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题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题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题导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题导学案

班级______ 姓名学号_______ 第16期

日照实验高中20XX级政治导学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

问题

编写人:黄秀红审核人:毕水传

【学习目标】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量变、质变的含义;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学习重难点】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播放视频:孙中山的《我的共和梦想》,通过革命要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制的国家。

1.所谓民主共和即由君权变为民权,创设责任内阁、民主立宪新形式,对于传统忠、孝等观念继续保留继承并发扬广大。

2.孙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民者昌,逆民者亡。”

探究思考:(1)民主共和制相对于封建君主专制哪个是新事物?民主共和制有哪些优点?这些优点分别体现新事物有什么特点?

(2)孙中山对这一新事物有怎样的看法?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3)综上所述,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知识梳理】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

(1)

(2)

(3)

【探究活动二】1.“辛亥革命”赶走了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此之前,孙中山组织过十次武装起义。1895年广州起义,清政府兵力充足,敌我力量悬殊最终以失败结束,多数成员被清廷被捕处刑;1900年庚子年,革命党进入惠州,召集600壮士发动庚子起义,由于缺少严密的组织体系,最终以失败告终; 1905年同盟会成立,5月22日革命党人以中华国民军的名义张贴布告发动潮州黄岗起义,但大多数居民将家门前的布告扯下,以示“清白”,起义最终失败。……

探究思考:1.辛亥革命前的几次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分别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综上所述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播放视频:孙中山的一段演讲。探究思考:为什么这么多年轻人投身到革命中去?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们退缩了吗?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知识梳理】

2. 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

(1)

(2)

(3)

3.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迂回的、曲折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心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其成长和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与考验。

【对点演练】

1.河流为什么不走直路?一位禅师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走弯路是自然界的一种常态,走直路是一种非常态,因为河流在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有些障碍是无法逾越的。

所以,它只有取弯路,绕道而行。正因为走弯路,让它避开了一道道障碍,最终抵达了遥远的大海。”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曲折和困难

B.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善于抓住机遇,赢得主动和优势

D.要做好量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2.“闪联”是由联想、TCL、康佳、海信等企业自主制定的技术标准,只要植入符合“闪联”标准的芯片,不论计算机、通讯设备,还是各种消费类家用电器,都可以自动识别,无线联通。

而作为一个大多数人还比较陌生的新名词——“闪联”技术,它与电视等传统家电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它

①克服了传统家电中消极的、过时的东西②汲取了传统家电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

③增添了为传统家电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④彻底否定了违背历史潮流的旧事物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十八大报告指出,十七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夺取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新胜利的五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C.必须用支持和拥护新生事物D.任何事物的发展道路都是前进、上升的

【探究活动三】辛亥革命前的十次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据统计,1895年到1911年全国革命根据地由广州发展到23个省份,革命队伍由几十人发展到百万人。起义削弱了清朝的军事力量,动摇了根深蒂固的君主专制,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

探究思考:(1)十次起义与辛亥革命分别带来了哪些变化?它们在哲学上属于什么变化?其含义、特点、状态有何区别?

(2)十次起义与辛亥革命之间是什么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给我们怎样的哲学启示?

(3)辛亥革命有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合辛亥革命之后的历史进程,你能说明事物是如何实现发展的吗?

【探究活动四】历经数十次起义的失败才换来辛亥革命的成功,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曾经幻想过,起义的代价太大了,可以不需要流血、牺牲就能取得胜利,革命是一种“突变”。有人曾经假设过,假如革命党人被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击倒,在武昌起义前退缩放弃了共和梦想,那么还会有辛亥革命的胜利吗?

探究思考:你如何看待上述观点?这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

【知识梳理】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及特征、状态的区别

(1)

(2)

(3)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3.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

【原理内容】①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②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④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方法论要求】①要重视并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反对急于求成。(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②要果断地捉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反对优柔寡断。(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另外注意适度原则。如:物极必反,过犹不及,乐极生悲。(当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状态稳定时,量变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重点、难点拓展解析】

1.质变和发展

质变是一种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但质变有两种方向,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质变,也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质变。而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向上的、前进的质变才是发展。

2.对量变和质变的认识:

(1)并非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和质变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2)并非有了量变,就一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只有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质变。

【对点演练】

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幅对联表明的哲理是

①量变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②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③量变一定引起质变④要看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5.西藏作为西部开发的重点地区之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西藏的广大干部群众要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抓住机遇”的哲学理论根据是

