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峡大学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2

三峡大学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2

三峡大学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2
三峡大学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2

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名词解释

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与坚贞,相思的欢乐和痛苦,婚姻

不自由的苦闷,以及对男子负心的怨恨等种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著,是一部具有文学价值的地理书、史书。主要记载洛阳佛寺情况,同时记

录了众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材料,此外,作者在描写洛阳寺院的庄严盛大时,也处处流露

出抚今追昔的感慨以及怀恋沉痛的心情。叙事简明,文笔清新,以散体为主,间以骈偶句式,是一部有特色

的散文著作。

不平则鸣:是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所谓不平主要是指人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

它既是对创作活动产生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亦即不平心理的肯定。“不平则鸣”另一要点在于特重诗

歌的抒情功能,是提倡审美上的情感宣泄,尤其是“感激怨怼”情感的宣泄,可以说是抓住文学的抒情特质。

晚唐小品:它是韩愈、柳宗元的杂说、语言小品等类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

各种社会矛盾下的产物。晚唐小品有三个基本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

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烈。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罗隐等人.

填空

1,《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2文学批评的代表作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锺嵘《诗品》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3,门阀制度,见课本九页。4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想象世界的丰富,故事性的加强,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词汇的扩大,文学观念的多样化。5唐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是诗,它可以说是一代文学的标志。唐代在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和杂史杂传基础上诞生了传奇小说。由于燕乐的盛行,

燕饮歌吹的需要,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体式,词。6唐代几种士人生活:漫游,读书山林,入幕,贬谪生活。7韩孟诗

歌主张:不平则鸣,笔补造化。

默写

1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2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3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4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简答

1文学自觉的三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

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2魏晋南北朝文学共同的主题: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出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不解之缘。1,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以及表现如何对待生如何对待死的思考;2,游仙主题与生死主题关系很密切,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那个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3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反招隐诗,形成这个时期的一种特殊的文学景观。

3庾信文章老著成:庾信一生以出使西魏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前期仕梁,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称“徐庾体”,诗风伤于轻艳,同时有大量奉和应景之作,一些诗作以摹景生动,造句新巧,声韵协调,显示出清新俊逸的个人特色;2,庾信42岁奉命出使西魏被羁留,历仕西魏、北周,虽位望通显,但常有乡关之思和羁旅之情,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两个方面,加上边塞景色和亡国之恨,一发而为歌诗,形成刚健豪放的气骨和苍凉悲壮的意境。后期诗作内容广泛,善用典故,工对仗,语言精美,声韵和谐。杜甫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说他“暮年诗赋动江关”正是指出了他后期诗文风格的变化。

4韩柳文体改革的背景;1安史之乱后,一部分士人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慨然奋起,思欲变革,以期王朝中兴;2与强烈的中兴愿望而来的是,是复兴儒学的思潮,韩愈柳宗元将复兴儒学思潮推向高峰。由通经致用到改革现实,是此一时期的一大变局;3,中兴的愿望促成了儒学的复兴,促成了政治改革,经世致用的需要促成了文体文风改革高潮的到来。4文体文风改革高潮与文章发展的内部规律有关,;5,与杂文学观念的影响密切相关。

5李商隐诗歌的多义特点:1李商隐诗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李诗意象是多种经验的复合,李诗大量用典;2李诗的多义性与独特的意象组合也很有关系;3李诗多义性更为根本的原因,在于把心灵世界作为表现对象,许多诗歌所写的不止一时一事,乃是整个心境,且他的心境又非常复杂。

