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家庭中的运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家庭中的运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家庭中的运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家庭中的运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蒙特梭利教育法在家庭中的运用——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

聂艳君(琪琪老师)。从亊蒙特梭利教育法和早期亲子教育实践、研究十几年,深谙蒙特梭利教育精髓,研发亲子教育系列课程,是蒙特梭利教育法和早期亲子教育的前沿主流培训讲师

在北京大学幼教投资公司任职期间,担任研究型专业讲师,重点传播蒙特梭利教育法,先后培训了近千名幼儿园园长、亲子园园长和一线骨干教师。多年从亊“蒙特梭利教育法中国化”的研究和探索,研发并完善亲子教育课程体系,享有良好声誉和广泛影响。

2007年驻足南昌,创办了“琪琪老师育婴工作室”,担任了等多家早教机构和幼儿园的教育顾问。

聂艳君为在江西传播和推广蒙特梭利教育法做了大量的工作,被邀到各大幼儿教育机构和知名园所的巡回讲座,在蒙特梭利教育法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崇的同时,也奠定了其能深度解读和准确把握蒙特梭利教育法内涵的权威地位。

“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家庭中的运用”系列分享进行了好几期,因为今天有不少新朋友,我想有必要重新将一些基础的观点让大家知晓: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世界上伟大的教育法之一(关于该教育法的影响力和要领百度一下都能找到,在这里我不多说,我只说大家无法通过网络和一般途径了解到的现象),我尽量还原蒙台梭利博士想要传

达给大家的东西,(她的教育法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至今发展了一百多年,而我才研究了十几年,只能表达我能理解的很小一部分),如果大家想进一步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请你去拜读她的原著《发现儿童》《吸收性心智》《童年的秘密》等书,书中会让你客观而较准确地了解该教育法。

(一个合格的蒙氏老师至少反复研读蒙特梭利原著5遍以上,不断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验证理论!如果母亲能耐心读完,读懂这些书,那么她的孩子是幸运的(老师和家长普遍反应这些书太枯燥,常常读不下去,呵呵。不过,我是个例外,我越读越喜悦,越读越有感觉!你也可以试试哦!))

遗憾的是——许多园长、老师和家长没能研读蒙台梭利博士的原著就开始错误运用,多数照办了同样没有研读其原著的所谓的“蒙氏老师”的“方法”,做了并不“蒙氏”的事,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这使我为之痛心!这也是为什么我会不辞辛劳奔波各地培训师资、给家长讲课的原因。

你可知道?

蒙台梭利教具不等于蒙台梭利教育法,教具只是蒙台梭利教育法的一种工具,如果你领悟到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精髓,没有所谓的“蒙特梭利教具”,你依然能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法。

(经济情况不允许,不能上“爱之家”或类似的“儿童之家”,也不能给孩子购买家庭版蒙氏教具的孩子家长是不是有了一丝欣喜?!)

接受管理员的建议,在群里着重讲讲“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家庭中的运用”,这是一个很广的主题(包含了如何在家庭中实施感官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如何爱孩子;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敏感期?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规则;如何帮助孩子“正常化”;“吸收性心智”的成长………………),我们再来反观下:这些规则为谁而设立??是否对家里所有人都一样??

什么是规则?

规则: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即是大家都要遵守的,大人也要一样遵守(包括爸爸、爷爷奶奶),这样的规则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助于孩子成长的。

如果规则只是针对孩子,而大人随心所欲,那么孩子就会像大人一样无视于规则。

“爱与自由,平等与规则”本身是不可分的,如果有规则一定会体现平等,大家都得遵守。

我们要:“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以平等关系引导体验人际的和谐性;以规则的内化养成儿童行为的规范性。”

所以,我想表明的第一个观点是——规则是大家都要遵守的,而不是只针对孩子!你自己都无法遵守的规则,就不要为孩子设立!

第二,我们来了解下暴力:

什么是暴力?——美国约翰·雷萧

任何侵犯个人“自我”感觉的事物,就是暴力。

在这个定义里,一个较有力量、权威和知识的人,妨碍另一个较无力量的人的自由,就是暴力。它包括:

1、忽视他们的健康

2、在情感上抛弃他们

3、打、踢、推、掐、摇、捏他们,拨头发,用东西打他们或是威协要打他们

4、让他们撞见各种身体暴力发生的现场

5、无法保护他们免受年龄较长的同辈、同学或邻居的欺负

6、嘲笑孩子的身体

7、对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和期望

8、拒绝为孩子设立规则

9、在供给他们性咨讯方面不负责

10、让他们看见成年人或年长的亲戚从事任何形式的性行为

11、利用他们满足你自己想被赞美和尊重的需要

12、要求他们表现、成功、漂亮,运动有好成绩、考试名列前茅,只为了填补自己的失望和悲伤

13、利用他们作为你愤怒和羞耻的替罪羔羊

14、拒绝解决你过去尚未解决的问题

当中的第八条——拒绝为孩子设立规则,属于暴力的一种!我想是很多家长都想不到的吧!?

当中14条,家长们反思下,在家里是否在无意无知当中对孩子实施了暴力!?

大连果妈111129(398953398) 14:03:01

这是冷暴力吧.

浙江杜翔妈070418(156737706) 14:03:17

我承认我有

猪妈111223山西(565584944) 14:03:27

我也有

南京思瑜妈0807(23525232) 14:03:59

曾经听孩子幼儿园里的老师说,孩子会在与小朋友的相处中自己行成规则。。。

特邀蒙氏*琪琪ls(970540049) 14:04:05

勇于承认问题和发现问题的家长往往是成长最快的!

特邀*独立*湾妈7(82511562) 14:04:07

我觉得我家还好

第二个观点我想表明——每个家庭都应该为孩子设立规则!

三、如何建立规则呢?

1、规则与自由密不可分!!而自由是有“前提”的。

我先引用我第一次分享蒙特梭利教育法——家庭环境的创设中的一段话:

很多家长不了解蒙台梭利教育法“自由”的涵义,就很迷惑地问我:“琪琪老师,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岂不是乱套了?”对此,我哭笑不得!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疑惑,请好好去理解以下三个自由“前提”!

其实蒙台梭利教育法中的自由有三个前提(即规则):

1、不伤害自己(生命、人身安全)——尊重自己

2、不干扰(伤害)他人——尊重他人

3、不破坏环境(爱护、保护环境)

即在孩子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包括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的前提下,孩子有做任何事的自由!

