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知识点..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知识点..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知识点..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知识点..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知识点

第一章

1、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是什么,其基本程序如何。

特征:继承性、创新性、系统性、控制性、客观性

基本程序:1、准备阶段---规划设计:选题、假设、对象、抽样、方案

2、现象阶段---收集资料:观察、调查、实验、测量

3、实体阶段---整理分析和加工资料:逻辑、统计

4、本质阶段---提出结论,形成理论,撰写论文

2、教育技术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一)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二)探求科学规律

(三)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1、形成一些科学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2、做出基本关系的判断,形成原理、定理、定律、原则

3、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理论体系

4、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有哪些作用

(一)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二)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三)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四)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4、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属于科学方法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

5、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是什么

教育科学研究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以探索人类教育现象的客观本质规律或解决教育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科学认识研究和实践活动过程。

教育研究的效度:指研究结果真实、正确地反映教育研究对象情况的程度,即研究结果符合客观教育实际的程度。

教育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的前后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它是研究结果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反映。

6、教育科学研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二)系统性原则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四)教育性原则

(五)伦理性原则

7、教育科学研究通常遵循哪些步骤

(1)选定课题并提出假设

(2)查阅文献

(3)设计研究方案

(4)实施研究并收集资料

(5)处理分析资料

(6)检验假设并做出结论

8、讨论:根据本章所学,你认为教育技术学研究人员应具有怎样的研究态度?

第二章

1、课题选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4)针对性原则

(5)可行性原则

2、研究变量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有何特征

按性质分为分类变量(类别变量)、等级变量、等距变量和等比变量四种。

按作用分为:(1)自变量(X)特征:其变化会导致研究对象发生反应;

其变化能够被研究者操纵控制;

其变化是受计划安排、呈系统性变化的

(2)因变量特征: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

有待观察或测量;

是能够以某种反应参数来表征

(3)干扰变量:除自变量外,另外一些引起对象因变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使得研究者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与解释,称为干扰变量。主观、客观因素均有

(4)另外的变量

1、有机变量:表示研究中个体先天特征的变量。不能随机分配。有时可以作为自变量加以控制,此时成为控制变量。

2、控制变量:不起主要作用的次要自变量,其效果可由研究者控制。

补充: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概念

自变量:即由研究者安排的、人为操纵控制、作有计划变化的诸因素。

因变量:又称应变量或依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需要观测的变化因素。

3、什么是研究假设,研究假设的表述方式有几种

研究假设简称假设,是对问题的答案、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关系或某些现象的性质的推测或提议。判断其是否正确,叫检验假设,其结果不是支持假设就是否定假设。

科学研究,就是验证假设的过程

研究假设的表述方式:

1、存在式表述(描述型假设):

“在C的条件下,A具有B的性质”

2、条件式表述:

“在C的条件下,如果有A,则有B”

3、差异式表述:

“在C的条件下,A和B之间存在差异”

4、函数式表述:

“在C的条件下,随着A的改变,B将作某某方式的变化”

举例:教材第30-31页

4、什么是抽样,常用的抽样方法有哪些

抽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根据对样本研究所得的数据,对全部研究对象的特征作出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估计和推算,以达到对总体的认识。概率抽样包括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等距抽样)、分层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等方法

随机抽样应遵循的原则(看看)

1、随机性原则:即总体中每一个个体被抽取的机会相等,任何个体与个体之间是彼此独立的,在选择上没有联系。

该原则可以保证使样本和总体具有相同的结构

2、可行性原则

3、信息性原则

(一)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

是对总体中随机抽取的个体不加任何限制的一种方法。机会均等、相互独立。

1、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

3、计算机造数法

适用于总体小的情况。

(二)等距随机抽样(机械、系统随机抽样)

1、将总体的N个个体按与总体特征标志无关的标志从1到N进行排序

2、确定抽样间隔K,把N分成n个小组:

K=N/n

3、决定起点R:随机确定(1≦R ≦K)或计算确定 R=(K+1)/2或=(K+2)/2

4、在每一组中抽取第R个个体组成样本n

(三)分层随机抽样

1、分组:把总体按主要标志分成R组

2、确定每组抽取数目ni: ni=n?Ni/N

3、在各组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小样本ni组成样本n

要确保 N1+N2+N3+……=N、 n1+n2+n3+……=n

(四)整群随机抽样

是以个体的自然组为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如班级、学校、区、市、县等。适用于大总体。 详细的看31—35页

5、选择一个教育技术学领域的课题,写出课题名称、研究变量、操作性定义和研究假设 操作性定义:简称操作定义,是关于如何或用什么办法测量变量的描述。(看看) 操作性定义的作用:

(1)使抽象的变量定义具体化、可操作化; (2)可使研究重复,提高研究结果的可解释性; (3)帮助建立研究结果的外在效度

操作性定义的要求:具体、可操作(可观测) 6、查阅文献的基本步骤:

7、研究文献的定义和种类:

研究文献,简称文献,指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知识或信息的物质材料,主要是用文字、图形、代码、符号、动画、音频、视频等方式和技术手段记载在一定载体上,具有一定价值的文字资料、图书资料、音像资料与电子资料等。

教育技术文献是记载教育技术学知识的文献。 研究文献的种类: 1、印刷型文献

包括:书籍、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与学术会议文集 2、缩微型文献:微型胶卷 3、机读型文献:磁盘、光盘、U 盘 4、声像型文献:录音、录像 5、网络文献:互联网、局域网 8、教育技术学文献的来源: 1、教育技术学图书

确定来源

确定内容

搜集文献并排列

剔除无关材料

阅读文献

将有用材料排序或分类

做摘要或总结

准备文献目录

写文献综述

国际标准书号ISBN

2、教育技术学期刊

国际标准刊号ISSN,中国标准刊号CN

3、网络文献资源

4、学术会议论文集

9、查阅文献的意义:(看看)

50.9:32.1:9.3:7.7

1、有助于研究者对有关研究领域的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2、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3、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

4、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10、研究文献的搜集原则:(看看)

1、时间上:逆时法

2、范围上:有限制,以权威性学术杂志为主

3、性质上:以第一手资料为主

4、代表性上:要代表各种观点、不同结论

5、领域上:有关的多领域、跨学科

11、研究文献的搜索渠道:(看看)

图书馆资料室读者服务部学术会议个人订购与交往档案室情报服务中心网络

12、研究文献的搜索方法:(看看)