论述

1陶渊明诗歌的艺术风格:陶渊明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是自然,也是其人生旨趣。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1,陶诗的一种特点也是他的开创,就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醇的诗味。具体来说可以概括为(1)是情、景、事、理的浑融,重在写心,如《饮酒》(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语言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总的来说,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2对杜甫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认知;(仅供参考,可见课本231页)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河南巩县,世称杜少陵、杜工,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1叙事诗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从一个视角展现了广阔的历史画面。(2)抒情诗寄情于景,融景入情,使情景交融。对自己丰富复杂、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刻画和解剖。(3)十分重视锤炼诗歌语言,语言苍劲凝练,把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表现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4)善于运用各种诗歌体式,并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尤其是律诗,在他手中日臻于纯熟,极大地扩大了表现范围。其中最为成功的是七律,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而且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表现力。代表了他对中国诗史的贡献。杜甫对诗歌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1)用诗歌反映民生疾苦,直接开启了中唐的新乐府诗创作。(2)用律诗反映时事政治,对晚唐李商隐,尤其是宋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3)用诗歌表现日常生活中的琐细内容,扩大了诗歌的功能和题材。(4)将议论引入诗歌,影响到韩愈的“以文为诗”,宋诗的散文化,关于对自我的认知可自由发挥。

古代文学史(二)重点整理精品

【关键字】历史、政治、情况、道路、方法、条件、成就、传统、认识、矛盾、体制、大力、密切、充分、整体、和谐、透明、健康、合作、配合、提升、统一、发展、建设、提出、发现、研究、规律、特点、突出、情绪、理想、思想、力量、成果、地位、精神、要素、基础、环境、体系、制度、特色、标准、结构、主体、秩序、反映、力度、关系、分析、提倡、包容、倡导、形成、丰富、坚持、创新、提高、转变、深化、规范、多方面、规范化 古代文学史(二)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竹林七贤: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河南辉县、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竹林七贤。 建安风骨:建安文学基本上继承了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直抒胸臆、言情务尽的传统,但许多诗中又采用了比兴手法,是诗歌形象鲜明又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建安文学有这些特点,在整体上呈现出了一种刚健悲凉、清峻通脱的格调,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始之音:指魏晋玄谈风气。出现于三国魏正始年间。当时以何晏、王弼为首,以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义,谈玄析理,放达不羁;名士风流,盛于雒下。世称正始之音。正始之音是正始时期的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 永明体:魏晋以来,中国音韵学有了新的发展,在南朝永明年间,周颙发现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对音韵很有研究的学者沈约用四声叠韵的原理来研究诗歌中的音韵配合,指出八种声病必须

(完整版)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题目 中国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 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诗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还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纤巧绮靡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富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因循的初唐诗坛吹进了一阵清新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朝遗风。 2、上官仪与上官体(不确定) 上官体:指唐初以宫廷诗人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诗体,他的诗多为奉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据《旧唐书?上官仪传》记载,上官仪“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上官体代表了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的宫廷化倾向,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敛,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对律诗形式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沈宋 沈、宋:“沈”指沈佺期,“宋”指宋之问,二人都曾在初唐时做过宫廷侍臣,媚附权贵,品格低下。他们所作律诗多应制奉和之作,佳篇不多,但词采精丽,且数量较多,格律形式完整,为后人所推崇,为近体诗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沈宋以前,律诗前后失粘的相当多,且多为五律。沈宋使五律更趋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体制开始规范化。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据《新唐书·宋之问传》记载:“及之问、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4、大历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翊、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他们的生平大都不详,因大历初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他们的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他们的诗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清冷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艺术表现上以谢胱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得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5、韩孟诗派 韩孟诗派:这是中唐时期与新乐府运动同时崛起的一个影响较大的诗派。以韩愈、孟郊为代表。他们进一步发展了杜甫诗歌奇崛的一面,力求瑰奇怪谲。孟郊诗风幽冷,尤善以“寒”字为中心,刻画对生活的特殊感受;韩愈则形成雄怪的诗风,不仅以雄大气势见长,且常跃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先秦文学 上古传说文学 神话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与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与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 (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 (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 神话主要特征: 1、无论就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就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与英雄气概。 3、不论就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 《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 1、婚恋诗 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 3、政治讽喻诗 4、史诗及其她

《诗经》的文学成就: 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四言诗的典范 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与语言特色(质朴畅达,词汇丰富,双声叠韵连绵词与叠字的大量运用) 先秦散文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就是《尚书》,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 它就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 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的写人艺术: 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 《左传》的辞令艺术“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史。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 《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古代文学史整理

