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咏怀古迹》原文

《咏怀古迹》原文

《咏怀古迹》原文
《咏怀古迹》原文

《咏怀古迹》原文

(这五首律诗都是杜甫的后期作品,写于他从入蜀到飘泊洞庭的十年间。五首诗的艺术风格不同:有的淡泊闲静,有的绵丽精确,而以沉郁雄浑为主。读这几首诗,要善于把诗人的悲欢愤激之情同当时战乱的局面联系在一起,逐步深入地感知诗中的意境。)

咏怀古迹①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②,生长明妃③尚有村。

一去紫台④连朔漠⑤,独留青冢⑥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⑦,环@a空归月夜魂⑧。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⑨。

注释:@a为字库未存字,左王右“佩”的右部

①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杜甫组诗《咏怀古迹》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歌咏王昭君的。这首诗的写作时间有二说:一说,大历元年(766)作于夔州(今重庆奉节)。一说,大历三年(768)作于出峡至归州(今湖北秭归)、江陵途中。

②〔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

③〔明妃〕即王昭君,后人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改称明君、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东北40里处,相传是王昭君的出生地。

④〔紫台〕即紫宫,汉宫名。

⑤〔朔漠〕北方流沙之地。朔,北方。

⑥〔青冢(zhǒng)〕指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20里处。传说边地多白草,唯独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冢,坟墓。

⑦〔画图省(xǐng)识春风面〕从画像上可以约略看到她的青春容貌。据《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很多,命画师一一画像供自己挑选。宫女们为得到皇帝宠幸,纷纷向画师行贿,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师故意将她画丑了,未被召幸。后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求美人为阏氏(yānzhī),元帝派昭君去。临行时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元帝很后悔,但已没有办法。省识,约略认识。省,约略。一说,省识,辨识。春风面,青春容貌。

⑧〔环@a空归月夜魂〕空有她的魂魄月夜归来。这是说昭君已死葬沙漠,不得归汉,即使月夜魂归,也是徒然。环?,古人衣带上系的玉佩,这里指代王昭君。

⑨〔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之下,琵琶弹奏的胡乐中,还分明诉说着她的怨恨。这是指琵琶曲《昭君怨》说的,相传其词为王昭君所作。胡语,指胡人的乐曲。论,诉说。

练习见《客至》课文

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带拼音、注音、精校)

