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第五组的成员来给大家展示我们组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讨论结果。马克思曾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宗教能给人们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帮助,因此,人们信仰宗教也就不足为奇。那么,什么是宗教信仰呢?宗教信仰则是以宗教的某些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并把宗教的创始人作为崇拜的对象。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主要信奉的是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的是佛教和道教。西方人一出生就会接受宗教洗礼,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宗教的虔诚。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我将重点给大家展示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一信仰格局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这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和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

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和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和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具体的说在三大教派中又有许多宗派,他们在尊奉上帝为至高无上的神这一方面是一致的,但是对教义的解释和制订礼仪方面,又有所不同。因此,分属于各宗派的信徒,都受到教会的管辖,形成了各教派的社区,使得教会的信徒具有极为强烈的教会意识和教派意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的群体信仰是一种教会信仰。综上所述,基督教在崇拜对象上的特征是一元化的,每个信徒是在特定的教派、教会和社区组织中来实施这种一元化信仰特征。

其次,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和现实性;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

中国人的多元化信仰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结构。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中国的民众主体是农民,他们以农业生产为主,

信神而不依靠神。中国人对待神养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习俗,正如孔子所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就其解释之意,祭神,神就在;不祭神,神就不在了。中国人形成了以现世的功利主义态度来信仰宗教的传统习惯,“有事”就求神拜佛,烧香叩头(这所谓“有事”或为求子,或为祛病,或为生财,或为祝福、辟邪、消灾等等),无一不足;无事则不登三宝殿。除了宗教节庆和所谓求事之外,一般信教大众是难得去求神拜佛。因此,在中国信教中,无论是佛教的信仰者还是道教的信仰者,并不会去领会佛教教义和道教教义的主要内容,一般只知道“因果报应、积善积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简单宗教意识、他们并不会在宗教中寻找精神支柱,而只是希望现实愿望得到满足。佛、道的教团组织也并不积极地向信众讲经说法,进行传播,而是以“愿者上钩”的方式来传教。

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特征则具有较强的教义意识。由于西方宗教一元化的信仰特征和强有力的教派、教会、社区组织、加之西方社会具有宗教教育的传统,所以,对于基督教教义,大多数信教群众都有一定了解;对于基督教的创世论、三位一体论、救赎论、圣灵论、人性论、圣事论、恩宠论、终极论,大多数信徒可说出个一二三来。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身体力行地来遵守教义,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当然,明知故犯的行为也是有的。但做了错事后他们通常都会到教堂忏悔,减弱自己的罪过,以达到精神上的解脱。而中国人进寺庙或道观,总是带着功利的目的,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而诚心忏悔。

最后,中国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皇权为主体的共处相争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即所谓的“皇权思想”;而西方宗教的信仰社会是以教权为主体的相互排他的方式来求得发展的。

在中国宗教史上,各种不同宗教自从产生以来,都在皇权统领的共处前提下相互争斗的,所以在中国历史上还没出现过国教,没有发生过教派之间的宗教战争。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是以和平争斗的方式进行的。外来的佛教之所以能比土生土长的道教兴盛,这主要是由于佛教适应了中国传统信仰习俗,如佛教没有把君亲教规废除,才得到朝野庶民的接纳,加之其“三世轮回”的因果说教比道教所追求的“长生不死”的神学目的更容易被人接受。基督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之所以时生时灭,是由于其他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并非由于中国宗教排斥异教所致。伊斯兰教自唐代传入中国后,在中国的十多个少数民族中几乎成为全民族的信仰,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同中国的佛教和道教发生过严重冲突,更没有发生宗教战争,而是相互和平共处。总之,中国宗教的信仰群体采取的是各信其教而互不排斥的自主态度,他们在皇权的统领之下,各信其教,和平相处,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没有什么“异教徒”的概念。中国民族的这种包容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本身地理位置。总之各个不同宗教在相互共存条件下求得自身的发展,这是中国信教群体的历史传统。

与中国的情况不同,在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信仰群体是在硬性地排斥其他宗教的情况下求得发展的。在罗马帝国没落以后,基督教(天主教)教主首先迫使“异教徒”----法兰克国王和其人民---皈依基督教,然后就通过政治和军事手段逐步地把基督教扩大到整个欧洲,形成了以罗马教皇为核心的欧洲封建神权统治。由此,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将其他教徒一律斥之为“异教徒”而加以排斥打击,连尊奉(旧约圣经)的犹太教徒也难以幸免,甚至

在中世纪末期把称为“异教徒”的十数万之众的女巫加以残杀,用数百年的时间发动了征服穆斯林的“十字军东征”。在发现新大陆后的移民过程中,殖民者也以立法的形式强迫土著民族加入基督教团体。不仅如此,即使在基督教内部,各教派和宗派也是争斗激烈。当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国家都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首先,美国《独立宣言》中第一次立下了有关宗教信仰自由的法律条文;尔后,其他西方国家也纷纷加以效仿,致使上诉历史上的那种具有火药味的排他性教派观念有所减弱,“异教徒”一词已不易听到了。但是,教派的排他性观念有时还会成为当今世界低度战争的典型,特别是当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结合在一起时,便显得更为突出。波黑冲突、北爱尔兰冲突以及阿塞拜疆同亚美尼亚之间的冲突,特别是中东冲突更是其典型,这都是这种冲突的热点。确实,西方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他性观念要比中国宗教信仰群体的教派排他性观念强烈得多。

