TDM、ATM和FC等业务的综合传送技术。PTN是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计复用传送的要求而设计,以分组业务为核心并支持多业务提供,具有更低的总体使用成本(TCO),同时秉承光传输的传统优势,包括高可用性和可靠性、高效的带宽管理机制和流量工程、便捷的OAM和网管、可扩展、较高的安全性等。PTN的出现是光传送网技术发展在通信业务提供

谈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价值

谈信息通信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价值 我国电力行业发展至今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就。电力系统在发电、输电、配电等工作环节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于这些数据和信息,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对它们进行归纳分类和整理。智能电网就应运而生,智能电网凭借自身储存的数据库对产生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 标签:信息通信技术;智能电网;应用价值 引言 我国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整体经济建设贡献了非常大的力量。智能电网是未来社会用电发展的趋势。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给电力事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电力事业向更高层次水平发展。现阶段电力行业需要应用现代电力通信技术,创建新型智能电网,满足社会各方面的用电需求。 1电力信息通信应用价值 在整个电力系统中包含着发电、输电、配电等许多工作环节,这些工作环节有非常重的负载,并且还包含了很多的细节。为了尽可能避免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和安全隐患,确保电力系统还能够正常稳定的运行,就需要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严密而精确的监测工作。这个监测工作就需要借助通信系统来完成,确保电力系统能够稳定的输出电力。因此,对于电力系统而言电力信息通信是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 2智能电网通信技术应用现状 智能电网就是在电网运行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智能化控制和管理电网。开发智能电网,主要是有机整合电网的管控和各项技术,满足供电需求,提高供电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在电力运行的各个环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电网的管控,使电力监控系统、配件系统自动化运行。电力通信连接电力系统的各部分,电力通信通常是电力商业化运营,电网商业管理服务,电力自动化输送。相关人员通过电力通信集中管理和调度电能。通过智能电网实现安全、高效用电,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智能电网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效。相关电网通信技术包括光纤通信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宽带电力通信技术。光纤是通信技术中的重要材料,是实现通信的重要手段。光纤以光波来载运信息,在通信主干线路上应用,也可以在电力通信控制系统中应用,发挥控制和检测作用。无线网络使用价格低,覆盖面广,在社会各领域中广泛应用。无线网络对智能电网建设也有重要的价值,促进智能电网服务信息范围的拓展。在智能电网中,应用宽带电力通信技术,可以满足当前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需求,弥补传统通信信息技术的不足。宽带电力通信技术的传播性能高,网络覆盖面广,可以为用户提供便利。 3智能电网中通信技术的具体应用