这样有利于孩子构建自己的内在纪律(他律——自律)和真正的纪律——学习自我管理。

这三条规则符合儿童发展需求,是可以终身受用的同时保护了儿童天生的秩序感,建构了儿童自发的自我约束,自信的精神和能力,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权威压制;

“教育工作者的任务是让孩子不要把好和不要动,以及顽皮和活泼的概念混淆了,那是传统式的纪律。我们的责任是让活动有纪律、工作有纪律,做事有纪律,而不是一动也不动的纪律,或是被动纪律。”

我记得红帆船的园长也说过一段话,让我有同感:“蒙氏要求孩子们尊重环境,尊重秩序,尊重他人。总有人误会我们给孩子自由就是不管孩子,于是很多人把孩子在公共场合破坏环境,大喊大叫,我们也不去管理,任由他发展看成是我们的教育特色,真的,我很无语,这真的不是,让孩子学会遵守纪律是对她顺利与社会和他人共存的基础,是我们送给孩子的礼物”,有人要问在家里如何把握给孩子自由的度,我就建议家长把这三个前提熟记并运用,这样你就清楚了哪些事该引导甚至立刻制止,哪些该随孩子去。

给孩子的自由是有规则下的自由,否则就是放纵!这可不是蒙特梭利本人所希望的哦!

只要你真正理解了蒙台梭利教育法“自由”的真正涵义,那么“给儿童自由,使儿童获得发展的时机。”

给大家几个案例,大家或许能更容易明白。

今天是嘟嘟入园的第二天,就遭到了小伙伴的“投诉”——

桐桐看着我大声地说:“清清,嘟嘟踩了我的工作毯!”

我轻轻走到桐桐身边提醒她:“你可以自己跟嘟嘟说‘请你绕过工作毯走’。”桐桐沉默了,若有所思!

一会儿嘟嘟又踩到了安之的工作毯,桐桐大声对安之说:“安之,嘟嘟踩了你的工作毯了!”安之抱住嘟嘟说:“你不要踩我的工作毯,你可以往旁边走!”

嘟嘟听话地往旁边走了,回头看了看我!我笑着朝他点点头!

嘟嘟笑了,安之也笑了,然后两个小家伙抱在一起,安之说:“嘟嘟,我们做好朋友吧!我们一起玩!”

桐桐看到这一幕也笑了……

你们看到这里案例中的孩子内在的规则了吗?

琪琪老师解析:新来的嘟嘟对教室内的规则还不是很清楚,常常会不小心破坏了规则,对待违反规则的伙伴,孩子们有自己不同的处理方式:桐桐选择向老师“投诉”,可贵的是老师没有直接干预,而是告诉桐桐一个可行的方法,自己去处理;而安之的做法让嘟嘟自行纠正了不当的行为,也给桐桐做了一个“示范”。先让孩子自己去解

决问题远远比成人直接。

成人给予孩子解决问题的自由,会帮助孩子把规则内化!

嘟嘟和诚诚

自助水果时间到了,孩子们都在忙着收工作,准备分享水果。

嘟嘟收完工作后,东张西望,似乎想做些什么,我继续观察:果然,他轻轻走到诚诚身边——

诚诚忙着收着新投放的拼插玩具边认真地跟嘟嘟说:“嘟嘟,今天你为什么要抢子仪的‘工作’?”嘟嘟不说话,一脸难过的表情。

诚诚继续说:“嘟嘟,抢‘工作’是不对的!”

嘟嘟还是不说话。

诚诚继续说:“你听到了吗?抢‘工作’是不对的!你要回答我!”

嘟嘟小声地应了一声:“嗯!”

然后对诚诚说:“我来帮你收!”于是两人一起开心地把拼插玩具收到了托盘里,嘟嘟认真地对诚诚说:“我帮你收‘工作’,你要说谢谢!”诚诚说了句:“谢谢!”

嘟嘟陪着诚诚把托盘送回到玩具柜,旁边有个小台阶,嘟嘟提醒诚诚:“小心这里的楼梯,会摔跤的!”

琪琪老师解析:爱之家的孩子都喜欢维护规则,因为他们深刻感受到有了合理的规则(不伤害自己,不伤害、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大家才可以在集体生活中更和谐愉快地相处;还因为规则对所有人是一样的,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平等,没有规则的环境会让孩子变得无序、变得野蛮和霸道。充分享受了真正自由(有合理规则的自由)

的孩子才会形成内在的自律,并愿意遵守和维护规则,这样他们将来就会成为遵纪守法、具有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的高素质公民!

诚诚和嘟嘟之间非常自然地相互进行良性的影响,别人的“工作”不能抢、接受他人帮助后要道谢、看到“潜在危险”善意提醒他人、主动帮助和提醒新来的伙伴……这些不是成人能够教会孩子的,而是在文明友善、整洁有序、宽松愉快、充满爱和自由的良好环境中,孩子们自己感受到、自己学会的。

正在困惑孩子在家让你感到头疼的家长是否应该深刻反思——

你是否给了孩子一个平等自由、有合理规则的生活环境?家庭成员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而不是有意把孩子放在重要的位置,故意给孩子“特殊化”;孩子感受不到跟父母、爷爷奶奶的平等,就不会懂得尊重和爱亲人,在亲人面前就会变得自私、霸道、无礼、野蛮,当然也不懂得珍惜生活!

2、同样规则也要建立在给孩子自由的空间上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没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而一味设立规则,只会让孩子的心离你越来越远。不利于孩子规则的建立。

南京思瑜妈0807(23525232) 14:25:39

我有个疑问:当孩子们在互动的时候,在遇到有违反规则情况的时候,大人需要介入吗?

那要就具体情况而定啦!能举例说明吗?稍后解答问题!

尊重孩子、给予选择的自由、活动时间和空间的自由,才能让孩

子更乐意去自觉遵守规则,因为规则让自己和他人都感到舒服。3、有了这样的概念我们来想想,我们到底可以给孩子设立哪些规

则??

每个家庭中根据家庭背景和家族文化都有不一样的规则,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

现在大家再来想想,你的家庭中需要建立哪些规则呢?

内蒙昊妈201004琳(254049122) 14:29:22

有的时候发脾气会把东西乱仍

内蒙昊妈201004琳(254049122) 14:29:44

这个我应该想办法立个规定了!

特邀蒙氏*琪琪ls(970540049) 14:30:30

恩,可以发脾气,但是不能破坏环境!

特邀蒙氏*琪琪ls(970540049) 14:30:39

继续

南京思瑜妈0807(23525232) 14:30:43

可以发脾气???

内蒙昊妈201004琳(254049122) 14:31:11

还有对于伸手打别人我应该严厉了!以前太软弱让孩子感觉不到这件事情得严重性!

南京思瑜妈0807(23525232) 14:31:49

怎么个发脾气法呢??哭一痛,闹一通?

大连果妈111129(398953398) 14:31:51

可以发脾气,得告诉孩子,正常处理脾气

特邀蒙氏*琪琪ls(970540049) 14:31:51

当然,难道你在家里不可以发泄情绪吗?只要注意不伤害家人和破坏环境即可。有时愤怒的情绪要宣泄出来才有利于心里健康!

郑州希望妈090905(110059735) 14:32:17

可以发脾气,但是不能扔容易坏的东西,扔那种扔不坏的可以

南昌非力妈080907(2407522872) 14:32:38

还好我平时还是很尊重孩子的想去哪里玩做什么都会提前问孩子

往墙上扔沙包、跺脚、大喊大叫等都是宣泄情绪的方法

为了帮助孩子“正常化”,每个家庭中应该建立如下几点规则:

1)按时睡觉、起床,定时用餐;这是确保孩子身体健康的基础!每天还要用少量运动就更好啦!健康和安全放在首位!

