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验四 模拟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实验四 模拟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实验四  模拟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实验四  模拟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实验四模拟操作系统内存管理

本程序可分配,撤消进程 ,动态显示内存占用情况.

运行如图示:

代码如下:

import java.awt.*;

import java.awt.event.*;

import javax.swing.*;

/*主程序类*/

public class Memory extends JFrame implements ActionListener{ //实现接口

JFrame set_frame,fr;

JButton

jbutton1,jbutton2,jbutton3,jbutton4,jbutton5,jbutton6; //

声明进程

JLabel

jLabel1,jLabel2,jLabel3,jLabel4,thread_label1,thread_label 2,lab1; //声明内存使用情况

JTextPane jTextPane1,jTextPane2,thread_text;

static JTable jTable;

JProgressBar jProgressBar;

JPanel pel;

final String[] table_title= {"分区号","大小(K)","起址(K)","状态"};

static Object[][] table_data = new Object[15][4];

static int free_size = 1000,use_size = 0,num =

0,thread_num; //初始化内存空间大小为1000,已用空间大小为0 static boolean find_flag = true;

static threads[] thread_arry = new threads[15];

static memory_class[] memory_arry = new

memory_class[15];

public Memory(){

super("实验五:可变分区方式的存储器管理");

setSize(620,450);

setLayout(null);

setLocation(240,180);

setResizable(false);

jLabel1 = new JLabel("内存的使用情况列表:");

add(jLabel1);

jLabel1.setBounds(20,20,200,25); //创建横坐标为20,纵坐标为20,长为200,宽为25的矩形。

jTable = new JTable(table_data, table_title);

jTable.setRowHeight(20);

int v =

ScrollPaneConstants.VERTICAL_SCROLLBAR_AS_NEEDED;

int h =

ScrollPaneConstants.HORIZONTAL_SCROLLBAR_AS_NEEDED;

JScrollPane scrollPane = new

JScrollPane(jTable,v,h);

JPanel cp = new JPanel();

cp.setLayout(new BorderLayout());

add(cp);

cp.add(scrollPane, BorderLayout.CENTER);

cp.setBounds(20,50,370,220);

String str1,str2;

str1 = 0+" K";

str2 = 1000+" K";

jLabel2 = new JLabel("已用的内存空间:");

add(jLabel2); //将jLabel2加到集合中

jLabel2.setBounds(440,20,200,25); //创建横坐标为440,纵坐标为20,长为200,宽为25的矩形。

jTextPane1 = new JTextPane();

add(jTextPane1);

jTextPane1.setBounds(440,55,100,30);

jTextPane1.setEditable(false);

jTextPane1.setText(str1);

jLabel3 = new JLabel("可用的内存空间:");

add(jLabel3);

jLabel3.setBounds(440,115,200,25);

jTextPane2 = new JTextPane();

add(jTextPane2);

jTextPane2.setBounds(440,150,100,30);

jTextPane2.setEditable(false);

jTextPane2.setText(str2);

jLabel4 = new JLabel("内存总的使用情况:");

add(jLabel4);

jLabel4.setBounds(440,210,200,25);

jProgressBar = new JProgressBar();

add(jProgressBar);

jProgressBar.setBackground(Color.white); //设置背景图片,为白色

jProgressBar.setMaximum(1000); //设置组件大小为1000 jProgressBar.setStringPainted(true); //设置进度条,进度默认用百分比表示。

jProgressBar.setBounds(440,245,150,20);

jbutton1 = new JButton("创建进程");

add(jbutton1);

jbutton1.addActionListener(this); //给jButton1添加一个事件侦听器,当jButton被按下的时候,所需要发生的事情定义在

new PlusCaculator_btnCaculate_actionAdapter(this)里。

jbutton1.setBounds(50,310,120,30);

jbutton1.setCursor(new Cursor(12));

jbutton2 = new JButton("撤消进程");

add(jbutton2);

jbutton2.addActionListener(this);

jbutton2.setBounds(250,310,120,30);

jbutton2.setCursor(new Cursor(12));

jbutton3 = new JButton("退出程序");

add(jbutton3);

jbutton3.addActionListener(this);

jbutton3.setBounds(440,310,120,30);

jbutton3.setCursor(new Cursor(12));

setVisible(true);

addWindowListener(new WindowAdapter() {

public void windowClosing(WindowEvent e) {System.exit(0);

}

});

}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if(e.getSource() == jbutton1)

{

if(free_size > 0){

add_thread();

if(thread_arry[num-1].thread_size <= free_size){

memory_class.find_free_memory();

if(find_flag == true){

set_table();

jTable.repaint();

free_size = 0;

use_size = 0;

set_text(); jProgressBar.setValue(use_size);

}

else if(find_flag == false){ notice("find");

}

}

else{

num--;

notice("free"); //去掉多余

}

}

else{

notice("mem");

}

}

else if(e.getSource() == jbutton2)

{

destroy_thread_frame();

}

else if(e.getSource() == jbutton3)

{

System.exit(0);

}

else if(e.getSource() == jbutton4)

{

thread_num =

Integer.parseInt(thread_text.getText());

destroy_thread();

set_frame.setVisible(false);

}

else if(e.getSource() == jbutton5)

{

set_frame.setVisible(false);

}

else if(e.getSource() == jbutton6) {

fr.setVisible(false);

}

}

/*用于添加进程的方法*/

public void add_thread(){

thread_arry[num] = new threads();

memory_arry[num+1] = new memory_class();

num++;

}

/*设置文本框的值*/

public void set_text(){

String str1,str2;

for(int j = 0; j < num; j++){

if(memory_arry[j].use_flag == true){

use_size += memory_arry[j].size;

}

}

for(int i = 0; i <= num; i++){

if(memory_arry[i].use_flag == false){

free_size += memory_arry[i].size; }

}

str1 = use_size+" K";

str2 = free_size+" K";

jTextPane1.setText(str1);

jTextPane2.setText(str2);

}

/*设置表格*/

public static void set_table(){

for(int j = 1; j <= num; j++){

int s = 0;

for(int n = 0; n < j; n++){

s += memory_arry[n].size;

}

memory_arry[j].start_address = s + 1;

}

for(int i = 0; i <= num; i++){

table_data[i][0] = memory_arry[i].mem_num;

table_data[i][1] = memory_arry[i].size;

table_data[i][2] = memory_arry[i].start_address;

if(Memory.memory_arry[i].use_flag == true){

table_data[i][3] = memory_arry[i].thread_use+"号进

程占用";

}

else if(memory_arry[i].use_flag == false){

table_data[i][3] = "可用";

}

jTable.repaint();