1、《全唐诗》中收录了2200余位诗人,共近5万首。 2、唐代经济的发达与诗歌繁荣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唐代国力强盛、社会繁荣,影响了诗人的创作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经济的发达为诗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和创作条件,使诗人们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济发达还带来了中外文化的广泛交流,促进了与诗歌密切相关的音乐、绘画、书法、舞蹈等艺术门类的发展。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唐诗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并不平衡。 3、“初盛中晚说”:明代高棅在《唐诗品汇》一书提出的关于唐诗的四阶段分期看法。把唐诗的发展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这种说法表明了各阶段的发展态势、阶段特点,并带有对各个时期诗歌成就作出总结评价的意味,比较切实可行,因此后世多予以认同。 4、“韩孟诗派”:韩孟诗派是中唐时期崛起的一个影响很大的诗派,代表诗人是韩愈、孟郊,还包括贾岛、卢仝、姚合、刘叉等。在创作态度上,"用思艰险",崇尚"苦吟",主张"不平则鸣"与"笔补造化"。在诗歌风格上,主要追求奇崛险怪、雄奇怪异之美。 5、“元白诗派”:是指同"韩孟诗派"相对的、以浅切顺畅的语言直接反映现实的诗歌流派,也称为"新乐府诗派"。其代表人物是白居易、元稹,此外还有号称"张王乐府"的张籍、王建,以及李绅等人。 1、上官体:初唐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一种宫廷诗风,主要特征是以歌咏宫廷生活,为唐王朝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基本内容,语言艺术上则表现出倾慕齐梁、典丽精工、绮错婉媚的风尚。 2、沈宋体:“沈宋”是以初唐武后暑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内容多为奉和应制、巵从侍宴而形式上对仗工整、平仄谐调、词采精丽的五、七言律诗。 3、初唐四杰: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4、陈子昂诗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首先,肯定风雅和汉魏诗歌的进步传统,深刻批判了齐梁诗风。其次,从正面提出了追求"兴寄"和"风骨"的口号。 1、山水田园诗派是如何产生的?它有什么特点? 产生:物质条件;文化及审美心理;艺术上的借鉴。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盛行,有它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这些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活局面:对那些求仕困难的文人,由隐而仕,往往是一条“终南捷径”;对那些有高官厚禄的文人,由仕而隐,既不影响生计,甚至还可以边仕边隐,名利双收。此外,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也促成隐逸思想的流行。因此,继承陶渊明、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便大量地产生了。 特点:代表诗人孟浩然、王维;共同题材内容—描绘自然风光;相近艺术风格—追求清新自然。 多以五言的体式,抒写隐逸闲适的思想情趣,描绘山川田园的秀美,反映农村宁静、淳真的生活。在艺术上,综陶谢所长、熔陶诗浑成和谢诗工巧为一炉,既有鲜明清丽的笔触,又有完整浑成的画面,形神兼备。不仅模山容、范水态,而且力求表现山水的个性;不仅表现山水个性,而且力求表象和意象的合一、和景的交融,在山水中渗透自己的性情。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大提高了对山水田园的审美能力,把山水田园诗创作推向高峰。 2、孟浩然和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艺术上有什么特点? 孟浩然:A风格大多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B语淡而味浓《春晓》《过故人庄》 王维:A诗情与画意高度统一。B有些诗以禅意、禅趣入诗境。C语言清新明快,洁净洗练。 3、欣赏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歌行》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1)表达的情感极为复杂,如表彰边塞兵将的英雄气概,对百姓饱受战争灾难的痛苦深表同情。(2)描写征战的艰辛,颂扬战士浴血奋战的崇高精神,不满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荒淫,指责当时边塞用兵将非其人。(3)具有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反映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4)此诗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 岑参的《白雪送武判官归京》(1)岑参乐观开朗,充满了昂扬进取精神。(2)岑参长于写感觉印象的艺术才能和好奇的个性,将大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3)艺术表现上,他借鉴了高适等人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的体势十分灵活,有基本上一韵到底。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整理

