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类型起搏器(一)

各类型起搏器(一)

起搏信号

起搏可以是单极或双极两种形式起搏,并以不同方式组成起搏回路。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单腔起搏器

?指脉冲发生器只有1个输

出端口和1个感知器,其

脉冲发生器只能与1支电极导线连接,

起搏心房或心室

?心房起搏器

?心室起搏器

电极导线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右心耳起搏I

I

冠状窦口起搏

左房

房间隔

右房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心室起搏心电图特点

1.起搏信号后紧跟一个QRS波

2.QRS波宽大畸形>0.12s

3.T波方向与QRS波主波相反,连续心室起搏后,自主心

搏的T波可出现记忆(T波倒置)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右室

左室

4. 电极植入部位不同起搏的QRS波形态不同

?右室心尖部起搏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右室流出道肺动脉瓣

?右室流出道起搏

?随导线位置改变心电图QRS波群极性发生改变

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无效起搏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融合搏动:真、伪融合搏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心电与起搏有关事件的表示

–心房起搏:A或Ap –心房感知:P或As –心室起搏:V或Vp –心室感知:R或Vs –刺激信号:S

A=P V=R AR, ApVs PV, AsVp AV, ApVp PR, AsVs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AR,ApVs PR, AsVs AR, ApVs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郑大二附院青年心电图学习讲座

单腔起搏器计时间期

(1)基础起搏间期:连续两个起搏信号之间的时距(S-S 间期)。

(2)逸搏间期:是指起搏信号与其前自身心搏间的时距(R-S或P-S间期)。

(3)不应期:感知或起搏后不感知任何电信号的时期,300-400ms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电图科

基础起搏间期SS 基础起搏间期 SS

逸搏间期 PS 逸搏间期

RS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

P-P 或S-P < S-S 时,出现心房节律重整

S-P S-S

P-S 单腔起搏器的感知功能

表现为起搏节律重整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起搏器节律重整的结果:P-S=S-S

起搏节律重整

起搏器节律重整的结果:R-S=S-S

R-S

S-S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电图科R-R 或S-R < S-S 时,出现心室节律重整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与建议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目前认识及建议 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于体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发放电脉冲,刺激心脏激动和收缩达到治疗目的。自1958年第一台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功能日趋完善。目前植入起搏器治疗已成为临床上一种常规治疗技术,成功地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对心脏电活动规律的研究己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1791年,Galvani用实验证明了生物电的存在,并发现肌肉对电刺激有收缩反应。1882年Ziemssen发现电刺激可引起心脏收缩活动。1889年,Macwilliam 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心脏的电刺激”一文,指出:①心脏停跳并不等于死亡,它可以被复;②对跳动的心脏来说,电刺激并不一定是危险的;③用电脉冲直接刺激心室,可引起心室收缩,改变心室收缩的频率。早期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对后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明及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 , , 。 1929年9月,Lidwill 在澳大利亚悉尼的举行学术会议上首次报告了应用他发明了手提式起搏装置成功救活了一个心脏停跳的婴儿。这是人工心脏起搏技术首用于临床。1932年,美国纽约的Hyman 也研制出一种用于起搏心脏的脉冲发生器,脉冲频率可调为30、60和120次/分。Lidwill和Hyman的发明在当时并未引起临床医生和工程师足够的注意和重视。1950年,美国波士顿的Zoll医生开始研究人工心脏起搏技术。1952年11月,他用自己研制的外起搏器成功地抢救了一位65岁的患者。1958年,Furman等首次经静脉将起搏导线放至心脏,是起搏电极植入技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同年瑞典的Senning医生和Elmqvist 工程师研制出第一台可植入人体的心脏起搏器。1958年10月8日,Senning将这台起搏器植入到一位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体,成为世界上第一例被植入起搏器的患者。 早先的起搏器由于存在诸多问题,限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如需开胸植入起搏导线;起搏阈值很快升高;导线容易折断、移位;电池寿命较短,稳定性差。为解决上述问题,不少学者及工程师做了不懈的研究 , 。1962年,Ekestrom等经静脉将起搏电极放在右心室。植入心脏起搏器无需开胸手术。1964年,出现了R波抑制型按需起搏器,避免了固定频率起搏器不同步性可能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978年Funke植入了第一台双腔起搏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微处理器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功能愈趋完善,出现频率适应性起搏、起搏参数的体外提取和程控、起搏器对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器工作状态的监测和记录等功能,并可根据病人不同状况在一定围自动调整起搏参数使起搏器能更好地适用于复杂的临床情况和不同的病人。 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心动过缓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非心动过缓疾病。上世纪70年代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心动过速,其技术目前仍应在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中。1995年Bakkor等证实了双心室起搏的血液动力学益处,对严重心力衰竭合并室传导阻滞,特别是左束支传导阻滞,双心室起搏可使心室收缩再同步化,心功能改善,活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目前,这种治疗方式已获美国FDA批准。总之40多年来无论是起搏器工程技术还是临床应用都待到快速发展。1997年对全世界起搏器使用进行了统计,每百万人植入起搏器数,其中美国571, 法国552, 德国440, 加拿大368澳大利亚 345, 以色列293, 日本153, 100新加坡61。 , , 人工心脏起搏技术在我国开展也有近30余年的历史了。1964年我国开展了第一例经心外膜起搏治疗。1973年成功的植入了第一台经静脉起搏器。几十年来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2002年进行的全国起搏器使用调查得出数据表明我国大陆至少有279家医院开展了起搏器植入术。2001年植入起搏器总数10857台。每百万人8台。其中双心腔起搏器36.3%,心室单心腔起搏器56.2%, 其它包括AAI(R)、VVIR占7.5%。