1、检索工具查找法

(1)工具书检索

目录卡片检索

书目、索引、文摘检索:人大复印资料等

语言工具书:字典、辞典、词典

参考性工具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指南、名录、图册等

(2)计算机工具检索

A.光盘检索

B.联机检索

C.网络检索

2、参考文献查找法(追溯查找法)

利用文章和书籍之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

13、文献综述的概念(看看)

文献综述,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它是在全面搜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进展进行比较系统、全面的综合叙述和评论。

分为综合性综述和专题性综述两种

阅读36页2.5.2和40页2.5.3

第三章

1、什么是结构化观察,结构化观察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实施结构化观察。

结构化观察是人们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条件下所出现的现象进行考查的一种方法。

要注意观察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结构化观察包括哪些内容:

(一)语言行为

(二)特殊语言行为

(三)非语言行为

(四)关系分布行为

结构化观察的类型:(一)直接观察(二)间接观察

结构化观察的实施步骤:

(一)选择观察对象和确定观察内容

要求:可被观察的明显行为

1、学习行为信息:语言行为、特殊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关系分布行为

2、学习成就信息

3、心理生理信息

(二)确定观察范围,即观察时空取样

1、时间取样

2、场面取样

(三)设计结构化观察记录表格

包括:观察内容(行为表现)、时间取样、场面取样、对象编号、行为表现等级

(四)做好观察记录

1、频数记录

2、评等记录

3、时段记录

4、描述记录

5、连续记录

(五)观察结果的分析

分类统计、计算、绘制统计图

举例:教材第72-73页

第四章

1、研读教材第60-61页的问卷范例和第63-67页的问卷调查研究案例。

2、问卷由哪几个基本部分组成(问卷的一般结构)

1、题目、前言和指导语

2、问题和答案、问卷的主体、个人特征资料部分、事实性问题、态度性问题

3、结束语

3、什么是教育调查法,教育调查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教育调查法,是指研究者在某种方法论的指导下,在自然条件下,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某些教育现状,对取得的资料进行分析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

是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目的在于考察现状、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教育调查的基本步骤是:

(一)制定调查方案

1、确定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2、将研究问题转化成详细、具体、可操作的研究目标

3、制定研究方案

(二)准备调查阶段

1、将研究目标转化成具体的问题

2、小规模试验性调查

3、对问题或问卷进行修改、调整、补充

4、准备问卷的前言、指导语和训练访谈员

(三)实施调查并收集资料

(四)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

1、定性分析

2、定量统计分析

3、对结果做出解释和讨论

4、得出结论

5、撰写调查报告

4、什么是问卷调查,怎样进行问卷的设计

问卷,就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是由调查对象自填回答的一种搜集资料的调查工具,同时又可以作为测量个人行为和态度倾向的手段。

类型有无结构型问卷和结构型问卷

怎么进行问卷的设计:

问卷设计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贴切性原则

3、全面性原则

问卷设计的基本步骤:

1、确定调查研究的课题和调查对象

2、确定调查研究的具体内容

3、设计表述问题的语句

4、确定问题的排列组合

5、试测与修订

5、什么是访谈调查,怎样进行访谈调查

访谈调查是指是通过访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一、访谈调查的实施步骤

(一)制定访谈计划

1、确定研究的主要内容

2、了解调查对象

3、拟定访谈内容

4、安排问题呈现次序

5、确定访谈的方式和程序

6、制定访谈记录卡

7、确定访谈时间表

(二)试谈及修改访谈内容

要求:

1、试谈对象与正式访谈对象要相似

2、详细记录

3、可追问一些问题

4、若改动较大,可减少人数再进行一次试谈

(三)正式访谈

要求:

1、选择恰当的访谈时间和地点

2、尽快接近访谈对象

3、自然灵活地按预定计划进行访谈

4、建立一个融洽的访谈气氛

5、认真做好访谈记录

(四)整理和分析访谈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1、分类、编号

2、分析并解释结果

3、撰写调查报告

第五章

1、什么是实验,教育技术学实验研究由哪几个基本部分组成。

实验就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在典型的环境中或特定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活动。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材料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理论的实践基础。

教育技术实验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技术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其它方法均称为“非实验方法”

教育实验的构成:

(一)实验者(主试)及其活动

(二)实验对象(被试)(三)实验手段实

信息收集

操纵控制

反应测量

刺激干预

2、教育技术实验类型 (一)按实验目的分

1、判断性实验:有没有?是不是?

2、对比性实验:实验组VS 对照组

3、析因性试验:多因素分析、因果关系判定法 (二)按被试的人数和组织分类 成组实验(群组实验) *单个被试实验

3、教育技术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有哪些,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条件 (一)单组前测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这种实验只有一个被试组且不是随机选择的,无对照组,有前测后测,前测后测成绩构成配对样本,其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用配对样本t 检验。

适用条件:例如,为了研究多媒体课件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作用,采用这种单组前测后测的实验设计模式。

(二)实验组对照组的前测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三)实验组对照组的后测设计 基本模式

适用条件:例如为了研究网络教学对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随机取样两个等组,随机指派其中一组为实验组开展网络教学,另一组为对照组按常规进行传统教学,一段时间后测验,将测验成绩用样本t 检验进行分析 (四)所罗门四组设计

基本模式:

4、什么是准实验研究,它有什么特点

严格地说,准实验研究是指在无需随机地安排被试时,运用原始群体,在较为自然的情况下进行实验处理的研究方法,对比真正的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有以下特点: (1)降低控制水平,增强现实性 (2)进行研究的环境不同 (3)效度

5、教育实验一般要遵循哪些基本程序

实验组 O1 X O2

R O1 X O2

R O3 O4 R X O1 R O2

这是等组实验

这是等组实验 R O1 X O2 R O3 O4 R X O5 R O6 (一)随机选择被试和分组 (二)两组有前测,两组没有前测

(三)一个前侧组和一个无前侧组接受实验处理, 四组都有后测

(一)准备阶段

1、确定实验课题,形成研究假设

2、明确实验变量

3、选择实验设计类型

4、制定实验方案

(二)实施阶段

按照方案搜集资料的过程

1、培训教师

2、落实实验措施

3、记录与测量

(三)总结评价阶段

1、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

2、验证假设,形成结论

3、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6、影响实验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的因素各有哪些,提高实验效度的方法有哪些。

(一)内在效度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被明确解释的程度。内在效度的高低也就是实验控制水平的高低、内在质量的高低,是外在效度的前提。

影响因素:

①偶然事件(历史、时间)②成熟③测验动机④工具(测量手段)⑤统计回归⑥被试选择

⑦被试的缺失(流失)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

(二)外在效度及其影响因素

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论的可推广度。它是实验推广价值高低的标志。

影响因素:

①实验环境的过分人工化②被试缺乏代表性③测验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

④选择与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⑤实验安排的效应(如霍桑效应)⑥多重处理的干扰

提高实验效度的方法:

1、随机法(即平衡法)

随机抽样、随机分组、随机指派实验处理

2、纳入法增加自变量或控制变量

3、恒定法使某些变量保持不变

4、循环法每组被试都接受几种实验处理

5、统计控制

7、真实验设计有哪些类型,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打印PPT5.2节

8、测量及教育测量的概念(看看)

测量,就是根据某种法则,把研究对象的某种属性予以数值化的过程。

三要素:事物及其属性、数字或符号、法则

教育测量是指根据某种法则,把所观察到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过程。

9、教育测量的尺度(看看)

测量的尺度就是指在测量过程中,按照法则所分派的符号、数字所能代表的事物的某种特征的程度水平,即所能提供信息的多少。

⑴类别量尺(称名量尺)——类别量表

计数数据,仅表明类别,适用百分比、列联相关、卡方检验等统计方法

⑵等级量尺(位次量尺)——等级量表

数量数据,可按程度排序,适用中位数、百分位数、等级相关等统计方法

⑶等距量尺——等距量表

数量数据,等间距,可加减,适用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数、相关系数、t检验、f检验等统计方法⑷比率量尺(等比量尺)——等比量表

数量数据,有绝对零点,可乘除,适用所有统计方法,如几何平均数、相对差异量

10、教育测量的质量指标(看看)

效度——测量的准确性指标

信度——测量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指标

11、教育测量的工具(看看)

试题、问卷、量表、观察表

12、实验反应变量的测量(看看)

(一)教育技术实验反应变量的种类

对教育技术的认知、对教育技术的态度、使用教育技术的行为

(二)实验反应变量的选择原则

1、客观性

2、合理性(代表性)

3、灵敏性(可测性、外显性)

4、可转换性

13、阅读并讨论教材第89页4.5节中的案例

第六章

1、统计整理包括哪几部分的内容

(1)数据检查(2)数据分类(品质分类和数量分类)(3)数据排序(等级排序和次数排序)

(4)数据统计表(5)数据的图示法

2、差异程度检验的原理是什么,其基本步骤有哪些

当需要判断两个样本的统计值之间的差异是来自相同总体(随机误差、抽样误差)还是来自不同总体(系统误差、实质差异)时,即差异是否存在于两个总体之间时,需要对样本的差异显著性进行检验,即进行统计检验,也称假设检验或差异显著性检验,是推断统计中最重要内容。

差异显著性水平α:统计上给出的允许判断失误的小概率p,常取0.05或0.01

基本思想:反证法

基本步骤:

1、建立虚无假设H0:μ1=μ2

2、统计运算

3、选定显著性水平α,根据运算结果,确定H0成立的概率P,并得出结论:

小概率P≤0.01,否定H0,差异非常显著

事件P≤0.05,否定H0,差异显著

大概率事件P >0.05,肯定H0,差异不显著

3、差异程度检验有哪些类型,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条件打印ppt6.3 或者看书113—116页

4、Z检验有哪几种类型?基本步骤是什么ppt6.3

5、t检验有哪几种类型?基本步骤是什么ppt6.3

6、卡方检验有哪几种类型?基本步骤是什么ppt6.3

第七章

1、什么是内容分析法,其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内容分析法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作客观而有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特征:(1)明显性(2)客观性(3)系统性(4)量化

2、如何开展内容分析研究PPT7.2节和课本141—145页

3、内容分析研究有哪些应用模式,它们分别适用于什么条件ppt 7.2节和课本145—148页

4、阅读教材第148页第6.3节中的两个研究案例

第八章

1、什么是教育行动研究法?它有哪些特征?

教育行动研究法,是指在实际情境中,教育实践工作者密切结合本职工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综合运用各种有效的研究方法,以直接推动教育工作的改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它是一种融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教育研究办法,是一种小范围探索性的研究活动。

特征:1、为行动而研究2、对行动的研究3、在行动中研究4、行动者即研究者

5、研究结果的立即应用

6、行动者与研究者协调一致

7、兼用质与量的方法

8、理论基础——人的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2、行动研究一般包括哪些基本环节?每个环节包含哪些内容?

(一)计划

1、明确与分析问题

2、制定计划包括:

(1)计划实施后与其达到的目标

(2)对课堂教学试图改变的因素

(3)行动的步骤与时间安排

(4)本研究涉及到的人

制定计划时应考虑到诸多问题

(二)行动

是研究者有目的、负责任、按计划、灵活地实施计划

(三)观察

观察是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特点的全面、客观的考察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文献调查、观察、访谈与记录、个人资料收集与记录等

(四)反思

评价及调整

1、整理和描述

2、评价解释

3、写出研究报告

评价时要针对多方面的问题

3、进行行动研究时应注意什么

1、研究者应始终保持严谨的科学态度,不能放松要求

2、不仅要利用观察等手段去诊断现状、发现问题,还要利用试验的手段去改进现状

3、行动研究的成效需要广大教师的积极自觉行动的支持,以及多方面人员的长期良好协作

4、教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行动研究者

1、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与进修,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形成科学的理性和精神

2、加强合作、交流与互动

3、批判地考察已有的知识和教学现状

4、成为一个具有自我反思能力的批判性的探究团体中的一员

5、加强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的学习,灵活掌握多种方法技术

5、阅读教材206-229页中的三个行动研究案例。

第九章

1、什么是质的研究,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定性研究,又称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结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研究方法。

特征:1、整体性2、自然式探究3、参与性4、动态性、弹性的5、强调归纳法

6、资料丰富性

7、描述性的

8、非判断的、解释性的

2、质的研究操作程序包括哪些

1、确定研究目的

2、确定研究的重心或计划

3、确定分析的单位,即“个案”是什么

4、实施现场研究,通过观察访问等方法收集资料

5、分析资料。即分析资料与研究目的之间的逻辑关系

6、解释研究的发现,撰写研究报告

3、质的研究资料有哪些收集与分析的方法

一、访谈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案例:240-242页

二、观察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案例:242-247页

三、实物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案例:247-248页

4、阅读教材249-256页的质的研究报告的案例

第十章

1、评价研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评价研究包括哪些要素

评价研究的基本特征:(1)评价的目的性(2)价值性的判断

组成要素:(1)评价对象(2)评价指标体系(3)评判者

2、评价研究包括哪些基本步骤

(一)确定评价目标(1)比较平等(2)达标衡量(3)发展比较

(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三)资料的收集与鉴别

(四)评等加权量化

(五)做出价值性判断

3、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内容,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指标项系统、权重、等级标准。

其实指标项系统表明评价的内容,权重表明各指标项的重要程度,等级表明实施评价的依据和方法。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1)指标项与总目标的一致性(2)指标项的直接可测性

(3)系统内指标项的相互独立性(4)指标项系统的整体完备性

(5)指标项的可比性

4、什么是评价?

