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高一语文备课组陈小刚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设想

(一)课前准备

(二)1、要求每个小组查找至少一个姓氏的来源及相关历史名人;

(三)2、小组间进行交流,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四)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五)(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各自姓氏的来源,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3、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五、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导入

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有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2、姓氏源流

(1)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姚等;

(2)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3)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4)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6)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7)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8)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9) 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10)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自己姓氏的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呢?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3、学生展示交流

4、小结

每个姓氏都有自己的由来以及相关的故事。姓氏寻根所寻觅的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之根,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增强民族凝聚力都具有积极意义。了解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探讨姓氏寻根现象,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海外华人寻根问祖、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团结、完成国家统一大业,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认同感。

(二)年节风俗

1、外国: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感恩节等;

2、中国: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等;

3、请同学给大家讲解各个节日的来源及风俗,共同感知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

4、小结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更是文化积淀深厚,但是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越来越流行,而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遗忘。面对这种现象,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重拾我国传统的节日文化。同学们应该对西方节日采取正确的态度,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节日,让中西方节日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共同发扬光大,成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宝藏。

(三)作业

写一篇关于你所在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的小论文。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教学参考 1204 1813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学习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学习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调查法讨论法探究法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知识链接】 1、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中华姓氏起源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有了姓。那时是母系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跟母亲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姓”是从居住的村落,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而来。“氏”是从君主所封的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者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而来。所以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没有氏。同“氏”

的男女可以通婚,同“姓”的男女却不可以通婚。因为中国人很早就发现这条遗传规律:近亲通婚对后代不利。公元627年,唐太宗有个吏部尚书高士廉,把民间的“姓”记录下来,写成一本书《氏族志》,颁布天下,作为当时推举贤能作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据。《百家姓》是公元960年北宋的时候写的,里面一共收集了单姓408个,复姓30个,一共438个。发展到后来,总数据说有已达5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我国姓氏丰富,表明了历史悠久。姓氏中反应了历史。古代姓氏有别,姓表血统,氏则表官职、居地、职业等。同一姓可以衍分许多氏。今日的姓大多来自于古代的氏。上古的原始氏族,人们就有姓了。当时社会氏族以母系为中心,帝王都以女旁为姓,比如神农姓姜,黄帝姓姬,虞舜姓姚等等。随着人口的增多,姓氏也多来,五花八门,各有原由。历史上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代开始的。由于同姓者越来越多,为了区别家族间的地位、出身,便产生了氏。氏的本义为“支”、“歧”,“所以别子孙所出也”。姓氏原来只有贵族才有,一般百姓没有姓氏。战国以后,人们渐渐以氏为姓,姓与氏合一。汉魏时,则通谓之姓。姓氏使我们想起远古母系亲属集团,想起中国古代诸侯林立的情景,想起太古图腾社会的图腾信仰,想见历代的许多行业,想到中华民族血统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痕迹。 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个根。根就是源。人类文化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必有其产生的根源。寻找这个根源,具有深远的意义。 文化的及特点:文化这一概念延伸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凡是反映人类历史生活的形态都可以称为文化,如婚姻文化、丧葬文化、居室文化、交通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山水文化、建筑文化等等。 (1)根据区域分为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等。 (2)根据时代划分为秦汉文化、隋唐文化、两宋文化、明清文化等。 (3)根据专题,分为哲学文化、伦理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艺术文化、科技文化等。 (4)根据民族,分为汉族文化、满族文化、藏族文化、苗族文化等。 (5)根据国家,分为中华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埃及文化等。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学习过程】 一.分析姓氏源流 (一)趣味学习(B级)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的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高一语文备课组陈小刚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设想 (一)课前准备 1、要求每个小组查找至少一个姓氏的来源及相关历史名人; 2、小组间进行交流,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分享各自姓氏的来源,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3、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 五、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导入 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有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2、姓氏源流 (1)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姚等; (2)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3)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4)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5)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6) 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7) 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8)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精品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课件教学设计 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二)“梳理探究”模块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姓氏源流,掌握姓氏的来源、发展脉络及相关知识。 2、通过探究姓氏背后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爱好,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教学重点: 掌握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了解自己姓氏的源流。 教学难点: 通过寻根问祖,培养自己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你知道班上的同学有多少种姓氏吗?你知道中国有多少种姓氏吗? 二、整体感知 1、《百家姓》:北宋初期江浙地区的一个文人编写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北宋的国姓——“赵”放在了第一位,《百家姓》的姓氏并不是按姓氏人数多少来排列的。 2、《中国姓氏大辞典》:最新出版的2010年《中国姓氏大辞典》共收录23813个汉字姓氏,目前仍在使用的姓氏超过7000个。“李”姓人口当时约有1亿左右,占全国总人口的7%,在新百家姓中排名第一。 三、姓氏的来源 (一)现场查找你的姓氏来源 查找资料,说说你的姓氏来源,资源推荐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df14879246.html,,方式:做好姓氏ppt 或摘抄笔记,我们一起来分享交流。 (二)中国9大姓氏来源 1、以图腾定姓氏 如:熊、虎,图腾记载先古人民的生活,这种文化通过姓氏文化得到一定的传承。 2、以神话传说为姓氏 例如: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有人姓青鸟。 3、以国名封地为姓氏 例如:造父,善御,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 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guī)满,封他为陈侯。其子孙后来就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4、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氏 例如:居住在西门附近的人,便以西门为姓。 5、以官职职业为姓氏 例如:陶、屠都是以职业为姓。 6、以亲属排行为姓氏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3. 教学用具 多媒体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 源。

