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4学时)

第二节、海勒(2学时)

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

二、注意事项:

1、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显学”,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讲授时一定要深入浅出;

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要注意此期文学的泛文化倾向。

第一节概述(2学时)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3、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B、后现代知识状况

C、后哲学的发展

D、文化传统

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A、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B、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C、元小说与元叙述

D、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

E、膨胀话语置换数码

F、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

三、教学重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倾向

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

七、师生互动设计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八、讲授提纲: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20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其一、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

其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构成

了威胁,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想和学术目标发生了重大偏离。

其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还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责、地位和存在价值的危机。 ?

其四,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活动已经全面地扩张到了文化领域,艺术创作和精神创造活动被强行纳入了商品生产的程式之中。

其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基本完成,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已被完全职业化和角色化,因而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终极追求。

其六、信息时代刺激了各种理论迅速转化成商品,这就使当代理论成为不断膨胀的话语,一种夸张而刺激的广告,一种追新求变的“操作”。

其七、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现代性”、“理性”等日益显示出它们的冷漠的压制人性或违反人性的一面。

2、后现代知识状况

在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知识的本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现代最先进的“科技”无一不与“语言”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无法变成数字信码而加以传递的知识都将有可能被淘汰,不易精密化、电脑化的人文科学前途未卜。

其次,随着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知识已不再是一种为专家或权威所独占的工具。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人们将以异质的标准来面对各种知识。

其三,后现代来临之时,在知识领域悄悄地进行着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研究的范式发生了逆转:由外在呼唤人性解放、理想、正义等堂堂话语转入人的意识拓进、语言游戏和结构分析。

其四、通货膨胀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知识的经济基因,它使一切都成为商品并进入流通领域,这就注定了一切物质和知识的产品均将迅速更新换代。

3、后哲学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增生极快的超级边际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的综合或拼贴,是与存在主义、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等哲学思潮及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同步扩变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后哲学”。这种理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理性中心主义,反对普遍主义。它体现在哲学上,是“元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逝;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自杀一类课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信仰危机。

4、文化传统

西方文学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历史发展之后,几乎穷尽了所有的风格技巧和叙事模式,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极致。后现代主义对文学传统的解构则使得“西方文化史上由来已久的‘被置于主流之外的一股潜流的全面复兴成为可能’”,“意味着被现代主义‘废除’了的艺术风格的‘复兴’”。因此,后现代主义以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的精英意识彻底决裂的精神,对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反叛。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后现代主义为了反叛包括现代主义在内的一切文学传统、文化哲学和价值观念,大声疾呼抛弃关于“深度的古老神话”,具体表现为削平深度模式、颠覆历史哲学、消散主体意识。

其一、用零散叙事反叛宏伟叙事。

其二、用非人格叙事消解主体叙事。

其三、用复制代替创造。

2、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崇尚一种创造与毁灭并存的叙事法。在他们的作品中,故事大量地前后矛盾,前言不搭后语,故事的发展不断地回到前一个故事的灰烬中去。

在后现代主义的创作中,反体裁已成为一种主导模式,传统体裁如同过去雅语一样被看作敌人。为了自身的重构,后现代主义理所当然地合并亚体裁,经常把词、音、乐音、绘画涂层、色彩、线条、绘画表面组织、建筑学的技术结构因素以及复制的广告、招贴画、单据、地铁车票、油画、标语、传单等作为孤立的成分引进文学实验,使小说与诗歌、戏剧、音乐、电影、绘画、造型艺术乃至报道、政论之间的界限几乎消失。

3、元小说与元叙述

元叙述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常用的手法。其特点,一是内容的虚构性,元小说对于小说作品本身进行评判,不仅审视小说的基本结构,而且探索存在于小说外部的虚构世界的条件,是有关讲故事的一个寓言。

二是形式的不稳定性。元小说通过“自反性”来制造虚构的意义,同时通过不稳定的形式不断进行新的实验,把小说如何创造假想世界的过程揭示给读者看,以致成为小说家“对自身欺骗性的无止境的揭露”并追问自己写小说的意义何在。

4、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

探索“一切本原的本原”,以及探索从不存在的东西,乃是后现代主义和整个现代主义的特点。博尔赫斯的小说,常常被称之为“宇宙主义”,这是因为作者往往将想象的触觉放射到宇宙空间,从星驰月移的意象中经意于精神天国的创造。他的小说醉心于用具体有限的形式来表现作者对有限和无限的思考,表达某种不确定的玄思和哲理。

迷宫模式是后现代主义写作中普遍思考的文学原型。结构主义小说诗学认为,理想的文本乃是一组能指而非所指结构,它没有起点,人们可以从几个入口接近它,没有哪一个入口可以被权威地宣称为主要的入口。简言之,文本的多元性为文本自身运作以及读者的介入开辟了多种可能性。解读后现代主义的文本,我们面对的是一座座艺术的迷宫。它无始无终,无穷无尽;没有目的,也没有出口。它大量地出现在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的创作之中。

5、膨胀话语,置换数码

后现代主义语言策略的典型表现是“元话语”的消失。他们的作品,竭力排除带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大量使用“中立性”词汇,很少用形容词,忌用带夸张、渲染色彩的形容词;极少使用比喻,尤其避忌拟人手法。取代传统话语的,往往是带有科学色彩的、相对精确的表示时间、长度、量度的冷冰冰的专业语言代码。

后现代主义的“话语”,还表现为语言和表达的扭曲。

6、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现象,我们固然要看到它摧毁艺术传统、解构艺术形式的否定性向度,但也不能对其所蕴含的积极的、肯定性的、建设性的内涵视而不见。

后现代主义的建设性向度在拉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中尤其突出。拉美后现代主义具有世界后现代主义的共同特点,但又与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主流不无差异,其本土性、现实性、批判性独树一帜。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续)(2学时)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实绩;

二、教学内容:

3、后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

A、后现代诗歌

B、新小说

C、意大利新先锋派

D、黑色幽默文学

E、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三、教学重点:

1、黑色幽默文学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四、教学难点:

1、后现代诗歌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蕴

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

七、师生互动设计

尽可能地利用后现代文本的千奇百怪,吸引学生思考这一文学奇观的产生及其发展。

八、讲授提纲: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

1、后现代诗歌

美国诗歌

诗歌是艺术变革的先声,50年代初以美国作家奥尔森为代表的“黑山诗派”的创作,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诗歌的第一个浪潮。

不过,真正给“学院派”致命一击的是后来在美国诗坛占据显赫位置的以艾伦.金斯堡为首的“垮掉派诗歌”和以罗伯特.洛威尔为代表的“自白派诗歌”。

垮掉派的代表人物,除了金斯堡外,还有斯奈德,弗林盖德和科索等。金斯堡(1926─1997)在创作上深受惠特曼和英国诗人布莱克的影响,醉心于滚滚而来的长行自由体诗,以显示出旋风般的节拍气势,这与爵士音乐强烈不断的节奏是完全一致的,极能体现垮掉派的狂热激情。《嚎叫》为其代表作。

1959年,形式主义诗人洛威尔从学院派中冲杀出来,出版了诗集《人生研究》,从而在60年代中期形成了轰动一时的自白派诗歌运动。自白派诗人把自我当成生活的原型,关心的是自我中的“真实”、自我和它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揭露的是关于他们自己的痛苦的真理。自白派诗人把诗歌当作一个自我暴露、自我发泄的工具,创造了一个新的、可以看见的关于自我的神话。

法国诗歌

战后的法国诗坛一片荒芜,始终没有出现如超现实主义那样引人注目的流派。以索莱尔为首的新新小说派在1960年创办了文学杂志《原样》,一批年青气盛的先锋诗人们在杂志上发表他们大胆创新的诗歌。集结起马塞林.普雷奈(1933─ )、?德尼.?罗什(1937─ )、罗登堡、尚帕诺、亨利克等一批先锋诗人,形成了原样派诗歌团体。

字母派是1945年由伊西多尔.伊苏(1929─ )在巴黎发起的一个法国现代诗歌流派,此派另一个代表人物是莫里斯.勒侮特尔(1926─ )。在40─60年代,他们发表了大量论着,?阐述其诗歌创作主张。此外,他们还创办了不少字母派诗歌杂志,由此形成了一个诗歌运动。

随着新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一批诗人试图超越字母派,运用录音机作为诗歌创作手段,充分利用录音机提供的各种可能性(音响合成、快慢速装制等),把口腔里发出的各种声

音经过合成录在磁带上,形成注重音乐效果的广播诗。这些诗歌领域的新尝试被称作“新语音诗”或“音响诗”。音响诗的代表诗人有海德西克(1928─ )、肖班(1922─ ),早期的有伍尔曼和杜弗雷纳。