总而言之,以上三个方面的重要区别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密切相关而形成一种信仰模式。根据中国和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情况,可以把中国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弥散性”的信仰模式,把西方的宗教信仰模式称之为“凝聚性”的信仰模式。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 告

编号:FS-DY-20287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

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中西方的语言在表达上有许多的不同,这种差异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就宗教观念对人语言习惯的影响谈谈我对此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观念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的产生。 中西方的宗教种类繁多,我们只能以双方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来进行对比分析了,那就是中国的宗教和西方的基督教。宗教是对神圣事物的信仰和追求。为什么这里说的是中国的宗教,而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宗教呢?因为我觉得在中国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大多数的人都是佛道结合的,一般的民众大多只要有庙,庙里有佛、菩萨、神仙,他们就会拜。所以才会出现有的地方居然有齐天大圣庙,当地的人们还是会郑重其事的,摆上祭品,对神桌上的悟空大圣进行膜拜,而西方的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可能就是因为在中国,宗教系统的模糊性让许多人都说中国其实没有真正的信仰,在中国所有的信仰都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并不全面。我们不能排除在中国存在着有的人只有遇上了不好的事情才想起要烧香拜佛的情况,但也不能就否定了那些每天都吃斋念佛的人的信仰。据我所知,在我国广大的南方地区有很多人都是怀着极度虔诚的心去进香朝拜的。我是崇明人,在我们那里还有很多老人供奉土地公,有的人家里除了土地公之外还会供奉有地藏王菩萨和观音大士等,这些人家大都至少会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烧香、吃斋,更有甚者,每天

一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烧香拜拜。西方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星期去教堂三次,我想在数量上我们的教徒们是不会输给他们的。正是因为中西方宗教的信仰情况的不同,中西语言中用来表达有关宗教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中国,要是要提醒别人不要做坏事的时候,他们会说“人在做,天在看”,他们认为“老天”是“有眼”的;而西方在表达“祝你好运”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说“God bless you !”;在诅咒人的时候,中西方所用的词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会说“让你去见阎王!”,而在没有阎王概念的西方,人们会说“go to hell!”,他们的地狱相当于我们的地府;在中国我们说人死去,是说驾鹤西归,而在西方他们会说是上天堂。跟我们不一样的是,他们觉得对于人的生老病死上帝都是有所安排的,一个人要是生下来就有所缺陷,他们会认为是因为这个孩子是上帝的宠儿,所以上帝要在他身上留下记号。面对死亡,基督教徒似乎也比我们更加的豁达。在中国,我们肯定不会说“让我们一起在西天相遇吧”的话,但是在西方,人们会说“If one day I was dead ,I think I will meet all of you in the heaven.”;还有在表达惊讶语气的时候,我们大都会说“我的天啊!!”,而西方则是“Oh, my god !”这样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还是能找到很多的。 在中国与宗教有关的语汇还是很多的,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之类的,而西方也有许多我们所没有的宗教方面的名称,如angel (天使)、monk (僧侣)等,又有中古时期从法语借用的词,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示范文本 After completing the work or task, record the overall process and results, including the overall situation, progress and achievements, and summarize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示范 文本 使用指引:此报告资料应用在完成工作或任务后,对整体过程以及结果进行记录,内容包含整体情况,进度和所取得的的成果,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对应策略与解决方案。,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 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 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 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 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 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 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 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 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

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信仰也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把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的支柱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新旧社会制度体系的交替必然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而产生一定问题,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们行为的失、异化、思想的空虚等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事务,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推进社会主义进程方面做出贡献。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2007年8月31日,我食品科学学院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生信仰情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填空式的答题形式,在

我院的187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回收率高达100%。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信仰佛教: 36(人)占19.25% 信仰基督教: 5(人)占2.67% 信仰天主教: 2(人)占1.07% 信仰道教: 1(人)占0.53% 无任何信仰: 143(人)占76.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信仰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有如下特点。 1. 调查的主要情况: 1.1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81.8%,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11.4%,两者合计高达93.2%。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1.9%。但有些大学生对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认为与科学精神不违背的49%,这无疑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从这里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文化冲击,因此对具有一定兴趣。

