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经方

伤寒论经方

伤寒论经方
伤寒论经方

怎样正确使用小青龙汤(刘渡舟)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一于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辨气色: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寒饮为阴邪,必羁糜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黛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颇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

二、辨脉: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微;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三、辨舌: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

五、辨咳喘: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一种是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另一种是喘重而咳轻,如《金匾·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第三种是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隔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晌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尽管咳喘有重有轻,但治疗的方法皆应以小青龙汤温寒镯饮为主。

六、辨兼证:小青龙证为水饮之证,除咳喘外,由于水邪变动不定,而有许多兼证出现:如水寒上犯,阳气受阻,则兼“噎”;水寒中阻、胃气不和,则兼呕;水寒滞下,膀肤气化不利,则兼“少腹满而小便不利”;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证。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依据。如果我们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的精神用于小青龙汤证也是适宜的,所以,六个证候环节也不必悉具,但见其中的一两个主证而无讹误,便可使用小青龙汤治疗。

小青龙汤是麻黄汤的变方,即麻黄汤去杏仁,加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芍药而成。《医宗金鉴》,认为“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散使寒与水俱得以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伤之气”

然而此方虽为外解表寒,内散水气,表里两解之方。然亦治无表证的寒饮内伏,或喘或咳之证亦有疗效。由此言之,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虽皆有表里两解之功,但服大青龙汤未有不发汗者,而小青龙汤则有发汗与不发汗之异。这是因为寒饮之证,因寒而饮凝,小青龙汤能内散寒邪,温行水饮,故不需达表为汗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现举病案两则,证明小青龙汤临症的疗效,并指出过服小青龙汤的流弊。以前有一张姓工人,.年40余,每次来诊,只是让我处方“百喘朋”,而不让我诊治。以后患者喘的较重,又让开“百喘朋”,余言何以不服汤药,患者云服过中药未效,故而仍服“百喘朋”暂缓一时,后经说允,改服汤剂一试,经诊切其脉弦,视其舌水,观其面色黧黑,遂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为疏: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白芍9克,甘草9克。此方连服两剂,咳喘衰其大半,后以苓桂杏甘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基本控止。

第二例是治一寒饮作喘患者,余与小青龙汤两剂,咳喘颇为见效。患者得效乃自接连不断地

服了十二剂小青龙汤,感觉头晕眩暝,未几而发鼻衄,血流不止,乃到xx医院急诊。诊治后鼻妞虽停,然因失血过多,而体疲无力,心悸气短,又延余诊治而始得其情。显而易见这是由于过服小青龙汤导致伤阴动血的缘故。

《伤寒论》对于大青龙汤的禁忌证,有所论述,如第38条的“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弓筋惕肉明,此为逆也。”然对小青龙汤的禁忌,不象大青龙汤说的那样具体。对此,余者常引以为憾。后读《金匾:痰饮咳嗽病篇》,始发现仲景对小青龙汤的治疗禁忌,以及误服本汤所发生的各种变证……指出相应的治疗方法,大有“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意义,使人为之一快。现引其文如下以供参考: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翁然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获等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个人认为这些记载说出了小青龙汤的禁忌证,尤在径对此条也作了很好的说明,他说:“服青龙汤已,设其人下实不虚,则邪解而病除。若虚则麻黄、细辛辛甘温散之品虽能发越外邪,亦易动人冲气。冲气,冲脉之气也。冲脉起于下焦,挟肾脉上行至喉咙,多唾口燥,气冲胸咽,面热如醉,皆冲气上逆之候也。寸沉尺微,手足厥而痹者,厥气上行而阳气不治也。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冲气不归,而仍上逆也。”这就不难看出,尤氏认为下虚之人误用了小青龙汤,才出现了拔肾根,动冲气的种种后果,其说是符合仲景之精神的,可见小青龙汤对虚人是禁忌之例。因为本方麻桂并用,又配细辛则发散之力为强,所以,对年老体弱以及心肾虚衰患者,切不可猛浪投用,而导致变生厄测。

曾观《右证指南》在喘门中,叶香岩有两张治喘的方子,一张是用麻黄而不用细辛,另一张是用细辛而不用麻黄,叶氏把麻黄、细辛分而用之的理由,也是为了避免发散太过的缘故吧,为此,余在临症使用小青龙汤只在喘急必需之时一用,一旦病情缓解,即改用苓桂剂类,温化寒饮,则疗效理想亦无流弊可言。

苓桂剂,指的是以苓桂术甘汤为代表的加减诸方。这些方子是符合仲景治痰饮用温药之旨的。所以在苓桂剂中再加上仲景治寒饮惯用的干姜、细辛、五味子,在某种程度上讲能治疗小青龙汤所不及的一些寒痰冷饮疾患,也是不可偏废之法。因为干姜、细辛之辛可温散肺胃水寒之邪,而五味子入肺,又可收敛上逆之肺气,一收一散,则正邪兼顾,故治寒饮内伏之证一十分得力,况又有茯苓利水消饮,桂枝下气通阳,白术运化水湿,甘草顾护正气,故为小青龙汤之姊妹方有相得益彰之效。因此,在使用小青龙汤冲锋陷阵以后,便用此方剿抚相兼,方能有始有终使治疗井然不紊。

至于小青龙汤的加减方法,《伤寒论》亦有明训,恕不一一重复。根据个人临症来讲,余在此方基础上加杏仁、茯苓、附子、射干等药,取得了理想的疗效。然其中很值得一述的则是小青龙加石膏汤方。此方见于《金匾·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是治疗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心卜有水等证。一般皆知大青龙汤有石膏,不知小青龙汤亦有加石膏用法。而且,小青龙汤加石膏的治法,又和越婢加半夏汤有所不同。尤在径为此注曰:“此亦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而挟烦躁,则挟有热邪,麻桂药中必用石膏,如大青龙之例也。又此条见证,与上条颇同(指越婢加半夏汤),而心下寒饮,则非温药不能开而去之,故不用越婢加半夏,而用小青龙加石膏,温、寒并进,水热俱捐,于法又为密矣。”

据此,余认为凡小青龙证的寒饮内伏,若阴郁化热,而见烦躁,或见其它热象,如脉滑口渴,或舌红苔水,而又确属寒饮之证的,此方具有寒热兼顾之能。

总之小青龙汤是一张名方。其药味峻厉,发散力强,虽有五味子芍药之酸敛,而有伤损正气的一面,故不可恃之而无恐。为此,提出辨证用方的六个环节,做为临症论治的客观依据,如果因其有效而过服,或辨证不明而误服,则有动冲气、伤阴血等流弊。故此,又提出若效果已奏,即当用苓桂姜味等温药治饮,而正邪兼顾方为上策。至于本方的加减,仲景已示人以规矩,应一隅三反,

方有灵活运用之妙

对于小青龙加石膏汤,为寒饮内郁,日久生热而设,临证之时,须注意观察,方知其效。

余不敏,行医数十年,见用小青龙汤后,头痛如劈者有之;心悸汗不止者有之;气冲头面与衄血不止者亦有之;每叹此道不易,如何做到正确使用,实有研究必要。为此,不揣肤浅,爱就所见,做为是言,其中错误难免,敬希同道们指教。

麻黄汤及其类方(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麻黄汤类方,是以麻黄汤为基础化裁的。通过对麻黄汤类方的了解,不仅可以看出仲景组方的规律,而且可以对表寒实证及其兼变证的病机加深理解。现就其方义、病机等问题讨论如下:

(一)

麻黄汤方是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等四味药所组成。在麻黄汤基础上演变的一类方有大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以及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后两方为《金匾要略》方)等八个方。

麻黄汤用麻黄辛温发散,宣肺解表,配桂枝以增强其发汗之功,伍杳仁利肺气止喘,佐甘草以缓诸药,主治表寒实证的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等症。大青龙汤即是麻黄汤加石膏、生姜、大枣;麻杏石甘汤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石膏,两方主药只一味药之差,主治功用则相距很远。前者为寒邪郁热,所以石膏的用量(如鸡子大)较小,后者是寒邪化热,故,在麻黄汤中去桂枝且加重石膏的用量(半斤),-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寒热的轻重、用石膏之多少。以上三方的演变过程是:麻黄汤一大青龙汤一麻杏石甘汤一白虎汤(这里提出白虎汤,是便于理解表寒实症郁阳化热,变成里热实证,即是太阳病实则多传阳明的意思)。在这里,还应当提一下后世在麻黄汤基破上化裁的三拗汤。本方即麻黄汤去桂枝而成。旨在宣肺止咳,无须发汗,故用麻黄宣肺散寒,杏仁降气平喘,伍甘草以协调诸药,主治寒邪闭郁,肺气不宣的感寒暴喘或日久咳嗽,所以桂枝当去。此方配伍精当,主治功用明确,比较容易掌握,是临床治疗寒邪客肺而致咳嗽的常用方。其原委实即麻黄汤的变局。