A.有量变的发生,必有质变的结果B.控制量变,事物才能保持其原有的性质C.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来实现的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先从量变开始

【巩固提高】

1.专家指出,航空母舰是一个复杂的作战系统。作为大型水面舰艇,交付科研、试验、训练使用

后,舰上各类装置、电子系统、武器系统等需要调试,军舰内部各个系统之间需要磨合,与编队中其他舰艇的协同需要训练,舰载机飞行员训练、舰机协同等都需要较长时间完成。可见

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②事物的发展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③对新事物要有足够的耐心促进其成长④要做好量变的准备,静候质变的自然发生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2.图11、图12蕴涵的哲理有

①图11表明把握规律有利于预见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

②图12表明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③图11、图12表明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

④图11、图12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因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③④C.①④D.②③

3.心理学家指出,一项简单的行动,若能坚持21天以上,就会形成习惯;若坚持重复90天以上,

就会形成稳定习惯;如果能坚持365天以上,你想改变这个习惯都困难。下列选项中蕴涵哲理与此相同的是

A.城门失火,殃及池鱼B.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第八课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答案

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通过对全民阅读的持续推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实现民族素质的提升。

第八课第二框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答案

③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我们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通过对全民阅读的持续推进,促进社会不断进步、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实现民族素质的提升。

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2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案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社会保障的功能和内容。 2.解释与论证:加强社会保障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完善社会保障。 4.辨析与评价:发展社会保障要量力而为、 权责统一。 1.政治认同:支持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2.科学精神:理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功能、内容。 3.法治意识:依法监管社会保障事业。 4.公共参与:树立参与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 务意识。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原因 (1)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2.功能 手段作用 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 的生存危机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 定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 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 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 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提示:社会保障往往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一般不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3.内容 (1)社会保险 ①地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②方式: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③作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④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2)社会救助

①特点: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②方式: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③目的: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④作用: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与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3)社会福利 ①方式: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②目的: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③特点: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全覆盖: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为此,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量力为: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责权利:要做到权责清晰。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多层次: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判一判] (1)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 (2)每个人享有的社会保障是相同的。( ) (3)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 ) 提示:(1)×(2)×(3)×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必修上册第八课导学案 1 2 3 4⑻惟觉时之枕席,。 ⑼世间行乐亦如此,。 事权贵,。 《登高》 霜鬓.()浊.酒() 回:①渚清沙白鸟飞回. .日之高标 .恨繁霜鬓 .其心志 而不平 .秦久矣 .在肠胃 .独登台 .矣 .矣 (并序) 悯.然()转徙.() 枫.叶()萧瑟.() 霓裳 ..()红绡.() )谪.居() )间.关()呕哑 ..()

⑴委身 ..为贾人妇 ⑵使快.弹数曲 ⑶弦弦掩抑 ..声声思 ⑷银瓶乍.破水浆迸 ⑸秋月春风等闲 ..度 ⑹去来 ..江口守空船 ⑺如听仙乐耳暂.明 ⑻却坐 ..促弦弦转急 3.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 ⑴明年 ..秋,送客湓浦口 古义: 今义: ⑵因为 ..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 今义: ⑶老大 ..嫁作商人妇 古义: 今义: ⑷铁骑突出 ..刀枪鸣 古义: 今义: ⑸整顿 ..衣裳起敛容 古义: 今义: ⑹凄凄不似向前 ..声 古义: 今义: ⑺暮去朝来颜色 ..故 古义: 今义:⑻曲终收拨当心 ..画 古义: 今义: 4.解释下列多义词 言: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女 ④静言.思之 辞:①我从去年辞.帝京 ②不辞.小官 ③入不言兮出不辞. ④辞.达而已矣 转:①却坐促弦弦转.急 ②转.徙于江湖间 ③转.轴拨弦三两声 是:①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②白言本是.京城女 5.说明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 ⑴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⑵浔阳江头夜.送客 ⑶遂命酒. ⑷梦啼妆泪.红阑干 ⑸商人重.利轻.别离 6.指出下列文言句式的特点 ⑴感斯人言 ⑵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⑶转徙于江湖间 ⑷送客湓浦口