咏yǒnɡ 怀huái 古ɡǔ 迹jì ·其qí 三sān 唐tán ɡ :杜dù 甫fǔ 群qún 山shān 万wàn 壑hè 赴fù 荆jīnɡ 门mén ,生shēnɡ 长zhǎnɡ 明mín ɡ 妃fēi 尚shàn ɡ 有yǒu 村cūn 。 一yí 去qù 紫zǐ 台tái 连lián 朔shuò 漠mò ,独dú 留liú 青qīnɡ 冢zhǒnɡ 向xiàn ɡ 黄huán ɡ 昏hūn , 画huà 图tú 省xǐnɡ 识shí 春chūn 风fēnɡ 面miàn ,环huán 佩pèi 空kōnɡ 归ɡuī 月yuè 夜yè 魂hún 。 千qiān 载zǎi 琵pí 琶pá 作zuò 胡hú 语yǔ ,分fēn 明mín ɡ 怨yuàn 恨hèn 曲qǔ 中zhōnɡ 论lùn 。 注zhù 解jiě 1、明mín ɡ 妃fēi :即jí 王wán ɡ 嫱qián ɡ 、王wán ɡ 昭zhāo 君jūn ,汉hàn 元yuán 帝dì 宫ɡōnɡ 人rén ,晋jìn 时shí 因yīn 避bì 司sī 马mǎ 昭zhāo 讳huì 改ɡǎi 称chēnɡ 明mín ɡ 君jūn ,后hòu 人rén 又yòu 称chēnɡ 明mín ɡ 妃fēi 。昭zhāo 君jūn 村cūn 在zài 归ɡuī 州zhōu (今jīn 湖hú 北běi 秭zǐ 归ɡuī 县xiàn )东dōnɡ 北běi 四sì 十shí 里lǐ ,与yǔ 夔kuí 州zhōu 相xiānɡ 近jìn 。 2、尚shàn ɡ 有yǒu 村cūn :还hái 留liú 下xià 生shēnɡ 长zhǎnɡ 她tā 的de 村cūn 庄zhuānɡ ,即jí 古ɡǔ 迹jì 之zhī 意yì 。 3、一yí 去qù 句jù :昭zhāo 君jūn 离lí 开kāi 汉hàn 宫ɡōnɡ ,远yuǎn 嫁jià 匈xiōnɡ 奴nú 后hòu ,从cón ɡ 此cǐ 不bú 再zài 回huí 来lái ,永yón ɡ 远yuǎn 和hé 朔shuò 漠mò 连lián 在zài 一yì 起qǐ 了le 。紫zǐ 台tái :犹yóu 紫zǐ 禁jìn ,帝dì 王wán ɡ 所suǒ 居jū 。江jiānɡ 淹yān 《恨hèn 赋fù 》:“明mín ɡ 妃fēi 去qù 时shí ,仰yǎnɡ 天tiān 太tài 息xī 。紫zǐ 台tái 稍shāo 远yuǎn ,关ɡuān 山shān 无wú 极jí 。”朔shuò 漠mò :北běi 方fānɡ 沙shā 漠mò ,指zhǐ 匈xiōnɡ 奴nú 所suǒ 居jū 之zhī 地dì 。 4、画huà 图tú 句jù :意yì 谓wèi 元yuán 帝dì 对duì 着zhe 画huà 图tú 岂qǐ 能nén ɡ 看kàn 清qīnɡ 她tā 的de 美měi 丽lì 容rón ɡ 颜yán 。 5、环huán 佩pèi 句jù :意yì 谓wèi 昭zhāo 君jūn 既jì 死sǐ 在zài 匈xiōnɡ 奴nú 不bù 得dé 归ɡuī ,只zhí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篇一: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 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

阿房宫赋原文译文对照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的树木被伐光了,阿房宫才盖起来。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Lí)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从骊山之北构筑宫殿,曲折地向西延伸,一直修到秦京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宽而曲折,(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撅起。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下而建,像是互相环抱,宫室高低屋角,像钩一样联结,飞檐彼此相向,又像在争斗。 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chù)不知其几千万落。盘旋地、曲折地,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万座。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 长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横空而过,彩色斑斓,(人们看了要诧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使人迷糊,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气候竟会如此不同。