按心脏起搏器病人的麻醉

按心脏起搏器病人的麻醉 麻醉医师在日常工作中可遇到心脏起搏器问题:①病人已带有起搏器;②手术病人急需安装起搏器; ③带临时起搏器病人需要更换永久性起搏器;④急救复苏需临时胸外起搏。 【起搏器基本知识】 一。安装起搏器的适应症 临床上起搏器主要有临时性和永久性两大类,各有其适应症: ㈠临时起搏的适应症:主要用作治疗性起搏,包括: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功能失常,伴严重心动过缓合并晕厥;②急性心肌梗塞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合并严重心动过缓伴晕厥;③心肌炎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心动过缓;④药物中毒、电解质紊乱致严重心动过缓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⑤外伤或手术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严重心动过缓;⑥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室性心动过速;⑦为安装永久性起搏器作准备。 ㈡永久性起搏的适应症:①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频发阿-斯综合症;②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严重心动过缓;③三束支传导阻滞;④双束支传导阻滞伴晕厥;⑤病窦综合症伴长间歇(3秒),或伴晕厥、意识障碍、心力衰竭;⑥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症;⑦颈动脉窦过敏综合症;⑧其它心动过缓伴心功能不全等。 二。影响起搏阈值的因素:围术期有许多因素可影响起搏器的起搏阈值,而阈值的变化又可直接影响起搏效果。起搏阈值升高,可致起搏失效;而降低则易诱发心律失常,尤其当R波落在T波(R-on-T )时可致心室纤颤。影响起搏器阈值的常见因素有: ㈠升高起搏阈值的因素:①硫喷妥钠;②琥珀胆碱;③血钾升高至4.0~7.1 mmol/ L ;④剩余碱≤ -15 或≥ +15 ;⑤睡眠;⑥钾-胰岛素-糖输注。 ㈡降低起搏阈值的因素:①运动;②交感胺;③缺氧;④缺血;⑤心肌梗塞;⑥肾上腺素;⑦麻黄碱; ⑧皮质激素。 ㈢不影响起搏阈值的因素:①普鲁卡因胺;②阿托品;③吗啡;④洋地黄;⑤钙剂;⑥利多卡因。【麻醉前准备】 一。对带起搏器的病人,麻醉前应了解:①病人心脏病的诊断和现状;②带起搏器前后的血流动力和心律情况;③起搏器的种类和性能;④手术中需准备的急救特殊药物;⑤麻醉手术对起搏器的影响及应注意的问题。 二。带起搏器病人术前可能存在的问题: ㈠洋地黄:许多带起搏器的病人已用洋地黄治疗,如果心功能尚可者,术前以停用洋地黄为妥;如果心功能不良,则可继续洋地黄治疗。 ㈡心得安等b - 肾上腺素能阻断药:是否适用,目前尚未统一。有人主张术前24小时停用心得安;有人认为麻醉手术中存在内源性儿茶酚胺释放,继续应用心得安可能产生一定的有利作用。 ㈢颠茄类药:有人认为阿托品引起自发心率增快,可能与起搏器频率产生竞争而导致心律失常。但作为麻醉前用药仍有使用的必要,为避免心率增快,可用东莨菪碱。 ㈣对需要带临时起搏器的病人,静脉起搏导线最好在两天前插入,以期使导线与皮下等组织之间形成一定的粘连,从而使导线不易从心室壁脱落。此外,在搬运病人,或安置麻醉和手术体位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对导线有任何牵拉动作。 ㈤带永久性起搏器者,在安装后两周至三个月期间,起搏阈值尚未稳定,因此最好在阈值稳定以后再手术。 ㈥麻醉前用药应根据病人的精神状态、循环功能等情况而定,以不使呼吸、循环抑制为准,可用安定和东莨菪碱。 【麻醉选择】

起搏器类型

1.如存在慢性持续心房颤动或存在心房静止者 选择VVI(R)。 2.窦房结功能不全者 如无房室传导阻滞或预测近期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概率很低,选择AAI(R),否则选择DDD(R)。 3.房室传导阻滞者 如①存在持续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选择VVI(R);②存在病窦综合征,选择DDD(R);③窦房结功能正常或预期发生窦房结功能不全的概率低,可选择VDD或DDD。 单一的心室起搏己不再被推荐,而双腔起搏以普遍认为可接受的价格增加了生存期校正的生活质量。对于选择植入AAI还是DDD起搏器,虽然DDD价格较贵,但应考虑患者有发展为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能。另外,尚需结合患者的年龄、心脏疾病及所合并的疾病、经济状况及患者的整体一般情况等进行综合考虑。 (1)心室按需(VVI)型:电极置于心室。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室,如果有自身的心搏,起搏器能感知自身心搏的QRS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律竞争。但这型起搏器只保证心室起搏节律,而不能兼顾保持心房与心室收缩的同步、顺序、协调,因而是非生理性的。 (2)心房按需(AAI)型:电极置于心房。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房,并下传激动心室,以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收缩。如果有自身的心房搏动,起搏器能感知自身的P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房节律竞争。 (3)双腔(DDD)起搏器:心房和心室都放置电极。如果自身心率慢于起搏器的低限频率,导致心室传导功能有障碍,则起搏器感知P波触发心室起搏(呈VDD工作方式)。如果心房(P)的自身频率过缓,但房室传导功能是好的,则起搏器起搏心房,并下传心室(呈AAI工作方式)。这种双腔起搏器的逻辑,总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得到同步、顺序、协调的收缩。如果只需采用VDD工作方式,可用单导线VDD 起搏器,比放置心房和心室两根导线方便得多。 (4)频率自适应(R)起搏器:本型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能根据机体对心排血量(即对需氧量)的要求而自动调节适应,起搏频率加快,则心排血量相应增加,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目前使用的频率自适应起搏器,多数是体动型的,也有一部分是每分钟通气量型的。具有频率自适应的VVI起搏器,称为VV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AAI起搏器,称为AA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DDD起搏器,称为DDDR型。以上心房按需起搏器、双腔起搏器、频率自适应起搏器都属于生理性起搏器。 (5)起搏器的程序控制功能:指埋藏在体内的起搏器,可以在体外用程序控制器改变其工作方式及工作参数。埋植起搏器后,可以根据机体的具体情况,规定一套最适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参数,使起搏器发挥最好的效能,资金节省上能而保持最长的使用寿限,有些情况下还可无创性地排除一些故障,程控功能的扩展,可使起搏器具有贮存资料、监测心律、施行电生理检查的功能。 治疗心动过缓的起搏器 心动过缓可能会使人产生胸闷、心悸、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晕倒、休克。对此起搏器的治疗手段有: 1单腔起搏器(SSI)-仅刺激并感知右心房或者右心室 2 双腔起搏器(DDD)-刺激并感知右心室和右心房,减少因单腔不能提供房室顺序而诱发起搏器综合征的可能性。 3 频率应答(R)-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它可以使起搏器根据您的运动情况提供相应较快的心率(对于变时性不全的患者特别需要)。这个功能可以应用于单腔、也可以应用于双腔。 治疗快速心律失常的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现状