哲学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doc

张甸中学高二政治导学案(必修) 课题: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编制:孙威审核:鲍德喜 【学习要求】 【知识梳理】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区别 (1)含义不同 主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主要矛盾处于地位,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1次要矛盾处于地位,对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抓住o B.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区别 (1)含义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起着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地位,起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 %1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地位,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又要分清。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

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的认识方法。重点是中 的重点,两点是有的两点。反对形而上学的和。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依据——O 2、含义一一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找出解决矛盾的 方法。 3、地位一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4、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o L知识归纳】 判断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1.从外延看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从内涵看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3.从作用看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找出问题关键。如攻打锦州,处理中美关系,经济为中心。(怎样做)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人的本质,网络的利弊,一国两制。(认识、态度) 4.方法论意义 主次矛盾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5.可以用来判断二者区别的一些重点词语 “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突破口”、“重中之重”、“第一要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说法都可以判断为抓主要矛盾; “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实质”、“总体上” 等词语都可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

第1单元第2课第1框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学习导航] 情景导入学习目标 南北朝时期,齐朝宰相萧子良的府内,名流云集。 他们迷信佛教,宣扬人死后精神不灭。官员范缜挺 身而出,指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 精神不过是人体的一种作用,从属于形体,形体存 在则精神存在,形体死亡则精神消失。 范缜与名流们的争论涉及哲学上的什么问题?研 究这一问题有何意义?学习本框,你将豁然开朗! 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重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 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自身实际,说明生活中必须面 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教材P10“探究问题” 提示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

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提示:(1)×(2)×(3)× 教材P11“探究问题” 提示(1)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哲学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学习计划、教学计划、收获计划、做工方法、企业经营策略等属于思维的问题,而学习实际、教学实际、收获实际、做工实际和企业面对的实际则属于存在的问题。 (2)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十分重要。因为学习计划的制订必须从自身的学习实际出发,如果学习计划脱离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不制订学习计划则又会使我们的学习带有盲目性,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一个好的学习计划是能够如实地反映自身学习的实际情况的,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习做到事半功倍,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探究点一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 【背景材料】 材料一观察漫画

2020年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知 识 积 累 重点词语 (1)唯. 闻女叹息(只) (2)愿为市. 鞍马(买) (3)旦. 辞爷娘去(早晨) (4)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5)关山度. 若飞(过) (6)朔. 气传金柝(北方) (7)木兰不用.. 尚书郎(不愿做) (8)策勋.. 十二转(记功) (9)赏赐百千强. (有余) (10)出郭. 相扶将(外城) (11)著. 我旧时裳(穿) (12)雄兔脚扑朔.. (动弹) (13)雌兔眼迷离.. (眯着眼) (14)安. 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15)双兔傍. 地走(靠近,临近)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 一词多义 策勋十二转(记) (1)策 (2)强 (3)市策马加鞭(鞭打) 古今异义 :门 :只 (1)木兰当户. 织 户 (2)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 :窗户 :但是,表转折 古义:眯着眼 :跑 (3)雌兔眼迷离.. 迷离 (4)双兔傍地走. 走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 (1)愿为市. 鞍马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策.勋十二转 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文言句式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倒装句,应为“所思何”“所忆何”) 节拍的把握 (1)唧唧/复/唧唧 (2)昨夜/见/军帖 (3)可汗/大/点兵 (4)万里/赴/戎机 (5)归来/见/天子 (6)天子/坐/明堂 作者简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郭茂倩(1041——1099),北宋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内容主旨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这首诗歌在结尾处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重点难点 《木兰诗》 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写木兰方里征程,十几年征战沙场的生活。 第三部分,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如弟迎接木兰,木“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类比,赞美木兰。 中 考 对 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机杼.(zhù) 朔.气(shuò) 复唧.唧(j ī) B.可汗.(hán ) 鞍鞯. (ji ān ) 鸣溅. 溅(jiàn ) C.燕.山(yàn ) 金柝.(tuò) 理云鬓.(bìn ) D.胡骑.(qí) 戎. 机(róng ) 傍. 地走(bàng ) 2.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 B.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木兰/不用尚书/郎 D.安能/辨我/是雄雌

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导学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自主先学】 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_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_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 2. 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 规律 (1)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__________。 (2)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_________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_______________。 4. 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__________,按规律办事。 (2)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重难点突破】 1. 离开物质谈运动属唯心主义,如“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属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 2.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如飞矢不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3.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生活与哲学 第八课 知识点整理(全)