肖班的诗极大地启发了诗人皮埃尔.加尔尼(1928─ )的灵感,?他开始写空间诗并创立了空间派理论。空间派试图在语言与宇宙空间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在纸张这个空间里安排一些任意组合的词和字母,不断变换字体(?斜体字、粗体字、大写字母、小写字母),通过这些安排和变化使读者去想象和体味宇宙的构成。

2、新小说

新小说是后现代小说的第一个浪潮,它在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初具流派规模,风靡全欧,其理论宣言为罗伯─格里耶的论文集《为了一种新小说》和萨洛特的论文集《怀疑的时代》。属于新小说派的作家,主要为法国的罗伯─格里耶、萨洛特、布托尔、西蒙,以及潘热、莫里亚克、贝雷克等。

罗伯─格里耶是新小说的领袖和中坚。他集创作和理论于一身,站在理论和实践的立场上率先负起了创造新小说的重任。经过他的惨淡经营,新小说终于被欧洲文坛接受并繁盛一时。他从50年代初期起,一直熔各种实验方法于一炉,冶炼出一部部“反小说”。《橡皮》、《窥视者》、《嫉妒》这三部小说代表着作者的主要创作成就。

萨洛特(1902─1999)被誉为“新小说之母”,主要作品为《向性》、《陌生人肖像》(1949)、《马尔特洛》(1953)、《天象馆》(1959)。曾获?1964?年国际文学大奖的小说《金果》(1963)可谓她的代表作。这是一部情节和人物消失殆尽的奇书,作品打破小说与诗的界限,写法新颖、风格独特,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语言如诗一样美。

布托尔(1926─)也是新小说的创始人之一,他从1954年发表处女作《路过米兰》登上文坛,至今已出书33部,中篇小说《变》(1957)是他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者站在主人公之上,掌握他的灵魂,将主人公复杂的矛盾心态及其变化全盘托出。这种叙述形式还始终把读者作为小说中的角色进行对话,使之被卷入隐秘的内心独白之中,体验着主人公徘徊选择的矛盾心情。

西蒙(1913─2005)是新小说的一个代表作家,他经过45年的精耕细作,共创作了17部作品,《弗兰德公路》是最能全面体现西蒙小说风格的力作。作品通过散乱的、不连贯的、无明显前因后果的回忆,映现了1940年5月法军在北邻比利时的弗兰德地区溃败的情景。作者在创作中首先将每一条线索、每一个人物、每一处景物切割成为一个个色块和音符,然后通过人物的意识、想象、梦境、幻觉加以拼贴,力图创造一种类似绘画的共时性效果,以贴切地表现作者对人类境遇的感受以及瞬间而兴的情绪喷发。这些“文字画”,色彩浓郁,对比强烈,层次繁多,变化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此后,法国的后现代主义小说派别还有以索莱尔为首的新新小说派和以图尼埃(1924─)为代表的新寓言派

3、意大利新先锋派

意大利进入60年代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丰富的物质文明使整个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思想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人们对生活、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和需求也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六三学社”为标志的新先锋派文学据此应运而生。

新先锋派文学运动涌现出了一批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年青作家,其代表作家为伊泰洛.卡尔维诺(1923─1985)。在70年代,卡尔维诺以惊人的创作才能发表了一系列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小说《看不见的城市》(1972)、《命运交叉的古堡》(1973)以及《寒冬夜行人》(1979),进一步地完善了他作为一个寓言式作家的风格。

《寒冬夜行人》是卡尔维诺后现代主义的代表作。这部立意巧妙、结构奇特的小说,一反传统小说的模式,打破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传统关系。书中的“读者”与“女读者”是作

者艺术思想的体现,他们在作品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表面上各不相干、内容各自独立的10篇小说贯串成一部完整的文艺作品。这样,作者不仅把“读者”置于小说之中,还与“读者”有着思想上的沟通,使其成为小说的参与者,并成为贯串作品始终的主要人物。

4、黑色幽默文学

美国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主潮是黑色幽默小说,其代表人物为海勒、冯尼格、品钦和巴思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公认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他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首开黑色幽默这一流派的先河,率先冲破50年代以来美国文坛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

库尔特.冯尼格(1922─ )是一个以幽默风格着称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猫的摇篮》、《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冠军牌早餐》(1973)、《滑稽剧》(1976)、《囚犯》(1979)和《神枪手迪克》(1982)。1969年出版的《第五号屠场》没有完整的情节,结构也十分松散,只是把现实主义与科学幻想、控诉与祈祷、恐怖与爱情奇妙地起来,组成一幅看似零乱、实则有意的超现实主义画面。

托马斯.品钦(1937─ )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中的后起之秀,早期创作有短篇小说《熵》、长篇小说《V》(1963)、《拍卖第四十九批》(1966)。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万有引力之虹》(1973)被认为是20世纪的佳作之一。它充满了五花八门、古怪零乱的叙述,涉及到数门高深的学科,从现代物理学、导弹工程学、高等数学到侦探技术学、性心理学。品钦还运用大量的科学术语、哥特式语句和喜剧作品的流行语言,赋予作品一种尖酸刻薄的讽刺性质和现代梦魇的气氛。

约翰.巴思(1930─ )是最具有后现代主义色彩的一位作家。主要创作为长篇小说《漂浮的歌剧》、《路的尽头》(1958)、《烟草经纪人》(1960)。他的《羊童贾尔斯》(1966)表现了计算机时代人的精神与肉体的分离,小说《信件》(1979)由7个人物的信件组成,整部书烦躁得使人无法卒读,颇像《为芬尼根守灵》。

5、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有阿斯图里亚斯、鲁尔福、马尔克斯。阿斯图里亚斯(1899─1974)是危地马拉着名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总统先生》(1946)、《玉米人》(1949)、《强风》(19 50)、《绿衣主教》(1954)和中短篇小说集《危地马拉的周末》(1958)等。他是第一个把魔幻因素引入文学创作之中的拉美作家,对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马尔克斯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和集大成者,在60年代推出了《百年孤独》,从而将拉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推向了高峰。

九、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现代主义文学与写作》,《外国文学评论》1992第4期。

2、赵毅衡:《后现代派小说的判别标准》,《外国文学评论》1992第2期。

3、蹇昌槐:《后现代视角下的新小说》,《外国文学评论》1997第1期。

4、刘洪:《黑色幽默的深层结构》,《外国文学评论》1992第2期。

5、蹇昌槐:《从结构主义管窥西方后现代小说》,《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6、蹇昌槐:《多媒体:〈弗兰德公路〉的技术美特征》,《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

7、何建文:《海勒世界的神与虫》《外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4期。

8、张唯嘉:《罗伯-格里耶的“非意义论”》,《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

9、张唯嘉:《后工业城市“幻象化”的现实--试论罗伯-格里耶的城市小说》,《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第4期。

10、刘成富:《试论克洛德.西蒙的意识流小说》,《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1期

11、陈众议:《心灵的罗盘--纪念博尔赫斯百年诞辰》,《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十、思考题与作业题:

1、后现代主义文学是如何产生的?

2、谈谈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3、新小说“新”在何处?

4、综述黑色幽默文学的主要作家、作品。

5、浅析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海勒(2学时)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系统介绍海勒的创作,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基本主题、艺术形象和艺术特色;

2、要求学生了解海勒的创作概况;

3、要求学生掌握尤索林形象的实质和海勒创作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

1、生平与创作

A、生平简介

B、创作综述

2、《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

A、尤索林形象分析

B、基本主题

C、艺术特色

①黑色的“幽默”

②放射式的网状结构

三、教学重点:

1、尤索林形象的反英雄特质

四、教学难点:

1、黑色幽默的反美学特征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1、海勒创作的文化意义

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

七、师生互动设计

引导学生讨论、解悟“第二十二条军规”这个圈套之谜。

八、讲授提纲:

一、生平与创作

1、生平简介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美国当代着名的犹太小说家和剧作家,其代表作《第二十二条军规》被誉为美国当代文学中“黑色幽默”的典范作品。它不仅为小说创作树立了一种新的风格,而且为美国青年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种范式。

海勒从1945年起开始在《故事》杂志和《大西洋月刊》上发表短篇小说,其名作有《我再也不爱你》和《雪堡》。不过,给海勒带来世界声誉的还是他创作的三部长篇小说。1962年,他出版《第二十二条军规》,引起巨大的轰动,先后发行800余万册。此作被公认为二战以来最有意义的一部“抗议文学”作品并被搬上了银幕。

海勒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皮病》(1974)深化了“军规”的主题,主人公斯洛克