2)“出必告,返必面”:每天回到家和出门离开家,要跟家里的长辈打招呼,尊重他人,传递中国孝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点规则,同样也是为父母设立的哦!呵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父母要做孩子的榜样,孩子才会自然习得和自觉遵守这些规则!

回到家里,父母是否也能对爷爷奶奶说声:“妈,我回来啦!”“爸,我去上班啦!再见!”……??

以身作则最重要!!

3)“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每天用餐或吃水果,第一碗饭或第一块水果该给谁??

当然是我们的长辈——爷爷奶奶,然后是爸爸妈妈,最后才是宝贝!

长幼有序,才不会让孩子形成“自私自利”的不良特性。老人是根、孩子是叶,我们是树干,只有根滋养到位了,树叶才会茂盛!!

进食、入座都得有个长幼有序,才是中华传统的美德!这样孩子也就学会了尊重他人!照顾他人!

4)物归原位(鞋袜、衣帽、书包、玩具)

在创设家庭环境中我就提到,要给孩子创设一个有章可循的家庭环境

孩子、大人的用品最好尽量放在固定的位置。每次用完就放回原位,孩子自然而然就学会了收拾和整理环境和玩具。

如果妈妈很难做到物归原位,而要求孩子遵守的话,通常起不到效果!所以要想家里整齐有序,从改变自己开始!物归原位的好习惯一旦形成就不会常常找不到东西啦!

很多妈妈都会犯这个糊涂——常常找不到钥匙!或者忘了带钱包什么的

所以说孩子是来帮助我们第二次成长的!如果我们的童年爸爸妈妈没有很好地帮我们建立秩序感,不能做到物归原位,那么现在跟孩子一起成长!像要求孩子那样要求自己,其实做到并不难!!

5)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鼓励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同年龄段应该会做什么事了,在日常生活教育里说了很多,这里不重复!新朋友可去了解。

一般正常发展的孩子:6、7个月会用杯子喝水;1岁——1岁半个月会自己穿脱裤子、鞋袜,独立用餐;1岁半——2岁会独立小便、穿脱衣服;2—3岁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袜子手帕………………1岁半就可以练习刷牙啦

主要孩子能做的事,家长就不要包办代替!不依赖他人,照顾好自己,勤快地劳动和生活,孩子的人格才会强大,才会懂得生活!

6)使用礼貌用语

对于人家的帮助要道谢、请求帮助用“请”、打扰了他人要道歉……

要求孩子这样,当然妈妈也要这样对待孩子!礼貌用语常挂在嘴边,孩子自然就学会了礼貌,不需要教!

常对给我们做饭的爷爷奶奶说些感恩的话:“爷爷奶奶辛苦啦!做得菜真好吃,谢谢!”……长辈开心,孩子也学会了感恩!

当然如果我们能抢着洗碗会更好,孩子也乐意分担家务活!热爱劳动!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家庭规则可以建立,我只提出几点供大家参考!

每个家庭的规则都需要大家共同遵守,而不是针对孩子!让孩子更好地遵守家庭规则的最佳方法就是母亲的以身作则!!

内蒙昊妈201004琳(254049122) 15:03:21

恩是的!我儿子就是现在总会说妈妈我帮你吧!虽然拖地帮到忙我还是会高兴得告诉他宝贝做的真好!谢谢宝贝帮妈妈干活!亲他一下给予奖励

对待万事万物,成人呈现何种态度,影响着孩子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与成人本身的道德修养、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我们作为父母——责任重大!这是社会乃至整个世界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问题解答】

1、今天在幼儿园当义工,带孩子外出踏青!!来到一处草坪休息,其

中一个大孩子就去撩一个小孩子,后来两个孩子打架了,在我

看来,没有造成皮肉伤,但是小孩子却哭得相当历害!!这个

时候大人需要介入吗?

答:先观察,如果哭的孩子向成人投来求助的眼神,成人应该介入去拥抱安慰他。教育孩子应是“情感优先”原则。

要让孩子时刻感觉到“我在”——我与你同在,我理解你的情绪。

让孩子感受到成人的关注和爱是很重要的!!

2、我家孩子跟着我出去总是喜欢打人。

答:为什么呢?请找出孩子打人的原因!!是投掷敏感期的需要?还是想跟人交往但方法不妥?或是引起你的关注??一定要找到原因

才能解决问题!!需要细心去观察孩子,找出真正的原因!!

3、我家喜欢翻我钱包最近翻了知道把钱又塞回去可是乱塞的而且赛进去就给自己鼓掌我是想让他可以整齐的放回去

我应该怎么做呢

答:孩子出现了“塞”的动作敏感期,请给孩子提供可以玩的“钱包”或手袋,让孩子塞纸片(与人民币大小一致),满足其发展需要。同时你也塞纸片到另一个“钱包”让孩子可以模仿你的动作

3、老师,你好,我想问下我家宝和小朋友交流时喜欢动手打招呼,

怎么办?

答:告诉孩子喜欢自己的朋友就轻轻摸摸对方,示范正确打招呼的方法,不指责不否定,多支持孩子,鼓励孩子!

4、我女儿五岁4个月了,很有自己的主见,最近发现如果没有满

足她的要求就发脾气,每次都说为什么每次都是听你的,你都

不听我的!比如她喜欢阅读,每天睡前都要讲故事,我们之前

定了规则,8点上床讲三、9点讲两个、10点讲一个,可是现

在讲完了她还要讲,我给她买了个外放MP3下载故事听,现

在睡前我如果讲完故事熄灯,她还要听MP3,不让听就发脾

气。我想问问应该怎么跟她讲道理更好?

答:这位妈妈的规则是否跟孩子一起商定而制定的呢?如果是妈妈单方面制定,孩子感到不公平自然不会遵守。家庭的规则应是家庭成员都同意的情况下建立,尤其是给孩子建立的规则应该尊重孩子的意

见,可以二选一。通常孩子对于自己选择的规则会很乐意遵守!!另外,规则一旦建立就不能随便更改,朝令夕改会让孩子混乱,就容易忽视规则!还有一点,跟6岁前的孩子讲道理是愚蠢的!!6岁前的孩子是形象直观思维,做一遍给孩子看比说多少遍都有用!

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最后

最后用一段话跟大家共勉:

请让我们一起学会用爱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孩子会因我们终生受益,我们将在孩子身上学会——

如何使用爱的方式去处理我们的生活,我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系,我们与社会的关系……

这样,我们就会成为真诚的人,

充满人格魅力的人,

受人欢迎的人!

