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遗传学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复习总结

遗传学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复习总结

遗传学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复习总结
遗传学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复习总结

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又称非孟德尔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基因组:包括细胞器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中心粒基因组、膜体系基因组和动粒基因组)和非细胞器基因组(细胞共生体基因组和细胞质粒基因组)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1、正反交结果不一样,杂种后代只表现母本的性状,呈现母系遗传

2、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3、性状直接由细胞质基因控制,并通过细胞质遗传下去,即使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

4、细胞质基因只存在于细胞质的某些成分中,不能在染色体上定位。

5、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往往可传递给其它细胞。

三、叶绿体遗传

1、表现

A.紫茉莉花斑性状类是由于叶绿体前体质体变异产生白色体,导致植物细胞呈现白色。同时含有白色体和叶绿体的卵细胞受精会发育成花斑植株(同时有绿色、白色和花斑枝条)。而只含叶绿体或者白色体的卵细胞受精就会只能对应发育成绿色植株或者白色植株。B.玉米条纹(白色)叶也是由于叶绿体的变异造成,服从与紫茉莉花斑性状类似的遗传特性,只是玉米七号染色体上的白色条纹基因(ij)纯合时ij核基因使胞质内质体突变为白色,且一旦变异就以细胞质遗传的方式稳定遗传。

2、分子基础

A.叶绿体DNA的分子特点

①.ct DNA与细菌DNA相似,裸露的DNA;

②.闭合双链环状结构;

③.多拷贝:高等植物每个叶绿体中有30-60个DNA,整个细胞约有几千个DNA分子;藻类中,叶绿体中有几十至上百个DNA分子,整个细胞中约有上千个DNA分子。

④.单细胞藻类中GC含量较核DNA小,高等植物差异不明显;

⑤.一般藻类ctDNA的浮力密度轻于核DNA,而高等植物两者的差异较小。

B.叶绿体基因组的构成:

a.低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

⑴ct DNA仅能编码叶绿体本身结构和组成的一部分物质;

⑵特性:与抗药性、温度敏感性和某些营养缺陷有关。

b.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

①.多数高等植物的ctDNA大约为150kbp:烟草ctDNA为155844bp、水稻ctDNA为134525bp。

②.ctDNA能编码126个蛋白质:12%序列是专为叶绿体的组成进行编码;

③.叶绿体的半自主性:有一套完整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但功能有限需要与核基因组紧密联系。

C.叶绿体内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1.ctDNA与核DNA复制相互独立,但都是半保留复制方式;

2.叶绿体核糖体为70S、而细胞质中核糖体为80S;

3.叶绿体中核糖体的rRNA碱基成分与细胞质和原核生物中rRNA不同;

4.叶绿体中蛋白质合成需要的20种氨基酸载体tRNA分别由核DNA和ct DNA共同编码。其中脯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半胱氨酸为核DNA所编码,其余10多种氨基酸为ctDNA所编码。

四、线粒体遗传

1、表现

红色面包霉缓慢生长突变型属于线粒体遗传

酵母正常个体表现为大菌落,少数表现小菌落,其表现为细胞质遗传,菌落变小推测为线粒体基因组中细胞色素氧化相关基因的变异造成

2、分子基础

A.线粒体DNA分子特点:

●形状: 构型复杂、有开环、共价闭环、超螺旋、直线型等形式。

●基因组结构

表现出极复杂的变化

主要原因是重组使线粒体基因组的组织结构变得非常复杂

mtDNA(如人类的线粒体)与核DNA的区别:

⑴. mt DNA无重复序列;

⑵. mt DNA 的浮力密度比较低;

⑶. mt DNA的G、C含量比A、T少;

⑷. mt DNA两条单链的密度不同,分别为重链(H)和轻链(L);

⑸. mt DNA非常小,仅为核DNA十万分之一。

B.线粒体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①.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由线粒体DNA聚合酶完成。

②.有自身的核糖体,且不同的生物差异大

③.线粒体的密码子与核基因密码子有差异:

④.半自主性的细胞器

五、共生体的遗传

共生体(symbionts):不是细胞生存所必需的组成部分,仅以某种共生的形式存在于某些生物的细胞中的一种细胞质颗粒。

共生体能够自我复制,或者在核基因组作用下进行复制;对寄主表现产生影响,类似细胞质遗传的效应。

例子:草履虫的卡巴粒

草履虫(Paramecium aurelia)是一种常见的原生动物,种类很多。能够进行无性生殖(有丝分裂)、有性生殖(杂交,短时间交换一个小核,长时间交换一个小核同时交换细胞质)和自受精生殖(自交)

大核(1个),是多倍体,主要负责营养;

小核(1-2个),是二倍体、主要负责遗传。

放毒型:带有K基因和卡巴(Kappa)粒(游离于细胞质内,直径0.2~0.8μ),才能稳定分泌出一种毒素(草履虫素),没有K基因卡巴粒将无法存在下去。

敏感型:有K或k基因,而无卡巴粒,则不产生草履虫素,并对草履虫毒素敏感。

六、质粒的遗传

质粒(plasmid):广义上泛指染色体外一切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单位,包括共生生物、真核生物的细胞器和细菌染色体以外的单纯DNA分子。狭义仅指细菌、酵母和放线菌等生物中染色体以外的单纯DNA分子。

质粒几乎存在于每一种细菌细胞中,细菌质粒都是共价闭合的双链DNA,能够自主复制。附加体(episome):能够独立存在于细胞中又能整合到染色体上的质粒

举例:

F因子

七、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1、雄性不育的概念

植物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是指植物雄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有正常功能的花粉,但其雌蕊发育正常,能接受正常花粉而受精结实的现象。

2、雄性不育的分类

A.核不育型:是一种由核内染色体上基因所决定的雄性不育类型

可育基因Ms →不育基因ms,隐形纯合体msms表现为雄性不育

B.质核型:由细胞质基因和核基因互作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

细胞质基因组(线粒体或者叶绿体):可育基因N →不育基因S

核基因组:可育基因R →不育基因r

植物细胞中只要有N或者R中一个植株就表现为可育,只有在植物基因型为S(rr)时,植株才表现为不育,且在遗传中N/S和R/r分别遵循着细胞质遗传和核遗传的特点。

C.质不育: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只能保持不育但无法恢复)