姆“是20年以后的尤索林”。小说通过人物的心路历程和怪诞的言行,表现了美国社会中令人惶惶不安的思想危机,反映了中产阶级沮丧、没落、扭曲了的精神状态。

1979年,海勒发表了第三部长篇小说《象黄金一样好》。它的题材超越了个人命运的范围,通过一个犹太后裔、知识分子布鲁斯.戈尔德在美国的经历,反映了一个家族瓦解的历史,展现了广阔的美国现实生活画面。

2、创作综述

海勒是“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始终表现出强烈关注社会问题的倾向,无论针砭时事,还是思考人生,其本质莫不犀利激愤,然而其艺术手法,却始终不离黑色幽默:冷眼烛世,不动声色,绝无感伤的流露,最讨厌顾影自怜。他把绝望藏在幽默的背后,在荒诞中表现了深沉的悲哀。

海勒创作中“绝望的喜剧”风格的形成,同他有意识地接受其他作家的影响有关。但是,促使海勒成为一个黑色幽默作家的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他的经历、遭遇、气质和创作思想。他感受到社会的荒谬,厌恶周围环境的污浊,不满于统治者的专横,因而作品充满了尖刻的讥讽和辛辣的嘲笑。他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则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明显的悲观绝望情绪,甚至是颓废没落的倾向。

二、《第二十二条军规》

1、人物

尤索林是一个以荒诞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衰弱世纪的小人物,一个意志薄弱的失败者,一个同“美国之梦”一起破灭的可怜虫,一个被世事的反复无常折磨而成的怀疑狂,一个不可知论者和虚无主义者。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空军驻扎在皮亚诺扎岛的一个飞行轰炸手,他原本是个正直、诚实、富于正义感的爱国青年。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所看到的一切,使他对所谓的正义、勇敢和爱国主义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他觉得整个世界是一个大阴谋,整个宇宙是一个大陷阱,人人都要他死,各种病症千方百计地要钻进他的身体,各种意外事故在等待他的一万个小心中的一个不小心。在这样的处境下,他完全成了福斯塔夫哲学的信徒:“活下去,就是一切,就是胜利”。

尤索林是20世纪西方荒原社会产生的意识丰富但贪生怕死的反英雄。他无力抗拒和改变荒谬的世界,只能把逃跑视为勇敢和尽职。这种争取个人生存的行为带有明显的存在主义色彩。然而,正是这个胆小的尤索林比一个勇敢的尤索林更加忠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

2、主题

《军规》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了一个主题:战争及其官僚机器的荒诞、疯狂和不可理喻,作品通过“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象征,创造了一种基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形而上的艺术境界,表达了现代西方人对自己的生存处境的困惑。

在小说中,这个荒诞的疯狂世界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在于有一个无所不包、无处不在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在本质上,军规象征着统治世界的荒谬和疯狂的一种本体的存在,它所造成的意境无疑带有超验的、永恒的色彩。从文化意义上来讲,“第二十二条军规”象征着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高秩序的制度中某种无形的、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强制力量。

3、艺术特色

①黑色的幽默

在黑色幽默作家中,海勒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他才思敏捷,妙语惊人,反语连篇,往往用循环逻辑、偷换命题、答非所问、似是而非等手段夸大事物中的不协调,使作品呈现出一幅滑稽可笑的外貌。他把生活中的荒诞和可怕之处设置在一种喜剧场面中加以再现,对使人尴尬、窘困的处境,一概付之以幽默、嘲讽、嬉笑和逗趣的笔调,使之充满了各种奇巧,

从而扩大了主题的荒诞性质与文章气氛之间的奇特差距。

②放射式的网状结构

《军规》是一出黑色幽默的狂想曲,一部迷宫般的小说。全作结构散乱,没有连贯的情节,故事颠三倒四,反反复复。作者在如此破碎、紊乱的层面上布局,显示了高超的技巧。全作的结构如同一块石头扔进水里所激起的一连串同心圆,形成了放射式的网状系统。这种对时空的自由把握方式,造成了一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梦魇”画面。同时,作者还往往根据所要表现的社会图像,分别赋予书中人物以某一方面的特点,且把他们那种或古怪神秘、或狂妄自大、或愚蠢无知的精神分裂症夸大到动画式的程度。尤索林的存在,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为了探究“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秘密,这就使全作那貌似散乱的情节形成了以“军规”为圆点旋转的动态系统。

九、参考文献

1、赵乐甡等:《西方现代派文学与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1987年。

2、廖新星:《西方现代派文学导论》,北京出版社,1988年。

十、思考题与作业题:

1、谈谈“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实质。

2、为什么说,尤索林是当代文学中的一个“反英雄”?

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系统介绍马尔克斯的创作,分析《百年孤独》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2、要求学生了解马尔克斯的创作概况;

3、要求学生掌握《百年孤独》的基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二、教学内容:

1、生平与创作

A、早期创作

B、中期创作

C、后期创作

2、《百年孤独》分析

A、基本主题

B、人物形象分析

C、艺术特色

①魔幻与现实

②象征与颜色

③循环与复制

三、教学重点:

1、《百年孤独》的史诗意识

四、教学难点:

1、《百年孤独》的循环叙事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1、马尔克斯的创作与“美洲式痛苦

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

七、师生互动设计

组织学生在课堂上思考和讨论《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

八、讲授提纲:

一、生平与创作

加里亚.马尔克斯(1928─)是哥伦比亚当代着名作家,极负盛名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创作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

1、早期创作(1947-1961)

马尔克斯自幼酷爱文学,青少年时期开始创作并显示出才华。他从1947年开始在《观察报》上发表作品,1954年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周末后的一天》。1955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落叶》,通过一个上校和他的女儿及外孙的追述和回忆,描写一个性格古怪的老医生,因为拒绝给“革命的伤员”治病而遭到迫害,最后在自己的空屋子里悬梁自尽的故事。

1961年,马尔克斯发表中篇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作品描写一位屡建战功的70多岁的老上校,年老退休后被社会遗弃。小说融会了作家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被自认为“写得最好的小说”。

2、中期创作(1962-1975)

1862年,马尔克斯出版短篇小说集《格朗德大妈的葬礼》,从传统文学突进到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之中。1967年,创作了18年之久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问世,引起一场“文学地震”。它的极大成功,推动着作家的创作进入全盛,先后发表《巨翅老人》、《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水者》(1968)、《纯真的埃伦蒂拉与残忍的祖母》(1972)等一系列中、短篇小说。

1975年出版的《家长的没落》再次引起轰动。这部长篇小说摄取古老的神话传说,杂糅拉美社会现实中某些独裁者的特征,通过极度的夸张和虚构,创造出尼卡诺尔这个野蛮愚昧、专横武断、暴戾凶残的独裁者形象。

3、后期创作(1981-)

1981年,马尔克斯提前结束抗议智利军事政变的“文学罢工”,创出《一件事先张扬的凶杀案》。这部长篇小说尽管继续使用预感、象征、夸张等魔幻手法,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向文学传统的回归。《迷宫里的将军》(1989)描写了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生命旅途中鲜为人知的一些经历,?其中包括他同独立运动中的异己分子和西班牙皇家军队之间的斗争。

马尔克斯的最新小说力作《关于一次劫持的报道》(1996)描写1990年自由党人加维里亚当选为哥伦比亚总统后,向毒品开战;毒贩们为了自己不被引渡到美国受审,便在两个月内先后8次劫持记者作为人质,以换取政府的保证,但未能奏效,只好停止劫持。它表明一个悲惨时代的结束,哥伦比亚历史上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新时代。

二、《百年孤独》分析

1、主题

《百年孤独》这部气势磅礴的民族史诗,以奇谲多变的情节、令人眼花缭乱的人物画廊和“新闻报道”般的准确笔法,把哥伦比亚乃至拉美大陆的百年沧桑浓缩在虚构的“马孔多”世界和布恩地亚家族兴盛衰亡的历史变迁之中,深刻而夸张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社会景象、历史特征和精神风貌。

《百年孤独》所刻画的马孔多农业社会的毁灭,包含着一种深刻的扬弃的观点。作家在文化历史的深层结构中去探寻民族落后的内在机制,终于找到了阻碍社会进步和历史前进的本民族的群体意识──马孔多意识。在小说中,作者赖以表现的这种意识的主要因素并非马孔多孤立的地理位置,而是蕴含着孤独、愚昧、凝滞等等超历史的精神状态。浸淫在全书之中、依附在布恩地亚家族每个成员身上、延续了上百年之久的孤独──因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看不到历史曙光的绝望、冷漠之感,就是马孔多意识的外在标志。它不仅弥漫在布恩地亚家族和马孔多地区,而且渗入了民族精神,成为民族落后、国家颓败的重要原因。