西方三大宗教

西方三大宗教,按照出现前后,分别为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几大宗教之间令人眼花缭乱的流血冲突,往往给人造成错觉,那就是他们的信仰互相之间不共戴天。实际情况是,三大宗教的本质信仰是一致的。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起源于古老的犹太教。是犹太教,最先发展了宇宙中间独一真神的信仰,记载于圣经的旧约。在其信仰中,人类犯了悖逆上帝的原罪,上帝最后会派来救世主“以赛亚”拯救人类。几千年来,犹太人在等待这位救世主,至今还没有来临。旧约的意思,是指上帝与人之间的,以摩西戒律为主体的约定。 两千年前,犹太教出现了一个重要分支,其教主是耶稣,30岁开始传教,自称是上帝之子,是预言中的那位救世主。耶稣在旧约的基础上,代表上帝与人们立新约,于是圣经有了后半部分的新约,基督教从而诞生。犹太教其他分支不承认耶稣救世主的身分,他们要继续等待真正的救世主,而对基督徒来说,那是极大的亵渎。但分歧归分歧,犹太教基督教双方都还是以旧约为基础,自然,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 公元7世纪,穆罕默德诞生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他起初是一个商人,但被上帝遴选为最新的信使,根据上帝的启示,录下了古兰经,创立了新的伊斯兰教。古兰经传递了上帝最新的意旨,但它的基本源泉,仍然离不开犹太教的旧约。 于是有了下面的概括:犹太教:继续等待救世主,信奉旧约。基督教:耶稣是那位救世主,因此耶稣是神,信奉旧约与新约,以实践新约为主。伊斯兰教:继续等待救世主,穆罕默德是上帝最后的信使,传递了记载于古兰经中的上帝最后的信息。穆罕默德是先知,但他不是救世主,他是人,不是神。对待基督教,伊斯兰信徒尊重耶稣,但他们同样认为耶稣是人,不是神。古兰经认为耶稣是较早的一位先知,与穆罕默德的地位相同。 耶和华是犹太教和基督教的信徒们对上帝的称呼,安拉则是阿拉伯语对上帝的称呼,但称呼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归根到底,三大宗教信仰的是同一个上帝。他们之间的分歧,只是对上帝后来的安排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因此,看似不共戴天的犹太人阿拉伯人,信仰差异所造成的敌对意识,其实也并不突出。相对来说,反而是基督教的难调和性比较大,因为基督教相信耶稣是那位救世主,是真神,但其他两家不承认。 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宿怨,部分来自于基督徒指责犹太人杀害了耶稣。这里又出现了我早先举例过的,上帝造了不完美的人之后又惩罚其不完美,同样性质的不近情理。如果耶稣之生之死都是上帝的计划,那么耶稣一开始就注定要被害死,犹太人岂不是成了替罪羊,或者说,又中了上帝的圈套?时代毕竟是在进步,2000年,教皇保罗六世公开为天主教在历史上对犹太人的迫害向犹太人道歉,“基督徒对上帝的另一部分儿女的令人遗憾的行为。” 公元一世纪前期,基督教起源于地中海东部地区。早期的基督徒是清一色犹太人,其信仰基础是古老的犹太教,因此,基督教实际上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从创立初期开始,基督教就被看作是异端邪说,受到了多方面的迫害。执行迫害最甚者,是当时统治巴勒斯坦地区的罗马帝国政府,广泛并且残酷。处死耶稣,罗马政府虽不是始作俑者,但他们还是批准了死刑的执行。耶稣死后,十二门徒中的雅各、彼得,以及基督教早期最重要的领袖保罗等人,也都是在随后的传教活动中被罗马帝国处死。然而,迫害并没有能阻止基督教的发展。到公元四世纪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在2011—2012学期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期内,在曲竟玮老师的带领下,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方向的二十多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主要是针对各地农村地区,进行走访,做出抽样调查,来了解农村居民的信仰情况及对各个宗教的看法。我也在此次调查中走访了家乡附近的几个乡镇村屯,其中,主要对双龙泉村进行了调查,同时也在本县的各别信徒进行采访,并对此作出总结。 在走访的过程中,为了使调查更加真实、全面、深入,更能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我也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得到的答案虽然各有不同,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我也发现,在村屯,有宗教信仰的村民中,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的信徒居多,很少或基本没有信仰道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这也降低了我的调查难度,更好入手。 因为在双龙泉村的亲属正是一名基督教信徒,使我有了有利的条件来更好的进行对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刘树芬,女,56岁,汉族,小学文化,农民,基督教教徒。她于2001年皈依该教,也是在同乡的介绍下而信仰基