小青龙汤方的组织,取麻、桂二方之意,加入温肺化饮药而成。方中用麻黄配桂枝发散解表宣肺以平喘;桂枝白芍相伍,意在调和营卫,姜、细、味、半夏是治寒饮的要药,其中干姜、细辛既温且散,半夏降逆除痰,又合五味子、芍药的收敛,以防麻、桂、姜、辛宣发太过之弊。全方虽只八味药,可分为三组,一是麻桂的宣散,一是姜辛的温散,一是芍味的酸敛,共同组成发中有收,攻中有守的方剂。为治疗外有表寒,里有水饮的寒饮宿肺证的首选方。本方与大青龙汤相比较,彼为表寒里热的表寒郁热证,此为外有表邪,里有水饮的表寒里水证,二方发表药相同,攻里药则异。如果小青龙汤证兼有里热症时,亦可加入石膏,使之温清并用,以达到水热俱去的目的。

至于麻黄附子甘草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两者均为表兼里虚证,麻黄配附子发中有补,发表而不伤阳,即所谓“温经发表”,如配细辛则表散之力更甚,若配甘草则发散之力更微。又麻黄加术汤与麻杏薏甘汤,前者即在麻黄汤中加白术,主治风寒湿证;后者即在麻黄汤中去桂枝加生薏苡,主治风湿热证。总之,麻黄汤类方,药味简练,功用专一,如一服即汗出,二服则可减量或停服,不可过量。((伤寒论》中提出衄家,疮家等诸禁用麻黄汤例,应当慎重,不可粗疏。

(二)

麻黄汤类方所主治的病机,随着体质的差异,病变的不同,因而各方所主治的病机、症候也就不尽相同。兹分述于后:

一、表寒实证

本症由于寒邪郁遏在表,正气向外抗邪,邪正斗争于体表,从病因和症候,以及邪正斗争的趋势而论,故称之为表寒实证。《伤寒论》说:“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日伤寒”。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

麻黄汤主之”。太阳是指人体之表,表寒实证是外感病的第一关。因为寒邪侵犯体表,不论其已否发热,恶寒是为必有之症。且临床上常常是恶寒愈甚,发热也愈高,这是正气有力抗邪的表现。所以,恶寒一症可视为表寒实证的特点。头身腰骨节疼痛是风寒病邪闭于肤表,汗不向外越的表现。总起来说,表寒实证的病机是,风寒病邪郁遏人体之表,正气抗邪有力。所以用麻黄汤开表发汗,峻汗以祛邪。关于本证的脉象,《伤寒论》中提到浮紧与浮数二种脉象,浮脉主表,紧脉主寒,浮紧是表寒之脉,脉与证相符,是无可置疑的。惟脉浮数一说,似有争议。因为数脉主热,所以认为用麻黄不甚恰当。笔者认为,对《伤寒论》中“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条原文,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而应从前后条文和临床症候全面考虑,如果是表证俱在,浮数脉当然一也可以用麻黄汤。反之,如果脉浮数,与烦躁、口渴、舌黄干燥等里热症共同存在,麻黄汤则在所当禁。

表寒实证的发展趋势,前人说:太阳表证实则多传阳明,这是有临床意义的。因为寒邪郁遏而化然.其结果一般地说是变成里热证,所以《伤寒论》提出“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这里的“烦躁”一症就是寒郁化热的着眼点。然而,烦躁为何是寒郁热的特征?这是因为寒邪在表.郁遏卫阳,恶寒身痛是其特征,而邪实于表,郁遏过甚,酝酿里热症,故其主症除发热恶寒身体疼痛而外,关键又在于“不汗出而烦躁”,所以应当用大青龙汤发之。这就是《内经》“火郁则发之”的意思。在《伤寒论》中还提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大青龙汤的禁例,其不可服的理由是因为汗出恶风,是表虚的缘故。病人里无郁热,外无烦躁,且脉是微弱的,当然不能轻易地发散,假如误用了大青龙汤,则可导致亡阳厥逆。筋惕肉胭的变症,这就是说汗伤阳耗液的结果。

麻杳石甘汤证的主症是喘而汗出,病机是表寒郁热,内迫肺气。故用麻杳石甘汤解表宣肺而清里热。因为本证仍在于表,既不是初感寒邪的无汗,一也不是表寒完全化热入里的大热大汗,而是处于寒郁化热的过渡阶段,汗出不必透,身热亦不大,且其兼症多有烦渴,舌苔薄黄,脉象浮数等症,所以柯韵伯有两句名言,他说:“麻杏石甘汤是大青龙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这就把表寒郁热的病机转归以及麻杏甘石汤、大青龙汤之间的变化说得挺透彻的了。

二、表兼湿热证

《金匾要略》说:“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又说:“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哺所剧者,名风湿……可与麻黄杳仁惹芭甘草汤”。前者为风寒湿痹,后者为风湿热痹,二者均属麻黄汤证的变局,但两方所主又同中有异,麻黄加术汤证是湿邪在表,所以突出“身烦疼”的主证,同时应当看到湿为重浊阴邪,侵犯人体之表,其身疼痛势必还有明显的沉重感觉,以及头重鼻塞,舌苔白而猾腻,脉象浮紧等症。故用麻黄汤以祛散风寒,加白术以燥湿(有人认为无汗用苍术,有汗用白术,可以参考)。麻杳该仁甘草汤证是身疼较前轻,且发热日哺为甚,说明湿有化燥化热的倾向。除此,还应当有舌苔白黄相兼而腻,脉象浮数等佐症,故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去桂枝加着苗。且原方药量较轻。甘草又倍于麻黄,目的在于小发汗以祛散风湿,使麻黄汤发散风寒转变而为祛散风湿热的方剂,这就体现了《金匾要略》“治风湿者……微微欲出汗者,风湿俱去”治湿宜小发汗的治疗原则。

三、表兼里水证

本证是外有表寒里有水饮。《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又说“心下有水气,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所谓“水气”是泛指痰饮而言。本证病机是内有宿饮外感寒邪伤及皮毛而闭肺气。所以,其发热不渴应有恶寒的表症,以及咳喘痰多而清稀,舌淡润滑脉浮紧等佐症,才能用小青龙汤解散表寒,温化里水,以达到解表化饮的目的。如果发热口渴咳痰黄稠而不爽,那是表热奎肺,则应清凉宣肺,止咳化痰,小青龙汤就不适应了。主症之差,寒热有别,不能不辨。此外,痰饮里水不兼表症,治疗则应从温肺涤饮入手,可以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之类,以温肺化痰调饮。这里就不作详细的讨论。

四、表兼里虚证

本证多见于正气虚弱之人,虽然是外感发热,其脉必不浮而沉,《伤寒沦》说:“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这就是寒束于外,阳虚于里,正气虚弱抗病力差的表现。所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以温经发表,方中用麻黄附子一故一温,内外兼顾,如寒盛者配细辛以增强其温散之功,可称急汗法;如寒邪较轻者用甘草配麻附,其发汗力较弱,称为缓汗法。临床常见于先有梦遗,滑精,或性交之后感寒;或虽无上述前因,但素体虚弱而感外寒,症见身疼痛恶寒发热不高,面色苍黄而淡,脉浮而无力,用上方小制其剂,麻黄钱半制附子一钱半,细辛五分,炙甘草二钱,或加黄蔑、党参各三钱往往一剂收效,两剂全愈。临床买践证明,凡阳虚、气虚之人,感受外寒而发病用之多验。

(三)

病案举例:

例一,李又义男性47岁工人。

患哮喘病已十多年。最近因感寒而哮喘发作特甚,夜不能平卧,喉中如水鸡声,痰多清稀,涎沫甚多每夜一茶缸,无明显畏寒,食纳减少。舌质晦暗,苔白腻,满舌痰沫,脉浮而细数,所诊两肺满布湿性罗音,拟用小青龙汤加味:炙麻黄一钱五分桂枝一钱五分五味子二钱党参五钱法半夏三钱白芍二钱苏子三钱冬花三钱生姜三钱炙甘草二钱服六剂。