2、人物

奥雷良诺上校这个作者精心刻画的艺术形象,集中体现了拉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在小说中,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残酷的战争中,奥雷良诺上校成为敌人闻风丧胆的着名将领。他南征北战,百折不挠,出生入死。

内战结束后,奥雷良诺不与政府合作,而是解甲归田,但他仍对帝国主义肆意践踏马孔多的罪行怒不可遏。一天,一个外国警察小队长将一个7?岁的孩子捣成肉泥,又一刀砍下了前来救护的小孩爷爷的头。奥雷良诺闻讯后,发出了最后的呐喊:“就在这几天,我要把我的弟兄们武装起来,消灭这帮狗屎不如的美国佬”。可惜他已年老力衰,只能空怀义愤,无力发动一场殊死的战争了。

3、艺术特色

①魔幻与现实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登峰造极的文学代表作,作者一任丰富的想象在文学的沃野上驰骋,将荒诞不经的神话传说同神奇的村镇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织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风格独特的艺术画卷。

为了使小说平添魔幻色彩,作者首先采用谈神说鬼的方式,打破主客观世界的界限,把习以为常的现实人物与神秘离奇的鬼魂世界互渗在一起,使人心乱神迷。与此同时,作者又把鬼魂人化,使之能言善辩,其喜怒哀乐、思维逻辑与生人无异,而且能够自由地出入人间和冥世。在作品中,作者还在写实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合进东西方的神话和典故,使作品的魔幻气氛更加浓烈。

②象征与颜色

《百年孤独》的整个描写都立足通过一个虚构的小镇的盛衰,对拉美历史进行艺术的再现。因此,象征成了小说最主要的表现手法。在某种意义上说,整部小说都是用象征的经纬线编织而成的。

印地安人关于颜色的传统观念视黄色为凶兆和不吉利的颜色;金黄色的虎神是美洲虎的象征,也是死亡的先兆,恰好黄色又是金钱的本色。于是,作者便把黄色作为书中一切腐败、没落、死亡、离散、失败和苦难的象征,加以铺天盖地的运用,既强化了作品的主题,又渲染出神秘的气氛。

③循环与复制

循环是小说情节结构上的一大特点。全作作为一个由现在到将来再回到过去而又不断地讲述着现在的一个大循环,表现了拉美社会百年孤独的事实:马孔多经过一个世纪的变迁之后,仍和建村时一样贫穷、落后和孤独,从而说明,这一百年等于0。

结构的循环必然带来情节的复制。在作品中,许多人物都将自己的时间浪费在不创造任何价值的碌碌劳作之中。这种复制的情节也有力地证明了时间的循环。此外,循环和复制也体现在书中人物的姓名和性格刻画上。

九、参考文献

1、陈众议:《魔幻现实主义大师-马尔克斯》,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年。

2、麻煜霞:《走出孤独的启示》,《外国文学研究》1993第3期。

3、王正客:《试论〈百年孤独〉的双文化视角》,《外国文学评论》1994第4期。

4、陈众议:《魔幻现实主义与古印地文学》,《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0辑。

5、邓楠:《马尔克斯的文学创作观综述》,《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

十、思考题与作业题:

1、谈谈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2、简论《百年孤独》的史诗意识

3、浅析马尔克斯创作的艺术特色。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

文学理论教程 论文题目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 学生徐亚婷 学号20124998 学院政法学院 专业汉语言1班 授课教师钱少青 关键字: 含义发展过程主题特点相同点 2014年6月25日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 徐亚婷 20124998 摘要:为了了解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化学的含义、发展情况、特点、主题等方面的相关知识的研究,从中获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异同点的相关知识。 关键字:含义发展过程主题特点相同点 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含义 (一)网络文学的含义 网络文学,指新近产生的,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文本及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其中,以网络原创作品为主。 (二)传统文学的含义 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说,狭义上指区别于网络文学这一方块而言的文学体裁与样式;广义上说,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之,相对于新的文学流行方式而说,过去流行的文学方式就是传统文学。 两者的不同点就在于一个是新的,一个是旧的。 二.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发展情况 (一)网络文学 文学因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文学经过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知青文学、现代派先锋文学等等,进入90年代,文学面对商品化的市场竞争,很多作家开始写起了“俗文学”、“亚文学”,另有一些作家弃文从商。“快餐文化”迅速膨胀,抢占了大众文化市场。并且随着电影、广播、电视的出现,它们直观快捷的传播方式使它们很快的在市场赢得先机。互联网的快捷为网络文学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很大的平台。据调查表明,自1994年3月中国以“.cn”为功能变量名称加入国际互联网后,同年就有了电子文学月刊“新语丝”。截止2001年6月30日,我国已有以“文学”命名的综合性文学约300个,以“网络文学”命名的文学241个。 (二)传统文学 传统文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包括萌芽时期、农耕时期、工业时期和高科技时代。原始社会是文学的萌芽时期,诗乐舞一体,文学与文章一体,口耳相传为主,是一个神话与史诗的时代。农耕时代的文学具有阶级性、区域性和民族性,逐渐与实用脱离并具有了审美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社会中出现的范围广泛的文化倾向,它在70至80年代达到了高潮。 重要流派和作家: 存在主义文学: 存在主义文学兴起30年的法国,流行于20世纪中期的欧美各国。存在主义文学是存在主义哲学在文学上的反映。法国作家萨特是其创始人,他的理论著作《存在与虚无》提出著名的“存在先于本质”的观点,从而建立了这一哲学体系。存在主义否定客观事物独立存在,强调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主张“重在行动”、“自由选择”和“积极进取”。但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多描写世界的荒谬和现实的肮脏,表现荒诞世界中孤独的人的失望和不幸,基调悲观。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力求寓哲理于作品,强调叙述的客观冷漠。存在主义文学主要是小说和戏剧。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和彼伏瓦等。 法国,萨特《禁闭》,加缪《局外人》《鼠疫》,波伏瓦《女客》《他人的血》《一代名流》,梅勒《白色黑人》《一场美国梦》。 萨特 短篇小说《墙》,长篇小说《厌恶》,《哲学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三幕悲剧《苍蝇》,代表作独幕悲剧《禁闭》,四幕悲剧《死无葬身之地》,独幕剧《恭顺的妓女》,长篇小说《自由之路》,三幕哲理论证剧《魔鬼与上帝》,最具争议的7幕悲剧《脏手》,自传性回忆录《七十岁自画像》。 思想倾向:表述存在主义的人学主张。 “存在先于本质” “文学介入论” 1.创作是为阅读而设的引导 2.阅读是引导下的创作 萨特的艺术风格: 1.极限境遇 2.自由选择的人物 《禁闭》最初取名《他人》 全剧只有四个人物,一个是不参与剧情的侍者。报社男编辑加儿散生、邮政局女职员伊内丝(同性恋)、贵妇艾丝黛尔(色情狂)。 名言“他人即地狱”的三层含义: 1.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那么他人便是你的地狱 2.如果你不能正确对他他人对你的理解,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3.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禁闭》艺术特征: 1.题材的荒诞性 2.境遇的极限性 3.哲理的深刻性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出现于50年代法国文坛,后波及欧美各国,是二战后影响最大的现代主义戏剧流派。它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认为既然现实生活内容是荒诞的,那么其表现形式也应该是荒诞的。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人物虽有反抗,但方式消极。荒诞派戏剧强调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_杨春时