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现状 桐城市人民医院心内科高安 心脏起搏器(cardiac pacemaker)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电子治疗仪器,通过脉冲发生器发放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通过导线电极的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1958年10月8日,Senning首次将起搏器植入到一位病毒性心肌炎合并完全性房室阻滞患者的体内。此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例被植入起搏器的患者。随着时代的发展,起搏器制造技术和工艺快速发展,功能日趋完善。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挽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生命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快速性心律失常及非心电性疾病,如预防阵发性房性快速心律失常、颈动脉窦晕厥、双室同步治疗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起搏器在人类治疗心律失常的道路上起到了里程碑式的巨大作用,上述的首例植入起搏器的医生及研发首台体内起搏器的工程师以及接受首例起搏器植入手术的病人,这三人因对医学巨大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奖。我国1962年10月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及心外科医师率先安置了全国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经心外膜起搏治疗)。1973年我国成功植入了第一台经静脉起搏器,几十年来心脏起搏器在我国各级医院得到了迅速普及和飞速发展。 时代的进步和电子科学以及起搏器植入术式的进步使心脏起搏器得到了飞速发展。1962年,经静脉导线应用于临床,植入心脏起

搏器无需开胸手术。1964年,出现了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避免了固定频率起搏器不同步性可能引起的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978年植入了第一台双腔起搏器。上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电子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微处理器的广泛应用,起搏器的功能愈趋完善,出现频率适应性起搏、起搏参数的体外提取和程控、起搏器对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器工作状态的监测和记录等功能,并可根据病人的不同状况在一定范围内自动调整起搏参数使起搏器能更好地适用于复杂的临床情况和不同的病人。 在应用起搏器成功地治疗心动过缓的同时,起搏器也开始应用到非心动过缓病症。上世纪70年代应用抗心动过速起搏器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这个技术目前仍应用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中。1995年Bakker等证实了双心室起搏的血流动力学益处,对严重心力衰竭合并室内阻滞,特别是左束支阻滞,双心室起搏可使心室收缩再同步化,心功能改善,活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这种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三腔起搏器)现已得到广泛应用。 起搏器的适应症主要系以下三类: 一.严重的心跳过慢。如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的患者,心脏停跳3秒以上或心率经常低于40次,尤其是出现眼前发黑、突然晕倒的患者,应该植入起搏器,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起搏器类型如AAI,VVI,DDD等。这也是起搏器最主要和最初的治疗范畴。迄今为止,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唯一有效手段。这一伟大的技术已使逾2百万人在过去的50年中受益。正是有了起搏器,

起搏器原理及应用【最新版】

起搏器原理及应用 起搏器,其实是指整个起搏系统。起搏系统由起搏器、起搏电极导线及程控仪组成。其中起搏器和起搏电极导线植入人体。起搏器由安装在金属盒中的电路和电池组成。起搏器在需要的时候向心脏发出微小的电脉冲起搏电极导线由绝缘导线组成,负责向心脏传送微小电脉冲,刺激心脏跳动。程控仪通常放在医院或诊所里。护士和医生可以通过程控仪这一特殊计算机观察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并在需要的时候调整起搏器的设置。起搏系统的这三个部分协同工作,以帮助改善心动过缓的症状。起搏系统能使心脏加快跳动,以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通过提高心率,心动过缓的症状通常都能得到缓解或消除,这意味着病人可以增强活力,减少气急的症状。一般地说,起搏治疗是针对心动过缓的一种治疗法,并不能根除心动过缓的病因。因此,起搏系统并不能防止其它的心脏疾病(如冠状动脉疾病等)或心衰等的发生。迄今为止,心脏起搏器是治疗心动过缓的唯一手段。这一伟大的技术已使逾2百万人在过去的50年中受益。正是有了起搏器,患有心动过缓的病人可以期盼象正常人一样地生活。 第一部分:起搏器起搏器是整个起搏系统的“动力”部分,它的电子部分可以决定何时发送微小的电能,即起搏脉冲。起搏器由钛金属外壳及内部的电路和电池组成。电池起搏电池提供起搏所需的能量(即微小电脉冲)。这种微小的、密封的锂电池通常能工作数年。当电池