3、质核不育的遗传特点

A.孢子体不育和配子体不育

孢子体不育:是指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即植株)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基因无关。孢子体基因型为RR或者Rr所有配子不论基因型是R还是r都可育,孢子体基因型为rr则配子不可育

配子体不育:是指花粉育性直接受花粉本身的基因所决定。

配子基因为R 配子可育,配子基因为r 配子不可育

B.胞质不育基因多样性与核育性基因的对应性。

有几个N就有几个R与之相对应

C.单基因不育性和多基因不育性

1-2对核基因和相应胞质基因控制的不育性

2个对上核基因和相应胞质基因控制的不育性

C.质核不育型较之核不育型容易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4、质核型雄性不育的假说

A.质核互补不育型假说

N(线粒体中)和R都可翻译得到花粉发育相关的酶,都没有时花粉无法正常发育,但当N 和R共存时N抑制R的表达,避免浪费。

B.能量供求假说

线粒体是决定质核不育型中细胞质不育性的重要载体,她决定了细胞的功能水平,而核基因决定了细胞的耗能水平,不同耗能和功能的亲本杂交得到的后代由于供求不平衡就会造成不育。

C.亲缘假说

进行远缘杂交或者远距离不同生态型杂交,由于亲本代谢存在差异导致杂种后代生理不协调,造成植株花粉败育

八、雄性不育的运用

雄性不育性主要应用在杂种优势的利用上,杂交母本获得了雄性不育性,就可以免去大面积繁育制种时的去雄工作,并保证杂交种子的纯度。

三系法

良种甲通过与已有不育系杂交再连续回交可得到良种乙

N(rr) S(rr) N(RR) /S(RR)

两系法

ms ms MSMS

九、母性影响

母性影响(maternal effect):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遗传现象。

母性影响所表现的遗传现象与胞质遗传相似,但其本质不同,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因此母性影响不是细胞质遗传,而是F1受母本基因的影响,以后还要分离。

例子

A.椎实螺的外壳旋转方向的遗传:右旋和左旋

现象:基因的表达晚了一代,个体基因决定的表型只有在杂交后才得以表现。

原因:由卵裂方式决定,属于螺旋式卵裂,卵裂方向由母体的基因型决定,子代的基因型不能再对它进行修改。

母体为DD或Dd:卵裂面向右倾斜,形成右旋

母体为dd:卵裂面向左倾斜,形成左旋

B.麦粉蛾幼年时的皮肤和成年时复眼颜色的遗传:野生型和突变型的差异是由于一种位于核基因组中犬尿素的基因的存在与否决定的,但由于母本合成的犬尿素会累积在细胞质中,其子代不论基因型为何,它的幼年时期的皮肤颜色还是会是野生型。

普通遗传学第十一章 核外遗传 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二套_.

一、名词解释: 1、母性影响 2、细胞质遗传 3、核外遗传 4、植物雄性不育 5、核不育型 二、填空题 : 1、以条斑玉米 ijij 与正常绿色玉米 (IjIj杂交,产生的后代为条斑(Ijij ,再与绿色玉米 IjIj 回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系” 配套中的“三系” 是指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不育系。雄性的育性是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S (rf rf是控制系基因型, N (RfRf 是控制系的基因型。 3、植物的雄性不育系自交表现为 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后代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 4、细胞核基因存在于 _________________,细胞质基因存在于 ________________。 5、核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 ______,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往往 ____________。 6、各种细胞器基因组主要包括有 __________基因组和 _________基因组。 7、属母性影响的性状受基因控制,后代表现型是由决定的,在代表现出孟德尔比例。 8、属持久母性影响的锥实螺F1代的外壳旋向表型与

正反交均为旋,F3代左右旋比例为。 三、选择题: 1、玉米条纹叶的性状受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共同控制。今以 IjIj (绿为母本,与ijij (条纹杂交, F2 代个体性状表现及比例为 ( A 、 3绿色:1条纹或白化 B 、 1绿色:2条纹:1白化 C 、全是条纹 D 、绿色:条纹:白化是随机的 2、高等生物细胞质遗传物质的载体有:( A、质粒 B、线粒体 C、质体 D、噬菌体 3、下列那种叙述不是细胞质遗传所特有的( A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遗传 B 、 F1代的正反交结果不同 C 、细胞质遗传属母性遗传因此也称母性影响 D 、不能在染色体上进行基因定位 4、下列有关 C 质基因叙说中,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 、细胞质质基因也是按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并能转录 mRNA ,最后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B 、细胞质基因也能发生突变,并能把产生的变异传给后代,能引起核基因突变的因素, 也能诱发细胞质基因突变。 C 、细胞质基因在细胞分裂时的分配是随机的,在子代的分布是不均等的。 D 、细胞质基因通过雄配子传递。 5、当放毒型草履虫(K/K+卡巴粒与敏感型草履虫(k/k杂交,如果接合的时间长,后代的情况为(