评价,就是指依据明确的目的,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方法,测量对象的功能、品质和属性,并对评价对象作出价值性的判断。

第十一章

1、什么是研究论文,常见的论文类型有哪些

研究论文是科学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文字记载形式。

研究论文的类型: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学术论文(含专论、评述、综述、译述和学位论文)、专著2、研究论文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些内容

1、题目

2、摘要(提要)与关键词

3、导言(前言、引言)

4、正文(论点陈述、论据铺列、论证展开)

5、结论

6、参考资料(参考文献)

3、在撰写研究论文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一)收集资料

(二)写作构思

1、题目的选择

2、论点的确立

3、论据与资料的分配

4、提纲的编拟

4、在撰写研究论文时,导言、正文、结论这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有怎样的写作要求见课本261—262页

2018年教育技术学导论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

2018年教育技术学导论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 试题一 一填空 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术发展概况。这就形成了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技术属于(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技术。 2.“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1969年修改为11层次)。其中3大类为( 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3.学习结果和学习目标在本质上一致的,加涅根据学习结果不同特点,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4.1954年哈佛大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艺术》一文,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缺点,指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他根据他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二AECT94定义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 3.知识管理 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5.信息素养 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三简答 1.如何理解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含义?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地演变。技术包含2方面内容,即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

考研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整理 一、教育研究概述 (一)教育研究的界说—— 1.教育研究的含义: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 2.意义:①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②改善教育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的发展和改革;③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增强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培养未来教育改革家; 3.教育研究的类型:(1)价值研究与事实研究(2)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 (1)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教育研究方法论是在朴素唯物论基础上的直觉观察时期,具有朴素性和自发性的特点;采用观察法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 (2)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以经验论(培根)和唯理论(笛卡尔,试图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是康德)两个派别的形成以及实践中重思辨、逻辑和分析为基本特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构成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理论中的两个基本派别进步

派与传统派、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领域;受西方哲学非理性主义、唯科学主义思潮及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影响;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也同时取得显著进展;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还受到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和心理学及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两个方面因素的直接影响; (4)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的变革: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科学哲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冲破了对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分析,把对方法论的研究同科学发展的历史联系起来;科学对自然和社会的研究越来越广泛、深入;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科学研究课题的复杂性、综合性在日益加强,科学研究手段日益复杂、精密,科学研究成为集体的、综合的事业; (三)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1.特征:①重经验描述,缺乏理论概括②重先王之道,遵循历史传统③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脱节④思维方式整齐划一、整体直观; 2.现状:①研究的主体在不断地扩大;②研究的范畴在不断拓展;③研究的问题意识增强;④研究角度和方法多元化; 3.存在问题:①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没有得到重视;②定性和定量的综合研究不够;③从个人经验出发的感悟性、思辨性研究依旧占据教育研究的主流,应加强科学实证性;④不善于吸收利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 (四)教育研究的主要趋势——①自然化、生态化②综合化(研究方法、研究工具、多变量实验设计)③多文化趋势④现代化;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1、现代远程教育概念图。 图1

图2 2、立项理由。 资源不够 开展远程教育除构建现代化的远程教育教学信息传输及反馈网络外,适合学生远程学习的多种媒体学习材料也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从试点的情况看,在这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表现在专业很少、课件很少、质量很差、重复开发。可以说,教学资源匮乏是目前制约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实践证明,开发制作高质量、内容丰富、适于网络远程学习及可供全国共享的教学资源,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搞好资源建设要比建立信息传输基础设施困难得多。 为了更好地协作和交流,资源建设必须要有统一规划,2000年5月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发布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为统一协调全国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提供了共同的标准。初期为资源建设投资1亿元,包括: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2001年年底前,用2000万元建设200门网络课程,这些课程要具有较好的交互性、自主性、协作性、开放性、共享性;三库建设,即用2000万元建10个左右库(如案例库、素材库、习题与试题库),为学校和教师制作网络课程提供素材;组织开发重重大教育软件,支持高校远程教育发展。当然仅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照“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生学习体系”的目标来说更是相距较远。 这就需要所有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学校在教育部的统筹指导下,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中注重做好以下工作:宏观规划分工,由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规划,根据各个学校的特色和优势,承担相应的教育资源建设;区域联合优势互补,实现硬件设备和技术资源的共享;重视现有资源的二度开发;不同载体资源相结合开发,多种载体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齐头并进;加强共享合作,发挥远程教育资源库的最大效益。

教育技术学导论考试试题汇总

试题一 一填空 1.从技术的两个发展方向和三个发展阶段,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教育技术发展概况。这就形成了关于教育技术发展的“2×3”模型。绩效技术和知识管理技术属于(信息化教育技术)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技术。 2.“经验之塔”把人们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各种经验,按照它的抽象程度,分为3大类11个层次(1969年修改为11层次)。其中3大类为( 做的经验)、(观察的经验)、(抽象的经验)。3.学习结果和学习目标在本质上一致的,加涅根据学习结果不同特点,概括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4.1954年哈佛大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艺术》一文,指出了传统教学的缺点,指出使用教学机器能解决许多教学问题。他根据他的(操作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理论设计了教学机器和程序教学。 二AECT94定义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绩效技术 绩效技术是运用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系统方法来提高个人和组织机构的工作业绩的研究领域 3.知识管理 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是要对知识进行规范管理,以利于知识的产生、获取和重新利用。 4.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5.信息素养 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信息利用”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能力 三简答 1.如何理解教育技术中的“技术”含义? 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内涵在不断地演变。技术包含2方面内容,即有形的物质设备、工具手段和无形的非物质的、观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