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 1近日看到两则新闻,心塞。第一则新闻——《让孩子吸”二手毒”》。讲的是安徽淮南一位妈妈,竟然在民宅内吸毒,而且每次吸毒的时候,都抱着不足一岁的幼女。那些可怕的”毒气”,就这样经常”熏陶”着这个幼婴。警察看到都心痛不已:“毒品多通过加热气化的方式吸食,毒品的烟雾自然也会祸及身边的人。这个孩子还不到一岁,染上毒瘾可怎么办啊?” 2第二则新闻——《过山车惹的祸》。 一个怀了孩子的孕妇,竟然跑去坐过山车,还是能转圈的那种。结果玩完之后下腹剧痛,去医院一检查——胎盘早剥。最后不仅孩子没了,更可怕的是连子宫也切了。她为啥这 么蠢要去坐过山车?因为她才20岁啊!那为啥她老公不管她啊?因为她老公也才21岁,他俩是一起去玩的啊。记者采访妇产科医生时, 医生说了这么一句话:“自己还是个孩子,就不要再造孩子了,都不知道怎么养。” 3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做医生要考医师证,做司机要考驾驶证,做老师要考教师资格证,…………各行各业,都需要一个资格证才能上岗。而做父母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但没有一场考试是针对父母的。如果生娃、育儿也需要考执照,我想,很多中国人都会失去做父母的资格。如果做父母真需要岗位考试,那这场考试会考什么呢? 懂得和做到了哪些岗位职责才算及格? 我去查找了美国、英国、德国教育界推行的《美国家庭教育孩子40条准则》《英国儿 童教育十条准则》《德国家庭62条教养规则》,并对这100多条家庭教养准则进行了 总结分类。希望这个”分类总结”,能够给你一点点启发,让你在”怎么做父母”的考试中,能拿到一个漂亮的分数。 4规则教育——岗位职责:让孩子懂得规则 职责解释:帮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准则1: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 比如吃饭时不能玩手机、进别人屋前要敲门等,让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准则2:让孩子明白各种社会规则 比如交通规则、游戏规则、竞赛规则等,让孩子明白每个人的行为必须在一定的规则和 边界内。 ●准则3:让孩子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原则——原则在未来可以让孩子少受干扰和伤害。

【读书笔记】给孩子立规矩的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矩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矩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等——会减轻压力,让孩子更加自觉地遵守规矩。相信孩子,不要以为偶然的一次“放纵”就会养成什么坏习惯(从数学角度来看,一次不足以称为习惯;习惯是多次积累的后果)。有些事情,可以放手让孩子亲自体会一下"放纵”的后果。winner前一阵子她要求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冰激凌。我对她说冷饮吃多了会不舒服,她不理解。我就依着她周末两天每天吃两次,一个星期过后,她开始咳嗽、流鼻涕,还吐了两次清水,说她"难受、不舒服”。我告诉她这就是冷饮吃多了的后果。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要求过一天两次冷饮,而是主动约束自己,只吃一次。有些事情,规劝不管用,就换一种办法,不一定正面要求。比如宝宝爱吃肉,不爱吃青菜。我们劝她吃青菜,告诉她吃青菜的好处,她就是咽不下去,我们也不要求她一定吃。经常做一些带青菜馅儿的食品,比如包子、饺子等,以此种方式让宝宝进食青菜。每顿饭的青菜,我们自己吃得津津有味,让她看着眼馋。有时她会主动要求吃一些,还对我们讲道理:“吃了这个菜,我就身体就健康了,没病了,还长高了”。

跟孩子建立规则时,我们要看到孩子的需要,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份共赢的规则

昨天,邻居给我看了一下她给孩子的寒假计划: 周一奥数,周二钢琴,周三跆拳道,周四书法,周五游泳,周六围棋……只有周日没安排。 我说,孩子还这么小,不用那么拼命吧。 她说,其实不期望孩子多才多艺,只是觉得孩子放假在家太闹腾,想找个地方替我管管他。我家孩儿精力太充沛,平时都不好管,一放寒假就更加让人头痛。为了减少家中鸡飞狗跳的时间,还是给他找点儿事情做比较好。 邻居是个全职妈妈,家有二宝,儿子上一年级了,妹妹还在襁褓中。平时,照顾两个孩子就已经让她疲惫不堪了,这下大宝放寒假了,在家经常大喊大叫吵着妹妹休息,还不好好写作业,还各种不服管。所以,经常能听到她对大宝暴跳如雷的怒吼声。 她说,周日因为孩子爸不用上班,可以把大宝带出去玩,所以没有报班。 好吧,心疼邻居3秒钟。

其实,不光是邻居,最近很多爸妈都跟我抱怨:“就怕孩子放寒假,孩子一放假在家,就像一匹脱缰的野马一样,太不好管了。” 的确,很多孩子在学校比较规矩,可在家就完全不一样。 比如,在幼儿园里,孩子一般都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吃饭,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还会积极主动地帮助老师打扫卫生,收拾玩具……但是同样的事情到了家里,孩子就不愿意做了。吃饭的时候各种不情愿,不好好吃;要睡觉了,就生出各种没做完的事儿来,各种拖延;玩具玩过了,就胡乱摆放在地上……所以,不少父母为了不让亲子关系紧张,干脆再把孩子送到可以托管孩子的机构或者各种兴趣班去。 其实,我们并不必大费周折,孩子之所以在学校和在家不一样,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孩子的规则建立出了问题。 01为什么这么说呢?

①行为规范不一致幼儿园的小朋友,一般都去积极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而我们的孩子到了这个环境中,如果想和小朋友很好地相处,也必须跟其它小朋友一样,非常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到这些活动中。 可是在家里呢,最常见的场景是什么呢? 爸爸妈妈在玩手机,然后跟孩子说:“小孩子不能玩手机,你去搭积木。” 爸爸妈妈自己在熬夜,睡得很晚,然后告诉孩子:“小孩子不能晚睡,你赶紧去睡觉。” 在幼儿园里,所有的小朋友都要遵守一样的行为规范,可在家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行为规范却是两套标准。这样,规则自然难以建立。 ②规则执行力度不一样幼儿园里,一般是两三位老师照顾班里几十个小朋友,而在家,经常是几个大人照顾一两个孩子。 因此,老师没有办法像家长一样,非常周到、细致地为