填空: 1.诗经是西周至春秋的诗歌总集。 2.现今所见《诗经》共305篇 3.诗经的流传:(三家诗)汉代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生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古文学派毛亨传的《毛诗》,流传至今的为《毛诗》。 4.《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5.西周前期的作品最值得重视的是五篇歌咏周族始祖和先公先王的诗:《大雅》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6.《国语》以记言为主。 7.《孟子》为语录体散文。其文学成分表现在叙事和抒情两个方面。 8.《赋篇》的作者是荀子. 宋玉有《九辩》一篇 9.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 10.九歌的篇目和祭祀的对象:《东皇太一》(天神)、《云中君》(云神)、《湘君》、《湘夫人》(湘水之神)、《东君》(日神)、《大司命》(掌管寿命的神)、《少司命》(掌握子嗣的神)、《河伯》(河神)、《山鬼》(山中之鬼)、《国殇》(阵亡将士之魂)和《礼魂》(送神总曲)。 11.五四运动以后的研究者常称这些西周以前的诗为周族的史诗. 12.《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统称“春秋三传” 13.汉代文学领域得到了大规模拓展,最引人注目的是赋。赋分为抒情小赋和体物大赋两类 14.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15.汉代文学在诗歌上的进展最重要的是五言诗的兴起和叙事诗的产生、发展 16.现存汉代最早的抒情赋是贾谊的《吊屈原赋》 17.汉武帝的《秋风辞》是第一篇中国文学史上抒写人生的本然情绪 18.枚乘《七发》大赋的开始 19.西汉中期的体物大赋作家除了司马相如外,最值得注意的是王褒。他的《洞箫赋》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写音乐的作品 20.贾谊最著名的是《过秦论》和《论治安策》 21.晁乘的政论文《论贵粟疏》 2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到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期,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总共一百三十篇。本纪是全书的大纲。指导思想是黄老思想《史记》的写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古代文学史考试复习题4

中国古代文学史(4)复习题 体”。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馆阁”,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博等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其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2、前七子: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前七子主要活动在弘治、正德期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这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在文学上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虽为复古,实是求真,以性情为主的格调论,“真诗在民间”等。面对文坛萎若卑冗的格局,他们以复古自命,所谓“凡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钱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前七子多拟古之作,也重视时政题材,具有较强的危机感和批判意识,同时注意从民间汲取题材,反映社会下层庶民的生活,但他们过多注重古人诗文法度格调,影响作家情感自由发挥。 3、临川四梦:或称“玉茗堂四梦”,指汤显祖创作的四部戏剧,即《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和《紫钗记》,其中以《牡丹亭》最为著名。纵观“临川四梦”,从题材内容上看,《紫钗记》和《牡丹亭》属于儿女风清戏,《南柯记》和《邯郸记》属于官场现形戏或政治问题戏,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或许四剧本身就是汤显祖毕生心血凝成的人生之梦,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之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人可比。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是作 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 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牡 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 4、神魔小说:明代后期,在通俗小说领域中兴起了编著神怪小说的热潮,这批神怪小说,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指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代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其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地编制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面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5、公安派:在晚明文学领域,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流派,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为代表,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主要人物,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次之,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公安派提出以“性灵”为核心的文学主张,并力挢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所难以克服的拟古蹈袭的弊病,在作品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作品也多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简答论述整理 1、神话的基本特征: 2、简述我国古代神话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3、试论我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4、《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 5、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6、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7、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特色。(即《大雅》五篇史诗的主要内容) 8、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9、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10、简述《老子》的文学价值。 11、简述《论语》的文学特色。 12、简述《墨子》的文章特点。 13、简述《荀子》说理文特色。 14、简述《韩非子》说理文的特点极其寓言的特点。 15、试述《左传》的文学特色。 16、试述《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17、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18、试论《庄子》寓言特色。(即《庄子》的文学特色) 19、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20、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21、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22、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23、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24、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25、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26、概述《谏逐客书》的主要特点。 27、简述贾谊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8、简述晁错散文的代表作及其特点。 29、论述《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30、简述贾谊骚体赋的创作特点。 31、简述枚乘开创大赋体式的《七发》及其特点。 32、简述《天子游猎赋》所代表的汉大赋的主要特点。 33、论述杨雄大赋的创作特点。 34、论述王褒《洞箫赋》在咏物赋发展中的地位。 35、论述班固《两都赋》。 36、论述张衡在赋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37、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38、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39、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40、试叙《古诗十九首》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 41、简述曹操诗歌思想内容及创作成就。 42、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43、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1考试试题及答案