药后哮喘咳嗽减轻,气息平和近如常人,痰少由稀转浓,大便稀不成形每日一次,小便清长,口不渴,食纳稍差,舌质淡红,脉浮弦拟改用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加味:制半夏三饯获苓五钱炙甘草二钱陈皮三钱生姜四钱细辛五分五味子二钱冬花三钱苏子三钱服六剂。药后诸症悉减,惟夜间有小阵咳嗽,少量白痰,大便仍稀软,脉弦缓,舌润滑,拟用六君子汤加味:西党参五钱白术四钱决苓五钱细辛五分五味子二钱陈皮三钱炙甘草二钱生姜四钱法半夏三钱苏子三钱冬花三钱服六剂咳喘消失,照常上班。

按:寒饮宿肺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此为常法,但在外感解除之后,应以温补脾肺,使之肺气充脾健运,才能巩固疗效。

例二戴xx男性成年农民。

病者在春插期间,突然半夜间两脚疼痛,醒来后两脚不能步履。次日即来邀出诊。询其病史,发病二天以前,两下肢即有疼痛,躁关节处红肿。因下田劳动后疼痛更甚,以至不能行走,并伴有诸身疼痛,发热恶寒无汗,小便短黄,口不甚渴,舌红苔黄滑润,脉象浮数而软,拟用麻黄杏仁惹该甘草汤合三妙散加味:麻黄二钱杏仁三钱生茵米六钱苍术三钱黄柏三钱牛膝三钱海桐皮五钱甘草二钱服二剂即能行走,继服三剂,肿痛全愈,恢复劳动。

按: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三气为病,故投麻杏芭甘汤宣肺利湿,合三妙散燥湿清热,病因与脉证相符,方药与病机吻合,临床收效较为满意。

例三、韩xx男性28岁职工。

病者因暴雨衣裤尽湿,又酒食暴进,当夜寒热交作,烦渴引饮。次日请西医诊治,第三日改就中医,服银翘散一剂不效。就诊时上午,体温39.5℃。虽值炎暑,被单裹身仍恶寒,肌肤干燥少汗,烦躁不得眠,扬手掷足,大声叫“周身痛”,“胸口难过”,头项强痛,不敢转侧,渴喜热饮,面色赤,痰色白而质稠粘,咳不杨,口淡,舌苔尖白根薄黄、脉浮数有力,大便三天未行。生麻黄六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二钱生石膏一两(先煎),生姜二钱红枣十二枚。一剂水煎服。当日上午十时煎服一次,下午二时服二煎,一小时后,汗出由少到多,头上出气如蒸,衫裤尽湿,换衫裤后,去盖身之被单,汗出渐减,夜能安睡。次晨醒来,各症如失。休息一天,恢复工作。原作者认为,因患者年青、身壮,病势猖撅,毅然与麻黄六钱,石膏一两,但在服法上取谨慎态度,上午十时服首煎,观其汗出不多,下午二时始令服二煎。(本案引自《广东中医》2:63.17。张志民:大青龙汤用法研究)

按:临床上表寒郁热证甚为多见,但往往被发热偏高而忽视寒表,遂用清凉药退热,每多导致病延日久。如本案用大青龙汤发之,一汗而解,其病如失,耐人寻味,值得学习。

桂枝汤类方探讨(江西中医学院-陈瑞春)

《伤寒论》中的桂枝汤类方,仅只有19味药,而演变为20余方,可见仲景组方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通过桂枝汤类方的讨论,可以进一步体现“辨证施治”的特点。现就桂枝汤类方的若干问题,作一粗略的归纳和探讨。

(一)桂枝汤方是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所组成。论其性味,桂枝性温味辛甘,芍药性微寒味苦酸,甘草炙用性微温味甘,生姜性温味辛,大枣性微温味甘,诸药合用具有辛甘苦酸四味,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的良方。论其组织,桂枝汤是由两队药所组成,桂枝配甘草入生姜,辛甘温养阳气,亦即辛甘化阳之意;芍药伍甘草入大枣,酸甘滋养阴血,亦即酸甘化阴之义。柯韵伯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还有的医家说,桂枝汤是“无汗能发,有汗能收”之剂,这样估价桂枝汤的作用是很确切的。因为桂枝汤方的组织,“阳中有阴,刚中有柔;攻中有补,发中有收。”所以说,桂枝汤的功用并非是单方面的。概括地说,桂枝汤方的组织包含了“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方中既有阴阳的对立,又有动静的结合,既相反而又相成,药味之间互相是对立的,但又是以对方的存在而发挥自己的作用,以达到相对的统一。这就是桂枝汤称为“群方之魁”的理由所在。

有人认为,桂枝汤的作用,是培养汗源,取正汗以祛邪汗。如果说从桂枝汤的主治功用来看,笔者是赞同这一说的。因为桂枝汤确有培补中焦、兴奋胃气之功。谷气旺盛,汗源则充沛。所以说服桂枝汤后所取之汗是正汗,正汗出而使营卫不和的邪汗自止,这是符合病机的。同时,结合方后“……服已须史,吸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的服法来看,培养汗源,取正汗的用意就不言而喻了。

此外,前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之戒,这是指桂枝汤全方而言,非指桂枝单味药。如果说桂枝单味药,也能下咽则毙,那就又当别论。还必须指出,仲景提出“酒客”不可用桂枝汤。这是因为桂枝汤方具有辛温助阳,攻中有补的作用,所以凡是湿热滇中,阳热内盛者,无疑是不能用桂枝汤,这是有临床意义的。

(二)桂枝汤证的本证,即是太阳表虚证。《伤寒论》说:“太阳中风……音尚恶寒,浙浙恶风,蠢蠢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说:“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再结合“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等原文综合来看,桂枝汤证必须具备头痛,发热,恶风寒,自汗出,脉浮缓,舌苔薄白等主症。因为太阳主一身之表,风寒之邪客于肌表,在表之卫气不固,内外合因,邪正交争于休表,营卫不和,脏无他病。所以,发热自汗出,恶风,脉浮缓是桂枝汤证的辨证要点。是区别于表实证的鉴别之处。

(三)桂枝汤证的兼证,内容繁多,牵涉面广,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兹分述于后。

一、兼项强证

太阳的经脑部位为寒邪所束,经气不舒,表现为“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用桂枝汤解肌,加葛根以散经脑之邪。此即论中“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的意思。这与表实无汗之“项背强几几”比较,一者有汗,一者无汗,有表实与表虚之别。临床用本方治“落枕”。疗效甚捷,亦有经年项部不适者用之亦验。近年用本方加生黄茂、姜黄、秦笼之类,治疗颈椎增生症,亦能改善症状,获得疗效。

二、兼喘证

凡素有宿喘之人,多有肺气不足,新感风寒、可以用桂枝加朴杏汤主治,《伤寒论》说“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但应明确,本方用于喘家,应有表虚证悉具,如系表实兼喘似无效益。若与小青龙汤比较,彼则重在寒水射肺,有饮邪可征;此则以喘为著,且有表虚诸症。至于论中“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仍主以桂枝加朴杏汤,这就应当活看。因为它只是下后表未解的治法,既不能认定“微喘”一证,亦不可执定桂枝加朴杏一法。

三、兼风湿症

《伤寒论》说:“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

子汤主之。”这是太阳病的类似症,属杂病范畴。《内经》称为痹症。日人丹波元坚说:“风非中风,盖总括风寒之词。”体现了《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意思。三气杂合的痹证,与风寒致病虽有类似之处,似性质上又略有区别,临床证候亦不尽相同。本方实即桂枝汤去芍加附子,且附子用量(三枚)特大,旨在驱散寒湿以镇痛,有别于回阳救逆的附子之用法。若“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的风湿留着关节证,则用甘草附子汤,温经散寒以定痛。

四、兼郁热证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庄桂枝二越蝉一汤。”此即太阳表邪未解,因循失汗,里热已成。究其病机亦属表实内传阳明,故必有口渴、心烦、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若与大青龙汤比较,病机大致相同,且二者的禁忌一样。所不1司者仅病势有轻重之别,应当细辨。论中还有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面有热色,不能得小汗出而身痒,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或如疟状一日再发的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前者发汗力较强,后者发汗力稍逊,二者皆属于桂枝汤的权变法。