各章节重点难点 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1)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作业2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业2 一、课题一般分为哪些类型?如何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类型 按不同的角度分类,一般性的研究课题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按研究的目的分类 (1)描述性课题 描述性课题是以描述、研究社会现象的具体情况、发现新特点、新规律为目的。它是最基本的研究课题,难度比较小,层次也比较低。 (2)因果性课题 因果课题是以解释两种或两种以上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为目的,主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难度较大,层次也较高。 (3)预测性课题 是指在清楚社会现象关系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预测。其对实际工作可起指导作用。难度最大,层次最高。 2.按题目的成果分类 (1)理论性课题 理论性课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某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等进行分析,探索教育规律、教学方法,解释教学现象的本质。其研究成果一般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2)应用性课题 应用性课题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或社会实践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其最终成果是对这一问题和困难的具体解决方案或对策。 (3)综合性课题 当一个课题既涉及了理论性又涉及了应用性等多方面,便称之为综合性课题。 3.按题目的性质分类 (1)探索性课题 探索性课题主要是指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尚未涉及的领域或问题,研究成果能填补理论或技术上的空白。 (2)发展性课题 发展性课题是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延伸和拓展、修正或完善已有理论。 (3)争鸣性课题 争鸣性课题是指针对当前一些众说纷纭,暂无定论的问题的研究,最好能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或看法。 (二)如何确定一个研究课题 要确定一个研究课题,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策略和方法步骤。 选题的思维策略: ●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 ●教育工作实践中的问题 ●理论学习及查阅研究文献 ●各级政府的教育研究规划 ●借用、移植临近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同行切磋讨论 选题的原则: 1.需要性原则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

教育技术学导论复习提纲-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复习提纲 一、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发展概述 1、本专业发展历史 3、美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阶段,(时间,特征,典型事件) (一)视觉教育(visual education) 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初;特征:直观教学 17世纪,“图解”教科书 18-19世纪,教具(图片、实物、模型,照片、磁铁、地球仪) 19世纪后期-20世纪,教学媒体(幻灯、无声电影) 典型事件: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直观教学之父)《世界图解》霍本等《课程视觉化》 1923年,美国教育协会(NEA)成立了“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简称DVI) (二)视听教育(visual and audio education) 时期:20世纪20年代至50年特征:教学媒体中增加了“声音”开始关注“媒体理论” 典型事件: 1946年戴尔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经验之塔” 1947年,美国教育协会将“视觉教学部”正式改名为“视听教学部”(Division of Audio-Visual Instruction) (三)视听传播(visual and audio communication) 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特征:教育电视开始关注“教育传播理论” 典型事件: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的盛行 1961年,美国教育协会视听教学部组成“定义”和“术语委员会” (四)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 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特征: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设计理论得到迅速发展教育技术成为学科 典型事件:1970年,美国视听教育协会改名为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AECT) 4、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四个时期(时间,特征,典型事件) (一) 电化教育的兴起 时期:1919-1949 特征:幻灯、电影、无线电等媒体在教育中得到了应用 典型事件: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期末复习版)

教育技术许研究方法基础 第一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本章重点: 1.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概念 2.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4.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一)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 人们为了深刻认识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的过程和现象而采用的的途径、手段和工具等。 特点:是一门方法论科学。 研究对象: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规律、方法和工具。 (二)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1、程序化 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2、客观性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重视科学事实的搜集。 3、数量化 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收集具有数量特征的资料数据,并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处理。 4、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就进行资料的记录、呈现、分析和处理。(三)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体系(理论方法、经验方法和系统科学方法) 1.经验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有关专业文摘、索引、工具书、光盘及Internet教育信息资源等文献的检索以及鉴别文献真伪、发挥文献价值与创造性地利用文献的方法。 2.经验方法之社会调查法 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从中获得来自社会系统各要素和结构的直接资料的一种方法。 3.经验方法之实地观察法 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的方法。 4.经验方法之实验研究法

实验者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改变某些社会环境的实践活动来认识实验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方法。 A.理论方法之数学方法 忽略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用数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化的处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或说明,得到以数字形式表述的结果。 B.理论方法之思维方法 是人们正确进行思维和准确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 最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包括:归纳演绎、类比推理、抽象概括、思辨想象、分析综合等。 (I).系统科学方法 系统科学理论“老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为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就是以应用教育技术进行教育传播研究活动的过程和资源为对象,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揭示科学事实、探索规律,建立系统理论,以期能对教育技术应用的资源和过程做出科学的解释、控制和预测。 1、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 2、探求科学规律 3、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五)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作用 1、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 2、规范教育技术学科研究 3、丰富教育技术学科内容 4、推广运用教育技术成果 (六)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 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 第二章教育技术的研究设计 本章重点: 1.研究假设的建立 2. 研究变量的确定 3.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案的撰写 (一)研究课题的选择 科学研究是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选择并确定研究的中心问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是整个科研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大纲

理论类课程大纲 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导论 一、课程概况 所属专业: 教育技术学开课单位:教育科学学院 课程类型: 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代码: 开课学期: 1 学分: 2 学时:34 核心课程: 是 拟使用教材: 黄荣怀.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国内(外)现有教材: 尹俊华.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 李思维.教育技术学导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 李芒.教育技术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学习参考资料 1. 专著教材类 李艺.教育技术学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 报纸期刊类 电化教育研究、开放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现代远距离教育、中国远程教育 3. 网络资源类 微信公众平台:教育技术微课堂(微信公众号:vclassroom) 二、课程描述 “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最核心的必修课程之一,是一门引领学生步入该领域、了解该专业的导入性课程。该课程的目的是让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一年级或二年级学生了解该学科的核心思想、基本理念、专业范围及5个主要研究方向。

三、课程目标 “教育技术学导论”旨在帮助学生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特征,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有所了解,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正确引导学生设计其发展方向,并使学生在学习策略、学习能力上得到提高与改善。 到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将达到以下目标: ①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概念。 ②把握和理解本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领域、学科研究方法等基本特征。 ③了解本学科主要方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④能够设计本学科五个主要发展方向。 ⑤提高自学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社交能力。 ⑥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与反思能力,改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四、教学要求 授课教师将按照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有关要求做好课程教学各项工作,严格按照课表规定的时间、地点上课,不迟到、不早退,将根据本大纲要求,认真备课完成教案与讲稿编写等各项课前准备工作;授课过程力求内容充实、概念准确、思路清晰、详略得当、逻辑性强、重难点突出,力戒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同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和课堂教学效果信息的反馈,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同时将结合课程目标要求,做好考核内容设计,并严格按照本大纲要求做好出勤率统计、作业评价等各项工作。 学习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应根据课程大纲要求制定本门课程学习计划,加强学业管理,严格自我要求,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主动适应课程学习要求。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不迟到、不早退,无正当理由不请假,上课认真听讲,不做任何与课堂教学无关事宜,未经授课教师允许,不私自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积极与授课教师进行教学互动,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做好预习、复习、课外书籍阅读等工作,主动与同学开展合作学习,认真完成任课教师布置的课程作业。 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为实现课程教学目标,本门课程考核方式及要求如下: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实用)