《诗经》“六义”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神话:由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属民间文学的范畴,具有较高的哲学性、艺术性。千百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与民间艺人进行创作的不朽源泉,对后世影响深远。 楚辞:又称“楚词”,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诗歌题材。刘向辑集屈原、宋玉、东方朔及汉人的楚辞作品名为《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散体大赋:是汉代辞赋的代表,它师承屈原、宋玉及《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内容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思想空泛。普遍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篇幅巨大,文字排铺堆砌,对事物进行铺陈描写。直接继承了先秦散文。代表作有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两京赋》等。 汉赋:在汉朝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 乐府诗:汉武帝时重建乐府,采集汉族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鉴赏:这首诗通过一个男子在河边遇到一个采摘荇菜的姑娘,并为姑娘的勤劳、美貌而动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也会梦见那位姑娘的一系列追求过程,充分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内心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本篇是诗经的首篇,更加表明了《关雎》在古代人们心中的地位。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用韵方面,这诗采取偶句入韵的方式,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就诗义而言,它是“民俗歌谣”,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 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

中国古代文学史重点饭粒小童鞋的心血呦~ 一、总绪论问题 中国文学演进的特点:1.首先,文学发展的不平衡。一、文体发展的不平衡。二、朝代的不平衡。 三、地域的不平衡。2.其次,一些因素的互动作用对文学演进的影响。雅俗、文体之间的渗透、 复古与革新、文道的离合。 二、中国文学史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中叶近古期:嘉靖初期至五四运动爆发 三、上古神话 1、神话概念:“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注:人民 的幻想:神话思维。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后来的文学家有意识使用的塑造文学形象的方法:夸张、变形、拟人等。神话对于原始先民的意义是生存性的。) 2、神话分类: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注:会举例 说明) 3、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深重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先民的反抗精神 4、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以已观物,以已感物、具体、形象、伴随强烈的情感体验、隐喻性、象征 性 四、《诗经》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 词。 2、整理方式:献诗、采诗、删诗 3、《诗经》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释义: 风:“风”为音乐曲调。“国”为地区、地域。“国风”即地方音乐曲调。诗经有十五国风105篇。 雅: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大雅31篇,是西周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年,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多为上层贵族之作。小雅74篇,西周晚期作品居多,也有东周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还有地位卑微者。 颂:宗庙祭祀之乐。有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诗经》内容:祭祖颂歌、农事诗、宴飨诗、怨刺诗、战争诗(武功诗、徭役诗、厌战诗)、婚姻爱 情诗 5、《诗经》艺术特点: (1)赋比兴(注:赋——铺陈直叙比——比方兴——触物兴词) (2)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3)重章叠韵:一唱三叹,旋律回环往复,抒情程度的加深和事件进度的加强。 (4)叠字·双声·叠韵:拟声、状物,富有表现力;增强诗歌的音乐美感。 (5)押韵方式:通常韵脚在句尾,隔句押韵,押偶句韵。 (6)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 6、《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古代文学史考试题型及举例

