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后题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学科。

高等教育心理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与教育心理学既具有共性,同时,又具有其独特性,从高等教育学的特点、高等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两个方面加以介绍,高等教育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在教育任务上②在培养对象上③在社会只能上④在地位作用上⑤在培养方式上

2、教师: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育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自我效能感:指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两个成分。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效果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成就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

4、教学效能感: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一般教育效能感指教师对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等问题的一般看法和判断,即教师是否相信教育能够克服社会、家庭及学生本身素质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个人教学效能感指教师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知道学生,相信自己具有教好学生的能力。

5、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二、思考题

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到科学育人。

学习高等教育学,可以帮助教师认识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尤其是认识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做到科学育人。

②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能供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更主动、更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③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

④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P.S.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首要任务就是揭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体力,以及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

②揭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心理发展与教育条件和教育情境的依存关系,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科学心理学的基础上,提高教育的科学性和效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同时,教育心理学也可以对教师有效地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提供必要的帮助,在独立学习和自我培养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

2、简述教师角色的构成。

①知识的传播者、学习的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②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③榜样和模范公民

④学生灵魂的塑造者

⑤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3、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P12

①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领导方式可以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的领导方式是最理想的。

②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典型的教学风格有两种形式: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和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

具有学生教学风格的教师,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自己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

具有教师中心教学风格的教师则是直接出面指导学生。

③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

④教师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条是有声的言教,另一条是无声的身教。在对学生产生有意思、有系统影响的各种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采用“言教”的方式;而在大量的师生之间无意识的日常交往中,除言教,经常起作用的是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因为身教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4、简述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P16

①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②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③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5、简述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P19

①计划性与准备性

②课堂教学的组织性

③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

④沟通性

⑤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

⑥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

⑦职业发展性

6、试述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P24

(1)角色改变技术

(2)教学反馈技术

(3)现场指导技术

第二章

一、基本概念

1、心理差异:是指心理的个别差异或个体心理的差别性,即一个人在其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起来的不同于他人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心理特点。

2、人格:是指个体内在心里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主要包括气质和性格。

3、气质:是指个体内在的、不依活动的目的和内容而转移的,稳定持久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使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独特的色彩。

4、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与其他个性品质是不同的,它是由个性中具有核心意义的部分形成的反应个性本质属性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5、能力:是指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一般说来,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创造能力。

6、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7、认知风格:又称认知方式、认知模式,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所经常采取的、习惯化的方式。具体说,是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等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了的倾向和方式。

二、思考题

1、简述气质典型的类型及其特点。P27

四种气质类型是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①胆汁质

具有胆汁质型气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意志坚强脾气暴躁。不稳重,好挑衅;勇敢,乐于助人;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他们心理活动的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②多血质

这种人的活动有很高的反应性,他们容易适应新环境,具有高度可塑性,他们心理活动的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他们给人以活泼热情,充满朝气,善于合作的印象。但他们注意力容易转换,兴趣容易变换,很难适应要求耐心细致的平凡而持久的工作。

这种人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

③黏液质

这种人缄默而沉静,由于神经过程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比较缓慢。这种人常常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作制度,注意力稳定且难以转移,态度稳重,沉着稳健,执着冷淡,不够灵活,因循守旧,不愿合作。

那些要求持久冷静条理的工作,对粘液质的人最适合。

④抑郁质

这种人具有高感受性低敏感性,反应迟缓,动作迟钝,缺乏生气,不爱交际,时常优柔寡断,很少在外表上表现自己的情绪,但是内心体验相当强烈。富于想象力,善于观察他人的情绪,对力所能及的任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坚韧的精神。

2、简述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P40

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环境类要素,生理性要素,社会性要素,心理性要素。。

①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环境中某些要素的偏爱。

②学习风格的社会因素体现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形式上。

③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3、简述适应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含义。P45

(1)适应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①适应学习风格的教学必须全面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

②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对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要一视同仁。

③教师要根据学习风格的类型和要素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扬长策略、补短策略

(2)根据学习风格类型设计教学策略

见表2-2基于四大学习风格类型的匹配和有意失配教学策略,举一个例子

(3)根据学习风格要素选择教学对策

见表2—3视、听、动三种类型学习者的教学策略

4、大学生应具备哪些能力?P34比旧版多一项

①自学能力:是指大学生依靠自己的知识、智力和经验,独立获得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②表达能力:包括口头、文字、图表以及数理计算等方面的表情达意能力。

③操作能力:是指完成学习活动、文体活动、专业训练和生产活动的实践动作能力,其主要特征是动手。

④适应能力:是指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和时代的变迁,改变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以及改变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的能力。它包括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⑤创造能力:是指大学生运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在头脑中独立地形成新形象,提出新见解,以及产生新产物的能力。

5、试述如何根据大学生气质的特点进行教育。P29

①大学生的气质教育,教育学生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气质,气质类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积极的方面,也都有消极的方面;

②根据不同的气质类型,因势利导,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气质与职业指导;很据临床研究,两种不平衡类型往往是精神疾病的主要发生者(胆汁质和抑郁质)

6、试述如何根据大学生性格的特点进行教育。P32

①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性格差异,因人施教

②注重独生子女的特殊性,健全他们的性格

③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性格

④通过榜样的作用培养性格

7、试述如何根据大学生能力的差异进行教育培训。P39

①针对大学生的能力类型差异,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能力

②针对大学生的能力水平差异,在教学方法上要因人施教

第三章

一、基本概念

1、广义的学习:包括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一般来说,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的较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2、狭义的学习:是指人类的学习。人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活动而积累经验,进而产生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变化的过程。

广义的学习概念,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

(1)学习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

(2)学习不是本能行为,而是后天习得性行为。

(3)任何水平的学习都能够引起适应性的行为变化。

(4)不能把个体的所有变化都看作学习。

3、符号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

4、概念学习:即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

5、命题学习:即学习由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学习。

6、有意义的学习:是一种以获得心理意义为目的,以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和潜在意义为条件,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而实现的。

7、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的基本成分: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者活动的探索和知觉;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换成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形象;再造过程是以内部形象为指导,把原有的

行为成分组合成新的反应模式;动机过程则决定哪一种经由观察学习得的行为得以表现。

二、思考题

1、简述大学生的学习的特点。P54

①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学是大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尤其到了高年级,自学就成了大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②学习过程的阶段性。1.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课阶段2.专业课阶段3.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论文阶段

③学习内容的特殊性。大学生学习内容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专业性、争议性和高层次性上

④学习组织的主体性。

2、简述学习的类型。P51

(1)潘菽先生把学习划分为4种类型:

①知识的学习;

②技能和熟练的学习;

③心智的、以思维为主的能力的学习;

④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习

(2)冯忠良教授把学习划分为三种类型:

①知识的学习,主要指知识的理解、巩固、应用;

②技能的学习。包括动作技能和智力技能的学习;

③行为规范的学习。

(3)奥苏伯尔对学习的分类:首先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其次,他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4)加涅的根据学习的情境、学习的水平,由简单到复杂把学习分为8种类型:

①信号的学习

②刺激—反应学习

③连锁学习

④言语学习

⑤辨别学习

⑥概念学习

⑦原理(或规则)学习

⑧解决问题的学习

3、简述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P51

①动机阶段。

②领会阶段

③获得阶段

④保持阶段

⑤回忆阶段

⑥概括阶段

⑦动作(或作业)阶段

⑧反馈阶段

4、试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基本观点。P59

班杜拉认为,行为的学习(或形成)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直接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间接学习)。

①观察学习

又称替代学习,是指人们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学习者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的过程。

②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

班杜拉看来,观察之所以产生学习,主要是通过榜样所产生的信息功能。学习者通过观察,获得了示范活动的符号表象。这些表象以形象的或语义的形式被编码,储存于记忆中,以后在一定条件下,就可以作为未来活动的指导。

一学习过程包括4个子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

③交互作用观

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这三个因素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这三者是相互决定的。

5、试述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布鲁纳注重研究教学中的学习心理学问题,他的学习理论是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研究对象的。其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1)学习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①学习是通过认知过程把获得的信息和以前构成的心理框架联系起来,积极地构成知识框架。

②学习就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表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形成一系列的反应。

(2)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

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

(3)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了解”。他要求“无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

(4)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布鲁纳认为“发现是教育儿童的重要手段”,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5)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①任何学科的基本结构都具有普遍性和强有力的再生性,要通晓它们,自然要经历一定的过程。

②进行早期学习,使他们尽早、尽快学习许多重要学科的重要知识。

6、试述奥苏泊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61

奥苏泊尔坚决反对把动物学习规律和人在机械条件下的学习规律不加分析地推论到学生课堂里的有意义学习中去,从而建立了有意义的言语学习理论,即认知——接受说(或认知——同化说)。

1.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新旧意义的同化过程

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获得心理意义为目的,以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和潜在意义为条件,通过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将二者结合起来而实现的。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学习而不是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但是并不排除发现学习。

3.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①从客观条件来看,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②从主观条件来看: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

学习者必须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材料与他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有意义学习就是通过符号、文字使学习者在头脑中获得相应的认知内容的学习。

4.认知同化理论

①有意义学习并不是新旧知识的简单组合,只有机械学习才是这样一种简单的组合。

②获得新知识本身已经改变了新获得的知识,也改变了与它组合的原有的认知结构。

③新旧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有潜在意义的观念转化为实际的心理意义,同时还使原有认知结构发生量变和质变。

④同化论的核心是相互作用论。

第四章

一、基本概念

1、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驱动力。

2、成就动机: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程度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3、抱负水平:

4、学习兴趣:

5、动机迁移:

二、思考题

1、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不知道是哪个QAQ】

A.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类可以分为:间接的学习动机和直接的学习动机。

①间接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将来的前途、职业相联系。间接的学习动机,如求知和发展自己的才能,为了在专业上有所成就等。

②直接的学习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系的,这种动机来自于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或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这类动机比较具体,动机作用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B.学习的动机的作用

学习动机成为直接推动学生学习行为的内部动力,具体体现在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上。

耶尔克斯-多德森定律:容易的任务,学习效率随着动机作用的增强而提高,增加任务的难度,动机强度越大,学习效率越低。

学习动机是决定学生努力程度的动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学习动机作用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是通过许多中间因素实现的。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策略、身体素质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习效果。

2、简述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的特点。

(1)学习动机的多样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有主从之分。

大学生四种主导性学习动机主要是:

①求知探索的动机

②友情交往的动机

③成就建树的动机

④自尊自主的动机

(2)学习动机的发展性

从总体的情况看,大学生知识层次高,自我意识水平高,其学习动机的社会性明显增强。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从消极向积极方面发展。(3)学习动机的间接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升高,直接性学习动机逐渐减弱,间接性学习动机逐渐增强。间接性学习动机是大学生的主要学习动机。

(4)学习动机的社会性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强的时代性。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突出地表现出两个特点:

一是注重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

二是追求真才实学。

(5)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随着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深入学习和逐步了解,意识到自己专业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就会逐渐喜欢自己所学专业,导致职业化的学习动机开始逐渐巩固和加强,并准备献身于自己所学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3、简述阿特金森成就动机理论。

阿特金森认为广义的成就动机分两种:

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为;

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

阿特金森认为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都由三种因素决定:

①动机(M):一种想达到目标或回避目标的动力因素。

②期望(P):对成功或失败概率的主观估计,也叫成功或失败的可能性,与任务难度有关。

③诱因(I):一个人成功或失败的诱因价值。

阿特金森对于成就动机所做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他提出了成就动机是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构成。这种观点已经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并且成为后来许多研究的理论基础。

4、简述韦纳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与推论,进而通过这种因果关系来认识、了解、预测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和随后的行为。(1)原因的划分:把众多的原因按其特性划分为三个维度: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维度,这三个维度相互搭配,可以得到八种不同成分的组合。

(2)归因与成功期望和行为

期望概念在解释动机作用的认知方面占有重要的位置,只是研究期望的前提条件和操作条件不确定。

对未来成功和失败的期望主要取决于一个人对先前成败结果归因的稳定性,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成败期望的继续,这就是他的“期望原理”。

(3)原因归因与情感反应

每一个原因维度都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

原因源维度主要与自尊、自豪(自卑)、自我价值方面的情感有关;

稳定性维度主要与成功的期望相联系,它影响一个人的自信心。

可控性维度对情绪的作用: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羞愧

当对他人行为结果进行归因时:归因于可控制的原因——愤怒;归因于不可控制的原因——同情。

(4)归因训练的思想

期望变化是和稳定性维度联系在一起的,一次行为结果之后,期望变化受到知觉到的原因的稳定性影响。

按照韦纳的观点,能力是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原因,因此将失败归因于它将特别有害;而将成功归因于此原因时,会增强成功的信心,并伴随着自豪感和胜任感。

5、试述如何指导大学生对其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

6、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7、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1)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进行学习责任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

②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③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

(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

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④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⑤适当地开展竞赛活动

⑥训练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第五章

一、基本概念

1、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2、形式训练说:迁移理论中最早的学说。①各种官能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练习来增强力量。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灵”的各种官能进行分别训练来实现的,迁移的发生是自动的。②训练和改进“心灵”的各种官能是教学的重要目标,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对象的难度及其训练价值。

3、相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一个机能的变化才会改变另一个机能。

4、经验类化(泛化?)说:贾德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即在于主体所获得的经验概括,所以贾德的迁移理论又称“概括化理论”。

5、关系转话说: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迁移的重要之点,不在于掌握原理,而在于觉察到手段与目的之间的关系。“顿悟”关系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关系转换说强调个体的作用,认为只有学习者发现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才能产生迁移。

二、思考题

1、简述学习迁移的作用。P94

①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

②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地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地作用于客观世界。

③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力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

两种学习材料或对象在客观上具有某些共同点是实现迁移的必要条件。

共同因素对学习迁移的影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现代心理学倾向于从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来分析,将学习对象的构成成分区分为结构成分和表面成分两大类。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

