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作者:————————————————————————————————日期:

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一、什么是史料?史料有哪些类型?

概念: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

类型: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

二、史料的分类:

1、根据载体来分:

(1)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的地位:文字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在所有史料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称浩如烟海。但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均会影响其价值。

①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②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③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及社会史研究颇有帮助。

④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⑤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2)实物史料:

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绘画、雕塑等,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其重要在于直接性。

实物史料的地位:

①比文字资料可信度高。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实物史料的局限:

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

访问实录、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用于现代史或无文字记录时期研究,借以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口述史料的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所以有人说口述史料如云雾,其真相不易见,但是不能不珍惜这类史料。

2、按时间与价值分

(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因此又叫直接史料,它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直接的回忆。

(2)第二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

地位:

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按形成目的分

(1)有意史料(记述性史料):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作者的目的就是让当代和后世之人了解历史。有意史料还包括墓志铭、碑文和口述的神话、传说、历史歌谣、

历史故事等。

(2)无意史料(遗留性史料):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从其最初形成就不以讲授历史为目的的,而是因别的目的或原因形成的、给人们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史料。无意史料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实物遗留”,如古建筑、生活用品、生产工具、艺术品、货币、及人体遗留如骨骼、牙齿等;二是“抽象遗留”,风俗习惯、语言、地名等;三是“文字遗留”,如私人信件、诏令敕诰、法律法规、条约、证件证书、谈判或审讯记录、账簿等。

地位:无意史料的可靠性要高于有意史料。

三、获取史料的途径和方法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利用网络资源。

四、史料的运用

(一)史料真伪的甄别

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

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图略)。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

A.人物年龄 B.尺寸大小C.创作时间D.色彩浓淡

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二)史料价值的分析

在对史料的分类和甄别的基础上,就要对史料价值进行分析。

如何分析史料的价值呢?应注意以下要点:

(1)原始史料的史料价值比二手史料高。

一般而言,历史事件、人物当时的相关文物和记载等原始材料史料价值高。有时候历史当事人的叙述可能因立场问题而有作伪成份,因此,口述史料在某些问题中有特殊价值,应作具体分析。

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状

(2)二手史料的价值应结合记载者的身份、时代进行具体分析。

如,《资治通鉴》和《魏书》同样有关于南北朝历史的一些记载,相较而言《资治通鉴》的可靠性就要强一些,因为司马光很重视历史考证,有“无征不信”的精神,而《魏书》的作者魏收治史态度就不甚严谨;但是魏收处于南北朝的当时,司马光生活在北宋时期,距南北朝有几百年的时间,因此,有些问题可能《魏书》的记载更符合历史真相。因此,在论证问题时要遵守“孤证不立”的原则,广泛收集史料。

(3)文艺作品和传说的史料价值应结合问题作具体分析。

文艺作品和传说都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应注意其适用范围。小说等文艺作品必然带有作者生活时代的痕迹,所以就反映某一时代社会生活而言,许多小说是一种难得而可靠的“无意史料”。

(4)学者研究成果的史料价值。

学者对史料的考证、解释、整理和分析,虽然是二手史料,但常常比较全面、客观,是对史料的统计分析,有很强的证明力。学者研究的具体结论,不属于史料,但可以作为问题探讨的参考。

(三)史料论证的基本方法

(1)求源法。考证史事,就要追寻史料的来源。

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

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

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

信息

(2)反证法。即举出有力的反证,以判断是非。梁启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以矛陷盾”。

有学者根据材料一“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煤),无一家燃薪(木柴)者”,得出宋代开封生活燃料已用煤取代木柴的结论;又有学者根据材料二“赐在京(汴都)官员柴、炭各有差,柴578万,炭585万”,对上述结论予以反驳。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两位学者所用材料相互矛盾,结论都不能成立

B.材料二否定了材料一,仅用材料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

C.无论材料一还是材料二,都必须得到考古学支持才能成立

D.材料一指的是民众,材料二指的是官员,两条材料并

不矛盾

(3)以诗证史。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

B.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

C.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目一新

D.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

(4)旁证法。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

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哪种史料属于一手史料?为什么?

xx史料,属于xx史料类型,是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观察记录、回忆或留下的资料(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是当时当事的史料,所以属于一手史料。xx史料,属于xx史料类型,是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是根据其他史料而形成的,是比较间接的证据,属于第二手史料。

三、判断所给史料属于哪种史料类型?