五、兼阳虚证

本证是表虚证的常见症,柯韵伯说:“太阳病……虚则易陷少阴”,证之临床确实如是。如表病汗不如法,损伤心阳,以至心下悸欲得按,用桂枝甘草汤主治,二味扶阳补中,是阳虚之轻症,笔者常以此方合积实括篓蓬白半夏汤,治胸痹短气,属痰浊闭阻心阳者,常获疗效。又如“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邪未解,卫阳已虚之证,用桂枝加附子汤主治,其效甚捷,往往以小剂一、二服即取效。再如,烧针令汗发奔豚的桂枝加桂汤,是属心阳损伤,寒气乘之上犯。其实,未经发汗,素察阳气不足而见“气上冲”者,用之亦验。他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蛹龙骨救逆汤,以及桂枝甘草龙骨牡蛆汤等,均属汗后伤阳,随其病机不同,变证各异,而以桂枝汤为基础加减运用,其辨证立法,组方用药都是十分严密的。

六、.兼营虚证

《伤寒论》说:“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的汗多伤营血症,用新加汤主治。因为桂枝汤原方旨在调和营卫,但因汗出过多而使营血耗损过甚,故加芍药以滋养营血,复加人参以补汗后之虚,所以能治营血失养的身痛症。本方与后世补中益气汤加桂枝,治气虚感冒身痛,一则偏重气虚,一则偏重营弱,两相比较,病机殊别,各有侧重。

七、兼里实证

本太阳病下后大实痛,是因腐秽积滞于肠胃,其病属实,用桂枝加大黄汤除邪止痛。许宏说:“表邪未罢,若便下之,则虚其中,邪气反入里。……若脉沉实,大实而痛,以手按之不止者,乃脾实也,急宜再下,以桂枝汤以和表,加大黄以攻其里。”许氏补出了脉沉实,按之痛不止的腹征,这样更为贴切。但此证属太阴,是否当行大黄之攻下,尤当审慎,不可粗疏。至于桂枝加芍药汤所主治的腹满,是阳邪下陷,脾气不和,这里就不赘述。

(四)

桂枝汤证的变证,与上述兼证稍有不同,其所同者是表虚的变证,虽以桂枝扬之法,而易桂枝汤之方,这就有必要分开来论述。

一、阳虚停水证

《伤寒论》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获等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本条应与《金匾》“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其脉沉紧”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等合参。因为脾胃中阳不足,水气内停,蒙闭清阳,有形之饮停聚中焦,故头眩心下痞满,用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水以化饮。这就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意思。此外,等桂甘枣汤证,是因汗后欲作奔豚,其人脐下悸,属心阳不足,下焦水气偏胜,故变桂枝汤为苓桂甘枣汤以利水气,平冲逆。至于桂枝去桂加等术汤,病机与上述有相同之处,但因其去桂去芍争议甚多,这里就略而不谈。

二、中阳不足证

《伤寒论》说:“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所谓二三日是指未经汗吐下而“心中悸而烦”,《医宗金鉴》说:“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故用小建中汤补虚建中。论中尚有土虚木旺,木抑土中的“腹中急痛”,亦可用上方主治,其所以悸烦腹痛均可以小建中汤治疗,因为甘药之用,足以资养脾胃,生长营血,所谓“肝得之而木气疏和,心得之而火用修明”,故腹中急痛,心悸而烦二者都能获效。

(五)病案举例

桂枝加附子汤案

吴xx,男,32岁,农民。1970年3月就诊。患者因劳动时淋雨,当晚头身重痛,恶寒发热无汗,次日就诊时,体温38.8℃,脉象浮数,舌苔薄自,二便如常,不呕不渴。已用羌活、独活、荆芥、防风、英荆子、川芍、白芷等祛风胜湿药,服1剂,汗出甚多,身痛反剧,不发热,身寒怕冷,围帐覆被而睡且身不热,体温36.5℃,舌苔白润,脉象微细。处方:制附片6克、桂枝6克、西党参

15克、白芍6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大枣笋枚。服1剂后,肢体暖和,恶寒减轻,汗少身不痛。继服l剂后,恶寒白罢,知饥索食,诸症痊愈。休息2天后恢狂劳动。

按:风寒感冒虽未用麻桂发汗,而祛风胜湿药亦可过汗。本例即发汗伤阳,故汗后身寒更甚,用桂枝加附子汤温阳益卫,加党参益气补虚而获效。

桂枝加葛根汤案

雷XX,女,41岁,教师。19了8年2月初就诊。自述颈项部不灵活,转动不自如已2”3个月,且伴有上肢麻木感,手臂举动不便,其他如常。脉缓,舌苔薄润。当即以桂枝加葛根汤方数剂,并嘱其摄片检查。

二诊,经X线摄片检查,确诊为颈椎增生症,并诉服前方后,颈项部略感转动灵活,脉舌均正常。处方:桂枝6克、赤白芍各6克、生黄茂15克,秦芜10克,姜黄10克,葛根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5克,服20余剂,自觉颈部俯仰灵活,手麻木减轻。近1年多,病未复发。按:此虽颈椎增生症,表现仍为“项背强几几”,病位属太阳经,故以桂枝汤滋阴养阳,加益气活络升津药取得近效。是否能巩固,还有待长期观察。高出于皮肤,瘤痒特甚,烦躁不宁,饮食无异常,二便正常,月经先期。脉息如常,不缓不紧,舌苔薄润。曾服清热祛风凉血药,以及西药镇静剂,抗过敏药均周效。姑拟麻枝各半汤合四物汤试治。处方:麻黄5克、桂枝5克、赤白芍各6克、杏仁10克、生地15克、当归20克、JI}芍5克、甘草5克、路路通15克、生姜3片、大枣3枚。月及5剂。2个月后,曾为她经治的医师转告,病者服上药5剂后,疹块消失,病未复发,一切良好。

按:麻桂各半汤本为治风寒外束于皮肤之表症,合变通四物汤,养血良血以疏风,内外合治,故能主治本症。等桂术甘汤案

桂枝甘草汤案

王xx,女,41岁,教师,2975年4月初就诊。

主诉:胸闭闷憋,时而感气促,气不足息,喜欢叹气,遇阴雨天,胸闷更甚,心悸心慌,疲乏无力,舌白润滑,脉缓而弱,偶见间歇。心电图正常。诊为心阳不足,胸阳闭阻。拟用桂枝甘草汤合权实括萎燕白汤加味。处方:桂枝6克、生黄蔑15克、瓜篓壳20克、燕白12克、积壳10克、炙甘草10克、橘络10克,服5剂。二诊,服前方后,胸闷减轻,心胸舒畅而欢快,不叹气,心悸减,脉息平和无间歇。守前方加党参15克,继进5剂。

三诊,服前方10余剂,诸症已罢,一切正常。嘱其服归脾丸以善后调理。随访至今,心悸气短之症未复发。

按:桂枝甘草汤温养心阳,加参蔑益气,合权实括萎越白汤宣通胸阳,故能主治心悸气短的胸疥症。如确诊为冠心病者,加活血化淤药合用,亦可缓解症状,能获近期疗效。

桂麻各半汤案

王xx,女,25岁,工人,197。年2月就诊。病者患尊麻疹多年,经常反复发作,遍身搔痒,尤以身体暴露部分,疹块特多,痒得难以坚持工作。检查所见,头面四肢一经风吹即起红色疹块,

黄xx,女,42岁,技术员,一973年4月就诊。患者被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已多次住院治疗,病史3年。胸闷心悸心慌,而部及两脚浮肿,呼吸气短,喘咳吐稀痰,甚至口唇发纷,恶寒身形振颤,睡寐不宁,食少腹胀,大便稀澹,小便短少,脉细弱,舌苔白润质淡。用冬桂术一甘汤加味试治。处方:获等15克、白术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广皮10克、法半夏10克、生黄蔑15克、防己10克,车前仁12克。服5剂。二诊,服前方后,心悸,浮肿减轻,呼吸较畅利,咳减痰少,小便增多,食纳稍增,脉仍细弱,舌苔薄白润,守前方加制附片10克,继服5剂。

三诊,前方继进5剂后,心悸浮肿再度减轻,呼吸均匀,唇不发紫,不恶寒,咳仍吐稀痰,睡寐安宁,脉缓而弱,舌质淡红苔白。处方:制附片10克、生黄蔑15克、桂枝6克、白术12克、获苓15克、炙甘草10克、法半夏10克、五味子5克、党参15克,服5剂。

四诊,上药服10余剂,诸症悉减,浮肿消退,心不悸,咳减痰少,饮食倍增,脉缓有力,舌苔薄润。嘱前方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两年后随访,病者坚持上半斑。如遇心悸发作,或感冒引起身痛,胸闷心悸,即用第三诊方,服数剂后诸症悉减,至19了8年底,患者陆续服上药近100余剂,体略发胖,病未复发。