凡是所掌握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效果就越差。教学经验也表明,对事物关系有了概括了解的学生,往往能较好地理解和处理陌生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和基本态度的学习。这些概念、原理、技能和态度的抽象程度高,适用范围广泛,迁移效果明显。

(3)元认知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关键

元认知的实质是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对认知的认知。

在元认知的调控下,学习者对学什么、为何学、如何学、学习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及各因素的关系有清晰的认知,使学习者获得学习和理解的洞察力,从而能够有效激活、监控、调整、反思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过程。

(4)定势的作用

定势也叫心向,指的是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这种活动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对于学习迁移既有可能产生积极影响,也可能起阻碍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既要考虑所学课题与原有经验的同一性,利用积极的定势帮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一类课题的方法;同时又要变化课题,以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干扰。(5)学习情境的多样性是提高迁移效率的重要手段

仅在单一的情境中接受的知识与在多样化情境中学到的知识相比更不利于弹性迁移。

在多样化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够运用多种感受器参与学习,使认知结构更具有稳定性;同时,多样化的练习,能使学习者摆脱学习材料情境中细节的困扰,顺利的把学到的知识灵活机动地迁移到新的情境。

(6)除上述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之外,诸如年龄、智力、态度以及教学指导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习的迁移。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上述主要因素的影响,促进正迁移,提高教学的成效。

3、试述影响迁移的认知结构变量。同上?

4、试述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

(1)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①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从所要构建的心理结构的整体出发来考虑;

②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明确而具体,不能含糊笼统,应让学生能够确切把握其涵义,以发挥它对学习材料的沟通作用。

(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①根据学习迁移规律的要求,应把各种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②在选择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包括基本的事实材料;

③精选教学内容,必须注意用科学的新成就来代替过时的材料,不断取舍,使之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①结构化: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应具有科学、合理的逻辑关系,能体现出事物的上下、并列、交叉等内在关系;

②一体化:教材的各构成要素应能整合成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

③网络化: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的联结点与联系线(联结线索)。

(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①首先要把各门学科中那些具有最大迁移价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道德规范(上位结构)的学习放在首位,作为教材的主干。

②再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不断分化”的原则组织下位结构知识的教学。

③同时,应加强概念、原理、课题乃至章节之间的横向联系,以达到“综合贯通”的目的。(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方法这种经验不仅包含有关知识,而且还包括有关学习的技能。

为了促进学习的迁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掌握认知策略教学的有效方法,使策略教学达到持久迁移的目的。

第六章

一、基本概念

1.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反映着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从而产出思想产品的能力。它集中反映着大脑的聪慧程度,是智力的核心因素。

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像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多媒体课件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

3.言语直观:是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4.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二、思考题

1.教师应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

可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展示在学生面前;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语言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有致。

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对同一知识内容和体系中对象和背景的设置与区别可以说是一门艺术。对象与背景的设置可以从两个层次分析:在物质载体层次,涉及的是如何在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突出直观对象;在知识本身层次,设计的是新旧知识的安排,如何使已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经验作用,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来唤起某些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

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在直观过程中,要善于使作为对象的知识较之作为背景的知识活跃起来。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

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务,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2.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形式逻辑思维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括的反映。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映。大学生的思维发展正处于形式逻辑思维想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思维显著发展。大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继承人类认识已经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其思维活动基本上是属于常规性思维。但大学生的学习不但要接受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而且也要为社会创造和生产新的知识。大学生在常规性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有显著地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大学生对思维的元认识,首先表现在他们能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其次,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内心的认识活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较深刻的反思活动。再次,表现在大学生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使得大学生能更好的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和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

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逐渐增强了。他们对人、对事物都有独立的看法,不轻易的人云亦云。即使他们同意某种观点或某种看法,往往也经过认真思考。如果自己的观点能得到支持或证明,他们一般不肯轻易地放弃,而且充满自信。如果自己的观点被他人或事实否定,他们则会注意分析原因,从而表现出自我批判的态度。

5.思维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以自我为中心”在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无论是探讨学术问题,还是褒贬社会现实,往往带有个人好恶的成分,这对他们客观求实科学精神的培养不利。另一方面,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尚未完全合理化,知识数量仍然有限,社会阅历也欠丰富,看问题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表现出一定的片面性。

3.简述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

(一)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学习材料本身有逻辑意义和内在联系,就比无意义和无内在联系的容易理解,教材的具体抽象化程度以及相互关系的复杂程度也影响学生的理解。学习材料在表达形式上的直观性也会影响到学习者的理解。

(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来实现的,因而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会影响着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水平。就是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每个人的思维发展水平也不一样,因而对知识理解的程度也会有差异。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的学习总是从已有知识出发,去认识和理解当前事务的,即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是知识理解的关键,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经验愈丰富、愈正确,对有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愈顺利。学生只有掌握了构成概念的符号才能理解概念,只有掌握了构成规则的概念才能理解规则。掌握了上位概念有助于理解下位概念。

(四)学生认知结构的特征。认知结构的特征也影响着对知识的理解。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认知结构只有具备了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才能在新的学习中发挥作用,有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五)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知识掌握要通过一系列的认识活动来实现,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知识理解的重要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寻求了解,发现要点,获得知识。

(六)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从学生已有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出发,都会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能够根据学生所需要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提供的材料具有线索意义,组织教材能突出本质特征,善于运用变式和比较的方法等都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关系及其本质与规律。

4.试述促进知识感知的策略。

(一)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相结合。实物直观真切,但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模象直观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一般而言,在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当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后,由简化的情境进入实际的复杂情境,更多地运用实物直观,自然是必要的。我们强调的是先进行模象直观,在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和原理之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好。

2.词与形象的配合。增强直观的效果,不仅要注意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合理选用,而且必须加强词语形象的结合。首先,星星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二)运用感知规律,突出感知对象的特点。合理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定详细的观察计划。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把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

(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科学知识归根结底要通过学生头脑的加工改造才能被掌握,在直观过程中,应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消极被动的直观方式。

5.试述促进知识理解的策略。

(一)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为了便于学生从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的规律或特征,教学时最好同时呈现若干正例,以一个个的例子来说明。反例的适当运用,可以排除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识。

(二)提供丰富的变式。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就是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如教师在讲惯性时,不仅要举固体的惯性现象,也要举液体和气体的惯性现象,这样学生才会形成“一切物体皆有惯性”的正确观念,而不至于认为只有固体才有惯性。

(三)科学地进行比较。在教学上科学运用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在科学知识的领会阶段,首先应进行同类事物间的比较,以促进概括,明确概念与规则的内涵;然后再进行异类事物间的比较,以使相似、相近、相关的概念和规则分化出来。

(四)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的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在概括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己去归纳和总结,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作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方式。

第七章

一、基本概念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显著的直观性。

2.情景记忆:是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空关系中的某个事件的记忆。情景记忆受一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储存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记忆不够稳定也不够确定。