督。在双龙泉就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基督教会。也就是在这里,来自本村和临近几个小村的信徒,常常聚会,或半月一次或每周一次。一起诵读《圣经》、观看相关的影碟书籍、探讨教义等等。现在她也成为了教会的主要负责人员。当初她信仰宗教也并非无事可做,而是因为自身的疾病,由于患有严重的肝病久治不愈,而听同乡说基督的好处,才皈依基督。至今疾病有所好转,也更加虔诚。在平日中,常常也把主挂在嘴边,时时不忘劝人信教。以下是我对她采访中的部分内容。 Q您在能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吗? 刘:能,主经常指引我,教我怎样对别人好,教我爱护天下的兄弟姐妹。主是万能的,无处不在的。主可以指引我们让我们远离疾病,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免我们进入地狱。 Q您的亲属朋友中,也有信其他教的,平时也常常在一起聊天吗? 刘:也聊,大家自己信自己的,谁也犯不着谁。那别人也有信佛的什么的,我也管不着。但是我认为基督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才能真正拯救我们。 Q教会聚会时家里有事怎么办呢? 刘:我们一般就挑没事时候聚会,也不是非去不可,临时有事了就不去了,每次人也都凑不齐。我是尽量每次都到场的。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宗教信仰作为一种与特定时代相联系的文化信仰。其表现形式和复杂内涵呈现出多元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它的影响渗透于社会的各个层面,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接受能力最强的群体,势必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有人说信仰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因为这是支撑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支柱,是他们对自身灵魂的肯定。而宗教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在相互地交流中涉及了来自不同文化的冲击和碰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而备受关注。 二、调查目的 鉴于宗教信仰对于当代大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笔者决定对大学生的宗教信仰这一个具有这重大现实意义的社会问题进行一次调查。旨在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及其态度,加深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信仰的整体认识和思考;并分析宗教信仰产生的原因,传播途径和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宗教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可程度,通过调查现实中大学生信仰形成的路径,探索针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有效策略,并提出积极建议。三、调查对象 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全体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 1、上网查阅相关报道,文献; 2、了解发放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在校学生的相关情况; 3、随机采访在校学生,了解其想法,并如实记录分析。 五、调查时间 2012年11月25日——2012年12月05日 六、调查内容及分析(具体题目及选项统计数据—百分比见附录)(一)调查概况: 1、本次调查问卷的发放方式,采取男女各100人随机派发的方式,发出200份调查问卷, 实际收回187份; 2、由于地域原因限制,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学为汉族,少数民族较少; 3、由于高校环境限制,参加本次调查的绝大多数为共青团员,当然也涵盖了少数的党员 和群众; 4、本次调查从2009级至2012级各个年级的学生都有涉及,不过主要集中在本科生部。(二)关于调查内容的分析: 1、关于当代大学生对宗教的思考: 从调查问卷的第5)—7)题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几个信息,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对宗教有过一些思考,但极少会有人认真地去思考关于宗教的意义,性质,与我们的联系等深层次的问题;在被调查者中,大部分人都能够客观的去认识宗教存在的合理性,却仍然有极少的同学有失偏颇,将宗教信仰与荒诞的迷信相混淆,认为宗教就是迷信的代言人;被调查者的主流观点认为宗教与科学是互通有无,没有矛盾的,它们是

西方文化是如何协调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

西方文化是如何协调宗教信仰和科学理性的关系的 西方文化的形成演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他的核心就是一种共识。在这种共识之下,传统的宗教信仰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所形成的科学理性是一个深刻的问题。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相互依存也存在冲突。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西方的文化对此作了一些调整,使之和谐并存,共同发展。希腊城邦时代,科学与宗教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同一关系,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界限。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中,宗教信仰是绝对的专制权力,而科学与哲学只能仰承宗教之鼻息,完全不具有独立地位。随着近代理性精神的崛起,科学开始逐渐摆脱宗教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逆转,最终导致了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对宗教信仰的猛烈批判。但是这种激进的宗教批判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西方人的宗教信仰根基,相反,它导致了科学与宗教之间的一种共生和互补的新关系模式,至今仍然深深地影响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首先,科学的理性与宗教信仰要互为存在。所谓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它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在原始社会,人类智力和能力很不发达,人类出自内心地对日月星辰运转的神秘力感,日夜冷暖的更替轮回,自身生命的存在与信托,从而导致人们以一种虔诚的态度“仰望”这种伟大的力量,对它产生一种信任依托之感,希望能借助他这个无限的终极力量解决自己心灵的恐惧和困惑。 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艺复兴与思想启蒙运动等的推动下,是人们开始思考,理性的研究神秘而还未知的事物。因而,在宗教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对于未知事物进行探寻。而正是这样的探索使得人们了解自然,理解社会人情,因此产生一定的判别力,从新审视自己信仰的宗教,认识教义等,不再盲目的相信,进而有选择的,理智的对待信仰。 其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宗教与科学理性相互促进,引导人们的思想。 希腊最早的一批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具有很深的宗教情结。例如被我们称为第一个唯心主义者的毕达哥拉斯,他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个杰出的数学家,更是一个奇怪的宗教团体的创始人。这个宗教神秘主义者本身却是伟大的数学定律——毕达定律(即勾股定律)的发明者。他在哲学上提出了数是万物本原的重要思想,由此奠定了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意义上的)之根基。由此可见,无论是柏拉图所代表的神秘主义,还是亚里士多德所代表的理性主义,都并未在科学与宗教之间划出一条泾渭分明甚至截然对立的界限。只要合理的利用权衡宗教与科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能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反而能出现意想不到的社会和谐效应。 最后,西方现代文化中科学与宗教的妥协和互补 法国启蒙运动标志着科学理性在经历了长期的委曲求全之后,终于开始扬眉吐气地对宗教信仰进行全面的清算。科学理性取代了宗教信仰而成为生活的主宰,成为唯我独尊的新上帝;而基督教信仰则在理性的法庭面前被攻击得遍体鳞伤,似乎已经虚弱到了朝不保夕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康德作为科学与宗教之关系的一个调节者应运而生。 众所周知,康德无疑是近代西方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全部工作都指向一个终极目标,即自由,而自由只有在科学与宗教的协调中才能真正实现。康德曾经说过,在他一生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牛顿让他看到了井然有序的宇宙中的自然规律,而卢梭则让他看到了人心深处的道德良知。 在西方文化的漫漫长河中,宗教与科学相互批判,相互博弈,成为各个党派的利用武器,但是,他却作为西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好的保存至今。可见,西方对于宗教信仰与科学理性的平衡协调是多么重视,显而易见的,正因如此,他也达到了十分令人满意的效果。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与应对策略