按:本案虽为“风心”病,但究其病机,乃中阳不足,痰饮停聚,故用苓桂术甘汤加味主治。由于病者素体脾肾不足,症药相符,虽长期服用,未见不良反应,且成了常备之药。

总之,桂枝汤及其类方,在《伤寒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这一类方是围绕着桂枝汤加减化裁,既可治外感疾病,也可治内伤杂病,临床运用甚广。对于其病理药理如何用现代科学的手段进一步研究,使它的适应症,临床指征更加明确,便于掌握运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有待于整理提高。

经方一得谈(刘渡舟)

清人陈修园曾说“经方效如俘鼓”,而并非夸张,乃是信而有征。兹不揣冒味,谨选经方临床治验二例, 以提供临床治疗之参考。

一、胸满心悸证

我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愈一例心悸,胸满、短气的重证。考《伤寒论》第23条(据成本条数,下同)说:“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此证下后脉促,则不能目为阳盛;然脉虽促而不结胸,又不得视为欲愈。此证下后脉促,阳气先虚,又导致表邪渐人,故出现胸满。胸居于上,而为阳位,乃宗气所聚,实为心肺荣卫所关之地。今因误下,挫伤胸阳,则表邪有机可乘,虽然胸中无物攀缘,而气寒阳沮则势所必然。所以,此证往往伴有心悸,短气,咳逆,脉来带结等证。治当温通胸阳,以越邪气,故用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如果此证兼见恶寒,或每到夜晚则憋气欲死,而心悸反甚者,则加附子以补阳胜阴而为急务。至于桂枝汤去芍药之义亦不可不知。一、芍药为阴分之药,有妨碍阳气通畅之弊,故不利于胸满;二、去芍药以后,则使方中桂枝与甘草辛甘合化,以振奋心胸之阳,庶无掣肘之患。沈明宗认为“去芍药者,恶其酸收,引邪内人故也。”若其人脉促胸满,而微恶风寒,则“见微知著”,乃虚而踢踏,阳气不支之象,所以,必加附子而固护真阳。根据这一理论,我在临床不论有邪无邪,凡是属于心胸阳虚,而见胸满、心悸、脉结之证,即用本方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如在1975年冬,曾治李xx,女45岁,患“冠心病”住院无效,而来治疗。主诉:经常在夜间熟睡中,出现窒息之感,猛然从梦中憋气而醒,心慌气短,亦至头面出虚汗,周身无力。此症每月犯两三次,每犯病一次,必须休息五、六天始能活动。一干二月十二日的夜间,又开始发病,心悸一直持续至凌晨四点钟,方逐渐缓解。此时全身出汗,如同水洗,而且畏寒怕冷为甚。因此,家中经常设氧气袋以防巨侧。观其所服之药,如潘生丁、心得安;中药如丹参、川草等活血化痪之品,尝至殆遍,亦无功效可言。切其脉沉而无力,且时有一止,视其舌则淡嫩而苔白。

综合以上证候,我认为此证胸满而不痛,脉沉而夜重,主病在气而不在血,属阴而不属阳。阳气

虚而阴气盛,则胸发满而汗自出。心阳不守不但外泄而为汗,而且亦不能主持血脉,故脉来时结而不整。《素问·六节脏象论》说:“心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可见心以阳气为本,有阳气则能主血脉与神志;如果阳气不足,则使心无所本,对主持血脉就会发生异常的现象。所以只识心主血脉而倡活血化疲之法,而不知通阳补心,以消阴凝之治,则未免本末倒置,而治疗无功。于是,疏方:附子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7枚。此方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中桂枝配甘草,甘温化阳以补心胸阳气之虚,大枣协生姜健胃和中,以调荣卫不和;又加力大气雄的附子,以峻补少阴浇漓之阳气,则固表止汗,而使心搏以复其常。此方共服五剂,则胸满减轻,夜不憋气,汗出已止。淮心悸与脉结犹未全廖。乃在上方的基础上,另加人参10克、五味子6克、麦冬30克,意在理脉养心而为阴阳兼顾之法。此方共服六剂,而心悸不作,脉来不结,其病寻愈。

二、周身皮肤发凉证

我用柴胡桂枝汤治愈一例皮肤发凉,如涂“清凉油”样的一种奇病。在《伤寒论》第154条曾说:“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此证既有发热、恶寒、与支节烦疼的太阳表证,而又有微呕和心下支结的少阳气机不利之证。今太、少两经之证并见,则知本病属于“太、少并病”的范围。而仲景提出的柴胡桂枝汤乃双解两经之邪,而为表里兼顾之治。余师其义,曾治彭XX,女,42岁,患病颇奇,除周身骨节酸疼以外,同时周身皮肤发凉,似麻似痒,如涂“清凉油”之状,并兼见胃院痞满,与食后泛恶,大便发午等证。切其脉弦细而直,视其舌则质红而苔白滑。诊视既毕,细绎其证,认为周身骨节酸疼则可辨为太阳之表证,至于胃烷作痞,食后泛恶,脉来弦直,苔又白滑,则可辨为少阳气机不和之证。惟对周身发凉如涂“清凉油”一样,则百思莫解。然而,从本文之“外证未去”一语来看,而皮肤发凉亦属“外证”之例,似可无疑。因此,辨为肝胆气郁,荣卫不和,而表里失调之证。于是疏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党参6克、大枣7枚。

以上之方,共服六剂。每次服药之后,则腹中滴橇作响,因而失气甚多。从此,骨节酸疼,与皮肤发凉等证一次顿释,其病爽然而愈。然此方其所以治疗皮肤发凉之义,我认为在于它有疏导气机,通达阳气,调和血脉之功。“实践出真知”其斯之谓软?

谈桂枝新加汤证(蔡健明)

《伤寒论》62条“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此条身疼痛为临床所常见,然其机理和治法与表证身疼痛不同。太阳表证之身疼痛,一经发汗后,邪随汗解,身疼自愈。若发汗后,身仍疼痛,如果脉浮紧或浮缓,乃发汗未彻,表邪未净,仍当用汗法治疗。今发汗后,身疼不减,而出现沉迟之脉,显非风寒表证,而系汗出过多,津液损耗,气营两伤,营血不足,筋脉失养所致。其脉沉迟者,沉为营气微,迟主阴血少,确为阴血不足,不能充盈脉道之故。成无己日:“表邪盛则身痛,血虚亦身痛,其脉浮紧者邪盛也,脉沉迟者血虚也。盛者损之则安.虚者益之则愈”。由此可知新加汤证与太阳中风之表证身疼痛有别。历代医家智见殊多。大致均为邪未净而正已伤。如成无己:“汗后,身疼痛邪未尽也,脉沉迟为荣血不足也”。尤在日:”发汗后邪痹于外而营虚于内,故身痛不除,而脉转沉迟者,营气微也”。又日:“迟者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故以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以益不足之血,而散未尽之邪。”

2临床应用

本证除具有“身疼痛,脉沉迟”主要脉证外,尚伴有倦怠嗜卧、身体酸楚、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白等证。临床上不只限于汗后变证,也多见于产后虚弱、久病体虚、贫血或察赋素弱者。仲师设立桂枝新加汤方,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倍芍药者,益营血也,并能制约姜桂之辛散,能使生姜桂枝行于经脉而定痛;加人参者,补诸虚也,益气生津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桂枝配人参使大气周流,气血足而百骸理。因此汗下后气营皆虚者用此方才能收功。方名新加汤者,昭示桂枝汤之辛温解表法变为重加芍药、人参为辛温酸甘和营法。方随证变新加汤

方增强了益气滋阴的功能。临床使用证见正虚精夺、气血不足、周身疼痛、脉沉迟无力者,均可使用。并在随证中加人生黄蔑、全当归等味增强益气补血之功,每获良效,成为扶正补血之良剂。

例1曹某某,女,45岁,教师,于1,9。年3月15日来诊。患者察赋不足,身体赢弱,东有头痛旧恙,恶风寒。近年来周身疼痛如被杖,病休在家。服去痛片而痛稍止,但后汗出淋漓。又继服中药疏风散寒、活络止痛等药,皆不应。多方延治,杂药频投,均未能奏效。证见:面色少华,言语低微,头痛,背痛,身痛,心悸短气,四肢逆冷·脉象沉迟,舌淡苔白余日.此乃素体虚弱,任教劳心耗伤精血.复因服药过汗,损伤气阴。精血不足,脑失濡养则头痛,体失滋养则身痛。营血不足,则脉沉迟。治宜益气养阴,生精补血.调和营卫。处方:川桂枝129,炒白芍369,东人参129(另煎),炙甘草69,生黄蔑249,全当归1艳,生姜5片,大枣7枚。每日1剂,水煎温服。此方共进15剂,而病痊愈。