3.情绪记忆:是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往往一次形成经久不忘。它常常成为人们当前活动的动力,推动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或者某些行为,而回避某些对他们有害的事情。

4.内隐记忆:指人们并非有意识记起的知识,但可以无意识的影响行为或思想的知识。

5.外显记忆:指可以回想起来和可以意识到的长时记忆的知识。

6.图式:是人对自己熟悉的范畴、事件、文本或其他各种实体中的命题、次序及知觉信息所做的综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知识表征形式。

7.自由回忆:在自由回忆中,教师西安给学生呈现一系列的项目,然后让学生背诵这些项目,但并不要求必须按照呈现的顺序背诵。

二、思考题

1.简述记忆的实质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等方式,在人的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或操作过的动作,都会以映像的形式保留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还能恢复,这就是记忆。

2.简述大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逻辑记忆能力较强。大学生能充分理解所学材料的意义和实质,能在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前提下进行记忆;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分析综合,并选择最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未知的新知识经验进行记忆;能把所学的新知识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体系之中,经过思维的参与和加工,按合理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完整地储存起来。

(二)具备多种记忆品质。大学生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精确性、准备性等各种品质全面地发展起来,尤其是记忆的敏捷性和精确性品质得到突出的发展。大学生的记忆不仅速度快、容量大、持久性好,而且精确、完整。大学期间是人生记忆力达到成熟和最旺盛的时期。(三)掌握多种有效的记忆方法。随着各种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经验的积累,并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大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些实用而有效的记忆方法,如纲要法、解意法、序列法、联想法、谐音法、编组法等。

3.识记编码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1)视觉编码:是感觉记忆的主要信息编码方式。人的记忆系统中存在着一个感觉贮存阶段,视觉器官保存图像信息的容量相当大。但是保持的时间相当短,超过250毫秒,遗忘就开始了。

(2)听觉编码:贮存在短时记忆系统的信息主要以语音听觉编码的方式存在。人们在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同时,也存在听觉得编码方式。语音编码或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系统的主要编码方式。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与记忆材料的性质相关。

(3)语义编码:在记忆一系列语词概念材料时,人们总是倾向于把它们按照语义的关系组成一定的系统,并归类进行记忆,而不是按照它呈现的顺序去记忆。

4.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识记的目的性与主动性:明确的目的和任务,可使人们的全部心理活动趋向于一个目标,使学习任务从背景中突出出来,人们在进行感知时头脑就能留下较深的痕迹。识记时的主动性越高,识记的效果就越好。大学生有很多知识是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无意识记积累起来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特点,有意识地适当增加教学的情绪感染性。

2.材料的数量与性质。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效果,识记材料越多,平均需要的时间或诵读次数就越多。在识记数量较多的教材时,应适当注意分组、分批或分期进行,以减少同时识记的数量,切记贪多求快。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程度。材料的意义指材料代表着一定的客观事物,和学习者的某些经验有一定的联系。识记材料经常包含着许多部分,各部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识记材料时应尽可能地建立较多的联系,还应该分析它与过去学习过的材料及有关的知识经验有什么异同点和关系,如材料的基本精神、论点、论据、逻辑结构以及和过去知识经验的关系,也就是分析它的意义。联系越多,意义内容也就越丰富,对材料的意义理解越深刻,联系也就越多。

4.组块化。组块化是一种信息的组织与再编码,是人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一般认为,不同组块所含信息量是不等的,组块化主要依赖于人过去的知识经验。

5.多种分析器协调活动。多种分析器同时参加活动是提高识记成效的重要条件。视听结合的

识记效果优于任何单一的识记方式。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有助于加强识记。

5.试述记忆中避免提取失败的对策

(1)及时复习。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快后慢”,要提高巩固复习的效果,必须在遗忘还没有发生之前及时进行,这样才能节省学习时间。在教学中应遵循“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循环复习”等原则。

(2)运用不同的复习方法: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②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③单纯重复阅读与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3)加强复习(过度学习)。教材的保持或遗忘与复习的次数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必要时课采用“过度学习”来提高记忆效果。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第八章

一、基本概念

1.陈述性知识:也描述性知识,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是可以直接陈述的知识。

2.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程序性知识。它体现着学习者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体现着个体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

4.元认知策略: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它是个体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5.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6.资源管理策略:是指从事认知活动的主体努力监控和调节认知情境,从而使认识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一种策略。

7.心智技能:也叫智力技能,是一种调节和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二、思考题

1.简述心智技能的特点

1.心智技能不同于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2.心智技能不同于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

3.心智技能不同于行为习惯。心智技能是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即心智活动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顺序和动作执行要求,应符合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

2.简述资源管理策略的主要内容

求助策略:调节社会环境以促进学习的一种方法,是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和元认知活动的一种外显表现。

时间管理策略:没有时间意识,需要教师不断地提醒才能形成最初的时间管理技能。

情感策略:学生为了更好地完成认知任务而对自己的情绪状态的一种有意识的觉知。

环境资源策略:学生意识到,此时心里烦躁不适合做一些精细的操作活动,而更适合做一些大肌肉的运动。

意志策略:学生极易分心,注意力很不稳定。

3.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一)自我调节学习

1.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平时教师就要针对性地展开一些谈话、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并经常采用个别启发与集体行动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

(1)情绪的表达和控制。让学生识别到什么会引起各种情感,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2)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情感对学生的行为有巨大的推动、调节作用,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积极心态、责任心等。

(3)促进学生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实践是提高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最好途径。在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创设较多的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学会解决问题。

(二)教师的教学

1.通过讲解向学生传授学习策略知识。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学习策略,并能在实践中慢慢体会和掌握学习策略。

2.促进认知策略的积累。认知策略的讲解虽然是必要的,但是必须和学生元认知亲身体验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元认知知识。要做到策略传授与亲身体验相结合:认知冲突法、行为引导法

3.训练对学习策略使用过程的监控。这种监控能力实在学习策略知识和策略运用体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监控能力又能促进知识和体验的进一步积累。常用的训练方法有叙述依据法、启发提问法、自我提醒法

4.试述如何培养学生心智技能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任何学习任务的完成均依赖于主体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决于主体对学习任务的自觉需要。在培养工作中,应采取适当措施,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心智技能的培养,始于主体所建立起来的原型定向映像,在原型建立阶段,一切教学措施都要考虑到有利于建立完备、独立而具有概括性的定向映像。

(三)发挥语言在心智技能形成中的作用。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语言而实现的。言语在不同阶段的作用不同。在圆形定向与原型操作阶段,教师要在学生熟悉动作的基础上再提出言语要求,以言语来标志所学动作,并组织动作的进行。在原型内化阶段,教师的培养重点应放在考察言语的动作效应上。

第九章

问题:所谓问题,是指个人不能用已有的只是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因而感到疑难的情境。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指由一定的情景引起,个体按照一定的目标,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不是一种被动的、非自动化的加工,而是一种有目的的、主动的认知活动过程。

定势:定势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倾向于一种特定的方式来进行认知反应。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1创造性:创造性是指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产出某种新颖、独特、适用的产品的能力。