党员干部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上信仰宗教的人增多和对宗教认识的日益 多样,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共产党员参与宗教活动、与宗教 界人士建立密切私人关系的现象逐渐增多,有的党员实际上成为宗教信徒。与此同时,社会上乃至党内出现一种声音,认为应该“开禁”,允许党员信教,还罗列出党员可以信教的种种理由以 及党员信教的诸多“好处”,甚至指责不允许党员信教与宪法保 障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精神相违背。事实上,我们党关于党员不能信仰宗教的原则立场是一贯的,从未有过丝毫动摇。这一原则是党的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决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应保持清醒认识,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这一 原则。 我镇通过认真组织开展调研,采取座谈、入户走访、查看资料、问卷调查、典型分析等方式,面对面听取社区居民、困难群 众和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基本掌握了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表现 形式:一是隐蔽型。有些党员信教,因为明知是违反纪律,所以 不参加公开的宗教活动,只参加小型宗教活动,这类党员的信教问题不容易被发现。二是普通型。这些党员大都属于迫于信教群众的压力,既想信教又顾及党员身份,立场左右摇摆,是组织教 育的主要群体。三是离退休的干部。凡信教党员,离退休的占大 多数,主要是中老年以上。四是文化程度偏低的居多。信教的党员,大多文化素质偏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接受教育学习较慢,有一部分还是文肓。 根据大量的走访调研,认真梳理归纳,分析出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周围大气候的影响。由于在多民族聚居区,

宗教对人们的影响极其深远,可以说大部分是在宗教的氛围中长 大的,某一个人信教在周围人眼中不足为怪,但哪一个人不信教就会遭到不同程度的指责,这就导致部分意志薄弱、党性不强、 政治信念不坚定的党员就很容易信仰宗教。二是部分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缺乏战斗力。部分基层组织软弱,不关心群众疾苦,不 关心党的工作,尤其是不重视对党员日常教育,对宗教问题不敢管、不会管,甚至不愿管,使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狂热趁虚而入,以宗教的合法性为掩护,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导致这些地方宗教氛围浓厚,使不信教的党员成为孤立者。三是文化建设滞后、文 化素质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 不甘心生活像车轮一样,明天的太阳还重复着昨天的故事,他们 也需要有一个在劳作之余去的地方,这就使得一部分党员把宗教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另外,部分党员尤其是老党员文化素 质低,甚至是文盲党员,直接影响了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和对科学 理论的接受,更有少部分党员分不清什么是民族问题,什么是宗教问题,不知道风俗习惯和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认为只有信仰宗教才是最现实和最可以依赖的精神支柱。 针对党员干部信教的主要原因,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教育。针对党内一些同志在宗教问题上的模糊认识,有必要把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作为一项重 要任务,帮助广大党员在思想上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 限,在实践中划清群众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党员不得信仰宗教 的界限。通过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无神论的研究,取得更多高水平又易于向社会普及的学术研究成果。对参加宗教活动和有宗教意识的党员要立足于教育,耐心地帮助他们回到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上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而不是一味迁就。对利用职

各民族的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 (1)佛教 佛教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起源于公元前5—6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释迦牟尼。 对于出家的僧尼和其信教徒,佛教有严格的饮食戒律,出嫁僧尼终年素食,不吃荤腥,不饮酒。他们认为荤、腥、酒之类食物会乱性,不利修定,所以被佛教所禁止。派别不同,戒律也不同。对于一般的信徒的饮食,规定不一,有终年素食,也有每年固定月份素食的,还有每月中固定数日素食的,没有统一的戒律。 佛教的节日和法会很多,主要有佛诞节、成道节、涅槃、盂兰盆会等。寺庙里设有“住持”,在我国还称之为“方丈”。常见佛教徒在见面时,以两手当胸,十指相合来行礼,这就是佛教的通常礼节“合十”或“合掌”。他们在行礼时专注一心,决无散漫之意,以示对对方的敬意。在向佛、菩萨或上座行礼时,应该双膝着地,前额叩地,两手掌向上翻触地,就是常说的“五体投地”。这是一种对佛或菩萨虔诚的表示。一般非信教徒参拜佛或菩萨时行“合十”礼即可。 (2)道教 道教是我国东汉晚期形成的宗教派别。道教的教派很多,元代以后演变为两大教派:“正一派”和“全真道”。道教的戒律很多,少者五戒,繁者一千多戒。全真教对戒律比较重视,