填空题 1.最有神话学价值的一部中国古代文献是《》。保留在《淮南子》中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分别是《》、《》、《》和《嫦娥奔月》。 2.《诗》到了代被统治者奉为经典,称作《诗经》9.“桑之未落,。桑之落矣,。”《诗经?氓》 3.关于《诗经》的编集,主要有三种说法,分别是、和。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后世儒家尊之为“经”。它主要收录了至五百多年间的篇作品(不包括笙诗)。 5.《诗经》中被清代王夫之评为“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四句诗是:,。,。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主要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________大约五百多年间的_______篇作品。 8.《诗经》的六义,是指、、、、、。 9.《春秋》选词准确,义含褒贬,被后人称为“”。 10.《》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11.中国最初的诗歌是和、结合在一起的。》 12.被刘知几赞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的著作是《________》。 13.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_______ 》和《________ 》为代表。第二个阶段以《________》和《________》为代表。第三个阶段以《________》和《_______》为代表。 14. “春秋三传”指《》、《》、《》。 15.“春秋三传”指的是《》、《》、《》,其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 16.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体史书;《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史书。 17.被刘知几赞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的著 作是《》;一般认为它的作者是。 18.《论语》是一部记述及其弟子言行的典籍。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 19.先秦说理散文中文学价值最高的两部著作是《》和《》。 20. 历史上最早为《楚辞》作注解的著作是东汉时的《楚辞章句》。 21.“长太息以掩涕兮,。”(屈原《离骚》) 22.“,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23. 、、三者紧密结合,是中国诗歌发生期的一个重要特征。 24.《齐桓晋文之事》记述了孟子同的谈话。 25.先秦叙事散文中,突出表现纵横家思想的著作是《》。 26.“路漫漫其修远兮,。”(屈原) 27.屈原的作品中,《》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政治抒情诗;《九章》共篇;《》是屈原的第二长篇,全诗以发问的形式,一口气提出170多个问题。 28.《_______》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______》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诗歌,全诗由172个问题构成。 2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见于屈原的《________》。 30.“老吾老,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_________;天下可运于掌。”(《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31.保留在《淮南子》中的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分别是《》、《》、《》和《》。

中国古代文学史整理(先秦两汉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文学) 一、填空(每空1分,共25分) 二、名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20分)(要求:准确、全面、简洁)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五、论述题(2选1,共25分) 一、神话篇 (1)神话的概念: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对自然及社会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2)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 A.自然神话原始先民敬畏大自然、征服大自然,以山川、风雷、草木为描述对象eg精卫填海 B.创世神话原始先民对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eg女娲补天、夸父逐日 C英雄神话原始先民自我意识觉醒,他们朦胧地意识到人是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eg 大禹治水 D.传奇神话对异域奇国,怪人奇物的记载eg吐丝女、羽民国。 二、诗经篇 (1)诗经的思想内容: 1.颂赞诗周民族的史诗eg“大雅”中的《生民》、《公刘》A.歌颂周族的祖先神后稷的,反映了祖先崇拜意识和对农业社会生活的赞美之情 B.叙述后稷的曾孙公刘率领周族从有迁于泾水中游的豳地的事迹C.《》颂美的是后稷十二代孙古公父为了摆脱犬戎的侵扰,率领周族从豳地到周南的事迹D.《皇矣》太王开辟岐山 F.《大明》赞美文王、武王,着重赞美武王伐殷。 2.婚恋诗 3.思妇诗 4.征诗役 5.农事诗 (2)诗经的艺术成就:a.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b.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兴的方法有三种起联想、象征、比喻的作用,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起协调韵律的作用)c.诗经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叙事言情)d.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e.语言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 (3)作品。(共11首) 三、楚辞篇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简答题及答案