二、课堂学习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 教学目标 1、梳理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2、梳理现在的姓氏产生的途径。 3、通过资料的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4、培养学生身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以及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5、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及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梳理姓与氏源起特点及作用。 2、梳理探究姓氏合一时间以及原因。 教学难点: 1、同姓为什么不可以通婚。 2、通过探讨炎黄子孙,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教学方法 以问题引领教学;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创设情景,以解决环环相扣的问题作为课堂进行的主要方式。教学中学生结合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自主展示为主,最后教师进行梳理,提升课堂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百家姓图腾》的视频一段意境深远的古典乐曲,一个个优美而神秘的图腾文字,相信已经将我们的思绪带入了那个遥远的年代,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回顾几个历史典故。 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回答: (1)、下列历史典故中的人物是谁? (2)、他们姓什么? 2、老师在百度中曾经搜到过这样一些内容,是关于他们的姓氏的(出示课件) 3、请同学们根据这些资料总结古代“姓氏”在使用时的特点。 学生说,教师板书(副板书:姓氏分途一人一姓多氏男称姓女称氏姓氏合一) 二、新课 (一)梳理姓氏分途时各自的特点 1、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你得知了关于“姓”的哪些相关知识。 教师总结: (1)姓的产生 (2)姓的作用 2、请同学们分小组整理自己搜集的关于“氏”的内容,请组长代表发言,其他组可以 进行补充: (一组)氏是如何产生的? (二组)氏在社会存在中表现为哪些特点? (三组)氏的作用是社么?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加深对“氏”的理解 3、请同学们概括姓、氏有哪些区别? (二)探究姓氏合一 1、请同学们阅读一段材料,根据材料结合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探究问题: (1)姓氏合一与什么时期? (2)姓氏合一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展示 2、请同学们练习生活实际,谈一谈“姓氏合一”的后世影响。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地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了解姓氏来源地几种常见地形成方式. 、了解各种年节风俗地来源. 、了解我国地民族构成,民族地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地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地了解、年节风俗地形式和民族地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地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地由来. 、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地不同来源. 、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地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地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课堂学习 、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地基本知识,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 、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地来源.探究我国地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地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地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见秦涧泉对自己姓地尴尬.而著名地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地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地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地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地“百”,而是多地意思.最早在宋地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地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地有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地?经过一段时间地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地姓氏文化.)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地,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地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地(比如介绍我班地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 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 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叫秦涧泉的人在游览岳王庙时,看到南宋大奸臣秦桧夫妇跪岳王庙前,义愤地在岳王庙前题诗:“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可

见秦涧泉对自己姓的尴尬。而著名的孔庆东教授每每出来讲学,总是很自豪的向听众介绍自己是孔子的第十三代传人。从对比中问学生这是为什么呢?(可见,姓氏对我们是很重要的。) 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流传已久的百家姓里到底有多少个姓氏? (“百”并非就仅指确切的“百”,而是多的意思。最早在宋的时候出现关于百家姓的一本小册子,后来经过明清不断地新修,到今天大概有四千多种,常用的有19种。那么,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现在又是什么样子呢?好,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让国人骄傲的姓氏文化。) 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姓氏这两个字。在炎黄之前人是没有姓名的,到炎黄时期出现了姓名,那时候人首先出现的是名后来才有姓,而且名和姓是不相连的(比如介绍我班的一位同学小明,王氏)把名和姓连起来是战国秦汉时期,比如刘邦、陈胜、吴广。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 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 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氏”的本源义是木本即植物的根,在父氏社会中,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而族长或有权势者往往一夫多妻,男子升到一家之长的地位。这时出现了同一姓所衍生的分支,但是当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氏的,只有贵族男子才有氏。那么可见“氏”是用来区别“贵贱”。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汉族最大的十个姓是:张、王、李、赵、陈、杨、吴、刘、黄、周。这十个姓占华人人口40%,约四亿人。 第二大的十个姓是:徐、朱、林、孙、马、高、胡、郑、郭、萧。占华人人口10%以上。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及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的几种常见的来源;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民族及民族文化。 【教学难点】 通过对姓氏、年节风俗和民族的源流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形式】 多媒体演示;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教学建议】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探源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光大。 【教学课时】 这种探究型的课很难通过一节两节课解决问题,往往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具体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接触阶段。这个阶段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即《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明白文中所讲的内容,从中受到启发。然后选择自己的课题。 2.准备阶段。主要是准备论文的写作。要查找有关资料,请教有关专家。 3.交流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的资料展示出来,可以分组交流。 【教学步骤】 (以下用幻灯片展示) 一、导入 提起姓氏,人们最熟悉的自然是《百家姓》。《百家姓》以“百家”为名,实收单姓408个、复姓30个,共计438个。《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非因为“赵”为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它是宋代钱塘儒生所作。宋代的皇帝是赵氏,“赵”自然成为“天下第一姓”,不排在首位,就有“欺君之罪”,会引祸上身。 下面是按人口比例统计得出的我国新的“百家姓”顺序,看看你的姓排在哪?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罗梁宋郑谢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许傅沈曾彭吕苏卢蒋蔡贾丁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任姜范方石姚谭廖邹熊金陆郝孔白崔康毛邱秦江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雷钱汤尹黎易常武乔贺赖龚文庞樊兰殷施陶洪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章鲁葛伍韦申尤毕聂丛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