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2015最新含答案)

人教版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2015最新含答案)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梁林旧居是古都文物,蒋介石重庆行营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都属于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积淀着久远的岁月印痕,记录着民族的文化基因。这主要表明文化遗产A.是在历史、艺术或科学方面有着世界意义的纪念文物

B.可以充分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C.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D.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应给予保护

2.就文化自身的传承性而言,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是

A.自然地理条件B.社会制度的更替

C.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D.经济发展水平

3.常言道:“接地气才能有灵气,俯下身才能心贴心。”文艺工作者走基层、接地气是因为

A.基层是传统文化的发祥地B.基层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C.基层是文化创作的泉D.基层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4.在安徽合肥梅山路社区有一家名为小筛子义学私塾的国学公益机构,10年,在这所免费教学的私塾里,累计有5000余名儿童通过诵读经典,学习传统礼仪知识,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要注意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先继承,后发展④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杭州打造休闲之都,尚“静”重“养”的休闲文化,反映了我国古代以“仁”为本、以“和”为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追求,体现了“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思想。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是现代智慧的泉②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③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④批判性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基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与法国总统奥朗德会谈时,双方一致表示要扩大交流互鉴,增进文化认同。关于中法加强文化交流,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文化交流有助于促进中法两国的文化融为一体②文化交流是促进两国人民互信,减少误解的举措③文化交流是中法两国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④文化交流有利于两国在文化上互相借鉴,增进理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岭南文化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自我更新,它在原有特质的基础上,又不断有新的内涵发出,又有新的因子在萌芽,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新岭南文化”。这说明①新岭南文化是社会实践发展的产物②新岭南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文化③新岭南文化对广东社会的发展具有反作用④新岭南文化是对旧岭南文化的否定和摒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④D.①②

8.创作于11~14世纪的西藏夏鲁寺佛教壁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近日,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对壁画进行数字化摄影、后期拼接、制作虚拟漫游等处理,这将在某种程度上实现壁画的“永续”流传。这表明科学技术①改变了文化交流的途径与手段②改变了文化资源传递、储存的手段与方式③延续了传统文化的内涵④是促进文化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②④B.①②C.①③ D.③④

9.绘画大师赵无极的绘画,在酣畅淋漓的油彩下,洋溢着东方气息,渗透着西方浪漫;在行云流水的节奏中,在绚烂变幻的色彩中,传达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及天人合一、虚静忘我的精神境界。赵无极的绘画艺术①源于灵感,立足创作,自成一派②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发扬光大③来自实践、取自生活,天人一体④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西交融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0.端午节是中华多民族的民俗大节,但不同民族风俗各异。如汉族过端午的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蒿等;四川小凉山的彝族群众在这一天的习俗是采集草药,做防病治病之用;仫佬族过端午要抬着纸船到田间赶走害虫,祈祷禾苗生长。这表明①传统习俗是一定社会群体在民族节日期间的风尚、礼节和习惯②民族节日对于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③文化具有多样性④民俗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相对稳定性

A. ①③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11.探月工程是一项和平利用太空的事业,我们希望和有关国家和国际同行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开展更多的国际合作。开展国际合作做到了

A.反对民族虚无主义B.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D.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12.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进一步鼓励中国教育走出去,推动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支持办好孔子学院,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我们在文化“走出去”过程中要①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②全面领悟中国传统文

化的精神内涵,不能止步于形式展示,而要着眼于精神演绎③找到与其他文化的共鸣支持,消除文化差异④对传统文化进行时代革新和创造,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这首诗体现了

A.全面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B.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

C.文化由文人创造又影响人D.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14.2014年3月22日,习近平主席和夫人彭丽媛出访荷兰。习主席身穿在中山装基础上改良的中华立领,上衣口袋的“席巾”是西服里面的设计,领子等细节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彭丽媛身着带有中国元素的绣花斗篷,里配粉绿色的立领长礼服。二人出访穿出“中国范儿”。上述材料体现了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②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15.近年来,很多外国电影中出现了中国元素,《地心引力》这部电影中出现了“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等中国元素。这对于中国观众来说,确实会有亲切感。这启示我们,在文化创新过程中①要加强文化的交流传播,增强文化的趋同②根据不同的受众和市场需求发展文化产业③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④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16.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现代绘画大师。他继承了我国绘画优秀传统,吸取西画之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主张“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绘画可采者融之。”这表明①文化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文化在推陈出新中实现传承③博采众长就能实现文化创新④文化创新能增加传统文化的价值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③

17. 因央视的《新春走基层》节目,“家风”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中国人历来重视门楣家风的教育,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形成了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家风。这表明

A.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博大精深

B.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标志

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D.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18.胡适在评价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作用时说:“(进化论的介绍传播犹如)当头棒

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燃烧着许多人的心和血。”这段话说明西学东渐

A.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B.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

C.阻碍了中国的发展D.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19.湖南卫视推出了内地首档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它在借鉴韩国原版节目的基础上融人中国传统文化中孝老敬亲的理念,播出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这说明①电视节目创作应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②优秀的文化产品能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③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4月1日,2014年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暨黎祖祭祀庆典活动在五指山市主会场盛大开幕。节日期间,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举办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示海南省在挖掘、保护、传承、弘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海南省这样做的依据是①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②文化遗产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和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③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④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1.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我国后,便与中国固有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在隋唐,外佛教适应中国的文化习俗,演变为以禅宗为代表的中国化佛教,形成中华文化儒、释、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传统儒学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学即宋明理学,使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这一史实表明①中华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②学习借鉴外文化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③不同文化的融合导致文化差异性的消失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2.2014年春节期间,新闻战线集中开展了大规模、大范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一大批新闻工作者深入大江南北、沿海边疆,推出了大批自一线、感人至深的报道和作品,引起广泛共鸣,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这说明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泉和动力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④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3.《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