}

}

/*撤消进程的窗口*/

public void destroy_thread_frame(){

set_frame = new JFrame("撤消进程");

set_frame.setSize(300,150);

set_frame.setLayout(null);

set_frame.setLocation(370,330);

set_frame.setResizable(false);

thread_label1 = new JLabel("请输入想要撤消的进程编号:");

set_frame.add(thread_label1);

thread_label1.setBounds(20,20,180,25);

thread_text = new JTextPane();

set_frame.add(thread_text);

thread_text.setBounds(200,20,30,20);

thread_label2 = new JLabel("号进程");

set_frame.add(thread_label2);

thread_label2.setBounds(230,20,150,25);

jbutton4 = new JButton("确定");

set_frame.add(jbutton4);

jbutton4.addActionListener(this);

jbutton4.setBounds(50,70,80,30);

jbutton4.setCursor(new Cursor(12));

jbutton5 = new JButton("取消");

set_frame.add(jbutton5);

jbutton5.addActionListener(this);

jbutton5.setBounds(160,70,80,30);

jbutton5.setCursor(new Cursor(12));

set_frame.setVisible(true);

}

/*撤消进程的方法*/

public void destroy_thread(){

for(int n = 0; n <= num; n++){

if(memory_arry[n].thread_use == thread_num){

if(memory_arry[n-1].use_flag == false){/*如果前面分区为空,与前面的分区合并*/

memory_arry[n-1].size +=

memory_arry[n].size;

int na = n;

for(int x = n; x < num; x++){

memory_arry[x] =

memory_arry[x+1];

memory_arry[x].mem_num = na; na++;

}

table_data[num][0] = "";

jTable.repaint();

}

else if(memory_arry[n+1].use_flag ==

false){/*如果后面分区为空,与后面的分区合并*/

memory_arry[n].size +=

memory_arry[n+1].size;

int na = n + 1;

for(int x = n+1; x < num; x++){

memory_arry[x]=

memory_arry[x+1];

memory_arry[x].mem_num = na; na++;

}

}

else if(memory_arry[n+1].use_flag== false&& memory_arry[n-1].use_flag == false){/*如果前后的分区都为空,与前后的分区合并*/

memory_arry[n-1].size =

memory_arry[n-1].size + memory_arry[n].size +

memory_arry[n+1].size;

int na = n;

for(int x = n; x < num; x++){

memory_arry[x]=

memory_arry[x+2];

memory_arry[x].mem_num = na; na++;

}

}

else{

memory_arry[n].use_flag = false; }

}

}

Memory.set_table();

}

/*错误提示信息窗口*/

public void notice(String success){

load_image image_notice;

fr = new JFrame("注意");

fr.setSize(530,150);

fr.setLayout(null);

fr.setLocation(260,280);

fr.setResizable(false);

if(success == "mem"){

lab1=new JLabel("系统内存的容量已用完,请撒消某些进程!");

fr.add(lab1);

lab1.setBounds(130,35,400,25);

}

else if(success == "free"){

lab1 =new JLabel("系统内存的容量不足,请撒消某些进程!");

fr.add(lab1);

lab1.setBounds(130,35,400,25);

}

else if(success == "find"){

lab1=new JLabel("找不到合适的空闲分区,请撒消某些进程!");

fr.add(lab1);

lab1.setBounds(130,35,400,25);

}

image_notice = new load_image("false");

pel = new JPanel();

pel.setLayout(new BorderLayout());

pel.add(image_notice,BorderLayout.CENTER);

fr.add(pel);

pel.setBounds(15,10,100,100);

jbutton6 = new JButton("确定");

fr.add(jbutton6);

jbutton6.setBounds(410,35,90,30);

jbutton6.addActionListener(this);

jbutton3.setCursor(new Cursor(12));

fr.setVisible(tru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Memory main_obj = new Memory();

memory_arry[0] = new memory_class();

memory_arry[0].set_start();

table_data[0][0] = " "+0;

table_data[0][1] = " "+1000;

table_data[0][2] = " "+0;

table_data[0][3] = " "+"可用";

}

}

/*------------------------------------------------------------------------------------*/

/*进程类*/

class threads{

int thread_number,thread_size;

boolean state = false,run_flag = false;

/*线程类的构造函数*/

public threads(){

this.thread_number = Memory.num;

this.thread_size = (int)(Math.random()*400);

}

}

/*用于加载图片的类*/

class load_image extends Canvas{

Toolkit tool;

Image myimage;

public load_image(String picture){

setSize(200,200);

tool = getToolkit();

myimage = tool.getImage("false.jpg");

}

public void paint(Graphics g){

g.drawImage(myimage,10,10,myimage.getWidth(this),myimage.g

etHeight(this),this);

}

}

/*内存类*/

class memory_class{

int mem_num;

int size,start_address,thread_use;

public boolean use_flag = false;

memory_class(){

this.mem_num = Memory.num;

}

public void set_start(){

this.size = 1000;

this.start_address = 0;

this.mem_num = 0;

}

/*查找适合某进程的空闲分区*/

public static void find_free_memory(){

memory_class change_obj = new memory_class();

for(int i = 0; i < Memory.num; i++){

if(Memory.memory_arry[i].size <

Memory.thread_arry[Memory.num-1].thread_size &&

Memory.memory_arry[i].use_flag == false){

Memory.find_flag = false;

}

else if(Memory.memory_arry[i].size ==

Memory.thread_arry[Memory.num-1].thread_size &&

Memory.memory_arry[i].use_flag == false){

Memory.memory_arry[i].use_flag = true; Memory.memory_arry[i].thread_use = Memory.thread_arry[Memory.num-1].thread_number;

}

else if(Memory.memory_arry[i].size >

Memory.thread_arry[Memory.num-1].thread_size &&

Memory.memory_arry[i].use_flag == false){

int size = Memory.memory_arry[i].size - Memory.thread_arry[Memory.num-1].thread_size;

Memory.memory_arry[i].size =

Memory.thread_arry[Memory.num-1].thread_size;

Memory.memory_arry[i].thread_use =

Memory.thread_arry[Memory.num-1].thread_number;

Memory.memory_arry[i].use_flag = true; change_obj.size = size;

change_obj.mem_num =

Memory.memory_arry[i].mem_num +1;

if(Memory.memory_arry[i+1].use_flag == true){

for(int j = Memory.num+1; j > i; j--){ Memory.memory_arry[j] =

Memory.memory_arry[j-1];

}

Memory.memory_arry[i+1] = change_obj; }

else{

Memory.memory_arry[Memory.num] =

change_obj;

}

}

}

}

}

答:实验运行结果如下:

模拟创建进程如下:

当创建第7个进程,提示系统内存不足:

撤销进程如下:

实验小结

答:本次实验主要是关于模拟操作系统内存管理,通过进程的创建和撤销,模拟对内存资源进行管理和释放。我们应该知道,内存是计算机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通常情况下,物理内存无法容纳下所有的进程,所以操作系统如何有效的管理内存尤为重要。需要注意的是,内存通常分为两个区域,分别驻留操作系统和用户进程。由于中断向量通常位于低内存,操作系统也放在低内存。

