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赶紧收藏)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赶紧收藏)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赶紧收藏)

很多人不太了解古今中药剂量换算方法,医承有道小编为您整理具体内容如下:《伤寒论》中剂量: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两=24铢=15.625克1圭=0.5克1撮=2克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65克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克1斛=10斗=2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合=2龠=20毫升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附子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强乌头1枚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主要内容如下: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剂量剂量的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

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古今中药剂量换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药剂量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克, 1刀圭=毫升约克,1撮=4刀圭=2克,1分=~克 1方寸匕=10刀圭=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 枳实一枚约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公分,1尺=23公分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 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 个黍米重12 铢,两个12 铢为1 两,16 两为斤,30 斤为钧,4 钧为石。 (汉代“石”读hi,后世读dan )。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15.625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 ),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 10 毫升,

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 1.8 克,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 4.2 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 克草木类药末约1 克),蜀椒1升=50 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梔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枳实一枚约14.4 克,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 厚朴1 尺约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2.3公分,1尺=23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 两为今之15.625 克,1 斤为250 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 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 ,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docx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 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 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 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 四钧为石。 即 1200 个黍米重 12 铢,两个 12 铢为 1 两,16 两为斤, 30斤为钧, 4 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 ,后世读 dan )。 1 权= 1 2 斤, 1 斤= 16 两 =250 克(液体250 毫升), 1 两= 15.625 克,约 15 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 ),合之为合( ge ),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 斗= 2000 毫升, 1 升= 200 毫升, 1 合= 20 毫升, 1 龠=

10毫升, 1 铢= 0.65 ~0.7 克, 1 两= 24 铢,一钱匕= 5 铢钱= 1.5 ~1.8 克, 1 刀圭= 0.5 毫升约 0.5 克,1 撮= 4 刀圭= 2 克,1 分= 3.9 ~4.2 克 1 方寸匕= 10 刀圭= 2.74 毫升约 3~ 5 克 (金石类药末约 2 克草木类药末约 1 克), 蜀椒 1 升= 50 克,葶力子 1 升= 60 克,吴茱萸 1 升= 50克,五味子 1 升= 50 克,半夏 1 升= 130克,虻虫 1 升= 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 30 克、中者一枚15 克, 乌头一枚小者= 3 克,大者 5~6克,杏仁大者10 枚=4克,栀子 10 枚平均= 15 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 克, 枳实一枚约 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 40克, 厚朴 1 尺约 30 克,竹叶一握约12 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 寸= 2.3 公分, 1 尺= 23 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

中药的计量单位

中药的计量单位 古代有重量(铢,两,分,钱,斤等),度量(尺,寸等)及容量(斗,升,合等)等多种计量方法,用来量取不同的药物.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中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进行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的近似值进行换算. 一两(16进位制)=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1斗相当于现在2000毫升,1合相当于现在20毫升。 1 升= 10 合= 200 毫升,1 合=20 毫升 中国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中医药特殊计量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如次: (1)方寸匕 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

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 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 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 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1梧桐子=2.25克。 (6)枚 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

中药剂量的换算

1981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应用意义重大。兹据柯雪帆教授归纳整理的资料并经反覆衡量核实,摘要介绍如下:斤=250克(或液体250毫升,下同) 升=液体200毫升 合=20毫升 龠=10毫升 方寸匕=2.74克鑫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 一钱匕=1.5~1.8克 一分=3.9~4.2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蜀椒1升=50克 葶力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20~30克中者一枚15克强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 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

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 枳实一枚约14.4克 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 竹叶一握约12克 (二)“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并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克。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败。不是经方不灵,而是我们未能继承仲景先师的衣砵真传。习用轻剂,固然可以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赶紧收藏)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赶紧收藏) 很多人不太了解古今中药剂量换算方法,医承有道小编为您整理具体内容如下:《伤寒论》中剂量: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两=24铢=15.625克1圭=0.5克1撮=2克1方寸匕=金石类2.74克=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半方寸匕=一刀圭=一钱匕=1.5克一钱匕=1.5-1.8克一铢=0.65克一铢=100个黍米的重量一分=3.9-4.2克1斛=10斗=20000毫升1斗=10升=2000毫升1升=10合=200毫升1合=2龠=20毫升梧桐子大=黄豆大蜀椒一升=50克葶苈子一升=60克吴茱萸一升=50克五味子一升=50克半夏一升=130克虻虫一升=16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附子中者1枚=15克强乌头1枚小者=3克强乌头1枚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1枚=46克枳实1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市制与公制计量单位及换算主要内容如下:明清以来,采用16位进制,即1斤=16俩=160钱。现今采用公制,通常按规定以近似值进行换算,即1两(16位制)=30g,1钱=3g,1分=0.3g,1厘=0.03g.一般干品药为3~9g,部分为15~30g.各单味药后所标用量即此。 剂量剂量的含义:剂量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

内服一日用量。也有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古今中药剂量换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药剂量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一切遵医嘱,切不可给自己妄下诊断。