各章节重点难点 一、教育研究概述(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 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一)选题的主要来源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课题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 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三)教育研究假设涉及的主要变量 (1)研究假设是研究之前预先设想的、暂时的理论,是对研究课题设想出的一种或几种可能的结论或答案 (2)自变量=刺激变量=输入变量=实验处理,事实严重对实验对象发生影响的因素和实验对象在这些影响下发生变化的因素。 (3)因变量=反应变量=输出变量=实验结果,是通过自变量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的结果因素,是实验观察和记录的容。 (4)无关变量=干扰变量,是指除自变量意外,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因而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变量。 (四)选择研究对象(抽样) 1、总体、样本和抽样的概念 (1)总体: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突击研究对象时,就叫做总体。 (2)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能够代表性的一本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样本所包含的个体的数量叫样本容量。 (3)抽样: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是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 2、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如抽签、随机数目表,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均等。简单易行,适用于总体异质性不是很大却样本数较小的情况。当样本规模小时,样本的代表性差一些。 (2)随机系统抽样,也叫等距抽样、机械抽样。先将总体各个观测单位按某一标志排列编号并分成数量相等的组,使组数与样本数相同,然后从每组中依照事先规定的机械次序抽取对象。(抽样比率的计算公式:k=N/n,k为抽样间距,N为总体规模,n为样本规模) (3)分层随机抽样:也成类型抽样,配额抽样。将总体按照一定标准分成若干层次或类型,然后再依据事先确定的样本大小及其各层次类型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提取一定数目的样本单位。 (4)整群随机抽样:抽样的单位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成群的个体。 (5)有意抽样法。即按照研究者一定的目的要求去抽取样本,也叫有偏的抽样。 (五)课题论证的基本容 1、选题价值论证 2、先关研究文献综述 3、课题研究基本思路论证 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论证 5、课题研究可行性论证 三、教育文献检索(4个要点) (一)文献的作用 1、全面正确的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帮助研究人员选定课题和确定研究人员 2、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方法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重点

一、中小学教育研究的类别 1、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的分类: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解释、描述某些现象和过程,直接增加知识的价值;应用性研究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对基础性成果做进一步验证,目的在于解决某些特定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如相对论原理为基础性,核能应用研究为应用性。)学校情境中的教育研究大多为应用性。 2、以研究目的对教育研究所作分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a、探索性研究。进行新课题,对该课题进行初步了解。缺点是难以提供满意答案;b、描述性研究。对教育中出现的某一情况或事件进行描述,把过程中观察到的情形记录下来;c、对教育中某一现象做出解释。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依教育研究性质或手段区分的两种范式:(1)定性研究:主要用文字来描述现象,从人文学科中推演而来,注重的是整体和定性的信息以及说明的方法。定性研究的5个特征:a、把自然情境作为资料的主要来源,其中研究者起关键作用;b、是描述性的(不采用数据形式);c、关心过程而非结果或产品;d、倾向于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自下而上,即通过资料找问题);e、关心的最基本的事情是人们对事物的理解。(2)定量研究:模仿自然科学,对教育现象进行观察,是经验的、可定量的研究,研究目的在于确定因果关系,并做出解释。优点:a、消除研究过程中主观性和各种偏向偏见,使研究保持客观、精确;b、把教育实践工作者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加以检验。缺点:a、教育现象具有模糊性;b、不仅受物质条件限制,还受伦理上和社会条件的限制。(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性研究为定量研究提供框架,定量研究为进一步定性研究提供条件。 4、教育研究内容可分为宏观的、中管的、微观的。宏观教育研究主要研究社会现象;中观的对应机构;微观研究重点研究人与人之间。在学校情境中主要研究的是微观的。 5、按研究开展地点和资料收藏方式可分为书斋式研究和现场研究。书斋式以查阅资料为主,而非在实践中。现场研究在实践中进行。 6、研究方向尺度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研究-同一时间-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纵向-不同时间-趋势研究、各年龄组特征研究,定组研究。 7、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区别。①资料来源:定性研究来源于自然情境,定量研究来源于经过严密控制的情境;②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定性研究来源于图片文字,定量研究来源于数据;③对研究关注的方面:定性研究重过程,定量研究重结果;④分析资料的方法:定性研究采用归纳分析,定量研究采用演绎分析;⑤关心的基本项:定性研究关心意义和理解,定量研究关注变量与操作;⑥学术属性:定性研究属社会、历史、人类学类,定量研究属于心理、经济、物理范畴;⑦目标:定性研究目标在于描述现实现象提高认识,定量研究目标在校验理论证实事实;⑧设计:定性研究设计灵活、一般、可引申,定量研究设计有结构、预定的、正是具体;⑨技术和方法:定量研究重观察漫谈,定性研究重实验和有组织的交谈; ⑨与被试关系:定性研究者热情接触被试,视为朋友,定量研究与被试疏远;⑩工具或手段:定性研究重录音等,定量研究中项目表问卷占比重大。 8、在学校情境中开展的研究:是应用性、中/微观的、现场式的研究。 二、研究问题选择的三个基本准则:问题必须有价值,有新意,有可行性。主观条件:研究人员自身的素质。客观条件:物质条件。时机条件:理论、工具、技术手段等成熟度。 三、研究变量的类型 1、自变量:又称刺激变量,是引起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研究者操纵的假设的原因变量。 2、因变量:又称反应变量,也称依变量,是受自变量影响的变量,是自变量作用于被试后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整理 1.什么是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适当的研究方法, 收集与分析数据,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验证(证明或证伪),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创造 性的认识活动。 ●总结:追求知识或解决问题的一项系列活动。 2.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揭示和发现教育技术中客观存在的、真实的、精确的现象与关系; ●有助于我们对教育技术中的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加工、整理,从而找出正确地 或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之间本质联系的规律; ●有助于我们把概念、规律经过思维加工,构成严密的知识系统,从而能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释、 控制和预测。 3. 科学研究的标志性特征: ●理论指导(研究的理论基础); ●实际问题(研究的对象,通常以现象的形式存在); ●假设(对问题所做的假想性的回答); ●方法(途径); ●数据(材料); ●分析(寻找原因和规律); ●结论(研究结果)。 4. 科学研究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5. 研究的分类 ●按照研究的目的分类: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 ●按研究的容分类:基础研究(包含:宏观、中观和微观三种层次)和应用研究(包含:宏观、中观 和微观三种层次) ●按科学研究的性质分类: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是基于描述性的研究,它在本质上是一个归纳的过程,即从特殊情景中归纳出一 般的结论。定性研究侧重于和依赖于与对事物的含义、特征、隐喻、象征的描述和理解。 ?定量研究则与演绎过程更为接近,即它从一般的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景中去。定量研究侧 重于、且更多地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教育技术学十位国内外著名专家