普通遗传学第十一章 核外遗传 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二套

一、名词解释: 1、母性影响 2、细胞质遗传 3、核外遗传 4、植物雄性不育 5、核不育型 二、填空题: 1、以条斑玉米ijij与正常绿色玉米(IjIj)杂交,产生的后代为条斑(Ijij),再与绿色玉米IjIj)回交,其后代的表现型和基因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系”配套中的“三系”是指雄性不育的保持系、和不育系。雄性的育性是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S(rf rf)是控制系基因型,N(RfRf)是控制系的基因型。 3、植物的雄性不育系自交表现为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后代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表现为_______________。 4、细胞核基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_,细胞质基因存在于________________。 5、核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______,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正反交的遗传表现往往____________。 6、各种细胞器基因组主要包括有__________基因组和_________基因组。 7、属母性影响的性状受基因控制,后代表现型是由决定的,在代表现出孟德尔比例。 8、属持久母性影响的锥实螺F1代的外壳旋向表型与的基因型一致,F2代无论正反交均为旋,F3代左右旋比例为。 三、选择题: 1、玉米条纹叶的性状受叶绿体基因和核基因共同控制。今以IjIj(绿)为母本,与ijij(条纹)杂交,F2 代个体性状表现及比例为() A、3绿色:1条纹或白化 B、1绿色:2条纹:1白化 C、全是条纹 D、绿色:条纹:白化是随机的 2、高等生物细胞质遗传物质的载体有:() A、质粒 B、线粒体 C、质体 D、噬菌体 3、下列那种叙述不是细胞质遗传所特有的() A、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遗传 B、F1代的正反交结果不同 C、细胞质遗传属母性遗传因此也称母性影响 D、不能在染色体上进行基因定位 4、下列有关C质基因叙说中,哪一条是不正确的() A、细胞质质基因也是按半保留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并能转录mRNA,最后在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B、细胞质基因也能发生突变,并能把产生的变异传给后代,能引起核基因突变的因素,也能诱发细胞质基因突变。 C、细胞质基因在细胞分裂时的分配是随机的,在子代的分布是不均等的。 D、细胞质基因通过雄配子传递。 5、当放毒型草履虫(K/K+卡巴粒)与敏感型草履虫(k/k)杂交,如果接合的时间长,后代 的情况为() A、K/K+卡巴粒(放毒型)与k/k(敏感型) B、K/k+卡巴粒(放毒型)与K/k(敏感型) C、K/K(敏感型)与k/k+卡巴粒(敏感型) D、K/k+卡巴粒(放毒型)与K/k+卡巴粒 (放毒型) 6、紫茉莉绿白斑遗传实验中,绿色、白色、绿白斑三种枝条上的花粉分别给绿色枝条上的花授粉时,杂种植株表现为() A、绿色 B、白色 C、绿白斑 D、绿色、白色、绿白斑 7、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中,S(rfrf)♀×N(rfrf)♂交配,后代基因型及育性为 ()

遗传学第一章遗传学细胞基础知识点

第一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本章要点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染色体的高级结构模型。 ?多线染色体的形成原因。 ?有丝、减数分裂染色体形态、结构、数目变化及遗传学意义。 ?无融合生殖及其类型。 ?高等动植物的生活周期。 ?染色质、染色体、同源染色体、异固缩现象、核型、核型分析、双受精、直感现象、世代交替。 ?真核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1.细胞壁。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及穿壁胞间连丝。 成分: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质。 功能:对细胞的形态和结构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2.细胞膜 成分:主要由磷脂和蛋白分子组成。 功能:选择性透过某些物质;提供生理生化反应的场所;对细胞内空间进行分隔,形成结构、功能不同又相互协调的区域。 3.细胞质 构成:蛋白分子、脂肪、游离氨基酸和电解质组成的基质。 细胞器:如线粒体、质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线粒体:双膜结构,有氧呼吸的场所,有自身的DNA,和植物的雄性不育有关。 叶绿体:双膜结构,光合作用的场所,有自身的DNA,绿色植物所特有。 核糖体:蛋白质和rRNA,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 内质网:平滑型和粗糙型,后者上附有核糖体。 高尔基体:单膜结构,分泌、聚集、贮存和转运细胞内物质的作用。 中心粒:动物及低等植物,与纺锤体的排列方向和染色体的去向有关。 4.细胞核 功能:遗传物质集聚的场所,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 组成:1. 核膜;2. 核液;3. 核仁;4. 染色质和染色体。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 间期细胞核里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网状结构称为染色质。 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卷缩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碱性染料染色很深的物质,染色体。 二者是同一物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形态。 ?不知道是什么

第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遗传学》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本章习题 1、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答: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即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规律,又称非染色体遗传、非孟德尔遗传、染色体外遗传、核外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遗传的特点:⑴. 遗传方式是非孟德尔式的;杂交后一般不表现一定比例的分离。⑵. 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F1通常只表现母体的性状,故又称母性遗传。⑶. 通过连续回交能将母本的核基因几乎全部置换掉,但母本的细胞质基因及其所控制的性状仍不消失。⑷. 由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举例:罗兹(Rhoades M. M.)报道玉米的第7染色体上有一个控制白色条纹的基因(ij),纯合的ijij植株叶片表现为白色和绿色相间的条纹。以这种条纹株与正常绿色进行正反杂交,并将F1自交其结果如下:当以绿色株为母本时,F1全部表现正常绿色与非绿色为一对基因的差别,纯合隐性(ijij)个体表现白化或条纹,但以条纹株为母本时,F1却出现正常绿色、条纹和白化三类植株,并且没有一定的比例,如果将F1的条纹株与正常绿色株回交,后代仍然出现比例不定的三类植株,继续用正常绿色株做父本与条纹株回交,直至ij基因被全部取代,仍然没有发现父本对这个性状的影响,可见是叶绿体变异之后的细胞质遗传方式。 2、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答:由于母本基因型的影响,使子代表现母本性状的现象叫做母性影响,又叫前定作用。 母性影响所表现的遗传现象与母性遗传十分相似,但并不是由于细胞质基因组所决定的,而是由于核基因的产物在卵细胞中积累所决定的,故不属于母性遗传的范畴。

普通遗传学(第2版)杨业华课后习题及答案

1 复习题 1. 什么是遗传学?为什么说遗传学诞生于1900年? 2. 什么是基因型和表达,它们有何区别和联系? 3. 在达尔文以前有哪些思想与达尔文理论有联系? 4. 在遗传学的4个主要分支学科中,其研究手段各有什么特点? 5. 什么是遗传工程,它在动、植物育种及医学方面的应用各有什么特点? 2 复习题 1. 某合子,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和a及B和b,你预期在它们生长时期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应该是下列哪一种:AaBb,AABb,AABB,aabb;还是其他组合吗? 2. 某物种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分别指出下列各细胞分裂时期中的有关数据: (1)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数 (2)减数分裂后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 (3)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着丝点数 (4)减数分裂末期II的染色体数 3. 假定某杂合体细胞内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母体,A′、B′、C′来自父本。经减数分裂该杂种能形成几种配子,其染色体组成如何?其中同时含有全部母亲本或全部父本染色体的配子分别是多少? 4. 下列事件是发生在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或是两者都发生,还是都不发生? (1)子细胞染色体数与母细胞相同 (2)染色体复制 (3)染色体联会 (4)染色体发生向两极运动 (5)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个 (6)子细胞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个成员 (7)着丝点分裂 5. 人的染色体数为2n=46,写出下列各时期的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 (1)初级精母细胞(2)精细胞(3)次级卵母细胞(4)第一级体(5)后期I (6)末期II (7)前期II (8)有丝分裂前期(9)前期I (10)有丝分裂后期 6. 玉米体细胞中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1)叶(2)根(3)胚(4)胚乳(5)大孢子母细胞