妃嫔(pín)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xián),为秦宫人。 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日夜献奏乐,成了秦宫里的宫女。 明星荧(yíng)荧(yíng),开妆镜也; (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们)打开梳妆的镜子; 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绿云缭绕,原来是她们正在早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垢腻,原来是她们泼掉的脂粉水;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lù)远听,杳(yǎo)不知其所之也。 空中烟雾弥漫,是她们在焚烧椒兰香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过;听那车声渐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任何一部分肌肤,任何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 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可是有许多宫女整整等了三十六年,还未见到皇帝。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燕、赵、韩、魏、齐、楚收藏的财宝,聚敛的金玉,搜求的珍奇,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诗歌鉴赏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庚信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首《咏怀古迹》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写楚襄王和巫山神女梦中欢会故事,因而传为巫山佳话。又相传在江陵有宋玉故宅。所以杜甫暮年出蜀,过巫峡,至江陵,不禁怀念楚国这位作家,勾起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悲慨。在杜甫看来,宋玉既是词人,更是志士。而他生前身后却都只被视为词人,其政治上失志不遇,则遭误解,至于曲解。这是宋玉一生遭遇最可悲哀处,也是杜甫自己一生遭遇最为伤心处。这诗便是瞩目江山,怅望古迹,吊宋玉,抒己怀;以千古知音写不遇之悲,体验深切;于精警议论见山光天色,艺术独到。 杜甫到江陵,在秋天。宋玉名篇《九辩》正以悲秋发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其辞旨又在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当时的情怀共鸣,因而便借以兴起本诗,简洁而深切地表示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同时又点出了时节天气。“风流儒雅”是庚信《枯树赋》中形容东晋名士兼志士殷仲文的成语,这里借以强调宋玉主要是一位政治上有抱负的志士。“亦吾师”用王逸说:“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里借以表示杜甫自己也可算作师承宋玉,同时表明本诗旨意也在闵惜宋玉,“以述其志”。所以次联接着就说明自己虽与宋玉相距久远,不同朝代,不同时代,但萧条不遇,惆怅失志,其实相同。因而望其遗迹,想其一生,不禁悲慨落泪。 诗的前半感慨宋玉生前,后半则为其身后不平。这片大好江山里,还保存着宋玉故宅,世人总算没有遗忘他。但人们只欣赏他的文采词藻,并不了解他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这不符宋玉本心,也无补于后世,令人惘然,故曰“空”。就象眼前这巫山巫峡,使人想起宋玉的《高唐神女赋》。它的故事题材虽属荒诞梦想,但作家的用意却在讽谏君主淫惑。然而世人只把它看作荒诞梦想,欣赏风流艳事。这更从误解而曲解,使有益作品阉割成荒诞故事,把有志之士歪曲为无谓词人。这一切,使宋玉含屈,令杜甫伤心。而最为叫人痛心的是,随着历史变迁,岁月消逝,楚国早已荡然无存,人们不再关心它的兴亡,也更不了解宋玉的志向抱负和创作精神,以至将曲解当史实,以讹传讹,以讹为是。到如今,江船经过巫山巫峡,船夫们津津有味,指指点点,谈论着哪个山峰荒台是楚王神女欢会处,哪片云雨是神女来临时。词人宋玉不灭,志士宋玉不存,生前不获际遇,身后为人曲解。宋玉悲在此,杜甫悲为此。前人或说,此“言古人不可复作,而文采终能传也”,则恰与杜甫本意相违,似为非是。 显然,体验深切,议论精警,耐人寻味,是这诗的突出特点和成就。但这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实到其地,亲吊古迹,因而山水风光自然显露。杜甫沿江出蜀,飘泊水上,旅居舟中,年老多病,生计窘迫,境况萧条,情绪悲怆,本来无心欣赏风景,只为宋玉遗迹触发