国内外教育技术专家 1、南国农(西北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西北五省电教协会理事长,甘肃教育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职务。 主要研究方向: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原理 详细资料: 1943年毕业于前国立中山大学教育专业,1947年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研究院攻读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专业,获硕士学位。1953年任教国立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78年以来,致力于我国电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著作甚丰, 主编我国第一本《电化教育学》《电化教育学》和《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是当代知名的电化教育专家,在全国电化教育界享有崇高威望。科研方向是:电化教育理论,教育传播学和电化教育试验研究等。南先生曾于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8年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奖,2010年获“中国教育技术事业杰出贡献奖”,2010年获“情系陇原、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2011年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终身成就奖等。 成就: 1978年以来,电化教育重新起步,南先生、萧先生一起从理论和实践上竖起电化教育这面大旗,使电化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1978年,将电化教育赋予了教育的身份进入教育学。 1979年——1982年,在西北师范大学举办了电化教育研讨班,被誉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黄埔军校”。 1980年,创办《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该杂志成为电化教育的理论阵地。 1983年,在华南师范大学创办新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 1984年——1990年,担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组长,该组现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先后担任该协会的负责人有南国农、顾明远、何克抗、徐福荫。1990年以后,担任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顾问等职。 代表作品: 《电化教育基础》 《电化教育学》 《教育传播学》 《信息化教育概论》 《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史》 2、何克抗(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导,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一位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现为东北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终身教授)。长期从事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处理、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信息化教育、教学系统设计。 详细资料:

华中师大《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及问题详解

华中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教育技术学导论》练习测试题库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个别化教学 2、任务分析 3、系统化设计教学 4、教育技术(AECT94’) 5、教学系统设计 6、讯息设计 7、教学策略 8、学习需要分析 9、学习者特征分析 10、学习风格分析 11、教学媒体 12、教学资源 13、教学媒体材料 14、视听媒体阶段 15、现代远程教育阶段 16、视频会议系统 二、填空题 1、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是___________,他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_____。 2、美国教育技术界人士多把20世纪20年代美国教育领域内兴起的________

运动,作为教育技术的发端。 3、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教育技术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概念整合而形成的一种分析、解决教育与教学问题的综合技术,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的教学系统设计技术与教学媒体开发技术的总称。 4、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形成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5、1954年,_________发表了题为《学习的科学和教学的艺术》一文,推动了当时的程序教学运动的发展,并被誉为当代程序教学运动之父。 6、美国教育家________认为,教育活动惟有儿童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展开。 7、________是视听教学理论的核心,它构成戴尔《教学中的视听方法》全书的本框架。 8、从传播理论的角度来认识教学过程,媒体已成为教学传播过程基本要素之一,从而形成了促进有效教学的一种模式,即依靠__________的思想和___________的教学方式。 9、高教电化教育的开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是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10、20世纪80年代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表述和本质,有一点是一致的,即_____________为核心,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最大特点。 11、从教育的含义可以看出,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美国学者把教育技术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的整合应用。其基本的实践方法(管理操作程序)是按照系统方法的程序和步骤来操作实施,操作过程分为六个步骤,即_____、_____、

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重点(实用)

☆ 各章节重点难点 一、教育研究概述(4个要点) 1、教育研究的类型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依据研究方法的不同来划分的(6个要点) 2、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4个要点) (1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一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 主观臆测,王子论断。她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创新性原则:指在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在借鉴和继承前人或他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在教育研究中发现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或结论,产生新的认识,文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从教育的实践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和发展教育科学理论,并 努力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的研究,以推动教育科学和教育事业的向前发展。(4)伦理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应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对其造成身心伤害。 3、教育研究的一般过程(6个) (1 )选题阶段

(2)研究设计阶段 (3)搜集资料阶段 (4)整理与分析资料阶段 (5)撰写研究报告阶段 (6 )总结与评价阶段 4、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4个) 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 实验研究方法(前试验、准实验、真实验) 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定性)、内容分析法(定量)) 二、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5个要点) 1、社会变革和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 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 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者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 (二)选题的基本要求 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 新颖表现在:(1 )课题内容是前人未涉及或者探讨不深入的 (2)课题研究角度不同与以往研究 (3)研究方法上有创新之处 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

教育技术学导论试题2汇总

例如: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一种思维方法,提倡用多重的、动态的和复杂的观点与方法代替现代研究中的一般的、静止的和简单的方法。 1.程序教学—— Programmed Instruction:一种呈现教材的方法,将教材分印到小段或框面上,每一段或每一个框面都包含一项教学信息(刺激),一个未完成的句子或待答的问题(反应)及其答案(强化)。 2.教学媒体—— Education Media: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 3.绩效技术—— Performance Technology:一种选择、分析、设计、利用、实施及评估方案的过程,目的是以最高的经济效益影响人的行为业绩。 4.课程整合—— Curriculum Integration:将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并成为整体的过程。 二、填空(第1-4题每空1分,第5-6题每空2分,共32分) 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 2.现在应用最广泛的电子讲稿制作软件是Microsoft办公室系列中的﹍﹍﹍﹍﹍。 3.按评价功能,教学评价可分为﹍﹍﹍﹍﹍、﹍﹍﹍﹍﹍、﹍﹍﹍﹍﹍。 4.支持教育统计的软件:Microsoft Excel和﹍﹍﹍﹍﹍。 5.将下列人物前面的字母,写在匹配的横线上 a.泰勒 b.桑代克 c.加涅 d.布鲁纳 e.乔纳森 f.戴尔 g.布卢姆 h.华生 i.罗杰斯 j.斯金纳 (1)﹍﹍﹍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和“积极强化”的理论,并据此设计制造了教学机器,被西方学术界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2)﹍﹍﹍在总结视觉教学理论及视听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发表了以著名的“经验之塔”理论为核心的《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一书,他依据各类媒体所提供的学习经验的抽象程度作了系统的分类,并概括了应用的原则。 (3)﹍﹍﹍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又称试误说,此理论来源于他对猫所做的“疑难笼”实验;并在总结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学习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4)﹍﹍﹍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5)﹍﹍﹍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代表作有《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教学设计原理》等。 6.写出下列教育技术类术语的中文名称 例如: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AECT ——E-mail ——EPSS ——BBS ——WebQuest —— Blog ——Constructivism ——Rubic —— 【答案】: 1.学习过程、学习资源 2.PowerPoint 3.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4.SPSS 5.j、f、b、e、c 6.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电子邮件、电子绩效支持系统、电子公告牌、网络探究法、博客、建构主义、量规