案2患者,吴某某,女,25岁,工人,1989年5月20号初诊。患者因产后失血过多而致贫血,症见:面色皖白,头晕目眩,神疲乏力,J已、悸.夜不能寐.周身疼痛,形寒畏冷。脉象沉细迟,舌质淡、苔白。化验血RT:血红蛋白5.79,白细胞4800,中性补%,淋巴咒%,嗜酸性1%。诊断为失血性贫血。方用桂枝新加汤加味。处方:川桂枝1龙.炒白芍3触,寿;/\参129(另煎),炙甘草69,生黄蔑249.全当归1三以,五味子129,生姜5片,大枣7枚。服上药1。剂后,血红蛋白升至9.29,头晕乏力、夜寐不安等症状均有改善。守原方共服30余剂,症状明显好转,面色亦转红润,精神倍增。7月2日复查,血红蛋白上升至11.69.红细胞365万。本方重在益气补血,加五味子与甘草配伍酸甘化阴而生津血,因此而收全功。以上案例均用桂枝新加汤方加味取得满意之效果。本文仅供=-f[]道参考,不妥之处,请指正。

《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经方(严选优质)

涉及条文经方 48 承气汤方 29 桂枝汤方 27 小柴胡汤方 12 五苓散方 12 四逆汤方 10 麻黄汤方 9 白虎汤方 8 大陷胸汤方 8 理中汤方 6 小青龙汤方 6 吴茱萸汤方 6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小建中汤方 5 大柴胡汤方 5 抵挡汤方 5 栀子豉汤方 4 瓜蒂散方 4 小半夏汤方 4 猪苓汤方 4 甘草干姜汤方 3 大青龙汤方 3 葛根汤方 3 甘草泻心汤方 3 泻心汤方 3 桔梗汤方 3 肾气丸方 3 十枣汤方 3 通脉四逆汤方 3 附子汤方 3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2 桂枝甘草汤方 2 桂枝加芍药汤方 2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2 桂枝加葛根汤方 2 桂枝加黄芪汤方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2 芍药甘草汤方 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 桂枝人参汤方 2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 炙甘草汤方 2 奔豚汤方2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 涉及条文经方 2 当归芍药散方 2 麻黄加白术汤方 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2 越婢加白术汤方 2 甘草麻黄汤方 2 柴胡桂枝汤方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2 黄芩汤方 2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2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 茯苓甘草汤方 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2 真武汤方 2 猪膏乱发煎方 2 下瘀血汤方 2 茵陈蒿汤方 2 理中丸方 2 理中加附子汤方 2 白通汤方 2 乌梅丸方 2 桃花汤方 2 竹叶石膏汤方 2 栀子干姜汤方 2 黄连阿胶汤方 2 黄土汤方 2 白头翁汤方 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2 赤小豆当归散方 1 桂枝加桂汤方 1 桂枝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1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1 桂枝去芍药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伤寒论释义胡希恕

考历代研究《伤寒论》的成绩与不足:宋之前将之当成方书,对其理论体系了解不足,且认为《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这一极错误的认识直到清代才有所纠正; 隋唐时的孙思邈再次编次了《伤寒论》,并首先提出“方证同条”,为日后方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宋校注了《伤寒论》是一大功绩,赵开美仿宋刻本至今仍是《伤寒论》最权威版本; 成无已首注《伤寒论》,并系统论述二十三种腹证(然不受重视),之后的注家皆袭用《内经》注解大论,牵强附会,曲意穿凿,玄虚晦涩难解,将一部实用医典活活曲解成难懂、不实用之书。且由于封建观念的影响,历代只重脉诊不重腹证。这些都是中国历代治《伤寒论》的特点及通病。 在日本,以吉益东洞为首的古方派,独立于《内经》之外,发展了《伤寒论》自身的体系,以方证相对、不尚思辨而尚实用、重视腹诊为特点,将经方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而非单用于外感热病。 应该看到,分清经方与医经的体系不同,是正确学习《伤寒杂病论》的第一步,不然一些概念会被误导,终身不得其门而入。在中国,从宋金之后,《伤寒杂病论》皆是《内经》的附庸,都要以经解论,要知道,作为一部经典,不可能要依靠《内经》、《难经》方能立足,它定有其自身体系,从学术、行文、概念便知大大有别,有这方面,日本比我们做得好(我素对日本没有好印象,但在这方面却要肯定它)。 到明清,出现了方有执、徐大椿、尤在泾、柯琴,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善,方有执敢于提出:《伤寒例》的学术思想与论中条文有根本不同;柯琴率先提出“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使经方用途大大扩展,对《伤寒论》认识大有突破,但乃离不开《内经》,似乎没有《内经》,《伤寒论》便不可自立于世;腹诊在清代也略有了发展,但乃重视不够。应该看到,虽有柯琴等人提倡,《伤寒论》是治疗外感热病专书乃是主流观点,又由于明清温病学的发展,即便在外感热病治疗上,大都认为伤于寒邪才用伤寒法,余五邪皆用温病法。究其实,大家虽口头仍尊仲景为医圣,实际《伤寒论》已沦落到可有可无的地位。 后世发展了很多辩证方法,不是提倡以症状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推崇玄学思辨,没完没了的诡辨,随意臆测病机,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中医的堕落。到了民国,有人要废除中医,不搞实用真要消亡了。在中医面临被废除的民国时期,激发了《伤寒论》的潜力,反而迎来了其研究的又一个高峰,当时伤寒派名家林立,多借鉴了日本的古方派观点,以实用派占了主流,如恽铁樵、陆渊雷、余无言等,《伤寒论》的实用价值才进一步得到体现。 胡希恕正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那个特殊时期,他充分了解《伤寒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它的实用、高效。为了中医的生存,他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他既有师承,又博览群书、聪颖善悟,既办学育人又密切联系临床,既了解中国传统的伤寒学观点,又得到日本的古方派、巴甫洛夫学说的启发,提出了: 1、《伊尹汤液经》是《伤寒论》原始蓝本、与《内经》的医经体系不同,《伤寒论》自有其独特体系。 2、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八纲辨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克, 1刀圭=毫升约克,1撮=4刀圭=2克,1分=~克 1方寸匕=10刀圭=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 枳实一枚约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公分,1尺=23公分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 (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克,

1刀圭=毫升约克,1撮=4刀圭=2克,1分=~克 1方寸匕=10刀圭=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 枳实一枚约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公分,1尺=23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着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 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经方计量换算表 - 中医学习 - 民间中医网 -

经方计量换算表- 中医学习- 民间中医网-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

山:1两等于15.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 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 20ml;一尺约等于23.1cm。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