《阿房宫赋》(必修二)高中苏教版原文对照翻译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六国灭亡,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蜀山光秃了,阿房宫盖起来了。阿房宫占地三百多里,楼阁高耸,遮天蔽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日。阿房宫从骊山向北构筑宫殿,折而向西,一直通到秦京咸阳。渭水和樊川两条河,水波荡漾地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五步一栋楼,十步一座阁。走廊回环曲折,突起的檐角尖耸,犹如禽鸟仰首啄物;宫殿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盘旋屈曲的样子,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有几千几万座。长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桥横卧在渭水上,(人们看了要惊讶:)天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几条复道在半空像彩虹,(人们看了要诧不霁(jì)何虹?高低冥迷,不知东西 异:)不是雨过天晴,哪里来的彩虹?楼阁随着地势高高低低,迷茫不清,使人辨不清东西方向。人们在台上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就在同一天,同一座宫里,天气竟会如此不同。 妃嫔媵(yìng)嫱(qiáng),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那些亡了国的妃嫔和公主们(六国王侯的宫妃和王侯的女儿、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楼阁,走下宫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 (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早晚唱歌奏乐,成了秦宫里的宫女。光如明星闪亮,是宫女打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huán)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梳妆的镜子;一团乌云在浮动,原来是早晨宫女在梳理发髻;渭水河面上浮起一层脂膏,原来是宫女泼掉的脂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粉水;空中烟雾弥漫,是宫女在焚烧椒兰香料烘熏衣料。如雷霆般的声音响起使人骤然吃惊,是皇上的宫车驰辘辘(lù)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过;车声听起来越来越远,也不知驶到哪儿去了。这些妃嫔公主们的每一处肌肤,每一种姿容,都娇媚极了,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她们耐心地久立远视,盼望皇帝能亲自驾临。可是有许多宫女几乎一辈子都没等到皇帝(可有许多宫女等了三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十六年都未见)。燕、赵收藏的金玉珍宝,韩、魏聚敛的金银,齐、楚保存的瑰宝(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的金银几世几年,剽(piāo)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 财宝),这都是多少世代、多少年月以来,从人民那里掠夺来的,堆积得像山一样。旦夕之间国家灭亡不能再输来其间。鼎铛(chēng)玉石,金块珠砾, 占有,珠宝都被运进阿房宫。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沙石,连续不弃掷逦(lǐ)迤(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断地丢弃,秦人看见了也不觉得可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奈何取之尽锱(zī)铢(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让那宫中承担栋梁的柱子,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 比田里的农夫还多;架起侧梁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女工还多;突出的钉子,比谷仓里的稻米还多;横直密布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jiàn),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ōuyā), 的屋瓦缝隙,比(老百姓)身上的衣服的线还要多;栏杆纵横,比天下的城郭还多;乐声嘈杂,比集市的人们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教学目标: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完整版阿房宫赋知识点总结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剽掠 Pi ao 杳不知 y do 尽态极妍 鼎铛Ch eng 迤適 y a i 锚铢 Z izh U 架梁之椽_ ChU Cn 在庾之粟粒yUSU 横槛 ji Cn 呕哑一0Uya 参差一 Can Ci 鬟 hu Cn 困困qm 、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 盘盘焉,困困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 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纟曼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標掠其人(通“剽”,Pi ao,掠夺、夺取) 9、 奈何取之尽錮铢 (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 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词]: 1、 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 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 今义:行走 3、 钩心斗角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 落聶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 今义:下降、衰落。 5、 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 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 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 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精英 纟曼回 m Cn 不霁何虹ji 焚椒兰 ji ao 妃嫔媵嫡 P in y ig qi eng 辘辘1 U y Cn

2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9、可怜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同情。 [词类活用]: (一) 名词用作状语 1、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从骊山;向北,向西) 2、 廊腰纟曼回,檐牙高啄(像绸带一样) 3、 蜂.房?水.涡.,聶不知乎几千万落(像蜂房,像水涡) 4、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 5、 朝.歌夜?弓玄(在早上,在晚上) (二) 名词作动词 1、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出现龙,出现虹) 2、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唱歌,弹琴) 3、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化为焦土) 4、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把鼎当做,把玉当做,把金当做,把珠当做 ) 5、 族?秦者秦也(灭族,杀死一族的人) (三) 数词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四) 动词作名词: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指金玉珠宝之物) (五)动词意动用法:后人哀之而不鉴 之(以……为鉴) [一词多义]: 1、 一:①六王毕,四海一.(统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词) ③黄鹤一去不复返(一旦)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专一) ⑤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 2、 爱: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护)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④陶渊明独爱菊(喜欢) 3、 取: ①奈何取 之尽锂铢,用之如泥沙(夺取) ② 青,取 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 ③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 4、 族::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动词) ②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名词) 5、 纟曼:①廊腰纟曼回(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 ②纟曼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 6、 尽:①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尽善尽美(副词,达到顶点)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 (企业、活 动)。

杜甫咏怀古迹教案教学内容

杜甫咏怀古迹教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沉鱼”,讲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尚:还。

③一去:一旦,一经。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徒然。 ⑥“春风面”: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思考: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并说说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解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阿房宫赋原文注释