主张“炼丹修仙”,道士须出家,不结婚,不食荤腥。其五戒与佛教相同,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信奉正一道的道士一般有家室,俗称“火居道士”或“俗家道士”。道教的修斋有许多种,如有的设供斋、节食斋、心斋等,修斋的日期也不同。各道观还订立了自己的清规和禁忌。 道教以神仙诞辰及祝厘、接驾、祭星和展墓为节日,如玉皇圣诞、老君圣诞、蟠桃会、吕祖诞辰等。节日期间举行隆重的斋祭活动,供斋祭神。经常有道乐伴奏、唱颂舞蹈、法器罗列、供奉花果、叩拜祈祷等,在大的宫观所在地,往往伴随着庙会集市。 (3)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创立于公元622年,创始人为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基本信仰是:世界上只有一个神,他的名字叫安拉,即真主。信仰者必须服从安拉的意志,称为“穆斯林”(阿拉伯语“服从者”之意)。穆斯林有很多义务,如做礼拜、去麦加朝觐、斋戒等。 伊斯兰教教义体现在《古兰经》中,它不仅是宗教经典,同时也是穆斯林的基本道德规范。根据《古兰经》,穆斯林禁止食用猪肉、自死之物及血液以及未诵安拉之名而宰的牛、羊、驼、鸡、鸭、飞禽等,还有勒死的、捶死的、角抵死的、野兽吃剩下的动物都是禁食之物。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不洁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发言稿 黄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上午好!我代表第五组的成员来给大家展示我们组关于中西方宗教文化差异的讨论结果。马克思曾说:“宗教就是人民的鸦片。”宗教能给人们提供某种意义上的帮助,因此,人们信仰宗教也就不足为奇。那么,什么就是宗教信仰呢?宗教信仰则就是以宗教的某些理论学说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与活动指南,并把宗教的创始人作为崇拜的对象。我们都知道,西方人主要信奉的就是基督教,而中国人主要信奉的就是佛教与道教。西方人一出生就会接受宗教洗礼,从一些欧美电影我们可以瞧出她们对宗教的虔诚。由于地域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则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接下来,我将重点给大家展示中西方宗教信仰的差异。 首先,中国宗教的大众信仰具有多元化的信仰特征;而西方宗教的群体信仰则具有一元化的信仰特征。 在中国宗教信仰中,就是以“天、地、君、亲、师”五位一体为崇拜对象,认为:“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因此要求“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这一信仰格局就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以后成为中国宗教信仰的特征,无论任何外来宗教,要在中国汉民族地区生根、开花、结果都必须纳入这一宗教信仰模式之中。这就就是中国宗教多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础。对于一般信教大众来说,心中并不明确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而就是根据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自己所崇拜的神。例如:从商者崇拜财神赵公元帅也有崇拜关羽为武财神;求子者尊奉子孙娘娘;从文者奉孔子为至圣先师;从武者尊关帝为武圣;从农者供奉土地公与灶王神、、、、、概括起来,中国的宗教信仰,其崇拜对象有天地崇拜、圣贤崇拜、英雄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其信仰形式,主要根据信仰者自已的需要、可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心目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绝对神。俗话说的好:‘举头三尺有神明’这体现了中国大众信仰有极大的随意性与随机性。因此,对于中国汉民族一般的信教大众来说,没有严格的教界之分,大多就是既拜佛教的菩萨,又拜道教的神仙,还拜民间俗神与供奉自己的祖先,呈现出一种跨越教派的多元信仰特征。 在基督教的信仰中,上帝就是至高无上的崇拜对象、圣父、圣子、圣灵三个格位也就是统一的,即所谓“三一论”、在基督教的天主教、新教与东正教三大教派中,教义与教礼虽有差异,但都必须尊奉至高无上的上帝耶稣,必须纳入这一信仰模式中,这就就是西方基督教一元化信仰特征的理论基石。具体的说在三大教派中又有许多宗派,她们在尊奉上帝为至高无上的神这一方面就是一致的,但就是对教义的解释与制订礼仪方面,又有所不同。因此,分属于各宗派的信徒,都受到教会的管辖,形成了各教派的社区,使得教会的信徒具有极为强烈的教会意识与教派意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基督教的群体信仰就是一种教会信仰。综上所述,基督教在崇拜对象上的特征就是一元化的,每个信徒就是在特定的教派、教会与社区组织中来实施这种一元化信仰特征。 其次,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与现实性;西方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教义意识。 中国人的多元化信仰源于其固有的社会结构。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农业生产为社会结构的主体。中国的民众主体就是农民,她们以农业生产为主,信神而不依靠神。中国人对待神养成了一种实实在在的习俗,正如孔子所说“祭