高三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高三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一仔细审题:明确题中已知的和隐含的条件,不同的条件现象适用不同 规律:1基因的分离规律:a只涉及一对相对性状;b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 分离比为3∶1;c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2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a 有两对(及以上)相对性状(两对等位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b两对相 对性状的杂合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c两对相对性状的测交 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1∶1。3伴性遗传:a已知基因在性染色体上b♀♂ 性状表现有别传递有别c记住一些常见的伴性遗传实例:红绿色盲血友病果 蝇眼色钟摆型眼球震颤(x-显)佝偻病(x-显)等二掌握基本方法:1最基础 的遗传图解必须掌握: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个体杂交的遗传图解(包括亲代 产生配子子代基因型表现型比例各项)例:番茄的红果r,黄果r,其可能的 杂交方式共有以下六种,写遗传图解:p①rrrr②rrrr③rrrr④rrrr⑤rrrr⑥rrrr★注意: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都成对存在,配子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单存在 ▲一个事实必须记住:控制生物每一性状的成对基因都来自亲本,即一个来 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2关于配子种类及计算:a一对纯合(或多对全部基 因均纯合)的基因的个体只产生一种类型的配子b一对杂合基因的个体产生 两种配子(dddd)且产生二者的几率相等。cn对杂合基因产生2n种配子, 配合分枝法即可写出这2n种配子的基因。例:aabbcc产生22=4种配子:abcabcabcabc。3计算子代基因型种类数目:后代基因类型数目等于亲代各对基因分别独立形成子代基因类型数目的乘积(首先要知道:一对基因杂交, 后代有几种子代基因型?必须熟练掌握二1)例:aaccaacc其子代基因型数目?∵aaaaf是aa和aa共2种[参二1⑤]ccccf是cccccc共3种[参二1④]答案 =23=6种(请写图解验证)4计算表现型种类:子代表现型种类的数目等于

高中生物遗传知识点总结(精选.)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总结: 伴性遗传的最大特点就是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这部分常考题目主要有伴性遗传的判断和相关计算。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常用同型的隐形个体与异型的显性个体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以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为例,如果为伴X隐性遗传,雌性隐性个体与雄性显性个体杂交,如果后代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显性性状,即为常染色体遗传,否则即为伴X遗传。 3.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 (1) 单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失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 (3 )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较常见的有红绿 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又可分四类: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为显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之一突变,杂合状态下即可发病。致病基因可以是生殖细胞发生突变而新产生,也可以是由双亲任何一方遗传而来的。此种患者的子女发病的概率相同,均为1/2。此种患者的异常性状表达程度可不尽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显性基因性状表达极其轻微,甚至临床不能查出,种情况称为失显。由于外显不完全,在家系分析时可见到中间一代人未患病的隔代遗传系谱,这种现象又称不规则外显。还有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病情表现上可有明显的轻重差异,纯合子患者病情严重,杂合子患者病情轻,这种情况称不完全外显。 常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病因和临床表现 1、多指(趾)、并指(趾)。临床表现:5指(趾)之外多生1~2指(趾),有的仅为一团软组织,无关节及韧带,也有的有骨组织。 2、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病因:珠蛋白肽链合成不足或缺失。临床表现:贫血。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复习总结

一、细胞质遗传的概念 细胞质遗传(cytoplasmic inheritance):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又称非孟德尔遗传、母体遗传) 细胞质基因组:包括细胞器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叶绿体基因组、中心粒基因组、膜体系基因组和动粒基因组)和非细胞器基因组(细胞共生体基因组和细胞质粒基因组) 二、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1、正反交结果不一样,杂种后代只表现母本的性状,呈现母系遗传 2、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杂交后代不出现一定的分离比 3、性状直接由细胞质基因控制,并通过细胞质遗传下去,即使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 4、细胞质基因只存在于细胞质的某些成分中,不能在染色体上定位。 5、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往往可传递给其它细胞。 三、叶绿体遗传 1、表现 A.紫茉莉花斑性状类是由于叶绿体前体质体变异产生白色体,导致植物细胞呈现白色。同时含有白色体和叶绿体的卵细胞受精会发育成花斑植株(同时有绿色、白色和花斑枝条)。而只含叶绿体或者白色体的卵细胞受精就会只能对应发育成绿色植株或者白色植株。B.玉米条纹(白色)叶也是由于叶绿体的变异造成,服从与紫茉莉花斑性状类似的遗传特性,只是玉米七号染色体上的白色条纹基因(ij)纯合时ij核基因使胞质内质体突变为白色,且一旦变异就以细胞质遗传的方式稳定遗传。 2、分子基础 A.叶绿体DNA的分子特点 ①.ct DNA与细菌DNA相似,裸露的DNA; ②.闭合双链环状结构; ③.多拷贝:高等植物每个叶绿体中有30-60个DNA,整个细胞约有几千个DNA分子;藻类中,叶绿体中有几十至上百个DNA分子,整个细胞中约有上千个DNA分子。 ④.单细胞藻类中GC含量较核DNA小,高等植物差异不明显; ⑤.一般藻类ctDNA的浮力密度轻于核DNA,而高等植物两者的差异较小。 B.叶绿体基因组的构成: a.低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 ⑴ct DNA仅能编码叶绿体本身结构和组成的一部分物质; ⑵特性:与抗药性、温度敏感性和某些营养缺陷有关。 b.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 ①.多数高等植物的ctDNA大约为150kbp:烟草ctDNA为155844bp、水稻ctDNA为134525bp。 ②.ctDNA能编码126个蛋白质:12%序列是专为叶绿体的组成进行编码; ③.叶绿体的半自主性:有一套完整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但功能有限需要与核基因组紧密联系。 C.叶绿体内遗传信息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系统: 1.ctDNA与核DNA复制相互独立,但都是半保留复制方式; 2.叶绿体核糖体为70S、而细胞质中核糖体为80S; 3.叶绿体中核糖体的rRNA碱基成分与细胞质和原核生物中rRNA不同; 4.叶绿体中蛋白质合成需要的20种氨基酸载体tRNA分别由核DNA和ct DNA共同编码。其中脯氨酸、赖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和半胱氨酸为核DNA所编码,其余10多种氨基酸为ctDNA所编码。