政治-哲学与生活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解释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运动变化比发展广泛,发展比运动变化深刻) 2、事物的发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理: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新 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不可抗拒的规律。 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过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 程。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 折的过程。 方法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困难, 接受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连续性的中断) 4、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职务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Eg:再长的路,一步步走都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一步都不能走完。 压死骆驼的是最后一根稻草。 坏苹果法则 蚂蚁效应 适度法则:物极必反/过有不及/适可而止/掌握火候 5、方法论 1)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达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Eg: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循序渐进(要有量的积累,不打无把握的仗)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有备无患/防微杜渐/当机立断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框深深浅浅话友谊导学案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深深浅浅话友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友谊,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友谊,能正确处理交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 知识目标:了解友谊的特质,知道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 【重点难点】 重点:友谊的特质。 难点:正确处理交友中存在的问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今天上课,老师要检查昨天布置的作业。小强由于昨晚只顾玩游戏而没有做作业,他非常焦急。他看到好朋友小亮后,让小亮把作业拿来给他抄一下,否则,作业完不成,肯定要被老师批评了。可小亮很为难,让他抄,自己违背了对老师的承诺;不让他抄,小强要挨批,小强也肯定会埋怨自己,他该如何做呢? 学生讨论回答案提示:…… 师: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好朋友,小亮确实很为难,他到底怎么做才是对老师,对好朋友小强负责任的表现呢?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友谊的话题——深深浅浅话友谊。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2.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3.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 4.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5.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6.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友谊的特质 探究一:教材P44上面运用你的经验 (1)在友谊中,什么特质是重要的呢?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并将选中的部分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与同学分享后,你发现哪些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请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提示:(1)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涂。(2)如:理解、信任、忠诚、友善、平等、帮助、诚信、亲密等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 探究二:教材P45上面探究与分享及阅读感悟 (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心里的滋味。 (2)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损失? (3)学生齐朗诵古诗《木瓜》,感悟友谊的特质。 答案提示:(1)我帮助了李鸣,而李鸣却不愿帮助我,所以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2)帮助朋友,并不意味自己会受到损失。我们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提高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要共同分享,也要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探究三:教材P45下面探究与分享 (1)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2)分享和分担是对等的吗? 答案提示:(1)我赞成“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友谊是纯洁的、不应带有功利性的。朋友确实可以帮助我

第8课导学案

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 班级姓名组别评价 【学习目标】 1.掌握古老而神秘的文字,并能进行识别。 2.掌握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了解三大宗教产生的背景、传播情况及相关节 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宗教信仰,宗教情感,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情感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的、历史的产物。 【学习重点】埃及的象形文字、佛教的产生【学习难点】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文,自主解决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古老而神秘的文字 1.古代亚非人民创造了哪些文字?写出每一种文字产生的大致时间。2.依据课本插图初步认识它们。 知识点(二)世界三大宗教 2.世界三大宗教从产生地区上看有什么共同点?你知道与它们相关的节日吗? 二、合作探究(先自主探究,后组内交流,达成共识,准备展示)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材料二:“救世主”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材料三:号召大家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说自己是“真主”的使者。

①上述三则材料的观点分别属于哪种宗教?写出其创始人。 ②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促进作用的是什么宗教?4世纪时,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的是什么宗教? ③这三种宗教都产生在哪一洲?对我国影响最深远的是什么宗教? ④请你分析它们的教义有什么共同点? 三、反馈展示(先组内反馈交流,再班内展示共享)四、串联反刍 五、当堂检测 1.一位游客在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听讲解员指着一历史文物说:“石柱上的法典是迄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文物上文字最有可能是() A.象形文字 B.楔形文字 C.字母文字 D.甲骨文 2.伊斯兰教信徒将麦地那称为先知之城,他们尊称的“先知”应是() A.穆罕默德 B. 安拉 C. 耶稣 D. 释迦牟尼 3.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伊拉克人民号召对英美侵略者进行“圣战”,结合历史判断伊拉克人民主要信仰的是() A.基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4.下列关于三大宗教的产生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产生于亚洲②依次产生的时间间隔大致相同③都有相应的创始人④客观上都有利于地区的统一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2011·成都]西方的“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相关的宗教信仰是象征着重生与希望。与该节日相关的宗教信仰是()A.佛教 B.伊斯兰教 C.犹太教 D.基督教 6. [2011·恩施]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玉树 7.1级大地震使数万同胞的生命瞬间埋葬在废墟和泥石之中,全国各民族纷纷发出救援,震灾的现场到处活跃着带有“红十字”标记的医护人员。“红十字”成为舍己救人的象征,“十字架”以纪念耶稣受难而成为某宗教的信仰标志,请问该教的经典是()A.《古兰经》 B.《金刚经》 C.《圣经》 D.《大阴真经》 7.[2011·泉州]每年12月25日的圣诞节是西方许多国家的重要节日,与这一节日直接相关的宗教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8.[2011·桂林]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它们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各自都形成了严格的宗教教规,以下对宗教活动的描述符合教规的是() A. 基督教徒在教堂里诵读《古兰经》 B. 伊斯兰教徒在寺庙里拜佛 C. 佛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的塑像 D.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里供奉着耶稣像 六、学习小结 七、课后拓展:请同学们留心一下你身边的人信哪种宗教,观察他们主要有哪些活动。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尊重他人》导学案