二、简答题 1、简述《庄子》“三言”的创作方法。 《寓言》篇自称其创作方法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天下》篇说“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就是“庄子三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重(读音chóng或zhòng)言,有两种解释:一是解释为是重复、增益之言;另一解释为借重之言,即引用长者、尊者和名人的言语,来证明己言,以便被他人接受。这些名人言语,基本都是虚构的。卮(zhī)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庄子阐述他的哲学思想、政治观念、人生理想等,不是用抽象的概念表述和理性的分析,而是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一个个寓言、神话、虚构的人物故事中,把枯燥的哲学思想讲得趣味盎然,让读者去领悟体会其真谛。 2、《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史记》的抒情性主要表现在: (1)在写人叙事中寄托着爱憎好恶的感情。即“寓论断于序事中”(顾炎武《日知录》),在冷静客观的叙述中,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夹叙夹议的手法,表达作者见解和抒发感情。这一写法以《伯夷列传》、《屈原列传》、《游侠列传》为代表。 (3)创造性地运用了“太史公曰”的论赞体,直接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予以评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很强的抒情性。 3、简述苏轼记叙文的特点。 苏轼的记叙文包括传记文、碑传、山水游记、亭台堂阁记等,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最富有独创性。其传记文善于用所写对象日常生活中的素材和细节刻画其个性,以突现奇人异才的高风亮节。他的游记文,往往将叙事、抒情、议论结合得水乳交融,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吸收其他体裁的表现方式(如赋体、问答、赞颂之类),从而使体式为之一变。写景记游,融入诗情雅趣,无不脍炙人口。苏轼是继柳宗元之后大量创作山水游记的作家,他的游记不仅记叙、描写、议论并重,而且议论成分占的比重较大,往往凭借议论给文章辟出新的境界。 4、简述“讲史”话本的体式特征。 (一)篇幅较长,分卷分目。一般均有四、五万言,最长的《五代史平话》有十多万字,有的话本因为篇幅较大,所以要分卷分目。 (二)都有“开场诗”和“散场诗”。 (三)采用断代编年的方法叙述历史。讲史话本大多按朝代断限,依据正史中的朝代兴衰的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为主要内容,采取按年目顺序的讲叙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中国古代文学史参考复习题1

第一章建安文学 一、简答题 1.简述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2.简述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3.简述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4.简述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5.简述建安七子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分期。6.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 7.简述蔡琰生平及作品。 8.简述陈琳及其《饮马长城窟行》。 9.简述建安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二、论述题 1.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2.试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3.试论五言《悲愤诗》内容及艺术特点。 第二章正始诗歌和西晋文学 一、简答题 1.简述正始诗歌的时间限断。 2.简述嵇康生平。 3.简述晋代诗歌风貌。 4.简述太康诗风形成的原因。 5.简述陆机诗歌内容形式特点。 6.简述刘琨经历机思想的转变。 7.简述刘琨诗歌的特色。 8.简述郭璞生平。 二、论述题 1.试论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2.试论正始思潮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3.试论阮籍生平与思想。 4.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5.试论嵇康诗的特色。 6.试论太康诗歌内容特点。 7.简论游仙诗的渊源及内容的二种不同倾向。8.试论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9.试论玄言诗内容与形式特点及文学贡献。 三、名词解释 1.游仙诗 2.玄言诗 第三章陶渊明 一、简答题 1.简述陶渊明的生平。 2.简述《桃花源记》的思想艺术特点。

3.简述《闲情赋》艺术特点。二、论述题 1.试论陶渊明的思想记人生境界。2.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3.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第四章南北朝诗文与民歌 一、简答题 1.简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2.简述元嘉诗歌的时间限断。3.简述山水诗形成的原因。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论述简答题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 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2.试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试论《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4.试论《庄子》的寓言特点。 5.分析《离骚》的思想内容。 6.试论《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特点。 7.结合作品,说明东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8.论《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 9.试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10.分析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1.试论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12.试论左思《咏史》的艺术成就。 13.说明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 14.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15.试述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点。 16.分析孟浩然与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不同。 17.试述杜诗的“集大成”。 18.说明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及其在诗歌上的创新。 19.试论韩柳古文理论对散文革新运动的推动作用。 20.分析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 21.试论李煜前期词与后期词的不同。 22.试论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贡献。 23.试论苏轼对宋词的贡献。 24.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25.试论陆游爱国主义诗歌创作的成就。 26.试论辛弃疾词作的艺术成就。 27.试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28.试论《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以及此剧的悲剧艺术特色。 29.试论《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特点以及人物塑造的方法。 30.试论《水浒传》人物塑造的特点以及小说语言的特色。 31.试论《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 32.试论《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之关系。 33.论《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34.试论曹雪芹《红楼梦》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悲剧命运的揭示。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论述题答案 1.1.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1)写实和抒情的融合。 ①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是真实的。 ②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是坦率的。 ③叙事性的诗作中也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