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 古代中医药的计量单位和换算是中医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揭示了古代中医药使用和配方制备的方法。下面我们将对中药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进行详细介绍。 一、古代中药计量单位 1.钱(qian):是古代中药计量单位之一,它是指中药材的质量单位,约等于3.75克。体积计量单位为技,一钱技等于24克。 2.斤(jin):是一个质量单位,约等于500克。它是中药饮片等中药制剂的计量单位。 3.钧(jun):是一个质量单位,约等于30斤,即15千克。 除了钱、斤和钧之外,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计量单位,如两、两半、两币等。这些单位在古代中药学及医学研究中有一定的应用。 二、古代中药换算

1.钱到克的换算:1钱= 3.75克,这是中药药材常见的换算关系。例如,如果配方中需要4钱薄荷叶,那么需要的薄荷叶的质量就是4 乘以3.75克,即15克。 2.斤到克的换算:1斤=500克,是中药制剂的质量换算关系。如 一剂中药饮片需要20斤,那么需要的饮片的质量就是20乘以500克,即10000克,即10千克。 3.钧到千克的换算:1钧=15千克,是中药配方计量单位的换算关系。如果某个配方中需要2钧生地黄,那么需要的生地黄的质量就是2乘以15千克,即30千克。 以上是古代中药学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及其换算关系。古代中医药 的计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虽然有时会因地域和时代而有所不同,但大体 上是相通的。 三、现代中药计量单位及换算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研究逐渐走向现代化,在计量 单位和换算方面也有了新的发展。

1.克(g):是现代中药研究中常见的计量单位,它是指中药材或 制剂的质量单位,如克生地黄、克薄荷叶等。 2.毫克(mg):是克的千分之一,常用于微量中药成分或制剂的 计量。 3.升(L):是体积单位,一升等于1000毫升。在现代中药研究中,常用升作为药液、浸膏等的体积计量单位。 4.滴(drop):是体积单位,一滴大约等于0.05-0.10毫升。在 现代中药研究中,常用滴作为药液的计量单位。 5.片(pian):是指中药饮片的计量单位,如克决明子片、克连 翘片等。 现代中药计量单位的换算和古代有些区别,主要是多了克、毫克、升、滴等现代科学技术所需的计量单位。但是,换算思想是相通的。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中药制剂或药物在计量单位和换算方面可能会 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计算。 以上是中药计量单位及其换算的相关内容。中药的计量单位及换 算是中医药学研究中的基础内容,对于准确使用中药和研究中药的功

古今中药计量

古今中药计量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 以吓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半斤八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 16两为斤, 30斤为钧, 4钧为石。(汉代“石”读shi,后甜读dan)。1权=12斤, 1斤=16两=250克(液体250升) , 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 , 合之为合(ge) ,十合升,十升为斗, 十斗为斛” 1斗=2000升, 1升=200升, 1合=20升, 1龠=10升, 1铢=0.65~0.7克, 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 1.8克, 1刀圭=0.5升约0.5克, 1撮=4刀圭=2克, 1分=3.9~4.2克 1方寸比= 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五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 蜀椒1升= 50克;葶力子1升= 60克;吴茱萸1升= 50克;五味子1升= 50克;半夏1升= 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枚20~30克、中诸-枚15克,头-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 -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十寸为尺,十尺为仗,十丈为引”。1寸=2.3公分, 1尺= 23公分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 ,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今根据明李时珍于《本草纲目》中说:“今古异制,古之一两,今用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 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 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 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 16÷10,1钱约等于3.72克。 一两=10钱=37.2克 一斤=16两=595克一錢是三克那钱与分如何换算呢?

古代中药处方中剂量单位的书写及换算

古代中药处方中剂量单位的书写及换算 古代中药用量,最初以容积为单位,如合、升、斗,与容积相类似的有方寸匕、刀圭、钱匕等。后来逐渐采用重量法,由斤、两、铢组成。唐、宋以后,则在单位两之下分为钱、分、厘、毫,一直沿用至改为米制的“克”为止。以长度为单位的尺、寸、分古今用名相同。至于古今度、量、衡如何折合“米制”,各家考证不一。在中医的处方中,历来还有很多种特殊的计量单位,我们搜集一下,以供研讨方剂,调配处方时的参考。 一、剂量单位的书写方式

上图为上海铁路医院70年代老中医处方

古代医生处方原文 二、古代剂量单位的换算方式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1寸=2.3公分,1尺=23公分。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分,1尺=23公分;两为今之15.625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著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东汉末年,寒疫大流行,伤寒的特点,发病急,传变速,故仲景立方剂量大,药简、力专、效宏,方能阻断病势传变,挽救危亡。近代用法,大违仲景立方本义与用药原貌,无疑严重影响了经方临床效用的发挥,阻碍了仲景学说的发展与创新。 方剂能否治病,除了恰中病机,配伍精当,便是特定的剂量。以四逆汤的应用为例:四逆汤乃仲景急救亡阳危症之峻剂,有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起死回生之效。原方为炙甘草2两、干姜两半、生附子1枚(破8片),按古今折算,取原方1/2量为准,则四逆汤剂量是炙甘草30克,干姜23克,制附子60克(生附子1 枚,大者20~30克,假定生附子之药效为制附子之两倍以上),而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之剂量为: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以这样的轻量,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无怪乎中医治心衰,十有八九要失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一中药剂H的表示方法 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 二、中医药特殊计M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名,现择要列举: 1、方寸匕:古代盛药M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M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 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 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M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 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生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M,即 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莫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M的。