耗尽时,整个起搏器需要被更换。电路起搏器的电路就象一台微型计算机。电路将电池能量转换为病人感觉不到的微小电脉冲,电路控制电能释放的时间和数量。连接口该部分位于起搏器金属外壳的上端,为透明塑料件。连接口是起搏电极导线与起搏器连接的地方。历史回顾自1950年,世界首例起搏器植入以来,全球大约有2百万人已经从这一伟大的发明中受益,而从1985年起,大量的新技术为病人带来了莫大益处。例如,新技术能根据病人的活动状况(例如运动),自动对起搏器进行调节,以满足病人的生理需求,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今天,通过运用微电子技术以及更光滑更轻质的金属,起搏器正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轻,比以前更趋流线型。起搏器是多功能的,且能在随访的诊所或医生办公室里对其设置作出调整,以使治疗方案更有针对性。第二部分:起搏电极导线起搏电极导线是连接至起搏器的一段绝缘导线。为适应人体运动的弯曲和扭动,以及心脏本身的活动,起搏电极导线非常灵活。起搏电极导线主要有两项功能:1、传输由起搏器发送至心脏的微小电脉冲。2、将心脏的电活动传回心脏起搏器。起搏电极导线由四个部分组成:1、连接针脚:指电极导线插入起搏器连接口的部分2、电极导线体:指将电能从起搏器传至心脏的一段绝缘金属线。3、固定结构:电极导线头附近将电极导线固定于心脏肌肉的结构。4、电极导线头:至少有一个电极导线头位于电极导线的顶端。电极导线头将起搏器传来的电能传至心脏组织,同时将心脏电活动信息传回起搏器。起搏器放置于何处:心脏内还是心脏外?对于大多数成年人来说,电极导线通过静脉插入并被引导至右心

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要求小、轻、薄、寿命长、多功能。采用低功耗的集成电路块制成发生电脉冲及控制电脉冲发放规律的电路,用锂电池作电源,一起全密封于钛合金外壳内。寿命可达10年,电极用铂-铱合金,耐腐蚀。导线一般用镍合金丝和拧成螺旋状,以柔软坚韧之硅橡胶或聚胺酯为绝缘鞘,起搏器绝大大部分采专心内膜电极,电极和导线制成导管形式,经静脉插入右心房及右心室,为与心内膜面附着牢靠,电极顶端制成伞状、倒刺状或螺旋状。少数采专心外膜-心肌电极,电极顶端制成螺旋状,从心外膜面拧入心肌内。常用起搏器的工作手段可用三个字码表达:第1个字码表达起搏器刺激哪个心腔,A=心房,V=心室,D=心房和心室双心腔。第2个字码表达起搏器能感知哪个心腔的自身激动,A=心房,V=心室,D=心房和心室都能感知,O=没有感知功能。第三个字码表达起搏器感知心脏自身激动后用什么手段反响,T=触发反响,I=抑制反响,D(或T/I)=既有触发反响,又有抑制反响,O=没有反响。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工作手段或性能的种类常用者有以下几类。 ①固定频率型(或非同步型)心室起搏。起搏器按规定的频率发放脉冲,刺激心室起搏,没有感知功能,对心脏的自身激动没有反响。这种工作手段适用于治疗心室率恒定缓慢的心律变态,以及用于短阵迅速刺激。 ②心室同步型。又可分为两类:一为R波触发型(VVT),起搏器按规定的频率发放脉冲刺激 定的时间内(相当于起搏器规定频率的周期),若无自身心搏发生,则起搏器发放脉冲刺激心室起搏,以此机制防预起搏器与自身心搏的心律竞争。二为R波抑制型(VVI),起搏器按规定的频率发放脉冲刺激心室起搏,如果心室有自身激动发生,起搏器心室电极能够感知。 身心搏发生,则起搏器发放脉冲,刺激心室起搏,以此机制防预起搏器与自身心搏的心律竞争。本型应用最广,习惯上称为心室按需起搏器,适用于各种种类的心室率缓慢的心律变态。 ③心房同步型。原理同心室同步型一样,把电极置于心房,刺激心房起搏,起搏器心房电极又能感知心房的自身波动(P波),而重新安排脉冲的发放周期。感知心房自身激动而触发起搏器立刻开释脉冲者称为心房触发型(AAT),感知心房自身激动而抑制起搏器发放脉冲者称为心房抑制型(AAI)。这种起搏手段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窦率过缓病人。 房节律正常的房室传导阻滞病人。 一对脉冲,分别刺激心房和心室,两者之间有0.12~0.20s延迟时间,保持房室收缩的生理顺序。起搏器能感知心室的自身激动而抑制脉冲开释。若自身心律的R-R间隔短于起搏器的心房逸搏间期,起搏器心室电极不发放任何脉冲。若自身心律的R-R间隔长于起搏器的心房逸搏周期,起搏器首先发放脉冲刺激心房,若起搏的心房激动能下传心室(即P-R间期短于起搏器的A-V延迟时间),则此下传的QRS波抑制起搏器发放刺激心室的脉冲。若心脏

心脏起搏器适应症

哪些人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 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主要是“症状型心动过缓”。所谓症状型心动过缓是指由于心率过于缓慢,导致心排出量不足及重要器官及组织灌注不足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特别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症状,如晕厥发作,近似晕厥,黑蒙等,以及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疲乏,体力活动耐量下降及频发室性早搏。以下情况是心脏起搏器的适应征: 1、获得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一过性晕厥发作和/或近似晕厥发作,黑朦,头晕,活动耐量下降以及心功能不全。 2、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伴有严重的心动过缓及由于心动过缓而引起的明显症状及活动能力受限者。 3、症状性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 4、永久性Ⅱ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伴有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5、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房阻滞、窦性停搏)伴晕厥,近似晕厥,头晕,重度疲乏无力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等症状。这些症状被明确证明与心动过缓有关。 6、由于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而引起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又不能停用药物或采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7、虽无症状但心率小于40次/分或心搏间歇大于秒者。 8、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合并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动过速终止时有大于秒的心室停搏者。 9、双束支阻滞伴有间歇性完全性阻滞或晕厥发作者。 , 10、双束支及三分支阻滞伴有Ⅱ度Ⅱ型阻滞,无论是否有症状者。 11、急性心肌梗塞后出现持续的不可恢复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者。 12、心内手术及心脏介入治疗后并发的完全性或高度房室阻滞,经临时起搏持续3-4周的无恢复迹象者。 13、原位心脏移植后,供心出现明显窦房结功能低下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 14、颈动脉窦过敏综合征的心脏抑制型反应具有临床症状起搏有效。但对血管抑制型引 起的症状起搏治疗无效。