2014-2015(1)操作系统实验

实验项目名称:进程的同步(实验一) 1、实验目的 (1) 掌握进程和线程基本概念和属性; (2) 掌握用PV操作解决并发进程的同步问题; (3) 掌握用于同步的信号量初值的设置; (4) 掌握如何处理共享资源的直接制约关系。 2、实验内容 (1) 设计一个模拟若干售票网点的售票程序。界面可以参考图1。还应设计多个后台售票线程并发运行。 图1售票 (2) 模拟:桌上有一只盘子,每次只能放入一个水果。爸爸专向盘子中放苹果,妈妈专向盘子中放桔子,一个女儿专等吃盘子里的苹果,一个儿子专等吃盘子里的桔子。只要盘子空则爸爸或妈妈都可以向盘子放一个水果,仅当盘子中有自己需要的水果时,儿子或女儿可以从盘子中取出水果。放-取水果的几种情况如图2(a)~(f)所示,可以参照进行设计。 (a)盘子空时取水果 (b)父亲放入苹果

(c) 儿子取水果 (d) 女儿取水果 (e)儿子取走桔子 (f)盘子满时放水果 图2 放-取水果 (3) 自选其它能反映进程互斥问题的应用。 实验项目名称:处理机调度(实验二) 1、实验目的 (1) 掌握几种处理机调度算法的基本思想和特点; (2) 理解并发与并行的区别; (3) 比较几种算法的特点。 2、实验内容 编写程序模拟处理机调度,参照图3。 (1) 时间片轮转 (2) 动态优先权调度 (3) 高响应比优先调度

图3 模拟处理机调度 实验项目名称:银行家算法(实验三) 1、实验目的 银行家算法是避免死锁的一种重要方法,本实验要求用高级语言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银行家算法程序。加深了解有关资源申请、避免死锁等概念,并体会和了解死锁和避免死锁的具体实施方法。 2、实验内容 (1) 设计进程对各类资源最大申请表示及初值确定。 (2) 设定系统提供资源初始状况。 (3) 设定每次某个进程对各类资源的申请表示。 (4) 编制程序,依据银行家算法,决定其申请是否得到满足。 具体设计可参照图4(a)~(c) 进行。

操作系统实验三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内容: P、V原语的模拟实现 实验类型:验证型 指导教师:毕国堂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地点:东6E507 实验时间:2017/10/23

一、实验目的 1.理解信号量相关理论 2.掌握记录型信号量结构 3.掌握P、V原语实现机制 二、实验内容 1.输入给定的代码 2.进行功能测试并得出证正确结果 三、实验要求 1.分析signal和wait函数功能模块 ●Signal函数 在进行资源增加时,首先判断增加的资源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报错 并结束函数;如果存在则将需要增加的资源数量加一,然后再判断增加 后的资源数是否大于0,如果大于0则表示之前等待队列为空,没有需 要分配的进程;如果增加后的资源不大于0,表示之前等待队列中存在 进程,则将队首的进程取出并将资源分给该进程。 ●Wait 函数 在执行wait函数时,先判断请求的资源和进程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则 报错提示;如果存在则将对应资源的资源数减一,然后判断减少后的资 源数是否小于0,如果小于0,表示该资源等待队列为空,可直接将资源 分配给请求的进程;如果不小于0则表示之前资源的等待队列不为空, 则将请求的进程插在等待队列最后。 2.画出signal和wait函数流程图

3.撰写实验报告 四、实验设备 1.PC机1台安装visual c++ 6.0 五、测试

1.首先将所有的资源分配完 2.这时再请求资源时就会出现等待现象 3.此时增加一个资源s0,则进程1对s0的等待结束直接获取资源s0 4.当再增加资源s0、s1时则进程1也结束对资源s1的等待,并且s0资源 为有空闲状态 六、实验思考 1.如何修改wait操作,使之能一次申请多个信号量? wait函数传入一个进程号和多个资源名,在wait函数中使用循环依

操作系统实验内存分配

西安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课内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内存管理 专业名称:软件工程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8位): 指导教师: 实验日期:

实验五:进程 1.实验目的 通过深入理解区管理的三种算法,定义相应的数据结构,编写具体代码。充分模拟三种算法的实现过程,并通过对比,分析三种算法的优劣。 (1)掌握内存分配FF,BF,WF策略及实现的思路; (2)掌握内存回收过程及实现思路; (3)参考给出的代码思路,实现内存的申请、释放的管理程序,调试运行,总结程序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写出实验报告。 2.实验要求: 1)掌握内存分配FF,BF,WF策略及实现的思路; 2)掌握内存回收过程及实现思路; 3)参考本程序思路,实现内存的申请、释放的管理程序,调试运行,总结程序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写出实验报告。 3.实验过程: 创建进程:

删除其中几个进程:(默认以ff首次适应算法方式排列) Bf最佳适应算法排列方式:

wf最差匹配算法排列方式: 4.实验心得: 这次实验实验时间比较长,而且实验指导书中对内存的管理讲的很详细,老师上课的时候也有讲的很详细,但是代码比较长,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不太懂,但是后面经过和同学一起商讨,明白几种算法的含义: ①首次适应算法。在采用空闲分区链作为数据结构时,该算法要求空闲分区链表以地址递增的次序链接。在进行内存分配时,从链首开始顺序查找,直至找到一个能满足进程大小要求的空闲分区为止。然后,再按照进程请求内存的大小,从该分区中划出一块内存空间分配给请求进程,余下的空闲分区仍留在空闲链中。 ②循环首次适应算法。该算法是由首次适应算法演变而形成的,在为进程分配内存空间时,从上次找到的空闲分区的下一个空闲分区开始查找,直至找到第一个能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并从中划出一块与请求的大小相等的内存空间分配给进程。 ③最佳适应算法将空闲分区链表按分区大小由小到大排序,在链表中查找第一个满足要求的分区。 ④最差匹配算法将空闲分区链表按分区大小由大到小排序,在链表中找到第一个满足要求的空闲分区。 实验中没有用到循环首次适应算法,但是对其他三种的描述还是很详细,总的来说,从实验中还是学到了很多。 5.程序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操作系统实验实验1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 1.1、掌握进程的概念,明确进程的含义 1.2、认识并了解并发执行的实质 2.1、掌握进程另外的创建方法 2.2、熟悉进程的睡眠、同步、撤消等进程控制方法 3.1、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2、分析进程竞争资源的现象,学习解决进程互斥的方法 4.1、了解守护进程 5.1、了解什么是信号 5.2、INUX系统中进程之间软中断通信的基本原理 6.1、了解什么是管道 6.2、熟悉UNIX/LINUX支持的管道通信方式 7.1、了解什么是消息 7.2、熟悉消息传送的机理 8.1、了解和熟悉共享存储机制 二、实验内容 1.1、编写一段程序,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当此程序运行时,在系统 中有一个父进程和两个子进程活动。让每一个进程在屏幕上显示一个字符:父进程显示'a',子进程分别显示字符'b'和字符'c'。试观察记录屏幕上的显示结果,并分析原因。 1.2、修改上述程序,每一个进程循环显示一句话。子进程显示'daughter …'及 'son ……',父进程显示'parent ……',观察结果,分析原因。 2.1、用fork( )创建一个进程,再调用exec( )用新的程序替换该子进程的内容 2.2、利用wait( )来控制进程执行顺序 3.1、修改实验(一)中的程序2,用lockf( )来给每一个进程加锁,以实现进程之间的互斥 3.2、观察并分析出现的现象 4.1、写一个使用守护进程(daemon)的程序,来实现: 创建一个日志文件/var/log/Mydaemon.log ; 每分钟都向其中写入一个时间戳(使用time_t的格式) ; 5.1、用fork( )创建两个子进程,再用系统调用signal( )让父进程捕捉键盘上来的中断信号(即按^c键);捕捉到中断信号后,父进程用系统调用kill( )向两个子进程发出信号,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下列信息后终止: Child process1 is killed by parent! Child process2 is killed by parent! 父进程等待两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如下的信息后终止: Parent process is killed! 5.2、用软中断通信实现进程同步的机理