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规则

小孩之所以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有两个理由:一是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建立出对父母的信任感。他知道父母给他的建议确实是经过考量,而且是他目前经验所不能及。二是当孩子愿意顺服父母的意见,当中带着理解,他知道父母为什么要他这么做,而且他有责任也应该这么做。 在这两个前提下,有效管教是一个必须长期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透过一定程度的行为奖惩,也许暂时可以让孩子立即听从,却不见得能够内化成为长期的管教成效。要达成管教的长期效益,父母可以朝两个方向努力:认知上给予规则的教导、情感上给予体验。 只有认知的规则教导,没有情感经验的涉入,道理都懂,但行为上做不到,因为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落差。 策略1 规则的教导 先让孩子知道什么事不该做 面对孩子的行为,现代父母经常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过度自由派,另一种是过度要求派。 过度自由派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很可爱,即使他乱发脾气,或抢了别人的玩具。这类父母认为,这些行为是孩子发展上的必然现象,理应尊重,让其自主发展。但是,年幼的孩子在生活中需要一定程度的纪律教导及社会化的引导。过度放任并不代表尊重小孩,而是父母没有在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扮演该有的引导及约束角色。 而过度要求派的家长则希望,孩子的行为能照他所期望的方式表现,例如要有礼貌、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等,甚至容易泛道德化,认为孩子理所当然该具备好品格,所以在行为上有许多的约束。这类家长认为自己的期待很合理,希望自己讲了一番大道理给孩子听之后,孩子就能出现正向的行为。 殊不知「讲道理」本身就是管教上的迷思,尤其是愈年幼的孩子,父母希望透过讲完道理,孩子就能明白为什么要守规矩的道理,进而做到。这是不切实际也不合理的期待,隐含着对幼儿发展过程、对规则的理解、对行为教导上的许多误解。 父母需要厘清一个观念,在零到六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扮演照顾者、玩伴,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关键的引导者与教导者。每个社会对何

怎样制定家庭规则

怎样制定家庭规则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则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则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则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则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则的后果

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则,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则,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则”,"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则,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天那个样子,在家一套,外边一套。这样只会让孩子糊涂,无所适从。所有的规则都不仅仅是立给孩子的,而是父母也要严格遵守,以身作则。比如,要让孩子规律进食,父母自己就要在饭桌上举止规范,不挑食,不浪费。要让孩子懂礼貌,父母自己就要对所有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以及其他所有的孩子——使用文明用语。 第六,规则不是绝对不能够打破的,在孩子的要求下,偶然"放宽政策”——比如,以零食代替正餐、中午看一场电视、晚睡一个小时,等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

给孩子立规矩的七点建议随着孩子一天一天长大大,孩子需要理解她们周围世界的规则,她们需要别人对她们的期待;她们和别人怎么相处;她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她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她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孩子“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先前我只是告诉女儿,“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并没有对她表达出来;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我想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第二,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如果我们大人说些“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样的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三,惩罚一定要及时。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她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如果父母的话对孩子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她。比如,孩子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她: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她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第四,给孩子树立规矩,一定要简单易懂,让孩子容易遵守。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没有那么深刻,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树立十分复杂艰难的规矩,非但不能够让她遵守,反而会让她糊涂;要把道理讲清楚,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命令孩子,更不要摆出强权嘴脸——“你听我的!我说了算!”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许她一时不能够完全领会,但是你平和的语气和尊重她的态度,却会让她信任你的判断,顺从你的要求.。实在复杂或者讲不明白的道理,应该和蔼地告诉孩子:“这是这里的规定”或者“这是咱们家规矩”,“所有的人都要遵守的”。 第五,立下的规矩,无论时间地点场合,都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许随地吐痰,在外边也不许。而不是今天这个样子,明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规则

幼儿园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规则 摘要 幼儿园教师普遍反映,在教学中,最难把握的是规则。本文从如何理解规则、如何向幼儿正向传递规则以及违反规则时如何处理进行了论述,给出了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 关键词:规则,界限 目录 一、规则的定义 (1) 二、规则的意义 (1) (一)规则对成人的意义 (1) (二)规则对社会的意义 (2) (三)规则对儿童的意义 (2) 三、教师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规则 (2) (一)教师的准备工作 (2) 1、教师要理解规则背后的意义 (2) 2、教师要理解教育目标 (4) 3、教师的心理准备 (5) (二)向幼儿正向传递规则 (5) 1、创造合适的环境 (5) 2、在主题课上讲解规则 (6) (三)当幼儿违反规则时,教师如何处理 (7) 1、判断幼儿违反规则的原因 (7) 2、如果幼儿有情绪,首先处理幼儿的情绪 (8) 3、根据幼儿违反规则的原因进行相应处理 (9) 4、是否为违反规则的结果负责 (10) 致谢: (10) 参考书目: (11) 一、规则的定义

规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保护全体人的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 例1:法律、交通规则。 例2:某图书馆的规则:图书馆阅览区域内严禁使用手机。携带手机者,请在进入阅览区域前关闭铃声。这条规则保证了所有进入阅览区域的人享有安静的阅读环境,这条规则意味着,所有进入图书馆阅览区的人都不能使用手机,无论是读者还是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例3:某家庭中的用餐规则:只能在餐厅吃正餐。这条规则保护了家庭环境的整洁,这条规则意味着,幼儿不可以在游戏房一边游戏一边吃正餐,同样,父母也不可以在客厅一边看电视一边吃正餐。 只要求一部分人遵守的约定不是规则,只保护一部分人的权利和自由的约定也不是规则。例1:某家庭中的规条:大人说话的时候孩子不能插嘴。大人和孩子都有说话的权利和自由,这个规条剥夺了孩子说话的权利和自由,因此不是规则。 例2:某家庭中的规条:孩子不可以在地上打滚。不让孩子在地上打滚,是为了让孩子保持衣服干净,从而减轻父母洗衣服的工作量。这个规条只维护了父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需要和发展,因此不是规则。 二、规则的意义 (一)规则对成人的意义 每一个活着的动物或者人,时刻都在尽力保持着自己的两种生存空间—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这种空间与外界的边界,称作界限。例如,皮肤是身体的界限,居住的房子是私人空间的界限,法律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界限,清晰的区分“我的”和“别人的”是人的心理界限(例如:我的看法,别人的看法;我的情绪,别人的情绪)。 人需要有明确的界限。《过犹不及》中说:“想想看,如果有人对你说:…好好地捍卫你的疆土,因为你必须为那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负责。?却不告诉你到底你的疆土界线在哪里,你将多么困惑呢!假如我明白我家的庭院从哪里开始,又到哪里结束,我就可以在庭院中自由的来去。” 人有了明确的界限,知道什么是我所有的,是需要我负责的,什么不是我所有的,是不需要我负责的,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感。人知道自己可以拥有什么,自己的责任是什么,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二)规则对社会的意义 社会有明确的规则,大家都按照规则办事,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节约出来的时间和精力可以用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社会才可以更好的发展。 (三)规则对儿童的意义

为孩子建立爱规则

阅读引语:小奇一生气会乱摔东西,妈妈看了火冒三丈,发誓再也不给他买玩具!但是没隔多久,妈妈便失去了立场,开车带孩子去买了新的玩具,边买还边絮叨:“如果你再把它摔坏,看我以后还会不会买给你……”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教育模式,适得其反的鼓励了孩子的这种行为。 孩子需要有底线、有原则的父母,来帮助他学习面对人生的过程。然而,孩子学习原则的方式却是不断测试父母的底限。因此为孩子立规矩和原则,已成了父母最重要的挑战。这里推荐一种规则教育法,供大家参考。 为孩子建立爱的规则 【爱的管教】五大基本法则 研究发现,在爱的关系中进行管教,效果最好。「爱的管教」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的基础上。但是,爱与管教之间的尺度,究竟该如何拿捏?首度提出「正向管教」(Positive Discipline)一词的珍?尼尔森(Jane Nelsen)指出,「爱的管教」包括五大基本法则: 法则一:和善但坚定的态度 和善等于尊重,用语言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坚定,是指温柔的坚持。 尼尔森指出,严厉型的父母往往过于控制、缺乏善意;宠溺型的父母则缺乏设立限制的能力。孩子的自律和责任感,只有父母和善但坚定的态度才能培养出来。「和善但坚定」的常用话语包括:「我知道你能换一种尊重别人的说法」「我很在乎你,愿意等到我们能相互尊重时再讨论」「我知道你能想出好办法」等。 法则二:让孩子感觉自己是重要的 孩子是社会的产物,他最强烈的动机就是希望有归属和被重视的感觉。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为了争取定位,证明他是家里的一分子。缺乏归属感的孩子,容易