起搏器功能障碍的识别与处理

起搏器功能障碍的识别与处理

起搏器功能障碍的识别与处理 起搏器通过发放脉冲经电极传导刺激电极所接触的心肌,使心脏激动和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致的心脏功能障碍的目的。是一种植入于体内的精密电子治疗仪器,在使用中由于起搏系统本身或心肌病变,可导致起搏器功能障碍。 一、起搏器功能障碍的分类起搏器的基本功能障碍主要有起搏和感知障碍两方面。1、起搏功能障碍是常见的起搏器障碍,可分为起搏系统的障碍和功能性障碍。前者包括起搏导线故障、移位,脉冲发生器(电路)异常、导联导线与起搏器的连接异常以及电池耗竭。功能性起搏异常包括超感知使起搏脉冲发放受到抑制、阈值升高(慢性、药物或电解质紊乱引起)等。表现为起搏无效、无输出、起搏间期不规整、起搏频率与程控值不一致等几种。对起搏器依赖的患者,无效起搏可引起心脏骤停,危及生命。 2、感知功能障碍包括感知不良及感知过度。感知过度是起搏器对不应该感知的信号发生感知,感知过度能导致不起搏;引起感知过度的干扰源分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前者包括交流电、电磁信号和静电磁场等;后者包括肌电信号、T波、电极后电位和交叉感知等。而感知不良指起搏器不能感知正常的P波和/或QRS波,仍按自身的基础起搏周期发

(1)起搏无效: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类:①电极与心内膜界面障碍:电极脱位、传出阻滞、心肌穿孔;②导线损伤:导线绝缘破坏、导线部分折断;③脉冲发生器故障:电池输出下降、起搏线路失灵;④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松动、连接处密闭不良导致短路;⑤患者自身状况变化:心肌梗死、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 (2)无输出:可能原因包括:①脉冲发生器故障:电池耗竭、起搏线路失灵;②导线完全折断;③脉冲发生器与导线连接不良;④过度感知;⑤起搏输出程控为双极而置人单极导线。2感知功能障碍原因 (1)感知不足:感知不足常由以下几方面情况引起:①R/P 波振幅或斜率降低:起搏器置人后发生心肌梗死,束支阻滞,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药物影响;②心电信号在传人脉冲发生器的过程中消耗较多.如电极脱位、导线绝缘破坏、其它原因所致的起搏系统短路。导线阻抗升高;③电池耗竭,感知线路故障;④感知灵敏度过低,即感知阈值(可程控的数值)过高。 (2)感知过度: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种:①感知不应感知的自身电信号:T波、交叉感知、肌电;②外界电磁干扰;③感知灵敏度过高。3、心电图表现 3.1不起搏(失夺获)不起搏(失夺获)心电图上可见

10-1心脏起搏器管理制度和质量保障措施

植入性起搏器临床使用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院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临床使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我院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临床使用管理体系,降低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和《关于加强植入性医疗器械临床使用监管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3〕61号)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管理的相关要求和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从事植入性医疗器械相关工作的临床医师,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学历、技术职称或者经过相关技术培训,并获得国家认可的执业技术资格。 二、建立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领用台账。医院使用科室领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时,应索取产品供货商的合法证件,核对产品的规格、型号、失效期。认真填写领用台账,内容应有:产品名称、领用日期、生产企业、型号规格、生产批号、灭菌批号(灭菌产品)、产品有效期、产品注册证编号、领用科室及领用人、发货人签名等。 三、临床使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使用前必须进行医患沟通,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 四、使用植入性心脏起搏器,使用科室应仔细核对产品标识(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单位、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如有)、序列号等),应建立产品使用台帐。使用记录(病历)应详细记录产品标识(品名、规格、型号、生产单位、数量、生产批号、灭菌批号(如有)、序列号等),能反应产品的唯一性,满足全过程追踪监测; 五、规范植入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使用:术前必须进行医患沟通,征得患者或家属同意,在《植入心脏起搏器使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使用心脏起搏器,术前谈话中应说明选择的类型,使用的目的、价格以及不良反应,以及患者的病情、医疗措施、医疗风险如实向患者知情告知,同时在《植入心脏起搏器使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知情同意书的内容包括:使用心脏起搏器的益处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发生风险后的处理内容。手术室核对并记录保存所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基本信息:产品名称、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生产批号、灭菌批号(灭菌产品)、产品有效期、产品注册证编号、检验合格报告、领用日期、手术日期、手术医师姓名、患者姓名(患者联系地址、联系电话)。 2、术中所用植入性医疗器械的产品合格证应粘贴在手术记录中。 3、手术医师按照产品的设计和使用要求进行植入安装和记录;手术室人员填写手术记录单;临床使用科室手术后及时填写《心脏起搏器使用登记表》,并与病历一同保存;器械商技术人员跟台,填写《心脏起搏器使用验收登记表》附手术医生签名提交至药械科,药械科填写《心脏起搏器登记表》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各类型起搏器的心电图特点 北京军区总医院作者:崔俊玉2011-3-3 不同类型的起搏器,依其本身性能、电极所在部位与自身心搏关系的不同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如安置非同步心室起搏器(VOO)的患者心电图出现室性竞争心律图形,并非起搏器故障,而对于安置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患者来说,出现上述心电图图形则是感知功能不良的表现。因此,分析起搏心电图之前首先应了解患者所安置起搏器的类型及其可能出现的心电图表现,以免将一些正常现象误认为起搏器故障,或将起搏器故障心电图误认为正常。 1 单腔起搏器 起搏与感知仅涉及一个心腔。 1.1 心房起搏器 分为非同步与同步两大类。 1.1.1 非同步心房起搏器(AOO) 此型起搏器仅设有输出电路,能发出固定频率的脉冲起搏心房。由于未设计感知电路故无感知功能,不能与P波同步,它所产生的脉冲与心脏自身P波节律无关,即不论心房本身有无自身搏动以及自身搏动的快慢,均按固定的频率(或起搏间期)发放脉冲刺激心房,见图15、16。 图15 AOO起搏系统示意图电极位于右心耳,起搏器仅有输出电路(OC)。 起搏器输出电路犹如一个计时器,定时发放脉冲,反应AOO的时间间期仅有起搏间期,起搏间期内只有起搏不应期,见图16。