全面介绍Windows内存管理机制

全面介绍Windows内存管理机制及C++内存分配实例 文章整理: https://www.doczj.com/doc/de18022407.html, 文章来源: 网络- - 本文背景: 在编程中,很多Windows或C++的内存函数不知道有什么区别,更别谈有效使用;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清楚的理解操作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本文企图通过简单的总结描述,结合实例来阐明这个机制。 本文目的: 对Windows内存管理机制了解清楚,有效的利用C++内存函数管理和使用内存。本文内容: 本文一共有六节,由于篇幅较多,故按节发表。 1.进程地址空间 1.1地址空间 ?32|64位的系统|CPU 操作系统运行在硬件CPU上,32位操作系统运行于32位CPU 上,64位操作系统运行于64位CPU上;目前没有真正的64位CPU。 32位CPU一次只能操作32位二进制数;位数多CPU设计越复杂,软件设计越简单。 软件的进程运行于32位系统上,其寻址位也是32位,能表示的空间是232=4G,范围从0x0000 0000~0xFFFF FFFF。 ?NULL指针分区 范围:0x0000 0000~0x0000 FFFF 作用:保护内存非法访问 例子:分配内存时,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分配不成功,则返回空指针0x0000 0000;当用户继续使用比如改写数据时,系统将因为发生访问违规而退出。 那么,为什么需要那么大的区域呢,一个地址值不就行了吗?我在想,是不是因为不让8或16位的程序运行于32位的系统上呢?!因为NULL分区刚好范围是16的进程空间。 ?独享用户分区 范围:0x0001 0000~0x7FFE FFFF 作用:进程只能读取或访问这个范围的虚拟地址;超越这个范围的行为都 会产生违规退出。 例子: 程序的二进制代码中所用的地址大部分将在这个范围,所有exe 和dll文件都加载到这个。每个进程将近2G的空间是独享的。 注意:如果在boot.ini上设置了/3G,这个区域的范围从2G扩大为3G: 0x0001 0000~0xBFFE FFFF。 ?共享内核分区 范围:0x8000 0000~0xFFFF FFFF 作用:这个空间是供操作系统内核代码、设备驱动程序、设备I/O高速缓存、非页面内存池的分配、进程目表和页表等。 例子: 这段地址各进程是可以共享的。

操作系统实验之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学生学号 实验课成绩 武汉理工大学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计算机操作系统 开 课 学 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姓名 学 生 姓 名 学生专业班级 2016 — 2017 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三 内存管理 一、设计目的、功能与要求 1、实验目的 掌握内存管理的相关内容,对内存的分配和回收有深入的理解。 2、实现功能 模拟实现内存管理机制 3、具体要求 任选一种计算机高级语言编程实现 选择一种内存管理方案:动态分区式、请求页式、段式、段页式等 能够输入给定的内存大小,进程的个数,每个进程所需内存空间的大小等 能够选择分配、回收操作 内购显示进程在内存的储存地址、大小等 显示每次完成内存分配或回收后内存空间的使用情况 二、问题描述 所谓分区,是把内存分为一些大小相等或不等的分区,除操作系统占用一个分区外,其余分区用来存放进程的程序和数据。本次实验中才用动态分区法,也就是在作业的处理过程中划分内存的区域,根据需要确定大小。 动态分区的分配算法:首先从可用表/自由链中找到一个足以容纳该作业的可用空白区,如果这个空白区比需求大,则将它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成为已分配区,剩下部分仍为空白区。最后修改可用表或自由链,并回送一个所分配区的序号或该分区的起始地址。 最先适应法:按分区的起始地址的递增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最佳适应法:按照分区大小的递增次序,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最坏适应法:按分区大小的递减次序,从头查找,找到符合要求的第一个分区。 三、数据结构及功能设计 1、数据结构 定义空闲分区结构体,用来保存内存中空闲分区的情况。其中size属性表示空闲分区的大小,start_addr表示空闲分区首地址,next指针指向下一个空闲分区。 //空闲分区 typedef struct Free_Block { int size; int start_addr; struct Free_Block *next; } Free_Block; Free_Block *free_block; 定义已分配的内存空间的结构体,用来保存已经被进程占用了内存空间的情况。其中pid作为该被分配分区的编号,用于在释放该内存空间时便于查找。size表示分区的大小,start_addr表示分区的起始地址,process_name存放进程名称,next指针指向下一个分区。 //已分配分区的结构体 typedef struct Allocate_Block { int pid; int size; int start_addr; char process_name[PROCESS_NAME_LEN]; struct Allocate_Block *next; } Allocate_Block; 2、模块说明 2.1 初始化模块 对内存空间进行初始化,初始情况内存空间为空,但是要设置内存的最大容量,该内存空间的首地址,以便之后新建进程的过程中使用。当空闲分区初始化