中国人的信仰与西方宗教的不同

读神话故事浅析中西古文化 人在天地之间何以自处?在中国人的眼里,人和天地的关系,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上古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等等,讲得不是人在灾难来临时如何依靠和求助于神明的护佑,反而是靠人类自己的双手去改变现状,为人类的繁衍发展谋求出路。 同样是大洪水时代的神话故事,西方的诺亚方舟则是讲述人类如何在神明的指引下躲避洪水的伤害,又是在神的眷顾下,才得以繁衍生息。在西方,人依靠神的庇佑进而演化为对神的崇拜,西方宗教的狭隘观(往往宣称信该教则能获得神明的救赎,在末日审判中进入天堂,不信该教或信奉异教者,将被打入地狱)。 在东方,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而演化出现实主义的崇拜,为我所用者皆可为神。所以中国的神可以有很多,同时也能够不断接纳外来的各种神,连神话世界也是兼容并包的,西游记中佛教、道教各大神祗的融洽关系,在西方一神论的身上则是很难见到的。 中国人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道家的观念便是人与天地自然本为一体,人是天地循环中的组成部分,因此道家的某些观念不仅超出宗教的范畴,甚至成为了中国早期出现朴素唯物主义的又一例证。中国人的哲学研究,显得更为实用。 中国强调人生在世的意义,褒贬皆由此生的所作所为来决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宗教不是一种排他的信仰,敬天地、祖宗……自己应该成为何等人的价值思考。中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是儒家提

出的:天地人的观念。中国人的信仰则是人在天地之间何以自处。 西方社会,以神学为基础,信奉上帝为约束世人的观念。在明清时期,大量欧洲传教士来东方传播“福音”,传教士们惊讶地发现,国人在接受西方科学知识、天主教义的同时,没有放弃佛教。尊崇自己的道教、儒家的教义和思想! 中国人的信仰在内容显得更为抽象:每个人处在历史这一时间横轴上,有祖宗、有子孙,如何以身作则,做到传承有序;位于天地这一空间纵轴上,有家国情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生命在时间和空间的两条轴线中不断交织,“青史留名”、“遗臭万年”会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实现各自信仰的终极答卷。纵观古今、中外,要完成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去实现这样的信仰该是何等的波澜壮阔、令人心驰神往。 中国文化,在艺术、哲学、宗教、信仰等领域,都有厚重的文化沃土,伴随着中国复兴之路的开启,我们坚信:现实和梦想的结合,是可以终将实现的未来!

2019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2019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

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这也是宗教信仰在农村日益壮大的客观原因。我们发现那些失业的中青年农民尤其是妇女到聚会点参加活动也是成了他们跟人交流、交际的一项生活需要,这时宗教俨然成了农村文化生活的一种有效“补充”。特别是基督教信徒以兄弟姐妹这种平等形式出现,无形中提升了宗教在广大信徒中心目中的地位。在我调查的已婚女性中,没有发现丈夫或其他家人反对的现象。在当地那种男权还明显高于女权的氛围下,如果家人反对,很难想象女人还能坚持下去。教徒及家人普遍相信:一人靠主,全家得福。所以,如果妻子信教,一般男人都会支持妻子的。 三、基督教对农村生活的影响 有的人觉得信教后心里踏实了,有了安全感,也不再为一些鸡毛蒜皮、邻里争分这类事生闷气了,精神有所寄托,身体也好了,心胸变得开阔了。我看到他们性情都比较平和,精神也比较乐观,这种精神面貌的养成与信教有一定关系。农村的教堂在宣讲教义时,还结合本地风俗习惯,针对百姓生活中一些常见的问题,编成通俗易懂的诗

宗教信仰的作用

浅谈如今的宗教信仰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宗教做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宗教作为一种超验的存在,宗教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从而对由人构成的社会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下面我们主要论述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无论处于哪个时代,宗教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们热衷于探讨的永恒而又古老的话题。宗教表达了人类最深层愿望和恐惧,对信仰者的生活和心灵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直接影响着信众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道德标准,决定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发挥着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一:对宗教的定义 “定义”,就字源来说,有“界说”或“界定”之意,是给某种事物规定范围、划定界限,使与其他事物分离,以便知道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就意义而言,是把一事一物所含的意义,用简单扼要,但是却完整的表达方式加以说明,使人其有正确的观念,而不致与其他事物混为一谈。 自古至今,不同的流派不同的学者对宗教的定义都是不