《尊重他人》导学案 1.尊重他人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利。 实例:有一位女士带着孩子去公司,孩子一直流鼻涕,她就拿出纸巾给他擦鼻涕。擦完鼻涕随手便把纸巾丢在了干净的地上。这时在旁边打扫卫生的老人走过来把纸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什么也没有说。女士又把一张纸丢在地上,老人还是静静地把它捡起来放进垃圾桶里。当女士再次把纸巾丢在地上时,老人依然没有说什么就把它放进垃圾桶里面。可这位女士瞥了一眼老人后对儿子说:“如果你不努力学习的话,长大后找不到工作就像那个人一样,要干这些肮脏的活,被人瞧不起!”老人这时候走过来,说:“这里是某某公司,只有公司职工才可以进来,请问您是怎么进来的?”妇女很自豪地说:“我就是公司营销部的经理!”老人听了,拿出手机拨了一个电话,随后便出来一位青年,老人说:“我建议你重新考虑一下营销部经理的人选是否合适。”青年尊敬地回答:“好的,我会慎重考虑您的建议。”原来,那清洁工是公司的总裁!最后老人蹲下来,微笑着对小孩说:“孩子,人不光要懂得好好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尊重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分析: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很容易去尊重上司,尊重那些名门望族,尊重那些高高在上的人。可是,却往往会忽视身边的某些人,比如那些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勤杂工,觉得他们衣着简陋,面容沧桑,根本就懒得拿正眼瞧他们,更不用说去尊重他们了;甚至觉得和他们打招呼、说话简直都有失身份。但是,总有一天,

这些势利行为会付出代价的。 2.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受到他人尊重,能够增强自尊自信产生良好的心理体验,如满足感、成就感的相反,如果得不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往往会产生自卑感、挫败感的。 实例:反面例子: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极具风度的外交家。在一次会见中,周总理接待了一位从一个国力比中国要强盛得多的国家而来的领导人。在见面时,那位领导人竟然待着手套,主动要求与周总理握手。总理并没有回避,也没有多言,而是应客人的要求,与对方握了手。正当那位领导人得意洋洋地认为,在中国的土地上成功地侮辱了中国的领导人时,周总理则不慌不忙地向身边的随从要了一条洁白的手帕,轻轻地擦拭着刚才握手的那只手,然后,当着那位领导人的面,将手帕丢进了垃圾箱。周围的人,无不为总理这得体而又强有力的回击叫好。 分析:人际交往中尊重是前提,任何人都不愿意和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去交往,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内在素质与道德品质,我们的和谐社会需要有更多的人能够懂得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去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3.尊重使社会生活和谐融洽。尊重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是相互的尊重,能够减少摩擦,消除隔阂,增进信任,形成互敬互爱的融洽关系,从而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实例:澳大利亚一位74岁的老人贝克尔,将一张状纸送到昆士兰一家地方法院,状告当时任总理的霍克,说霍克在一家商场内就养老金问题与他争论时骂他是“愚蠢的老家伙”。地方法院把传票下到总理府,一时舆论为之哗然。霍克总理专门就此事举行记者招待会,对自己说出这句粗野的话向这位老人公开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的确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贝克尔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分析:尊重,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无论任何人,我们都要尊重别人,这样才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才能让我们的社会生活更加和谐。 如何尊重他人? 1.积极关注,重视他人。尊重他人,需要我们考虑他人的感受,认真对待他人给予他人应有的、适当的关注,而不冷落,忽视他人。我们应该重视他人对他人的疑惑,给予细致耐心的解答,对他人的请求给予热情的帮助。