《伤寒论》中出现最多的经方

48 承气汤方 29 桂枝汤方 27 小柴胡汤方 12 五苓散方 12 四逆汤方 10 麻黄汤方 9 白虎汤方 8 大陷胸汤方 8 理中汤方 6 小青龙汤方 6 吴茱萸汤方 6 白虎加人参汤方 5 小建中汤方 5 大柴胡汤方 5 抵挡汤方 5 栀子豉汤方 4 瓜蒂散方 4 小半夏汤方 4 猪苓汤方 4 甘草干姜汤方 3 大青龙汤方 3 葛根汤方 3 甘草泻心汤方 3 泻心汤方 3 桔梗汤方 3 肾气丸方 3 十枣汤方 3 通脉四逆汤方 3 附子汤方 3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2 桂枝甘草汤方 2 桂枝加芍药汤方 2 桂枝加芍药大黄汤方 2 桂枝加葛根汤方 2 桂枝加黄芪汤方 2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2 芍药甘草汤方 2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2 桂枝人参汤方 2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2 炙甘草汤方 2 奔豚汤方 2 当归生姜羊肉汤方2 当归芍药散方 2 麻黄加白术汤方 2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2 越婢加白术汤方 2 甘草麻黄汤方 2 柴胡桂枝汤方 2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2 黄芩汤方 2 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方 2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2 茯苓甘草汤方 2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2 真武汤方 2 猪膏乱发煎方 2 下瘀血汤方 2 茵陈蒿汤方 2 理中丸方 2 理中加附子汤方 2 白通汤方 2 乌梅丸方 2 桃花汤方 2 竹叶石膏汤方 2 栀子干姜汤方 2 黄连阿胶汤方 2 黄土汤方 2 白头翁汤方 2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2 赤小豆当归散方 1 桂枝加桂汤方 1 桂枝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方1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1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1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方 1 桂枝去芍药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方 1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方1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 1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1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方 1 桂枝附子汤方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1.掌握药物剂量的临床意义 经方的药量是用的汉代的度量衡制.如何把”现代用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方药量联系起来”这个问题,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比方说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剂量是各三两.如果把桂枝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汤.它的作用不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而是温补心阳,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如果桂枝汤里把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芍药汤,它的作用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 又比方说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应当是3:2:1,如果变成1:2:3的话,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要的. 又比方说五苓散这个方子,泽泻用量最多,猪苓,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按照这样的剂量比例组成的散剂,给试验的动物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五个药等量的做成散剂,给相同的动物吃,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 综上掌握药物的剂量和剂量比例在临床上很重要. 2.汉代的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1)关于重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shu)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因为不知道使用北京的黍米,还是用南京的;是用干的,还是用湿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1铢=7.81g。 (2)关于容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合升斗斛是十进位) 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3)关于度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通过文物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基本计量单位均为黍米,反应了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的社会现象。3、度量衡制历代变迁史 医药书宋朝以前用汉制,宋朝以后用宋制或者今制 (1)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刘渡舟伤寒论50个常用经方

《伤寒论》中最常用的50个经方+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最常用的50个经方 麻黄汤(麻甘桂+杏) 葛根汤(麻黄+桂枝汤+葛根) 桂枝汤/(桂甘+姜芍枣)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葛根) 麻杏石甘汤(麻甘+杏+石)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甘+杏姜枣+桑白皮连翘赤小豆) 麻杏薏甘汤(麻甘杏+薏苡仁) 越婢汤 (麻甘+姜枣+石) 小青龙汤(麻黄汤以芍代杏+半夏干姜辛味)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汤去枣麻黄防风+知母术附)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细辛+附子) 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附子) 栀子豉汤(栀子+香豉) (三黄)泻心汤(大黄+芩连) 白虎汤/石膏(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小建中汤(桂枝汤+增芍药+饴糖) 理中汤或丸/人参汤(干姜甘草+人参+白术) 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麦门冬汤去大枣) 竹皮大丸(竹茹白薇石膏+桂甘枣) 吴茱萸汤(吴茱萸+参姜枣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参甘+姜夏+厚朴) 麻子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小承气汤/大黄+厚枳) 酸枣仁汤(川芎甘草+酸枣仁知母茯苓) 猪苓汤(滑石+猪苓茯苓泽泻+阿胶) 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苓术+干姜甘草) 真武汤(姜芍+苓术+附) 射干麻黄汤(麻黄 +半夏生姜大枣细辛+五味子紫菀款冬花射干) 小半夏汤(夏姜) 五苓散(猪苓术泽+桂枝]下焦泽泻汤(泽泻白术) 半夏厚朴汤(小半夏加茯苓汤+厚朴苏叶) 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杏仁+甘草) 苓桂术甘汤(苓术+桂甘) 桃核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桃仁+桂枝)(调胃承气汤+桃仁+桂枝) 当归四逆汤(桂枝汤—生姜+细辛+当归通草) 胶艾汤(归芎芍地+胶艾甘) 桂枝茯苓丸/桃仁(茯苓+桂枝+芍药丹皮桃仁) 小柴胡汤/柴甘(柴芩+参甘枣夏姜) 大柴胡汤(小柴胡汤—参甘+大黄+枳实芍药)即(柴芩+枣+夏姜+大黄+枳实芍药) 四逆散(柴胡甘草+枳实芍药散) 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甘草+柴芩+瓜牡+桂) 半夏泻心汤(干姜+芩连+参甘枣+半夏) 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增甘草) 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黄连汤(“半夏泻心汤去黄芩增量黄连加桂枝”干姜+连+参甘枣+半夏+桂枝) 桔梗汤(桔梗+甘草) 旋覆代赭汤(参甘枣+夏姜+旋覆花代赭石) 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仁败酱草+附子) 小陷胸汤(黄连+瓜蒌半夏) 刘渡舟教授《新编伤寒论类方》歌诀选 桂枝汤类方歌(二十一首) 一、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芍草,佐用生姜与大枣。啜粥温服取微汗,调与营卫解肌表。二、桂枝加葛根汤: 桂加葛根走经输,项背几几反汗濡。解肌驱风滋经脉,用治柔痉理不殊三、桂枝加附子汤: 桂加附子治有三,风寒肢痛脉迟弦。汗漏不止恶风甚,肌肤麻木卫阳寒。四、桂枝去芍药汤: 桂枝去芍意何居,胸满心悸膻中虚。若见咳逆与短气,桂甘姜枣治无遗。五、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避阴寒,加附助阳理固然。脉促无力舌质淡,胸痹治法非等闲。六、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加麻杏名各半,肌表小邪不得散。面有热色身亦痒,两方合用发小汗。七、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二麻一名合方,寒热如疟治法良。大汗之后表未解,去邪同时正亦匡。八、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加麻膏量要轻,热多寒少脉不丰。小汗法中兼清热,桂二越一记心中。 九、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中去桂枝,苓术加来利水湿。小便不利心下满,颈项强痛热翕翕。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桂加厚朴杏子仁,喘家中风妙如神。如今肺炎求治法,媲美麻杏说与君。 十一、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桂枝加参新加汤,增姜加芍效力彰。身疼脉沉非表证,血虚营弱汗多伤。 十二、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补心虚,两手叉冒已浇漓。汗多亡液心阳弱,药少力专不须疑。十三、小建中汤: 桂加饴糖小建中,倍加芍药方奏功。虚劳里急心烦悸,伤寒尺迟梦失精。 十四、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桂枝去芍恐助阴,痰水犯心狂躁纷。龙牡安神桂枝助,蜀漆涤饮有奇勋。 十五、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剂量增,奔豚冲心来势凶。平冲降逆解外寒,补心代肾立奇功。 十六、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甘草组成方,龙牡加入安神良。心悸同时兼烦躁,补阳宁心效果彰。十七、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寒痹痛,去芍加附量要重。扶阳散寒应兼顾,脉浮虚涩就是其应。十八、去桂加白术汤: 去桂加术大便硬,寒湿相搏身疼痛。术

中药剂量标准

精心整理 关于仲景方用药剂量的问题 一.众说纷纭 由于从汉代至今,二千年来,度量衡的标准屡有变更,仲景方的用药剂量,一直困扰着业界。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剂量单位“两”而论,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远的不说,同是明代人,张介宾说:“古一两,为(今)六钱”。李时珍则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相差六倍之多。清人徐灵胎说:“古一两,今二钱零”,王朴庄则说:“古一两,今七分六厘也”,章太炎又说:“汉之一两,当今三钱四分”。日本学者采用公分制,也有一两等于1.42克和2克的不同说法。这真叫人无所适从了。 二.有了一个标准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1995年版)在“古方药量考证”中说: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分2至3 克+/-1方寸匕5~8 则折合60~80 寸匕上,60-80 三. 太轻了。 下来,桂枝1/10的比 ”(等6克,芍、姜、甘、麻、杏各3克,枣4枚;桂二越一汤,桂、芍、麻、甘各3克、石膏12克、枣4枚、姜3克。 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古一两,今一钱”的标准,对某些方也许差不多,但对以上这些方,就有疑窦了。 再如石膏的用量,《伤寒》《金匮》均有“鸡子大一枚”之方,而在大清气热的白虎汤中石膏用量为一斤,照现在这样的药量折算则为一两,而且还是16两归斤的一两,实折今31.25克,去掉尾数,则为30克。鸡子大一块石膏,今日实秤为50多克,而作为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变方,方中用石膏不过是清其郁热的厚朴麻黄汤,却用鸡子大一枚,比白虎汤的的石膏还多,有是理乎?从前,我曾就这个问题请教过姜春华先生,姜老也觉得不合适,他开玩笑说:“可能汉代的鸡蛋比现在小,但汉代的鸡蛋是多大?我们怎么知道?”今人于急性热病,当用石膏者,远不止30克之量,张钖纯治“脑膜炎”用至每剂120克;蒲辅周治“乙脑”暑热型,虽9岁儿童亦用至60克。因此,按汉1两约等于今1钱即3克的折算法,1斤等于16两,则仲景白虎汤之一斤只合今30克就恐怕是“病重药轻”了。 又如仲景书中附子的用量,四逆汤用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强人可大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用附子三枚,炮,去皮,一枚破八片。附子是我家乡四川江油的特产,四逆汤的附子,常人取中者即使如乒乓球大,也在15克以上,大者则在20克以上。