基于知识网格的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系统

Value Engineering 可以通过CAM 软件(如UG 等)来设定好加工路线,这样比手工编制更快捷,这也是今后机械加工的趋势。 2.5加工方法的选择工件在试切时,我们发现顺逆的效果要比逆铣时好。因为逆铣时,切削厚度是由薄到厚,在切削刃刚接触工件时后刀面与工件之间的摩擦较大,容易引起振动,在拐角处会出现严重的斜向振纹;顺铣则刚刚相反,虽然顺铣的切削力稍大于逆铣的切削力,但是在切削拐角处不会产生明显的振纹。不过顺铣时切削厚度是由厚到薄,对工件和刀具的冲击力较大,在加工时尽可能减少刀具的悬伸长度和增加工件的刚性。 3典型零件铣削加工时工艺处理方法 图4就是一个典型的薄壁深腔型零件(由于是军品零件,为了 零件的保密性,省去尺寸和表面粗糙度),制定的工艺路线为:先将零件粗铣一个129×103的通腔,然后进行一次热处理,这样既保证 了零件在精铣时的刚性,又释放了大部分的材料应力,减小了零件 在精加工中过程中的变形。 精铣时,先加工较深一侧的型腔,用未加工部分作为支撑,保证零件的整体刚性。先用准6的加长钻头(160mm 长)钻出六个安装用的孔(这六个孔分布在底面台阶上),再分别选用两把准20的铣刀加工零件的侧壁,其中一把悬伸较短,加工侧壁的上半部分,另一把准20的铣刀悬伸116mm ,加工侧壁的下板部分,由于刀具直径较大,加工工件侧壁时,刀具还能保持一定的刚性,减少刀具的振动,保证了工件侧壁的表面质量;在铣削型腔圆角时,为了减少工件对刀具的冲击,减小振动,避免在圆角处产生振纹,必须使刀具在切削工件圆角时进行减速,通过CAM 软件的参数设定,优化了切削参数(圆角参数优化设定见图4右侧),把切削速度逐步降低到直线铣削时的30%。最后,选用准12的加长立铣刀进行清角加工,保证工件根部圆角的设计要求,由于工件圆角处已经钻了一个准6的孔,此时,就可以采用插铣的方式来对工件进行清角。 先加工型腔较深一侧的型腔,使刀具刚性最差时,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工件的刚性,后加工型腔较浅一侧的型腔时,可以选用直径较小的刀具,刀具悬伸也可以缩短,工件内部用衬垫支撑住,既保证了工件的刚性,又减小了刀具切削力,从而使整个零件在加工过程中变形较小,保证了零件的加工质量。在实际加工中,我们采用了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丁学恭.基于薄壁矩形深腔体防变形数控加工工艺研究.现代制造工 程,2006,(07). [2]康文利, 周学辉.基于CAXA 的铝合金薄件壁高速加工应用.制造业自动化. 0引言 网格是一种分布式的高性能计算和数据处理的底层支持框架,能够进行众多地理、组织上异构资源的管理,来实现Internet 上的计 算机资源、 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连接和整合、 跨平台间的互操作及资源与服务共享,具有异构性、自治性、动态性、结构不可预测性等特点。 知识网格由Fran Berman 较早提出,是一个智能互联环境,它能使用户或虚拟角色有效地获取,发布,共享和管理知识资源,并为用户和其他服务提供所需要的知识服务,辅助实现知识创新,协同工作,问题解决和决策支持。它以网格只能作为支撑,能够很好把握知识的动态变化态势。近年来我国一些人在此方面也作了一定的研究,诸葛海提出的知识网格模型为我国此方面的研究开了先河,史忠植在大量研究语义网格的知识发现理论、方法与技术的基础上,提出语义网格知识模型,实现本体驱动的网格知识管理。坚强智能电网的安全运行将建立在设备的安全运行和信息的 安全维护基础上,同时应注意信息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电 网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信息和技术在实现坚强智能电网“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一体化融合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也波及到了电力系统。目前,电网信息化“SG186”计划在大部分区域已经 基本完成,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 “1”体化企业级信息集成平台, “8”大业务应用和“6”大保障体系。华东电网制定出具体规划体系方案中将安全列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构建安全可靠的信息化电网通信网络已经成为建设只能电网的重要内容。 计算机在电力通信技术中的灵活应用,传感器检测技术的硬件技术支持,集合了各类设备资源特性功能参数信息、运行状态信息、需求侧信息和需求响应信息的数据库为智能电网的建设提供着重要的软件技术支持。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智能电网能否高效稳定、节能经济的运营。 各类数据信息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智能电网能否高效稳定、节能经济的运营。 电网信息安全等级评估可以作为识别现有供配电系统中各类信息安全的等级的判别系统, 便于根据信息的安全等级结果制定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提高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性能,保障—————————————————————— —作者简介:王敬敏(1955-),女,河北保定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智能电网,需求侧管理,决策支持等研究;董博(1987-),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系统工程及决策支持方面研究。基于知识网格的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系统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of Smart Grid Based on Grid Knowledge 王敬敏Wang Jingmin ;董博Dong Bo (华北电力大学,保定071003)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3,China )摘要:智能电网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开发与建造一个能够覆盖电网全域的、统一的信息系统。这种电网的统一信息系统应当与电网 现有的分布和分层式控制管理体系相适应且融合为一体。文章提出了基于知识网格的智能电网信息安全系统, 它对于电网信息的实时、海量、多源、多类型及多格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它能够很好解决智能电网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mart grid,an important problem is to develop and construct a grid to cover global,unified information system.The information system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 existing grid distribution and hierarchical control management system and unite as a whole.This paper develops a Smart Grid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based on grid knowledge,which has remarkable advantage in processing the real-time,huge quantity,multi-sources,multi types and multi-formats grid information,and which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关键词:知识网格;智能电网;信息安全Key words:grid knowledge ;smart grid ;information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32-0039-02 CNKI:13-1085/N.20110711.1253.001 ·3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