后现代主义与文学本质言说之可能 杨春时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今天,后现代主义已经进入了中国的文学理论界,最近出版的几部文学理论教材证明了这一点。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王一川的《文学理论》和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就是影响较大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理论著作。这几部论著运用解构主义理论,取消了关于文学本质的论说,代之以文学理论的历史描述;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把文学理论还原为意识形态和话语权力的建构。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变化。一方面,它拓展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视野,打破了传统的文学研究的模式,特别是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模式,从而与当代世界文学理论接轨,推动了文学理论的现代建设;另一方面,它也使文学本质的言说失去了合法性,文学理论的建构被取消,代之以历史的陈述,从而可能导致绝对的历史主义甚至虚无主义。因此,如何合理地接受后现代主义,并且在当代条件下进行文学理论建设,成为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的、现实的问题。本文认为,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是基于对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的批判,那就需要对形而上学进行考察,以明确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是什么、后现代主义能够和已经解构什么、不能和没有解构什么,从而回答文学本质的言说如何可能的问题。 一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实体和文学的实体性本质 后现代主义消解了实体论的本质主义,从而瓦解了传统的形而上学体系,后现代主义的价值也在于此。形而上学是古典哲学的形态,它建立在实体观念的基础上。古代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与主体分离的客观世界,它相信在现象世界的后面存在着实体,实体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质。因此,古代哲学首先确认实体,并且把实体当作自明公理,进行逻辑的推演,以揭示具体事物的性质。这就是“一决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及其思想方法。在形而上学的体系影响下,形成了所谓“本质主义”,即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寻求事物的绝对本质。形而上学的本质主义也体现在文学研究上面。传统的文学研究也是从所谓“世界的本质”即实体出发,来推演文学的本质。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体,因此提出了艺术是理念的再模仿的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实在的物体(质料加形式),因此提出艺术模仿现实的理论。黑 作者简介:杨春时(1948—),男,黑龙江海伦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收稿日期:2000-01-20 作者简介:曹路漫(1967-),女,汉族,河南西峡县人,讲师。 英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比较 曹路漫 (南阳师范学院外语系,河南 南阳 473061) 摘要:后现代主义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一种文化观和审美观。它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后现代派文学在 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和创作形式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英美文学;比较中图分类号:I1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320(2000)04-048-02 引 言 后现代主义(P ostm odernism )是二战以后西方知识分子 用于质疑并试图解释包括艺术本身在内的人类本体状况(ontological condition )的文化观和审美观。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主义是这种文化观和审美观中不可分割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同艺术领域中其他形形色色的现代主义思潮一样,英美文学中的后现代派(P ostm odernism in Literature )无论在创作原则、创作题材、创作形式等方面与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的衔接和继承;当然,它之所以被冠之为“后现代主义”是因为在创作原则、题材、形式、风格等方面与现代主义文学又有着不容忽视的区别。 一、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无论现代主义文学还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它都属于现代派文学,同现代主义一样,后现代主义不仅是对时代的一种强烈的反应,而且也是一股随着时代的巨流一起涌动的艺术思潮。它不仅出现在文学批评中,而且还被广泛用于摄影、建筑、电影、电视、服装、家具以及语言学、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 同世界文学史上任何一种文学运动或流派一样,后现代主义决不是孤立或自发的文学现象,而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继续,是现代主义的一个新阶段。同时也是对现代主义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修正,它与现代主义之间在艺术上保持着衔接和继承关系。五六十年代后现代主义的名作,如萨洛特的《天象馆》,巴勒斯的《赤裸的午餐》,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海勒的《第二十条军规》,冯尼格特的《挑绷绷》等等,都被认为是现代派理所当然的代表作。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哈桑在1975年发表的《类批评:对时代的七种思考》《Paracriticisms ,Seven S peculations of the T imes )一书中指出:“现代主义的变化可以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并非突然终止后才能让后现代主义诞生,它们目前是共存的。”例如,后现代主义小说同样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对虚构进行了模仿。约翰?巴思的《烟草代理人》以古语体对传统的历史小说类型进行模仿,托马斯?品钦的《万有引力 之虹》和阿兰?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对传统侦探小说进行 模仿,库尔特?冯尼格特利用科幻小说形式进行创作。 被哈桑称为“P ostface ”的后现代主义潮流向我们提示了 现代主义发展“延续性”(C ontinuity )和“中断性” (Discontinu 2ity )这一辩证关系;这与后现代主义的“历时性” (diachrony )和“共时性” (synchrony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例如,在美国当代作家品钦的小说《V 》中,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成 份兼而有之,一方面,它与其他现代主义小说一样具有一定 的历史感和“事实密度” (factual density ),并试图展示一个小说之外的世界,即“外指之本” (referential text );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典型的“反身文本” (self -reflexive text )。正如书名《V 》所暗示的那样,神密的代码和令人费解的符号是文本的重要内容,逻辑和连贯的原则不复存在,这一切又都是后现代主义的特点。 第二,在创作形式方面,现代主义小说崇奉形式,后现代小说也崇奉形式,可以说二者都是形式主义派别。现代派作家和后现代派作家都非常迷恋于拼贴(collage ),二者都体现了新、晦、悲这一特点。20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的急剧演变和各种反传统艺术思潮的崛起,各种新的艺术思潮纷至沓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现代主义的发展起到了强烈的催化作用,第二次大战的硝烟对西方广大艺术家在文化废墟上进行狂热的重建工作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叙述形式朦胧晦涩,篇章结构杂乱无序几乎是所有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共同特征。再者,由于受20世纪西方社会、精神、道德危机的冲击,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化作品几乎篇篇都蒙上了一层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看不到“幸福的结局”,这也是英美现代派小说的基本特征。 第三,无论是对后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小说家来说,时间是永恒的,他们都不相信“过去、现在、未来”。在其小说中不见提示、高潮、结尾,也不给读者以彻底的“释然”,事件之间没有时间关系和因果关系。与传统的有头、有身、有尾,开始于揭示(exposition ),发展于复杂(complexity )、而终 于“释然” (res olution )的现实主义小说截然不同。由此可见,无论是20世纪英美小说的整个演变过程还是具体作家的创伤经历都证明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继承关系和共生现象。然而,二者在创作形式、创作观念、 第20卷第4期 南都学坛(哲学社会科学版) Vol.20No 14 2000年7月 Academic F orum of Nan Du (Phil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July. 2000

美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特征

保持骨骼轻盈:美国后现代诗歌概观 马永波 试着译一些英诗已有些年头,起初是由于对语言的兴趣,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写作提供点儿新鲜的材料和视野,而我之对后现代主义诗歌感兴趣,大抵始于三年之前,那时“后现代”这一术语已渐渐流行、时髦起来,为广大诗人、批评家、社会学家所频繁使用,加之有些国内诗人纷纷自封为中国的“后现代”诗歌创始人,这一切都促使我产生了弄明白真正“原装”后现代主义诗歌的本来面目的想法。 依专家所言,后现代主义思潮起源于北美洲的文学批评,在六十年代,它几乎成了一个单单发生在美国的事件。其后,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扩大到整个欧美大陆。所以,集中考察一下美国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则可以较为便捷地得到一个关于后现代思潮的典型景观。 当代的美国诗歌,较五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变得更重现实细节,更有地域色彩,更具体。这些转变与二战后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加诸人们意识上的影响有关,而现代科技,尤其宇航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了人们新的刺激,迫使人们以新的时空观念重新认识、估念人类在宇宙秩序中及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美国当代诗歌在经历了第一次大战前夕,由庞德倡导的“意像派”所代表的童年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以艾略特为代表的鼎盛时期,已经进入它开阔的中年。二十世纪早期生活中所特有的种种剧烈的脱节,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现代人的自我与其种族历史的加速分离和异化,都已记录在艾略特的《荒原》、史蒂文斯的《风琴》等诗集里面。更年青的诗人已不满于艾略特式学院气的沉思和玄想,而是要更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解剖真实,逃避个性的“非个人化”原则已被更深的沉入诗人的自我所代替。哲学也不再作为完整的认识世界的框架,而是分散在具体的现实感受之后,与生活结合得更紧密了。 这种转变的开始,则是始于一位艾略特的同时代者威廉.卡洛斯.威廉斯,一位儿科医生,同时也是一位抱负远大的诗人。和许多去英国取经的诗人,如庞德、艾略特不同,威廉斯一辈子生活在新泽西州的路特福德,也许,作为一个英国人的儿子,他比大多数美国诗人都更强烈地意识到去除英国诗歌的所有特征的必要性。艾略特对传统英诗格律的继承,对荷马以来整个欧洲文学传统的珍视,以及他阴郁的学院气质,都使得威廉斯认为《荒原》是对自由诗运动的背叛,是美国诗歌的一个灾难,一个误会。他决心抓住工业化美国的实质,从形式上、内容上发展一种美国自己的新诗。1946年,威廉斯苦心经营的五卷本巨著《佩特森》第一卷问世,这部富于地域乡土色彩的史诗性作品,将自我与广袤美国融为一体,显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目前,在建筑学、文学批评、心理分析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均就当下的后现代境况,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论述。他们各自都反对以特定方式来继承固有或者既定的理念。由于它是由多重艺术主义融合而成的派别,因此要为后现代主义进行精辟且公式化的解说是无法完成的。若以单纯的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最早出现后现代主义的是哲学和建筑学。当中领先其他范畴的,尤其是六十年以来的建筑师,由于反对全球性风格(International Style)缺乏人文关注,引起不同建筑师的大胆创作,发展出既独特又多元化的后现代式建筑方案。而哲学界则先后出现不同学者就相类似的人文境况进行解说,其中能够为后现代主义大略性表述的哲学文本,可算是法国的解构主义了。 ] 1 历史背景 2 哲学 2.1 文学批评及文化理论 2.2 社会批评 3 艺术创作及人文思潮 3.1 建筑 3.2 设计 3.3 文学 3.4 电影 3.4.1 堂皇语境的终结与多元化 3.4.2 解构主义的启示 3.4.3 社会文化领域的更迭态势 3.4.4 审美意识的新趋向 4 资料来源 5 外部连结 [编辑] 历史背景 若论者接受现代主义是战后社会的处境:人类以刻苦自强精神来重建文明,建立自工业革命以来最大的社会发展运动,当中又结合美国的清教精神,和冷战时代的美苏二元对立政治方式,那么我们就可了解到为何后现代主义衍生的文化信念会是反对主流方案、反对单一以理性为中心、反对二元对立,更反对功能主义和实用主义为主的美式文化生活。相反的,对于现代主义以前的旧式社会生活方式,人们却充满了怀念之情。建筑师对都市文明和乡间生活的反思,引发我们对现代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对人类正面和负面影响的思考。当然由于我们已经没有办法脱离现代生活方式的制约,而各种现代主义所带来的恶果,并