我对《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

我对《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 摘要】《伤寒论》中经方的体会 【关键词】伤寒论桂枝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中图分类号】R2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364-02 《伤寒论》,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体系,其理论严谨,其方精当灵验,其 用药鬼斧神工,精妙之处,深为历代医学家所传颂。后世潜心于《伤寒论》之学者,其成为中医界大家者,无不以善用经方而称道,他们精研方证,穷其理致, 用药精准,匠心独运,逐步扩大了经方的主治范围,令伤寒之学代有发挥,而成 为指导临证治疗之门径。 在学习历代医家对《伤寒论》之运用,更感仲师用药方法之精心巧妙,使我 有了运笔之感,浅谈几点对经方的体会,以探求“医圣”的用药法度。 一桂枝汤 《伤寒论》云:“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又云:“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组成】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二药都有下 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 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 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 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白芍和营敛阴,桂枝和营解肌。二药伍用,发汗之中寓有敛汗之意,和营之 内有调卫之力。白芍养血敛阴而不滞邪,桂枝和营解肌而不伤阴。二药相合,一 收一散,一寒一温,相互制约,而收调营卫、和气血、启发心阳、益阴止汗之功。 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缓急止痛。 桂枝又能振奋脾阳,白芍又善养胃阴。二者相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缓 急止痛、振奋中阳、调整脾胃功能。 【主治】 1、外感风寒表虚之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 舌苔薄白、脉浮缓; 2、自汗、盗汗,症属营卫不和、恶风怕冷、脊背发凉,或有躁汗,平素易 于感冒者,或心血不足,脾肺虚弱使然者; 3、胸痹、胸痛,症属心阳不振、经气不和、气血不调者; 4、腹痛,症属气血不调、虚寒性腹痛; 5、四肢酸楚、疼痛、麻木,症属气血不调者; 6、脉管炎; 7、妊娠恶阻,表现为畏寒、纳少、乏力、恶心呕吐、尺脉小弱者。 二柴胡桂枝汤 《伤寒论?阳明病篇》第205条:“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 枝汤和其营卫,以通津液后自愈。”《少阳病篇》第225条:“伤寒六、七日,发 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而不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汇总

————————————————————————————————作者:————————————————————————————————日期:

经方《伤寒论》17方整理总结 经方之一:乌梅丸 中国国务学位委员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北京中医学院教授任应秋的老师刘有余以善用乌梅丸治杂病蜚声一时,任老在一旁待诊时,曾见刘有余老师半日曾四次疏用乌梅丸,一用于肤厥,二用于消渴,一用于腹泻,一用于吐逆。毕诊后问难于老师,他说,凡阳衰于下,火盛于上,气逆于中诸证都可以随证施用。这此,记得有一位名医学的话,《伤寒论》你要弄懂一字一方,即可受用一生,看来说的一点也不假,上面的刘有余可谓是持一方乌梅丸即可蜚声一时。 一。从木土理论看待理肝重剂乌梅丸。 肝属木,脾属土,木能克土,而土得林而达之,木能疏土脾滞以行,风肝之病,知肝传脾,风木一动必乘脾胃。 厥阴提纲之症多属肝风内扰乘克脾胃之象,即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其中,消渴,饥而不欲食乃是肝风内扰中消脾胃之症,食则吐蛔乃是肝风内扰,上逆胃口之症,下之利不止,乃是肝风内扰下揎脾土之症,提纲六症属肝风乘土则四。 厥阴主方乌梅丸,有泄木安土之法,其中君药乌梅酸敛肝泻风,佐苦辛甘之黄连,干姜之类。 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胃气,调和中焦。以参归补虚安中,总体构成泄风木之有余,安中土之不足。使风木得静,中土得安,脾胃得和。则扶土抑木,达到源流并治,治已防变之效果,确有见肝之病,各肝

传脾当先实脾之意。此乃泄肝安胃一大法也。 乌梅丸的应用木土不和是治验的主要类型,以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为主。辨证要紧扣肝风同夹寒热,乘虚内扰脾胃,治疗勿忘重用酸收和调理寒热比例,此乃临证取效的关键。 二。从调理阴阳说乌梅丸。 乌梅丸本来是治疗蛔虫症、药物既有酸甘化阴配伍,又有辛甘温阳、酸苦泄热、苦辛顺其升降等方法。这可谓寒热并用,刚柔共济,气血兼顾,扶正祛邪集于一身。 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例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粘膜脱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胆囊炎等疾病时,如果病程绵长,有形体消瘦、精神郁闷、体倦乏力、四肢发凉、心烦口苦、食欲差、头晕耳鸣、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可以抓住其阴阳错杂的病机,用乌梅丸加吴茱萸、煅瓦楞子、橘络等来治疗,来针对病症的寒热虚实俱存、上下内外均病等具体情况。治疗高血压病,对一些老年病人,如果长期精神紧张、多愁善感,除了常见的头晕耳鸣症状外,还出现颜面潮红、口干、舌红的上热症状,以及四肢发凉、畏寒、脉沉迟等下寒症状,两者互相交错,此时可用乌梅丸,去掉干姜、川椒、而加用吴茱萸、生姜,取吴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之意,治疗胃中虚寒,胸膈满闷,手足逆冷。如果失眠多梦,则取肉桂代替桂枝,用交泰丸(由黄连、肉桂组成)之意,交通心肾,治疗失眠。治疗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等心率缓慢症状时,如果病程长,有精神忧郁、头晕、胸闷、头面烘热、出汗口苦等上热症状,又有四肢厥冷、畏寒等心阳虚的症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by 毛进军 2014-07-26 中医师承学堂 刘观涛按: 一门深入《伤寒论》,每日勤修“戒定慧”。 根据来自清华大学的一位教授读者的建议,我们为检验一下学员学习的认真程度,特意在毛进军老师的系列文章中放置了“测试性文字”,请您阅读的时候格外留意一下。对于“测试性文字”提出正确意见的读者,将予以加分奖励。昨天的文章里,您是否已经发现“测试性问题”了呢?答案在本文的后面。毛进军:学用《伤寒论》经方的感悟

(一)经方的“道”是六经方证辨治法则 我注意到,咱们师承班的创建有这么一个愿景:“三年期满,皆能行道救人”。 这句话说的很好,是一个充满自信心的祈望。 “行道”,道是什么。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句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老子的《道德经》中有个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句子:“道可道,非常道”。这个“道”的意义就是道理、法则和规律。 我们经方的道,就是《伤寒论》的六经方证辨证施治的大法和总规律。 我们能在这里共同学习、研究和探讨这个经方的“道”,首先要感谢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创立的《伤寒》“方证辨证”学说。 胡老的学说明白易懂,崇尚实效而无一丝浮华,将六经思辨

步步落实在方证上,辨证识机,方证相应,药症相对,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独特的六经方证辨证施治体系。这个体系,大道至简,疗效彰明,可操作性强,真正是发皇了《伤寒》经方济世救人的古义。 还要感谢胡希恕先生的学术继承人,著名经方医家冯世纶教授的无私奉献。 冯老不遗余力地传授、弘扬和创新胡希恕先生的学术思想,使得胡老的学术思想和经验不被湮灭,真正是造福于世,功莫大焉。 三年学成而行道救人,这个愿望是好的,但时间是非常紧迫的,也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我们不能光是说说而已,重要的是要下真功夫。 唐代文人吕岩有句诗:“莫言大道人难得,只是功夫不到头”,这句话说的很实在,这就是说,不要说高深的道理和学问不易学到手, 只是你下的功夫还不到家罢了。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刚搜来的,供参考字号:大中小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1/14页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

12.65克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 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郝万山2/14页1.度量衡制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

《伤寒论》重点经方

《伤寒论》Ⅰ级经方 012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歠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 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 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 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034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 温再服。 035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038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两, 切大枣十枚,擘石膏如鸡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一作逆。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040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各三两,去皮五味子半升半 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 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 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 去皮尖。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 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千金》,形 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063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 滓,温服一升。本云黄耳柸。 067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071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 法将息。 096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切大 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 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 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 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 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 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100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