第8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导学案

义安二中 八 年级 历史 学科导学案 课 题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课 型 新授 课 时 1 主备教师 武瑞花 授课教师 备写日期 2014, 学案序号 8LSX008 学习 目标 1、记住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时间、地点、内容、历史意义 2、说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颁布的法律文件。这些法律文件的颁布有什么重要意义 3、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同时认识到祖国的变化是巨大的。 学具 视频《十一届三中全会》 一、导入 请结合《北京街头的谈话》 舞台剧回答下列问题: 1、 剧中的谈话发生在什么事件结束后? 2、 根据剧中谈话的内容,你知道当时人们渴望什么? 3、 能否说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实质上是坚持了什么思想?此方针在当时产生了哪些消极作用? 4、 面对这些问题,以邓小平为首的老一辈共产党人是如何做的?产生了何影响? 二、自学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平反 和纠正 的错误。 ②当时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 ”的方针。 2)目的:为了反对“ ”的错误观点。 3)内容:否定了“ ”的错误观点。使人们认识到,_____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4)意义: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召开:_____年底,在 召开 3、内容: ①思想上: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 的思想路线; ②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_____________上来,实行 的伟大决策。 ③组织上:形成了以_______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4、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 。 (2)它完成了党的 、 和 的拨乱反正,是______ 开端。 (3)中国历史进入 _______ 的新时期 (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 1、平反冤假错案:1980年,中共中央为____ 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2、完善法律制度: 1)成就:1979年,颁布了《 》,1982年,颁布了第 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备的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 》。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 》《 》《 》等一系列法律。 2)意义:基本上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在 、 和 等方面有法可依的局面;我国逐渐向 的道路迈进。 三、合作 1、课本39页动脑筋,结合“文化大革命”的史实,你能说说为什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吗? 批 注 【理解】 平反冤假错案意义:充分体现 了新的领 导集体的 民主意识,也充分的调动了人民群众进 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 建设的积 极性,使我

《生活与哲学》第八课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导学案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二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质变与量变的关系及方法论难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学法指导 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知识链接 笑话《体会》 一位哲学系师兄这样总结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时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时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时知道自己知道。”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中,人的认识也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这位哲学系师兄,把大一时的懵懵懂懂到大四时清醒地认识自我,用几句幽默的话高度精确地加以概括,确有“渐入佳境”之妙。 基础梳理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新事物的含义:新事物是符合__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事物。 (2)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选择题)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的原因(选择题)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__________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4、方法论要求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_________的,对未来充满_________,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_________________,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__________,勇敢地接受________与________,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质变含义 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和场所的,是一种的、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质变是指事物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是一种的、__________的变化。 2、量变、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________开始的,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必要准备,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必然结果;_________又为新的_________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_________到_________,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 (1)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__________________,为实现事物的_________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_________ ,促成_________,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互动探究 探究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发展历程 1、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发展历程和课本提示说明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 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新中国的成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请你谈一下事物 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

湖北省沙市第五中学高中政治 第五课第二框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湖北省沙市第五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二:第五课第二框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2. 民主集中制的含义和具体表现 3.为什么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 为什么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一、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1、政体: (1)含义: (2)我国的政体: (3)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决定了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决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正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和最好体现. 2.我国政体组织和活动的最重要特点----- (1)含义: (2)具体表现:①②③(见课本P59-60)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含义: (2)地位: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 1.决定因素: 2.基本内容 3.意义: 4.优越性: 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课内探究学案】 【探究】材料一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共2985名。其中,工人代表551名,知识分子代表631名,解放军代表268名。这三类代表共1450人,占代表总数的48.5%。 材料二近年来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议案不断增多,质量不断提高,涉及的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这些议案分别交由有关国家机关负责办理。 材料三每年的全国人大会议都要审议国务院的《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以及其他报告和议案。 (1)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什么政治现象? (2)根据材料一、二、三,谈谈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第8课_宋代的社会生活__导学案