图16 AOO起搏时间间期示意图起搏器不应期占据整个心动周期,第3个为自身P波提早出现,不能被起搏器感知,起搏脉冲如期发放,落在P与R之间。 AOO在不同自身心律情况下,可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 ①当自身心房频率慢于起搏器的频率(如窦性心动过缓)或心房停搏时(如持久性窦性停搏、Ⅲ度窦房阻滞等),心电图表现为连续的心房起搏心律,见图17。 图17 AOO连续心房起搏刺激信号规律出现,每个刺激信号后紧跟一相关的P 波及QRS-T波。 ②自身心房搏动早于起搏器时,由于不能被感知,脉冲如期发放,将出现一过性房性竞争搏动,见图18。 图18 AOO起搏呈一过性房性竞争搏动在心房起搏基础上,第3个心搏为房早 )如期发放并起搏心房。 (AP处),未被感知,其后脉冲(S 3 ③当自身心房频率快于起搏器发放的频率时,由于无感知功能,故起搏器照常发放刺激脉冲,出现连续心房竞争心律,见图19。刺激脉冲是否起搏心房取决于心房肌的应激性,如脉冲出现在心房肌不应期之内不能起搏心房,反之可以起搏心房。如刺激脉冲落入心房肌易损期时可引起房性心动过速或房颤。

业务学习起搏器的类型及起搏模式

业务学习记录

VVI(R)◇仅需要单根电极导线、简单◇起搏过程中房室不同步◇房颤伴房室阻滞患者 DDD(R)◇保持窦房结和房室病变◇需要两根电极导线◇窦房结和房室结病变导 患者的房室同步植入及应用较复杂致的心动过缓 VDD(R)◇保持房室病变患者的◇如果患者出现窦性心动◇房室结病变导致心动过缓 房室同步过缓时会丧失房室同步 ◇可用一根特别设计的电极导线 DDI(R)◇心房起搏时保持房室同步性◇心房感知时丧失房室同步◇心动过缓和间歇性房性心动过速度患者.不作为一个单独起搏模式而作为模式转换后的起搏模式 1、非同步型起搏器,即固定频率型起搏器(AOO、VOO),为第一代产品。只能按预定频率 规则地发放电脉冲刺激心房或心室,引起心脏搏动,而对来自心脏自身的冲动无反应,故可 导致竞争心律。目前主要用于心脏电生理检查。 2、同步起搏器 为第二代产品。可感知自身心搏的电信号,并根据病人心率调整其起搏脉冲发放的时间,从 而避免了起搏脉冲和自身的竞争。同步是指具有感知功能,包括P波同步(感知心房搏动) 和R波同步(感知心室搏动)。感知自身心搏信号后,起搏器的反应方式有两种类型:触发 型和抑制型。触发型是指起搏器感知自身心搏信号后,立即发放一个起搏脉冲,刺激心脏起 搏。抑制型是指起搏器感知自身心搏后,取消下一个预定脉冲发放,以感知自身心搏开始重 整起搏周期,又称为按需型。 同步型起搏器临床应用广泛,较为安全,它包括:①P波触发型起搏器(AAT);②R波触发 型起搏器(VVT);③P波抑制型起搏器(AAI);④R波抑制型起搏器(VVI)。AAT、AAI 这种起搏方式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窦缓,而VVI适应症最广,既用于房室传导阻滞(AVB),又用于病窦综合征(SSS),临时性心脏起搏临床上最常用的为VVI。但房室不能 顺序收缩,甚至产生室房逆传,使心排量降低10%~35%,易导致起搏器综合征。 3、顺序起搏器 植入两支电极导线,常分别放在右心耳(心房)和右室心尖部(心室),进行房室顺序起搏(图 2C)。其特点是先心房收缩,后心室收缩,符合生理性起搏,由于它保持心房和心室的收缩 顺序,故其血流动力学效果比单纯心室起搏为优越。 ①心房同步心室起搏器(VAT); ②心房同步R波抑制型心室起搏器(VDD); ③R波抑制型房室顺序起搏器(DVI); ④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包括了VDD和DVI两种工作方式,是治疗SSS合并AVB的较 理想的起搏方式。 4、程控起搏器 是一种新型的生理起搏器,能随机体的生理需要(体动、呼吸频率、通气量、体温、血液酸 碱度等)而自动改变起搏频率。如频率反应起搏器。 5、抗快速性心律失常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的功能类型

心脏起搏器的功能类型 (1)心房按需(AAI)型 电极置于心房。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房,并下传激动心室,以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收缩。如果有自身的心房搏动,起搏器能感知自身的P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房节律竞争。 (2)心室按需(VVI)型 电极置于心室。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室,如果有自身的心搏,起搏器能感知自身心搏的QRS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律竞争。但这型起搏器只保证心室起搏节律,而不能兼顾保持心房与心室收缩的同步、顺序、协调,因而是非生理性的。 (3)双腔(DDD)起搏器 心房和心室都放置电极。如果自身心率慢于起搏器的低限频率,导致心室传导功能有障碍,则起搏器感知P波触发心室起搏(呈VDD工作方式)。如果心房(P)的自身频率过缓,但房室传导功能是好的,则起搏器起搏心房,并下传心室(呈AAI工作方式)。这种双腔起搏器的逻辑,总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得到同步、顺序、协调的收缩。如果只需采用VDD工作方式,可用单导线VDD起搏器,比放置心房和心室两根导线方便得多。 (4)频率自适应(R)起搏器 本型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能根据机体对心排血量(即对需氧量)的要求而自动调节适应,起搏频率加快,则心排血量相应增加,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目前使用的频率自适应起搏器,多数是体动型的,也有一部分是每分钟通气量型的。具有频率自适应的VVI起搏器,称为VV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AAI起搏器,称为AA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DDD起搏器,称为DDDR 型。以上心房按需起搏器、双腔起搏器、频率自适应起搏器都属于生理性起搏器。 (5)起搏器的程序控制功能 指埋藏在体内的起搏器,可以在体外用程序控制器改变其工作方式及工作参数。埋植起搏器后,可以根据机体的具体情况,规定一套最适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参数,使起搏器发挥最好的效能,资金节省上能而保持最长的使用寿限,有些情况下还可无创性地排除一些故障,程控功能的扩展,