网络文学论文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网络文学 学生姓名:罗建华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08秋季班 指导老师:钟老师 时间:二零一零年六月二十五日

浅析网络文学 无论人们对于"网络文学"还会产生多少争议,这个概念终于站稳了脚跟。现今已经没有多少人否认网络文学的存在。尽管"网络文学"的完善定义有待于理论的进一步修补,但是,文学进驻网络空间并且成为一个活跃的臣民,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许多人的目光正在越过这个事实向后延伸:网络为文学制造了哪些强有力的冲击?换言之,因为网络文学的出现,传统文学正在或者即将发生哪些深刻的改变? 蔡智恒、安妮宝贝、李寻欢、宁财神、邢育森这些网络作家的名字渐为人知,网易公司与文学网站"榕树下"的文学评奖均己落下帷幕。检阅过"榕树下"网站的得奖作品之后,资深作家陈村慷慨地赠言网络文学:"前途无量"。他在"网络之星"丛书的序言之中说:"有人一口否定网上的文学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错乱,我们应该怜悯他。有人说网上的作品才是文学,那是理想,我们要努力。"显而易见,陈村所青睐的是"网络的原创文学"――即仅仅在网络空间写作和发表的作品。 由于文学爱好者的录入或者网站招徕用户的点击,网络空间存有大量业己出版的世界文学经典或者风靡一时的流行之作。对于这一部分文学而言,网络仅仅是一种征集读者的新型传播媒介。栖息于网络空间的文学不过是纸张文学的电子复制。这一部分文学并没有因为网络而改头换面,甚至提出新的美学设想。相形之下,"网络的原创文学"可能包含了某种前所未有的文学类型。在这一批文学那里,网络不再是计算机屏幕对于书籍纸张的替代;网络的特征介入文学生产――从遣词造句到发行传播――的全过程。伊格尔顿曾经提议考察艺术的"生产工具"。对于文学说来,书写工具很大程度地决定了文学生产与文学消费之间的互动关

后现代主义文学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①无视任何既定规范的、极度自由的、“破坏性”文学,是“反小说”和“反戏剧”, 即某种意义上的“反文学” ②不再追求终极价值,一切传统意义上对崇高事物的信念都是话语的短暂产物,不值 得“真诚”、“严肃”的对待它们,客观世界和人自身都被异化了,历史失去了方向和意义,社会体系不可改变,他们不愿意对重大社会、政治、道德、美学问题进行严肃认真的思考,不仅无视对这些问题的关切,而且无视这些问题本身,不再试图给世界意义 ③反对现代主义关于深度的“神话”,拒斥孤独感、焦灼感之类的深沉意识,将其消解 或平面化,它怀疑乃至否定文学的价值论和本体论 ④视世界为碎片,否定中心和结构的存在,还蓄意让作品中各种成分互相分解颠覆, 让作品无终极意义可以寻求,结构扑朔迷离,故事前后矛盾,难知究竟,人物的行为缺乏说得通的动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 ⑤出现了明显的向大众文学和亚文学靠拢的倾向 ⑥写作原则和风格显现出两种十分不同的趋向,一是抛弃现代主义作家的艰深的文学 实验,从通俗文学、科幻小说、美国西部小说以及其他一些被看成是亚文学的体裁和作品中吸取养料,试图填平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间的鸿沟,另一种是继续推进现代主义的文学实验并超越它 ⑦冷漠性 2.存在主义流派的 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代表:阿尔贝·加缪《局外人》、《鼠疫》 ①题材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神话的、虚构的,但不管怎样,它总表现出对人地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 ②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肯定人的存在先于人地的本质,表现人在荒诞、绝望的境况中的精神自由和自由选择 ③抽出社会现象的历史性,对它们做架空的、抽象的、超历史的推论,他们还把人地自由绝对化,否定人的思想和行为要受外部世界和客观规律性的支配与制约,这正是历史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④反对宿命论,并不只是要人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精神的绝境,还试图以自我选择给在荒诞中苦苦挣扎的人们住处一条出路 3.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久首先产生于法国,而后流行于许多西方国家的戏剧流派,它使荒诞本身戏剧化,使喜剧形式荒诞化,代表:让·热奈《女仆》,尤内斯库(秃头歌女)《椅子》①是对“某些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之后的哲学概念的艺术吸收,揭示了世界、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生存状态的荒诞性 ②它突破了传统戏剧的一切基本规律 4.新小说 5年代形成于法国,并不具有统一的美学纲领,它只是有一个松散的俱乐部式的文学团体,它的成员对很多问题的观点并不一致,但他们对小说和小说技巧的看法,激烈反传统,要彻底打破传统小说模式,全面革新小说艺术,心小说家贬低文学的思想性和倾向性,对文学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章 20世纪后现代主义文学 一、章节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概述(4学时) 第二节、海勒(2学时) 第三节、马尔克斯(2学时) 二、注意事项: 1、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的“显学”,学生接受比较困难,讲授时一定要深入浅出; 2、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文化思潮,要注意此期文学的泛文化倾向。 第一节概述(2学时) 一、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系统介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基本特征; 2、要求学生了解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文化背景; 3、要求学生掌握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内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A、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B、后现代知识状况 C、后哲学的发展 D、文化传统 2、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A、削平深度走向平面 B、颠覆体裁解构形式 C、元小说与元叙述 D、宇宙意识与迷宫模式 E、膨胀话语置换数码 F、毁灭性创造与裂变式重组 三、教学重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难点: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意义 五、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1、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反美学倾向 六、教学方式与教具:教学方式以多媒体为主,教具为计算机、投影仪和屏幕 七、师生互动设计 组织学生思考并讨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八、讲授提纲: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 20世纪中期,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阶段,而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次新的裂变,随之全面推进到后现代时期。随着一次次理论撞击和兼容,后现代主义逐渐崭露头角,并迅速扬弃现代主义而成为风靡当代西方的“显学”。

1、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其一、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人的尊严的摧残的严厉控诉。 其二、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敬的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构成了威胁,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想和学术目标发生了重大偏离。 其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还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责、地位和存在价值的危机。 ? 其四,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活动已经全面地扩张到了文化领域,艺术创作和精神创造活动被强行纳入了商品生产的程式之中。 其五,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基本完成,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已被完全职业化和角色化,因而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终极追求。 其六、信息时代刺激了各种理论迅速转化成商品,这就使当代理论成为不断膨胀的话语,一种夸张而刺激的广告,一种追新求变的“操作”。 其七、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现代性”、“理性”等日益显示出它们的冷漠的压制人性或违反人性的一面。 2、后现代知识状况 在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过程中,随着人类知识的空前膨胀,知识的本质已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首先,科学知识是一种“话语”。现代最先进的“科技”无一不与“语言”相关。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无法变成数字信码而加以传递的知识都将有可能被淘汰,不易精密化、电脑化的人文科学前途未卜。 其次,随着电脑霸权的形成,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知识已不再是一种为专家或权威所独占的工具。在一个多元的世界里,人们将以异质的标准来面对各种知识。 其三,后现代来临之时,在知识领域悄悄地进行着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研究的范式发生了逆转:由外在呼唤人性解放、理想、正义等堂堂话语转入人的意识拓进、语言游戏和结构分析。 其四、通货膨胀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知识的经济基因,它使一切都成为商品并进入流通领域,这就注定了一切物质和知识的产品均将迅速更新换代。 3、后哲学 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哲学作为一种增生极快的超级边际理论,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各种思潮、流派、观念的综合或拼贴,是与存在主义、唯意志主义、实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等哲学思潮及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同步扩变的。在这样的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形成了自己的“后哲学”。这种理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理性中心主义,反对普遍主义。它体现在哲学上,是“元话语”的失效和中心性、同一性的消失;体现在美学上则是传统美学趣味和深度的消失;体现在文艺上则表现为精神维度的消逝;体现在宗教上,则是关注焦虑、绝望、自杀一类课题,以走向“新宗教”来挽救合法性危机的根源──信仰危机。 4、文化传统 西方文学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历史发展之后,几乎穷尽了所有的风格技巧和叙事模式,进入了其自身发展的极致。后现代主义对文学传统的解构则使得“西方文化史上由来已久的‘被置于主流之外的一股潜流的全面复兴成为可能’”,“意味着被现代主义‘废除’了的艺术风格的‘复兴’”。因此,后现代主义以一种与现代主义作家的精英意识彻底决裂的精神,对文化传统进行了全面的反叛。 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英国后现代主义文学