把控制局面、伤害别人当成自己行为的目的。在充满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家庭氛围中,孩子更能担负起自己行为应有的责任。 尼尔森同时建议父母,应该多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对家庭有所贡献,既能培养归属感,也能提高生活技能。 法则三:运用长期有效的技巧 过去父母习惯用惩罚来管教孩子,因为惩罚可以「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孩子只是暂时不做不对的事,却没有学到什么是该做的事。短期有效的惩罚甚至会带来一连串负面的影响,例如:反叛、自我概念低落、自暴自弃等。有别于惩罚,爱的管教要教孩子做该做的事。 两大长效技巧包括: 一、引导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激发正向行为; 二、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孩子从体验自己行为的合理后果,学会自我负责。尼尔森提醒父母,避免在盛怒下使用合理后果,否则也将流於惩罚。 法则四: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的管教强调,孩子做错事正是学习的好机会。孩子出现行为问题时,父母可以运用开放式的提问,教孩子从错误的行為中汲取经验、学会自己面对问题、理清问题的症结、尝试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思考出替代行为的方案,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在了解自己。例如,孩子为了抢玩具而一把推开妹妹,可以等孩子冷静下来时问他:「你当时想要做什么?」「现在应该怎么做比较好?」「如果下次发生同样问题,可以有什麼不一样的做法?」运用开放式问题,跟孩子探讨他的选择造成的后果,引导孩子把焦点放在寻找解决策略,进而支持他弥补错误。 法则五:培养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是决定他后续行为的关键因素。行为偏差的孩子,是「自觉我不够好」的孩子。尼尔森指出,孩子像植物需要水一样,必须透过父母的不断鼓

如何为0-6岁孩子建立规则

0-6岁孩子规则建立路线图 给孩子建立规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完成的。然而,只要方法得当,建立规则也没有那么难。那到底怎么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来制定相应的规则呢? 0~1岁,给孩子一个规律的生活环境 很多人都说,孩子1岁之前不需要讲规则。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又不全对。所谓“不讲规则”,说的是不要硬生生地讲规则的条例。这样做,孩子不仅听不懂,而且还会伤害他的安全感。但是,立规则的预热是需要做的。 第一个要做的是,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规律、稳定的作息习惯。好习惯其实就是守规矩。所以,从孩子出生起,到1岁,父母该做好的一件要紧事,就是给孩子一个安稳、规律的作息时间,以及一个固定的抚养人。 头一个月开始,就需要逐渐地帮孩子区分白天、黑夜,白天就多陪孩子玩儿,到了晚上,就尽量保持平和、舒缓的节奏。 日常生活中,要为孩子安排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为孩子提供安稳的生活节奏,比如到点睡觉、饭后就散步、定期带孩子出门HAPPY,睡前放音乐等等。 其次,就是要跟孩子建立好的亲子关系。孩子最好自己带,不要撒手不管,完全交给老人。父母如果在孩子早期不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后面往往会花更多力气去进行弥补。 第三,这个时候的孩子,大人做好安全防护,多用夸张的表情和言语去跟孩子互动。6个月以后,孩子开始坐起来,慢慢会爬,会走,随着活动能力的发展,探索能力也进一步增强。这个时期,孩子慢慢懂得了察言观色,他们会根据大人的表情来判断探索动作是否安全——他们知道微笑表示赞许,而惊恐或者生气的表情,会让他们撤退或者犹豫不决,这个时候,可以用表情来让孩子感受规则。 同样需要提醒的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并不能理解“不”的含义,所以,避免让孩子陷入危险之中,不需要大声说“不”,把他抱起来并带他离开危险的地方就好了。 TIPS: 为满足孩子自由探索的需求,父母需要消除家里的安全隐患,比如电插头、尖锐的桌角等,都要有充分的安全措施。危险物品和贵重物品,也要远离孩子的视线。 1~2岁,利用秩序感建立初步的规则 通过前期有规律的养育,孩子一般1岁以后,会渐渐表现出对秩序的敏感。一些孩子就会开始对生活起居习惯的时间顺序或物体摆放的空间等,出现近乎执拗的坚持。比如,进门时拖鞋必须放在某个位置,谁的手机响了必须由谁来接电话,吃饭时全家人必须坐在固定的位置,一旦出现变动,就会特别敏感,甚至大哭起来。 可以说,秩序感是规则意识的初步形态,并由此逐步上升为对规则的要求:无论在什么地方,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规则。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作者:————————————————————————————————日期: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摘要] 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 规则意识、培养、制定、重要性、自控力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所以《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活动、游戏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

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我们知道此阶段“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但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幼儿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理解规则、制定规则,让孩子成为规则的主人 规则存在于一日生活的各个活动环节中,它与活动的开展、进行、效果都有紧密的联系。 (一)、规则必须建立在幼儿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我们总是让孩子先懂得为什么需要这一条规则,它带来了哪些益处,它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密切联系。比如不乱闯红绿灯这项规则,我就以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其用意,感受有序的交通秩序,知道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有利于道路畅通;然后,我又请小朋友想一想,假若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后会怎样?孩子们说:“会堵车,大家都走不了。”“乱闯红灯碰车了人就会受伤。”“要是堵车了,会迟到的。”……孩子们的语言虽然幼稚简单,但移情带来的理解却是深刻的。活动后,

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规则

如何帮助儿童建构规则 2012年2月 孙瑞雪教育机构内部资料

如何帮助儿童建构规则 一、规则的意义:把握了规则,就把握了群体中所有人的自由。 (一)“爱和自由”科学的教育方法认为: 规则保证了每个人的自由,才排除了暴力和强权。 ——人与人的关系规则建立了个人界限,才拥有了智能的秩序。 ——个人内在的关系规则建立了社会秩序,才拥有了平等。 ——与社会的关系规则保护了人的尊严,才拥有了高贵和强有力的素质。— —人文环境 (二)规则对于儿童的意义: 规则保证了儿童的自由;保证了儿童尊严; 建立了儿童的内在秩序;为儿童建构了安全感; 保护了儿童成长的空间;排除了暴力和权利; 使儿童了解了自己内在和外在世界,使儿童清明; 成为自己的主人,不受支配,有尊严感,有成为完整的人的倾向。 二、规则的定义: 大家共同遵守的具体规定;是保护全体人权利和自由的共同约定。 1