四、史料实证:(1)从史料引出结论——能够从史料中体会作者意图;(2)用史料说明——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3)用史观对历史现象、观点等进行分析论证。

高考历史专题总复习练习-素养3史料实证

素养三史料实证——学科核心方法, 高考考查支撑点 (第90页)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 总览——核心素养解读 一、史料实证的基本内涵 1.学习历史的方法 人类对于历史的了解、认识与研究基本上都来源于史料,史料实证是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所特有的思维品质,是理解和解释历史的关键能力和方法。 2.认知历史的途径 人类对历史的认知和研究离不开史料。我们通常说的史料,是指那些人类社会历史在发展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并帮助我们认识、解释和重构历史过程的痕迹。史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3.论证历史的依据 史料实证要让学生懂得论从史出,懂得历史需要用证据说话,懂得鉴别史料的真伪和不同来源及价值,并适当规范地引用、运用史料,使其服务于对问题的解释并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培养证据意识从而探寻接近历史的真相。 二、高考考查的基本要求 1.以史料实证考查知识迁移能力 新课标高考材料型试题以材料为命题的主要依据,文字材料、图片材料、表格材料被大量引入试题,“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已成为高考历史的常态。表面上看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超越了教材,实际上从能力考查的

角度来说,则是考查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以史料实证考查问题理解能力 高考考查侧重于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以实证精神处理历史与现实问题。 3.以史料实证考查观点论证能力 依据史料给出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构建属于自己的历史叙述,从而考查“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证据意识。 示例——高考命题解说 一、以史料实证灵活考查不同史籍有关唐末统一战争的历史叙述 【示例1】(2017·全国卷Ⅰ) 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命题立意]本题以表格材料切入,命题形式新颖,以史料实证的视角考查考生甄别史料的能力。并考查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题干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和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考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 [解题思路]两部史书都记载了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及其结果。《旧唐

(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一、什么是史料?史料有哪些类型? 概念: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 类型: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 二、史料的分类: 1、根据载体来分: (1)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的地位:文字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在所有史料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称浩如烟海。但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均会影响其价值。 ①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②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③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及社会史研究颇有帮助。 ④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⑤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2)实物史料: 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绘画、雕塑等,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其重要在于直接性。 实物史料的地位: ①比文字资料可信度高。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实物史料的局限: 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 访问实录、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用于现代史或无文字记录时期研究,借以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口述史料的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所以有人说口述史料如云雾,其真相不易见,但是不能不珍惜这类史料。 2、按时间与价值分 (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因此又叫直接史料,它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直接的回忆。 (2)第二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 地位: 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按形成目的分 (1)有意史料(记述性史料):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作者的目的就是让当代和后世之人了解历史。有意史料还包括墓志铭、碑文和口述的神话、传说、历史歌谣、

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d14822106.html, 初中历史“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 作者:郭立明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3期 摘要: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指向。本文从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谈起,进一步就其培养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必要性;策略 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高校理论专家和中学一线教师纷纷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从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它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能够在获取可信史料基础上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能力和品质。它是其进一步养成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及历史价值观素养的基础。由此,我们有必要对“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作一番探讨。 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一)我国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有待提升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学历史证据意识培养现状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史料的态度与运用、对史学的态度、对历史证据概念的理解及其历史学习方法的养成状况都存在明显问题,学生的证据意识很薄弱。这则案例说明当前我国历史课程实施中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有所忽视,学生“史料实证”的素养亟待提高。 (二)国外历史教育重视“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法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辨别历史文献或历史叙述的作者或资料来源,并评价其可信程度,要能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又能认识两者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历史图表、文学资料等阐明历史叙述隐含的信息,要能运用史料支持历史解释,尽量构建理由充分的论点等。《德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精选和组织不同来源的资料,在多方考察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资料回答历史问题并能够独立地、批判性地运用资料开展研究,得出有说服力的、公正的结论。《日本历史科学习指导要领》也明确强调既要以客观公正的资料为基础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历史,也要培养学生通过多方面、多角度的考察养成公正的判断能力。以上国家关于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表明“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得到了各国普遍关注,它是学生在接受历史教育中必须养成的基本素养。 (三)“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是历史课程性质及目标的要求 我国《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历史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规定:以人 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

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

何成刚1沈为慧2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北京100816;2.江苏省昆山中学,江 苏昆山215300) [关键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系,废科举,南方奴隶制 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 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 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1905年10月17日: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 ◇1905年10月23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1905年11月2日:科考一停,士皆殴(通“驱”)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 ◇1905年11月3日: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 ◇日本人根津一看到,“废止科举是近来非常极端的措施,但未发生非常激烈的反对……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大都满心欢喜”。

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一、什么是史料史料有哪些类型 概念: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 类型: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 二、史料的分类: 1、根据载体来分: (1)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的地位:文字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在所有史料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称浩如烟海。但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均会影响其价值。 ①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②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③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及社会史研究颇有帮助。 ④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⑤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2)实物史料: 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绘画、雕塑等,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其重要在于直接性。 实物史料的地位: ①比文字资料可信度高。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实物史料的局限: 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 访问实录、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用于现代史或无文字记录时期研究,借以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口述史料的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所以有人说口述史料如云雾,其真相不易见,但是不能不珍惜这类史料。 2、按时间与价值分 (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因此又叫直接史料,它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直接的回忆。(2)第二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 地位: 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按形成目的分 (1)有意史料(记述性史料):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作者的目的就是让当代和后世之人了解历史。有意史料还包括墓志铭、碑文和口述的神话、传说、历史歌谣、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学生版)