Part One Fiction: 1. New Writings of the Traditional writers Aldous Huxley (1894-1963) Ape and Essence (1948) 《猿与本质》 The Genius and the Goddess (1955) Island (1962) Joyce Cary (1888-1957) The Horse’s Mouth 《马嘴》1944 Second trilogy: A Prisoner of Grace (1952) 《荣幸的囚徒》 Except the Lord (1953) Not Honour More (1955). George Orwell (1903-1950) Animal Farm 《动物农场》1945 Nineteen Eighty-four 《1984》1949 Evelyn Waugh (1903-1966) The Sword of Honour (war trilogy): 《荣誉之剑》 Men at Arms 1952 Officers and Gentlemen 1955 Unconditional Surrender 1961 Graham Greene (1904-1991)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1948)《问题的核心》 The Third Man (1949)《第三者》 The End of the Affair (1951) 《恋情的终结》 The Quiet American (1955)《沉静的美国人》 Our Man in Havana (1958)《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A Burnt-Out Case (1961) 《一例治愈的麻风病》 The Comedians (1966) 《喜剧演员》 Travels with My Aunt (1969) 《与姨妈旅行》 The Honorary Consul (1973) 《荣誉领事》 The Human Factor (1978)《人性因子》 Anthony Powell The Dance to the Music of Time (1951-1975)《与时代合拍的舞蹈》Charles Percy Snow (1905-1980) Strangers and Brothers series 《陌生人和兄弟们系列》 George Passant, 1940 《乔治·巴桑特》 The Light and the Dark, 1947 《光明与黑暗》 Time of Hope, 1949 《希望的年代》 The Masters, 1951 《院长们》 The New Men, 1954 《新人》 Homecomings, 1956 《回家》 The Conscience of the Rich, 1958 《富人的良心》 The Affair, 1959 《事件》

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价值比较研究报告

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价值比较 组长:王子洋 组员:岳翯男程虹人黄楠李哲 时间:2008.1.15-2008.1.17

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阅读价值 比较研究报告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日益发展推广,网络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学生。为了对中学生的阅读方向提出一定指导性的建议,同时为中学生的阅读取向做出一个参照,我们小组就“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价值比较【内涵价值】”这一问题展开调查研究。 这项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学生在良莠不齐的各类作品中找到真正对自己有帮助的作品,提升自己的阅读品味,同时避免把时间无谓的浪费在无意义的作品上面,通过有限时间内的阅读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内涵。阐明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各自的文学特点,帮助中学生从中做出更适合自己的选择。 二、研究文献综述 这项调查研究基于网络进行,主要采取搜索资料,调查问卷,投票及访问等形式。 国内许多网站的网友曾就网络文学问题专门开展过一定的讨论,但大多数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很难达到一定深度,也并未对中学生的阅读取向提出有指导性使用性的建议。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步骤分工 本课题研究的预定目标是撰写出一份有一定指导性权威性的研究报告,其中对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阅读价值作出分析,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原则是尽量排除主观因素的价值取向,做到客观、有理、有力的说明问题。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是网络文学与传统经典文学的内涵价值。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搜索资料,调查问卷,投票,访问。 搜索资料主要针对目前已有的各种讨论分析资料进行收集并且分类,去粗取精,获得其中的精华内容。 调查问卷主要针对中学生做喜欢的文学体裁,最喜爱的作家作品,对网络熟悉程度,是否经常上网看小说等进行调查。 投票主要针对各人群最喜爱的文学形式(更喜爱网络文学还是传统经典文学)进行调查。 访谈主要是通过聊天工具,以谈话形式调查中学生对于网络文学以及经典文学的看法,并获取他们的意见与建议。 本课题的调查分为三步骤: 1.收集资料。包括调查问卷,投票,访问,文本资料等,在组员各自家中初步查找,在省图书馆进行资料的再收集。资料收集情况比较完整,在各个不同的人群中均取得一定的样本。 2.整理资料。对所收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去掉主观性强,没有客观事实依据的资料,这项工作由组长独立完成。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08441361.html,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作者:张丽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05期 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中期以来最热门的文学理论,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文学界掀起了一场革命。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借鉴这一新理论,并适度对其进行“创造性重构”,以符合中国文学发展的需要,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步入新世纪以来,“后现代主义”在中国继续发生影响,催生了网络文学和同性恋文学的发展繁荣。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影响;先锋文学;新写实小说;网络文学;同性恋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5-0019-02 作为与“现代”相对立的概念,“后现代”一词最早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当时一位英国画家曾用“后现代绘画”来指称他认为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更前卫的绘画作品。20世纪30、40年代,“后现代”概念常被使用于建筑学领域,以表示不同于传统的新型建筑风格。二战以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第一次用“后现代”指代一种现代时期的转型期。至20世纪60、70年代以后,欧美文学理论家哈桑、詹姆逊、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开始将“后现代”概念引入学术讨论的范围,文艺理论界逐渐形成了一种迥异于传统的“后现代话语”。而伴随着利奥塔、哈贝马斯等人关于究竟该如何解说“后现代理论”而掀起的学术界争论,“后现代话语”、“后现代”概念迅速风靡全球,一时间成为世界范围内各国文艺理论家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对许多国家的文艺理论和文学创作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理论的源起及在中国的传播 在以詹姆逊为代表的部分文艺理论家看来,一种文学风格的出现相对应的是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分别代表了市场资本主义阶段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文化风格与文化逻辑,以此类推,“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形态,其滋生的土壤是以科技信息为典型标志的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亦即詹姆逊所言“多国化的资本主义”时期。以此观点为支撑,不少西方学者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及文学只能出现在有丰厚物质文明的西方国家,并对中国、印度等第三世界国家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秉持强烈的怀疑态度。然而,中国“后现代主义”研究的著名学者王宁先生指出,尽管无论是从物质经济基础还是从相关的文学文化传统来看,“后现代主义”似乎都不可能出现在东方和第三世界国家。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条件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时空界限日益缩小,随着东西方经济交往的逐步加深,东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进而染上了“后现代主义”色彩。中国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