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心脏起搏器的工作原理 摘要:一种医用电子仪器,按照规定的程序发放电脉冲,通过导线及电极刺激心脏,使之搏动,以治疗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等。 一种医用电子仪器,按照规定的程序发放电脉冲,通过导线及电极刺激心脏,使之搏动,以治疗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阵发性心动过速等。急症治疗用的临时性起搏装置,多采用导线经皮联接体外佩带的起搏器。对慢性不易恢复的心律失常患者需作永久性起搏治疗,都采用埋藏式起搏器,技术上比较复杂,是本文阐述的重点。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要求小、轻、薄、寿命长、多功能。采用低功耗的集成电路块制成发生电脉冲及控制电脉冲发放规律的电路,用锂电池作电源,一起全密封于钛合金外壳内。寿命可达10年,电极用铂-铱合金,耐腐蚀。导线一般用镍合金丝和拧成螺旋状,以柔软坚韧之硅橡胶或聚胺酯为绝缘鞘,永久性起搏器绝大多数采用心内膜电极,电极和导线制成导管形式,经静脉插入右心房及右心室,为与心内膜面附着牢靠,电极顶端制成伞状、倒刺状或螺旋状。少数采用心外膜-心肌电极,电极顶端制成螺旋状,从心外膜面拧入心肌内。 常用起搏器的工作方式可用三个字码表示:第1个字码表示起搏器刺激哪个心腔,A=心房,V=心室,D=心房和心室双心腔。第2个字码表示起搏器能感知哪个心腔的自身激动,A=心房,V=心室,D=心房和心室都能感知,O=没有感知功能。第三个字码表示起搏器感知心脏自身激动后用什么方式反应,T=触发反应,I=抑制反应,D(或T/I)=既有触发反应,又有抑制反应,O=没有反应。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工作方式或性能的类型常用者有以下几类。 ①固定频率型(或非同步型)心室起搏。起搏器按规定的频率发放脉冲,刺激心室起搏,没有感知功能,对心脏的自身激动没有反应。这种工作方式适用于治疗心室率恒定缓慢的心律失常,以及用于短阵快速刺激。 ②心室同步型。又可分为两类:一为R波触发型(VVT),起搏器按规定的频率发放脉冲刺激心室。如果心室有自身激动(QRS)发生,起搏器能够感知,这自身激动的QRS波触发起搏器,使之立即发放一次电脉冲,但此电脉冲恰好与自身心搏的QRS波同时发生,故心室不能应激。以此触发的脉冲为起点,起搏器重新安排

CRT起搏器

CRT(三腔起博器)的相关知识 CRT(三腔起博器),CRT-D(带除颤功能的三腔起搏器)。 1. CRT需要植入三根电极,三根电极分别植入在右室心尖部(常用部位),右房的心耳,左室(说的是左心室,其实是通过冠状窦进去后,进入靠近左室侧壁后者后壁的静脉,在心外膜起搏)对于心衰的病人安装起搏器,一般都是安装CRT,即普遍说的三腔起搏器。具体来说,就是在左心室的静脉,右心室心尖,右心房放臵三根电极 2. CRT的适应症是——心衰,心电图上QRS波大于120ms(或者超声心动提示左右室不同步),射血分数低于(LVEF)35%,心功能三级或者可以卧床的四级,这几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CRT起搏器可以改善左右心室的同步性,减轻心衰的症状,有的时候还能使心腔变小,提高射血分数,对于心衰病人是有一定效果的。但是不是所有安装CRT后的病人都会有很好的效果,有一部分病人效果也一般 3. 这个的手术成功率大概90%左右,植入不成功主要在于左室电极的放臵,这个是难度比较大的,和病人血管情况,医生技术有关 4. 费用方面大概CRT机器的费用是9w,CRT-D从14w到24w的都有,寿命大概是5-6年 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严重收缩期心衰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应症:NYHA心功能III至IV级经过最佳药物治疗之后,LVEF≤35%且QRS时间≥0.12秒,且为窦性心律者应接受CRT治疗。NYHA心功能III至IV级经过最佳药物治疗之后,LVEF≤35%且QRS时间≥0.12秒,但伴房颤者可考虑接受CRT治疗。

NYHA心功能III至IV级经过最佳药物治疗之后,若LVEF≤35%,且因其他临床情况需进行心室停搏者,也可考虑进行CRT治疗。 美国心脏病协会提出植入性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适应症 1. 因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持续性室速所至猝死成功复苏后,无可纠正的可逆性病因者; 2. 患有结构性心脏病与自发性持续性室速者,无论其血流动力学是否稳定; 3. 不明原因晕厥者,心脏电生理检查诱发出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持续性室速或室颤者; 4. 发生心肌梗死≥40天、NYHA心功能II至III级,LVEF<35%者; 5. NYHA心功能II至III级且LVEF≤35%的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者; 6. 发生心肌梗死≥40天,NYHA心功能I级但LVEF<30%者; 7. 心肌梗死后发生非持续性室速、LVEF<40%,且心脏电生理检查中可诱发出室颤或持续性室速者。 1990年,奥地利的霍赫莱特纳(Hochleitner)挑战禁区,应用起搏治疗心衰,这一突破传统的举动再次铸就了奇迹…… 自1958年世界首例起搏器成功臵入人体后的30余年内,起搏器的适应证一直固守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由于心衰是心脏机械功能障碍,而起搏器治疗的是电功能紊乱,起搏器治疗心衰犹如天方夜谭。 1990年,奥地利心脏病学家Hochleitner首次应用起搏器治疗心衰。其报告的16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扩心病)患者均不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但心