如《伤寒论》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 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 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M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M单位。以拳尽M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M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M单位。通常的容M约合今之150-300毫升。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M名称, 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儿克的分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 500g(l斤)一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宁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l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纱匕漏的。 古代M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宜至1929年推行计M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3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汁M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宁16=10,1钱约等于3.72克。 一两二10钱二37.2克 一斤二16两二393克一^是三克那钱与分如何换算呢?

古今中药度量衡

古今中药度量衡 一、汉代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0.5 克 1 撮 = 2 克 1 方寸匙 =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 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 一刀圭 = 一钱匙= 1.5 克 一钱匙 = 1.5-1.8 克 一铢 = 0.65 克 一铢 =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 3.9-4.2 克 1 斛 = 10 斗 = 20000 毫升 1 斗 = 10 升 = 2000 毫升 1 升 = 10 合 = 200 毫升 1 合 = 2 龠 = 20 毫升 1 龠 = 5 撮 = 10 毫升 1 撮 = 4 圭 = 2 毫升 1 圭 = 0.5 毫升 “石”:读shí,后来读dàn “龠”:读yuè 1 引 = 10 丈 = 2310 厘米 1 丈 = 10 尺 = 231 厘米 1 尺 = 10 寸 = 23.1 厘米 1 寸 = 10 分 = 2.31 厘米 1 分 = 0.231 厘米 梧桐子大 = 黄豆大

蜀椒一升 = 50 克 葶苈子一升 = 60 克 吴茱萸一升 = 50 克 五味子一升 = 50 克 半夏一升 = 130 克 虻虫一升 = 16 克 附子大者1 枚 = 20-30 克附子中者1 枚 = 15 克 强乌头1 枚小者 = 3 克 强乌头1 枚大者 = 5-6 克杏仁大者10 枚 = 4 克 栀子10 枚平均15 克 瓜蒌大小平均1 枚 = 46 克枳实1 枚约14.4 克 石膏鸡蛋大1 枚约40 克厚朴1 尺约30 克 竹叶一握约12 克 二、清代 1 石 = 120斤 = 70800克1 斤 = 16 两 = 590 克 1 两 = 36.9克 1 钱=10分=36.9 克 1石=2斛=100000毫升1 斛 =5斗 = 50000 毫升1 斗 = 10 升 = 1000 毫升1 升 = 10 合 = 1000 毫升1 合 = 10 毫升 1 引 = 10 丈 =355厘米1 丈 = 10 尺 = 35.5 厘米1 尺 = 10 寸 = 3.55厘米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

中医-中药-古今中药度量衡汉代1两=15.625g ; 清代:1两=36.9g 项目汉代清代 1石1石=四钧=29760克1石=120斤=70800克1钧1钧=三十斤=7440克 1斤1斤=16两=248克=液体250毫升1斤=16两=590克1两1两=24铢=15.625克1两=36.9克 1圭=0.5克 1撮=2克1钱=10分=3.69克 1石=2斛=100000毫升1斛=10斗=20000毫升1斛=5斗=50000毫升 1斗=10升=2000毫升1斗=10升=1000毫升 1升=10合=200毫升1升=10合=1000毫升 1合=2龠=20毫升1合=10毫升 1龠=5撮=10毫升1引=10丈=355厘米 1丈=10尺=35.5厘米 1尺=10寸=3.55厘米 1寸=10分=2.31厘米 一、汉代 1 石= 四钧= 29760 克 1 钧= 三十斤= 7440 克 1 斤= 16 两= 248 克= 液体250 毫升

1 圭= 0.5 克 1 撮= 2 克 1 方寸匙= 金石类2.74 克= 药末约 2 克= 草木类药末约1 克半方寸匙= 一刀圭= 一钱匙= 1.5 克 一钱匙= 1.5-1.8 克 一铢= 0.65 克 一铢= 100 个黍米的重量 一分= 3.9-4.2 克 1 斛= 10 斗= 20000 毫升 1 斗= 10 升= 2000 毫升 1 升= 10 合= 200 毫升 1 合= 2 龠= 20 毫升 1 龠= 5 撮= 10 毫升 1 撮= 4 圭= 2 毫升 1 圭= 0.5 毫升 “石”:读shí,后来读dàn “龠”:读yuè 1 引= 10 丈= 2310 厘米 1 丈= 10 尺= 231 厘米 1 尺= 10 寸= 23.1 厘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