国家可保业。”近年,“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C.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24.第16届亚运会吉祥物“乐羊羊”既体现了东道国、主办城市的历史底蕴、精神风貌和文化魅力,又体现了友谊、合作、平等参与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与“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广州亚运会理念相呼应,表达了中国人民、广州人民对亚运会的期盼,同时传达了本届亚运会“和谐、激情”的理念。上述材料说明①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②当代文化优越于传统文化③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④文化传播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5.在“文化创新的泉和动力”主题研讨会中,某同学以“深圳30年的奋斗历程创造出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的‘深圳精神’,将激励深圳人再创辉煌”的事例说明主题。以下判断正确的是①事例中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特有文化的部分,切合主题②事例中反映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部分,切合主题③事例中反映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和条件的部分,切合主题④事例没有体现社会实践的变化推动文化创新,不切合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主观题(共50分)

26.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烙印着时代与民族特色的、既具有古风古貌又有本土特质的古村落古建筑,由于“保护性”开发遭到破坏而导致衰落甚至消失。专家指出,传统民居等古建筑之所以成为艺术瑰宝,并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还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于其一砖一瓦、一梁一柱背后所隐藏的那些说不完的故事。

运用所学文化知识说明,怎样才能“让古建筑背后那些所隐藏的故事”“一直说下去”。

27.什么样的时间最珍贵?什么样的青春最无悔?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了》,在让你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了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

料,完成问题。“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一生把爱交给他,只为那一声爸妈!……”《时间都去哪了》本是几年前的“旧歌”,为何焕发又一春?这首歌歌词朴实细腻、旋律深情舒畅,而央视春晚,正是全国人民思乡最切、亲情最浓的时刻。王铮亮在这样一个舞台唱了这样一首歌,还配以网友30年与父母的合影作为舞台背景,深深触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老人“精神赡养”等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有人说是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更是亿万观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歌曲《时间都去哪了》走红的原因。

28. 材料一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制度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

⑴结合材料,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思想。

材料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回首一个多世纪以中华儿女追求中国梦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清晰的轨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价值支撑。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深厚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情怀等精神特质,在今天仍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⑵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29.材料一世界上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有位哲人说得好,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构不成五彩,一种味道算不上佳

肴,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我们看到,不同的色彩构成最美的图画,万紫千红才会有繁花满

园。“和而不同”是中国人自古尊崇的处世之道,在国际文化关系上我们应坚持“和而不同”,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要重视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应提倡不同文化间的和谐共处,取长

补短。

材料二2014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4月7日在北京开幕。“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

活动期间,中国和东盟各成员国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中方组委会各成员单位及

全国文化系统报送的列入文化交流年活动框架内的项目达150多项,包括会议、演出、展

上丝绸之路”、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活动与建设、海外“欢乐春节”等专题活动。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分析,在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时,我国应

如何做到“和而不同”?

(2)结合材料二,分析举办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的意义。

【单元提升】

1.(2015福建卷39)材料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

应。2015年3月,福建被国家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5年4月,中国

(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正式建立,实施范围涵盖平潭、厦门和福州三

个片区。

材料二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

参考上述材料,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远景。(12分)

2. (2015四川卷13)“一带一路”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某校高二(1)班同学围绕“四川省如何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展开讨论,提出了建议(见下表)。

列出与下表各建议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12分)

2013级《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测试题参考答案

1.C

2.C

3.C

4.B

5.D

6.C

7.D

8.A

9.D 10.C 11.C 12.B 13.D 14.A 15.B 16.A 17.D 18.D 19.A 20.C 21.A 22.C 23. C 24.C 25.B

26.(1)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和城镇化过程要注重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继承。(3分)

(2)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城镇化过程既要继承、保持和发扬传统建筑中的精华,又要改造和剔除其糟粕。(4分)

(3)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要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3分)

27.⑴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歌曲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提醒人们珍惜亲情,关爱父母。(3分)

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歌曲立足实践,反映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3分)

⑶大众传媒是当前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歌曲借助央视春晚舞台,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并得以迅速广泛传播。(2分)

(如果从其它角度回答,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8. ⑴①对待传统思想,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绝对平均主义思想要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对追求社会公平的观念要继续保持和发扬。

②对待传统思想,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对传统公平思想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③对待传统思想,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⑵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重要功能,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说明:如果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进而说明民族精神的作用,也可酌情给分。)

29.(14分)(1)①.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4分)

②.承认世界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4分)

(2)①有利于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东盟,增进东盟国家人民对我国文化的了解,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而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同时也有利于东盟国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②有利于东盟国家文化走进中国,增进中国人民对意大利文化的了解,也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化。

③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东盟经济、政治活动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单元提升

1.参考答案:

①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③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若考生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 参考答案: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依托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超越时空局限,实现文化的传递、沟通和共享。

③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能推动文化的发展。(每点3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