规则充分保障人的自由! 三、规则的内容: (一)家庭规则: 三尊: A、尊重自己 B、尊重他人 C、尊重环境 三不: A、不伤害健康 B、不伤害生命 C、不伤害道德 (二)学校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力自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请归位”)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等待。(“请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学会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 7、学会拒绝别人,也尊重和接纳别人的拒绝。 四、如何帮助儿童建立规则: 1.当孩子有情绪时先照顾孩子的情绪,再处理问题。 2、发生纠纷时让孩子在存在感和尊严感中解决问题。 3、倾听全过程,问清原由; 4、明辨是非(建立一生的道德概念)。 5、将事情和纠纷中的所有内容一层层剥离开,每一层先 2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家教论文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学校:实验小学 姓名:李菊花 时间:2017年5月

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许多家长都有体会,当孩子调皮的时候,才发现规则是多么的重要!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则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他才能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重要的是,这有益于他遵守社会规则,成为一个合格公民。而如果一个孩子不懂得规则,他则容易“为所欲为”,难于管教。因此,家长应重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一)孩子应遵守的规则 孩子应遵守的规则包括很多,总的来说有3个原则:不伤害自己、不打扰他人、不破坏环境。这些规则可以从道德思想和行为上两个方面来说明,也可以具体分为生活规则、学习规则、社会交往规则和保护环境规则等。 1.生活规则 生活规则就是孩子在生活中应遵守的思想和行为上的规定,包括安全规则、卫生规则等。比如说,不能玩火、不能到野外玩水、不能摸电源插座、饭前便后洗手等等。这些规则是最基本的规则,孩子明确了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当然,这些规则可能会有很多,为了便于孩子理解和遵守,家长可以以时间或地点的形式罗列出来。 2.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涉及到孩子的学习习惯。比如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回答

问题、先做作业再玩、作业字迹端正、做完作业要检查、自己收拾书包等等。这些规则如果能使孩子明确,孩子将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社会交往规则 社会交往规则指的是孩子在于他人交往或在公共场所中应具备的规则,比如学会文明礼貌、不可以打断别人说话、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对人诚实、有勇气主动承认错误,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公共场所要有秩序排队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变得善解人意,也能显示出孩子的教养,让孩子交到很多好朋友,也初步为孩子建立了社会化秩序,打好了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4.保护环境的规则 人生活在环境中,与环境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家庭教育应使孩子从小就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规则有:爱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垃圾分类,废物回收利用等等。这些规则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总之,孩子需要学习的规则有很多,有些规则孩子很容易明白,也乐于遵守,但有些规则,孩子则需要时间慢慢学习,形成习惯。 (二)当前家长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存在的问题 在我执教的学校,我发现,许多家长还不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管是父母还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都对孩子宠爱有加、有求必应,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的意愿,

家庭教育2——给孩子立规矩

给孩子立规矩的19个原则 怎么给孩子立规矩?孩子需要理解他们周围世界的规则。他们需要别人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和别人怎么相处。他们能够把一件事做到什么程度,如果他们做得过头了,会发生什么。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他们需要用一些方法来衡量自己不断增长的技巧和能力。规则在他们“学习—发现”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父母的信号不明确的话,父母一心想教给孩子的东西很容易不起作用。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事实是,也许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这样,就等于说了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也许孩子还巴不得她呆在家里呢!我儿子小时候最盼的几乎就是我不上班,被开除在家带他。所以,明明的妈妈如果估计出一个合理的时间,比如30分钟,让明明吃饭,吃不完,就不让吃。这可能比说“我被开除”要好。 第三,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四,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半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都得靠爸爸。 第五,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惩罚一定要及时。 第六,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明明爸爸的话对明明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如果明明的爸爸说:“今晚你别吃肉”(假如明明爱吃肉),那效果会比这么说好得多。 第七,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他。比如,明明吃饭磨时间,妈妈一起床就要告诉他:30分钟吃完,否则端走。吃饭中途,可以提醒他一次,告诉还有多长时间。还可以添加一些额外的条件,比如按时吃完,给点奖励。不按时吃完,取消某个优惠。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5条建议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5条建议 育儿宝典 03-23 1014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5条建议 1、设立“三区段”的家庭行为规则 “三区段”行为规则分为绿灯区、黄灯区和红灯区。 “绿灯区”,是人们普遍认可的正确行为,是要鼓励孩子采取的行为。对于孩子所做的这些行为,家长要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使他的规则意识得到强化。 “黄灯区”,是不被认可的不端行为,但由于情况特殊可以被容忍。譬如,你开会时不得不带着你4岁的孩子,他却无法在会场安静地坐着,总是乱说乱动,影响了会场秩序;你5岁的孩子感冒时需要打针,他却乱哭乱闹,拒绝打针。对于孩子的这些行为,你必须表明态度:不能允许,但可以减轻惩罚,表示忍让。不过你必须让孩子知道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你之所以容忍完全是由于情况特殊。 “红灯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行为。譬如危害到孩子或他人安全的行为、不法行为、邪恶行为、不道德行为以及其他为社会所不容纳的行为。对孩子的这些行为,一开始就要严厉处罚,决不能姑息迁就。对于3至8岁的孩子,惩罚的方式主要是“隔离”。具体的使用办法是:当孩子违犯规则时,孩子被暂时隔离,不得与同辈及照料人正面接触。要知道,孩子最熟悉的环境就是和父母(或照料人)、同辈在一起,这种“隔离”使他暂时离开他最熟悉的环境,就如同“关禁闭”,使他感到孤独,孤独感会引发他的反思,通过反思能提高他的认识。如果正确地运用,这个方法可以很有效地帮助孩子改正不端行为。可惜,有太多的家长不能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他们对孩子的违规行为要么不予重视,轻描淡写地说几句,要么用粗暴的打骂来解决问题,使孩子感到被排斥和被侮辱,这种有损孩子人格的做法并不能使孩子思考认识自己的过错。

给孩子立规矩的二十条规范

-------2012年4月4日 近年来,很多父母接触到“爱和自由”的育儿理念,并付诸实施。有些父母在实施的过程中产生了困扰:给孩子自由,是不是意味着不“管”孩子?如果约束孩子,是不是意味着我没有给他足够的自由?孩子受到约束后,哭闹得厉害,我是不是伤害他了? 的确,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都没有享受过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没有享受过真正的自由,没有和父母以及他人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疆界,所以当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爱和自由的度应该怎样把握。 简而言之,爱和自由不意味着对孩子有求必应、包办孩子的生活、听任孩子为所欲为。爱和自由不意味着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只要一哭闹,家长立刻乖乖“投降”,顺从孩子的一切要求。这不是自由,而是娇宠,这样“惯”出来的孩子散漫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真爱需要我们保护孩子,保护的措施之一就是让孩子过上有规律、有规则的生活。 自由不是放纵,而是与责任相辅相成,有多大自由就要担负多大责任。大自然的安排是合理的,孩子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他的“破坏力”成正比:孩子很小的时候,力量薄弱,不能对他的环境造成多大的损失,这恰是他到处爬到处摸的探索时期,我们在保护他人身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自由探索。孩子大一些,“破坏力”提高了,相应的规则也需要逐步引进,让他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儿童需要成年人树立规则,因为规则给儿童安全感。曾经有人做过以下两个测试,生动地说明儿童对规则的需求。 例子: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 明明妈妈在叹气。