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导学案 点击新目标 1、记住宋代的主要衣料;娱乐场所:瓦子、瓦舍 2、讲述宋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 3、分析宋代社会生活变化之因;认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链接旧知识 读一读:第七课知识建构 填一填: 1、世界上纸币最早出现的时间_______、地点________ 2、______时,我国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课前小热身 学生通读全文,完成练习册知识建构 课堂进行时 情景创设: 欣赏名画《清明上河图》,说说你能从图上得到哪些信息 新课解读 一:宋代的衣、食、住、行 仔细阅读课文47——49页,填一填: 1、衣:(1)、两宋时,_______是主要衣料 (2)、南宋时,以______做衣料的人逐渐多起来。 食:(1)、主食:北方以______为主食,南方以______为主食 {2}肉食:北方以______为主,南方除吃______,还吃鱼肉 (3)食用油:宋代以前多用动物油,宋代时开始普遍使用_____ (4)燃料:城乡居民多用柴,但东京等地烧_________ 已很普遍 住(1)宋代的农民多住低矮的_____,城乡居民以_____为主, (2)贵族官员多住____、_____ 行:(1)富人多乘_____、______;(2)百姓多乘____、______ 二、城市生活剪影 1、根据课文49——50页相关内容写写: (1)、北宋的东京有专门供人们娱乐的场所_________ (2)、南宋的临安市内有娱乐场所______,城市人口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材料: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 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1)北宋社会生活与前朝发生了哪些变化? (2)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北宋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有和异同?

哲学第八课二节第三框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重点】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 【难点】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核心; 【素质要求】 ⑴知识方面: 识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改造主观世界三个基本概念; 理解:改造客观世界、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改造思想的基本内容; 使用:使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说明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世界环境界、人生环境界两方面得到改造和提升; ⑵水平方面: ①层层分析问题水平:如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又包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等; ②理解结合事实论证问题水平; ③综合概括水平:如概括两个境界、一个基本结论等; ⑶觉悟方面: ①要使学生增强改造思想,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觉性; ②要培养学生具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树立实现“两个境界”的理想; 复习提问 (收集社会实践报告或社会调查报告,选择一两个写得较好的同学谈理解和体会。教师提问) 参加社会实践前后或社会调查前后: 1.你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工农群众的理解有何变化? 2.参加实践有何感想、收获或体会? 3.你的思想感情和理解水平有何变化? (设计上述问题,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有了切身体会,要理解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参加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己思想、理解水平会有所变化和提升。为了进一步从理论上完善这个理解,我们来学习最后一框。 三、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24页,并思考: ①什么是理解世界?理解世界目的是什么? ②改造世界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两项基本活动(板书) (1)理解世界的含义(板书) 理解世界:就是准确地理解世界的普遍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准确理解我们所要了解的具体对象。理解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2)改造世界的内容(板书) 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包括两个方面: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如何理解? 2.改造客观世界(板书)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课 第二框 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导学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政治全册《第二课第二框承担对社会的责任》 导学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树立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情怀。 2.知道我们作为公民要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主动为国分忧,与国家共度难关。 3.培养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的能力和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 学习难点:增强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自觉性。 学法指导: 首先认真阅读教材,在课本上勾划重点句、关键词并标示知识点。 其次围绕导学案,完成相关任务。 一、自主学习:(完成填空,并在课本的相应处划线表示) 1.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⑴作为公民,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要____________,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共同营造“_________ 、”的社会氛围。 ⑵维护国家的,当国家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表现出对祖国对人民的高度。 ⑶主动为国,勇担,与国家。 ⑷现在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我们青少年肩负着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通过________________成为现实。 2.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意义: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我们既承担着_____________、又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使自身的价值在中得以提升。 二、合作探究:B 1.阅读教材第22页的情景材料,相互交流回答课后问题。

归纳总结:材料说明了什么? ⑶作为一名外企员工,怎样做才是对国家和民族负责? 三、展示交流: 1.分组分别展示课前预习的内容,此部分可以一组展示另一组负责评价,学生展示完以后,必须有一定时间强化记忆,巩固基本知识点。 2.第二部分展示内容是合作探究部分,组与组之间展开竞争、评比。 四、总结归纳: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五、达标检测: 1.在当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被赋予新的内涵,他要求我们() A.只有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我们才要负起救国的责任 B.发扬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没有必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合作 C.心中只有国家和社会利益,不谋求任何个人利益 D.应该胸怀祖国,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关爱社会的责任 2.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一粒纽扣电池可污染60万升水,等于一个人一生的饮用水;一节电池烂在地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