操作系统课程试验

第3章处理机管理 7.1实验内容 处理机管理是操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为深入理解进程管理部分的功能,设计几个调度算法,模拟实现处理机的调度。 7.2实验目的 在多道程序或多任务系统中,系统同时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有若干个。也就是说能运行的进程数远远大于处理机个数。为了使系统中的各进程能有条不紊地运行,必须选择某种调度策略,以选择一进程占用处理机。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模拟单处理机调度的算法,以巩固和加深处理机调度的概念。 7.3实验题目 7.3.1设计一个按先来先服务调度的算法 提示 (1)假设系统中有5个进程,每个进程由一个进程控制块(PCB)来标识。进程控制块内容如图7-1所示。 进程名即进程标识。 链接指针:按照进程到达系统的时间将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连接成一个就绪队列。指针指出下一个到达进程的进程控制块首地址。最后一个进程的链指针为NULL。 估计运行时间:可由设计者指定一个时间值。 达到时间:进程创建时的系统时间或由用户指定。调度时,总是选择到达时间最早的进程。 进程状态:为简单起见,这里假定进程有两种状态:就绪和完成。并假定进程一创建就处于就绪状态,用R表示。当一个进程运行结束时,就将其置成完成状态,用C表示。 (2)设置一个队首指针head,用来指出最先进入系统的进程。各就绪进程通过链接指针连在一起。 (3)处理机调度时总是选择队首指针指向的进程投入运行。由于本实验是模拟实验,所以对被选中进程并不实际启动运行,而只是执行: 估计运行时间减1 用这个操作来模拟进程的一次运行,而且省去进程的现场保护和现场恢复工作。 (4)在所设计的程序中应有显示或打印语句,能显示或打印正运行进程的进程名,已运行是、还剩时间,就绪队列中的进程等。所有进程运行完成是,给出各进程的周转时间和平均周转时间。 先来先服务(FCFS)调度算法 /*源程序1.cpp,采用先来先无法法在Visual C++ 6.0下调试运行*/ /*数据结构定义及符号说明*/ #include #include

操作系统课程设计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模拟 实验目标: 本实验的目的是从不同侧面了解Windows 2000/XP 对用户进程的虚拟内存空间的管理、分配方法。同时需要了解跟踪程序的编写方法(与被跟踪程序保持同步,使用Windows提供的信号量)。对Windows分配虚拟内存、改变内存状态,以及对物理内存(physical memory)和页面文件(pagefile)状态查询的API 函数的功能、参数限制、使用规则要进一步了解。 默认情况下,32 位Windows 2000/XP 上每个用户进程可以占有2GB 的私有地址空间,操作系统占有剩下的2GB。Windows 2000/XP 在X86 体系结构上利用二级页表结构来实现虚拟地址向物理地址的变换。一个32 位虚拟地址被解释为三个独立的分量——页目录索引、页表索引和字节索引——它们用于找出描述页面映射结构的索引。页面大小及页表项的宽度决定了页目录和页表索引的宽度。 实验要求: 使用Windows 2000/XP 的API 函数,编写一个包含两个线程的进程,一个线程用于模拟内存分配活动,一个线程用于跟踪第一个线程的内存行为,而且要求两个线程之间通过信号量实现同步。模拟内存活动的线程可以从一个文件中读出要进行的内存操作,每个内存操作包括如下内容: 时间:操作等待时间。 块数:分配内存的粒度。 操作:包括保留(reserve)一个区域、提交(commit)一个区域、释放(release)一个区域、回收(decommit)一个区域和加锁(lock)与解锁(unlock)一个区域,可以将这些操作编号存放于文件。保留是指保留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而不分配物理 存储空间。提交在内存中分配物理存储空间。回收是指释放物理内存空间,但在虚拟地址空间仍然保留,它与提交相对应,即可以回收已经提交的内存块。释放是指将物理存储和虚拟地址空间全部释放,它与保留(reserve)相对应,即可以释放已经保留的内存块。 大小:块的大小。 访问权限:共五种,分别为PAGE_READONLY,PAGE_READWRITE ,PAGE_EXECUTE,PAGE_EXECUTE_READ 和PAGE EXETUTE_READWRITE。可以将这些权限编号存放于文件中跟踪线程将页面大小、已使用的地址范围、物理内存总量,以及虚拟内存总量等信息显示出来。

计算机操作系统实验四

实验三进程与线程 问题: 进程是具有独立功能的程序关于某个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具有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和交互性。然而程序是静态的,并且进程与程序的组成不同,进程=程序+数据+PCB,进程的存在是暂时的,程序的存在是永久的;一个程序可以对应多个进程,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程序。当操作系统引入线程的概念后,进程是操作系统独立分配资源的单位,线程成为系统调度的单位,与同一个进程中的其他线程共享程序空间。 本次实验主要的目的是: (1)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 (2)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明确进程和程序的区别; (3)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4)了解红帽子(Linux)系统中进程通信的基本原理。 (5)理解线程的相关概念。 要求: 1、请查阅资料,掌握进程的概念,同时掌握进程创建和构造的相关知识和线程创建和 构造的相关知识,了解C语言程序编写的相关知识; (1)进程: 进程(Process)是计算机中的程序关于某数据集合上的一次运行活动,是系统进行资源分配和调度的基本单位,是操作系统结构的基础。程序是指令、数据及其组织形式的描述,进程是程序的实体。进程的概念主要有两点:第一,进程是一个实体。每一个进程都有它自己的地址空间,一般情况下,包括文本区域(text region)、数据区域(data region)和堆栈(stack region)。文本区域存储处理器执行的代码;数据区域存储变量和进程执行期间使用的动态分配的内

存;堆栈区域存储着活动过程调用的指令和本地变量。第二,进程是一个“执行中的程序”。程序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实体,只有处理器赋予程序生命时(操作系统执行之),它才能成为一个活动的实体,我们称其为进程。 (2)进程的创建和构造: 进程简单来说就是在操作系统中运行的程序,它是操作系统资源管理的最小单位。但是进程是一个动态的实体,它是程序的一次执行过程。进程和程序的区别在于:进程是动态的,程序是静态的,进程是运行中的程序,而程序是一些保存在硬盘上的可执行代码。新的进程通过克隆旧的程序(当前进程)而建立。fork() 和clone()(对于线程)系统调用可用来建立新的进程。 (3)线程的创建和构造: 线程也称做轻量级进程。就像进程一样,线程在程序中是独立的、并发的执行路径,每个线程有它自己的堆栈、自己的程序计数器和自己的局部变量。但是,与独立的进程相比,进程中的线程之间的独立程度要小。它们共享内存、文件句柄和其他每个进程应有的状态。 线程的出现也并不是为了取代进程,而是对进程的功能作了扩展。进程可以支持多个线程,它们看似同时执行,但相互之间并不同步。一个进程中的多个线程共享相同的内存地址空间,这就意味着它们可以访问相同的变量和对象,而且它们从同一堆中分配对象。尽管这让线程之间共享信息变得更容易,但你必须小心,确保它们不会妨碍同一进程里的其他线程。 线程与进程相似,是一段完成某个特定功能的代码,是程序中单个顺序的流控制,但与进程不同的是,同类的多个线程是共享同一块内存空间和一组系统资源的,而线程本身的数据通常只有微处理器的寄存器数据,以及一个供程序执行时使用的堆栈。所以系统在产生一个线程,或者在各个线程之间切换时,负担要比进程小得多,正因如此,线程也被称为轻型进程(light-weight process)。一个进程中可以包含多个线程。 2、理解进程的独立空间的实验内容及步骤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实验二进程调度1.目的和要求 通过这次实验,理解进程调度的过程,进一步掌握进程状态的转变、进程调度的策略,进一步体会多道程序并发执行的特点,并分析具体的调度算法的特点,掌握对系统性能的评价方法。 2.实验内容 阅读教材《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二章和第三章,掌握进程管理及调度相关概念和原理。 编写程序模拟实现进程的轮转法调度过程,模拟程序只对PCB进行相应的调度模拟操作,不需要实际程序。假设初始状态为:有n个进程处于就绪状态,有m个进程处于阻塞状态。采用轮转法进程调度算法进行调度(调度过程中,假设处于执行状态的进程不会阻塞),且每过t个时间片系统释放资源,唤醒处于阻塞队列队首的进程。 程序要求如下: 1)输出系统中进程的调度次序; 2)计算CPU利用率。 3.实验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VC++6.0 C语言 4设计思想: (1)程序中进程可用PCB表示,其类型描述如下:

structPCB_type { intpid;//进程名 intstate;//进程状态 2——表示“执行”状态 1——表示“就绪”状态 0——表示“阻塞”状态 intcpu_time;//运行需要的CPU时间(需运行的时间片个数) } 用PCB来模拟进程; (2)设置两个队列,将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PCB挂在队列ready中;将处于“阻塞”状态的进程PCB挂在队列blocked中。队列类型描述如下: structQueueNode{ structPCB_typePCB; StructQueueNode*next; } 并设全程量: structQueueNode*ready_head=NULL,//ready队列队首指针 *ready_tail=NULL,//ready队列队尾指 针

实验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实验四操作系统存储管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存储管理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合理地分配空间。请求页式管理是一种常用的虚拟存储管理技术。 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请求页式管理中页面置换算法模拟设计,了解虚拟存储技术的特点,掌握请求页式存储管理的页面置换算法。 二、实验内容 (1)通过计算不同算法的命中率比较算法的优劣。同时也考虑了用户内存容量对命中率的影响。 页面失效次数为每次访问相应指令时,该指令所对应的页不在内存中的次数。 在本实验中,假定页面大小为1k,用户虚存容量为32k,用户内存容量为4页到32页。 (2)produce_addstream通过随机数产生一个指令序列,共320条指令。 A、指令的地址按下述原则生成: 1)50%的指令是顺序执行的 2)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前地址部分 3)25%的指令是均匀分布在后地址部分 B、具体的实施方法是: 1)在[0,319]的指令地址之间随机选取一起点m; 2)顺序执行一条指令,即执行地址为m+1的指令; 3)在前地址[0,m+1]中随机选取一条指令并执行,该指令的地址为m’; 4)顺序执行一条指令,地址为m’+1的指令 5)在后地址[m’+2,319]中随机选取一条指令并执行; 6)重复上述步骤1)~5),直到执行320次指令 C、将指令序列变换称为页地址流

在用户虚存中,按每k存放10条指令排列虚存地址,即320条指令在虚存中 的存放方式为: 第0条~第9条指令为第0页<对应虚存地址为[0,9]); 第10条~第19条指令为第1页<对应虚存地址为[10,19]); 。。。。。。 第310条~第319条指令为第31页<对应虚存地址为[310,319]); 按以上方式,用户指令可组成32页。 (3)计算并输出下属算法在不同内存容量下的命中率。 1)先进先出的算法

操作系统实验四

青岛理工大学课程实验报告

算法描述及实验步骤 功能:共享存储区的附接。从逻辑上将一个共享存储区附接到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上。用于建立调用进程与由标识符shmid指定的共享内存对象之间的连接。 系统调用格式:virtaddr=shmat(shmid,addr,flag) 该函数使用头文件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8)shmdt( ) 功能:用于断开调用进程与共享内存对象之间的连接,成功时返回0,失败返回-1。 系统调用格式: int shmdt(shmaddr) char *shmaddr;/*采用shmat函数的返回值*/ (9)shmctl( ) 功能:共享存储区的控制,对其状态信息进行读取和修改。用于对已创建的共享内存对象进行查询、设置、删除等操作。 系统调用格式:shmctl(shmid,cmd,buf) 该函数使用头文件如下: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2、步骤: (1)定义进程变量(2)定义两个字符数组 (3)创建管道(4)如果进程创建不成功,则空循环(5)如果子进程创建成功,pid为进程号(6)锁定管道 (7)给Outpipe赋值(8)向管道写入数据 (9)等待读进程读出数据(10)解除管道的锁定 (11)结束进程等待子进程结束(12)从管道中读出数据 (13)显示读出的数据(14)父进程结束 创建jincheng.c 插入文字

调 试 过 程 及 实 验 结 果 运行: 运行后: 总 结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问题回答,实验心得体会及改进意见) 虽然对pipe()、msgget()、msgsnd()、msgrcv()、msgctl()、shmget()、shmat()、 shmdt()、shmctl()的功能和实现过程有所了解,但是运用还是不熟练,过去没 见过,所以运行了一个简单的程序。 利用管道机制、消息缓冲队列、共享存储区机制进行进程间的通信,加深了对 其了解。 (1)管道通信机制,同步的实现过程:当写进程把一定数量的数据写入pipe, 便去睡眠等待,直到读进程取走数据后,再把它唤醒。当读进程读一空pipe 时,也应睡眠等待,直到写进程将数据写入管道后,才将之唤醒,从而实现进 程的同步。 管道通信的特点:A管道是半双工的,数据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需要双方通 信时,需要建立起两个管道;B. 只能用于父子进程或者兄弟进程之间(具有亲 缘关系的进程);C.单独构成一种独立的文件系统:管道对于管道两端的进程而

操作系统文件管理系统模拟实验

文件管理系统模拟 1.实验目的 通过一个简单多用户文件系统的设计,加深理解文件系统的内部功能及内部实现 2.实验内容 为Linux系统设计一个简单的二级文件系统。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可以实现下列几条命令(至少4条) login 用户登录 dir 列文件目录 create 创建文件 delete 删除文件 open 打开文件 close 关闭文件 read 读文件 write 写文件 (2)列目录时要列出文件名、物理地址、保护码和文件长度; (3)源文件可以进行读写保护。 3.实验提示 (1)首先应确定文件系统的数据结构:主目录、子目录及活动文件等。主目录和子目录都以文件的形式存放于磁盘,这样便于查找和修改。 (2)用户创建的文件,可以编号存储于磁盘上。入file0,file1,file2…并以编号作为物理地址,在目录中进行登记。 4.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MEM_D_SIZE 1024*1024 //总磁盘空间为1M #define DISKSIZE 1024 //磁盘块的大小1K #define DISK_NUM 1024 //磁盘块数目1K #define FATSIZE DISK_NUM*sizeof(struct fatitem) //FAT 表大小