阿房宫赋①杜牧 六王毕②,四海一③,蜀山兀,阿房出④。覆压三百余里⑤,隔离天日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⑦。二川溶溶⑧,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⑨,檐牙高啄⑩。各抱地势11,钩心斗角12。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13,矗不知其几千万落14。长桥卧波,未云何龙15?复道16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17,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18。舞殿冷袖,风雨凄凄19。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①选自《樊川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杜牧(803- 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名门世族,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今湖北黄冈)、池州(今安徽贵池)等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杜牧在《上知已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这篇赋借写阿房宫的兴建和毁灭,揭露了秦王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阿(ē)房(páng)宫:,秦始皇在渭南营造的宫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到秦亡时尚未完工。 ②[六王毕]六国灭亡了。六王,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的国王,即指六国。毕,完了,指为秦国所灭。 ③[一]统一。 ④[蜀山兀,阿房出]四川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兀,山高而上平。这里形容山上树木已被砍伐净尽。出,出现,意思是建成。 ⑤[覆压三百余里](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三百多里地。形容官殿楼阁接连不断,占地极广。覆压,覆盖。 ⑥[隔离天日]遮蔽了天日。这是形容宫殿楼阁的高大。 ⑦[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古咸阳在骊山西北)。走,趋向。 ⑧[二川溶溶]二川,指渭水和樊川。溶溶,河水缓流的样子。 ⑨[廊腰缦回]走廊宽而曲折。廊腰,连接高大建筑物的走廊,好像人的腰部。漫,萦绕。回,曲折。 ⑩[檐牙高啄] (突起的)屋檐(像鸟嘴)向上噘起。檐牙,屋檐突起,犹如牙齿。 11[各抱地势]各随地形。这是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 12[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钩心,指各种建筑物都向中心区攒聚。斗角,指屋角互相对峙,好像兵戈相斗。 13[盘盘焉,囷囷(qūn qūn)焉,蜂房水涡]盘旋,屈曲,像蜂房,像水涡。焉,相当于“凛然”“欣然”的“然”。楼阁依山而筑,所以说像蜂房,像水涡。盘盘,盘旋的样子。囷囷,曲折回旋的样子。 14[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矗,形容建筑高高耸立的样子。下文“杳不知其所之也”的“杳”,用法与此相同。落,相当于“座”或者“所”。 15[长桥卧波,未云何龙]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易经》有“云从龙”的话,所以人们认为有龙就应该有云。这是用故作疑问的话,形容长桥似龙。 16[复道]在楼阁之间架木筑成的通道。因上下都有通道,所以叫复道。 17[冥迷]分辨不清 18[歌台暖响,春光融融]意思是说,人们在台上唱歌,歌乐声响起来,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融和。融融,和乐。 19[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意思是说,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 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本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 (《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这可说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引起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

文言文阿房宫赋原文

阿房宫赋原文 阿房宫赋(杜牧)◇原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①。覆压三百馀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 高啄②。各抱地势,钩心斗角③。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 何虹⑤?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⑥。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⑦。渭 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⑧。雷霆乍惊,宫车 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⑨。一肌一容,尽态极姘,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⑩。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取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 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 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 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