《普通遗传学》2004试题及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生物类专业2004级本科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客观题答题卷 [客观题题目]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首页表中)(每小题2分,共34分) 1.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 C.)三人分别重新发现 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 A. 1865 B. 1900 C. 1903 D. 1909 2.真核生物二价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的时期是减数分裂的(D)。 A. 前间期 B. 细线期 C. 偶线期 D. 双线期 3.某被子植物,母本具有一对AA染色体,父本染色体为aa。通过双受精形成的种子子 叶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B)。 A. aa B. Aa C. Aaa D. AAa 4.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传递的是(A)。 A. 不同频率的基因 B. 不同频率的基因型 C. 亲代的性状 D. 各种表现型

5.人类中色素缺乏症(白化病)受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色素由显性基因A控制。表现型 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小孩。他们另外两个小孩均患白化病的概率为(A)。 A. 1/16 B. 1/8 C. 1/4 D. 1/2 6.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 锈,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C)。 A. Ddrr×ddRr B. DdRR×ddrr C. DdRr×ddrr D. DDRr×ddrr 7.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雌蝇杂合体和红眼 雄蝇交配,子代中眼色的表现型是()。 A. 雌果蝇:? 红眼、?白眼 B. 雌果蝇:?红眼、?白眼 C. 雄果蝇:? 红眼、?白眼 D. 雄果蝇:?红眼、?白眼 8.染色体的某一部位增加了自身的某一区段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称为()。 A. 缺失 B. 易位 C. 倒位 D. 重复 9.对一生物减数分裂进行细胞学检查,发现后期I出现染色体桥,表明该生物可能含有 ()。 A. 臂间倒位染色体 B. 相互易位染色体 C. 臂内倒位染色体 D. 顶端缺失染色体 10.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形成缺失环中包含()。 A. 一条缺失染色体 B. 两条缺失染色体 C. 一条正常染色体 D. 两条正常染色体 11.通常把一个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具有的染色体称为该物种的()。 A. 一个同源组 B. 一个染色体组 C. 一对同源染色体 D. 一个单价体 12.有一株单倍体,已知它具有两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发现其全部为二价体,说明 它是来自一个()。 A. 同源四倍体 B. 异源四倍体 C. 三体植株 D. 四体植株 13.假定在一个植物株高由A, a和B, b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决定,基因效应相等且可累加。 双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中与F1植株高度相等植株约占()。 A. 1/16 B. 4/16 C. 6/16 D. 15/16

普通遗传学习题集

一、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二、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三、如果正反杂交试验获得的F1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于(1)性连锁;(2)细胞质遗传;(3)母性影响。你如何用试验方法确定它属于哪一种情况? 四、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五、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有何异同?二者在遗传上的相互关系如何? 六、试比较线粒体DNA、叶绿体DNA和核DNA的异同。 七、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几种类型?其遗传基础如何? 八、一般认为细胞质的雄性不育基因存在于线粒体DNA上,为什么? 九、如果你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你如何确定它究竟是单倍体、远缘杂交F1、生理不育、核不育还是细胞质不育? 十、用某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得到F1全部正常可育。将F1的花粉再给不育系亲本授粉,后代中出现90株可育株和270株不育株。试分析该不育系的类型及遗传基础。 十一、现有一个不育材料,找不到它的恢复系。一般的杂交后代都是不育的。但有的F1不育株也能产生极少量的花粉,自交得到少数后代,呈3:1不育株与可育株分离。将F1不育株与可育亲本回交,后代呈1:1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分离。试分析该不育材料的遗传基础。 (参考答案) 一、 (P273-274)遗传方式为非孟德尔式,后代无一定比例.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 (核遗传:表现相同,其遗传物质完全由雌核和雄核共同提供的;质遗传:表现不同,某些性状只表现于母本时才能遗传给子代,故胞质遗传又称母性遗传。) 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 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即可传递给其它细胞。 基因定位困难。 ∵带有胞质基因的细胞器在细胞分裂时分配是不均匀的。 二、 (P274-276)。 母性影响:由核基因的产物积累在卵细胞中的物质所引起的一种遗传现象。 ∴母性影响不属于胞质遗传的畴,十分相似而已。 特点:下一代表现型受上一代母体基因的影响。 三、 连续进行自交。F 2出现分离则属于性连锁;若F 2 不分离,F 3 出现3:1分离则属于母 性影响;若F 2、 F 3 均不分离,则属于细胞质遗传。 四、真核生物有性过程: 卵细胞:有细胞核、大量的细胞质和细胞器(含遗传物质); ∴能为子代提供核基因和它的全部或绝大部分胞质基因。 精细胞:只有细胞核,细胞质或细胞器极少或没有; ∴只能提供其核基因,不能或极少提供胞质基因。 ∴一切受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性状,其遗传信息只能通过卵细胞传给子代,而不能通过精细胞遗传给子代。 五、共同点:

普通遗传学试题及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 客观题答题卷 [客观题题目] 一、选择题(请将答案填入首页表中)(每小题2分,共34分) 1.狄·弗里斯(de Vris, H.)、柴马克(Tschermak, E.)和柯伦斯(Correns, C.)三人分别重新发现 孟德尔(Mendel, G. L.)遗传规律,标志着遗传学学科建立的年份是(B)。 A. 1865 B. 1900 C. 1903 D. 1909 2.真核生物二价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相互排斥的时期是减数分裂的(D)。 A. 前间期 B. 细线期 C. 偶线期 D. 双线期 3.某被子植物,母本具有一对AA染色体,父本染色体为aa。通过双受精形成的种子子 叶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B)。 A. aa B. Aa C. Aaa D. AAa 4.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传递的是(A)。 A. 不同频率的基因 B. 不同频率的基因型 C. 亲代的性状 D. 各种表现型 5.人类中色素缺乏症(白化病)受隐性基因a控制,正常色素由显性基因A控制。表现型

正常的双亲生了一个白化病小孩。他们另外两个小孩均患白化病的概率为(A)。 A. 1/16 B. 1/8 C. 1/4 D. 1/2 6.小麦高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锈病(R)对感锈病(r)为显性,现以高秆抗锈×矮秆感锈, 杂交子代分离出15株高秆抗锈,17株高秆感锈,14株矮秆抗锈,16株矮秆感锈,可知其亲本基因型为(C)。 A. Ddrr×ddRr B. DdRR×ddrr C. DdRr×ddrr D. DDRr×ddrr 7.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红眼雌蝇杂合体和红眼 雄蝇交配,子代中眼色的表现型是()。 A. 雌果蝇:? 红眼、?白眼 B. 雌果蝇:?红眼、?白眼 C. 雄果蝇:? 红眼、?白眼 D. 雄果蝇:?红眼、?白眼 8.染色体的某一部位增加了自身的某一区段的染色体结构变异称为()。 A. 缺失 B. 易位 C. 倒位 D. 重复 9.对一生物减数分裂进行细胞学检查,发现后期I出现染色体桥,表明该生物可能含有 ()。 A. 臂间倒位染色体 B. 相互易位染色体 C. 臂内倒位染色体 D. 顶端缺失染色体 10.缺失杂合体在减数分裂联会时形成缺失环中包含()。 A. 一条缺失染色体 B. 两条缺失染色体 C. 一条正常染色体 D. 两条正常染色体 11.通常把一个二倍体生物配子所具有的染色体称为该物种的()。 A. 一个同源组 B. 一个染色体组 C. 一对同源染色体 D. 一个单价体 12.有一株单倍体,已知它具有两个染色体组,在减数分裂时发现其全部为二价体,说明 它是来自一个()。 A. 同源四倍体 B. 异源四倍体 C. 三体植株 D. 四体植株 13.假定在一个植物株高由A, a和B, b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决定,基因效应相等且可累加。 双杂合体(AaBb)自交后代中与F1植株高度相等植株约占()。 A. 1/16 B. 4/16 C. 6/16 D. 15/16 14.在估算异花授粉植物广义遗传率时,可以用来估计性状环境方差的是()。

11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只是分享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一、名词解释 1、细胞质基因:也叫染色体外基因,是所有细胞器和细胞质颗粒中的遗传物质的统称。 2、细胞质遗传:子代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内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现象。也叫母系遗传、核外 遗传、母体遗传。 3、母性影响:子代的某一表型受到母亲基因型的影响,而和母亲的基因型所控制的表型一 样。 4、持续饰变:环境引起的表型改变通过母亲细胞质而连续传递几代,变异性逐渐减少,最 终消失的遗传现象。 5、雄性不育:植株不能产生正常的花药、花粉或雄配子,但它的雌蕊正常,能接受正常花 粉而受精结实。 6、核质互作雄性不育型:也叫质核互作型,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作用控制的雄性不育 类型。 二、是非题 1、已知一个右旋的椎实螺基因型为Dd,它自体受精产生后代应该全部是左旋。(×) 2、母性影响不属于细胞质遗传的范畴,是受母亲核基因控制的。(√) 3、叶绿体基因组控制的性状在杂交后代中不分离。(×) 4、玉米埃型条纹的遗传过程中,叶绿体变异一经发生,便以细胞质遗传的方式稳定传递, 不再受核基因的控制。(√)5、高等动植物的精细胞中几乎不含有细胞质(器),因而细胞质内的遗传物质主要通过卵细 胞传递给后代。(√)6、核基因型为Aa的草履虫自体受精,产生核基因型为AA、Aa、aa的三种后代,且三者比 为1:2:1。(×) 7、草履虫的放毒特性依赖于核基因K,因此有K基因就是放毒型,否则就是敏感型。(×) 8、利用化学药物杀死一个正常植株的花粉,它的雌花与正常花粉授粉,受精获得的子代也 就能表现出雄性不育的特性了。(×) 9、植物的雄性不育的主要特征是雄蕊和雌蕊发育不正常。(×) 10、在质不育型的植物雄性不育中,找不到不育系的保持系。(×) 11、在核不育型的植物雄性不育中,找不到不育系的恢复系。(×) 12、核不育型雄性不育植株后代的分离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 13、持续饰变不能隔代遗传,无论在后代中怎样选择,最终性状终将消失。(√) 三、填空题 1、紫茉莉花斑遗传是受叶绿体控制的;红色面包霉缓慢生长突变型是由线粒体所 决定的。 2、草履虫放毒型的稳定遗传必须有核基因K 和卡巴粒同时存在,核基因K决定 卡巴粒的增殖,而草履虫素则是由卡巴粒产生的。 3、一个放毒型草履虫与一敏感型个体短时间接合,无细胞质的转移,结果半数的接合后体 是敏感型,其余为放毒型的,而后放毒型接合后体自体受精,只产生放毒型的,敏感型接合后体自体受精,亦只产生敏感型个体,则这两个原始品系中放毒型基因型是 KK+卡巴粒,敏感型基因型是 KK无卡巴粒。 4、将生长缓慢的小酵母菌落与正常野生型菌落进行杂交,如子代都为野生型,说明缓 慢生长的性状是由细胞质基因控制的,如子代发生了野生型和小菌落的分离,说