#define ROOT_DISK_NO FATSIZE/DISKSIZE+1 //根目录起始盘块号 #define ROOT_DISK_SIZE sizeof(struct direct) //根目录大小#define DIR_MAXSIZE 1024 //路径最大长度为1KB #define MSD 5 //最大子目录数5 #define MOFN 5 //最大文件深度为5 #define MAX_WRITE 1024*128 //最大写入文字长度128KB struct fatitem /* size 8*/ { int item; /*存放文件下一个磁盘的指针*/ char em_disk; /*磁盘块是否空闲标志位0 空闲*/ }; struct direct { /*-----文件控制快信息-----*/ struct FCB { char name[9]; /*文件/目录名8位*/ char property; /*属性1位目录0位普通文件*/ int size; /*文件/目录字节数、盘块数)*/ int firstdisk; /*文件/目录起始盘块号*/ int next; /*子目录起始盘块号*/ int sign; /*1是根目录0不是根目录*/ }directitem[MSD+2]; }; struct opentable { struct openttableitem { char name[9]; /*文件名*/ int firstdisk; /*起始盘块号*/ int size; /*文件的大小*/ }openitem[MOFN]; int cur_size; /*当前打文件的数目*/ }; struct fatitem *fat; /*FAT表*/ struct direct *root; /*根目录*/ struct direct *cur_dir; /*当前目录*/ struct opentable u_opentable; /*文件打开表*/ int fd=-1; /*文件打开表的

操作系统内存管理原理

内存分段和请求式分页 在深入i386架构的技术细节之前,让我们先返回1978年,那一年Intel 发布了PC处理器之母:8086。我想将讨论限制到这个有重大意义的里程碑上。如果你打算知道更多,阅读Robert L.的80486程序员参考(Hummel 1992)将是一个很棒的开始。现在看来这有些过时了,因为它没有涵盖Pentium处理器家族的新特性;不过,该参考手册中仍保留了大量i386架构的基本信息。尽管8086能够访问1MB RAM的地址空间,但应用程序还是无法“看到”整个的物理地址空间,这是因为CPU寄存器的地址仅有16位。这就意味着应用程序可访问的连续线性地址空间仅有64KB,但是通过16位段寄存器的帮助,这个64KB大小的内存窗口就可以在整个物理空间中上下移动,64KB逻辑空间中的线性地址作为偏移量和基地址(由16位的段寄存器给处)相加,从而构成有效的20位地址。这种古老的内存模型仍然被最新的Pentium CPU支持,它被称为:实地址模式,通常叫做:实模式。 80286 CPU引入了另一种模式,称为:受保护的虚拟地址模式,或者简单的称之为:保护模式。该模式提供的内存模型中使用的物理地址不再是简单的将线性地址和段基址相加。为了保持与8086和80186的向后兼容,80286仍然使用段寄存器,但是在切换到保护模式后,它们将不再包含物理段的地址。替代的是,它们提供了一个选择器(selector),该选择器由一个描述符表的索引构成。描述符表中的每一项都定义了一个24位的物理基址,允许访问16MB RAM,在当时这是一个很不可思议的数量。不过,80286仍然是16位CPU,因此线性地址空间仍然被限制在64KB。 1985年的80386 CPU突破了这一限制。该芯片最终砍断了16位寻址的锁链,将线性地址空间推到了4GB,并在引入32位线性地址的同时保留了基本的选择器/描述符架构。幸运的是,80286的描述符结构中还有一些剩余的位可以拿来使用。从16位迁移到32位地址后,CPU的数据寄存器的大小也相应的增加了两倍,并同时增加了一个新的强大的寻址模型。真正的32位的数据和地址为程序员带了实际的便利。事实上,在微软的Windows平台真正完全支持32位模型是在好几年之后。Windows NT的第一个版本在1993年7月26日发布,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Win32 API。但是Windows 3.x程序员仍然要处理由独立的代码和数据段构成的64KB内存片,Windows NT提供了平坦的4GB地址空间,在那儿可以使用简单的32位指针来寻址所有的代码和数据,而不需要分段。在内部,当然,分段仍然在起作用,就像我在前面提及的那样。不过管理段的所有责任都被移给了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实验内存分配

精心整理西安邮电大学 (计算机学院) 课内实验报告 1. (1 (2 (3 原因,写出实验报告。 2.实验要求: 1)掌握内存分配FF,BF,WF策略及实现的思路; 2)掌握内存回收过程及实现思路; 3)参考本程序思路,实现内存的申请、释放的管理程序,调试运行,总结程序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原因,写出实验报告。

3.实验过程: 创建进程: 删除其中几个进程:(默认以ff首次适应算法方式排列) Bf最佳适应算法排列方式: wf最差匹配算法排列方式: 4.实验心得: 明 实验中没有用到循环首次适应算法,但是对其他三种的描述还是很详细,总的来说,从实验中还是学到了很多。 5.程序源代码: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define PROCESS_NAME_LEN 32 //进程名长度 #define MIN_SLICE 10 //最小碎片的大小#define DEFAULT_MEM_SIZE 1024 //内存大小 #define DEFAULT_MEM_START 0 //起始位置 /*内存分配算法*/ #define MA_FF 1 #define MA_BF 2 #define MA_WF 3 /*描述每一个空闲块的数据结构*/ struct free_block_type { }; /* /* { }; /* /* void display_menu(); int set_mem_size(); void set_algorithm(); void rearrange(int algorithm); int rearrange_WF(); int rearrange_BF(); int rearrange_FF(); int new_process(); int allocate_mem(struct allocated_block *ab);

操作系统实验一

本科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学号: 姓名: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课内实验目录及成绩 信息技术学院

实验(实验一) 1 实验名称:基本shell命令及用户管理 2 实验目的 2.1 掌握安装Linux操作系统的方法。 2.2 掌握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配置。 2.3 了解GNOME桌面环境。 2.4 掌握基本shell命令的使用。 3 实验准备 3.1 下载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软件(版本不限)。 3.2 准备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源(内核版本和发行版本均不限)。 注:实验准备、实验内容4.1和4.2作为回家作业布置,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可在私人计算机上完成。 4 实验要求、步骤及结果 4.1 安装虚拟机软件。 【操作要求】安装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软件,并填写以下4.1.1和4.1.2的内容。 4.1.1【VMware Workstation虚拟机版本号】 4.1.2【主要配置参数】 4.2 安装Linux操作系统。 【操作要求】安装Linux操作系统,版本不限。 Linux发行版本: Linux内核版本:

【主要操作步骤:包括分区情况】 1、创建一台虚拟机安装操作系统时客户机操作系统选择Linux 2、修改虚拟机的安装路径。 3、建一个新的虚拟磁盘,磁盘的空间20GB,并且将单个文件存储虚拟磁盘。 4、设置分区完毕,安装虚拟机 4.3 了解Linux操作系统的桌面环境之一GNOME。 【操作要求】查看桌面图标,查看主菜单,查看个人用户主目录等个人使用环境。【操作步骤1】桌面图标