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包括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又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想象。

3问: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一)影响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因素

(二)定式与功能固着

(三)问题情境

4问:简述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答:创造力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或多或少与其他心理过程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联系。其中,智力是发明创造的基本保证,只有具备相当高智力水平的人,才能从事创造性活动,即一定智力阈值(有人认为智力为120)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保证。

5问:简述创造性与人格的关系

答:但凡创造者都具有一些独特的个性特征。创造性高的个体具有自信、自重与胸襟开阔等人格特征。高创造性的个体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有良好的协同能力,有捕捉机会的能力;喜好独立判断,善于吸取经验教训,兴趣广泛对理论观念与符号转换的兴趣大于对实际而具体的事物的兴趣;有雄心有决心敢于前进,能有效的进行自我激励;常常不落俗套,倔强好表现,很少考虑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敢于冒险猎奇,不怕失败和犯规;有较强的幽默感善于自娱自乐,对所从事的任务有坚持性,能很好地处理那些无头绪的问题;对待生活有丰富的幻想,喜欢用新奇的方法探究问题。

6问:简述大学生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答:(1)大学阶段是人生最佳创造年年龄期,是人生创造性发展最活跃的时期。

(2)大学阶段个体知识结构的完善与创造性的发展的一致性。

(3)大学阶段智力发展的独特性为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

(4)大学阶段个体创造个性品质发展与创造实践的结合,为创造性提供条件。

7问:试述如何提高大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答:(1)识别问题与条件让学生知道他们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可利用的条件有哪些

(2)界定目标表征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简要的陈述和明确的界定,培养学生仔细界定问题的习惯,

(3)探索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案首先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其次引导学生评价每种假设的优缺点。

(4)预测结果并实施方案确定了最终方案后要指导学生进行结果预测即这种方案可能达到怎样的效果并将方案付诸实施。

(5)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反馈问题解决能力是在实际活动中形成和不断提高的,教师应该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和学习中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成功的解决问题中找到满足同时教师对学生问题解决的情况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分析障碍,交给他们客服障碍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问:试述如何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答:(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环境教师应为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高度容忍标新立异者和偏离常规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

(2)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的基本原则是,在集体解决问题的课堂上,暂缓作出评价。以便于学生踊跃发言。

(3)创造性思维的戈登技术

创造性的提高是知识、技能、策略各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创造性培养的基本策略应是在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还应将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相结合进行智慧活动的训练。创造性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是日常教学活动。

第十章

一、基本概念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认识:也叫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情感:指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道德行为: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完成道德任务达到道德目的的手段。

二:思考题

1.态度的结构成分有哪些?

(一)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二)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产生的情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三)态度的行为成分。指行为的准备或行动的预备倾向。

2.简述品德四因素学说。

四因素说在三因素说的基础上增加了道德意志,即知、情、意、行。从形式上看,多了一个因素,但并无本质区别,因为道德意志与行为是密切联系的,坚定的道德意志,则产生稳定的道德行为,如果道德意志不坚定,则道德行为摇摆不定。

3.简述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及其对品德教育的启示。

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研究:(1)自我中心阶段(2—5岁)——94无律期;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3)可逆期阶段(8-10岁)——自律期;

(4)公正阶段(11-12岁)。

(二)柯尔伯格的研究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取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好孩子”取向阶段;权威和社会秩序取向阶段);水平三:

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良心或原则取向阶段)。

启示: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与思维水平的提高平行。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必须大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水平的提高是通过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认识结构不断同化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并不断进行改组而实现的。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必须依据思维发展的规律来进行。

道德判断水平的高低对道德行为的选择有重要制约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加强道德认识的教育。

道德认识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对青年学生传递社会道德规范时,不能脱离青年学生的接受能力。

4.试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与条件。

(一)遵从。遵从包含两种情况:从众和服从。遵从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和情境性等特点。为了促进学生遵从社会行为规范,救

育者必须注意群体特性、个体特性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外在压力的影响。

(二)认同。认同实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

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近。认同行为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

性等特点。为了促进学生认同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注

意榜样人物的相似性与权威性、榜样行为的性质与后果及其示范行为的方式等。

(三)内化。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一

阶段也可称为社会规范学习的信奉阶段。

5.简述态度与品德改变的一般过程。

(一)醒悟阶段。在醒悟阶段道德品质不良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始战胜非道德观念的阶段,它是道德品质转化的基础和前提。引起醒悟的方法:(1)消

除疑惧;(2)引发其他需要。

(二)转变阶段。在转变阶段,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常有反复的现象。

教育者应弄清反复的原因,尽量防止出现较大的反复。积极地让他们在旧有刺

激的条件下得到考验。

(三)巩固与稳定阶段。道德品质不良的个体经过长时间的转变之后,如果不再出现反复,或很少出现反复,就逐步进入巩固与稳定阶段。

6.试述如何运用道德价值辨析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价值辨析论一人本主义为哲学基础,认为人的价值观是人所固有的潜能,为了让这些潜能的价值观念能发挥作用,就必须在环境影响或成人帮助下对它们进行一步步的辨析。要利用价值辨析使大学生在直接生活中思考一些价值选择途径,并是他们对学校生活和周围人产生积极地态度。并通过大组或小组讨论,个别作业和团体作业,排序与选择,歌唱与美术等具体方法对大学生个体价值观进行辨析。