2019五大核心素养解读精练—史料实证 (学生版) 概念释疑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对历史的叙述、理解、解释、评判等都要建立在史料证据的基础上。具有实证意识并学会运用证据,既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方法,也是学习和认识历史的核心问题。史料包括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各种实物。文献记载出于人们的口传笔录,反映一定社会观念的“思想的痕迹”,实物史料是前人的生活用品、生产资料和社会交际工具的遗存,是人们在具体的历史时空范围内的“行为的痕迹”。历史学是一门注重逻辑推理和严密论证的实证性的人文学科。对历史的探究应以求真求实为目标,以史料为依据。 课标要求 (1)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 (2))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 (3)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课标解读 课标提出了三层要求:一是要认识史料的重要性,并知道什么是史料。二是能收集并辨析史料。三是能运用史料进行实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 高考真题

1.(2018·全国II卷,29) 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而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其意在( ) A. 走苏俄革命道路 B. 放弃资产阶级代议制 C. 加强革命的领导核心 D. 改变反封建斗争目标 2.(2018·全国II卷,30)美国记者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 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 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 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3.(2018·全国III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4.(2018·全国III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5.(2018·全国III卷,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2020届二轮复习: 史料实证——素养专练 作业

史料实证素养练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临沂质检)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推定出殷商武丁在位的大致年代应为公元前1250年至前1192年。据此可知() A.传统史学研究方法得到拓展延伸 B.跨学科结合开始运用于史学研究 C.商朝有着严格的日月食记载体系 D.甲骨卜辞的记载与历史事件一致 答案 A 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中现代科技手段与现存史料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根据材料“将现代天文学测定日月食发生的时间与一些甲骨文卜辞记载相印证”可知,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应用了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故A项正确。“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商朝日月食记载体系是否严格,排除C项;D 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2.(2019·重庆一中4月模拟)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为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其墓葬与周系墓葬特征一致。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铸有“芮公”铭文的铜鼎,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带有浓厚草原文化气息的金首权杖等饰物。该遗址可以用来研究() A.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起源 C.周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D.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 B 解析本题考查史料的运用。该遗址中出土了“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说明中国床榻使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故B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均不能反映。 3.(2019·陕西西安质检)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西汉学者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D.史料的运用要持慎重的态度

最新史料实证高考试题例举

史料实证高考试题例举 概念界定: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试题分析】 在汉代,画像砖、画像石作为一种建筑装饰被广泛采用。其在结构、造型和线条的运用上,达到了质朴雄劲、生动优美的境界,

具有朴素、写实、活泼的特色,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古典现实主义的艺术珍品。试题中所引用的画像砖,出土于四川。目前学界对该图内容的认识并不一致,有“祭祀灵星的舞蹈”说、“收获”说、“收获播种”说、“播种”说、“祈报社稷的舞蹈”说,等等。更多的学者倾向于“祭祀灵星的舞蹈”说或者“祈报社稷的舞蹈”说,认为该图表现了农业祭祀性仪式的某种场景,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场面,不是农业的一个真实场面。 所以,本试题的命制是不严谨的。面对缺乏相应的知识储备的情况,一般用排除法:AC两项很好排除,主要是B选项,这涉及到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发展历程的整体把握。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状况,从春秋至秦汉,精耕细作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业生产技术已经日臻成熟;隋唐时期,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明清时期,精耕细作农业继续发展。由此排除B选项。

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与传统的“三维目标”间的关系 按照正在征求意见过程中的新课标的说法,历史学科所呈现的核心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 我们还记得,前几年高考的考查要求,在考试大纲里是这样描述的:“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最让一线老师头痛的,何为“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老师们只能从所谓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中去找寻与猜测。 2016年高考前夕,新的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题型2 史料实证类

题型2史料实证类 一、文献史料 1.《史记》记载:“自古受命帝王及继体守文之君,非独内德茂也,盖亦有外戚之助焉。”清代赵翼也说道:“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汉代此用人机制() A.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C.削弱了汉宗室贵族的势力 D.使皇权受到外朝控制 解析材料中“东汉多女主临朝,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表明汉朝重用外戚,削弱了汉宗室的力量,故C项正确。 答案 C 2.下表是汉代某一个阶段关于三个青铜器的铭文记述。作为史料,这些铭文可以用来研究汉代() A.官营手工业生产规模 B.盐铁官营的实施状况 C.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 D.国家赋税的征收情况 解析材料中的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工匠、重量、价值等,反映了手工冶金的生产技艺高超,故C项正确。 答案 C 3.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汉代察举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是()