(完整版)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伴性遗传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知识点总结: 伴性遗传的最大特点就是性状与性别的关联,这部分常考题目主要有伴性遗传的判断和相关计算。判断是伴性遗传还是常染色体遗传,常用同型的隐形个体与异型的显性个体杂交,根据后代的表现型进行判断。以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为例,如果为伴X隐性遗传,雌性隐性个体与雄性显性个体杂交,如果后代雄性个体中出现了显性性状,即为常染色体遗传,否则即为伴X遗传。 高中生物遗传学知识点—遗传病 常见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有以下这几种:(1)单基因遗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并指、多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白化病、失天性聋哑 X连锁隐性遗传:血友病、红绿色盲; X连锁显性遗传:抗维生素D佝偻病; Y连锁遗传:外耳道多毛症; (2)多基因遗传:唇裂、先天性幽门狭窄、先天性畸形足、脊柱裂、无脑儿; (3)染色体病:染色体数目异常:先天性愚型病; 染色体结构畸变:猫叫综合症。 单基因遗传:单基因遗传病是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较常见的有红绿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根据致病基因所在染色体的种类,通常又可分四类: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致病基因为显性并且位于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之一突变,杂合状态下即可发病。致病基因可以是生殖细胞发生突变而新产生,也可以是由双亲任何一方遗传而来的。此种患者的子女发病的概率相同,均为1/2。此种患者的异常性状表达程度可不尽相同。在某些情况下,显性基因性状表达极其轻微,甚至临床不能查出,种情况称为失显。由于外显不完全,在家系分析时可见到中间一代人未患病的隔代遗传系谱,这种现象又称不规则外显。还有一些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病情表现上可有明显的轻重差异,纯合子患者病情严重,杂合子患者病情轻,这种情况称不完全外显。

普通遗传学第五章连锁遗传自出试题及答案详解第一套

连锁遗传 一、名词解释 1、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 2、相引性与相斥性 3、交换 4、连锁群 5、基因定位 6、干涉 7、并发系数 8、遗传学图 9、四分子分析 10、原养型或野生型 11、缺陷型或营养依赖型 12、连锁遗传 13、伴性遗传 14、限性遗传 15、从性遗传 16、交换 17、交换值 18、基因定位 19、单交换 20、双交换 二、填空题 1、有一杂交:CCDD× ccdd ,假设两位点是连锁的,而且相距20 个图距单位。F2 中基因型(ccdd)所占比率为。 2、在三点测验中,已知AbC和aBc 为两种亲本型配子, 在ABc 和abC为两种双交换型配子, 这三个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 (1)三对基因皆独立遗传 __________ 种,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其中两对基因连锁,交换值为0,一对独立遗传 ____________ 种,比例为 (3)三对基因都连锁 __________________ 种,比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A和B两基因座距离为8个遗传单位,基因型AB/ab个体产生AB和Ab配子分别 占% 和%。 5、当并发系数C=1时,表示。当C=0 时,表 示,即;当1>C>0 时,表 示。即第一次见换后引起邻近第二次交换机会 的。C>1 时,表示,即第一次见换后引起邻近第二次交换机会的。常在中出现这种现象。 6、存在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一个。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应 该等于,由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生物,其连锁群数目应于。 7、如果100 个性母细胞在减数分裂时有60 个发生了交换,那麽形成的重组合配子将 有个,其交换率为。

细胞遗传学知识点总结

着丝粒(centromere) 是染色体上染色很淡的缢缩区,由一条染色体所复制的两个染色单体在此部位相联系。含有大量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序列。 包括3种不同的结构域: 1. 着丝点结构域(kinetochore domain):纺锤丝附着的位点; 2.中央结构域(central domain):这是着丝粒区的主体,由富含高度重复序列的DNA构成; 3. 配对结构域(pairing domain):这是复制以后的姊妹染色单体相互连接的位点。 着丝粒的这三种结构域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并不独立发挥作用。正是3种结构域的整合功能,才能确保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有序分离。 发芽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的着丝粒由125bp左右的特异DNA序列构成,其它模式生物包括裂解酵母(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以及人类,它们的着丝粒均由高度重复的DNA序列构成、但序列均不同。 染色体着丝粒中与纺锤丝相连接的实际位置,微管蛋白的聚合中心,由蛋白质所组成。 与着丝粒的关系:着丝粒是动粒的附着位置,动粒是着丝粒是否活跃的关键。每条染色体上有两个着丝点,位于着丝粒的两侧,各指向一极。 ?功能:姊妹染色单体的结合点 ?着丝点的组装点 ?纺锤丝的附着点 ?着丝粒的功能高度保守 在染色体配对及维系生物体遗传信 息稳定传递中起作重要作用。 组成(DNA-蛋白质复合体):着丝粒DNA:不同的生物中具有特异性,着丝粒蛋白:在真核生物中是保守的。 水稻着丝粒DNA的组成:CentO:155-bp重复序列,CRR:着丝粒特异的逆转座子。 在活性着丝粒中,着丝粒特异组蛋白H3(CENH3)取代了核小体组蛋白八聚体中的组蛋白H3, 形成含CENH3的核小体。因此,CENH3是真核生物内着丝粒的根本特征, 是功能着丝粒的共同基础, 可作为功能着丝粒染色质的识别标记。 →着丝粒分裂:正常分裂(纵向分裂),横分裂或错分裂(misdivision)。说明问题:着丝粒并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一个复合结构,断裂的着丝粒具有完整功能。 分散型着丝粒又称散漫型着丝粒(holocentromere)又称多着丝粒(polycentromere) 某些生物中,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不是固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而是整个染色体上都有分布,或2个或2个以上,纺锤丝可以与染色体上的许多点连接。 →特点:细胞分裂中期,与赤道板平行排列 →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平行地向两极移动 →X射线照射,染色体断裂,无论断片大小,均能有规律地走向两极 偏分离现象:基因杂合体Aa产生的A配子与a配子的分离不等于1:1 验证方式: 人类新着丝粒: ?结构不同于普通的着丝粒,通常不具有高度重复的α-卫星DNA ?可以组装成动粒并行使着丝粒的功能 ?16条染色体上发现了40多个新着丝粒 端粒: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端粒DNA和蛋白质组成。其端粒DNA是富含G的高度保守的重复核苷酸序列。 组成: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端粒DNA序列由(5‘-TTAGGG-3’)反复串联组成