在具体方法上,教师应采用诱导性的教育方法,希望通过围绕道德内容进行的辨析过程对行为产生影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既要进行价值观辨析,还应帮助学生去评价各种价值观念本身的价值,让他们自觉地选择符合社会道德原则的价值观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题目 一、单选题(共20题,每小题1.5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C)。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2.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B)。A.测验法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3.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是(A)。A.个体内部矛盾B.个体心理水平C.个体生理水平 D.个体遗传条件 4.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C)。A.遗传条件 B.社会环境C.学校教育.实践活动 5.大学生的情绪一旦被激发,往往会在较长时间内影响个体的心理与行为,这说明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发展具有(B)。A.丰富性 B.心境化 C.波动性 D.复杂性 6.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D)。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表现好才给吃的 7.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 (D)。 A.也是中等 B.不利 C.关系不大 D.最有利 8.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D)。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C.欲望内驱力 D.自我提高内驱力 9.在教学中,教师采用模型、图片、幻灯、电影及录像等进行教学,这种直观形式属于(B)。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综合直观 10.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D)。A.120%B.130% C.140% D.150% 11.在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程的暂时停顿观象,称为(D)。A.平原观象B.起伏观象C.低谷观象D.高原观象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B)。A.认知B.元认知C.技能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A)。A.精加工策略 B.计划策略 C.监视策略 D.调节策略 14.以下问题属于无结构的问题是(B)。 A..数学应用题B.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C.《背影》的作者是谁D.2008年奥运会主办方是哪个国家 15.(A)问题解决是指使用常规方法来解决有结构的、有固定答案的问题。A.常规性B.发明性C.创造性D.无结构的 16.以下不涉及问题解决过程的学说有(C)。 A..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B.苛勒的顿悟说C.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D.杜威的分阶段说 17.个体对自己在各种我念关系中角色、地位、权力、人际距离等方面的意识属于(B)。A.生理自我B.我念自我 C.心理自我D.理想自我 18.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转折期”是(C)。A.大学一年级B.大学二年级C.大学三年级D.大学四年级 19.某人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有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该人的人格属于(C)。A.冲动型人格 B.强迫型人格C.偏执型人格D.焦虑型人格 20.大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是(B)。A.恐惧症 B.神经衰弱 C.强迫症D.焦虑症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2017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篇一:(修订)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E教育性原则 基本方法:A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C 调查法(访谈、问卷、调查有关材料)D个案法E测量法2014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各章练习题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 二、选择题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 A、大学生 B、高校教师 C、高校的教育教学方法 D、高校的教育教学规律 2、科学教育心理学之父是()。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3、亚里士多德的()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提供了哲学和心理学依据。 A、《论灵魂》 B、《大教学论》 C、《论教学方法》 D、《教育心理学》 4、瑞士教育学家()在《论教学方法》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使“教育心理学化”的设想。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E、裴斯洛齐 5、是()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过程四阶段论和五步教学法。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桑代克 D、赫尔巴特 E、裴斯洛齐 6、()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联结。()认为学习不是由于试误及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强调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适应变化,成为知道如何学习的“自由人”。()将人的认知过程或学习过程看做信息加工的过程,即看成是信息的获得、传递、变换、储存和提取运用的过程。 A、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B、人本主义理论 C、认知派 D、联结派 7、“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是(),()于1877年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被誉为“俄罗斯心理学的伟大代表”,()是前苏联“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山祖。 A、乌申斯基 B、卡普杰列夫 C、拉祖尔斯基 D、维果斯基 8、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个案法 E、测量法 三、填空题 1、高校具有()、()和()的三大职能。 2、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现代科学的诞生标志是美国心理学家()于1913年出版的三卷本()。 3、赫尔巴特认为教育过程要经历()、()、()和()这四个阶段。后来他的门徒将之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和()。 4、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和()是教育的“三个主要基础”,而()“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 5、我国最早而影响较大的一部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心理学家()编著的《》。 6、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总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体有()、 )、()、()和()等原则。 三、简答题 1、阐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2、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最终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二版)试题库(2009年7月)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指研究高等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 2、教师角色: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3、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目的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4、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能否成功地进行某种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中对特定行为的可能后果的判断,如学生对顺利答完试卷产生结果的推测。而效能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作业水平的信念,如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顺利答完试卷的主观判断。 5、教学效能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对自己教学活动能力的主观判断。 6、动机与学习动机: 动机是引起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力。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人的需要、兴趣、爱好、价值观等都要转化为动机后才对活动产生动力作用。动机包括两方面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是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部动力。 7、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8、问题解决: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存在三种状态:初始状态,中间状态以及目标状态。 9、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意识。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我”分解为主体我和客体我。自我意识也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意识。概括地说,自我意识包括人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两个方面。 10、心理健康教育:指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11、教师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激发个人的心理潜力,提高学习效果的暗示手段。 12、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3、教师胜任力: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应具备的进取心、责任感、理解他人、自我控制、专业知识与技能、情绪察觉能力、挑战与支持、自信心、自我评估等特征。 14、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15、学习: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在较短时间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广义的学习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16、创造力: 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最新试题库含答案】2017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2017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 篇一:(修订)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联结派、认知派、联结-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原则: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E教育性原则 基本方法:A观察法B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C调查法(访谈、问卷、调查有关材料)D个案法E测量法 2014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2填:1924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高等教育心理学》目录课后习题

1.简述高等教学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答: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1)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认识学与教的心理活动规律,做到科学与人;(2)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3)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4)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答:大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学、德育心理、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估 2.简述教师角色的构成。 答:所谓“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教师往往同时扮演着多种角色:(1)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3)榜样和模范公民;(4)学生灵魂的塑造者;(5)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3.简述教师角色的影响和作用。 答: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对班集体的社会风气有决定性影响,对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的社会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个性发展以及师生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的领导方式可分为四种:强硬专制型.仁慈专断型.放任自流型和民主型,民主型是最理想的。(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学生中心的教学风格强调学生的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强调让学生自己参与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议学习效果,教师则是一个不直接出面的领导者,教师中心的教学风格则是由教师直接出面知道学生。(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和人格品格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期望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它告诉人们,教师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应寄予合理的期望和要求,给他们以公正和足够的支持与鼓励。(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主要通过有声的言教和无声的身教实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是以全部行为和整个个性来影响学生的,“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 4.简述教学效能感对教师教学行为的影响。 答:(1)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3)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5.简述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构成。 答:(1)计划性与准备性(2)课堂教学的组织性(3)教材呈现的水平与意识(4)沟通性(5)对学生进步的敏感性(6)对教学效果的反省性(7)职业发展性 6.试述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答:(1)角色改变技术。角色改变技术的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其内容包括专家讲座.听课观摩,参加教育科研工作,并要求教师围绕自己班的学生设计一个小实验,最终由教师写出自己的研究报告。(2)教学反馈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的目的是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正确地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是教师形成教学监控能力的基础。教师教学监控过程是从其对教学活动的反思与评价开始的,是通过多种教学反馈技术实现的。(3)现场指导技术。现场指导技术帮助教师针对不同教学情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最终能使教师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1.简述气质典型的类型及其特点。 答:(1)胆汁质。具有胆汁质型气质的人精力旺盛,热情直率,意志坚强;脾气躁,不稳重,好挑衅;勇敢,乐于助人;思维敏捷,但准确性差。心理活动的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2)多血质。这种人的行动有很高的反应性,容易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具有高度可塑性,给人以活泼热情,充满朝气,善于合作的印象。但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容易变换,很难适应要求耐心细致的平凡而持久的工作。属于敏捷好动的类型。(3)粘液质。属于粘液质的人缄默而沉静,由于神经过程平静而灵活性低,反应比较缓慢。这种人常常严格恪守既定的生活秩序和工作制度,注意稳定且难转移,给人的外表感觉为态度持重,沉着稳健,不爱作空泛的清谈。不足之处在于有些固执冷淡,不够灵活,显得因循守旧,不易合作。适合要求持久.有条理.冷静的工作。(4)抑郁质。这种人具有较高的感受性和较低的敏捷性。反应缓慢,动作迟钝,缺乏生气,不爱交际,主动性差,在困难面前常常优柔寡断,面对危险常常恐惧畏缩。这种人很少在外表上表现自己的情感,而内心体验则相当强烈,往往富于想象,善于体察他人情绪,对力所能及的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完成任务的坚韧精神。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2009-08-30 11:19:15) 标签:摘自湘雄杂谈分类:教师资格考试 1、个体心理及其构成 答:个体心理是指个人所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人的心理过程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个体的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主体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征就是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2、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的关系 答:个体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和水平。 3、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答: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称为独立科学的标志。 4、对心理学创建时期著名的学派: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理论观点有所了解,并评伦其理论。掌握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学派名称/创始人/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纳/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意识经验,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三种元素。认为所有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内省的方法。意识经验是人们的直接经验,要了解它,只有依靠实验者对自己经验的直接观察和描述。 机能主义/美国的詹姆士/杜威/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而把意识看成是一个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行为主义/美国的华生/斯金纳/否定意识,主张心理学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德国的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而主张把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组织来研究,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正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精神分析学派/奥地利的弗洛伊德/重视对异常心理和异常行为进行分析,并且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认为,人类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它们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着人的思想,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 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看来,环境的因素不再是说明行为的最突出的因素。环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他是通过支配外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加以编码、存储和操作,并进而影响到人类的行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计算机模拟。