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 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注释①阿房(ē_páng)宫:秦始皇所建造的宫苑,故址在今西安市阿房村。毕:灭亡。一:统一。蜀山兀:蜀中之山 林中树木最盛,都被砍伐尽了。兀:山秃。 ②廊腰:游廊的转折处。缦回:形容游廊曲折,如缦带回 环萦绕。檐牙高啄:指飞檐尖耸,如群鸟争啄。 ③各抱地势:谓或楼或阁,各因地势之高下倾斜而建,若 相环抱。钩心斗角:谓各建筑向中心探聚,相互钩连;各建筑 的檐角并出相接,重叠交错。 ④囷囷(qūn):屈曲攒聚。蜂房:蜂窝。水涡:水流旋涡。以上皆是形容楼阁层叠稠密。落:院落,指一组建筑。 ⑤“复道”二句:复道即阁道,楼阁之间的空中通道。霁:雨后初晴。复道似虹,未下雨何来虹?极言阁道之长之美。 ⑥妃:皇帝之妾或太子、王之妻称妃。嫔(pín)、嫱 (qiáng):宫中女官。媵(yìng):陪嫁女子。辇:帝王或皇后坐的车,这里是动词,乘辇。 ⑦荧荧:光亮的样子。绿云:形容妃嫔宫女乌黑的头发。 扰扰:纷乱的样子。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杜甫:咏怀古迹·其一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咏怀古迹·其一》 作者: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释: 1、支离:犹流离。 2、东北风尘际:指安禄山叛乱时期,作者一直在外流亡。风尘:比喻战乱。 3、五溪衣服:指溪人衣服不同。五溪:雄溪、溪、西溪、 溪、辰溪,在今湖南、贵州两省接界处,古五溪族所居。 4、共云山:是说自己与溪人共处。 5、羯胡:指安禄山。安禄山父系出于羯胡,也即小月支种。兼指反叛梁朝的侯景。 6、词客:指下庾信,也指自己。 7、且未还:飘泊异地,欲归不得。 8、庾信两句:庾信,梁朝诗人,字子山,新野(今属河南)人。

为梁元帝出使北周,被留,乃仕于周,常怀乡关之思,曾作《哀江南赋》以寄其意。这里把安禄山之叛唐比作侯景之叛梁,把自己的乡国之思比作庾信之哀江南。 译文: 战乱之际, 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辗转入蜀, 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 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 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 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 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 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 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赏析: 这五首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诗。作者于代宗大历元年

(766),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沉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这是五首中的第一首。开首咏怀的是庾信,这是因为诗人对庾信的诗赋推崇备至,极为倾倒。他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另一方面,当时他即将有江陵之行,情况与庾信漂泊有相通之处。首联写安史之乱起,漂泊入蜀居无定处。颔联写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颈联写安禄山狡猾反复,正如梁朝的侯景;自己飘泊异地,欲归不得,恰似当年的庾信。末联写庾信晚年《哀江南赋》极为凄凉悲壮,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全诗写景写情,均属亲身体验,深切真挚,议论精当,耐人寻味。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等以下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二首。本单元的唐诗学习,主要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意趣。《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旨在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二)学情分析 高二的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且在《咏怀古迹》之前,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李白的《蜀道难》和《杜甫诗三首》中的前一首,学生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

因此,高二语文诗词教学应更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诗词鉴赏能力,同时注重结合写作背景品味语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单元目标和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 (诗歌鉴赏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如何在反复吟诵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枯燥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把握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的内在情思) 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二)教学难点 (新课程强调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杜甫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生命时时流露出极大的人文关怀,他在《咏怀古迹》中抒发的情感尤其深沉,因此我设置了如下的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体味作者在暮年之时人生真善到美的沉淀。 四、说教法

咏怀古迹(其五)整理解析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一,原作呈现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二,相关训练习题 阅读杜甫《咏怀古迹》(之五),完成两道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①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诸葛亮“万世不朽”的英名和作者面对遗像的感受。 B、三四句概括诸葛亮的功业,赞扬他如鸾风高翔,独步云霄。 C、五六句认为诸葛亮的才能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相比,也不相上下。 D、七八句慨叹诸葛亮难以改变汉朝灭亡的命运,赞扬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②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宗臣”即世所尊祟、敬仰的名臣;“宗臣”二字有总领全篇的作用。 B.全诗由进武侯祠,观遗迹(遗像等)起笔,自然地引入对人物业绩的评述。 C.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扬,又有对其壮志未遂的叹惋。 D.全诗描写生动,形象鲜明,使人如见诸葛亮“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的形象。 答案①C②D (“失萧曹”的意思是相形之下使萧曹失色。) (本诗除遗像可算描写外,其余均为议论,没有描写诸葛亮的形象。) 三,总体概述 《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这五首诗分别吟咏了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在长江三峡一带留下的古迹,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这些历史人