同的。比如: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的心智之梦。康德说,宗教是关于作为立法者的上帝的道德律;是对我们的职责的认可,而这职责应被看作是神圣的戒律。柏拉图说,宗教是一种对待诸神的正确行为。马克思则认为:"一切宗教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 反映。"在了解了诸多关于宗教概念的定义之后,本文认为宗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进的一种意识形态,是在一种特殊信念的指导下,遵守着一定的生活规范,并在一定的制度下举行表达自身特殊信念的礼仪,来获得信靠感,且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达到群体的幸福生活和信仰环境,以磨练或塑造圆满高尚的人格为内在目的,从而使人对生命真谛及其价值有真切的认识和努力的追求。因为,他们相信现世生命结束之后,有一种超越的生命出现,这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因此,为达到这一目的而建立起来的有一定的组织和严密纪律的特殊的 信仰团体。宗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相信神的存在这是宗教之所以成为宗教的根本特征。宗教是个体灵魂与超验者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 一切宗教都有自己独特的关于自然以及世界的解释, 这些解释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每一个体系中 都存在一个全知全能的神。宗教信仰,相比于政治信 仰,有一个人格化的神,宗教信仰的来源,就是人类

宗教信仰是什么

宗教信仰是什么 宗教是一个古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它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也会发生改变。下面是有宗教的信仰,欢迎参阅。 宗教信仰是信仰中的一种,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群对其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 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 宗教的意义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文化特征,具有神秘神话色彩,它是人类精神的阶段性体现。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它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它是人类 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某种反应,它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意识形态。 “宗教的本质既不是思维也不是行动,而是知觉和情感。它希望直观宇宙,专心聆听宇宙自身的显示和活动,渴望孩子般得的被动性被宇宙的直接影响所抓住所充实。”从字面上来看它的本质,就是人类对自己心中王国宗主的向往与精神皈依所在。所以,我们也就不难

理解宗教情感论的首创者施莱而马赫这样解释宗教的本质意义。 作为人把握世界和生命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它对人生的重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人们通过教义的学习和不断重复的仪式行为,使宗教信仰的理念和精神也逐渐渗透到人们的价值和行为系统之中,,从而成为形塑信教者的心理与人格的新的力量。 宗教信仰为人生提供慰藉。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宗教信仰具有追求为生活寻找支撑和意义的显着特征。表征着人对终极关怀的渴望,它给人注入神圣的目标,引导人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从而为人的生活提供情感、意欲、愿望、行动等的根基。是一种精神的仰望和生命的活水,是人的一种价值意识的定向形式。 提供应当 作为评价主体价值观念体系的深层内核,是价值评价活动的大前提。信仰从它的生成那一刻起,即满足着人的超越现实指向未来的理想性需要,信仰一生成就本然性地获得了‘纯正性’的价值本性。 聚合和圣化 每个人无论他是否具有宗教倾向,都有自己最终的假定前提。因为这些前提对他来说是真实的,这种假定前提不管是被称为意识形态、人生观、观念或者仅仅是对生活的一种直觉,都对属于他们的所有行为产生了创造性的压力。这种内驱力推动人去从事德行,使自己

城市居民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安庆宗教信仰状况调查报告 前言:宗教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已有了宗教的雏形,后几经演变,才行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宗教格局。宗教既是神圣的,却又有世俗的。它似乎高高在上,让人遥不可及,却又好像离我们很近。也许可以这样来形容,宗教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批还带着面纱的神秘事物之一。自古以来,宗教都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中国人民很早就有了信仰宗教的传统,并一直延续至今。当然,事物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相应地,人们的宗教信仰状况也会发生改变。为了了解新时期我国居民的宗教信仰状况,我们在昆山市范围内展开了为 期十天的调查。 总体概况: 从网上及其他资料得知,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就全国范围内而言,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 在中国,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各宗教团体按照各自的章程选举,产生领导人和领导机构。 中国各宗教团体自主地办理教务,并根据需要开办宗教院校,印刷发行宗教经典,出版宗教刊物,兴办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中国与世界许多国家一样,实行宗教与教育分离的原则,在国民教育中,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部分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开展宗教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宗教组织开办的宗教院校中,根据各教需要进行宗教专业教育。宗教教职人员履行的正常教务活动,在宗教活动场所以及按宗教习惯在教徒自己家里进行的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颂经,礼拜,讲经,讲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终傅,追思等,都由宗教组织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 就地区而言,苏州是江苏省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本人所在的苏州大市范围内,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五大世界宗教在我市都有分布,历史悠久。全市经政府批准的宗教活动场所有200多处,85%分布在农村。全市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信众有12万人左右,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农村(佛,道教善男信女无法正确统计);全市有爱国宗教团体32个,其中:佛教7个,道教6个,伊斯兰教2个,天主教9个,基督教8个。市级宗教团体7个,即:苏州市佛教协会,苏州市道教协会,苏州市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苏州教区,苏州市天主教爱国会,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苏州市基督教协会。全市宗教教职人员有700多人。民族宗教界人士被安排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有96人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同宗教界人士在信仰上相互尊重,在政治上团结 合作。 在昆山市范围内有四种宗教分布: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全市有宗教活动场所16个。天主教,基督教教徒约有2万个,佛,道教善男信女无法正确统计。宗教团体有4个,分别是昆山市道教协会,昆山市佛教协会,昆山市天主教爱国会和苏州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这除了和我国的宗教氛围不浓,人民生性平淡之外,还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