后现代主义概述

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一、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 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划分有争议,以前常常不分,“后什么现代还主义”。区别特征和实质都不同,但是现在逐渐认可。王岳川、张颐武都已“后”学闻名。 后现代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社会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是20世纪上半期现代主义的继续和延伸。后现代主义继承和发展了现代主义的反传统、反理性精神,并把它推向极端,体现了超越现代主义的一系列企图。后现代主义不仅反对19世纪以前的传统,而且反对现代主义的传统,这种情况实质是当代西方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形象反映,同时也体现了西方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艰难历程。 两者的关系。一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发展和延伸,继续反传统。另一种认为,是决裂和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作家抛弃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容和企图,因为在他们看来,不仅现代主义以前的文学传统不合时宜,连现代主义也变得日益陈旧。现在普遍认为,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判然有别,表现出新的文化倾向和文学思潮,无中心,平面化,零散化。 二、词源学解说 (曾15)后现代(postmodern)一词首先出现在1870年,由美国画家查普曼提出。后现代主义的提出如下: ?1934年,奥尼斯《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美洲诗选》首次使用Postmodernism一词。 ?1957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用于《历史研究》 ?50年代,美国黑山诗派理论家奥尔森经常运用。 ?之后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哲学、文化、文学、文论等。 ?(曾16)后现代主义的时间范围多有争论,通常认为它是西方社会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正式出现是二 战后50年代末,鼎盛时期是70-80年代,90年代声势大减,余波到20世纪末。却在中国并存。 三、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二战及战后的社会环境;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当代哲学和心理学;表征危机的再认识 1、二战及二战后劫后余生的社会环境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直接诱导因素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动荡不安的社会生活。世界大战中骇人听闻的法西斯暴行,原子弹爆炸,600万犹太人被屠杀,给人们的思想以极大的震动。人们对一贯尊崇的社会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战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周期性的世界经济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更加频繁。欧洲的世界领袖地位失去了,民族解放运动、社会主义运动遍布全世界。美国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一跃而成为世界霸主,但美国社会内部矛盾重重,如黑人的抗暴斗争,妇女解放运动,反对越战的学生运动,肯尼迪总统被刺……此起彼伏。前苏联、东欧各国和亚洲的社会主义国家陈营的形成,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冷战局势。两大阵营无休止的军备竞赛和核威胁,由两个超级大国操纵的地区性战争接二连三。这一切使战后的世界仍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在这种社会里,人们已丧失了政治改良世界的热情,变得被动、冷漠,传统的忠诚、社会关系的纽带都已松驰,人们没了信仰,精神崩溃,失去了精神家园,处于一种没有根基、没有依靠的世界中,既没有自主权,又没有信念。随波逐流,玩世不恭成了当代西方人的基本生存态度。当代人的这种心态成了后现代主义作家集中表现的对象。相比现代主义,内心深处的基督也不复存在了。 2、科技与信息的迅速发展(第四次工业革命) 战后迅猛的科学技术也是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战后迅猛起来的计算机工业被称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各种高科技、高智能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中,并取得巨大的成果。人们已越来越相信科学的强大力量,它日渐成为当代社会中人们普遍信仰的对象,并取代了传统价值体系的衡量标准,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上帝”。 当代社会中的各种科学化倾向,虽然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类陷入严重的生存困境,诸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枯竭、交通拥挤、通货膨胀等一系列问题。 科学成果不断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已严重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精神健康,不断加重现代人的精神危面。现代人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四种基本关系上已发生了严重的分裂,造成了人与外在世界的严重离心倾向。生存个体在科学编制的机械程序中成了由机器控制的动物,科学深入到生存的每一个领域,再也没有什么能逃脱这种秩序的控制。

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没落: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家

20世纪的艺术界有一个幽灵在欧洲游荡――后现代主义的幽灵,它蛰伏着、潜行着,最后成了排山倒海之势,致使从古希腊到罗马文艺复兴时代的古典主义艺术荡然无存,而从事古典艺术的人们步履艰辛,飘泊栖迟。 英国画家查普曼在19世纪70年代提出“后现代绘画”,以别于后期印象派,当时的艺术家不会太离谱。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于1961年出版,他提出的后现代,和今天的后现代艺术家大体无关。他关注的是多元世界文化的地球村,而他的警世危言则开列得清清楚楚,他不仅不是后现代主义的教主,实际上他揭示了后现代主义所由产生的背景。西方资本主义前景黯淡,危机四伏,对西方现代文明,他所发现的病灶,比当时任何一个学者都敏锐。他以为西方文明的自杀过程正加速度前进,有十个方面沉疴已久,不能自拔1、原子战争。2、技术(如电脑技术的日新月异――范注)。3、空间开发。4、极端的消费主义(如目前的次贷危机――范注)。5、贪婪。6、人口过剩。7、污染。8、混乱,已超过人类所能承受。9、道德的裂隙技术权利与人类伦理准则的鸿沟(如今天世界不止一两处的克隆人的探究――范注)。1 O、自我中心主义(极端的个人主义、权利意志――范注)。 汤因比的理论被视为现代主义自杀论的滥觞。与他差不多同时,德国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一书,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对资本主义“怒其不争”的惋惜;而汤因比敲响的却是西方文明的丧钟,则有对资本主义“恨其不死”的愤怒。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渊博和智慧,他们的代表人物确是小有智慧、大有狡狯的折腾者。杜桑在20世纪20年代的登场,成为

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启。也许他有些爱恶作剧,也许他不乏使用嘲弄手法的本领,于是在1 9 1 7年杜桑自一个商场购得的尿器,堂而皇之地引入美术馆,名之日“喷泉”,杜桑从而成了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当然在我们看来的不雅之举,西方评论家却煞有介事起来――现成物策略,成了后现代主义的利器。评论家首先不是有要求于艺术家,而是要求观众,“不管它是什么,它必须有一个胃,能够消化橡皮、煤、铀、月亮和诗”(路易斯?辛普森语)。这真有市井泼皮牛二横不讲理的意味。或者提升一些讲是以形象的专政,深入心灵的专政。 杜桑的“喷泉”一词,意含猥亵,不用详批。而他这一“艺术创作”竟能成为一个艺术时代的象征,我们就不能不思考其缘由。西方的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等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的思想硕果,在杜桑之流看来,都是人类思维的赘疣,必除之而后快,人类所需只是随心所欲。杜桑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启蒙者,他告别了传统艺术所必须的视觉上的、心理上的、技巧上的严格要求,而且“喷泉”一作,与便溺有关,他竟然想起了庄子。因为庄子确曾有过“道”在瓦砾在便溺之说。杜桑当然不会理解庄子天地万物为齐一的高论,也不理解庄子“本道根真”的追逐,更不知道庄子对“操之则栗,舍之则悲”的鄙弃。以杜桑为代表的后现代派诸君距庄子的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的境界相距太远,或背道而驰。后现代艺术对古典主义的颠覆,实则是一种语言霸权的实现,而古典主义原来的地位,则本源于自身的美质,不是一种极端的排它性的霸权主义。 有意思的是,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似乎对佛家的禅宗、老庄的言说情有独钟,以为与东方之智慧不谋而合,其实在误解基础上,他们的艺术实现,与佛、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当代西方文学理论结课作业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2011级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袁婕妤 12011072023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 80 年代以后, 随着对西方文学的介绍,不少后现代主义作家(如巴塞尔姆、品钦、巴思、海勒、梅勒、纳博科夫、金斯伯格、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罗伯一格利叶、贝克特、塞林格、冯尼戈特等)及其作品被当作现代主义介绍到了中国,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对中国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具有明显后现代特征的思潮,如先锋派文学、新写实主义等。中国文坛出现了一些模仿作和“误读转化”作。自80 年代后期,中国文艺评论界及文艺创作领域迅速红红火火地展开了关于后现代主义的评论和创作,推出了一批轰动社会的文学作品:大致以马原、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等为代表。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当代文学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文学的世俗化 小说诗歌等突破了以往的一本正经格式,构词跳跃、新颖,注重形式的创新。自80年代以来, 中国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商业化的倾向。而这种商业化的倾向需要大量的平民为基础, 因此, 中国的当代文学艺术的发展还有一种平民化的倾向。作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谕者, 而是与常人无异的凡人, 所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已看不到传统小说中的英雄人物, 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与凡人有着同样喜怒哀乐的俗人, 崇高消失了, 诗意消失了, 只 有平凡和琐碎消磨着人的感觉。 二、反叛传统, 消解中心 中国当代的作家们不仅反对传统的决定论、反映论, 而且反对以往文学的典型化手法, 他们更能清醒地面对现实, 在创作中追求平面化、零散化、客观化, 力图保持生活的原样, 不再刻意地透过现象挖掘本质。此外, 文学的发展也出现了多种文学现象并存的局面, 既有新写实小说、先锋小说、后新诗潮, 还有新状态小说、新寓言小说、新都市小说。既有象张承志、王蒙等一批严肃作家, 又有象王朔这样大众喜欢的作家。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中国的当代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 消解理想, 躲避崇高。 三、重视个体的生命体验 后现代主义作家不再写艺术真理和历史深度, 而是退到小我的身体写作和所谓的“纯客观”的“零度写作”上。后现代主义的作家们由于过分地强调主体的生命体验, 物及必反, 这就势必造成作家主体的消失, 使文学成了一种纯粹的毫无作家主观意识的“零度写作”的产物, 成为所谓的原生态的东西。中国当代的一些小说家们反对现实主义“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写作方法, 主张文学应该走向生活。他们认为, 现实主义中的“典型”的方式是依照一种思想观念去塑造人物、剪取生活的。他们认为这种典型理论要求作出一种对社会关系和它的未来发展的深刻洞察。 后现代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 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 它有助于加速包括文学在内的整个文化事业的民主化、平民化进程, 进一步密切文化与现实生活的血肉联系;它以充满时代性和娱乐性的文化产品, 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要, 它使中国的当代文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同构性的特点。另一方面, 由于后现代消解一切,它在带来活力的同时, 也消解了凝聚力。它使文学丧失了历史深度和审美距离, 这种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信仰的丧失、理想的泯灭、欲望的横流, 最终使文学自身变成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对于这点, 我们应该进行清理和批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