岗培题库高等教育心理学2020

高等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A. 桑代克 B. 布鲁纳 C. 斯金纳 D. 苛勒 标准答案:A 2德国教育家()第一个明确将心理学作为教育活动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A. 第斯多惠 B. 威廉·冯·洪堡 C. 赫尔巴特 D. 瓦根舍因 标准答案:C 3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A. 心理动力 B. 心理过程 C. 心理状态 D. 心理特征 标准答案:A,B,C,D 1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 A. 可逆性 B. 灵活性 C. 守恒性 D. 补偿性 标准答案:C 2对于大学生记忆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意义识记占优势 B. 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保持稳定 C. 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D. 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熟练 标准答案:B 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

阶段 标准答案:B 1下列不属于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是() A. E-mail B. QQ C. 短信 D. 微信 标准答案:C 2大学生人际交往风格的不同,主要体现不包括的是()A. 价值观不同B. 心理需求不同C. 情绪稳定性不同D. 生活习惯和修养不同 标准答案:C 3大学生人际交往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方面。A. 交往动机B. 交往对象C. 交往渠道D. 交往方式 标准答案:B,C,D 1下列不属于大学生交往心理差异性的是() A. 交往目的不同 B. 交往风格不同 C. 交往认知不同 D. 交往情感不同 标准答案:A 2不属于大学生交往目的的是()。 A. 切磋学问 B. 交流思想 C. 探索人生 D. 商务合作 标准答案:D 3大学生人际交往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方面。 A. 交往动机 B. 交往对象 C. 交往渠道 D. 交往方式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整理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的研究包括行为研究和心理研究。心理研究包括 无意 识研究和有意识研究。所谓意识,就是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总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正是因为具有意识,人才能够觉察到作用于感官的外部世界,人才能够认识客观事物的特征与其联系,并能主动的去改造客观世界;人也才能觉察到自己的主观世界,明确自己的行为动机和内心需要,了解自己的认知过程与情绪状态,知道自己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由于具有意识,人不仅能够认识事物、评价事物、认识自身、评价自身、而且能够实现环境和自身的能动的改造。 3、个体心理系统? 答:个体心理系统是指个人所具有或在个人身上所发生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1)心理动力,该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失衡状态。

人的需要有生理的、社会的需要,物质的需要、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人对事物进行深入认知的需要,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世界观则对人的需要进行调解和控制,并由此确定个体对客观世界民的总体看法与基本态度。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与其关系。 a.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b.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属性、特征与其联系,还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管体验,这就是情绪过程。它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可以说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而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客观原因。 c.人不仅能认识世界,对事物产生肯定或否定的情绪,而且能在自己的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的改造世界。这中自觉的能动性,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心理学把这种自觉的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的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意志过程。 3)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就是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里出现的相对稳定的

020高等教育心理学最新题库60套

01个体思维发展依次经历了直觉行动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三个阶段,彼此不能逾越。这体现了个体心理发展的() 差异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均衡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02每一种心理品质都有成长的关键期,需要及时给予关注,这反映了个体心理发展的()差异性 方向性和顺序性 不均衡性 连续性和阶段性 03提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的心理学家是() 斯金纳 高尔顿 霍尔 华生 04个体在0-1.5岁的婴儿期,需要得到呵护与爱抚,便于化解()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05个体在1.5-3岁的儿童期,需要得到尊重和适度放开的养育,便于化解() 信任与不信任的冲突 自主与害羞的冲突 勤奋与自卑的冲突 主动与内疚的冲突 06主张学习是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的学习理论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07认为影响学习的三个重要因素是强化、学习者和情景的学习理论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08强调人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他人的评价在学习中的作用的学习理论是()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 09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 目标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情感内驱力 意志内驱力 10不同的学者对学习做了不同的分类,其中奥苏贝尔将学习分成() 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概念学习和规则学习 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 认知策略学习和态度学习 11在条件反射理论中,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使得反应概率提高,称为() 正强化 惩罚 泛化 负强化 12在条件反射理论中,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使得反应概率降低,称为() 负强化 正强化 惩罚 泛化 13当一个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老师撤销对他的处分。这种行为塑造方式属于()负强化 正强化 分化 泛化 14当学生表现出不良行为,老师给他一个处分。这种行为塑造方式属于() 负强化 正强化 惩罚 泛化 15当小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时,老师给他一个小红花。这种行为塑造方式属于() 负强化 正强化 分化 泛化 16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原因是() 努力 心境 运气 能力 17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属于内部的可控的原因是() 心境 努力 运气 能力 18根据归因理论,下列属于稳定不可控的原因的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高校教师资格考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10、(B)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冯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理学家(B)出版了《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一书,由此他被称为行为主义的创始人 A、罗杰斯 B、华生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二、多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C) A、心理过程 B、认知过程 C、个性心理 D、情感过程 E、意志过程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一、单选 1.在学校教育中,起关键作用的是()。 A、教学媒 B、教师 C、学生 D、教学环境 答案:B 2.()?教育心理学?的正式出版标志着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产生了教育心理学。 A、桑代克 B、布鲁纳 C、斯金纳 D、苛勒 答案:A 3.对于大学生记忆的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意义识记占优势 B、记忆的敏捷性和准备性保持稳定 C、记忆的持久性和准确性显著提高 D、有效记忆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更熟练 答案:B 4.对大学生思维的主要特征,描述不正确的是()。 A、形式逻辑思维进一步发展 B、辩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不断成熟 C、创造性思维有了明显发展 D、创造性思维占据主导地位 答案:D 5.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的形成。 A、可逆性 B、灵活性 C、守恒性 D、补偿性 答案:C 6.下列不属于网络人际交往方式的是()