《汉书·武帝纪》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后汉书·左雄列传》雄又上言:“……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帝从之。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年二十,举孝廉为郎。 A.孝廉成为两汉时期选官的唯一标准 B.增加选官的限制以保障贵族政治的稳定 C.两汉到魏晋时期察举制度不断完善 D.东汉末年选官实践与制度设计出现背离 解析“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不符合孝廉的标准,可见与当初选官的标准有所背离,故D项正确。 答案 D 4.下面是不同史籍对汉代经济状况的记载。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记载出处 夫山西饶材、竹、谷、、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 声色;江南出楠、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 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 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棋置…… 《史记·货殖列传》 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 燕、齐之鱼盐旃裘,兖、豫之漆丝絺纻…… 《盐铁论·本议》 A.具备经济区域分工的基础 B.实行与民休息的经济政策 C.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繁荣 D.商品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解析由材料“夫山西饶材、竹……山东多鱼、盐……江南出楠、梓……”“陇、蜀之丹漆旄羽,荆、扬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楠梓竹箭……”可知西汉时期已经出现经济区域分工,故A项正确。 答案 A 5.针对“玄武门之变”这一史实,《旧唐书·高祖本纪》中写道:“六月庚申,秦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素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关系初探 修订中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将“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作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引起广泛的讨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下面借助清末废科举、美国内战前的南方奴隶制两个历史问题,提出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希望为核心素养的持续讨论,提供一点参考。 一、从内涵看,“史料实证”属于“历史解释” 求真是历史研究的永恒追求。从内涵上说,“史料实证”旨在通过可信的史料努力实现探求历史真实的目的,即进行事实判断,而事实判断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历史解释。“历史解释”不仅限于获得历史真实,即不能满足于事实判断,而应以“史料实证”为基础,即在事实判断的前提下,结合相关史实,遵循一定的史观、原理和方法,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与影响等进行深入探讨,实现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结合。可见,“史料实证”是做出合理“历史解释”的基础与前提,是“历史解释”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史料实证”在本质上属于“历史解释”的范畴。下面将通过两个案例来说明这一观点。 案例1-1:废科举后士人的反响 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下令,次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朱寿朋:《光绪朝东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392页。]。许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废科举断送了读书人的前途,因此必定会引发士人的强烈反应。阅读相关研究成果后发现,废科举是在平稳中完成的。以下史料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废科举令颁布后士人的平静反应: 前日报载有上谕,立即停止科举……今日科举已成历史上陈迹矣。许多醉心科举之人,有痛哭者矣。[ 胡香生辑录、严昌洪编:《朱峙三日记(1893—1919)》,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69页。] 1905年10月15日: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 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思斋日记》,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46页。以下四天的日记均出自此书,因此仅标注页码。] 1905年10月17日: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146页)1905年10月23日:昨日在县,同人皆言科考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147页) 1905年11月2日:科考一停,士皆殴(通“驱”)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147页) 1905年11月3日:科考一停,同人之失馆者纷如,谋生无路,奈之何哉!(147页)日本人根津一看到,“废止科举是近来非常极端的措施,但未发生非常激烈的反对……反对者也没有出头,读书人大都满心欢喜”[ 干事长向东亚同文会1905 年12 月23日会员大会的报告。见任达:《新政革命与日本》,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61页。]。 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说:既然“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改革”[ 骆惠敏编:《清末民初政情内幕——乔厄·莫理循书信集(1895—1912)》(上),北京:知识出版社,1986年,第473页。]。

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作者:————————————————————————————————日期:

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一、什么是史料?史料有哪些类型? 概念: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 类型: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 二、史料的分类: 1、根据载体来分: (1)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的地位:文字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在所有史料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称浩如烟海。但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均会影响其价值。 ①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 ②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③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及社会史研究颇有帮助。 ④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⑤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2)实物史料: 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绘画、雕塑等,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其重要在于直接性。 实物史料的地位: ①比文字资料可信度高。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实物史料的局限: 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 访问实录、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用于现代史或无文字记录时期研究,借以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口述史料的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所以有人说口述史料如云雾,其真相不易见,但是不能不珍惜这类史料。 2、按时间与价值分 (1)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当事人、亲历者直接记录或留下的资料和遗物、遗迹等原始资料。因此又叫直接史料,它最高的一种境界,是当事人直接的观察与直接的回忆。 (2)第二手史料:非当事人提供(包括后人整理)的资料则是比较间接的证据,我们称为第二手资料,又叫间接史料。 地位: 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按形成目的分 (1)有意史料(记述性史料):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作者的目的就是让当代和后世之人了解历史。有意史料还包括墓志铭、碑文和口述的神话、传说、历史歌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