广西师大 教育学 孙杰远《教育研究方法》知识点笔记2

《教育研究方法》孙杰远 第三节教育调查研究 一、教育调查研究概述 ◆教育调查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内容,系统地设计一套研究方案,全面或比较全面地收集某一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相关资料,经过数据处理、分析和综合等阶段获得特定研究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教师深入了解和研究教育和教学问题,深入认识学生心理及其发展,形成正确、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提高个人教育理论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教育调查研究的要素: 1、教育调查目标和内容。调查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2、教育调查规则。调查规则指调查研究过程中应该遵循的规范和要求。这些要求包括调查时间、抽样方式、样本特征、调查环境、干扰控制、数据记录方法等。 3、有效数据。指能够反映研究对象核心特征、内在联系的可操作性的数据。有效数据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应该是个别调查对象的特别反应或特殊意见。有效数据还应尽量实现数量化的转换,以利于数据统计和分析。 二、教育调查研究的特征一个好的教育调查研究通常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一)有所取有所舍。 (二)数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三)有利于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数据。 三、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 ◆根据每一次调查活动过程中被试的数量,可以分为单独调查和集体调查。 1、单独调查:每一次调查活动只需要一位被调查者参加,被调查者单独表达自己,不受其他被调查者影响。 2、集体调查:在一次调查过程中让多名被调查者参与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调查方式,可以分为教育访谈研究、问卷调查研究、量表测验研究。(一)教育访谈研究 1、教育访谈研究的概念 ◆教育访谈研究,是指研究者根据事先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以问答的方式与访谈对象进行交谈,记录被访谈对象对各访谈项目的回答情况,最后通过记录、编码、数据分析等进行分析和综合,形成研究结论的研究方法。 ◆根据访谈提纲的限定程度,可以分为: (1)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中每一个访谈项目都有具体明确的反应选择项,访谈对象只能选择其中的一项,而不能做出其他的选择反应,研究者在访谈对象进行选择后,进一步了解选择该选项的原因或理由。 (2)半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中的访谈项目除了有可供选择的反应项之外,还允许访谈对象进行额外的反应。 (3)非结构化访谈:指访谈提纲只有访谈项目而没有选择项,访谈对象根据项目所询自由回答。 2、教育访谈研究的过程与技术 (1)制定访谈提纲。访谈提纲是访谈指导性文件,系统反映着一次具体调查研究的全部内容。 a.结构化访谈提纲:指提纲中的每一条访谈项目都由一个陈述句或问题句和若干可能的回答选项构成,其中有一个及以上选项没有确定的可选内容,由被调查者填写。 b.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指提纲每一个访谈题目由一个陈述句或问题和若干可能的问题所构成。 c.非结构化访谈提纲:指访谈项目中只有问题项,没有回答选择项。 (2)制定访谈规则。访谈规则是指在访谈过程中应该遵守的各种要求。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访谈对象的选取;二是访谈方式的确定;三是访谈环境的基本要求;四是访谈指导语的安排;五是访谈活动的分工;六是访谈活动的进度表;七是访谈活动的其他事项。 (3)开展访谈活动。包括两项重要内容: a.主试培训。将参与访谈研究的所有主试集中起来,进行访谈技术培训,让所有参与访谈的主试熟悉访谈工作手册的各项规定。访谈主试培训应重点讨论并让主试熟悉的工作要点包括:访谈记录资料保密和重要性与策略方法、访谈记录要点、需要进行深入问询的问题、容易产生的问题及防范方法等。 b.开展访谈活动。按访谈工作手册的安排与规定,以及访谈培训会商定的策略与方法开展具体的访谈活动。 ◆影响访谈质量的因素:准备充分程度;首因效应;被试的观察与知觉判断;访谈过程中话题的有效转移与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复习题

第1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概述 1、不属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一般研究方法的是……………………………………………(B) A.经验方法B.评价研究法C.理论方法D.系统科学方法2、下列哪项属于课题选择的首要原则的是…………………………………………………(A) A.需要性原则B.创造性原则C.科学性原则D.可行性原则 3、不属于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专门研究方法的是………………………………………(A) A.系统论方法B.评价研究法C.信息内容分析法D.响应信息分析法 4、下列各项研究方法中,哪项属于理论方法……………………………………………(C) A.文献研究法B.评价研究法C.逻辑分析法D.内容分析法 5、整理分析、加工所收集到的科学事实,属于科学研究程序的那个阶段……………(C) A.准备阶段B.现象阶段C.实体阶段D.本质阶段 6、下列各项研究方法中,哪项不属于经验方法……………………………………………(D) A.文献研究法B.社会调查法C.实地观察法D.逻辑分析法 7、教育技术学的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和发现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建立和发展科学理论) 8、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是:(程序化)、(客观性)、(数量化)、(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 9、怎样判断教育研究的优劣? 有两个概念反映了教育研究的优劣 即教育研究的效度和教育研究的信度。 10、一般来说,教育研究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不同的水平: 1)知觉观察水平;2)探索原因水平;3)迁移推广水平;4)理论研究水平 11、科学研究方法的程序化特征 科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是按照一定的系统性、有程序的步骤进行的。 几个主要的步骤是:选题与假设;数据、资料的收集;数据、资料的整理;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12、科学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联系,它决定事物的发展趋向和必然过程。这种联系是稳固的,只要具备了它发生作用的条件,它所支配的事物发展过程就会重复出现13、科学理论:科学理论是以科学的方法所获得的一套有组织的系统知识,其目的是为了对客观事物现象进行解析、控制和预测。 14、在教育技术研究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建立科学理论的任务有: 1)、形成一些科学的概念、定义和命题 2)、做出基本关系的判断,形成原理、定理、定律、原则 3)、形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理论体系 4)、进行科学的预测和控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