【操作步骤2】主菜单 【操作步骤3】个人用户主目录 【操作步骤4】启动字符终端

Windows虚拟内存管理

基本概念【摘录】 每个进程都被赋予它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对于32位进程来说,这个地址空间是4GB,因为32位指针可以拥有从0x000000000至0xFFFFFFFF之间的任何一个值。这使得一个指针能够拥有4 294 967 296个值中的一个值,它覆盖了一个进程的4GB虚拟空间的范围。这是相当大的一个范围。由于每个进程可以接收它自己的私有的地址空间,因此当进程中的一个线程正在运行时,该线程可以访问只属于它的进程的内存。属于所有其他进程的内存则隐藏着,并且不能被正在运行的线程访问。 注意在Windows 2000中,属于操作系统本身的内存也是隐藏的,正在运行的线程无法访问。这意味着线程常常不能访问操作系统的数据。Windows 98中,属于操作系统的内存是不隐藏的,正在运行的线程可以访问。因此,正在运行的线程常常可以访问操作系统的数据,也可以破坏操作系统(从而有可能导致操作系统崩溃)。在Windows 98中,一个进程的线程不可能访问属于另一个进程的内存。 前面说过,每个进程有它自己的私有地址空间。进程A可能有一个存放在它的地址空间中的数据结构,地址是0x12345678,而进程B则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数据结构存放在它的地址空间中,地址是0x12345678。当进程A中运行的线程访问地址为0x12345678的内存时,这些线程访问的是进程A的数据结构。当进程B中运行的线程访问地址为0x12345678的内存时,这些线程访问的是进程B的数据结构。进程A中运行的线程不能访问进程B的地址空间中的数据结构。反之亦然。 记住,这是个虚拟地址空间,不是物理地址空间。该地址空间只是内存地址的一个范围。在你能够成功地访问数据而不会出现违规访问之前,必须赋予物理存储器,或者将物理存储器映射到各个部分的地址空间。 每个进程的虚拟地址空间都要划分成各个分区。地址空间的分区是根据操作系统的基本实现方法来进行的。不同的Windows内核,其分区也略有不同。

操作系统 内存管理实验报告

同组同学学号: 同组同学姓名: 实验日期:交报告日期: 实验(No. 4 )题目:编程与调试:内存管理 实验目的及要求: 实验目的: 操作系统的发展使得系统完成了大部分的内存管理工作,对于程序员而言,这些内存管理的过程是完全透明不可见的。因此,程序员开发时从不关心系统如何为自己分配内存,而且永远认为系统可以分配给程序所需的内存。在程序开发时,程序员真正需要做的就是:申请内存、使用内存、释放内存。其它一概无需过问。本章的3个实验程序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从程序员的角度应如何使用内存。 实验要求: 练习一:用vim编辑创建下列文件,用GCC编译工具,生成可调试的可执行文件,记录并分析执行结果,分析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练习二:用vim编辑创建下列文件,用GCC编译工具,生成可调试的可执行文件,记录并分析执行结果。 练习三:用vim编辑创建下列文件,用GCC编译工具,生成可调试的可执行文件,记录并分析执行结果。 改编实验中的程序,并运行出结果。 实验设备:多媒体电脑 实验内容以及步骤: 在虚拟机中编写好以下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void) { char *str; /* 为字符串申请分配一块内存*/ if ((str = (char *) malloc(10)) == NULL) { printf("Not enough memory to allocate buffer\n"); return(1); /* 若失败则结束程序*/ } /* 拷贝字符串“Hello”到已分配的内存空间*/ strcpy(str, "Hello"); /* 显示该字符串*/ printf("String is %s\n", str); /* 内存使用完毕,释放它*/ free(str); return 0; } 调试过后得出的结果截图如下:(由图可看出我将此程序以aa.c为文件名保存,调试后出现aa1文件,调试结果出现语句“String is Hello”)

操作系统实验3答案

实验三操作系统进程管理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系统进程的概念,加深对Linux / UNIX进程管理的理解。 2) 学会使用ps命令和选项。 3) 列出当前shell中的进程。 4) 列出运行在系统中的所有进程。 5) 根据命令名搜索特定的进程。 6) 使用kill命令终止进程。 7) 根据用户名查找和终止进程。 二、实验内容和相应的答案截图,三、实验结果分析 步骤1:创建一个普通用户(参见实验二),以普通用户身份登录进入GNOME。 步骤2:打开一个“终端”窗口(参见实验二)。 步骤3:回顾系统进程概念,完成以下填空: 1) Linux系统中,几乎每一个启动的进程,都会由内核分配一个唯一的__PID__进程标识符,用于跟踪从进程启动到进程结束。 2) 当启动新进程的时候,内核也给它们分配系统资源,如__内存_和__CPU_。 3) 永远不向父进程返回输出的进程叫做__僵进程__。 4) 由父进程派生出来的进程叫做____子___进程。 5) ___父_进程是一个派生另一个进程的进程。 6) 运行用于提供服务的Linux系统进程是_______________。 7) 如果父进程在子进程之前结束,它创建了一个______________进程。 步骤4:回顾ps命令和信息。基本的ps命令显示当前shell中的进程信息,用户只能够查看当前终端窗口中初始化的进程。输入ps命令,将结果填入表3-3中。 表3-3 实验记录 下面,在当前终端窗口中,练习使用给出的每个选项的ps命令。

输入ps -f 命令,显示运行在系统中的某个进程的完全信息,填入表3-4中。 表3-4 实验记录 步骤5:列出系统中运行的所有进程。 输入ps -ef 命令,显示运行在系统中的各个进程的完全信息。执行该命令,并与ps –f 命令的输出结果对照,一致吗?有何不同? 答:不一致,后者显示了所有进程的完全可用信息,多了很多。 分析当前终端窗口中的输出结果,记录下来用于写实验报告。 a. 显示了多少个进程?答:59 b. 进程ID的PID是什么? c. 启动进程的命令(CMD) 是什么?答:sched d. 请观察,什么命令的PID号是1?答:init[5] e. 执行ps –ef >aaa命令,将ps命令的输出送到文本文件aaa。再次运行cat aaa | wc命令,计算进程的数目。其中,cat是显示文本文件命令。“|”是管道命令,就是将前一个命令的输出作为后一个命令的输入。wc 命令用来计算文本的行数,第一个数字显示的是行的数目,可以用来计算进程的数目。计算出进程数目并做记录。 执行man ps命令,可以打开Linux用户命令手册。了解ps命令的用法。输入wq命令可退出用户手册的阅读。man命令可以执行吗?结果如何? 答:Man ps时出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