心脏起搏器的类型及适用范围

起搏器的类型 (1)心房按需(AAI)型 电极置于心房。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房,并下传激动心室,以保持心房和心室的顺序收缩。如果有自身的心房搏动,起搏器能感知自身的P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房节律竞争。 (2)心室按需(VVI)型 电极置于心室。起搏器按规定的周长或频率发放脉冲起搏心室,如果有自身的心搏,起搏器能感知自身心搏的QRS波,起抑制反应,并重整脉冲发放周期,避免心律竞争。但这型起搏器只保证心室起搏节律,而不能兼顾保持心房与心室收缩的同步、顺序、协调,因而是非生理性的。 (3)双腔(DDD)起搏器 心房和心室都放置电极。如果自身心率慢于起搏器的低限频率,导致心室传导功能有障碍,则起搏器感知P波触发心室起搏(呈VDD工作方式)。如果心房(P)的自身频率过缓,但房室传导功能是好的,则起搏器起搏心房,并下传心室(呈AAI工作方式)。这种双腔起搏器的逻辑,总能保持心房和心室得到同步、顺序、协调的收缩。如果只需采用VDD工作方式,可用单导线VDD起搏器,比放置心房和心室两根导线方便得多。 (4)频率自适应(R)起搏器 本型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能根据机体对心排血量(即对需氧量)的要求而自动调节适应,起搏频率加快,则心排血量相应增加,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目前使用的频率自适应起搏器,多数是体动型的,也有一部分是每分钟通气量型的。具有频率自适应的VVI起搏器,称为VV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AAI起搏器,称为AAIR型;具有频率自适应的DDD起搏器,称为DDDR型。以上心房按需起搏器、双腔起搏器、频率自适应起搏器都属于生理性起搏器。 (5)起搏器的程序控制功能 指埋藏在体内的起搏器,可以在体外用程序控制器改变其工作方式及工作参数。埋植起搏器后,可以根据机体的具体情况,规定一套最适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参数,使起搏器发挥最好的效能,资金节省上能而保持最长的使用寿限,有些情况下还可无创性地排除一些故障,程控功能的扩展,可使起搏器具有贮存资料、监测心律、施行电生理检查的功能。 起搏方式的选择 (一)、VVI 方式 是最基本的心脏起搏方式,优点是简单、方便、经济、可靠。 适用于:①一般性的心室率缓慢,无器质性心脏病,心功能良好者;②间歇性发生的心室率缓慢及长R 一R 间隔。 但有下列情况者不适宜应用:① VVI 起搏时血压下降20mmHg 以上;②心功能代偿不良;③已知有起搏器综合征,因VVI 起搏干扰了房室顺序收缩及室房逆传导致心排血量下降等出现的相关症状群。(二)、AAI 方式 简单、方便、经济、可靠等优点可与VVI 方式比拟,且能保持房室顺序收缩,属生理性起搏,适合我国国情,适用于房室传导功能正常的病窦综合征。不适宜应用者:①有房室传导障碍,包括有潜在发生可能者(用心房调搏检验);②慢性房颤。

心脏起搏器体外充电技术的开发应用及意义

心脏起搏器体外充电技术的开发应用及意义 院系: 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二〇一年月日

摘要 人工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需要长期植入人体,因此,其使用寿命至关重要。开发“利用某种无创、无害的介质,将体外的能量隔离传输给植入体内的起搏系统进行能量补充”的技术,可解决其使用寿命问题,并减少因电池耗竭而进行的起搏系统更换和二次手术。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电池;体外充电技术

目录 引言 (1) 1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应用现状 (1) 1.1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简介 (1) 1.2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存在的问题 (2) 2心脏起搏器体外充电技术的设计与前景 (2) 2.1心脏起搏器体外充电技术的设计研究 (2) 2.2心脏起搏器体外充电技术的前景展望 (3) 结语 (3) 参考文献 (4)

引言 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简称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需要长期植入人体;目前,在世界上至少有500万人依靠心脏起搏器来维持生命,而且在国内心脏起搏器的实际植入量也有1.2~2万,并且这个数据每年都在以约15%的速度递增;临床上普遍使用的心脏起搏器能源为一次性的锂-碘电池(无充电功能),预期寿命为5~10年,当其能量消耗到85%时,起搏器的正常工作就会受到影响;此外,研究表明心脏起搏器系统更换的原因有电池提前耗竭、起搏器系统感染、召回及提前升级等,但其主要原因是电池耗竭及质保到期;因此,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寿命可谓是生死攸关,而开发一种安全无损、可持续的起搏器能源补充技术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目前,已有利用某种无创、无害的介质(主要是射频电磁波、无线电以及超声波),将体外的能量隔离传输给植入体内的起搏系统进行能量补充的实验研究,并且该研究进展顺利、前景乐观,可望通过该技术方法来解决心脏起搏器的使用寿命问题,减少因电池耗竭而进行的起搏器系统更换和二次手术伤害。 1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的应用现状 1.1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简介 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简称心脏起搏器,就是一个人为的“心脏司令部”;它能够替代心脏的起搏点,并模拟正常心脏的冲动形成和传导,定时地发放一定频率的脉冲电流,使心脏有节律地跳动起来;主要用于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正常的心脏节律是维持人体功能活动的最基本因素,如果心率过缓,将会导致以大脑缺血为首发症状的各主要脏器供血不足的临床综合征,如,出现疲乏、体力活动耐量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心脏起搏器通过不同的起搏方式纠正心率和心律的异常,以及左右心室的协调收缩,从而达到治疗缓慢型心率失常的目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少患病死亡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