A、E-mail B、QQ C、短信 D、微信 答案:C . . 7.人际交往中大胆、胆小、豪迈、内敛等属于交往中的()方面的体现。 A、交往动机的迫切性 B、交往内容的多样性 C、交往目的的单纯性 D、交往心理的差异性 答案:D 8.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个体认知的发展水平,把个体认知的发展区分为四个阶段,其中2-7岁是()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答案:B 9.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是()。 A、可逆性 B、灵活性 C、补偿性 D、发散性 答案:A 10.()主要描述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 A、思考 B、记忆 C、认知 D、感觉 答案:C 11.()是高校教师的立身之本。 A、崇高的职业道德 B、渊博的专业知识 C、先进的教育理念 D、特色的教学能力 答案:B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 题型: 1.简答题 2.论述题(或案例分析) 复习题: 一、人类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现象之一: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这种第一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效应是一个妇孺皆知的道理,为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实验心理学究表明,外界信息输入大脑时的顺序,在决定认知效果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最先输入的信息作用最大,最后输入的信息也起较大作用。大脑处理信息的这种特点是形成首因效应的内在原因。 第一印象主要是依靠性别、年龄、体态、姿势、谈吐、面部表情、衣着打扮等,判断一个人的内在素养和个性特征。 首因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注重仪表风度、注意言谈举止 2、心理现象之二: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 刻板印象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考虑到刻板印象的影响,例如,市场调查公司在招聘入户调查的访员时,一般都应该选择女性,而不应该选择男性,因为在人们心目中,女性一般来说比较善良、较少攻击性、力量也比较单薄,因而入户访问对主人的威胁较小;而男性,尤其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如果要求登门访问,则很容易被拒绝,因为他们更容易使人联想到一系列与暴力、攻击有关的事物,使人们增强防卫心理。 刻板印象的例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在七十年代的电影中,当一个留着长发,蓄着胡子,戴着墨镜的人物一出现,你就会感觉到这不是一个好人,肯定是一个坏蛋;在日常中,当一个仪表堂堂,潇洒的人盗窃和杀人时,你会感到吃惊,或一个你认为十分老实的人突然干了坏事,进了班房,你往往难以接受这一现实;吃水果的朋友,也许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们爱买黄皮桔子而不乐意买青皮桔子,尽管这两种桔子一样甜,一样好吃。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青的桔子是未成熟的和酸的,等等。 3、心理现象之三:视错觉 对于视错觉,迄今仍未有确切的解释。产生错觉的原因,除来自客观刺激本身特点的影响外,还有观察者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原因。其机制现在尚未完全弄清。 错觉在艺术上、技术上以及军事上都有积极作用。如电影摄制中用移动布景的方法造成交通工具的运行,又如汽车、飞机以至宇宙航行等等供训练驾驶员的模拟装置,军事上的各种伪装以及按形体的服装的设计,花色的匹配等等和错觉有一定的关系。 四、心理现象之四:责任分散 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演示教学

《高等教育心理学》 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高等教育心理学 2、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教学监控能力 4、学习动机 5、学习迁移 6、心智技能 7、创造性 8、自我意识 9、品德 10、心理卫生 二、简答题 1.简述个体心理系统。 2.心理过程包括哪些内容? 3.简述心理特征。 4.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5.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7.简述教师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8.教学反思的过程有哪些。

9.简述教育机智的表现。 10.大学生学习有何特点? 11.简述学习动机的类型。 12.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13.学习迁移有哪些类型。 14.影响学习迁移因素有哪些?15.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6.大学生思维有何特点? 17.简述教材直观。 18.大学生记忆品质有何特点?19.遗忘有何规律;如何增强记忆?20.简述知识的结构。 21.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过程有哪些?22.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23.简述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24.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25.品德的结构有哪些? 26.简述非正式群体。 27.大学生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28.简述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29.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30.如何对大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

3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三、辨析题 1、心理学是一门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2、有些优秀教师虽然没有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却是一位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因此,个别青年教师说:不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照样可以当好教师。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3、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与自然、应用与理论之间的交叉学科。 4、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对高等学校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当代教师不仅要有广博深厚的知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还要有符合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能力和素质。 5、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无非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高等教育的目的也不利外。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6、人的任何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所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这句话有道理吗? 7、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你对此论有 何看法? 8、“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9、教育工作中的“教是为了不教”的说法有道理吗? 10、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是领会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11、一般说来,复习次数越多,识记和保持的效果越好;反之,则遗忘发生越快。 由此,我们认为复习的次数越多,复习的效果就越好。你对此论有何看法?

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库

高等教育心理学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20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学校教育情境中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A.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师的教 D.学生身心发展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理论科学 B.应用科学 C.交叉科学 D.实践科学 3.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少数或个别学生进行较长时间的多方面深入研究的方法,称为。 A.测验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4.需要层次理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所提。 A.阿特金森 B.马斯洛 C.维纳 D.班杜拉 5.下列属于负强化的例子是。 A.杀鸡骇猴 B.当孩子犯错时拿走他最喜欢的玩具 C.孩子去医院看病不再发烧了 D.孩子表现不好就饿他一会儿, 表现好才给吃的 6.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

避免失败,减少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任务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 B.犹豫不决 C.回避这项任务 D.坚决选择 7.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声望的需要是。 A.认知驱力 B.附属驱力 C.欲望驱力 D.自我提高驱力 8.根据知识的不同表述形式,将知识划分为。 A.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B.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和述性知识 D.理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9.如果要想记忆效果好,过度学习的程度应保持在。 A.120% B.130% C.140% D.150% 10.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是。 A.思维 B.练习 C.反思 D.想象 11.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迁移可以分为。 A.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B.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C.正迁移和负迁移 D.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12.关于个人自己认识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称为。 A.认知 B.元认知 C.技能 D.操作 13.以下各项中属于认知策略的是。

4高等教育心理学试题整理2018

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名词解释: 心理过程: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内心心理活动,它们经常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 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那些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得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教师角色:传道授业解惑,既是社会角色,又是这一角色的承担者。教师主要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学监控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分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获得新结构或引起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遗传素质:是生物体遗传给后代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例如:肌体的形态、构造、感官特征、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等,它是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 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其具体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学习:是人类和动物共有的心理现象。学习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学生的学习是狭义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人类的学习是广义的学习,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以语言为中介,通过思维自觉地、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机械学习是一种单纯依靠记忆学习材料,而避免去理解其复杂内部和主题推论的学习方法。平时多称为死记、死背或死记硬背。 接受学习:是将学生要学习的概念、原理等内容以结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传授,学生接受。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人的行为发动、维持和促进的能量,直接影响行为的强度和效果;二、具有某种动机的行为总是指向某一目标,而忽视其他方面,使行为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心理特点,它是在学习需要基础之上产生的,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活动,并力图促使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学习迁移的本质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贯穿于整个教学系统。它不仅存在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中,而且还存在于认知策略和态度品德的学习之中。 普遍迁移:一开始是学习一个普遍的观念,而不是学习技能,然后这个普遍的观念可以用做认识原先掌握的观念的一些特例的后继问题的基础。 侧向迁移:习得的概念和或一般在新情境中的简单运用,一般不会产生新的概念或规则。 知识:即陈述性知识,是指有关人所知道的事物状况及事物之间关系的、能够被人陈述和描述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概念、原则和理论等。 命题:指一个独立的断言,通过它可以使我们了解某个判断的真假。 图式:是由信息组成的单元,是大的知识结构,它能够运用于范围广泛的情境之中,是加工信息的基本框架。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习得的、用于改善自己在某一学习任务上的表现,并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一组或多组方法、技巧或程序。 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