《普通遗传学》2004试题参考答案

《普通遗传学》试题(A)参考答案 适用专业年级:生物科学相关专业 三、解释下列各对名词(每小题4分,共16分) 1. 不完全显性是指F1表现为两个亲本的中间类型。 共显性是指双亲性状同时在F1个体上表现出来。 2. 同义突变:由于遗传密码的简并性,当DNA分子上碱基发生替换后产生新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从而不会导致所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这种突变称为同义突变。 3. 外源DNA先吸附在感受态细菌细胞上,细胞膜上的核酸酶把一条单链切出后,使另一条单链进入细胞,并通过部分联会置换受体对应染色体区段,稳定的整合到受体DNA中的这一过程就是转化。(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的DNA而使它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致育因子F因子通过菌株细胞结合,单向的从雄性供体细胞转移到雌性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这一过程就是结合。(遗传物质从供体[donor]转移到受体[receptor]的重组过程)。 4. 倒位杂合体:一对同源染色体中,一条是倒位染色体,另一条是正常染色体,这样的个体称为倒位杂合体。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 答:性状的变异有连续的和不连续的两种,表现不连续的变异的性状称为质量性状,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数量性状特征:遗传基础是微效多基因系统控制,遗传关系复杂(0.5分);呈连续性变异(0.5分);数量性状的表现容易受环境影响(0.5分);主要是生产、生长性状(0.5分);在群体的水平用生物统计的方法研究数量性状(0.5分)。 质量性状特征:遗传基础是少数主基因控制的,遗传关系较简单(0.5分);呈不连续变异(0.5分);质量性状的表现对环境不敏感(0.5分);主要是品种特征外貌特征等性状(0.5分);在家庭的水平通过系谱分析、概率论方法研究质量性状(0.5分)。 2. 答:雄性不育性是植物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它是指植株在形成花粉或雄配子时,由于自身或环境的原因不能形成正常的雄配子或不能形成雄配子现象(2分)。可遗传的雄性不育性有三种遗传类型:核不育型是由核基因决定的不育类型(1分);细胞质不育型是由细胞质因子控制的不育类型(1分);核质互作不育型是由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的雄性不育类型(1分)。 3. 简述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 答:(1)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这是因为:性母细胞(2n)通过减数分裂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半的雌雄配子(n),然后雌雄配子(n)通过受精结合又形成子一代染色体数目与亲本数

遗传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遗传学教学大纲讲稿要点 第一章绪论 关键词: 遗传学 Genetics 遗传 heredity 变异 variation 一.遗传学的研究特点 1. 在生物的个体,细胞,和基因层次上研究遗传信息的结构,传递和表达。 2. 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世代的传递和个体间的传递。 3. 通过个体杂交和人工的方式研究基因的功能。 “遗传学”定义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结构,信息传递,表达和调控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遗传 heredity 生物性状或信息世代传递的现象。 同一物种只能繁育出同种的生物 同一家族的生物在性状上有类同现象 变异variation 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现象。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存在差别。 生物的子代之间存在差别。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基本因素。遗传维持了生命的延续。没有遗传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物种。 变异使得生物物种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形成,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进化,遗传与变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得生物生生不息,造就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二.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865年Mendel发现遗传学基本定律。建立了颗粒式遗传的机制。 1910年Morgan建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系。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1年Watson和Crick的DNA构型。 1961年Crick遗传密码的发现。 1975年以后的基因工程的发展。 三. 遗传学的研究分支 1. 从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划分 进化遗传学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学机制与作用的遗传学分支科学 生物进化的机制突变和选择 有害突变淘汰和保留 有利突变保留与丢失 中立突变 DNA多态性 发育遗传学研究基因的时间,空间,剂量的表达在生物发育中的作用分支遗传学。 特征:基因的对细胞周期分裂和分化的作用。 应用重点干细胞的基因作用。 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 免疫遗传学研究基因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的遗传学分支。 重点不是研究免疫应答的过程, 而是研究基因在抗体和抗 原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2. 从遗传学研究的层次划分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的改变的遗传学分支。

第十一章 细胞质遗传(习题)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习题) 1. 什么叫细胞质遗传?它有哪些特点?试举例说明之。 2. 何谓母性影响?试举例说明它与母性遗传的区别。 3. 如果正反杂交试验获得的F 1 表现不同,这可能是由于(1)性连锁;(2)细胞质遗传;(3)母性影响。你如何用试验方法确定它属于哪一种情况? 4. 细胞质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5. 细胞质基因与核基因有何异同?二者在遗传上的相互关系如何? 6. 试比较线粒体DNA、叶绿体DNA和核DNA的异同。 7. 植物雄性不育主要有几种类型?其遗传基础如何? 8. 一般认为细胞质的雄性不育基因存在于线粒体DNA上,为什么? 9. 如果你发现了一株雄性不育植株,你如何确定它究竟是单倍体、远缘杂交F 1 、生理不育、核不育还是细胞质不育? 10. 用某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得到F 1全部正常可育。将F 1 的花粉再给不育系亲 本授粉,后代中出现90株可育株和270株不育株。试分析该不育系的类型及遗传 基础。 11. 现有一个不育材料,找不到它的恢复系。一般的杂交后代都是不育的。但有的F 1 不育株也能产生极少量的花粉,自交得到少数后代,呈3:1不育株与可育株 分离。将F 1 不育株与可育亲本回交,后代呈1:1不育株与可育株的分离。试分析该不育材料的遗传基础。 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参考答案) 1、(P273-274)遗传方式为非孟德尔式,后代无一定比例.正交和反交的遗传表现不同。 (核遗传:表现相同,其遗传物质完全由雌核和雄核共同提供的;质遗传:表现不同,某些性状只表现于母本时才能遗传给子代,故胞质遗传又称母性遗传。)连续回交,母本核基因可被全部置换掉,但由母本细胞质基因所控制的性状仍不会消失; 由细胞质中的附加体或共生体决定的性状,其表现往往类似病毒的转导或感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