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仕 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 诗语言凝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 四,典故释疑 兵家鼻祖——吕尚 吕尚就是姜子牙,东海海滨人。他的祖先曾经辅佐禹治理水土,因功封于吕,所以以吕为氏,而他的姓则是姜。中国古代的姓是母系氏族的产物,所以“姓”即“女生”,后来在一个姓中又以男性为主有了氏,到春秋战国以后,氏越来越多,姓和氏逐渐合二为一,就是现在所说的姓氏。吕尚因为在周初做过太师,尊称“师尚父”,因而得名“吕尚”。因为《封神演义》的影响,我们还是喜欢称他为姜子牙。渭水垂钓、文王访贤吕尚曾经非常穷困,年纪很大了,还常到渭水之滨垂钓。一天。文王将出外狩猎,占卜得到:“捕获的不是龙、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独霸天下的辅臣。”于是,文王西出狩猎,果然遇吕尚于小溪之上。两人谈论之后,文王大喜,说:“我的祖先曾经预言说:…将来会有圣人到达周邦,帮助周国振兴。?难道说的就是您吗?我的祖先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于是称吕尚为“太公望”,立为周之国师。不久,商纣王怀疑周文王欲图谋商之天下。遂将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监狱里。于是吕尚、散宜生广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宝,献给纣王,赎出了文王。文王归国,便与吕尚暗地里谋划如何倾覆商朝政权。为此,吕尚策划出许多兵家谋略和新奇妙计,由于这个原因,后人言及兵家权谋都首推吕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称鼻祖。 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可以说,没有太公理论及其所建立的齐国兵家,则不会有如此博大精深、智谋高超、理论完整、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影响巨大的中国兵学理论学说。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习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4] 姜子牙半生寒微,择主不遇,飘游不定,但他能动心忍性,观察风云,等待时机,终遇明主,辅佐姬昌,修德振武,以求兴周。周武王伐纣,太公为军师,牧野大战,灭商盛周,立了首功。周初分封,姜子牙被封为齐国君主,他治国有方,创建了泱泱大国,遗风犹存,累世相续,为后来的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五霸之首”而奠定了基础。 历代评价 孔子:“许由,独善其身者也;太公,兼利天下者也。” 司马迁:“太公至国,脩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高一必修二语文阿房宫赋原文及译文

高一语文阿房宫赋原文及译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六国覆灭,四海统一。四川山林中的树木被砍伐光了,阿房宫殿得以建成。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六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阿房宫)覆盖了从咸阳到渭南之间三百多里的地面,遮天蔽日。从骊山的北面建起,然后折向西,直通向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渭水和樊川缓缓地流进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宫殿中间的回廊交错曲折,屋檐高挑,象鸟喙一样在半空飞啄。各宫室随着地势不同而建,宫室群参差环抱,彼此回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乎几千万落。 ——弯弯转转,萦绕曲折,(宫室排列得像)蜂房和水涡一样,巍巍峨峨,不知道它们有几千万座。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那长桥卧在水面上(象蛟龙),(可是)没有云彩怎么会有龙飞起?那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象彩虹),(可是)并非雨过天晴,怎么会有虹霓产生? 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高高低低的楼阁,幽冥迷离,使人辨不清方向。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高台上传来歌声,使人感到暖意,如同春天一般温暖;大殿里舞袖飘拂,使人感到寒气,仿佛风雨交加那样凄冷。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就在同一天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却截然不同。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六国的)宫女妃嫔、诸侯王族的女儿孙女,辞别了故国的宫殿阁楼,乘坐辇车来到秦国。(她们)早上唱歌,晚上弹琴,成为秦皇的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清晨)只见星光闪烁,(原来是她们)打开了梳妆的明镜;又见乌云纷纷扰扰,(原来是她们)一早在梳理发鬓;渭水上粉腻脂水,(是她们)泼下的脂粉水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