一定要为孩子建立规则

一定要为孩子建立规则 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家长一定要学会帮孩子建立规则!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1、不伤害自己 2、不打扰他人 3、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 孩子要遵守的规则,具体有以下6条: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

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究竟如何执行规则?家长们注意啦! 关键词1:弹性 妈妈难题1: 定下一个规则后,孩子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耐心,开始讨价还价。这时是否需要变通修改一下规则? 场景: 小波妈妈允许小波每天上网半小时,前提是必须练完琴。开始小波能遵守,后来就开始提出:“我能今天不练,明天补上两天的课行吗?”“我打完这个电脑游戏就练琴行不行?” 管教技巧: 规则要有弹性,不是规则本身可以变来变去,而是根据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有执行规则的弹性。 学过琴的人都深知练琴是非常辛苦和枯燥的事情。如果孩子表现出对琴棋书画的兴趣,家长不妨先带他去听,看或体验,比如小波的妈妈可以提前告诉孩子,学琴不是件容易的事,时间会很长,过程也很枯燥。当孩子遇到了瓶颈产生厌烦的情绪,可以告诉孩子:“是的,我知道这个过程是很枯燥的,但是当你走过了,克服了,会非常棒。在你到达那个目标之前,妈妈愿意在这里陪着你。”

给孩子立规矩的原则_家庭教育

给孩子立规矩的原则_家庭教育 案例:5岁的明明坐在餐桌前,慢吞吞地吃着早点。妈妈在着急:“明明,快点,我要迟到了。再不快,妈妈被开除怎么办?” 明明好象真的不关心妈妈似的,仍在慢慢地“品尝”那点粥。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明明妈妈在叹气。 晚上,明明的妈妈生气地把明明的事告诉爸爸。爸爸更加生气对明明说:“早知这样,不如不生你。” 规矩对孩子的成长,不但起着约束作用,更会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首先,给孩子立规矩时,信号要明确。 比如,街上的黄灯亮了,那意味着你可以停步,也可以不停。有谁主动停过?明明妈妈只是告诉明明,“我要迟到了,你要快点?”怎么快法?什么是快?她并没有传达出来。 第二,立规矩时,需要明确地告诉孩子,这样做的后果。 最好,这个后果跟孩子的切身利益有关。明明妈妈告诉明明,“我要被开除了。”可是,事实是,也许她每天都这么说,开除这件事并没有发生。如果这样,就等于说了谎。孩子更不把她的话当真。甚至,也许孩子还巴不得她呆在家里呢!我儿子小时候最盼的几乎就是我不上班,被开除在家带他。

所以,明明的妈妈如果估计出一个合理的时间,比如30分钟,让明明吃饭,吃不完,就不让吃。这可能比说“我被开除”要好。 第三,要就事论事,别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你从生下来就给我找麻烦”这话会使明明把自己和坏孩子连同起来,从而丧失信心。“既然我生下来就这样,那我也就只能这样了,那还有什么要改的?”所以不要把一件事扩大化。 第四,自己能解决的事就别再告诉配偶。 明明早上吃饭慢这件事,明明的妈妈作为一个成年人,应该能够自己解决。她把这件事告诉明明的爸爸,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孩子会想,我妈妈也就这么回事,能把我怎么样?她什么都得靠爸爸。 第五,孩子的长期记忆比较差。 早上吃饭慢这件事到晚上,他很可能早就忘了。妈妈实际上也没必要再说。惩罚一定要及时。 第六,对孩子的惩罚要切实可行。 明明爸爸的话对明明是个不切实际的“威胁”,这个威胁对孩子不起什么警告作用。如果明明的爸爸说:“今晚你别吃肉”(假如明明爱吃肉),那效果会比这么说好得多。 第七,立规矩的时候最好能把孩子不遵守规矩的后果明确告诉他。

如何给孩子建立规则

一个建立了规则的孩子,并不仅仅是“乖”,“听话”和“好调教”,更重要的是,遵守规则的生活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秩序与和谐的氛围。 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也会保护孩子的成长自由。 每个妈妈都可能遇到这些挑战:孩子在玩具柜台前躺在地上撒泼打滚;在“翻斗乐”抢别人的玩具;不好好吃饭而被姥姥满屋追着喂;跟钢琴老师讨价还价,斗智斗勇;在书店把书弄了一地却僵着不肯归位……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为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对孩子来说,规则就是界限,就是什么事情不可以做。” 首先是让孩子明确界限,然后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别人的界限。遵守规则的生活会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能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这也就是教育家们倡导的“规则内化”。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规则不是限制,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 首先是让孩子明确界限,然后守住自己的界限,再尊重别人的界限。遵守规则的生活会保证孩子在秩序中成长,让孩子们能自己判断是非善恶,自发地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和谐的氛围,这也就是教育家们倡导的“规则内化”。规则会节约孩子的成长成本。规则不是限制,它保护孩子成长的自由,让孩子自由地发展潜力,自由地解决问题,自由地承担责任,自由地得到他想得到的答案……最终成长为一个在心理、精神甚至体态上有尊严的成人。

对于0~6岁的孩子,国际儿童教育界的通行规则是以下3点: 不伤害自己 不打扰他人 不破坏环境 其中,不伤害自己是最基本的。先明确不可以伤害自己,孩子就能学会守住自己的界限,保护自己。只有有了不伤害自己的体验,才知道如何尊重别人,这是遵守社会道德的基础。孙瑞雪教育机构在从事教育的十几年中,具体地总结出以下6条需要为孩子设立的规则: 1.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能有。 2.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3. 从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 4. 玩具和所有公共用品,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 不可以打扰别人。 6.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 这用简单的语言表达的6条规则,其实建立了最基本的社会化秩序。妈妈给孩子制定规则时不能随心所欲,“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坐着不动就是好孩子”“乖,不要弄脏手”“不睡觉,狼就来叼你了”“不给别人玩,就是自私的孩子”……这些混乱的、临时性的规则,并不能使孩子养成正确的规则意识。 这些规则妈妈也要遵守 规则不是仅仅设立给孩子的,而是针对所有人的,家长和教师应该与孩子共同遵守规则。 仅仅让孩子按你的要求去做是“权威”,而规则却是带着界限的感觉,让孩子通过自己的眼睛、心灵、身体去体会。 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问他的妈妈:“为什么我打人就是坏孩子,你打人就是爱?” 希望这个妈妈的回答不会是:“因为我是妈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